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

第1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4-02

音乐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规律,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但音乐的教学和他们又是分不开的。

一、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si与美术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回厌倦,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主题。

二、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做出对应的反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并用动作表演给大家看。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他们通过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中国向前进》时,我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足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入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音乐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第2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第3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关键词:器乐教学 心理素质 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自2005年起在音乐课堂引进电子琴实施课堂器乐教学,对器乐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心理素质简述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简述

人的素质大致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心理素质1是素质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素质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

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表1)。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分析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畏难、缺乏自信与毅力、自我认识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畏难与放弃等消极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与毅力。表现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与团体意识,个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乐,提升心理素质

为了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巧借器乐,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器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器乐学习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能锤炼意志(非智力因素)。器乐学习强调手指训练,有助于思维开发,培养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智力与能力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能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心理现状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合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因素)。

1、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对处于初中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问题不在于学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2

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种乐器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坐在电子琴前就产生了新鲜感,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欲望,情绪兴奋激动。笔者立即抓住这一心理倾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演奏,或教师亲自范奏,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领略电子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乐器本身及电子琴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如果我会弹该多好”的遐想,诱发“想学”的欲望。还特别欣赏残疾青少年表演的电子琴独奏录像,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感慨万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特别邀请了班里有电子琴弹奏基础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当众演奏,弹唱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这使初学的学生羡慕不已,个个情绪高涨,同时也认为学习弹奏电子琴也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努力,同样也会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范的作用,让学生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动机。

2、锤炼意志,水滴石穿

学习需要兴趣的点燃,更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教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习惯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学生的意志较薄弱,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厌倦、畏难、放弃等消极心理。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基本节奏训练、规范指法与手型、先分后合、由慢到快、难点突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克服了技术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磨练出顽强的意志与“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信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启动思维,培养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基本理念。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提出“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程序。”创造需要想象,“创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现性想象的基础上,对已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3

如学习弹奏《月亮河》后,为了表现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意境、情感风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启动音乐思维,要求学生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库,自主决定运用乐器音色,创编与乐曲意境相配的场景音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决定怎样表现音乐。有的小组为音乐加上前奏与间奏;有的小组为表现乐曲意境添加微风、蛙声、蝉鸣声及流水声;有的小组添加一点打击乐节奏,为乐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劳动人们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组通过丰富的节奏数据库,设计自动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绎。 转贴于

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二度、三度创编以及对各音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或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直接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创造、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电子琴的弹奏其实是多种器官的协调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眼(识谱)—脑(分析与指挥)—双手(演奏)—耳(聆听)—脑(辨别与感受)。所谓“十指连心”,即大脑指挥手指运动,手指运动反过来刺激大脑中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器乐学习和手指训练,其思维、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智力与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课堂内外搭建多种形式的表演平台。如课堂内的“乐器自由表演”,由学生自选乐器、自选曲目、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独奏、齐奏、二重奏、自弹自唱、伴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又如“班级器乐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对优胜的班级,荣誉感可让学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落后的班级,及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气馁。再如举办“节日音乐会”“小小演奏家”比赛、积极参与市区各级的器乐比赛活动等。

学生抓住了这些演奏的机会,在积极参与中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积累了多次上舞台的经验,从“我不敢”变为“让我弹”;从害怕、紧张到自信、从容充满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学生的电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5、重视合奏,学会合作

电子琴教学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合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合奏训练必需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每个学生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合奏训练《故乡的亲人》时,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演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弹哪一部分旋律,做到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弹奏中哪个乐段要换音色或换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确,做到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合奏就是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在训练中要克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自律与责任感。

国际21世纪教育教学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高度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与表现音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自觉地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加强具有合作意识和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一句话,加强学生合作与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因素水平,是合奏训练教学中最有意义的目标之一。

6、激励评价,认识自我

激励评价能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器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激励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励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激励评价;对自我实现的激励评价;感情激励评价;荣誉和物质激励评价;竞赛性激励评价。这几种评价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4

经过探究实践,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思维品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其他领域的音乐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应把探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若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升了,心智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究。其兴趣、自信、创造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会被激发出来。

总之,通过器乐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心理素质水平,是个永远需要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注释:

1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2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3页。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第263页。

4朱则平《新课程音乐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器乐〉中期总结会议文集》.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器乐学术委员会,2008-9-22。

2、《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赵宋光 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

5、曹理《普通音乐教学概论》。

第4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实践思路;重要意义;音乐素养;艺术气质;素质教育

一、增强现阶段我国初中音乐教学实效性的重大意义

世界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字母(语文)、数字(数学)、音符(音乐)。由此可见,音乐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久地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熏陶人的性情、建立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音乐的学习是学生成才之路上的一大助力。因而,增强初中音乐课堂实效性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1.学习音乐知识,增强音乐素养

学校开设音乐课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音乐知识,了解到构成音乐最重要的基本因素,全面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感受力和理解力,使学生真正步入音乐的殿堂。

2.增加感性认识,陶冶心性

推动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发展,使学生在增强自身音乐素养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心性,一举多得。

3.增强学生智力

音乐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以其动人的旋律和名种频率的音高、不同音域的名种音色全面刺激听觉神经,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美好感知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神秘的想象,在不自觉中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敏捷性,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极大的强化。

二、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暴露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初中音乐教学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受多种因素制约仍旧有很大的局限性。

1.教师音乐素养低

由于缺乏系统性地音乐学习,存在相当一部分老师自身音乐素养低下,对音乐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由缺乏音乐知识的其他科目老师兼带,教师音乐素养的欠缺也成为长久以来制约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一大障碍。

2.缺乏音乐教学环境

目前,许多学校片面强调应试教育内容,对于音乐教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副课”的层面上,对于音乐活动和课程安排偏离教学大纲,自然无法有效增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音乐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三、关于增强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1.注重教材的最优化选择

初中的音乐教学毕竟不是专门音乐教学,不是以培养音乐技能为最终目的,课程内容无需太过专业和高难度,因此,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慎重至极,既不能过分艰深,又不能流于浅俗。不以介绍专业音乐知识为目的,而应该侧重于对音乐鉴赏和熏陶为主,同时也不要忽视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2.丰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音乐教学是艺术鉴赏课程,不同于传统文字性教学,应改变以往以教师纯粹性讲授为主的套路,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灵感,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电影电视音乐、戏剧艺术、音乐知识报告会、演讲会,甚至于自然世界中的鸟声、水滴声、花开的声音,以至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要留心借鉴,充分运用,不要依赖教材上的乐理知识教授。

3.营造民主氛围,加强课堂互动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加强师生间双向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现场演唱,为此,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和增添多媒体因素来实现。

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教育经验就音乐学习的意义作简要阐述,即:(1)学习音乐知识,增强音乐素养。(2)增加感性认识,陶冶心性。(3)增强学生智力。并指出初中音乐教学的问题:(教师音乐素养低,缺乏音乐教学环境)最后提出本人有关增强当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实效性的几点建议:(1)注重教材的最优化选择。(2)丰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3)营造民主氛围,加强课堂互动。由于本人阅历有限,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权作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5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关键词:游戏 学音乐 课堂教学

目标提出: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与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 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他们喜欢上了音乐,才能终身收益,那怎么来让他们喜欢音乐呢?那就从他们的爱好出发,通过他们喜欢的事物来了解、接受音乐。我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从上课情况看孩子,对音乐方面的知识很匮乏,我总想把自己的所学,全部教授给他们,但是在向他们传授音乐知识的时候,往往总是能难达到教学目标,这常常让我非常苦恼。通过了这些年的教学经历,以及其他同事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通过游戏方式来传授音乐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在快乐中自然的接受了音乐知识,看到他们快乐的笑脸,而且学的也非常好,心里真的很欣慰。

一、音乐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学习的主要形式是音乐的实践与创造活动,也是学生学习培养音乐的基本方式。学生只有自己深入到音乐实践和创造的活动过程当中,才能获得音乐的各种认知与体验,并且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再多的理论知识讲解都是为了音乐实践而服务的,学习唱歌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学习弹琴是为了让人们倾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音乐的实践性非常重要。

在教授小学三年级的歌曲《快乐的do re mi》时,我让学生们排成一长队,分角色扮演“do re mi”,按顺序排列,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等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找好之后,再按顺序排练队伍,问:“找到你们的好朋友,你们快乐么?”在同学们的异口同声中,我真实的也感觉到了他们的快乐,然后说:“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跟你们大家有关的歌曲哦,《快乐的do re mi》”他们纷纷鼓掌。这首歌的导入就很自然的成功了。

二、游戏形式的教学过程

音乐本身就是众多娱乐活动当中的一种。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小学音乐课的特点和课本内容,把握好游戏的程度,明白游戏只是锦上添花,而并非重点,要使游戏能够非常好的为课堂内容服务,使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和充实的知识灌输。

在三年级下册的《对鲜花》唱歌教学中,首先我举行了一个关于花的知识大竞赛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收集了很多花的知识,各组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让他们在竞赛的意识中体会快乐,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最后一阶段设置,播放《对鲜花》歌曲,播放到回答部分就停下,让他们继续回答歌中的问题,在答案揭晓的过程中,让他们不但加深了歌词的记忆,同时也很好的理解歌词,然后在教唱的过程中,唱会歌曲的效率就很大的提高了。而且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三、音乐游戏所要达到的目标

把游戏融入音乐教学当中是为了达到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 游戏只是辅助项目, 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而学到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游戏结束后,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总结从游戏当中学习到了什么,形成总结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像和朋友谈心一样相互交流学习情况以及在交谈中授予学生知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知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四、游戏形式的复习课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程的复习课程,一般都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对音乐知识的巩固,如乐理知识,普通的背诵记忆,常常让他们觉得很枯燥无味,于是我把游戏运用其中,效果确实还可以。如在复习节拍强弱的时候,我常常把强弱感觉编入游戏舞蹈,让他们在游戏中,舞蹈中,体会节拍的强弱关系,他们都玩的不亦乐乎,还能很好的把节拍的强弱理解的很好。如在复习欣赏器乐合奏曲目时,音乐他们已经能很好的区分不同乐章,就让他们在不同乐章,做不同 的动作,特别是表现动物的音乐,他们都能表演的很好,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但熟记了音乐主题乐章,还能很好的去体会音乐里面的意境。从而加深了对音乐知识的积累。

综上所述,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更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一双矫健翅膀。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学会相关本领,体会到音乐活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学会与人交流,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心。音乐游戏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要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聆听音乐优美的旋律、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兴趣

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音乐课程中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想象空间中自由翱翔,喜欢音乐的孩子比比皆是,可是,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这一问题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引发音乐教育者的深思。本文将参考的一些专著的研究成果,和部分音乐教学论文,结合实际,当今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怎样提高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主题,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两个方面的效率为目标,做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

1.现状分析

初中生喜欢流行音乐多于课本音乐。流行音乐成为当代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调查结果上看,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是喜欢的,有些甚至是狂热的。流行音乐是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时尚的先锋,当今大部分中学生追捧流行歌星,热衷于流行音乐。通过教学观察发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对音乐课本上歌曲的喜爱,造成这一现象有这样几个原因:①流行音乐适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②流行音乐具有明星效应。中学生视明星们为自己的心头最爱,有无数学生是痴迷者、追星族。③学生们认为流行音乐引领潮流,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曲调优美,歌词内容贴近生活,形式自由,能舒缓情绪等等。

1.1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简单易学,是比较容易接受、接触的的精神文化。而对于生活在校园里,生理和心理正处於不断成熟的阶段,却又缺乏社会生活的中学生而言,这也是在学习生活后的一种普遍娱乐方式,学生能听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或是唱上几句,有助于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另外,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心中的不满、愤怒、悲伤等诸多情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发泄出来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感情丰富细腻的流行音乐对感情易为波动的中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催化剂。部分中学生并非单纯的欣赏流行音乐,而是有一种想亲自唱出来的冲动,音乐使青少年从欣赏者变为参与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借助音乐,用嘹亮的歌声和潇洒的舞姿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的青春。

1.2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流行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流行音乐同时也缺乏高尚的文化底蕴及应有的审美价值。流行音乐潜藏着巨大的商业利润,以盈利为目的,也慢慢变得越来越媚俗,音乐制作人为了获得听众的喜爱,不惜偏离了音乐的本性而去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自制力较弱的中学阶段的学生们,学习这样的歌曲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各种传媒对流行音乐的炒作成为中学生关注的焦点,让他们忘记了社会责任感。流行音乐娱乐性太强,价值不高,强大的媒体陈容炒作出一批有一批青春劲酷的明星,他们用包装出的青春活力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关注的目光,导致青少年近乎疯狂的追遂。电视上时有报道,众多少男少女在机场苦苦等候,只为亲眼目睹某位著名歌星的真容。青少年过于关注娱乐界,过于关注流行音乐,必将忘却自己的责任,这不利于整个民族的前进和发展。

2.中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原因

2.1教材内容影响学生心理

音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音乐心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现在中学所用的教材统一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课本,教材是一样的,那么只是从体裁、曲调难度、基础性知识比例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通过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生动有趣的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育现状影响学生

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如今依旧有很多老师使用填鸭式教育,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使音乐课的价值不能够被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歌唱部分大多是教师一句句教,学生一句句学,这种传统机械式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其次,教师的言行举止、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现代中国教育对中学生采取全日制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教师共同度过,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随时影响着学生,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更应该有爱岗敬业的教学态度和具有学习研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否则对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是一种浅藏的危机。故而,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乐感、敏感的听觉、熟练的演唱演奏技能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并做到真情感染、人格熏陶。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为科学化。

3.中学生对音乐课学习产生兴趣的有效措施

3.1认清中学生学习音乐的不良心理特点

音乐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素材。在学唱歌曲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得以疏导和解决,同时陶冶和塑造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使音乐可以直接、生动、快捷地发挥对学生的教化作用。

3.2注意教材的选择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教材中有些歌曲的音区不适合学生的声区。例如:八年级课本中的《茉莉花》曲中的高音多半学生都由于正处在变声期而不得不用假声代替,如果长期坚持该知识点,学生就会因达不到标准失去了对歌唱的兴趣。外国音乐的欣赏,由于国界的不同,学生无法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歌曲内涵,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会不小心将音乐课上成语文课,导致学生对音乐课没有一点兴趣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在教材中课程选择上应更加谨慎。

3.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能够将传统的音乐专业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融汇贯通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极大的发挥不同门类、不同学科综合所带来的优势,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信息,了解新的观点,以满足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认识并发挥新时期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以满足学生对音乐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现象的求知欲,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另外,音乐教师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等,能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人才、质量、效益等观念,使自身具备知道教育实践、发展教育科研、总结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所需的综合知识能力。

3.4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是重要的一个客观条件,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个考验,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轻松而快乐的教学氛围应该是教师上课前所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适当教一些流行歌曲。因为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学生喜爱流行音乐是正常现象。音乐教师不能错误地鄙视一切流行音乐,更禁止学生唱,笔者认为:音乐也要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感,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作者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大军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报社

[3] 善琦主编.《音乐教学技能》[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心理因素.利用其规律,优化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实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它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与目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一种适合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六个步骤,如图所示:

在这个结构中,学生根据起点和终点的设定,自行探索到达的途径,自始自终是参与教学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学生怎样成为主体,引导课程的进行,关键在于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积累和获取的新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生成全新的知识序列。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学生的知、情、意、行截然不同通过音乐课堂这个平台,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这种方法的学习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既达到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目标,也提升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包括思维、行为、表达、逻辑、团队协作等隐性指标评价参数。

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分析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结构,大体上由三种心理因素构成:心理基础因素;心理动力因素;心理状态因素。

一、心理基础因素

心理基础因素,指的是学生或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原有的心理背景或基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作为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音乐欣赏者的性格类型差异、音乐在不同个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效果和氛围上的差异、反复欣赏与达到精通的效果、音乐对听觉及其它身体各器官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的大学生从生理来讲,正处于智力水平扩展阶段,接受大量的知,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急于了解、掌握他们所未知的事物。教师应该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经验,在“泛听”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经典作品的“精听”。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和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能力水平(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原有水平)知识基础、气质类型、性格特征以及近期的情绪生活等,也都影响着教学。有人讲“优秀的教学是四分之一的准备加上四分之三的戏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堂中,师生平等的,其差距只是表现在对知识理解的多寡与深浅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向下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应扮演好学生学习中的三个角色:指导者、创建者、帮助者(不能代替学生来学习)。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行为特点,成为观察者;帮助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了解学生的情趣爱好、学习强项,成为协助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等等。这都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技能、良好的口才、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要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具备广博的知识等重要素质。

二、心理动力因素

心理动力因素指的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开始之前和进行之中的心理动力,其中包括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目的、动机、理想、兴趣、求知欲、责任感等的特点和水平。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并非直接卷入认知的过程中,而是通过强调、努力集中注意力和对学习良好的准备状态去影响学习过程。打个比方来说,动机好比是一种促进学习的“催化剂”,而不是能够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的“特效药”。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作用是不相同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学习目标。

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活动”,通过模拟真实世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实践的能力,利用小品编排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利用“展示与陈述”模式,通过演讲、讲座、也可以是文字性的展示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也可以将学生分小组学习,可以建立(1)阅读l写作中心(2)图例视觉表达中心(3)音乐中心(4)制作和绘画中心(5)表演中心等,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仿佛进入真实的境地,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心理状态因素

心理状态因素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状态是否积极,其中包括信心、热情、精力、心境、健康、睡眠等。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素是心理基础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得以发挥最大效能的保证,是在课堂教学范围内获得最佳效果的决定因素。

第8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口L琴进课堂的必要性

器乐与歌唱是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方条件的限制及观念的落后,器乐教学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滞后很多。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区地处粤西,城乡音乐基础教育较薄弱,音乐课堂就是唱歌、律动和欣赏教学形式单一。因学生识谱能力差,大多数音乐课堂歌唱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口口相授”形式中,老师范唱、带唱……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快乐,教师教得又苦又累,一段时间下来口干舌燥,几年下来“失声”教师也不少。

中小学音乐课堂是综合性的美育。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选用简易但不简单的课堂乐器,它需符合以下几个特点:①便于携带易于演奏;②有固定的音高,音色上要优美动听、在音质上要纯净悦耳、在发音上要绝对准确;③便于合奏,培养双重素养;④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艺精细,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国家教委明文规定进课堂的乐器有口琴、竖笛、口风琴等。而符合以上特点的口风琴更深受师生的青睐。口风琴教学能用较少的投入、便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改变家长及学校的固有观念,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口风琴进课堂的趣味性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口风琴这种课堂乐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让学生通过吹奏的方式来识谱唱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听赏”“歌唱”“律动”是老师们一直沿用的教学形式。把口风琴教学融入音乐课堂,从“听赏”“歌唱”“律动”延伸到“自主弹奏”“合作表演”,较好地实现音乐理论与音乐实操相结合。比如《兰花草》这首歌曲,它的旋律学生都能随口哼唱,可让学生先欣赏老师演奏,并划拍,让学生对《兰花草》这首歌曲有一个整体认知,接着出示曲谱,提醒学生唱准曲子中出现的十六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在谱子唱熟后,老师就向学生示范指法和吹奏要点,让学生由少到多地熟悉歌曲,并找到连贯的手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各音符之间的指法转换。在此练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识谱---唱谱――练习弹奏---唱奏结合等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在听一听、弹一弹、唱一唱过程中,全身心地体验、感受音乐。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口风琴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音乐知识,在演奏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

口风琴进课堂的合作性

“从艺术学习的角度看,无论是课堂训练还是音乐课外活动,合奏本身都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学习过程,即体现为艺术的认知、艺术的情感、艺术的兴趣、艺术的审美和艺术的表现过程。”因此,在口风琴教学和排练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参与口风琴合奏的兴趣;要指导学生了解、掌握口风琴合奏的步骤与方法;要锻炼、提高学生口风琴合奏的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合唱、合奏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而这一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艺术学习的规律,不可揠苗助长。

再以歌曲《兰花草》为例。排练合奏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从两个声部的合奏开始,逐渐扩展为三声部合奏;其次从单件乐器开始,逐渐扩展为两种乐器合奏;第三,用多种乐器按功能和色彩进行配置,如高声部旋律乐器(电子琴)、中声部旋律乐器(口风琴)、低声部旋律乐器(口风琴)、色彩性乐器(萨克斯)、打击乐器(爵士鼓)等;最后再将多种乐器与人声进行组合,组合多种表演形式(领奏、轮奏、领唱等)组成“校园风格乐队”。

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音乐课堂广泛开展口风琴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唱与合奏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体验声音的无穷魅力以及器乐伴奏丰富的节奏感与层次感。还可以在排练、演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结束语

第9篇: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同时音乐欣赏也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小学音乐新课程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欣赏教学依然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音乐欣赏重要性的认识

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马克思也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可见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多么的重要,音乐的活灵活现或是黯然失色都在于听赏者的欣赏能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欣赏中的教育”和“通过欣赏进行教育”两个方面,这既是欣赏教学的途径,更是欣赏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所在。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欣赏中的教育);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欣赏进行教育)。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更谈不上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误区

1、缺乏主题,放任自流

有的老师把整堂课当作欣赏课来上,又不好好选择欣赏内容,只是一些音响资料的累加,也没有欣赏质量上的要求。有的老师在快要下课的时候让学生反复地“欣赏”音乐,也不好好设计教学过程,放任学生自己听音乐,还美其名曰:这是把自主还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想象的空间。所有这些体现了老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随意性大的问题。这样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会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久而久之不喜欢音乐课也是必然的结果。这种结果,一大原因定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只让学生反复地听音乐而没有其他的过程设计所造成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欣赏能力。

2、支解音乐,缺乏完整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随意地卡断音乐,把整体的音乐变得支离破碎,用“支解的碎片”来代替完整音乐的做法相当的不理想,它不仅破坏了音乐的美感,打破了音乐的完整性,而且还阻断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和音乐的体验。记得有位音乐学者曾说:“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始终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

3、盲目综合,舍本逐末

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是要把握好综合的“度”的问题才不会远离音乐的本质。试想如果一堂小学音乐课上,充满了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舞蹈等方面的东西,惟独没有了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这还称之为音乐课吗?根据观察发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盲目综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和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描述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而更多的是文学;课堂活动通过综合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美国音乐教育家雷诺曾讲:“一味从事无效实践的严重危害,诸如将一首乐曲翻译成绘画,将舞蹈翻译成诗歌,将雕塑翻译成舞蹈等等的“组合”艺术,只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是破坏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后果。”

二、新课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1、师生关系,全新理念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直接交往而建立起来的。教师要设计开放的课堂,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必须有学生尊重、爱戴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轻松自然开放的心态,学生的心态才能得到开放,他们才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才能大胆地进行创新,因此说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3、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在教学中,教学材料以静态方式存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使其恢复鲜活的面目,变得绘声绘色。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闪现的文字、缩放与移动的图形、变换的颜色等手段,不仅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而且较强的刺激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补充扩大知识容量。

4、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在平时学习中,发挥个人艺术想象,天长日久,让学生们展开艺术的创造性和生活联想,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力,使他们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这与小学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师生密切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将有更大的起色。

总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音乐,接触外国优秀作品等,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教唱歌曲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开设音乐欣赏课,而且要上好音乐欣赏课,让音乐欣赏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