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韶关学院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自2000年9月开办以来,已招收11届学生,期间尽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并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2009级的学生之前,每个年级学生分两个教学班,一个是不分方向的生物技术专业班,另一个是大二以后的生物医药方向分流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数变动的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的开课顺序不尽合理,并且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三是有些课程特别是一些选修课程的设置不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为依据,而是以在岗的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为依据,出现因人设课和设人情课等现象,结果造成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在减少,而与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修课程却在增加,开设这些选修课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是宽口径,但是如果学生连必修的专业课程都没学好,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宽口径.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广但很浅,许多专业课程没有学好最终导致不足以支撑新知识的获取,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吃不准生物技术专业内涵,对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不是很明确,因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专业师资的缺乏,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设或只能凑合着开设,或因人设课———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面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生抱怨所学课程不知道有什么用,不知道到底该学好哪些课程,造成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怀疑和对未来就业的迷惘.有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脱节,让学生觉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不关联,觉得学了没有用,甚至有取消所开设的其中一些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的要求.
细分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开始之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与生物产业的相关企业,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牢牢抓住企业需求,并进行充分论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生物产业的对接,为设置合理专业方向寻找可靠依据.首先就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大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考研等几个方面在省内外同类院校,特别是在粤北地区以及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的珠三角地区进行教学专题调研,通过收集以上各方面的调研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主动邀请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计划,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特色性、开放性、前瞻性”的原则,建立一种面向实际、专业方向明确、集中体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坚决删减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不相符的课程,坚决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选修课是相对必修课而言的,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一是为了精深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选修课应该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方向去延伸开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的办学特色.
1确定专业方向
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之与地方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相适应、与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粤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时,应首先明确师资情况、硬件条件及周边环境,明确生物技术专业到底应该侧重于哪些专业方向,或者说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然后参照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有关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在近几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所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专业方向感,要能体现办学的专业特色,同时要能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按大专业招生,分窄专业方向培养,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把生物技术专业分为生物制药、生化工程、微生物技术三个方向培养.
2面向专业方向划分课程模块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类别重新进行了划分,具体划分为5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并对这5类课程模块所涵盖的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旨在建立一种专业方向明确、集中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2].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所有学生都要修读的必修课程,是同类大学生的共性课程.例如,政治类、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体现专业共性的课程,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程打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一般依据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规范等相关文件,在全国的同一专业中是大体一致的,为必修课.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为学校教务处根据不同的一级学科给出统一的课时,在其它的专业基础课中,除生物化学是在一学年内开设课时为90学时外,其它课程的理论课均为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8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并另外单独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实验课时数一般为与理论课的课时相等或接近理论课的课时三分之二.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似,也有一个共同参照,是区别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其它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必修课.例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或称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或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技术大实验.除生物技术大实验为108学时外,其余课程的课时分配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另外,还有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面向社会就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师资条件等而开设的建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上的集中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各专业方向之间有3~5门课程的差别,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其中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是为限选课.例如,生物制药方向: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药剂学、生物制品学、药物生物检测技术;生化工程方向:高级生物化学、生化工艺学、生化药物提取技术、生化技术大实验;微生物技术方向:微生物生理学、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技术大实验.以上课程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一般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实验课程根据课程性质给出54学时或72学时不等.专业任选课:是专业课的适当补充和加深,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而选择,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而开设,是为任选课.例如,生物专业英语、病毒学、免疫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检测技术、仪器分析、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科技论文写作.课时分配一般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5类课程的开课顺序:大一阶段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少数专业基础课,大二阶段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阶段主要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为主;大四阶段主要以专业任选课为主.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应立足生产实际,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及专业任选课开设必要的实验课外,另外还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创新学分、社会调查、生物野外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类课程.实验课程中的实验项目的设置,除了专业基础课有一定比例的基础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外,其余的课程的实验项目主要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学校最近两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每个学生均需获得6个必修的创新学分.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学会利用网络信息及图书馆的期刊数据库资源,查阅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自由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此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思想和能力,为今后科研奠定基础.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建立企校联合培养新机制
近年来,先后与山东谷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江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在项目开发、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职工培训及实验室共建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二、以实践教学连续性为保障,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保证实践教学连续性是生物系与企业双方共同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之一,新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构建了1236实践教学模式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育人标准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科技文化活动”四维育人的培养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5%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取得了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市厅级和校级10多项的好成绩。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考生报考数连年超过计划数,新生报到率保持100%。
三、以推进企校共建为契机,不断深化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2010年与山东江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澳集团签订实验室联合建设协议。2011年与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实验室共建活动,该实验室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0年,由我系科研人员主持,山东中澳集团参与的“鸭血深加工项目”在德州市科技局立项。三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两项(2009年杨东英博士申报的“黄牛Leptin基因及其调控途径重要基因遗传特性及网络关系研究”项目、2011年曾强成博士申报的“力学刺激下心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外基质方面的响应和生物活性”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4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星火计划”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5项,项目经费200多万元。
四、以资源共享为抓手,努力实现企校互惠双赢
近三年我系在8个实习基地安排了200多名在校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真刀实枪进行岗位历练,增强了实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据统计,已有40多名学生在实习企业实现就业。2010年以来,山东江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文远生物科技公司先后有12名科研人员来我系“山东省大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学习和开展研究工作。
近年来,生物系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建设。主要做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安排教师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进入合作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研究,提升其工程能力。目前各工科专业有10余位青年教师在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二是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聘请有企业实践背景,拥有相关领域高级工程师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课特聘教师,以加强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目前,我校聘任相关企业兼职教师达8人。
五、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满意度的调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生物系从2011年9月—2012年11月,在2007年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以生物技术专业为引领,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设计了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生实践实习教学等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92份,初步统计结果显示:50%以上的同学认为在生物技术专业学习中,掌握一门外语和通过外语国家四级考试,以及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学术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意识非常重要;对于培养方案的调查中56%的同学对于目前的公共必修课26.7%;公共选修课6.35%;专业必修课40.3%;专业选修课10.8%、实践环节26.3%的比例认为合理。79%的同学对于目前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课顺序表示满意。这次调查为生物技术专业的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为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调查问卷(学生卷)分析统计图
注:调查内容1-16分别指:
1.在本专业学习中,你认为掌握一门外语
2.你认为通过外语国家四级考试
3.你认为掌握常用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等)的操作
4.你认为学量的生物基础知识
5.你对生物技术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6.你对生物产业领域的有关问题(产品、技术、市场)
7.你认为毕业后在生物企业工作
8.你认为毕业后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
9.你认为毕业后在教育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0.你认为毕业后从事服务业工作
11.你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
12.你认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生物技术专业继续深造
13.你认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生物类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14.你认为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学术道德
2010年3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征求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通知,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中,生物科学类专业在原有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生物工程类专业在原有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物医药专业,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1998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我国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出,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林、牧、渔、环保、园林、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还有实验课和必要的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和建设的共识
回顾我国生物技术教育短暂的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生物技术教育发展规律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共识与启迪。生物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与时俱进的结果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经过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努力,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吸引了一批海外尖端人才,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科研创新能力,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呈现良好局面。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技术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在支撑我国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发展方面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我国发展生物技术科技与产业需要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度超前,以确保人才源头供给,也要注意规模适度,切忌供过于求。充分认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并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应接受严格的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与研发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完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规范的生产实习基地、完善的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的生物技术教育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的开设、生产实习的指导关键在教师。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产经验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生物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积淀较少,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消费”办学专业,因此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是适应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提高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当前的发展速度与招生规模以及许多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对该专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致有如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规范在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是传统的师范专业,在该基础上,又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甚至生物工程专业。在这3个专业中,特别是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专业之间,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大同小异(多数学校课程差异不足10%),专业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缺乏特色,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难以落实或质量难以保证,真正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教师中,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毕业于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理科专业,毕业于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工科专业的教师很少,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以及实验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均缺乏优秀的技术型、应用型师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办学规模快速膨胀给原本紧张的教学资源带来很大压力生物技术专业从设置之初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尤其明显。特别是新办该专业的学校办学积淀少,经费不足,设备匮乏,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不明显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多是在原有的生物科学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又是非师范专业,在高师院校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师范专业,因此以上3个问题尤为突出。此外,课程体系千校一面,缺乏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所以,地方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培育已刻不容缓。专业特色培育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因此,专业特色培育必须立足学校所在的区域,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46-03
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特别是作为民办独立学院的我校,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也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2]。特色专业是高校的一面旗帜,特色专业建设也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的特色专业可以概括为: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5]。因此,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同时坚持“科学、创新、示范”的建设原则,不断增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以特色专业辐射和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校、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校、院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我院专业设置概况
我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具有基础性强、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宽等特点,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更是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依靠理、工、医紧密结合,促使理工学科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并与机械、电子、材料、医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程技术学科。我院于2005年设置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又增加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学生300余名。
二、我院特色专业建设优势
我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西医类独立学院,医学专业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一特色优势为我院的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三个医学相关专业医药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省开设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二本及三本院校,如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专业大多是涉农方向,而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还不多,这就为我院建设医学特色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另外,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均为省级特色专业,这些经验是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发展规划和准确定位,同时兼顾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等原则[6],我院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已有的医学专业优势,办出医学特色,使我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为我校其他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我院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1.构建具有生物基础和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5]。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改革课程和时间教学体系,构建了具有生物基础和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我院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凸显生物科学与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程。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将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列为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多设置医药相关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等。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优质医学教育教学资源,体现生物科学与医学、药学的紧密结合,办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医药特色。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将专业基础课分成医学基础、电子学基础和医学仪器三大部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打破不同学科课程间的壁垒,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相互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优化教学方法与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启发、讨论式教学。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网络教育。新乡医学院和我省多数高校都已经加大了网络示范课程的建设力度,一批精品课程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正在通过网络为广大学生服务。借此平台,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极大提高,师生互动沟通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解惑答疑之余探讨科研及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因此,我校、院也于今年启动了网络示范课程建设,课程平台已搭建完成,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也已上传网络供师生共享,如细胞工程网络示范课程,有效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特色专业建设。(2)强化生物基础与医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强是我院各专业的典型特点,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突出实践性教学也是我院专业建设的主要特色。第一,强化实验室教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两个层次和几个系列,避免了实验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其更加系统和符合客观规律,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第二,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为基础,设立科技活动小组,尝试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同时举办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第三,不断加强、扩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以双赢实习基地为平台创新生产实习教学,如:加强我院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野外经济动植物实习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金工实习及与“驼人集团”的合作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深化改革,探索“多样化、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6]。作为三本院校,我院特色专业建设始终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把“满足学生考研、就业和用人单位需要”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品质和创新意识,构建“多样化、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我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聘任和引进方面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方面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向特色专业侧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院充分利用新乡医学院的优良师资和各种有利条件,对专职教师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面也成为能工巧匠,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培育高校专业建设的鲜明特色,不仅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一项必要工作,而且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7]。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校应以自身专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学科配置,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三全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从根本上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47-49.
[2]龙石银,曹朝晖,田英,等.生物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03-905.
[3]龙石银,张彩平,乔新惠,等.医药特色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31.
[4]刘德胜,张树平,代现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79-81.
[5]王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26-28.
[6]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29-332.
[7]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32-25.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生物技术为基础多方向发展的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在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环保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2]。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建设时特别强调“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分流培养”。加强基础主要是加强人文社科类综合基础、理科平台基础和生物技术相关基础课的教育。注重实践主要是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整个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大增强,实践教学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42%;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包括了基础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毕业论文设计,而且还强调到企业进行实训和实习,以满足学生在产学研结构链上的锻炼。分流培养是发挥四川大学理、工、医交叉融合办学的特点与优势,在统一的基础教育基础上,实行专业分流培养。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我院在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了3个培养方向:生物技术基础方向、生物制药方向及生物化工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在上三年级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我们重建了课程体系,力求体现出以下特点:基础课程板块,突出“宽”的特征,使学生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及宽厚的生物学基础、药学基础、化工基础;专业必修课板块则要考虑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不仅开设了生物技术的相关基础课,还增设了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此外还开设丰富多样的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生物医药类、化工类、管理类等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学识范围,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见图1)。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科教融合的教学方式
以生命学院、药学院、化工学院为依托的生物技术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遗传学、药剂学,以及一个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交叉学科建设点。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I期:资源生物学;II期: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在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优势与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整合。我们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既要专注本学科领域内知识的掌握运用与发展,又要放宽视野,关注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的趋势,力求教学内容符合新世纪对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讨,开展具有特色与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的探索。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配套支持。近几年本专业教师围绕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功申报了2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教研教改课题,如“生物技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等,发表了近40篇教学研究论文,其中植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另有省级精品课程10门。生物技术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生物技术人才的关键之一,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本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我们淘汰了落后的实验,适量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设了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强调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如油菜Toc33基因的克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引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该实验学生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质粒提取、基因组DNA制备、PCR、电泳、DNA分子重组、遗传转化、重组子筛选鉴定、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基本技术。再如以高原植物狼毒为研究对象的天然生物杀虫剂的研究是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引入到天然产物分离制备技术实验课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天然产物从分离制备到纯度鉴定及性质分析所涉及的一系列实验技术,这种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比单个的验证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获得了近似于科研工作的综合性训练。
构建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与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政策保障,让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院陆续出台一系列保障师资培训的措施:如提倡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适当减免;实施教师研修计划,选派拔尖人才、骨干课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研修,扩大国内国际交流规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等。完善而有保障的师资培训措施,使得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本专业教学中坚力量。近几年,本专业教师中有两人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另有8人获得校教学优秀奖。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学院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做到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有机结合。近几年先后从国外引进了20余位优秀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均承担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并开设多个前沿讲座,将学科前沿与专业基础有机地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满足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还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我们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的优秀、成功企业家和创业者作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开设实践环节教学课和创业实践课。如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发明家梁朋博士、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为本科生讲授生物制药,同时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李伯刚博士,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为本科生讲授制药企业经营管理,同时指导学生在地奥集团的生产实习。此外,泸州老窖酒业集团总经理张良以及水井坊集团副总经理赖登燡均作为我院兼职教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
以雄厚而独具特色的科研优势加强实践训练,促进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西南地区重要植物的资源生物学及可持续利用研究为重点,特别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方向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5年,学院年科研经费平均4000余万元,承担了多项“973”“863”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学院的科研优势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践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我们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科研条件和完备的科研平台,如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学院),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学院)和四川省制药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采取科研立项制或科研参与制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同时,依托上述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11”“985”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国家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形式多样的实践训练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多名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与他人合作发表科研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获奖。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外实践;创新思维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新型学科,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生物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在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环境、食品安全、粮食和能源等问题方面,生物技术均将发挥其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开办了生物技术专业,但培养的生物技术人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核心能力如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知识开发应用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改进培养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等[1][2],但对于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作用的报道尚少。
一、课外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方案执行不到位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含了四个环节:实验实践教学基础环节、专题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训练环节。[3]但长期以来,这四部分内容偏少或没有得到完整的贯彻和执行,原因如实验条件的限制、专业实践教师的缺乏、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实践教学场所不足等,其中最主要是课堂外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训练环节的不完善,在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偏低,而这些内容对于实践能力拓展和创新思维训练是最直接和有效果的部分。而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实践锻炼课程课时少、实践平台单一、实践内容简单,特别是校外锻炼机会不多,学生自主锻炼机会少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实践型师资力量欠缺
教师实践活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目前国内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本身实践经历仅限于在求学时的实践课程学习经历,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自身没有生产一线的经历,知识结构仍以理论知识为主,自身经历的不足限制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4]此外,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合格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渠道,但是大多数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是薄弱环节,合作项目少,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加上“双师型”教师不足,而聘请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又面临职称、学历、教学水平和经费等的限制。因此,现有师资力量的不足也限制了课堂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课外实践教学缺少相应的经费支持
经调查,在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不少见,在经费投入、课时计算和场地提供等方面不够重视,如实验实习经费投入多年不变,工作量计算偏低等,一方面导致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导致实践活动走过场,本已不多的实践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起不到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四)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实践基地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保障,也是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身实践水平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对实践基地平台的建设加大了投入,对高校的基地建设给予了重视和支持,如湖南省就有各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优秀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等的评选和经费支持,对于合格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得到建设经费支持的基地仍只是极少数,一些地方性大学本身财力有限,加上愿意作为基地的对口实践单位数量不多,选择余地少,应用型专业实践拓展环节往往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二、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制订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方案
培养体系总体应分为两大块,即课堂专业素质训练和课堂外的实践拓展训练。其中专业素质训练主要包括各类实验课程、生产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些常规的实践课程,内容相对固定,可以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实践时间,统筹开设实验课程,增加综合性、探究性和设计性实验比重进行改革和完善。课堂外的实践训练则弹性比较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这一部分没有硬性要求,而这一部分如果采用学分制,规定学生必须取得一定课堂外实践学分,则有利于补足这一短板,发挥出调动积极性、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是要对课堂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学分作出明确规定,如纳入学分范围的可以是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二是加大投入和补充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课外实践项目,提供实践机会,给参与的教师一定的经费补贴,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大二开始逐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课题等;三是对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如取消一些没有实际意义和不可控的实践环节,改为可控的课堂外实践教学,结合实习安排、毕业论文时间的合理调整,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进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场所,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5]因此,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为必要合理的基地建设提供经费保障;二是多渠道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提升合作水平,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将一些有条件的基地建成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拓宽产学研合作范围和提高培训水平,如校企加强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和联合技术攻关这些比较深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互惠共赢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了省级水产养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科技大学湖南鸿鹰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湖南新兴发酵有限公司省级优秀实习基地,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资助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一大批学生被国外高校、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录取为研究生。
(三)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与实施
课外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需要良好的组织和管理,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更需要创新。具体来讲就是:一是应坚持兴趣优先、志愿参加的原则。专业学生可以划分为若干实践小组,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4-5人以内为宜,为每组学生推荐一位相应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全程参与,随时提供指导。二是课堂外实践活动时间不宜过多,应不影响本科学生第一课堂教学,不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三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要坚持基本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应只是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应参与科研课题文献查阅、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方法确立、综述撰写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多个环节,从而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习惯。[6]四是探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9年率先实行的本科生研究制度。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有2500多名学生参与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60%以上的教师作为导师参与过这一计划,本科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几乎100%参加过这一计划。[7]因此,国内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试行这一制度,为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提前进入实验室的引导,学生在各种创新竞赛和社会调研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和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金奖等国家奖励。
[注释]
[1]陈跃进,柏连阳,金晨钟,等.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校内课外实践教学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119-121.
[2]关淑艳,姚丹,王秀然,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35-136.
[3]谭树华,袁志栋,刘文海.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98-100.
[4]吴业卿,丁先锋,舒建洪,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6-38.
[5]程彦伟,陈伟光,押辉远,等.校企结合建设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实践与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8):69-71.
[6]胡波,王梁华,刘小宇,等.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138.
1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为配合一些课程系统教学的要求,本学院有关方面调整了学生学时数,即上、下半年的教学时间统一为18周,而将8月15日~9月15日定为第3学期(短学期),以方便短学期实验课程的开设。发酵工程实验便是在短学期进行“一条龙”式实验教学,即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和微生物培养的需要,可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的任务。
2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兴趣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发酵工程实验的课程晚于微生物学实验开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单个实验的做法,即综合部分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组织成连续、系统的实验,实现从验证性、操作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结合学院生化分院教师的科研,拟定了以下“一条龙”式实验课题:(1)不同分离源乳酸菌株的分离;(2)乳酸菌的鉴定;(3)乳酸菌的流加发酵试验。分离源可选泡菜、雪菜、酸菜、乳酪、酸奶等。这3个实验是连续的综合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操作。通过系列实验的操作锻炼,学生能巩固发酵工程基础即微生物学的一般常规实验操作技术,如培养基配制、高压灭菌操作、菌种分离纯化、微生物染色制片、微生物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技术、生物显微镜使用技术等。同时,通过乳酸菌的流加发酵试验,熟练掌握实验室小型发酵罐的操作流程、发酵原料预处理、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检测及工艺控制。因此,优化后的实验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3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条龙”式的发酵工程实验课程采取开放式教学,实验老师安排值班,随时解决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并作好辅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组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在实验课开始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报告到实验室老师处领取实验器皿和药品,实验器皿和药品领取的正确与否将纳入实验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对大型仪器如发酵罐的使用,则在实验环节开始时,由实验老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操作规程,强调关键操作注意事项,以避免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不可挽回错误。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是短学期实习课程,重在平时的实验技能培养,考核中不含有笔试,以减少“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平时操作、安全卫生等内容,占40,实验报告占30,考试成绩为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同时制定考核细则,占30[6]。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并不由实验老师个人评定,而是进行报告的展示,各组以PPT形式汇报实验结果,由各组长及实验老师共同打分,所有学生现场观摩。在此答辩环节,既巩固发酵工程实验课程的相关知识,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表达能力。此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基本素养[7]。
5重视实践教学元素
在实验教学中辅以实践环节。实验考核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不同类型的发酵工厂,如啤酒厂、制药厂,分组到车间比较详细地熟悉各个工艺单元的操作,以巩固实验室所学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同时解决自己在实验中碰到的部分疑虑。
6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是实践教学改革在质量工程指导下的一个主要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密切相关[8]。经过近两年来对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实践教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以下3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后的发酵工程教学,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及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实践性操作技能的训练,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开放实验室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钻研应用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一条龙”的系列实验一环扣一环,学生只有严格、准确操作、和其他同学分工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有利于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9]。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科研训练加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45-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1]。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2007年,教育部在教高[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实验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生命科学核心学科,其实验技术归于生物技术类,生物技术成为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主导产业逐渐渗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科技创新能力,而教育创新必须强化实践教学[2]。这就要求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需认真分析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改革探索和尝试,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热情,着力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探讨了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多个角度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医学生物科学交叉人才。
一、优化课程体系
1.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生物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21世纪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国家对生命科学与技术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能力、优化体系、提高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构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现有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学科、教研室沟通协调,建立三个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即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够体现在实验课程中。本教研室针对所任教的课程群,主要建立分子水平的综合实验课程。针对这部分综合实验课程,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在大学二年级完成理论验证实验、基本型实验,保证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大学三年级上完成探索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大学三年级下完成创新型实验,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并继续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使培养方案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构建了独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针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原有的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实验课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实验课程体系。覆盖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优化与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线,内容涵盖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三个专业领域。在第一部分实验课同时查阅资料选择实验内容。主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对不同实验进行整合。如怎样在体外获得神经生长因子为例,把聚合酶链反应,基因重组、基因导入、发酵罐培养、蛋白质分离纯化和性质测定等实验串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后续开设了“探索性实验”,并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具有博士学位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担任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以指导教师在研科研项目为依托,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原则,择优遴选项目予以立项,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内容涉及神经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二、改革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均有着重要的作用[3]。我们在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1.实施实验室小班授课。边讲边做,使教学由原来的形式简单、内容枯燥变为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对知识点的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2.PBL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开放实验室,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实验把以前学到的理论、技术融会贯通地用到实际课题中去,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分析并运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将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生参与青年教师或研究生课题讨论和操作中,提高了生物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和辅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锻炼学生论文撰写能力。
4.转变考试内容和方式,建立一体化学习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平时考核成绩占20%,期末进行占30%比重的实际操作综合能力考核和比重占50%的试卷考核,使学生重视平时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学习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完善。
5.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使实验教学更直观,本课程所有实验操作全程录像,制作成网络格式课件。本课件在安徽省第一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三等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
6.综合性实验教材建设和应用。在开设这些实验课程中,我们深感实验指导教材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国内还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适合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实用的实验指导教材,所以我们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学生和初学者使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06年12月,学校出版)和《生物技术实验指导》(2008年8月,学校出版)。目前仍在继续采用《生物技术实验指导》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研究生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材。
三、加强科研训练
本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水平的目的。将探索性实验列为必修课程,通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自主选择并分组,采用“教师点拨为辅,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教材和参考书中寻找有关原理作为实验设计依据,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确定处理因素、实验对象和仪器设备,自定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完成实验并撰写科研论文,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使实验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的过程。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下,全系60%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参与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突出,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较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性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没有创新性师资,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提高了教师素质要求,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其次,由于教学方法、手段涉及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类似于PBL教学模式,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背景,我们一方面在遴选教师时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一方面不断送出去培养,并且考虑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是基础,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标[4],因此鼓励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拓展知识面;再次,针对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择优选择一直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小班授课环境,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物技术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在宏观上对生物技术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把几门课程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常规实验教学内容,并拓展到研究生和药学、药检专业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生物技术实际动手能力强,更符合社会需要。从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表中反映出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评价,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杜,2001.
[2]刘莹,马丹丹,李娜,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3]谭冠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高教论坛,2010,(1).
[4]朱妮娜.略论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NO:2012jyxm302);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NO:2012zy048);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NO:jyxm1147,1322,1325)。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综合性实验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对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课程及实验相关原理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的实验课程。与常规的实验课程比较,综合性实验难度更大。在常规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须按部就班地根据老师的指导完成实验。而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是整个实验的主体,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还需要独立完成实验样品的准备、实验试剂的配置、实验条件的优化,此外,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要设法提出解决方案。因此,综合性实验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3]。作为医学生物技术的一门核心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也必然要向综合性、设计性的方向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2医学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课的设计要求
2.1综合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设置应当充分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不是将几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或是一门课程的几个章节的内容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和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从而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和最好的实验效果[3]。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涵盖生物化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过程设计。如在PCR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获取目的片段、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参数如何进行优化、如何对结果进行评估”,在蛋白纯化阶段,学生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蛋白质生物学活性、如何优化纯化条件使蛋白得率最高”。2.2综合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应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新形势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实验课程通常是老师先讲授原理和基本操作要点,然后由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由于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是肤浅的,不能做到融会贯通。而与传统的实验课程相比,综合性实验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4]。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实验对象的确立、实验方案的选择、实验试剂得配置到实验结果的评估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需要自己选择用于表达的重组蛋白,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独立完成引物的设计,蛋白表达方案的优化、纯化路线的选择等。2.3综合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应当有针对性,难易适当由于涉及到比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内容,学生在综合性实验的具体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导致其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做到难易适当。我校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一般在大三时开设。根据学生现阶段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知识点的掌握,本课程在实验内容上宜选择以“分、切、接、转、筛”为体系的DNA重组技术作为核心内容,在实验对象上选择与医学密切相关的重组药物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在载体和菌株方面选择容易操作的质粒和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
3医学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