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医学中的哲学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中的哲学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中的哲学思想

第1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的一门科学[1]。按照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兽医病理生理学和兽医病理解剖学,前者的研究重点为动物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而后者主要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二者共同的任务是探究动物疾病过程的发生特点、发病本质及规律,并最终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整个兽医本科教学体系中,兽医病理学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科学。它集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等众多基本文由收集整理础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对于疾病的认识,同时为药理学及免疫学提供药物治疗及疫苗防治的指导依据。由此可见,兽医病理学是兽医专业本科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

1 “对立统一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它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双方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兽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可谓是“炎症”[2]。它是动物疾病中最普遍又是最复杂一种现象,在炎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应该是“致炎因子所引起的损伤过程”与“机体自身的抗损伤过程”。二者在炎症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

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损伤过程与抗损伤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没有炎症早期以损伤性为主的变质性变化,就不会出现之后的以防御为主的渗出性及增生性变化,同时如果发生了剧烈的渗出和过度增生,又会加重机体的损伤性变化。

2 “质量转化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矛盾双方的变化一般表现为量变与质变。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机体若长期处于致病因素或应激因素作用下,当胃脏黏膜表面屏障系统遭到破坏时,首先会出现浅表性胃炎,这种变化表现为一种渐变性过程,当这种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飞跃,机体这时可能会出现胃溃疡甚至胃穿孔。另外,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和质变,当胃炎或胃溃疡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时,可导致胃癌的出现。因此,对于疫病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3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据,在动物疾病过程中这种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动物机体自身所处的状态;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疫病过程中这种外部条件主要表现为致病因素的强弱。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过程中,宿主即可以表现为传染病形式的变化,又可以表现为败血症形式的急性病理变化[2]。这种疾病过程表现形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宿主感染病原体时所处的状态。

4 “部分与整体”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领部分,反之,部分也会对整体产生制约作用。在疾病过程中部分与整体关系最突出的体现应该是器官与整个机体的关系,但在兽医病理学中,尤其是兽医传染病病理学中这种关系另外一个层面的体现表现在群发病中不同群体与整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当对群发病进行病理诊断时,不能只看不同群体的发病情况,不能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将部分与整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出科学的诊断。

5 “因果转化”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因果转化或因果交替规律”在兽医病理学学习过程也同样重要,机体在原始病因的作用下可以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可以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机体发生下一个变化,使因果交替出现。这种规律在休克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当机体烧伤或失血过多时,引起缺血、缺氧和酸中毒变化[3],这些变化又可以引起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从而导致血流淤滞、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发生血压下降和交感神经兴奋,最终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并引起休克;而这种休克变化反过来又加重机体的缺氧、缺血和酸中毒变化,最终使机体处于恶性循环,加重疾病过程。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因果交替规律,就可以对结果作出科学的预见,做到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 “发展观”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世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把事物的发展看成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能够明确事物所处于或即将处于的发展阶段和地位。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是“发展观”在病理学中最集中的表现。一般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经过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在诊断疾病时,我们应该做到客观推测机体与病原之间的平衡变化、抗损伤与损伤之间的矛盾变化,以此为依据对疾病的经过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疾病经过中,转归期又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能否对于疾病的转归做出客观的判断,要求对于机体的内环境是否平衡、免疫功能是否稳定、各器官脏器功能是否恢复正常、机体与外界是否协调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很好掌握。

7 结语

第2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一、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化学平衡中勒沙特列原理(又称“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中学化学难点之一。若运用矛盾论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化学平衡不难看出,平衡体系中“正反应”与“逆反应”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当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就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体系。若外界改变影响“正逆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平衡体系对外界影响采取相反的“反抗”反应。而平衡移动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定性方面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向反抗外界影响的因素方向移动;从定量方面分析:外界影响的因素是主动的,是主要矛盾,而平衡对外界的反应是被动的,是次要矛盾。因此平衡的被动移动只能是减弱这种外界的影响,而不能完全抵消这种影响。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冰醋酸是一种弱酸,向冰醋酸中逐渐加水溶解稀释,溶液中c (H+)如何变化?这类问题是中学生比较困惑的疑难问题,因为学生只是从一个方面思考问题,认为加水稀释,溶液中离子浓度肯定变小,故c (H+)必然变小,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矛盾论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等哲学思想解释c(H+)大小的变化规律。冰醋酸加水稀释时,醋酸量大于水的量,因而醋酸溶解、电离是主要矛盾,c(H+)随着水的增加而增大。当水的量逐渐增多,醋酸完全溶解后,两者处于平衡体系,电离不再是主要矛盾,加水稀释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继续加水稀释,则c(H+)肯定会变小,其醋酸电离平衡体系会通过增大电离来减弱外界对稀释的影响,但不能消除影响,c(H+)会变小。

三、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困惑的疑难点,因为此类问题涉及水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矛盾较为复杂,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向0.1mol/L HAc溶液中逐渐加入0.1mol/L NaOH溶液,其中c(Na+), c(Ac -), c(H+), c(OH-)大小关系如何?这个问题是中学化学中非常经典的问题,其中包含多种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如分类讨论的思想,量变质变规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转化,辩证思维,等等。下面具体分析:

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应该分为五个阶段加以讨论。

第一阶段:HAc量多,OH-量少,中和后余较多HAc,故HAc电离为主要矛盾,生成的NaAc的水解为次要矛盾,仅仅只能抑制HAc 电离。故c (HAc-) >c(Ac-)>c(H+)>c (Na+)>c(OH-)溶液呈酸性。

第二阶段:随着NaOH量逐渐增多,HAc量逐渐减少,溶液中c(H+)逐步减少,c (Na+)和c (OH-)逐渐增大。此时离子浓度大小可为:c (Ac -)>

c(Na +)>c(H+)>c (OH-)。

第三阶段:溶液呈中性时,HAc电离和NaAc水解程度相当,c (H+)= c (OH-), c(Na+) = c (Ac-)。

第四阶段:溶液中再加入NaOH溶液,其中HAc虽然有剩余但量在减少,NaAc 的量增加,NaAc水解为主要矛盾,溶液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由酸性—中性—碱性。其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 (Ac-)>c (OH-)>c(H+)。

第五阶段:HAc没有剩余,而NaOH相对较多时,溶液中c (OH-)上升为第二位,即:c (Na+)>c(OH-)>c (Ac -)>c(H+)。

四、有机化合物中结构与性质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如“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的思想方法,理解有机物性质与有机物重要官能团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观点,理解有机物性质。如苯酚( -OH )的化学性质:苯酚呈酸性,而醇电离H+能力却比水弱,苯环活化了羟基,使-OH共价键极性增强,共价键活性增强;同时,羟基对苯环也产生影响,活化了苯环邻位和对位,使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非常快,生成三溴苯酸白色沉淀。可以用来定量测定苯酚。

第3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的历史沿革

“天人合一”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周易》中“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道”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在一起,《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和人都由“道”自然无为地生成的,天和人都要效法“道”,主张“道法自然”的观点。之后,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儒家把人的德行和天命联系起来。孔子认为对天即自然界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在我们生活中或者是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说到“我对天发誓”,这里的“天”不仅是自然界,而且是伦理道德;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道德的终极根源;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而且具有生命和伦理意义,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孟子又对天道进行了继承和弘扬,发展了人道。

汉代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阐述。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董仲舒明确强调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使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基本得到了巩固。他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他认为人的结构形体和道德情感是与天一样的,天能管到人间之事,人的行为也感应上天。

到了宋代时期,“天人合一”思想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学派“天人合一”思想在宋代呈合流的趋势。“天人合一”哲学的代表朱熹,他认为天与人都是“理”的体现,天与人统一于“理”。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自然因人的情感而包裹着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谐和的境界,在园林中人们惬志怡神,回归自然,充满着物人以和,物我两忘的情氛。外适内和,休宁心怡,这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一曲弹奏,一场表演,一角园林都有意境。生活中处处体现意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依,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从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十分重视深思和韵味。设计不止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仿造,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乡情怀。例如园林中一池三岛,寄托了对于海外仙山的幻想;暗香盈袖,月色满园,表达了对于安宁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纤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追求等。园林意境的创造,主要依靠设计者对园林的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因而设计者的素质修养成为关键的因素。同时还可借助联想寓意、匾联点题等手法,使主题明朗,已经深化。“意境”来自于中国古代艺术对“天人合一”的深切体认,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产物。从哲学的渊源上看,意境与天人合一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是天人合一成就了意境。我们在观赏园林时,看到园林的景象,会突然就联想到别的事物或情景。在观赏景的时候,则是由于心物交融而达致的一种境界。这一境界包容了物我,融合了物我,却也超越了物我。它既不是我们对景单单的观察,也不是我们单纯的思考。而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景也有心,是心与景的一气流通。所以审美意识的产生,这种心物融合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的主流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2、对园址选择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是: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绕,屋前是平坦的草地和宽阔的水面,水面平静如镜,小路曲径通幽。使人感到悠然自得、心旷神怡。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处处注意与大自然的融合,私家园林更以情韵取胜,以追求意境美为极致,以妙合自然、不见人工痕迹为重要的美学特色。朴实而富有野趣,回归自然,进入“天人合一”常乐的至境,就成为中国园林的追求。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的处理上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理想环境。不是每块土地上都能建造园林,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地势、温度、土壤等等。苏州留园的选址就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对造园配景的影响

我国古代园林在建造时有时得利用借景、缩景,要在配景时考虑到小中见大。因此在堆山叠石、花木配置、庭院理水、建筑小品每一个细小的景物都要以借缩天然景色,人工造景力求效仿自然。中国园林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集诗、书、画、印与音乐、植物为一体,多角度表示园林本身的实实在在的空间艺术。因此,不仅要考虑到园林造景景点的特色,还要考虑到获得美好的静观效果。集这些景然后融入景中,忘掉私我、保持本心,这便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今后园林的影响

第4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化学知识 哲学思想 体现 运用

一、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观点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就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而言,贯彻和运用这个基本观点是非常自然和有利的。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自然界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实验上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有400多种,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了原子即化学元素。现已发现的112种化学元素又组成了单质和化合物,进而构成了我们身边的物质;日常生活现象如蒸发、沸腾、凝固以及物质可分割等,都进一步说明了分子的真实性;质量守恒定律证明,即使经过化学变化,原子之间也只是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和组合,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

物质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钢铁的锈蚀、塑料的老化以及碳、氮的循环等无不说明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胶体的性质、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质的溶解和扩散等,也无不揭示着物质分子的运动;用加热、搅拌等方法可以促进溶解,是因为这些方法使溶质分子加速运动;电镀、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电解等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使学生确信离子、电子的真实存在,而且这种哲学思想还使他们进一步学会从运动的观点来理解这些现象。

二、自然界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表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事物。在研究物质变化时,一定要让学生从物质或现象所存在的条件中去研究它们的性质以及所发生的变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培养学生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观点的典型反应,为了获得氨的最大产率,必须逐个分析温度、压强、催化剂三者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而后再综合考虑三者的影响,以寻求最适宜的生产条件。这样分析问题,不仅把合成氨的生产条件讲得清楚、明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矛盾的观点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着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人们要想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正确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对具体的矛盾进行具体的分析。

1.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化学平衡与其它平衡一样,也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这是平衡和不平衡的对立统一;又如物质的可分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物质的不可分性则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这就是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对立统一。

2.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当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若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就被破坏而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重新建立起新的暂时的平衡。

四、质量互变规律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的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将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

五、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在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外因不可能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氯酸钾分解是内因,是变化的依据。要想实现快速反应,只有内因还不够,还必须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加入催化剂和加热是外因,对该反应起加速的作用。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于该反应中,缺一不可。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促进了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又为化学研究导航。希望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进一步归纳和运用,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哲学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某校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一次期末测试中有这么一道题:

找出规律,再接着涂一涂、画一画:__ __ ____ __ __ __ __ __。

阅卷后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位老师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二年级学习的是较复杂的循环规律,如:■■■__ ___ ___ ___ ;复习时,又反复强化这种规律,使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认识,容易产生思维定势。而上题的知识点来自一年级学习的最简单的找规律的知识,如___ ____ _____ ____ __;复习时,我没有组织学生重温这类一年级学过的规律,导致学生完全遗忘。”如果进行更深一层的反思。这里固然有遗忘及新知识对旧知识的负迁移的因素,但也不难发现,那位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联系等哲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新课程要求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方法。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数学的方法与策略,还应该有机渗透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联系、矛盾统一等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方法。认识世界的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方法已成为唤醒沉积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数学方法、策略的激发器,是开启他们数学思考和智慧的钥匙。较之于数学知识、技能及数学方法、策略而言,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方法更为内隐,常蕴含于许多看似普遍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捕捉、判断、放大、外化,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就强调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方法,防止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要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鱼缸一般是没盖的,计算鱼缸的表面积,上面要扣除;给游泳池贴瓷砖,上面没法贴;给长方体的饼干盒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洗衣机机套没有底面:粉刷教室,要扣除门窗和底面……生活中的问题千变万化,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让复杂多变的问题迎刃而解。又如,在学生学习求“商的近似数”之后,既要会根据实际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又要会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是否会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决定了学生是否能正确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有机渗透。

二、普遍联系

“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体现数学课程的发展性,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加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加法交换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用实验验证减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乘法、除法中呢?然后,再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思考诸如:40-9-840-8-930÷2÷330÷3÷2。这样把“加法交换律”当做一个知识触点,将加、减、乘、除知识统一整合,使“交换律”本身、“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猜想——实验——验证”的思考路线、由“此知”到“彼知”的数学联想等一一凸显,成为更高的数学课堂追求。

又如,做减法,想加法: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再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从因数、倍数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乃至约分、通分等等,在教学中都要注意渗透小学数学知识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让学生在联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再如,学习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启发学生从诗句或成语或语文课文里发现数学问题:

转贴于

1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1)诗中一共有几个“春”字?

(2)“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2 在半途而废、百里挑一、百战百胜、半壁江山、九死一生等成语里隐含着怎样的百分数?

这样的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互容性,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矛盾统一

1 数与形。数与形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使人们能够从不同侧面认识事物。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的良好建构,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在反馈时请一组同学上台摆出图形,列出加法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出乘法算式,从而使学生经历由形到数的抽象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10+10+10=30

4+4+4+4=16

3+3+3+3+3+3=18 6×3=18

3×6=18

在巩固阶段,让学生看乘法算式摆图形,体验由数到形的历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2 变与不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商不变与余数变等数学知识都离不开变与不变的矛盾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变中找不变,在不变中求变”,使他们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眭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再比如,学习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以后,学生很难理解“两个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相等,其表面积不一定相等”这句话。一般情况下,老师采用锻造、浇铸钢材的例子来说明,也可以让学生用同一块橡皮泥(体积不变)捏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其表面积不一定相等,使学生深刻领会数学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第6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长安大学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4)

摘 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形神的问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的位置。先秦时期易学中形下形上的道器之论,魏晋玄学的“形神分殊,本玄学之立足点”,道家大象无形的思想以及对生命本身思考的哲学思想都涉及到了形神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庄子的有关形神的哲学思想,探寻其在中国艺术中的运用及体现。

关键词 :大象无象;象外之象;形神;气韵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50-02

一、庄子的“大象无象”哲学思想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象外之象

《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意思是,黄帝游山,有一天到赤水的北边,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心情很舒畅。回来以后,发现丢了一颗玄珠,就派官员“知”去寻找,未果。后来又派官员“离朱”去寻找,也没有找到。紧接着派官员“喫诟”去寻找,也没有找到。最后派“象罔”去找,却找到了。黄帝说:“真奇怪,为什么象罔能找到呢?”在这个故事里“知”是知识,用书本的知识去寻找“道”,不能找到。“离朱”传说目力超人,能在百步之外看清针尖,这里指外在的观察力,说明“道”不可观察。即庄子说的“灭文章,散五散,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喫诟”,指语言,通过语言也不可找到“道”。“象罔”是说没有形迹,只有他找到了玄珠,故“大象无象”。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道不能用书本知识、感官、语言去寻找,因为道是无形迹的。道是飘忽的、空寂的、虚茫的,道是“象罔”即无象,也就是《老子》中说到的:“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齐物论》:“是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本体,却寻不到它的踪迹,它确实存在,只不过存在于一切生活以外,见不到形状。无象的世界是世界的本体,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庄子》中说,在有形的世界背后有一个无形的世界,这个无形的世界是决定者,即庄子说的“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明代王逵《蠡海集》:“天赋气,气之质无性情,雨露霜雪,无性情者也,地赋形,形之质有性而无情,草木土石,无情者也。天地交则气形具,气形具则性情备焉。”地是一个可见的世界,神是一个不可见的世界,神为主,形为辅。地之有形,而天则无形,有形世界的背后,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控制着世界,即无象为象之主,无象为象之祖。在中国艺术中也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有形的,可见的,表现为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等;另一个是无形的,未见的,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需要鉴赏者慢慢品味。前者就是“象”,后者则是“象外之象”,这个“象外之象”就是艺术世界中的“道”,即庄子所说的“无象”。不管是关于世界的“道”还是关于艺术世界的“道”,都是没有踪迹可寻的,是虚空的,不可说的。因此用庄子的“大象无象”看待中国艺术世界是合理的,都是在探讨“有”跟“无”的关系,都是在追求“有”世界背后的“无”世界。中国美学十分注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思想。在艺术世界中,鉴赏者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是超出形式之外的意味世界,要品味画面、线条等具体表现下的生命力。因此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创造中,就是形与神的关系,形是画面、线条等,神就是作者追求的“象外之象”的境界,即生命感。

二、庄子形神关系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君形者”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除了对技法的追求外,也要重视“神”,即作品中要呈现出来的活泼的生命感。这种活泼的生命感最初来自于关于个体生命的哲学。《庄子》中将人的生命分为形、神两个方面。《徐无鬼》:“劳君之神与形。”《在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在形、神之间,神为主,形为辅。”“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黄帝被立为天子19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得到广成子点播。第二次拜访,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在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广成子起身说:“问得好啊!我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守护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庄子认为,养形护神,神将守形,形神不分离也。这一思想反映在中国艺术上,如《淮南子》中所讲的:“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也。”主张神本形末,有形受制于无形,神是一切有形世界的控制力量,即“君形者”,因而就有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艺术思想。其中,画家顾恺之就是“君形者”践行者。有记载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能展现人物“神”的关键,所以他要再三思索而行之。他的形神理论以神为主导,从重视人物的眼神到重视人物的气质、生命力。他力求超越形似,使其所要表现的对象有生命感。当然,顾恺之不单单只重视对眼睛的传神写照,更重视把人物放到山水之间的悠远境界当中去刻画,注意人物的风度境界的传达。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对于神的描摹比形难多了,画家不应该只停留在形似上,要上升到神似的高度,以神统形。不但要表现出一股“神”气,更要表现出一种高远的生命境界。

三、庄子重神轻形哲学思想在中国艺术中表现——重气韵轻位置

在庄子眼中,有一种理想人物,有时称他们为真人,有时称他们为至人,又有时称他们为神人或天人。《逍遥游》内说这种人物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以游于变化之途。比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游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的浪漫主义情怀,用意在于打破形骸的拘束,让思想不为血肉之躯所困。在《齐物论》中有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约束的描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人能够顺物而行,随时而化,不执著,不受尘俗所累。神人的面貌可谓具有形相之美。但是到了《德充符》,庄子却把具有德行的人的形相丑化至极。如: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申徒嘉,被砍去脚趾的人叔山无趾、砍掉一只脚的人王骀,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大瘿,跛脚、伛背、缺嘴的哀骀它。这几个四体不全的人,虽然“无人君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但是却有一股强大的道德力量吸引着大家,这就是庄子所倡导的“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一种独特的理想。断足的申徒嘉和子产同在伯昏无人门下求学,子产在话语中流露出对申徒嘉相貌的蔑视,但是申徒嘉却说:“你和我游于形骸之内,而你却索我与形骸之外,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让子产无地自容。申徒嘉认为自己游于形骸之内,以德性相悦而相交,而子产却重视形骸之外,只是重形的表现。由此看出,庄子认为应该重神轻形,人真正的美不在外表,而在于内在德性的,这种德性是一种充盈丰满的生命,一种生命的圆融。这种重神轻形的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则体现为“重气韵轻位置”,如谢赫的“六法”。“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其他形式因素从属于气韵的传达。形式为实,气韵为虚,形式显之于外,气韵蕴之于内,气韵是画的决定因素,而形式则是为气韵而存在的。《画品》:“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道,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清代画家恽南田说:“山林畏佳,大木百围,可图也。万窍怒号,激謞叱吸,叫号宎咬,调调刁刁,则不可图也。与不可图而图之,唯隐几而闻天籁。”山林是有形的,可以直接描摹,但是狂风怒号是无形的,不可直接描摹,但是画家就要画出这不可画的意味来。这就是无形大于有形,气韵重于位置,神胜过形似。

艺术世界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样的,在庄子的眼里同样存在着可见与未见的两个世界,不管是庄子还是艺术鉴赏者都在追寻其各自世界中的“道”,道是虚空的,是不可寻的,是有形背后的无形,是存在一切事物之外的。艺术世界的道是“象外之象”,是庄子的无象,具体到艺术创造中,就是对“神”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但要技艺精湛更要重视“神”,要认识到创造过程中的“君形者”。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浅说[M].三联书店出版,2012.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2006.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2014.

第7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内皮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8-0033-02

doi:10.14033/ki.cfmr.2015.18.017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为脑实质出血,其病因主要为高血压,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后期致残率、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中老年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占到我国脑卒中发病患者的15%以上[1]。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有研究发现[2],高血压脑出血存在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及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受损后的继发性炎症联级反应可能是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继发性脑细胞损伤的原因,但是对单纯性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等影响因子的变化对比研究及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ET-1、TNF-α及NO水平变化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相关性,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ET-1、TNF-α及NO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组)、单纯性脑出血(脑出血组)患者各4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脑出血诊断符合我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单纯性脑出血时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1,3]。(2)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6 h。(3)无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4)排除脑缺血,未合并脑疝。(5)排除继发性高血压。(6)近期未患有过感染性疾病,无免疫系统疾病、原发神经或精神障碍性疾病。(7)预期患者生存时间在7 d以上。随机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各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与脑出血组出血部位、GC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脑出血组患者血压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6 ml,采用离心机以3000 r/min转速离心处理15 min,静置30 min后取得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测定ET-1、TNF-α,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检测试剂盒分别购自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射免疫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基准α=0.05。

2 结果

2.1 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各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mmol/L

组别 TC TG HDL-C LDL-C

高血压脑出血组(n=40) 4.61±1.12 1.52±0.95 1.10±0.35 2.44±0.61

脑出血组(n=40) 4.33±1.10 1.43±0.72 1.36±0.41 2.15±0.58

对照组(n=40) 4.55±0.97 1.20±0.36 1.40±0.32 2.10±0.53

2.2 各组ET-1、TNF-α、NO水平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组ET-1、TNF-α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与对照组,NO水平低于脑出血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ET-1、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NO水平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高血压脑出血组不同GCS评分时ET-1、TNF-α、NO水平比较

不同GCS评分ET-1、TNF-α、NO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T-1:U=5.32,TNF-α:U=5.40,NO:U=3.22;均P

表2 各组ET-1、TNF-α、NO水平比较

组别 ET-1(μg/L) TNF-α(pg/ml) NO(mg/L)

高血压脑出血组(n=40) 132.94±24.76 143.84±24.38 43.90±14.84

脑出血组(n=40) 103.79±19.85 94.38±21.77 58.54±15.63

对照组(n=40) 44.51±14.55 24.65±13.70 121.05±16.88

2.4 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ET-1、TNF-α水平随着GCS评分下降而升高,呈现负相关性(r=-0.51,P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研究发现在发生脑出血时有CRP、脂联素等多种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的异常变化[4-5]。ET是迄今为止临床所知作用最强的缩血管多肽,而且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启动作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能促进其增殖,引起血管发生狭窄性变化。NO是一种活性较高的自由基,为内皮舒张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舒张作用,可调节血管平滑肌促使其扩张降低外周阻力。ET-1与NO均能对内皮细胞形成影响,其变化能反应内皮功能状态变化,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ET-1/NO平衡存在异常,其可能机制是ET-1/NO失衡引起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减弱,血压出现升高,反之血压的异常影响血管壁对内皮细胞带来损伤,形成互为因果的影响[6]。TNF-α是促炎症因子,能对T细胞产生的多种炎症因子起到促活性增强作用,在炎症反应中起中心地位,研究发现脑出血所致的脑组织受损时TNF-α会明显升高,TNF-α能诱导出血组织周围出现大量的白细胞浸润,加重细胞受损,促进内皮细胞粘附因子合成,增加脑血管通透性,促使脑出血后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7]。

Aoki等[8]学者研究发现,单纯的高血压患者及单纯的脑出血患者ET-1、TNF-α有升高表现,而NO此时则会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这一变化会更为明显,提示高血压与脑出血患者均存在内皮功能障碍。本研究对高血压脑出血及单纯性脑出血、正常体检人群的ET-1、TNF-α、NO水平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脑出血组ET-1、TNF-α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与对照组,NO水平低于脑出血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ET-1、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NO水平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也证实ET-1、TNF-α与NO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这可能是ET-1/NO失衡引起内皮功能受损所致,而且血压的异常波动及低氧血症均能进一步加重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引起了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粘附,相应的促使了TNF-α的增高,TNF-α可能通过TNFR I途径相应的参与了内皮细胞的凋亡,对内皮功能形成新的损伤。GCS是反应脑出血患者昏迷程度的指标,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病情越严重,本研究对不同GCS评分下患者ET-1、TNF-α与NO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ET-1、TNF-α水平与GCS之间呈现负相关性,NO与GCS评分之间呈现正相关性,表明ET-1、TNF-α、NO水平能反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监测ET-1、TNF-α、NO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ET-1、TNF-α水平升高、NO水平下降,其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但是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对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因素较多,虽然相对控制了部分因素,仍然有遗传等因素未能得到控制,因而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增加样本量及加强偏倚因素控制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Barlas O,Karadereler S,Bahar S,et al.Image-guided keyhole evacuation of 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2009,52(2):62-68.

[2]邓平,吴晓牧.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0,4(4):19-26.

[3]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

[4]王晓春,葛庆峰,王蔓莉.高血压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1,51(32):54-55.

[5] Di Napoli M,Parry-Jones A R,Smith C J,et al.C-Reactive Protein Predicts HematomaGrowth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4,45(1):59-65.

[6] Wang W H,Yu W H,Dong X Q,et al.Plasma adiponectin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early death after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Clinica Chimica Acta,2011,412(17):1626-1631.

[7]庄严,丹,李欣,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4):384-386.

第8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周易》;哲学;中医养生学;医学

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 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

《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 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

《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 而弗为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其二,《坤卦》初六言“履霜, 坚冰至。”这意思是霜慢慢凝结,就会成为冰。总体来讲,《周易》倡导“居安思危”,告诫我们事情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以此为戒,防止事情朝着坏的方向发展,要做到必须“ 见微知著”和“居安思危”。这一点也影响到了我国的中医养生学,或者可以说,中医学在其基础上实现了突破,提出了防微杜渐的养生观点。比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 “ 未病先治” 哲学思想的表现, 后期明代张景岳对此更是推崇,提出了“ 祸始于微, 危因于易, 能预此者, 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 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很明显的看到了其在医学上要求进行疾病的预防的观念,从哲学上来讲,世界上的事物发生都是由预兆的,对于中医来讲,就是身体上出现的各种症状,应该在此基础上去开展预防,避免病情的恶化。这样的观点在《内经》《千金方》和《神农本草经》都有所体现。不仅仅如此,在实践探索中,中医养生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都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医养生学的防微杜渐已经成为中医中药的一部分,在现实和理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不妄作劳”

《周易》中的“潜龙勿用”是比较重要的哲学思想,这里的潜龙的意识是潜在深渊中的龙,我们难以发现。其告诫人们的哲学思想是:在类似于这样的情况下,要以静制动,抓住时机,采取行动。在周易哲学体系中,于此比较类似的是“良卦卦义为静止”要求在冷静的状态下,等待最佳时机,否则将造成大祸。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中医养生学提出了“不妄作劳”。首先,要注重内在真气的修养。在《内经》中,就要求“上古之人, 知其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具,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大致意思是说要想实现精神内守,就要注重内在养生,强化真气的作用。其二,引导人们节制,在《千金方》记载 “ 悠情, 命同朝露。”,也就是要求人们节制,保证性生活的正常稳定健康;其三,注重饮食,不得暴饮暴食,不得少吃不餐,从而破坏了身体的代谢能力,使得疾病不断侵入。《内经》“饮食自备, 肠胃乃伤”和“ 内伤脾胃, 百病皆生。” 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注重饮食的规律性。上述三点无不体现出周易哲学中的“潜龙勿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周易》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我国中医的养身观念,养生方式,养生模式。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这样的影响趋势将会不断延伸,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强。对于现代中医养生研究来说,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周易哲学,将其中优秀的哲学思想引用到医学领域,一方面极大的发扬了民族文化,另外一方面也促进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哲学与医学两者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止文章中提及的三点,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切合点,对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不断刻苦奋斗,争取将《周易》哲学思想根植于中医养生学中去,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禹金涛,欧阳兵.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5) .

[2]徐玲,俞超芹.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比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05) .

[3]谭颖颖,刘昭纯.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J].陕西中医,2011(09) .

第9篇:医学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作为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建构医学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主旨,其核心是阴阳和五行,其中尤以阴阳为所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认知体系,其自身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气,以精气为介导的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类,其构成亦离不开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动力。《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认知体系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髓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颇为相似。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是气,其普遍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两汉时期兴起的“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因此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中医学精气生命论和整体观的雏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阐释人体内精与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影响到中医学中便形成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皆由精化成形,人体的各种机能皆由气机推动和调控产生运动变化的理论。中医学的精气学说融入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构建其中,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洽,兴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精气生命认知理论。但是古代哲学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精气,精气充塞宇宙中各个万物形体之间,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间产生感应。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拔升了中医学的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自身完整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阐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此阐述宇宙形体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辨证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的整体是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世界本身形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发展研宄及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初探,以此来解释宇宙自然和生命本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促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普遍用来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病态生命的原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疾病,使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的认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法于阴阳”,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养生防病;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立法方药,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元素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形式,探索和阐释宇宙物质形体间的运动及动态平衡。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曰:“稣埂洪水。泪陈其五行。”文辞对五行的特质从哲学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其中的五行,不单单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元素,而是从中抽象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范畴。五行学说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质、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以此来阐释宇宙界万物形体间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自然界万物形体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神情志等诸多功能活动,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达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营造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凭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运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范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继承和创新的运用医学理论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从多方面措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生产劳动能力等,形成了中医学独树一帜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擅长思维哲学、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总之,中医学是兴起于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拔升至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密切交融的特点。

4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几点反思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从《内经》时代以来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较为深邃的哲学思想指导使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也使中医滞涩不前。如何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学时代命题。

4.1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应吹毛求疵  为了反击废除五行论,近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理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须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论的意义,它在构建五脏关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没,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积极作用,但其毕竟只是一种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式,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论复杂得多。按数学规律,五脏可发生的两两关系有10种,二脏相关关系有10种,四脏相关关系有5种,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学的理论发展。近人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说者,值得参考。

4.2系统论之下亟待完善中医五行学说  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还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医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特点,这一点对比西方还原论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局限。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常陷入僵局,这是“司外揣内”思维的结果,也是过于偏重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非认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生命是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联系,因此中医理论还需在人体内部细节上多作完善,发现新的联系方式。

4.3中医学理论要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进行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契机的思想突破  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误区。中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烦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习医者感悟具体病机、治疗原理的解释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医重功能不重实体,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上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有必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适当借鉴实证研宄、实验研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运用中医的意象思维来构建数理之上的直觉品质,使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高屋建瓴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日日为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广泛的认识论、方法论,加以系统论为借鉴指导,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某些方法。但是中医在以分析思维为模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思维模式的还原论是南辕北辙,完全等价势必水火难容,最终也会殆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其中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三家哲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而齐头并进。中医思维哲学和为医之道的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如浩瀚星河,可能与人类认知的绝大部分不可割裂,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挖掘。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显性化,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尝试表现医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成熟,在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研宄领域会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