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心理保健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前教育;大学生;儿童保健;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文茂林等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访谈对象除问卷调查对象中的自愿者外,还包括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AKP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幼师和监护人3类。内容除一般信息外,包括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以及不同调查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评估与态度,其中,相关知识分为4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20个问题。3类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对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1.2.2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3月进行,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2007年9月~10月分别采取整群抽样和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沙洋县城区2所幼儿园的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访谈KAP问卷调查对象由调查者以随机便利的原则按访谈提纲进行,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由课题组负责人按提纲进行访谈。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共有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自愿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2份和13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76.2%。幼师年龄为23~46岁,均为女性。138名监护人的年龄为26~68岁,平均年龄(28.5±10.6)岁;女性82人,占65.1%,男性44人,占34.9%。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调查对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及比较,见表1~3。
2.3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与态度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早期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佳。100%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3.8%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生理与心理等基础知识、意外伤害防范、急救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90.2%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非常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1.3%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教师基本相同。
2.4访谈接受访谈的学生、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保健、医疗与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程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部分访谈者认为健康教育和与儿童的沟通的方法与技能亦应学习;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与卫生员的水平接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了解水平应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7]。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8],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9]。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幼师参与健康教育将有益于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6]。较低的知晓率与幼师及监护人对他们的期望存在差异,这也与他们的认知与态度相一致。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监护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目前,国内除教育部《学前卫生学》大纲外,尚未见与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或了解程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提示应将《学前卫生学》或儿童保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3.4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7]。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等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儿童保健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促进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他们将适宜的技能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91-98.
[2]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J].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3]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谢舒平.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52-2753.
[6]陈根芝,胡高楼,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
[7]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通市区抽取4所不同类别的幼儿园,以无慢性疾病和2周内无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3~7岁学龄前儿童共1120例为随机样本,其中男615例,女505例。
1.2方法
采用经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1]。该量表为国际公认的且由中华儿童保健学会1996年通过并向全国推荐的适应能力测量表之一[2]。其信度和效度在原量表及修订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肯定。量表由132个条目构成。分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能力等6个领域。采用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对幼儿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1120名幼儿均采用DDST(丹佛发育筛查试验)进行智力筛查,智力都在正常范围。调查时由调查人员向幼儿的主要抚养人集体讲明对幼儿做社会适应能力评定的意义和目的,解释量表的内容,要求幼儿的主要抚养人现场填回,当场收回。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主要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
2结果
2.1幼儿园儿童家庭背景资料
省示范幼儿园家长以高学历、高收入为主,三类幼儿园幼儿家长以低学历、低收入为主(表1)。
表1、幼儿园儿童家庭情况(%)
2.2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分布
省示范幼儿园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高常检出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所幼儿园,而边缘检出率则低于其他3所幼儿园(表2)。
2.3各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得分
省示范幼儿园除独立生活领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所幼儿园外,其他领域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3所幼儿园(表3)。
3讨论
幼小儿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发展是他未来成长为积极主动参与和适应社会,
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成员的最初基础,关系到孩子的生存质量与国家未来。本调查显示,南通市省示范幼儿园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高常检出水平(31.6%)明
显大于其他3所幼儿园,边缘水平检出率要低于其他3所幼儿园,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除独立生活领域外,其他5个领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所幼儿园,这与省示范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教学理念、教师素质等都优于其他3所幼儿园有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省示范幼儿园十分重视保健与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儿童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与游戏活动中互相配合,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意愿和与他人简单的交流能力。注重自我管理领域的独立和初步克制自己的延迟等待能力。家庭背景资料显示,省示范幼儿园的家长以高学历、高收入为主,家庭结构以核心型为主,儿童大部分由他们的父母抚养,文化程度高的父母,非常注重儿童社会化能力的发展,经常教孩子认字、绘画,参加集体活动,做各种游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但是由于这部分家长较强调孩子兴趣的培养,在学前就报了英语、绘画、书法等学习班,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时间,忽略了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4]。所以,独立生活领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所幼儿园。
基于省示范幼儿园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3所幼儿园儿童的差异,我们建议加强其他3所幼儿园的硬件、软件建设,缩小和省示范幼儿园之间的差距,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省示范幼儿园儿童,建议家长避免给予幼儿过多的帮助和包办代替,幼儿园要配合家长加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要使这些要求成为孩子的切身要求,并成为日后生活和教育的基础,进而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
4参考文献
[1]左启华.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华儿童保健学会.关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基本应用量表的建议 [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7,5:207.
关键词:家庭人际关系 情感投资 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5-01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在这里我主要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1 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打骂动粗、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根据数据显示,出现自闭、自卑、说谎、妒忌、攻击的孩子,绝大多数生存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的吵闹、暴力行为令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孩子在长大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心理压抑的行为表现出来,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犯罪的个案。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较强,我们更应多尊重他们,发扬民主。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2 情感投资―― 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1)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4)要对孩子宽严并济。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3 利用游戏―― 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游戏有利于调整幼儿的消极情感。
(2)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家长可以多和孩子玩棋类游戏,此类游戏需要按照统一的原则、方法,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否则就玩不好。如果当自己能按照规则玩下来了,或是取得了胜利,幼儿会感到自己是能干的人,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3)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学习如何参加小组,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协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
4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按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着,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幼儿今后医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意义。
5 产生的影响
一个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的幼儿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优势有:
(1)满足了幼儿好问、好奇的心理,随着现代的发展,幼儿的兴趣范围越来越广,所提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但能回答出幼儿的问题,还能带领幼儿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真谛。
(2)增进师幼之间的情感。
(3)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
6 性格和意志
(1)教师若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可以帮助幼儿在愉快、轻松地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健康的成长,相反,冷漠的环境氛围会使得幼儿胆小、忧郁。因此,从幼儿来看,幼儿教师应形成良好的性格,成为幼儿的好伙伴。
(2)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客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是教师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又一心理特点,一个优秀的幼师对幼儿的良好影响在于他们对幼儿的态度即坚决果断。
7 倡导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对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诉,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且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实际上是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绮,卢咏莉.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研究报告[J].学前教育周刊,2008(10):44.
[2] 费洛伊德.精神分析论[J].早期教育周刊.
【关键词】 儿童; 气质; 智商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Temperament and Intelligence/YI J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047-04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 and IQ between the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the normal ones, we teach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mo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behavioral problems. Method: 208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IQ>70), whose average grades of consecutive 2 years under 10 percentile in class, and 20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had the same age with observation group, but average intellectual level of normal children. Both groups were used 8-12 years old children's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MCTQ), children Waxman Ie Intelligence test (WISC-R), to assess temperament and intelligence. Result: (1) The to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FIQ), verbal IQ (VIQ), operation intelligence quotient (PIQ) of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 The part dimensions between the nine of the making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structure is imbalanced, and temperament has particularity in the children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So we should let him (her) grow healthily according to their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ptitude.
【Key words】 Children; Temperament; Intellig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 NO.1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 City, Dali 67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16
有研究报道儿童学习困难与气质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质是个体对环境应达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人格特征,消极气质的儿童为行为问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3]。
本研究根据Thomas和Chess的气质理论。学习困难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儿童,学习技能的获得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表现为连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良或因此留级。这些儿童的智商虽然正常,但往往在正常的低限。儿童气质的发展受多因素影响。应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气质特点,使儿童的气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至-2013年8月本院心理门诊诊治的学习困难208例,男138例,女70例,年龄是8~12岁。对照组:200例为同年龄段成绩在班级中上水平的正常儿童,男125例,女75例。
1.2 学习困难入选标准 (1)老师评定为学习能力较差;(2)连续两年平均成绩在班级第10百分位以下者;(3)既往病史中无脑部外伤;(4)无明显躯体、神经及其他心理疾病,最近2~3年内无重大变故。
1.3 方法 采用Thomas和Chess的气质理论(MCTQ):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CTQ由99个描述儿童日常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由6个级别“从不、偶尔、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分,并组合成9个气质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由各项目的分析算出9个维度得分,再由前6个维度的得分划分为5种气质类型。即易养型(E型)、中间偏易养型(I-E型)、中间偏难养型(I-D型)、难养型(D型)、发动缓慢型(S型)。儿童韦克斯勒智力测试(WISC-R)。量表由养护儿童的家长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气质类型分布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气质维度比较 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情绪本质、坚持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除智商因素外,气质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约12%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气质特点有关,气质可通过活动量、注意力、坚持性、适应性、情绪状态而影响儿童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尤其在学校生活初期的小学一、二年级适应性差的学生,不能很快接受新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知识,从而影响学习技能的获得,学习成绩差也是必然结果。这又会使儿童处于不良的情绪中,也就造成恶性循环。智商越高气质特点越倾向积极,智商相差突出时,气质差异也较大。国外统计报道,约20%的儿童在校期间会发生学习困难。智力因素是决定儿童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5-6],但智商正常的学习困难儿童多数家长表示其孩子存在不良行为问题:如多动、焦虑、抑郁、退缩行为和过度依赖等,部分儿童还存在性格孤僻,伴有攻击行为。儿童气质特点、行为问题发生、家庭环境三者存在明显相关性[7-11]。任何气质均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在积极方面E型随和、适应性强、开朗,D型敏感、感情丰富,S型冷静、感情深沉、实干;在消极方面E型行动轻率、感情不稳,D型任性、适应性差、易发脾气,E型冷淡、缺乏自信、孤僻。气质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12],如单卵双胎中气质的相关数可达59%~78%,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儿童气质的发展受父母或直接养护者的影响[13-15]。从研究得出学习困难儿童存在智力结构发育不平衡,智商较多处于边缘。观察组D型气质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D型具有生物活动规律性差、对新环境适应慢、对刺激反应退缩消极、情绪反应强烈,行为问题发生比例较高。这也是导致该类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文献[16]报道,智能发育迟缓儿童气质类型中D型和E型偏多。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气质维度的比较显示: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情绪本质、坚持性方面差异有显著性。临床上以好动,节律性、适应性差,情绪消极、坚持性低、注意力易分散为表现。有研究显示,可用儿童气质困难指数筛查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从而制定干预措施,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17]。提醒家长、老师要关注该类儿童的气质类型,改变其对待儿童好哭闹、好发脾气、心境恶劣、动作缓慢等不受欢迎或难以忍受的行为时的态度,采取因材施教,以达到与儿童的气质特征协调一致,因材施教可减少儿童的焦虑、增加舒适、安全感和对大人亲近的体验感。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可使部分气质类型发生改变[18],促使儿童的情绪和社会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爱华.儿童气质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4(2):177-179.
[2]蔡臻,张劲松.婴幼儿社会性情绪和气质特点的关系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9):865.
[3] Spruyt K, Aitken P J, Sok,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wake pattems, temperament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in term infants over the first year of life[J]. Early Hum Dev,2008,84(1):296.
[4]李婷,俞洁,杜亚松,等.上海市徐汇区436名4~6岁儿童气质特点调研[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2):194-196.
[5]谢国军,王建国,吴庆峰,等.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与智商特点[J].精神医学杂志,2009,1(2):138.
[6]甘文玲.儿童学习困难153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17):1793.
[7]张劲松,王玉凤.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1(6):248-252.
[8]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85-400.
[9]邹华,匡桂芳,傅平,等.4~5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7):593-595.
[10]王美芳,张燕羽,于景凯,等.幼儿焦虑与气质.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371-379.
[11]胡湘英,孙洁,徐剑慧,等.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333.
[12]关宏岩,李玉玲,郑玉娜,等.学龄儿童气质遗传的双生子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0):875.
[13]张涌静,张金梅,李玲军,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0(2):145-147.
[14]胡蕾,唐茂芹,王爱荣,等.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与方面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9,2(4):479.
[15]王梅,王玲,何海英,等.北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4):11-13.
[16]郑蓉,洪琴,苏恺,等.0~3岁智能发育迟缓儿童气质特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88.
[17]张永明,关宏岩.应用儿童气质困难指数筛查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方法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9):977.
关键词: 学前―小学教师 生活教育 人性
杜威在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应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价值,不要到教育之外去寻找教育目的,不要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考虑到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保证他们的成长和延续生命,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本身就应该具备教育的素质。当然这些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贯穿始终,如果我们再在其中与教育阶段相适应,那就是要兼顾家庭养育、学前保育、小学培育。
一、家庭养育知识
教育不仅是孩子出生以后才进行的,而且在儿童出生之前就有了教育上的准备,这点主要体现在父母身上。鲁迅从对儿童深刻的爱出发,提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①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揭示,一个人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家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社会对于准爸爸和准妈妈及他们的长辈亲友对于孩子的培养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指导或培训制度,结果是那些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子女都深受其害,社会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困难的、最重要的任务――抚育儿童,在现代被我们社会断定为根本不需要训练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出生就会自动地授予一个父亲或母亲的称号,就会自动懂得如何抚育孩子。幸运的是,大多数儿童都是天生健壮和感觉完善的。因此,我们才不会怀疑这件事情确实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就可以完成。既然正确地抚育儿童是这样重要,因此许多人建议,对于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必须有有关作为父母能力的合格证书,就像护士、教师和汽车司机持有合格证书一样。
父母和孩子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孩子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觉,这种天然的自觉的意识,使父母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长久的老师,教育也会产生最初的成效。我们要倡导,每个家庭在要孩子之前都应通过孩子养育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获得生活教育证。有证才有资格接触孩子,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对孩子实施教育才更得心应手。这更是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
家庭养育的基本知识包括所有与家庭养育子女有关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话,那么这门科学是以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与人有关的所有理论为基础的。
(一)家长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是一个过程,对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对于教育学要有所了解,包括教育目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向,等等。并非是一个教育学专家,但是应该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用此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教育知识类型不断丰富,教育知识体系不断成熟。家长既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又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比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更为复杂,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家长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需要仔细而耐心地探询孩子的心理反应和倾向,对孩子的思想和内心足够了解,才能对家庭教育做到游刃有余。
(二)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否实现正确有效的教育,取决于家长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对,就会出现教育偏差,甚至是教育失败。如果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学问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系统而全面地渗透,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往往有很多东西都不能一概论之。
在家庭教育中要巧妙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独特的缘分,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是必然的。为了帮助孩子,就要对孩子多施加积极、正向的影响,在行为上力求做孩子的榜样。必要时建立亲子契约,契约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不可违抗性,一旦违反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亲子契约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很有效地规范亲子双方的行为,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洋溢在家庭中,通过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环境和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孩子求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养成。
二、学前保育知识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该突破保育人员只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观念,还要保证幼儿心理健康,能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强调生活中的渗透,在主要活动形式游戏中的体现。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保育教育,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能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懂得游戏和最能享受游戏乐趣的时期,游戏是自发的不学而能的活动。但是为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予以一定的指导,有计划地提供游戏材料和场地,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引导幼儿的发展。
(二)加强现代保育知识的学习。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细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学前教育场所的规划,要考虑合理的布局和合适的园址。保障幼儿园的某些物品和建筑设备的卫生,如,书籍、玩具、教具、桌椅等。儿童经常密切接触的外部环境,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证儿童的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讨,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学前保育措施,使学前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
三、小学培育知识
进入小学是儿童开始系统学习的开始,不仅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人格特征、良好行为习惯的系统培养,以及各种文化素养的培养。儿童虽然还是幼稚的个体,但比起学前儿童,无论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性等方面都大有进步。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优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乐学是学会的前提,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想象、思考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善于主动参与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讲实效、讲梯度、讲形式,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我能行”。
(二)尝试开展小学生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儿童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其课程目标与一般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它更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知识。小学生虽然年龄小,意识差,但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可以尝试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及早着手。
(三)借助知识的学习渗透培养学生习惯、养成个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这种需要满足不了,个体就会出现疾病或危机。但是这类需要的满足,可以通过有限的目标物来实现,饿了可以吃一定量的饭,渴了可以喝一定量的水。人的高级需要又称成长性需要,作为成长性需求,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是无限的,它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人的认知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儿童在认知过程中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和理解着既定的间接知识,探索和尝试着发现直接知识,在实现次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引发无穷潜力的原始教育价值。认知的意义即在于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使学生获得原始教育价值为指导思想。表明知识的获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建构健全的人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面对一个个有思想,能思维的生命力,教师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理解尊重学生,以实际行动丰富师德的内涵,树立崇高的师德,展现人格的魅力。
注释:
①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及教育实践实训。基础理论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公共课,一部分是学前专业理论课。通识公共课中,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知识的工具性为切入点,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挑选和更新,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如在《法律基础》课程当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应重点突出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外,可重点突出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具教案的制作,如运用PPT等软件制作动态动画等。对于公共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针对专业的实用性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主体。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低年级开展有利于学生后期在技能和实践课程中对知识的领悟和升华。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论、幼儿营养与保健等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将相关从业资格证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
幼儿教师资格证是从事幼教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可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针对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到幼儿园教学的情况,可设置保育员、育婴师的专业知识,如早期教育的生活保健与护理,早期教育教学组织等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适应除幼儿教师以外其他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性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也是培养的重难点。技能课属于实用技术,重点强调应用性和实施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的重头戏。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如幼儿语言、数学、音体美的教学法和教师口语;音乐技能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舞蹈技能如舞蹈和少儿舞蹈创编等;美术技能如简笔画和儿童画的创作辅导;幼儿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在这部分课程中,应注意本土文化与教育技能的融合,可以开展相应的舞蹈、声乐和手工课程,如藏族的舞蹈、东北的剪纸、民族地区的蜡染、雕刻等。在课程中除了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技能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在美术课上,除欣赏经典作品外,还可启迪学生进行绘画构思与设计;舞蹈课上除了让学生会跳会创编外,还应让学生认识“身体语言”并将该语言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音乐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弹爱唱、敢弹敢唱、弹好唱好的能力;手工课除了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制作作品的能力外,重点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总之,技能教学不仅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和习得,更应是艺术素养的熏陶,使学生在几年职业化熏陶之下以饱满的职业姿态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和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三大核心课程。实践实训对学生的知识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
在实践和实训中,学生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悟和升华已习得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技能。真正的职业化培养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和实训课程应该贯穿三年学习整个过程,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实习活动,而非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可以由教育见习、课堂观摩、案例报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如在第一学期设置1至2天到幼儿园的教育见习,重点是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对幼儿园环境和教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设置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专项教育实习,如幼儿园的教学安排、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幼儿的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等;第六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安排校内专项技能的实训,以观摩教学录像、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实践,并以报告形式总结假期中实践的困惑和经验,开学后由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学生始终保持对幼教职业的接触和认识,不断体验、升华、总结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幼教职业角色的历练中。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得到落实,才能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培养职业认同,进行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认同感指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因此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对其职业化有重要意义[4]。大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观的重要时期,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学生会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时即可进行系统的职业认同教育,且贯穿学习生涯始终。如在入学之初,集中开展专项活动,由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层面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熏陶,强调职业特性和良好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指导通常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从入学初就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意识。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质、社会现实等因素选择职业生涯道路和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多元化的师资配置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18
中图分类号:B8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220-04
儿童早期的情绪适应对个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关于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生理机制。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儿童情绪适应中的作用得到热烈的讨论。与压力和情绪调节关系密切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儿童期发展迅速,对儿童HPA轴反应及该系统与情绪适应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HPA轴的最终荷尔蒙产物――皮质醇水平的测量来进行,本文将介绍儿童期皮质醇反应和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提供参考。
1HPA轴系统的两种机能:生物节律和压力反应机能
皮质醇的合成与分泌受HPA轴的调节。HPA轴属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情绪的激起和调节有密切关系。正常个体的皮质醇水平表现出昼夜节律变化。早晨醒来后半小时,约在6~8点钟,皮质醇水平迅速达到最高水平,这为个体从事日常活动提供能量。在上午8~12点期间呈下降趋势,下午则转变为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大约凌晨0~2点左右,皮质醇降到一天的最低水平。对于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来说,HPA轴除了具有生物节律机能外,还是一个主要的压力反应系统。当个体觉察到压力时这个环路被激活。压力激活后的5~10分钟内,血液循环中皮质醇浓度处于或接近基线水平。大约在事件后10~15分钟,血循环中的皮质醇浓度开始升高。约20分钟血浆中皮质醇浓度达到最高峰。这个反应时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只需15分钟,有些则需要25分钟,甚至30分钟才能达到最高水平。将这些新增加的皮质醇从循环中清除出去需要几个小时[1]。HPA轴的压力反应功能具有适应性意义。当面对压力刺激时皮质醇水平的增加能够调动机体大部分能量来处理该紧急事件。然而,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则会增加个体频繁调动体内资源的负担,或者由于经常应对压力事件而引起过多的神经生理反应,这对机体来说是不利的。一些健康问题与长期高皮质醇水平存在相关,如机体免疫机能 [2]、记忆 [3]和注意加工过程 [4]的损害作用。有研究显示长期高皮质醇水平是导致焦虑症的病理基础[5]。皮质醇水平高也会频繁激活情绪相关脑区的活动(如杏仁核)。皮质醇水平太高或太低均表明HPA轴系统调节障碍,这种情况与各种情绪调节问题(如抑郁症 [6]、创伤后应激障碍[7])有关。
2 皮质醇水平与儿童社会情绪适应的相关研究
2.1气质类型与皮质醇水平
HPA轴反应对压力刺激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性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Kagan的研究表明不同气质类型儿童面对陌生情境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HPA轴系统的激活。Kagan对21个月大的儿童进行3年追踪研究,21个月大时被评价为抑制行为的儿童(面对新异刺激或陌生情境时个体表现出害怕和退缩行为),5岁半时上午家里测量的皮质醇水平和陌生实验情境测得的皮质醇水平要显著高于非抑制行为的儿童(陌生情境中表现出大胆和接近行为)。另外,父母报告这些儿童有过敏、夜间睡眠易醒、多噩梦等情况。Kagan因此认为抑制型儿童压力敏感系统的激活阈限更低[8]。然而,Donzella等人对3.5~5.5岁儿童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在竞争压力情境下,外向型儿童的皮质醇水平更高[9]。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压力造成的,外向型儿童在竞争压力情境下更倾向于调动全身的能量积极应对,从而引起体内皮质醇水平的迅速升高。相反,抑制型儿童对陌生情境更为敏感,更容易激活HPA轴的反应,但在竞争情境下不出现积极反应。值得注意的是,Kagan分别在实验前后测量皮质醇水平,实验情境时间总共长达90分钟之久,而Donzella测量的是竞争游戏结束后儿童的皮质醇水平,整个竞争游戏时间约30分钟。这两个不同测量时间点可能是研究结果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只取实验前后两个时间点的唾液是无法反应儿童在压力情境下的皮质醇水平动态变化反应过程的。有关这一点,未来研究必须给予重视。
2.2儿童行为问题与皮质醇水平
儿童行为问题与皮质醇基线水平存在相关。如,内向问题行为儿童的皮质醇基线更高[10],而外显行为问题儿童的皮质醇基线水平相对要低些[11]。对我国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与皮质醇水平之间的关系受性别影响:男性攻击行为与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而在女性中未发现这种关系[12]。Raine综述认为,皮质醇基线低说明HPA系统处于低唤醒状态,这类个体在各种情境中很少表现害怕与焦虑情绪,更可能出现外向问题行为[13]。最近一项对8~13岁儿童研究表明,皮质醇生物节律变化模式还与注意问题有关,上午到下午皮质醇水平下降不明显,即HPA系统生物节律模式较为平缓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注意问题[14]。变化平缓的HPA生物节律模式与皮质醇负反馈机能有关, 这种现象也与儿童执行功能存在相关。同时,儿童早期的皮质醇生物节律模式可以预测其社会情绪调节能力及问题行为。如Smider的报告中谈到, 4岁半时皮质醇水平高的儿童,到6岁时,父母和老师评价他们有更多的社交焦虑;而那些早期表现为皮质醇水平低的儿童,以后被评价为有较多的外向行为问题[15]。一项有关皮质醇与儿童外显问题行为meta-分析报告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弱的相关,并且这种关系是受年龄影响的。外显问题较高的学前儿童表现出皮质醇基线水平高,而青少年则表现出基线水平低[16]。因此在讨论问题行为与皮质醇基线水平的关系时还要考虑儿童的年龄。
2.3抚养经历、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与皮质醇水平
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说明了皮质醇反应模式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生活事件的影响。
早期抚养经历对HPA轴系统功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7]。那些受到关爱的儿童面对压力时,生理反应要弱些[18]。敏感和负责的父母,其子女在引发消极情绪的情境中(疫苗接种、分离、挑战性情境等)皮质醇水平没有显著增高[19]。在陌生情境中,抑制型儿童中只有其依恋类型为非安全型的才出现皮质醇水平升高 [20]。对于安全型儿童,即使是抑制型的儿童(依恋对象的存在缓解了儿童的焦虑反应,HPA轴系统处在低唤醒状态),其皮质醇水平也没有明显升高。相反,不安全依恋抑制型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体会到更多的不安与无助,他们的HPA系统就会处于高度唤醒状态,从而表现为皮质醇水平的显著升高。
Halligan发现慢性压力源发生的时间越早,对儿童的影响越大[21]。这可能是由于在儿童早期,个体的皮质醇生物节律模式还不稳定,儿童经历持续性的压力,在开始阶段,个体可能通过频繁激活HPA反应系统来应对,长期的压力将导致HPA系统的节律发生变化,表现为皮质醇基线水平比正常发展儿童要高。研究表明,经历创伤与虐待的儿童表现出非典型的皮质醇反应和生物节律模式[22]。
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时,下午皮质醇水平会升高[23]。可能原因是:(1)学龄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成熟,交往活动有可能就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研究表明同伴接受程度影响儿童的皮质醇水平。如,遭受同伴拒绝的儿童皮质醇水平要高于其他儿童 [24]。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遭受同伴拒绝的儿童会体验到更多的拒绝与排斥,而很少与同伴进行游戏的儿童,由于害怕遭到拒绝,这时HPA系统处于高度唤醒状态,引起皮质醇水平升高。(2)生活环境变化,如入学,也会引起皮质醇的变化[25]。(3)与日托中心的质量有关。生活在看护质量差的日托中心的儿童更可能出现下午皮质醇水平呈升高趋势。看护质量好的日托中心给予儿童的温暖与关爱较多,儿童的HPA系统大部分处于低唤醒状态,较少出现皮质醇水平的升高。Watamura等人在研究中考虑了儿童的特点,发现在幼儿园与同伴进行更多、更复杂游戏的儿童,皮质醇水平的升高幅度小;相反,很少与同伴交往,游戏内容简单的儿童,其皮质醇水平的升高幅度要大[26]。
另外,研究表明儿童皮质醇水平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上午皮质醇水平更高[27]。从更大的环境角度来看,皮质醇水平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少。Lewis等人的研究表明, 4个月大婴儿在面对压力时,日裔儿童的皮质醇水平要高于同龄美国儿童[28]。从气质上来看,日裔儿童更为敏感。对不同种族的青少年比较发现,非洲和西班牙裔的美国儿童相对来说有较高的皮质醇基线水平[29]。
3小结与展望
3.1关注两个过程
有关皮质醇的实验研究主要关注压力事件出现之前与压力事件开始后20分钟这段时间体内皮质醇水平的变化过程,却很少关注在此之后,体内皮质醇水平从高峰回落到基线水平(称为皮质醇调节)这一过程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有人提出皮质醇反应与皮质醇调节是相互独立的阶段[30]。对羞耻、尴尬情绪有更多体验的儿童,皮质醇反应阶段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水平[31]。而努力控制情绪则与皮质醇调节阶段关系更密切[32]。对某些儿童来说,即使皮质醇反应很强,但是只要在皮质醇调节阶段能迅速回落到基线水平,他们的情绪适应能力并不存在问题。因此,对皮质醇反应和皮质醇调节两个阶段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皮质醇调节阶段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儿童HPA轴系统的功能,更好地理解情绪调节不良原因。大部分研究只关注了压力前后的皮质醇水平,而很少描述皮质醇反应的整个动态过程。研究中结合个体皮质醇生物节律,使用连续、多时间点采集样本,能够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到皮质醇变化模式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3.2系统的测量
将皮质醇水平作为衡量情绪能力的指标有效地避免个体主观报告的偏差。如果能结合其他心理生理指标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为儿童心理及心理病理学提供更有力的证据与支持。Van Goozen等人对儿童行为与神经生物关系模型的综述中也提到,应该考虑认知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或调节作用[33] 。大脑皮层对HPA轴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特别是前额叶皮层。Wittling和Genzel的研究表明,大脑右半球的激活与HPA轴的活动有关[34]。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功能成像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为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可能。另外,儿童的皮质醇反应水平与其抚养经历有关,所以儿童的皮质醇反应模式与父母的皮质醇反应和调节有相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考虑父母皮质醇水平状态。目前,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皮质醇的少量增加会意味着发展不良,但是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表现出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展,并可能导致情绪障碍。儿童早期大脑皮层的发展对皮质醇的反应与调节也会产生影响。皮质醇反应与调节发展的追踪研究能够为情绪适应的发展提供更系统的数据。
参考文献
[1]Gunnar M, Quevedo K. The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development[J]. Ann Rev Psychol, 2007, 58: 145-173.
[2]Wolbeek MT, Van Doornen LJP, Schedlowski M, et al. Glucocorticoid sensitivity of immune cells in severely fatigued adolescent girls: A longitudinal study[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8, 33: 375-385.
[3]Kuhlmann S, Kirschbaum C, Wolf O. Effects of oral cortisol treatment in healthy young women on memory retrieval of negative and neutral words[J]. Neurobiol Learn Mem, 2005, 83: 158-162.
[4]Honk JV, Kessels RPC, Putman P, et al. Attentionally modulated effects of cortisol and mood on memory for emotional faces in healthy young males[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3, 28: 941-948.
[5]Duncko R, Makatsori A, Fickova E, et al. Altered coordination of the neuroendocrine response during psychosocial stress in subjects with high trait anxiety[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06, 30: 1058-1066.
[6]傅强, 赵鹏, 喻东山. 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20-22.
[7]Strohle A, Scheel M, Modell S, et al. Blunted ACTH response to 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CRH stimula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J Psychiatr Res, 2008, 1185-1188.
[8]Kagan J, Reznick JS, Snidman N. The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behavioral inhition in children[J]. Child Dev, 1987, 58: 1459-1473.
[9]Donzella B, Gunnar MR, Krueger WK, et al. Cortisol and vagal tone responses to competitive challenge in preschoolers: Associations with temperament[J]. Dev Psychobiol, 2000, 37: 209-220.
[10]Claes S.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 in psychiatry: From stress to psychopathology[J]. Ann Med, 2004, 36: 50-61.
[11]Dianna MC, Georges H, Dante C, et al.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 and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Gender[J]. Dev Psychol, 2008,44: 1160-1176.
[12]余毅震, 黄艳.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内分泌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909-1911.
[13]Raine A. Biosocial studies of antisocial and violent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 review.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02, 30: 311-326.
[14]Susman EJ, Dockray S, Schiefelbein VL, et. al. Morningness/Eveningness, Morning-to-Afternoon cortisol ratio,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problems during puberty[J]. Dev Psychol, 2007, 43: 811-822.
[15]Smider NA, Essex MJ, Kalin NH, et al.Salivary cortisol as a predictor of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during kindergarten: A prospective study[J]. Child Dev, 2002, 73: 75-92.
[16]Alink LRA, Van Ijzendoorn MH, Bakermans-Kranenburg MJ, et al. Cortisol andexternalizing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ixed meta-analytic evidence for the inverse relation of basal cortisol and cortisol reactivity with externalizing behavior[J]. Dev Psychobiol, 2008,50:427-450.
[17]Murray-Close D, Han G, Cicchetti D, et al.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 and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Gender[J]. Dev Psychol,2008, 44: 1160-1176.
[18]Gunnar MR, Fisher PA. The Early Experience, Stress, and Prevention Network. Bringing basic research on early experience and stress neurobiology to bear on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for neglected and maltreated children[J]. Dev Psychopathol, 2006, 18: 651-677.
[19]Gunnar MR, Brodersen L, Nachmias M, et al. Stress reactivity and attachment security[J]. Dev Psychobiol, 1996, 29: 191-204.
[20]Nachmias M, Gunnar MR, Mangelsdorf S, et al.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stress reactivity: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ecurity[J]. Child Dev, 1996, 67: 508-522.
[21]Halligan SL, Herbert J, Goodyer LM, et al. Exposure to postnatal depression predicts elevated cortisol in adolescent offspring[J]. Biol Psychiatry, 2004, 55: 376-381.
[22]Sims M, Guilfoyle A, Parry TS. Children's cortisol levels and quality of child care provision[J].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06, 32: 453-466.
[23]Watamura SE, Donzella B, Alwin J, et al. Morning-to-Afternoon increases in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at child care: age differences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J]. Child Dev, 2003, 74: 1006-1020.
[24]Gunnar MR, Sebanc AM, Tout K, et al. Peer rejection, temperament, and cortisol activity in preschoolers[J]. Dev Psychobiol, 2003, 43: 346-358.
[25]Turner-Cobb JM, Rixon L, Jessop DS. A prospectivve study of diurnal cortisol responses to the social experience of school transition in four-year-old children: anticipation, exposure, and adaption[J]. Dev psychobiol, 2008, 50:377-389.
[26]Watamura SE, Donzella B, Alwin J, et al. Morning-to-Afternoon increases in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at child care: age differences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J].Child Dev, 2003, 74: 1006-1020.
[27]Gustafsson PE, Gustafsson PA, Nelson N. Cortisol level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J]. Stress Health, 2006, 22: 3-9.
[28]Lewis M, Ramsay DS, Kawakami K. Differences between Japanese infants and Caucasian American infants in behavioral and cortisol response to inoculation[J]. Child Dev, 1993, 64: 1722-1731.
[29]DeSantis A, Adam E, Doane LD, et al.Ethnic differences in cortisol diurnal rhythms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J].J Adolesc Health, 2007, 41: 3-13.
[30]Ramsay D, Lewis M. 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 in Cortiso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tress[J]. Child Dev, 2003, 74: 456-464.
[31]Lewis M, Ramsay D. Cortisol response to embarrassment and shame[J]. Child Dev, 2002, 73: 1034-1045.
[32]Davis EP, Bruce J, Gunnar MR. The anterior attention network: Associations with temperament and neuroendocrine activity in 6-year-old children[J]. Dev Psychobiol, 2002, 40: 43-56.
[33]Van Goozen SHM, Fairchild G, Snoek H, et al. The Evidence for a neurobiological model of childhood antisocial behavior[J]. Psychol Bull, 2007,133,14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