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来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意识;自我培养;大学生
作者简介:雷鹏,1984年8月,男,陕西合阳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袁奕峰,1989年5月,男,陕西富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的影响
创新意识产生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理因素。也是非智力因素,所以说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内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反消极的心理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到反作用,制约其发展。
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就是思想觉悟。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来开始,所以说思维方式是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基础就是具有灵活的,广泛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熟悉,习惯的思考模式,形成了一种格式化,当应对新事物是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形成了定势,一种思维定势。正如人们所提到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就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洗礼后滋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它也就是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光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而家庭的构成就包括每一个大学生,所以说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影响这这个家庭,家庭进而影响着社会。大部分学生远赴外地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的教育主要已经逐步过渡到以高校和社会,大学似乎渐渐的远离了家庭,但实际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仍然是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家庭教育的途径和目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二、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意识的条件
(一)端正学习态度,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许多的大学生都生活没有热情,学习没有动力,“出勤不出力”的消极的状态。也有的学生目的不明确,上学只为了那一纸证书,如今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精神条件,物质条件,科学研究和实惠环境都有前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许多的大学生对人生没有了规划,对生活没有了目标,对知识没有了兴趣,对发明创造没有了兴趣。对他们来说,首先就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健全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其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对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学习,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很难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其次,正确的学习方法,广阔的知识视野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发现和观察问题,越能开阔知识视野。广阔的视野能开拓学习思路,并秀发学习上的兴趣,也是创新意识自我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选修也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也可以采取学和研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敢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向权威质疑,始终保持学习上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激发创造性的求知欲,努力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三)细致的观察生活,全面捕捉创新灵感
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仅仅来源于学习中的专业知识,更多更普遍的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创新基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来源生活却服务与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仔细的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观察她发展的规律,对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也要常怀好奇。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中发现了浮力的原理,鲁班不小心被路边的小草割伤手后发明了锯……。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这些伟人若不是细致的观察生活,也不会有伟大的发明。来源于现代生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它们都是以各种专利的形式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
(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它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有时还可能献身。对于如今的大学生,当然不是要求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追求创新,而是要立足当前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地利用它们,并有效地采用实践和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还可以提高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加工、动手操作和技术运用相互协作的过程,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涉及多个复杂的规划,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与进步共同制定出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1、典型引路,鼓励学生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灵活教法,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相机诱导,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标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1、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大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
2、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意识 新课 复习课 实验课 讨论课
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主要是看创新的培养。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责任。本人在初中二三年级物理教学中积极探索,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随时随刻,无处不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情境,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能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参与精神,就能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新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启蒙。新课的导入更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良机,导入的创设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年级是物理的起始阶段,新课的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他们爱不爱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为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在讲序言的时候,应用“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力、热、声、光、电、磁的部分知识用实验来展现,用多媒体来激活:有苹果落地,有奥运会上惊心动魄的场面,助跑、跳高、铅球的飞出,观众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情等等,有生活中的刀切豆腐,冷、热水的交替,有回声测距的奥妙,有池水变浅加强安全教育的场面。有电的时代的展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有了探究的兴趣,以及浓厚的求知欲和兴奋感。正是这兴趣与好奇心,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2 复习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阶梯。三年级是中考前的冲刺阶段,三年级的复习方法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以专题复习,或以章节复习。中间贯穿一些典型例题,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每一章,或每一个专题中以知识网络复习,并时时刻刻穿插一些中考试题,横向以每年外地典型中考试题为切入点,纵向以近5年吉林省中考试题为突破口,研究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趋向,措施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层次性、渐进性的提问,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小步前进,让他们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他们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以便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果学习太容易,他们会感到厌烦,如果太难,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是,让他们做出一定的努力并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本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对他人不同的见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提问、举例、讲评问题时,不仅能就题论题。还要注意多样性,就题拓展发挥,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题归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的训练。
下面以一道实验设计题为例:
2只电流表,1个开关,2节电池,1只已知电阻,要求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给出题目要求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操作,总结结论,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辅导。指明可以应用导体并联的特点进行设计。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指明导体并联时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并启发他们画出图来,这样后两类学生也能自己设计实验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步骤,并自己操作,总结出结论,为他们在创新意识的阶梯上登攀创造条件。出示拓展题时,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脑,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拓展a,2只电压表,一个开关,2节电池Ⅱ只已知电阻,要求测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
拓展b,1只电压表,1只电流表,一个开关,2节电池,1只已知电阻,要求测未知电阻的阻值。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根据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总结结论。
拓展a,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很快得出结论,但是拓展b,学生却不能立即想到伏安法测电阻,正是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记忆加深。
3 实验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实验课包括实验操作课和实验习题课。实验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强化,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隐形图标。本着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复习实验习题的教学中,加强了多维度的能力训练。
下面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2年中考试卷中一道实验题为例:
我省是马铃薯的主要产地,马铃薯的密度将影响它的淀粉含量。现有马铃薯、量筒、刻度尺、弹簧秤、小刀、烧杯、水、细线,请你从中选出适当的器材,设计两种方法测出马铃薯的密度(P>P水)
在做这道题之前,为使学生能顺利做出来,并且能有创新,产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喜悦。本人注重了准备工作。首先复习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器材、原理、文字说明以及数学表达式,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怎样求质量,可以通过弹簧秤间接测量,还可以通过浮体浮力等于重力,通过量筒中液体变化的体积求浮力,得到重力,进而求得质量;怎样求体积,可以通过量筒、量杯直接求变化的体积,可以根据变化的水的质量来求得变化的水的体积,进而得到物体的体积,还可以通过求浸体的浮力等于重力减去弹簧秤的示数间接求得物体的体积。
一、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人本理念,也就是强调人的培养、关注个性发展。语文,最关键的是言语体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应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感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学生不能被当成一个用来灌输知识的容器,也不能被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成什么器物;更不能被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并能激发他们潜能的环境。
单有观念上的创新,如不实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成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教参、课本或前辈的经验,很大程度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人非圣贤,难免会有疏漏,使用时,贪图方便或出于崇拜而不加以辨别就会谬种流传。因此,需要我们独立思考、评判,且敢于破旧立新,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赋之以新意,这便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当然,这里强调的否定旧说绝不是盲目的,应是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后采取的行动,质疑不等于怀疑一切,造成不可打着的创新的幌子否定一切。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列举儿时的游戏和儿时的乐园,然后又放映与鲁迅有关的影视资料。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勃勃,思维的闸门被一下子打开,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气氛便会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能较快进入情境,很快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为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信心。
彰显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讲“爱莲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反过来思维,你自己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梅花;有的学生说喜欢兰花;甚至有的学生说喜欢野草“狗尾巴草”……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独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对某些错的看法,教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1.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广泛汲取知识的琼浆,真正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涵义。语文的特点是厚积薄发,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如此,它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知识底蕴而谈创新就是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2.让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思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日常教学要着力培养。训练中可以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辩题,让学生展开论辩、在唇枪舌战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新的思想认识就会就此产生。当然,这样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期强化全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定期安排质疑答疑课。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每周尽可能安排一节质疑答疑课。先由学生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可由教师回答,但应给学生以补充发挥的空间。教者可以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
4.作文要体现创新意义。题目设计要有创新意识,如时下流行的半自由命题、自由命题及想象作文等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大力提倡。还可同时出几个题目,给学生以选题的自由,以利于学生发挥的创造水平。
关键词:科学教学;探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必须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主动地对教学的程序以及手段、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并参考他人的一些经验,笔者探索出如下几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心
在科学教材中,有许多阅读材料,介绍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及他们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这些科学家虽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贡献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善于观察,富于想象,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这些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是我们需给学生培养之处。这些生动的科学史,我们有机地把它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例证。如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讲述伽利略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爱迪生“灯丝”的发现等。通过这些科学史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伟大发明来源于平时的生活,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来源于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树立起创新的意识并增强创新的信心。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生长点,具有较强的激发思维动机的功能,是探索、创新的前提和方向,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环。教师可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如通过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个实验或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路,诱发学生产生疑点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质疑、善提问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思维引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可采用:利用情境设疑、启发提问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多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多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多用不同角度加以综合分析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正确性。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和创造能力
科学课程是一门实验学科,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实习及实践活动,基本上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在实验中度过,它们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学生去学习、探索和实践,这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果学生不会观察,就不会有新的发现,也就不会有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时,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观察实验的器材、装置、操作、现象等,还应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实验中发生的细微变化,从观察中促进思维,去分析实验的原理及各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条件,可重新设计、改进或补充,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测定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时,在得到测定体积的一般方法――“排水法”后,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方法测其体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有的提出将石块切割成规则的形状,有的提出利用面粉或细沙的“掩埋法”等。
四、注重科学方法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和创新
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能力=知识+科学+方法+技能。可见,掌握科学方法与培养能力密切相关,对方法的掌握是衡量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通过分散、集中等把科学方法的教学与科学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去实践、去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流中表现出这种创造性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教师的工作有创造性,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人才培养;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4-01
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最重要的素|。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的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阶段而已。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指创造性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教师要改变那种教学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真正把教学当作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从走进生活、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乐趣,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参与活动、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等方面,研究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走进生活,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新课改以后的数学教材突出联系生活实际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体验生活给数学课堂提供的丰富素材。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然后领学生到校园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许多数学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应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发现和提出相关数学问题。青少年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心理,总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创新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新数学教材引入卡通动物参与的各种生活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采松果”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引出新课:森林里住着松鼠一家,小松鼠每天和妈妈一起去采松果,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各采了多少个松果?然后教师出示松鼠母子采松果的画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并让学生结合画面中的数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几个?学生边提问题边列算式,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问题。这样的教法,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参与活动,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之后提出来的,然后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如果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数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数学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买文具”一课时,教师可先用课件演示“文具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然后问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文具店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愿意吗?”这样,就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兑换人民币,并让学生拿人民币到文具店去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币。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活动,欣赏和使用自己喜欢的文具,课堂学习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知,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与实施,需要创新人才。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创新教育的思想从事教育活动,时时刻刻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凤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一、创设参与条件,培养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教学,只要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并且准确记忆,就算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从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一,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面对学生,教师既要尊重、鼓励和平等待人,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见解,还要观察他们的表现,并把创新的机会留给他们。这样,便能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最终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其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可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化解为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以求发现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精心设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例如,调查、考察、参观和访问等),进而观察与分析社会现象,并搜集重要资料等。总之,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颇具意义。
二、激励学生探索,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务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l.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只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一内容时,在让学生了解了买东西的基本常识和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市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做观众,另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等),并模拟买卖活动。这样,学生便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教学,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税收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拟订一个调查提纲:
其一,向父母了解家中的收入情况和纳税情况。
其二,了解税收产生的原因和来源。
其三,了解本地哪些设施的建设经费来自税收。
其四,交流汇报。
然后,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两三人一起或独自一人)进行调查访问,并整理调查结果,最后向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学生既获得税收知识,又提升调查能力,更增强纳税意识,最终形成较好的“品德与社会”的综合素养。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内外结合程度,经常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才能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并引导学生研究社会、认识社会,最终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兴趣盎然时,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尽可能发挥潜在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索,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施创新教育。
2.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例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添了“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和“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内容,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努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导演”和“听众”,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一、教师自身要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了创新意识的设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不从整体上要求学生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贯彻《新课标》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使《新课标》真正成为当代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自身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巧设疑问,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师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2、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主体性”的魅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3、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探究行为既是创新意识向创新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又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对学生探究行为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事政治、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