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内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规划;少数民族;达斡尔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曼古奴尔村位于塔城市阿西尔乡的北部,地处塔额盆地西南部,北纬46° 55' 34.02", 东经83° 7' 53.35",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居多的地区。是一个达斡尔族农村。北与阿西尔乡牧场接壤,西邻别勒塔木村,东北与楚坎村相连、南邻库尔托别村和上满致巴克村;东南距阿西尔乡8公里,南距塔城市26公里。
二、环境与居住现状分析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逆温带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50.4小时,平均气温为5.9℃,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全年≥10℃的积温为2619--2850℃,无霜期140天,年均降水量218—289毫米。曼古奴尔村的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玉米、打瓜种植为主,粮食总产量1431.87吨,
曼古奴尔村现状有1处集中的居民点,呈东西向分布于村级道路两侧。曼古奴尔村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22.4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619.28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面积20.5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91.19%,户均用地2204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0.3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1.33%,道路用地1.68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7.47%。村内其它用地3.98公顷。
居住和生产存在的问题:1、村民住宅院落较大,住宅建筑较零乱,院落大小不一;
2、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商业设施较少,公共活动广场偏小;
3、村内道路系统不太完善,路面偏窄,道路设施不全,缺少路灯和边沟,对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4、村内无统一的排水系统,生活污水仍然属于自然排放的状态,污水无处理设施,容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三、规划原则
1、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实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注重民族特色;
2、合理组织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重视村庄公共空间和绿化,建设良好的整体环境和生活环境;
4、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并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效益,为棚菜种植及深加工创造条件;
5、重视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四、用地规划与布局
结合该村现状情况,规划提出“一心,二轴,二组群”的布局结构。
一心:是指村庄内的公共设施中心,位于村庄中南部,包括行政、文化、医疗和商业等公共设施用地。
二轴:是指两条主要道路轴。
二组群:是指被南北向主要道路分成的东西2个居住组群。
4.1 居住用地
由于地域特色和民族习俗,在居住用地内,每户村民院落除了住宅建筑外,还有菜地、果园和养殖用地,因此每户院落用地都很大。
规划将居住用地分为东西2个组群,并对现状不合理的村民院落进行适当调整。居住用地14.9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9.13%。
村民院落比较规整,规划对村内的空闲地进行改造,修建公共绿地和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4.2 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统一公共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统筹安排区域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宜集中布局,基础设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公共设施分为公益型和商业型两种,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3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33%。
4.3 对外交通用地
村内没有过境交通用地,村庄对外共有5个出口,西至别勒塔木,南至上满致巴克,北、东均至农田。
4.4 道路广场用地
由道路、广场组成,用地面积3.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1%。
(1)道路:结合现状道路和地形,村内道路规划成方格网形式。道路分三级,即干路、支路和巷路。道路用地3.25公顷。
干路3条,红线宽12米,车行道宽7米,为村内的主要道路,道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支路4条,红线宽7米,车行道宽5米,支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巷路9条,红线宽3.5米,道路两侧院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2)广场: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村庄中部村委会院内规划一处文化活动广场,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材及其它娱乐设施,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和休息的空间;广场用地0.45公顷。
4.5 绿化用地
规划加强区域及村庄内部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载体有机融入村庄内部,与村庄内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等结合,共同构建乡村绿色开放空间。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活质量。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规划强调道路两侧及庭院的绿化,做好房前屋后的种树栽花,利用道路把“绿面”和“绿线”相连,形成绿化网络体系,绿化用地1.1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31%。
4.6 民族风貌保护
规划注重村庄特色的保护和延续,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建筑风貌,保护达斡尔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八、结论
村庄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为使曼古奴尔村规划得以较好的实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少数民族村镇的实际情况,在全国民族大团结共建和谐社会的一致目标下,建议我国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
1、加强规划法制宣传、增强规划意识
加强村庄规划和有关法规的宣传,使村民提高规划意识,了解规划在村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村民建设、管理好村庄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
2、加强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实施
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是政府管理城镇的重要手段,应建立以村委会主和村民代表为主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提高规划建设的合理性。
3、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
逐步实行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原则,形成基础设施与村庄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做好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4、规划设计内容的深化
在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市有关规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完善规划体系,以便直接指导和安排村庄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对策;河北保定;乌马庄村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5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无序扩张、环境恶化、设施滞后等问题。城中村问题严重,特别是由于城中村不在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范畴之内,导致部分村民乱搭乱建形成大量违章、违法建筑。城中村建筑密度大,房屋布局混乱,扰乱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破坏城市整体景观效果。加之城中村普遍开发强度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道路管网、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其脏、乱、差现象严重制约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影响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急需改造建设。该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乌马庄村生态环境改造为例,提出城中村生态环境改造的对策建议。
1 项目地域概况
保定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北省文物大市,有很多的历史名胜古迹。保定市地处环海湾经济开发区中的京、津、保三角地区,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总面积达到2.21万 km2,人口逾千万,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城市。市中心距北京140 km、天津145 km、石家庄125 km,可直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纵贯市区,保霸铁路、神黄铁路将连通京九、京广、津沪三大铁路干线,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项目所在的乌马庄村是保定市周边的农村,只是因保定市城市发展的需要扩大了总体规划范围,由此征用了当地农民的土地,使农业用地成为建设用地,而原有的农村居民点保留了下来,成为保定市的1个城中村。
2 乌马庄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布局杂乱,建筑高度集中,绿化分布不均衡,缺乏管理
乌马庄村无村庄规划,空间比较杂乱,土地浪费,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沿袭农村旧习惯,饲养家禽家畜,门前屋后种植蔬菜,卫生习惯差,环境脏乱臭。建筑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村庄中部,四周大部分为农田,村中干道两侧有简单的绿化。村庄河道由于部分建筑垃圾填埋,阻碍水源,已彻底干涸。河道内逐步生长出长势良好的乔灌木,但除此之外,村庄中部鲜有绿化。村庄四周由于有大面积农田的存在以及西侧、南侧与城市道路连接处均种植30~50 m的绿化隔离带,绿化效果已初具雏形,这使得整个村庄的绿化分布极不平衡。同时,由于绿化缺乏统一管理,使得包括农田在内的绿化周围都或多或少存在建筑和生活垃圾,整体效果比较零乱。
2.2 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污水排放系统
乌马庄村内现已通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供水主要集中在每户楼下的自来水,地下水质良好。但由于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布设与城市排污管道相连的污水系统,居民污水大多从自家院子内铺设的排泄管道流至大门口,然后随意流至村庄的干道上,对村庄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较大。
2.3 村内道路狭窄,扬尘污染严重
乌马庄村内共有3条主要干道,路面宽度一般为3~5 m,其他道路均为胡同或小巷形式,另外还有不少断头路,路面质量差,崎岖不平,多水坑,村内拖拉机数量较多,扬尘污染非常严重。
2.4 固体废弃物随意丢放,垃圾收集处管理不当
进入乌马庄村的主干道,随处可见扔在道路两侧的垃圾,在每隔200 m便有一处垃圾收集处,里面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在炎炎夏日里,这些垃圾散发出一阵阵刺鼻的臭味。据了解,垃圾收集处的垃圾并非每天都有垃圾车清走。由于垃圾堆放过多以及清送不及时等原因,已给主干道及周围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村中建筑垃圾也在逐步增多,大部分都已填埋在村中原有的水系中,破坏水系的畅通,大大影响村庄整体的生态环境。
2.5 大气环境污染以民用污染为主,声污染以道路噪声为主
由于乌马庄村内没有大型工业。大气污染相对较小,空气中不存在工业污染源,但有少量民用污染源,包括生活炉灶、第三产业炉灶。由于村民日常生活中从事炊事时燃烧燃气、燃煤等,其主要的污染物有SO2、NOx、颗粒物等。这一类污染物排放高度低,排放规律与炊事活动密切相关,分布广泛,给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但与工业相比较,它的污染物程度要小很多。乌马庄村内民用拖拉机较多,不仅造成道路的扬尘,更引起道路交通噪声,村内并未安装噪声监测仪器。
3 城中村生态环境改造的对策
根据乌马庄村的地理特征,自然要素分布,产业结构,景观布局,综合考虑各类环境要素,依照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可将乌马庄村分为三大生态功能区:①生态敏感区:指生态环境脆弱、自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较弱,易受外界环境扰动的地区。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整个区域生态至关重要。主要指乌马庄村内的原有水系。②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生态绿地(绿化隔离带)和农田(旱地、水田),以及沿城市道路、公路、水域和其他边缘地林带,也应予以保护,限制开发,以维持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主要指乌马庄村四周的农田、西侧与南侧的防护林带以及原有水系周围的树木。③生态开敞区:生态开敞区本应设置在环境容量较高、整体生态协调、可以适当开发的区域,在乌马庄村的中部,由于建筑密度过高,绿化水平低下,是进行改造的重点部位,因此,不妨把此处作为生态开敞区,将建筑与景观绿地结合布置,以求得最佳的生态效果。根据以上的生态功能分区思路,可以确定以下几条生态环境改造措施。
3.1 恢复原有水系,构筑线形景观廊道
线形景观廊道能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并在现有的栖息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络,防止生境退化与生境割裂。野生生境是野生物种生存的空间,生境的破碎严重威胁物种的多样性,而线形景观廊道对破碎化的生境而言是很重要的迁移通道,通过它可以把各种生境岛屿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与较大的自然斑块相连接,能够减少甚至抵消景观破碎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乌马庄村内原有一条与城市河道相连的水系,由于大量建筑垃圾的填埋,阻塞了水源,现已干涸,因此,恢复这条水系,对于建立乌马庄村内的线形景观廊道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1-2]。
3.1.1 生态方法对水体进行恢复。首先将河道内的建筑垃圾进行清除,疏通河道。通过培育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使引入的水体得到净化。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及生物操纵技术等来加强水体的净化能力。
3.1.2 生态网络策略。把河道绿化建设与周边的道路绿化、公共地建设相结合,组成乌马庄村的生态廊道网络与绿化网络,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网[3-4]。
3.1.3 立体绿化设计概念,保护现有树木。河岸的绿化设计,强调立体绿化设计的概念,利用不同的标高,结合现有的河道内外的树木形成台地绿化及斜坡绿化的格局,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强调河水与活动场地的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因地制宜地设置多种驳岸形式,并使不同的驳岸形式相互穿插,构建不同空间给村民提供游憩的公共场所。
3.2 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村内主要干道有3条,其他道路主要为胡同或小巷,但村内的拖拉机数量较多,经常穿越胡同,引起了道路的扬尘,也堵塞了交通,同时,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在居委会中心设立集中停车场,除了3条主干道外,其他道路均改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将非机动车道两侧的宅前绿化进行重新整治,增设景观小品,如在各家各户前设统一的标识牌,垃圾桶,路灯等,增加村庄内的线形景观通道。
3.3 溶解绿地,建立社区绿色活动中心
村内现有的集中绿地仅限村委会内的块状绿地,将这块绿地进行溶解,拆除村委会围墙,建立开放式绿地,提供村民集中活动、休憩的绿色场所。但这块绿地面积仍显不足,而村委会南北面均有住宅,因此,需将马路对面的用地一起集中改造,建立一个集停车场、活动广场、健身场地、儿童场地、休闲绿地于一体的综合社区绿色活动中心。
3.4 保护现有农田,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效部分
现有农田周围的建筑、生活垃圾较多,应尽快清除,并设立警告牌,禁止任何垃圾随意倒放,保护和利用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景观。另外,农田也是城市殊的异质版块,也必将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3.5 完善给排水设施,建立合理、统一的给排水系统
可将居民自设的排污管道相连,集中流入城市排污管道内,以免道路上任意横流的污水对道路环境造成破坏。供水可采用自来水供水与居民打井取水相结合,从调查情况来看,居民家中基本有自挖井,可以保留,从远期来看还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站和中水处理系统。
3.6 建立大型垃圾收集站与分设小型垃圾收集点相结合
在村内,先有的垃圾收集点主要分布在村内的主干道两旁,对于村民来说,这样的设置是较为方便的,但由于垃圾收集处的垃圾经常堆放过多而未及时清送,导致道路及周围环境的严重破坏。现可以在每条街巷内布置小型的垃圾收集点,每天由专人负责清扫处理。在村内设置1个大型的垃圾收集站,由城市垃圾车每天运送至城市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
4 结语
加强对城中村生态环境的改造,对于建立生态健康的城市,实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对河北省保定乌马庄村生态环境改造方案进行分析,以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为今后中国的城市向居民提供洁净空气;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街道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担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文化,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5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炜,杨晓东,纪江海,等.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石家庄市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04(4):57-59.
(一)片区开发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建设规划》要求,年争取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0万元,重点对小寺麻、坡里、吊堡子、好地坪、等5村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力争全年新建人饮工程2处,拓宽砂化村组道路7.75公里,实施“一池三改”112户,扶持贫困户改建危房317户,栽植核桃1000亩,种植马铃薯1100亩,养鸡2000只,建立互助资金协会2个,推广太阳灶450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2000人次、普通技能培训333人。为了保证片区开发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及时深入乡村进行了衔接,全面开展了各类项目建设。现已新建、坡里等村人饮工程2处;村庄道路3处3.5公里;新修吊堡子村通社道路1条1.85公里;拓宽改造坡里、好地坪等村通社道路2条3.4公里;启动实施坡里、吊堡子等5村危房改建317座;在小寺麻、好地坪等8村改圈278座、改厕160座;在吊堡子、坡里等4村发展良种马铃薯1100亩;在村引进良种土鸡3100只;在坡里、小寺麻等村建立村级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协会2个。
(二)各单位帮扶任务完成情况
为了全面推进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工作,今年又新增加了国税局、地税局两个省市驻宕单位和开源铅锌矿、宏发矿业公司两个企业,在去年15个帮扶单位的基础上增加到了19个,使帮扶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同时,县政府召开政府常务会,对各帮扶单位帮扶任务进行了分解下达,要求车拉乡与扶贫、财政、农牧、林业、水利等17个县直单位和宏发、开源等2个企业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在全乡15个村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力争全年帮助贫困村新修人饮工程3处,维修人饮工程1处,自来水入户129户;新修护庄河堤1处300米;新修通社公路6条10.5公里;拓宽改造通社公路6条12公里;硬化村内道路1.5公里;完成车拉河至兴化通乡公路铺油工程;新修便民桥1座;新修圈舍90座、一池三改8户;新修五保家园1处;修建吊堡子村党员活动室围墙、大门,硬化院子300平方米;修建上剪子河新村8户群众围墙、大门及院子硬化;帮建扎玉河村群众房屋基础30座;新修梯田200亩;栽植代家庄、茹树两村人行道绿化树260株,栽植新城子至兴化行道树24公里,栽植13村乡村公路行道树,栽植水保林500亩;发展双垄沟播玉米200亩;发展良种马铃薯100亩;种植矮杆黄芪300亩;种植地膜当归100亩;扶持养殖场1处;配套村小学课桌凳40套;推广太阳灶100台。各帮扶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发挥行业优势,积极争取项目,扎实开展帮扶活动,为帮扶点办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基础设施方面,新修扎玉河村护庄河堤300米,完成儿家湾村自来水入户129户;新修代家庄、茹树、吊堡子、七固等村通社道路7条13.1公里,拓宽改造路家山通社道路2条2.5公里,硬化儿家湾村内道路2公里;帮建扎玉河房屋基础30座;在代家庄、大寺麻、车拉河等改圈68座;集中建成了车拉河新村8户群众和吊堡子村党员活动室大门、院墙及院子硬化;在村推广太阳灶100台。产业开发方面,在坡里、小寺麻等村发展双垄沟播玉米500亩、矮杆黄芪300亩,在七固村栽植当归100亩。生态建设方面,在坡里村栽植水保林500亩,在代家庄、扎玉河等乡村公路栽植行道树12.1万株、人行道绿化树1260株。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由于车拉乡党委、政府及各帮建单位高度重视,工作措施到位,今年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各项工作进展良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上,个别单位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项目争取力度不够大,部分规划项目无建设资金,严重阻碍了扶贫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帮扶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财政局、扶贫办、教育局、国土局、发改委、建设局、林业局、移民局、地税局、国税局等10个单位已全面完成帮扶任务;水利局、水保局等2个单位完成了80%的帮扶任务;农牧局、民政局、交通局、环保局、经委、宏发公司等6个单位完成了50%的帮扶任务;开源公司还未动工。三是发动群众不够,加上部分群众观念落后,参与配合项目建设的意识不强;干部职工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干事业创业的激情、干劲和开拓创新能力不足。
三、今后工作的要求
为了加快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建设步伐,确保扶贫综合开发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切实发挥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今后要全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充分认识扶贫综合开发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是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后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全县扶贫开发探索路子、创出经验都有着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各建设单位、企业和车拉乡广大干部群众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站在加快全县扶贫开发进程的高度,热诚关注和积极投身于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建设中,献计献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要强化措施,靠实责任,加快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建设进度。车拉整乡扶贫帮扶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当前及今后几年全县扶贫开发的“试验田”和主战场。各帮扶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靠实工作责任,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县上将根据各单位和各村帮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在帮扶村组织召开观摩会、推进会,以此推动工作、促进进度。
三是要完善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各建设单位及企业要对各自实施的项目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土地管理,防止土地的抢占和浪费。同时,严把技术质量关,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保质保量地完成下达的各项建设任务。
如何节约集约用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县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受到了一些启发。一、我县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县农民的建房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村庄规划滞后,多数农村的新房都修在交通便利的村庄,造成了诸多的“烂心村”、“空心村”。全县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5.0平方米,最多的××乡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已高达276.4平方米。据调查,全县有300多个村存在空心村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建新不退旧。二是村镇建设缺少统一规划。三是超占现象严重。据调查,我县有近100多个村庄户均宅基地在2.5分地以上,部分村庄村民占地达到3分甚至5分。四是土地利用率低,有的自然村住上一两户,就占地十几亩。
二、我县建设新农村的一些好做法
由于乡村土地资源的严重低效利用,一方面是乡村闲置土地星罗棋布“晒太阳”,另一方面,急需建房农户又无用地指标。为此,我县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旧村改造形成以下三种模式。
(一)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整村改造模式
××村有××户,×××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亩,其中耕地××亩。1989年该村已拥有煤矿、铁厂、铸造厂等×个村办企业,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万元,人均纯收入×××元。有了钱就要建新房,截止1998年,全村共建新房×××间(眼),占地××亩。这样村庄占地达到了××亩,而许多村民仍无房住,要彻底解决,村委估计至少还得占地××亩,这样望川村占地将达到××亩,而且将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从1988年开始,该村决定进行旧村改造。在改造中该村通过大力宣传,并采用群众出小头,集体出大头的办法和村集体收回的旧房有偿使用、村集体资金投入等方式解决了旧村改造资金问题。在新楼房的安排上,该村坚持群众要住,优先群众,群众不住,优先党员,党员不住,干部带头住。通过旧村改造,望川村腾空了所有旧宅基地,建起了17栋新楼,村民全部住上了3至5层新楼房,并且节约了120亩建设用地,保证了村办企业用地,壮大了集体经济。20__年,××村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万元,是1989年的××倍,人均纯收入××××元,是1989年×倍,而村庄占地由原来的××亩变成了现在的××亩,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与发展经济双赢的理想效果。
(二)经济条件一般的××局部改造模式
××村集体经济较弱,全村××户,××口人,由××、××、××三个自然庄组成。该村村内建筑多为四合院,出入道路狭窄,仅容一个人进出,而且村内排水又不畅。九十年代后期,该村四合院基本已人去院空,一个四五分地大的四合院,仅仅住了一两口人,而且村民因这些房子的排水、占地、建筑等问题经常打架滋事。
××村1998年开始旧村改造。该村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旧房进行评估。评估组人员主要有以下人员组成:党员、村委干部、村民代表、一般群众、群众中有威信的人、对房屋修建有经验的工匠。评估中,该村将评估组分为三组,每组对每宗拆迁房屋进行逐户逐间评估,并将三组的评估价相加除以三,作为最终的评估价款。在拆旧中,从党员和村委干部居住较多的地方开始撤迁,坚持村委干部和党员先拆,一般群众后拆,无房户寻下住房再拆的办法。同时坚持量力而行的办法,采取今年拆一亩的面积,建四户居民住房的办法,使当年拆房的无房户,年终就能回迁。在分配住房问题上,采取无房户先挑,一般群众后挑,党员和干部最后轮的办法。
20__年,该村完成13.5亩30院的拆迁,修建了21套占地6.3亩的住宅楼房,用原来一半的土地使拆迁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房。而且村内道路纵横有序,街面由原来的不足2米,变为8米多宽,长期困绕村内的小学校建设也在此次旧村改造中得到了解决。20__年,全村总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元。
(三)山庄窝铺拆迁××模式
××村位于××县城西北,××公路旁,××河北岸。全村共××户,××口人,共有耕地×××亩,人均××亩,分布在×个自然庄,其中××等六个自然庄居住着××余户村民,由于长期交通不便,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找对象难,使得多数自然庄人口外迁严重,有的庄甚至只剩下几位孤寡老人。向村委递申请到中心村建房的多达××余户,而该村由于村庄零星分布,村镇建设严重超标,到20__年已无农宅用地指标,面对这样的困难,该村制定了通过土地置换进行拆点并村,解决农户建房指标的方案,即复垦××等×个自然庄的农宅占地47亩,在中心村××规划用地××亩进行新村建设,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农宅用地问题,还规划出院敬老院、幼儿园、学校等公益事业设施用地,而且扩大了有效耕地面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几点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我认为××县上述村新农村建设的三种模式对我县乃至××省不同经济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大力推荐。这些村之所以能完成旧村改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自力更生进行旧村改造。旧村改造利国利民,但是我县许多地方的村庄,总有一些依赖性,总想靠旧村改造向乡镇、县政府要钱、要物、寻求帮助,不敢放开手脚、自力更生进行旧村政造。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进行旧村改造。进行旧村改造,涉及老百性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完成旧村改造。
【关键词】 海南;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从早期开始零星的一些以自然生态风光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澄迈万嘉果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的渔家乐等,到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活动,这标志着海南乡村旅游开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至2007年为止,全省已有6个市县、30余个村庄开展乡村游。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使得海南乡村旅游由点到片、有片到线地逐步发展。
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引导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确
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如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改造、旅游业发展、保护等部门和内容,这些都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从当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的利益纠纷事例中看到,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不够,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为政,问题协调方面没有相互配合、相互推诿。由于政府的角色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无序状态。
2、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
表现在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的分析和调查分析不够,乡村旅游区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许多经营者既不做市场调查,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简单地与渔家乐或农家乐等同起来,简单利用现有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资源发展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思路单一化。
3、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单一
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文明生态村做到了村内道路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能硬化,一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缺乏必要的标示,可进入性差;客房、餐厅等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难以让人接受,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
4、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服务水平低
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是本地乡村居民,从业人员自由散漫,素质相对较差,部分乡村居民从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此外,海南教育比较滞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通话水平、服务技能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
5、旅游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文化脆弱
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在日益下降。盲目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游客的任意践踏和采摘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造成破坏,旅游垃圾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破坏了环境卫生。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人为地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商业性加工扭曲了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二、海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建议
1、政府主导,多方支持
为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多方渠道筹资,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铺的资金筹集方式,促使农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各级职能政府要明确责任,相互协调,研究并制定旅游管理制度,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环境卫生、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2、规划到位,合理布局
发展乡村旅游,应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异同,以及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差异,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3、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应重点体现“真味”、“原味”,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要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在规划设计中,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据各地资源优势,挖掘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要着重于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性。开办海南乡村旅游网站,设置自助游、自驾游服务栏目,实现游客与景点随机互动。
4、建好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对旅游村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镇改水改厕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村内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完善景区指示牌等。实现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有限电视、农村宽带网、卫生服务站等。加强原生态植被的保护,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保留农村景观生态化。加快交通便利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开通海口、三亚等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公交路线。
5、规范接待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要出台统一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统一标准,逐步健全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邀请相关部门和旅游院校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岗位学习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营造让游客舒心的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加强对各地乡村旅游理念的宣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一些类似于导游人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当地人,适当推广学习一些简单普通话、外语,提高接待档次,吸引国外游客。
【关键词】小城镇城中村;综合环境整治型;改造形式;改造主体;外来人口
1 研究背景
综合环境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多位于小城镇建设区附近,建设与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居住区,建筑的标准与质量较好,配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并在较长时期内土地利用性质不变。这类小城镇城中村这里宜采用综合环境整治为主的模式,其更新改造的特点为:维持城中村现有的整体面貌格局,采用局部更新改造的方式进行操作。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建筑的更新,道路交通的优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公共活动空间的修补等。物质环境的改造是营造环境优美、和谐文明居住社区的前提条件。
案例概述
这里以木渎镇南浜村为例,南浜村是笔者所调查小城镇城中村中基本条件较好的一类,这里它归为综合环境整治型城中村。南浜村位于木渎镇镇区北侧,竹园路与金山路的交汇处,东面是金枫工业园,北面是木渎镇老镇区,西邻天平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附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人们的出行也较为便捷。(图1)
南浜村作为木渎镇目前最大的城中村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租金,同时也成为本地区最大的外来流动人口积聚的地方。走进南浜村,会看到本来还算规整的街道,变得很狭窄。成排的房屋密度越来越高,建筑与建筑之间相隔的也几乎触手可摸。另外绿化空间被压缩到极限。到傍晚的时候,密密麻麻的人流涌动在南浜村中。(图2)由此可见,南浜村的居住环境和治安问题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此由木渎镇政法委牵头,在全村开展农村社会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期通过试点工作,来改善社会治安和加强环境秩序管理。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从长远来看,还是不能改善南浜村的生活环境,为此,这里提出综合环境整治模式,改造形式: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社会环境的优化;改造主体:地方政府为主,收益村民合理分担的方式;这样两位一体的整治模式,将从根本上化解南浜村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期创造一个人们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居住生活空间。
2 综合环境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改造形式
对于南浜村环境的改造形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物质环境的改造,首先物质环境的综合整治包括用地功能的调整、建筑物的整治、道路交通的更新改造、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几方面。二是社会环境的优化,内容包括城中村土地和村民身份流转、新居民生活的保障措施等。
2.1 物质环境更新改造
2.1.1 用地功能布局的调整
(1)根据南浜村村长远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来考虑,将位于村西北面的就厂房迁出,改为居民公共活动中心,里面包括读书教育培训,社区娱乐活动的开展;将位于村西南角的废弃厂房拆除,重新修建成公共停车场。
(2)拆除违章建筑,由于对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村民往往会在违章搭建出租屋,南浜村村民甚至买来船只,私占河流,用于出租;另外还包括小卖铺,报亭等临时性建筑,或占用道路红线的构筑物。对于这些违章建构筑物,政府,宜改造为居民公共活动场地或停车位。
(3)对于位于南浜村东面的荒废土地,结合居民生活的功能需要,可以规划为功能混合性用地,一说娱乐用地,建成满足村民或外来人口娱乐活动的场所,并增加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商业用地,里面可以有网吧、购物、读书等设施;三是餐饮服务用地,宜引入符合消费水平的餐饮业入驻,满足外来人口的低消费需求。(图3)
2.1.2 建筑的更新改造
考虑南浜村是处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木渎古镇附近,所以对其的更新改造不仅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习俗,又要使其与整个区域的外部环境相协调,为此,整治规划的标准首先要满足村民本来的独门独门的生活习惯,所以在针对需要整治的房屋时,在保持建筑外观的统一性要求后,可以通过围墙的降低或采用通透简洁的栏杆围墙,达到居民居住环境氛围的连续感。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建筑的外立面粉刷,对于已老旧和破损的建筑墙面,进行色彩设计规划,可以综合考虑木渎镇整体灰白为主的色调,所以南浜村外立面色彩宜采用相近色调,另外村内公共建筑的色彩和形式也要考虑居住者的尺度和感受,并与村内部其他建筑和总体环境相协调。
(2)建筑物的加固,针对有些年久失修的建构筑物,通过钢材的加固,来改善建筑物的整体建筑质量。
(3)建筑物外部可识别加强,南浜村由于规模偏大,建筑同质性严重,所以针对建筑的性质,可以对建筑的主入口做改造,明确建筑的可识别性。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安装安全监控系统。
2.1.3 道路交通的更新改造
(1)道路的更新改造,对南浜村道路的整治主要是结合村内地形,并以现有道路为基础,线形和走向不作大的调整,主要通过规范现状道路断面形式,对道路路面破损和道路红线宽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进行更新改造;完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步行道路系统,形成村内较为明确的道路等级系统,即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8米,宅前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并且整治后村内道路均应满足消防车辆的通行和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3)停车位设施规划,(图4)南浜村停车设施极为缺乏,本次规划采取改建停车位和新建停车设施的方式,来解决南浜村停车设施不足的问题。a.将东部主级道路两侧的闲置空地进行改造,拓宽道路,结合绿化在不影 响道路通行车辆的前提下,改建布置带状停车;b.将位于村西南角的废弃厂房拆除,重新修建成公共停车场。c.充分利用村内次级道路,在不影响交通的基础上,整合宅前宅后道路和宅问绿化,在单侧增设2.5米宽的间隔式植草砖型停车1。d.结合村东面新建商业建筑,开辟地下及建筑物底层,拓展停车空间。
2.1.4 配套设施完善
(1)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南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方式拟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来科学布局配套公建,既形成紧凑内向的公建中心,又在沿街住宅底层安排商业。其配建标准要满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a.将原南浜村农贸市场入口处,扩展休整,加大市场容量。b.将位于村北面的旧厂房改建为社区服务中心,满足村民医疗救助,健身娱乐和科普教育的需求。c.在村东面规划一个综合的便民服务中心,内容包括平价便利超市、理发店、餐饮等。
(2)市政设施完善,南浜村的市政设施改造可与木渎镇区市政设施建设相结合,政府能将城镇市政设施的建设延伸到南浜村内部,以实现资源共享。主要的方式有修复老旧堵塞的排水管道,住户自来水管的改建加大,雨污水实现分流改造,村内电线结合镇区电网改造,实现入地敷设的方式。
2.1.5 公共外部环境的更新改造
绿化用地的修补,结合小城镇用地标准,将南浜村内部绿化率定位28%,人均公共绿地标准定位0.7M2/人。具体的措施有,将村内沿河地带进行绿化设计,增加滨河绿化活动场地,河道水质净化,沿岸斑驳处理,丰富沿河绿化形式,使之成为村内主要绿化中心。对宅前宅后绿化地段进行修复补种,消灭村内绿化盲点。
加强村节点设计,(图5节点图)通过点线面的绿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在对现有绿化植被进行调整、补种,达到冷、暖色植物搭配种植,丰富绿化色彩;重点景观地段采用色彩、图案丰富的铺地样式;沿河沿路主要空间设置若干休憩节点和小广场,强化居住区景观连续性和宜人性;重点设计南浜村景观中心区和主要入口景观,在重要节点将设置景观、小品和标志性指示路牌,既提升服务功能又美化环境。
社会环境优化是对物质环境优化的补充,因为城中村的更新改造的效果最终会落实到生活在里面的人群,那么这就涉及到社会层面环境的优化改造。
2.2 社会环境优化
2.2.1 土地要素与村民身份流转
城中村中土地权属的集体性与城镇土地的国有性区别,是城中村问题存在的根源所在,对城中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低效利用的局面,城中村土地价值得以显现;同时城中村空间利用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依附于土地上的城中村卫生环境、治安管理等问题得到缓解和改善,使得空间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体现。
这里以土地转制的方法代替土地征用的老办法,具体做法:以南浜村为单位,将集体土地一次性转为国家所有,这里主要是针对于经济发达的城中村,由于其整体建设水平很高,受城镇化的极大影响,这时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转变为城镇居民,由村委会转变为居民委员会。通过政府行政命令将村土地一次性整体的转归国有,但并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的权属和用途;
土地转制和土地征用虽然都是通过政府公告或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实现,但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南浜村这样的环境综合整治型城中村,土地转制相对于土地征用有几个方面的优点:a.土地转制具有一次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城中村遗留问题少,更新改造效率高;b.土地转制并不不改变土地的原有用途和土地原使用人,城中村改造容易平稳推进;c.土地转制时对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补偿是以非有形方式实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土地的使用人可以继续按照原有的方式经营土地,同时土地上附属物的国有化使集体组织的房产可以自由进入市场流转,实现升值,盘活了资产。在目前的法律法规条件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抑制城中村违建乱搭等现象的发生,有效的化解了目前城中村问题2。
2.2.2 对于新居民生活的保障措施
对于转变为城镇户口的村民,就需要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建议从两方面着手,a.享受合作医疗保障,经费来源三部分,村民个人每年出资总费用的15%,村集体股份公司出资35%,镇政府出资50%的比例,来解决新居民医疗保障问题。b.新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针对两类人群,年满60周岁男性和年满55周岁女性的老年人,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劳动力人群。结合木渎镇经济水平,对于老年人口,实施政府承担参保缴费,并每月发放160元生活补贴。对于劳动力人口实施社会保险,缴纳的费用由个人集体和镇政府共同承担。
3 综合环境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改造主体
政府支持与改制后村股份公司共同承担的模式,基于南浜村的环境整治更新改造,改动的主体不大,所需的资金量可以由政府和村本身两者共同承担。首先将村民委员会转变为居民委员会,村民资产股份量化,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场经济作用下,通过量资配股形成按股份大小分配利益的格局,最终将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化为股份经济实体,实现每个村民作为村股份公司的权益人之一,这种可见收益的投资类型可以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形成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真正保障了原村民的根本利益3。
其中涉及前期更新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部分,比如更新改造路灯设施、雨污水管道,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绿化改建,邮政、电信、供电、燃气、广电等管线和设施的专项整治费用,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的改造经费。以后长期的市政设施维护,可由村股份公司和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承担。
对于增设车库、新增卫生设施以及使用面积等自用设施,由受益住户承担部分改造费用。商业设施的建设,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最后对于整治后的新居住区要引入物业管理,加强管理水平,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环境。可以以村股份公司的名义,组建村股份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有居住区内部居民组成,这样可以居民会以主人翁的积极工作状态投入到社区管理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居住区的精神生活面貌。
4 小城镇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
我们回顾以前城中村的改造,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还是政府、开发商、本地村民,他们掌握着主要话语权,对于外来暂住人员却很少顾及到,随着城中村改造的完成,曾经廉价的对外出租功能也就被瓦解,那么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生存问题就又被抛给了社会。
南浜村是木渎镇最大的外来流动人口集聚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入住人口的激增,引发了很多社会管理、治安等问题。更新改造后,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该怎么安排?首先南浜村还要继续承担起外来流动人口的暂住功能,但流动人口的总量需要控制,这里提出控制与分流两种方法,将南浜村外来人口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以保证南浜村整体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宜舒适。
控制外来人口规模:具不完全统计,现南浜村有外来暂住流动人口是本村户籍人口十余倍,配套服务设施超负荷运转,居住环境日益恶化。采取控制外来人口总量的方法,具体措施可以有社区制定《外来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对外来流动人口相关管理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比如规定每户限定入住出租人数,,对于超出规定人数的,需要出租户补交一定比例的社区建设费,并统一由村股份公司管理。成立专门的外来人员管理机构,成员构成主要由镇区―基层社区―原住居民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严格的督导居住区管理工作,包括定期检查外来人员入住情况、入住的人员需出示正式工作证明等。另外对于入住更新改造后的居住区的外来暂住人员,提高出租租金,这样可以有效的将控制外来人口规模。
分流安置外来人口: 镇政府发挥统筹安排作用,将部分流动人口组织向其它区域分流和安置。具体措施可以分流到政府安排的公共租赁房或企业集中建设的寄宿区,前提条件是需要满足流动人口对于租金低廉、交通方便等住房的基本要求。这其中,为了加强小城镇快速发展,镇政府可以制定基础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比如专门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楼,优先考虑基础人才的入住,并只需支付较低廉的租金。另外还包括住房补贴、服务年限满足条件的,给予落户的优惠政策等。这些都是外来人口分流安置的重要举措。
5 结语
综合整治型小城镇城中村作为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一类城中村类型,有其独特性,万不可采取“一刀切”等惯用的规划方式来对待,需要结合不同类型城中村的现状特征,从改造形式、改造主体以及本地村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安置方式等方面,给出相适宜的更新改造方法,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静.苏州老新村改造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8.
[2]贾正,赵玉奇.城中村改造中的要素流转―――以苏州市老城区城中村改造为例[J] 江苏城市规划, 2010(9) .
[3]杨爱国.城中村自主城市化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关键词:乡村住区景观;空间营造;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如图1)。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图1-华西村鸟瞰图
2.2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住区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结晶。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 图2-地形造就住区景观(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如图3)。
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表现为与他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图3-八卦村鸟瞰图(人工要素)
2.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3.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3.1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辽宁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如沈阳地区开展的百村屯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导致,问题突出。
3.2成因分析
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由于整体建设滞后,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仍表现为没落的面貌,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4.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张家屯村景观规划设计
4.1张家屯村景观建设现状
张家屯村现状景观同辽宁中部其他地区相似,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也进行过相关建设,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4.2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4.2.1 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张家屯村景观系统,从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可总结为点(节点)、线(轴线)、面(组团)、环(周边)。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是住区景观的最为核心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
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构成
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张家屯村重要的景观元素构成,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4.2.2 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整体形式遵循东北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对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因此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在住宅的布局上,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3)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愉悦村民的心情,促进邻里和谐相处,增加对家乡的归属感。
(4)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5)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方面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方案,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4.2.3 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肌理关系,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 加强村内道路绿化,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 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上基于其功能出发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运动设施的设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没有确定的界限,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采用硬山坡屋顶式,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结合周边住宅,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公共绿地景观,主要作为广场的对景,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公共绿地设计上以绿化为主,辅以休憩设施,如石凳、座椅等,植物配植以低矮树种、灌木为主,少量种植乔木。
(3)亲水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东部存在因居民进行水产养殖而形成的大面积坑塘水面,在规划中通过对原有水面的略加处理,形成本村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也可借助其开发诸如垂钓、农家乐等帮助增加居民收入的商业设施。
4.2.4 文化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源于祖先开荒拓土的功绩,通过对张家屯村不同时期资料的收集,在村委会处形成一处文化展示场所,内容主要包括前人创业的艰难,通过传统农具的展列,使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了解过去农耕的历史及前人建设家园的过程,增强其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5.结语
乡村住区不同于城市,对自然环境依赖更强,基于乡村住区景观理念,从住区选址、布局形态入手,结合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对生态敏感区域进行控制,而后构建整体景观格局。通过民居建筑表达,通过新技术、新材料及传统乡土形式的设计手构建传统的建筑,完善建筑的功能;行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根据乡村地区居民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原有传统场所景观进行改进,同时营造新景观场所,满足居民行为活动的需求;文化空间景观,在乡村住区景观规划中渗透到其他场所景观之中,作为其他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反映地区文化,增强地区的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郭瑞坤.城乡新风貌:美国篇[J].空间杂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农村空间研究[OL].[2003-10-18].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
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2-23.
5.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学,2008[9]: 70-73.
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7.辽宁省人民政府网.ln.省略/zjln/.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高向鹏.人类聚居环境学对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18]:24.
10.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4.
11.李治亭. 东北通史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12.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 2001(3):27.
13.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村位于**镇东部,距镇政府X公里,全村辖**个合作社,**户**人,人均收入**元,**年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低保户**户**人,属非贫困村。全村气候温和适宜,耕地面积**亩,主产玉米、小麦、黄豆、荞麦。群众主要经济收入以劳务输转、农作物和药材种植为主。
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村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精准扶贫、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和基层党建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已完成危旧房屋加固维修及风貌改造:其中一层完成**座,二层**座,翻瓦**座;硬化入户道路**平方米,庭院硬化**平方米,青砖花墙**;新建公厕**座;铺装活动广场**平方米;石桌凳**套;景观小品**个;凉亭**个;花池(树池)**个;绿化**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株(其中灌木60株、乔木40株);垃圾房**个;修建护庄护坡**立方米;安全防护栏**米;道沿石**;石子路**平方米;设立村级标识牌**个;安装路灯**盏,文化墙**平方米;修建**米水景一处。
为推动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向纵深开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建+”工作模式,全村采取划段包干的做法,以村“两委”为责任单位,以农户为主体,组织党员、群众,对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废料、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进行彻底清理,确保全村环境整洁有序。
三、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迎全运、创和谐社会”工作为抓手,强化服务意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一)加大道路保洁质量,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半年来,围绕着提高道路保洁水平,我们进一步严格落实和规范了保洁制度,在保洁工作中倡导推行文明保洁。按照劳动定额,配足保洁人员,路段推出了两班制作业,实行十六小时连续作业不断档,城区内道路保洁率达到100%。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加保洁人员,充实保洁力量。对重点路段、繁华场所、集市、军区机关所在地加大保洁力度,增加保洁人员和巡回拣拾次数,延长保洁时间。半年来新增保洁员54人,有效的保证了道路保洁质量的提高;二是加大投入,增加道路设施。为解决支路上没有环卫设施,路面状况较差的问题,我们投资7.5万余元在市区内的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纬三路、纬四路、纬六路、陈庄大街、舜玉路、文化西路、青年西路、陈庄大街、顺河街等部分支路上投放了250个果皮箱。此外还购买了1300套保洁员夏季服装,统一提升保洁队伍形象;三是加大检查督导力度。环卫所对保洁员实行每天两检查一计分制度。环卫科除每天查早岗外,每周实行两次全过程检查,每月一次“环卫杯”检查,开展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局领导班子带队对各基层环卫所进行督导,加大巡查力度;四是强化夜间道路保洁工作;五是实施督办整改制度、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针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发《限期整治督办通知书》,对限期不改者严肃追究责任人和领导者责任,并进行经济处罚;六是落实沿街单位门前“五包”责任书。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乱倒渣土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减少,撒漏现象也有所收敛,花坛、绿地、树穴内乱放垃圾的现象基本上得到解决,路况有了明显好转,环境卫生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今年1—6月份市“环卫杯”卫生检查工作中,我区每月的成绩在全市六区中均保持了前2名的水平。
(二)强化垃圾收集、清运工作,使其进一步规范。一是加强垃圾清运工作质量,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清运是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每天全区日产生活垃圾约650吨。半年来,我们克服了运输路远、油价上涨、清理垃圾死角综合整治垃圾量巨增等主客观因素,但是我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我局环卫车队拥有36部垃圾运输专用车,百余名清运一线职工,他们严格遵守工作时间,每天早上3点半准时出车,下午2点左右收车,确保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严格按照车走地净、容器净密闭运输不洒漏的工作标准。我们还推出了发现辖区内有生活垃圾死角,24小时内清理干净;环卫设施损坏,24小时内修复等服务承诺,并严格落实了各项服务承诺;二是积极做好垃圾收集工作,确保垃圾袋装化率不断提高。不断规范袋装收集作业标准,对实行垃圾袋装的小区、宿舍、楼群采取定时、定点投放,收集人员每日两次上门收集,全天巡回拣拾的作业模式,小袋装大袋。针对居民投放时间的不一致性,保洁收集人员的非专职性造成很多小区,特别是开放式小区垃圾的滞留、存放,形成垃圾死角的问题,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先后投资10万余元在岔路街小区、铁路医院宿舍、三里庄东街、胜利大街、七里山北村等开放式小区及偏街背巷放置小型垃圾箱450个,基本解决了垃圾二次污染的问题。全区垃圾袋装化率达91%。
(三)加强环境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力度,为“迎全运”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按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筹措资金120余万元,加大环卫设施改造、建设工作力度。一是实施公厕建设。投资80万元,因地制宜,新建了玉函路、英雄山路、大纬四路(隐形公厕)3处公厕,筹资120万元对烈士陵园、岔路街、玉函北区、英雄山路1号、舜玉公园、联建小区、七里山北村、大观园、卫生教育馆、经八路东、万紫巷东、复兴大街、八一立交桥13处公厕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改造使其达到了国家一、二类公厕的标准;二是实施垃圾容器改造和建设。我局筹资35万元在玉函路、建设路大桥南、王官庄小区四区、王官庄小区七区、十六里河外环路东、十六里河外环路西和十六里河西河村内,新建了7处垃圾中转站,对王官庄小区四区垃圾台进行拆除,通过改造、新建、新增中转站(箱),改善了区域环境,减少了垃圾的二次污染;三是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魏家庄、玉函路、建设路大桥南、经九路新华印刷厂、交警宿舍、七里山南村、英雄山路7处保洁员宿舍,总面积640平方米。改建了梁庄铁一居、王官庄七区2处砖混垃圾台为保洁员公寓,新增面积60平方米。对四里村保洁员宿舍进行了改造和修缮。
(四)积极做好城乡接合部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工作。在做好城区垃圾中转站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环境卫生比较薄弱的区域,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乱倒、污染严重的问题,我们将城乡结合部“六办”沿省道103线、104线、二环南路、二环西路及英雄山南路、济微路两侧38个村(居)作为重点,积极协调办事处,做好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前期的选点放箱工作。现已在十六里河办事处西河村、东河村各建了3处垃圾大箱,在七贤办事处七贤村新建了1处垃圾大箱。其余33个村(居)也已完成选点工作,为此我们预定了35个垃圾大箱,目前20个已到位,为下一步统管统运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在槐荫区召开了关于城郊村(居)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工作现场会后,我局深受启发,在学习借鉴槐荫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拟在我区城郊六个办事处各建一座大型垃圾中转站(每个中转站日容量80-100立方)。资金上采取“政府上投入一块,环卫局资助一块,村(居)拿一块”的办法,采取村(居)收集,办事处管理,区环卫局运输的工作流程,确保村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目前,七贤办事处、党家办事处和陡沟办事处已经完成选定、定点工作,兴隆办事处也已基本选定位置,各项工作都在有序地进行中,力争年底前实现近郊村(居)垃圾统管统运。
(五)加快环卫设备现代化进程,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
为迎全运、创建和谐市中环卫工作,确保机械化保洁水平的提升,切实解决以往道路保洁以人工为主,工人劳动强度大,扬尘问题突出的问题,我局开拓思路,主动改变作业方式。通过对上争取和增收节支的措施,筹措资金300余万元,购置设施维修车2部,新建环卫车辆加水点1处,并购置了垃圾清运车6部、洒水车3部。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清扫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大幅度降低了环卫工人劳动强度。城区内主次干道形成了以机械化保洁为主,凌晨进行人工普扫,白天守岗拣扫的新格局,为优化环境、净化泉城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达到77.6%,洒水率达100%。
(六)清理垃圾死角工作初见成效。为认真落实市、区两级《关于开展清理垃圾死角活动的通知》精神,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各科、所、队、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的清理垃圾死角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局领导为组长的5个督导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每日对辖区环境卫生及垃圾死角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环卫科派专人负责统计,认真填写《清理垃圾死角专项行动统计报表》,每日上报统计清理情况,确保垃圾死角清理工作扎实推进。环卫所配合各街道办事处广泛发动驻地单位及居委会,全面排查责任范围内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区山林、绿地、停车场和房顶存在的垃圾死角,本着“边排查、边清理”的原则,进行拉网式排查。今年以来先后又清理了三联土屋路渣土42车、420立方;清理了西八里洼水厂路建筑渣土160车、1600立方;清理阳光新路建筑渣土17车、170立方;清理回民小区垃圾19车、250立方;清理郎茂山渣土垃圾33车、330立方;清理王官庄小区渣土垃圾42车、420立方。到目前为止共清理垃圾死角(大部分为建筑垃圾)151处,5651立方。
(七)做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增收节支工作。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是我们环卫工作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我们一是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力求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每个驾驶员每天出车前进行车辆自检,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出车后进行维护保养。在环卫车队车辆实行了月检制,认真检查水、电、油、刹车、灯光等,让职工从思想上、行动上扣紧安全弦;爱护车辆、不酒后驾车,不开带病车,不无证驾车,并设立安全行驶奖励和违章违规的处罚规定。三是为了增收节支,节约挖潜、减少资金开支,环卫局全部车辆的维修均有车队维修班承担,办公室专人负责抓好油料、物料的管理,本着修旧利废的原则,做好节约工作。
(八)深入开展环卫110及12319服务热线社会联动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对群众投诉的问题,按照服务承诺规定的时限予以处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真正将环卫110热线和12319服务热线建成接受群众监督,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半年来共受理110急办件123件,12319社会服务热线17件,人大政协提案4件,市长公开电话9件,人民来信8件、政务监督热反馈7件及市民来访来电投诉42件,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处结率达100%。
(九)认真做好政务信息和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报道环卫系统新动向。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报道我区环卫系统的新动向、新情况和好人好事,政务信息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到目前为止,我局已被省、市级新闻单位用稿67篇,其中省级25篇,市级42篇,为弘扬环卫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年上半年,我区迎接上级检查、视察及各种会议服务106次,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单位、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扎扎实实学,全局上下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一年来围绕着党的建设工作,我们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以学净化党风、以学党规纯洁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在科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法律教育,认真学习《*省<五五>普法读本》和《*市城市卫生管理条例》,落实学习、监督、管理制度,将学习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签订了廉洁自律书,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学习理论自觉性。
二是环卫所建设不断完善,环卫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半年来,环卫所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环卫所管理范围明确,制度健全,工作任务标准明确,奖惩制度分明,极大地调动起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特别是一线保洁员工资福利待遇,保洁员工资不断规范。上半年我们又为每名保洁员购置了一套夏装;过年、过节、防暑、降温等,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过节费、降温茶等等都发到了职工手中,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确保他们的福利不断提高。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半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取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王官庄环卫所被全国妇联、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局党总支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党总支”荣誉称号。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还存在排查督导力度不够、清理
力度不够、保洁力度不够、拣扫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对于辖区内集市、摊点周边环境卫生的治理有待于加强;二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私设垃圾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倒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各种制度的落实有待于强化。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围绕着全局*年工作目标,积极组织、认真实施。以“十
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迎全运”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着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搞好“两个延伸”(街道社区、城乡结合部),大力推行精细化保洁、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实现“除死角、全覆盖、无盲区”的管理目标,全面提升环卫工作整体水平。
1、继续做好道路保洁工作,提高袋装垃圾收集率,确保城区内无垃圾死角,认真搞好道路洒水、降尘,秋季落叶收集和冬季清雪工作。实施道路清洁工程、净化、美化工程,提升道路总体水平。
2、进一步加强环卫设施改造,强化环卫设施管理,加大环卫设施投入,改变设施短缺、陈旧落后面貌,提升环卫设施档次。
3、搞好垃圾清运工作,确保全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车走地净;加强驾驶员定期培训、学习,做到确保安全运行,文明作业。
4、加大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力度,按照《关于开展城乡接合部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市中政办发[*]36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地开展,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实现环卫管理一体化。
5、认真落实市中发[*]16号《关于深化环卫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深化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将现行环卫所实施改革理顺,下沉到街道办事处管理,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属地管理原则。
6、为城乡接合部及城中村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创造条件,配合有关村(居)增建垃圾转运站20处。
7、购置机扫车2部,为提升道路保洁水平夯实基础。
8、加大自我排查的工作力度,规范作业标准,落实检查、巡查制度和奖罚制度,充实保洁员队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垃圾死角死灰复燃。
--------------------------------------------------------------------------------
文件下载:
市中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半年来,市中区环卫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建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指挥帮助下,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的重要思想,以“*”精神为指导,以“迎全运”工作为契机,积极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着环卫工作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大力推行精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在强化道路保洁、垃圾收集清运两大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大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综合治理、环卫设施建设改造、环卫专用车辆管理、环卫队伍建设、体制创新、法制建设、社会宣传等工作力度,特别是围绕着清理垃圾死角专项整治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迎全运、创和谐社会”工作为抓手,强化服务意识,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一)加大道路保洁质量,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半年来,围绕着提高道路保洁水平,我们进一步严格落实和规范了保洁制度,在保洁工作中倡导推行文明保洁。按照劳动定额,配足保洁人员,路段推出了两班制作业,实行十六小时连续作业不断档,城区内道路保洁率达到100%。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加保洁人员,充实保洁力量。对重点路段、繁华场所、集市、军区机关所在地加大保洁力度,增加保洁人员和巡回拣拾次数,延长保洁时间。半年来新增保洁员54人,有效的保证了道路保洁质量的提高;二是加大投入,增加道路设施。为解决支路上没有环卫设施,路面状况较差的问题,我们投资7.5万余元在市区内的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纬三路、纬四路、纬六路、陈庄大街、舜玉路、文化西路、青年西路、陈庄大街、顺河街等部分支路上投放了250个果皮箱。此外还购买了1300套保洁员夏季服装,统一提升保洁队伍形象;三是加大检查督导力度。环卫所对保洁员实行每天两检查一计分制度。环卫科除每天查早岗外,每周实行两次全过程检查,每月一次“环卫杯”检查,开展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局领导班子带队对各基层环卫所进行督导,加大巡查力度;四是强化夜间道路保洁工作;五是实施督办整改制度、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针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发《限期整治督办通知书》,对限期不改者严肃追究责任人和领导者责任,并进行经济处罚;六是落实沿街单位门前“五包”责任书。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乱倒渣土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减少,撒漏现象也有所收敛,花坛、绿地、树穴内乱放垃圾的现象基本上得到解决,路况有了明显好转,环境卫生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今年1—6月份市“环卫杯”卫生检查工作中,我区每月的成绩在全市六区中均保持了前2名的水平。
(二)强化垃圾收集、清运工作,使其进一步规范。一是加强垃圾清运工作质量,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清运是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每天全区日产生活垃圾约650吨。半年来,我们克服了运输路远、油价上涨、清理垃圾死角综合整治垃圾量巨增等主客观因素,但是我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我局环卫车队拥有36部垃圾运输专用车,百余名清运一线职工,他们严格遵守工作时间,每天早上3点半准时出车,下午2点左右收车,确保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严格按照车走地净、容器净密闭运输不洒漏的工作标准。我们还推出了发现辖区内有生活垃圾死角,24小时内清理干净;环卫设施损坏,24小时内修复等服务承诺,并严格落实了各项服务承诺;二是积极做好垃圾收集工作,确保垃圾袋装化率不断提高。不断规范袋装收集作业标准,对实行垃圾袋装的小区、宿舍、楼群采取定时、定点投放,收集人员每日两次上门收集,全天巡回拣拾的作业模式,小袋装大袋。针对居民投放时间的不一致性,保洁收集人员的非专职性造成很多小区,特别是开放式小区垃圾的滞留、存放,形成垃圾死角的问题,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先后投资10万余元在岔路街小区、铁路医院宿舍、三里庄东街、胜利大街、七里山北村等开放式小区及偏街背巷放置小型垃圾箱450个,基本解决了垃圾二次污染的问题。全区垃圾袋装化率达91%。
(三)加强环境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力度,为“迎全运”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按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筹措资金120余万元,加大环卫设施改造、建设工作力度。一是实施公厕建设。投资80万元,因地制宜,新建了玉函路、英雄山路、大纬四路(隐形公厕)3处公厕,筹资120万元对烈士陵园、岔路街、玉函北区、英雄山路1号、舜玉公园、联建小区、七里山北村、大观园、卫生教育馆、经八路东、万紫巷东、复兴大街、八一立交桥13处公厕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改造使其达到了国家一、二类公厕的标准;二是实施垃圾容器改造和建设。我局筹资35万元在玉函路、建设路大桥南、王官庄小区四区、王官庄小区七区、十六里河外环路东、十六里河外环路西和十六里河西河村内,新建了7处垃圾中转站,对王官庄小区四区垃圾台进行拆除,通过改造、新建、新增中转站(箱),改善了区域环境,减少了垃圾的二次污染;三是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魏家庄、玉函路、建设路大桥南、经九路新华印刷厂、交警宿舍、七里山南村、英雄山路7处保洁员宿舍,总面积640平方米。改建了梁庄铁一居、王官庄七区2处砖混垃圾台为保洁员公寓,新增面积60平方米。对四里村保洁员宿舍进行了改造和修缮。
(四)积极做好城乡接合部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工作。在做好城区垃圾中转站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环境卫生比较薄弱的区域,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乱倒、污染严重的问题,我们将城乡结合部“六办”沿省道103线、104线、二环南路、二环西路及英雄山南路、济微路两侧38个村(居)作为重点,积极协调办事处,做好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前期的选点放箱工作。现已在十六里河办事处西河村、东河村各建了3处垃圾大箱,在七贤办事处七贤村新建了1处垃圾大箱。其余33个村(居)也已完成选点工作,为此我们预定了35个垃圾大箱,目前20个已到位,为下一步统管统运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在槐荫区召开了关于城郊村(居)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工作现场会后,我局深受启发,在学习借鉴槐荫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拟在我区城郊六个办事处各建一座大型垃圾中转站(每个中转站日容量80-100立方)。资金上采取“政府上投入一块,环卫局资助一块,村(居)拿一块”的办法,采取村(居)收集,办事处管理,区环卫局运输的工作流程,确保村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目前,七贤办事处、党家办事处和陡沟办事处已经完成选定、定点工作,兴隆办事处也已基本选定位置,各项工作都在有序地进行中,力争年底前实现近郊村(居)垃圾统管统运。
(五)加快环卫设备现代化进程,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
为迎全运、创建和谐市中环卫工作,确保机械化保洁水平的提升,切实解决以往道路保洁以人工为主,工人劳动强度大,扬尘问题突出的问题,我局开拓思路,主动改变作业方式。通过对上争取和增收节支的措施,筹措资金300余万元,购置设施维修车2部,新建环卫车辆加水点1处,并购置了垃圾清运车6部、洒水车3部。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清扫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大幅度降低了环卫工人劳动强度。城区内主次干道形成了以机械化保洁为主,凌晨进行人工普扫,白天守岗拣扫的新格局,为优化环境、净化泉城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达到77.6%,洒水率达100%。
(六)清理垃圾死角工作初见成效。为认真落实市、区两级《关于开展清理垃圾死角活动的通知》精神,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各科、所、队、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的清理垃圾死角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局领导为组长的5个督导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每日对辖区环境卫生及垃圾死角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环卫科派专人负责统计,认真填写《清理垃圾死角专项行动统计报表》,每日上报统计清理情况,确保垃圾死角清理工作扎实推进。环卫所配合各街道办事处广泛发动驻地单位及居委会,全面排查责任范围内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区山林、绿地、停车场和房顶存在的垃圾死角,本着“边排查、边清理”的原则,进行拉网式排查。今年以来先后又清理了三联土屋路渣土42车、420立方;清理了西八里洼水厂路建筑渣土160车、1600立方;清理阳光新路建筑渣土17车、170立方;清理回民小区垃圾19车、250立方;清理郎茂山渣土垃圾33车、330立方;清理王官庄小区渣土垃圾42车、420立方。到目前为止共清理垃圾死角(大部分为建筑垃圾)151处,5651立方。
(七)做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增收节支工作。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是我们环卫工作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我们一是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力求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每个驾驶员每天出车前进行车辆自检,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出车后进行维护保养。在环卫车队车辆实行了月检制,认真检查水、电、油、刹车、灯光等,让职工从思想上、行动上扣紧安全弦;爱护车辆、不酒后驾车,不开带病车,不无证驾车,并设立安全行驶奖励和违章违规的处罚规定。三是为了增收节支,节约挖潜、减少资金开支,环卫局全部车辆的维修均有车队维修班承担,办公室专人负责抓好油料、物料的管理,本着修旧利废的原则,做好节约工作。
(八)深入开展环卫110及12319服务热线社会联动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对群众投诉的问题,按照服务承诺规定的时限予以处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真正将环卫110热线和12319服务热线建成接受群众监督,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半年来共受理110急办件123件,12319社会服务热线17件,人大政协提案4件,市长公开电话9件,人民来信8件、政务监督热反馈7件及市民来访来电投诉42件,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处结率达100%。
(九)认真做好政务信息和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报道环卫系统新动向。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报道我区环卫系统的新动向、新情况和好人好事,政务信息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到目前为止,我局已被省、市级新闻单位用稿67篇,其中省级25篇,市级42篇,为弘扬环卫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年上半年,我区迎接上级检查、视察及各种会议服务106次,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单位、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扎扎实实学,全局上下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一年来围绕着党的建设工作,我们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以学净化党风、以学党规纯洁队伍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在科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法律教育,认真学习《*省<五五>普法读本》和《*市城市卫生管理条例》,落实学习、监督、管理制度,将学习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签订了廉洁自律书,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学习理论自觉性。
二是环卫所建设不断完善,环卫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半年来,环卫所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环卫所管理范围明确,制度健全,工作任务标准明确,奖惩制度分明,极大地调动起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特别是一线保洁员工资福利待遇,保洁员工资不断规范。上半年我们又为每名保洁员购置了一套夏装;过年、过节、防暑、降温等,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过节费、降温茶等等都发到了职工手中,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确保他们的福利不断提高。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半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取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王官庄环卫所被全国妇联、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局党总支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党总支”荣誉称号。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还存在排查督导力度不够、清理
力度不够、保洁力度不够、拣扫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对于辖区内集市、摊点周边环境卫生的治理有待于加强;二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私设垃圾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倒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各种制度的落实有待于强化。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围绕着全局*年工作目标,积极组织、认真实施。以“十
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迎全运”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着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搞好“两个延伸”(街道社区、城乡结合部),大力推行精细化保洁、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实现“除死角、全覆盖、无盲区”的管理目标,全面提升环卫工作整体水平。
1、继续做好道路保洁工作,提高袋装垃圾收集率,确保城区内无垃圾死角,认真搞好道路洒水、降尘,秋季落叶收集和冬季清雪工作。实施道路清洁工程、净化、美化工程,提升道路总体水平。
2、进一步加强环卫设施改造,强化环卫设施管理,加大环卫设施投入,改变设施短缺、陈旧落后面貌,提升环卫设施档次。
3、搞好垃圾清运工作,确保全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车走地净;加强驾驶员定期培训、学习,做到确保安全运行,文明作业。
4、加大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力度,按照《关于开展城乡接合部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市中政办发[*]36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地开展,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实现环卫管理一体化。
5、认真落实市中发[*]16号《关于深化环卫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深化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将现行环卫所实施改革理顺,下沉到街道办事处管理,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属地管理原则。
6、为城乡接合部及城中村生活垃圾统管统运创造条件,配合有关村(居)增建垃圾转运站2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