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人才培养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的方式

第1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1)、“国际化”作为国外办学的共同理念,是现代远程教育必须要遵循的理念。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现在已经开始走全球化办学的道路。比如可以在美国的纽约进行办学,教学纵深可以一直延伸到全球的各个领域,学生不但可以在西部的西雅图、洛杉矶、圣安东尼奥和休斯敦接受教育,甚至在中国北京、日本东京、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学生也可以接受美国的教育。当然,不同地区的教学必须要按照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2)、科学务实。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充分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认真的考察与科学的分析研究教育市场的现状,清晰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锁定,在全球化的办学背景上,他们将目标学生锁定为成绩一般、经济能力有限的“第二层学生”。

(3)、严谨办学。国外现代远程教育有着专门的学习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明确的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计划既严谨明确,而且具备强大的可实施性,这样就得以贯彻执行。

(4)、师资队伍过硬。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着强大的师资队伍,这是任何教育模式和教育领域都必须要首要重视的问题,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很高,究其内因,主要在聘任远程教师时,不仅关注专业理论水准,更为注重的是实践处理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

(5)、标准的考核体系和监控制度。国外现代远程教育无论是政府还是各高等院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严格地执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采用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严厉的退出制度。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机构必须要具备ISO资格认证。相关的检查机构要定期进行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学校和机构,给予严厉停办,以保障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2、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中央电大,是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一流、顶尖院校。在国内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和国内其它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相比,中央电大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了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电大利用自有的技术优势搭建了可靠的系统平台。中国电大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办学系统,系统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是一个成功的创新办学案例。在该模式建立以后,不但引起了现代远程教育领域的高度反响,而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成果,办学的成本有效降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来,目前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办学视野上缺乏国际眼光,由于国内大学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不为国际上所认同,各个领域不处于尖端位置,因此很难吸引国外学生,也难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既使是对于广阔的国内市场,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是不够先进,没有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没有从切实提高广大青年的的个人技能入手,没有旨在扩大个人发展空间,从而出现了一定的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这对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必须要立足于实际进行快速调整,必须要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能力,坚持能力本位教育。不断提高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二、教育模式创新的途径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要不断创新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必须高度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要素的综合运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的统一。要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和理念,培养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二是紧密围绕教育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必须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合,要和培养目标相统一。三是技术平台的搭建。为了促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必须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在技术上要不断创新,搭建一个现代化的技术信息教育教学平台。四是教学模式改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能和角色,改变教师传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以教学模式改革带动其他教育要素的改革。五是强化系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周到服务,保证系统全天都有人在线,能够为学生提供咨询。六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和监控制度。严格考核,狠抓管理、全程监控,严厉处罚。完善经常性管理,做好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年报年检等,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经验,引入考核监控的新思想,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

第2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关键字】创新型 流通专业 人才培养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23-02

创新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课程考核对教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是改变学生学习态度与方式、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然而,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很难完全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高校的课程考核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弊端,以培养流通专业人才为例,有很多考核方式违背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衷,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着力改革适应创新型流通人才培养的高校考核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培养创新型流通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标或任务,提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类思维功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形成于社会实践中,并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当前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1998年我国就在《高等教育法》第5条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流通行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只有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当前流通行业的迫切需要。

高等院校本科流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全面系统地掌握流通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流通企业的实际运作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实际教学实践中应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加速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培养专业人才。专业工作需要专业人才来完成,尤其是在流通行业,除了从业人员要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严谨的思维能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就给流通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解决了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流通行业的发展才能有所突破。

二 现有流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强调学术研究,形成了注重书本知识传授与学习的传统模式。当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只有书本知识的人才无疑不能适应社会对实践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尽管高校已经在积极尝试各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引进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日益增长的企业变化中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应试教育和书本教育的弊端与不足。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经常与企业应用脱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很难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展现创新能力。

流通行业以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企业为主,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流通行业覆盖面广,涉及复杂的庞大的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仓储业、运输业、流通加工业、包装业及信息业等,对拉动消费、促进生产、加速国民经济循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不断加速国际化进程,我国流通行业发生了巨大转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营销方式不断创新,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流通行业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需求激增,各种各样的流通企业亟须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现代流通专业人才。但与此相应的流通专业人才培养却出现人才短缺的现象,人才培养进度与数量等都明显不足。现有高校开设的流通专业课程设置也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出现了诸如课程开设庞杂、针对性不强、缺少专业实践背景等问题。这种人才培养上的缺陷使得高校输出的人才与企业的能力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现有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突出的问题表现:其一,我国流通专业人才大多以中低端人才培养为主,缺少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我国流通专业人才重理论轻实践,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较弱。其三,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和完善,应突出流通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执业能力培养,使之具备国际视野,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尤其是在当前越来越多的跨国流通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跨国企业的专业人才优势显露无遗。我国流通企业要想与跨国企业竞争,必须在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做出调整。

三 培养创新型流通专业人才的高校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在于高校教育改革,而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革教学体系,改革课程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构建创新型教学体系。只有在创新教学体系下,才能培养出适应流通专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其中,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和尺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改革教学体系和改革课程设置的同时,我们应重视改革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应把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作为学生能力测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考核内容与评价体系方面体现出对创新能力的肯定与鼓励。只有改革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才能使考核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效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

针对我国流通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应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创新思想等,考核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把握上要尽量以灵活多变的设问为主,以情境新颖的考题为主,突出考核流通专业人才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事物发展过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流通专业人才培养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才能促进流通行业现代化发展。根据流通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校考核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考核观念

流通专业强调人才的实践性,看重人才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在考核中应以学生走向社会的发展为取向,提倡考核内容的全面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考核时间的动态化、考核成绩构成的多元化等,注意理解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改革的目的和实质,认识考核方法改革对于促进学生成长的意义。

2.优化考核内容

流通专业注重人才的灵活性,要求从业人员在具备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创见。因此,考核内容应从考核基本知识为主向以发展提高能力为主转变。考核既要体现全面性和基础性,又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保证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智能,实现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测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3.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流通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考核方式应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期末考试,而应向多样化考核方式转变,考核的形式可以选择闭卷、开卷、答辩、论文、调查报告、专题研讨、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并将这些考核形式贯穿于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改变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的变化要求相应的评定方法也应有所调整,例如加强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考核和学生个性化的考核。评定成绩时应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不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作为考核成绩优劣的标尺,鼓励学生的创新性结论。这些尝试不仅会使学生敢于突破旧有的理论观念束缚、敢于创新,而且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的习惯。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流通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多挑战,存在诸多细节需要调整或改革。高校考核方式的改革应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来进行,确保教学质量和激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只有正确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才能达到考核服务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3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考核方式 考评体系

项目研究: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贸易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2010288)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发教学全过程的变革,考核方式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国际贸易课程中大部分实践操作性较强,应当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而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有效的监测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却不能检验出学生的技能运用和综合素养。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建立以素质、能力、知识为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培养符合我国外贸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缺乏公平性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校对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如适当缩减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立外贸模拟实训操作平台等,但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平时考勤成绩和期末卷面或上机成绩简单加权的方式。同时,由于受考核时间和题量的限制,这种考核对知识的考查是不全面的,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更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二)夸大总结性考试价值,限制学生创造力

应用型人才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由于传统考核形式的惯性思维以及学业评价中标准化模式的滥用,导致在考试中过分强调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在标准化试题中的地位,缺乏没有严格答案的探究性题目或创造性题目。这种考核形式下往往造成老师教“知识”,学生背“知识”,考试考“知识”,但学生不会用“知识”的现象。这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三)考评主体单一,考核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国际贸易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很容易出现老师既是一门课程的授课者,又是出题者,也是考评者。而大学期末考核的试卷一般不做密闭处理,教师在阅卷中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印象做出不同的评判尺度,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另外,期末学校事务繁杂,各项工作安排紧凑,很多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评阅大量试卷,这给阅卷教师带来巨大压力,找人帮忙阅卷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分数出现误差也就在所难免。个别高校每学期初开学都会有大量学生要求复查试卷,核对分数,这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不便。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一)学校应从宏观上为考核方式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很多高校教师并非不能意识到当前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但是没有学校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考核方式改革就成了一句口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更加有效、新颖的考核方式与学校现有教学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对接的现象,往往为了学校的“统一管理”教师不得不让步,重新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其结果是“费时、耗力、不讨好”。这严重的挫伤教师改革考核方式的积极性,从而使考核方式改革成为一句空谈。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从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为个性化考核方式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探索考试改革新模式的积极性。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项培训和指导,提高专业教师相关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应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闭卷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的记忆考核,在固有框架中使考查变得枯燥僵化,无法考查学生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宜采用案例分析、案例写作、调查报告、小组辩论等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示,也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突出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开设了外贸模拟实训课程,学生通过软件在计算机上对各种外贸工作模拟工作流程进行处理,如商务谈判、合同签字、报关、运输、保险、结算、单证处理等。这些软件大多都有自带成绩考评系统,由于其本身程序是固定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提高某些业务的熟练程度,从而达到高分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外贸业务非常复杂,学生仅凭掌握几笔熟练的业务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应结合外贸模拟实训课程特点,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程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核,锻炼学生对国际贸易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3.语言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应突出应用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课程中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环节,如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考核其国际贸易知识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如函电写作、信用证修改、单据填制等可以采用纸质试卷方式,要求学生用一种以上语言进行写作、填写。而商务谈判、贸易纠纷等,可设置特定场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有益。同时,教师也在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

(三)在过程考核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1.加大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比重,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过程考核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养成能够起到监督和反馈作用。但过程考核在组织、实施、记录、评分等环节上工作量较大,占用教师时间较多,其重要作用经常被忽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程考核占总成绩比重小,通常为30%左右;二是过程考核形式过于简化,通常以考勤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堂玩手机、说话、睡觉、吃东西以及做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就很平常了,甚至有的学生就是为了点名而上课。

2.积极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新模式,提高考核方式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很少有外贸公司能够接接收大批量学生实习,这使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受到了很大限制。

通过实施“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探索考核方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涉及到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考评体系。笔者希望通过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一点思考与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国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1).

[2]喻瑜.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J].国际商贸.2013(09).

[3]邱东博.高校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的三方互动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13(12).

作者简介:

张 舰 (1980-),男,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讲师;

张 祺 (1984-),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讲师;

第4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教师要悉心、合理、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并根据学生的性格、对英语兴趣的程度、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语言能力、男生与女生的比例等进行系统的考虑,最好4人~6人一组为宜,并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取出好听的名字,如攀登组、自信组、乐学组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成员的进步,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教师要用激励性语言来树立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在老师的“Good”中找到自信。同时,教师要提醒组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任务的实现,而且要通过小组间、组与组间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使每个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小组内成员还要有明确分工,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争取每个人都有侧重的责任,人人有责,分工各异。如小组长、记录员、作业收集员等,角色还要定期的交换,使每个组员都能从各个角度得到锻炼。这样,不仅能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和协调自己与他人、其他小组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收获。

    二、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把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及主题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预设情景,通过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自发的小组合作,培养同学间的团队精神。如在教学阅读课(Reading)时,该模块对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可以解决阅读活动中的难题的。但对一部分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可能由于词汇缺乏、心里胆怯等因素,就会缺乏思考和表达。根据这些问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4人一个小组,在互动中相互启发,能使学生产生英语思维的碰撞,并且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这样,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交织中调控自身的学习,会变得更加自信,并且能培养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参与、思考、讨论、交流等方法学习和使用英语,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任务。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预习,小组长汇报预习的情况,记录员一一记录,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钻研教材、教法,立足课堂。教师要认真地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在教学中让每个小组动起来,既让优等生得到展示,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又要时刻关注学困生,一步一步地加强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动机。

    三、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1)合作学习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的应用。在该模块的教学中,我先给每个小组长布置任务:预习new words和dialogue,这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节省时间,以便增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组长汇报预习情况,教师设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步骤。对于各小组都不会读的单词,要重点教授。对于对话,先让各小组朗读,再进行角色扮演,英语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拓展对话,进行自编、自演锻炼英语口语,这样既鼓励了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展示。

    (2)合作学习在Reading中的应用。纵观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阅读课文不仅篇幅长,课文中的词汇量也很大,这样,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Reading课注入新鲜的活力,那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英语的快乐。在该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预习Reading中的单词、重点词组,再设计情景,自然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小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最后安排小组间合作练习,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

    四、给学生充分、正确和激励性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必须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正确和激励性的评价。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当学生表现出色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如“Good!”“excellent!”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采用小组评价,教师提前把评比表交给每组的记录员,及时记录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再根据评比结果表扬获胜组。总之,教师给予的评价形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一种,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激励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五、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教育家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的产物,因此有必要对我们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如分组只重简单省时、缺乏科学合理性;个别代表整体,部分学生得不到锻炼;小组活动主题偏离,结果本末倒置;教师的评价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等。英语教师要学会把握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尽量使每个小组均等化、每个小组有平等竞争的智力基础。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要主题明确,活动井然有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教师要理清思路,才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进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整体素质,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

第5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模型;人才培养;探索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专业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专业人才队伍的工作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整体水平。加强人才队伍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形成科学的评价系统和培养体系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全面评估专业人才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现状进行诊断,建立胜任素质模型,为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个人职业发展提供科学工具。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前期准备

调研工作:对具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和部室进行工作调研,开展关键人物访谈,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跟踪等方式梳理岗位职责,同时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参考,为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基础。

2.在职诊断

根据前期调研工作,分析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选取典型胜任力要素进行评价试题设计。试题设计如下:笔试包括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个性测验、专业测试、职业倾向测试。面试包括:综合素质考评(可选择访谈、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360度民意调查:全面考察员工综合能力。

3.模型建立

(1)模型指标的确立方式。

1)战略与企业文化演绎。从企业战略、愿景、使命以及价值观推导所需的素质要素。这种演绎方法强调组织的要求能够反映组织的战略方向与目标对组织成员的素质要求,可能这些素质在当前的组织成员中并不普遍具备,但却对组织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这种方法具有未来导向性。

2)BEI分析。选取合格的员工必须包含优秀的员工,研究他们身上所共同具有的、高水平的素质要求:通过分析素质提及率确认素质;参与人员对素质模型的意见,定量修订。BEI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构流程如图2所示。

公司胜任能力模型采取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分级描述,避免了胜任力评级客观化和模糊化的弊端,另外还采用了胜任素质分要素定义的方式更清晰地界定了每个要素的内涵和评价点,可以较好地改善评价者对要素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以及对不同等级行为方式理解不一致的问题。由于需要更加清晰的定义和分级描述,所以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行为方式归类梳理和分级对照。通过整理分析前期收集数据及资料编写素质手册确定胜任力素质指标,建立素质模型,并对素质模型进行验证。

4.模型的实际运用

(1)胜任能力评估体系。胜任能力评估是对员工的关键胜任行为方式进行评估。由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自我学习和行为改进,因此首先是用于员工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胜任能力评估体系也能运用于员工的选拔,由直接上级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估,能够对竞聘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作出更有依据、更为客观的评价,从而改变员工选聘只重专业能力和经验成果不重岗位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局面。

(2)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1)开展专项素质提升培训。中层干部、管理专责和班组长是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各项政策指令的直接执行单位。通过胜任力模型的诊断,公司开展中层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和中层干部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参培人数达到196人次。开展管理专责、班组长执行力提升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特色培训,参培人数达到263人次。通过培训,公司中层干部队伍和管理专责及班组长队伍的各项能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岗位胜任力素质大幅提升。

2)开展针对性培训活动,提升整体胜任力水平。针对职工对新业务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开展专门的技能竞赛活动。今年公司营销部智能表具大量换装,但由于职工对新技术掌握不够及时,导致项目整体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公司举行了智能表具安装专题竞赛活动,营销部选派智能表具安装人员参加竞赛。竞赛前邀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对智能表具的原理、常见问题处理和安装调试进行了详细讲解。人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显著。竞赛过程中,选手们奋勇争先,取得了优异成绩。竞赛后,公司按名次给予选手相应奖励,并通报表扬。通过竞赛活动,职工业务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大大推动了公司智能表具换装业务的开展。

(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考核体系。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主要是通过将员工个体目标和单位组织目标相结合,为考核工作提供操作层面的支持不断获取、使用、激励和开发员工个体的胜任力,以提高员工个体的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静海公司实施的全员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胜任力模型对各岗位进行细致的岗位分析,找到每个岗位核心胜任力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使考核指标能够充分体现各岗位性质和工作要求,形成综合考核体系。在此,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管理覆盖了绩效产生的全过程,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监控、评估和反馈等一系列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环节。

公司通过绩效考核体系开展公司全员绩效管理工作,签订绩效合约,合约中将各岗位的胜任力指标纳入其中,使考核更具有针对性,提升了绩效考核的效果。

(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基于胜任力模型可以为后备人才的评价、选拔和开发提供有效的工具。企业选择生产经营活动价值链中的重要岗位进行胜任力特征分析,选用人才时作为评价依据,起到“降低因关键岗位用人不当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和危险”的效果。

1)后备干部选拔任用。静海公司以胜任力模型为指导,开展了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共为公司培养选拔优秀中层后备干部30余名,为公司的中层干部梯队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

2)管理专责和班组长竞聘上岗。“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管理专责和班组长编制减少。为了能为公司选拔出优秀人才,公司以胜任力模型为指导开展了公司管理专责和班组长竞聘上岗活动。通过以胜任力模型为指导并结合结构化面试,公司一些优秀管理专责和班组长通过竞聘走上工作岗位。这些优秀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为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建立公司人才库。公司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在内的公司人才库。将公司各方面的人才都纳入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人才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机制,为公司各类人才任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5)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职业发展规划。

1)岗位能力评估。结合静海公司实际,根据胜任力模型选取考核指标。选取适当测评工具对专业人才开展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出具个人测评报告,给出岗位胜任评价,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针对测评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全面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2)职业发展规划。以测评结果为依据,给出员工的职业发展建议。可以发掘员工的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应对竞争的能力和成功的机会。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通过员工个人测评来对员工的岗位胜任力水平进行测评,评估人才培养效果。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胜任力模型的全面推广可能难度较大,给正常的工作秩序带来不利影响,产生较大风险。

(2)岗位性质和职责更新较快,导致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变化。

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1)胜任能力模型的使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胜任能力模型能够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工作中,但是在胜任能力模型运用初期需要注意找好在应用中的切入点,使员工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之后再循序推广到其他模块中的应用,慢慢建立起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

第6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廊坊;创新型外语人才;供求状况;培养机制

一、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定义及内涵,许多学者曾作过有益的探索。陈新仁、许钧(2003)指出:“外语创新人才的内涵,是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品质构成。”文秋芳(2002)教授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也就是说,创新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可见,创新型外语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新思维的人才,在其自身的认识和实践环节,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熟练运用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其中,创新精神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追求创意的意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新发现的激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二、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供求状况及对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的供求状况

随着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地处京津之间的地理优势,廊坊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理想的投资场所。目前,在廊坊登记注册的企业已达1000多家,涉及机械、电子、食品、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生物制药等各个产业,其中全球500强中有近百家在廊坊投资建厂。国内企业有伊利、新奥、华日家具、金龙家具、华洋线缆等。外企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瑞典、丹麦、法国、新加坡、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还有许多合资企业。其中一些公司如美国的利比玻璃、瑞典的山特维克公司、台湾的富士康、全兴集团、华升富士达电梯有限公司等早已为廊坊市民所熟知。这些企业遍布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燕郊、霸州、安平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固安、永清、大厂、文安和大城等省级开发区。

经过对新奥、华日等国内企业和一些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的初步调查和了解,以及对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和华北科技学院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得知,单纯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受到企业的青睐。而既懂外语又懂经贸、会展等相关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综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越来越受到了更多企业的青睐。然而,从当前我国整体上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外语人才的培养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外语专业毕业生正是由于受知识结构等各种限制,往往只能竞争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等单纯的语言类就业岗位。总之,综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缺失和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局面并存,这正是“企业无人可用、学生无处可去”的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真实写照。

2.创新型外语人才对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济区域是人类物质生产市场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品、产业相对密集分布和联系的空间性经济活动总体。区域经济以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内容,以各种资源要素间和产业间、地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及市场供求联系为基本纽带。研究表明,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几乎都设有英语专业,并多以培养翻译人员、外语师资及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外国文学的研究人员为目标。就廊坊市的几所高校而言,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依然是单一的外国文学的道路,未能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国外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围绕外国语言文学进行。这种以语言文学为主的单一外语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语作为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社会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管道局、新奥等企业纷纷表示,只懂外语而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他们难以接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比对外语的要求还高。此外,我市一年一度的5・18经贸洽谈会每年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外语人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受邀参与会展的与外语相关的工作。从企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显示,学生的外语知识尚可,但经贸、会展等相关知识却极其匮乏,并不能真正满足我市5・18经贸洽谈会等经贸往来的需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指出,“我国需要大量的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也是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廊坊市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1.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局限

除了一些专门学科的外语院校如对外经贸大学、海事大学、民航学院等的外语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之外,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依然围绕语言文学设置。廊坊市的几所高校外语专业尽管课程设置各有特色,但也同全国许多高校外语专业一样,无论是低年级阶段的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基础课程,还是高年级的英美文学、翻译、语言学、词汇学等高级课程,实际上除了外语之外,并没有真正的专业课。这样的专业设置的结果是,学生的专业四、八级成绩再高,听、说、读、写、译再好,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只要稍稍涉及到一点其他专业的相关内容,便显得一筹莫展。这样的外语专业毕业生,除了充实和竞争师资队伍外,很难在其他场合发挥作用。这既是外语人才教育的尴尬,也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外语教师,外语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从廊坊高校外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外语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局限。由于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往往本科、硕士都毕业于外语专业,在知识储备方面本身就比较单一。上面提到的学生身上存在的只懂外语、不懂专业的现象在教师身上同样存在。而只懂外语而不了解文化、经贸、法律、新闻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可能培养出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生。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上没有提出不同的见解或与教师争论的机会,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有的教师只埋头教书,缺乏对就业、社会的足够了解。当新生入学或老生面临就业、考研遇到问题进行咨询时,往往并不能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这说明除了传授知识,教师更需要随时更新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2.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1)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拓宽知识结构。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等。以学生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和心理需要。

为了拓宽和更新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外语课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其他专业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专业交融和渗透。部分院校已经出现的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辅修专业,外语+第二学位等形式都是不错的尝试。

其次,要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要实现英语和专业一体化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关键。为此,要妥善处理好两个专业的课程之间的取舍、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互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递进等关系。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以英语为本,将语言训练、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然创新型外语人才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应避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启发式、交流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感知新知识、探求真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建设具有创新型知识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关键。普通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外语专业,他们虽然精通外语,但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了解不深,故很难胜任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外语水平高、其他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改变长期以来外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状况。为此,引进人才往往成为最切实的办法之一,也是优化教师队伍、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外语学院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或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也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承担创新型课程的教学。还可以聘请非语言专业毕业的外教,利用其语言和专业优势来教授课程。

此外,鉴于许多地方院校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往往存在诸多困难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和自身的知识储备选派外语教师进修。也可以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这些途径无疑对帮助外语专业教师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大有裨益。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可以互利互惠、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外语基础知识,并不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足够的实际技能,离现实对外交流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使用价值和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所以,从近几年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学校关起门来培养人才的路子显得步履维艰。学校要真正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外语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外语专业人才需求及办学特点,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和验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外语能力离现实工作还有较大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外语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只有企业全面介入外语人才培养过程,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既忠诚于企业,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又能精通企业技术与服务,给企业带来更大价值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2] 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

[3] 汪家树.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 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5]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第7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一、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内涵界定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适应学生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和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需求的产物。因此,多样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多样化的办学层次与多样化的教育水平;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等。其中,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其实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多样化专业教育。多样化专业教育,不仅仅是多种专业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设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录外的新型专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专业教育之间的结构柔性化。原有的教育体系,尽管专业众多,层次分明,但相互之间的结构是刚性的。因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刚性结构,面向对象,使教育结构柔性化。在优化的专业教育体系中,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渠道,这是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精英化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一般理解是:不同的学校应该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我们进一步认为:要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渠道,学校要创造条件,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等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与实践。具体而言,就学校内部而言,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定位(如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就某个专业而言,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就业趋向。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1.确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1998年,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工程、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并据此对各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目标与要求:对文理等基础性专业:以培养基础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工科类专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工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对经管类专业:以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辅之以具有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平台+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时主要抓了以下两点:一是进行“公共基础平台”和“公共选修平台”的建设,为人才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共性基础;二是设置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目前,学院已设置有92个专业方向模块,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绍兴纺织行业发达,外贸纺织类人才需求量大的要求设置纺织品贸易方向;工商管理专业针对绍兴中小企业林立,但缺少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人才的问题,设置中小企业运营管理为主要特色的市场营销方向。

这样的“平台+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为形成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奠定了基础,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1)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或专业群,采用灵活的培养模式。

对于具有一定招生规模的机械、土木等专业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打通前二年的学科基础知识平台,后二年分流培养;在一些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如纺织、化学等专业采用“3+1”(三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或“2+0.5+1+0.5”(学校与企业交替培养)等培养模式。

(2)在基础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开设教学实验班。

学校制订了以“宽口径、厚基础、有潜力”为特点的基础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自02年开始,开设了文理基础性专业的教学实验班,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的培养要求分别实施2+2、1+3或四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

(3)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设置复合型专业。

充分发挥学校多科性优势,注重专业的学科交叉,工管结合,文理渗透,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学校已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等8个复合型专业,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或者既懂纺织技术又懂外贸,或者既懂土木工程又懂管理的等各类复合型人才。

3.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保障

(1)在不断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推行“辅修制”、“第二专业制”、“转专业制”等有利于学生自主成才的做法,为实现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为纠正以往对学生质量评价过分注重知识层面考核的倾向,学校现已对100多门课程进行了以强化能力、素质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改革,如采取“自学考试认定”(规定部分专业课程的成绩允许学生通过参加自考认定)、“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携带一张与考试内容相关的A4纸参加考试)、“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替代”、“操作考试”、“非第一课堂成绩抵冲”(以第二、三课堂活动中所获优秀成绩抵冲相应课程学分或纳入总学分)等多种考核形式,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目前,我校教学改革已经从由点到面的推广,进入到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增长,成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助推器。

(3)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能力、素质”层面,质量评价坚持“一点突破,全面开花”的方针。凡在第二或第三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其成绩可相应抵冲课程学分或纳入总学分,以激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倾向。

三、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成效

1.实践成效

(1)自2001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各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在国家一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6部。物理系97级学生陈刚的论文在国家一级专业期刊《物理学报》上发表并被SCI收录,此后又有18篇论文在SCI的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了专家的较高评价,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人文学院学生主稿的《十少年批评书》在最近的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02级学生卢瑾撰写了80万字的文学作品《星月宝鉴》,在网络上十分流行,影响很大。

(2)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等活动中曾获得100多个奖项。如2001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以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省高校团体总分第三名。2003年,经管学院王仙兵同学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3)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学校获得了社会的认同。经过多年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如我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一志愿填报率、录取率及平均录取分每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如2004年我校二本、三本一志愿填报率达150%,文科和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均明显高于省定分数线,名列我省内同类院校的前茅。

2.理论成果

第8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15—03

在中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选择合理的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一线,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互利共赢。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将教学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潜力。

国外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实施方法,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分段、顶岗实习等。但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知识与技术融合性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能实现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难达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因此,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始,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把与专业技术和技能相关的内容都设计为方案的规定内容,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技术和技能,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使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1.调研企业,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专访的方式,就天津职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重点建设的8个专业,对天津及周边省市的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方面的调研。每个专业得到至少400份问卷样本,再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准确的行业、企业、毕业生调研数据,并写出调研报告,进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由学校领导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与培养目标相对应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召开座谈会,找出各岗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各专业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小组,到企业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弄清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应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完成职业岗位分析报告,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内容包括: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构建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为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为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必修选修课相结合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设计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找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并理清各因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见表1)。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环节,其难度不同,是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理清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方法,系统地设计与实施该方案,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对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学习方法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针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考虑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由易到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该课程体系显著区别于学科化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编制。各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进一步座谈分析,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总结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学习内容。注意这些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具有典型性、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性、可行性。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从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术技能相统一,设计综合的学习性任务,具体表现为几个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然后编制出每门课的课程标准。

3.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按教学做一体的要求,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并使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全部在实验实训场所教学。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按预设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然后围绕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并进行资源建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任务为载体,教师提供校本讲义、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

4.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设计。在校内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就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真题真做。专任教师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车间承揽的具有一定批量和典型性的生产任务,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训用的真实性任务。校内实训完成后,学生可分散到生产型企业的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校内专任教师要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协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和学生所在的生产岗位,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依托各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毕业项目与岗位工作合一、教学指导与实习管理合一,同时从管理制度制定、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强化“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校内实训要有专用的工作任务书,实习中边学边做完成任务。顶岗实习也要强化管理,结合学生所在生产企业和岗位要求,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校企共同考评。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环境与制度保障

1.完善保障机制与制度。(1)《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对教学做一体课程加强过程控制,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对学生评价方式做出详细说明。(2)《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部设立与生产企业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模拟企业运作,教师和学生以校企双重身份就设计的典型任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3)建立“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4)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专任教师则主要进行学习指导。

2.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传授给学生。一方面,督促在职教师提高学历,深入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带着课程开发的任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另一方面,组建一支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3.加强教学做一体课程和实训实习教学条件建设。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校专任教师要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具有教学、操作、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的专业教室。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建设“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实训车间。建立校企联系紧密、具备多专业实习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面对新的经济技术发展形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设计完成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与方法、环境与制度等方面,同时有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职业岗位分析报告、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文件做支撑,对后续的示范校建设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设计。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经过示范校建设,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等三个方面联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高效的运行机制,改善了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技术与技能高度融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已全面推广到学校开设的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立健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

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为此,学校设置合作教育办公室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与协调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沟通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制定了学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中长期校企合作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搭建起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学校组织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二)深度推进政校企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先后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中华直升机、天汽模具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冠名班、接受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形式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真正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政府部门为学校和企业构筑政策和信息平台,根据本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实现政校企“共赢”。

(三)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高效地推广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例如,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教学做一体”课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其次,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

(四)加快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到国(境)外研修深造、参加国内暑期师资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方式,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实施“技师培训工程”,连续六年举办教师技能竞赛并与取得国家职业资质相结合,参赛规模、工种数量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技能大赛已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竞赛活动。学校出台了《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为教师取得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实施“能工巧匠进课堂”工程,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

第9篇:人才培养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

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地经济的转型发展,对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网络工程专业而言,这种要求更为迫切。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网络工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合理而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网络工程人才的保障。

1.人才培养现状

1998年,网络工程专业首次出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代码为080613W。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将网络工程专业归人计算机类,设其专业代码为080903。从2000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各校陆续增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包括“985”“211”高校在内的300所高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网络工程专业初办阶段,其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CC2005将计算机学科划分为5个子学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s)、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软件工程(Sotiware Engineering)。教育部专门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两个分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规范等方面的研究。2012年7月,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温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在充分调研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撰写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此前,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一般是与该校的强势专业紧密相连。有的以培养计算机通信工程专门人才和通信软件工程师为目标;有的以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设计、开发和网络系统管理的人才为目标;有的在原有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信息兼顾的宽口径专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与颁布,必将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供方向性和方法性的指导。

盐城师范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并制定了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模块清晰,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课程内容重叠、课程设置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下面结合“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阐述盐城师范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考虑“突出主体地位,反映个性发展,体现创新创业,强调能力素质,彰显区域特色”。

2.1突出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学生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方向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更新很快,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才能受益终生。现在所提倡的创新创业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正确思考。有了正确思考的能力,创新创业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同时,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观念去看待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要做到懂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2反映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制订灵活的课程策略,设置宽泛性课程,增加个性化培养学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大而全。因为学生的在校时间是有限的,不恰当的课程设置只能磨灭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盐城师范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少是来自服从志愿,他们的专业思想不巩固,将来也不一定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工作。

2.3体现创新创业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一生的财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特别是在实践环节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前瞻性课程、创新和创业类课程的设置,并且要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要设置企业创业与管理、网络工程标准、网络系统集成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4强调能力素质

我们要加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切实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核心知识的内化与积淀形成素质;能力能够帮助和强化知识的获取,能够强化和巩固素质;素质决定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并将综合知识外化,从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见。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和谐统一于人们一生的发展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充分反映3者间的关系,尤其要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管理知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写作能力、社交礼仪、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适当设置人文素养课程。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而言,要设置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史的课程,增加设备解剖类课程,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