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现代服务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服务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服务业研究

第1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规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密切相关。其特征体现在“三新”和“三高”,即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式、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人才和高技术含量。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景非常广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深化细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

1.我国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滞后特征明显,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明显滞后于世界服务业发展水平。

2.从服务业就业比重来看,我国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我国吸纳就业的总量最高,劳动密集程度在世界罕见。每万美元的就业吸纳能力是这些国家的数十倍。

3.我国能够享受服务的有效需求人口比例较低。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城市居民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对服务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点,导致服务业的需求不足,另外,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的许多产品几乎没有需求。[2]

(二)服务业结构问题突出

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服务业内部之间结构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结构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三大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其中,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偏低,这与钱纳里等人提出的“标准产业发展模式”差距较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投资结构上。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均表现为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不突出的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仍然处于传统服务业为主渠道的内部自我调整时期,现代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还没有发挥。传统服务业仍将是服务业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

(三)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对于中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来说,不论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需要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和促进,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更离不开发达完善的服务业。但我国的省市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态势。中国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规模在区域分布、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陆之间的非均衡差异非常明显,综合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最大差距达3倍多),各个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很差。[3]

(四)城市化进程慢

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推动服务业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多少年来,尽管我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不快,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不仅一直没有实现,而且差距较大,对服务业有效需求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步伐,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根本措施。

二、产业规制

(一)产业规制理论基础

产业规制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基础理论主要有: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各种不均衡发展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以及一些优势产业相关理论,如高新技术产业等。

产业规制理论与方法的现有研究,也证明了产业规制具有上述基础理论:邹军在研究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时,指出其经济、产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各种“发展阶段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经济空间分布理论主要是“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等。汪宇明等也将“全球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城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的基础理论。顾朝林等在分析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时,指出“产业结构的重组、转移和优势产业选择”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理论依据主要有“产业结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主导产业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4]

(二)产业的规制一般方法

通过对若干典型规划成果的分析,笔者检验并验证了城市规划过程中,产业规制有其规制方法:首先进行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分析,以明确当前产业问题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其次根据全球、区域或周边城市产业转移、区域政策和本地产业特征等,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优劣势。针对现状和发展条件,提出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如结构升级、集群化、高技术化、区域协调分工等,并按一定标准确定优势(或主导)产业及其战略。最后,根据现状产业分布和“发展连片,企业进园”等原则,确定“点、轴、带、圈、片、区”的总体布局,或提出优势产业布局意向,明确各产业类型及规模;有些则将产业布局任务交给空间部分。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设计与产业规制

(一)打造服务业发展宏观环境

首先我们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倾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服务业发展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方面,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需要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商品生产与服务生产之间的关系;

2.服务业的就业功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处理好关系的同时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业发展投入机制。资本要素的投入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各种国内外资本,不断改善和提高资本投资规模与结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最后还要尽快建立和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实现我国服务业统计指标与世界接轨。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服务业的统计十分复杂,有些部门、行业的增加值指标难以计算,这里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要尽快建立必要的核算制度,充实统计机构,并同时提供有关资料。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以早日建立和健全第三产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指标体系。[5]

(二)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首先,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鉴于我国的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农业大国的现实,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解决好农村、农业与农民的“三农”问题。同时,我们又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与世界先进国家以及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仍任重而道远。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还不是很明显,但从更长的时间内则堪忧。因此,在确保农业与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保持服务业与其余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践上,今后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占人口优势的服务业,在最终消费型服务业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加快中间型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有力促服务业整体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

(三)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

第一,区域服务业发展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要寻求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突破。区域服务业发展应该注意选取有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服务行业,以尽快形成本地特色。例如,东部地区产业基础好,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使服务贸易与国际接轨,比如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业、通讯业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的借助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包括特色服务业。比如,旅游资源是广大的西部地区极具优势的行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新景点、新路线,积极倡导旅游新概念,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依靠这种发展思路,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突破,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最终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6]

第二,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也必然各有侧重。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要充分考虑发展金融、保险、教育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部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保持最终消费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之外,还要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行业,有效的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三,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要受服务消费需求的制约,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2.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3.树立正确的服务消费观也很重要。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就应大力鼓励和提倡。

(四)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当前,城市服务业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需要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第一,修订《城市规划法》第4条“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优先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大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如鼓励发展、一般限制或严格控制等,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办法。第二,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大连、青岛等处于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的核心城市,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的同时,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几个大都市带的形成。第三,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包括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针对现代服务业和产业规制发展,笔者认为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

1.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

3.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寻求突破,同时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异,增加居民收入;

4.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白玲,朱慧娟.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实现[M].国际经贸探索,2004:13-16.

[2]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4(12):13-15.

[3]来有为.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2004(05):11-17.

[4]李庆杨,吕瑶.论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07):23-24.

[5]张国云.发展服务业是当今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7(07):14-15.

第2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对策

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全球产业发展出现崭新的迹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集中体现其精髓的生产业部门的作用逐渐凸现。当今社会,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现代服务业及其最新发展趋势

1.辩证看待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决议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使用。在此之前,我国经常使用第三产业这个概念。

我国出现现代服务业提法的文件并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在国际上并没有正式使用过现代服务业的提法,而是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我国学者多数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一般认为,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包括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具体可概括为“两新五高”。[2]“两新”指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前者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了传统的消费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业等新领域;后者指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的新的服务业态。“五高”包括高文化品味、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智力密集、高服务质量。此外,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区分也是动态变化的。传统服务业以新技术、新管理方法改造后可以转化为现代服务业;旧时代的“现代服务业”因历史推移而落伍也可能蜕变为新时代的“传统服务业”;一个服务行业中同时存在着传统部门与现代服务部门。

2.现代服务业的最新发展趋势[3]

(1)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产值和就业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2)现代服务业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的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产业组织复杂化,制造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测试、会计审计、物流等非制造环节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化服务部门,如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许多行业相互融合,产生了一批新的现代服务业行业。

(3)创新和创意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创意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以迅猛的势头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价值已达到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则更快,如美国达14%,英国为12%。

(4)服务外包成为现代服务业国际化转移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1/4,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服务业的跨国投资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一种主要形式。

(5)品牌成为现代服务业核心价值的决定因素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没有品牌的服务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服务企业,没有品牌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加强品牌建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6)服务制造业集群成为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超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为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专业化生产的服务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以推进,相继出台了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专门成立了各级服务业委员会,各服务业相关部门都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全省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

振兴以来,我省的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2487.8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29亿元,年均增长11%。随着其发展规模的扩大,社会贡献日益突出,200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3%,拉动GDP4.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现地税收入707亿元,占全省地方税收的63.2%,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实现新增社会就业61.7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53.8%,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同时2009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的51.1%,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军。

但是,从与发达地区的对比来看,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更多的不足:

1.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已达到占GDP70%以上的水平。我国的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比重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2009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为(75.6%)、上海(59.4%)、广东(45.7%)、天津(45.3%)。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照,辽宁服务业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10

2.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优化。我省的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成分较大的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24%,而金融业占10%,科技研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占比不到5%。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生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从世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来看,在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信息通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在主要工业国已达50%以上。我国的发达地区现代生产业也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2007年北京地区生产业占服务业产值的55%,占北京市GDP比重接近40%,广东分别为51.1%和22.1%,浙江分别为50.6%和20.5%;江苏分别为48.6%和18.2%;山东分别为48%和16.1%。与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省现代生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占服务业比重和GDP的比重分别为34%和13%。(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最新的数据无法得到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趋势)现代生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比重小就会导致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渗透能力不强,难以支撑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3.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集群水平较低

现代服务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现代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

2009年我省城市化率超过了60%,全国平均水平为46.6%,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国服务业比重为43.4%,我省为38.7%。可见,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国内外中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区域具有高度集聚的特征,尤其是以金融和商务为主导的核心集群,往往在推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主引擎的角色。

4.缺乏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企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差,关键在于现代服务

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一个区域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得快、竞争力强,那么这个区域的现代服务业就会发展得快发展得好。而我省缺乏规模型、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2010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我省现代服务业中大商集团123位。另外,巨大的品牌效应对服务企业、行业、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目前我省的现代服务业还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力不强。

三、促进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1.改革体制机制

第一就是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继续推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第二、促进制造业分工深化,加速生产业产业化进程。第三、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加强对服务业的市场监管,可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无序竞争,对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而提供有效的支撑:一是发挥大学等科研就够的支撑作用,形成政府的支持、研究机构的科研开发、企业的推广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二是培育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三是构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

3.培育和集聚服务业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是当前辽宁省培养和集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首要途径。加快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应重点立足辽宁省产业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训练基地。

4.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整体来看,我省的行业协会由于历史原因,依附于政府的官方色彩比较浓重,在行业治理方面的职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还需要在政会分开上下功夫。应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地位,对行业协会实行在机构、人员和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的彻底脱钩。明确行业协会独立职能,界定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职能边界。调整行业协会结构布局,推进现有行业协会的重组整合。

5.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辽宁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方面也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无论生活业还是生产都有潜在的份额巨大的市场需求。辽宁人口众多,且收入水平增长较快,对生活业的需求很大。辽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国际转移客观上为辽宁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许多制造业跨国公司转移到新兴经济国家,在转出国为其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企业也随之而来。因此我省要通过积极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吸引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流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改造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以提高我省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提高现代服务业附加值。

6.加强集团化、品牌化建设

我省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创新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开发和建设,以品牌促发展。对确认的国家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企业要加大扶植力度,比如重点培育东软集团、大商集团、大连万达集团、辽宁出版传媒、大连商品交易所、联合物流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本地大公司。努力提升服务业的产业能级,增强服务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服务崛起――中国服务业发展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顾乃平,陶锋.现代服务业知识干部读本[M].广东:公东经济出版社,2010.

第3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制造业; 交互创新; 集聚化;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服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变化,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增长,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导致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对于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目前有以下四种流行观点:(1)需求论;(2)供给论;(3)互动论;(4)融合论。上述四种观点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而递进的。而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化与制造业互动的研究主要来自和针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曲波远、于慧芳等分别对比分析了纽约、东京以及我国北京、上海、香港等较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现状。韩明华指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业的有力支撑,而集聚是生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学者林强认为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互利关系,有助于探索特定地域单元中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有效路径。那么,针对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服务业的先进经验是否同样适用?如何探索出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根据山西省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的测度,实证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研究在理论上将有助于弥补此前研究的不足,在实践上可以为山西经济快速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数据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省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了能够更加明确说明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选择各行业的增加值作为其效率指标。数据来源于2002年~2010年《山西省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年鉴中缺乏制造业的增加值,所以本文暂用工业增加值来表示制造业增加值,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来表示服务业增加值。

三、实证研究

为了能够准确的说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山西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节尝试采用计量回归模型加以论证。

1.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为了能够明确而简洁地说明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整体效率提升的影响,直接采用最简单的一元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ΔM =α+βχ+ε(1)

式中:ΔM表示制造业增加值,是被解释变量;χ为解释变量,用服务业增加值ΔS表示;α、β为估计的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ΔM=6198.586+1.56ΔS+ε(2)

根据式(2),方程的拟合度非常好,R2=O.94,F值为109.37,显著性水平小于1%,可以通过所有统计检验,解释力很强。这表明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符合预期。但两者的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服务业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还不是很高,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2.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经济影响

下面再以服务业增加值(Δ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制造业增加值(ΔM)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方程,用以说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ΔS =α+βΔM +ε(3)

ΔS =132463.818+0.603ΔM+ε(4)

根据方程(3),回归分析后得到式(4),以制造业为解释变量,服务业为被解释变量,回归方程可以通过所有的统计检验,两者相关系数达到96.9%,有很强的解释力。这表明制造业升级对服务业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符合预期。当山西省的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时,服务业的增加值平均提高0.603%。

实证研究表明,山西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相互间的投入和贡献值还不高。这可能是由于山西省服务业因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市场化率较低等因素造成发展缓慢,因而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需求,而制造业本身迂回程度不高,发展水平低,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无法对服务业产生强大的派生需求,从而带动其发展。

四、讨论

针对山西省现阶段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增加经济增长点来克服经济下行趋势,而以服务业集聚作为核心内容的空间结构调整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也为实现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要重点进行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其次,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加快市场化进程,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服务业;再次,山西要挖掘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最后,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促进两者的融合与渗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Eswaran, Kotwal.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7

[2]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8(8):5~12

[3]曲波远,大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第4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主成分分析;发展路径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和赢得国家综合竞争的制高点。重庆市近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绩,现代服务业正逐步成为促进其服务业产值增加的强大动力,这也成为了重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闪光点。然而,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不仅仅是与我国部分城市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都亟待改善。

二、重庆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在现代经济中,各国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共同的趋势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重庆服务业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保持着高速增长,从2003年到2012年,重庆第三产业总值从1081.35亿元增加到4494.41亿元,翻了4倍左右。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角度看,由于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重庆市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良好,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不升反降,由2003年的31.3%降到了2011年的24%。尽管2012年又上升到30.6%,但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美国78.6%、日本71.4%、德国71.1%、英国77.7%,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印度60%、菲律宾57%,国内发达城市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北京76.4%、上海60%、天津47.0%相比,重庆这一指标仍显得比较低。

不管是从重庆市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的角度看,还是从服务业的整体所占GDP比重看,服务发展较为滞后,其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以看出,尽管现代服务业的总产值与增长率都是在逐年上升的,但与其余几个直辖市城市相比,重庆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总体规模不大。

三、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假定现代服务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用gdp来表示。

2.产业结构水平

使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水平,假定它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用stru来表示。

3.消费需求水平

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衡量消费需求水平,假定它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用cons来表示。

4.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能耗与现代服务业是负相关的,即单位GDP能耗的增加,会引起现代服务业发展比重的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减少,会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用ener表示单位GDP能耗指标。

5.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选用城镇人口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假定它与因变量正相关,用urb来表示。

6.国际化影响因素

本文选择人均利用外资情况来反映国际化影响因素,该指标由实际利用外资数额除以经济活动人口得到,假定它与因变量正相关,用inter来表示。

假定现代服务业因变量与6大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其中,ln()表示对变量取自然对数,t=2003,…,2012,为常数项,至为系数,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利用SPSS软件,将2003~2012年的因变量和自变量数据利用回归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带入式(1)中,得到以下结果:

Lnserv=1.192+0.128*lngdp+0.255*lnstru+0.032*lncons-0.24*lnener+0.003*lnurb-0.025*lnint(2)

a(1)=0.99*lngdp+0.162*lnstru+0.989*lncons-0.941*lnener+0.966*lnurb+0.963*lnint(3)

a(2)=-0.046*lngdp+0.984*lnstru+0.022*lncons+0.022*lnener+0.001*lnurb+0.056*lnint(4)

两个主成分对模型的总方差解释程度达到95.791%,表明两个主成分完全可以代表6个自变量。

模型表达式(2)中,除去单位GDP能耗和国际因素这两个自变量外,其他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都是正向的,与当初假定的一致。

四、结论

通过建模,确定了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为我们确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提出了基本方向:

1.要以服务民生为宗旨

在考虑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时,要重点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就业及公共服务业,诸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搞好这些行业的发展,等于解除了后顾之忧,间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利于解决民生大问题。

2.以城镇化为重要载体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现代工业社会,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42-45+82.

第5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现代服务业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它是伴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业态,是推动和促进工业、农业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自从“十二五”规划以来,西安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使西安经济快速有效增长,近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西安现代服务业。

本课题组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现代服务业的中的不同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确定了不同的行业的不同类别。其中综合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有结构优势但缺乏竞争力的行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新兴但发展缓慢的行业:会展业,现代金融业。不同的类别的行业在产业结构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不同的策略发展。课题组把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称为典型现代服务业行业。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典型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使西安现代服务行业持续增长,促进西安经济的进一步快速有效增长,实现西安产业结构升级。

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发展特点

西安物流已经形成了交通、运输、邮政服务的立体物流网,经过几年发展,物流企业规模日益壮大,营运能力不断增强。西安已初步形成了以行业发展为特色,具有物流产业区域聚集特点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国际港务区的物流功能框架已经显现,西安市物流业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是西安市现代服务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其增长速度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特别是随着科技的投入,传统运输、仓储、商贸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和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主辅业分离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涌现,全市现代物流框架正在形成;专业化物流业得到发展,物流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交通、运输、邮政服务业成为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物流企业集聚“内陆港”,港务区物流体系发展格局已经显现。

(2)存在问题

西安市物流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足,总体经营能力较弱;多数物流企业只能简单的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企业增值能力较弱;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3)发展策略

首先,加快公路等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提高陆运和空运之间协调与配合,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逐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次,进一步完善西安运输信息系统,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快的在物流企业中应用。最后,通过物流企业兼并联合、改制重组、整合改造等方式,使西安物流企业层次不断提升,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现代化物流公司和配送公司。

二、文化产业

(1)发展特点

西安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84.03亿元(快报数),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0.7亿元,占GDP比重6.49%,较上年增长31.4%,占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3%,文化产业增速连续三年平均达到25%以上。另外,作为全国教育大省,教育在陕西特别是西安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西安市现代服务业中增幅最大竞争能力最强的行业,其竞争力相对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而言优势较为明显。以盛唐文化为品牌的曲江新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品牌的高新区、以印刷包装为品牌的经开区、以生态旅游为品牌的灞生态区和城墙景区、临潼文化旅游区、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等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2)存在问题

西安文化产业知名品牌较少,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西安传统文化例如书法、戏剧、影视、出版、民间文化等有很好的基础,但西安对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文化企业尚未建立相关文化产业集团,不能更好地发挥集团作用。文化产业引进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足,投资方式和投资主体单一。文化产品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仍未形成能够吸引人的眼球的鲜明特色,经济效益难以显现。人才机制不健全,产业缺乏与众多专业人才之间交流的平台,导致专业人才资源浪费、闲置、外流,阻碍了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

(3)发展策略

西安首先应该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优势,培养一批顶尖科技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决策力量,打造一批知名教育品牌,形成西安教育品牌优势,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二,创新发展多种教育模式,提升普通从业者的自身素质及执业素质,第四,充分发挥大学城集群优势,加大科研与生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科技向生产的有效转换,惠及广大人民,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及行业的进步。西安需要扩大知名度,可以通过与其他城市或地区联合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交易会、展销会。重点培养几个代表性企业,使之成为西安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投资者。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门类,使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合理。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及制度,为文化产业提供完善法律氛围。合理发展和有效整合现代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三、信息产业

(1)发展特点

在“十二五”期间,西安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拥有国家授予的信息产业领域基地和示范园区12个,军民融合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列入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同时西安是我国重要的通讯、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的教育科研和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通讯产业六大基地城市和四大数据中心之一,是西部最重要的通讯交换中心和电子通讯产品的市场集散地。西安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电信服务业平稳增长,广播电视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兴起,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快速崛起。

(2)存在问题

西安软件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突出,加上国内发达城市对西安市现有的创作、设计等专业人才的吸引,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短缺。通信、计算机类产品生产和投资能力下降,电子信息产品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信息产品增产不增收同步发生。企业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部分企业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难以吸引外面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高,财务状况较差,融资难度大。

(3)发展策略

信息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优势直接关系到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加速其发展。一要加快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兴建大规模的软件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软件龙头企业,重点培样和发展一批能够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大型国际软件外包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和支撑平台,重点发展高端服务外包,打造国家级研发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二要大力建设“数字西安”,鼓励数字内容服务商在数字传媒、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发,发展新型信息传输服务业,加强城市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发展数字内容创意产业,深层次挖掘西安历史文化和信息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完善创意产业园区,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发展以数字媒体为内容的产业和西安动漫游戏创意产业。加快西安碑林动漫产业平台建设,构建西安创意产业聚集区。四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利用西安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集聚的优势,制订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规划,加快培养一大批应用型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鼓励企业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从业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西安创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淑媛.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论文.

[2]耿雪凤,周应萍.加快西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10).

第6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创新绩效;感知利益;感知风险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9001407

随着服务经济的兴起,服务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当前已进入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以金融业、网络购物、航空运输和法律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需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提供更加符合顾客需求的新服务。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一般服务业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具有更高的创新。因而,顾客在感知到更高利益水平的同时,还会感知到更高水平的风险。因此,在服务提供过程中,顾客会与企业进行积极地互动,主动参与到服务创新之中[1]。顾客是服务创新的重要来源,但以往的顾客参与理论只关注于服务的生产与传递过程,却忽视了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过程,未能回答“顾客参与服务创新,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问题。因而,本文关注于服务创新中的顾客参与,并结合现代服务业顾客的不同类型分别探讨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机制。这是因为顾客参与在提升创新互动性的同时,也让创新变得更加复杂,这无疑增加了服务创新管理的难度与风险。以顾客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为依据,对参与服务创新的顾客进行分类管理将大大提升服务创新的绩效,为服务创新中的顾客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借鉴依据。

一、文献回顾

1.感知价值权衡理论

感知价值的核心是顾客所获利益与付出代价的权衡,是顾客对可能产生效用的总体认知。顾客根据感知利益大小和感知风险水平的高低,得出综合价值评价。因而,感知价值权衡理论证实顾客的决策过程是“利益”与“风险”双向权衡的结果。

2.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理论

(1)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概念

“顾客参与”是在服务生产与传递的过程中,顾客所提供的资源及实施的行动。而“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为服务创新过程中服务企业与顾客间的合作,通过开发新颖的服务以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2]。carbonell等[3]将“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界定为新服务开发过程中服务提供者与顾客进行的互动。卢俊义和王永贵[4]将“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定义为在服务开发的各个阶段,服务企业与顾客以成功开发新服务为目的的互动。根据以往文献,本文将“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定义为:企业在新服务开发过程中为满足顾客需求,以顾客提供资源及采取行动为基础的互动。

(2)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维度构成

lengnick-hall[5]认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包括资源提供、共同生产、购买及使用3个维度。bettencourt[6]认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包括信息分享、合作开发及产品推广3个维度。nambisan[7]提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包括资源投入、价值创造和产品使用3个维度。bendapudi和leone [8]提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包括用户与系统开发的关系、沟通、亲自动手、责任4个维度。fang[9]提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包括信息分享、共同开发2个维度。本文整合以上学者观点,结合现代服务业的独有特征,将“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划分为信息分享、合作开发、使用与推广3个维度。

3.创新绩效理论

创新绩效包括创新速度和创新程度两个方面,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之间存在一个权衡机制[9]。carbonell等[3]认为创新绩效的操作性维度包括技术质量和创新速度两个方面。此外,gallan等[10]提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顾客参与能帮助产品新颖度的提升,顾客参与和创新程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顾客参与会影响产品创新的及时性,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

期。本文将创新绩效分为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两个维度,创新程度为创新服务的新颖程度;创新速度为创新服务研发和推广的时间长短。

二、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机制模型

1.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作用

感知利益对于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顾客在选择服务时,会同时考虑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社会利益、技术知识和财务回报等都是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活动中可能感知到的利益。感知利益会对感知价值产生积极影响。感知利益水平越高,感知价值水平就越高。据此提出:

假设1: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利益(pb)对感知价值(cpv)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2.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作用

与一般服务业不同的是,现代服务业往往要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更为突出。因而,现代服务业的服务结果具备了更多不确定性,加剧了顾客的感知风险。顾客在接受服务时,可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作为顾客感知价值的权衡因素之一,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故此提出:

假设2: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风险(pr)对感知价值(cpv)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

3.感知价值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影响作用

顾客参与受到内在与外在动机的双重影响。其中,内在动机是顾客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导因素。顾客会主动参与到其认为有价值的服务创新活动之中,不会为了没有价值的服务创新活动而投入资源和精力。因而,感知价值是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因之一。随着感知价值水平的提高,顾客会更积极地投入到服务创新之中。从而期望通过服务创新为其带来更多价值,如更多的服务选择、更高水平的产品判断力及更低的价格等。只有顾客感知到较高的价值水平时,才会积极地参与到服务创新活动之中。因此提出: 假设3: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价值(cpv)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4.感知利益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影响作用

服务的核心利益是顾客进行行为决策时的关键考虑因素。感知利益会诱发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行为。服务对于顾客越重要,参与行为就越显著。顾客不会为了其认为毫无利益的服务而提供服务创新所需资料并采取相关行动。同时,享受合作生产的过程,也是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重要原因。某些顾客甚至会不惜牺牲某种便利性,也宁愿参与到服务创新中来。因此提出:

假设4: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利益(pb)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5.感知风险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影响作用

因创新性而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当顾客产生感知风险时,会通过寻求降低风险的方法以减少服务结果的不确定性。顾客会通过参与服务创新以降低创新可能产生的不利结果,并提升可能产生有利结果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是一种降低感知风险的行为,能帮助顾客对创新的过程与结果产生更为现实的期望。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越大,顾客的关注度就越高,相应参与程度也越高。通过与服务提供者合作创新,顾客会感觉自己对服务结果具备了一定掌控力,对于服务的创新过程及结果也会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据此提出:

假设5: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风险(pr)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6.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顾客知识是服务企业外部知识的关键来源,也是企业实施创新活动的主要依据。chan等[11]顾客参与是决定服务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卢俊义和王永贵[4]提出顾客参与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改进。hoyer等[12]提出顾客与企业合作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顾客参与能够实现顾客与企业在服务创新活动中的有效互动。最大限度消除顾客需求信息传递的障碍,将顾客的真实需求最直接地反馈给服务企业。充分的信息交流使创新结果更接近于顾客的创新期望,从而提升服务的创新程度及创新速度。据此提出:

假设6: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对创新绩效(i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6a: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对创新程度(id)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6b: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对创新速度(is)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7.感知关系质

量的调节作用

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过程强调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共同的联结。通过服务创新提升创新绩效,是以关系维系为基础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能产生双赢的结果,通过此过程能共同创造价值。企业通过与顾客共同分享创新经历,与顾客达成对于创新目标的统一认识。维系良好的关系在创新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顾客对于企业的信任是影响顾客参与创新的重要因素。dabholkar和sheng[13]提出关系的建立能影响顾客的意识状态及行为,对于顾客目标的达成有重要影响。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企业与顾客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行使控制权,因此要求双方进行及时反馈与回应。据此提出:

假设7: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关系质量(prq)正向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对创新绩效(ip)的影响作用。

假设7a: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关系质量(prq)正向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对创新程度(id)的影响作用。

假设7b: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关系质量(prq)正向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cp)对创新速度(is)的影响作用。

综合上述研究假设,构建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机制模型

三、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

服务创新需要顾客参与,但不一定所有顾客都要参与。因而,收集参与服务创新顾客的相关资料,以识别顾客类型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感知价值权衡理论,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作为横纵坐标,进行顾客识别模型构建,如图2所示。并根据此两个维度上赋值的高低对现代服务业顾客进行识别,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8: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依据,可

将现代服务业顾客划分为感知高利益—高风险、感知低利益—高风险、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和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四类顾客。

图2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的顾客识别模型

四、样本调研及数据检验

1.样本调研

本文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服务行业进行调研,包括金融、快餐、航空、网络购物、会计、旅游、快递、电信、法律服务、医疗、电力、教育、酒店、广告设计和管理咨询15个行业。并将调研对象界定为曾参与过这些现代服务业服务创新的顾客。调研区域设定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城市。

同时,为探讨现代服务业顾客的类型分布,本文进行了大规模调研,调研共发放1 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112份。实地调研与网络调研各发放问卷750份。其中,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558份,网络调研回收有效问卷554份,回收结果较为理想。

2.信度与效度检验

对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价值、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创新绩效和感知关系质量的测量量表进行的信度检验,各变量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4、0.75、0.82、0.84、0.89和0.83。可见,各系数皆超过0.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

然后,针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变量和创新绩效变量分别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两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74和0.75,且bartlett检验结果皆显著,表明测量量表适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efa最终萃取出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变量的3个因子,与概念模型中界定的3个次级维度吻合。且萃取出的3个因子能解释变量总方差的75.17%,因子分析结果理想。通过efa最终萃取出创新绩效变量的两个因子,与概念模型中界定的两个次级维度吻合。且萃取出的两个因子能解释变量总方差的80.23%,因子分析结果理想。  3.结构模型的整体性检验与分析

针对模型中的研究假设,进行结构模型的整体性检验与分析,包括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检验和标准化路径系数检验。“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机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指标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指标皆符合评判标准,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良好。

进行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检验之后,对路径关系假设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除假设6b不成立之外,其余假设皆成立。这表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创新速度没有影响作用。

4.感知关系质量的调节效应检验

将感知关系质量引入模型,分别讨论感知关系质量对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和创新程度与创新速度的调节效应,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感知关系质量皆能正面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的影响作用,假设7a和7b皆成立。

五、基

顾客类型的模型检验

1.顾客识别矩阵分布

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依据进行顾客类型识别。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皆由5个问项构成,且问卷采用7分量表。两个变量的取值皆在5分—35分之间,中位数为18。因而,皆以18为分界,对现代服务业顾客进行识别。最终,第一象限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为527人,第二象限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为274人,第三象限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顾客为98人,第四象限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为213人。可见,第三象限分布的样本数量非常少,这主要是由现代服务业的高利益与高风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本文仅就其他3个象限的顾客样本分别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2.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

对各类型顾客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平均值及水平进行分析,总体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包括3个问项,因而得分为3—27之间,如表4所示。

4.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综合影响作用

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对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综合影响作用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综合影响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仅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的感知风险对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综合影响作用大于感知利益。

5.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

分别探讨各类型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的影响作用,如表7所示。结果表明,对于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来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皆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对于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来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仅对于创新程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于创新速度没有影响。对于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来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仅对于创新速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于创新程度没有影响。

6.感知关系质量调节作用

将感知关系质量引入模型,分别探讨各类型顾客感知关系质量的调节效应,如表8所示。结果表明,对于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和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来说,感知关系质量皆能正面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的影响。而对于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来说,感知关系质量仅能正面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的影响,而不能调节对于创新速度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及启示

1.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是影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

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是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感知利益对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发挥了比感知风险更为显著的作用。尤其对于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和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来说,感知利益在对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综合影响作用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提升现代服务业顾客的感知利益水平既可以直接提升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也可间接通过感知价值提升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感知风险不仅对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且会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感知风险对于感知价值具有负向的影响作用,而感知价值又会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感知价值在感知风险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之间承担了中介作用。虽然,感知风险是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关键动因。但服务企业仍需将感知风险保持在顾客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感知风险水平过高的话,其仍会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到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从对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综合影响来看,对于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来说控制感知风险水平更为关键。

2.应特别关注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高的顾客类型

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作为依据,可识别出现代服务业顾客的四种类型。且四种类型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处于较高水平;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和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处于中等水平;感知低利益—低风险型顾客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处于较低水平。现代服务企业应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水平高的顾客类型给予特别关注。

3.区分各类型顾客在服务创新中所发挥功能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各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体现了此类顾客在服务创新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与功能。对于感知

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而言,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由强自弱依次为合作开发、信息分享、使用与推广,此类顾客更多地承担了合作开发的功能。对于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而言,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由强自弱依次为信息分享、使用与推广、合作开发,此类顾客更多地承担了信息分享的功能。对于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而言,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构成维度的重要程度由强自弱依次为使用与推广、合作开发、信息分享,此类顾客更多地承担了使用与推广的功能。

4.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不一定能提升创新绩效

从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来看。对于整体样本来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创新速度没有影响。针对各类型顾客的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顾客来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皆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对于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来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仅对于创新程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于创新速度却没有影响。对于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来说,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仅对于创新速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对于创新程度却没有影响。

5.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发挥感知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

将感知关系质量引入模型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体样本来说,感知关系质量能正向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的影响作用。而对于感知高利益—高风险型和感知低利益—高风险型顾客来说,感知关系质量皆能正面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的影响。对于感知高利益—低风险型顾客来说,感知关系质量仅能正面调节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对于创新程度的影响,而不能调节其对于创新速度的影响。这表明顾客的感知关系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发挥了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现代服务企业应通过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使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成为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olsen,s. o.,mai ,h.t.x. consumer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home meal preparation[j].psychology & marketing,2013,30(1):1-11.

[2]magnusson,p.r.,matthing,j.,kristensson,p. managing user involvement in servic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3,(6):111-124 .

[3]carbonell,p.,rodriguez-escudero,a.i.,pujari,d. customer involvement in new service development:an examination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26(5):536-550.

[4]卢俊义,王永贵.顾客参与服务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0):1566-1574.

[5]lengnick-hall,c.a. customer contribution to quality: a different view of the customer-oriented fir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3):791-824.

[6]bettencourt,l.a. customer voluntary performance: customer as partners in service delivery[j]. journal of retailing,1997,73(3): 383-406.

[7]nambisan,s. designing virtual customer environments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392-413.

[8]bendapudi,n.,leone,r.p.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co-production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3,67 (1):14-28.

[9]fang,e.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speed to market[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4): 90-104.

[10]gallan,a.s.,jarvis,c.b.,brown,s.w.,bitner,m.j. customer posi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s: an empirical test in a health care contex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3,41(3):338-356.

[11]chan,k.w.,yim,c.k.,lam,s.s.k. is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value creation a double-edged sword? evidence from profess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across cul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10,74(3):48-64.

第7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江苏

本文为江苏省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江苏服务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SJD790050)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顾全根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任务与保障措施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6日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可划分为四大类: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社会中介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行、居住、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江苏省来说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江苏省将在国家大的环境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现代服务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定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战略。这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服务业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乃至我国部分发达省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江苏省服务业相对落后。江苏省服务业产值虽然由1999年的4,577.47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25.18万元,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35.6%上升到2008年的38.1%,但几乎每个年度均落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1%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二)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江苏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1999年的920.45万人增加至2008年的1,771.23万人,共增加了850.78万人,而服务业从业人员共增加109.55万人,比重由1995年的21%上升到2008年的38.1%,高于我国平均水平,这虽然说明江苏省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仍远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由于缺乏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技术装备和物流管理体系,物流成本相当高,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22%左右,约为美国的2.2倍;如此高昂的流通成本将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体任务

(一)强化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

1、现代服务业共技术研究开发。支持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现代服务业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支持可集成和重用的安全认证、在线支付、在线征信、计量计价、商务搜索、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服务组件的研究开发,形成配套的服务及服务接口技术标准和符合性测试工具,为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技术条件,推动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各领域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2、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突破电子商务交易与平台技术、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过程优化与监控技术和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系统间的数据、应用、业务集成技术和标准规范,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和集成平台。加大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改变制造与流通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物流应用门槛,带动江苏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科技的创新发展。

3、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建设。以支持数字内容服务业态快速发展为目标,以内容交易为核心,重点研究数字内容版权保护与管理、数字内容智能分类和搜索、各种业务模式的交互和数字媒体内容转换技术,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支持数字动漫及数字影视创作、数字作品整合和营销、面向公众的内容综合应用服务等。

(二)强化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围绕现代服务业重大技术突破与行业应用,结合市场需求,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制造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数字社区、信息化远程医疗、数字旅游等应用领域实施科技服务示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1、电子商务服务科技示范。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交易、供应链管理技术,探索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交易与服务、生产企业供应链信息交换和整合服务,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应用示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

2、现代物流服务科技示范。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射频识别(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建设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应用平台,面向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服务交易、过程优化与跟踪、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优化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基础设施及装备的利用率。

3、数字媒体服务科技示范。重点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数字点播、网络出版、互动影音内容聚合与服务等若干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建设动漫产业基地。

4、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科技示范。支持建立江苏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联盟,集成联盟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资源,围绕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基于软构件的企业业务流程重构服务、产品协同设计、工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网络化办公、咨询与培训服务等方面,建设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跨企业的制造资源共享和企业间的设计、制造协作,提高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5、农业信息化服务科技示范。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养殖)调控等五大系统,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建立全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围绕农业供应链管理技术、农产品流通装备、农业流通信息技术、农业标准化体系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开展农村物流服务、农村配送服务、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农村现代物流协同信息平台等示范建设。

6、数字社区服务科技示范。以实现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安全、社区设施和社区人口等方面的服务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为目标,支持以现代通信手段和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网络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协同支撑平台和智能化小区建设,为社区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管理模式。

7、信息化远程医疗服务科技示范。以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依托,支持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区域服务为半径的包括社区、中、高级医院为一体的三级卫生服务共享架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培育服务于医疗、公共卫生以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型第三方医疗服务企业。

8、数字旅游服务科技示范。以风景区、旅行社、网络票务和电子银行为发展基础,支持景区旅游资源数字化、票务和银行支付网络化协同服务等关键技术集成、标准规范的研究开发,在共技术、通讯服务基础设施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化产业发展,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服务模式。

(三)强化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发挥市场优势,整合现有资源与技术力量,促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成果研究和应用转化,采用开放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机制,鼓励相关产业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开展现代服务业应用人才培训与工程技术服务,健全政策、法规、培训、咨询、评估等服务体系。

1、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江苏省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原则和思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科技文献信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生物种质资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人口与健康、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江苏省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医药、新材料和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平台。

2、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作用,推动科技中介机构按照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发展,使之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重点支持一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研究

(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落实省国税局、地税局和科技厅等对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创新载体与平台以及创新资助等方面的税收扶持政策;二是优化现有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相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应通过相应的计划进行配套支持。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三是统筹安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相关计划和经费,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作为推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把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业态、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措施,积极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以现代服务业先进技术、优秀软硬件产品研究开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应专业课程,建设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与共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中心,开展现代服务业重大理论与专业技术问题研究,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业人才。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倡导高校师生和广大科研人员领办、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大现有科技服务机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在支撑现代服务业的优秀软件产品推介、咨询、二次开发、集成、监理等各个环节,每年举办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训班,培养一支研发、管理、应用、服务相配套的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渠道,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人才输出培训工作。完善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质考核认定工作体系,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层次、懂管理、善经营、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的科技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四)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将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作为江苏省“十二五”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优先主题。通过科技计划实施,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等标准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衔接、满足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标准研究,开展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咨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科技评估、技术交易和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标准化工作,为建立健全江苏省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支撑。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省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建立信用评价与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服务信用治理和信用结构建设,以服务诚信度、服务绩效和社会认知度为重点,加快制定、推行相关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行业协会的功能,依托行业协会探索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和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支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设,大力开展联合征信与增值服务,促进信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六)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机构参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扩大服务出口,支持有能力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国际交流,通过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和人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在信息、技术、创业、投融资等领域开展长期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映明,李利,刘柯宏.促进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08.4.

第8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河南省服务业;现状;问题;对策

围绕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正处在三化两型社会加速发展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对河南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河南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增强。近年来,河南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以高于10%的速度稳定增长。服务业总量居全国第九位,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201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5.6%,销售额增长32.7%。特别是近年来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和企业,如以建设郑州商贸城为契机迅速发展壮大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举足轻重。

(二)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先进业态发展良好。河南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持续改革,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服务业比重不断降低。2010年,全省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2.5%。金融、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仅2009年一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9843.43亿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年均增长速度均在15%以上,势头良好。

(三)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对促进服务业内部创造相互需求,放大服务业辐射功能,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全省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日益显现,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郑州市的物流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信息等聚集效应非常显著。

二、河南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河南省的服务业有了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全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比较落后,与河南省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总体规模较小,在经济总量中比重不高。河南省的服务业总量占GDP的比例多年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比世界平均水平60%低很多,低于世界低收入水平国家36%的指标,仅仅相当于其90年代初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居下游,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

(二)业内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缺少品牌优势和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2009年全省10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收入超过5亿元的只有14家,在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只有2家企业上榜。在中部六省倒数第一。企业竞争力和一些发达地区相比缺乏竞争能力。

(三)内部结构不合理,先进业态不突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先进业态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虽然在服务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于基础差、规模小、在总体结构中仍然水平较低。河南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聚集效应不显著,拉动作用不明显。虽然河南省服务业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但集群规模偏小,集群定位模糊,集群层级较低,集群内知名品牌缺少,品牌带动力不足,等等,这一切都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提升能力弱。从全省各地情况来看,不管是服务业总量、服务业规模在GDP中的占比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业就业人数等方面各个地方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平衡。如2009年,郑州占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30.8%,南阳市仅为7.7%,个别城市由于经济规模的原因甚至不到全省的1%。这种不平衡状况对于河南服务业的发展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三、河南服务业现代化改造的对策研究

立足于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三化协调发展,遵循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指导原则,河南省必须抓住当前机遇,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多管齐下,加快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改造。

(一)解放思想,解决观念问题。实现快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改变一些传统偏见与思想观念,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改变重产品、轻服务的偏见,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规律。其次,要理清发展思路,坚持工业强省、工业立省不动摇,并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地位,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二)深化改革,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体制改革的滞后与制度规章的缺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河南省要加强制度创新,消除制度,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机制。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调整服务业管制框架及其政策,打破服务垄断经营,引入竞争机制。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有力的政策举措。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河南省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1.加强规划管理落实产业规划布局。围绕河南省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方向,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挥政策体系对规划的支撑作用,研究和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2.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主动对接国家或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和项目,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和产学研互动。省地市联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力,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引导产业聚集。集聚化是现代服务业提升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加强主体规划指导,引领和推动相关服务企业和机构向一定区域集聚集群,形成产业定位明确、集聚效应突出、能承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载体。

4.优化服务功能,加强协调管理。加强服务政府建设,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形成透明、高效的行政体制和运行体制。加强依法行政,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引领作用。引导现代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鼓励发展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行业自律,化解行业危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政府、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以及服务业各行业间的协调配合。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竞争力直接决定了服务业的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拥有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的培育力度,并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一条依靠大企业、大品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全省服务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金星: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11-09

[2] 郑松波:郑州建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计划2016年建成﹝N﹞,大河报2012-06-18

[3] 颜廷标.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第9篇:现代服务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 现代服务业 产业集聚 生产业

国务院批准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力图通过体制的突破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省政府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安徽未来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在五大主导产业中的比重最大,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对于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的研究,有利于为当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产业西迁和为当地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现状

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成为安徽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发动机,而皖江城市带的现代服务业将为其做好支持和配套的工作,也必然得到发展的契机。

(一)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平稳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规模是通过现代服务业产值和第三产业总产值进行比较得出的百分比。2007—2012年安徽省的现代服务业规模分别是45.5%、49.15%、49.22%、47.92%、48.35%、49.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影响较大,金融、地产、商业服务发展速度较快,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安徽经济发展的重点仍然是第二产业,这和国家鼓励产业西移不无关系,自《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规划》颁布以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制造业的重要一极,有必要保持稳定增长,确保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强化经济贡献。

(二)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但还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意味着工业主导向服务主导转向,工业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吸纳就业人口变得有限,而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2007—2012年安徽省的从业总人口数量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也从1121.4万人上升到了1448.6万人,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上升速度很快,从172.2万人上升到了232万人。占比方面,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比例由于受到产业对接政策的影响呈现上升,第三产业总体也是保持着一个上升的态势。占比充分体现出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而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5%—16%之间,说明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还是以传统和新兴服务业并驾齐驱为特点。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在减弱,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吸引力不断加强。但是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口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18%—22%的比例,而且这个比重还不断提高中,表明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潜力,现代服务业尚未进入稳定增长期。

二、基于CES模型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一)方法与指标

产业集聚效应是用于衡量产业集聚经济大小的指标,它是产业集聚作用的表现。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简称CES生产函数),被认为是测量集聚效应的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CES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W=AQBLr,其中W表示工资,Q表示工业总产值,L表示劳动力投入,β是产出工资弹性,r是劳动力的收入弹性,A为系数。由于产业集聚经济实质上是通过规模经济的获得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德瑞米斯(P.J.Dhrymes,1965)根据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推导出规模系数h,h是规模报酬参数,用来衡量集聚效应的大小,它可以通过CES形式的函数求解出。德瑞米斯的规模效益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为条件的,因此有较大的适用性。

我国学者唐杰(1989)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测算中将CES生产函数改写为下述方程:P=AQBKr,这是从城市层面对产业集聚经济进行测算。其中,P为某产业部门实现的利润,K为其某年份固定资产净值,β为产出利润弹性,r为固定资产占用的利润弹性。此变式通过对某一地区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等指标的回归分析,测算该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说明固定资产占用的效率与实现利润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固定资产占有水平提高,则每增加单位固定资产,就会引起成本上升,从而使集聚经济效果h下降,其中,B作为产出利润弹性,表明每增加单位产出所提供的实现利润,r作为固定资产占用的利润弹性,表明每增加单位固定资产所提供的实现利润。①

(二) 集聚效应分析

1、安徽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总效应

利用Eviews软件对这些样本数据(利润总额、现代服务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进行分时段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

将所得数据代入公式■,就能计算出h值,具体h值如表2:

从表2所显示的结果来看,1998年以来,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h值都是大于1的,说明安徽省现代服务业整体上存在报酬递增,也就是存在着集聚效应,并且这种集聚效应在1998年到2008年是上升期,之后几年呈下降趋势,但集聚效应值依然大于1。

2、安徽省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内部效应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由若干个经济因素构成的,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集聚效应的提高。一般地,h共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内部集聚经济(ISE)、布局集聚经济(LOC)、城市集聚经济(UBE)。内部集聚经济(ISE)是指某一部门内部企业规模扩大所引起的企业和整个部门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这里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内部集聚经济(ISE)用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加以测量,ISE=固定资产净值/企业数。布局集聚经济(LOC)是指受当地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某一工业部门在一特定地区布局有可能获得比在其他地区布局更大的集聚效果。用安徽省现代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与全国范围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比得出,城市集聚经济(UBE)一般是指各产业部门在一定的城市内集中所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收益,用来估计某一行业的企业之间能否充分利用同类工业企业集中布局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集聚效应,一般可用一定时期内某一行业企业数的变化来表示。②

ISE、 LOC、 UBE计算的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发现:

1、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ISE值不断增大,说明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平均成本持续减少,是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的。

2、LOC值一直大于1,在1998—2008年期间不断增大,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值,而在2009—2011年期间则处于比较低的值,这说明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布局较好,一直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在2009年之后,这一区位优势开始减弱。可能的原因是集聚区的建设依赖政府部门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信息通讯、医疗、楼堂馆所、道路桥梁的建设。但是目前安徽省政府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投入力度有限,道路桥梁的资金需求量高,而当地的“土地财政”收入有限,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是投资的方向,安徽省的政府基础投入更倾向于交通设施,因为这些投入见效快、容易出政绩,而对于文化教育机构、市政投入力度就不大,造成投资结构的偏差。投入少、方向偏差使得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果受限。

3、UBE的值在1998—2000年期间大于ISE值,之后一直小于ISE值,这说明一开始城市集聚作用比内部集聚作用明显,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行业内企业规模增大,外部集聚的作用越来越弱。说明安徽省服务业发展产业的关联性很有限,无法形成强力的支撑。科研服务产业集聚区内拥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然而其偏向于公益性的一面,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围绕着市场需求的研究较少。说明生产服务业的集聚还需要很大的提升。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分析说明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府一直比较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促成一个良好的集聚效应,没能把握好现代服务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产业的关联性有限。

二是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较快平稳的发展,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不及承接东部产能的制造业,但是现代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配套和支持,有着很大的潜力。

针对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定位不清、人才匮乏、投入有限和集聚水平不高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的扶持、改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发展环境;

二是安徽经济的支柱是现代制造业,而生产型服务业是制造业有力的支撑和配套,安徽省应加快提升生产型服务业效能,提升集聚辐射力。

三是发挥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机制,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构建具有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注:

①李滨.CES模型的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5)30—32

②黄康,张福莉.基于CES模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效应分析[J].商业文化,2012(4)26—27

参考文献:

[1]徐康宁. 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 [J]. 经济学动态,2003(3)

[2]徐康宁. 产业集聚形成的源泉 [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Kemble,D. ,Wilkinson,F.ed.High—technology clusters 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J]. Ashgate Aldershot, 2000(2)12—20

[4]Lale Berkoz.Locational preferences of producer ser-

vice firms in Istanbul[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3)333—349

[5] Moulaert, F, Gsllouj. The locational geography of advanced producer firms: the limits of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in Daniels[J]. The geography of services Frank Cass,1993(4)

[6]甄峰等. 西方生产业研究述评[J]. 南京大学学报,2011(3)

[7]章义,赵惠芳,王冲.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N].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华兴顺. 安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探讨[J]. 理论建设,2010(3)

[9]李滨. CES模型的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