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保健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母乳喂养;高危儿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发现目前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绩效,本文对近年来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参加儿童保健的约386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18名,女1544名,年龄(0-4)岁。
1.2儿童保健方法: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区配置1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2)儿保医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3)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教育儿童跟母亲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儿童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儿童日常卫生指导,意外伤害等。(4)配合上级单位工作,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随访,对社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监测。为社区0-4岁的儿童建立4-2-1卡,进行系统化管理。(5)不定期召开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6)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儿、出生缺陷儿进行专项管理和综合干预。
2结果
各年的建卡率、母乳喂养率和系统管理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建卡率已为100%,母乳喂养率为85.9%,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出生缺陷儿及高危儿的检出人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3讨论
3.1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
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我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以全科医学的观念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已建立4-2-1卡,建卡率为100%,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母乳喂养率已达85.9%以上,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等疾病进行了专案管理,对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检出人数得到提高,发育异常、高危儿、体弱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每年的智力筛查人数稳定上升,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保证,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说明社区儿童保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儿童保健人手较少,检查仪器设备受到限制,仅能进行简单的身高、体格检查、心肺听诊、智力筛检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3]。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为了保持产后体形,仍拒绝母乳喂养。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区儿童的管理带来了压力。流动人口的住所和联系方式频发更换,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2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
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4]。社区儿保人员应促进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儿保工作应继续将患有中重度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和体弱儿童,重度肥胖儿童作为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为其提供定期的检查。对每一位儿童每年的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总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纵向的评估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提出符合本社区儿童实际情况的保健干预措施,找准本社区儿保工作的重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体检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与上级单位合作,增加儿童保健的服务范围,开展血微量元素检测等项目的检测。在现有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下,社区保健医生应增加社区调研次数,了解儿童的去向,更新联系方式,以提高系统管理率。
总之,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5]。
参考文献
[1] 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2]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3] 赵春然.面向社区走向家庭服务人群[J].中国妇幼保健。1996,1(1):19.
[4]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3年两年在我院接受保健服务的0-3岁儿童,2012年接受服务的儿童有1056人,其中0~1岁儿童有378例,1岁~2岁儿童有354例,2岁~3岁儿童有324例;男性儿童有576例,女性患儿480例;2013年接受服务的儿童有1072人,其中0~1岁儿童有386例,1岁~2岁儿童有330例,2岁~3岁儿童有356例;男性儿童596例,女性儿童476例。
1.2管理方法
采用儿童保健管理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将0岁~3岁的儿童人数当做基数,按照操作程序将儿童人数记录在儿童系统的管理人数中,相反则为非系统管理人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2年的系统管理人数有384人,占36.36%,非系统管理人数有672人,占63.64%;2013年的系统管理人数有856人,占79.85%,非系统管理人数有246人,占20.15%。
3.讨论
儿童保健的管理工作已成为妇幼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但0-3岁儿童因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复杂,且0-3岁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也是整个儿童保健服务的重点的服务性项目,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院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2013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2012年的系统管理人数占总人数的36.36%上升到2013年的63.64%,系统管理率大幅提升。但儿童保健系统的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为此我们应加强管理,确保通过提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1)领导应重视儿童保健。院方领导应调派经验丰富的医师来充实儿童保健工作[2],通过医师的带动提高儿童保健的服务水平。也可将临床与保健相互结合,完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院方应制定奖惩措施,对儿科医生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提升医生对儿童保健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院涉及到儿童服务科室的服务能力。加强对儿童保健医生的继续教育,提高儿童保健医生的保健知识以及素养;加强对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资金支持,确保儿童保健系统的正常运行。
(2)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好儿童保健系统网络的使用率。医院鼓励各科室之间进行不定期的交流,增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能力,鼓励各科室加强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如儿童保健医生应加强与妇产科医生的沟通交流,妇产科医生在妇女怀孕期间就应加强对儿童保健检要性的宣传,也可在产妇分娩后加强对儿童检查时间、地点的通知等;加强与社区等基层妇女工作者的联系[3],及时掌握各个社区及村的新生儿情况,提前填写登记表,确保提前采取相关资料工作。应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掌握完整的儿童家庭信息,因每个家庭受经济条件及家庭情况的影响,对于儿童保健服务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儿童保健系统的管理中,非系统管理人数仍然占据较大比例,而之所以出现非系统管理人数,大多是由于家庭对儿童保健系统的认识不清,因此应加强对儿童家庭情况的掌握。应加强与计生部门的横向联系,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特别应加强与疫苗接种部门的联系,促使多方宣传、监督,在给患儿接种疫苗时提醒家长关注儿童保健,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正确认识。
(3)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特别是要在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中注重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义诊等方式加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也可通过进村入户、街头免费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充分宣传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自觉参与健康保健检查的主动性。
(4)对儿童保健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方式。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院方对儿童保健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进行儿童保健管理的更新、统计以及核实工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改进,从而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系统率。
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措施。农村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今,随着医药体质改革的深化,2010年九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已被列入公共卫生项目的重点人群。笔者就基层卫生院如何开展好公共卫生项目与儿童保健工作,结合近两年的工作体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公共卫生项目方案的要求,乡镇卫生院成立儿童保健办公室,由妇幼保健人员、儿保医生和乡村医生组成。制定儿童保健管 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新生儿访视制度等。制定儿童保健绩效考核标准,乡镇卫生院设专人负责儿童保健工作,全面规范儿童保健服务。
2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做好基础材料存档,统计工作
按照国家九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要求,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儿童保健办公室人员走村入户为辖区内常住0—6岁儿童建立健康档案。结果,初始阶段的资料统计表明,农村儿童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不足,70%的儿童出生后没有做听力筛查,40%的儿童没有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有50%的儿童一年内没有测定血色素,40%的儿童一年内没有进行健康体检。儿童家长对于保健知识了解较少,70%以上的家长不知道儿童常见病对孩子健康的危害。但是,儿童家长对于儿童健康的期望值很高。
3 加强人员培训,配备相关设备
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儿童保健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知识缺乏,设备配备不到位等问题。首先要加强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做好乡,村两级专业人员的知识培训。如:利用妇幼保健例会机会,对乡村两级人员进行儿童保健技术、人际交流技巧等知识培训。购置相应的设备,如配备电子婴儿量床,体重计、电子评价器等。
4 以公共卫生项目为中心,以儿童保健服务的社会需求为目标,将儿童保健融入卫生院卫生服务内容
生院的儿保门诊在提供儿童生长,智力发育监测服务的同时,适时的免疫接种以及对母亲进行科学喂养,早期教育指导,意外伤害预防等。当儿童有病就诊时,除了提供诊疗服务外,也应针对疾病特点提供预防服务。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的预防等。(2) 提供全程服务:儿童保健是从生命的孕育阶段到生命的结束所提供的全部服务,因此作为儿童保健这一生命准备阶段的服务内容,就要求帮助母亲选择最适当时间的受孕,未来的父母亲避免接触对胎儿有害物质,提供充分的产前保健,合理营养指导,直到健康安全的分娩婴儿,到小孩出生后的系统管理与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命开端。3.健康教育宣传: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树立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增进健康。针对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等问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5.公共卫生项目促进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
5.1 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各地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儿童保健工作。一是将儿童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考核内容。二是在投入上给予倾斜,部分卫生院已经决定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划拨一部分用于儿童保健工作。三是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对儿童保健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体系
0-3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婴幼儿体质发育、智力开发及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居民对健康追求的思想转变,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社区卫生服务逐渐取代传统医疗服务,以团队服务模式为主,以综合性为特点,逐渐的发展壮大。2008年1月,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在全国八个试点区共18个检测机构开始实施。
一、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对象与管理内容
1.管理对象研究对象是试点区 0-3 岁儿童,包括正常和异常儿童,收集规范实施以来试点区 0-3 岁儿童健康档案资料。2.管理内容实施团队式服务管理模式,由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生、心理医生、社区护士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根据儿童保健特点,结合社区实际实施包括孕期保健在内的、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辅食及营养的添加,生长发育测评,心理发育状况,生长发育监测,托幼教育机构卫生保健,儿童体检,性启蒙教育,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发生、免疫计划的实施、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儿童保健咨询指导工作。3.管理特点树立了新型的服务理念,建立了家庭、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多部门参与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了新生儿期-产后访视-儿童系统管理全程式服务;把免疫部门和体检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服务对象不再只局限于儿童个体,还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职业、生活习惯等;儿童保健项目也分为正常儿童项目和异常儿童检测项目,包括微营养素和脏器功能的检查等。
二、结果分析
胡海铭等人对广东省江门鹤山市人民医院收集的108为儿童实施健康管理规范,对于0-36个月儿童应用儿童健康管理规范进行健康档案管理,结果显示,儿童健康管理的实施在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降低儿童贫血、佝偻病的发病率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值得各基层社区广泛推广应用。另外,杨慧敏等人还特别指出,儿童超重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是高于2005年全国儿童超重率,建议减少超重及肥胖儿童的发生作为下一步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曾玲等人利用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筛选与构建,最终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项目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40个,筛选方法较为合理,结果相对准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谭玲琳等人对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无缝式健康管理研究,其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相结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加强了社区0-3岁儿童的健康管理能力,还使得儿童健康管理更加规范、及时、有效。
三、讨论
1.传统儿童保健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儿童保健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多数社区儿童保健服务主要为测身高、称体重、测视力,简单评价身体发育情况及初步解决喂养和生长发育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儿童精神健康的关注较少或水平较低,对于智力的拓展及心理的辅导更是极为少见。这种低水平的工作方式难以满足人们逐渐增加的要求,不能提供优质的综合 。2.观念的转变随着传统以治疗身体疾病为主的医学服务模式,渐渐向促进健康、预防保健为主流的预防控制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由医院向社区、家庭深入。新型的服务模式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更提升了居民接受保健服务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扩大了社区在居民心中的影响,使儿童系统系统管理率不断上升。3.提高基层医务保健人员的素质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过程中要对社区健康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因为儿童需要更专业、更全面、更深入的保健服务,要强调其个体化,总体要遵循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同时也有利于社区保健系统的完善和设施的健全。4.存在的问题第一,社区 0-36 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范围较广,但提供的服务项目不够丰富,一些高端的需求还不能够被满足,比如智力测试、早教、亲子活动。第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儿童健康管理人员素质有很大落差,专业人员较少。第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环境还有待提高,设备陈旧,缺乏儿保工作设备。综上所述,社区儿童管理规范的实施对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尤其在生长发育状况、贫血及佝偻病等常见病患病率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及地区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的不同,群众健康管理意识还有很大的不同,健康管理体系应用还没有完全普及,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戴耀华,关宏岩.儿童早期综合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27-329
[2]胡海铭,李颖芳,李淑贤,等.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实施效果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16,23(4):58-60
[3]杨慧敏,肖峰,李瑞莉,等.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8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干预;托幼机构
中图分类号: R 179文献标识码:A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儿童肥胖症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3~6岁是儿童肥胖的高发年龄段[1~3]。该年龄段儿童几乎都在寄宿制或全日制托幼机构生活,托幼机构是学龄前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根据上述特点,我们从1996年起加强了对集体托幼机构3~6岁儿童的管理,进行儿童肥胖症干预活动,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来源及肥胖判断标准
1999年和2002年以同样地点、方法,在1996年全国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调样本抽取点范围内(指上海市的原城区,以下简称“老城区”),整群抽取幼儿园3~6岁儿童,对其每年5―6月儿童系统保健体格测量资料进行评价。按身高标准体重法,参照WHO肥胖分度(百分数法)标准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情况。
1.2管理措施
1.2.1成立儿童肥胖专题科研小组由市儿保所吸收各级儿保工作者和样本点内托幼机构的保健老师参与组成。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通报、分析上海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趋势和本市各行政区儿童肥胖流调结果及托幼机构学龄前儿童中肥胖儿童管理现状。注重对老城区范围内一级幼儿园保健老师的培训,内容包括饮食调整、有氧运动、行为矫正和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细则及注意事项,发挥市、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儿童保健网络的作用。
1.2.2制订肥胖干预规范将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管理列入托幼机构常见疾病范围中;建立肥胖儿童的登记、随访制度;制订超重、肥胖的干预措施,包括每日摄入营养的计算、每月家长的营养日记、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运动量、举行健康讲座等。
1.2.3阶段评估用调查表方式,通过定时填写工作开展情况,对重点幼儿园监测点的管理情况进行阶段评估。
1.3评估指标
儿童肥胖率、超重率、肥胖-超重比(obesity to overweight ratio,OOR)、肥胖度的变化以及各项管理目标形成率(包括幼儿园是否纳入到全年的工作计划中、有无肥胖儿童的登记制度、干预措施的种类和实施记录、各方面的支持力度等)。
1.4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包统计,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上海老城区儿童超重率、肥胖率的变化
1999年与2002年,老城区3~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85%和11.8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49%和8.01%;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1996年资料比较,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有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30.997和160.778,P值均
2.2儿童肥胖率的性别差异
2002年和1999年3~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表2)。
2.3各年龄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及OOR值的变化
1999年和2002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倾向,并明显高于1996年(P
2.4肥胖度构成比的变化
1996、1999和2002年轻、中、重不同肥胖度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3,P
2.5各项管理目标的变化
由保健老师就问卷内容进行自我评估,各项管理目标达到要求的百分率有所提高,前后比较除“对超重儿童是否重视”一项外,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
3.1幼儿园实施群体生长监测是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基本措施
1996年第二次中国9市城区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城区肥胖检出率位于首位(2.62%),比10年前(1986年)增长524%。本研究显示通过1999―2002年的3年干预活动,肥胖率未见上升。而在未干预的1996年至1999年儿童肥胖率上升了125.8%,与袁丽娟、蒋竞雄等[4,5]研究儿童群体生长监测及干预对控制肥胖有良好效果相一致。通过干预与管理改变了轻、中、重度肥胖的构成比例,中、重度肥胖比例有下降趋势。生长监测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式,是儿童保健工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儿童保健机构必须将幼儿群体生长监测列入园所日常管理和重点考核内容,加强定期评估的研究。
3.2用OOR值作预测指标时,应动态分析其变化
有学者曾提出OOR可作为人群肥胖发生的预测指标,OOR为0.5~0.9为理想水平,1.0~1.3为可接受水平[6]。本研究中2002年3岁组一个较低的00R(2.83)及较低的超重率(9.81%)也可能预示最后有较理想的肥胖控制率(8.01%)。但本研究又示00R值随年龄增加肥胖率上升而变小现象,例如在2002年6岁组肥胖率最高(12.35%)时,OOR仅为1.02。这说明用OOR评价时,应动态分析其变化,当肥胖率在上升,而OOR在下降时,OOR指标又成为该年龄段超重儿童因未得到有效干预而迅速发展成肥胖的标志。
3.3拟订管理目标,定期进行评估
在对托幼机构儿童肥胖实施干预措施过程中,业务主管部门要制订管理目标,定期进行评估。我们的评估内容已在重点监测幼儿园实施并取得良好干预效果[4],反馈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对三级保健系统的各层次保健人员都有借鉴或促进作用。儿童肥胖防治或干预是一项关系人类健康的持久战,在儿童保健工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种评估方式可以推荐为基层所用,以及时总结,改进管理水平。
儿童肥胖的防治对新时期儿童保健工作者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挑战[7]。尽管儿童保健工作者通过多年的努力,本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增长趋势有所遏止,但要真正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需要儿童保健工作者与教育部门联合,共同研究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该工作得到上海市各区县妇幼所及幼儿园保健老师的支持与配合,特此致谢)
4参考文献
[1]欧阳长安,黄海莹,苏妙龄,等.厦门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3):256-257.
[2]Batch JA,Baur LA.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obesityand its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Med J Aust,2005,182(3):130-135.
[3]李辉,张璇,阎桂凤,等.八城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十年流行变化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2002,10 (5):316-318.
[4]袁丽娟,张晶,魏梅.幼儿园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措施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1):542.
[5]蒋竞雄,夏秀兰,吴光驰,等.学龄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2002,10 (6):364-366.
[6]丁宗一.中国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J].中华儿童保健,1997,5(增刊):6.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2001年我市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1.07%,2010年为2.70%,平均增长速率为0.0970。达“两纲”要求。见图3。
出生缺陷发生率
2003年以前出生缺陷监测未纳入常规调查和统计,无数据显示,2003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93‰,2005年明显上升,以后呈上下波动,2010年为10.68‰,平均增长速率为0.0877。未达“两纲”要求。见图4。
“两纲”保健服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孕产妇保健覆盖率2001年我市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96.13%,2002年上升至98.39%,以后处较稳定水平,2010年为98.31%,其中,农村99.65%,城市97.67%,平均增长速率为0.0085。达“两纲”要求。见图5。
2.0~7岁儿童保健覆盖率2001年我市0~7岁儿童保健覆盖率为61.12%,2004年上升至80.65%,以后呈上升稳定趋势,2010年为86.46%,其中,农村82.4%,城市88.49%,平均增长速率为0.0354。城市0~7岁儿童保健覆盖率未达“两纲”要求。见图5.
3.住院分娩率2001年我市住院分娩率88.88%,2005年上升至98.60%,以后处较稳定水平,2010年为99.96%,平均增长速率为0.0156。达“两纲”要求。见图6。
4.婚前医学检查率2001年我市婚前医学检查率为64.58%,2003年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后婚前医学检查率大幅下降,2004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为0.66%,2010年为28.05%,平均下降速率为0.1008。未达“两纲”要求。见图7。
讨论
我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达到了“两纲”目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这3个死亡率的平均下降速率已很低,提示目前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将这3个死亡率维持在目前水平,并认真研究死因防止反弹。在孕产妇死因构成中,产科出血居首位,其次是羊水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由此可见,加强各级妇幼保健和产科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规范培训,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产科急救能力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同时,加强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围产保健的认知度,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在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构成中新生儿窒息、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居前3位,因此,提高围产保健和产科质量,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预防早产,开展早产预测,加强优生优育指导,开展产前诊断,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效措施。自“两纲”(2001~2010年)执行以来,我市通过狠抓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开展“母婴安全年”活动、实施“降消项目”、强化围产保健和产科质量培训等一系列措施,2001年以来我市的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住院分娩率稳步提高,分别接近99%、100%。随着住院分娩率的提高及新法接生的普及,从而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的提高,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妇幼保健工作,还控制了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低出生体重不仅直接影响新生儿、婴儿死亡率,而且与小儿长期预后、生长发育迟缓、残疾、成人期疾病等也密切相关。根据监测情况,我市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虽然达“两纲”要求,但呈上升趋势,分析原因除了我们狠抓妇幼卫生监测工作,监测覆盖率扩大,监测质量提高,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我市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上升的原因。儿童保健覆盖率是反映儿童接受最基本的保健服务的指标,它体现了政府对儿童的关心程度,也体现了卫生保健部门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动力。儿童保健工作从启动时间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始终较妇女保健工作进展慢。
2010年全市及农村的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了“两纲”目标,但城市的儿童保健覆盖率未达到“两纲”目标。农村是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而且与预防接种工作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目前城市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而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健人员配备不足,且儿童保健专业素质欠缺,儿童保健业务及对辖区的儿童保健管理相对薄弱,另外,城市的人口流动性较大、小型民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不规范管理,都给儿童保健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为了提高我市儿童保健覆盖率,提高儿童保健质量,需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地各单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考核力度,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用于硬件和软件建设;②各地各单位要重视群体保健工作,配备保健专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做好本辖区的儿童保健宣教工作,并加强流动人口的儿童保健服务;③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职责划分做好辖区民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监督管理工作。
婚前医学检查是保证健康婚配、防止疾病传播和遗传病延续的重要生殖保健措施。2002年以前我市的婚检率还在50%以上,2003年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后,婚检工作难以开展,婚检率明显下降,平均下降速率达10%以上。虽然2008年湖北省人口计生委、卫生厅、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适龄青年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各县(市)逐渐开展了农村适龄青年免费婚检的工作,婚检率有所上升,但与“两纲”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 临床路径;儿童保健;新生儿;体格;智力
[中图分类号] R7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159-02
儿童保健门诊作为医院的基础性部门,承担了我国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1],其通过对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潜在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对儿童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科学矫正,同时对抚养人进行科学喂养指导[2],达到提升儿童整体体格、智力发育水平的目的。新生儿出生后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对象[3]。为适应时展的需求,提高本院儿童保健的水平,本院在2011年建立临床路径对儿童保健进行指导,效果较为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辖区出生的新生儿4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18例,对照组:男115例,女103例,干预组:男117例,女101例,两组新生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1,P>0.05)。
1.2 纳入标准
所有新生儿均是足月分娩,出生时体重2500~4000 g
1.3 排除标准
①早产以及过期妊娠产新生儿;③抚养人不配合本院工作人员的随访工作;④随访1年以上,中途因为其它原因中断随访。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体检、新生儿发育营养指导、疫苗的接种工作。干预组则依据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制订临床路径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新生儿出院后7 d内,为其建立体检档案,对其进行神经发育测查,同时对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喂养进行指导,宣传母乳喂养;②新生儿1个月左右对其进行智力以及体格的发育测评,指导家属掌握新生儿智力开发、体格加强训练方法,再次强化产妇的喂养行为;③新生儿3个月后进行智力以及体格的发育测评,适当进行营养指导,重点在于指导正确的辅食添加方法,防止出现营养不良进而造成发育迟缓;④新生儿6个月左右进行智力及体格测评,根据新生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儿的动作进行指导,例如坐、爬,同时指导抚养人利用图片和音乐的方式对新生儿进行智力开发训练;⑤新生儿8个月左右行体格以及智力测评,重点监测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对佝偻病以及贫血进行良好的预防,同时强化抚养人对其进行的智力开发训练以及体格强化训练;⑥新生儿12个月左右,对新生儿的智力以及体格进行测评,此阶段重点在于对新生儿的听力进行筛查、指导新生儿的牙齿保健,同时指导新生儿的精细动作训练;⑦新生儿的疫苗接种,本组新生儿出生15 d内完均成卡介苗的接种,乙肝疫苗在8个月内完成接种工作。
1.5 评价指标
由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师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新生儿进行体格和智力水平测试,测试表格采用欧萍编制的《新生儿智能开发与发育简明表》[4],智力发育评分包括新生儿的5个相关功能(大运动、精细工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的评分,计算出总的智力发育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Excel 2003录入,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在6、12个月后的体格发育评分为(95.12±9.20)、(96.34±10.68)分,智力发育评分为(94.63±9.65)、(97.13±10.98)分,干预组新生儿智力及体格发育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现代父母对于新生儿的保健认知觉悟也不断提升[5]。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父母的主体,其对新生儿的保健工作有更高的要求,然而有报道显示,许多父母对新生儿保健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选择求助于医院或者有经验的人士,所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新生儿父母的相关保健知识对于新生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尽早治疗,确保其健康成长[6]。目前新生儿的保健工作已经不单单是保证新生儿体格方面的健康成长,对其智力发育有更高的期望。儿童保健门诊作为儿童保健的基础性部门,对祖国下一代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保健门诊主要是通过对儿童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积极预防,一方面通过指导抚养人对新生儿进行科学喂养、对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做到及早发现与尽早纠正,以利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帮助抚养人了解科学的新生儿保健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其对新生儿成长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能力[7],所以,新生儿的保健工作有其重大的社会意义。
新生儿的智力和体格发育水平不单单是受遗传控制,环境水平以及教育也发挥极重要的作用,有报道显示,新生儿的喂养不当是导致其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8],因而,新生儿在出生以后根据新生儿的发育特点选择科学有效的喂养方法以及合适的早期教育,对提高其体格以及智力发育水平有较大的帮助。通过对新生儿进行临床路径干预,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进而提升了我国的整体人口素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儿童保健门诊的临床路径干预后,干预组新生儿智力及体格发育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的临床路径干预可以较好地提高新生儿的智力以及体格发育水平,有利于其更好地成长。国外学者Roberts的研究表明[9],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对新生儿的体格以及智力水平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对具有高危因素并可能出现智能缺陷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避免新生儿出现智力发展障碍、体格发育不正常等情况。故对新生儿开展智能开发以及健康指导势在必行,同时由于我国儿童保健开展相对较晚,在很多地区并未建立完善的儿童保健配套体系,所以有必要寻找一套对儿童保健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儿童保健事业。
[参考文献]
[1] 杨青,朱宗涵,张德英,等.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3-4.
[2] 孙玉萍,李清,姚华,等.不同民族居民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病指标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5):584-586.
[3] 刘爱东,赵丽云,于冬梅,等.中国2岁以下婴幼儿喂养状况研究[J].卫生研究,2009,38(5):555-558.
[4] 欧萍,陈曦,钱沁芳,等.《婴幼儿智能开发与发育简明表》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2):167-169.
[5] 谭红彤.胎婴儿父母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行为态度调查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7):895-897.
[6] 何满芬,黄广文,蒋燕娟.婴幼儿父母早期教育知识知晓及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4):672-674.
[7] 黄东明,杨孜,陈海燕,等.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640-642.
[8] 王燕,王惠姗,宫丽敏,等.社区儿童保健医师营养与喂养知识现状及培训需求[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3):913-914.
第一条为加强对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以下简称服务券)的管理,保障城镇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省卫生厅、*省财政厅下发的《*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服务券是指在我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红谷滩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范围内,由辖区政府统一为城镇居民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有价凭证。服务券不得兑付现金、实物,不找兑,不得买卖,不办挂失。
第三条市、区卫生局、财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服务券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区政府成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内,负责本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券使用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做好对城市居民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街道办事处和本办法第二条范围内的乡镇政府(下同)负责辖区内人群的调查摸底、分类统计和服务券发放对象的确定,负责服务券的申领、发放和宣传工作。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做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宣传工作。
第二章对象和内容
第七条服务券分为四种,分别为儿童保健券、孕产妇保健券、妇女保健券、重点人群保健券。
第八条服务对象:
(一)儿童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0--3岁儿童;
(二)孕产妇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孕产妇;
(三)妇女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35--60岁妇女;
(四)重点人群保健券的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老年人、低保对象、残疾人。
第九条服务内容:
(一)儿童保健券:新生儿家庭访视和健康检查2次;0--1岁儿童每年健康体检4次,1--3岁儿童每年健康体检2次,6个月--3岁儿童每年做一次血红蛋白测查;提供儿童保健指导。
(二)孕产妇保健券:产前检查4次(孕早期1次,孕中期1次,孕晚期2次),产后访视2次。
(三)妇女保健券:每年提供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生殖保健、更年期保健知识及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每2年提供一次妇女病普查,包括宫颈防癌涂片、内外生殖器检查、白带常规等。
(四)重点人群保健券:每年提供健康管理,开展重点慢性病筛查与病例管理。每2年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包括:全身体格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血脂、心电图检查。
第三章印制与发放
第十条服务券是有价凭证,由区政府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样券见附件2),区财政局监制。服务券须注明券种、面值、有效期、编号、服务项目。服务券每年印制的数量依据调查的服务对象人数确定,服务券印制后的数量、价值金额要准确登记备查,服务券印制、发放所需工作经费由区财政局解决。
第十一条服务券面值:
(一)儿童保健券,面值10元。
(二)孕产妇保健券,面值12元。
(三)妇女保健券,面值20元。
(四)重点人群保健券,面值28元。
第十二条服务券有效期:
儿童保健券、孕产妇保健券有效期为一年,具体时间从发放服务券之月起向后顺延12个月;妇女保健券、重点人群保健券有效期为两年,具体时间从发放服务券之月起向后顺延24个月。
第十三条服务券的编号由区行政区划号码(6位)+识别码(1位)+自然数码(6位)构成。识别码由1代表儿童保健券,2代表孕产妇保健券,3代表妇女保健券,4代表重点人群保健券,具体号码由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第十四条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服务券的申领和发放,发放时须填写发放登记表,实行发放者和领取人双签字,发放服务券不得设置任何附加条件。
第十五条服务券实行双印鉴制,必须加盖区卫生局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用印鉴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服务券按享受服务条件发放,一般是一人一券,但具备享受两种或以上服务条件的服务对象,可同时申领两种或两种以上服务券。服务券发放给服务对象本人或监护人,服务券仅限于具备享受服务条件的服务对象本人使用,不得转送其他人使用。
第四章使用与结算
第十七条服务对象凭服务券,在领取服务券的街道范围内区卫生局确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自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享受相应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保健券、妇女保健券仅限于在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
第十八条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区卫生局按以下条件确定:
(一)已取得*市卫生局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批准书》;
(二)取得区卫生局核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经卫生局考核达到一星级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含一星级)标准。
第十九条区政府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各街道范围内,公示本街道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为服务对象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并收回服务券,填写服务券登记一览表和相应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表格,并通过*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软件管理系统上报相关服务信息。
第二十一条服务券的结算实行考核拨付制,每半年结算一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收回的服务券汇总上报区卫生局,根据考核结果,由区财政局按服务量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第五章考核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区卫生局按照《*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服务券的考核评估细则,加强对服务券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
第二十三条区政府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服务券宣传、印制、发放、使用、兑付等情况的考核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区政府成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委员会,绩效考评委员会由区卫生和财政部门代表、公共卫生专家、社区居民代表按各占1/3的比例组成,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服务券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评。
【关键词】在园儿童;检出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城区在园儿童年龄范围:3-6岁,查体时间:每年5-7月份
1.2方法查体队伍由儿童保健医生和检验人员组成,体检过程用统一量具,统一查体标准,评价用儿童保健电脑WZR—EI2型,化验项目包括血色素、血常规、微量元素检查。
1.3体检流程提前与幼儿园预约时间并发放查体表,由老师负责填写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查体时每个儿童持自己的体检表按身高、体重、内科检查、采血化验流程进行,查体完毕后将查体表收回,回院后进行营养评价、疾病统计。
2结果
在园儿童健康查体统计的主要疾病有:贫血、营养不良、肥胖、龋齿视力不良等,由附表可见龋齿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肥胖;营养不良检出率较低基本呈下降趋势。贫血的检出率波动较大,2007——2009年均低于2%,2010——2012年明显升高,并呈上升趋势。上述结果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缺乏性疾病逐渐减少,但营养过剩和不良习惯引发的疾病患病率却逐步增加,这说明家长重视孩子营养缺乏的问题,却忽视了营养是否适度、均衡,忽视了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引发了龋齿、肥胖、贫血、视力不良等疾病,见表1。
3讨论
3.1龋齿龋齿是在园儿童中检出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从2007至2012年检出率各年间均有波动,2009年的检出率最高为61.24%,2012年的检出率最低为36.51%,7年来,龋齿的检出率均在35%以上。由于在园儿童多是乳龋,不足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大多数家长认为乳牙迟早会换成恒牙,不用及时治疗,但实际上对孩子有一定的危害,主要是影响饮食、外观、恒牙的萌出及继发其它器官感染。龋齿的预防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逐步降低龋患率:①加强龋齿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及儿童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程度。②逐步开展氟化泡沫防龋工作。③采取家长、幼儿园及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广泛普及口腔保健知识。
3.2单纯性肥胖按WHO标准用儿童保健电脑进行营养评价,评价后可分为轻、中及重度肥胖。从附表可看出,2007——2012年肥胖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012年肥胖的检出率较2007年上升了4.25个百分点,两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36,p
3.3营养不良与贫血营养不良的检出率较低,均在3%以下且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为1.23%,2012年下降为0.63%,2007年与2012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17,P
3.4视力不良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各年均有波动,2007年的检出率最低为3.40%,2011年的检出率最高为8.82%,明显低于济南市槐荫区20.32%的检出率,提示我市城区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偏低,眼保健工作有待加强。据调查,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为屈光不正和弱视,下一步的查体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眼保健工作,增加屈光检查项目,以早期发现视力不良儿童,并做到及时通知,督促其及早矫治。
参考文献
[1]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