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

第1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对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于我院骨科进行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80例,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取生命力保养的护理方法,待患者治疗周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患者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进行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的护理方法,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的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应对可控性因素进行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疼痛,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舒适护理;生命力保养;骨质疏松;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34

骨质疏松症是近年发病率较高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它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和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情况下均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1-2]。此种疾病在骨科比较常见,多发于老年患者。有研究表明,我国约有80%的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在日常生活中常因摔倒、负重、外力而继发骨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3]。为了降低疾病对患者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我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尝试将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模式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我院骨科进行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45例。年龄60~74岁,平均(67.12±3.72)岁。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参照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结合临床骨痛表现及股骨上端X线片Singh指数≤4,诊断为中度以上骨质疏松症。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舒适护理:(1)心理干预。骨质疏松给患者带较大的痛苦,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既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又影响其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热情、真诚地接待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解除患者顾虑。(2)护理。固定患者的患肢,并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固定骨折部位,限制患处的局部活动,以此保证患者关节功能位,以保证患者患处尽早恢复。(3)睡眠护理。调整患者的住院床位,保证老年人可以住在一起,统一患者的生活作息,同时也便于日常的管理和护理。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尽量避开患者的睡眠期,巡视病房时,脚步要轻,开、关门动作要轻,尽量用手电筒照明。(4)运动护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活动,根据骨折及固定情况,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在患者运动时,护理人员要紧跟患者,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症状,如稍有不适,应立马停止。(5)疼痛护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疼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治疗期间,当患者出现疼痛情况时,护理人员首先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归类评估,初步了解患者出现疼痛的原因,与患者沟通或者给患者播放视频音乐以转移疼痛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1.2.2观察组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生命力保养。给患者发放生命力保养每日计划单,请患者按计划单设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休息、锻炼或饮水。(1)饮食护理。患者早饭前,先饮用白开水200ml。住院期间,多给患者准备橄榄油、

茶子油以补充不饱和脂肪酸,保证正常的脂肪摄取;除此之外,还要补充适量的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补充纤维素、植物信息素和一定的维生素等,为患者病情恢复提供保障。其次,根据患者特征,将9∶30和15∶00定为加餐时间,根据患者的饮食情况进食水果或果汁。(2)以生命对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身体疼痛修复,患者平躺或者静坐于病床上,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进行腹式呼吸,然后对过去的一些事情进行回顾,以此进行生命力冥想,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以消除疼痛。 (3)运动形式和程度灵活掌握,可于早饭前或晚饭后30 min进行,每天1~2次,每天至少30 min。(4)在午饭后和晚饭后,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针灸治疗,按压耳穴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以有酸、胀、痛的感觉为标准,每秒按压3~4次,每穴按压15~20 s,一般每穴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压40次。(5)舌灸于晚上睡觉前进行,在患者舌边放置少许食盐,护士通过针刺肺脏相应俞穴达到治疗作用。同时平衡膳食,补充好的脂肪酸(橄榄油),每天保持1份粗粮,如番薯或玉米。(6)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午休,教会患者有助于睡眠的方法,如睡前双脚浸泡热水、喝牛奶等。对确实难以入睡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1.3观察指标(1)采用国际上公认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标准版,调查患者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活力、社区功能、情感角色、精神健康、总体健康8项指标,总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2)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程度调查量表调查患者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维度。共发放80份,均有效回收,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常引起患者自发性骨痛,严重者会引起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一种优质的护理模式对于缓解患者的不良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是有重要意义的[4-5]。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是一种人性化、全方位、创造性的护理模式,经过临床实验证明,此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提高人体防御能力和自愈能力,同时也可以保养患者生命力,起到预防的效果[6-8]。表1显示,观察组经过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出院时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模式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的护理干预模式较传统的护理模式更加人性化、全面化,不仅针对骨质疏松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常治疗,而且从生命保养的角度力求从根本上对病情进行调理和预防。舒适护理结合生命力保养,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充分考虑患者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情况,从患者的心理入手,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建立医患间的信任感,为病情的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其次,以老年人的具体特征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作息、饮食以及病痛特征,对病房进行归类,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对护理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并考虑到骨质疏松骨折的病理特征,通过身体疗法等人性化、简易化的疗法消除患者疼痛,能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小东.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0-12.

[2]谢凤云,段岚,谢小兰.生物全息针灸联合生命力保养减轻骨质疏松症疼痛[J].护理学杂志,2010,25(14):71-72.

[3]韩晶.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115-116.

[4]吉肖利,白清芬.护理干预对创伤骨折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3):140-142.

[5]周鹏,张艳军,贾媛.骨的内分泌作用与中医肾主骨理论再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70-71.

[6]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4):327-328.

[7]霍娟,谢瑶.舒适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63-564.

[8]孙卫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99-200.

第2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1 诊断标准及分类[4-5]

1.1 诊断标准 1994年WHO提出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适用于成年女性),此标准是依据骨密度(BMD)或骨矿含量与同性别骨峰值量的比较,低1-2.5 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低于2.5个标准差为OP。中国建议的OP诊断标准根据成人BMD的均值及标准差而定,BMD介于(均值-1个标差)~(均值-2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BMD低于(均值-2个标准差)为OP。

1.2 分类 根据全身分布情况,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包括妇女绝经OP及老年性OP),继发性(包括药物性、内分泌性、先天性或慢性疾病等因素所致的OP)和特发性(包括妇女妊娠期、哺乳期发生的OP)。

2 高发人群

50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高发人群[1]。据资料报道[6]我国部分省市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为59.89%,因OP而发生骨折的发病率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王增英等人研究显示:严重的COPD、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易患人群,健康状况的老年男性也不例外。老年男性OP不同于绝经后女性OP,没有激素突然变化所致的急剧骨量减少,没有明确的年龄分界,是逐渐形成的过程,随年龄增长呈进行性下降,即高龄是老年男性OP的另一个危险因子,老年男性应是OP的重点防治对象[7]。

3 治疗方法

3.1 骨吸收抑制剂 包括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类、钙和维生素D3、依普黄酮等。钙和维生素D3(VD3)是预防和治疗OP的基本药物,无论应用何种药物治疗都应保证每天1000mg钙和400~800U维生素D3[8]。阿仑膦酸钠能够强有力地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9]。胡伟伟等研究认为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BMD,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3.2 骨形成促进剂 如氟化钠、甲状旁腺素、锶盐、生长因子等,但亦有具上述两种作用、双向调节的药物,如雌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目前,临床应用的绝对多数药物属于骨吸收抑制剂阿仑膦酸钠能够强有力地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3.3 中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OP是由于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加之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精血虚弱,不能濡养筋骨,导致骨枯髓减;OP与肾虚的关系尤为密切,肾虚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治疗应以补肾为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龙友余等研究[10]认为,仙灵骨葆胶囊具有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提高骨量的作用。

3.4 生物物理疗法 有研究认为,低强度复合脉冲电磁场(PEMFs)通过对钙调节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抑制破骨细胞作用,促进成骨细胞作用,有效抑制甚至逆转骨质疏松的效果,使骨量增加而不破坏骨的重建过程,且PEMFs治疗骨质疏松与药物疗法相比较,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无不良反应等优点[11]。邵礼仙认为,PEMFs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水肿吸收及细胞损伤的修复,并增加了骨密度,从而镇痛作用好且持久[12]。

4 护理措施

4.1 心理护理 由于治疗时间长、收效慢、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而有情绪低沉、悲观或烦躁、易激怒等负面心理。护士应与患者交朋友,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以开导,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失衡状态,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适当娱乐、听音乐、冥想,使情绪放松以减轻疼痛[13]。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4.2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从生理、病理等角度了解OP的预防,发病机制和康复等问题,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机体内在的抵抗力,积极配合治疗。所以,对骨质疏松患者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选择有一定临床经验,并且熟练掌握骨质疏松症相关医学知识及健康教育方法的护理人员担当护理干预。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变化,知识掌握情况,并定期随访。从而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4.3 饮食护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荐的钙摄入量[14]作为指标,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资料显示:80%的女孩和60%的男孩的钙摄入不足以获得正常的骨量,75%成人的钙摄入量不足以维持骨量。中国人摄入量仅为需要量的半数。低钙摄入是一个全球性的营养问题[15]。钙有广泛的食物来源,通过膳食来源达到最佳钙摄入是最优先的方法。在饮食上要注意合理配餐,烹调时间不宜过长。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做到品种多样,粗细合理搭配。副食应多吃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含钙的食物有奶类、鱼、虾、海产品、豆类及其制品、鸡蛋、燕麦片、坚果类、骨头汤、绿叶蔬菜及水果。对胃酸分泌过少者在食物中放入少量醋,以增加钙的吸收。含维生素D多的食物有鱼类、蘑菇类、蛋类等。腊食中蛋白质应适量。近年有很多研究表明,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低蛋白质摄入提高了骨量的丢失,而过高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可提高骨折的危险性。一般情况下绝经期妇女每日摄入钙1200-1500mg为宜[16]。通过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调节饮食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OP的有效、安全、经济的措施。

4.4 运动指导 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体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能等特点及运动史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强度等。一般来说,年轻人宜选择运动量大的体育运动,老年人宜选择逐渐加量的力量训练,强调户外运动至少1h/d。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方案,采用散步、慢跑、爬楼梯和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以身体能适应为原则,由小渐大,以轻度疲劳为限。运动强度要求适宜,根据心率判断运动量,老年人运动时的适宜心率为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或运动中出现身体发热出汗、轻度疲乏、肌肉有酸痛感,但休息后次日能恢复,且精神愉快、精力充沛、食欲和睡眠正常表明运动量适宜[17]。

4.5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严密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必须详细告诉患者,如使用激素时要注意乳腺癌、中风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预防。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好[18],因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服用钙剂要多饮水,减少泌尿系结石的机会。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改善较慢,在服药的同时,提醒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影响疗效。

4.6 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研究显示,OP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加速其发生与发展,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士,特别需注意纠正偏食、挑食、节食等不良习惯,做到营养搭配合理;避免酗酒、嗜烟、饮过量的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适当日晒。OP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适量规律的运动、适当补充钙及维生素D营养、饮食调节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OP有效、安全、经济的措施。通过护理干预,为群体提供骨质疏松的保健知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当今预防和控制OP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31.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18.

[3] HaavK ,Ganant.赵燕玲译.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报告和防治建议[J].中国肿瘤骨病,2002,1(5):247-250.

[4] 王建华,杨华清,姚建祥,等.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非药物治疗[J].中国娇形外科杂志,2002,10(增刊):1418-1419.

[5] 贾云,张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44-45.

[6] 黄燕兴,朱弼堃,张红.髋部骨折住院治疗费用统计和分析(1998-2003)[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2):195-198.

[7] 王增英,吴伏娜,钟紫茹,等.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相关因素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79-880.

[8] 李平生.骨质疏松症治疗用药的最新进展[J].人民军医,2005,48(7):411.

[9] Chapurlat RD,Palermo L,Ramsay P,et al.Risk of fracture among women who lose bone density duning treatment with alendronate:Fracture Intervent Trial[J].Osteoporos Int,2005,16(7):842-848.

[10] 龙友余,王英,王旭凯.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41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0):1537.

[11] 余雷,罗二平,申广浩,等.低强度脉冲电磁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801-1802.

[12] 邵礼仙.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2419.

[13] 梁毅玲.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7,10:2746-2747.

[14] 盛春卿,陈李丽.骨质疏松症的早期健康干预[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9):541-542.

[15] 张青莲.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42-43.

[16] 陈玉平,刘雪琴.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40.

第3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骨折病人;骨质疏松症;认知程度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3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332-01

老年的骨折病人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容易并发骨折。针对骨质疏松的病因、流行病学、并发症、综合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书据库和图书的相关文献,检索有关专著。根据检索到的内容,进行资料综合,整理。

1.研究背景及动态

1.1 老年骨折研究背景及动态。

1.1.1 老年性骨折背景。由于老年人的骨骼骨质疏松,只需要很少的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常见骨折为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骨折。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机能下降,防疫机制减退及恢复力差等特点,如护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合并症。事实上,有许多老年骨折患者不是死于骨折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合并症。[1]

1.1.2 老年性骨折特点。

1.1.2.1 生理特点:各系统功能退化,出现反应慢、感觉迟钝、骨质疏松、接受能力差

等。

1.1.2.2 心理特点:变化大且个体差异明显。由于骨折多为突发,使其心理准备不足,出现惊恐,随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医疗费用、是否成了家庭负担等又会使老人产生焦虑、悲伤等心理上的变化。老人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职业、阅历等不同,性格特点、身体疾病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心理改变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2]

1.2.2.3 并发症多: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很容易其他组织器官连锁性病变。[3]

1.2.2.4 睡眠失调。环境改变、骨折疼痛、担心预后均可引起睡眠紊乱。

1.2 骨质疏松研究背景及动态。

1.2.1 骨质疏松研究背景。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以老年人最常见,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女性。1885年Pommer首先提出骨质疏松一词,意为骨质减少。1900年lO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OP大会上给出明确定义: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最微结构受损以及随之而来的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患。

1.2.2 研究动态。关于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从病因、流行病学、并发症、综合预防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老年骨折的研究,主要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有:

1.2.3 病因: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又分为I型和II型。I型骨质疏松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I型又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引起老年性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很多种元素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对钙的平衡和骨钙含量起负性调节作用。[4]

1.2.4 并发症:骨折是退性性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并发症。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直接后果是使骨折的发生增加。因老年骨折患者常患有全身性疾病,因此骨折患者愈合慢、并发症多,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5]

1.2.5 综合预防:骨质疏松症患者何时怎样应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尚无定论。近来人们倾向于综合各项因素对拟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费用一疗效比较来决定防治方案。三级预防也证实确实有效。已证实对骨折有预防作用的方法主要有:

药物预防。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能够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其中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控剂和降钙素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骨折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一直认为甲状旁腺素加速臂质吸收,但近期临床实验证实其对骨折有预防作用。

非药物预防。足量钙摄入(1500mg/d)非常必要。倾跌是股骨颈骨折的重要诱因,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如视觉器官和神经肌肉疾病,避免使用镇静剂,避免接触硬物,注意防滑。体育锻炼能增加骨密度值并提高运动能力,有助于防止骨折。

2.评述

老年骨折在临床上是件棘手的问题。老年人易发髋骨骨折有两个原因:内因为骨强度下降,外因为老年人易跌倒,使髋部着地受力。如赵成瑾的论文中,43例骨折中,髋部骨折28例。占65.1%,致残率14.3%,易并发各种感染。对于骨质疏性骨折的处理,骨科手术治疗为首选,因为保守治疗长期制动会增加压疮、肺部感染等危险,同时加重废用性骨质疏松。手术选择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术。

3.结论

3.1 老年骨折是一个内外两种因素引起的,呈现出多种特点的疾病。

3.2 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个因素,常见于老年人,以骨折为之最主要并发症,需要综合预防的疾病。

3.3 了解和掌握老年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疾病知识,才能为开展老年骨折病人对骨质疏松知识的调查分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敬红.老年性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护理园地,B,R473,1008-6919(2006)09-0017-02.

[2] 马渝根.医学老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8.

[3]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3.

第4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

骨质疏松是一类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精度、无创性、高准确性、快速等优点而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的监测以及对疾病产生的危害作出有效的评估上。然而长期以来,公众由于缺乏对骨质疏松了解,极少能主动要求进行骨密度方面的检测,更别说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了。本文通过对健康的中老年妇女233人进行骨密度检测,简单分析健康体检检测骨密度的实际意义,并以次提醒各方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资料与方法

利用GE公司的Luner 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2009年4月~2010年5月到本院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妇女233人,年龄40~79岁,并经体检排除内分泌、肾病及其他的代谢性疾病以及经仔细询问排除有口服过有影响骨密度值的保健药物等,常规进行腰椎(L2-4)前后位及左侧股骨近段(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的前后位骨密度检测。每日检测前均行骨密度仪的质量测定,在所有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后,再对体检者进行检测。检测前嘱体检者祛除有影响的衣物,并将体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详细记录并输入检测仪,检测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评价,以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T≥-1.0秒为正常;-1.0秒>T>-2.5秒为骨量减少;T≤-2.5秒为骨质疏松。

结 果

233例中老年妇女腰椎前后位、股骨近段的骨密度检测分析,其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情况,见表1。

表1 233例中老年妇女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情况

讨 论

上表结果显示,妇女在中年期就已出现了骨量减少,并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增长趋势,尤以骨质疏松的增长为明显。

骨质疏松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疾病,因其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引起任何的症状而极具隐蔽性,使得人们对其缺乏警惕而延误最佳的防治时期。当随着骨量逐渐丢失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身体疼痛、身高变矮或骨折等明显的症状,甚至身体畸形,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更严重者可因骨折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因素,如月经、怀孕、哺乳、绝经等则更易、更早、更多地患有骨质疏松。一项调查显示,有25%~30%的中老年妇女存在严重骨质疏松[1],甚至有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罹患骨质疏松的人群中>60岁的老年妇女约占到了80%[2]。

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缺少从正规渠道获得基本的医学保健常识,使得大众对骨质疏松这种以老年性人群多患的疾病及其引起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或知之甚少,多数人认为该病是人老后必然发生的生理性现象而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或者滥补钙。甚至许多医疗部门、医生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在许多单位的职工进行年度身体健康体检计划中鲜有针对骨密度检测作出安排,广大的公众个体就更不明白骨密度检测的实际作用。而目前医学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然而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化解危险因子的作用,避免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3,4],关键是要提早进行预防,如根据骨骼在生长过程中,骨量经由生长期向高峰期发展并达到一定的平衡,然后随着人体机能的老化骨量在缓慢的流失的这一规律,在骨骼的生长时期即孩童时代就开始进行,通过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锻炼等措施保证骨骼在生长时期最佳峰值骨量的获取,提高骨骼的坚实度,并将预防措施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对骨质疏松要正确认识,加强早期的预防,这比骨质疏松发生后再采取治疗要重要得多。

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医师要积极关注骨质疏松的危害,重视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各级医疗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公众进行健康的医学常识普及教育,让大众得以了解骨质疏松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促进人们增强对骨质疏松类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并根据骨骼的生长规律及骨量变化的趋势指导人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方法,防止骨量的提早流失,同时加强对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进行骨密度的检测,以便于了解个体的骨量含量及患病的风险,特别是预测骨折的发生机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或干预性的治疗,防止或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5-8]。

目前世界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并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随着增长。对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各级医疗部门及广大的医务人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孙桂娟.浅谈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20-121.

2 林小芹.骨质疏松症防治新进展.社区医学杂志,2007,5(19):46-47.

3 鲁丽君.为你的骨骼加油.人人健康,2010,20:21.

4 李芸芸.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百科知识,2009,5:37-38.

5 刘小珍,陈庆瑜,甘小玲,等.286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析及干预措施.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6):459-460.

6 李红桂,胡陈蔚.健康教育干预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护理研究,2005,19(6):996-997.

第5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老年;综合干预模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82-02

我国社会人口已进入老龄化时期,大多数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因此,正确认识、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人们对骨质疏松知识的缺乏,或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多数患者认为药物治疗是唯一的途径。然而由于当前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控制骨质疏松,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同时,探索切实可行的综合干预模式,对于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1]。笔者所在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于2009年7月——2012年9月选取深圳市福田区福利中心及周边社区200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的100例给予OP相关预防性综合干预,现已经全部完成随访工作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深圳市福田区福利中心及周边社区200名老人作为本研究之对象,所有对象其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且均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评分较高的能长期接受干预的常住人口,同时排除年龄不符合者、已患骨质疏松且有明显病变者以及不能长期居住而联系不佳者。其中包括男67例,女133例;年龄51-76岁,平均(56.2±5.8)岁;体重48-62kg,平均(54.1±4.3)kg;身高150-174cm,平均(159.4±12.3)cm;文化程度包括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98例,中学文化程度者83例,大学文化程度及以上者19例。将此200名老人按随机数字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成组后组间成员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文化程度以及基本骨质条件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本研究OP以骨密度峰值减去2个标准差作为诊断标准。对照组除日常的媒体宣教外不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健康教育 在社区内组织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编写和发放与骨质疏松相关的知识宣传材料,定点张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膳食宝塔图;聘请相关专家在社区内面向老年人群开展骨质疏松症防治的专题讲座,并于期间应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帮助老年人学习以加深其对该疾病的认识;定期组织观看健康保健影像资料,积极宣传生活中有关防治骨质疏松的知识;每月均编写一期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宣传知识办报并张贴于社区健康教育栏内;每月进行1次电话回访,且每2个月再进行1次家庭访视以进行面对面交流;定期对骨密度、体重及身高进行测量。

1.2.2 饮食干预 基于基础代谢功能及胃肠道消化能力的下降,多数老年人群的钙代谢极易出现负平衡的情况,其中女性老年人群由于在绝经后其内分泌功能减退更为显著,所以此方面情况表现尤为突出,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给予合理的饮食干预可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情况缓解[2]。①宜多食用的食物:宜用食物主要为一些含钙量比较丰富者,比如有奶类、豆类、虾皮以及海藻等,其中牛奶不仅含有较充足的热能,而且可有效弥补膳食中钙源的不足,为最佳补钙食品,需保证每天一杯,又如可适量在骨汤中加醋,这样可帮助钙的溶解而有利于人体吸收,但不宜与菠菜、苋菜等含较多草酸的食物共用,以防止草酸钙的生成而影响钙吸收;②少吃或禁用食物:浓茶和咖啡等均具有较强刺激性,包括所有的油腻煎炸食物,都会对老年人的胃肠功能产生较大影响,最终可对钙的吸收造成妨碍,另外,香烟所含尼古丁及咖啡因可加速钙的排除,酒精在加速钙排除的同时和会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因此有必要戒烟忌酒;③合理补充钙剂:通常在40岁之后,人体对钙的吸收会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因此需指导干预组老年人合理进行钙剂的补充,其每天的钙摄入量保持在500-600mg之间,同时注意经常晒太阳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而增加对钙的吸收效率。

1.2.3 生活方式干预 骨质疏松是导致发生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加之机体老化和脑组织萎缩程度较大,其感官灵敏度及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确实,发生跌倒而发生骨折的几率会大大高出非老年群体,因此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跌倒的预防方面[3]。具体干预方法为:首先尽量改善其居住环境,确保其房间采光良好而不至于妨碍视线,合理布置家具以最大程度减少行动障碍,做好卫生间等地面的防滑措施;其次需指导其进行合理的穿戴,衣物合体而不宜过长过宽大而影响行走,鞋在保证舒适的同时还需具备耐磨和防滑的特性,尽量避免穿拖鞋;再次需在行为方面给予必要指导,如在日常变化的过程中不宜动作过快,起床先侧身借助手支撑身体以防止要不过度用力,保持腰背挺直下蹲等,另外尽量不过于负重和进行高程度体力活,注意台阶跨越及乘车安全等多方面生活细节。

1.2.4 运动干预 鼓励干预组老年人坚持进行户外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做健身操和打太极等,个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进行一定量的跳跃运动,有资料显示,跳跃运动是最佳预防骨质疏松的运动方式之一,坚持1年跳跃运动的绝经后妇女,最易发生骨折的髋部其骨密度可增加3%左右。运动锻炼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或是傍晚进行,运动强度及持续的时间依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主观感觉费力、气短和出现微寒即可停止,通常该时间在30min左右,切忌过度运动而影响食欲和睡眠情况。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所有对象均随访3年,并在干预前后均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①骨密度(BMD)。采用我院已配备的超声骨密度测定仪进行检测,主要测定踝关节和膝关节的BMD值。②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a、血碱性磷酸酶(AKP):在禁食12h以上的条件下取晨静脉血5ml于2h内进行血清分离置-20℃冰箱冷冻保存后采用专业仪器进行测定;b、尿钙(Ca)、尿羟脯氨酸(HPr)及尿肌酐(Cr):连续2d在第1次晨尿后1h后,去第2次空腹尿10ml于-20℃冰箱冷冻保存后进行集中检测。③发生骨折例次。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两组均数差值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骨密度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的踝关节与膝关节骨密度值均较干预前有显著增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两组发生骨折情况比较 随访期间干预组未有1人发生骨折;对照组有6人发生骨折共9例次,骨折发生率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全世界的骨质疏松患者大概有2亿之多,已跃居所有慢性疾病的第七位,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骨质疏松症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4]。而在我国,半数65岁以上老年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其中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率已高达40%,较30年前增加了3倍,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此情况估计会变的更加严重[5]。因此本研究选择50岁以上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为争取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对老年骨质疏松症而言,防重于治已是众所周知的原则。BMD是反应骨矿含量的重要指标;40-75%的血清AKP均是由骨细胞产生而来,因此血清APK水平即是骨生成活动能力的重要指征;骨吸收的灵敏指标则可由尿Ca/Cr及Hpr/Cr作出反映。因此本研究在进行骨密度考察的同时,也将血清AKP、尿Ca/Cr及Hpr/Cr作为了主要的观察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通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生活方式、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其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

综上所述,在社区针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其科学的综合干预措施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具重要意义,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不仅可可显著提高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更能较好地改善其生存质量和降低此类疾病之医疗成本,值得全社会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乔.社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1,28(9):30-33.

[2] 邹竹钦.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对饮食治疗知识的知晓程度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3):49-50.

[3] 林华.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防治老年骨质疏松[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6):407-409.

第6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老年人中多发,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病人在临床上主要出现为骨量降低,存在异常骨组织等情况,因骨质疏松病人的骨质脆性提高,病人更容易出现骨折的危险[1]。目前我国人群不断向老龄化发展,人群中患有骨质疏松病的比率也随之增加,该病开始变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因其需要较长时间治疗,效果显现迟缓,不但使病人的生理遭受到痛苦,病人也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本院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33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 56-85岁,平均年龄(66.1±10.8)岁;对照组3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 55-83岁,平均年龄(65.9±11.3)岁。所有病人均排除存在恶性肿瘤及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史。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钙质和缓解疼痛两个方面,补钙主要为补充碳酸钙,疼痛缓解采取中药内服外用、按摩、理疗等方式进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系统的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 对病人进行骨质疏松症健康知识宣讲,为病人耐心解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疾病发展、治疗重点等方面,发放相应的疾病知识宣传册,举办疾病相关专题知识讲座,着重提出饮食、运动、药物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发展的重要性。

1.2.2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在护理方案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大多数年龄较大的人群,其病程漫长,生活上也不太方便,病人容易发生焦虑、忧郁、意志消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2],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人本身的因素,进行换位思考,能够耐心倾听病人的想法,表现出尊重、理解,护理时应多与患者交流,将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起来,同时在精神上支持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协助病人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缓解其心理压力,塑造病人乐观稳定的机体内环境。

1.2.3运动干预 选取合适的体育锻炼及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结构,避免骨量丢失。按照病人自身的不同情况制定运动方案,选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进行负重锻炼,运动负荷的选择按照病人身体能够耐受的程度作为标准[3]。通常,运动量应选择由少到多,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内为宜,尽量不选择剧烈运动,避免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而造成骨折,每周运动次数控制在3-5次。叮嘱病人锻炼的环境应选取有充足阳光、空气流通的地方来进行,因日光照射能够显著增强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吸收。

1.2.4 饮食护理 叮嘱病人应粗细搭配进行饮食,尽可能多食用杂粮,以及一些能够对骨代谢进行改善的食物(例如洋葱、绿叶菜等),平时在生活中应禁烟禁酒,饮食清淡,可以多进食一些坚果的食品。

1.2.5 积极的止痛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能够对病人疼痛的严重程度、可能承受的程度、以及疼痛加重的原因进行评估。常规的疼痛可机械能按摩、中药烫疗、理疗等方式缓解;中度疼痛应当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选取一些合适的止痛药,例如非甾体药物,同时留意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副反应,并积极采取措施;疼痛发生较为严重的病人,在采取药物进行镇痛的基础上,可协助病人适当休息患肢,鼓励其采用手杖、腋杖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日常活动,同时协助病人进行合理程度的锻炼来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1.2.6 预防跌倒 骨质疏松病人平时易发生跌倒,而造成骨折。如果病人同时存在高血压、心脏病、视力障碍等疾病,也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情况,护理人员应当能够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对其进行相关风险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3疗效评价标准 无效:腰背痛、四肢痛未产生明显变化,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存在障碍;有效:腰背痛、四肢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显效:腰背痛、四肢痛消失,日常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生存质量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WHOQOL-100),选取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首次调查,干预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由专业人员协同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在调查员的协助下,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人员复核、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第7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及伴随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在老年人中90%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①。其中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变薄,骨小梁变细、减少,故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容易引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数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症缺乏认识,胸腰椎骨折又给生活和护理带来诸多困难,针对本病,我们进行有效的分期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男32例,女70例,最大88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74.8岁。经骨密度、X线等相关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并伴有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其中胸椎骨折20例,腰椎骨折82例。以卧硬板床、腰部垫枕、功能锻炼为主,同时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应用降钙素、二磷酸盐、补充钙剂、中药等。

2 护理

2.1 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就此感到突然,加之伤后的疼痛和生活方式改变,则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此时,护士应主动与病人沟通交流,安慰体贴他们,做好解释工作,耐心细致地协助其各种生活所需,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

2.2 卧床期间的护理

2.2.1 卧位及垫枕护理 本病的治疗需要特殊,且时间长,如卧位不当将影响复位。故应向患者讲明卧床及腰部过伸位垫枕的重要性,告之过伸复位能够迅速减轻因骨折引起的疼痛,能够整复和矫正因骨折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并能提高患者骨折后的生活质量,使之配合治疗。患者绝对卧于硬板床上,头部不用枕,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进一步损伤。椎体压缩超过1/2者,在患者受伤椎体下垫以适当高度的软枕,以维持腰部正常生理曲度。开始时垫枕高度为7~10cm,适应3~5天后,加用窄枕,两枕相加形成底大顶小的塔形垫,使伤椎后凸部位垫高至15 cm左右。患者需坚持日夜垫枕,疗程不少于6周。要求治疗期间垫枕部位准确稳定,交待病人不随意将垫枕移位。加强巡查垫枕位置和高度是否正确,尤其在入院最初几天,需做好床头交接班。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变化及时汇报处理。

2.2.2 腹胀、二便护理 胸腰椎骨折后,常因腹膜血肿刺激内脏神经,卧床后肠蠕动减慢,引起腹部胀痛、便秘。鼓励病人多食清淡,富含纤维素,能理气、健脾胃、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疏菜、红枣或核桃米粥、蜂蜜;忌辛辣、肥甘厚味及易产气的食品。多饮水,每日晨起饮用淡盐水一杯,防止便秘。腹胀时给予腹部热敷、按摩以促进肠蠕动,较重者给予肛管排气、灌肠。按摩方法是:病人仰卧,曲膝,全身放松,术者站一侧,手蘸松节油(或风油精、清凉油),用大鱼际掌面轻按神阙穴片刻后,再用手掌缓缓由内向外做环形按摩。排尿困难者,行按摩、热敷、听流水声、针灸等方法,无效时再行导尿术。

2.2.3 做好生活护理 由于年老体弱,加之骨折后长期卧床,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等。(1)指导和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每1~2小时翻按1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翻身时嘱患者挺胸直腰绷紧背部肌肉形成自然内固定,一人托扶患者肩、髋,另一人扶托髋部、双下肢,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同时向对侧翻。侧卧时躯体前后用被褥或枕头等物夹持。仰卧排便时,适当加高垫枕同时妥善放置便器,避免托拽。保持被褥、床单、衣服清洁干燥无渣屑,平整无皱折。垫枕表面柔软,以防压伤皮肤。(2)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增强肺活量,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咳嗽、排痰等,并注意保暖,同时劝吸烟者戒烟。(3)指导病人多饮水,保持会清洁卫生,勤换衣裤。有持续导尿者给予每日2次擦洗尿道口,并进行膀胱冲洗。

2.2.4 指导功能锻炼

由于老年人对功能锻炼重要性认识不够且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故应向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既可防止软组织粘连及脊柱各关节活动减弱,也可防止骨质疏松和慢性腰痛,又有持续复位的作用。并告知锻炼要尽早进行,循序渐进,切忌粗暴剧烈,以免加重损伤,影响骨折愈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法如下:(1)开始时练习主动挺腹,每日3次,每次5~10min。(2)伤后第1周行“五点支撑法”锻炼;(3)2~3周开始“三点支持法”练功;(4)3~4周开始全身腾空呈拱桥状进行“四点支撑法”锻炼;(5)5~6周开始俯卧背伸行“飞燕点水”练功法。以上几种功能锻炼,护士应指导病人掌握要领,保持正确的练功姿势,开始时因伤后疼痛和不适应,每次练数个或数十个,以后逐渐增加至200~400个,每日3~5次。当腰背痛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卧床休息。每次锻炼后需重新放置垫枕。

2.3 康复期护理

2.3.1自我护理知识指导 本组患者,多数在二便通畅、疼痛减轻、病情稳定时出院治疗,护士应做好出院指导。嘱其继续卧床休息、垫枕、腰背机功能锻炼;下床活动时间,视恢复情况而定,一般卧床45~60天。开始起床活动时,先在床上慢慢坐起,自觉无头晕及其它不适,可下地站立和迈步,行走时应挺胸,不做一切弯腰动作,3个月后才可练习弯腰前屈,但时间不宜过长,如感疲劳即卧床休息,应卧硬板床,腰下垫枕,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半年以上,日常生活中避免劳累,禁;饮食以多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品,如核桃、桂园、骨头汤等。但要注意保持腑气通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定期摄片复查,并在医生指导下生活和工作。

2.3.2 家庭护理指导 胸腰椎骨折恢复后,应进行骨质疏松症家庭护理的指导,以防止再次发生骨折。(1)合理的饮食,鼓励老人多食含钙、磷、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骨头汤、绿色蔬菜等,禁烟酒,不饮浓茶、浓咖啡和碳酸饮料。(2)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鼓励老人常到户外活动,接受日光浴,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运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参加剧烈活动,不举重物;指导病人坚持不懈地选用运动量适宜的锻炼,以提高骨量,减少骨量丢失,预防骨折。(3)改善生活环境以防跌倒,消除地板上的杂物,地面整治干燥,浴室设防滑装置,光线充足,穿舒适的耐磨鞋,外出活动时要有人陪伴,路面状况不好时有人搀扶或扶拐杖。同时积极治疗并存的疾病,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4)定期进行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检测,预测骨折危险因素及观察治疗效果。

3 体会

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年龄大,各种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加大了护理难度,我们通过周到细致的心理和生活护理,采取正确卧位和垫枕方法,进行有效规范的功能锻炼及系统的康复指导,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第8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流行病学研究

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机率要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有研究表明,糖尿病(DM)患者骨质疏松(DO)的发病率和骨折率的危险性较整张人群相比明显增加。1型DM的妇女骨折发病率是非DM妇女的12.25倍,1型糖尿病女性青春期后就开始有了骨质丢失,DO的发病率比同年龄的女性高[1~3]。2型DM患者DO的发病率20%~60%,患2型DM的老年女性比非DM女性和男性骨质丢失更快,骨折发病率也明显增加[4]。以上研究均提示DM与DO密切相关。

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高血糖、胰岛素与雌激素糖尿病对骨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与缓慢,骨吸收过程大于骨形成过程,使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和骨质疏松[5]。其发病机制[6]:①高血糖时大量葡萄糖从尿液排出,渗透性利尿作用将大量Ca.2+、P.3-、Mg.2+离子排出体外而使其血浓度降低;低Ca.2+、低Mg.2+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甲状旁腺(PTH)分泌增加,溶骨作用增强。②在成骨细胞(OB)膜表面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有促进骨细胞内氨基酸蓄积,刺激骨胶原合成和核苷酸形成的作用。胰岛素缺乏使OB数目减少,活性降低,通过对骨细胞的多种代谢作用而影响骨的形成和转换。胰岛素可以兴奋25-羟化酶,协同PTH调节α2羟化酶活性[7],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和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cAMP刺激骨吸收,可使骨氨基酸减少,骨盐沉积减少;胰岛素还可抑制高血糖对骨髓源基质细胞衍生的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的毒性作用[8]。因此,DM时存在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其可能是导致DO的主要因素之一[9]。③长期糖尿病引起肾功能损害时,肾脏12α羟化酶缺乏或功能受限,使1,25-(OH)2D3生成减少,肠Ca.2+吸收减少。④糖尿病合并神经血管病变时,加重骨的营养障碍。⑤胰岛素可促进PTH、1,25-(OH)2D3、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OB的作用,使其活性增加,自身分化成熟及胶原合成增加[10]。⑥DM患者长期的高血糖严重影响卵巢功能,雌激素分泌减少。现已发现,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表面均有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这些细胞,参与骨重建。雌激素可以抑制骨转化和破骨细胞凋亡[11],刺激骨OPG的产生,此外它还抑制IL-6的表达,对TN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也有抑制作用,TNF和M-CSF可以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由此推断雌激素维持在一定水平可抑制骨的溶解作用。所以糖尿病时,由于机体雌激素水平显着下降,骨重建的几率急剧增加,导致骨质疏松。

免疫因素研究发现,T2DM患者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易合并各种感染,胰岛素缺乏或抵抗时,可导致免疫系统的调节异常,产生过多的前炎症因子(IL-1、TNF-α等),其可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化,加强骨吸收[12]。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强烈的骨吸收刺激剂,可以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加强并放大骨溶解作用,TNF则可抑制破骨细胞凋亡,是破骨细胞的活化因子,因此也促进骨的吸收,IL-1和TNF的增加反过来又可刺激IL-6的分泌,三者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骨吸收[13],这是唐脑病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IL-6由成骨细胞生成,可刺激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凋亡,增加局部破骨细胞数目,诱导骨吸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L-6水平升高,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引起骨质吸收增多,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TNF-α,IL-1水平亦显着升高,这此细胞因子共同起协同作用,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加速骨吸收。骨质破坏释放的TGF-β、BMP、IGF、IL-1、IL-6等细胞因子又反过来加重骨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糖尿病骨质疏松时,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一些细胞因子分泌改变,如PTH分泌增加,升高的PTH水平刺激骨骼贮藏钙的动员;促进肾脏将25(OH)D3的转换为1,25(OH)2D3,增加肠钙吸收;刺激成骨细胞表面的PTH受体,以增加RANKL的表达。RANKL属于TNF家族成员,可以在成骨细胞和基质细胞表面表达。它通过和前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结合,诱导破骨细胞的成熟,促进骨吸收而造成骨质破坏。此外糖尿病患者OPG合成及分泌减少,也促使更多的RANK与RNKKL结合,OPG/RANKL/RANK系统之间的平衡随之发生变化,破骨前体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失调,骨髓微环境中的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尚有研究表明,糖尿病骨质疏松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性别、年龄、绝经年龄及病程、瘦素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iu EY,Wactawski,Wende J,Donahue RP,et al.Does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start in post teenage years in women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3,26(8):2365-2369.

2 钟丽娜.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7):219-221.

3 Schwartz AV,Sellmeyer DE,Strotmeyer ES,et al.Diabetes and bone loss at the hip in older black and white adults[J].J Bone M iner Res,2005,20(4):596-603.

4 韩宝玲,张扬,张凤萍.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4):214-215.

5 冯玉欣,逄力男,董砚虎.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19(3):132.

6 黄国良,张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评价与对策[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4):4-6.

7 Gop alak rishn an V,V ignesh RC,A runakaran J,et al.E ffects of glucose and its modulation by in su lin and estrad iol on BM SC d iferentiation into osteoblastic lineages[J].Biochem C ell B ioJ,2006,84(1):93-101.

8 孙雯雯,王立.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胰岛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2119.

9 Nakamura T,Imai Y,Matsumoto T,et al.Estrogen prevents bone loss via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and induction of Fas ligand in osteoclasts[J].Cell,2007,130(5):811-823.

10 Krum SA,Miranda-Carboni GA,Hauschka PV,et al.Estrogen protects bone by inducing Fas ligand in osteoblasts to regulate osteoclast survival[J].EMBO,2008,27(3):535-545.

11 刘伊辉,郭英,李爱英,等.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多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06,46(20):62-64.

12 Hong DS,Angelo LS,Kurzrock R.Interleukin-6 and its receptors in cancer:Implication for translational therapeutics[J].Cancer,2007,110(9):1911-1928.

13 朱翔,章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及其影响因素.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4):6-8.

[ZK)][HT][FL)][HJ]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保养与维护

[FL(3!@(0,0,0,40)K2]

李世革 朱荣琼 郑洪琼

657000云南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应室

关键词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保养与维护 正常运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05

一直以来,压力蒸汽灭菌法都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手段,是热力消毒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临床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灭菌效果最可靠的一种灭菌方法[1]。消毒灭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和质量,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基本措施和保障。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的不断增加,器械的临床使用、周转率不断提高,对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有效维护与保养,是保障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正常运行的重要预防措施。

2年来对4台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正确检查及保养与维护,每天使用前进行1次常规的性能检查、保养与维持。每周1次全面清洁及维护与保养,每个月1次彻底的清洁除垢及维护与保养。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检查处理。通过以上常规检查及维护与保养,减少了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维修次数,保证了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正常运行。

保养与维护的措施

1次/日的保养与维护:每天设备运行前用挤干水的清洁不起毛的布巾擦拭灭菌室内、灭菌室外及消毒车,保持灭菌器的清洁、干燥:①进行安全检查:灭菌器压力表处在“零”的位置;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伤;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2]。②能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③消毒灭菌工作结束后。④关闭触摸屏电源,切断控制电源盒动力电源。⑤关闭蒸汽源,将进夹层和类内室的蒸汽阀门关闭,夹层中的蒸汽将自然冷凝水从夹层疏水阀中排出。⑥关闭水源,关闭供水阀门。

每周1次的全面清洁及维护与保养:①用中性洗净剂清洗灭菌室内,灭菌室外及消毒车,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最后用不起毛的布擦干。②把内室前部过滤网依附的纤维屑和沉积物清理干净,以保证抽真空速率和冷凝水畅流以及温度的指示与压力吻合。

每个月1次的彻底清洁除垢及维护与保养:①灭菌室内每个月进行1次除垢。使用鲁沃夫的水垢祛除剂。水:除垢剂1∶100ml、作用10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不起毛的布擦干。最后用浸油的纱布擦拭室内。②灭菌室外及消毒车用中性洗涤剂清洗。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不起毛的布擦干,灭菌室外不锈钢的部件用浸石蜡油纱布擦拭。

讨 论

通过对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每天、每周及每月的维护与保养,并建立记录本。质控人员监督执行,进行不定时的检查维护与保养的措施及记录情况。随时保持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清洁、干燥,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定期联系相关部门检查、维修。将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了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正常运行。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符合卫生部的标准,保证灭菌物品100%合格,保障了各科室无菌物品的及时供应,从而保证了医疗安全,提高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肖少梅.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

2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ZK)][HT][FL)][HJ]

社区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现状及管理

[FL(3!@(0,0,0,40)K2]

杜玉芸

300454天津市塘沽传染病医院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社区 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0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为危险因素的不断增加,老年高血压的发患者数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高血压具有“三高”和“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1],正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社区人群特别是老年患者对高血压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性普遍认识不足,开展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加强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管理更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就社区老年高血压患病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并如何加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做一阐述。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病特点和现状分析

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多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增大,表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血压波动幅度加大,晨峰现象增多,易发生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多,血压常不稳定;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多,易发生突发心脑血管事件;老年高血压更具有“三高”和“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

老年高血压的社区发病情况:如前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行为危险因素的增加等,导致老年高血压发患者数呈不断上升趋势。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老年高血压发病存在着城乡和地区差异性,且与体重指数、吸烟、职业、劳动强度、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

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老年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高血压危害健康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多数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3/4患者没有进行正规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未能规律、规范应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没有达标;老年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老年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差,不愿到社区及医院看病,难以对疾病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由于就诊较晚,常已出现靶器官损害,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同时社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掌握了解不深,对降压药物的种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经验不足,医学科学知识更新不及时。特别是缺乏对高血压患者有效的治疗管理,难以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合理的行为干预和规范的降压治疗。

如何加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做好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仅仅依靠医院门诊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社区综合防治干预。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社区医务人员要努力学习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要熟练掌握高血压的病因、临床分级,常见并发症和合并症、诊断和治疗等。要熟练掌握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用法、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结合患者病情,考虑个体差异,合理选择降压药物。要了解掌握高血压防治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跟上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从事社区医疗工作还必须注意学习患者管理方面的先进知识,摸索总结符合社区实际的患者管理经验,提高科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制定高血压健康宣教计划:针对个体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了解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从而提高患者对临床降压治疗的依从性,增强临床治疗效果。要将治疗、护理、预防视为一个整体,准确地捕捉患者的需要,寻找相应对策开展健康教育。应使患者在疾病各个阶段得到最好的、最合适的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目标。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应扩大到患者家属、亲朋好友,乃至社区所有健康人群,使更多的人能了解高血压防治知识,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方法:①随机性教育:即定时给患者灌输相关知识,在给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或交谈时均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②座谈式教育:针对重点患者给予谈话教育。③书面教育: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册。④举行小讲座:定期在社区内举行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⑤利用黑板报进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

⑴高血压病的基本常识:①规范测量血压的方法。②高血压的分级及危险度分层。③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140/90mmHg,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目标值<130/85mmHg。

⑵饮食指导: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维持饮食中足够的钾、钙、镁。食盐摄入量低于5~6g/日。对于肥胖患者,应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控制饮酒,少食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⑶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服药,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社区医生、护士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督促患者坚持长期合理用药。高血压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很多患者一旦达到正常标准就停止吃药,这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如果在服药过程中降压效果不佳,原则上应小剂量开始加服另一种药物,直至血压恢复正常或经医生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如服药过程中血压下降过快,同时伴有头晕等脑部缺血症状时,应积极寻找原因,减量或更换降压药物。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告诫患者按医嘱服药,不要突然停药。对于服用维持量的患者,根据老年高血压值的昼夜波动的规律性,尽量避免22:00~6:00服药,以防使血压更低,甚至引起脑血栓形成。

⑷运动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所能承受的运动量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做健身操、慢跑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持续时间初始10~15分钟,一般30~45分钟。运动应持之以恒,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循序渐进,逐渐延长运动时间,增加运动强度。活动后心率应3~5分钟之内恢复正常,以自我稍感疲劳为宜,不要盲目追求运动强度。

⑸心理指导:老年人由于退休在家,年老体弱,容易产生“无用”感,加重悲观情绪,容易使情绪不稳定,导致血压波动。应注意控制情绪,消除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如焦虑、生气。做到性情开朗,情绪稳定,避免大喜或大怒,正确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控制高血压有很大的帮助。

⑹其他指导:①注意劳逸结合。②防止大便干结。③保证充足的睡眠。④戒烟限酒。⑤定期做健康体检。

加强高血压病的管理和随访

建立老年高血压患者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了解掌握患者及家庭的相关情况,对患者实行动态专案管理。定期随访,按照患者血压情况实行分级管理,每月随访≥1次,对患者血压进行检测,并教会患者自测,及时指导用药并详细做好随访记录(血压值、服药状况、服药不良反应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医生或护士对片区内患者进行责任制管理,并提供电话指导和随时访视服务[2]。通过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定期随访,保证高血压治疗的有效率、连续性和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老年高血压的控制率,减少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

总之,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大量的实践证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注重健康教育和加强社区治疗和管理。只有建立完善的社区防治与管理体系,建设有一定专业能力和责任心的管理队伍,健全老年高血压管理的科学制度和规范,才能有效提高高血压病的防治效果,改善我国高血压发病的“三高、三低”现象,降低高血压相关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病率,切实提高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知识范文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成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

简介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国际骨质疏松日”。

酒精性骨质疏松症(AOP)是指因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导致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代谢紊乱性疾病,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亦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的酒精性骨病之一。

酸性体质与钙流失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

形成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钙的缺乏是被大家公认的因素。降钙素以及维生素D的不足也很重要。然而骨质疏松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体的正常环境是弱碱性,即体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时,就是健康的。可是因为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情绪等的影响,人的体液很多时候都会趋于酸性,尤其是在人体摄入大量高蛋白、高糖分等时,出于本能,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身体就会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体内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就是钙质,它们大量的存在于骨骼中。那么,在大量进食酸性食物的时候,身体就会自然地消耗骨骼中的钙质来中和血液的酸碱性,以维持酸碱平衡。因此说,酸性体质是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通过改善酸性体质的途径,预防骨质疏松就显得尤为重要。专家指出,食用碱性食品是防止体液酸化,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防止钙流失的最有效方法!

症状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引起因素

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有的人补了几年钙,还是骨质疏松,这就是酸性体质在作怪。酸性体质把人的血钙中和、沉淀了,不管用了。血钙低了,骨头里的钙就会跑出来补充血钙,结果又被酸性物质中和了,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酸性体质要想补钙,必须先纠酸,改善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

酸性体质除了造成以上疾病外,还容易失眠、多梦、疲劳、腰酸背痛、四肢麻木、怕冷、便秘、腹泻、急躁、身体肥胖、痛风等。

预防骨质疏松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壳寡肽为一种动物性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人体体液偏酸性物质,能维持血液中钙浓度的稳定,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

(2)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喝浓咖啡能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形成上述不良习惯。

(3)运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都有利于钙的吸收。运动中肌肉收缩、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会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

(4)防止缺钙还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6)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病因分类

(一)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二)继发性

1.内分泌性 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2.妊娠-哺乳

3.营养性 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4.遗传性 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5.肝脏病

6.肾脏病 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7.药物 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8.废用性 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等。

9.胃肠性 吸收不良胃切除。

10.类风湿性关节炎

11.肿瘤多发性 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

12.其他原因 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应该如何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椎体一旦发生骨折即需卧硬板床休息,膝下垫一枕头以减轻下腰部的应力。注意褥疮护理,可以用些止痛药,疼痛消失后即应开始锻炼并逐日增加活动量;疼痛剧烈者可佩戴支架。

(二)增加骨组织的方法

1.口服钙剂:碳酸钙、磷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都可应用。口服钙剂后应鼓励多饮水,以防止尿路结石。

2.补充维生素D:必须注意,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会引起高血钙症,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每天的剂量为400单位。

3.补充求偶素:适用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剂量为每天0.6mg,长期使用有致癌可能,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4.运动:每天至少需作30分钟的散步,即可负重下锻炼又可吸收光照。

5.品椒:每天口服氟化钠1mg/kg,分36次服用,必须同时加用钙剂,过量服用会出现氟中毒,用后18个月90%病例不再有骨折。

6.其他药物:有双磷酸盐降钙素与促进合成代谢的皮质醇如stanozolol。

7.钙之缘片:内涵碳酸钙及维生素D,更有利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危害

1.发病率高

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全球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III,1988-1994年)结果表明,骨质疏松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50岁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经历了第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折的危险明显加大。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9000万,占总人口的7.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21亿,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有学者对1995-1996年美国骨质疏松、心肌梗死、卒中和乳腺癌的年发生数进行调查显示,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150万次,其中椎体骨折70万次,腕部骨折20万次,髋部骨折30万次,其他骨折30万次,高于心肌梗死、卒中和乳腺癌的发生数。

2.临床表现

(1)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疼痛,主要为多发性和全身性,最常见的是腰背酸疼,其次是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疼痛,患者不易说清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发生于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症状时轻时重;(2)骨骼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3)骨折:脊椎、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骨折常见。脊椎骨折中,常是压缩性、楔形骨折,使整个脊椎骨变扁变形,这也是老年人身材变矮的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可明显增加老年人病死率和致残率,调查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1年内男性死亡率(31%)是女性(17%)的2倍。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需要外科手术,术后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完全恢复至骨折前水平,有25%~35%的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髋部骨折更严重的危害性是有2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1年内死亡,有20%的髋部骨折患者将在1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导致肺部感染和褥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可达10%~20%。

骨质疏松的危害性还在于多数人无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长,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丢失常在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奏效。

骨质疏松诊断:

(一)病史与临床特点

女性患者应注意询问妊娠哺乳及月经情况。病因不同可有其相应的症状及体征,但其共同点有:周身骨痛以脊椎、骨盆区及骨折处为主,呈持续性痛且与骨质疏松程度相平行,蹬楼或改变时尤甚。久病下肢肌肉萎缩、脊椎压缩性骨折,致身长缩短、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KP)及尿磷皆不正常,血浆骨钙素升高,尿钙可偏高,尿羟脯氨酸可能升高。如伴有软骨病时血、尿生化指标可能有相应改变。

(三)X线检查

当X线呈现骨质疏松时骨矿物质的减少已在30%-50%以上。主要改变为皮质菲薄,骨小梁减少变细或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以脊椎和骨盆明显,特别是胸、腰椎负重阶段尤重。早期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透明度加大,水平方向的骨小梁呈垂直的栅状排列。后期纵行骨小梁也被吸收抗压能力减退,胸椎呈楔状畸形。由于海绵疏松,骨较致密骨更易脱钙,故椎体受椎间盘压迫而形成双面凹陷,也可见脊椎压缩性骨折或其他部位的病理骨折。X线上有时不易与软骨病相区别或两者并存。近年来,多种新技术已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检测,如中子激活分析法测定全身体钙,单光束骨密度仪测定前臂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脊柱骨密度,椎体用计算机断层(CT)以及放射光密度计量法等。必要时施行骨活检,对于早期诊断和随访骨质疏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因素

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功能对骨重建调节,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其一,随着免疫功能而改变;其二,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与骨代谢有关。

免疫功能和骨的关系实质上是免疫细胞和骨髓的关系,免疫细胞是指巨噬细胞和担当骨吸收的破骨细胞等。骨髓位于骨的中心部分,其骨髓中各系列细胞按比例增生的情况和细胞形态、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此骨骼的坚实程度。70-80岁的老人,其骨髓增生普遍减低,骨髓内脂肪组织增加,造血细胞减少,这也是发生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当然,骨髓中免疫细胞的活跃程度也与骨形成有关。

骨细胞和免疫细胞通过各自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共同发挥着骨髓与骨之间的彼此关联的机能,保障骨钙平衡,支持骨重建与骨形成。一旦平衡破坏,骨吸收明显大于骨形成时,骨量减少,将发生骨质疏松症。

遗传基因的影响

白种人、黄种人比黑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几率高,且症状较重;身材矮小的人较身材高大的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即使是生活条件、身体状况、环境因素相近,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两个人,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程度也有差异,这些事实都显示骨质疏松症与遗传因素有关。

物理因素的影响

包括是否经常运动、日光照射情况、重力负荷情况等因素,它们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

运动员由于经常运动,身体健壮,骨密度高,极少患骨质疏松症;经常伏案工作,活动甚少的知识分子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长期卧床、偏瘫的病人常有骨质疏松症或合并骨折。这是由于长期肢体失用,使正常骨代谢失调,形成负钙平衡,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吸收增强,骨钙融出,故发生骨质疏松症。

经常从事室外体力劳动者其骨矿含量比室内脑力工作者多,这除了劳动锻炼坚强了体魄外,接受日光照射量较多也是个原因。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体内引起一系列光生物学作用,生成活性维生索D,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钙吸收,并使之在骨中沉积,有利骨形成。一般而言,南方人较北方人骨矿含量高,一个人夏季较冬季骨矿含量偏高,就是因为南方比北方,夏季较冬季日照时间长,接受日光中的紫外线量较多,皮肤内维生素D合成相对多,促进骨代谢,有利于骨的形成。

治疗药物

有下列四种:

1.骨肽片,该药是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是唯一的口服骨肽制剂,能将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接到骨质疏松部位,靶向性好,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

2.阿伦膦酸盐(alendronate):商品名Fosamax,有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同时具有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3.降钙素(calcitonin):借着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对于停经五年以上的骨质疏松症妇女有效。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脸潮红、起疹子、恶心与头昏。不过,只要停止药物治疗,骨质流失速度会开始加快,因此必须长期治疗。

4.钙剂和维生素D:联合用药效果较好。钙之缘片内含维生素D,维生素D是钙离子被骨髓吸收的载体,使人体对钙离子吸收能成倍增加,吸收更好。

5.荷尔蒙补充疗法:雌激素加上黄体素,可以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如果没有子宫,则不需要黄体素。健康正常的骨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的高发病症,国外有统计资料表明在60岁以上妇女发生的危险率为58%。它与卵巢合成的激素水平降低有关,由此造成骨痛、骨折,严重地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妇女的残疾率和死亡率。由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而药物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长期服用西药容易给患者带来许多副作用。

预防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四级预防。

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ml含Ca300mg)、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加强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或用固体骨肽制剂骨肽片进行预防,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日本则多主张用活性VitD(罗钙全)及钙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旁亢/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三级预防: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骨肽片等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基本规律,但受着激素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日照、体重)、免疫状况(全身体质、疾病)、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咖啡、饮食习惯、运动、精神情绪)、经济文化水平、医疗保障等八个方面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积极进行科学干预,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这将对提高我国亿万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级预防:我们倡导补钙从年轻抓起,均衡饮食,多多运动,保证每天15分钟左右的时间晒太阳获取最自然的钙质来源,并对骨质疏松有科学性的认识。比如大家所认为的磷酸盐阻碍钙吸收就是不科学的言论。

磷酸盐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矿物质,而且是所有生物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磷酸盐不仅在人体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骨折后相关并发症,在美国每年有约37500患骨质疏松者死于骨质疏松骨折的相关并发症。骨质疏松症虽不能完全预防,但给予一定的预防措施,如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锻炼等,能在很大程度减轻骨质疏松症,防止严重并发症出现。此外,对于具有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患有导致骨质疏松症高危情况的疾病以及使用可致骨质疏松症药物的患者,及时去除高危因素,给予相应的药物预防治疗尤为重要。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种族;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家族史;生殖系统因素,尤其是过早绝经;与骨密度降低有关的生活方式有吸烟、酗酒以及缺乏锻炼、导致无月经的大强度运动(例如马拉松长跑者);饮食因素,尤其是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二者缺乏即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以及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其他疾病以及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为减少骨折的发生率,应警惕老年患者容易摔倒的危险因素,包括平衡能力减退、性低血压、下肢肌力下降、反应迟钝、用药(如镇静剂)、视力障碍以及认知缺损。

运动处方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45岁以上的妇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

骨质疏松症除了骨痛、抽筋等症状以外,还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所以骨质疏松症应该积极诊断与治疗,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如果您出现上述不舒服后,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

全身不舒服,腰腿乏力,莫名其妙地骨头痛。医生再经过详细的检查诊断患有骨质疏松症后,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止痛药和补钙药。另外,还需要作一些配合,比如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对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意义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晒太阳与运动锻炼先是时间短一些,然后慢慢增加,延长锻炼时间。吃菜不应挑食,应该吃低盐、清淡膳食,注意营养要丰富。每天应保证1瓶牛奶。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疗了2个星期,骨痛、抽筋没有得到缓解。你可以再去找医生开一些针剂,帮助调节你身体内部骨钙含量。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这种病确实不能只靠打针、吃药。它是一种慢性病,是随着我们每个人年老后慢慢发生的。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缺少运动很有关系,千万不要小看了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作用。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骨组织就不容易丢失钙质,骨组织中的骨小梁结构会排列得比较合理,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

有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体内骨密度要比不爱运动的同龄老人的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跤,这就有可能有效地预防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并不可怕,只要医生和病人一起配合好,一定能解除患者的烦恼和痛苦。

食疗方法

发生骨质疏松后,除了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合理的膳食营养也会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下面是几个骨质疏松食疗方,供大家参考:

[方一]黄豆猪骨汤:鲜猪骨250克、黄豆100克。

制法:黄豆提前用水泡6-8小时;将鲜猪骨洗净,切断,置水中烧开,去除血污;然后将猪骨放入砂锅内,加生姜20克、黄酒200克,食盐适量,加水1000毫升,经煮沸后,用文火煮至骨烂,放入黄豆继续煮至豆烂,即可食用。每日1次,每次200毫升,每周1剂。

功效:鲜猪骨含天然钙质、骨胶原等,对骨骼生长有补充作用。黄豆含黄酮甙、钙、铁、磷等,有促进骨骼生长和补充骨中所需的营养。此汤有较好的预防骨骼老化、骨质疏松作用。

[方二]桑葚牛骨汤:桑葚25克,牛骨250-500克。

制法:将桑葚洗净,加酒、糖少许蒸制。另将牛骨置锅中,水煮,开锅后撇去浮沫,加姜、葱再煮。见牛骨发白时,表明牛骨的钙、磷、骨胶等已溶解到汤中,随即捞出牛骨,加入已蒸制的桑葚,开锅后再去浮沫,调味后即可饮用。

功效:桑葚补肝益肾;牛骨含有丰富钙质和胶原蛋白,能促进骨骼生长。此汤能滋阴补血、益肾强筋,尤甚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方三]虾皮豆腐汤:虾皮50克,嫩豆腐200克。

制法:虾皮洗净后泡发;嫩豆腐切成小方块;加葱花、姜末及料酒,油锅内煸香后加水烧汤。

功效:虾皮每100克钙含量高达991毫克,豆腐含钙量也较高,常食此汤对缺钙的骨质疏松症有效。

[方四]猪皮续断汤:鲜猪皮200克,续断50克。

制法:取鲜猪皮洗净去毛、去脂、切小块,放入蒸锅内,加生姜15克,黄酒100克,食盐适量;取续断煎浓汁加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至猪皮烂为度,即可食用。1日1次,分次服。

功效:猪皮含丰富的骨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对人体的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都具有重要作用。续断有强筋健骨、益肝肾等作用。此粥有利于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更年期之后的女性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可能是因为体内缺少一种重要的雌激素受体。

英国皇家兽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称为“雌激素阿尔法受体”的雌激素调节蛋白分子,对维持骨骼的强度很重要。缺少这种受体,雌激素就难以产生作用。科学家以体内缺少“雌激素阿尔法受体”的实验鼠进行实验,发现它们的骨骼在承受强力时,骨细胞没有增生。从这种实验鼠体内提取骨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也显示张力并未能使骨细胞增生。

正常情况下,当骨骼受到机械张力作用时,会有新的骨细胞产生,帮助承受负荷,保持骨骼强度。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女性体内,雌激素对于这一过程十分重要。

科学家说,这一发现表明更年期后的女性骨量下降,可能是由于体内缺少这种受体,这将有助于治疗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

女性多吃豆腐不怕更年期

豆腐是一种含有大量雌激素的食品。

豆腐不仅很有营养,对于上了年纪的女性,还可帮助她们克服更年期症状。

许多更年期女性不愿意服用荷尔蒙药物,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减少更年期症状。豆腐就是其中一种含有大量雌激素的食品。专家说:“豆腐等大豆产品是各种食物中雌激素含量最高的食品,但由于雌激素有很多种类,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很难拿豆腐和西药的疗效相比较。”“有很多更年期女性说她们每天吃一两块豆腐,潮红等症状会减少。但是,还没有什么科学证明豆腐不能吃过多,或是得吃多少才足以发挥效用。”

专家指出,要准确地治疗症状,还是服用含有很纯的雌激素的荷尔蒙药物,会比较有效,因为这类药物是经过临床试验证明的。

药膳原则

原则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肾虚证,总的治则是补肾壮骨,但要辨证施膳。药膳以选用具有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益肝健脾作用的药食为主;

2.需重视营养成分的补充,保护或改善脾胃的运化及吸收功能。

膳食宜忌

1.宜供应充足的钙质。要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桶柑、核桃仁等;

2.宜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可选用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及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