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教育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法制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91-01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法律意识淡薄,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全民普法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成为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法制渗透的重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生理心里都不成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期”、“危险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他们的肩上,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法制与学科教学》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弄清教材中的法制渗透点有多少个,涉及到哪一框,哪几部法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都必须做到心里有数,特别是在集体备课中要专门提出讨论,让备课成员达成共识。
二、 教师在法制渗透时必须把握好“渗透契机”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至关重要。找准法制教育渗透的相关教材中的知识是重点,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掌握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原则是关键。教师必须从教材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别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却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例如,我在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讲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我以此为契机介绍《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授“一国两制”时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域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域基本法》。讲对解决的基本原则时以此为契机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家法》的法律条款,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却会破坏教学的整体效果。由此可见,把握好 “渗透契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 教师必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要得到实践的检验,要为实践服务。我在上《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我在课堂上组织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参与法庭审判和法庭调查。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组织学生参加公判大会旁听,使学生置身真实的法制环境下,接受法律教育。组织学生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组织每年的12・4法律宣传日教育活动。总之,要通过多形式、宽领域来达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
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四、 老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中职学生 法制教育 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之一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当前中职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法制意识比较薄弱,容易走上歧途,甚至是违法犯罪。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一、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是全国人民的期望,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对中职生进行法制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
(二)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中职生为代表的未成年人,由于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的不良影响和他人的非法教唆,可能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学校定期开展法制专题教育,增强中职生法制意识,对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法制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该给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是校园的主体,但校园犯罪的发生使得校园内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综观近年来学生犯罪的案例,不难发现,其犯罪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并且犯罪程度日趋严重。中职学生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奇心、模仿欲,或者是逆反心理,加上法律知识的欠缺,从而引发犯罪,酿成苦果。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什么是犯罪,如何预防犯罪,这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改革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科学的法制教育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统一的法律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忽视对学生专业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课程,如经济法可以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内容;旅游法可以作为导游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进行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学习本专业法律知识,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意识比较薄弱,师资队伍比较弱,导致学校法制教育效果不好。要改变此现状,学校一定要重视,要把法制教育当做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制定好计划。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持法制教育,改善法制教学条件,并加强教师的法制队伍建设。一要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律教师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要鼓励和引导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进修、培训,并对教师加以考核,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三要对相关专业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和定期强化培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法制教育。
(三)从实践出发,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法制教育应从实践出发,过去我们着重于书本教学,讲授理论,学生听起来枯燥无趣,效果不好。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选用大家熟知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要在校内开展多种法律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法制意识。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如主题班会,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讲座、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组织和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具备了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自觉地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职生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三要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介进行法制教育。现代社会,报刊、电视、网络等已成为中职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社会与法》、《案例说法》。四要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从而提高法制教育实效,达到教育目的。
(四)净化社会环境,减少来自社会的不良干扰
加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减少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政府要坚决取缔一些涉及赌博的非法场所,对网吧等场所也应限制学生进入。中职生的法制教育是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帮助,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青少年时期生理成长迅速,但心理发育比较缓慢,学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对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大人的关爱和有效的监管,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以致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学校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对青少年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促使其加强对外界不良风气的抵制和对自身不良行为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渗透性原则。语文课毕竟不是法制课,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是直接的、单刀直入的、说教式的,而应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时,要从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能较好地学到本学科的知识,又可以受到法制教育。教师不能为法制教育而置语文教材于不顾,“挂羊头卖狗肉”,牵强附会,主次颠倒。
目的性原则。教学是一项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语文教学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负载着人文教育的功能。虽然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但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目的上只注重情感的陶冶,忽视了其在法制方面的教育作用,致使语文课中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有的语文教师虽然也在教学过程中谈到了法制教育,但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真正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深刻触动,进而引起强烈的共鸣。这种做法,由于缺乏目的性或目的性不强,当然不可能达到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学生一方面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有着很强的叛逆心理。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照本宣科地讲读抽象的法律条文,那样会显得枯燥无味,而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未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要开展法制教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达成。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方法
挖掘语文教材文本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语文课文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其中有不少可以当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挖掘,并将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自然链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知识的教育。比如我们在学习《斑羚飞渡》、《那树》等文章时,可以结合狩猎者的猎杀行为和“那树”的悲惨命运,从中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懂得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还会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法制 教育 渗透 策略
一、 教师做好自身的法制素养提升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各项学习认知、学习经验都不足,此时更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各项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小学时期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在这之前,教师只有做好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最好的知识。法制教育是一件大事,需要从小学做起,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自身的法制素质提升,以便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他们学习的有效进行。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熟悉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维权,依法律己, 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另外也要要树立权利和义务意识,权利义务是一切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因为法律就是通过明确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的,没有权利义务意识,法律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具备权利义务意识,才可能做到依法享有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以及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拒绝他人的非法要求。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能够注重自身的教育行为,要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比如不能打骂、体罚学生,而是要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在他们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帮助他们。另外教师也要多了解一些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予以运用,提升法制教育的质量。
二、 善于发现教材中法制教育元素
我们知道,法制教育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音乐教学作为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门课程,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法制教育的渗透,以便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元素,以便能够通过课本来拉近学生与法制知识的距离,促进他们对于法制知识的理解、学习。比如在教学《音乐中的动物》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先引导学生对于各种动物进行熟悉,之后引导他们来欣赏关于动物的一些音乐,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拉近学生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动物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随后便引入在当前,有很多人抓捕小动物、捕杀小动物,造成了很多动物的灭绝,也由此导致动物的生物链的破坏,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国家也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来进行保护。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的我们,更需要从自身做起,遵守法制法规,爱护小动物、制止虐杀小动物的行为,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又比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地强调“前进”,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的表现了歌曲,又激起了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同时引导同学们在演唱时要把握自己严肃、自豪的情感,以便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更好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 积极延伸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
法制教育是一项极为庞大的教育项目,其中涉及这各种各样的法律知识以及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单单依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拓展,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更全面的对于法制知识进行学习、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音乐知识的拓展、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的法制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教学策略。比如在教学《小红帽》这首歌曲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故事内容进行讲解,小红帽和大灰狼、外婆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通过这些故事能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中不和陌生人多接触,要注重自身的保护,不给坏人可乘之机。同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要能够保持冷静,机智的与坏人周旋,并巧妙的通知其他人自己遇到的危险,让自己能够及时的获得帮助。
又比如在教学《卖报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一下在那个时期卖报儿童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光明生活的渴望,同时激励学生在当前的美好生活中要知道珍惜,能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法制教育契机
法制教育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且也需要在课下进行,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法制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够有效的进行学习。比如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小学生乐于参与的群体性较强、趣味性很浓、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的特点,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切身体验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在活动在学会尽快熟悉规则并更好地利用规则,进而学会通过协商约定规则和采取群体约束力处理破坏游戏规则或扰乱游戏活动秩序,学会在活动中守约与变通以及调解争议化解矛盾,从中领悟,形成认识,伴随其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更渐全面地“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更深切地懂得“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更清楚地知道“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参考文献: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法制教育方法单一化。陈旧单一的法律教育方法也会使得使得学生对法律知识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融入其氛围中,这对法制教育课程的开展也造成了阻碍作用。教师往往采用自己的习惯与方式传授,许多不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方式也一并用上,出现许多老师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固定的框架知识点,很少融入学生的智慧和思维。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制教育工作体系。大力培养职校生的法制意识,将法制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根据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状况,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地开展法制教育。针对其升学压力小,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针对目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中职学校应当高度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法制教育教师的重要性。
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既要从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考虑,又要针对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安排。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法和守法,要把国家最基本的法律及与日常生活的有关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针对其年龄特点,着重对他们进行预防犯罪教育;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法制教育内容。这样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参与其中,讲求实效,丰富课堂教学。还可结合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建立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基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庭审观摩,参观少管所,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可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当前工科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总体不容乐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工科院校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在观念上大多只是单纯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将《法律基础》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现阶段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整合后的课程中法律部分只占整体内容的1/3不到,而且教学课时也相应大量压缩。这样就导致法制教育总体课时偏少、内容偏少,而且不系统、不全面、,缺乏连续性,这直接影响到工科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工科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师很匮乏,法律课教师往往都是由兼职教师或者是辅导员、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法学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也就直接影响了法律课的教学效果。
(三)法制教育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目前,在工科院校的法制教育中,教育的形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实践的教学环节。同时对于像校园网、校报、广播台这样的现代教育方式也用的非常少。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四)法制教育效果考核方式落后
现在很多工科院校对法制教育效果考核方式主要还是笔试,考核内容还是停留在法律的纯理论知识上。这样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缺少深入地理解,更谈不上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法律的效果,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考试的分数,并未真正地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重视实践教学,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
当前工科院校大学生接受法律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来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要实现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目标,应具体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时不能单纯的只讲具体的法律知识,这样会使教学更加枯燥,学生被动接受,效果也不好。要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变化,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取舍,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使他们更加乐于接受,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共鸣,真正发挥法制课堂的作用。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论证,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时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认识水平。事实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大学生只是就条文学条文而不进行法律实践,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的法律只是一般的基础理论,因为他们只是学到了一些书本知识,而并不会实际运用。要使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则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把法律条文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剖析结合起来讲解分析,使大学生深刻具体地感受到法律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借此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对工科院校来说,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实际上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在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办法有:1、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如组织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电视,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学法兴趣;2、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和“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鼓励大学生担当法律志愿者,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讲,让大学生亲身去感受学习法律的乐趣;3、学校可以组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戒毒所等;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就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而且这些活动也很受大学生们的喜欢,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营造健康的校园法治氛围
工科院校要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法治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顺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将人的管理变为制度的管理,以法律为指导,贯彻《高等教育法》,制定适应时代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四)优化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将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和谐社会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多方面的内涵。和谐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及重要标志,其内涵一方面要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符合教育本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保证其内部和谐。和谐教育应该包括教育法治、教育公平、教育主体之间诚信友爱、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教育都将法治理念放在首位,将法制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因为法律是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矩”,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调节手段。借助于它,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才得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结构才得以完整和谐,人们彼此之间的活动才表现得有条不紊,整个社会有机体才得以灵活运转。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青年学生处在思想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时期,仅仅通过课本上的法律条文的学习,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条文的含义和法律精神。因此,这种普法式的教学方式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提升法律素养的要求。
法制教育是指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大多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从某种角度看,把传统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法律知识灌输,轻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应成为法制教育的首要目标,因为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质量及其效果,还直接决定着人们对法律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抵制和斗争。可见,法律意识的水平大到反映一国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发展的程度,小到反映一个公民对法律现象的认识以及他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态度。
高职院校的法制课教材大多具有知识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知识性表现在教材多以介绍各法律部门的基本规定为主,广泛性表现在法制基础教材内容广泛、庞杂,几乎涉及了法律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这等于将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混为一谈。此外,教师依教材来介绍法律,这样会不自觉地重法律知识灌输而轻法律意识培养。他们把法律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然后再找一些案例分析的样板去培养所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根本无从谈起。
(二)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
在法制教育的定位上,高职院校仍然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原国家教委牵头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开宗明义———“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这使法制教育定位问题上产生一个误区,大多数人认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法制教育以法律为核心,德育以道德为精髓,两者尽管有密切联系,但有本质的不同。法律关注的是整体,道德关注的是个体,法律和道德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他们也强调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长期以来,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属于两课的组成部分,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法律基础课是由两课教师担任的。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正是受这种不合理认识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形形的高职院校里,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教研室进行普法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德育(政治课)教研室,其结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现在,两课课程体系正在进行改革,法律基础课与思想品德课合并成为一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法制教育,是摆在法制课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三)法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法制教育体系
比较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职业准入资格并不以是否受过系统法律专门教育为条件,因此法制教育的各环节没有贯穿技术职业的特殊要求,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却往往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法制教育与学生现实思想实际联系也不够紧密,因此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不高。
但由于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一般也会相应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课。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的专业开设法律课比较随意,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但存在课程与专业要求不符的现象。有些专业想让学生学习一些与合同、公司、保险等有关的法律,本来应开设民商法课程却开设了经济法课程等。
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几乎是整齐划一地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来完成“法制教育”任务。而对于《法律基础》课,大多学生只关心这门课好不好学,考试能不能过,而对学什么、怎么学大多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一些实用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法律学不学无所谓,需要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只要我不犯法,法律奈我何!
三、改革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为和谐社会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归依,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如果没有形成和培养守法的精神,形成法律信仰,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的现象,使法律形同虚设,丧失法的权威、法的尊严。因而,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知法是前提和基础,自觉守法即信仰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培养法律信仰,首先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主观需求,把握授课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改革过去教学中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现象,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教师要创造问题情景,问题的提出要立足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能够透视社会现象。要重视教师自身作为法律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重视言传身教。再次,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炼,处理好学生自学与课堂讲授、精讲与泛讲的关系。最后,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考试应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为法律信仰这个中心教学目标服务。
(二)遵循法制教育特有规律,科学设置法律课程,构建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法律教学内容
德育与法制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德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提升人的素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进行塑造,采用法制教育与德育的结合,但不应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或德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换言之,发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完整体系且地位独立。
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方法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固、更加深入。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审判等方式,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角色转换和辩论,从中感受到法律的精髓。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旁听审判过程,通过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自觉获得价值判断。同时还可以通过包括校园网在内的互联网,进行在线法制教育,利用网络计算机声、光、影像技术,更广泛、更迅速、更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入眼、入脑、入心。
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具有对与本专业法律规范有比较深入了解的现代专业技术人才。法律素养的欠缺,对任何职业而言都是致命的缺陷,职业技术教育中强化法制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把法制教育融入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开展调查研究,关注市场的需求,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搭建好的平台。除开设一般的法制课外,各专业可针对本专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专业课。如理工院校发明创造比较多,可以配套开设涉及专利、商标等方面的法律课,文科类的专业可以开设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课等。
(三)营造法制教育的校园环境,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营造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校园环境,学校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坚持权利义务的理念,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民主法治意识,使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切实地纳入到科学规范的法治轨道。在管理上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价值,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激励学生的权利追求,有效地促进学生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救济权的实现。高职院校要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之下制订自己的规章制度。例如,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制度,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合理的见解和反映自身的利益,增强规章的正当性和学生的认可度。通过类似制度寻找学生利益和学校利益最佳优化点,减少规章实行的摩擦和阻力,促使高职院校的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审查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关键词:数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7-0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五、有机融入法制教育,促进教与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如:在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
六、丰富第二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七、挖掘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