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唐启升说,根据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2030年人口达到高峰时期的需求,我国水产品的供给量至少需要增加2000万吨。如此大的需求增量,将主要通过水产养殖方式产出。
海洋资源事关国计民生
一踏进唐启升院士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排摆满了专业书籍的大书架。在书海的包围下,整间屋子稍显单调,却又让人感到充实,像极了他的性格:简单、朴实、充满知性。
唐启升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在海洋生态系统、渔业生物学、资源增值与管理、远洋渔业、养殖生态等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唐启升就意识到海洋渔业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如何更合理的“向海洋要粮食”是关乎国家民生大计的事情。
唐启升说,四十多年来他始终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高效地向海洋索取食物,二是在索取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前者是为了解决人们如何‘吃好饭’的问题,后者更多地为子孙后代考虑,都马虎不得。”他说,“我的责任不单单是研究如何更多地从海洋中获取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它不间断的、可持续的提供下去。”
“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及其相应的发展战略,是唐启升近年来提出的重要科研思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水产品巨大需求之间的冲突,通过贯彻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环境、拓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和加强海洋高技术应用等具体措施,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成果普惠中国渔业
在谈到科研初期的种种艰辛与收获时,唐启升略显兴奋地从书架中找来当年的笔记本,那已泛黄的旧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辛勤与汗水。
唐启升说,通过早期的研究,他逐渐意识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正在慢慢衰退,远洋渔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93年,唐启升通过对国际水域狭鱈资源的评估研究,首次获得了狭鱈仔幼鱼在白令海公海海盆区深层也有分布的宝贵结论。这一科研成果直接促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远洋渔业活动,形成了年产量15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增收总额达10多亿元的渔业项目。
1998至2005年,唐启升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这两个重量级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使中国在专业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海洋开发保护为先
以往,一提起水产养殖,许多外国专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否定,认为水产养殖造成污染,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唐启升认为,中国的水产养殖中有一半以上是不投饵的,这些养殖生物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消耗水体中碳和氮、磷等富养物质,其产生的“正能量”远大于负面影响。水产养殖非但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更是兼具食物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良策。
正是因为唐启升坚持不懈地对水产养殖的 “正名”,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渔业部更名为渔业及水产养殖部,提倡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的水产养殖方式。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唐启升将传统的水产养殖概念进一步升华,把水域(特别是海洋)的食物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碳汇渔业”新的发展理念。唐启升解释说,碳汇渔业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然后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径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总而言之,只有站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概念,精确农业自提出之后,便迅速得到关注与重视,目前各发达国家已经对精确农业进行了具体的实施[2]。精确农业是一种相对于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但产出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提出的新型农业,其综合利用一系列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通过获取影响作物生长的所有环境因素与农田区域作物产量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作物产量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按需进行定位调控,因此精确农业也被成为处方农业。
2.2三色农业
三色农业中的“三色”指的是“白”“绿”“蓝”,也就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以及蓝色农业。首先,白色农业是一种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微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型新农业,其实质在于实现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白色农业主要有高科技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以及“发酵工程”[3]。其次,绿色农业指的是以土水光气为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植物种植业以及依赖种植业生存的传统畜牧养殖业。最后,蓝色农业指的是水域农业,其主要内容便是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旨在实现从开发利用陆地生物资源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转变。
2.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平衡系统、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取得的成果,并对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切实遵循循环再生理念以及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对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的生产进行合理调控,最终实现农业优产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的研究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约型农业与我国实际国情充分结合,适用于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集约型农业的目标在于,首先,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产品自给率的持续提高;其次,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的持续提高以及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进行进一步完善;然后,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知识水平,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最后,实现农业政策环境的优化调整,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并确保该体系的顺利运行。
结束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当今时代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2):32-33.
[2]施自海.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459.
1914年9月,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孤零零地死去。这只老旅鸽的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记载,16世纪时旅鸽在北美多达50亿只。欧洲移民来到这里后,用各种办法捕杀这种鸟,终于使曾铺天盖地的旅鸽消失殆尽了。
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已经历了约35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大约形成过1O亿个物种,但大多都已灭绝了。物种周而复始地形成、灭绝本是自然规律,但这一规律却迅速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无情地摧毁着。据科学家考证:在远古时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期,无脊椎动物大约每3000年形成一个新的物种,每3000年灭绝一个物种。鸟类在3500万年-100万年前,平均每300年灭绝1种;100万年前一现在,平均每50年灭绝1种;最近300年间,平均每2年灭绝五种;20世纪后,约每年灭绝1种。哺乳类在更新世(350万年前),平均每个世纪灭绝0.01种;在晚更新世(10万年前),平均每个世纪灭绝0.08种;门世纪以来,平均每个世纪灭绝间种。就连农作物多样性的丧失都是触目惊心的:在过去的100年当中,美国的玉米品种丧失91%,著茄品种丧失81%;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国的小麦品种从1万种锐减到1000种。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物种破坏速度是自然状态下的1000倍。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来自于海洋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量捕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捕鱼量为2000万吨,1994年,世界海洋渔业捕捞量已达9041万吨,其中中国海渔业捕捞量达30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1995年,仅世界渔业贸易纷争的次数就超过上个世纪总和。
由于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联,任何一个物种的丧失都会通过食物链作用于其他生物。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就会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随之消失。物种的大量快速消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自然界中的“天敌”和“猎物”之间失去动态的平衡,使地球环境控制系统紊乱,失去完整性。
[关键词]休闲渔业 北部湾 广西
一、引言
休闲渔业是超越传统渔业框架的经营活动,是渔业与休闲娱乐业结合,它是海洋经济中的朝阳产业。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传统海洋渔业虽然仍是一个重要产业,但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已大大缩小,美、日、英等国已降到10%以下(1、2)。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四大海洋支柱产业之一。
二、海洋休闲渔业
1.海洋休闲渔业的概念
在海洋休闲渔业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理论研究中休闲渔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休闲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或淡水渔业资源以及渔村资源,提供垂钓、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服务的商业经营行为。 广义的休闲渔业是指利用海洋或淡水渔业资源以及渔村资源,提供沿岸渔村地区人们全方位服务的商业经营行为。
休闲渔业项目约可归类为11 项:(1)海上钓鱼活动;(2)海水养殖塘活动;(3)体验性渔业活动;(4)参观渔业作业;(5)观光(或假日)鱼市、海鲜料理中心;(6)具有渔业特色的综合渡假区;(7)教育性渔业活动;(8)渔业景观活动;(9)兼具渔业性活动的综合性园区;(10)渔村生活体验;(11)参观渔村或渔业之相关民俗活动。
三、广西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资源优势
广西滨海休闲渔业资源丰富,既有丰富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优美的暖亚热带、热带滨海渔区、渔村风光、又有浓郁的渔村文化、民族文化、珍珠文化,丰富独特的休闲渔业资源为广西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同时,广西滨海未受到大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空气清洁,海清天蓝,具有开发休闲渔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1.民族文化、渔文化、珍珠文化、古代海洋贸易――独特的海洋文化优势
文化是旅游、休闲资源的灵魂。广西滨海各民族在长期与大海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渔文化和珍珠文化,丰富了海洋文化的内涵,这为广西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础。
首先,广西沿海各族人民,在长期耕牧大海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 的家,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沿海有渔业市(县、区)10个,渔业乡镇35个,渔业村130个,渔业人口705300人。这些渔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风情独具的渔文化。渔港、渔场、渔村是发展休闲渔业的绝佳资源,能够帮助游客了解渔民、渔文化和海洋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企沙镇的渔村、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村、外沙和地角的家渔村、钦州犀牛角镇的渔村等。
广西北海是“南珠”的故乡。广西所产珍珠――“南珠”在世界上素有“ 东珠不如西珠, 西珠不如南珠” 的美誉。广西珍珠历史悠久, 名闻中外,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合浦还珠” 的故事流传至今已1800多年。2004年1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宣布对广西北海合浦南珠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广西沿海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贸易等,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和古迹,如白龙珍珠城遗址,以及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 群)遗址的形成等都与历史珍珠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关系。
合浦石湾港口,是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南方航道(又称徐闻、合浦南海道)的始发港。中原及岭南各地的货物多在此集散,许多外国人来华朝贡或通商过合浦经广西北上中原。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合浦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
总之广西滨海的文化特点是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渔文化、海外文化的结合。珍珠文化、客家文化、家文化、京族文化和古今的海上渔文化和海洋贸易在广西沿海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
2.红树林、珊瑚礁、沙滩、海水、阳光――独特魅力独具的暖亚热带、热带海域、海岸景观优势
广西滨海和海域地处暖亚热带、热带地区,有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红树林海岸,部分海岛有珊瑚礁分布,暖亚热带、热带风光浓郁,自然风光优美,这里既有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分布广泛的岛礁、独具特色的滨海和潮间带植被,又具有温暖的气候、洁净的空气、绵长的海滩和碧绿的大海。
3.海水养殖与远洋捕捞――多种渔业生产的生物资源优势
海洋渔业资源是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基础,广西海洋渔业发展的资源丰富。广西浅海滩涂广阔,水质肥沃,生物品种繁多。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适于各种鱼类繁殖生产,为中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出产的鱼贝类有5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经济价值的50多种,以红鱼、石斑、马鲛、鲳鱼、立鱼、金线鱼等10多种最为著名。
北部湾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分布于沿海滩涂的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分布于浅海附近,处于中国成礁珊瑚分布带北部边缘的珊瑚礁,作为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具有极大的生态和科研价值。
四、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产业定位――以海洋渔业为主体、结合滨海旅游业,利用渔业资源和渔民劳动力优势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型经济业态。
首先,海洋休闲渔业要是海洋渔业为主体,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依托,以解决渔民就业,改善渔民生活为其主要目的,配合国家渔民转业、转产大形势,争取相关政策优惠,获得地方休闲渔业的发展,以促进地各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做贡献。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要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旅游的市场、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经验,与旅游部门和企业密切融合。特别是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系统,市场、信息、技术乃至资金和管理上都缺有效来源和途径。同时发展休闲渔业是对滨海旅游业有力的支持,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内涵和产品,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契合了当前旅游由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转变的需求趋向变动的要求。
另外,在将休闲渔业看做为新型行业,未来渔业经济的增长点进行培育,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以使广西的休闲渔业从萌芽到壮大,为渔业经济增长和渔民就业做出贡献。
2.市场定位――以本地市场为主体、两广市场为基础、泛珠江三角市场为主要腹地,拓展全国市场和入境市场。
根据目前旅游和休闲行为短途化发展趋势,依据休闲渔业的产品特点,将本地和相对比较近的两广(广西、广东)最为基础市场。广西休闲旅游业的市场,应定位为以本地市场为主体,结合外地市场,以本地带动外地,逐步培育高端休闲渔业市场。做为今后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腹地的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沿边”的优势,吸引内陆省份的旅游者,逐步拓展广西海洋休闲渔业的市场。
广西滨海有全国一流的自然旅游资源,尤其具有独具特色的渔村,沿海有许多风情独特的渔港,以及北海等地总量不菲的海洋渔业,所以广西具有培育高端海洋休闲渔业潜力,在发展海洋休闲渔业过程中,应一方面坚持以周边市场为主体,同时依靠广西休闲渔业具有资源和区位优势,要目标高远,以全国和入境市场为远期市场目标,将广西休闲渔业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一个响亮品牌。
3.产品定位――以休闲、度假和体验、生态类休闲产品为主体
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应与目前休闲旅游市场的多样化、体验化和由游览观光向休闲度假方向转变,以及休闲旅游注重生态环保的趋势相适应,依靠广西的资源优势发展以休闲、度假和生态为主体的休闲渔业产品。大力开发以渔业生产体验、渔村风情、渔业观光、渔业科普教育、特色观光渔市、海鲜餐饮料理、渔港风情、滨海或海岛疗养、度假场馆等以休闲、度假和体验、生态为特色的广西海洋休闲渔业产品。
4.经营管理机制――政府、企业、渔民
在经营管理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领头、渔民为主体的管理经营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主导,才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只有以企业为领头才能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将休闲旅游业做大做强;也只有以渔民为主体,才能改造渔村面貌、促进渔民就业和改善渔民生活,最终促进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广西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1.产业模式――与旅游业紧密合作的“行业+行业”模式
休闲渔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质,和旅游业关系紧密,特别是在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尤其是在市场方面,有时候是直接承接旅游行业的客源,所以在经营上要注重和旅游行业的配合,最好能做到行业的结合。
2.布局模式――依托文化、依托资源、依托市场、依托城市和旅游区、港口、依托交通线、依托企业
依托特色文化 广西滨海的文化特点是中原汉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渔文化、海外文化的结合。珍珠文化、蛋家文化、京族文化、客家文化和古今的渔文化和海洋贸易在广西沿海相互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风貌。在布局中要依托特色文化,以文化做为海洋休闲渔业的灵魂,内在纽带,建立广西海洋休闲渔业产业。
依托资源 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渔业资源,广西沿海具有丰富海水养殖生物资源和海洋捕捞生物资源。发展休闲渔业要发挥资源优势,在遵守广西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西滨海滩涂、浅海增养殖区域和滨海捕捞区,结合周边的自然风光,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业。在布局上,依托资源优势,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尽量集中经营,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依托市场 根据一般休闲活动的规律,人们花在路程上的时间和游玩的时间比,也就是行游比,应当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越接近市场,休闲活动的行游比效益越突出。所以在对休闲渔业的布局上,应当尽量布局在城市的周边以接近市场,增加人们访问的机会,从而增加收益。
依托城市和旅游区 在产业布局中,也要充分考虑广西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广西旅游业目前正处于观光游览阶段向休闲度假阶段过渡的时期,并且以观光度假为主。游客消费能力有限,考虑到消费者的休闲效率和经济能力,在休闲渔业的布局上宜展布于城市周边,以一日或两日游为主。
依托港口 港口具有基础设施优势,能过为海洋休闲渔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如休闲渔业码头、住宿、餐饮交通等,同时港口也可以为休闲渔业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支撑。
依托交通干线 交通便利,利于出入,能够增加受访机会,从而在竞争中能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在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其交通的便利性,尽量布局在主要交通干线附近。
依托企业 休闲渔业的发展,如果单单靠渔民自己很难很好的发展,必须依托一些具有渔业优势的企业,利用大型企业的管理经营经验、技术、成熟的体制和资金和人才优势,结合渔业资源和渔民,将各方面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平衡布局 在休闲渔业布局中,要考虑到当地就业的问题,做到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同一地区,在考虑到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当地渔民的分布尽量平衡布局。
六、总结
总之广西北部湾海域休闲渔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与规划,北部湾海洋休闲渔业将会给本区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提供一个契合点,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渔民转产专业的困局,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旅游业的产品类型和渗透范围,促进两个行业的合作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外休闲渔业研究述评》,《渔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第26-28页
[2] 柴寿升、张佳佳:《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1期第9-13页
[3]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北京水产》2005年第1期第4-6页
[4] 吴惠娟:休闲渔业涵构之研究――以王功渔港码头为例,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关键词 生态资本;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202-01
近年来人类越来越注重海洋的开发,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38439亿元,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9.7%。但是人类在长期的海洋开发中忽视海洋环境保护,大肆向海洋排污,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由此带来的海洋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10年我国共发生赤潮69次,直接经济损失达2.06亿,海洋生态问题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将海洋生态资源看做资本进行保护、投资、补偿,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 生态资本
生态资本是指能够给人类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生态资本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本包括自然的生态资本存量和对生态环境的投资,自然存量影响投资的效率,生态投资可以维持甚至增加生态存量;对生态环境投资要求有收益,这种收益可以是私人的利润和公众的生态收益,生态环境被当作获得利润的资本时就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
2 海洋生态资本
2.1 海洋生态资本概念及价值
海洋生态资本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产、为人类带来收益的海洋生态资源,包括海洋生物及其生境(海水、表层海底)以及它们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整体。海洋生态资本能够为人类带来收益,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包括海洋生态资本的存量价值及其产生的收益流价值。存量价值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境资源存量价值,收益流价值体现在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四种服务价值上。
2.2 海洋生态资本的特殊属性决定必须进行海洋生态补偿
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海洋生态资源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在使用中容易造成“公地悲剧”,造成海洋生态资本的过度使用,使得海洋生态资本遭到破坏。阈值性:海洋生态资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承载超过阈值会导致海洋生态资源存量减少和质量下降,一旦海洋生态资本存量过小,海洋生态资本的某些生态服务功能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就需要及时对生态资本进行补偿,确保海洋生态资本维持在最小阈值之上。
3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海洋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来实现海洋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让海洋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和生态破坏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使提高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投资得到合理回报。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需要明确海洋生态环境补偿的主客体、补偿的标准、补偿的方式手段等。
3.1 海洋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
海洋生态补偿的主体包括给付主体和受偿主体。海洋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所有人都是其生态功能的受益者,因此,他们的代表――国家及各级政府应是重要的给付主体,另外海洋生态资源开发者及海洋环境破坏者也是补偿给付主体。受偿主体包括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污染治理的直接受害者以及生态建设过程中直接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者。海洋生态补偿的客体包括作为资产状态的自然资源以及作为有机状态背景而存在的生态环境系统,也就是海洋生态资本。
3.2 海洋生态环境补偿的标准
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海洋生态补偿体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补偿者的承受力及补偿的效果,制定补偿标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出能被主体和对象共同认可的依据。
成本核算法:就是把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直接投入、海洋生态资源的发展机会成本、海洋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都看作生态成本进行价值核算,所得价值量作为确定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基本依据。
博弈一协商法:在核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补偿主体和对象双方的博弈过程而达成一致的标准。不仅要考虑海洋生态功能价值的变化,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补偿标准的可操作性,使得制订的补偿标准具有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合理性。
政府导向定价法:由于某些海洋生态服务的价值很难进行市场化定价,这就需要作为主要补偿主体的政府来主导定价。如海洋的气候调节功能就很难核算其价值,可以组织专家商讨制定一个基准价,再由利益相关方协商确定各方认同的补偿价。
3.3 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方式
补偿方式是指补偿主体对补偿受体进行生态补偿所运用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按照实施主体和运作机制的差异,生态补偿可以分为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
政府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政策支持等方式实施的补偿,是目前生态补偿的主要形式。运用补贴或奖励的形式,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行为给予不完全报酬,对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利益受损者给予不完全补偿。对海洋生境进行补偿,如海洋污染治理,人工渔礁建设。如河北省投资8 000万用于北戴河海滩治理,通过人工养滩、人工岬头等手段,恢复治理沙滩0.318 km2,重建了长达5.4 km的海岸线。市场补偿机制:依托市场法则来规范市场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环境保护效益打包推入市场,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降低生态保护的成本,实现生态保护的价值。社会补偿机制:不负有海洋生态补偿义务的组织或个人出于生态道德觉悟而对受损害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或对因环境破坏导致的利益受损方进行的捐助。
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可促使海洋开发的相关利益主体将生态成本内部化,使海洋生态资源的消费者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协调各利益方的生态经济利益关系,从而制约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行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确保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还必须从树立全民的生态资本观念、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
[2]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0.
[3]牛新国,杨贵生,等.生态资本化与资本生态化.经济论坛,2003,03:12-13.
[4]陈尚,任大川,等.海洋生态资本概念与属性界定.生态学报,2010,30(23):6323-6330.
[关键词]海域使用管理法 物权法 用益物权 海域使用权
第一章 海域与海域的利用
第一节 海域与海域资源
一、海域的概念
海域,是指海洋的一定范围,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海面、水体、海床及其底土所构成的立体空间。“海”系地理学上的名词,是指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域”是指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因此,海域是指与陆地相连的一定界限之内的边缘海区域,是与陆域相对应的概念。
海域可分为地理海域与主权海域两种。地理海域,是最广义的海域,泛指海洋的所有组成部分。按照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海洋法公约》),依据法律地位的不同,海洋可划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等。
主权海域指沿海国对其拥有主权的海域。根据是否拥有完全主权,可将主权海域进一步区分为完全主权海域和不完全主权海域。沿海国对于完全主权海域,除对外国船只的无害通过负有容忍义务外,享有与领土相同的权利。完全主权海域一般仅指内水和领海。内水,是指一国的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所谓领海基线,是指一国领土或内水与领海的分隔线,也是海洋法中划分其他海域的起算线;所谓海岸线,是指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1]领海,是指一国领海基线以外毗邻一国领土或内水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家的领海宽度不得大于12海里。领海是沿海国家的领土在海洋上的延续,国家对领海可以行使完全主权。不完全主权海域,是指沿海国拥有海域的部分管辖权和资源主权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毗连区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在毗连区内,沿海国对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等特定事项拥有管辖权;专属经济区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在该区域内,沿海国仅享有公约规定的某些主权性权利,如资源勘探和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大陆架是指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而扩展到大陆边外缘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它不属于沿海国的领土,但沿海国可对此区域内享有某些排他性的权利,如大陆架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使用管理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可见,公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均不在《海域使用管理法》调整的海域范围之列。本文所研究的“海域”,限于《海域使用管理法》所规定的范围。这是一个空间(或者空域)资源的概念,是对传统民法中“物”的概念的延伸与发展。[2]
二、海域的特点
海域作为“蓝色国土”,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海域具有资源性。即海域是与陆地资源相对应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海洋就是资源的宝库,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片海域都是多种自然资源的统一体,无论海面、水体,还是海床和底土,都蕴藏着不同种类的资源。如海面有娱乐资源、港口资源,水体中有渔业资源,海床和底土有矿产资源等。明确海域是一种自然资源,也即意味着海域同其他任何资源一样,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以保障海域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海域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国家征收海域使用金的前提。因为凡属自然资源,其使用者都应缴纳一定的费用,而不能无偿地占有使用,这既是经济学的原理,也是法律所维护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
第二,海域具有立体性。海域并不是一个平面的概念,单纯的海面或海床不能称作海域。海域是立体性的,它自上而下可以划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四部分,各部分纵横交错,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海域的立体性,决定了海域内所蕴含的资源也是立体的,海域是一个集多种资源和功能于一身的统一体。而几乎海域中的每一种资源都可以成为开发利用的对象,并且,只要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相互间不冲突,便完全可以对其同时进行开发利用。
第三,海域具有特定性。即海域的整体与其各组成部分可以因“分割”而成为无数个特定、具体和相对独立的物。海域具有功能的多宜性和水体的流动性等特点,是一个无法截然分开的空间资源整体。[3] 海域虽没有象土地一样明确的边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海洋利用的日渐深化,每一片海域都可以根据经纬度、自然外观或人为地设置海上界标而“特定化”。海域的表面边界与面积特定后,水体、海床与底土也随之特定。海域的特定化,使其得成为民法上特殊的“物”和权利的客体与支配的对象。
第四,海域具有专属性。即海域专属于国家所有。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海域为国家所有,仅有极少数国家承认海域的有限私有。在我国,海域的所有制与土地有一定的差异。土地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之分,而海域全部属于国家所有。我国《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平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海域使用管理法》贯彻了宪法规定的这一原则,明确规定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海域所有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能依法取得海域的使用权,不能取得海域的所有权。明确国家对海域的所有权,有利于澄清过去在海域权属上“谁占用,谁所有”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理顺国家与集体、个人之间在海域的所有与使用上的权属关系,从而维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有利于国家对海域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的统筹安排,规范用海秩序,保证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开发,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三、海域所蕴含的资源
(一)海域资源的种类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海域作为海洋的组成部分,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物资源。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资源。物种繁多、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海洋动植物资源,不仅可以弥补陆生食物资源的不足、丰富人类食物的种类和营养结构,还能提炼、制作出多种药物,并提供多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2.非生物资源。主要包括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水资源等。许多区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和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在陆地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下,这些海底资源的发掘与开采,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海水中,含有盐、卤元素和多种金属元素,可称得上是“液体矿床”,并且,随着陆地淡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和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海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日益重大。因此,可以说海水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海域空间资源。主要包括:(1)海岸与海岛空间资源,可用来发展工业、农业、城建和旅游等;(2)海面空间资源,不仅可以用来开辟国内、国际航道,而且也是建设海上人工岛、海上机场等设施的良好场所;(3)海域水体空间资源,广阔的水体空间不仅是从事渔业生产的必要场所,而且也是军用和民用水下交通工具的运行空间;(4)海底空间资源,可用来进行海底电缆和输油管道等的铺设、海底隧道的开凿,还可作为海底仓储、海底倾废的场所等。[4]
4.海洋可再生性能源。广阔的海洋及近海海域中蕴藏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性能量资源,如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以及海洋风能、温差能等,资源量十分巨大,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这类能源如能有效地予以控制和利用,将会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二)我国的海域资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度、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均列世界前10位。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其中有完全主权的内水和领海37万多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长14000余公里,沿海滩涂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有12万多平方公里。[5]不唯如此,我国广大的海域,自然条件亦十分优越,非常适于开发利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资源与可再生性能源,而且其它有形资源的蕴藏量和储量也相当丰富。例如,我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动物有1.25万余种,植物达2万余种(其中藻类1820种),平均生物产量每平方公里3020吨。[6]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油气开发前景的海域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已圈定的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有16个,据国内外有关部门资料估计,其中蕴藏的石油资源量150~200亿吨,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674~787亿吨的18.3%~22.5%;天然气资源量有6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26万亿~33万亿立方米的19%~24%.[7]我国浅海砂矿资源也比较丰富,已探明有钛铁矿、砂金矿、铬铁矿、石英砂、建筑砂等60多个矿种,12个成矿带,已掌握的地质储量有16亿多吨。[8]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富饶的海域资源将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会与日俱增。
第二节 海域的利用方式及其分类
一、海域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域的利用是人们根据海域的区位、资源与环境状况所进行的开发利用活动。人类对海洋的利用,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平面到立体的发展历程。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批新兴海洋产业,人类对海洋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对海域利用的程度不断深化,可利用的海洋资源与空间日益广泛,海洋的价值和功能发挥得愈益充分。目前,人们对海域的主要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渔业捕捞。是指利用船舶和网具捕捞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分为远洋捕捞和近海捕捞。这是人类利用海洋的传统方式之一。
(二)海水养殖。是指利用水体和海床人工培育和饲养并收获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如鱼类、贝类、藻类等。
(三)工矿业开发。主要指海洋盐业与海洋矿产开采、油气开发及海水综合利用等。
(四)港口建设和海上交通运输。港口建设指供船舶停靠、进行装卸作业、避风和调动所进行的设施建设;海上交通运输是指为船舶航行以及建设跨海或邻海桥梁、公路等以交通为主要目的而对海域所为的利用。
(五)旅游娱乐。主要指利用海面、水体等进行游泳、潜水和快艇、帆板、冲浪等海上娱乐活动。
(六)海底工程。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产生的一种新型利用方式。目前,利用海底的工程建设主要有海底电缆、输油管道、海底隧道及海底仓储等。
(七)陆源污水、倾废的排放。即海域可以作为陆地污水、疏浚物和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和倾倒场所。由于这种使用有害于海洋环境,因此各国法律上均对其规定有严格的限制措施。
(八)围海与填海造地。围海是指出于特定目的,将某一片海域用固体物质围筑起来,使之形成独立于海洋的一宗水域;填海,是指用固体物质将某一片海域填平,使之成为陆地,此为一些陆地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向海洋索要土地,以扩大其陆地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
(九)海洋再生性能源的利用。指利用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再生性能源造福于人类的各种活动。
(十)其它利用方式。如利用海域修筑海上机场与海上城市、进行科学试验及军事利用等。
二、海域利用方式的分类
海域利用的方式丰富多彩,除可根据用途的不同作上述划分外,还可依据其他标准,对其进行多种不同的分类。
(一)排他性用海和非排他性用海
这是以利用海域的活动是否具有独占性、排他性为标准而作的分类。排他性用海,是指海域使用者对某一特定海域内享有独占性、排他性权利的用海,如海水养殖、海底采矿等;非排他性用海,是指海域使用者在使用某一海域从事特定活动时,不排斥他人亦享有在该海域从事特定活动的权利,渔业捕捞、海上航行等为其适例,在同一海域上可以同时并存数个捕捞权、通行权主体。
这种分类的法律意义在于:其一,《海域使用管理法》调整的用海活动仅限于排他性用海。该法第2条第3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适用本法。”第3条第2款规定:“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第5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使用特定海域不足三个月,可能对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和其他用海活动造成重大影响的排他性用海活动,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因此,海域使用者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获得了海域使用权证或临时海域使用证,也就获得了排他地占有、使用、开发某一海域的权利。其二,不同的用海,用海人所享有的权利的性质不同,国家、海域使用人及其他人在海域使用与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亦不同。
(二)公益性用海与经营性用海
这是根据用海活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而作的划分。公益性用海,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及其他非营利性目的的用海活动,如国家自然保护区用海、科研用海和军事用海等;经营性用海,是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用海活动。在用海实践中,经营性用海占绝大多数,《海域使用管理法》所规范及本文所研究的亦主要是经营性用海。
这种区分的法律意义在于:其一,在海域使用管理中,公益性用海优先得到保障。如《海域使用管理法》第30条第1款规定:“因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的需要,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可以依法收回海域使用权。”其二,在取得方式上,公益性用海一般只有行政许可一种取得方式,而经营性用海则有行政许可、招标及拍卖等多种取得方式。其三,二者在海域使用金的缴纳上有所不同。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五章的规定,海域的有偿使用制度主要针对经营性用海,而公益性用海则可以免缴或减缴海域使用金。
(三)保护性用海、开发性用海与破坏性用海
这是以用海活动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不同为标准而作的区分。所谓保护性用海,专指能对海洋环境与生态平衡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用海,如海洋自然保护区用海。所谓开发性用海,是指以捕捞、开采、利用海洋生物与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用海,其利用的是海洋资源与能源,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海洋资源和环境,但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海洋的自然属性尚有可能恢复。破坏性用海,指严重影响或完全改变海洋自然属性的利用,一般指填海和围海。[9]特别是填海,其对特定海域利用的过程,同时亦是海域消灭的过程,因而对海洋环境影响极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填海造地的副作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之加以控制。
这种区分的法律意义主要是:其一,国家可以根据各种用海方式对海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分别采取鼓励、保护或限制的政策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在符合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促进海域资源的利用;其二,为海洋功能区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四)单项用海与综合用海
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同一海域中是否存在多种利用方式。所谓单项用海,是指以单一的方式使用某一海域的用海活动,如单纯的海水养殖或渔业捕捞;综合用海则是指同一海域中存在多种用海方式的情况。就同一海域,若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对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的利用活动可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扰。如水面可以通航,水体和海床可以养殖海产品,海底可以铺设管线或管道等。单项用海通常为平面用海,而综合用海即所谓的立体用海。
这种区分的法律意义在于:单项用海涉及的关系和法律问题较为简单,综合用海则较为复杂;综合用海可以增加海域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海域的功能,同时,也为“海域区分使用权”理论和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支持,但这种区分使用对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较高。
(五)再生性用海与非再生性用海
这是以所利用的海洋资源是否可以再生为标准而作的划分。所谓再生性用海,是指所利用的资源或收益的对象能够再生的用海类型,如海水养殖、捕捞及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等;所谓非再生性用海,指所利用的海洋资源具有消耗性而不可再生的利用类型,典型的为海底油气、矿产资源的开发。
这种区分的法律意义在于,国家对二者所采取的管理政策不同。对海洋非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国家除征收海域使用金外,还要征收海洋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而对利用海洋再生性资源和能源,基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国家一般只征收海域使用金,且可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予以减免,以资鼓励和保护。
第三节 海洋利用与海域权属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海洋利用的历史分期与海域权属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广袤无际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它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五洲的通道,也是资源的宝库。但在历史上,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和相关的制度建设远远晚于陆地。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和海域权属制度的萌生、发展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5世纪末以前:舟楫之便,鱼盐之利
在远古时代直至15世纪末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对海洋的认识的局限和海洋技术与设备的落后,决定了人们利用海洋的活动主要限于海水制盐、近海捕捞与短途航行等,海洋利用的主体也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居民。虽然在后期,一些航海业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海上航运进行的海外贸易活动有所发展,但直到15世纪末,各国的航海活动的航程均极为有限,只是从本国海岸出发的就近航海,亚洲与欧洲之间并未沟通海上航路,亚洲人或欧洲人都没有直航美洲或大洋洲,更没有开通全球性的航路,海外贸易也没有形成规模。因此,靠海吃海和就近航海的实践,使人们对海洋形成了“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认识。
此一时期,没有领海与公海的划分,人们对海洋的利用也尚未形成权利意识,更无法律规范的调整,对海洋及其资源的占有、利用行为,皆依自然权利的观念为之。
(二)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洲际通途,主权初现
在这一时期,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海洋科技有了初步的发展,海洋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海洋利用方面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洲际航道的开辟与利用,并且其利用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海洋逐渐成为连接五大洲而进行海外贸易和便利殖民者进行海外侵略与掠夺的重要通道,但真正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产业却并未出现。自15世纪后期开始,伴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洋新航线被开辟,世界大航海时代到来。殖民者通过航海到亚、非、美洲开辟殖民地,大肆进行殖民掠夺,扩大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这个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此一时期,由于航海业和商业的发展,部分国家开始主张对近海海域行使与土地相同的主权。1618年,英国学者塞尔顿发表了《闭海论》,主张英国对其周围的海洋有占有和控制的权力。其后,这种主张逐渐得到公认,18世纪初荷兰法学家宾刻舒克又提出了著名的“大炮射程规则”,受此影响,近代国际法上初步确立了领海主权制度。[10]不过,在海域的私权制度上,各国法律并无多大建树,无论是民商法典还是单行法上,都鲜有涉及海域所有与使用制度的规定。人们对海域的使用情况,与早期相比并无实质性的发展和变化。
(三)20世纪初至今:蓝色国土,生存空间
一、科学探究有效性的起点——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课堂探究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第一,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教师在上完课后再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从而就能形成典型课例。
第二,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如我们海岛地区缺乏丰富的陆生生物资源,在《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等单元(主题)教学中,可结合本地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同时树立热爱家乡的思想和环保意识。
第三,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认为生成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经常有教师喜欢让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实则与课文无多大联系,结果导致预设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使教学走向了“无目的”的误区。
二、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支点——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事实表明,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学会在熟悉的生活中挖掘那些有结构的材料。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我们在给学生准备材料的时候,可以考虑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暗示或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教师要有效地调控好材料,让活动顺利进行,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材料的使用要明确目标,不但教师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其次,材料提供要把握时机。尤其在探究活动较多的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需要,有层次地发放材料。再次,活动材料要适量。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多又没有典型性,那肯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课堂容易失控。
三、科学探究有效性的重点——必要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现今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儿童自发探究。事实上,儿童的自发探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形式上的探究。如《火山与地震》的内容,学习中无法直接探究,此时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上网查询、教师讲解等方式来完成科学探究。为此,教师作必要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就成为科学探究是否有效的重点,尤其是在小学科学课上。如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做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基本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个人体验;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探究学习。
四、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燃点——探究时间的充足保证
由于学生经验和学习力的现实制约,每个环节都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能开展的活动是有限的,所能获得的科学概念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时间的充足保证,科学探究之火就无法点燃或瞬间便会熄灭。
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一个课时中安排了好几个探究活动,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才刚开始就立马喊停,匆匆进入了下一个活动;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这样的探究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准确、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在时间上做些“放松”,给学生留出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留出因错误而耽误的时间,留出时间做沉思默想,还要留出时间来开展相互讨论。科学探究还要求给学生较多的课外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去做诸如实验、考察、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可以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育资源,给学生创造自主实验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场所。
关键词:海岛;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环境解说
海岛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在地质、气候、环境、生物等方面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观,而且在有限的面积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旅游区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km的大陆海岸线,此外还拥有14000km余的岛屿岸线,海岛数量巨大,有6500余个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以及上万个面积在500m2以下的岛屿和岩礁。许多岛屿环境幽静,景色怡人,具备良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游的条件。
一、海岛开发生态旅游的原因
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等动机,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到自然环境优美或人文气息浓郁的地区进行的以
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客体,并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性旅游活动”[1]。
二、海岛生态旅游的具体设计
现如今,旅游开发已经从景点、景区的开发转向整体的、区域的旅游发展。而海岛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开发海岛生态旅游需要从海岛整体着手,设计整个海岛范围的生态旅游规划。
(一)马尔代夫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
1、马尔代夫群岛的旅游开发原则符合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
在马尔代夫的海岛旅游开发中,每座海岛及周边海域只可以允许一个投资开发公司租赁使用。每座海岛只建设一个酒店或度假村,其建筑风格各异但充满当地风情,例如用椰树干做房柱,用树皮、树叶遮盖房顶;再如用珊瑚、碎石砌墙等等。
2、马尔代夫在保护海岛生态环境方面实施了有效的措施。
马尔代夫海岛开发采用“三低一高”原则,即:低层建筑、低密度开发、低容量利用、高绿化率[2]。在马尔代夫,环境控制措施十分严格,比如严格控制树木砍伐,严禁游客采集贝壳、珊瑚,严禁游客在岛上喧哗、吵闹,禁止随地扔垃圾等。
(二)海岛生态旅游的具体设计
1、整体环境
生态旅游是追寻一种自然、本真的旅游感受。因此海岛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最大程度的保存海岛的原有风貌,维持海岛纯净、优美、天然的整体环境。
2、 格调
海岛的生态旅游格调一是要注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地理要素,二是要结合当地生态文
化、习俗、历史文化等等,形成自然的、清新的、独立的整体格调,营造海洋中世外桃源的气氛和环境。
4、交通
海岛生态旅游业的交通工具首先应是环保型的,其污染物的排放应低于传统交通工具,可选择使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等;第二要体现地方性和自然性,符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可适当使用马、牛、人力轿等,提倡步行。
从陆地到海岛的交通方式建议使用载客量大的船次,尽量选择排污量小的船型。
三、海岛生态旅游产品形式
(一)海岛生态休闲度假
海岛周围被碧水环绕,空气清新,污染少,噪音小。良好的生态环境外加独特的海岛氛围、优越的海洋景观和远离尘嚣的隐士情调,使海岛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在具体产品方面,可以有限度的开发海上生态旅游、生态观光,不同档次的游船,生态度假村,spa 康乐,沙滩、沙雕,生态渔村,文化游等等。
(二)海岛生态休闲渔业
与大陆沿海相比,岛屿周边的海洋环境保存得较为完好,海洋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因此,结合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海岛开发休闲渔业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优势[4]。
四、海岛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海岛的资源丰富,但与大陆相比,海岛面积有限,水资源贫匮、历史文化单一,所以它们的环境系统十分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很低,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无法逆转的,而进行治理成本会非常高。
(一)海岛环境的立法保护
联合国海岛会议对海岛立法问题异常重视,强调保持海岛生态平衡和长期持续发展,必须有适当的法律制度[5]。
(二)环境保护的具体对象
1、对环境容量的把握
海岛生态旅游开发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以此为标准来控制游客量,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2、对土壤、地貌和风光的保护
旅游开发要以保护海岛为第一要务,不得随意改造海岛地形、建造地基深的高楼,不得破坏海岛原有风光,应充分利用岛上原有的景观和风光风貌设计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设施。
3、对岛上环境卫生的保护
旅游会带来一定的垃圾危害,因此要多设置垃圾箱,还要制定规章,防止游客乱扔垃圾。
4、对岛上生物的保护
海岛由于特殊的位置和适宜的环境,适合许多生物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海岛生物圈[6]。例如我国唯一的蝮蛇保护区就坐落于大连西北海中的蛇岛,而舟山群岛普陀山拥有“佛顶茶”等稀有植物。
5、对海岛文化风情的保护
岛上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居室建筑、婚俗传统、音乐体育、待客礼仪等等[6]。这些文化因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对外来的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如湄州岛的妈祖文化,普陀山的佛教文化等。但是旅游开发势必会一定程度上冲击海岛文化。因此环境保护还包括对海岛文化环境的保护。
六、结语
我国有丰富的海岛资源,具备海岛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生态化作为今后一般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也是海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方向。在海岛生态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吸取国外海岛开发成功案例的经验,注重整体的规划和细节的设计,在各个方面体现生态化和环保观念;要结合岛屿具体特色开发适宜的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中,要注重保护环境,进行有效和高质量的环境解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海岛旅游的生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伟,李 丹,李 勇,佟连军.《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
2、伍鹏.马尔代夫群岛和舟山群岛旅游开发比较研究.渔业经济研究2006第3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产权;产权界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65-02
一、海洋资源产权及中国海洋资源产权有效界定
(一)产权的定义
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产权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产权定义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1]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2]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德姆塞茨对产权的定义:“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了合理的预期。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3] 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他认为,“产权体系是授予特定的个人某种权威的办法,利用这种权威,可以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选择任意一种对待定物品的使用方式。”[4]
总之,产权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指人们之间彼此认同的行为关系,这种行为关系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即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它不仅是人们对财产使用的一组权利,而且约束了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制度。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交易性等基本属性。产权的功能是能够明确界定不同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能够为外部性的内部化提供激励,能够经过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
(二)海洋资源产权的概念
海洋资源产权是产权持有者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控制程度和享有该资源所产生经济利益的范围。与一般产权含义一样,海洋资源产权同样是“权力束",即它由一系列权利所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等。同时,它也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转让性等属性。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海洋资源所有权和海洋资源使用权。
海洋资源所有权是所有者依法排除他人,独占海洋资源资产,并通过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海洋资源资产,以实现所有者应享利益的权利[5]。
海洋资源使用权是某一组织或个人通过所有者授权所拥有的对海洋资源资产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其内容同时包括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处分权能。
(三)对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的有效界定
1.海洋资源产权界定的内容。产权界定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分清财产的所属关系,也就是说财产归谁所有,谁是财产的所有者;第二,在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的情况下,要在产权实现过程中清楚界定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对于海洋资源来说,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要实现两点:一是意识实现所有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明确所有者的权利和责任范围;二是在清楚界定所有权主体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明确界定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做到权能与利益相对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
2.海洋资源产权界定的必要性。第一,清晰界定海洋资源产权能增加其确定性。产权不清晰会使人们缺少最基本的安全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积极,这样就会导致滥用海洋资源。因此,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为了减少海洋资源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不确定因素,我们就应该明晰海洋资源的产权化,这样就会确定人们的经济关系,也使海洋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的权益受到保护,使各权益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形成一个可以把握的稳定的预期。第二,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可以使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海洋资源配置的外部效应是由于人们在交往关系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或者权利无法界定而产生的。如果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交易的双方就会直接承担受益受损的效应,这样就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有效阻止和激励,从而使内部产生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动力。第三,明确界定海洋资源的产权可以对产权主体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产权的重要功能是激励功能,界定了产权的边界和主体,主体就有努力的动力,并获得与预期努力程度相应的预期收益。特别是在产权体系发生分解,关系普遍化以后,更加需要赋予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产权并充分界定,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减少和监督成本。第四,明晰界定海洋资源的产权可以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晰海洋资源产权能够发挥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减少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解决当前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秩序混乱等问题,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
二、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 184万千米; 拥有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享有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7]。中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 000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 700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现状及其影响
下面以漳州市沿海各县为例,在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上,现实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海洋资源各种产权关系模糊不清,所有权代表地位模糊,使沿海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经济的关系缺乏协调。比如漳浦县在滩涂、浅海使用管理商五花八门,有村镇集体管理、有个人开发利用、有祖上习惯管理留下的等等。行业之间、村与村之间争资源、争空间的冲突与集体械斗时有发生且日益明显,严重破坏社会生产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稳定。
2.产权不清晰,资源开发的巨大收益被转化为部门、集体或个人的利益,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如漳州沿海各县基本上都存在渔民群众“本地海”、“祖宗海”观念严重,从而导致随便用海的现象尤为突出,无序开发现象严重造成海洋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导致国有海域资源的浪费。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东山县已办证确权的养殖用海面积228.7万亩,仅占实际养殖用海面积319.5万亩的60%,很大部分的养殖用海都不在政府的管辖之内,使海域资源不能正常地开发利用。
3.中国海洋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利划分不清。比如东山县海域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在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前,各县区海域使用方式主要是发包出去用于养殖。由于资源状况不同,加之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海域发包问题非常复杂,如发包主体包括县、乡镇、村等各级政府;承包人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承包合同缺乏法律规范,承包双方在海域资源使用上的责权利不清。二是在海域确权中,存在“办小证,用大海”现象,造成海域资源浪费;一些地区是乡镇办证,个人使用,确权主体与用海主体不一致,造成管海用海双方责权利进一步脱节。
4.由于产权权利泛化,国有资源产权诸多权能分散于计划、财政、经贸等政府部门,条块分割格局下资源产权流动受阻,不能向效率高的使用者集中,资源配置效率低。比如,云霄县临港工业发展与渔业用海矛盾突出,根据县委、县政府“依港立县”的决策和厦门港云霄港区、漳州核电、古雷经济开发区及云霄港区等行业规划及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云霄海域大部分养殖区已调整为“保留区”,使云霄渔业用海所剩无几,渔业面临“失海”危机。
三、明晰海洋资源产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中国海洋资源的产权在法律意义上是归国家所有,但从现实的实践当中,由于缺乏对资源产权的清楚界定,国家产权是虚化模糊的,每个人都能享用国家资源,没有人对国家资源进行负责,这些最终导致了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也引起了不同利益主体彼此间的经济关系的纠纷。根据中国目前海洋资源产权的状况,要想扭转中国海洋使用的“无序、无度、无偿”局面和规范用海秩序,要想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必须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
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是实现海洋资源高效运营的根本途径。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首先要确保国家所有权利益的实现,形成人格化的所有权代表,真正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清晰界定各权利主体的权、责、利,做到权能与利益相对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
中国海洋开发利用中目前尤为严重的是不科学的利用海洋资源,最终严重破坏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如近海环境污染、海洋灾难频频发生等严重后果。因此,要使海洋资源有效得到利用的唯一之路就是实施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产权制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明确区分海洋资源产权,并通过有效实施有效解决各海洋使用行为主体间的用海纠纷,有效实施海洋使用功能顺序,减少对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短期行为,进行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 聂锐,王元地.现代企业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 阿尔钦.公司管理和产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1).
[5] 高谊.海洋国土产权论[J].中国土地科学,1995,(7):11-15.
[6] 韩立民,陈艳.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