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师范 教师 口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1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对教师的口语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幼儿师范学校过度的重视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忽视了口语训练课对学生教师的影响。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形式单一,内容无聊,幼师学生严重的缺乏学习兴趣,使得口语教学成了一种摆设。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幼儿教育的提高。
一、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任务
教师的口语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口语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概念,学国语言,增强语言的规范意识。幼儿教师口语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结合语音学、发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掌握科学的用气发声方法,和朗读、演讲、辩论、讲故事等口语表达的技巧。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运用教学口语的技能,指导幼儿运用口语的能力。
对于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比如说:不低于二级乙等的普通话测试水平;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使用儿童化语言,符合幼儿的认知;正确示范,用语活泼,利用幼儿进行模仿。
二、 幼儿教师口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认为,学生的口语是可以在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后,自然而然的运用中得到锻炼的。因此,教学任务一直都是轻口语训练,重阅读训练。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的阅读,却没有去培养自觉运用所理解的语言的能力,也没有自觉运用所学语言的意识。
1.学习内容多但课时少
教育部规定,师范教师的口语课必须有一定的学时保证,师范本科不得少于56学时。但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安排课程学时的时候,口语课都少于56节。这种课程设置,加剧了教师对口语课程的性质认识不足,一般都作为普通话教学课程,导致师范教师得不到专业口语训练内容训练。
2.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学习口语课程是为了完成幼儿口语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拥有语音学、发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幼儿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在朗诵、演讲、讲故事等教学形式下进行示范和评价。达到这些要求的教师是需要经过长期、有效的培养的。但目前的高校在培养教师时,注重语言教学的理论学习,致使教师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示范评价的能力更是缺乏。因此,注重教师的口语训练课程是非常急迫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的素养和认知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口语训练的效率和质量。
3.课堂参与度不高
就某些专业调查而言,85%以上的幼儿师范学生都认为口语训练课程对他们未来从事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课堂中,他们的参与度却并不高。深入分析原因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能力都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变得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却不擅长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表现自我。其次是普通话的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实行普通话教学,但对于南方学生而言,本土的方言一直是母语,不习惯使用普通话,因此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同一班级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存在着差异,很难学。第三个原因是受到普遍薄弱的口语表达能力影响。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的语言多有差异,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南方的学生相对于北方的学生而言,受到老家的方言影响,在表达的条理性、重点突出以及语音的准确性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因此教师对南方学生在口语训练方面需要加强,改正他们的口音,激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提高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途径
1.丰富幼儿师范学生的话语资源
我国的幼师生的年龄都相对偏小,与社会的接触不多,致使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一些常见问题的看法不够全面,因此很难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高校要改变这种现状,大力培养优秀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用多种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面。由于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不可能在讲授教材的基础上,再对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但幼师生可以在课下的时间对这些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有用的渠道去查找文章的知识背景,在课堂上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对课下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和总结。在交流中,丰富话语资源、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激励幼儿师范学生的表达欲望
中国的优秀传统就是含蓄内敛,很多学生都很好的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这一习惯也致使学生培养了高傲的自尊心,不愿意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害怕说错会被别人耻笑,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机会。对此,任课教师需要利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疏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并采用鼓励、暗示等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培养说话的信心,激发他们内心的表达欲望,从而让他们抓住说话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
3.创造训练机会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缺乏足够的口语训练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创造机会来锻炼他们。朗读训练、复述训练、问答训练都是很好的方式,能够在练习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所用。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
四、结语
在幼儿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朋友。因此,光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对于幼师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际的模拟训练中才能真正提高口语能力。比如说,让学生轮流讲故事,其他学生扮演小朋友并模仿小朋友思考、提问等。利于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同时也利于他们了解、掌握幼儿的思维方式,提升幼儿口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丹丹.幼儿师范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J].新课程:教师,2012,(9):85-85.
新课程针对传统做法的缺陷,提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学生有效地学习。因此,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与同学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种理念下的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把握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进行教W反思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发展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以“有理数加法”(第一课时)为载体做了一次反思性研究。
根据课程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对这一课拟定了教学目标(此略)。那么,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案引领学生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讲课的方案设计:利用数轴给出结果(加法法则)解释结果(加法法则的特点)应用结果(教师示范)变式训练(用较多的时间)归纳小结(先“定号”后“计算”)。我现在觉得这个设计注重的是落实“双基”而没有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但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也难以使其体会到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从而不能实现新课程提倡的综合性教学目标。
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果零上20℃记作+20,零下20℃记作-20,则(+50)+(+30)=?(-50)+(-30)=?(+50)+(-30)=?(-50)+(+30)=?(2)归纳特点,引出法则。(3)指导应用,以理验算。(4)变式训练,深化知识。(5)归纳小结,纳入系统。
我现在觉得:当时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它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多了一个发现阶段,也体现了“数学是过程”的思想,但总体上看这个设计仍是一种预设,缺少“自然生成”和“自由学习”,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方法。现在觉得这个设计主要问题是给出的数学式子太少,不利于归纳,从而也难以实现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我第三次上这节课时,设计的方案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行走,起点在A处。他第一次可以向东走,也可以向西走;第二次在第一次基础上可以向东走,也可以向西走,如果向东走30米记作+30,向西走20米记作-20,根据这个信息,请你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3分钟时间,允许讨论)
问题1:能否把小明两次走的可能情况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呢?(让学生个别学习5分时间,允许讨论,教师提示并进行个别指导)
(2)归纳特点,引出法则。
问题2:这些数学式子有何特点?(归纳引出加法法则)
问题3: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法则?请你谈一谈。
(3)指导应用,以理验算。注意: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有理数加法的联系与区别;运算时必须先“定号”后“计算”。
(4)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5)理性归纳,纳入系统。
我觉得这个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既有开放性特征─―突出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也借用了“双基教学”的成功经验─―变式教学。基本上做到了结果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境的统一。但当时实践后发觉,本来认为比较精彩的第一个环节仍没有激发学生多大的兴趣,可能所加的情境给人一种虚构的印象,并且学生写出来的数学式子的类型也比较单一,不利于归纳。
我根据上几次设计的经验与教训,得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更新理念,也要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在怎样引发学生情趣上下一些功夫,把学习活动组织成数学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抽象、表示、观察、概括、解释、应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会─―数学的价值与加法法则的本质。它渗透了蕴含在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数学教学语言要讲究科学性、要准确规范又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
首先,教师对有关定义、定理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叙述要力求准确无误,以免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例如: “三棱锥的体积等于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在这个定理的叙述时缺少了“同底等高”的条件,这样会导致学生考虑问题的偏面性.
其次,教师在表达时要做到言简意赅,不罗嗦,不拖沓.
例如:利用(边边边)证三角形全等
表述一:“这条边等于这条边,那条边等于那条边,最下面的边等于最下面的边.”
表述二:[JP2]“A1B1等于A2B2,A1C1等于A2C2,B1C1等于B2C2.”
两种表述,第一种描述在简单图形中还能让学生接受,但在一些复杂的图形中因视觉上的混淆往往会让学生感到糊涂;第二种表述用了标记线段的字母,这样不但语言简洁直观,学生也一听即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最后,教师在表达时要尽量用普通话,而且是标准的普通话.在有些学校教师上课时用的都是方言,这不但破坏了课堂那种应有的氛围,也会让教师对信息的表达显得不够准确规范.教师表达得累,学生听着也累,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作为现代的教师,应先把普通话说好.
2.数学教学语言要注意艺术性原则
幽默的语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研究四种命题关系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山羊有胡子”(说出原命题,然后让学生接)
学生:“有胡子的是山羊”(逆命题)
教师:“老头有胡子,那么老头也是山羊了?”
学生:(大笑……)(显然逆命题是假的)
接着教师指出命题改写的对与错和命题本身的真与假是两回事,又继续引导原命题的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以及这四种命题的关系.这样的语言方式与具体的数学命题例子,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数学命题的四种关系的理解.
二、数学教师的非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本身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这种影响在教师跨入教室的那刻起就开始了.所以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愉悦的心情来开始自己的上课.在课堂中,教师也可通过面部表情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提问时,可以投以期望的目光,鼓励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对时,教师在表示正确时可加以赞许的点头和会心的微笑;而当回答错误时,教师的面无表情或皱眉的神情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失落与挫败,所以这时,教师可报以宽慰的微笑;若有学生在课上捣乱,这时,教师可投以怒视的目光来对学生进行警告等等.
例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这样进行:
教师:等腰三角形除两腰相等外,还有什么其他性质?
(教师边问边拿出准备好的纸制三角形,将其对折,一手将其拿起,另一手食指比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点头示意学生说出观察的结果)
学生:两个底角重合.
(教师将三角形打开,用红笔描出对折线,将其合上,用手比划红线与底边所成的角)
教师:这是什么角?
学生:直角
(教师打开对折的三角形,手指比划顶角与底边,然后再将三角形合上,一边向学生展示,一边用手指划过顶角与底边)
教师:发现了什么?
学生:底边与顶角被红线划分的两个部分也重合了
这样做,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三线合一”的性质.既生动了课堂氛围,也方便了学生的理解.
最后,要提到的是教师说话的音调、音量与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音量的大小适中与节奏的缓急有序,会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舒适感,让学生感受到听课也是生动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加以辅助教学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的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的应用能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时,可将生活中的实例以图片形式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这既可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交际能力的含义。早在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就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在语言学界,交际能力并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交往能力。Hymes认为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以及对语言知识的恰当使用。也就是说,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一个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一交际目的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
2.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现状却不乐观。在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和学生仍旧停留在“纯语言能力”的教与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词汇的讲解、句型结构的分析和篇章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对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依旧停留在过级考试上,学校存在应试教育方针导向,以等级考试成绩评定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根本无法根据实际语言环境,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英语课堂仍然遵循“旧课复习――新课导入――内容讲解――复习巩固”的模式,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使得学生无法利用课堂时间练习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德国著名教育学者Rauner提出的。Rauner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参与完整的工作程序,了解其中具体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如何完成等,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根据这一观点,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也应由传统的理论和抽象的专业知识转为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目的。
本世纪以来,国内诸多学者开始了对这一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全国教育规划 “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由姜大源任组长)在2007年首次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职业教育应以学生面向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起来,强调我们的教学目标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很多教育界的从业人员也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之中,并提出了各种实用的课程模式及课改措施等。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
2006年12月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之成功地进行涉外交际活动,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打破了按照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将语言学习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练习并使用语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语言知识讲解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模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力求使其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将会大大提高。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适应行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都照搬本科院校模式,以学科知识体系选取教学内容,甚至使用本科外语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需求,以及语言能力偏低的实际偏离太远,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英语教学更应强调在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的学习材料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应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典型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来组织和安排,尽可能设计真实的学习场景,更加贴近企业的工作实际。在围绕着职业场景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入及输出练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立足课堂,创造语言环境。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教学环境和水准而言,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以及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将工作任务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充当帮手和监督员的角色,让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语言使用技巧,从而达到学习、思考、总结和提高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同时,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幻灯、音频、视频甚至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更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增加课堂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起手、张开嘴,充分参与到课堂训练中来。
关键词:高校教学反思作用 方法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不同就是高校教师不再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面临的却是巨大的科研压力,这就使得很多高校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者的身份,而忽视了教育者的身份,为数不少的教师教学质量越来越差,甚至有的教授被学生赶下讲台。这种严峻的形式,一方面要求学校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教学反思,是一条有效的提高途径,尤其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营销管理课程教师来讲。
一、解读教学反思【1】
何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程序安排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重新分析审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回放过程,而应该包含着对整个过程的批判与吸收,包括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设想的出入在哪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突发事件以及应对的如何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可以使教师真切的了解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既是对教学事务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我的反思” 【2】,是否拥有教学反思以及拥有何种水平的教学反思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教育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但为什么教学反思这么重要呢?下面我们探讨一下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
1.有效地反思可以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因此反思的效果首先体现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首先,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积累。虽然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学的理论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理论不是经过教师的实践得出的,而是教育家通过思考和实践总结出的,它们毕竟属于教育家,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得益于自己经验的积累,而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积累经验的方式。不仅仅如此,教学反思除了能够帮助教师积累相关的教学信息之外,还能通过思维的加工,将原始的信息逻辑结构附着上自己的思考印记,使这些信息在教师头脑中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图层,这种图层才是真正有用的经验,比如在营销管理课程的模拟训练中,通过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利弊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其次,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反思的目的不应该是停留在反思上,而应该回归到教学实践中去,即应该经历着“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让教师及时、有效地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发现的问题比较集中,因此采取的措施也有针对性,对于切实地解决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2.有效地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角色,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是刻不容缓的,教学反思,就是一个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有效路径。首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在工业社会中,工具理性从政治领域逐渐侵入到教育领域中,教师逐渐变成丧失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沦落为技术人员的角色,在这角色的转变,使教师逐渐丧失了教育的积极性。而反思符合成年人的学习特点,这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剖析,逐渐恢复了教育伦理的认识,发现了教育道德的存在,并在对问题的反复推敲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这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三、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这种意义的获得需要依靠有效的途径,本文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外部条件【3】
反思是一项十分平常的日常活动,但是将这项日常活动转变为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则需要外部条件作为辅助,如学校的教学环境、教育政策等等。首先可以通过高校课程的改革促进促使教师进行反思,如高校在开设营销管理课程时,可以以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促使教师通过实践来完成反思;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促使反思,创设平等的交流平台,能够促使教师在与学生和同事的交流中实现教学反思;最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这对于教师完成反思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2.内部条件
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教师不主动去反思,无论外部条件多么健全,那也是枉然,因此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采取有效的反思方法才是促使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根本方法。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科研,因此高校教师要以教育为己任,增强教学责任心,这样才能激发其反思意识。其次,要采取有效的反思途径,首先需要对自己的授课过程进行反思,根据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迅速提高教学效果;其次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完成反思,教师可以与学生单独谈话,或者召开师生座谈会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将此作为审视自己课程的重要指标;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完成反思,通过参加听课观摩和课程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教学反思的灵感和启发。[3]
营销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教学反思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的积累,扬长补短,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Leonard J. Waks. Reflective practice in the design studio and teacher education, J. Curriculum Studies, 1999, VOL. 31, NO.3, 303-316
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教学设计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从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情境、师生互动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学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种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能通过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最终实现从“教”为设计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这种教学设计及开展本身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敢于突破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能够胜任角色的教学领导能力。不断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提高对教学活动的自我察觉能力,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的策略
2.1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信息化社会化环境下,知识具有流动性、融合性,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学上的三个重心转移:从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从以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从以智力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非智力为重心。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也是实施整合的先决条件。我院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已完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等课程资源,试题库也正在筹备之中,这些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了前提。根据临床生化检验这门课程的特点,我院进行了双语教学及临床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断探索构建与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努力实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探索适合学生思维的学习方法。这对带教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途径。
2.2积极参与教师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实践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来实现。世界各发达国家为了发展信息化教育事业,都非常重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投入大量经费。通过培训可大大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培训、研究、应用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可将教师培训、科研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实际教学问题入手,以共同建设为切入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实践共同体,这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小结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课程体系是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校实施教学理念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不经。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教育注重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极为必要。研究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而且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为我国提供高素质综合人才;其次,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的优化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减少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与交叉现象,并站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规划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重科学性学科的整体性,加强对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提高课程知识的整体性;再次,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将学科知识结构分为专业知识部分、文化知识部分、技术知识部分这三个层次,同时,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原则;最后,拓宽性原则。拓宽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淡化专业倾向,在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途径
2.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教师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为此,学校应积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技术人才对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指导,提高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科学性。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完善教师饿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教室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组织教师参加教师素质讲座,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因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重视现代信技术的应用。为此,教师和学校的教研组应加强重视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积极完善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性,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能有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建立教学改革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课程建设规划。为此,学科负责人应根据本学科的学科内容和培养目标拟定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学科负责人应积极制定学科的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及课程教师,搞好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设立教师主讲制度、学生导师制度、首席教师主讲制度。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竞争,引导教师创设课程品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2.4完善激励制度
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学校积极完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应对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并予以资金奖励,提高教师参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5重视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与学术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虽然能够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在科研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之后,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运用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之中,积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达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
小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教育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遵守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拓宽性原则。为实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教学改革制度、完善激励制度、重视科研工作。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不仅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质量
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项最基本活动,前者立足于创新,要求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直接推动知识进步;后者是教师将已有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目标都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其它功能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科研促进教学是由大学的存在属性所决定的。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理念,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
教学研究目的在于创造性地去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科研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第一促进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推动力。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者,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和重要保证。
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新时期教育特点的一种表现。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就能懂得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 转转变。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架起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目前普遍存在这一种偏见,认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工作是副业,出现重视教学,轻视科研的问题。也有少数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这些问题是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必须加以纠正,要认清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进一步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和加强教学工作。
(二)立足课堂,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并不容易。教师要着力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问题情景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建立科学的、“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重视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积极做好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在教的方面,重视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从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通过落实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注重实用性。高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以讲座方式的教学,这对提高教学绩效和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培养和鼓励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从教科研的本质属性上提高认识,要从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上提高认识,要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上提高认识。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营造教师人人“想搞科研、能搞科研、搞好科研、好搞科研”的氛围,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增强教师从事教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的巨变,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重组,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都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为了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和服务功能,提高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我们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家、科研人员到学校,结合学校课题,就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在学习研讨过程中,教师逐渐找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症结,学会了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从而提高了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搭建教科研为平台,激发科研热情
教科研是教师成长、自我发展的支撑。因此学院要为教师创设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通过各种教科研报告,引导教师开展教研课题研究;学校在教科研上实施政策激励、与支持,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 个人才华的机会。
(四)健全科研制度,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
教科研的深入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教科研管理中学校行政会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从总体上把握教科研的实施方向。构建以学校的发展与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科研与教学科研两个长效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使学校教科研活动遵循“精、新、实、活、效”的总体思想健康发展。推进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落实“以研促教、以研强教”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 选择能力 缄默知识
[作者简介]康敏(1976— ),女,陕西蒲城人,民族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论。(陕西 咸阳 71208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73—02
一、教师选择能力介绍
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制度管理规定的强制性发展,例如学历达标、教师继续教育等;另一种则是通过唤起教师自我的发展意识使教师形成一种自觉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意识。在这两种做法中,前一种为外在的制度管理,很难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能够真正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是后一途径,即内在发展途径。我国在促进教师内在发展中将反思能力摆在关键的位置上,这一做法对教师的专业化途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反思在教师内在发展途径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通过反思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但反思是重新思考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对原有的结论的怀疑,缺少对未发生事件的预测性关注,如果仅仅关注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可能会误导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后的补救上,更多地关注当前事件对于未来的意义而忽略了对当下教育事件的关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是先于反思的,教师先要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在这一系列行为之前及之中,伴随着诸多的选择,如果忽视了教师选择能力而只注重反思能力,便等同于忽视事前的准备而只注重事后的弥补措施,无异于亡羊补牢。要避免仅仅关注事后反思的弊端,就必须给予教师事前选择能力以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学生特点作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对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选择能力。目前,对于选择能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在教师的选择能力研究方面还没有引起重视。
选择能力是教师职业发展中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门派众多,仅从心理学角度分,便有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精神分析等流派,每一个流派的理论基础各不相同,教师需要在众多的流派中进行比较鉴别,选择自认为恰当的教育理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该如何选择?在具体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对象该选择怎样不同的方式?在教学评价时,该如何选择不同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评价?当代社会需要具有选择能力的人才,如果教师本身选择能力欠缺,又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呢?此类问题能否恰当解决是教师职业能力高低的关键,而这依赖于教师的选择能力,培养教师的选择能力便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
选择能力是基于面临的具体情境,综合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一种抉择行为能力。选择受个人不同背景、性格、价值取向等的影响,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选择也受当代社会尊重人的差异性的影响,在取向上多元化;选择者主观的认识、心境随时发生改变,同时,每一次选择都面临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选择,所以,选择也具有情境性。选择的这些特点决定选择能力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可供选择,甚至有时在作出选择时,也无法通过准确语言讲述原因,而是凭一种直觉。这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当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指出的缄默知识具有的特点: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通过感官或理性直觉来获得。那么该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培养教师的选择能力呢?
二、提高教师选择能力的途径
选择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暗合缄默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缄默知识的研究来思考选择能力的培养:选择能力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而依靠感官或理性的直觉来获得。选择能力的特点启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教师的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