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国家关于休闲与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非常丰厚的成果,1991年就已经成立了欧洲旅游和休困教育协会,开展各种跨国性的旅游和休闲教育活动。国外关于青年旅游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针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就很难见到了,更多对其分类与偏好做过一些研究。如:Kim和Jogaratnam对美国大学生旅游的偏好进行分类,即适度者和狂热者,但这种分类过于简单,不能形象描述出大学生旅游者的内部差别。
二、成都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1.问卷设计和收集
根据文章的理论分析,问卷以大学生在对休闲文化不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旅游的动机、偏好和以及其他行为特征的调查内容,主要以成都所在地的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200名大学生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
2.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生人数差别不大,几乎各占一半;年级方面,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为大三、大四,共占到75.00%,大一和研究生人数较少;专业属性方面,以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同学居多,文科类专业同学较少;家庭出身地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不是特别好,75.01%都来自农村地区,尤以内陆农村居多。
3.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概况
大学生休闲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放松,其次是人际交往和自我完善,而休闲就是“玩“,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完全放松,充分释放压力,因此大学生休闲动机与休闲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数据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旅游在大学生休闲方式中还未占主体,因此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学生常用的休闲方式是体育活动、网络休闲、睡懒觉、购物逛街,而旅游只占到实际休闲方式的15.63%。总结出体育活动、网络休闲等吸引大学生的共同特征,并将此特征运用到旅游产品开发中,吸引更多大学生进行旅游休闲。
4.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数据分析
(1)大学生旅游动机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于以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喜爱程度是非常明显的,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几乎没有,所以大学生对与旅游的休闲的态度一定是积极性的。
关于大学生旅游的动机调查是对旅游产品形式的构建有力的考察依据。大学生出游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其次是游览观光和增长见识,因此文化动机和精神动机是大学生旅游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个性类型呈现以追新求异型为中心的正态分布,中间多,两端少,但求新求异型多于自我中心型。所以大学生旅游以观光娱乐为主,追求自由为辅的现象与大学生个性特征也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多样性的旅游产品才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2)大学生旅游消费状况
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经济方面还是不能够独立的。调查显示,关于外出旅游经费来源的渠道主要还是平时节俭和家庭支持,其次是兼职打工赚取。60.94%的同学生活费都在500-1000元之间,20.31%的同学生活费用在1000-1500元之间,说明大部分同学消费水平都在中档水平,现阶段处于500元以下低端生活费用额度的同学只占到15.63%,大学生旅游具有外出旅游的经济潜力。
总的来说大学生市场属于旅游市场中的低消费群体,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大学生旅游的重点不是旅游产品的充分享受,而是旅游过程的体验,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3)大学生旅游偏好
按照大学生对目的地选择的热衷程度,自然山水最受大学生欢迎,86.15%的同学考虑自然山水,49.23%的同学选择文物古迹,所以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是大学生旅游首要考虑目的地。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1.积极引导大学生教育旅游,提高大学生休闲水平
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有正向和负向功能之分,但是主体是正向的功能,也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主要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行为对环境、社会的影响是否在预期之内。根据旅游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等。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旅游的教育功能是旅游的基本功能之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旅游“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8]。旅游的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实践,融入自然环境,学习生存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人文精神,学习课本以外的社会知识[9]。
2.大力推动大学生旅游专线的设计
针对大学生特殊的行为特征,不同一般大众旅游的产品组合才能够更具吸引力。大学生更加热衷野外生存训练、生态旅游、专业考察、徒步旅行等方式,因此大学生旅游产品应结合三下乡、社会调查、修学等内容,让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放松娱乐,也能有机会奉献社会,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3.以优惠低价的旅游产品叩开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大门
一个城市的价值定位,应首先确定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是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城市文化特征应该考虑两项基本内容:时间和空间,即历史性和地域性。无论精神特征,还是社会特征,或者制度特征,基本脱不出这二者的范畴。时间性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其内涵历史性则涵盖每一时间段的文化创造。每段文化创造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不同。一般说来,早期历史文化决定该城市文化的特征,最具有文化价值,常常成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地理空间,其内涵地域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和该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域核心作用。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探讨原生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城市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业行为。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当它借助于城市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二、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
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及积淀的部分代表城市文化。如古城、古园林、古建筑、古都,等等,以及自然方面独步全国的特色,如桂林、阳朔、昆明、五大连池,等等。当然,也有超大型城市具备各种典型综合城市文化特征,如北京、上海等。只是这样的城市是少数,不代表广泛性城市文化意义。
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应该从城市特征入手,而不能从广义城市文化概念开始。否则,将陷入概念繁琐的陷阱之中,无法有效认识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内涵。城市旅游文化既然是衍生文化,其文化内涵自然要追踪溯源,探寻该城市旅游文化产生的本源,这是根本性的。另外,某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外界所关注的内容直接相关。通过外界的关注,某种可能不受当地人重视、没有纳入本地城市文化的文化,而被作为城市旅游文化的内涵受到重视,成为地方城市文化的内容。但无论怎样解读,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商业开发价值这一根本性特征。
三、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关系
从上面关于城市文化和城市旅游文化特征及内涵分析中,可以明确二者的关系。城市文化为母,城市旅游文化为子,或城市文化为源,城市旅游文化为流。当然,母子关系或源流关系,并不完全代表双方一致。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创造之“源”并不能全都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如中原地区众多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其普遍性而没有纳入城市文化标志性内容之中。而“流”有时也例外地选择“源”之中非城市文化的内容作为开发内涵,反客为主,成为城市文化的主要内涵,逆向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如丽江纳西古乐就是在外界关注之下,成为丽江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黑河知青文化,也是在大量知青回第二故乡的潮流推动下,成为黑河大力开发建设的城市文化。
四、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
功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另一种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一种是主动性质,一种是被动性质。这两种性质的功能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非常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他形象地将城市比喻为,‘容器、传播者和流传者’。其论据是,城市的出现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手书草字等这类永久性的记录方式的发生时期吻合,还与数的抽象概念以及口语词汇同期出现,也就是说,城市凭借象征性的书写符号,‘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贮存作用’;‘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功能发挥的程度’。他把‘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
实际上,芒福德的城市文化功能理论自身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文化贮存”、“文化创造和发展”具有城市文化的主动性质。但芒福德的功能理论虽然强调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却没有把城市文化的主动性完全包含在其理论要素中。城市文化的规范性和导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阶段性作用。城市文化功能主要以主动性为主,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有利作用的重要基石。城市建设核心思想的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的制订、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的方向、规范人的品德、提高人的素质等,皆有赖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兼具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主动与其他区域城市文化进行交流,是在发挥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与来访的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则是以被动方式传播和交流文化。而规范性和导向,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每个阶段,在技术、建筑方式、建筑规划、管理模式、人文内涵、生活方式等方面,通过城市文化主动性的规范和导向,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基本框架,并基本上左右着城市文化的走向
城市文化的主动性,主要体现于城市的内在文化建设。当然,真正意义的功能的被动性质,主要是某种事物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在城市文化中,实际上,这种功能主要由城市旅游文化来承担。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功能体现的主要是被动性质。大量消费者到旅游目的地,主要是体验异域文化,他们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旅游文化,即城市精选出来供旅游消费者消费的城市文化。这些文化从各种不同意义上满足消费者复杂、各具个性的需求。所以,城市旅游文化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外向文化建设。
五、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在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各自不同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功能,达到相应的效益。关于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界的研究和设计成果极多,但大多偏重于总体设计与规划,以及全方位文化思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情况,王立曾经做过详细综述。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若摊子铺得过大,考虑过于全面,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类城市,应根据城市历史和自然的特征,适度开发与当地民俗相表里的文化内容,尽量避免受现代文化影响而与大多城市相雷同。以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导向。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秉持黑河城市建立发展过程所独有的历史文化痕迹,包括民族文化(以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主)、俄罗斯文化(俄罗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关内大量人口移居黑河)、中俄商业贸易文化(黑河城市兴起之源)、知青文化。
以“民族”、“移民”为主线,打造黑河城市建设,组织人力研究黑河城市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概括出黑河城市文化的内涵,设计黑河城市文化的象征标记,推进黑河特色城市文化发展。作为有特色的城市,自然要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加快城市与外部世界接轨,加强城市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城市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以价值开发为基础,从城市文化中衍生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价值开发是城市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如黑河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应以俄罗斯、达斡尔、鄂伦春文化为根基,以观光、避暑、冰雪自然地理特征为纽带,借助于五大连池和俄罗斯阿穆尔州航天城的独特资源,形成以黑河为中心的旅游文化辐射区,南走中国广大内地,北走俄罗斯阿穆尔、远东、俄罗斯欧洲腹地,极具价值开发的旅游文化圈。
【关键词】 川北大木偶;文化旅游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两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又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川北大木偶具有典型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在资源分类中应归集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传统类,又因其兼备民情风俗、娱乐等因子,故其综合特征明显。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效旅游资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川北旅游产业文化特征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推动旅游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打造与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深度开发成为各地的热点,但“文化旅游产业” 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各地均在探索之中。南充属于川东北地区,是大木偶的家乡。旅游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继阆中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后,南充已于2006年成功创建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底全市共有A级风景区14个,其中4A级景区7个,该市2011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位列四川第5位。南充旅游总收入虽高,但旅游产业的文化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在全市14个A级景区中,以凌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景观10个,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观4个。现代旅游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它能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繁荣提供宽广的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体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潮流,文化需求引导着旅游需求的发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更是旅游的新亮点。目前在南充除阆中古城将传统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与地方旅游有机的融合以外,其它景点对于川东北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十分充分。
二、川北大木偶的文化特征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涵盖着宗教、风俗、价值观、道德、学术、文学艺术、科技等;而广义的文化还应包括物质(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层次。川北大木偶由于其演出工艺相对复杂,涵盖的内容较多,从其表演的技法上看,还融入了川剧、京戏等多种元素,有着浓厚的川东北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在表演过程中有狭义文化概念所包括的地方风俗习惯、巴蜀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学艺术、传统的木偶制作技术;在演出内容上也体现了广义文化所指的地方社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在诙谐的人物情景表演中体现了川东北人勤劳、睿智、豁达的个性,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包含着川东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因此它集中了大部分独特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加上表演剧种的兼容性较强,内容上可以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三、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困境
一直以来让川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川北大木偶为求艺术生存,除有关单位邀请回南充演出外,主要时间是远赴峨眉山风景区作为陪演节目,虽取得一定经济收入,但川东北的味道也不太浓郁。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如下:一是与南充旅游结合度不高。由于前几年过多地强调了物化的旅游资源,忽略了旅游的文化元素,川东北大木偶至今还没有作为重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到南充旅游事业的发展中来,造成了旅游与文化的脱节;二是演出经费短缺。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济来源少,财政拨款以人头经费为主,而日常的演出经费、培训经费和科研经费需要专项经费支撑,从2011年其财政收支状况来看,年总收入43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拨款为5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34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40万元;年总支出415万元,人均工资为3100元/月,演员收入与一般社会演出团队相比,差距较大,加上每场大木偶表演需要的时间与人员均较多,一场简单场景的演出就需要付出2万元的非工资性演出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随时可能血本无归。三是后劲不足。目前在各种影视的刺激下,愿意从事大木偶舞台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该团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具有木偶制作技术和丰富演出经验的青年演员寥寥无几,中青年操纵人员8人,中青年造型制作人员3人,各种技法有一度失传的危险。现有13名临聘演员虽经正规院校委培,有一定表演经验,但苦于没有编制,难以继承衣钵。四是创新力不够。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快速化,但由于大木偶的更新速度受各种器具的限制较多,新的材质与器具均在研究之中,一个新的剧本的编排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元素变化速度的需求。五是市场缺乏。影视以及各种明星演唱会充斥着南充文化市场,大木偶与川北灯戏等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备受冷落,消费市场冷清,难以发展。六是与现代科技脱节。川北大木偶由于经费欠缺、思维固化,对声光电的运用还未完全到位,许多较大的场景均需人工合成,致使演出成本走高、演出效果欠佳。
四、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有利于打造南充旅游新形象
南充有4A级景区7个,旅游事业发展不可谓不好,但南充旅游发展事业目前最为缺少的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南充两千年沉积的文化因子完全溶入旅游事业的发展之中。红色旅游相较于毗邻的广安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已经滞后;三国源文化游虽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但随着三国文化的普及,外省许多古战场都在打这一张牌,南充除阆中张飞庙外就没有著名的古战场可以进行表述,与旅游相结合的潜力已不太大;其它诸如客家文化、春节文化、风水文化、佛道文化的挖潜广度已不宽。如果能将川东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剧等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资源整合起来,与南充旅游发展实现有机对接,既能让各种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又能给南充旅游赋予更多的内涵,为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川北大木偶属于国家级的文化宝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种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如果长期得不到开发,传人难找、市场难觅、观众流失,就有濒临灭失的危险。传统文化旅游是一门新型旅游,需要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多元化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日趋大同的当今,保存生命力的最好办法便是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重新融入社会各阶层,吸取各种各样的养份,才能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才能得到发扬光大,传统的艺术要得到进步与发展,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从各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来看,大多将各种文化遗产置身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让旅游带动民间演出艺术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川北大木偶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种文化遗产用鲜活的形态传承下去,才能让各种流派的风格得到有机的融合,才能让遗产不变成遗憾,还能为国家与地方政府节约一定的文化保存成本,减少各级财政支出,并逐渐形成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南充的城市品位
城市化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趋势不可逆转,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城市自身如何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城市品位上,传统文化特征不可或缺,重要性远超钢筋混凝土。通过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以增加外地游客对南充的认同感,打造南充城市的传统文化名片,使南充的文化旅游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给南充山美、水美、城美、江美的风景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增强城市竞争的核心软实力的目的。
五、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途径初探
1、增强宣传力度,做好文化推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离不开宣传,宣传能让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南充对于川东北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还不很到位,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人,对南充历史、南充文化、南充风土人情都不太清楚。因此加大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宣传十分必要。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川东北文化的宣传,提高游客对南充传统文化的知晓率。二是在各个行业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旅游部门可以编写符合不同行业需要的宣传材料,通过A级旅游景区的导游、讲解员宣传南充的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不同景区的讲解词需要融会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要给游客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也可以通过各级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对家乡的了解与自豪感;还可由交通部门对出入南充的旅客进行宣传,在高坪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口的显示屏上宣传南充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也有必要加大对出租车司机等公共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教育。三是加大网络宣传。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级旅游部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官方网络旅游宣传方面的工作。
2、搞好文化创意,实现文旅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可以产生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创造额外财富。我们相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充,通过对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等传统艺术有效地整合,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景、4D等高科技,可以生动地向各地的游客介绍了川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等,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3、政府引导,企业唱戏
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目前是没有实力与能力搭建一个表演平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单位目前空置的舞台,以川北大木偶为主整合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给予适当的补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出经典的戏目,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固定演出,进行企业化运作,使之成为南充团体旅游的必看剧目,增加南充旅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长,使之成熟化,然后逐年减少财政补贴,留住长年漂流在外的表演团队,进而为南充旅游经济创造更多的收益。这样就能起到“做活”大木偶,保护传统文化,提高旅游品质,增加旅游收入,加大地方宣传的多重功效。
要保护好这项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问题就是要把它做“活”,让其实现文旅结合、演出活跃,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创作繁荣、生生不息的局面,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创新并重,传承与发展共荣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为旅行者提供学习的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古代文明。可以说,历史文化是文化遗产旅游的的本质,遗产只是文化的载体。换而言之游览者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游览中在不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坏的基础上,依旧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都能成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特征如下:
(一)稀缺性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因为它们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正因如此,它们不可能被大规模复制、生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以其自身的历史厚重感,反映着当时历史时期的审美特征、建筑风格、社会民俗等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它们弥足珍贵之处。比如说,江南的苏州园林代表着我国明清时期古典园林的特殊风味,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古色古香。这是在其它资源中无法体会到的历史风味。这也说明了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二)不可复制性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它们一旦受到破坏,几乎再也无法修复。比如说,我国北京的古城墙遭到拆除之后,很多就再也不见了,北京的历史韵味就稀薄很多。因为受到空气污染影响,泰姬陵由白变黄,美感大减。2001年,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被炸毁,一座1500年的文化遗产就这样消失不见。这些惨痛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不可复制性。
(三)美学性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型,也深受特定历史年代的审美趣味、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些都是古代文化的样本。比如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具有规模宏大,动静结合,形态逼真的艺术特色,表达了秦代威武宏大的文化气魄。它的美学性还因为不同地理区域造成的差别。比如说,同样是古典园林,北方园林更加富丽堂皇,南方苏州园林更加精致婉约。这些不同提高了我国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美学性。
(四)传承性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传承性。只要保护得当,避免人为破坏,它就能够传承多年,成为子孙后代的财富。我们今天能够观赏的故宫、长城、孔府、布达拉宫等都是经过历史风尘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毕竟,它们记录着发展和变迁,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
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含义及其价值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参观客体资源,通过各种媒介用来收获旅游价值。这种价值多种多样,可以是娱乐休闲、探亲访友,也可以说商务考察、学习文化等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会有很多研究标准,而资源要素层面划分是最常见的划分方式。本文针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进行价值划分,结合众多学者划分标准,将资源要素价值划分如下:
(一)历史价值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携带着那个时期特有的建筑风格、服饰礼仪、民风民俗、审美特征的文化信息。举例来讲,比如河南安阳殷墟就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有甲骨文和考古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从这里我们可以甲骨文和商王朝遗址,为了解商王朝提供良好的窗口。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能够让我们领略到盛世大唐的风范,对唐朝时期的礼仪制度、建筑风格都能够有所了解。
(二)观赏价值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游览,因此具有观赏价值。它主要表现在精湛的艺术工艺,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法。比如说,秦始皇林兵马俑,每一个兵马俑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每个参观者都赞赏不已。比如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它们以别具一格的空间布局,清新淡雅的艺术格调,都能让游览者在观赏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三)科教价值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因此它具有科教价值。科教价值主要包括科学考察和教育科普两方面,前者指的是科学考察和研究,后者指的是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比如说,安徽明清古村落宏村的“牛”字结构造型,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我国的、延安窑洞等旅游资源能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社会价值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特定历史时期才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游览来感受前人的智慧,从而让我们更加具有民族归属感,提高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社会价值。比如说,我们去山东曲阜游览孔庙,能够感受到孔孟之道,仁义道德,儒学思想等。在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这些思想无疑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风俗;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29 -02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民俗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民俗旅游的特征分析
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习的传统文化现象。所谓民俗旅游,可以理解为: 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和认识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我国的民俗旅游从总体上分析,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一)区域性特征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造成了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地域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所谓“风土人情”,是将“风土”指为自然环境,是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土地、山川、气候、特产等的总称。而“人情”则泛指社会生活习惯。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不同,产生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十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入国先问禁 ,入境先问俗”都是指风俗的地区差异。各地居民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以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由此而展开的旅游活动 ,个性突出,形态鲜异,感染强烈,极具吸引力。
(二)民族性特征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居住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差异,在物质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禁忌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状态 ,客观上构成了民族差异的特征。我国56个兄弟民族的民俗文化,无论具体到哪一个兄弟民族,其具体的民俗文化同样各有特色,或者说, 存在着整体民俗文化下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的民族性体现。反映我国各兄弟民族的民俗旅游活动的民族性特征,其内容十分丰富,文化欣赏价值极高,若再渗入各民族地区的特色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形成内容丰富、形态完善、品位高尚的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并推向世界各国的旅游观光人士,既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又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我中华民族56个兄弟民族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和风貌。
(三)传承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传承性是指风俗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中所表现的动态形式。风俗就是泛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习惯性。正是如此,才构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不同的风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兄弟民族,在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经过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将自己民族文化历代传承下来,在巩固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吸纳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的民俗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向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传承式迈进。没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 没有各民族地区的传承性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俗旅游经济的形成。
(四)社会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社会性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即“约定俗成”。这种风俗习惯有时保留在几个村寨或一个民族中,有时可能涉及几个民族地区甚至广泛地传播于全国。具有这种民族社会性的民俗旅游经济可以从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族情和风情出发,进行社会性的经济、文化、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多方面交往与合作,将民族经济和社会经济通过民俗旅游经济的推动,走向共同的繁荣富强。
二、旅游的文化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质
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民俗与旅游历来就有不可分割、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我们从中外古今旅行家的大量游记中,可以追索到两者结合的渊源。如在《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旅记》等古代著名游记中,就有许多对当时各地民俗事象的记述和分析。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艺术历来就是旅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围 ,旅游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在民俗旅游中均有体现。
(一)民俗旅游给人以文化享受
旅游是以享受为主的人类文化生活。物质享受虽是旅游的一个基本内容 ,而精神享受(或文化享受)则是旅游更为重要的特点。国外游客来到中国,品尝到中国菜的色、香、味 ,固然满足了“物欲”,但更重要的是使国外游客得到一种文化享受:品尝中国的烹饪艺术作品,欣赏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旅游的内容能够时时、处处给人以文化的享受 ,它使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
(二)民俗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旅游和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不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文景观则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来吸引众多的旅游者。人文景观既包括文物古迹、各类博物馆、当代建筑工程 ,也包括民俗文化等内容。我国是有五千年文字历史的文明古国 ,又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我国的特点。由于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风俗习惯,传流至今便成为当代蔚为壮观、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又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特点。
(三)旅游服务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旅游服务既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也包括服务人员和导游的服务活动。服务人员和导游是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人员,他们本身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他们既要了解一般的国际交往礼仪,以达到与旅游者沟通的目的;又要熟知本国风俗礼仪,为旅游者展现本国文化。
三、做好宣传策划,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宣传对旅游业是至关重要的,是民俗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民俗旅游尤其需要重视宣传。由于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使当地民俗不易为外人所知 ,有些民俗事象也很难被外人理解。因此 ,宣传和介绍民俗是搞好民俗旅游的首要任务。
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关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一种战略思想。其核心是既考虑当前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需要,又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要求,民俗旅游发展实质上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也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稳步扩大的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应完善民俗旅游的基础设施。从当前来看,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大都处在山区或边远地区,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这些地区要开发民俗旅游,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别是邮电、电力、交通、旅店等。扩大综合接待能力,做到“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原始朴素、自然的民俗意境,既满足旅游者需要,又保护民俗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民俗旅游就可持续发展。
第三,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俗旅游是在特定地域形成的。民俗旅游发展必须依赖于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但它的变异特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有可能随着民俗文化环境的变迁而变迁,甚至因民俗环境的破坏而毁灭。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可以使民俗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开发总是相对存在,又是相对矛盾的。有丰富的资源,自然利于开发,而开发不当,就会使资源受破坏而枯竭。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利用与保护问题上寻求一致和平衡。民俗旅游资源的利用应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与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
第四,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树立民俗文化品牌意识,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以使人们认识和理解民俗文化,参与民俗旅游活动。还要注重民俗礼仪、恪守民俗风尚。维护好民俗旅游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商品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规范其经营,打破地区、行业分割,加强旅游各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对外促销,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之,只有努力保护并改善、优化现有民俗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大飞跃。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文化创意 旅游 地域文化 食品包装 设计
随着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成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域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而“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我国地域文化非常多样,具有空间性、包容性、广泛性、时代性等特征。旅游地的食品包装除了具有保持食品质量、方便顾客食用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应该通过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吸引游客消费,凸显物质之外的文化价值。
一、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
现代食品包装设计具有现代材料的发展、现代工艺的发展、食品包装与环境三个层次。首先是现代材料的发展。包装材料的基本功能是保护性、安全性、加工适应性、观赏性、便利性、经济性以及现代社会十分注重的环保可回收利用性。材料是食品包装的基础,材料的选择可以根据所售商品的性质而定。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包装材料不断地被开发利用,材料的互相融合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它代表的是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信息。现代旅游地食品包装设计增加了许多新的样式,这也使得食品包装文化的美感更具有时代感、流行性。
其次是现代工艺的发展。要设计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包装,需要设计者具有超前的设计思维,能够准确地表达食品的信息。食品包装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善于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来表达现代旅游地的地域文化,追求更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
再次是食品包装与环境。随着食品消费的日益增加,食品包装在设计时应尽量采用高科技的复合材料以替代玻璃、金属等不安全、不环保的材料。例如可以大量采用纸塑复合材料和无菌包装技术,以节省包装成本,同时又较好地保持了食品的味道。
二、旅游地食品包装的设计
现代食品包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旅游地的食品包装设计也不例外,设计者需要根据旅游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自身经验,以及对市场的分析,最大化地发挥创造性。
旅游地的食品包装设计最重要的是传达食品的文化性,因此,设计者需要在包装设计中传达产品的影响力信息,以促进游客的购买欲。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食品包装时充分了解该食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同时也要参照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典型包装,研究其设计特点、流行趋势、包装方式等,只有透彻地理解、分析产品,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另外,要探究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从历史文化中选择相应的设计风格。将设计理念与产品很好地结合才能设计出具有特色的食品包装。设计师应从分析旅游地的特色、了解市场需求入手,做好游客的市场调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分析产品,设计出贴近旅游地文化特色的食品包装,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地域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包装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地域文化包含传统、人文、历史等方面,其中很多的视觉元素可以运用到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要在食品包装中体现出地域文化,需深入思考和探究地域文化的特征,将这些特征元素以视觉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传递旅游地的信息,吸引游客的注意。
(一)以图形元素、色彩、文字符号表现地域文化
图形元素是食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图形元素具有直观性,巧妙地运用旅游地的典型图形元素,可以促进该地的商品销售。
好的设计作品离不开色彩,在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色彩表现得尤为突出。旅游地食品的包装设计中可以充分展示地域形象的色彩,以当地潜在的色彩要素吸引游客的消费心理。食品包装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传统色彩的搭配,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特有的色彩,并巧妙地运用到包装设计中。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也是人们思想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食品包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信息部分。文字不仅是传达信息的纽扣,同时还起到装饰和传承文化的作用,文字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品包装的整体效果。
(二)以文化背景和传统艺术体现地域文化
文化背景作为历史存留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艺术在现代的食品包装设计中运用得相当多。因此,设计师在了解地域文化背景的同时,还要了解传统与现代的工艺流程。
(三)以材质和造型题材彰显地域文化
在旅游地的食品包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不同对于原材料的选择和要求各不相同,因而会产生特殊的文化意义。通过包装材质的选用,可以彰显出设计者对产品文化理念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文化品位。巧妙地运用造型题材可以增强设计的文化性。地域文化的传统造型与技术工艺合理地运用到食品包装设计的造型中,可以展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质。
结语
在旅游地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食品包装设计中,不论采用哪种表现手法,都要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紧密相关,从而准确地表达出设计理念。好的食品包装设计能以此获得游客的喜爱。随着旅游休闲文化的发展、旅游地食品消费的增长,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食品包装是旅游地的宣传广告,是游客和旅游地沟通的纽带。发展带有地域文化的食品包装设计,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的湖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5C0456)
参考文献:
[1]左兴俊,张永胜.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2]赵承.乡村旅游及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3]杨丹.江西红色旅游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关键词:地方文化;彝族服饰;旅游纺织纪念品
1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旅游景观,之所以能够吸引游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时空差异。是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着广大旅游者,催生着众多旅游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的,地理屏障对人们的影响虽然越来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比如东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与四川人有着显著的差异。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形象中包含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旅游活动的内涵在于它的文化性。旅游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的背景关系,它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产品是作为随着旅游经济热潮诞生的一项新的设计产品在中国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家,我国的旅游产品设计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2纺织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2.1旅游纪念品的概念
旅游纪念品,顾名思义即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礼品,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旅游纪念品的核心吸引力应来源民族与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业正以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全球效益最大的行业。以旅游进行主题艺术创作的旅游纪念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达国家,旅游纪念产品的销售利润占旅游经济的40%,我国各个地区情况不一,平均值仅为10%~20%。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已成为旅游城市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旅游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因此及时设计与开发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具有积极的意义。旅游纪念品种类非常多,有纺织工艺品,木雕工艺品,陶瓷工艺品等,其中纺织工艺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它主要依据当地地方文化和原始手工技艺来传递传统魅力。
2.2纺织旅游纪念品现状
所谓旅游纺织产品设计,主要是指结合特定旅游目的地人文或景点特征而进行的具有某种纪念或收藏意义的各类纺织产品艺术的设计。旅游纺织产品设计是随着旅游经济热潮诞生的纺织品设计中一个特殊的门类,不仅具有纺织材料与工艺的特征,还具有鲜明的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或标志形象特征,是融纪念性、收藏性、功能性等多位一体的产品设计。旅游纺织纪念品主要包括服装服饰类与家用装饰类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旅游目的地特色,适合于旅游者穿着或者使用的服饰类纺织产品,包括民族服装、丝巾、包、帽等等。后者主要是指具有旅游目的特色,适合旅游者携带,主要用于室内应用,如装饰、应用或者具有某种使用功能的纺织产品类型,包括信插、盖布、靠垫、玩具、挂饰等等。目前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文化特色的纺织类纪念品的设计,也有一些城市提供了旅游纺织产品设计成功的参考模式,比如山东的布老虎、西安的生肖挂件、云南的扎染,江南的蓝印花布,苗族的蜡染,摩梭族的手工织巾,苏州的丝绸,藏族的氆氇以及各地名绣等等。这些都是依据当地传统的服饰文化本色以及原始手工制作的魅力优势,成为旅游产品中最有购买吸引力的产品,作为当地的名片享誉各地,起着推广地域文化的作用。
3彝族服饰文化特色
3.1彝族文化
四川正在打造旅游强省,实施魅力四川战略,攀西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地貌和异域风情成为四川旅游新兴的精品线路,而保护攀西地区文化资源并做好开发推广是目前比较前沿和较具开拓性的领域。在攀西地方文化中少数民族文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模块,其中尤以彝族文化占据主要地位。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其中彝族服饰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通过服饰能从一个侧面窥视彝族人在服饰上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从而反映出彝族人远古的历史、生活习俗、社会形态、文化风貌、道德趋向,同时包含着审美意识、心理文化。
3.2彝族服饰文化
由于彝族居住地域广阔,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性差异和众多的支系,彝族服饰的造型和款式上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彝族服饰的款式不下百种,其中以凉山和楚雄型最具代表性。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地区,穿着人口约180万。凉山型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习于头顶蓄一缕长发,缠头巾,头巾前端束一二十至三十厘米的锥体,偏于额前,俗称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或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有大、中、小之分。妇女穿拼色的百褶裙,戴头帕,双耳佩金、银、珊瑚、玉、贝等首饰。彝族女上衣有衬衫、罩衣、背心三种。青年妇女上衣以细盘花为主,配有帖花和刺绣,中年妇女环肩、襟、袖贴青布宽边并加嵌红、黄、绿色细条纹为饰,老年妇女服则宽衣襟袖,只镶青布。与大、小凉山彝族的服饰相比,楚雄彝族的服饰则宽博朴实不足,繁缛奇丽有余,以浓艳为特征。楚雄型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及邻近地区,穿着人口约40万,楚雄地区地处滇池与洱海之间,东接乌蒙,北靠金沙,南邻衷牢,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为彝语几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服饰也呈现出纷繁多姿的款式风貌。其他地区的服饰如乌蒙山、红河、滇东、滇西等类型亦各具特色,但多与其他民族服饰相融合与渗透。靠近城市地区的彝族服饰,受汉族现代服饰的影响较大。彝族服饰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表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含着彝族人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彝族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和图案上,明确地体现着他们等级森严的家支等级制度。同时,彝族服饰还体现了他们时代繁衍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印痕,并且在服饰图案上渗透了彝族人的原始,同时彝族服饰还兼具神话、传说及史实的记述功能。将彝族服饰文化应用到纺织类旅游纪念品上,不仅可以有效的进行攀西地区的地方性文化保护,还可以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推广当地的文化。
4结论
四川正在打造攀西地区旅游新线路,将彝族服饰文化应用到纺织类旅游纪念品上,不仅可以进行攀西地区的地方性文化保护,还可以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推广当地的文化。这使攀西地域性民族服饰文化与四川相关经济领域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吴学玲.旅游发展对地方和民族文化的影响[J].魅力中国,2009(13).
[2] 沈干,施国生.旅游纺织纪念品的开发[J].纺织装饰科技,2002(04).
[3] 蔡玲俐.浅谈彝族服饰文化[J].艺海,2012(08).
[4] 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旅游经历丰富的人们不难发现,我国旅游景点确实众多,也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而观光的过程中一道十分惹眼的风景线就是旅游纪念品的售卖。无论是纪念品摊还是纪念品店,售卖的旅游产品在样式上大都相似,种类虽然不少但是真正差别并不大。旅游纪念品本应该是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象征,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到当前旅游产品市场中商业纪念品占有了更多的市场,而真正蕴含了丰富文化的纪念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市场上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这并不是说有着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受消费者欢迎了,而是地域文化特色更多地变成了商家推销旅游产品的噱头,纪念品本身很少具有这种深层的意义,而购买纪念品的旅游者本来对当地文化很感兴趣,但受商业化的推销过多之后,也逐渐对旅游产品产生了厌恶,购买纪念品更多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就当前来说,如何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真正将旅游产品和当地文化融合到一起进行推广,是每一个旅游产品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对旅游产品重新进行定位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方向。
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产品如果商业化气息过重,就不能对当地特色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和推广作用。基于地域特色文化对旅游产品重新定位可以真正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和文化需求,也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桂北地区有着美丽的山水,多样的风俗以及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环境也独具魅力,如果能将这些文化意识形态赋予到旅游产品形态中去,就能使产品获得更多的意义和附加价值,以不同地区文化特色定位和设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就可以避免产品在形态上的相似和雷同,减少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时的审美疲劳,提升对产品的欣赏力和购买兴趣。旅游产品一方面作为商品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旅游产品设计者需要明白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来定位和设计产品的重要性,努力创造出更多具有浓厚桂北文化气息的旅游产品。
二、桂北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一)桂北文化特征阐述
桂北地区的文化起源于灵渠流文化,在秦朝建设的灵渠即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并不长,但是却把湘江和漓江的上游连在了一起,从而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区有了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借助灵渠开始了传播和交流。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原、岭南、荆楚、百越等各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灵渠不断交流和融合,最终诞生了桂北文化,成为如今广西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多元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桂北文化又是其中一个显著且独特的存在。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经济、语言、社会等其他学术角度,桂北文化都有很多可以挖掘和研究的地方,灵秀而祥和,稳健且雅朴可以说是桂北文化在外在上拥有的气质,而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则是桂北文化的内在之美。
(二)桂北建筑的文化特点分析
(1)建筑的空间组织。桂北很多民居都围绕天井来进行空间的组织安排和建设,天井是汉族合院的重要部分,也是桂北民居的核心元素,桂北民居通过天井把建筑其他各部分在空间组织上联结成一个整体。在民居的天井中,家人可以进行团聚、聊天、进餐,孩童可以在天井中玩耍,天井是很多家务活动开展的场所,在桂北民居中重要性和地位甚至只低于民居中心堂屋。所以天井可以说是桂北民居建筑空间组织上的一个显著特点。(2)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桂北地区山石土木较多,所以树木和石头理所当然具有了就地取材的优势,被桂北居民广泛用来建造民居。桂北的传统民居在屋架和围栏上更多地采用木材,外墙则选择青砖或者黄土砖,这些都是当地可以轻松得到的材料。而由卵石和黄泥筑起来的建筑台基则能够防护桂北多雨气候的影响,确保足够的稳固性来应对雨水的冲刷。屋顶则采用南方建筑多见的坡顶式,用小青瓦覆盖,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桂北民间建筑大都采用白、褐或青灰色作为建筑的颜色,色彩柔和朴实,质感浓厚,营造了浓郁的桂北乡土氛围。(3)其他建筑细节方面。除了上述特征,桂北的建筑在细节上也具有很多特点,下面几个细节概括并不全面,但是十分典型。例如桂北地区建筑的屋顶在立体面上占有很大的比例,檐口的变化十分丰富,因此原本很强硬的建筑立面在细节上得到了柔化,这也符合桂北地区偏柔性的民族文化特征;又如桂北民居在住宅内部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十分质朴,并没有江南地区建筑中的雕花等装饰,这样的民居虽不华丽但是很实用,在桂北地区随处可见。
三、基于桂北特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新定位分析
(一)桂北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
旅游产品并不止包括旅游纪念品,纪念品只是旅游产品的一个小的部分,而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也不可能只通过纪念品来展现,旅游产品指的是旅游地区向游客提供的所有各种服务的总和。对旅游产品开发者来说,除了要对旅游纪念品精心设计外,更要对向游客提供的观光、饮食等服务进行独特设计,将文化特征融入其中,让游客切身体会当地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旅游产品开发应该选择的方向。桂北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一种商业产品,桂北旅游产品必须要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和了解,明白消费者的追求和需要,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改进,也要不断提升产品的收藏价值,保证其在市场上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这就是旅游产品作为商业产品在开发上的方向,各个地区的产品开发大都相同;另外也更重要的是,旅游产品虽然有着商业化的开发需求,但是将其自身和其他产品区分开的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作为 文化产品,旅游产品需要在开发中提升其文化附加价值,通过产品形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来传递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样才能使得桂北特色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区分开来,从而树立起桂北旅游产品的独特品牌。不仅桂北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其他旅游地区的产品开发也要将两个方面都做到位才行。
(二)关于设计元素的定位
(1)桂北的山水元素。桂北的山水十分闻名,“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旅游产品设计元素中,桂北的山水是一项重要的财富,占有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漓江、象鼻山等都是十分著名的景观,漓江是很多文人心中情怀所向往的地方,象鼻山的奇景则对游客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产品设计者需要深入发掘山水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2)桂北的少数民族元素。广西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桂北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和侗族相对更多,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他民族虽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设计灵感,比如壮族的壮锦花纹图案、壮族的铜鼓、瑶族的长鼓等,都可以作为桂北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中的灵感元素。
(三)特色旅游产品的定位分析
(1)产品外观。对于实体旅游产品来说,其外观设计完全可以参考桂北建筑外观的风格,以质朴温和为特色,在细节处加以柔润的雕琢,体现桂北地区灵山秀水的韵味。旅游产品外观是传达给旅游者的第一印象,如果把桂北文化特征融入到外观设计中,将是对桂北特色旅游产品的一次十分成功的定位设计。(2)产品色彩。色彩也属于外观中的一种,在特色旅游产品色彩选择中,既可以选择多颜色混合,表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姿多彩,也可以选用灰青色等并不艳丽的色彩,和桂北地区民居建筑色彩一样,朴实而温和,低调而明净。(3)产品功能。旅游产品的功能主要用于观赏,但是在桂北旅游产品设计中,也有很多实用性的产品,比如壮族的铜鼓等,将其开放成旅游产品可以定位成观赏性产品,也可以定位成实用性产品,即铜鼓可以由游客拿来即兴演奏。这样也可以和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的传播相融合起来,提供更多形式的旅游产品服务。
(四)以生态理念来对旅游产品进行定位
旅游产业要想持续发展,需要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到旅游管理之中。对于桂北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来说,还要定位成生态环保型产品,将成本更多地用到桂北文化的开发上,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产品外观、包装等,要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产绿色清洁的旅游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把保护桂北灵秀山水和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更积极的宣传效果,毕竟桂北地区的环境原生态化还比较高,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这也是对桂北地区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