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教学途径;优化方法
接下来,笔者将在大量阅读相关理论文献和小学英语教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下小学生平均英语口语水平、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几点在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途径与方法上的浅析,以希求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借鉴。
一、建立课堂口语教学环节
小学教育阶段中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中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说比较充裕,且小学生自身又具备了特殊的学习条件,所以在这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口语教学最为合适。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性的建立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让小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锻炼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She wears a white and black sweater”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在完成教材中的对话讲解后,根据学生们当天的穿着打扮抛出问题,让他们各自组成小组展开讨论,这样不仅保证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还能够让学生们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口语训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进而再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纠正学生自身的英语发音问题和逻辑顺序问题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英语趣配音的活动,这就需要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让学生们准备1-2 段自己所熟悉或喜爱的英文电影、电视片段的配音或表演,进而在英语课堂这个舞台上向同学们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像上述这两种英语口语的教学环节对于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课堂口语教学环节的同时我们需要保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具备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营造课堂口语教学环境
在提到通过建立课堂口语教学环节来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这一点时,笔者提到了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实际上,所谓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实则就是教学老师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使用英语的现实情境,因为无论是汉语、英语还是日语,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并且也只有让学生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接触现实情境,才能在实际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时流利的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们兴趣爱好的观察,确定几个他们感兴趣的讨论点,进而在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抛出论点,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或做“小老师”将该论点的论据讲述给老师。再如,我们还可以将英语口语练习活动搬到课堂外,像春游、运动会这种活动我们就可以有效利用起来,如果学生们在英语课堂外也能够自信并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还可能会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他们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以及未来对英语这门语言的使用水平。
三、解决学生口语学习难题
无论是建立课堂口语教学环节还是营造课堂口语教学环境,其有效性都是经过我们最大限度努力的实践后得出的最理想的结果,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无论我们将教学策略做的多么完善,学生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在把握整体教学进程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找到每个学生自身在英语表达方面的问题,进而通过对该问题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问题的分析,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针对口音较重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一对一的辅导,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多关注这一类的学生;而针对心理抵触英语学习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从简单的英语开始使用英语。只有当学生们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我们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实施,并最终推动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仅是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并结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息息相关的理论文献,作出的几点浅析,实际上,如果从不同教学经验或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及考虑到不同小学教育阶段中学生们的身心发育状况和英语学习水平,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并不仅限于以上三点,基于此,对该课题的探究和分析仍有待于我们广大小学英语教学老师根据不断发生改变的教学经验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侯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优化[J].教育,2020,(40):53.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技能技巧;一体化
中等职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德、智、体、美,且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中初、中级技术岗位的需求,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理论课后,必须掌握一门专业的技能。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师为主,其中最关键的专业技能课就是舞蹈,但传统的舞蹈教学并未有机融合,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分离来开展的。因此,实现一体化教学,就要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的关键方法。
一、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概述
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重要群体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舞蹈教学是组成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目的就是为培养出更适应当前时展所需的高素质舞蹈师资队伍。其教学活动最高目标、核心理念就是幼儿教育、美育,其艺术特征是以舞蹈形式为主的综合艺术性教学活动。
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弊端
当前中职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学习心态皆为被动学习心态,依赖性极强,没有自主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多时候只仅靠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没有达到师生间的活动交流,因而学生就会厌倦日复一日练习学习的模式,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地摄取和积累知识。
加上中职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多是普通初中生,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低下,加之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受或极少接受专业舞蹈教育,因此在基本功和身体柔韧度方面都不达标,从而促使学生自信心不足,一旦跟不上舞蹈课程进程时就会对其失去兴趣,尤其是舞蹈教学过程枯燥辛苦,学生大多不愿参与,造成师生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学生难以摄取舞蹈知识。
三、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一体化的方法途径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要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下意识地创造更适应培养维持学生舞蹈学习兴趣的环境。
1.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教学藏族舞前,先播放与藏族相关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欣赏到了藏族的风土人情,加上教师的提示,学生不仅了解到藏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服饰,更感受到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从而对即将学习的动作抱有极强的兴趣度。
2.要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例如,在舞蹈课程中学生最厌烦的就是基本功练习,绝大部分是由于此课程内容枯燥艰苦,而学生却怕苦怕痛怕累,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喜爱爵士舞的心理,将基本功结合到基本功练习中,促使学生卸去对基本功的厌烦情绪。
3.要多看、多参与、多体验,要多组织学生观看现场文艺活动,学生在欣赏时会体会到现场舞蹈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此外,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上台,让他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喜欢学习舞蹈。
(二)务必要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学习的差异,在学习舞蹈时并非个个都是顶尖生,其课堂上的基本功、小组合皆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学优生能短时间掌握动作要领且完美展现出来,但学困生却不敢放开担子来跳,因此将学生归类,进行分类教学模:
1.对学优生,尤其是自身条件好也喜欢舞蹈的学生,布置些较大难度的作业,以提高他们的技巧技能,促使他们的舞蹈基本功更扎实,掌握更多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他们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达到独立对幼儿舞蹈进行创编、教学,并在学生中起到带头作用。
2.对成绩一般且自身条件不够好、不具备舞蹈基础,却又喜欢舞蹈的学生,要对他们施以鼓励,让他们不懈努力勤学苦练,并要求他们掌握知晓舞蹈动作的精髓和要领,尤其要注重培养他们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为将来幼儿教学做好准备。
3.对学困生,尤其是不喜欢舞蹈毫无舞蹈基础的学生,教师不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还有注重培养他们对舞蹈的兴趣,让他们清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许,从而树立起舞蹈学习的自信心,并且要尽可能地挖掘出他们自身的有利条件,使其更加认真的学习舞蹈,为将来幼儿舞蹈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此外,还可制定一些相关制度,要求学优生在课后对两位学困生进行辅导,这样既可锻炼学优生的教学能力,又能解决学困生无法跟上进程的问题,如此一来两极分化的情况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对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概述及现状分析,要实现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一体化,首先就是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并做到因材施教,要激励鼓舞学困生不能鄙视他们,和设立相应的教学制度,才能使得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一体化得以实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语境 探究性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
一、引言
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学,一直没有摆脱“聋哑”英语、“笔头”英语的教学怪圈,以教材为最大法宝、以教室为唯一阵地的教学模式始终没有多大改变。不少学生直到毕业都很难使用英语进行口头甚至是笔头的表达与交流。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多年,发现在教学中注重开创语境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静态的知识传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完成知识积累,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语境教学提出的背景与理论支持(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尝试,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
(二)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则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这一目标出发,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强调学生在一定级别层次上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为学生在语境中实现交际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并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诸城市龙源学校的张艳等人在《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开发问题》一文中指出:“英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英语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探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英语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三、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设语境,启用语境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形成要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应该结合语境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仅仅对时态、句型、语法结构进行讲解和练习,没有让语境产生效果,这种训练无益于加强学生的认知与识记,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无法形成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湘教版、人教版等版本的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根据日常生活项目编写的。诸如介绍、问路、购物、运动、提出请求、提供帮助等。部分教师没有考虑语境的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简单、机械地识记语法时态、知识结构等,造成学生重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学生常常记住了句型和意义,但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日常交际表达能力低下,英语语言运用环节薄弱。教师应首先讲解基本句型,然后对基本句型进行操练,接下来设计语境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基本句型运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转贴于
笔者在实际使用语境教学模式时,采取了“室内外语境实践教学”、“课内外语境实践教学”、“专题主题语境实践教学(如节日主题、运动主题等)”等各种模式,配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关语境,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角色表演(rolework)、双人表演(pair work)、组队表演(team work),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最终目的。
(一)根据教科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简笔画、录音磁带等进行情景教学,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环境。
(二)对于教科书中的有些话题和功能项目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寓教于乐,寓语言学习和语言体验于自然生活之中。
(三)湘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中涉及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节日。为了让学生从中国节日活动中感受到祖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从外国节日活动中获得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我们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了一些节日活动课,例如:“NationalD a y”、“N e w Y e a r’s D a y”、“W o m e n’s D a y”、“Teachers’Day”、“Mid-Autumn Day”、 “ChristmasDay”等。在节日活动课上,我们事先让全班师生一起收集与该节日有关的英文背景材料(通过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等方式),然后让学生自制卡片,卡片上用英文写上祝福、吉祥的话语,赠送同学和师长,有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节日庆祝活动等。(本文转载自wWw.fw789.cOm 范文中国网)
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以人为本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在经济高度发展、各方文化激烈碰撞的现代,思想政治的教育面临着很多新问题。高校现有的思想教育模式延续自过去,虽说曾经在思想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却已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高校是国家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与时代相符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一定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党的十七大中曾经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在当前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可以说时代就明确的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顺,学生参与兴趣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的方法与内容都过于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校要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社会热点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关注点与实际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教学,并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方法与内容的优化。
2.以人为本是加强教育实效性的需求
不管是何种的教育,能够取得效果才算成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有所提升。但是传统思政教学方式实效性不强却是难以否认的事情。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教学中将各种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个体行为。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与发展也最大程度上被满足。在当前学生个性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下,以人为本能够促使教育工作者对现代学生的情况有更多的研究与了解,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传统的思政教学中,学生只是被要求服从理念,但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各种现象的怀疑态度渐升,如果没有及时获得解答时日长久可能会影响到个人观念的形成。以人为本的思政教学中,学生的需求与疑惑可以被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被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自然可大增。
3.以人为本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种教育的目的是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才。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时代需求的人才是衡量学校教学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近些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学生就业竞争更激烈。同时,受世界经济低迷状况的影响,我国的市场各行业的发展也不理想。这些情况都对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思想素质是人类需具备的第一素质。它决定着一个人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思想观与价值观则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与竞争能力。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解决现阶段行业选择偏差严重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要。以人为本能够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对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
二、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以人为本应用到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要做到这一点在思政的教学中要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政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学的重点。传统观念下的教学重点是道德标准与各种价值观念的理论传递。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自觉的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并强化学生道德观念的自觉执行力。教师要将健全学生的人格为教学的目标,将教育的目的回归至本源。另外,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打破教学双方的阶层感,在教学中进行平等互重的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能够积极参与的机会,创造环境让他们进行自我了解,使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2.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对每个学生进行培养的共性目标。需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实际上正是由于个性的不同才会有社会各方面多元发展。只有具备自己特点的人才是主观意识健全的人。个性的发展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思政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陈旧,学生的学习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倡导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力推行减负增效的今天,必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现新课改精神,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改进学习方式和增强学习能力的举措,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质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学会学习。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不仅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探究教学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优化和提升,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知识,这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其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要能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主动探索的方式来驱动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
4.主体教育的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和一切便利的条件,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四、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优化与提升的实践探索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活动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接受时,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外部刺激,创设问题情境。
2.变依赖学习为独立学习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事实上,当今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意识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少讲精讲,点到为止,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学生能够脱离教师完全独立学习,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变统一模式为遵从个性独特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因而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必定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创造空间,彻底抛弃那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带有梯度性;数学解题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作业布置必须具有梯度层次性和选择性。
4.变接受结论为体验过程学习
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接受式教学模式,由于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因此,重要的数学知识和结论难以获得。即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了知识和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因而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却不会思考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导致“高分低能”。而体验过程式学习强调身体性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调动所有的身体感官亲自经历,用心去感悟。
5.变回答问题为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毕业后主要在快速消费品、餐饮业、贸易等行业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前景:食品行业对于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比较稳定,人口的增长和新食品的开发都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机会,所以食品营养专业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情景模拟 教学方案 设计 实施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入世后外贸经营权的下放,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了国际化的商务竞争中。这导致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而且对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能熟练掌握及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熟知国际贸易法规与惯例,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急需人才。高校教育也必须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培养良好专业素质的国际贸易综合型人才而服务。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以后从事外贸业务,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外贸领域专业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仍然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常常停留在概念的阐释和方法的介绍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吸纳、机械地领会这些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独立性和理想化的知识体系,而在实际工作中,将要面对的是各种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形,它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现实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和实践脱节是在很多高等院校实务类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很多高校教师在不断努力以解决之一问题,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但由于这些案例很多仍然来自于书本,这种“书本-书本”的案例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各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有些学校则实施了增加了实践性环节的学分比例,开设各类模拟课程,联系一些外贸企业设立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邀请知名学者和外贸专家来校讲学,分享经验和心得等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情景模拟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模拟教学分为设备模拟教学与情境模拟教学两大类。设备模拟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情境模拟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进行模仿、比较、优化,并通过反复演练,以求得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加强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环节,大多开设模拟实习课程,初步实现了模拟设备教学,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仿真的贸易环境,强化其在课程教学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则鲜有尝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融合了情景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的优点,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拟实践中,产生师生互动,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的程序、环节及做法,掌握进出易的操作技能、合同的规范书写、签订与履约,掌握有关信用证的审核、修改及制单业务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国际贸易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可见,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将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情景模拟;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把深奥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在对事件矛盾和冲突的研究、解决之中,实现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低成本、高效率地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解决课堂与社会分隔、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但该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对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情景设置不当或引导不正确、不合理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设计一套结合课程内容的完整系统的情景模拟教学实施方案,是有效的实施情景模拟教学的重要前提。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情景模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情景方案的设计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贸易合同条款、贸易合同的磋商和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每一部分的模拟教学法按照组织准备――创设情境――实际演练――评价考核几个步骤来展开,各部分又根据知识点的不同,方式有所差别。在贸易合同条款部分,涉及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品名与品质条款、数量条款、包装条款、价格条款、装运条款、保险条款、支付条款、商检条款、索赔条款等,在该部分中内容的模拟教学中首先组建模拟外贸公司,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扮演不同外贸公司的相关人员,根据教学方案所给出的商品性质、外方要求等制定合适的合同条款;在贸易合同的磋商阶段,则由各小组在教师设计好的全套商务工作流程的模拟工作环境下,进行系统模拟操作,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确定完成小组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就各项条款进行磋商,并签订一份完整的贸易合同;在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阶段,则要求由不同的小组充当外贸公司、供货商、保险公司、运输公司、银行等角色,共同协调完成一笔贸易的履行过程。每一部分均应有详细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做到在有限的课程学时中能够有效的实施及达到预期的目的。
2.《国际贸易实务》情景模拟方案的实施方法
(1)实施原则――渐进式
模拟情景教学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拟教学则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可能造成学生习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基于对传统教学和模拟教学的认识,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模拟情景教学方法适宜于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即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逐渐引入模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模拟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师资水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全面推进完整的情景模拟教学。
(2)实施步骤
第一步:精心组织理论教学。教师首先要对进出口业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精讲,这是顺利进行模拟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教师可以将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使用传统的理论+案例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由于相较于以往的授课方式理论教学学时缩短,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加以调整,部分较容易理解的部分可采用学生课后自学+课堂答疑+阶段性测试的方法讲授,相对较难较重要的知识点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设计成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并精讲重点、难点的方式加以掌握。这一阶段应占到总学时数的60%左右,第二阶段则进入情境模拟教学阶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操作训练。教师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情景模拟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对于“练什么”(任务和目标)、“怎样练”(方法和措施)、“什么时间完成”(进度)都要做到明确具体。
具体做法是:首先应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向学生讲解此次情景模拟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给出若干个场景设计,并按照计划设定商品成本、税率、汇率、费率等基础数据以及提供必要的材料如合同、各类单据等;然后将学生分组,分配给相应的场景,并安排好每一位同学担当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货运、保险公司等(这类准备工作可以安排在课外时间完成,以保证能够充分的利用课堂有限的学时);之后,学生在既定的场景中开展业务活动,如制订商业计划、选择交易对象、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贸易同、开立信用证、办理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并最终达成目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挥管理者、引导者、协调者、评判者等多重身份,以保证模拟过程的顺利进行。
以交易磋商为例说明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明确训练目的:旨在熟悉交易磋商的基本环节,操练如何进行出口报价核算、询盘、发盘、还盘、出口还价核算、成交签约,操练询盘函、发盘函、还盘函、接受函的缮写及合同的缮制。
提出训练要求:将全部学生分为6人为一小组,3人为一分组,命名为A组和B组;A组扮演中方出口公司,B组扮演外方进口公司,并给予相应的公司名称、公司详细经营范围、背景资料及相关的成本、费率等基础数据,双方可以自由选择交易对象,制订交易计划,并完成交易磋商全过程,最终签订贸易合同。
设计模拟场景并分配角色:
场景1:B组中的进口公司加拿大温哥华纺织品公司欲求购17吨A级毛条(计一个20英尺集装箱)和2000条床单。请该组成员扮演温哥华纺织品公司的业务人员向中方出口公司发出询盘函;
场景2:请A组中代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家用纺织品分公司业务人员的小组成员根据所提供的报价材料正确核算报价并撰写发盘函;
场景3:接到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家用纺织品分公司发盘函后,温哥华纺织品公司不能接受北京方面的报价,于是进行还盘。之后北京方面迅速拟写了一封反还盘函,称所报价格为最低价,不能接受对方的报价。请分别代表温哥华纺织品公司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家用纺织品分公司的小组成员,进行出口还价核算,并分别拟写还盘函和反还盘函。
场景4: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温哥华纺织品公司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家用纺织品分公司终于就17吨A吨毛条交易的所有交易条件达成一致意见。双方进入了成交签约的阶段。请代表温哥华纺织品公司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家用纺织品分公司的小组成员,分别为其起草与成交签约相关的函电,并缮制销售合同。
在上述各场景中,主要角色均由学生担当,可以达到完全互动,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一笔对外贸易业务的交易磋商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体验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选择交易对象、如何进行询盘、如何进行报价还价核算、如何进行发盘、还盘,如何面对竞争以及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处理纠纷。这种真实参与的情景模拟训练较大程度上克服了书本理论知识空洞抽象的不足,充实了理论教学内容,加深了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步:评价与考核。在情景模拟训练进行到每一个关键环节,教师都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典型问题作出适当的修正和点评,以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全过程。
另外,为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机制来考核学生的在情景模拟训练中的表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扮演在扮演不同角色过程中的完成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考核与评价。如在贸易合同条款部分,根据最终拟定合同中交易条款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给予评分;在贸易合同的磋商阶段,可以依据进出口方、供应商获得的利润率以及在交易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来考核;在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阶段,可以根据交易双方履约情况来评判,而对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则按照其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来评判。
由于在情景模拟教学中,一个学生在一次模拟中只能扮演一个角色,熟悉其所扮演角色的业务范围,而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应将课内训练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熟练并掌握情景模拟训练的主旨和方式,在课外时间应布置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多角色的转换练习,以全面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有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高彩云.仿真型国际贸易实训室建设的实践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9).
[2]李军.浅析模拟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6,(3).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这个概念主要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词———1993年,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BRCA1)被发现,并成为新一代的生物标志和靶点应用于早期诊断,从而把实验室内的的发现真正转变成临床的应用工具。自此,“转化研究”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知[2]。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概念,转化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实验研究在人类中验证新的治疗策略;②研制新的医疗仪器和发展新的诊断手段;③在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疾病及其复杂性的了解[3]。作为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革命的时代产物之一,“转化医学”虽然是一个专业术语,但却贯穿于医疗研究与疾病防治的始终。
国外医学界近年来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工作。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董事Zerhouni在Science发表了名为TheNIHRoadmap的文章,引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把目光聚焦在转化医学[4]。目前国际上多间大学都已开始设置临床和转化科学中心,NIH设立了“临床和转化科学奖”,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TranslationalResearch、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期刊陆续创立,更加体现了现在医学界对转化医学这一“桥梁”的迫切需求和向往。在国内,国家新科技体系构明确了“一个中心:国家转化整合医学研究中心;三个支撑:研究型医院、研究现场、协同科技环境体系的科技支撑战略”的新思路。目前,医学临床、药学等领域的转化医学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在预防医学中对转化医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学科还是一片空白,亟待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和涉猎。
2预防医学中的转化之路
大量数据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因此,只有构建强大的预防医学创新体系,将高速发展的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尽快应用到实际公共卫生服务中,才能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三级预防,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效益,增进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2.1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机体与外源化学物的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学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从而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大量新化学物投入使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而现行的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毒效应无阈值的化学物的检测评价,存在多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测试的化学品数量少;动物实验周期长;评价的费用高;化学物危险性评价存在物种差异等,这些缺陷正是转化医学在毒理学应用的重大课题[5]。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转化医学在环境和职业毒理学应用的中心环节。新的化学物毒性评价策略提出,应该把当前以死亡、突变、肿瘤形成等终点事件(apicalendpoints)为观察指标的毒性效应评价体系,转换为基于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以毒性通路(toxicitypathways)相关生物标志表达异常为观察指标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应评价体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测定毒作用导致的“通路”或“关键事件(keyevents)”改变,建立相应的细胞预测模型并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检测,结合环境检测水平和人群暴露状况进行危险度评价,从而开展预防医学现场的推应用,以此为基础提出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一依赖灵敏快捷的细胞试验进行危险度评价的理念能大大减少动物试验体系所需的花费和时间,因而与转化医学概念相呼应[6]。
为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致力于开展毒理学细胞模型的研究,力图以体外细胞取代传统的动物模型,以获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检测工具和评价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过成功导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区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构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些永生化细胞可被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诱导致恶性转变。在随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该类细胞株模型对于致癌物的检测可大大缩短细胞转化的间期,从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于化学致癌活性筛查的价值。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环境致癌物毒性检测带来快速简便的应用手段和工具[8]。综上所述,对于卫生毒理中的基础研究来说,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转化医学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预防实践指导间快速有效的转化。
2.2转化医学在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从18世纪起源至今,营养学已经从单纯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开始走向分子营养学的突破期。近年来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化学物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如大豆异黄酮,最初是由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食用豆制品对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有着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发现的[9-12]。经过多学科证实其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随后,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如番茄红素,花青素,大蒜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逐渐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健康促进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状态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使得营养基础研究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
如果说植物化学物的研究使得营养学领域更为广泛,那么营养基因组学、营养遗传学的兴起使人们对于人类营养的研究更为深入。从实验室到临床,基因多态性的存在被认为是一个许多基础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转化障碍[5]。而对于营养学,这一障碍却恰恰成为营养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营养素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营养需求的质和量的不同。参考摄入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等名词对由基因多态性引起的个体差异已显得不完全实用了。而近年来日渐成熟的生物芯片、蛋白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则为营养膳食摄入的个体化指导提供了可能。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常见C677T多态性便是饮食-单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经典例子。过去的研究发现,叶酸和神经管畸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相关[13]。而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之一。缺乏这一关键酶将导致严重或者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症。MTHFR有两种多态现象:C677T(A222V)和A1298C(E429A)[14]。在欧洲人中,MTHFRC677T的发生率是0.233%~0.410%。包含前者的MTHFR可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在缺乏叶酸的情况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上升,从而增加神经管缺陷儿童的出生率。
由此可认为,对于携带MTHFRC677T基因的个体,需要补充更多的叶酸,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和优生学的预防作用。此外,基因多态性和饮食的相互作用与多种慢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间关联紧密,包括癌症、冠心病和肥胖等[15-17]。国外的一些公司,如Genova和MetaMetrix等,已经开始就基因-饮食的相互作用特点开展专业诊断,为个体的饮食补充决策给予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从人群膳食指南到个体化膳食指导的转化,将会是新世纪的营养学发展趋势所在。
2.3转化医学在妇幼卫生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每1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患有先天性耳聋[18]。而我国每年新生听障儿童也多达3余万人。不可忽视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致聋原因中占有高达60%的比例。如何通过快速、敏感的筛查方法进行产前诊断,减少遗传性耳聋患儿的降生,是妇幼保健的关注重点之一。
近年,我国遗传性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中国的遗传性耳聋中的基因位点较为集中。针对这一结果,中国人民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研究所联合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为遗传性耳聋的广泛筛查,尽早诊断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同时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病因学方面的证据。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人民总医院进行的515例双盲对照实验中,芯片结果与测序结果符合率为100%,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为42.41%[19]。从而使得该技术在中国人民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等医院开始得到了应用。这一检测技术能否像唐氏综合症的产前诊断那样灵敏与特异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但是,在这个从基础到临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儿少预防保健技术的过程是明确的———从临床观察到实验室研究,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研结果,协同相应产业共同开发,推出相应手段应用于临床与预防保健。
2.4转化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2003年的SARS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流行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但正是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为疫苗的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带来了新曙光:例如,传统的疫苗生产的方法从研发、毒理学和动物研究直到一、二和三期人体试验至少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近年来,疫苗佐剂改良、皮内接种节约疫苗用量以及反向遗传学技术和应用重组DNA技术直接细胞培养等研究成果均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20],而采用鼻腔喷雾的方法也将使接种更简易快速[21],同时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政府对于疫苗管理审批制度程序化的改革也大大加快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时间。因此应该认识到,以基础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技术成果为支持,相关企业产业化为依托,多学科共同协作为平台,政府的决策支持为后盾,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和科学实践结合,把“转化医学”的桥梁搭建于研、产、学的鸿沟间,实现科学进步、公众健康的双赢局面。
口腔医学专业简介 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医疗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预防工作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和较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扎实的口腔医学理论知识,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诊治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基本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能结合口腔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为了缓和医患供求比例失调的现状,鼓励私人开办口腔诊所应是大势所趋。现有的私人诊所鱼龙混杂,虽说其中也有部分退休的老口腔医师,但更多的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江湖游医,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广大群众就诊,也不利于在中国推广普及口腔保健。因此,国家将会出台相应政策,整顿私人诊所,加强引导,使其步入正轨,以确保广大群众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口腔保健。
有了国家相应政策的保障,毕业于正规医学院校,接受了严格培训的口腔医生才更容易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
目前说来,口腔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不是对工作单位及条件要求过高,就业一般不成问题。但如果大家都想往大城市、大医院挤,便会相对过剩,造成就业难的情况。
口腔医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
3.具有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
4.具有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般操作技能;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