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

第1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 电气自动化 连贯性 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72-01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各种学科的技术,它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专业知识为主,学习本专业要求的各种技能。

一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作为一种综合类的尖端科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今的实训硬件以及实训内容明显有些滞后,学生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模式也略显落后,甚至于个别老师的专业素质也跟不上时代需求,这些都是当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从现状出发,我们应当加大投资、不断更新实训设备与内容、缩小实训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探究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脚步。

二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研究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探究出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具有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理论的连贯性的教学课程。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使教程难度呈阶梯状,让学生有层次地逐步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如课程在初级阶段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培养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一线从事生产过程中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控制、维护、检修工作,即为社会培养出中级维修电工技能人才。后一阶段应将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此时的课程内容在衔接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即将侧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上,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别绘制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电气控制等图,并且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2.课程连贯性分析

当专业课程具有有效的连贯性时,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采用衔接式的教学模式,能令学生平稳地从上一学习阶段过渡到下一学习阶段,也可避免教学的重复性。如在初级阶段已学习过的电工,PLC等课程在第二阶段仍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保证课程的连贯性既可以节约资源,也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3.具有连贯性的五年制课程建设基本任务

首先让学生掌握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能力,在这一阶段可让学生学习电路基础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同时让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入门级的电力设备。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应增加课程难度,理论课依旧要安排如电机原理,既能衔接前一阶段内容又可增加新内容,同时也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内容。如电气识图、电气设备的认识以及与该专业息息相关的数字电子、放大器等课程,在此时的实训内容可安排为简单的小电器拆装如录音机的拆装,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电气自动化发展比我国更完善,引入英文类专业书籍可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能轻松辨识进口设备名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这一阶段也应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认识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这些可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实现。经过以上阶段学习接下来应努力让学生与生产接轨,如学习PLC课程:电工实习,继电保护等,让学生学习典型的电路设计,小型系统的设计、运行、调试与检修。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与工业发展的人才。

4.创新教学体系

以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目标,保持专业所授核心内容、支撑课程内容、主要课程内容不变。增添新型实训设备,注重教材衔接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建立起一个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具有连贯性的能培养专业知识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电气自动化人才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的意义

通过探究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使该课程更加符合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社会实际生产,更贴近实际所需。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面向电气自动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分析能力,使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

四 结束语

第2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74-02

当前工业自动化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管控一体化系统在工厂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在现代化工厂中,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人员可以在控制室里通过计算机或触摸屏对现场进行控制,同时也可以在计算机或触摸屏上查看现场的实时生产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切的实现均离不开组态软件。组态软件是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使用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提供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监控功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懂得如何去选用各种软件和硬件的最佳组合,进行系统的设计,而不是着重培养他们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而组态软件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它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软件,只需要简单的编程和组态就可以实现远程的控制和监视,获得动画和实时数据的记录,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发出我们想要的功能,非常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形势与需求,组态软件控制技术现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在从事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笔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该门课程,且很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厂控制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提高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能力,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先以一个简单实例的建立和运行来引入组态软件的学习,依据这一思路,以一个实例(反应车间监控中心)贯穿于各项目任务之间,同时在各项目后的实例部分均以反应车间监控中心为主线逐步添加系统的功能,从而让学生深入学习该软件的应用。最后通过组态软件与PLC、变频器、智能仪表和数据采集卡等实训部分,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组态软件的应用。

(一)突出高职特色,注重实用性

做到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知识的内容。课程中所有实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

理论和实训穿行,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

组态控制技术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已为工业现场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程内容选择了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组态王Kingview6.55组态软件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组态控制技术和组态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设计实例上,硬件选用了I/O板卡、PLC、智能仪表、单片机等作为下位机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基本反映了组态控制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主要方面。

(四)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结构,便于组织教学

在内容上由浅入深,遵循快速入门(一个完整工程)深入学习实际设计。经过第一阶段的快速入门部分后,学生就可以快速掌握一般组态王工程的设计过程,再经过随后各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例训练,逐步深入掌握组态王的应用,最后通过具体的各部分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性质,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多方面改革,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

在每个单元中,均设计有具体任务,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素质。如在学习水平移动的动画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懂得水平移动模块的设计方法,同时还要求其利用水平移动完成小车、水流等物体移动的设计,不断扩展其思路。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明确目标,并充分发挥其创意设计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

在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借助企业真实的环境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适应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描述任务、引导问题、描述学习目的等,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完成项目,并自己制订工作计划。

(三)现场教学法

课程采用在企业工作的现场教学,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了解企业文化,养成职业素质。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生扮演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各个角色,由企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负责指导教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知道要学什么,而且懂得所学的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3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一、微型数控铣床简介

机床在研发初期,主要是以小型并且桌面化的成品展示出来,并且抛开了现在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都采用的市场上商业化的数控系统,转为采用可编程程度高的单片微处理器控制,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从而满足自主研发并生产的要求。

更为简单,材料更为低廉,这也大大降低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带来的设备安全隐患,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心理压力,为数控铣床后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与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评价环节中,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再由组长进行评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将优秀的工件应用到本专业的下一个教学项目中。

二、数控机床结构介绍的积极作用

在学生学习数控机床之初,对于机床的整体结构了解还不够深入,如果仅仅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太过于枯燥,通过对微型数控铣床床身机械部分的拆装,不仅让原本书本上枯燥的名词更生动具体,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育效果来看比原本的纯理论教学更受学生的青睐。在电气专业方面,让学生通过电气控制的制作,解决了数控机床的接线、安装和调试的综合操作训练;在数控、模具专业方面,让学生在微型数控铣床上编写加工程序,进行实际产品加工。

三、对数控加工技术教学的支持作用

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解决工学结合中“工、学”分离的普遍性问题。即以产品为教学活动载体,结合专业技能模块,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让学生在参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的一系列生产过程中,通过边学边做的方式,系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指标。过去我们只是将工厂的产品引进校园进行加工,经过实践发现外来的产品过于单一,无法将系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零件的生产制作,按照专业编制校本教材及进行教学,完全符合实际专业教学需要。

四、对数控维修专业的提升作用

微型数控铣床因其结构相对来说更为简单,对学生一开始入门学习数控机床控制原理和维修原理更为易学,学生通过对微型数控铣床的控制原理的分析与学习,可以更直观地掌握数控机床上PLC的控制原理,对数控维修的学习起到提升的作用。

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生动的实例作用

微型数控机床生产过程中的各零部件和传动组成部分也受到学校《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课程教师的青睐,将微型数控机床中的零部件作为课堂上的教具,使机械基础教学中螺纹传动、带传动等知识的讲解更生动;将微型数控铣床的零件作为《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具,让学生在学习制图知识时更贴近实际运用,提高案例的真实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作用

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师队伍成长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通过微型数控铣床产品开发制作,实施“学做联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带领学生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我们看到,这种结构简单、价格较低、自主性大的微型数控铣床在中职机械及相关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大提升了中职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为中职数控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思路。

本微型数控铣床是一个集成了机械与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它与工厂生产加工用的数控铣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它能应用于基本的数控加工领域。其核心技术涉及到机械、电气、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软件、数控加工等多个技术领域。

二、微型数控铣床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微型数控铣床的主要应用是以减缓因设备不足带来的教学实训资源的需求压力,降低教学成本,从而解决教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微型数控铣床的核心技术主要对应我校的机电专业和自动化专业。

微型数控铣床的功能是参照商业化的数控铣床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所以微型数控铣床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一些基本的加工要求。随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如今中职生的数量比以往多得多。作为制造强国的中国,机电专业更是许多中职生的首选专业。那么随着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加,学校教学设备资源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微型数控铣床的出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因设备资源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压力。首先,制造一台微型数控铣床的成本大概只占了采购一台一般性能的数控铣床价格的5%,也就是说采购一台一般性能的数控铣床能制造大概20台的微型数控铣床。这个价格比例就是微型数控铣床的最大优势。而且,微型数控铣床的结构是以桌面型产品的方向去设计的,所以其对空间的占用是很少的,放置一台微型数控铣床只需1平方米。所以它很容易就能走进实习车间、实验室、教室甚至是办公室。最后,微型数控铣床的小型化设计也决定了它工作时所消耗的电力资源,经实测微型数控铣床满载工作时的电能功率消耗最高300W,只是C6130A型普通车床(4.5KW)的7%,并且它只需要民用市电的200V电压,并不需要电价昂贵的工业用电380V。

1.微型数控铣床的机械结构组成能对应相关的教学课程

我校的机电专业机械方面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理论、加工实训、钳工装配和技能竞赛为主,微型数控铣床的机械结构组成恰好也能对应上以上的教学课程。

微型数控铣床能承担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微型数控铣床主要是完成机械切削加工的功能,它同样也是采用数控编程的方法进行加工控制的。控制程序与我校数控铣编程常用的CAXA软件所生成的G代码文件完全兼容通用,所以在编程操作上是完全一样的,学生可以将在微型数控铣床上调试好的程序直接拿到学校的数控铣床上进行加工。微型数控铣床使用的加工刀具是小型的雕刻刀,能加工的材料主要是体格相对低廉的亚力克、塑料、木材等软材料,大大地节省了刀具损耗和材料损耗,这特别适合初学学生练习用。组合成微型数控铣床的基本部件由铝合金板材做成,其零件外形的尺寸要求并不复杂,很适合学生进行加工生产。所以在大批生产微型数控铣床时,机械部件全部由学生完成,这不仅节省了很多的人力资源,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进行实训加工操作,了解机器的整个制造加工过程。

微型数控铣床可用于钳工装配教学。机器的机械装配也可以由老师辅导学生完成,机器的主要装配是以板材部件连接、电机安装、丝杆安装、导轨安装、工作台安装和整机调试校验等为主。一台机器涉及到多个安装项目要求,比以前的由锯锉削再到简单装配实训内容要丰富得多,也能为竞赛增加训练项目。

微型数控铣床为数控维修教学打下基础。数控维修在我校是机电专业的一个分支,但微型数控铣床是一个机与电的组合。相比于数控机床庞大的电气控制系统,微型数控铣床要简单得多,机械结构也相对简单。对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从数控维修迈向电气专业,微型数控铣床就成了其中最好的桥梁。微型数控铣床虽然结构简单,但它包含有数控机床的基本功能模块,简化的数控机床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认识,是由浅入深向高层次学习的最好的引领教学项目。

2. 微型数控铣床能对应上自动化控制的项目分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自动乃至智能化越来越普及,也是我校的机电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我校的机电自动化专业主要是基础理论教学、电子电工理论和实训教学、可编程自动化教学以及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教学。微型数控铣床既然是机械与电气的组合体,它同样也相应地对应上了自动化控制的项目分枝。

微型数控铣床对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微型数控铣床是自主开发的,我校蔡跃伟和陈仟新老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一项,那么我校就掌握着全部的核心技术。在制造微型数控铣床的过程中,其中的电路板就可以交给电子专业的学生来完成。里面包含着电子制作的基础,如焊接、识图、选件等,也有电子线路中的两大组合,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在电子理论教学中有一个很好的实物参照;电气控制部分和安装也可以交给电工专业的学生完成,可以让学生熟悉一台设备的电气安装的项目要求。除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电气安装的安全规范和标准也是重要的检验指标,从而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第4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实验课;职业素质;培养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1.1 职业素质的特性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简单的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适应能力的综合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诸多方面。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且获得职业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1.2 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

1.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它包括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它是每一个人从事工作岗位最基本职业素养。

1.2.2 职业知识技能

职业知识技能是劳动者从事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就无法从事专业特征明显的职业。

1.2.3 职业行为习惯

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身。

2 中职学生素质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各种形式的招生大战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无可选择,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基础教育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的竞争,中职学生以学业失败者的状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上存在基础知识薄、学习内驱力弱、积极性低甚至自卑和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情感方面任性,爱激动,缺乏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沟通能力差;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3 实验课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培养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相应的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在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3.1 强化实验管理制度,培养安全意识

电类专业中职学生就业一般到工厂与电气相关的部门。工作过程中如果不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不按照工作规范要求操作就有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亡事故。因而学校电工实验教学中安全规范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上课纪律为先,实验课必须在有制度,有组织,有管理的情况下进行。我在上实验课时,实验项目进行前首要强调安全电量、工作台电压值、出现意外可能造成的后果、本次实验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且定期让学生收集安全责任事故材料集中讨论,形成安全警钟长鸣的氛围。

3.2 分组实验,培养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精神是指诸多个体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协同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其核心是通过协同合作保证团队的高效率运转。

现代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个体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有时甚至超过专业知识,因为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市场方式解决,一个集体的合力却是很难取代的。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于被照顾、被包容,以自我为中心,随意性强,集体观念差欠缺合作意识。电工课的分组实验教学可以成为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载体。在类似室内模拟布线等大型实验项目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多人一组,共同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学生要自己进行组内明细分工团结合作完成任务。考核评价兼顾任务完成情况和合作交流情况。分组实验既能提高实验效率又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实事求是的教育,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在电工基础实验中学生要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现象数据验证电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规律。有时候观察到的现象,测量到的数据与教材所给的理论,实验原理不符,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实验任务,获得老师较高评分,自作主张依据原理修改现象描述及数据。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必须依据事实记录实验情况,不得随意修改记录,当数据与理论结果不符时,必须认真检查实验器材是否正常,实验电路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与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职业工作作风,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3.4 入门实验设计要直观效果明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升专业能力

自信心是个人成功的心理依据。中职学校的学生中,都是中考选拔淘汰的,很少收获学习成功的喜悦,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功课漫不经心,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不求上进,甘居人后的心理定势,不利于个人后续的职业发展。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初期安排操作容易,直观效果明显的实验,降低入门难度,可以逐步培养和保持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授电容器时,安排电解电容器拆解实验和充放电实验,实验操作简单,拆解实验拆开一看结构一目了然,充放电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完成任务几乎无障碍,就会有成就感。入门无障碍学生才可能产生专业学习兴趣,才可能掌握专业技能,为从事专业行业做好准备。

3.5 考核评价内容多样化,全面体现综合职业素质

第5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对象 PLC技术 模仿改造编写 分段分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4-01

PLC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新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维修电工等职业中广泛应用,使其在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维修电工教学内容中突显出重要,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与生产实习指导进行探索与应用。PLC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培养的对象和目标,分段分模块PLC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做法,最后进行掌握能力评价。本文重点介绍PLC技术应用能力部分。

一、学习掌握PLC技术的现状

本人经过五年的教学应用与思考并进行实践调查,对学习掌握PLC技术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分析。

1.PLC分类型号不同

PLC产品按地域分成三大流派:一个是美国产品,一个是欧洲产品,一个是日本产品;型号规格方面美国和欧洲以大中型PLC而闻名,而日本则以小型PLC著称;典型教学设施以三菱(日本)和西门子(欧洲)为主。

2.对象模式层次不同

在校生学习和社会人员培训的培养模式不同;有技校、职高中职的学生,有大专高职的学生还有大学本科的学生学历层次的不同。

3.教材种类内容不同

针对学历教学的需要,教材种类有应用技术型和开发研究型;针对国家职业标准不同等级的知识点和项目内容,掌握PLC技术难易程度、不同等级的要求,对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和维修电工的培养,选用教材内容要与之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

4.教学过程形式不同

教学一是纯理论,研究团队;教学二是理论讲解+实验论证,大部分教育团队;教学三是操作指导,师傅带徒弟团队。

二、学习PLC技术掌握应用能力的教学对策

根据使用PLC产品的情况,先确定产品型号规格来作为教学设施。针对培养对象和目标,首先是初学者,进行模仿兴趣教学。学习PLC技术从照本宣科到能默写出来,通俗易懂,提高兴趣为目标。教学时间控制在20学时,理论与技能课时按1:4分配。理论教学做到只讲概念,少讲原理;技能实习指导选择实用项目内容来模仿练习,学习内容要简单通俗,以简单的书面编程格式到计算机录入程序调试为主。这个阶段关键是锻炼学生掌握模仿能力,按步骤进行训练,边模仿边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演示规范,有体会进行训练,边练习边接受指导。掌握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学习PLC基础知识,做到能接受、有兴趣、会运行PLC,并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接着对入门者进行阅读PLC基本指令程序教学。巩固PLC操作流程,拓展学生熟悉编程的基本格式实现改造为目标。教学时间控制在30学时,理论与技能课时按2:3分配。理论教学以讲解和阅读PLC程序的基本指令用法为主;技能实习指导主要是阅读和改造常见电气设备基本控制线路为主。达到这个阶段关键是锻炼学生掌握改造能力,按过程进行训练,边阅读边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简明扼要,改造流程规范,会分析进行训练,边改造边接受指导。掌握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学习PLC基本改造技术达到掌握维修电工中级技能水平的要求。

对提高者应该进行阅读PLC应用指令程序教学。提升学生熟悉PLC程序案例的编写并掌握一定的编程技巧实现编程为目标。教学时间控制在40学时,理论与技能课时按1:2分配。理论教学以讲解和阅读PLC程序应用指令的用法为主;技能实习指导在阅读和编程典型控制系统,熟练掌握程序梯形图、指令编程。这个阶段关键是锻炼学生掌握程序设计和编写能力。按要求进行训练,边设计边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构思要严谨,编写技巧要明确,会设计进行训练,边调试边接受指导。掌握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学习PLC设计编程技术达到掌握维修电工高级技能水平的要求,取得四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对培养对象和目标的分类、教学内容层次的整合、典型教学设施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尝试。分段分模块PL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更好,更快地掌握PLC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试行)――国家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SBN:155045387 2008-2-1

[2]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统一书号15504521 2002-5-1

[3]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ISBN:7-5045-2985-0 2001-7-1

第6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1 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

1.1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知识,涉及到当今许多前沿技术。严格地讲,它并不完全归属于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或学科,而是在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对独立的学科。由于机器人技术巨大发展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机器人一直被国家“863计划”列入自助的主题。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根据《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国家将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智慧企业,打造中国自己的工业4.0,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技术手段。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未来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将是一个中长期现象,促使企业用工业机器人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保证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1.1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机器人研制企业超过70家,拥有埃斯顿、华恒焊接、天奇物流、澳昆、绿的、振康等一批国内知名、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机器人整机与零部件品牌,以及一批专业化特征明显的中小型机器人创新企业。同时,众多国际知名机器人厂商加速在江苏布点,安川电机在常州建造世界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工厂,发那科(FANUC)等日资企业陆续在江苏建立生产基地,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江苏省成功研制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大型构件机器人焊接系统、高速机器人智能化包装成套设备、重型桁架式机械手等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这批机器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工业机器人在工程机械大型构件自动化焊接、汽车生产自动化装配线、全程自动化饮料包装、数字化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目前在江苏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有6 000多家,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正在着手或计划进行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工I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发展速度迅猛。

1.1.2泰州地区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

在泰州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企业也越来越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数百家,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2014年增加ABB工业机器人800台,在2015年底,将投入2 000台ABB工业机器人。此外,江苏林海集团、泰兴船舶等大中型企业都投入数亿元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生产,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正在着手或计划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工业机器人增幅迅速增长。

1.2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现状

长三角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六千多家,人才缺口达5 000人左右。不仅企业需要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化线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江苏是闻名全国的制造业大省,制造业规模占全国的11%以上,居全国首位。装备制造业是泰州第一大支柱产业,2014年产值超5 000亿,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1 487亿,拥有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LG集团、江苏林海集团、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具有先进制造智能装备的大中小型企业。这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工业机器人,急需大量的工业机器人相关人才。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预计未来3~5年,工业机器人的增速有望达到30%,高技能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

目前,我国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应用和技术服务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当前从事机器人领域技术工作的人员,一般出身于机械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专业。机器人是一个集机械、控制、测量和计算机等学科和技术的复杂系统,机械类、自动化类或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只专注于涉及本专业的技术问题,难以从系统高度配置和优化机器人的功能;难以综合运用机器人学、机械、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科学提供的技术手段,从技术集成的高度,综合解决机器人涉及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入了黄金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急需大量懂得机器人现场编程,懂得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未来10年工业机器人的迅速增长,工业机器人的人才缺口将越来越大,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将越发突出。

2 制订符合区域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2.1确定符合区域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汽车、机械加工、食品、医疗、新能源等行业,培养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安装、调试、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机械结构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传感技术、智能控制等专业技能,能在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现场编程、调试维护、人机界面编程、系统集成、销售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岗位包括: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员、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员、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员、工业机器人高级工程师、工业机器人销售服务顾问等。

2.2构建“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面向长三角区域汽车、机械加工、食品、新能源、医疗等行业企业,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平台,组织开展专业调研,走访企业,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以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员、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员、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员等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重构“实践主导、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实践主导、课证融通”的设计思路,通过社会调研、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外企业、校内实训车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等资源,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分层次递进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形成“实践主导、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2.3.1专业素质课程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重视。为此,结合区域市场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设置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入门与职业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大学生技能竞赛、创新(业)活动等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课上和课后有机结合,构建了立体化、多样化的专业素质培养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转岗能力的培养。

2.3.2专业基础课程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并重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设计基础、零件材料选择与成型方法、液压与气压系统控制等课程。

2.3.3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了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操作、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的维修与保养、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与售后等四大专业核心岗位技能。根据核心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业机器人行业相关职业标准,确定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先进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操作技能

开设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三维建模、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VB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均选用工厂企业实际案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技能。

(2)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技能

开设课程包括机电传动控制、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工业机器人自动线安装调试及维护、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等。将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之中,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获得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3)工业机器人的维修与保养技能

开设课程包括供配电技术、变频器技术、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维修电工实训、钳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获得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4)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与售后技能

开设课程包括专业英文资料阅读与翻译、产品市场营销等,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5)专业拓展课程

开设课程主要包括车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创新和创业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2.4构建符合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体系

2.4.1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M校企深度合作

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深度合作;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医药企业,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搭建工业机器人技术科研及技术服务平台。

2.4.2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产品设计、加工、检测、安装、调试、销售的全过程,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实施教学,形成以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2.4.3建设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校内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更好地促进专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进修学习、企业锻炼、参与科研等形式,培养骨干教师;通过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动态资源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教师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实践技能。

2.4.4打造优质课程和项目化教材

面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及医药产业,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和项目化特色教材。建设专业标准库、核心课程资源库、网络资源库、创新创业资源库和社会服务资源库,为专业教学及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2.4.5建设创新服务型实训基地

适应区域支柱优势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建成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校企共研实训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设。立足本地区,辐射长三角,打造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3结论

构建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区域经济产业特色需要,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的扩展,使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黄秀明,臧大存,葛竹兴.农业高职“三业互融,行校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2]王艳梅.高职院校“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6).

[3]黄继战.高职数控专业“12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第7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类基础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远佳(1984-),男,湖南湘潭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刘美(1967-),女,广东廉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95-02

教育部于2010年6月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2年2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被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标志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又前进了一步。时至今日,“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已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可喜的成果,但在具体专业、具体教学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一、构建面向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结合“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始来研究实践课的改革。[1]由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理工科背景,很多专业都有涉及电类基础课程方面的内容,但每个专业对电类课程的要求又不尽相同,因此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既要符合各专业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就业时企业对其工程能力的需求,使得电类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

第一,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充分考察,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到课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立新的课程标准。

第二,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依据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信学院、机电学院、化工学院等学生就业主要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课程以维修电工、电气装配工、电子绘图员、数控加工员、化工工艺操作员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工职业岗位技能。因此各专业需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确定教学目标。[2]

第三,建立一个服务于全校师生、与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资源形成互补的开放式的基础硬件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活动场所。同时以竞赛方式或科研方式进行开放式的创新研究实验,不仅需要更加贴近现实应用、趋于“工程化”的实验选题,而且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基础硬件实验平台。

二、实验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1.探索“无实验讲义的实验”的教学方法

“无实验讲义的实验”是指教师只提供实验任务书,学生自行查资料,自己编排实验过程的自主性实验。学生利用实验室设备或仿真软件进行探究性学习,只要能够完成任务书给出的任务即可。对于卓越班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可以尝试使用无实验讲义的实验课程组织形式。

(1)对于必须保留的验证型实验,摒弃以往教师讲原理—演示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当主体,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实验思路和步骤。学生讲解的透彻与否直接与预习成绩挂钩,最后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有人都可以对讲解者提出质疑,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

(2)对于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书、实验设备、注意事项以及拓展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或证明实验结论,教师只负责答疑和结果考核。若出现了故障,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分析故障现象和原因,学生动手排除故障,完成实践教学的主体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

2.注重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实践课程也同样应该注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与应用的结合。例如把“电工技能实训”中的“日光灯控制线路的操作”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的“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结合起来,先指导学生动手安装日光灯电路,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基于矢量分析法,利用阻抗三角形分析实验结果,得到感性负载电路,可以用并联电容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数的结论。然后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从能源利用率的角度进行思考,最后通过自查资料,得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这种通过观察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教学,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为专业理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故障和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应及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今后出现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的局面。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首先,要杜绝学生不经思考就向教师求援的惰性思想。[3]指导教师应对实践环节的理论基础进行讲解,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故障的多种思路,明确其利弊,并指导学生动手排故,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故障点所在。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点,让学生去分析,动手排除故障,以提高其今后在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实验、实习中损坏的器件、导线、仪器可以收集起来,作为电工电子实习维修训练的材料来源。例如每年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都会有大量的导线被拉断、损坏,而这些导线都价值不菲,将其丢弃非常可惜。若将这些导线用于电工电子实习中,让学生作为练习焊接的素材,既节约了实验室的经费开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室维护,又让学生练习了焊接技巧,相较于在焊接练习板上练习,这种焊接训练更加符合今后工作的工程实际。

4.尝试采用“微课”的形式开展电工电子常用仿真软件教学

Multisim、Proteus、Protel等仿真软件一直以来都是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其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课时不足,尤其是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需要学生有一年到半年的时间进行工程实践,理论课的课时都要适当压缩,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专门的时间开设这些工具软件的教学,基本要靠学生自学。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兴起,触屏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日益普及,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微课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在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其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非常适合想快速入门这些工具软件的学生。录制微课时,只将软件经常用到的功能、自学难以理解的难点以及几个案例教学等精彩片段录制成10~15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下载或点播,为学生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本项目以电子工艺实习中要用到的Protel DXP软件为例,以微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总时长为2小时左右的课程快速掌握此软件的用法,能够独立设计出小型PCB。

三、实践教学中考核方式的改革

1.细化实践课成绩的评定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两极分化,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对学生更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价。应该从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原理、理论计算和故障分析的书面完成情况;技能操作包括每个项目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工艺、是否通电成功和回答问题;工作态度包括学生的出勤、实训中的纪律、是否帮助同学、是否节约材料等;创新能力包括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以及能否向教师提出富有创新的想法。

2.量化操作指标,注重电工技能考核

严格的电工电子技能考核是保障电工电子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个课题在学生进行完毕后,都要按照电工技能等级的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学生在近期达标欲望的驱动下,实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会显著提高。[4]学生每做一步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接线不牢固、通电短路、烧毁芯片、布线不美观、焊点虚焊等都要根据量化指标不同程度的扣分,经过对学生严格的考核,一方面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总结出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依据。

四、结论

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电气专业卓越班学生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教学效果表明电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2012级电气卓越班学生有80%参加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本教学改革的成果将进一步向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其他专业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第8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YZHVEC(渝州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实训平台一体化

1 引言

重庆自从1997年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之后,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贵重药材黄连、五倍子、金银花的产量在全国居首,重庆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向前推进,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外国驻重庆领事机构已开馆增至10家,位居西部第一,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重庆的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展的要求持续发展,正规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已经达到38所。其中,重庆工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3所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院校从2006年起开始获得教育部和财政部总共约20亿的百所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专项支持,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3所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从2010年起开始获得教育部和财政部的专项支持,各所高等院校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场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一流的实训室和实训场地开始在渝州大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布局。纵观重庆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平台,存在许多重复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的情况,为了让重庆的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收获最大的社会效益,我们需要依靠推动创新和加强互联互通,共建面向未来的渝州高等职业教育伙伴关系,推动区域实训平台一体化。

2 建设渝州高等职业教育伙伴关系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在渝州大地上,高等教育不断得到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以重庆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为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目前,重庆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包括重庆工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还包括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还有近期得到教学资源提升的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地区其他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包括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民生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电讯职业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重庆轻工职业学院、重庆电信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重庆服装工程职业学院等涉及化工、财经、水利电力、三峡、航空、工贸、传媒、商务、科技、民生、建筑工程、信息技术、能源、电讯、机电、房地产、文化艺术、交通、旅游、安全技术、公共运输、轻工、电信、经贸、服装工程等领域的29所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以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实训基地、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先进制造业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重庆市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为核心的重庆市开放式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矿业工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建成了电子信息工程实训综合实训中心、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电子工程和汽车维修应用技术中心;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拥有电力行业背景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建成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实训中心、高电压实验实训中心、变电站三维仿真实训中心、发电厂三维仿真实训中心和水电站三维仿真实训中心等电力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还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开设了口琴演奏与技巧入门、英语过级辅导等高水平多元化课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建成了以影视动画和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为代表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还建有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及重庆市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人才培养摇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建成了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民政部西部民政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和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是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高职高专职教师资培训联盟成员。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立足现代城市服务和民政社会工作,积极面向城市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经具有一批拥有行业特色、发展方向鲜明、实训设施专业化的院校,“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重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加强合作,团结一心,同舟共济,避免实训平台资源布局不合理,实现互联互通,相互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借助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工程学院率先牵头之机,成立渝州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YZHVEC),建设渝州高等职业教育伙伴关系,推动重庆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3 推动区域实训平台一体化

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四所高校(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于1956年订立运动竞赛规则时进而订立了常青藤盟校的规章,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定期聚会讨论各校间共同的有关入学、财务、援助及行政方面的问题。早期的常青藤学院只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4所大学。4的罗马数字为“Ⅳ”,加上一个词尾Y,就成了“IVY”,英文的意思就是常青藤,所以又称为常青藤盟校,后来这4所大学的联合会又扩展到8所,成为如今享有盛誉的常青藤盟校。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0年开始获得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在北京召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目前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一个好汉三个帮”,重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之间需要加强合作,站在重庆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各个高等职业

教育院校的实训平台进行科学布局,采取惠泽各方的多赢之举来推动西南区域实训平台一体化,为壮大重庆乃至四川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实力而作出具有实效的工作。

4 寄语

目前,重庆地区的3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庆工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和3所全国骨干高职院校(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有力的财政支持,可以先期在这部分高校中进行教育改革探索,为渝州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YZHVEC)的成立作出有效工作,以后逐步增加综合条件较好的联盟单位,在重庆市政府和重庆市教委的指导下,推动重庆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楠 陈民铀 孔维政 《配电房温度场分布的模型与规范化优化设计研究》 2010年4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2]张楠 《从汤逊理论到暗物质的研究――为青年学生打开科学之窗 》2013年5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3]张楠 《安全生产 光照华夏》 2014年9月 2014年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化――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J]

[4]张楠 《电气设备绝缘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中数据采集卡的设计方法》

第9篇:自动化电工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电子综合设计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系统化 教学改革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gener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course,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systematic reform scheme including basic courses, comprehensive project design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improvement of student?蒺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systematism,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1-02

电子综合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实践类课程,区别于一般的课程实验,它更多地考察学生综合动手设计能力,需要学生前期具有各类电子技术知识的积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能力[1]。

1.课程现状分析:

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电子综合设计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设计能力,由于各种原因,课程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电子综合设计是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各类电子基础课程的扩展和提升。但目前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普遍缺少与基础类课程的关联性,不利于学生对开发技能的进阶学习。

(2)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时间周期较长,参与人数较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较为复杂的课题设计,需要一大批掌握综合设计能力的老师全程指导,目前的现状是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的开发能力也较为单一,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电子综合设计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各项电子开发技能的综合应用,课题的设计应覆盖更广知识面。而目前设计的课题很少从综合的系统设计层面考虑,不能让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

(4)大多数院校多以配套实验教材作为学生信息资源,实时性较差,很多时候会出现一本实验教材使用很多年,学生设计完全跟不上电子技术的更新。

2.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2.1 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需要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改革从以下三点目标开展:

(1)建立创新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持课程教学连贯性,使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多种开发技能。

(2)将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相结合,以评价体系作为辅助,通过项目开发、专业技能的定向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教学梯队。

(3)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2],开发涵盖广范围专业知识,迎合社会技术热点,具有实用价值的系统性课题;建立电子综合设计信息数据库,缩短学习入门时间,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设计上。

2.2教学改革方法实现

教学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基础课程建设改革、实践项目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和信息资源改革。

(1)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综合各门相关课程的特点,建立各门课程实验的关联性。如前所述,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是各门基础课程设计的扩展和提升,可以将电子综合设计的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根据模块的不同功能和不同的难度分解在不同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在电子综合设计课程阶段,综合应用各种开发技能,将每种模块功能实现提升,同时整合各个模块完成较大规模的系统设计。

(2)实践项目改革:课题的设计结合当前的技术热点,更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3]。考虑到电子综合设计的难度分配,将整个电子综合设计分解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个教学单元完成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第二个教学单元以实现的基本功能为平台,学生自主实现创新性设计。

(3)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双向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课题的评价、学生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老师对学生课程完成质量的评价、学生评优。根据学生对课题的评价,对课题内容进行更新或者淘汰,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学生对于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评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优化设计能力。

(4)信息资源改革[4]:改变传统编写实验教材的方式,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每个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必要开发工具及其使用指南等,同时数据库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的时候能够通过访问数据库查阅所需要的资源,缩短学习入门的时间,提高设计的效率。

3.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在应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改革方案,通过分别对基础课程建设、实践项目、评价体系和信息资源进行改革达到提升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淑珍,杨士强在硬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计算机教育,2012(19):39-41.

[2]苏小红, 梁佳, 童志祥. 发掘本科生创新潜能, 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 计算机教育, 2009(19): 4-9.

[3]范伟, 黄贤英, 徐世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思考. 计算机教育, 2011(17): 13-15.

[4]陈新龙,胡国庆.电工电子层次化E-Learning的提出及其建设.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