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渔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部门,渔业产业化属于农业产业化一部分,目前处在发展阶段。文章旨在以具体的例子去研究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通过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访谈番禺区海鸥岛水产养殖的龙头企业及养殖户,探讨番禺区海鸥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状况,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户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30-02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各类中介组织为龙头,以龙头带动农户的形式,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形成一体化经营,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研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解决家庭经营的规模不经济与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对于实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特以番禺区海鸥岛的渔业经营组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来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
在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比较多。张皓若(1996)指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是我国农业实现转变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但他没有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含义。随后,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农业产业化,对此进行了补充完善。例如,康云海(1998)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行为。尹成杰(2001)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杨明洪(2002)、牛若峰(2006)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上述研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但终归是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实际调查研究。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方面,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对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此研究并非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实地调研分析
本文以番禺区渔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的海鸥岛地区为例进行微观调研。我们访谈了海鸥岛的渔业基地共六家(包括华名养殖基地,金海养殖基地,悦丰养殖基地等),其规模都在350亩以上,其中有最大的规模达到1036亩。与此同时我们也访谈了当地的养殖户数家。通过对企业的现状对比分析和养殖户的实际及主观意愿调查,探讨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海鸥岛渔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番禺养殖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今,番禺区充分利用海鸥岛的“番禺区名优水产养殖试验基地”的产学研平台和规模渔业企业资源优势,加强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快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应用推广、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打造优质健康咸淡水产品品牌、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业,促进渔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以提高番禺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已经形成了“番海黄鳍鲷”、“金海南美白对虾”、“新一代罗非”、“金洋笋壳”等著名品牌。
(二)当地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一般包括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养殖户,中介组织+养殖户,企业+协会+养殖户,水产批发市场+营销大户+养殖户,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等。而目前海鸥岛存在以下几种经营模式。
1.企业+合作社+养殖户
例如海鸥岛华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以合作社为依托,养殖户为基础,通过提供饲料赊购、统一收购水产品的服务,带动了区内的石楼镇、化龙镇、石基镇、鱼窝头镇等养殖户300多户农民进行规范养殖。企业还以“赊账形式”供应饲料、药物及免费提供技术应用服务,扶持养殖户进行生产,并订价回收养殖户的鱼类产品,供应番禺、广州、东莞、中山、深圳、香港等地的批发市场。目前带动并规范养殖面积达30000多亩,每年销售鱼类水产品30000吨以上。
2.企业+协会+养殖户
这种模式以专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渔业专业协会为纽带,以众多的专业养殖户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结成经济共同体。如悦丰企业与番禺区渔业协会合作,通过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及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扶持和引导周边地区养殖户改变原有落后的养殖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商品鱼养殖户共计232户、生产基地养殖面积22000多亩,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及从研发—鱼苗—饲料—养殖—产品回收—内销及出口的产业化模式,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忠诚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设备完善的检验检测中心,养殖基地并于2005年获得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与此同时也通过了检验检疫备案注册登记,成为符合出口水产品标准的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养殖面积达到1030多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50吨,年销售总额达到2300多万元。
3.企业+协会
如沙南金海企业,加入到番禺区渔业协会,同时也担任了协会的理事单位,其在养殖技术、经营管理方面加强与其他渔业龙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协会的引导下,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打响了“金海”这个品牌。目前养殖面积362亩,年产量约300多吨。
(三)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在各方面对渔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进行横向对比,具体如下。
1.成本利润方面
我们把企业渔业产业化经营采取不同模式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对比。
由表1可知,企业+协会+养殖户模式的企业每年每亩的总投资成本最低,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利润水平最高;企业单干的投资成本最高,且净利润最低;对企业不同产业化经营程度的利润对比分析可见实行渔业产业化经营明显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政府支持力度方面
番禺海鸥岛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享受到政府的补贴,其中,政府给予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以技术支持;给予企业+协会+养殖户模式以项目补贴,为100万每项目;给予企业+协会以及企业单干模式以基地建设补贴,推塘费2000元每亩。
3.市场销售方面
渔业产业化经营后,海鸥岛企业以产品质量为保证,运用多种策略,成功打造自己的企业品牌,定价平均高于市场价5元/斤,销往本地及外地市场,销售利润大。而其中,万兴企业利用著名的鱼品牌“番海黄鳍鲷”达到较好的效益,并抓住机遇,成为亚运会的水产品主要供销商。
4.质量和环保方面
从访谈中得知,企业大都有较充裕的资金增设高科技设备,管理自动化。有增氧器、饲料投喂机以及水质监测器,能够时刻保证水质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其中悦丰企业还极力打造环境友好型渔业,自己生产饲料,自己培育鱼种,从源头上节约资源,杜绝污染,保证安全。
5.生产技术与生产条件方面
在所有访谈的企业中,虽然金海的经营面积最小,但是每年每
亩的净利润却有0.55万元,这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条件,如采用美国阿科蔓生态膜;种类主要为虾,品种达十多种,专业化程度高。
(四)当地企业与养殖户产业化经营客观情况及主观意愿分析
1.企业方面
据调研和收集资料得:番禺区海鸥岛并未全面实现渔业企业产业化经营。其中50%的企业都已实现渔业产业化经营,如华名养殖基地,江鸥村龙头企业悦丰等。而另外50%的企业大多具备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同时具有主观意愿成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者,走渔业产业化经营道路。
2.养殖户方面
通过对20户养殖户进行参与渔业产业化经营的意愿调查可知,83.3%养殖户都希望能够以较高的价格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并希望通过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支持带领他们走向规模化经营的合作道路。但有16.7%的养殖户不管什么条件都不愿意进行产业化经营合作,希望自己“作主”,他们普遍认为该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前景不好。
3.企业与养殖户在实行渔业产业化所持观点
企业实行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政府推动,鼓励企业实行渔业产业化;实行渔业产业化能得到政府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渔业产业化能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风险,稳定产品供应,增加收入。
企业未实行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政府刚在与企业商议当中,还未真正开始实行;部门养殖户不愿意参与到渔业产业化的行列当中。
养殖户参与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参与渔业产业化能分散自身经营的风险,稳定和增加收益;参与渔业产业化能提高生产效率,集体经营,减少自身劳动力的损耗;参与渔业产业化能确保产品的销售,减少市场滞后带来的影响。
养殖户未参与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不了解渔业产业化,不信任渔业产业化经营;希望通过自身经营获取收入,自力更生;养殖只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充实生活。
综上所述,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大都有意愿相互合作,一起走向渔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同时也要求龙头企业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养殖户要有较高的产业化经营意识。然而,在经济学理论中,只有具备“愿力”(愿力既是指有需求,愿意去接受产业化并主动去实行产业化的意愿)和“能力”(具备支撑愿力的经济基础,或者是物质基础)的较好结合的经济事物才能发展得更好。而对还存在3000多户养殖户的番禺区来说,在这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海鸥岛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
结合海鸥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为海鸥地区的渔业产业化能否在市场上立足脚跟,我们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要提高养殖户利益保障
产业化经营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要经济利益上的增加,而企业养殖户双方签订合同契约、实行股份合作制和风险补偿制度的建立都是有效的利益增收机制保障机制,政府就要在其中做好协调引导的作用。还有企业的盈利和养殖户的收入率要大致相等,落实企业与养殖户共担风险的原则。在实现产业化经营,尤其要注重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这主要因为,其关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发展, 自身的利益, 而且关系“ 利益共沾, 风险共担”渔民的关系。
2.积极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实施
在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还处于试行阶段,而我省也将在2010年内有望实施,这无疑能填补我国渔业保险的空白。作为水产养殖业示范区的海鸥岛应大力推广普及渔业保险,这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和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尤其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养殖户,这无疑将会为该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强有力的风险保障。
3.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位于珠三角地区中心地带的海鸥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优势,要想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新产品的销路必须大于传统产品的销路,才具有持续竞争的能力。在海鸥岛地区,要进一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格局,提高渔业标准化生产程度,在纵向上实行生产经营一体化,延长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建设一批内联千万家养殖户外联国外市场的龙头企业。加强市场信息基地设施和市场组织网络建设,在商品鱼集中产区,交通枢纽和大中城市兴办新的批发交易市场、民办流通组织和专业运销大户,参与流通。如五湖四海国际水产交易中心。海鸥岛地区的水产养殖要通过争创名牌战略增加产品价值,名牌是现代化社会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最大特征之一,企业要发展,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名牌产品,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占据有利的发展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皓若.积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加快实现农业的两个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1996(6):2-8.
[2] 康云海.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户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1):6-11.
[3] 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2(10):11-15.
[4] 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摘要:外贸经济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政策、财政、关税及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本文对近年来海南外贸经济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从金融品种创新层面对金融支持外贸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探讨,并对未来金融支持外贸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外贸经济;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127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7-0036-04
对外贸易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但是这种经济活动往往受国际贸易环境、进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标准和程序、外贸企业生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融合、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的背景下,金融在外贸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凸现。本文就金融支持地方外贸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近年来海南外贸经济发展状况做了初步探索。
一、海南外贸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
据统计,海南外贸经济规模虽然较小,但近年来增长强劲。2004年创下34.0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9.4%。其中,进口23.09亿美元,出口10.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3.8%和26%。2005年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对美国、欧盟出口增长明显,同比分别增长5.2%和18.7%。[1]
纵观海南外贸经济的发展形势,笔者认为,它已经并继续保持下列发展特征: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进口需求的大幅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海南省全省GDP年均增长10%,增长速度比“九五”期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在农业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飞快发展,譬如“大企业进入”、“大项目拉动”的发展模式成为海南第二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6.6%,它使该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3.4%提高到19.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4.1%提高到28.5%。另一方面,“十五”期间,我省民航业得到了超常规发展,跻身于我国十大民航企业之列。2005年民航运输和港口吞吐量直线突增,比上年增长38.5%。[2]所有这些,直接拉动了先进机械以及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的进口。
2.海南外贸体制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外贸经济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基本构建起出口退税的政策支持框架,这极大地增强了海南外贸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初步建立起出口退税政策支持框架下的分项、分层次退税的操作机制,并已付诸实施。这个机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不同的产品实行有差别的退税制度,如初级加工、深加工退的出口水产品其退税率分别为5%和13%。三是在探索和初步建立上述出口退税政策支持框架和操作机制的同时,海南从2004年7月开始将外贸企业资格认定由原来的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这一举措明显地降低了外贸企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释放了各类企业发展外贸的活力,壮大了外贸企业队伍。[3]四是对全省外贸行业全面推行经营体制改革,大部分专业外贸公司从国有企业变身为民营企业。这种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和制约海南外贸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缺位问题,它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同时也引入了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风险自担意识普遍增强。五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地作出并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加快海南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省政2005年又提出了“投资环境建设年”建设,贯彻“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的开放开发理念,在具体政策上给予外贸经济重点扶持。
3.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外贸经济初显端倪。由于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海南的海淡水养殖业、热带高效农业、文昌鸡等禽畜养殖业已成为海南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近年来,海南抓住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对生态型水产品需求巨增以及对进口农产品部分取消配额或进口解冻的有利时机,加大政策、金融、财政、税收等对海淡水水产品生产和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使海南水产业一直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05年海南全年完成渔业增加值8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25.71%。在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与外贸经济实现对接的强烈推动下,海南水产品加工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加工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冷藏包装、鱼片加工、对虾加工、鱼粉加工、藻类加工、干制品、腌制品、海洋制药和水产工艺品在内的水产品出口加工体系。在做好水产品外贸出口的同时,文昌鸡出口也出现了历史性突破,并与香港有关食品企业签订了日销活鸡5000只的出口协议。至此,在外贸经济的催生下,文昌鸡终于作为海南特色产业的一个品牌并以批量方式走出海南。天然气、纺织原料及制品、肥料、木及木制品等也是海南特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它们作为海南主要出口产品均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其中,大颗粒尿素等肥料出口增长两倍多,主要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
4.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在外贸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呈现。2005年海南省政府出台了鼓励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营、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发展进出口业务。据统计,2005年1―9月,海南省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38.1%;三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在传统商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7566万美元,同比增长14.1%,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和香港。[4]这些企业还结合外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并初步建立起具有海南特色的原料生产――加工――贸易――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机制。在水产品养殖生产环节上,学习借鉴“公司+养殖户”模式,建立由公司全资建设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对周围养殖户或养殖企业进行良种良苗、先进养殖技术、先进设备设施等应用示范和辐射,或以垫付饲料、种苗、提供技术指导以及订单收购水产品的方式,与周围养殖户或养殖企业合作建立“托拉斯型”养殖基地。它已成为海南水产品出口的生产基地,约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78%。在水产品加工环节,瞄准国内外水产加工应用技术的制高点,及时引进和改革加工工艺和设备,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水产品批量化、规格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在国内外市场开拓环节,主要瞄准欧盟、美国、新西兰、日本、韩国的消费市场,发展出口贸易并从中获得加工生产订单,使省内生产与国际市场需求有机对接。在产业化机制建设方面,在政府有关政策措施推动下,不少企业遵循“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养殖户、与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先后建立了合作、合资关系,显著地提升了海南水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5.初步建立起金融、财政、税收对外贸出口的支持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一是支持外贸出口生产基地建设。从2000年起,每年从省财政预算中拔出专款实施100项实用水产业科技应用项目,鼓励与引导中国石油等特大型国有企业以资金、项目投资等方式,在陵水、临高等地相继上马近海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加工及产业化生产经营项目。二是创建企业和项目融资平台。省政府已从工业发展基金中拔出专款9000万元与市县财政、企业共同注资,成立市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以及担保基金,先后为300多个水产品外贸出口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三是驻琼各金融机构给予金融支持。各家银行先后把信贷投放的触角伸向外贸出口企业,2004年以来,省开发银行、省农发行先后发放专项贷款近40000万元,支持一批外贸出口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和项目建设。
6.外贸经济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在经济学看来,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是推动GDP增长、增加劳动就业的三大支柱性因素。其中,净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含金量”最高。据统计,2002―2004年海南GDP外贸出口依存度(净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11%、11%。省商务厅2004年对省内具有代表性的172家中小型外贸出口企业的专项调研表明,企业出口总额为1.65亿美元同期全省GDP外贸出口依存度为2%。纳税共计4.78亿元人民币(未含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其中,企业所得税0.60亿元、营业税0.03亿元、个人所得税0.19亿元和土地使用、房产、印花、车船使用等其它各税共0.24亿元,合计对海南地方财政直接贡献1.06亿元,占当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6%。[5]综上所述,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外贸出口的联系度显而易见。
二、金融支持海南外贸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潜在问题
外贸经济是行业标准性、区域政策支持差异性同时存在的行业,金融支持涵盖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相关的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产业经营环节,金融支持品种包括了信贷、结算、授信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以来,海南各家银行在金融支持外贸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
1.信贷融资呈多元化、差异化运作方式确保了海南外贸持续增长。在海南外贸经济总量中,由这一机制完成的外贸项目融资占主导地位。由于海南外贸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企业和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也比较小。因此,企业均以项目和有效资产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如海南航空集团公司,该公司目前拥有的从美国等国家购买的105架飞机,均以购买飞机项目并以飞机质押的方式从省内各家银行取得信贷资金而完成进口贸易活动,这类活动的信贷融资总额高达130多亿元。海南汽车制造厂的汽车配件、天然气系列加工等机械设备设施进口也是如此。
外贸出口信贷业务近年来也在探索中前进。据统计,这类信贷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业务支持范围上,涵盖了外贸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分装、储运等产业环节。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上,更多趋向于支持外贸项目和企业向区域化、基地化、标准化发展。在支持主体选择上,不限于经济成份和所有制形式,但实行有差异信贷,信贷向科技含量高、耗能低、无污染、规模和标准的企业倾斜,向劳动就业密度大、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倾斜。正是在这种信贷机制的催生下,海南已建立起天然气、原木及木制品、机电产品、水产品、肥料、生物制药等出口产品生产基地,扶持数以百计的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壮大,极大地提升了这些行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从整体上优化了海南外贸出口格局、外贸出口的综合竞争能力,确保了海南外贸持续、快速增长。
2.对外贸企业授信业务标准较高,占比较低。授信业务是现代银行旨在改善和更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最终实现双赢而推出的一种重要的金融服务品种。作为一种已经广为应用的金融服务品种,实际操作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银行对企业生产经营质量、规模、综合竞争力、信用度、现金流、融资和偿债能力等进行量化评估,确定企业最高贷款限额并对企业进行贷款额度授信;二是企业用有效资产足额质押并依法办理质押手续,在授信额度内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使用信贷资金。
海南在外贸企业推行这种金融服务品种,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虽然现已在外贸企业推广应用,但呈现出三个不容忽视的特点:一是授信业务占比较低。按授信资产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海南外贸企业授信贷款占全省授信贷款总额的比率较低,2002-2004年占比分别为4.22%、3.19%、3.50%。二是推行授信业务面较窄。据海南省一家银行统计,在省商贸厅确定的60家重点出口企业中,仅有12家与该行有授信业务往来,仅占20%。三是外贸企业授信不良率居高不下。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良资产。据统计,2002-2003年全省外贸企业贷款不良率分别为77.85%、56.65%,远远高于同期的全部授信不良率(同时不良率分别为56.12%、45.64%)。四是出于对上述授信质量低下的种种担忧,不少行对外贸企业新增授信业务往往持谨慎和观望态度,由此提高外贸企业授信业务的门槛。据统计,2004年新增授信业务企业仅占在银行办理各项结算业务企业的38%。[6]
3.海南国际结算格局将发生变化。纵观海南外贸结算业务市场结构和发展态势,笔者发现它已经或正在发生下列变化:
一是海南省国际结算业务主要分布在工、农、中、建等四大商业银行,其中中行海南省分行约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2004年之后,由于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凭借自身的政策优势自行办理该行贷款项下国际结算业务,海南国际结算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结算业务不再只由四大商业银行开展。
二是海南国际结算业务增长乏力。由于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直至整体经济环境相对落后、大型工贸企业不多、外贸企业规模小、岛屿型经济所导致的运输成本较高等原因,不少企业将业务转移到广东、上海等地,或将产品转由外地公司出口,造成外贸出口资源流失,海南外贸边缘化端倪日显突出。加上2004年以来外资企业投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来琼投资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制约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三是授信业务与结算、融资等资源未能实现有机整合。在外贸企业群体中,中小客户约占本省80%的进出口市场份额,是各家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理应得到授信、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等金融服务和支持。然而,现实情形恰恰相反:贸易融资的中小企业授信客户占比过低,2004年辖内中小客户的贸易融资量仅占授信投放总量的13.8%,比零售贷款投放(27.57%)低13.8个百分点;中小客户授信在结算客户中占比过低,仅为21.26%;中小客户准入标准限制,在国际结算客户结构中占80%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评级较低而没有成为银行的授信对象,这就带来了银行的授信营销和授信主体缺位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四是市场营销未能满足海南外贸市场需要,甚至与海南外贸结构形势背道而驰。2004年海南进出口总额为34.02亿美元,其中进口占外贸总额的68%,出口占32%,虽然同比分别增长63.8%和26%,但进口远远领先于出口。但省内银行进、出口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2.27%和77.63%。[7]这表明:进口贸易业务的2/3已流出省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因素同时发生作用:在出口业务方面,在琼银行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贸易融资体系,加上已有的技术优势,与同行竞争仍占上风;在进口授信方面,由于执行不合时宜的市场准入政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对新客户争揽不力,老客户纷纷流失的现象日益明显。同业无序的价格竞争旷日持久,负面作用日益呈现。面临持续的降价竞争以及确保各自在外贸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的现实压力,各家银行不得不效仿市场最具有效力的竞争手段,与同业大打价格战。
三、金融支持海南外贸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外贸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我国外贸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破解外贸企业基础薄弱、资金紧缺、规模较小、推销乏力、市场不畅等问题,是海南又快又好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近年来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金融同行们应同心协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借鉴国开行海南省分行以软贷款方式注资市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模式,与各级政府、企业共同注资设立地方“扶持外贸出口资金”。每年确定总额度,与国家财政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相配套,它作为外贸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融资平台,专项用于支持省内中小外贸企业以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各家银行联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效应、行业和产业影响的外贸出口生产基地和外贸产业链上重要项目建设。通过生产基地和项目建设,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外贸产业。在这个框架和目标下,择优扶持一些企业通过项目和产品经营,推动海南优势产品、特色产品走出海南,开拓国际市场。经过若干年艰苦创业,加速形成全省大外贸格局和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
第三,与海南外贸经济增长相同步,稳健发展授信业务。采取逐步推进策略,对省内、行业重点企业、绩优客户和诚信企业进行适度授信支持。在贸易融资条件上,积极摸索和建立减免保证金办理业务的操作机制。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对于省商贸厅、海关及国税等政府部门确定为重点、诚信的重点外贸企业,对其营销减免保证金开证业务。二是对于市场需求稳定、货物质量保证的外贸业务,在货权可控、客户提供的保证金能覆盖货物处置可能跌价及相关费用的条件下,受理开办减免保证金开证业务。三是对外贸企业组织信用等级评定,并按季度对减免保证金开证的业务进行评价,及时综合和反馈业务经营情况,确保业务风险识别及时,防范有效。
参考文献:
[1][4][6][7] 《海南统计年鉴》,2000-2005年.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北海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捕捞的龙头,全区70%的渔船都集中在北海市,渔业也是北海的传统优势和支柱性产业。2007年北海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10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渔业产值为54.36亿,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2.1%。水产品产量98.28万吨,比上年增长1.81%。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北海渔民对渔业保险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北海分理处下辖电建、地角、港管和涠洲等5个代办处。截止到2007年底,辖区共有大小渔船8700多艘,其中220kw以上大功力渔船2200艘,渔业人口28万人。近几年来,该分理处在上级渔业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下,认真结合北海实际,充分发挥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真抓实干,努力开拓渔业互助保险,使参保渔船和渔民数量逐年提高,互保费收取额也逐年增长,2007年互保费收入突破了320万元。
二、北海市渔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1.渔业互保投保率低,覆盖面不全,应对风险能力差
北海市渔业互保十几年实践证明,互保为北海渔业生产发挥了一定的风险保护神的角色。但是,这种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据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北海分理处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北海渔船拥有量达8500多艘,其中小型渔船约4000艘,中型(包括以上)渔船4500多艘,长期活动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更达4万人。可在这样庞大的数字背后,参加互保协会的渔船竟不到600艘、渔民也不足2000人。绝大部分渔民群众和中小型渔船未加入渔业互助风险保障体系。渔船投保率仅为应保渔船的13%,渔民投保率不足5%。而农业部渔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同期我国海洋捕捞渔民和20马力以上机动渔船入保率达22%和25%。
2.保险意识淡薄,意外事故时有发生
应该说一个地区的渔业保险发展状况也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渔民保险意识。目前北海市渔民的收入普遍不高,2007年北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34元,而农民纯收入仅有3846元。当地“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又根深蒂固,家庭的生活和教育支出有很大压力。因此,大部分渔民不愿意够买保险或无力承担保费支出。一方面,北海市渔民不愿买保险或无力购买渔业保险;另一方面,北部湾传统渔场的意外事故却时有发生。这二者形成了强烈反差。近几年来,北海渔船在北部湾传统渔场遭到越南武装舰船抓扣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新闻报道,2005年9月23日,广西北海市“桂北渔82018”号和“桂北渔63055”号渔船在北部湾海域传统渔场作业时,遭到越南两艘武装船只的追赶和枪击。2007年7月4日,桂合渔80151号渔船在我国南沙传统疆界线内海域(东经112°18′,北纬5°40′)生产时,被马来西亚炮艇无理抓扣,船上10名船员被判监禁6个月,渔船被没收。此外,渔船的火灾以及碰撞事故也时有发生。
3.缺乏切实可行的地方性财政扶持制度
渔业保险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高赔付率、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导致渔业保险的“市场失灵”,必须得到税收优惠政策才能产生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发达国家大幅度补贴渔业保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政府对渔业保险的补贴历来非常有限,对农业保险(包括渔业保险)的税收倾斜力度还非常不够。目前,北海市政府还没有出台针对渔业保险的地方性财政扶持制度,渔业保险难以走快走远。由于渔船海上作业的高风险,渔业保险赔付率非常高,所以北海市尚无一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渔业保险业务。
4.地方性的渔业保险法规亟待建立
目前,北海市还没有对渔船和渔民保险做出相应的规定,地方性的渔业保险法规仍是空白。由此引发船东和渔民投保率低,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渔船等财产和渔民的生命安全都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风险补偿,不利于当地的渔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相比之下,渔业发达的广东、浙江等省对渔业保险均有注明,如《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规定第二十五条:渔业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为海上从业人员办理人身保险。
三、推进北海市渔业保险的建议
1.建立健全渔业互助保险
针对北海市渔民投保率低,应对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渔业互保机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渔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树立“诚信”原则,在渔民遭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损失后,能够主动、迅速、合理地给予经济补偿,充分体现渔业互保协会对广大渔民的关怀和温暖,力争在三年内将渔民和渔船入保率提高到30%以上。渔业互助保险机构要以对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发挥互助保险扎根基层、面向渔民、服务渔业的优势,协助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搞好渔民安全知识普及、引导渔民配备安全设备、倡导渔船编队生产,增强渔民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协助做好灾害紧急救助,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开展定损理赔工作,尽快帮助受灾渔民恢复生产生活。
保险意识淡薄是阻碍北海市渔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从北海市渔业互助保险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广大渔民群众的安全教育力度。北海市相关渔政工作部门可以利用伏季休渔的有利时机,对渔民进行海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渔业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渔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海上自救与互救能力,逐步提高渔民整体安全生产的素质,确保渔船安全生产,扎实推进“平安渔场”、“和谐渔场”建设。宣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2007年浙江省举办了“互保杯”渔民安全知识电视总决赛,题目涵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互保、渔船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是一线的渔民和养殖户。既普及了渔业安全知识,又有趣味性,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种模式,北海市是可以很好地借鉴的。
2.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
政策性渔业保险是今后我国渔业保险的发展方向,农业部也在积极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自2005年以来,上海、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市在渔业互助保险基础上,以渔业互助保险机构为载体开展了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当地渔业安全生产的风险保障力度,得到了渔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同。渔船、渔工入保率也有明显提高,2006年1-11月份,共有1381艘渔船和12834名渔民参加了政策性渔业保险,获省财政补贴201.7万元。自2006年4月起,浙江省嵊泗县开展了政策性互保试点工作。近两年来,该县的渔工雇主责任险投保面达到了98%,渔工投保由原来的人均2份提高到目前的人均10份以上,有效提高了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政府部门灾后经济补助的压力。北海市政府可以借鉴浙江省舟山市等渔业发达地区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地方政策、财政支持,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
3.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渔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商业性和互的渔业保险,单靠保险的收入难以支持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和制订特殊的政策保护措施,如实施针对投保渔民的保费补贴和针对承保机构的业务费用贴。一方面:北海市地方财政应针对渔业保险提供相应的保费补贴,吸引渔业生产者投保,并通过自愿投保与法定投保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投保范围;另一方面,除了保费补贴外,政府还可以向经营渔业保险的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业务补贴,以提高其偿付能力,增强经营积极性。2004年宁波市象山县政府专门拨出200万元用于支持渔业保险,当年该县的渔业保险工作硕果累累。参加渔业人身保险人数由2004年的7736人上升到2005年的10002人,渔船保险由2004年的不足70艘上升到2005年的1891艘。至2005年底,全县参加渔船财产保险的渔船达2366艘,共收取保费933万元;参保船员45075人,收取保费1853万元。共理赔3145起,理赔款1228.7万元。他山之石尚可攻玉,那么象山县的成功经验则更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甚至是创新。针对目前北海市水产养殖险的空白,地方政府应当“两头扶持”:养殖户购买保险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商业保险公司理赔达到一定风险警戒线的时候,政府在资金上也将给予相应的扶助。
由于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政府批准启动的一个沿海开放经济区,国家对其发展规划有许多扶持和优惠政策。除了对渔业保险进行补贴外,北海市政府还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争取对经营渔业保险的承保机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渔业保险承保机构的营业税。因此,如果政府对经营渔业保险的承保机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承保机构的营业税,那么承保机构的税收负担就大大减轻了,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渔业保险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4.尽早出台地方性渔业保险法规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保险理论认为,渔业保险同渔业本身一样,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经营渔业保险不能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其政策目标应与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相一致,以为渔民提供风险保障,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保证食物供应、稳定市场及确保渔民生活水平等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渔业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加入WTO后竞争加剧的挑战。为了贯彻国家“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渔业方针,我国应当对渔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发展资金进行立法保证。同时,对于渔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收益主体及相关的权利义务进行立法加以规范,并立法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进入渔业保险。为了尽快改变目前北海市渔业保险无法可依的现状,北海市人大应组织渔政、工商、海洋与渔业局、保监局、互保协会等有关单位和相关专家在依据我国《保险法》、《渔业法》等法律规定,并参照舟山、宁波等地级市制定地方性渔业保险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北海市渔业保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机构和相关职能,加强监督管理,引导渔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琼:我国渔业保险的现状及其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6)
[2]徐英:政策性渔业保险初探[J].上海保险.2005(10)
[3]孙颖士:论渔船船员风险和渔业保险[J].中国渔业经济.2006(2)
[4]孙祁祥郑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p92-p98
[5]王晓波:中国渔业保险模式构建与发展探索[D].上海水产大学,2005
[6]郑辉: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机制研究——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D].同济大学,2006
[7]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p29
[8]虞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胡家辉王小波:浅析中国渔业保险模式的选择[J].中国渔业经济.2006(2).p64
[10]王海华除厚民:我国渔业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立法建议[J].农业经济.2003(2).p36
关键词: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启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④安溪县茶果局:《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安溪乌龙茶简介》。
②《2000年福建年鉴》第340页。
③《2000年福建年鉴》第17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10.刘建华:立足闽东情发展农业产业化,《福建经济》2000.8。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挪威;中长期战略计划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2-0031-06
挪威是北欧国家中面积第二大、人口最少的国家,30年前曾经是北欧最穷的国家,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名列第三、人均年收入高达10万美元的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先后被国际组织评为最适合人居住、发展潜力最大、社会福利体制最完善的国家。
与此同时,挪威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有这些,都与挪威历届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机构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战略规划、统筹布局、抓住重点、突出前沿、加大投入等重要举措分不开。挪威教育规划通常由挪威研究理事会负责,鼓励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根据国际、国家和机构及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并经评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挪威研究理事会先后制定了正在执行的《2009-2014年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培训实习的行动计划》和《2010-2020年国际合作战略》。
受此影响,各有关大学、大学学院、科研机构等也纷纷规划各自的中长期战略计划。这些计划对挪威国家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加强、在重点领域创建研究与革新领先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本文拟就上述两个计划及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长期规划进行介绍。
一、背景概述
2008年,也就是在执行《2004-2008年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培训实习的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挪威研究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工贸部和地方政府与地区发展部部长联名撰文,明确提出挪威若要进一步发展福利社会,就必须为挪威每一个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在整个教育课程中,必须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态度、知识和教育,认为学生在获得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
众所周知,学生和年轻人天生好探寻、具有好奇心,这也是杰出研究人员和具有活力企业的特点,要让社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不断激发好奇、发现好奇,教育与培训体制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探寻知识、创建创新型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中的培训给学生和年轻人提供了非传统的教育方法,同时也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实习可以帮助改进实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这为国家提供知识型和挑战型的劳动力是相当重要的。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依靠这些创新型人才,他们才是能将想法变为创建新企业并在现存企业中推进改革的新生力量。面临当今的经济危机,就要为学生创造财富和革新提供基本的条件。企业培训可以让学生熟悉他们所在地、商业生活以及当地社区所面临的挑战。这样一种教育培训机制更能使他们在互动和合作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希望。因此,挪威政府坚信为应对地方和地区发展的各种挑战,在全国利用现有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作坊、推行教育培训是十分必要的。这种为学生在企业中提供培训的做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故挪威研究理事会又于2008年制定了《2009-2014年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培训实习的行动计划》。
挪威研究理事会通常是挪威负责制定研究战略和拨款研究基金的国家级机构。该理事会为挪威政府、行政部门和研究团体在研究政策方面提供信息和建议,其任务包括确认挪威在研究领域的需求及向政府建议重点研究领域。挪威研究理事会是集拨放资金、从事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挪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做出了积极努力,以促进挪威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些领域的研究对挪威提高研究质量、增强创新能力以及巩固其在国际研究界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挪威研究理事会还与国际组织积极沟通联络,促进共同研究议题的进一步开发实施,并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提供有关在挪威从事研究的相关信息。针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加之欧洲《博洛尼亚宣言》的实施,挪威面临强大的挑战。为迎击当今全球性的挑战,挪威认定只有加强全球性合作才是打破国界、融入国际社会的唯一出路。为此,挪威一方面加紧同欧洲博洛尼亚宣言国家的联系,并直接参与到其中;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扩大与欧盟以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切实措施巩固双边关系,并于2010年制定了《2010-2020年国际合作战略》。
二、内容分析
(一)《2009-2014年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培训实习的行动计划》
该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教育培训实习,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一是发展提高个人素质,即具有主动参与的能力和愿望、具有革新和创新的能力、具有敢于冒险闯天下的愿望和勇气、具有十足的自信、具有善于合作和社会交际的能力;二是通过采用企业的工作方法学习科目和基本技能;三是学习有关商务发展和创新过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上所述,在当今时代,学生将是创造未来价值和实体的新生力量,挪威政府旨在采取更加现实和实际的措施,培养可从事多种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文化氛围并密切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企业培训。挪威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将企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国家,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该行动计划的目标是要提升在教育体制内的多层次、多领域企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规模,使挪威成为国际教育与培训企业的主要力量。该计划主要针对高校,旨在培养众多应对未来挑战、掌握当今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并在高校实施高学历教育的教育体制。该计划的定义是教育与培训企业具有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并在众多社会领域产生效率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鼓励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外国资助、发展项目及文化部门投入教育与培训企业,加入相关的革新与创新研究工作。参与该计划的主要目标群体是教育机构的领导者、所有者、教职员工和学生。教育与培训企业必须执行挪威的教育政策:即把教育与培训放在优先位置,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适合个人能力和需求发展的需要。不管私立教育机构组织开展怎样的企业培训,都需要与多个机构进行合作和努力,比如私营企业中的工商业企业,组织机构中的学生组织、社会伙伴机构、挪威初级年轻企业成就组织、挪威启动组织及挪威地方与地区当局联合会等组织机构。公立机构包括:挪威创新组织、挪威研究理事会、市政当局、国家行政机构、地区发展组织、挪威教育培训署、挪威教育研究部、挪威工贸部、挪威地方与地区发展部等。
在开展企业教育培训时,必须考虑让教育系统内的所有教育机构参与,如小学、初中、高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和大学学院等。规定学校必须遵守执行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培训学科课程,核心课程、质量标准和学科课程应以学校如何规划实施培训的计划为基础。职业技术学院必须依据挪威评估机构对学校课程的评估确定教育培训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国家行政机构要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将重点放在国家、地方和地区急需的重点领域的培训,培训资金由国家行政部门依据学校提供培训大纲的种类给予拨款。高等院校依据行动计划不受外来干扰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包括研究、艺术或科学发展的教学内容,同时涉及师范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护理教育及工程教育等领域的培训。鼓励大学及大学学院的学生通过企业培训,建立个人私人企业、小型企业。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在企业开设适合个人特点的课程,在大学开设针对教师、经济学者、技术人员、旅游业人士的提供学历教育的跨学科课程。目前在奥斯陆大学、斯塔万格大学、阿格达大学、挪威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各种企业中心以及创新与革新小组等。在斯塔万格大学还设立了“学生孵化器”,奥斯陆大学学院设立了“准孵化器”,挪威科技大学直接设立了“创新中心”。同时,在奥斯陆大学、挪威科技大学、阿格达大学以及博得大学院等高校还开设了企业博士课程。
行动计划还规定师范教育要开发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师范教育计划,每年挪威教育培训署投入约800万挪威克朗用于上述培训。关于参与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行动计划明确规定要尊重和保护参与创新人员的权利,他们可获得专利权。大学和大学学院的商业化的研究成果对社会是有益的,尤其是在创建企业、办理证件和出售技术时更是如此。
行动计划还特别强调在推行企业教育培训时所要采取的十四条有力举措:
(1)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框架标准,也就是说各层次学历教育计划和课程要有助于创新竞争力的提高。到2012年,所有大学和大学学院要对所有学历教育计划进行修订,详细介绍学历课程计划,以进一步显示出明显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创新方面。
(2)每年在高等教育领域为高校和企业创造超过3 000个全日制岗位,在继续教育领域创造超过800个岗位。由此,政府部门将增强企业教育的规模、扩大企业教育的覆盖面。
(3)为鼓励在大学和学院进行企业创新,政府鼓励在企业创新方面开发更多的学习计划和新的教学方法,并可申请相应的资金支持。
(4)知识产权在当下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商业战略显得一样重要,未来的企业和雇员在上述领域必须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为此,挪威政府每年投入200万挪威克朗作为高校创办新企业课程的启动资金。
(5)为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提供与企业有关的旨在提高竞争力的培训和实习。政府每年提供200万挪威克朗用于高校开发与师范教育有关的企业培训计划,以及教育学学科和相关的教学工具方面的培训,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在职培训计划、经验交流和其他利于竞争力提高的各种培训。
(6)在对工科教育进行评估后要修订国家工科课程。要面对评估后发现的一系列挑战,并将重点放在解决入学难方面。
(7)针对企业设立企业商学博士计划,提高对一般博士计划的部分资助,尤其是在企业就业的在读博士生的资助额度,使现行3年的博士资助额度提高50%。
(8)审视高校调研的企业数据报告,以求得数据的可见性和正确性。
(9)强调知识创新改革。在企业设立如何同学校各学科开展合作的指导规则,以成功的案例为主要内容,为企业创立企业教学计划的“资源库”。企业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数学、自然科学、科学和专业技术等。
(10)为在企业进行中小学教育与培训建立数码教学辅助网站。
(11)为“挪威初级年轻企业成就组织”继续注入资金支持,每年拟达到2 000万挪威克朗,用于鼓励各级学校的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参与企业培训,认识创造财富及在商务生活中进行革新的重要性。
(12)为获得更多更好企业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和经验,必须加强对企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着手对企业教育与培训的评估。各类报告、数据和反馈信息显示,学生经过企业培训后自信心更强、激情更高、学习效果更好。政府将依此使教育与培训更加实际和实用,以降低辍学率。
(13)组织召开国内、国际会议,分享企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为挪威企业和学校争取更多的国际机会。
(14)政府将继续努力,通过“挪威创新”组织为学生、年轻人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建企业营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2010-2020年国际合作战略》
该合作战略的背景是研究机构和私营企业的研究活动正在打破国界,采取跨国的国际合作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公司企业面向国际人才市场招揽员工,以知识为驱动的公司正在和最具活力的国外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用于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资金以及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的伙伴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研究性与国际化是合作与竞争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必须加强合作以应对社会的挑战,另一方面它们为了吸引最好的科研人员和国际研究基金又不得不相互竞争。倘若寻求答案,各国都必须解决全球性挑战这个问题。这就意味着大家都需要发现更好的合作方法,并获取更多的合作研究资金。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研究使挪威获得:有助于应对社会的全球性挑战;增强挪威科学研究的质量和能力;确保挪威更加接近国际化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挪威工商贸易的竞争力;促进挪威在有选择的领域成为主要的研究与创新型国家。
为达到实现一系列国际合作的目标,挪威确定了该战略的行动要点:
(1)挪威研究理事会的所有活动、计划、开放性的竞争领域、特别的启动项目、以研究机构为基础而制定的种种措施和其他形式的支持都必须包含明确指定的项目和国际合作的计划。
(2)鼓励挪威参与跨国的联合研究计划,这在应对共同的挑战、加强挪威的研究能力、增强基于工贸知识产权为目的研究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3)支持挪威研究机构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提供资金支持。
(4)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挪威研究人员、公司和研究机构更多地参加国际合作和有竞争力的项目。
(5)将更多地关注国际合作及流动性研究的资金申请,简化申请程序。
(三)大学远期战略规划
以挪威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为期十年的发展计划,其基本情况是:该校成立于1910年,由原特隆赫姆学院、挪威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自然历史博物学院、考古学院等几所高等院校合并而成,是挪威理工类学科当中最优秀的高校。挪威科技大学是挪威第二大高等院校,现设7个学院,53个系,100多个研究室或实验室,在校各类学生2万多人,教职工4 800人,其中一半是教学与科研人员,涉及2 000多个研发项目,与世界各地24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拥有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挪威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属于世界前沿。有关北海石油技术和创新、培养健康的三文鱼养殖技术和解析挪威9 000年人类史的研究等皆诞生于此。自从1910年建校以来,挪威科技大学走过了100余年的历史,为挪威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石油工业、搜索引擎,还是爵士音乐新标准的制定方面都有挪威科技大学的参与。
挪威科技大学还在挪威建立新兴的石油产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现如今,挪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出口国之一,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近海开采技术。同时,该校承担着挪威技术领域的教育和科研重任,甚至培养了挪威80%的工程师。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挪威科技大学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挪威科技大学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研发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在医学技术、材料科学、海洋科学、海事研究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挪威科技大学与其合作伙伴——科学与产业研究基金(SINTEF)开发的产品和提供的解决方案价值达数十亿美元。
挪威科技大学坚持在科学研究领域所秉承的价值标准,高举“创新性的、建设性的和批评性的”大旗,追求所有科研活动的合作、公开和高道德标准。创新和创造是一切科学的基本要求,但对挪威科技大学来说却具有特殊的含义。挪威科技大学强调跨学科合作、技术转让,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现在世界移动通讯所采用的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技术是挪威科技大学最早开发的;主要互联网搜索引擎所采用的算法技术也是在挪威科技大学发明的;世界各地医院采用的3D成像技术也是挪威科技大学的专家研发的;汽车轻合金技术研究也是在该校开展的。
该校于1950年建立了科学与产业研究基金(SINTEF),现已经发展成为挪威最大的独立研究机构,着重应用研究。挪威科技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科研重点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主要负责挪威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同时又涉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建筑和医学领域的教育和研究,提供自然科学、技术、人文、审美研究、健康研究、社会科学、金融和经济等学科领域的课程。挪威科技大学还在技术、医学、心理学、建筑、艺术、音乐、绘画艺术、建筑和师资等方面开展职业教育。
挪威科技大学的科研具有国际视野,在特殊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享有学科口径宽的跨学科优势。挪威科技大学在以下六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跨学科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能源和石油,资源和环境,全球化,信息和通讯技术,医疗技术,海洋与海事研究及材料技术。
挪威科技大学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与社会互动,通过维护、创造和播撒知识发展和管理研究项目;第二,提供与社会、个人相适应的高质量的、以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学识;第三,为区域的、国家的和全球的价值创造和社会福利作出贡献。
与创造性的互动、建设性的解疑和批评性的评价体系相适应,挪威科技大学建立了理想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不分性别、信仰和文化,共同努力奉献,倡导宽容,寻求创新和可持续性地解决国内乃至全球挑战。
科研和教育是全球性活动,势必导致人力和资源的持续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挪威科技大学提高各项活动的质量,力争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大学,在某些强势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欧洲成为理工类前十名,在国际综合大学进入前1%行列。对挪威来说,拥有强大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和科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生产出知识密集型产品,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必须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教育和科研体系。挪威要想在世界上取得成功,必须建立高质量的、高学术水准的大学。为此,挪威科技大学战略规划明确提出:
(1)通过提高教职员工的竞争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培养适应创新性社会需要的科研团队,以提升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质量。
(2)提供宽泛的科研项目,创造具有竞争力的科研与学习环境,吸引优质的生源和科研人员。
(3)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录用更多的女性从事学术活动。
(4)通过向全国乃至国际宣传和推广挪威科技大学的强项,提升挪威科技大学的知名度。
(5)通过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步骤支持重点科研活动,以建立充满活力的科研体系。
(6)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言论自由、积极参与,保持和提高大学的民主特性。
(7)充分投入,与地方、国家以及国际权威机构、基金和企业合作,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挪威科技大学专业人才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