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农业产业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概念

第1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概念;基本特征;局限性

农业产业化一直被认为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进而推进农业市场化和持续增效,但由于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大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且受诸多前置条件限制,实践中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尽管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但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中,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绝大部分农区并没有如山东等地一样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值得深思。

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山东,当时潍坊等地突破了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思维定式,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全国率先发展起以蔬菜、果品为主的特色高效种植产业。继而在市场作用和政府扶助下,纷纷建立起农产品后加工及相关服务业,并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稳定的产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山东也因此由传统农业大省逐步成长为农业强省,成为各地观摩学习效仿的榜样。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就是在总结山东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就是借鉴二、三产业发展思路,尽可能还原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特质,将目前相对独立的涉农各要素充分组合起来,延长产业链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模式。多年来专家学者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一个涵盖了产业化思路、目的、效果、特征为一体的,十分完整具体的理论定义: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地方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1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2区域化

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2.3专业化

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

2.4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1-2]。

2.5一体化

一体化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2.6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2.7社会化

社会化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和运行。

2.8企业化

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3农业产业化推广的局限性

3.1山东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尽管山东在农业产业化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成功的关键是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并非进行传统粮作种植。如寿光的蔬菜、烟台苹果、葡萄产业等,并取得了先发优势。这在说明了产业化应该建立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同时也决定了其不可复制性。毕竟我国对农业的战略诉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绝大部分农区也都是以传统粮棉油生产为主,同质化较重,特色并不明显。即便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也不能要求都去发展特色生产而放弃粮食种植。

3.2没有解决传统农业的根本性问题

制约粮作农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使得农户难以依托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其劳动(下转第365页)

(上接第363页)

力价值的充分转化,从而使农业长期处于隐亏状态,这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所能改变的。农业的“不挣钱”制约了生产主体,即千百万农户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里就包括资金、科技和劳动力的投入,反过来又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单产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才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症结所在[3]。而农业产业化,无论是采取什么模式,都主要是在小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上做文章,并没有着力改变土地分散经营和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

3.3市场机制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山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其相对发达的外向型商品化特色农业起了主要作用。特色农业往往就是高效农业,其生产效益足以承载农户劳动力投入的价值转化,使山东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特色农业的高效是传统粮作农业无法企及的,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特色农业,在结构调整中“逼民致富”和在企业农户间“拉郎配”,只会劳民伤财,适得其反。

3.4农户市场农业意识低下

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结合上,小农户由于种种原因,谈判能力弱,使得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造成了农产品的增产增质却不增收,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要有一个龙头企业来主导。这是一种典型的想当然的制度设计。事实上是农户与企业本身的利益很难调合,农户不但存在谈判力弱的问题,践约能力也很低。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农户或者高价别售,或者求售无门,而农户的分散使企业和农户间诉讼成本高昂,所谓的农业订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一纸空文[4]。

4结语

因此,被饱受“三农”问题困扰的政策专家、经济学者奉为经典的农业产业化,远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解决农业增效的根本办法还是土地的集约化、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因此,不从土地制度上加以变革,任何技术上的改良措施都如隔靴搔痒,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

5参考文献

第2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咨询是一个泊来语,英语写作“Consult”,它的第一层基本意思是向人求教、询问以便寻得资料和参考意见等;第二层基本意思是会诊、看医生;第三层基本意思是与人商量、商议。在中文的解释中,咨询就是“征求意见”。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指政府涉农部门,经营农业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上,向农业产业发展顾问、专家或专门从事农业咨询的机构征求意见并针对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提供专业化的分析和行之有效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及实施方法。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具体说就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等相关机构和团队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产业发展科学知识、技术、经验、信息,按市场机制向政府涉农部门、经营农业的相关企业或组织等提供各种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可行性报告、规划、方案等创造性智力服务,为解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面临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复杂问题提供帮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意识不足。一是目前在云南,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意识还不够强,许多涉农企业尚未认识到农业产业发展咨询对农业发展所起的“倍增”作用,“借脑”、“融智”、借助社会综合配套服务“助我发展”的“导入”意识不足;二是一些已意识到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重要的“先行者”,则对购买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做什么样的咨询、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何实施咨询意见、在咨询中如何配合咨询机构等许多问题都不是十分清楚,在相当程度上把做咨询作为宣传、炒作的手段。

(2)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作为一个产业尚未定位。虽然云南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从产业定位上看仍存在许多发展障碍,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专业咨询公司注册难,要有相应的各级管理部门颁发的资质,才具有资格;二是国家并没有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国家统计系统也没有建立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的一整套准确、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三是从社会层面看,新闻媒体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的报道经常概念不清,统计数据不准确;四是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看,涉农企业及组织等对咨询业体系认识不足,在需要咨询服务时不知如何做,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对咨询业体系本身缺乏了解。

(3)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支撑条件弱。一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行业队伍建设滞后。目前还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人才专门的培养基地和健全的制度,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人才的个体知识结构、群体知识结构、科学专业搭配结构及年龄结构都还很不合理,农业产业发展咨询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咨询机构普遍缺乏资金、信息库,信息网络的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所提供的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个性化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要。三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行业规范差、缺乏合理管理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管理,长期形成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机构少、各自为政的局面。

(4)农业产业发展咨询市场行为不规范。一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获得咨询项目往往是依靠人缘、行政隶属关系或行业垄断优势。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形式不规范。突出表现为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合同谈判上无细节安排、无咨询人员具体要求、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咨询成果的操作性要求不确切、合同执行不严谨等。三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费用确定无标准。农业产业发展咨询费用确定基于项目的来源,依项目完成所需必要成本之外的因素确定,而从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报价看,不同的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需要支付多少成本、税费也不十分清楚,缺乏合理的费率标准。

3云南农业产业发展咨询对策研究

(1)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内容要向深层次转变。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最初的服务是简单劳动,比如帮助购买种子、询问种植(养殖)情况、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农产品加工销售情况等内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要转变到为解决涉农企业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为政府涉农管理部门决策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层面上,最终为农民增收致富。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前沿问题,如龙头农业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瓶颈、农业产业赢利模式、农产品品牌策略等,开展深入的咨询服务研究。

(2)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方式要向团队协作转变。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最初的作业方式是个人作业,即企业创立者是专家型咨询人才,一个人带几个助手,靠个人智慧开展业务。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要求要组成农业产业专业团队,如从事农业工作的注册工程咨询师、经济师、农业工程师、农业专家等,形成协同作战专业化运营的现代咨询业发展方式。

(3)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的获得行为要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要有相关国家颁发的具有咨询资格的企业才能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主管部门来决定项目是否进行咨询或者是由谁家咨询企业来做,而没有从真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评审论证,也只是走一下程序,还是由项目主管部门领导决定立不立项。前期的咨询活动,从进行可行性研究到形成决策咨询报告过程,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很多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没有实际调研,只是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材料,按照格式规范一下,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无法真正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4)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或者机构有待进一步增加。目前云南具有国家建设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级资质咨询企业或者机构4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咨询需求,阻碍了农业产业咨询行业的发展,咨询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第3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有人认为,农业企业化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还有人认为,农业企业化理论与实践是在农业产业化之后,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也产生在农业产业化之后。其实,农业企业诞生之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之时。的推行,使农户具备了生产经营自、决策权和产品的处置权,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模糊性和承包权的长期性,使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具有准所有权的性质,使农业企业化经营具备条件、成为可能;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揭示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客观必然性,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广泛适应性,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具体实践;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企业经营,是农业企业化的继续,是农业企业化的“三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员工化)结果之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越来越具有经营的属性,它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而不是手段。农业企业化伴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全面推开、推进。

2、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和区别

2.1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谁?表面来看,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是谁?不是农户,不是农业企业,而是基层政府!农业产业化把应该重点扶持的广大农户放在了相对较次的地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一方面使基层政府有可能干预企业正常的市场经营活动,造成政府行为的越位,为极少数的农业企业和政府官员提供了的土壤;另一方面,造成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咨询、条件支持等服务的不到位,造成对农户服务的不到位,造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农业经营没有质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存在经营主体错位、政府行为越位和服务缺位等现象。

2.2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

首先,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企业,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主导产业+农户等。由于2007年7月1日开始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含农村供销社)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企业一样,具有法人资格地位,多数专业市场实行的是企业运作模式,按法定程序登记的农业协会、农业中介组织是具有(事业)法人资格地位的团体……因此“企业+农户”为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农业产业化通过合同契约、参股分工、全面经济核算等制度,使多元参与主体在各个环节互惠互利,实现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次,在发展行业农业企业化方面,二者有相同的内涵。农业企业化在对某一个产品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二者都是通过建立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或参照企业经营的形式,把农产品种植与销售、加工等相互脱离的环节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各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之目的。当某个行业内的产品都基本上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就是行业农业企业化,行业农业企业化经营即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行业农业企业化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种植业成为加工业的第一车间。

其三,农业企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根据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不同特征,可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由低到高分成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三个阶段。在农业企业化的低级阶段,社会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在农业企业化的高级阶段,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逐渐形成垄断性的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化的充分发展,将直接导致农业产业化。即商品化、市场化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而到了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其典型特征则是农业企业化。

其四,目前各项农业产业化政策其实就是发展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后,从国家到各个地方政府、甚至是涉农的各个部门和机构,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和措施层面证明了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就是农业企业化经营。

2.3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区别

其一,农业企业化概念更明确,更有利于实施。关于农业产业化,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提“农业产业化”不仅同义反复,而且不科学。即便是农业产业化,也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国外的农工商一体化概念是等同的,他们主张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提法。第二种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的总结上,不少地方是作为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存在一种试图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新经验都囊括在“农业产业化”这一个概念中的倾向。农业企业化是指使各个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或逐步按照企业特点与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过程。农业企业化概念更明确,更利于实施。

其二,农业企业化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更高。“公司+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它能否叫产业化,要看其本质,要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方是否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目前多数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由于农业企业采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组织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物资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按企业化经营进行经济核算和成本核算,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

其三,关注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农业产业化强调产业的联系,引导工商业进入农业,增加“三农”投入,经营主体是企业或政府。农业企业化则强调的是企业化经营这种形式,更加关注农户,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员工化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三化”结果之一。

其四,组织方式不同。农业产业化强调的是产业的联系,强调的是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政府干预意识较浓,因此其主要是通过外生性农业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这就可能造成企业对农业的控制,甚至搞圈地、掠资源,在企业与农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时,企业就可能牺牲农业的利益(这种例子很多)。而农业企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很多时候是原有的、自生的,即使企业是游离在农业之外,但多数时候,龙头企业的掌门人是或曾经是农民,即热心于推进农业企业化的龙头企业多数是内生性企业为主,例如整乡整村推进模式中的农业企业几乎全部是内生性农业企业,属于整体利益联结。

其五,目标(结果)有可能相反。农业产业化是想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取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它就必须实现对农业的控制和对资源的占有,让二、三产业占有农业的资源或利益,是二、三产业向农业内部的拓展,是由外向内引导农业的发展,主要解决农业问题。农业产业化可能向农业返还二、三产业的利润,也可能争夺农业内部的利润。但除非有非市场安排,否则利润返还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农业企业化在提高农业自身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引导农业由内向外发展,提高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的能力,较好地实践“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向二、三产业要利润,整体解决“三农”问题。

其六,农业产业化从属于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化会分为两部分:产品农业企业化和区域农业企业化。产品农业企业化即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农业企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即为行业农业企业化,行业农业企业化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农业企业化即为在某一个区域整体推进农业企业化,目前有条件整体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区域是乡镇和村屯。虽然农业产业化也可以在乡村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整体推进,但它主要是在产业内或产业之间进行推进,而农业企业化在乡村的整体推进,除了在产业进行推进外,还带动了整乡整村的城镇化、城市化,使农民身份实现由村民向股东、股东向工人的转变(农民员工化)。从经济学分类来看,我们也曾经认可胡鞍钢教授的观点,认为如果农村经济属于宏观经济,则农业产业化属于中观经济,农业企业化属于微观经济。但随着整乡整村农业企业化的推进,农业企业化已超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如果说农业产业化除了在产品和产业的农业企业化经营之外还有其它内涵、也还是属于中观经济的话,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一样,也属于中观经济。而且就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而言,农业产业化从属于农业企业化,而不是相反。农业企业化是我国继、农业产业化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第三步改革,是农业产业化的替代战略。

3、农业企业化经营路径

农业企业化经营路径分为四部分:一是农户企业化经营。这主要是指广大农户通过自身努力,或者通过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带动等形式,成为企业化经营农户,并由企业化经营农户发展壮大为农业大户、联合农户,再由农业大户、联合农户发展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农业企业的过程。二是准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企业化经营。这主要是指在做大做强准农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的同时,促进准农业企业向农业企业转变,农业企业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上市公司转变。三是产品农业企业化经营。产品农业企业化主要是指某一或某些产品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带动进行一体化经营,也即初级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农业企业化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当某个产业或行业内的产品基本上在进行企业化经营时,就叫产业或行业农业企业化,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四是区域农业企业化经营。区域农业企业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就我国而言,按行政区域划分有村屯、乡镇、市县、省和全国农业企业化之分,其它还有如某某场、某某园区农业企业化等。如果只是区域内的某些产品或产业进行企业化经营,则它与产品和产业农业企业化经营无异;区域农业企业化区别于产品产业农业企业化主要是在于其在某一区域内整体进行农业企业化,涉及农业各产业,土地等各种农业资源,农民身份转变和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等各个方面。

因此,农业企业化的路径为:大力发展企业化经营农户,促进企业化经营农户向准农业企业、准农业企业向农业企业转变;发展产品农业企业化,促进产品农业企业化向产业或行业农业企业化转变;发展区域农业企业化,促进区域内某些产品或产业的企业化经营向区域整体企业化经营转变;促进行业农业企业化、区域农业企业化向全国农业企业化转变。

4、农业企业化经营政策建议

4.1提高认识,全力推进农业企业化

农业产业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创新我国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企业化已到该总结和提升的时候了。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对农业企业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低估了推行农业企业化的可能性。目前在已实施农业企业化的地方,个别地方存在与农业产业化雷同现象和回归农业产业化的倾向。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农业企业化的调查研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在积极性较高的地方设立全国农业企业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推进农业企业化。

4.2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这个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它予农民以长期而有保证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具有充分的生产自,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也必须坚持以为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自愿互利、三权明晰、责任明确、收益显化、注重效率、产业导向”为方针,按照“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依法鼓励农户通过出让、入股、转包、租赁、土地信托、置换、股份收购等形式盘活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

4.3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困难群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是提高生产力。因此,农民的组织化不是要不要提高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尽可能快地提高的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路径有:一是发展农业企业化,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三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四是村民自治;五是发挥现有村各种组织的作用;六是发展规模经营;七是促进土地流转;八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总之,路径是很多的,但最关键的一条是我们是否允许农民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我们要深刻反省这个问题。

4.4建立农业和农业企业化的长效投入机制

一是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提高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基于农业弱质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需要政府不断规范其农业投入行为,自觉承担起宏观农业投入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立和完善信贷农业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融资渠道。三是重构微观农业投入机制,激励农户的农业投入行为。四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和规模。

第4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契合度;前景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出售、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电子化商务交流。以此为例,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以农业生产和贸易为基础而发生的农业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农业产品推广、管理、买卖交易、物流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利用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完成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鼓励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这种政策的持久性和实用性并不强,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更没有办法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我国自古以来都以种植业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传统观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农业产业,虽然其他种类农业产品都在建国以后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比重还是非常的少,达不到均衡发展的规模,有很多农业产品需要进口,达不到国内需求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不规模。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西方社会的最大的差距;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形成规模化,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的工业现代化和销售、管理层面向现代化发展,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这和上面讲到的第二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发展之间的互相协助和发展,造成了现在机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点,家庭小农经济是我国现在农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四)市场化发展效率低。农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都要有季节和保鲜方面的考虑,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个流通过程。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三、两者契合的意义

农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活日常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是已经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很多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极有效率的发展平台,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与电子商务的契合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农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农业产业链十分长而且复杂,而且农业产业在现代技术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农业产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涉农的企业甚至到一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电子商务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将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业产业的各方手中,企业通过网络安排生产、宣传、分配资源;互联网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方的手中,缩短了所有相关商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限制。农业产业传统中交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域限制极为明显;而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中各地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的市场限制,形成了国家级甚至跨国市场体系,是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三)实现农业产品流通和产业的规模化。电子商务采用的网络化的交易平台可以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以在一起将各自的少量的产品集中起来与物流配送中心合作,进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且弟子商务平台上规模化的需求的会使得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业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统一定价,质检、分级,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达到新的层级中去,规模化的实现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有质的提升。

四、实现两者契合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已经被证明改变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否也能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呢?农业产业和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要求电子商务要能够与农业产业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阻碍两者契合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较低的集中化表现在生产单位大部分都是较小家庭单位等,造成没有集中的产品集散地,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没有形成统一定的产品标准来对产品进行定级和定价,所以就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先进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文化植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中去,制定相关标准和品牌,以政府牵头农民组成企业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和贸易,形成集中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且形成更加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祟也会阻碍农业产业集中化的过程,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会阻碍电子化的进程,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对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契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资源,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对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思想灌输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城镇和产业中,致使农业产业没有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民弄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够合理的调配社会资源,将资源倾向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农业产业网站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产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产业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形势,所以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会给农业产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巍,石宇良,马兴.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 农业,2011(03).

第5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根据我国现时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本文将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作一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但总体上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经营的过程和结果。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言的一种较高级的生产经营方式(陈少强,2009)。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农业纵向组织经营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与其相关的工商服务等行业联合而成,国际上把这一现象叫做“农工一体化”;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自其产生以来,学界便已对它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客观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这些均属于定性的理论研究,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基础。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对它的定量的、实证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

二、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Rusten(1996)以墨西哥为案例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合同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合同农业与有关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结合,有利于小规模经营农户进入市场,获得信息、资金和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Eaton等(2001)则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订单农业进行了研究,认为订单农业的成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首先农户要有要求,企业的产品要有销路;其次合同条款的设计要合理,农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还要为农民提供好的培训和服务;再次,政府要在法律、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Decio Zylbersztajn(2003)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巴西东北部1523户参与西红柿订单生产的农户履约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表明,农户的履约率与农户经营的规模呈正向关系,规模越大的农户履约率越高;农户离农产品销售市场的距离越近,农户违约的概率越大;价格随行就市的合同比固定价格的合同履约率高。

(二)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量化

姚文戈、马成林、孙立城(1997)在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反映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利用灰色关联评估模型评价区域间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方法。

姚文戈、滕代娣(2005)使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农业产业化阶段识别模型。从定量角度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与其所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渐进的客观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起步、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运用阶段识别模型,可以判断某一具体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阶段,且其发展阶段与农业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

丁建中等(2007)根据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特征,从指标选择的可操作性、有用性、可比较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四三二一”的权重确定原则,并选择区域内部差异显著的江苏省进行实证分析。

张雪峰(2010)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等五类方面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8年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2.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定量分析

刘磊等(2007)阐释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等具体措施。

薛晓娟(2009)对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在理论上存在互动关系,即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

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2010)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提出了城镇化是现阶段拉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的观点。

三、农业产业化实证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不少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或者是仅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具体地区或某特定环境,或者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考虑解释变量。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综合的考虑其影响因素。用实证的方法定量的给出不同因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并据此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适当的建议,便成了今后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夏庆利.中国农业市场发育与产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蔡志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制度[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4]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丁建中,陈逸,刘坚,彭补拙.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1).

[6]丁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形式与政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7(2).

[7]樊纲.论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胡鞍钢.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9]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10]林毅夫.农业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1]刘磊,宗希云,徐向峰,杨广林.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J].农机化研究,2007(3).

[12]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及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13]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薛晓娟.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相关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6]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地区的实证分析[N].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姚文戈,陈光.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条件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5(6).

[18]姚文戈,马成林,孙立城.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评估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1997(S1).

[19]姚文戈,滕代娣.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6).

[20]张雪峰.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7).

[21]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

第6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1、创意产业

⑴创意。创意是指从无到有形成的思路、方案和设计等,具体指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设计发明,具有原创性、效用性和独特性,体现为创造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创意是人类社会为了面向未来,把握发展脉络,引领创造与创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用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理念与想法、意念与意向、愿景与企盼来指导生产实践,并使之产生效益的行为。⑵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7年英国成立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为了快速推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理查德•凯夫斯(文化经济理论学家)、张传伟(2008)等部门、学者从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的定义进行了相关界定。由于各国本身经济文化的差异及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创意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创意产业是指利用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干,创造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商标、版权、设计、自然科学研发成果、就业机会潜力、财富等并表现出具有科学技术性、文化艺术性、服务娱乐性特征的产业。

2、创意农业

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文化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从而使一种新兴特色农业业态—创意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发展起来,而我国的创意农业也于21世纪初在发达省、直辖市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国内学者冯建国(2010)、王爱玲(2010)、王银芹(2010)、章继刚(2010)围绕创意农业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创意农业是指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形式、环境、工具、模式、方法、技术、产业、产品等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品牌、景观创意等途径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大幅度提高其效益,实现农业增产与增值、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形成产业规划。我国大陆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兴起,本世纪初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冯建国(2011)、舒伯阳(2006)、郑辽吉(2006)等国内学者和农委会、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等部门对休闲农业相关领域也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并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休闲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田园景观、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用科技、创新等手段,精心打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与科普展示、农事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4、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工具、形式、技术、过程、环境、方法、模式、产品、产业、销售、物流等通过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精心营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展示与交易、会议交流与科技培训、科普考察与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村繁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通过对创意休闲农业内涵的初步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发展阶段。

二、创意休闲农业的特征

1、外溢效应与渗透性

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科技、知识、信息等核心元素,通过创意手段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产生大量衍生产品的高附加值产业。根据调查统计,美国工业企业平均投入一美元就能产生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而日本日立公司的设计工作在每1000日元销售收入中所发挥的作用约为51%;可见创意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好的创意可以渗透到多种产品甚至产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创意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关键所在,通过创意手段积极开发、生产创意休闲农产品,在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下,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也将对其他相关产业甚至区域整体发展产生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2、高附加值与高风险

把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分为核心与附加两部分,其中核心部分通过人类智慧的应用,产生独特的、深具个性的创造性思维;而附加部分则通过劳动、资本等传统资源把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产品。同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附加部分以核心部分的发展为前提,如没有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创意,附加部分难以产生高附加值。一般来说利润越高的行业其风险就越高,但行业的差异导致风险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区别,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的高风险性主要包括交易主体的利润回收方式、创意休闲农产品的生产机制、属于农业的范畴等三个方面。创意产生的时间、市场的认可度等都难以科学的预测,即使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也难以保证所生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是人们所需的产品,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部分创意休闲农业产品(如方形西瓜、企鹅茄子等),很容易被复制,产品本身缺乏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需要生产者不断翻新新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才能保证市场的新鲜感。

3、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它在农业产业本身的基础上融合了创意、休闲、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要素。由于创意休闲农业这一词本身,我们便可直观地看出“创意”是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类型,随着科技、教育、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是新型资源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可再生性。创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现代创意激活传统农业产业的精华或者对其改造提升,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能够被国民所接受的创意休闲农产品。二是创意休闲农业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功能,可以作为资源要素输入经济系统中产生效益,更重要的是创意休闲农业本身还能够产生需求,创造市场,具有放大效果。三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科技、节能环保、文化的突出优势,创意休闲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创意观念、科技、文化等等。

4、创新性对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创意休闲农业以创意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意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意的独特性、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意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无论对于何种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新性都是其赖以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重要特征所在;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5、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属于大农业的范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其概念上来看,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建筑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食品加工业、包装业、咨询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延伸与拓展,促进三次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包含了一、二、三产业的功能,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有助于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催化产业。

三、创意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区别

1、创意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一般都是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而来,环城游憩带理论与人们休闲消费理念的提升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由于区域休闲农业存在产品雷同、资源相似等问题而使市场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经营者等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满足人们对刺激、惊险、时尚、养生、美容等创新性、新颖性休闲产品的更大需求。休闲农业应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进行创新性设计,融入科技、人文历史、科技、创意等众多元素,为广大休闲消费者提供乡野质朴与时尚韵味、生态自然与养生美容、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休闲产品,促进休闲农业由低端性生产型产业向高端性创造型产业(创意休闲农业)升级,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同样创意农业的发展,只有融合休闲的元素与功能,才能提升创意农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了向休闲创意的新一轮转变趋势。为此两者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向更高一级的创意休闲农业升级已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

2、创意休闲农业体现“创意”与“休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一般来说,虽然任何产业都包含有创意的内容,但创造性在传统产业中只是附属而非主导。创意在传统产业中还只是一般化的理念,如科学研究中专家学者的创造性;而在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中,“创意”与“休闲”就成了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核心。创意休闲农业之所以是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发展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不仅保留了原有产业固有的特性,更加注重对“创意”、“休闲”本身的关注,更加注重“创意”、“休闲”的过程,突出“创意”与“休闲”在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创意休闲农业虽然没有脱离农业的范畴,但已不是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它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与农业文化,通过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分解重组,融合并渗透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创意”与“休闲”的核心价值,不是对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简单复制与开发,而是依靠人类的灵感、想象力与智慧,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对传统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进行改造提升,从而使传统农业焕发出与人们对新、奇、怪、特、时尚、养生、美容等需求相吻合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没有创意的激活,传统农业资源再丰富,也很难转化为深受当代消费者欢迎的农业休闲产品。

第7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是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增强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县域经济产业链的建立、延伸和改造,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传统意义的以农业为主业的县域经济内部的演变,使之升级换代,富于竞争力。因此,充分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实施产业链延伸带动战略,可以提高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优化其产业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和产业链的内涵

有关县域经济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曾作过诸多讨论。2003年第二届县域经济论坛将其概述为:“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而不仅仅是产业经济,即农业经济,或者是县城经济。它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单位,一、二、三产业俱全的与外界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其实质,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发展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黄小晶,2006)[1]。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区域性。这是县域经济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县域经济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县域经济的区域特点带来了县域产业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其次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三次产业各个部门。从地域的经济活动分布上看,它既是城镇经济,也是农村经济。再次是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它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不能搞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突破区域和边界,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调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王传民,2006)[2]。

总的来讲,县域经济可以界定为以县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由于有生生不息的生物链在维系,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稳定发展,依靠的正是上下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链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链概念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贺轩、员智凯(2006)认为: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从最初始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群体的关联图谱。产业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通常将其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则是指产业配套。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3]。赵绪福(2006)认为:产业链是指从初始资源直到最终消费的路径上,由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客观形成的前后顺序关联的、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4]。张铁男、罗晓梅(2005)认为: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5]。

综上所述,产业链可以定义为:在纵向上从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利润分配;横向上是两个或多个提供相似产品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核心产品升级的同类型企业或组织。产业链延伸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不断拓宽和延伸,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当前环境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是中国大部分县域主要或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起点和重要支柱。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其它资源又相对比较匮乏。这种模式使县域经济在具备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传统作业方式的制约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县域还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方式及初级的工业模式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产品结构层次低,经营规模小;农业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弱,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松散型、半紧密型的居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对经济的拉动力弱。即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就地从事农业生产,其综合效益也是递减的,导致我国农业呈现出低水平的增长,县域尤其是农业县域,农业产业呈现的低层次发展,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直接制约了广大农村及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制约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属窄短型,农业衍生型经济不发达,农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出现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类型的产业链只含有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销售环节,既不存在向前和向后部门的纵向延伸,也没有在横向上的拓展,因此,难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农业的比较利益。

图1传统农业产业链

(三)相关辅助行业发展严重落后的制约

首先,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特别是在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这些都形成了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制约。

其次,农业技术手段陈旧、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利。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农业技术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 80%~85%。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35%~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的数量、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6]。

最后,融资途径少,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原国有商业银行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已大部分撤出农村市场,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基本不愿涉足农村,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趋势明显,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的资金明显增加;另外,中小企业及农业个人信贷限制多,担保中介机制尚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融资的困难。

(四)政府的市场引导和制度建设职能滞后的制约

首先,在耕作方式上,现有的农村耕作方式都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展开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使得作业范围受到局限,无法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农户的生产预期是由现期市场需求或销售价格高低的诱导作出的,现期生产决策所依据的市场需求或价格是由前一期的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初级产品市场的生产经常产生波动,出现低价竞卖或高价竞买的现象。最后,在农业产业链的协作上,各节点组织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市场决策,上下游组织缺乏供应链的写作思想。如何激励和约束产业链节点组织行为以实现共赢,需要政府或者公共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以加强产业链协作,解决协作的问题,以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三、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

图2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指的是通过对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进行纵向(向前可以延伸到为农户提供种源、化肥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给,向后可以延伸到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以及销售服务部门)和横向方面(如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供给;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延伸[7],有效的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或精加工企业、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技术研发等关联产业的形成和集聚,实现产品生产和培育技术的升级、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最终促进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链延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如上图2所示。

因此,基于产业链延伸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在纵向层面向前、向后的延伸,以及在横向层面向外围产业的拓展,也可以说是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

四、依托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按照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来看,主要通过在纵向上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使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形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横向上向外围产业拓展,通过产业链关联作用,把不同的产业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产业发展空间。并且,在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延伸中,要注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构建起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一)进行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1.发挥资源优势,延伸和培育特色产业链

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不是基于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是重在市场性农业的发育和建设。其主要特点是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表现有三:一是面向市场,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二是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前已在县域内初步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农村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制度创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激励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自觉实施,使农业由弱势低效产业转变为强势高效产业。因此,政府要选择本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蔬菜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突出完善了良种繁育、生产种植、加工配送、生物工程、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了集蔬菜生产资料供应、菜果配送营销、蔬菜加工出口、农技推广培训、科技项目研发五大体系于一身的大型蔬菜产业化集团,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8]。

2.转变作业方式,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转变作业方式的关键是要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培育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在大范围流动。科学选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如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农业利益组织联合体等方式,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为此,首先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其次,注重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方式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再次,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发挥出产业的规模效应;最后,探索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的利益机制,积极推进契约型合作模式向资产联合型模式转化。

3.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传统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直接销售,经济效益低下,农产品竞争力也非常弱。而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价值得到提升,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效益。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首先要扶持、发展和壮大产业链中的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或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它们基础设施完备、资金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在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转化和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打破产业链延伸的技术瓶颈。例如,鹤壁浚县食全食美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鸭血中提取SOD岐化酶,可年产鸭血生物制药(SOD岐化酶)10t,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9]。

(二)进行农业产业链的横向延伸

1.加强和完善辅助服务行业的建设

(1)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①农技研发要根据市场要求和区域特点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增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而一项技术在实践中被采纳、推广,必须很好地解决与市场的接口问题,往往实验室内可行的技术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成本过高或效益过低而不受欢迎,在一个区域可行技术在另一个区域就不见得适用。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特点推动成本有效、现实可行的科技技术的研发和创新。②创办农业培训班,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民科技水平。为此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③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技研发和创新不仅仅是农民或企业的责任,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结合相关的高等院校、农技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④在普及现有农业技术的同时,要围绕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积极引进、示范农业高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不断推广和普及信息服务。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将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降低农户的种植和市场风险,提升效益。第一,在农产品生产前期,帮助农户和企业进行网上采集信息,网下发展“订单”。通过上网,用户可以采集到各种农副产品的供需信息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筛选、分析、甄别,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网上还可以联系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农业生产订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分散生产的千万家农户抵御市场的风险。第二,在农产品生产中期,各级涉农服务部门把通过平台采集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技术指导等分类进行编辑,通过网络、电子邮箱或印发宣传资料,及时送进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在农产品生产后期,进行农产品网上营销。网络营销的实现,确保了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成本降低。通过把各种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主动向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上门”推销各种农副产品,把分散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形成规模效益,使农户获取更多利益。

(3)完善融资途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逐步培育功能健全的农村资金市场,为产业链延伸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4)完善产业链基础配套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和集群公共服务机构、集群机构等共同构成产业链发展的基础结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全部为产业链提供硬件支持的要素,如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设施。另外,还要协助建立产品销售市场、展示市场,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促进市场的繁荣,引导外部协作机构进入产业链内部,尤其是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企业和机构。

2.转变竞争中的竞底观念,发展多途径的关联产业

(1)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收获中的可观赏性,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业。首先需要对先天性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应适时拓展旅游功能,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相结合,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增强旅游吸引力;最后,应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如改善景区交通、治安、卫生条件等,为游客创造愉悦的旅游氛围,树立旅游产业品牌,尽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2)建立产前产中农用设施和物资供应市场

农业产业链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后,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可有效的带动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形成,一乡一类、一村一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必将代替“小而全”式的小农经营模式,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更加需要农业机械和物资,因此,建立有序、公平交易、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农资市场,是保障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发挥政府的职能是推进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条件之一。政府应扮演引导者、调控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政府引导。结合实际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产业链延伸规划并具体实施,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第二,做好政府协调。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在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单位内部各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合理调节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做好政府服务。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性的贷款服务。此外,还要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服务,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后的优化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小晶.区域产业政策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2-93.

[2]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4-15.

[3]贺轩,员智凯.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及其价值指标[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2):83-86.

[4]赵绪福.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0-42.

[5]张铁男,罗晓梅.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6):77-78.

[6]杨宝祝,吴建伟.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业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9(5):7-9.

[7]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97-399.

第8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垦企业管理人员,即大型国有农业企业管理人员。选择北大荒集团的原因是:①政策支持导向明显。2012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是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②北大荒集团已由昔日“北大荒”,变成今日“北大仓”,特别是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成功上市以来,集团内部急需通过管理调整和人员重组,特别是管理人员的选派来进一步提升“北大荒”品牌价值。

    2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分析需要采取如下步骤:步骤一:资料收集。主要采取访谈形式进行。访谈采取了重点访谈与群体访谈两种形式。将重点访谈资料作为扎根理论的主要资料,群体访谈资料作为验证与补充。因以下研究所需,在本文中分别将3段重点访谈标注为A(北大荒商贸集团访谈)、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访谈)、C(北大荒米业集团访谈)。步骤二:开放式译码。从概念化现象—深度挖掘范畴—命名范畴—提炼范畴的性质和挖掘性质的维度。这一过程通过循环式发展确保了从定义归纳范畴的科学性和准确度。首先,对北大荒集团的访谈记录进行分解,本次访谈共贴出了903个标签化概念(A北大荒商贸集团企业访谈259个,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382个,C北大荒米业集团262个),使得全部有效原始资料分解成独立的事件;其次,研究团队再对每一个标签对应的标签进行规范,继而产生了311个规范化概念(A北大荒商贸集团企业访谈150个,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114个,C北大荒米业集团47个);最后,根据这311个规范化概念之间的属分关系、同一关系、相关关系,通过主题分析把关系类似或重叠的概念聚拢,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即范畴化,共产生了156个范畴(A企业范畴用AA1,AA2,…,AAX表示,B企业范畴用BB1,BB2,…,BBX表示,C企业范畴用CC1,CC2,…,CCX表示)。步骤三:主轴译码。主轴编码是通过深度分析一个概念类属,围绕这一类属寻找并建立相关关系,即“轴心”,继而分辨主要类属(主范畴)与次要类属(副范畴)的过程。主轴译码依据的典型模型是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分辨主要类属与次要类属的结果。在开放性编码阶段,共产生了156个范畴,再通过主轴译码阶段,由这156个范畴分类提炼出123副个范畴,3个主范畴,其中,3个主范畴分别命名为“AAA1行业政策导向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AAA2企业岗位职责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AAA3员工认知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步骤四:选择性译码。即在核心类属选定后,讨论核心类属(也叫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副范畴之间的系统联系,用故事线串连整个事件或现象,见图1。

第9篇:农业产业概念范文

1 中国农业科技园概况 

我国对农业科技园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提出农业科技园建设,到1996年才开始发展,至1999年后全国开始进入建设农业科技园的高峰。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65个,分别是2001年8月第1批认定的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2004年4月认定的第2批1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2010年12月认定的第3批国家农业科技园27个,另外,还有2010年3月有公布确定沈阳辉山农业科技园和江西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目前,全国县级以上的地方农业科技园已达六千多个,园区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有政府主导、科研院校主导、企业主导、国际或者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科技园。 

我国农业科技园的概念是在1994年提出的,从无到有,至今虽只经历了18a的发展历程,但农业科技园的学会组织、发展模式、类型、理论等各方面不断深入,发展迅速,如:成立了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已举办过11届中国农业园区论坛等,出版了《中国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等众多的相关专题论文集。现阶段有关农业园区规划的法规有:《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等,以及各省、市、县的农业科技园均有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全国农业科技园区通用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致使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发展导向模糊,各农业科技园良莠不齐,但总的方向仍然保持快速向前发展。 

2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历史沿革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要经历从萌芽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曲折漫长的成长,才能不断的完善。本文把农业科技园发展历程和前人研究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从科技史的角度展开研究,针对农业科技园史进行梳理,把农业科技园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研究,力求呈现中国农业科技园清晰的变革过程。 

2.1 农业科技园萌芽(20世纪80年代~1992年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农业科技园萌芽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农业产业化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一直是传统型农业。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体制和结构的调整,人们的认识也进入质的深化,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农业与科技的相联性变得更为紧密,农业技术与农业科技大步的走入普通农民的视野,探讨如何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同一时期这个阶段,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完全实行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转化到集约型,其农业生产特点和效益有较之明显的优势。 

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但是如何突破呢?人们已经意识到应该实行农业科技变革。农业科技变革是一个求变的过程,是呈隐性的,人们开始大量的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只是当时无法清晰的表达出这个概念,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2.2 农业科技园的发端 

农业科技园的发端是以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诞生于1992~1993年,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主题是探讨如何形成规模和提高产量。 

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首先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园这个新概念,新理论需要一个时间检验的过程,直到新加坡农业科技园成功得到肯定时,很多国家开始效仿设立农业科技园区的做法。中国此时正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运作期,各地都开始运行农业产业化,打造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特色。国内对农业科技园探讨还只停留在与农业产业化进行对比,以及对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进行研究,如:发表最早的农业科技园的论文是1992年刊登在《东南亚研究》期刊上的《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一文,中国农业科技园区正是基于此而开始发端。 

2.3 农业科技园的兴起 

农业科技园兴起阶段为1994~1999年,这时期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科技成果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现代农业概念,即:利用生物学、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运用到农业产业化生产当中。当然这一期间的类型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科研院校参与为辅。因为在建立农业科技园的时候,选择的是高投入、高技术的项目,同时需要配置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一时期农业科技园主要是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1993年北京建立的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农场,1994年上海建立的引进荷兰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的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2]。值得注意的是,烟台、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也都相续开始在做农业科技园的实践尝试,虽然规模和动作比较小,还处于兴起阶段,但这一举动直接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2.4 由点到面发展 

农业科技园兴起后实践的直接后果,即经济效益导致了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由点到面全面铺开,这一阶段为2000~2011年。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管理办公室统计,2002~2008年间,试点的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自主开发科技项目2331个,引进农业新技术3870项,实现年产值959.92亿元[3]。 

这一时期各种农业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全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已达六千多个。从类型上来看,由兴起的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发展为以企业型主导园区、科研院校主导或参与的综合农业科技园等各种类型。从功能上看,从示范功能发展出培训功能、科研功能、示范功能、推广功能以及公司与农户形成基地的“龙头”功能。当然,还可以从经营方式、立项类型、生态类型等各种角度进行划分。总之,不管如何划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蓬勃向上,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增收起着显著的作用。 

2.5 农业科技园现今状况 

农业科技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示范园区,包括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园区、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工厂化高效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4]。农业科技园有效辐射带动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农业产业化,使大家认识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园的必然选择。 

企业—生产—科研三者高度结合,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但农业科技园只是一个平台,与国外对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和政策及科技人员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人的因素决定着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之路,目前急需突破现有的理论框架,加深农业科技园的认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把外延和学科交叉结合进行彻底研究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生产潜力,所以现今阶段依然处于成熟完善阶段。 

3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未来发展 

农业科技园自萌芽、发端、兴起、发展,这一切悄然的转变,它的历史进程与人们的认识和政府的重视程度紧密相联。从事物发展的关键主体来看,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为农业科技园源源不断地输入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农业科技园日益发展壮大,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培养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相关人才就成了必然。目前,国家研究生教育逐步加大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力度就在此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别是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养,不仅学制缩短至两年,而且更加注重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这无疑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储备了潜在的人力资源。农业科技园建设逐步走向常态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可以促进涉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养正迎合了农业科技园发展的需求,二者一拍即合,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二者密切合作,定能开拓更为广阔的互惠双赢空间。 

参考文献 

[] 王朝全.从农业技术的物品特性论农业科技园的制度逻辑[J].中国科技论坛,2003(2):67-70. 

[2] 张天柱.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