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老年人护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护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护理培训

第1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年服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互联网

1.背景分析

国际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标准是,这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13年底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浙江省总人口数的18.68%,衢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浙江省总人口数的17.50%,其中老年人慢性病高达49.5%、失能达18.6%、空巢达49.5%,2015年衢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5.43%。预计2033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翻番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对于专业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要求也会随着老龄化增大。但目前从事老年人照顾服务和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急需受过专业培训、综合素质高,懂得照顾技巧,具有责任心的专业人才。

2.“互联网+”理念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可以通俗说成“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理念在国内最早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于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中提出,总理也在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国务院于2015年7月4日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6年5月31日在京《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将“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

我国急速老龄化的情况下,加速培养老年人服务专业人才势在必行,传统的在中、高职校开设老年护理服务的培训课程来培养老年人服务人才的速度过慢且专业性不够强,不能满足老年人服务市场的需求。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各种网络教学课程极其广泛,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教学培养人才的方法的同时,运营“互联网+”理念,有针对性的开设老年人服务专业课程,将互联网培训与基地实践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而且不影响培训质量,基于“互联网+”老年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3.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衢州市在老年人口占比25.43%情况下还在上涨,对老年人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紧急救助、医疗康复、社区日托、老人代购与专业养老机构等都需要有专业服务人才和专业的管理人才。衢州市有7家专业的养老机构,若干社区,失能老人与空巢老人更是高达70%以上,衢州市开设老年护理服务课程的中、高等学校凤毛麟角,衢州老年服务专业人才急需补充。

4.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培养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加快适应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健全老年人服务的管理体制,提高从事老年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减轻家庭负担,使得老人在晚年能够得到专业的照顾。可以采用完善养老服务课程的知识构架、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式来进行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分年龄可以社会解决部分失业就业问题。

5.衢州老年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5.1在中、高职校开设老年护理培训课程

在各个中、高等职校开设老年护理培训课程,主要真针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进行老年服务专业与老年服务管理专业的培训,采用最传统的教室固定式教学,在课堂上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讲解。

5.2开设老年护理培训网络课程

首先是对现在已经从事老年护理服务行业人员进行的专业提升培训课程,主要巩固服务人员的基础知识和加深知识了解,可以不固定形式的进行学习,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其次是针对想要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的留守妇女,又不满足中高职校招生要求的人员,从基础开设课程,逐步加深。

5.3建设老年服务培训实践基地

在网上不定期的组织服务老人社会实践工艺活动,实习基地可以在专业的养老院或指定某个社区,参与社会老人服务实践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证书或资格证,累计参与次数,作为老年服务社会机构招聘人员的一项招聘参考。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让本市老人做到老有养,也做好充分迎接“银发潮”的准备。

5.4建设老年服务专业的网站

政府建立老年服务专业的网站,对所有从事老年人服务的人员和社会机构进行系统的监管,确保整个老年服务事业能够稳步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老年人各方面照顾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

第2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一、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体系

我国目前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是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所做的全国老年服务需求调研显示,无论是老年人本人还是其家属,希望在家接受服务的比例都最多,分别占70%和76%,希望入住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机构的比例不足一成①。在我国,根据规划,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满足97%左右的老年人在餐饮、物品采购、日托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日常护理、休闲娱乐、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生活服务业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尤其吸纳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比如,北京有数万家加盟服务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提供服务,社区内的小型托老所也是供不应求;广西柳州市社会服务中心吸收了300多家服务商加盟,为两个城区的老人每年提供2万人次的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慈善类、为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驻地内的学校、小型托老所等机构以及家政服务公司、餐饮机构等各类服务性企业等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引入企业和机构,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各地市普遍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或老年热线等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是通过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和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加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各地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城乡社区老年人的重点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扶持覆盖和辐射若干社区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日间照料、心理咨询、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养老服务需求量大的社区,由街道、乡镇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联系运营场地、租金优惠等扶持。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质量。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居多,大多属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农村留守老人多,所以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增强护理功能,提高运营效益,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将之纳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统一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向农村社区定时输送专业的护理服务培训和指导、心理疏导和咨询等服务,加大政府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互养老服务设施的专业运营管理岗位的购买力度。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并保证持续、稳定、逐年递增,通过向特殊困难老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等形式引导消费习惯、促进市场竞争。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向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和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内资源互通,满足社区居家老人急需的居家送餐、上门护理、心理疏导等需求,活跃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

2013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300万,到2025年每年将增长100万人;2013年,失能老人3750万人,每年约增加150万人,慢性病老人和空巢老人持续增多,2013年均突破1亿人。高龄老人高血压、心脏病、骨科病、支气管炎、中风及脑血管疾病高发,且病后康复过程较长,对于高龄空巢的患病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患病导致半失能、失能的老年人而言,最具有刚性需求的服务就是老年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是介乎于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服务类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从发展医疗服务的角度,提倡发展护理服务,提出“各地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此外,还专门从“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的角度整节论述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二级医院床位周转率低,占床现象频发。这说明二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可以实现转型。

大力发展专业护理服务,应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并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向养老护理领域转型。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在人口居住密集、医疗资源过盛的城市地区,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整合发展,一般不批准新增医疗资源,适时适量地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转型成为老年护理院,或者将部分医院床位调整为养老护理床位,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向养老护理机构流动,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相互配合。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老年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档案、健康管理、一般性体检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三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对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新办养老机构申请要提供医疗设施配套情况证明,鼓励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聘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三、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一直存在着人才瓶颈,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均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岗位将达到1000万个”,到2015年末,我国共需要培训养老护理员100多万人。但目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数万人,以现有的培训设施和能力,全国每年培训和鉴定人数仅几千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团队的培训更是极为缺乏。为此,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各种档次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学、实地培训和职业鉴定等服务,不仅能够解决本地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还能够为周边地区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点发展:

一是发展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培训、认证、就业一条龙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和运营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加强护理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医院等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实训、认证和就业一条龙服务。探索借鉴师范学院培养机制,免除护理专业学生学费并实现定向就业,为偏远、农村地区留住专业人才。具有执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和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二是推动形成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基地。依托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的设立,在多个地区打造若干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综合基地。创新发展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娱乐、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培育若干融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品牌。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定期在岗培训,对服务规范、优质的养老机构授予行业培训资质,允许从事护理员培训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率先开展远程护理培训业务。为解决“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民政部2013年开始开展全国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工作。配合这项工作,鼓励各地具有行业资质的企业和机构,在配合教育培训和在岗实训的前提下,开展远程培训业务,将护理知识、教学视频等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广泛传播,并配合政府开展职业认证社会化综合测试,选拔自学人才。鼓励行业龙头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为一线服务机构输送管理人才。

四、大力发展老年产品用具市场

与老年人相关的用品,既包括与老年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用品,也包括与老年人最关心的健康养生息息相关的医疗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养生保健品、康复辅具等。长期以来,老年用品市场并没有被市场重视,这是由于市场对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行为预期不高,并没有开发出针对性的市场门类。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年人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符合需求的老年用品。为此,应着力从基本生活用品和生活设施、食品药品、康复辅具、金融产品等几方面加大老年用品市场的开发。

一是着力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要,支持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政府引导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宜居城市等适老型公共环境和设施,对企业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管,要求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是引导和规范老年养生健康产品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引导保健品市场进行有序竞争。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加快康复器具国产化进程。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康辅用具和产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人家庭采购必要的康辅器具,引导国产用具的推广和普及。

三是引导和规范老年金融产品市场。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五、探索发展与旅游业结合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业

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意识显著增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养生主要是追求健康、少生病,除了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以外,旅游度假、文化休闲、绿色生态、医学保健、养老地产等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起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服务本地、辐射全国及海外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打造多个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在长寿之乡、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可以捆绑发展的地区,多元化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基地,推广康复理疗、中医食疗、休闲养生、艺术鉴赏、文体表演、商业餐饮等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老年人分时养老和旅游度假。推动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各地旅游景区推广为老、助老服务设施,加强爱老护老宣传,开发适合老年消费者的中医药特色养生游、健康体检游、绿色生态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各地政府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发展围绕科学养生的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施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等保健养生工程。充分挖掘中药材主要产地的资源优势以及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医药文化,培育依托中草药等进行保健护理的特色养生服务产业。

三是推动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养生保健协会在市场推广、健康教育、观念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老年宜居社区、养老地产建设,推广为老、助老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方便宜居的生活和公共氛围。鼓励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或者在养老服务机构周边开发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地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注:

第3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62-02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 。其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也逐渐延长,使我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02年,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2005年11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且绝大多数老年人住在社区,其中低收入、低文化的老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区老年人护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人群之一。为此,我们漯河医专三附院双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现将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内容

1.1 群体教育

每月举办慢性病学习班1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专家到居民区主持健康教育义务讲座,分别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等患者参加,利用讲课、放录像、幻灯片等形式向社区老年人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保健常识等一整套系统知识,指导他们了解、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1.2 小组教育

在普及慢性病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每周1次的“健康角“针对个体差异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分成小组,使其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是群体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避免了群体教育所不能顾及的个体差异。

1.3 个别指导、电话随访、家庭随访

根据所掌握病人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各种适时的指导。对初发病的老年人着重讲解饮食、运动、用药及自我护理知识;对慢性病患者则给予定期家庭随访和电话随访,指导他们及时进行相关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则每月来中心就诊一次,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对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到家中随访指导,患者也可以直接拨打中心健康热线电话,随时得到免费的咨询服务。

1.4 组织病人交流会

邀请一些密切配合治疗、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同种疾患病人进行座谈和交流,介绍成功的经验;也请饱受并发症之苦的患者谈切身体会和经验教训。病友之间交流最直接、最实际,对患者影响较大,也容易接受好的建议,病友的现身说教也增进了病友之间的友谊。

1.5 形象教育

利用制作的幻灯片、图片、漫画等进行形象教育,这样更直接和生动。患者可从幽默可爱的图片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深受老年人喜爱。

1.6 利用宣传、义诊活动筛查亚健康人群

定期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居民需要进行专题宣传活动,如“预防高血压、治疗高血压、远离高血压”“远离糖尿病健康伴你行”“一滴血测血糖”等活动,通过填写健康知识问答表、测血压、测血糖等,筛查出存在有危险因素的亚健康人群,并对亚健康人群发放社区慢性病干预手册,定期进行动态随访。

1.7 其他方式

在每年的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爱牙日、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都要到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举行大规模的义诊、健康咨询、发放教育宣传单等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宣传图片、资料等对广大居民群众及老年人进行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

2 实施效果

一年来,社区健康教育受益人群达4 000多人,家庭随访300多人次,电话随访200多人次,个别指导100多人次,发放教育手册400多册,健康教育处方2 000多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知晓率上升,满意度提高,深受广大居民特别是老人的欢迎。例如:社区刘某,女,74岁,经常心慌、失眠、抽筋,经检查患有冠心病、骨质疏松、低钙等多种疾病。通过健康教育进行知识宣传,老人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改变饮食结构、合理休息、补充钙片、保持良好心态,提高了生活质量,以上症状基本消失。老人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按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还有很多老人了解到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是情绪激动、便秘、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饱餐等因素以后,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清淡易消化的平衡膳食、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 讨论

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对改变社区老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行为及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健康教育,还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健康老龄化:

3.1 社区健康教育应纳入政府工作规划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下,建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形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同时重视社区居委会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内制定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职责、人员分工,把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在年度工作计划中要明确健康教育是社区居委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3.2 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划培训;完善继续教育;推进培养能力建设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3 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这是极需要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现有的资源,请医院从事老年病研究的专家讲课,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各个方面。鼓励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总结临床经验,通过传、帮、带来培养一批热爱老年护理事业的队伍,在临床上发挥骨干作用。培训老年照料者如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

3.4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稳定老年护理队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老年护理照料人员要制定有关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他们的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可指导其他护士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迫在眉睫[3]。21世纪的老年护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病、致残,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4 体会

4.1 加强群体教育,注重专题讲座与个体答疑相结合

通过群体教育,有利于慢性病患者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所患疾病的系列知识和健康常识。调查显示95%的患者认为受益很大。

4.2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教育,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增强,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正确认识,不再轻易相信一些不正当的广告宣传,更注意和社区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测、控制,掌握平衡膳食、合理摄取营养,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

4.3 对“亚健康人群”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做相关因素的监测

建议该人群每半年到1年复查1次,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尽可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4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以“居民为中心” 的服务宗旨的真正体现

该项工作既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发展,又能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但应注意其教育内容要以满足广大居民身心健康需要为目标。

4.5 社区健康教育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果在社区内开办健康教育网站、电台广播、教育阅览室及区域化健康教育有线电视等,则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疾患的居民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而使健康教育就像可口的“个人套餐”,老少皆宜。

4.6 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理念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让普通人形成“大病上医院、小病上社区、无病要保健”的观念,进一步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发生,改善群体的预期健康寿命,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从而提高老年期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2]王艳梅.浅谈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训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11.

第4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1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两组:一组是具有专业护理水平的专职护士担任;一组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专职护工,这些护工文化层次不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3].有人对江苏省养老机构中2909名养老护理员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专职护士有335名,仅为11.5%,而护工则为2574名,占88.5%[4].另外还对这335名专职护士的专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学习培训的护士仅占极少数,大部分护理人员为普通病房的护士或即将退休的护士,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养老护理岗位培训[5],由此可见养老护理员缺口之大,基本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基本状况下:

1.1文化素质低下.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隶属于家政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是最为突出的特点[6,7],这些人员多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为城市下岗人员,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其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74名养老护理员中,文盲者占5.1%,小学文化占8.0%,初中占51.9%,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35.0%[8].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城市情况将更为恶劣,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1.2专业技能水平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规范其职业标准,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但是,自标准颁布实施至今七年以来,效果却没有明显改善,在标准中明确规定养老护理员必须持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上岗,然而大部分地区基本未实施推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即使有部分城市实施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但是持证率并不高[9],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57.4%,其中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一些民营老人院的持证率仅为43.5%,甚至更低,而广州,仅为12%.即使一些地方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其培训却很不规范,仅仅是走走过场,远远不能达到培训的要求,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书的仅为2万人,持证率只有10%[10].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乏程度,同时可以看出其专业技能的欠缺.

1.3年龄偏大.我国养老护理员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现象,40岁以下的仅为14.3%,而40岁到49岁的护理员达到47.66%[11],养老护理工作既细致,劳动又繁重,年龄偏大将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面对繁重劳动时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因此年龄偏大不宜胜任,容易给养老护理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1.4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根据调查显示,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最高达到1/3以上,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年龄普遍偏低,因为养老护理工作即繁琐又劳累,收入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一旦找到其他工作,就会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同时,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不能为老年人实施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对老人简单的生活照料,还需要专业和技能,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缺乏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甚至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正式培训.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培训内容少,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操作,缺乏职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专业化程度不够.

2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现有职工约为22万名,其中通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约占1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2012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比上年增加3436个,累计达到44304个,总床位数为416.5万张,比前一年增加了12.8%(其中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一年增加7.5%),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不断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4万人,占总人口的8.59%.2013年底,承德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71所,总床位12344张.其中五保供养中心47所,床位10041张;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220张;独立运行的光荣院2个,床位96张;荣军医院1所,床位120张;社会办老年公寓20所,床位1867张,平均每45位老人,拥有一张床位,可见中国的养老机构,还需要不

断完善,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更在不断增加. 我国民政部门在2011年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养老护理员总数量将达到600万人,目前全国范围内,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人数仅为5万余人,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失能老人到2020年将达到599~674万,半失能老人达到6852~7590万,由此推算,我国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该达到657~731万人,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仅为200万左右,缺口将近300~500万人[12],社会对养老护理员需求的缺口在不断增大.

3养老护理员行业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进入老龄化时代,我国也提高了对养老护理员的重视程度,民政部于2001年了《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范明确规定:从事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更应该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务院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在本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学专业型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以及社会对于养老护理问题的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开始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从而加快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如何能够培养一些层次高、专业性强、服务规范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现提出以下对策:

3.1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独立养老护理员专业.各级高中等医学护理院校面对我国养老护理员缺乏的现状,应该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调整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型专业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面向社会招生,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养老护理人才为目标.使养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老年人的一般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

3.2提倡高中等医学院校"双证"教育模式.在一些高中等职业职院校,对护理专业的护生,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老年病护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护生进行养老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同时,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这种"双证"教育模式,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为以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劳动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以及城镇农村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养老护理的适龄人员,对他们进行统一正规的免费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然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既扩充了养老护理队伍,又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拓展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应该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参照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每月工作标准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通过广播、媒体等传播途径,不断宣传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必要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良好风气、降低养老护理员的流失.

第5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2.2.4增加护理培训,重视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对于一些轻度失能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专业化强的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过长的护理时间,不一定要到专业的护理机构去接受服务,而是可以选择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邻居或者其他亲人来提供护理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护理的需求,也不会对其所在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荷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视对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并对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负责部分费用。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群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分布,基于农村地区护理机构较少,以及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有此种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适当给其所在的家庭相应的补贴,同时重视对非正式照顾提供者专业的培训,确保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护理照护。

第6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长期照护;培训;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快速增加的老年高龄人口,对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长期护理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增加了老年服务提供的难度[1]。在这个群体中,70%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的慢性病,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场所、人员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来应对,因此长期照护服务是至关重要的[2]。

长期照护服务是指由经过教育培训的照护服务人员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其显著特点是保健护理与生活照料的结合,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专业性援助,有效的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目前的长期照护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上海、浙江、北京等省市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尤其目前机构照护压力增加及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使得居家照护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老年人也更愿意居家获得照护服务,但正式护理资源不足[3],使得非正式照护在长期照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长期照护人员的培训需求研究是人员培训工作基本程序的关键环节,是保证培训的内容方案、教学方法和培训效果的关键步骤。

1 长期照护服务人员现状

我国目前的长期照护人员数量较少并且素质不一,目前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现状是一方面高龄失能老人本身护理难度大、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高,另一方面收入偏低、精神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等因素,导致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特点是,大多年龄在40岁~55岁之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4],大多数来自农村务工或下岗人员,上岗前接受的相关培训甚少,基本上是边干边学。

有研究显示,照护者对日常照护常识不了解[3],使得长期照护服务普遍缺乏专业性,而长期照护与一般老年照料或家政服务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专业性[5]。基于目前这种现状,加之长期照护基本上都是一些低技术服务(Low-Tech services),对这些人员进行规范化、多层次的培训已被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证实具有可行性。定期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可以使他们能够掌握更高的日常照护的知识和技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因技术的提高,也可相应提高其工资待遇。

2 长期照护人员的培训现状

2.1 长期照护人员的需求及影响因素

长期照护人员由于大多数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的岗前培训少甚至没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除给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外,对护理技术操作了解不多,很难满足服务对象快速增长的护理需求[6],导致她们在很长时间内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较低的处境,而长期照护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同时也能增加经济收入,更加愿意接受相关的培训。

影响培训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工作时间等[7],部分长期照护人员年龄偏大,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吃力、集中力很差、记忆力下降,会明显降低培训的意愿。大部分长期照护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对培训内容理解力差,导致自信心下降,也会降低培训的意愿。还有小部分因为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相冲突,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充分,部分长期照护人员仅仅将其视为自己的谋生之路,轻易的放弃培训的机会。基于上述的原因,导致长期照护行业发展滞后,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2.2 长期照护培训现状

目前从事长期照护培训的机构和人员不一,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下岗无业人员的照护岗前培训,以培训初级长期照护人员为主;经济发达地区由政府牵头建设的养老照护培训基地,也有部分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校组织的不定期培训等,培训内容以最基本的照护知识为主,但取得养老照护培训资格证上岗的人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 建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社会疾病的负担加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我国长期照护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专业化发展问题、服务的连续性问题、政府的政策及规范化管理问题、培训的方向和内容等。

(1)建立规范的长期照护制度,即可缓解日益增长的机构长期照护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又可起到推进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目的,整合社区老年人服务资源,引进专业护理力量,建立长期照护服务平台,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的对接。

(2)建立完善的长期照护培训体系,明确培训目的、方法、时间。应将传统的讲授法和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增加其实践操作的机会。除了提高其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应重视塑造其个人的品质、职业道德。还应根据其文化水平、年龄差距、时间不同安排不同的培训类别,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提高长期照护人员的总体水平。其次强化监管的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应建立培训评估的体系,以监督和评价培训的效果,量化各种所需的指标,测试是否达到培训的标准。还应加大财政的投入,鼓励养老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积极的开展长期照护人员免费培训的业务,适当给予其经济补贴,以减少长期照护人员的流失。长期照护服务人员自身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要求,这是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长期照护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我素质的重要性和工作的价值,才会采取切实的行动积极的配合。

(3)建立有资质的长期照护培训机构。基于目前长期照护人员的服务能力现状,不论是专业、半专业或非专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教育及定期的在职训练,才能提升长期照护的服务质量。建议进一步完善培训机构的资格准入制度,从培训时间、培训项目、资格认定、认证上岗等方面规范了照护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机构,为高龄失能和残障人员提供更有品质的长期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友庭.人口高龄化趋势及长期照护制度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56-60.

[2]徐新鹏,王瑞腾,肖云,等.冰山模型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才素质需求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25):84-88.

第7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需求;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变长,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要求较高,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家庭结构的改变,个人和家庭应对养老问题的能力较弱,这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力军,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的保证,为满足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至关重要,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唐山市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中提出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六个老有目标提出表明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多样性,通过调查研究老年群体需求有利于确定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训目标。

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将老年人养老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需要。主要是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基本的需要。第二,安全需要。主要是各种保障和意外防止的需要。包括医疗保障、护理和意外事故的防范方面。第三,社交需要。主要是归属于某群体的感情需要,希望爱与被爱的需要。包括老年人对团队活动和娱乐活动的需要。第四,自尊的需要。主要指地位、权利、责任和名分的需要。主要包括老年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保持自己的社会和家庭地位。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指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事挑战性的工作。包括老年人希望继续学习、继续社会工作、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访谈对养老方式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以“家”为养老平台,以相对固定的社区环境为养老基础,政府、社会、家庭等几个方面的力量在“家”这个平台上施展各自不同的作用。多数老人认为养老的第一依靠是自己,如果自己丧失自理能力时,才会请子女或家政人员照顾,但家庭被视为养老的主要场所。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老人对居家养老也存在着很多顾虑:比如养老服务业人员的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多数服务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没有专业知识,只是基本的物质生活照顾,缺乏医疗护理知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充实等。但对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满意,尤其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缺乏对老人应有的关心和耐心。

综上所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这样就对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2唐山市养老服务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唐山市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全市人口的196%,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业人员构成情况较为复杂。广义的养老服务业人才是指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根据人员的工作职能,将养老服务人才分为管理人员和护理服务人员两类。管理人员主要包括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护理服务人员包括养老机构专职服务人员、医护卫生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等。

21养老服务业管理人员现状及问题

养老服务业人才中,多数管理人员之前所学的专业与养老服务无关,少数管理者毕业于公共事业管理或社会工作专业。管理人员在养老工作中承担着引领组织机构发展、制定规划的工作,对机构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管理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对养老服务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但也存在观念陈旧、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维持基本的日常经营管理等问题。

22护理服务人员现状及问题

2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且多数为女性,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年龄较大的护理服务人员更懂得老人的需求,能够与老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年轻人员比例较小也说明年轻人员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意愿不强。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缺乏高学历及年轻的人才。

222专业水平较低

随着各类养老机构的发展,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待业、失业人员以及离退休的中老年人加入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但从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来看,多数人员学历较低、服务意识淡薄,多数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进行工作。因此,现存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型人才较缺乏。现有的养老服务业人才无法满足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唐山市对全市在岗未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进行免费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人体结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常见疾病、营养需求、初级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和有关老年人的法律法规。培训结束之后,由劳动人事部门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持证上岗。

223培养规划不完善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服务业人才构成的主要部分,2000年我国劳动部将养老护理员确定为一个工种。2007年国家公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虽然推行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但它并非强制性的认证机制,也只对技能要求和工作内容做出了划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职业道德规范。

唐山市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鼓励从事或准备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符合条件人员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培训基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享受每课时5元至8元、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200元的培训补贴。但是部分机构培训不严格,只在员工上岗前进行几周的简单技能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达到基本的工作要求便可以上岗,造成了服务质量低下的局面。

224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偏低,很多服务人员没有法定的工作时间和规范的休假制度。工资、医保、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得不到全面保障。再加之行业偏见,多数人认为养老服务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导致养老服务人才流失严重,队伍极不稳定。由于养老服务业人才工作年限较短,流动性较大,养老服务业人才培训难以深度化、持久化发展。

3唐山市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的建议

31建立培养机制

鼓励唐山市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通过资金支持,吸引学生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合理规划培养出一批符合不同需要的养老服务人才。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业人才结构,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32健全培制度

专业培训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目前唐山市将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纳入唐山市就业培训体系,实行岗前免费培训。但是养老服务业人员工作的内容多样,养老服务业人才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工作后还应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改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和知识结构。首先,需要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培训工作体系,做好培训规划。其次,丰富培训方式。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介绍经验、分析案例、观摩考察、模拟竞赛等形式,提高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培训评估制度。通过对服务人员的理念、知识、行为等方面评估,确保培训效果,不断增强养老服务业人才的专业水平。

33构建激励机制

对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进行科学的考核和激励,以目标定待遇,以实效定奖惩。对养老服务业管理人才,要考核对社区/机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护理服务人员,要根据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服务水平来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作为对各类人员的薪酬、晋升的依据。目前唐山市实施在同一家养老服务组织工作满1年的、满3年的、满5年以上的政府给予数额不等的岗位补贴。此外,还应通过通报表彰等方式,调动人才的工作热情,确保养老服务业人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8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第9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跌倒;课题小组;护理管理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种机能不断降低,即使没有疾病,老年人也常常会出现生理功能的低下,其中跌倒/骨折给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是跌倒后发生骨折, 80%以上的老人股骨颈骨折是由于跌倒所致[1],骨折后的长期卧床会加速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降低;另一方面,即使跌倒后未发生骨折,也可能因为跌倒时的惊吓使老人对自身的移动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发生跌倒后综合征(postfallsyndrome)。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每年约有1/3老人发生跌倒1次或多次[2],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更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为有效预防跌倒,本老年病区于2007年7月成立课题组,取得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课题组

挑选老年病区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肿瘤科、骨科、呼吸内科等跌倒高危科室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组成课题小组,对全病区老年患者进行资料收集。

1.2 确立管理理念

把国内外最新的有效预防跌倒措施引入我老年病区预防跌倒的护理实践中,结合老年病区的特点,努力提高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方法和措施,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1.3 专项理论培训

选派小组成员参加国家级及省级预防跌倒护理知识培训班,学成后对课题小组成员进行讲授,以点带面将学到的新理论、新方法应用到压疮护理实践中。同时对国外医院预防跌倒资料进行翻译和整理,结合国内具体情况选择性学习。

1.4 设计老年跌倒评估量表

课题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参照相关资料和临床经验,采用自行设计老年跌倒评估量表,此量表由两部分组成:跌倒因素评估表和跌倒预防措施表。跌倒因素评估表是一种多级评价的量表,评估项目包括:住院时间、年龄、跌倒史、平衡能力、精神状态、一般情况、视力、表达能力、药物治疗、慢性病等9项,量表计分方法:量表核心条目采用有序分类变量,应答得分由正向到负向排列,对应分值为0分~3分。评定总分0~9分低度危险性;10~20分中度危险性;21~33分高度危险性。跌倒预防措施表根据划分的跌倒危险级别列出相应措施:0~9分低度危险性老年患者从病床、病房、病区环境、行动工具、家具设备、沟通理解等方面进行干预;10~20分中度危险性老年患者从活动能力、脚和鞋、大小便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干预;21~33分高度危险性老年患者从风险标识、用药、病情观察、用具安全等方面进行干预。老年跌倒评估量表信度评价:量表9个条目总Cranach’sα系数为0.87;内容效度为0.901。

1.5 建立管理流程

1.5.1 评估

所有患者入院或转科后24小时内由管床护士使用老年跌倒评估量表对其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如病人病情变化时也应进行再评估,以确定是否为易跌倒患者。

1.5.2 健康知识宣教与环境预防

向所有护理人员、老年患者和家属提供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具有防跌倒意识,主动使用老年跌倒评估量表辨别高危人群,并依据得分情况选择相应干预措施。护士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用尊重和诚恳的态度对待老人,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其交谈,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顾虑,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老年患者能听从护士的宣教,配合护士的工作,互相合作,以防意外的发生。对老年住院患者实施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防跌倒健康教育,能提高老年患者对跌倒危险因素的认知,采取预防跌倒措施,降低跌倒发生率[3]。病区内各个病房统一布局,病室保持整洁,照明充足,调节病床高度至合适,配有床栏,床旁呼叫器放于患者枕旁;地面平坦、干燥,无水迹。走廊通畅,不堆物,设有扶手;厕所、浴室使用防滑地砖,安装呼叫器。厕所使用坐式便器,防止患者站立蹲下时跌倒;病房做清洁工作时,设置醒目的标志,使患者提高警惕。

1.5.3 设立风险标识

老年跌倒评估量表评估总分>10分,都在病历和床头标明“中/高危险性跌倒”,悬挂相应的预防措施,并给予持续性评价并列入交班内容。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有中、重度危险性的患者,护士长在24小时内与经管护士、医生(必要时)共同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力求内容客观真实,并检查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全面,确认无误后上报科护士长。

1.5.4 逐级上报制度

完善“护理部―护理安全小组―护士长”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来探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及其实效。

1.5.5 应急预案

当患者发生跌倒时,当班护士立即至患者身边,通知医生,检查伤情,初步判断摔伤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将跌倒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同时填写跌倒事件报告单,逐级汇报。

1.5.6 资料保存归档

对每一份跌倒病例登记表输入计算机保存,以供分析、综合评价和信息反馈。

2 效果

课题小组自成立并对预防跌倒护理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来,研制了老年跌倒评估量表,为老年人跌倒风险的预测提供了测量工具,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每一位有跌倒风险的患者能得到课题组提出的最为适合的护理方案。3篇;组织举办了跨地区医院的 “预防老年跌倒的研讨会”,并作预防老年跌倒的护理管理专题报告6场。

3 讨论

3.1 使预防跌倒的程序规范化,跌倒预防知识普及,跌倒发生率下降

跌倒的预防护理方法多种多样,常常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选择和使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及科学性,需要得到证实。而由循证护理制定并通过测试的老年跌倒评估量表可以准确的指导预防跌倒的措施。我老年病区住院期间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由11.8%降至3.4%,有显著改善。

3.2 老年跌倒量表的使用加深了老年人预防跌倒的意识,增进护患沟通

老年跌倒评估量表评估总分>10分,都在病历和床头标明“中/高危险性跌倒”,可随时提醒护士和患者预防跌倒,加深了老年人预防跌倒的意识。悬挂于患者床头的预防措施不仅用来指导护士预防跌倒的护理工作,而且作为患者读物之一,可起到健康宣教的作用,使患者了解自己跌倒的风险大小,及预防的方法,提高患者满意度。

3.3 加深了科室间的合作,促进信息的交流

课题小组加强了与临床各科护士、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协调。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科室和不同专业,医疗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每一个跌倒案例都与科室护士长、护士、医生(必要时)、患者及家属一起商讨,提出较全面、合理的防治护理方案。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细化,以课题小组形式进行护理循证实践和管理可以不断深入和推广,利用课题小组的力量去解决更多护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高品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Province MA , Hadley EC , Hornbrook MC , et al.Theeffectsofexerciseon fallsinelderlypatients:Aprepalnnedmeta-analysisoftheFICSITtrials.JAMA1995. 273 (1) : 1341-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