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艺术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采油 输油管线 封堵装置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输油管道(也称管线、管路)是由油管及其附件所组成,并按照工艺流程的需要,配备相应的油泵机组,设计安装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用以完成油料接卸及输转任务。输油管道系统,即用于运送石油及石油产品的管道系统,主要由输油管线、输油站及其他辅助相关设备组成,是石油储运行业的主要设备之一,也是原油和石油产品最主要的输送设备,与同属于陆上运输方式的铁路和公路输油相比,管道输油具有运量大、密闭性好、成本低和安全系数高等特点。输油管道的管材一般为钢管,使用焊接和法兰等连接装置连接成长距离管道,并使用阀门进行开闭控制和流量调节。输油管道主要有等温输送、加热输送和顺序输送等输送工艺。目前输油管道已经成为石油的主要输送工具之一,且在未来依旧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输油管道所用的管材主要为碳素钢管,按照其制造工艺又可分为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无缝钢管具有强度高,规格多等特点,因此适用于腐蚀性较强的油品或者高温条件下的输送。无缝钢管又分为热轧和冷拔两种。由于冷拔加工会引起材料硬化,因此还需要依据管材的具体用途做相应的热处理。焊接钢管可分为对缝钢管和落选焊接管两种。由于碳素钢管的工艺特性导致了此种钢管在低温时候容易变脆,因此主要适用于常温管线,管材的使用温度也不宜超过300摄氏度,一般而言普通碳素钢管使用温度介于0至300摄氏度之间。
1输油管线盗油危害
打孔盗油的行为不仅会给油田、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加重环境污染,并且随着犯罪分子手段的不断翻新,治理打孔盗油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因此针对新形势下的新的犯罪方式,只有在政府积极领导下,在油田与职工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的同时,加强管道的技术保护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输油管道的安全。
2目前防盗状况
海洋采油厂陆地原油外输管线从O426到O219以上大中口径管线就有200余公里,经常遇到盗油分子带压打孔盗油的现象。受联合站及陆地中转站内原油储罐存储能力的限制,管线停输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出现海上平台大面积停井的严重生产事故。这就给封堵盗油孔洞留出的施工时间非常有限。
3现状分析
以往都是用木塞对盗油孔洞先进行简单密封后,再覆以盲筒进行焊接封堵。这种办法存在的缺陷是焊接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大约1个小时左右,过程中木塞易被电弧烧焦、或者电焊热量传导不及时造成管线内压升高将木塞密封破坏,造成原油泄漏,封堵失败。
4问题的解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新型的封堵装置(见附图),该装置包括悬臂及丝杠、钢制支架、内丝补漏封堵器、低碳钢锥形塞、锁紧钢链几部分。低碳钢锥形塞与悬臂及丝杠属于承插连接,楔形体可以从径向取下;先用锁紧钢链挂住支架两端的搭扣,将低碳钢锥形塞对准管线盗油开孔处的圆洞,悬臂丝杠旋转推进时,低碳钢锥形塞保持平推的前进方式,不与悬臂丝杠同时旋转,慢慢挤入盗油孔后,造成钢塞周围钢管均匀挤压变形,形成机械密封面。所述内丝封堵器可以从支架下方缓慢拧下来,罩住封堵孔,然后迅速采用电焊将封堵器与管线接触面焊接牢固,拆除支架,迅速拧紧封堵器的密封丝堵,将密封丝堵焊接后施工结束。支架的两侧垂直距离必须高于封堵器与低碳钢锥形塞的高度,为悬臂及丝杠向下紧固密封面留出调整空间。
关键词:中药;离子导入;胰胆管造影术;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
中图分类号:R269.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026-04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项内镜诊疗技术,已成为诊治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ERCP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高淀粉酶血症和术后胰腺炎,如何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临床课题。近年研究认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1]、蛋白酶抑制剂[2]均可有效预防高淀粉酶血症和PEP的发生,但大都价格昂贵,效费比低。其他药物如硝酸甘油、类固醇激素等,仍需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中药如清胰汤在《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3]中被引为治疗胰腺炎的基本方剂,但因其为口服汤剂,临床实践中存在依从性差等问题。本研究观察中药穴位外敷离子导入在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观察病例来源于2010年4月-2011年4月就诊于中国人民总医院的患者。根据Excel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按1∶1比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治疗组男77例,女73例;平均年龄(67.12±14.68)岁;其中胆石症98例,胆道低位恶性梗阻25例,胆道低位恶性梗阻合并胆管结石5例,胆道高位恶性梗阻9例,胆管良性狭窄13例。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平均年龄(66.91±14.74)岁;其中胆石症99例,胆道低位恶性梗阻27例,胆道低位恶性梗阻合并胆管结石2例,胆道高位恶性梗阻7例,胆管良性狭窄1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谱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患有胰胆疾病并有ERCP适应症者,ERCP适应症标准参照《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讨论稿)》[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有严重心血管、肾脏、肝脏疾病;放置心脏起搏器者;内镜操作前已有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或胰腺炎样疼痛者。
1.4 剔除标准
入组后,发现符合排除标准或未按计划完成检查及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病例,术前均查血常规及血淀粉酶、肝功能、肾功能等。术后均常规应用生长抑素(深圳翰宇,批号20100308)125 μg/h,持续泵入,或奥曲肽(广东星昊,批号20100321)0.1 mg,皮下注射,1次/8 h;乌司他丁(广州天普,批号20100228)10万U,静脉输液,1次/12 h,预防术后胰腺炎或胰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2 h内加用中药穴位外敷离子导入。所用仪器为北京御健康复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T-2多功能调制中频治疗仪。中药导入液成分:大黄12 g,黄芩6 g,厚朴6 g,柴胡6 g,白芍10 g,栀子10 g,冰片10 g。上述药物为广东一方制药生产的颗粒剂,每日1剂,水调适量,以浸湿电极纱布为宜。选择中脘、上脘及双侧胰腺穴为覆有导入液纱布的正负电极贴敷处,输出电流强度及温度设定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次/d,20 min/次。术后次日化验,结果显示合并有胰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患者继续中药穴位离子导入,未合并者则停止应用。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1 2组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和血淀粉酶的平均水平 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测定值超过正常值(110 U/L,干化学法)的高限不伴腹痛及腹部体征者,即定义为高淀粉酶血症[5],ERCP术后当患者有持续24 h以上的胰源性腹痛,同时伴有血淀粉酶超过正常水平3倍以上时,便可诊断为胰腺炎[5]。根据该标准统计2组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和血淀粉酶的平均水平。
1.6.2 术后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 于术后次日对腹痛或腹部不适进行评分(VAS)。0分:无痛、无胀;1~3分:有轻微疼痛、不适,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不适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较强烈的疼痛、不适,难以忍受,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1.7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CHISS200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组年龄、疼痛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水平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组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共剔除17例。其中治疗组8例,包括未按计划完成检查3例、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4例、入组后未手术1例;对照组9例,包括未按计划完成检查8例、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1例。治疗组ERCP的平均操作时间为40.4 min,术中胰管显影4例、置放胆管塑料支架28例、胆管金属支架24例、胰管支架36例、ENBD 103例、EST 102例;对照组ERCP的平均操作时间为37.2 min,术中胰管显影5例、置放胆管塑料支架32例、胆管金属支架26例、胰管支架32例、ENBD 110例、EST 104例。2组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处置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情况比较
283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重症胰腺炎。治疗组并发高淀粉酶血症17例(11.97%)、急性胰腺炎4例(2.82%);对照组并发高淀粉酶血症22例(15.60%)、急性胰腺炎7例(4.9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合并胰腺炎、胰高淀粉酶血症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时间比较
术后合并胰腺炎患者的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合并胰高淀粉酶血症患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2组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腹痛症状比较
于术后次日对患者的腹痛进行评分,治疗组平均(0.95±1.04)分,对照组平均(1.21±1.1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胰高淀粉酶血症的部分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如避免高压及过多注射造影剂、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操作技能、取尽残余结石、避免胰管多次显影、EST时避免损伤胰腺开口部位、减少共同通道梗阻、尽早引流胆管、防止胆汁反流入胰管等。但仍有一些因素难以避免,如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如结石较大、较多,难免反复插管等。
关于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药物预防,近年来多有研究,关于药物预防的机理主要是阻断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各种发病途径,包括机械造成括约肌受损,导致的胰流受阻;感染和造影剂造成的胰腺腺泡损伤;蛋白水解酶在胰腺细胞内过早激活,以及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介导下的局部甚至全身炎症瀑布反应。虽然已有很多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存在着价格昂贵、预防效果不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ERCP的广泛开展。本研究是建立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辅以中药穴位外敷离子导入法来防治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是由于创伤致病邪阻滞津管,肝胆气滞,化热传脾;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湿从内生,湿阻热蒸,湿热阻于脾胃而呈脾胃湿热或脾胃实热之候。治宜疏肝利胆、通里攻下、清热利湿。故本研究以大黄通腑导滞、荡涤胃肠积热,同时活血化瘀,直对病因病机,为方中君药。黄芩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泄火解毒,其有效成分黄芩苷可抗炎、抗氧化,对胰腺炎具有保护作用[6-7];厚朴味苦、辛,性温,具有化湿行气、下气除满的功效,与黄芩可谓一寒一温,一清一散,共同达清热行气燥湿之功效,共为方中臣药。柴胡能调达肝气、驱除邪气、疏达郁滞,与擅养肝血的白芍同用,可平抑肝阳,所谓一气一血,一散一收,一柔一刚,相得益彰,共为佐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药合用具有抗肝损伤、降低转氨酶及利胆的作用[8]。大黄有抑制胰酶活性[9],维持肠黏膜屏障[10],抗菌、消炎及抑制炎症细胞因子[11]等作用;另外也可作用于胃动素,增加胃肠道动力[12],从而缩短患者腹胀、腹痛的持续时间。黄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而发挥胰腺保护作用[13]。栀子苦寒,擅泄三焦之火,有利胆作用,能降低胰管、胆总管压力,以利于胰液、胆汁的排泄,并能增强胰腺细胞的抗病能力。另外,辅以冰片,因其辛香走窜,通经达络,引药入里,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是为佐药。
中医认为,人体体表、腧穴通过经络、气血与内在脏腑有密切联系。中药可从皮肤腧穴直接被吸收入体液,经过经脉气血输布五脏六腑、四肢九窍,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但因受到诸多阻力,药物经皮吸收剂量有限。中药离子导入法是根据直流电场内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使药物易于透入,直达病所,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延长治疗效果。在选穴上,我们依据病情,选择胰腺穴分别与中脘和上脘配对作为正负电极放置处。中脘是足阳明胃经之气聚集之处,六腑之会穴,具有调理脾胃的功能,保持阴平阳秘、气血和谐、经脉通畅;而胰腺穴则是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个特效穴[14]。刺激该穴不但能有效地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同时也能促进淀粉酶和脂肪酶的下降。因此,中药穴位离子导入可以通过温经通络、清胰疏肝、理气利胆、活血化瘀而有效减轻病变部位的水肿、渗出,促进炎症消散,快速恢复胃肠功能,从而减轻腹胀、腹痛。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本观察结果显示,中药穴位离子导入不但能够促进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改善ERCP术后腹痛等不适,同时也克服了中药汤剂口服依从性差等问题。
此外,中药穴位离子导入虽有减少ERCP术后胰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发生和促进术后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的趋势,但较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这不排除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Tulassay Z. Somatostatin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Scand J Gastroenterol,1998,228:115-121.
[2] Cavallini G, Frulloni L. Antiproteasic ag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rational for use and clinical results[J]. JOP,2003,4:75-82.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3):190-192.
[4] ,冀明,张澍田.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讨论稿)[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2):103.
[5] Sargent DJ, Wieand HS, Hailer DG, et al. Disease free survival versus overall survival as a primary end point for adjuvant colon cancer studies: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20,898 patients on 18 randomized trials[J]. J Clin Onco1,2005,23(34):8664-867O.
[6] Zhang XP, Zhang L, Yang P,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baicalin and octreotide on multiple organ injury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 Dig Dis Sci,2008,53:581-591.
[7] Zhang XP, Zhang L, He JX,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baicalin in ra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5):717-724.
[8] 张国骏,王东强,史丽萍,等.经方四逆散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4,21(6):503-504.
[9] 曾令贵,肖桂林,李波.大黄轻煎剂治疗急性严重胰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2):1690-1691.
[10] 林茵绿,杜顺福,蔡元坤.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J].河北中医,2002,24(11):875-878.
[11] 郑世华,仝巧云,朱宗耀.不同途径注入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7):437-438.
[12] 裴红红,封英群,杨正安,等.大黄对重症胰腺炎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7):523.
【关键词】电影艺术;美学特征;传统文化
创作电影,其实也是在创作美的艺术。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艺术形象的感知与领悟。美既是人生命追求的意义所在,也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在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中,电影艺术的“美”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影艺术使观众在精神领域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生命价值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要求和衡量电影艺术要用美学理论的标准来进行。电影理论全面、深入发展的突出表现是电影艺术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同时,电影艺术的美学还是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研究电影艺术美学特征时要把这种思考方式牢牢掌握,进而提高受众在电影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的自觉性。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人张艺谋,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与民族传统美学的有机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哲理的思考和诗情画意的美感。
一、电影艺术:电影与美学的有机融合
生活是由一个个社会现象组成的,生命的终极追求在于透过生活获得美的真谛,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表面现象去追求本质。电影是通过再现生活场景来传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本质和现象缺一不可,两者的结合成为电影艺术存在的现实依据。可见,电影艺术是电影与美学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电影有助于美学确定自己真正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依据深入发展;美学有助于电影更加深入地探究画面与声音等现象,也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的真正内涵。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物质载体,以拍摄电影为例,电影艺术是运用摄像镜头来展现的。电影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镜头来反映生活,表现在银幕上则是欣赏者最直接的欣赏、审美对象。电影的一个镜头包括连续的一组画面,制作者根据分镜头剧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拍摄,得到许多不同长度的镜头画面,再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把它们剪辑组合,并配以音响效果,影片即摄制完成。每个镜头的设计和创作都应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镜头中所包括的各种因素,从画面构图、光线配置、色彩运用到人物表演、节奏处理、音响效果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使每个镜头在表现思想内容的同时,能产生一定的美感作用。摄影机的运动也同时实现了对镜头画面的自由驾驭,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生命力和真实感,这也切实的论证了电影与美学结合综合表现艺术的重要性。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深处,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专业的镜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叙事工具,利用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并融入经典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有序的叙事情节中,实现一种饱含民族情感的审美愉悦和对传统文化的由衷赞美。
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也就是说,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那么什么是审美现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观点不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电影理论家们认为电影是无须界定的。可见,美学家对待审美现象和电影理论家对待电影的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研究电影艺术具有哪些审美特征时,电影受众的审美取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电影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视觉呈现性的特点。因为电影总是用有视觉呈现性的画面语言来叙述故事的。所谓视觉呈现性,指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能够被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语言是电影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凝炼而又独特,是电影艺术特有的个性。电影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色彩表情性的特点。比如,红色会让人联想到火焰,给人以温暖、热烈、热情奔放的感觉;黑色会使人联想到无边无际的黑暗,让人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绝望;而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经验中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从而赋予了客观的色彩以情感的内涵。色彩强烈的表情性,使得它成为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抒情手段。电影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接近生活,逼真自然。要求电影接近生活,不但是指外在现象的逼真,更指内在情感的逼真。有些电影过多的使用“巧合”、“偶遇”等情节,意在模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但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拙劣的,是最不真实的。电影能否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归根结底取决于电影艺术家对待客观现实的根本态度。电影强调真实性,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艺术的“假定性”。反而有时候还常常借助这种“假定性”,来达到艺术的真实这样一种审美效果。只有牢牢把握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再加上对蒙太奇手法的合理运用,对声、光、电、色彩、画面、音响、音乐等艺术元素与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物化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电影艺术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能吸引观众,更能感染和启迪观众,持续的发挥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张力。张艺谋电影饱满的展示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这归结于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尚与继承。张艺谋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和精神气质,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电影叙事语言等集中表现出来。张艺谋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不断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移植到他的电影当中去。从他指导的电影《红高粱》可以明显看出,他在电影拍摄中通过一个个独特的镜头语言,凝练的呈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影像或美感景象,带给受众美的享受。另外,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他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美学符号化,并进行艺术放大和适度夸张,使电影画面所承载的叙事内涵不断加宽、加深,从而使影片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艺术影响:民族文化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星星之火在逐渐燎原,电影艺术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影片本身在获得受众的肯定时,能够把其最精华的美学思想也传达给受众并传扬下去。出彩的电影如何能在变幻多样的大环境下获得成功与肯定,值得我们去深思。电影《英雄》是张艺谋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片,他的拍摄理念和制作原则依然深刻的体现在这部影片当中。张艺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探究,并将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无限放大,在影片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意象符号,将一部武侠片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影片将每段故事都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表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张艺谋内心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叙事内涵的深刻解读以及完美表达。张艺谋的电影美学思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让电影人看到中国民族文化与电影融合的更多可能。在影片当中,张艺谋展现了自己对于民族文化中色彩含义的理解和感受,他的电影美学思想也通过色彩完美地表达了出来。电影《英雄》叙事的主要工具是色彩,同时色彩也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人物情绪的表达和审美取向的引导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泼墨般的大量运用色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不同的色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主题、情感和内涵,而且这些颜色都能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内在精神含义,这也显示出张艺谋对自然美学和中国禅意思想的深刻把握。视觉的冲击是最强烈的,人们在看到画面的时候,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色彩,色彩对于刺激并调动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第一性的。影片中如此大块的、夸张的色彩运用,无疑是张艺谋对于色彩运用的一种大胆尝试。探讨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发现,他运用色彩为电影带来了一种艺术美的叙事风格,为电影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美,为电影带来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和一种发现人、发掘人性的美。另外,张艺谋将武侠中的精神气度和神韵在影片中进行放大表现,使整个武打场面呈现出一种唯美和诗情画意,这深深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受众的观赏心理、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其中深具民族特色的普遍性规律存在。第一,在观赏心理方面,影片切合观众亲身体验,从影片营造的“现实生活”中观众能体悟到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人生感知。第二,在审美取向方面,张艺谋电影演绎民族悠久的历史故事、描绘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展示民族独特的风俗民性,从而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姚晓蒙.电影美学[M].东方出版社,1991.
[关键词]作文教学;电影艺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75-02
最近,学校的电影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电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她走进通灵厚重的语文课堂,展现她那曼妙的舞姿;她走进歌声嘹亮的音乐课堂,展现她那清脆动人的嗓音;她走进智慧创新的科学课堂,展现她那芊芊玉手;她走进活泼生动的品社课堂,展现她那美丽品格;她走进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信息技术课堂,展现她那时尚的霓裳舞衣――她是否能走进作文课堂呢?我进行了深思,并开始实践。
一、细观环境,巧铺垫
影视作品必然要涉及环境,每一个个体都和一定的环境紧密相连,环境担负起烘托影视作品主题的重要作用。如果电影拍摄得很粗糙,选景不精妙,就会让观众觉得作品没有厚度和力度。再观作文,其实也一样,典型环境的描写可以衬托出鲜活的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将影片《最后的姿势》引入作文教学当中。影片开头,画面“天空阴沉沉的!”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悲情的基调,预示着将发生可怕又令人震撼的一幕。学生通过视觉的熏陶在作文中也学会了环境渲染,为人物的出场巧铺垫,从而写出了人物的独特之处。
二、凝视神态,巧捕捉
电影作品中,人物典型神态的展现是否具有标志性,是导演经过严密思考、严格选择的。聚焦人物的一颦一笑,能起到灵动的艺术效果。在写作中,如果对人物传神的神态进行描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跃然纸上。
一次有关家庭温情的习作指导课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让学生特别注意妈妈和孩子的表情、动作,看看母子是怎么表达浓浓亲情的。学生有所收获以后,再让他们把主角定下来,布置他们回家仔细观察、捕捉镜头,将自己捕捉到的画面写成片段,然后回到课堂上再组合、再刻画、再深入、再渲染、再育情,最终写成作文。学生的兴致浓厚,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跳入眼帘。有的学生捕捉的是辛勤种地的奶奶;有的关心的是送茶的母亲;有的心疼的是干苦力的父亲――形形、精彩纷呈。聚焦人物的神态,那真是活灵活现,那位辛勤种地的奶奶,拱著羸弱的身躯,那双粗糙的手,做起农活时微微发抖,不禁让人心中一颤;送来热茶的母亲,“微微一笑很倾城”,还有那期盼的眼神,是如此的温柔,给我们学习的力量;父亲瘦削的脸庞,黝黑的皮肤,丝丝的银发,专注的眼神,将工作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真惊讶!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学生,经过电影艺术的熏陶、启发,竟然在作文本中勾画出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字,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三、注意角度,巧选择
电影艺术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影片的艺术构思。导演拍摄电影时,都要构思:主题是什么?要怎样表达对生活的何种感受、态度?怎样通过某个绝佳的角度,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拍摄角度不同,主题侧重点及表现手法就有所不同。
拍摄构思中,角度的选择与作文中观察角度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怎样通过观察点的不同营造不同的效果呢?可以调整方向、高度、距离。我们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顺序。
我精心准备了一堂写景习作指导课,旨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掌握观察的方法。首先,自由确定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观察的角度,敏锐洞察景物的特点。学生有的选择了同一景物进行观察,但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效果也不同。同样是写人多:有些学生走近人群观察,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又一个风格迥异的特写镜头;有些学生登高楼俯视,他们笔下的人物像一群忙碌的蚂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感悟情感,巧内化
影视文化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直面的美好形象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修养的训练,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在其教学要求中,有关“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求“加深审美意识,提高审美层次,逐渐养成欣赏高品位影视艺术的习惯”。以感恩励志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为例,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用瘦弱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家,他对父亲执着的爱、自我勤奋的学习、在艰难生活中的挣扎……一幕幕叩击着观众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仁爱、坚强、担当、阳光。在一次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将此片最精彩的片段放映给学生看,从学生眼里闪亮的泪光看来,他们心里有很大的感染、触动,甚至是那些平时眼里总充盈着“冷漠”的学生,此刻,眼神也柔和了很多。随即,作文本里那工工整整的字迹中流淌出来的真情,一幕幕、一次次、一点点吞噬着我们“脆弱”的心灵。学生用各种爱诠释着自己人生的意义,并让它们在作文本里留下了痕迹。
五、欣赏细节,巧联系
影视作品如果离生活近一点,就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组织欣赏电影时,教师可以将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虚实相连,学生切身体会,感同身受,就能领悟情感内涵,从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如《爱之链》中,乔伊冒雪为孤立无援的老妇人修车,不怕脏、不惧难、不畏寒、不求回报,老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最后把这种爱传递给了一位怀孕八个月还在打理餐馆的孕妇;《负荆请罪》中,廉颇傲慢无礼的占道以及后来上身背荆条请罪,让观众看到了他的知错就改,诚恳道歉。习作指导时,在欣赏这些片段中,教师可启发学生产生联想:在你孤立无援绝望时,你是什么感受?如果有人帮助了你,你会给他报酬吗?如果你碰到了“老妇人”,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你会收钱吗?觉得报酬应该收吗?你犯了错误也会诚恳道歉吗?这样,通过联系实际,走进电影情节,理解人物特点,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触摸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好作文常常就从真情实感而来。
六、突出主题,巧类比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深刻的主题。那么,电影是运用什么手段挖掘主题、突出主题、展现主题的呢?
1.通过巧妙布局、制造悬念突出主题。
2.通过相关景物的放大或缩小、人物动作的快镜头或慢镜头突出主体、强化主题。
3.利用虚实的变化突出主题。
对于写作来说,主题的突出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写作艺术手法来突出主题。以上这三点电影技巧分别是:剪裁方法、拍摄技巧。我们将拍摄技巧与写作技巧相类比,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写作艺术技巧,如设置悬念、首尾呼应、欲扬先抑、放大镜头等。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写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慢慢渗透,让学生一节一节地攀爬,掌握技巧。
七、锻炼能力,巧融合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点燃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比如,我们学校成立微电影社团,学生将电影中的故事片段进行修改,拍成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并用墨香记录下拍摄微电影的感受、心得。学生在锻炼中磨砺,在写作中成长。
[关键词]心理电影;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性本能;梦境
一、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
在电影艺术诞生的1895年,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共同创作了《癔症研究》一书,在其中明确提到了“精神分析”,这部著作也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由此可见,电影艺术和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发展年代一致,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二者之间建立最初的联系。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先后出版了许多著作。在其中的《心理分析入门》一书中,弗洛伊德就直接指出了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的关联。他认为,电影是呈现精神分析的最合适的艺术形式,在光影艺术的配合下,个体的精神世界得以具象地呈现,人们也能够获得直接透视自身的可能。
就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而言,早在20世纪上半叶,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电影中就已经出现了心理影片,但心理影片作为独立的类型影片存在于世界影坛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英国知名的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就刊载了关于“新电影”的论文,该文认为划分“新电影”和传统电影的界限需要引入精神分析理论。1975年,文艺评论界正式提出了“电影精神分析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国家心理电影的发展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的交融共进。[1]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不断发展,美国电影在西方乃至全球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电影界的“精神分析”热潮,美国好莱坞电影自然是身体力行地融入其中,近年来创作了许多享誉国际影坛、斩获多项大奖并获得巨额票房收入的心理影片,在这些影片中,精神分析理论被不断运用,也正因如此,美国的心理影片才能够在为观众带来新鲜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兼具深刻的故事内涵,令人回味无穷。本文将充分关注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合流以来的美国心理影片,选择《妖夜荒踪》《黑天鹅》《发条橙》《大开眼界》《爱德华大夫》《穆赫兰道》等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心理电影为具体范例,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理论、性本能理论和关于梦境的理论入手,进行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美国心理影片解读。
二、美国心理影片中的潜意识深渊
作为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构建中,最为核心的理论就是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超越意识的存在,几乎支配着个体的所有思想与活动,其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在于,潜意识深藏在个体意识的表层之下,就如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海平面的一小部分冰山可理解为个体的意识,而深藏于海平面之下的绝大部分冰山则应理解为个体的潜意识。由于深藏于个体意识之下,潜意识并不会受到社会文化中的法律的约束与道德的洗礼,而是遵循着所谓的“快乐原则”。简而言之,“快乐原则”指导下的个体会单纯地依照自己的喜好来思考、行事,虽然“快乐原则”经常被生活中的现实原则所掩盖、压制,但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最终还是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遵循“快乐原则”,这是潜意识的本性。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本性,这种遵循“快乐原则”的个体无意识在许多美国心理影片中均有呈现,而最鲜明的代表莫过于大卫・林奇的电影作品。根据大卫・林奇的成长经历及创作状态,有研究者认为,大卫・林奇就是一个精神病和天才的结合体,而其执导拍摄的影片也传递着一种病态的美学特质。[2]事实上,与其说大卫・林奇的影片有一种病态的美,不如说是一种以“病”为引的精神分析。
20世纪末,大卫・林奇的影片《妖夜荒踪》上映,这部影片对精神分析理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弗莱潜意识世界的呈现之上。影片的故事从爵士乐手弗莱收到匿名的录像带开始,在录像带中,弗莱看到了自己与妻子的生活场景,甚至包含着不可思议的内容,即他谋杀并肢解了自己的妻子,而自己也因此获罪入狱。事实上,谋杀并肢解妻子只是弗莱被害妄想症的表现。在《妖夜荒踪》中,弗莱的妄想症不仅是出自极端的自我保护心理,还出自极端的嫉妒心理。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弗莱收到的录像带的内容也发生着变化,他竟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事着维修的工作,并杀害了女友的情人和老板,而这个女友竟然与现实中弗莱的妻子神似。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弗莱源自极端自我保护和极端嫉妒的妄想症均是其潜意识世界的呈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个体的“快乐原则”长期得不到实践时,即代表着个体真实思想的潜意识便会突破意识的防线,以变形的方式出现,而影片《妖夜荒踪》中的男主人公弗莱就是坠入潜意识“深渊”的代表性电影人物。
在大卫・林奇之外,美国还有许多呈现出潜意识理论的心理影片,如在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黑天鹅》中,观众就看到了一个在长期压抑下潜意识喷发式呈现的女性人物形象,即女主人公妮娜,妮娜的扮演者娜塔丽也凭借在《黑天鹅》中的出色表现摘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在《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妮娜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在母亲的严厉教导下,二十多岁的妮娜终日过着刻苦训练的单调生活,她拥有着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单纯,也正因如此,妮娜饰演的白天鹅十分成功。在剧本改编后,饰演集白天鹅与黑天鹅于一身的天鹅皇后的重任落到了妮娜身上,为了成功演绎充满邪恶和诱惑的黑天鹅,妮娜长期被环境压抑的潜意识开始喷发式呈现,而影片中放浪不羁的女芭蕾舞演员莉莉则成为妮娜潜意识的具象表现。为了实现黑白天鹅在一幕剧中的快速切换,妮娜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挣扎,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实现了这一转换,成功演绎了天鹅皇后一角。可以说,对女主人公妮娜这一人物形象内涵的深度挖掘是影片《黑天鹅》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师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203-01
影视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他首先是技术不断进步诞生的产物,同时也与各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影视摄影创造可视形象的技术手段是光学镜头、感光材料及摄影机械设备;它的艺术手段是光线、运动、画面构图的处理及摄影技巧的运用。因为影视创作是集体的行为,作为视像呈现的负责人――摄影师,也要了解导演的意图和构思,然后再调动自己的专业技巧来完成拍摄;同时,摄影师在实现导演构思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因为影片的整个画面控制权是掌控在他手中,导演构想的实现与再创作,需要摄影提供足够多的画面支持,他们的努力,会直接在银幕上得到最完美的呈现。电影摄影工作从来就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一个好的摄影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力。电影摄影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如绘画、文学、戏剧、音乐等。
摄影与绘画:绘画和摄影同属于视觉艺术,两者是非常接近的艺术类型。因此摄影师具有一定的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绘画作品的构图其实也是摄影构图的一部分,电影摄影的画面布局、色彩、光影、风格处理都是从绘画中吸收而来的。如果说摄影师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对影片画面的表现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从电影《巴里.林登》中可以看到每个画面都像古典油画一样的构图、色彩和光线。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画所特有的意境。
摄影与文学:一部电影的制作首先要取决于构思,构思往往表现在文字逻辑思维方式上。电影摄影是文学形象的视觉化。在文学领域,大部分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视觉感,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首诗中有声有画,具有很强的可视性。所以,要做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应多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探索出形象创作规律、风格表现方式。可以说文学为摄影师依据。
摄影与戏剧: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两者都是表现主体的活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以表现舞台戏为开端,逐步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像中国早期电影作品《定军山》就是以传统京剧作为表现内容。尽管两者在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在塑造形象、场面调度、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是一致的。怎样将镜头前面的人物运动进行戏剧化的表现,合理调度被摄主体,使画面更富于视觉效果是摄影师经常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摄影师对戏剧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摄影与音乐:摄影师的音乐得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节奏的把握。无论是画面内部被摄物体运动的表现或者是摄影机的运动都涉及到节奏。节奏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心理。快的节奏表现出热烈、紧张的感觉,慢的节奏给人一种舒缓、平静的感觉。二是画面对音乐得表现。电影画面经常和音乐是同时出现的,这就要求摄影师对音乐的表现内容有较好的把握,能够抓住音乐的主体形象。像在电影《生死时速》中通过片头长达1分30秒的连续画面和音乐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影片基调确立和情绪渲染的效果。
摄影师:摄影师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的负责人。并领导摄影小组进行工作。他是摄影组的灵魂人物,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导演商讨摄影机的机位选择,另一个是拍摄的时候负责主要的摄像工作,照明师的工作也需要在他的指导之下完成。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电影摄影工作是一项技术与艺术融于一体的艺术,对摄影师的思维、创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电影生产工作复杂性的特点,摄影师一般会面临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因此一名好的摄影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掌握电影画面造型语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摄影师,才能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影片。一名合格的电影摄影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具有高度的耐心和灵活的反应
摄影师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应具有高度的耐心和灵活的反应。摄影师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摄影机镜头,从杂乱的外部世界中挑选能反映事件发展会本质内容的画面形象,以及被摄主体的典型动作、语言和表情等。摄影师在拍摄现场,必须善于等待,等最富有表现力的时机、关键人物的动作、精彩场景的出现,特别是拍摄大场面或不受人为控制的被摄对象。同时由于电影生产的特点,需要摄影师能够提前5-10秒开机拍摄,才能保证画面的质量,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对事件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在事件发生前选择好拍摄角度,并做好准备工作。否则稍有迟疑,就会错过好的画面。
2.较强的现场意识和组织能力
无论是哪一种电影类型的拍摄,摄影师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现场对摄影机进行调整,捕捉典型人物、典型活动、典型事件,拍摄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画面,以保证影片的后期剪辑能顺利进行。摄影师要必须具有“我在场”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拍摄的激情,对现场有灵活的反应,才有可能预见被摄主体的下一步动作。同时,摄影师又要能跳出现场环境进行拍摄,因为电影摄影的技术要求摄影师要客观、冷静地进行工作,如果摄影师沉醉于现场气氛不能自拔,就有可能不能实现对摄影机的精确控制。
影片的拍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围着摄影机或者摄像机工作,还有一些人负责照明工作。尽管随着胶片技术的不断进步,照明已经不是复杂的一件事.但在绝大多数时候,照明仍是一件足以影响拍摄效果的重要工作。照明师一般直接对摄影师负责,就像导演有自己较为偏爱的摄影师一样,摄影师一般也有熟悉的照明师。对于电影艺术的创作来讲,光线,是它的灵魂,光线直接参与了初创阶段的文学构思、画面设想、光线设计和形象造型、环境再现等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在众多艺术之中,电影是借助于光的作用与手段实现艺术形象塑造的一个典型;光线是电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媒介和重要工具。
我们在看到摄影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看到电影也是一个集体行为过程。他的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电影的制作,实质上从初期设想阶段到影片的最后发行都可能发生变化。在电影生产和销售的漫长流水线上,各种艺术、技术和组织人员,都在各自的工作上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把关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戏剧模式;商业电影;叙事策略
随着电影自身的发展,其艺术特性日益明显,最终演化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后与戏剧分道扬镳。正因如此,有人认为电影既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那就意味着它不应该有其他艺术形式的属性,电影最先改革的就是要剔除戏剧性要素,情形果真如此吗?这恰恰是一个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
电影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其诞生初期就汲取着经过日积月累,叙事模式日臻成熟的戏剧艺术的营养。在电影发展史上,强调电影自身属性特质的那些电影艺术研究者,倡导一种革新方式:消解或者摆脱电影对“戏剧模式”的依赖。他们所指的“戏剧模式”实际上是指戏剧表演中的舞台演出形式以及剧场性的特点,诸如演员的舞台腔、夸张的形体动作、场景设计、道具摆放以及光线处理、人物造型等方面,电影所排斥的“戏剧模式”大抵指此而言。事实上,电影所应承载的“戏剧模式”并不是指戏剧表演中舞台腔与程式化等外在戏剧要素,而是戏剧富于变化的“叙述”方式:解决与组织矛盾的悬念丛丛,安排人物、结构故事的一波三折。
一、“戏剧模式”是商业电影叙事不可丢弃的
卢米埃尔按照“活动照片”的模式来摄制电影,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种新技术,梅里爱则把电影摄制技术与戏剧故事表演结合起来,在这种新技术中“引进”了戏剧艺术的“基因”。在高科技条件下,当今电影艺术虽然可以不依赖摄影机和胶片而以虚拟数字化技术取代,但电影艺术却不能没有“内在戏剧性”,即不能剔除自己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基因”,也不能割舍它与戏剧艺术的内在联系。
劳逊指出:“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从戏剧和小说作品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①罗慧生也谈道:“戏剧化电影是电影艺术着重掌握戏剧性因素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电影从原始综合时期转入分支深入时期的开端,在电影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②
电影在脱离杂耍衍变成被众人认可的一门独立艺术形态之前,就学习了戏剧积累数千年的叙事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叙事模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结构必须有头、身、尾三段式,从那时起戏剧就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结构模式。除此之外,人们意识到一出戏里的重要性,便出现了“起、承、转、合”的说法。于是电影在吸收戏剧养分的同时,也在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与善恶有报的情节模式。
戏剧化叙事的电影曾一度受到了许多电影艺术家们的批评,即便如此,它依旧不可否认地成为商业电影的中坚力量。戏剧化叙事模式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呈现出封闭状态的线性结构,开端、发展、、结局明显,戏剧冲突激烈、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叙事段落在时间线上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常设计竞技、追逐等惊奇和悬念的情境,追求类型化的人物性格,采用因果主导叙事的煽情效果。如好莱坞经典商业电影《终结者》中这些特点表现得就很明显。
好莱坞用模式化生产的方式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独占鳌头,殊不知它最初的叙事传统却来自于西方感伤戏剧的“情节剧”模式,这些影片中通常讲述由门第的悬殊而引起爱情或婚姻的不顺利。这种情节模式若追根溯源,可与19世纪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蒂“三十六种戏剧模式”理论中的第二十八种呼应,即“因为门第或地位不同而不能结为婚姻”。此类模式的影片在赚取观众同情眼泪的同时,还创造了颇为丰盈的商业利润。所有的艺术家都可以鄙视模式化生产下的商业电影,其中理由之一是思想高度不够,个性不明显,但是不能回避此类模式化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谁能说创造出全球票房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与打动全球观众的《爱情故事》不是这种模式的翻版呢?
时至今日,三十六种戏剧模式理论对于电影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依然有很多人把它作为研究电影叙事策略的有力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电影叙事情节已远远超越这三十六种模式,但它毕竟作为一个基本标准涵盖了大部分电影叙事情节。电影在标新立异的发展道路上,总是强调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反叛,而真正的突破似乎永远没那么容易。“新浪潮”电影的主将,法国著名导演戈达尔,一直实践着反情节剧,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风格和拍摄方法抗衡,可是他最终也逃不出情节剧的圈子。其代表作《筋疲力尽》继承了警匪式的道路片,依然是三十六种戏剧模式中的第五种“捕逃”。新德国电影主将法斯宾德追求的是拍摄“德国式的情节剧电影”。他的作品《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就使用了三十六种戏剧模式中的第十八种“误以为丈夫已死而改嫁,其实未死之类”。
电影使人心醉神迷,但重要的元素不仅是电影特性中的视听元素,更重要的是它所叙述的故事。决定一部商业电影的成功并不是耀眼的明星、高超的技巧、质感的画面,而是精致严谨的结构、撼动人心的人物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欣赏兴趣,博得观众的满堂彩。
在电影的创作中,只注重视听的表达,沉浸在自己创作画面的想象空间中,却忽视了叙事,片面强调声画造型,而排斥故事、排斥情节、排斥结构,把演员当作会说话的没有灵魂的道具,忽视了运用剧作“一波三折”的技巧,忘记了人物的塑造和故事建构,这样的叙事原则,不具备一个商业性电影叙事的特质。当然,如果只注重过多地用戏剧式的对白,而缺少电影手段和电影时空的运用,不注重视听,不充分考虑到银幕效果的叙事策略,也不能创作出好的电影作品。实际上,就整体而言,电影是叙事艺术的共性,而不只是追求电影表现的特殊手段与方法。电影艺术的美也和其他一切美的事物一样,都不会违反矛盾统一的规律,也就是说,美是在共性与特性的统一当中才会体现出来的。
“戏剧模式”在电影叙事特别是商业电影叙事中非常重要。吴戈先生在其文章《“离婚”进行曲――当代中国电影与“戏剧模式”》中指出:“占据世界绝大部分市场的好莱坞电影,成功原因除了制作水平外,重要的原因是好莱坞电影叙述故事中的‘戏剧模式’,清晰生动的故事,颇富娱乐性的讲述,对观众情感的吸附和对观众欣赏心态的把握。”③
二、商业电影中“冲突”的叙事特质
对于冲突的设置,黑格尔已经总结出“冲突律”的结构思想,特别强调冲突是戏剧布局的依据,“冲突律”已经成为剧作家必然严格遵守的定律,成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剧作艺术所普遍遵循的结构法则。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依然认为:每一部影片的开端就是冲突构建部分,中间就是充分发展冲突并使冲突双方反复较量部分,就是冲突积累后的总爆发,是整个冲突纠纷的制高点,结尾便是冲突过后的最终结果。这种叙事结构模式,至今依然是商业电影的主流。
冲突不仅使得电影的叙事功能的表现力增强,更让作品本身散发出极具魅力的社会审美价值。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在生与死的情境中,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二战期间德军东部战场上,瑞恩家中的三名长兄相继牺牲,为了不让这位母亲再次承受丧子之痛,美国作战总指挥部下令派遣一支特别小分队冒险去救瑞恩。电影叙事在小分队陷入敌区的各种危险和困难中,设置重重阻碍,枪弹横飞、满目疮痍的场景,使发生在以米勒为首的小分队和大兵瑞恩之间的冲突更为深刻,冲突中暗含的独特内涵被创作者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段发掘出来。这部战争题材的大片堪称好莱坞式的“主旋律”影片,也是成功的商业电影的典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电影作品中冲突也并非唯一的选择,很多时候观众为之动容的并非冲突。有的电影具有“戏剧性”,但并不一定构成冲突,冲突仅仅是激起观众情感反应的一种形态,例如,蒙古电影《小黄狗的窝》中,主人公之间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冲突。角色身份的差异所带来的不是冲突,而是不同身份结构之间的微妙关系。整部电影着力表现的是他们感情逐步融合的过程。如电影中,儿子在山洞里发现一只小狗,爱不释手,彼此结成了一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全家要搬到另一处草原,儿子舍不得丢下小黄狗。这里并没有什么“冲突”,但观众却为之动容。
现代电影创作理念在不断变化,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的彻底丢弃与摧毁。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为重大事件或者个人死活的命运,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冲突就没有电影。电影结构的“冲突律”可以说是时代赋予的。当战争过去,社会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新的社会矛盾随之即来,人们尽管身处繁华闹市却依然感到难以排遣的孤独,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物质的满足不能排遣心灵的孤寂,真正的沟通却成为人们普遍的社会障碍。艺术创作者一直在探求人的生存意义,而这种探求在衣食无忧的时代反而变得更加突出。正因如此,电影关注的重点也会从战争、革命等社会危机,转移到人的内部危机中来,将镜头对准了人际关系的危机和个人心灵深处的内心情感甚至不成形的潜意识。
于是,一种新的情节模式便应运而生。这类影片的叙事策略主要关注人物如何步步突破障碍和隔膜,达到交流和沟通。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则选择了一个淘气的小外甥和一个耳聋背驼、满头白发的老外婆,主要叙述两个人的故事……这些影片不是通过外部激烈的事件来强化和发展矛盾冲突,而是利用有情感的、生动的生活细节来消融两人的隔阂,最终使得两人的关系由原来的反感和对立发展升华成为亲密、动人的感情。看起来传统的结构模式“冲突律”好像在这里失去了作用。事实上,并不意味着这种叙事模式中没有了情节的,在这里,不再是冲突,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
电影与戏剧特性不同,因此“冲突”运用技巧也不同。导演罗姆认为过于依靠冲突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弊端。苏联电影理论家勒・别洛娃在《现代电影中的抵触》一文中写道:“不存在直观式的直接冲突――这是描写今日生活的许多电影作品的另一特征。”④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电影创作的实践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启示。不考虑生活中人与人的正常交际常态与真实状态,对生活缺乏感受和关切,不捕捉人与人的自然情感关系,一味地追求“增强冲突便能增强戏剧性”,生拉硬拽地强硬激化人物之间的冲突,成为一些影视剧中走不出来的“怪圈”。有的电影中,几乎所有的人物一见面就会吵架……冲突完全被直面的争吵所代替,使得感情表达方式简单苍白。冲突应该产生于特定的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中,直面的冲突,只能使得电影表现单一、直白,没有味道,从而降低电影的品质。相反,把事件性的冲突变为微妙的情感抵触,电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传达系统,观众专注作品的情感细节,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情感共鸣。
三、结语
电影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前行,现代电影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功能有意识地得到强化,视听震撼力前所未有。不过,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讲好故事还是它的核心。讲什么故事、怎样讲故事是商业电影的根本内容。承载着“戏剧模式”的商业电影叙事策略为电影表现奠定了内在的基础,同时也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构建与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第98-101页。
② 汪献平:《电影叙事与戏剧叙事之比较》,《(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关键词] 电影《花样年华》;美术设计;表现形式
电影美术因其极高的观赏性和设计性帮助电影艺术获得巨大的发展,电影创造过程中因为美术设计而获得更好的提升。电影美术通过对剧本的透彻研究而获得更精准的方向,视觉艺术的设计建立在各类电影造型的塑造上,美术设计者在逻辑思维上形成一个大方向的范围,通过空间设计的巧妙运用以及可视化的过程来取得最适合电影剧情发展的效果。绘画、文学都是组成电影美术的重要因素,它通过改变视觉艺术来影响电影造型。对于影片的美术设计要建立在熟悉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结合电影背景和时代特色,让人物的性格和场景的气氛相契合或照应,美术师要将电影主题内涵融入美术设计中,剧情影响场景,情感影响造型,美学性思想在电影中的体现使得人物情感和电影本身更具艺术气息和感染力。
一、电影《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是由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的一部影片,通过对《对倒》改编而来的。《花样年华》凭借演员精彩的表演和极具艺术性的美术设计获得了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国际奖项,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办方将最佳男主角的殊荣授予主演梁朝伟。电影将背景置于20世纪60年代,讲述围绕着梁朝伟主演的周慕云和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的一段婚外情展开,导演王家卫所拍摄的角度和表现的主题透明而独特,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微妙变化刻画得十分细腻而清晰。实际上《花样年华》这部电影的叙事并不紧凑,导演反倒使用了较为松散的手法来进行电影叙事,这恰恰为电影的美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从素不相识到相知相惜,开始的猜忌怀疑随着时间而消失,而对方的魅力却在慢慢浮现出来,最后两个人相爱至深,可是却由于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分开,导演刻意表现出一种欲罢不能的纠结情感,无论是影片中的细节还是整体效果都给人完美的感觉。暧昧作为男女主人公的主线感受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艳丽的美术设计,《花样年华》是将场景置于一种艺术环境下所拍摄出来的电影。
二、美术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一)美术色彩
色彩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初的黑白电影只是通过单纯的黑色和白色来表现色彩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发展至今,电影中的美术色彩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电影艺术需要色彩来表现一种扩张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承载着电影的情感表达,美术色彩所散发出来的情感魅力更具说服力。电影色彩的迅速发展和大众日益上升的审美观有直接的关系。电影色彩的主要基调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展,人物情感的变化也会带动美术色彩的转变,电影导演的拍摄风格以及侧重方向也会对美术色彩产生直接影响,色彩的得当运用会使电影获得很大的支持。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就是色彩运用完美的一部影片,红色对应了电影名,无论是高粱、辣椒,还是剪纸、花轿,都是红彤彤的,通过黄土地、黄脸谱来辅助主色彩红色,导演通过两种鲜艳色彩的对比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黄土高坡上的农村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花样年华》在女主人公苏丽珍的旗袍上定下了拍摄的色彩主基调,旗袍更换的时间和颜色都别有意义,将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微妙地表现出来,她极高的欣赏风格也通过服饰得以体现。色彩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结合极具碰撞力,不仅能突出电影主题和挖掘人物性格,还能带给观众极佳的视觉享受。
(二)光影
光影运用和色彩运用一样重要,成为美术设计的关键组成之一。工作人员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将明或暗的光线交错开来,旨在突出不同人物以及实物之间的色度,电影通过画面来完成基本的叙事,光影可以完成对画面明暗的调节。光影技术还会运用到美术色彩设计中,最早的黑白电影只有明暗之间的简单交替,现阶段电影的迅速发展使得光影表现更加丰富。浓重的色彩在表现人物性格或突出电影主题上有很大作用。不同色彩之间的明暗光线调节也会带来极高的视觉美感,与此同时还承担着电影叙事的任务、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对光影的运用就十分特殊,它将过去发生的所用内容和画面都用彩色来凸显,而当下所进行的内容和画面却只用单纯的黑白色彩体现。光线程度的高低会随着白天或黑夜、过去和未来来变换,将特定场景的独特韵味表现出来,增加电影的观赏性。对《花样年华》的观赏可知,导演所使用的光线都是偏暗淡性的,他清楚地知道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男女主人公的现实生活环境,对于电影本身或人物的情绪来说都是很恰当的。
(三)美术造型
人物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基调和人物性格,化妆造型和服装造型都对影片十分关键。电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疑会受到电影美术设计师的重要影响,因为视觉和听觉洞悉对电影艺术很是关键,而造型设计占据视觉冲击的主要部分,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视觉感受。电影美术设计师应该根据电影主题和故事情节规划最合适的美术造型,自身独到的审美眼光也至关重要,根据大众审美以及导演等工作人员的意向而调整也是必要的。《花样年华》中对女主人公苏丽珍的造型就十分成功,无论是化妆造型还是服饰、发型,都很符合20世纪中期女人们的主要装束,将中国女性的独特韵味散发出来。
三、影片《花样年华》的美术设计
(一)电影的场景美术设计
影片剧情的发展会给电影场景设计设定一个大概的方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寻找两者之间最佳的切合点。幽幽的街道经常出现在电影画面中,男女主人公在光线昏暗的路灯下靠着铁栅栏互相交谈着,这幅电影场景的美术设计十分贴合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低沉音乐的响起更加渲染气氛,将女主人公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欣赏到20世纪女性的独特性格。男女主人公的表情在昏暗路灯的照射下更加逼真生动,铁栅栏的存在还含有另一种意义,导演为了表现在那个年生婚外情是拘束而可耻的,缓缓而下的小雨为电影增添了另一种味道,这段不应该发生的感情却给男女主人公欲罢不能的感觉,飘雨成为朦胧的爱慕表示。飘雨的巷道和安静的餐厅都是半私密的场所,也成为男女主人公见面的主要场所。20世纪中期的香港正是女人盛行旗袍和男人喜欢西装革履的阶段,电影充分利用了这点来突出时代的特色。影片使用背景音乐较为轻缓低沉,男女主人公之间暧昧的情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加浓重。
(二)电影的光影
导演王家卫对大众欣赏电影的口味甚是了解,所以从剪辑灯光、美术指导这些方面就考虑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等因素,艳丽的旗袍、昏暗的路灯等都是上世纪中期香港最常见的场景,小雨不断飘落下来,当低沉的音乐响起时更加渲染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朦胧情感,同时也触动了观众内心对情感变化的感知。美术设计的巧妙利用会使得电影的感情基调更加清晰准确,合适的剪辑将画面感渲染得更加浓重,导演在拍摄阶段充分考虑到了电影叙事的涣散性,通过美术设计来提高电影凝聚力的方式很是巧妙而独特。尽管女主人公的旗袍种类较多,但是拍摄的光线一直比较暗淡,电影场景和色调都是围绕暗淡而进行的,王家卫导演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获得观众的支持,将观众的情感因子引发出来,将电影的唯美程度提升到最高。电影情境已经确定,主角的演绎成为关键,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发挥使得电影可观空间极大,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过多的独白以及华丽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导演将故事情节锁定在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婚外恋之中,他们一直纠结在这段复杂的情感之中,然后故事的锁定使得情节发展更加紧密,男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使他们还存在陈腐的思想,面对世俗看法他们开始产生巨大的恐惧和挣扎,内心对于这份情感的不舍和犹豫体现得十分彻底。工作人员对于电影剪辑的准确使得场景的转换更加自然,导演洞悉到灯光设计的辅佐作用,在指导美术设计时采取了独特的布置方式,场景的转换使得人物情感更加细腻,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缠绵、不舍都得以体现,导演通过光影来塑造出具有美感的人物形象。
(三)电影的人物造型美术
抒情叙事是王家卫拍摄电影的一大特色,他所认为电影人物应该具有人性细腻的情感,这个范围必须把握得恰当。总体来说《花样年华》这部电影造型精美,电影画面给人很重的质感。电影所搭建的场景并没有十分复杂艳丽,反而是在极其简单的场景下进行剧情的发展,男女主人公的交谈总是置于雨巷灯光的场景中,灯光的黯淡映衬使得情感的变化更加微妙而朦胧。在同一个场景下循序渐进的情感使得电影画面更有感染力,这是抒情叙事手法的显著体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随着时间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导演在每个阶段都会转换出租房、雨巷等场景,相对于情感来说这是另一种照应。导演对于婚外情的理解并不是陈腐而世俗的,他认为情感的关键是从内心出发的,人物内心情感的递增和减低都是符合一个规律的,而电影旨在表现这种规律。情感气氛的营造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需要场景造型来完成,灯光、街道、小雨所营造的氛围如此朦胧优美,人物之间的交谈不需要太多言语,在铁栅栏旁边的他们内心正经历着巨大的情感起伏,矛盾和犹豫在互相挣扎着。
四、结 语
大部分电影的人物情感都是通过构建多重人物关系来浮现出来,电影《花样年华》并没有采取这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单纯地将人物关系安置在邻居间的婚外恋空间内。过于华丽的场景和闪耀的灯光都不是电影中的基调,反而是简单的场景和暗淡的灯光使得这部电影的情感气氛和艺术感觉更加浓重和细腻。导演充分考虑到故事背景下的人物造型问题,女主角唯美的旗袍和低沉的音乐等因素使得该片的美术设计独特而有韵味。导演在电影创作时对美的理解与众不同,它所拍摄的角度和开始的起点高于其他电影,演员对于情感变化的精彩演绎以及美术设计的得当运用使得整部电影极具观赏性。对于场景的变化、人物造型的设计以及光影的配合都恰到好处,帮助电影散发出极佳的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 刘璐.年华如花 岁月似水——谈喜欢的电影《花样年华》[J].世界电影之窗,2007(05).
[2] 一帆.《花样年华》中人物角色的服饰造型及其隐喻意义[J].电影文学,2011(06).
[3] 苏扬.《花样年华》:光影世界中的影像传播[J].电影文学,2011(11).
【关键词】艺术媒介;电影学原理;戏剧表演;影视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59-01
“艺术媒介决定论”是电影学原理四大基本内容的第一要义。它的核心思想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各门类艺术以各自的表现媒介形成根本区别,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第二个层次,艺术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各门类艺术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创作方法。
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点,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因为电影与戏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艺术特点以及美学方面的艺术评定标准不一样。
一、艺术媒介与艺术材料
在《电影学原理》一书中曾经提到,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艺术理论层面意义上使用了艺术媒介这个范畴;亚里士多德没有对艺术媒介这个范畴进行形而上的定义,但已经隐含了艺术媒介构成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区别的思想萌芽”。除亚里士多德之外,莱辛也在其著作《拉奥孔》当中论述了关于艺术媒介的“符号化”定义。
其实,《电影学原理》中早就通过严谨的求证和推论,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媒介的定义。艺术媒介,“即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是艺术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呈现,是某种具体类别的艺术作品的全体对象所构成的集合的总特征”。电影艺术的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戏剧艺术的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
艺术材料即艺术作品是由什么物质材料构成的。稍微宽泛一点的定义是:艺术材料是指用于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艺术材料是艺术媒介的物质载体,艺术媒介要通过艺术材料才能得到体现。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戏剧艺术还是电影艺术,期间有一种艺术材料是共同作用于两种艺术形式的,那就是演员本身。
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同点
戏剧与影视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在其中演员都充当着三方面的作用,作为创作主体的同时还具备工具材料以及被创作对象的作用,剧本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创作通过表演这个过程来进行表现,创作过程也结合了演员本人的一些个人感情与个人气质,也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表演,演员都同时充当着“创造者”“创作素材”以及“表演的最终呈现者”三个角色。
对于演员的培养来说,不管是影视还是戏剧都必须注重基本的素质训练,只有功底扎实了才能走得更远。对于技巧方面的培养来说,现在有一种类似于“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搬到屏幕或舞台上来就行,不要刻意对演员进行技巧培训。虽然现在流行的一种对演员成功判读的标准很正确,即一个成功的演员创作的人物形象往往会让观众忽略了他是在演戏,并高度评价这种演员的表演水平。然而,不能说他们的演技与表演本身无关,这种说法是对演员的不尊重,而且违背了哲学原理,错把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当成自然了。
在《电影表演基础研究》一书中,著名影视研究学者齐士龙先生强调了组织行动对于表演技巧的重要性。因为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组织行动贯穿始终,从被动的培养到自我组织表演,最后到完整的组织人物角色扮演。
除此之外,台词的创作也不能局限于剧本,而是应该随着表演艺术创作过程的进行不断更新,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更有感染力的台词,甚至整个作品。在表演过程中时刻记住“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而对于我们要研究的表演艺术,节奏的影响同样存在。这里的节奏即剧本本身的角色在剧情中的节奏和演员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节奏。前者需要演员整体把握演出角色的节奏,对于后者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就应该处理好表现的力度和展现角色速度的问题。因为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的幅度大小、频率、快慢都是一个固有的节奏,节奏掌握得越好,表现效果也就相应地越好。
由此可见,节奏包括演员内心和肢体方面的动作强弱、持续时间等,它体现在整个表演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艺术作品,剧本塑造的人物个性以及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剧本叙事的进展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节奏,体现着作品的发展速度。一个好的作品总是节奏抑扬顿挫,长短交替,动作表现强弱恰当结合,这些节奏与人物的表演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有机的节奏感受。节奏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体现。
三、结论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物质材料都可以用于艺术创作,从而进入艺术材料的范畴,但是演员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艺术材料,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在“表演”层面上简单论述一下“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在引领我们进入艺术世界时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才使得表演在两种艺术形式当中的作用日渐重要起来。
参考文献:
[1]徐平,常莉.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