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研究范文

慢性病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研究

第1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高血压;应用价值

近几年中,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高血压就是其中之一,主要以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同时还可能对心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伤[1]。由于高血压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因为相关知识的匮乏而导致控制情况欠佳,所以有必要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2]。本次实验评价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高血压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取得良好效果并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社区所有高血压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在登记的20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100,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63-81岁范围内,平均年龄(72.1±6.8)岁,其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为(56:44=56.00%:44.00%);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61-83岁范围内,平均年龄(71.5±6.3)岁,其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为(52:48=52.00%:48.00%)。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对本次实验知情,排除不能配合实验或精神异常的患者,对比年龄、性别等基本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含健康知识宣教、遵医嘱指导用药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1、首先需要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种类、特征等进行区分,并通过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评估高血压的危险程度,制定相应护理计划。而在完成个体资料分析后,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明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患病时长通过全面且良好的引导,告知患者配合护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使患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病症特点,进一步纠正患者对高血压的错误认识,保证后续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由于高血压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及讲座设置,这样能够有助于保持患者血压处于稳定状态。而培训以及讲座中的内容需要包含高血压的诱因、对患者机体功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案,同时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以及生活习惯对血压造成的影响,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度,培养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

3、合理的饮食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的关键内容,在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时,需要告知患者饮食搭配与病情控制的效果,向患者讲解相关的知识,叮嘱患者尽量减少高热量和油炸食品的摄入,多选择低糖类的蔬菜以及水果等食物,患者需要在生活中多选择粗纤维食物,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长,选择运动也应当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散步和太极拳等。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血压控制率和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选择SPSS22.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同组检验人员开展,计量资料(年龄)选择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选择χ2值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低于实验组,同时护理满意度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病症较为多变,并且会受到老年人心理和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明显变化,这就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危险因素,对于老年人身体状况造成较大的威胁,随着近年来服务的广泛应用,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社区慢性病管理是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3]。由于老年患者接受的知识较少,所以需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让其了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如何治疗及预防,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使血压降到满意程度,达到控制预防的目的[4]。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应用时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的高血压进行管理,所以护理人员需要着重于患者生活方式的调节,而不是通过护理方式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应当是通过调节合理的生活方式来改善患者的血压状况,这才是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理念。

综上所述,将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老年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提高其临床用药知识和自觉性,还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在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沈宇峰.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6):2047-2049.

[2]杨梅,胡薇,江长勇.社区慢性病主动预约健康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管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4):2944-2948.

[3]李思瑜,刘令初.基于社区重点慢性病患者新型随访方式的心理干预对高血压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压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22):75-77.

[4]叶新梅.慢性病管理护理的方法对社区老年高血压发展及控制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7):114+118.

第2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60

家庭遭受疾病冲击时,可能会面临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即直接增加的医疗支出,又可能间接降低劳动供给和生产率而导致收入损失。以Arrow为代表的完全保险理论认为,如果保险市场是完备的,或存在其他机制和机构,没有私人信息和流动性约束,使得完全信息的帕累托最优配置能够实现,则可以通过风险分担机制进行消费平滑,家庭消费不会受疾病及暂时收入变化等个体家庭冲击的影响,家庭的消费可以达到完全保险。然而,Gertler and Gruber指出,即使家庭消费能够得到保险,但可能有效保险的是小病而不是大病。

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最主要健康和发展的挑战之一,其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会危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在2011-2025年期间,这些国家由于慢性病导致的累积经济损失预计为7万亿美元,每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中有68%的人死于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慢性病疾病负担的不同,将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这四类疾病视为慢性病的主要类型,其占据了慢性病总死亡率82%,2014年慢性病全球状态报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的首要目标即是防治主要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国家扶贫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然而目前还缺少慢性病冲击后家庭消费保险能力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研究了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性疾病、糖尿病四种主要慢性病和其它慢性病对中老年家庭消费的影响。在中国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的背景下,研究家庭对不同疾病负担慢性病冲击的消费保险能力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推行深度社会保险计划及利用有限的资金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障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数据、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1.1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是一套代表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家庭和个人的微观数据。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调查地域覆盖了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城市和农村。调查对象主要为45岁以上人群及其配偶,共随访了18605个中老年人,涵盖了10822个家户样本。调查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中老年家庭和个人信息,如健康状况、人口统计信息、社会经济变量以及消费支出等,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1.2.1研究方法

(1)在卫生经济中,医疗支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在一定观察期内,有部分人群并未享受医疗服务,医疗开支为零的数据比例较大。第二,在获得医疗服务的人群中,他们支付的医疗费用差别较大。医疗费用的分布呈偏态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0LS)将会产生偏差,Heckman模型是处理这种数据的常用方法,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家庭决定是否进行医??支出(使用二元Probit模型)。

Pi*=βxi+εi

其中,Pi*为发生医疗支出的概率,若发生医疗支出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它可以由一系列因素解释,其中xi为解释变量,β为待估计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在模型第二阶段需要从Probit估计方程中得到转换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λ作为修正参数。λ可由如下公式获得:

λ=φ(βxi)φ(βxi)

其中, 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φ(?)为相应的累积分布函数。

第二阶段,家庭决定医疗支出的规模:

lnYi=α0+α1Ci+βXi+γλi+εi

(2)慢性病对中老年家庭非医疗消费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基本计量模型如下:

lnYi=α0+α1Ci+βXi+εi

1.2.2变量设定

(1)lnYi是因变量,表示家庭年人均总消费的自然对数形式,包括医疗支出和非医疗消费,考虑到食品和非食品消费性质上的差异以及家庭可能通过调整非食品消费结构来稳定食品消费,对于非医疗消费,本文将分别考察食品和非食品消费。

(2)Ci为主要考察的自变量,反应中老年人患有四类主要慢性病和其它慢性病的情况。CHARLS问卷提供了受访者是否患有被医生诊断疾病的丰富信息,包括四类主要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等)、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肺部疾患等)、癌症等恶性肿瘤;也包括其它慢性病,如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肝脏疾病(除脂肪肝、肿瘤或癌)、肾脏疾病(除肿瘤或癌)、情感及精神方面问题等。与相关研究相似,对于四类主要慢性病变量,当主要受访者或配偶患有主要慢性病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对于其它慢性病变量,当主要受访者或配偶患有其它慢性病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3)Xi为其它可能影响家庭消费的变量。与相关研究类似,本文也控制了户主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此外还控制了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数、家庭居住地(城乡)、家庭上一年人均收入对数、家庭人均金融资产对数。为随机扰动项。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2实证分析

2.1慢性病对中老年家庭医疗支出的影响

表2第二和第三列分别给出了慢性病对中老年家庭发生医疗概率和医疗支出的影响情况。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家庭遭遇四类主要慢性病冲击时,将显著增加家庭医疗支出的概率,同时,家庭人均医疗支出也显著高于其他家庭。然而,当家庭遭遇其它慢性病冲击时,虽然会显著增加发生医疗支出的概率,但其医疗支出并显著高于未患有其它慢性病的家庭。这可能说明了其他类慢性病的医疗负担相对较轻。

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家庭收入显著增加家庭的医疗支出概率和医疗支出水平,家庭人口数越多,家庭发生医疗支出的概率越高,家庭人均医疗支出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家庭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医疗支出。户主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家庭,平均家庭人均医疗支出比学历最低的家庭(文盲家庭)高约28.74%。户主年龄大于60岁的家庭医疗支出显著高于户主小于60岁的家庭,城市家庭的医疗支出显著高于农村家庭。

2.2慢性病对中老年家庭非医疗消费的影响

表2后两列分别给出了慢性病对中老年家庭食品消费和非食品消费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当家庭遭遇四类主要慢性病冲击时,家庭的人均食品消费水平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将显著降低家庭非食品消费,家庭福利受损,即虽然家庭可以通过调整非食品消费来稳定食品消费,但对非食品消费还缺乏风险分担能力。当家庭遭遇其它慢性病冲击时,家庭非食品消费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患有其它慢性病,家庭食品消费反而显著增加了8.2%,这可能是因为在患有其它慢性病后,家庭可能会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增加营养食品的摄入。

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户主年龄大于60岁的家庭非医疗消费显著低于户主小于60岁的家庭,且对非食品消费的影响更大。家庭人口数越多,家庭人均食品支出越低,这表明食品消费具有分摊成本的规模经济效应。相比于文盲家庭,教育水平越高的家庭非医疗消费越高,且对非食品消费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本高的人群其收入相对稳定,从而有较低的预防性储蓄及较高的消费。

3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3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44-02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诊断中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其在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基本病变为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按照炎症活动度也可以分为轻、中和重度三类。本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诊断和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22例,男72例,女50例,年龄18~69岁,平均(48.3±3.7)岁。

1.2 实验室检查

检测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电泳γ球蛋白(γEP)、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

1.3 组织病理学诊断

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分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和实验室相关指标异常标准,以炎症活动度分为轻度慢性肝炎(G1-2,S0-2)、中度慢性肝炎(G3,S1-3)、重度慢性肝炎(G4,S2-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两个或者多个样本非参数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肝炎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室检查的七个指标随着肝炎的炎症程度加重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轻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γEP外,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中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

在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方面,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三项指标之一异常患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轻、中、重度肝炎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4.91%、63.83%和81.2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炎疾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疾病的诊断也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在临床诊断中,血液化验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研究发现,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随着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的加重而降低,而凝血酶原时间则与病情呈正相关性[1],是肝炎疾病诊断和预后的重要依据。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是一种主要来源于肝脏的核酸代谢酶类,对其活性的测定,可以判断肝炎慢性化的进展以及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慢性肝炎患者的检出率[2]。血清脂联素是由受损的肝脏细胞分泌,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在不同类型慢性肝炎患者体内,血清脂联素水平也有较大差别,这可能是肝脏功能变化以及病毒含量与患者体质差异引起的[3,4]。肝脏是脂质代谢的场所,一旦受到损伤,脂质代谢就会出现紊乱,通过对血脂的检测,可以掌握脂质代谢以及肝脏损伤情况,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5-7]。

当前全球约有3.5 亿慢性乙肝患者,1.3~1.7亿人感染慢性丙肝,这两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热休克蛋白70的变化相关,可以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所处时期(迁延或者活动期),对于疾病的诊治有着积极的作用[8]。白介素12的水平是反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机体白介素12的水平可以有效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乙肝病毒大蛋白(HBV-LP)与HBV DNA的复制有关,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患者诊治和预后的重要依据[10]。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中,采用同时检测丙型病毒核心抗原C和丙型病毒抗体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11]。近年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参与了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对于病毒感染、清除以及与疾病发展相关的免疫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组织病理学诊断仍是肝脏检查的金标准,而肝脏纤维化无创诊断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无创诊断模型法、肝硬度测量法以及各种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无创诊断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肝活检例数,提高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检出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室检查的七个指标随着肝炎的炎症程度加重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轻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电泳γ球蛋白指标外,重度肝炎组的各项指标与中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病理学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符合率方面,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三项指标之一异常患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轻、中、重度肝炎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4.91%、63.83%和81.25%。

通过临床诊断中实验室检查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与实验室血液指标明显相关,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一项或者多项血液指标持续出现异常时,肝脏炎症程度较重。本研究中,实验室检测仅仅可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进行初步的诊断,而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病原学以及病理学的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参考文献]

[1] 景桂军,刘艳欣,杨梅,等.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改变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97-100.

[2] 杭菊萍,刘伶. 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与病毒性肝炎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9):166-167.

[3] 李小玲,练小芬,彭海峰. 脂联素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J]. 现代医院,2011,11(1):78-79.

[4] 刘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应答关系[J].现代医院,2010,10(5):87-88.

[5] 吴爱成,黄国清,唐恒锋. 血脂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意义[J]. 中外医疗,2010,20:4-6.

[6] Thomas T,Ginsberg H. Development of apolipoprotein B antisense molecules as a therapy for hyperlipidemia[J]. Current Atherosclerosis Reports, 2010, 12(1):58-65.

[7] 张利红. 血脂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03-104.

[8] 马莉,欧宏亮.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热休克蛋白70的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2,7.

[9] 吴园园. 白细胞介素12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84-186.

[10] 刘春在,冯忠军. 乙肝病毒大蛋白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河北医药,2010,32(5):525-527.

第4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1创建咨询台

由于门诊具有较大的处方量,同时在调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限制,通常情况下慢性病均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的用药较为复杂,而药师在一定时间中不但需要理解处方的用意,还应充分了解处方的科学合理性,此外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药物使用指导,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上述内容一同完成。因此需要创建相应的平台从而完成此项工作。而用药咨询台则是通过对主管药师以上级别的药师进行管理,其咨询内容包含登记以及回复,而比较难解答的问题需要在查阅资料或者经过咨询后告知。

2创建患者的药历

药历则是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时所创建的一种技术档案,此药历的主要的目的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用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获取,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归纳以及整理从而进行详细的记录[2]。患者的药历是自身实行药物治疗的主要根据,此外还是进行药学服务的重要资料。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其病程时间过长,同时具有较高的就诊频率,而服用药物的种类以及用药时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此同时患者的年龄过大,对自身的用药情况并无充分的了解以及掌握,不清楚主治医生以及药师对自身的主诉,同时大部分患者并没有将病历进行保留的习惯,即使部分患者具有自身的病历,但是其中记载的用药状况并不完全[3]。所以,创建慢性病患者的药历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药历对患者用药的品种、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的用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还应记录患者用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用药依从性等,从而对药物的合理使用状况予以相应的了解。此外,还应对患者的用药状况予以相应的监测,以此来对其病情转归以及用药情况予以掌握,并尽其最大能力将药物自身所具有的ADR进行减少,减少药物重复利用现象,从而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以及精神负担。有助于为患者以后的用药提供相应的根据。

3提升药师专业水平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而临床中对疾病治疗的方法以及思想理念也在逐步完善当中,同时新型药物也应运而生。因此药师需要经过学习来对药品进行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门诊癌症疼痛患者,药师经过学习WHO癌症之后,对癌症三阶梯镇痛方法予以了解之后,转变了药师在临床服务中所产生的误区,其内容如下:(1)患者在疼痛的过程中给药,在不疼痛的过程中不用予以患者药物,而正确的做法则是按时予以患者相应的止痛药物,不论患者当时是否处在疼痛状态中均应按照服药时间予以患者相关药物,且药物的服用剂量以及时间应按时,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2)三阶梯用药则是划分为三个阶梯,无论患者疼痛强度处在哪种状态均需要从第一阶梯进行用药。而正确的做法则是无论是哪种疼痛的患者首先应对其疼痛状况进行评估,随后选择针对性止痛药物。(3)在对患者进行三阶梯用药的过程中患者不应轻易服用阿片类药物,如果需要对患者进行使用应具有一定的限度。而正确的做法则为当患者的疼痛达到相应的程度,则需要采用阿片类药物,而药物服用的剂量越低其耐药性时间则越长。然而,如果将阿片类药物放在后期服用其服药的剂量则会过大,同时耐药较快,因此不良反应同样会出现。需要对癌症止痛的药物予以正确的了解以及认识,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此来将患者自身的生存期进行延长。

4将药学服务思想进行转变

药学服务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而药学服务最初的含义则是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从而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药物[4]。而后来曾有学者将药物服务进行重新定义,指出药学服务是一种药师对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后,需要承担对患者相应的义务同时对这种承诺的义务予以一定的实践。而提出上述观点则将药师的工作内容予以扩大,同时将药师的工作性质予以转变,从单纯性的药品提供过渡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从间接为患者服务过渡到直接对患者予以服务。药师服务中心所产生的变化,大大提升药师对患者进行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医生和药师可以一同对患者的治疗药物进行负责,有助于提升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对医疗资源进行了相应的节约。综上所述,在服务质量中采用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慢性病药房服务质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会产生相应的问题,因此需要将服务进行完善以及改进,从而使患者可以获取更好的治疗。

作者:张健 单位: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新.提高我院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1):196-196.

[2]孙迪.如何提高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91-392.

第5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中的多发病和常见,主要是因为肺组织、胸廓、肺血管出现慢性病变,进而导致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和增肥、右心室肥厚、肺动脉血压上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病死率较高,所以加强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非常重要。我院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满足《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中的相关标准[2],并经过多普勒彩超和X线检查确诊。全部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7.4±2.6)岁,病程3~18年,平均病程(7.3±1.2)年。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0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感染控制,呼吸道保持畅通,对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M行纠正等。

1.2.1对照组 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包括口腔护理、吸氧以及日常护理等。

1.2.2实验组 患者则在治疗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2.1基础护理 病房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病房应保持充足的光线,空气应保持流通,常通风换气,同时还应对病房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冬季应加强病房的保暖工作,夏季则应加强防暑工作。

1.2.2.2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和熟悉,在对患者进行查房和巡视时,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包括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以及神志等;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现象进行认真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发展变化快,而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包括肺性脑病、右心衰竭、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肺源性休克以及心源性休克等。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夜间巡视,交接班应定时,熟悉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应在患者床头进行早间交接班,并对患者的吸氧、神志以及意识等进行详细记录。如果患者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护理人员则应对输液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加强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让患者的呼吸道保持畅通。

1.2.2.3呼吸道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为肺部分泌物聚积,痰液浓缩,所以患者发生窒息的几率较高;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指导,让其掌握科学和合理的排痰方法,如果患者神志清楚,护理人员则应对患者进行科学指导,让其有效咳嗽,并给予祛痰药物治疗,告知患者应多喝水,进而更好排除痰液。如果患者排痰无力,护理人员则应对协助患者排痰,并进行吸痰和雾化吸入治疗,避免痰液堵塞而导致窒息。肺部组织感染是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感染进行控制对于疾病治疗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无菌操作要求,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进而来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吸氧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来讲,不宜采用高浓度吸氧治疗,因此应控制氧浓度为25%~30%,速度为2 L/min,进而让呼吸中枢抑制有效减少,让肺性脑病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1.2.2.4饮食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肺部组织生理功能降低,营养状况不理想,所以应对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让机体免疫力得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和合理的营养食谱,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患者饮食应该以容易消化、高热量、高纤维素和高蛋白食物为主;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糖量较多的食物应少吃,应多进食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食物。如果患者食欲差,则应适当采用促消化食物治疗,告知患者多次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叮嘱患者应戒烟戒酒,不能进食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观察。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为:肺部感染有效控制,心肺功能改善显著,全身水肿消退明显则为有效;心肺功能、肺部感染症状没有变化或者加剧则为无效。通过我院自制调查表来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为为90~100分则为满意,得分为60~79分则为一般满意,得分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比较,以率(%)表示,若(P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 经治疗和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4.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0.0%(4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 对照组中,满意22例,一般满意13例,不满意15例,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0.0%(35/50);实验组中,满意40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2例,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6.0%(48/50);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临床中在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常用的方法主要为积极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强科学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让临床疗效得以有效提升[3-5]。

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总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让临床疗效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今日健康,2015,14(11):250-250.

[2]孟青.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5,34(20):159-160.

[3]史继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体会[J].今日健康,2015,14(10):322-322.

第6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2型糖尿病 急慢性并发症 病程重叠交叉 相关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056-02

2TDM Patients the clinical regard of Patients condition Process and acute/chronicin corporate sympton

HE Xihui

(Huian county Hospital Huian 36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find onf the 2TDM Pafients Clinial regard of Patients condition Process and a cnte/Chronic incorporate Symptom. Methods 2TDM Patients condition Process and acnte/Chronic incorporate Symptom in the 243 caes its in the high Production time and Percentaqe and overlapping. Results Chronic in corporate Symptom hiqh sequence is DN、CHD(IHD)、DMNS、HBP、ACD、DMU. Compare≥10 a group and<10 a group different at most obvious. DPN and DGNN in Corporate Symptom as 18.52%. Post legend map the right angle:occur overlapping DN and CHD(IHD)45.45%.Occur Over/aping CHD(IHD) and DGNN42.10%.Concusion find 2TDM<5 a is Prevenf and relieve and reduce acufe/chronic in corporate Symptom at most good time. Chronic incorporate Symptom of height occur in find 2TDM 10 a time. DN and CHD(IHD)、CHD(IHD)and DGNN of occur regard close.

【Key words】2TDM; a crte/chronic incorporate Symptom Patients Process ovelapping/cross regard

2TDM是多发病和慢性病疑难病。该文就2TDM的肾病(DN)、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CHD(IHD)]、高血压(HBP)、急性脑血管(ACD)、胃肠神经病变(DGNN)、周围感觉神经病(DPN)、糖尿病性溃疡(DMU)、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尿糖(UG)、尿维生素C(UVC)与病程之间和内在相关进行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1996.2~2005.2年确诊的2TDM住院病例243例,男124例、女119例;年龄36~80岁,平均61.72±10.2。病程半个月(确诊DM)~20年,平均病程4.15±4.77 年。急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率详见表1。

1.2 分组 发现2TDM<后5年144例,男73例,女71例,占全组243例的59.26%。≥5年99例占40.74%;其中≥5年~<10年组51例,男26例,女25例,占243例的20.99%,≥10年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占19.75%。

1.3 诊断 2TDM按WHO1999年标准诊断;UG和UVC“+”以上不同时间连续检查2次等并除外高糖饮食、低肾糖阀的尿糖阳性(复查血糖);除外泌尿系结石等生理性和可引起UOB的其他疾病。

1.4 统计学方法用x2值和卡方精确检验法检验。

1.5 校正偏倚和确定95%CI

2 结果

<5年组无并发症33例占22.92%。<10年组无并发症12例占23.53%。≥10年无并发症仅3例占6.25%。全组243例无并发症48例占19.75%。

2.1 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高低依次为DN、CHD、神经病变[DMNs(DPN、DGNN)]、HBP、ACD、DMU、DR。UVC检出为6.17%且为<5年病程者。

2.2 有DN并发症<5年组与<10年组差异有极非常显著性(x2=35.57,P<0.0001)。≥10年组与<5年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9,P<0.01)。≥10年组与<10年组差异有极非常显著(x2=11.07,P<0.001)。病程≥10年2TDM者约3/5患有DN。

2.3 CHD并发症患病率三组随病程延长升高9.19%和11.56%;并发DMNS37.04%(DPN18.52/DGNN18.52%);并发DR9.88%且均发生于发现2TDM5年。CHD、DPN、DGNN、DR各三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2.4 并发DKA<5年组39例占27.08%;<10年组18例占35.29%;≥10年组21例占43.75%;全组78例占32.10%,其中<5年组与≥10年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4.66,>0.02P<0.005)。

2.5 UG检出率<5组93例占64.58%;<10年组24例占47.06%;≥10年组与<10年组间差异极非常显著性(x2=12.48,P<0.001)。其中<5年组与<10年组差异有显著性(x2=4.81,>0.02P<0.005)<5年组与≥10年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4.65,>0.02P<0.005)。三组病人UG总检出率刚好是三组DKA总患病率的2倍(64.2%/32.19%)。

2.6 除ACD于发现2TDM后第2年发现,余7种慢性并发症均发现2TDM后第1年发现。8种并发症均于发现2TDM病后4年内有明显减少(102/24例),减少76.5%。于发现2TDM后第5年上升27.78%(5.55%/33.33%)。第6~8前呈平稳状态(31.37%/31.37%)。第9年上升,至第10年达高峰(54.17%)。

2.7 <5年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58.72%(86/144例),≥5年~<10年组患病率80.39%(41/51例),≥10年组患病率81.25%(39/48例),全组总并发症患病率68.31%(166/243例),每例2TDM者平均有2.21慢性并发症。

2.8 把发现2TDM后的时间作为x,各种慢性并发症患病例数作为y制成直角坐标后发现:DN和CHD各11点有5点重叠(45.45%重叠),一个交叉;CHD与DGNN(11/8点)4点重叠(42.10%),一个交叉;DR与DMU(5/5点)2点重叠(40%),一个交叉;DN与DGNN(11/8点)3点重叠(31.58%);CHD与DR(11/5点)2点重叠(25%);CHD与DMU(11/5点)2点重叠(25%);DN与HBP6个交叉,一点重叠;CHD与HBP5个交叉,1点重叠。

3 讨论

3.1 该资料全组95%可信限CI为:0.453~0.912

3.2 本资料病程与慢性并发症危险度高(OR值为1.379~2.919)。本资料<5年组与<10年组无争慢性并发症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22.92%/25.53%)。≥10年组93.75%有争慢性并发症。3例未发现并发症与未作眼底、血脂、尿微白等详尽检查相关。

3.3 丹麦Parving报告了DEMAND研究(34个国家31,470例2TDM)发现了2TDM并微量和大量蛋白尿共50.9%与本资料的46.91%接近。DN应强调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本资料<10年组DN检出率低于<5年组与<10年组大多经规则治疗(临床也发现DNI和DNII治疗效果好,大多可康复)和蛋白尿的间断出现(休息后消失的“静寂期”)相关。

3.4 周迎生等统计2TDM并发CHD占44.31%[2]与本资料41.98%接近。并发HBP35.8%较国外50%低,与向红丁报导的31.9%类似[3]。国外2TDM并发HBP高血压与肥胖者多(美国肥胖达人群65%)有关。并发HBP原是随病程处长而增多,但本资料HBP三组间HBP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与2TDM经规则治疗有效控制血糖、血脂从而减少(抵消)了新发HBP。

3.5 并发DPN与DGNN均为18.52%说明二者均为神经病变。提示二者可“异病”同治如弥可保的应用对二者可能同样有效。有资料显示:高糖长期作用是DPN发生的基础因素。虽然缺血缺氧是始动因子[4],但DPN并非主要由血管病变引起。本资料并发DGNN的18.52%和ACD的16.05%与向红丁的16.3%与12.2%相当和相近(见[3])。

3.6 并发DMU有以<10年为多的趋势,且以远心端肢为绝大部份(/27)。

3.7 国外并发DR20%[5],该资料公9.88%与未能所有的2TDM作眼底检查和视力无明显严重减退患者不作为主诉相关。DR均发生于发现2TDM后5年与年龄轻的DM者DR进展快发生早(86%年轻失明者为DM所致)相关。老年患者如已双眼失明则不予重视。也说明DR是一个发现2TDM5年后病情发展较缓慢的并发症。

从发现2TDM<5年组144例降至<10年组的51例(下降64.60%)是大部份患者血糖能控制在10.0mmOI/L无需住院治疗,小部份死于急慢性并发症。说明发现2TDM后的5年内降糖达标及积极有效防控并发症是降低2TDM死亡和致残,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关键。

3.8 UG的检出率刚好是DKA的2倍并非巧合,可能与糖异生增高和葡萄糖利用下降二者均可致高血糖;而酮酸症只有脂肪分解后游离脂肪酸升高途径相关。当然,持续的高血糖表现为高尿糖。而持续严重的高血糖是发生DKA的基础。DKA患病该资料的32.10%高于刘建民讲座资料的22%[6]与农民2TDM患者就诊率低(出现严重症状不能忍受才就诊)有关。

3.9 2TDM患者UOB发生的原因不明机理不清应进一步研究;UVC<5年组查出与VC是抗氧化剂,2TDM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多消耗大量VC,机体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有关。提示治疗2TDM加用VC对患者有益。

3.10 时间与主要慢性并发症坐标提示:主要慢性并发症大多显著相关:DN与CHD,DGNN与CHD相关极密切:它们均以血管病变为主,但DGNN尚与自主神经病变相关。DMU与DR的发生也相关,而DMU也与神经症病关系较密切。DR、ACD除血管因素外尚与神经(中枢)病变相关的混合性病变。

参考文献

[1]丁鹤林,傅祖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13-715.

[2]周迎生,迟家敏,谭淑君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订特点回顾性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34-35.

[3]向红丁,住院病历高血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19-821.

[4]李玫玫,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图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63-264.

[5]姜燕荣,重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网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231.

第7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测定COPD患者血清叶酸、VitaminB12、铁蛋白水平临床意义及HGb、MCV、MCHC与其关系。方法 对62例COPD患者与31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叶酸、VitaminB12,采用微粒酶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清铁蛋白,采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测定HGb、MCV、MCHC。结果 COPD患者血清叶酸、VitaminB12、HGb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COPD患者HGb、MCV、MCHC与血清叶酸、VitaminB12、铁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血清叶酸、VitaminB12缺乏和贫血,但HGb、MCV、MCHC与叶酸、VitaminB12、铁蛋白无相关性。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叶酸 VitaminB12 铁蛋白 血红蛋白 红细胞平均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气道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慢性疾病。COPD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骨质疏松、呼吸道感染、骨折、抑郁、糖尿病、睡眠障碍、贫血、青光眼、肺癌等危险性增加。COPD患者合并贫血原因不是很明确。国内外COPD 指南普遍指出应积极识别COPD的并存疾病,并存疾病常使COPD的治疗变得更复杂。今测定COPD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itaminB12)、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水平及探讨红细胞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H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与他们关系,以期待进一步了解COPD患者贫血原因。

1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自沭阳县人民医院呼吸科2006年10月~2008年3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62例,诊断及肺功能分级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诊治指南[1]。排除合并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衰竭等。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在60~83岁之间,平均年龄68.5±6.3岁,吸烟者33例、无吸烟者9例、戒烟者20例(戒烟>5年)。同期健康体检年龄相匹配者31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在60~75岁之间,平均年龄65.2±5.6岁。

1.2标本采集

1.2.1 叶酸、VitaminB12、SF测定 早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mL置试管中,离心5min,取0.6mL血清标本。采用美国Bayer公司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清叶酸和VitaminB12浓度,试剂由Bayer 公司提供。SF的测定采用微粒酶免疫检测法,试剂盒购自美国雅培公司。本院血清叶酸浓度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2~54nmol/L,血清VitaminB12浓度正常参考值范围为 150~700pmol/L。血清SF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0~300ng/ml。

1.2.2 Hb、MCV、MCHC测定 采用法国ABX公司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取静脉血0.5ml,EDTA-K2 抗凝,进口配套试剂,在2小时内严格按操作规程测定完毕,读取Hb、 MCV、MCHC。

1.3 肺功能测定 应用德国Jaeger公司生产MasterscreenIOS肺功能仪。受试者休息15分钟,吸入200μg沙丁胺醇(舒喘灵)气雾剂,测定其基础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值。重复两次,取高值。对FEV1/FVC<70%者诊断COPD。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数值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项资料的逐步回归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表1 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叶酸、VitaminB12、SF、HGb、MCV、MCHC平均水平比较

表2 COPD患者吸烟者和无吸烟者,男性和女性之间叶酸、VitaminB12、SF比较

COPD患者吸烟和无吸烟比较叶酸、VitaminB12、SF无差别P>0.05

COPD患者男性和女性比较叶酸、VitaminB12、SF无差别P>0.05

表3 COPD患者血清叶酸、VitaminB12、SF和Hb、MCV、MCHC逐步回归分析

COPD患者血清Hb、MCV、MCHC与叶酸、VitB12、SF水平均无相关性( P>0.05)。

3 讨论

本试验测定COPD患者血红蛋白、叶酸、VitaminB12平均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COPD患者吸烟和无吸烟比较叶酸、VitaminB12、SF无差别,COPD患者男性和女性比较叶酸、VitaminB12、SF无差别。叶酸是体内生化反应中一碳单位转移酶系的辅酶,起着一碳单位传递体的作用,一碳单位参与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生成和代谢。VitaminB12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催化N-甲基四氢叶酸脱去甲基再生成四氢叶酸,而同型半胱氨酸获得甲基生成蛋氨酸。VitaminB12在体内也参与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 A转化为琥珀酰辅酶A的代谢反应。叶酸、VitaminB12缺乏是引起DNA合成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原因。龚燕等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血清维生素A和B2 缺乏[2]。由此我们推测COPD患者叶酸、VitaminB12平均水平低于健康者可能与 COPD患者由于气急,长期使用药物,反复肺部感染、缺氧、肺心病心衰致胃肠道淤血及疾病本身引起的抑郁等原因,患者食欲和消化功能往往有不同程度下降,从而使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及血清营养素降低,是否有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清铁蛋白是由铁和脱铁蛋白构成的复合物,可正确反映体内铁贮备,是缺铁贫血的一个敏感指标,但血清铁蛋白还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体内急性期反应的产物,在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时可导致其升高,从而影响血清铁蛋白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准确性[3]。COPD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在疾病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我们测定COPD患者血清铁蛋白升高可能与COPD全身性炎症有关。

COP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红细胞HGb降低,但MCV、MCHC无明显差别,通过逐步回归分析HGb、MCV、MCHC和血清叶酸、VitaminB12、铁蛋白无明显相关性。MCV 是通过仪器测量上万个红细胞后所计算出的平均体积,因而可反映红细胞体积的总体改变,MCHC能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情况。COPD患者血红蛋白降低提示COPD合并贫血且是正常细胞形态性贫血[1]。COPD合并贫血机制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合并慢性病性贫血的机制一样: INF-γ、TNF-α、IL-6 等免疫和炎症反应介质参于慢性病性贫血的发病,升高的炎症介质促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并使红细胞轻度生成增加,但骨髓不能对红细胞升高的要求做出充分反应,这是因为祖红细胞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抵抗。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存储铁循环受损使贫血的另一个病理生理机制。(2)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受抑制。慢性炎性反应和慢性感染时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引起的高细胞因子血症 (TNF-α、IL-1、IL-6、IFN等)对骨髓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效应是慢性病性贫血发病又一重要原因。(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增加,但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及生物学活性降低。研究发现,炎症细胞因子:IL-1、TNF-α可显著抑制红系祖细胞对EPO反应[6]。

本文发现COPD患者贫血发病率较高,但贫血与血清叶酸、VitaminB12、铁蛋白无明显相关性,支持COPD患者贫血是慢性病性贫血推测,本试验未能完全排除合并缺铁性贫血,待以后试验继续探讨。

参 考 文 献

[1]Pauwels RA, Buist AS, Calverley PM, Jenkins CR, Hurd SS.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HLBI/WHO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 Workshop summar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163:1256-1276.

[2]龚燕,蔡映云,柳启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血清维生素A和B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4-35.

[3]Emacha AF,Sarda MP,Parellada M ,et al. The role of serum tarnsterrin receotor in polycythemia[J]. Haematologica,1998,3∶958-959.

[4]Salvarani C, Casali B, Salvo D, et al. The role of interleukin1, erythropoietin and red cell bound immunoglobulins in the anaemia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Clin Exp Rheumatol,1991,9:241-246.

第8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单硝酸异山梨酯;高血压;肺动脉高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35-01

为了进一步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高血压这一常见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提供更多的临床资料,根据药理学检测结果,回顾性评价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的适应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01――2012-01收入我院资料完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高血压患者470例。

111 入选标准 ①意识清醒,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②血压≥140/90mmHg。

112 排除标准 ①活动性出血和已知出血倾向。②脑出血病史。③血压

12 药物选择 选择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单硝酸异山梨酯,剂量25mg/支。

13 试验分组和给药方法 将入选者分为2组:A组,B组两组根据病情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止咳、祛痰、解痉、A组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B组应用改善微循环的中药注射液。

14 监测项目 ①观察治疗前、中、后的血压变化。②随时了解患者体征变化。③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

15 疗效观察 所有入选者均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有X±>表示,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了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A、B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心率、呼吸、血白细胞计数,动脉血气分析,使用激素情况,患者人数等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 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有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部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的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分显性,肺动脉高压,在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0mmHg,隐性肺动脉高压,静息肺动脉平均压30mmHg,肺心病患者多为轻、中度肺动脉高压[2]。

有机磷硝酸酯类,主要释放一氧化碳(NO),一氧化碳与内皮释放的舒张因子相同,刺激鸟苷酸环化酶,使环鸟苷酸(CGMP)增加而导致血管扩张,单硝酸异山梨酯为硝酸异山梨酯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对血管平滑肌具有直接的松弛作用,可引起血管扩张,对静脉血管的扩张作用较强,因而可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前负荷降低可使左右心室已经升高的充盈压降低,因而降低心室直径和室壁张力,降低心肌需氧量,有机硝酸酯类也可扩张动脉降低后负荷,并引起血压降低,故经临床研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人,血压

参考文献

第9篇:慢性病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医活血化瘀方;慢性肺心病

 

本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方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慢性肺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肺心病分级均无显著差异(P>O.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止咳平喘、控制感染、低流量吸氧,纠正心肺功能等常规治疗,必要时加用强心利尿剂、雾化吸入、呼吸兴奋剂等。2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方治疗,主方为:丹参20g、桃仁15g、川芎10g、当归10g、红花5g、 赤芍药10g、陈皮10g、 牡丹皮10g,根据患者症状加减。中药汤剂口服, 每日1剂。水煎服,每天服用3次。2周为1疗程。

1.4效果判定

显效:咳喘、呼吸困难、气促、发绀消失,肺部罗音消失或明显减少;有效:咳喘、呼吸困难、气促、发绀等临床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或消失;无效:上述指标无好转或症状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肺心病是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由于胸廓或肺部的慢性病变而导致的心脏疾病 [1],由于该病的起源为肺部,因此,多数患者机体处于长时期缺氧状态,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比容增高,常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极易形成肺动脉血栓[3]。中医活血化瘀方中主要药物有丹参、红花、桃仁、当归等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具有疏通和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局部微循环及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同时还可有效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对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从治疗2个疗程的效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