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第1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相关资料,确保项目建设能够顺利实施。但是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在实际开展中,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场地条件,进一步研究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重点难点,对保证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

1.1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高度大,建筑层数多,能够提供更大的室内有效建筑空间,结构跨度大,对基础承载能力要求很高,基础承受最大轴力大,整体表现为瘦高型结构。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基础需要有较大埋深,确保基础强度能够满足建筑结构抗震和抗风载荷性能。高层建筑基础以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最为常见,埋深至少在建筑整体高度的1/15以上。近些年城市高层建筑大规模建设,为了追求美观,建筑外形设计更加复杂多样,高度越来越高,地下空间应用程度随之增加,多栋建筑地下室互相连接,成为承载上部载荷的整体。

1.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内容

1.2.1基础承载力高层建筑对基础承载力要求较高,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需要勘察基础底面的承载力、软弱地层分布、厚度。尤其是岩石基础,需要对岩石的完整性、质量等级进行全面勘察。1.2.2基坑开挖超高层建筑基础深埋地下,需要开挖较大深度的基坑,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区域内地下水情况、岩土分布、力学特征进行勘察,为深基坑支护降水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模型和参数。1.2.3变形倾斜检查高层建筑基础岩土分布情况,测量岩土变形参数,进行基础沉降变形计算验算。1.2.4环保抗震勘察高层建筑基坑周围既有建筑、地下构筑物、管道、交通情况,方便制定施工监测计划和环保方案,分析判断高层建筑场地类别、地震效应情况,提供覆盖厚度、土层剖面等地震相关动力参数。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重点和难点

2.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重点

2.1.1勘察孔如表1,根据勘察场地实际情况,和总平面图进行比对,了解结构单体不同地貌单元的跨越情况,适当增加勘探点布设密度,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进行全面分析,轴力大、高差变化大、高度高的建筑要加设勘探点,建筑外周布设勘探孔。2.1.2孔深控制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控制勘察孔深。同一座建筑,控制孔深度需要遵循相同持力层标准,需要改变桩型和持力层标准的特殊情况,优先选择持力层深度大的桩型,建筑需要设置外扩地下室,孔深控制遵循和主建筑相同的标准,如果地下室有水池或者结构轴力特别大,可进一步增加孔深。2.1.3原位测试常见的高层建筑现场测试手段主要有动探和标贯,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更加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施工区域岩土层分布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为桩型选择、持力层设计提供基础资料。高层建筑在进行原位测试基础上,还要进行波速测试和地脉动测试以及地震安全评估,基础有软土层,还需进行静力触探、十字剪切等辅助物探检测。2.1.4室内试验高层建筑基础一般都设置地下室,为了保证基础承载力和安全性,需要进行严格的室内实验,在常规固结试验基础上进行高压固结试验,超高层建筑试验压力甚至要上升至1600kPa。同时调查了解土体应力历史,测定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剪切试验要在三轴试验基础上进行动三轴试验、无侧限抗压试验,并分析高低层建筑的差异化沉降情况。

2.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难点

2.2.1勘探点定位调查施工区域地层结构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布点进行预估,不同土质条件需要遵循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设置对应密度的勘探点,遭遇河塘沟渠、填土层、砂土层等特殊性岩土,需要进一步增加勘探密度。为了消除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需进行地下防水专门勘察,组织专家全面调查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最后一个勘察孔施工结束后统一测量所有勘探点水位。多个高层建筑同时施工,需要考虑到施工区域建筑整体规划,了解楼层分布、主裙楼差异,承力部分需加设勘探点。布设勘探点时,需要根据建筑用途,判断建筑对基础承载力、地下设施的不同要求,对布设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布设结束之后,勘探点图形不规则,凸凹位置需要进行适当修补,增设勘探点,内部结构中心如电梯井设置勘探点,岩土样本采集中发现特殊土体如盐渍土,异常区域也要设置勘探点。2.2.2试样采集样本采集是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样本质量和代表性直接影响最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和建筑实体的建设施工。为了保证勘察样本采集质量,要求勘察工作人员严格遵循岩土勘察和样本采集规范程序,减少人为差错,如原状样高度不够、密封度差、数量不足等问题造成的室内试验结果偏差。岩土工程勘察结果误差是客观存在的,现阶段,很多岩土工程勘察单位对试验的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试验项目都没有勘察,转而使用估值法和经验法代替,导致勘查结果误差超过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精度要求,影响高层建筑施工的正常进行。工作人员需要重视试验检测工作,积极探索利用新型设备和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试验数据精确度。地震效应也是高层建筑岩土层勘察工作的关键,勘察单位需要在判断场地类别和覆盖层厚度的基础上,进行地基类别、剪切波速测量,保证地震效应勘查结果准确性。2.2.3地下水控制为了避免地表水进入基坑和地下水渗出,使用落底式截水帷幕,根据抗渗稳定性验算结果确定穿越深度,并按照场地土层分布实际情况,选择三周深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组合桩型,并在上部土层施工形成三轴深搅拌桩封闭体系,一些施工区域受施工空间、障碍物影响无法施工三轴深搅拌桩,可以使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桩代替,遭遇卵砾石可以转而施工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形成地下连续止水帷幕,切断含水层。考察含水层分布以及坑底抗渗流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排水方案,其余地段则进行管井降水处理,短时少抽,防止沉降进一步发展。基坑工程施工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降雨、生活污水进入基坑或者地下水渗出导致基坑底部积水给基坑底施工造成干扰和安全威胁,基坑外周需要设置排水沟,排除场地内积水。

3.结语

高层建筑岩土勘察工作涉及较多的内容,场地条件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较大,进一步分析高层建筑岩土勘察工作重点和难点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潘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和难点分析[J].低碳世界,2015(35):92-93.

[2]庄文泽.论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几个要点[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

[3]王东生.丘陵山区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分析评价及技术探讨[J].低碳世界,2016(17):81-82.

[4]张思远.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现状及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34).

第2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Abstract: For the results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t is the mandatory requirement involved in relevant code to evaluate the uniformity of foundation, but some engineers simply evaluate the uniformity of foundation or even not to do so. This article probe into some questions such as understand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undation uniformity, scope of evaluation, content of evaluation, method of evaluation, treatment for the bad uniformity found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aim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undation uniform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均匀性评价;针对性

Key words: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uniformity of foundation;evaluation of uniformity;aim

中图分类号:TU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44-02

0 引言

地基均匀性的判断是按变形控制进行地基设计的基础,而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问题,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第4.1.11和14.3.3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第6.1.1条、《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3]第8.2.1条和《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4]第7.2.3条等强制性条文中,均对地基均匀性评价作出了明确规定,必须严格执行。但在日常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部分工程师只是三言两语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不评价。

1 地基均匀性的理解

地基均匀性主要是为了解决地基变形问题,且重点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不均匀性,目的是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要注意地基均匀性和地层均匀性的区别:地层的均匀性是指某层土性质的均匀性;地基均匀性主要是基础以下沉降计算深度内的压缩层厚度变化(持力层及其下卧层水平方向上均匀性)和压缩层压缩性综合评价[5]。一个建筑物的地基可能包括多个地层。

因此不能以地层均匀性评价作为地基均匀性评价。

2 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范围

2.1 平面范围 地基均匀性评价应以单个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作为平面范围,正常是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范围[6]。同一场地的不同建筑物,应以单个建筑物

2.2 深度范围 地基均匀性评价应以单个建筑物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即沉降计算影响深度作为评价的深度范围,这一深度因基础型式、地质条件、土层性质等的不同而不同。勘察阶段可根据拟采用的基础型式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在估算的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进行评价。

3 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内容

①根据建筑物平面布置特点,确定评价的单体个数及各单体评价范围。②根据勘察成果数据,正确划分地貌、工程地质单元和地层。③根据工程地质条件,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其实就是地基土的压缩性水平方向的分布不均匀问题。④根据评价结果,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必要时进行地基稳定性评价。⑤对判定为不均匀的地基,应根据上部结构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建议。

4 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方法

目前,地基均匀性评价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还不成熟,但地基均匀性评价仍有其积极的指导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在岩土工程中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差异沉降变形的定量分析已可方便地进行。

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均以强制性条文形式对地基均匀性评价作出了明确规定,意味着必须严格执行。但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方法、标准和准则,造成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不知从何处着手。

在《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中,借鉴北京地区的做法,给出了定性评价地基不均匀性的定量方法,可以作为高层、多层或其它建筑物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参考。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4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别为不均匀地基。

4.1 地基持力层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显著。

4.2 地基持力层虽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但遇下列情况之一:

①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底面或相邻基底标高的坡度大于10%;②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b为基础宽度);③同一高层建筑虽处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同一工程地质单元,但各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较大差异时,可在计算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当量模量的基础上,根据当量模量最大值■■和当量模量最小值■■的比值判定地基均匀性。当■大于地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K时,可按不均匀地基考虑。K见表1。

5 不均匀地基的常用处理措施

5.1 建筑设计措施 ①建筑体型力求简单,减少地基中附加应力重叠。②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增加结构整体刚度。③合理布置纵横墙,提高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④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减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⑤设置沉降缝,并与伸缩缝及抗震缝结合起来,避免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⑥控制与调整建筑物各部分标高,减轻不均匀沉降对使用上的影响。

5.2 结构措施 ①减轻建筑物的自重。②减少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起到减少和调整沉降的目的;也可通过调整建筑与设备荷载的部位以及改变基底的尺寸,控制和调整基底压力,改变不均匀沉降量。③增强基础整体刚度,提高基础的抗变形能力,以调整不均匀沉降。④采用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⑤设置圈梁。

5.3 施工措施 ①对于灵敏度较高的软粘土,在施工时应注意不要破坏其原状结构,在浇注前须保留约20cm覆盖土层,待浇注基础时再清除。②若地基土受到扰动,应注意清除扰动土层,并铺上一层粗砂或碎石,经压实后再在砂或碎石垫层上浇注混凝土。③当建筑物各部分高低差别极大或荷载大小悬殊,应按照先高后低、先重后轻的原则安排施工顺序,可达到减少部分沉降差的目的。④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减少基础开挖时,由于井点排水、施工堆载等可能对邻近建筑造成的附加沉降。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不均匀地基的处理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岩土工程师提高地基均匀评价的工程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21-2001(2009年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72-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北京市规划委员会.GB50307-2012《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第3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键词】GIS技术;岩土工程;勘察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属于较为先进的应用技术,不仅提升了岩土勘察的真实性,而且降低了资源的投入力度。岩土工程勘察中的GIS技术,具有信息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勘察的效率,表明GIS技术的系统性优势,进而拓宽GIS技术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领域。

一、基于GIS岩土工程勘察系统的建立

GIS技术的应用,需在岩土工程现场建立勘察系统。GIS系统的建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析如下:

1、录入数据模块

岩土工程GIS勘察中,录入数据是最开始的工作,掌握GIS技术的勘察目标,确定GIS钻孔的位置,钻孔方案可以使用电子版,在电子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再落实到岩土工程的勘察现场,合理利用岩土工程的现场资料,便于提高勘察的水平。

2、软件使用模块

GIS技术的软件使用模块,需要以本地地图为依据,采取软件分析的方式,获取最精准的岩土工程信息[1]。比较常用的软件有:MaPX、MapInfo等,研究GIS勘察时所需要的信息,降低GIS系统布设的难度,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GIS系统的安装,投入到岩土工程勘察的应用中。

3、二次开发模块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二次开发,是指软件、插件等的二次开发,符合现场操作的要求,避免岩土工程中的GIS勘察过于复杂。GIS技术的二次开发,是以小程序的方式进行,利用本地小程序,完成GIS的二次开发,打包的小程序应用到GIS技术中,辅助进行插件开发[2]。二次开发模块,是岩土工程勘察中GIS系统的必须环节,确保GIS技术融入到岩土工程的勘察中,也可按照岩土工程勘察的需要,设计需要二次开发的程序,强调GIS技术的服务性。

4、GIS运行模块

GIS运行在岩土工程的勘察现场,收集工程的勘察信息,积极利用GIS技术,发挥GIS技术的应用优势,在岩土工程现场输出勘察的结果,提供全面、准确的岩土信息,促使岩土工程勘察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地质信息,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发挥岩土工程勘察的优势和价值。

二、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GIS技术应用在岩土工程勘察内,总结了多项学科的技术内容,推进GIS的信息化发展。GIS技术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岩土工程的现场情况,全面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对GIS技术的需求,再安排应用。

1、GIS技术的应用环境

岩土工程的勘察环境,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影响因素,增加了GIS技术的应用负担。GIS技术使用时,提前规范岩土环境,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维护GIS技术环境的稳定性。GIS技术的设备,选择岩土工程中的稳定位置,同时预防潮湿环境的影响,在GIS系统内配备电源,安排专业的人员操作并管理,规避GIS技术勘察中的风险,保障岩土工程勘察的严谨性[3]。岩土工程勘察环境对GIS技术的影响比较大,引起了诸多操作风险,所以勘察人员要监督岩土工程的环境,规范GIS技术中的环境控制。

2、检查GIS的安装系统

岩土工程勘察时,全面检查GIS的安装质量,强调GIS系统安装的合理性,规避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以某岩土勘察工程为例,分析其在GIS安装系统检查方面的工作。如:(1)按照GIS技术的应用规范,检查系统的设备安装以及接线情况,找出系统内的腐蚀、锈蚀的地方,保护GIS系统的整体性,预防GIS设备损坏;(2)GIS在勘察前,操作人员主动检查系统内设置的参数,促使其可满足该工程勘察的需求,该工程要求GIS系统能够达到根本的合格状态,提升GIS系统的规范性。

3、GIS技术的勘察应用

根据岩土工程的现状,分析GIS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以某紧邻地铁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分析岩土勘察。该建筑工程利用GIS技术得出地质勘察的报告,该建筑属于详细勘察的岩土工程类型,勘察等级为乙级,该岩土工程拟建2个过度70米的办公楼,3层地下室,深度=15m,采取逆作法的施工方式,由于地下室紧邻地铁交通,必须借助GIS技术,准确的勘察岩土工程。

首先根据该建筑岩土工程的实况,调节GIS技术内的数据参数,符合岩土工程的勘察要求,维护岩土勘察的精准性,严格按照岩土的情况调整,期间不能出现干扰GIS参数的因素,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约束GIS技术的勘察行为,布设所用的勘察点,熟悉掌握该建筑岩土地质的情况,同时得出地铁工程对岩土地质的影响,详细的评估岩土工程的稳定性,通过GIS技术对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制定施工与防护策略,明确该建筑岩土工程的场地、土层以及水文等条件。

然后该工程岩土勘察人员,对照勘察方案和现场的情况,安装GIS技术的组件,主要是预防工程勘察的过程中,GIS技术内的设备出现解体的情况,加强GIS技术专业性的控制力度,完善GIS技术设备的组装过程。由于该建筑紧邻地铁交通,所以GIS技术承载的压力比较大,其在勘察测量期间,受到地铁运营的干扰,地质受力不同,影响了GIS技术设备的组装情况,可能会出现装备解体的质量问题,为了提高GIS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该工程要求勘察人员,注重现场设备的组装,优化工程勘察的环境。

最后是在勘察的过程中,始终维持GIS系统的勘察秩序,定期检查现场GIS设备的摆放,如果发现有问题的GIS设备,应该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结果。该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将现场GIS收集的数据,导入到计算机内,利用相关的软件对现场的勘察信息进行解析,将各项信息填入到勘察报告中,汇总最终勘察的结果,应用到该建筑的施工建设中。

三、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发展

GIS技术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关键,其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推进了GIS技术的发展,促使其朝向一体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GIS技术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勘察数据的共享,而且打破了GIS系统的接口限制,降低了GIS技术的勘察难度,勘察人员可以在岩土工程的现场,借助计算机,构建共享的数据库,同时构建勘察数据库,高效率的使用GIS技术勘察中的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4]。岩土工程勘察中GIS技术的发展,优化了勘察中的空间数据管理,完善了GIS勘察中的数据集成,促进了勘察数据的稳定交换。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的推动下,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具备数字化、综合化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岩土工程勘察的需要,表明GIS技术的发展优势。

结束语

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属于较为基础的测量技术,发挥较大的优势,改善岩土工程的勘察环境。GIS体现出了实践勘察的优势,按照岩土工程的需求,做好勘察与测量的工作,保障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性,以免引起勘察误差,为岩土工程提供的准确的勘察结果。

参考文献

[1]贾男.GIS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50.

[2]高磊.岩土工程勘察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1:119.

第4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b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were concluded and analyz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to expl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vestigation technique level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connaissance; method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存在问题

1.1勘察手段单一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常运用综合的勘察手段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问题。可目前许多勘察单位仍旧按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因而显得手段比较单一。勘察报告内容多停留在定性评价,而定量评价数据较少。

1.2勘察质量不高

目前许多勘察单位已实行企业化,由原来的行政拨款改为自负盈亏,勘察任务也由原来的上级下达改为单位自找。于是,有的勘察单位为了眼前利益,放松了对勘察质量的管理,造成勘察成果质量下降。主要表现有:第一,由于勘察工作量不足,为了能争取任务,只好压低预算价,但又要利润,就减少工作量,该做的项目不做或者少做;其次,是钻探、测试及取样不符合规范要求,现场勘察时,为了抢速度,钻探取样不执行规范,往往是2~3m才提一次钻,结果往往造成分层位置不准确,或漏掉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薄的软弱透镜体,小裂隙等。此外取样时,有的不用取样器,而直接从岩芯管中取原状土样。更有甚者个别单位原位测试时,现场只做少量几个,其余的照此编造了事。

1.3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中只注重定性分析,定量数据较少,建议措施针对性较差至今,一些勘察单位还没有摆脱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框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仍以描述为主,其结果往往是所下的结论和建议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采用。根据某开发公司提供的资料,某新村五幢高层住宅的桩基承载力,由于勘察单位建议的安全系数偏大,经建设、施工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后将该系数由215改210,原设计为38m和32m的桩,分别改为22m和18m,仅此一项,每幢高层即可减少工程预算费用约30万元。

1.4忽视面上的研究

勘察成果就某种程度而言,是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地区性的研究成果,就难以了解该地区各地基土层的特点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的地基土就难以给予准确评价。目前岩土工程勘察中,往往只是对工程点的研究,而忽视工程所在地区的研究。勘察报告中常常因缺乏地区性的经验成果,其结论及建议过于保守,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如在高层建筑地基勘察中,本来用箱基已满足要求,可有的勘察单位由于缺乏当地经验,建议采用箱基加桩基复合基础,结果不仅延长了工期,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又如某地区有一层含砾粘土层,该层土具有蠕变特征,遇水及扰动后强度迅速下降。但在一般条件下,无论原位试验还是室内土工试验,都表明该层土承载力标准值较高。如果不了解当地经验成果,而建议该土层采用较高的承载力值,其结果必将造成时间与资金上的浪费。

1.5忽视工程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目前工程建设的发展主要三个特点工程愈来愈复杂(建筑层数增加,结构及功能复杂化),工程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愈来愈差,岩土问题愈来愈复杂。新建工程周围往往早已高楼耸立,工程建筑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愈来愈强烈。有的勘察单位对此认识不足,表现在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论证不足,其结果是导致灾难性后果。如建筑场地四面紧邻高层建筑物或马路,对于这种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时,除了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一般要求进行外,还应重点论证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勘察报告中常常忽略这方面的工作,致使无法满足岩土工程施工及设计的要求。基坑开挖时使用的很多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反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对策

2.1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

第一,加强对勘察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其次,加强勘察现场工作的监督,防止打假孔及不规范的编录、取样及试验等现象发生;最后,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只重视描述,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可见,勘察单位自身必须健全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还必须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监督机构对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即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以确保勘察市场健康发展。

2.2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培训

我国推行岩土工程体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岩土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地质专业人员对岩土工程的理论、内容及方法等缺乏了解,习惯于工程勘察的原理及方法。因此,要全面推行岩土工程体制,当务之急是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岩土工程市场发展的急需。

2.3重视地区性研究,尽早制订地方性勘察规程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全国统一的勘察准则,是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总结几十年来勘察经验成果制订而成的法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同一名称的地基土,由于成因环境不同,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质都有差异。就地基土的承载力而言,有的地区高一些,有的地区稍低一些,而规范是从工程建筑的安全角度来考虑,所建议的指标,对大多数地区是可行的。但对有的地区,可能偏于保守。因此必须加强地区性研究,尽早制定出地方性规程。

2.4重视工程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工程兴建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岩土问题,必须作充分论证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初步结论

多年的经验证明,推行岩土工程体制是我国工程勘察体制改革的唯一出路。但总的说来,岩土工程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一些问题亦所难免,为此,今后岩土工程的发展应注意如下方面:

3.1要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方法,以保证岩土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使之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3.2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当前,岩土工程正朝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岩土工程问题日趋复杂,传统的岩土工程方法,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岩土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对岩土工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如制作岩土工程图件,进行指标统计分析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复杂的岩土问题的发生、演化过程,以便制定出正确的处理方案;还可用计算机进行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施工模拟以及岩土工程治理效果模拟。这样不但可以对岩土问题作预测预报以及防治,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3.3加强与建筑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合作,力求做到勘察、设计及施工一体化。

第5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论文;勘察论文;分析评价论文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岩土工程的规模也在逐渐壮大,不管是工程管理还是在勘察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勘察报告编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更使得这些发展状况不断完善。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成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一份高质量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仅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岩土性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供合理可信的岩土工程参数和建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已实施4年多,将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加以归纳、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便于提高勘察技术水平,保证勘察成果质量。我们在对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建筑物的荷载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以及在岩土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对于可以遇到的问题,给以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尤其是勘察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论文

1.1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

实践证明,只有设计意图明确,才能科学合理的布置工程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但在工程实际中,有不少勘察工作不完善、不具体,例如,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规划地坪标高、勘探点坐标等情况不清,这些都是因为勘察单位的技术不足引起的,加上勘察单位对工程所涉及的公众利益安全不够重视,忽视了工程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地质危险和地貌问题,例如,某项工程勘察报告中提到该施工工地上有多个钻孔遇到防空洞,防空洞与地下室的地板之间仅3m的距离,可是在勘察平面图上却没有标识,相关人员也没有对勘察报告进行核实。又如某一住宅小区原有的地貌为山地丘陵,人工渔塘较多,是建设单位在堆填后进行开发的,在勘察过程中,某勘察单位没有对原有地貌进行详细的勘察,也不向附近居民访问,在后来施工中发现的其地理情况与勘察报告中大相径庭,原来建筑物的所有钻孔均布置在塘堤上,导致业务不得不对工程项目进行变更。

1.2勘探点深度

各建筑基础结构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其勘察的深度也不同,如5-6层砖混结构住宅,通常的勘探孔深为15m,而在地质较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基岩区可以减少勘察的深度。而对于多层结构的商场,高度较大的地下室,其建筑的柱网荷载较大,基础面积大,甚至可能采用桩基,尤其在细土平原区地区,由于可能存在软土层,仅15m是无法满足要求的。相反,如果在碎石区,对2-3层的建筑物,有点勘察队伍也采用15m的勘察深度,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3勘察测试手段、方法的不适宜

由于技术、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勘察单位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没有引起重视。例如,在碎石土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不连续、不提供综合修正结果,勘察人员还没有清楚孔内的废土就开始贯入,这导致原位测试结果和现场测试会出现差异。在岩层中钻进时,无岩芯采取率,导致勘察人员无法了解其钻探效果。

1.4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

一些勘察单位的勘察刚要不完整,有的甚至没有审查过就开始施工,也没有勘察平面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勘察刚要,或者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一些单位的勘察原始资料没有真正落实审核,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勘察问题的发生,影响岩土施工。

1.5忽视生态环境的论证

由于勘察单位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论证不足,导致岩土施工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例如,一建筑场地四面紧邻高层建筑物或马路,而勘察队伍在对这块场地勘察时,除了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一般要求进行外,还要重点对施工中可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论证,可是很多勘察单位却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导致整个勘察结果无法适应施工要求,严重时还会导致工程变更,反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6地下水位观测论文

地下水位量测应该和各勘探点同时进行,而测量时间也应该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完成的24h后进行,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但在工程实践中,对钻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测,没有全面考虑到附近有无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的陡壁,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无法真实的体现地下水位情况,严重的话,还会给岩土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1.7试样采取

在试样采集中,对其工作要求没有进行严格规范,原状样高度不够,数量和质量也不到位,导致土质中的大量水分流失,有时用于颗分或土盐化学分析的碎石土试样,造成多为大颗粒,影响对实际级配的定性或土盐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采取地下水试样时,钻孔才终孔即采取,这种水样成分无法代表地下水的真实成分。

二、结束语

总之,地质勘察对于岩土施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勘察单位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勘察管理,提高勘察质量。文章主要论述了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工程勘察提供一些意见。

参考文献:

第6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键字】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岩土工程的勘察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而言,岩土工程勘察的最主要目的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勘察结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岩土参数的合理提供直接关系到基础设计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同时结合所勘测地区的经验,才能确保勘察结果的精准性。但在实际勘察工作中,总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勘察中出现一些错误,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问题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岩土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岩土的勘察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工程整体勘察任务较重,且时间较短,加之进行勘察前缺少详细周密的计划,当问题出现时,很多时候施工已经结束,从而为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笔者结合多年的岩土工程勘察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1.勘探点深度不足。在一般的岩土工程中,勘探的实际深度,一方面取决于基础结构的形式,形式不同,则深度也不相同。然而,在实际工程勘探中,不按照规范进行勘探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勘察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地方,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2.取样及原位测试不合理。按照有关规范中的规定,取样及原位测试的件数应不少6组,并且应充分考虑取样及测试的均匀性和代表性,这样所得结果的数值才能准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取样及原位测试的现象较多,或是虽然满足了件数要求,却未曾考虑土层的均匀性及代表性这两个关键因素,致使取样及原位测试所得出的实际结果与实际不符。

3.地下水的测量不合理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外业工作中,地下水的测量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地下水位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一旦在勘察工作中忽视这一工作,必将为整个工程的建设埋下隐患,如在被勘察的地层中,既含有承压含水层,又含有潜水含水层时,若未进行分层量测,则会导致勘察报告中地下水的性质不明确。

4.试验和资料的整理不够规范试验不规范。如对于高烈度地区的粉土未做粘粒含量测试,从而导致将其错误的判定为可液化土。相关资料的整理不规范。如在统计分析中,未将异常值提出,致使标准差系数过大,最终造成所得结果出现严重偏差。报告书的内容编写不规范、参数不完整、错误较多、重结论轻建议等。

三.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勘察市场不规范。《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对勘察收费和承揽业务有明确规定.但勘察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互相压价,互相竞争,中标的勘察费很低,致使勘察工作粗糙,勘察手段选择不合理和布孔不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真正达到规范的要求,所以难以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2.权责不明确。《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十六条对观测员、试验员、记录员、机长等现场作业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方可上岗的规定.但目前勘察单位大量雇佣农民工,而这些人员又不懂勘察,又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就承担起开钻机、取样、测试、量测地下水位,甚至还做起了野外对土层鉴定与记录等重要工作。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原位测试、地下水位量测等诸多野外作业的不规范,难以保证勘察质量。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必须经专业培训和教育,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3.缺乏岩土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对岩土工程正确分析评价的关键。未经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人搞勘察,就会导致地基评价力度不足,基础设计参数偏于保守,造成工程的浪费。因此勘察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国家也应划定门槛,让真正懂行的人员担当,这样才能提高勘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勘察质量,使我们的工程建设真溅建造在既经济,又安全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改进措施分析

1. 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

第一加强对勘察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勘察,加强勘察现场工作的监督防止打假孔及不规范的编录、取样及试验等现象发生最后,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核,加强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址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统一审核管理,防止在此过程中只是进行理论的描述而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由此可见勘察单位自身必须健全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还必须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机构对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即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以确保勘察市场健康发展。

2. 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岩土工程的勘察和管理业逐渐得到了完善,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和管理逐渐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是,随着各种工程建设的施工条件越发的复杂,使得岩土工程问题也逐渐的日趋复杂,简单而言,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很多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复杂的岩土勘察需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岩土工程的勘察走向了现代化。通过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得岩土工程在进行勘察过程中能够得到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管理,同时,可以 很大程度的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同时,将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很好的运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整合处理上,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岩土工程模型,可以进行计算机统计指标的分析,同时,在遇到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岩土问题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形象的模拟一些很复杂,很抽象的地址地貌的状况,比如可以模拟岩土问题的产生演变过程,如此,可以更为直观的对岩土工程作出更为明确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找到处理方案,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 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不不仅仅可以让勘察工作效率提高,也很大程度上让勘察的成本大为降低。

3.加大对勘察专业人才与勘察设备的投资力度

勘察人员与勘察设备都是影响勘察结果质量的重要因素。勘察公司要加强对勘察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以提高勘察资质门槛。要加大对勘察设备的投资力度,采购先进的勘察设备,减少因设备老化而出现影响勘察结果质量的现象。

4.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市场行为

要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质量,单靠勘察公司的自觉行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法制和政府力量来加强对勘察市场的监督、检查与引导,规范勘察市场行为。即加强对勘察市场中的原始资料、原始数据的监督检查,有效防止挂靠、造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当然,检查监督行为不能仅以检查报告作为依据,还要将检查拓展到野外源头勘察中去。

5.强化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规范性

加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规范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范勘察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始勘察工作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通过现场踏勘对勘察对象的详细资料进行收集,还要根据收集得来的材料编写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纲要,明确勘察工作的主要矛盾问题、技术问题与设计方案,使勘察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应选择适当的勘察手段与方法。不同的勘探方法有其不同的优点与缺点,而在勘察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基选择适当的勘探方法与手段,并严格规范。如钻孔是最为常用的勘探方法,在软土地质条件下利用静探孔的手段进行勘探,则可以客观、正确地反映出地基土的强度及性质。又如,在土质较粗的山前冲积地层中,则不适宜使用静探孔的方法进行勘察。当然,对一些地质较为复杂的地基,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勘探方法进行勘察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是一切建筑工程开展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运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风格迥异的公共建筑物和现代超高层建筑物层出不穷,给勘察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只要对勘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找到相应的处理措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就肯定能做好,从而为整个工程建设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朝勇 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14期

[2] 宋双贝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24期

[3] 蒋斌斌 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9期

[4] 赵景琳 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的综合探讨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年3期

第7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键词:特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实践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不仅有岩体坚硬、致密且稳定性好的地质条件,也有复杂多变的特殊地质条件。如黄土地区:黄土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其具有一定的湿陷性,再加上黄土下部土质多含碎石之类,使得在该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难度比其他土质类型要大。软土地区:软土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工作包括:搜集与整理工程所在地区的气温、冻土层深度、地温、降雨量等气候状况;分析工程所在地土质构成和下伏土层的分布区域、土层性质以及形成原因等;分析当地地下水类;细致研究当地植被生长状况等。

1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野外勘探工作方面

在对复杂的地形地质岩土做勘察时,都要求在短时期内完成较重的任务,而且它的突击性也特别强。所以这要求勘探工作者在勘探前就要制定出周密的计划,为完成工作做好准备。实际的岩土工程勘探工作中,常常因为对勘探区地层、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等情况的了解不明确,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勘探点间距与深度

勘探点间距方面,依据规范要求,对于复杂的地基情况应加密勘探点,不能因时间、金钱等因素坚持采用原勘探方案,为以后工程埋下隐患。但是有的勘探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按照之前大纲执行;现场编录人员办事不细心、随机应变性差,造成相邻两勘探点之间地层相差过大甚至悬殊;还有,没有对勘探区的岩土特性进行充分了解,随便依据某一地基等级就进行勘探,而对采集的岩土在室内进行试样分析时,常发现湿陷性土、盐渍土等特殊性岩土,造成地基等级因此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勘探点间距不合理。

勘探深度方面,一般而言5至6层的砖混结构住宅,孔深15m即可满足勘探要求,如果存在软土层的情况,15m深度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相对的,在有碎石土地区一般的2至3层建筑物,如果也盲目依据15m深勘探,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

(2)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应依据规范严格进行,如不规范调零将出现数据采集不准的状况;特别是在地温和气温相差比较大的夏、冬季节,触探指标相差更加明显;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孔深与杆长的校正常不符合规定,在孔底有残留与缩径的情况下,标贯器没有落至测试位置的情况常常不能及时发现,导致标贯击数失真严重等。

(3)地下水位测量及试样采取

在地下水位测量的实际施工作中,在量测钻孔水位时,忽视周围是否有滋出地下水的陡壁和抽水井等情况,造成地下水位的测量非常不准,从而给工程施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试样采集时未按照规范要求严格进行,从而出现原状样密封不到位、数量不够、高度不足等情况,导致含水量的散失。

1.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方面的问题

(1)地基均匀性评价

目前,对于高层建筑的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有特定的规定进行参考,但是对于一般性的建筑物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因此,有一部分单位就按照高层建筑的地基性评价方法进行对一般建筑物的评价,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合理,现在急需要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质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地的评价方法;( 2) 地震的效应问题。在对砂土或者饱和粉土做液化初判时,对于地下水位的选择应该以设计基准内的年均最高水位为准,近期内年最高的水位也可用,但是很多单位却用在勘探时测出的水位,这显得非常不合理;( 3)关于地基的承载力的特征值确定和一些基础方案的选择。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地质条件也表现出复杂多变,所以目前用查表法的方法来确定一个地区的地基承载力是不合适的,甚至会对一些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在地基均匀性评价方面,高层建筑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进行,而一般建筑则按照GB50021-2001的规定要求进行;但是因为国家未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部分单位就以高层建筑的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为参考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是此种方法被大部分专家认为缺乏合理性。

(2)地震效应问题

对于重要的建筑场地,应当进行地层剪切波速测试,然而部分勘察单位却常以“地区经验”进行场地类别与覆盖层厚度判定,给工程抗震造价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在岩土工程评价中,对于地基处理后场地类别、场地地基土类别、剪切波速是否发生变化等情况,也极少予以重视。

(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与基础方案的选择虽然GB5007-2002取消了用查表法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值的方法,但是仍有很多地区使用此方法,但由于缺乏足够经验,无法建立起适合自身的成熟有效经验。勘察单位各自为政,更有甚者故意借助所谓“地区经验”达到降低承载力指标的目的。

选择基础方案时,必须将场地地层情况和地区经验相结合,以此为依据对二者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基础方案需要勘察人员和设计人一起分析研究,之后选择合理、经济的可行性方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勘察单位不与设计协商,简单考虑工程造价就提供基础方案,而设计方也常对此视而不见,为以后工程造价造成严重影响。

2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实践

2.1 采用和创新先进的岩士工程勘察技术

依据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基本原则,为了达到有效测量岩土层的评价指标与相关参数,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主要的勘察技术和方法大致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地质勘察取样、地质钻探、静探、波速测试和室内试验等。

(1)地质测绘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进行地质测绘,其主要目的为:细致地分析、调查所属地区地形,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貌特点、地质构造、地层与不良地质等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划分复杂地质条件的地貌单元、岩土的分布情况、岩土形成原因与年代、岩土的性质等,完成鉴定岩土层风化程度的工作等。

(2)岩层钻探

进行岩层钻探时可使用KY-250型钻机、100A-D型钻机等进行,钻探方法可采用全部采芯、泥浆护壁、回转钻进等方法。砂土层岩芯与粘性土岩芯采取率分别大于75%和90%,仔细观察与描述各个土层宏观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地层结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做好不同深度的底层采样工作之后再认真做好分析工作,详细记录各土层垂直与水平方向发生的变化,最终达到确定复杂地质条件岩土的工程勘察相关指标的目的。

(3)原位测试试验

使用原装液压静力触探探头完成静力触探试验的测试工作,并将采集的信息在电脑上进行分析、整理。使用标准落锤自由落体法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注意做好试验前的清孔工作,保持20次/min左右的锤击速率。原位测试试验也可以使用动力触探法,通过该方法能够有效完成风化基岩物理力学指标的确定。

(4)岩土工程勘察的室内试验

依据拟建场地环境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在室内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试验;借助于此方法,能够科学判定岩土相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岩土工程评价与分级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标准。物理性指标试验一般包括:测定土层物理性质、压缩试验、水质分析、颗粒分析等。

2.2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

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沉积地层,其土壤颗粒构成属于细砂、粉细砂一类,直径多数在1.6mm~2.2mm之间;尤其是一些地区表层的砂子含水量低、粉细砂多呈松散形状,因此不适于当作天然地基,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1)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之一:垫层法

作为进行浅层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垫层法(又称水坠法)广泛应用于黄土地区的松散粉细砂层。实施时,开挖基坑至设计处理深度,将样桩在基坑两侧设置好,铺设砂子,控制铺砂层厚度为0.25m;铺好之后,注水至与砂子面齐平的位置;在砂子中插入钢叉并摇匀。砂子如若已经沉实,则提出钢叉,并在相距0.1m位置,重新插入进行摇匀,重复上述过程。

(2)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之二:强夯法

强夯法是加固软土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借助于速度快、成本低、施工简单等优点,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夯锤下落带来的巨大冲击波与能量撞击地基土,地基土层可以被快速、有效的夯实,沙土振动液化现象、土地湿陷性、地基压缩性等都得以有效降低,实现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双重目标。

(3)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之三:振冲法

振冲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振冲法,需要添加填充材料(砾石、砂子等);另一种是不需要填充材料就地振密的振密法。在黄土地区多使用振冲砾石桩的方法,对于中等或较粗的沙砾地基多使用振密法。借助于水冲与振动加固土壤的振冲法,其对地基加固的原理也比较简单,常用于振密松砂之类的地基。此技术通过振动器冲力带来的强力振动,将松散饱和砂层得到一定液化后借助振动而实现砂粒的重新排列之后减小其空隙度,同时加回填料,通过振动器振动力实现砂层的挤压、加密。

结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尤其是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勘察工作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勘察技术探寻新的方法,才能为我国岩土勘察工作以及建筑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杨旭然,苏航,王宏刚.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7)

[2] 姜明友.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第8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检测:岩土工程;勘察; 存在问题; 对策;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solving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quality problem,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investig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码:2095 – 2104(2012)

岩土工程是一个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岩土的勘探工作对岩土工程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问题

1.1 岩土参数选择不正确

由于岩土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试样采取、运输、加工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试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的差异性及试验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测试结果失真难以避免。故加强土工试验问题和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必不可少,这样才可能避免相关指标间的矛盾,有的勘察人员对试验成果根本不进行分析评价,有的勘察报告提供的有关参数自相予盾,如原位测试结果与土工试验成果相差太大而不分析原因。

1.2 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

某些勘察单位缺乏完整的勘察纲要,甚至无勘察纲要,更无勘探点平面布置图,还有些单位纲要未经审核就已开始施工。部分单位的原始资料未进行建档归类,甚至根本没有原始资料。

1.3 忽视生态环境的论证

工程施工中一些灾难的产生往往是由勘察单位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论证不够充分导致的。如对于紧临高层建筑和公路的施工场地,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既要考虑到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所规定的要求,更应论证工程施工和运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这些工作往往不被勘察单位所重视,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

1.4 勘察质量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勘察单位也逐步实行企业化的运作。财政由原来的行政拨款改为自负盈亏,任务也由以前的上级下达转为单位自我经营。因此,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某些单位对勘察质量的管理逐渐松懈,导致勘察成果质量的降低。其表现有:

1.4.1 为争取任务,提高利润,压低预算,少做甚至不做某些项目,使勘察工作量不足;1.4.2 实地勘察中为提高效率,钻探,测试和取样不合要求,缺乏规范化;

1.4.3 某些单位甚至在原位测试中,减少实地测试,以伪造数据代替。

2 岩土工程勘察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2.1 地质测绘

岩土勘察的基础工作是工程地质测绘,也是勘察的初期阶段。对于工程地质测绘来说,指的是分析工程场地地质情况最行之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有利于准确的判断当地的地质构造,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有效的依据。通常,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为勘察提供依据。

2.2 勘探与取样

物探、钻探及坑探是勘探工作常用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勘察地下的地质结构并进行取样,分析、测试和监测。由于岩土的特性以及勘察目标的不同,采用的勘探方式也不相同,同时物探属于间接勘探,其优点在于比钻探和坑探更为便捷、经济且能及时对工程地质测绘中,急于了解的地质情况提供解决方案,常与测绘工作相结合,同时也能和钻探、坑探等方式结合使用。物探也有其不足之处,它的使用受地质条件的制约且探测结果具有多解性。钻探和坑探则属于直接勘探,能给岩土的勘察工作提供准备可靠的地下地质构造。其中,钻探使用最为广泛,它可根据地质的类型和勘察要求采取不同的钻探方式。如果通过钻探也难以勘察出地下地质的构造情况,则可以采用坑探。坑探不足在于所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机器设备较多。因此在进行岩石勘察时,应从经济性出发,避免盲目化和随意化。

2.3 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

岩土勘察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其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和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理性指标、强度指标、固结变性指标,渗透性指标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指标等参数。其中,原位测试属于详细勘察,通常要借助勘探工程来操作。原位测试的优点是立足于原有环境进行岩土尺寸大小的测定,它能分析出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同时试验周期短、效率高,但缺点就是在试验过程中对应力路径的控制不好把握,边界条件复杂以及人力、物力消耗太大导致无法大规模进行操作。室内测验的优点在于试验条件易掌控,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变化条件易控制,那么就很容易大量取样。

2.4 现场检验与监测

为提高工程效益和保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现场检验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现场检验包括施工过程中对前期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验证和岩土工程施工监理与质量监控。现场监测指的是对施工过程中各类荷载对岩土性状的反应监测,施工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等。通过检验和监测反馈的信息,可反映出某工程技术的相关参数,并及时为设计修正提供依据。

3 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3.1 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努力规范市场行为

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有利于构建全程化的监理和建设科学的建设程序。这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通过推进全程化的监理,工程建设中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方法,才能保证勘察质量的工程质量,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2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努力规范市场准入

近年随着政府对勘察单位的清理整顿,以及勘察设计资质的换证,这些措施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化。但目前我国勘察资质的门槛较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也有待完善,特别是以高级工程师来衡量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这种做法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尽快实行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相当必要。通过对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的双重管理来规范勘察市场,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勘察技术水平。

3.3 力争在岩土工程勘测中采用先进的勘察技术

为提高准确性,在进行岩土工程的分析评价时,可采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还可在勘测中运用回归分析法来确定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最后为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在对勘测资料的整理中可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

3.4 加强勘察设计单位质量认证不断健全质量管理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模式为标准的结构管理。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进行运作,运用PDCA 循环对岩土工程勘察进行实施行,管理和改进,这有利于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同时满足顾客的需求。

第9篇:高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范文

关键词:荷载试验;规范;承载力

1不同规范中载荷试验规定的对比(见表1)

2浅层载荷试验和深层载荷试验的理解

上述四种规范对载荷试验都有规定,其中深层载荷试验三种规范有,浅层载荷试验也是三种规范都有(岩基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常可理解为浅层载荷试验),正确理解浅层载荷试验和深层载荷试验对理解上述四种规范中载荷试验的规定是关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浅层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深层载荷试验的试井直径等于承压板直径;当试井直径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土的高度不应小于承压板直径,深层载荷试验的试验深度不应小于5m。浅层载荷试验和深层载荷试验的区别并不在于试验板所在位置的深浅,而主要在于试验压板的周围有没有边载,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表面还是内部。深层载荷试验过浅,不符合变形模量计算假定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内部的条件,深层载荷试验的条件与基础宽度、土的摩擦角等有关。例如:载荷试验是在10m深的基坑底进行,不管这个深度是否超过5m,由于没有边载,仍然是浅层载荷试验;反之,如果试验深度5.5m,但试井直径与承载板直径相同,有边载,则属于深层载荷试验。

这里假设两类试验,深层载荷试验为A类试验,浅层载荷试验为B类试验,两类试验的差别如图1所示。在做B类试验时,虽然压板的位置比较深,但由于压板周围没有边载,不具备荷载作用在半无限体内部的条件,只能作为荷载作用在半无限体表面的条件来考虑,还是浅层载荷试验。

举例说明:如图2所示载荷试验,挖孔扩底桩深13m,孔底土为粘土混角砾,勘察报告提供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fak=240kPa,桩端端阻力特征值qpk=1200kPa,检测单位在扩孔底进行载荷试验得该层土承载力特征值为880kPa(极限值1760/2=880),检测单位结论是达不到1200kPa,满足不了设计要求。

上述试验分析如下:首先我们分析这个试验究竟是深层载荷试验还是浅层载荷试验,虽然试验的标高是在地面下13m,但由于在扩底桩的底部做这个试验,试验的类型应该属于B类试验,是没有边载并在半无限体表面施加荷载的试验。因此,试验的结果应该是天然地基的承载力,而不是桩端阻力。

再分析这个试验设计存在的问题,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勘察报告的桩端阻力,因此结论认为试验结果没有满足设计要求的1200kPa的桩端阻力。但由于没有做A类试验,压板的四周没有边载,所以试验结果就不可能反映深度效应的作用,与桩端土的承载机理明显不符,不能作为桩端阻力使用。这说明在做原位测试时,如何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选错了方法,那试验结果对工程是没有用处的。

3分析结论

四种规范对载荷试验都有规定,笔者认为不同规范侧重的方面不同,试验的规格和方法基本一样,但试验结果的应用却不一样,具体分析如下。

①《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关于浅层载荷试验和深层载荷试验的规定基本是一致的,浅层载荷试验用于确定天然地基承载力和土的变形模量,不能确定桩的端阻力;深层载荷试验可用于确定地基承载力、桩的端阻力和土的变形模量,浅层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为fak,而深层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已包含了深度效应,不作深度修正,只需宽度修正的fa。两种规范不同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中将深层载荷试验的试验深度3m改为5m,因为深层载荷试验过浅,不符合变形模量计算假定荷载作用于半无限体内部的条件。

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岩基载荷试验确定是岩基天然地基承载力,属浅层载荷试验,在不小于3个试验点数量中实测的承载力取最小值(其它规范为平均值),且得到的岩基承载力也不进行深宽修正。

③《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大直径桩端阻力载荷试验,用于实测桩端阻力qpk,为深层载荷试验,它要求荷载板直径等于试井直径,荷载板周围有边载效应,不能有临空面,否则试验为浅层载荷试验。测定扩底桩的桩端阻力载荷试验,应在扩底之前进行试验或预埋荷载箱试验。

④《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实测经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fak,为浅层载荷试验,它要求荷载板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载荷试验荷载板面积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实测的地基承力进行修正时宽度修正系数取零,深度修正系数取1.0。

参考文献

[1]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JGJ72-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