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86-02
1现代教育技术的解读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在实现教学和教学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现代”二字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现代科技成果与系统思维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得我们的教育技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众多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阐述,获得广泛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众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沟通和控制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它紧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为其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技术方面的核心。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是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幻灯投影、电影、视听设备、计算机、网络、卫星和其他教育媒体来展现。无形技术,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学过程,可以说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内涵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作者认为,把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这个综合体(物质工具和教育理论)的能力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将更能体现出其“现代性”,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载体,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而能否灵活运用这两种技术从而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之特性,则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课堂中有效实施的保障。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民主化,展现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迸发强大的冲击力。然而,在特定的教学应用程序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如技术中介,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偏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潜在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1一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为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海南S中学见习期间,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观摩,同时以针对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和针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形式,对海南S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前者旨在以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后者旨在了解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其中,本次问卷发放数为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无效问卷1份,空白问卷1份。同时,对该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了解。
2.1.1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相关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实施,硬件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包括计算机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综合硬件设施。
近年来,海南S中学现有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实验室32间、多媒体演播厅1间、语音教室4间、计算机教室5间,有教学和办公用电脑460多台,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电化教室,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不断地扩建的宽带校园网实现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高速网络化,学校电子阅览室与公共信息网、教育科技网、国际互联网联通。由此可见,该校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硬件环境。
2.1.2海南S中学初中某班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基本情况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调查显示,9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4%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加吸引学生
另外通过对海南S中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62%的同学比较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1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另外还有25%的学生对使用或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什么感觉。总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更加吸引学生,
(3)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亟待提升
对海南S中学的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前者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占到将近一半,但另外有21%的学生表示上课容易分神,而另外32%的学生认为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应及时修正,加以提升。
针对上述产生的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效率问题,为提升该校的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技术之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化。作者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两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两名教师分别为26年教龄与5年教龄)。同时深入课堂,对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观察,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1.3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对“教育”的掌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程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主要指计算机及各类教学软件的交叉操作技术)。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阶段,即计算机操作技术。如被问及“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理解”时,各位教师对“教育技术”一词虽熟悉但模糊,第一印象基本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这种对教育技术的片面理解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硬伤”。如果仅仅用计算机和幻灯片代替教材,那么又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呢?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应重新对“教育技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即教育技术不仅仅包括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术,还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方法。大多数时候,这些关于“教育”技术的方法往往是隐形的,大部分时间都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课堂氛围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术包括隐性的“教育”技术和显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2)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也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张。但在很多情况下,现代技术间接却有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作者在课堂观摩时便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简单移植型,即教师将教材内容移植到PPT课件上,省去板书环节(或只有很少的板书),而学生由之前的看教材转变为看课件,依然延续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中鲜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果有,也只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才能有所展示。一般正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某些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际上恶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另一种是表演型,为了应付其他教师的课堂观摩和教学评价,教师倾向于制作华丽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表演性质的师生互动。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真正目的并非指向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自己教学环节的完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表演秀”。
(3)学生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并且利用电脑学习率上升,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94%的学生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6%的学生使用电脑时间最短也在一年以上,因此学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已相当熟练。通过与一名教师的交流,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相比,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情况都相对较弱。而教师(尤其是教龄长、年龄大的教师)如果平时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或许还不及学生的水平,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防止落伍。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低效教学”的一大因素。及时抑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对于提升该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针对教师这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3.1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将什么作为关注的核心?是简单的教材移植还是制作华丽丰富的课件,还是学生自主的发展和教师知识的指导。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始终只能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主体,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无论课件如何精美,画面如何丰富,都将脱离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观,避免陷入“操作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活泼的交流互动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3.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要定期为在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参观兄弟学校或在此领域较有成果的学校,以借鉴对方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可取之处,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可以获取、使用并发展信息技术的一种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能够获取信息能力和态度。因此,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应掌握的制作,开发和应用课件的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利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建立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水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节课的课件,并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师生角色互变,每周安排一位学生讲课,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学生在制作课件或讲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作为倾听者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反馈。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掌握,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3.4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在该校的课堂应用中虽存在着某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青年教师是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老教师可以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青年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能力,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水平的有利途径。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一、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学生主体
语文教师要有为理想教学结果而教的观念和高效率教学的观念,认识到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关系,追求教学的高效性,力求使教学时间最少,教学精力最少,而达到的教学效果最优,教学效率最高。着眼于此,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语文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在《菱角的喜剧》这课中,对于“菱角的喜剧”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核心问题,教师不需要自己概括给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步步为营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以课文的行进线索为自己的思考线索,通过自主思考,借助小组合作,积累思考经验,一步步地明确“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这个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二、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觉能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学生课前的独立阅读,可以使他们获得开启理解教材的钥匙,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疑难点。学生在听课时能自觉参与课堂,提出他们在预习中的质疑,教师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突出重难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
由于课前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身受益。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例如在古文单元教学中,尝试改变过去教师逐词逐句的讲解、学生一味在书上密密麻麻记笔记的方法,而是在课前先提出自觉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最后教师统一引导学生预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并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学过程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指导学生必要的预习外,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宝玉挨打》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篇章,课文的节选部分出场人物众多,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明确材料架构,从大量的人物中选取主要的人物来进行分析研究,成为笔者首先考虑的问题。经过讨论将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作为本课的重点。为保障学生在课上能够用更短时间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内容有所把握,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宝玉挨打》内容,预设打前交待起因与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两部分内容,给学生锁定需要完成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阅读并注意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的细节描写为代表,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把握。课堂设计中,笔者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选择,将其主要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在第一个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第二个思考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第三个思考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第四个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对于这四个问题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要求其给出一定的书面解答,教师在穿插巡阅的过程中,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思考,一方面通过“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掌控,在自主研读结束后,教师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交流,从而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四、引入多媒体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以计算机或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走进校园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将使广大师生梦寐以求的富有诗情画意、充满灵感、张扬个性色彩的语文教学由理想成为现实。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呈现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讲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中,我制作优美的图片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力,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创设出更多精彩灵动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愉悦和兴趣中学习语文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潘云红.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文理导航,2011(2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 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 ,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实录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课间播放汪峰的歌曲《我们的梦》)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歌名是什么?
生:《我们的梦》。
师:对,这是汪峰的作品,这里所讲的“我们的梦”是指什么?
生:2008年奥运会。
师:那我们的梦圆了吗?
生:圆了。
师:是的,我们的百年奥运梦最后圆了。在40多年前,有位黑人也有个梦,到底他的梦能不能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我有一个梦想》(板书)。光从这个题目来看,你来猜猜本文会写什么内容?
生1:马丁·路德·金在讲自己梦想的内容。
师:嗯,他的梦想“是什么”?
生2: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怎样去实现这个梦想?
师:很好!光从这个题目,我们就已猜到了课文的内容。其实“看题目,猜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常见方法;同时也是对我们写作时拟一个好标题有重要的启示。我把刚才大家讲的几个方面板书一下。(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地整理下文章的结构。整理好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生3:1~7段是“为什么”,8~17“怎么做”,18~34“是什么”。
师:谁有不同意见吗?
生4:1~6段是“为什么”,7~17“怎么办”,18~34“是什么”。
师:根据这两个同学的意见,18段到课文最后归纳为一部分,分歧就是第七段到底放到上一层还下一层的问题。好,那我们先齐读一下第七段。
生:齐读第七段。
师:读了之后,请你谈谈归为哪部分更好?
生5:归于“为什么”更好,因为这段讲的是梦想不实现就对国家带来的不良影响。
师:有道理。所以这段划到“为什么”部分也许更好。现在我们统一一下,1~7段“为什么”,8~17段“怎么做”,18~34段“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班刚好是三大组,我们就分组研读一下。第一组主要研读“为什么”部分,第二组研读“怎么办”部分,第三组研读“是什么”部分。这次要精读,深入领会每个部分的内容,还有好好品位一下语言,等下推代表全班分享。(约5分钟)
师:我们先请第一组的同学先来讲一讲,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
生6:因为当时的美国,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师:为何得不到保障,就想到这个梦想?
生7:因为100年前,有个《解放黑奴宣言》。
师:这个宣言是谁签署的?
生7:林肯。
师:100年过去了,黑人本应得到解放,可是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举个例子,就在这次演讲不久之前,一个黑人妇女因乘坐公交车没有给白人让座就被捕入狱,这件事正是这次25万人大集会的导火线。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8:有句话更形象:“诺言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师:对,正是因为这个诺言没有兑现,那么没有兑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哪一段最能集中反映这个现象?
生:第三段。
师:那我们来齐读第三段,看看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9:100年后的今天,黑奴的生活现状。
师:那么100年后的今天到底怎么样?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下第三段。
生10(一女生读第三段)
师:我们先不点评,再请一位男生读。
生11(一男生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太温柔了。
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生12:4个“100年后的今天”。
师:对,这个时刻很重要,时间很长,所以这个时间要读的慢一点,突出时间长。请关注这种反复咏叹的手法。还有其他需强调的吗?
生13:镣铐,枷锁,备受压榨,仍然,萎缩,流亡者。
师:很好!请关注这里主要用到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与排比。
师:还有其他需突出的吗?
生14:最后一句的“骇人听闻”。
师:好的,我们突出这些词再次读读看,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15(一女生范读)
师:读的不错,突出了重点的词句。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
生:全班齐读。
师:读得非常到位,为我们自己鼓鼓掌。100年前,宣言给黑人带来了希望;100年后,诺言仍是空头支票。这正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研习“怎么办”部分?
生16:第十段,要“坚持向前”。
师:坚持到什么时候?
生17:正义和公正实现的时候。
师:哪些段落最能体现?
生18:11~14段。
师:那这样好不好,我来问你们来答,我们一起合作读这几段话。
(师生对读,师换读“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为“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满足”“你们难道还不满足吗”“你们现在总该满足了吧”,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坚定。读完后,学生自发鼓掌,课堂第一次形成)
师:哪些词要突出?
生19:只要,就,仍然,决不。
师:关联词和形容词要突出。大家刚才的回答非常肯定有力。这是“怎么办”的一种方式,要“坚持到底”,还有其他方式吗?
生20:第八段,要不断升华到精神境界。
师:那我们具体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生21:不采取暴力行为,要举止得体,有纪律。
师:这让你们想起谁了?
生22:印度的“圣雄”甘地。
师:是啊,暴力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非暴力有时比暴力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说马丁·路德·金提出的“怎么做”相当有道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习“是什么”部分?
生23:他的梦想是使黑人得到白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
师: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
生24:平等,自由。
师:我们在这一部分的最多的就是“自由”,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那我们现在去现场体会一下他讲话的语气,同学们对照课本,听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像。注意他讲话的语气和神态。
生(看视频,听录音,约3分钟)
师:对于他所说的梦想,你对哪几段最有感觉,以他的语气选2~3段来读一读。等下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来展示一下。
生25(演讲21~22段,掌声)
生26(演讲22~24段,掌声)
生27(演讲20~23段,掌声)(课堂第二次形成)
四、读写结合,促进内化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刚才大家的演讲都热情洋溢。接下来试着用笔写下你的梦想,仿写这几段,注意修辞,等下向全班展示。(约5分钟)
生28:我有一个梦想,我想解下背上沉重的行囊,无忧无虑地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化成一束蒲公英飞到一片我能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可以站在高高的山峦上毫无顾忌地放声歌唱!(掌声)
师:看来我们的高中生活实在是任务太重,压力太大了。谢谢你的坦诚,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生笑)
生29: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贫穷和战争的硝烟能够随风而去;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欺骗和狡诈将不会出现在人们之间;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正义和无私能够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永远长存。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掌声)
师:你很有正义感,向你致敬!(生笑)
生30:我有一个梦想,能在喧嚣的城市中觅一处净土,被清新的空气包裹,用澄澈的甘泉洗涤那沾了些污秽的灵魂;我有一个梦想,那常受着煎熬的天空可以褪去黯然的黑幕,重新焕发属于他的湛蓝;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每一个湖堤上都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像镶嵌着玛瑙的绿带系在祖国的腰上。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掌声)
师:你非常有环保意识,向你学习!(生笑)(课堂第三次形成)
五、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师:让我们回归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它实现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实现了”,有的说“没实现”)
师:你们怎么判定的?45年之后,另一个黑人也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他就是奥巴马。现在我们来听听他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发表的就职演讲。
生:看奥巴马就职演讲视频。(下课铃声响)
师: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大家一起去探讨。下课。
课例反思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正是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而展开的。这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的定位非常正确,主问题设计非常灵活,课堂节奏把握得非常恰当,体现了较强的语文课程意识。课堂上无论是学生、执教者还是听课老师,都跟马丁·路德·金一样心潮澎湃。这堂课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并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多种体验中学习语文,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1.阅读主问题与关键词相辅相成。本课的一大亮点是问题的层递性与课堂的开放性。尤为难得的是本文的三个主问题(梦想“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均来自于学生,而且三个问题的解决具有层递性,第一个问题的展开是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第二个问题的展开是师生合作提炼关键词,第三个问题的展开是学生自主提炼关键词。随着问题的推进,课堂自发形成了三次。主问题与关键词相辅相成,使得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2.课堂在朗朗书声中彰显语文味。语文课非读不可。整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演讲这种实用文体的特点,以朗读与演讲为主线,抓住了文章三大部分里的三块内容,以不同的方式(齐读、个读、分读、师生对读等)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尝试上台演讲,整堂课氛围活跃,语文味浓厚。
3.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齐头并进。本堂课尝试着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打通,使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需求得以激发和满足,从而使阅读思维与表达交流思维得以融合。为此设计了仿写“我有一个梦想”环节,学生文思泉涌,佳作频现。除了课堂上展现的三位同学之外,另据课后收集,大部分同学都写得相当出彩。
4.现代媒体与传统板书相得益彰。这堂课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引入了“《我们的梦》歌曲”和“马丁·路德·金演讲”“奥巴马就职演讲”两处视频,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而全文的思路则通过板书比较好的体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点最后连成一个“心”形,“心”形中间是“梦想”两字。传统板书和现代媒体两种辅助手段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关键词】追求精彩;实现有效;策略思考
教育部于2011年在首次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标准更利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更利于我们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学到诸多的有价值的数学,更有利于我们小学生能够得到一般的发展。应当说这是课程设置的利好性,实际操作如何,应当说是另一码事儿。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去呈现出诸多的精彩,那么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则可能会打着折扣。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去使得自己不打折呢?笔者以为必须精彩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通过课堂的精彩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追求精彩数学课堂必须保证课程资源与小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并毕生所追求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他所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应当是数学中有生活,生活就是数学。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虽然我们使用的是我们苏教版的教材,属于地方性教材,应当说与我们学生的生活之距离不是很大。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们江苏省南北的距离长,长江沿线的经济比较发达,苏北地区的经济则显得比较之落后,经济之间的差距导致教育之间、学生学习生活的差距加大。由此我们则可看出我们小学生所使用的数学教材与我们所教学生的生活还具有着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保证数学课程内容与我们小学生生活之间的完美的融合应当说是十分需要的。所以,数学教学的一系列的活动,笔者认为应注意课程资源与我们学生生活的密切结合,尤其注意努力挖掘数学课程的内容与我们小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追求精彩数学课堂必须保证师生之间及小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教学的实践则充分地告诉我们:我们所极力追求的有效乃至于高效的教育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学与我们教师教的完美统一,也应当是我们学生之间互动地学习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则更加需要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更加需要我们成为学生互动学习活动设计的探究者。平时的数学课程的教学我们也想让我们学生去进行实在意义上的互动,但是,往往给人们的印象是虚假的,并不是我们要去作假,而是我们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而形成了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相关假象,直接导致我们小学生去做些假性的互动、假性的思维、假性的探究乃至于比较令人不能信服的假性的合作。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尤其注意通过真性的互动去让我们小学生达到与教师、同伴高效互动的目的。首先是我们教师与小学生的互动之心应当是十分真诚、真挚而又友好的,为何要提出这样的话题,因为我们在平时虽然总要让学生去合作,但学生之间尤其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依然是我们教师在掌管着整个的探究活动。因此,笔者所让学生去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都在一定的意义上力求做到了有着意义和价值的。
三、追求高效数学课堂必须保证教学过程与教学之评价的相得益彰
新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并列提出了四点之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这四点建议中第三点虽然看上去似乎不是我们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与我们也是有着极大的关系,譬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这四点建议条条与我们的教学有关。笔者在此谈及的是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相得益彰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我们以往的评价问题出在哪里,窃以为主要出在我们实施的是终极性之评价,忽略形成性的评价;关注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所以这样的评价从根本意义上讲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帮助的,对我们小学生也起不了多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仅凭试卷是根本促进不了我们小学生去踏实、认真、愉悦而又高效地学习的。因此,平时的数学教学我力求去充分地做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到教学中的评价有着诸多的优点,但我们也要注意做到评价方法得当而又得体,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也看到我们诸多同仁在评价中已经到了极为肉麻的地步,除去“你真棒”,还是“你真棒”,不棒也说是棒,光顾着激励,不看其激励有无实实在在的效果是不行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该肯定的我们不应吝惜夸奖的语言,不足的地方我们应启发他们。虽说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但对我们教师课堂中的启迪性语言甚至于启迪性的评价还是听得懂的。依笔者所见我们数学教学中的评价还是多给点学生启迪意义上的评价,这种评价从某些意义上来讲既是对学生学习以往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未来的启迪,起着较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超群.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02
[关键词]研读教参;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3501
近年恚补充到我镇的新教师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学校聘请的临时代课教师,他们基本上没有教育实习的经历,特别是小学教育实习的经历。因此,这些教师在最初任教时,课堂教学中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非常需要得到一些教学指导和训练。
一、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不全或超纲。如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计算,而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第二,教学目标达成度低,主要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没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第三,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不突破。主要表现在时间分配不合理上,导致教学重点讲不透,学生不理解,难点问题避而不讲或一带而过。
二、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研读教参
新教师的教学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没有吃透教材。研读教参是吃透教材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师解读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研读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一,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集中认识1~5各数,知识点包括基数含义、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等,认数与加减计算穿行教学。加减法包括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安排在其后。本单元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为以后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教师不能因为内容简单而不重视。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等于、大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2)在数概念的建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并适时适度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3)使学生在计算中了解数学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
第三,确定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数概念和加减法含义,但教学生写好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写数字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为初入学的学生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
第四,研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本单元的教材编排特点有九个,其中“认数和加减计算穿行教学”虽不单是本单元的特点,却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的难点,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使学生熟练掌握5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五,研读教学建议。本单元不仅要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和落实,而且要把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形成符号意识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还要适时适度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占的比例很大,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则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可先通过实物情景图、直观图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思维训练,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再通过算法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二)研读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
首先,关注教材旁注,了解编写意图,明确知识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1~5的认识”中的“认、读数”等活动,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这里的教学重点是1~5各数的含义和写法,教学难点是1~5的写法和初步建立数感。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综合教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11-02
现代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教学的目标是一个更综合、复杂、动态的概念,因此对于高校课堂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也就具有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多元化的特点[1]。
一、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现存的问题
1.过分关注“生评教”,其他评价方式流于形式。高等院校越来越意识到高校已经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员,收费制度改革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市场属性[2],必须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与评价。“生评教”这种方式及其结果也因此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然而,世界各国高校的实践均证明过度依赖生评教已经引起分数膨胀、课程教学贬值的问题。在美国大学中,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要求学生在评价表上填写个人信息。但是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不署名的;有些即使是要求署名,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评价是真实、有效的。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应包含专家、领导、学生和同行以及师生自我评价等多个角度,使得多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形成相互印证。许多高校组织的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已经涵盖了以上各种。但这些方式之间往往是割裂和孤立的。这也是各种评价结果在实际中没有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造成其他形式的评价流于形式。
2.评价内容和标准过于单一。不同领域的课程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在同一个专业内,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关注点和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除此以外,特点鲜明的行业类院校,其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有别于其他一般类综合性大学。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课程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一会造成评价结果缺失客观性、适用性和准确性,另外还会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除了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区别外,还应注意教学过程阶段的差异。课程教学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效果阶段构成。准备阶段需要关注教学意向、教学观、教学策略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期、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安排是否合理及环境资源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施阶段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实际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否和谐及满足教学需要;效果阶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公平、有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并及时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制定有效解决措施[3]。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阶段采用相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另外,在同行评议中,由于受资源和条件所限,成员绝大部分属于其他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受专业领域所限,很难发现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
3.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反馈。“评价”不是教学评价的单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激励、调节和改善的作用。因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使得被评价对象(教师或课堂教学)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评价主体对其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并不完善。学生评教成绩、同行评议结果、专家和领导的建议,被评价的教师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也缺少对这些评价结果的分析、评议及对问题改进措施的制定。反馈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教学评价过程不能构成完整的回路,其本身的意义和功能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造成部分教学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主体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评价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于解决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初步建议
解决和改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工具方面共同入手,寻找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并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多样性课程教学的评价,应从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以及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设计评标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也有统一的规律和共性的教学要求,不可能一门课程一个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比如笔者所在高校,鉴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分类的现状,建议从专业大类入手(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分别设计理论课、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不同评价主体关心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专家评价一般侧重在专项诊断与分析;同行评价侧重于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协作关系和敬业精神;学生评教侧重于课堂教学效果;领导评价应侧重对教师专业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4]。这些侧重点也应在不同类别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
2.构建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许多高校目前已经构建了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关键需要真正充分发挥各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因而,本文建议以目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为基础,采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赋予不同教学评价方式的结果以相应的评价权重,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势,定期给予每门课程综合的教学评价结果。
3.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建立多渠道、多手段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在线评价比纸质表格评价的效果更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在线评价可以使得被评价者及时、全面获得评价结果的反馈,并第一时间针对评价结果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建议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评价和反馈网络,使得学校、学院、各评价主体及被评价者能获得教学评价结果的相关信息。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全过程环节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和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议,形成系统的、闭环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全过程的构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参考文献:
[1]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79-81.
[2]蓝江桥,冷余生,李小平,余敏,舒重胜,石绍应.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96-100.
关键词:精品课程;ITIAS;教学录像;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72-05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录像是体现课程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客观反映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集中反映了课程教学团队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娴熟的教学能力技巧,丰富的教学内容资源以及高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6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其中5000门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的方式建设。[1] 如何提升现有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质量,使之适应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录像的深入观察和数据统计,研究总结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特征、拍摄要点和存在问题,对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一、ITIAS在课堂教学分析中的应用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以下简称FI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系统。该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和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2] FIAS虽有其优点,但是其强烈的结构化、定量化研究特点,且无法反映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给它的应用带来局限。不少学者对其作了改进。首都师范大学的宁虹教授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对FIAS进行了三方面的改进:(1)对编码的赋值赋予意义的联系;(2)绘制主要参数的动态特征曲线,描述课堂教学过程;(3)通过描述性观察、访谈获得质性资料,与FIAS 主要参数及其动态特征曲线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2] 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能够反映学生行为的内容,以及能够反映多媒体技术与师生互动的内容,并将改进后的编码系统称为ITIAS(Information Techno -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以下简称ITIAS),具体内容见表1。[3]
由于改进后的ITIAS更能全面体现课程教学过程,且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演示系统授课,因此本研究采用将描述性观察、课后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与ITIAS编码系统对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结合的研究方法,既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课堂的原貌,又保证了课堂分析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二、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分析
本研究从我校已拍摄完成的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课堂录像中选取出15门精品课程的20位主讲教师的20节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课程涉及医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等不同学科,所有主讲教师均为该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这其中校级以上教学名师就有10人。首先采用ITIAS 编码系统分别对20门课堂录像进行手工编码。为了确认编码的准确率,我们利用可以读秒的视频播放软件对课堂录像进行反复查看确认。将这些编码对每部课程录像生成迁移矩阵、动态特征曲线、课堂交互行为比率表。记录编码的同时用文字在课堂记录表中描述课堂教学过程。然后利用分析矩阵法、比率分析法、时间线标记法等,从课堂结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效果5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课堂结构分析
图1为20节课的教师言语比率、学生言语比率及课堂沉寂比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师言语比率集中在48%-86%之间, 学生言语比率在6%-27%之间, 课堂沉寂比率集中在8%-31%。这说明所有课堂均采取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师生积极互动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课堂录像观察发现,课堂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语言不多。课堂沉寂部分中一部分是学生在思考问题,一部分是学生在做练习。
通过ITIAS的代码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状态按时间发生顺序进行统计,我们汇总出每一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交替出现的次数,见表2。学生的主要行为是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发言,平均每节课学生行为频度次数为10次,这说明主讲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讨论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自我。
教师实时发问比率,反映的是教师利用学生的观念,立即使用问题的方式以响应学生话语的倾向。数值愈高,表示教师愈能实时追问学生的话语,其计算公式为:
从图2(教师实时发问比率图)中可以看出教师实时发问比率大都集中在43%-56%之间,说明20位主讲教师倾向于通过问题来引导教学的进行,能及时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通过ITIAS迁移矩阵我们还能观察到主讲教师提问的创新程度。教师提问驱动学生回答的情况,代表了训练型提问的程度,由矩阵中的4-4、4-8、8-4、8-8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显示;教师通过接受或采纳学生意见诱导学生主动发言的情况,代表了创新型提问的程度,由矩阵中的3-3、3-9、9-3、9-9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显示。[2]通过对20节课的迁移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有14节课形成了由3-3、3-9、9-3、9-9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主讲教师提问的创新程度较高。同时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观点不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
2.教学风格分析
通过对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率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风格的倾向,其计算公式为:
从图3(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率图)可以看出所有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率均大于100%。这说明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是以趋向于接受学生的情感,鼓励表扬采纳学生意见的间接影响为主,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录像观察发现,主讲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是以讲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
3.教学方法分析
通过录像观察,20节课的主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经过精心备课,大都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频次如表3所示。
20节课均使用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表明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受欢迎。根据课程学科的特点,主讲教师已经不满足于一节课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融合。
4.多媒体技术应用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20节课的录像,统计出每节课中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如图4所示。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由于学科的不同数值各不相同。医学课程涉及大体标本,教师将实物展示台、虚拟实验室与计算机相结合,因此数值较高,而数值较低的是理工科中与定律运算推理有关内容的课程,这些内容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
5.教学效果分析
图5为20节课程中积极整合格与缺陷格占总采样的比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每节课积极整合格的比率都远大于缺陷格的比率,说明这些课程主讲教师很少用指示的口气直接控制学生,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双向的。通过录像观察发现,主讲教师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反馈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课堂教学特征总结
通过对20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课堂录像观察与数据统计分析,我们看到主讲教师们仪表端庄、大方,讲课从容、镇定、有激情。作为教学名师,我们将他们的教学特征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对待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
主讲教师们经过精心的备课,认真消化课程内容,通过富有激情的讲课,将学生吸引住。主讲教师多为该专业领域的科研专家,他们在讲课时注意把自己学科的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里,深入浅出的讲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们善于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各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综合运用,体现了“教无定法”的思想。
2.知识广博、专业精深,注重基础
无论医学、理工还是人文学科,教师都有深刻的思想,有全面的、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他们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关注基础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以及与前沿工作的关系。这样不仅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比如1号课程教师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开拓了视野,体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3.注重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讲解所占的时间较多,但他们并不是一直在讲授课程。教学教的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对学生灌输观点或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悟道”。
4.关注、尊重和理解学生
通过课堂录像观察,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并对学生给与表扬或鼓励,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的讲授内容,师生交流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5.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技术的先进不能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教学思想,实验演示,现场学习等是技术无法代替的。教师们应结合学科特点组织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拍摄技术及要点
教育部在2010年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技术标准》,目前各个高校都按照这个标准拍摄课堂教学录像,有很多学校按照技术标准建立了全自动课堂录播教室拍摄课堂录像,拍摄制作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流程化。为保证录像的教学质量,在准备和拍摄时,结合学校精品课程录像拍摄经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教师服装颜色应着暖色调,与黑板和白墙有区别;服装款式宜正装,最好有口袋,方便放置无线话筒;服装花色上不宜选择格子和条纹的图案,以免在镜头中产生眼花的错觉;
2.教师要尽量将学生安排在满足摄像机最佳拍摄的位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安排在教室中间,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教师要维持好上课纪律;
3.讲课的课件要在上课前提前拷贝到教室电脑中,并播放调试好,防止教学过程中因课件播放的问题而中止课程的拍摄;课件的背景与文字要有明显的色差;非音乐类课程要慎重使用音乐和课件切换特技;
4.一节课50分钟,包括导语、正式内容和结束语,要连贯完成,不能讲与课程主题无关的内容,不能做小动作,影响拍摄画面的效果。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教育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制定了教学与技术规范,与其对比,我们现有的教学课堂录像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录像是在互联网上共享的,有些主讲教师讲课中带有地方口音,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传播的效果,建议教师在拍摄前至少将主要的名词术语的普通话练习标准;
2.所有课程均为随堂拍摄,均是在学生原来上课的教室拍摄,没有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建议拍摄部门要为教师选定光线好、环境整洁的教室;
3.教师虽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备课,但面对摄像机镜头,仍然有点紧张不够自如,有时仍然会出现一句话重复几遍在说的状况,建议拍摄前与教师多交流,让他们把摄像机视作学生在听课;
4.使用双机位拍摄-后期剪辑模式制作课堂教学录像,不能完全生动展现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互动环节,1个游动机位很难立刻追赶上学生回答问题,在做实例展示时,很难多角度反映教学内容,建议参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技术规范,将拍摄机位增加到4个,并根据教学内容先期进行脚本设计,将拍摄镜头设计好,使用导播台,导播工作站、专业录音话筒等设备现场实录。
5.目前使用的2010年版的《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规范》压缩视频文件,图像较小,视频不清晰,特别是动态的镜头都是模糊的,建议参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技术规范压制视频文件。
六、小结
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开始,为更快地适应新的课程建设发展需求,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目前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找出问题与不足,对拍摄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高[2011]8号文件,“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280(5):23-27.
[3]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9-21.
一、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初三英语课堂上教学的讲解基本上还拘泥于材料的信息,而开放性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比例还较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堂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炼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
2. 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材料,没有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扩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正真做到对学习进行基础知识点、中考热点和中考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的活化;课堂节奏过慢,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3. 对中考的研究不够,对中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的了解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依赖于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理,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要构建,以至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 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时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统一。
二、 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复习出现了许多问题。
1. 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
2. 对英语课堂知识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利用课本,适时的归回书本复习缺乏系统性,学习缺乏主动性。
三、 对策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改进
1. 要有课堂效益意识。
2. 教学效益首先体现在课堂教育信息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媒体的使用上。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的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最终提高听课效益;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设计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发的指导,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考信息,扩展教学内容。
3. 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的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
为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性的调整。
4. 注重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即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语法项目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扩宽。
5. 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有正对性的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对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 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是抓住课本,有效复习。教材和教学大纲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二是系统归纳,理清脉路。总复习,要突出一个‘总’字。面对上千的单词,成百的单词和词组,几十中句型,通过复习,要使学生对初中三的英语学习有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语法项目,小到具体的知识点,是学生脑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充实的‘网路图’。
三是专项练习,有的放矢。对与以往总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讲解与训练,搜集、积累学生平时在各方面出现的错误,逐题突破。
(三) 复习提示和建议
在复习中,教师因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错题,把试卷和做过的练习题中的错题整理出来,专门抄写在一个本子上,及时订正反馈。
1. 立足基础
复习时要强调基础知识,建议学生将已学过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分类,以便使零散的知识连贯起来。可将动词时态、语态作为复习重点,复习其他词类时要多关注固定用法、平时常见的错误及教师课堂上提出应该注意问题等。句法复习时要多注意并列句、复合句,特别是平时容易出错的内容。
2. 查缺补漏
复习时要强调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学生不要搞题海战术,把各种针对性比较强的综合训练作为检查存在不足的工具,重点突破那些平时没有熟练掌握的内容。
3. 注重复习技巧
复习时应采取正常的解题技巧、思路和方法,包括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应该把各类题型进行分析、归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才能解题时多角度深入的理解题意,扩展解题思路。
4. 对不同学生进行必要的分类指导和心理指导
一个班级,总是存在这学生差异。在中考复习中,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要不太妥当的。对优生而言,要求他们巩固所学,力求进步;对后进生而言,要求他们巩固让他们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尽可能搞好复习。
5. 研究中考命题的改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