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心理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张国磊 杨龙滨 李晓明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 高等教育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文章根据心理研究理论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分析了进行教育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多种教学方式。
一、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客观上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探求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1.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并适当重复;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人数众多,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笔者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做过如下尝试: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不做其他注明,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笔者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如A-,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
3.按照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练习。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lls研究得出了“遗忘曲线”:即记忆初期遗忘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关于记忆的研究还表明,克服遗忘最有效的途径是复习。因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后短时间内组织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举出与实际相关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演习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学生课代表及时沟通,通过课代表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一定做到及时批改、反馈,形成有效的复习监督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同激励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又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每个环节的良好掌握,最终会积累成课程教学总体的良好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却非常敏感、排外;他们冲劲十足,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但心理状态不成熟,情绪变化强烈;他们要求独立,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要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以情感人,尊重和欣赏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而使学生放弃学习。
5.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严明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而不是师范专业,专业、术业有所区别,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同时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如此,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关键词] 心理学 课堂实践 整合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时候是慈母,有的时候是严师,有的时候又是朋友,教师除了扮演好上述的各种角色,还必须是心理医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握学生心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师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新的时代,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而是要教师多渠道、多方面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背景,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区分问题的原因。对一些错误的问题,要加以冷静的分析和引导,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提前预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通过各种心理咨询方法给学生以心理安慰和指导。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同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整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合理运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课下多与他们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使教学计划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一个教师对学生要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把握适当时机,创造各种条件增进师生感情,正确耐心地引导学生,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去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在教学过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使之认知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及意志活动都处于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虽然“鸦雀无声“,看似都在认真听讲,但学生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有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都无从把握,更不用说学生学会与否。教师在授课当中,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要“乱”中有“序”,“严”中带“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参与的乐趣。
4.要利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起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形成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快乐的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度试轮番交替地出现。一是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的刺激物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如教室的布置,有的学校教室在开学初,把教堂布置的“花枝招展”,有的教师的服饰、发型过于耀眼,有的直观教具过早显示,这些因素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对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因素上面来,从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教学方法避免呆板,教学形式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二是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每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三是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学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程结尾时,教师在总结本次课目标的时候,要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和预习。
通过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应用,我们不但较好地完成了各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师的可信度,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
[2]唐卫海.教育心理学[J].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0).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学 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身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相比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并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探讨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些途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习积极性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技能及综合竞争力就必须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当前心理状态,我们应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从不学到主动求知,达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的做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情感的迁移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转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对象上去。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课内课外,无论学生成绩优劣,也无论学生表现好坏,都应该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积极引导有益情感迁移,进而慢慢地消除了学生对于某课程的消极和敌意。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二、激发学生某种需要,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特长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教师在教学时,先引起学生发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适当的设问,言语不多,却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教学法之所以比讲演法更有效,是因为问题教学法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读书,去听讲,去搜集材料或去实验的。
三、给予他们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因此,务必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四、设立奖励机制,积极有效鼓励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行为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是激发动机不可缺少的手段。
关键词:开拓创新;规范管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收稿日期:2007―12―20
项目来源:本文是广东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会2006年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06036。
作者简介:曾凤玲(1964―),女,汉族,重庆市奉节县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和高校人事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不但高等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各级各类高校连年扩招,因此对高校教师数量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人才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这些新任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岗前培训是对这些新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的一个入门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岗前培训的新形式、新内容和新理念,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
广东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自2001~2007年,培训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急剧增长的培训需求对培训形式、聘请教师、教学组织和考试管理都提出来了新的要求。我们中心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走过了一段数量规模不断增长、管理模式不断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培训的实效性不断提高。
(一)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分片设点,加强管理
广东省从1996年开始,按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广州市属高校地区分片设立岗前培训基地,全省设立了华南师范大学(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四个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另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三所部委属高校各自承担本校的培训任务,从2006年起纳入全省的统一考试。统一部署,分片设点,是保证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有序进行的组织保证。由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管理办法》,为岗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注重加强与各岗前培训基地的协调与交流,坚持集中交流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由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牵头,省高校师培中心具体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岗前培训工作会议,要求各培训点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并提交当年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总结报告。会议对岗前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总结,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二)以基地学校为主,加强岗前培训主讲教师资源库的建设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与水平较高的培训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根本保证。通过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基地学校为主要力量,充分利用重点高校或省内其他高校重点学科的力量,形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学科教学骨干为主要力量的教师队伍”。所谓核心教师是在本学科内有相当影响,对其他教师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作用的教师,且具有多年岗前培训教学经验。核心教师负责制定复纲,组织主讲教师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进行全面计划和指导。主讲教师通过参加集体备课,增强本学科的责任意识,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经过多年的选拔、储备和调整,我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源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的培训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培训点资源共享,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师的授课任务。
(三)加强试题库建设,将“两课”补修的培训和考试纳入岗前培训之中
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所需要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的需求已逐渐减少,因此根据省教育厅的意见,将“两课”补修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岗前培训中参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就具备申报高校教师资格的资格。因此,省教育厅对岗前培训的统考工作非常重视,委托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建立统考试题库。统考试题的题型是参考教育部编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中的考题范例,请各培训点从各科教师中推选一名资深主讲教师出一套题,然后由专家对候选题进行汇总和修订,形成了试题库。全省在统一的时间内用统一的试题考试。
(四)加强与送培学校的联系,争取送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多年的岗前培训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学员在集中培训期间学习态度如何,是否遵守培训的规章制度,与送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在政策上帮助送培高校对岗前培训的作用和效果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加强与各高校师资管理部门的联系。特别是大部分已参加过岗前培训的新教师普遍反映走上教学岗位,有了一定的教学工作实践体会以后,对岗前培训的作用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的认识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更加重视岗前培训。
我们注重了解各高校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并及时与人事管理部门联系和反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对岗前培训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对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这项工作有专人管理,还组织学员在培训期间进行联谊活动、接送学员参加培训、主动与师培训中心联系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等。他们的新教师在培训期间,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学习非常认真,考试成绩都比较理想,我们也及时地与其人事部门进行了交流,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反馈。
(五)以名师专家讲座为第一课,加强岗前培训的师德教育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树立角色意识的第一步,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岗前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师德教育与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并把名师讲座作为岗前培训的第一课。每年开班之前,我们都十分认真地物色做师德讲座的人选,聘请当年或近年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获得重大荣誉,在全省产生广泛影响的著名教授给全体岗培学员作师德专题讲座。几年来,我们分别聘请过全省师德标兵、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树勋教授,省高校师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华贲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华南农业大学的罗必良教授、全国首届教学名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陈群教授。专家们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报告对学员产生了极其强烈的震撼,为岗前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把它作为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精心安排教学观摩课和教学艺术讲座
虽然岗前培训的时间不长,我们仍尽可能做到传授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先后采取过多种方式联系教学实际,给学员以亲身感受。
广东中心所在基地学校华南师范大学每年举行一次“星光为了明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比出数名优胜者。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选取部分获奖者给学员上获奖课的片断。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岗前培训学员相似,学历背景相近,他们的示范观摩课在学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动力。我们还聘请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专门研究的资深教师给学员进行教学艺术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来自他们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对学员来说,既是教学原理的直接领会,又是教学艺术的现场享受,激发起年轻的高校新任教师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无限向往。
(七) 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集中学习是岗前培训的基本形式,是完成岗前培训任务的根本保障。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以分班授课为主,强调授课教师的课堂示范作用,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精髓,是我们对任课教师和学员反复强调的一种理念。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不仅仅是一种资格考试,它与会计师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经济师资格考试不同,是因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教书育人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必须重视、参与培训的全过程。集中培训有统一的教材,由高水平的教师任教,能够取得分散自学达不到的效果。
我省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安排校本培训内容。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对各校的校本培训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各校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是校情校史的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对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学习等。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每一期新教师到校,都有学校主要党政领导做专题报告,进行校本培训。
二、新时期高校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和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识误区是目标期望过高,对任课教师和教学效果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一些学校和新教师认为,岗前培训的任课教师上课一定是最优秀的,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甚至个人的风度气质都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以为通过上课就能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通过模仿任课教师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第二种认识误区是:认为自己通过多年的学习生活,对大学教学方法已有不少感性认识,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并且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可以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师自通。这些学员对岗前培训的目标任务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或有偏差,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效果不显著。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训部门要问一问自己:参加岗前培训的高校老师的需求是什么?送培学校的要求和希望是什么?这是岗前培训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培训管理部门要有这样的强烈意识,不是我们要给他们什么? 而是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当前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入职要求,了解新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只有对高校老师岗前培训的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增强反省意识,对岗前培训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二是送培学校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是一送了之,自己要预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学校领导重视,讲明学校的希望和要求,提出学员要遵守培训纪律,并且要加强过程管理,绝不给无正当理由要请假的学员开绿灯。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还存在相对滞后的先天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是根据高校本科相近学科的教材改编而成的,在内容编排上基本上属于教科书式的。以知识体系为主,目标单一性,理论系统性过强,是按专业教材体系来编写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教材。对于培训时间短,学员学习水平较高,学习目的更着重于掌握和应用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来说,应该将课程组合成一个个讲座。培训内容不仅要反映过去已有的教育教育学成果和理论,更要反映高校教学实际中的创新理论和经验,教材的适时更新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岗前培训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内容的更新才能带来方法的更新。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增长,高职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岗前培训以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为主要内容且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还需得到适时的扩充,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有显著区别的,应补充一些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和针对实训教学的内容。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方式还比较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普通高校呈现出多层次、多种类的学校,新增了许多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也蓬勃发展,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远程教育的空间,这些变化和发展应当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典型而集约化的展现。
岗前培训的学员刚从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中走来,特别是一些在国外学习过多年的留学生和其他科技人员,对当前高校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相当广泛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他们有对先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深入学习和了解的迫切要求。他们对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模式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中心对参加岗前培训的学员进行过问卷调查,只有极少数的学员同意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比较多的学员认为应当采取“经验共享模式”、“情景模拟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
总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别,需要多元化的岗前培训内容。目前我省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心已逐步采取集中面授与校本培训、教学观摩相结合的方式,以后还应当进一步探讨将远程教育方式引进岗前培训,在培训内容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知识规范和知识体系。护理教育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掌握护理教学技能方法,为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选取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4版《护理教育学》教材,通过目录内容的对比,得知现有《护理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如下。详见表1。通过对国内《护理教育学》教材比较得知,其知识体系包括了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护理教育课程、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等。虽然教材理论体系全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足。(1)学生学习获得感不强。护理教育学是一门运用教育学规律、理论与方法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发现护理教育规律的学科。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较难掌握与理解,学习难度高,获得感不强。(2)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的知识体系有着明显的教育学痕迹,多借用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为来阐释护理教育,护理教育理论特质凸显不足,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选课初衷是想多了解医学教育理论或护理教育理论,开阔学科视野,但学习后觉得和教育学原理或概论课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叠,未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学科支撑,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现有《护理教育学》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设置了“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课程单元,包含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护理心理学》存在交叉与重叠。重复性的理论讲授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削弱了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护理教育学》教材优化的原则
2.1坚持立德树人
体现尊师重道教材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指导地位,体现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5]。《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新时期《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传递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新时期尊师文化的民族根基。”[6]“尊师重道”是中华精神文明中师道文化的精髓,《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中,以“尊师重道”为立德树人着力点,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主线。通过对护理教育经典思想的解读、护理教育家榜样引领、护理教育热点问题分析等,引导学生尊重护理教育规律、热爱护理教育学科、崇尚护理教师职业。
2.2对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凸显护理教育特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临床教学能力”[7]。护理教育学课程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关联性的课程,需要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教材体系与内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初步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初步”作为程度副词相对于高级、高深而言,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护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教学提供保障,为研究生阶段护理教育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能力”则是明确了本科阶段护理教育学课程以传授教学理论与培养教学技能为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护理教育学》在教材知识体系优化中,应以护理教学的理论、技能方法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特别是鉴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关注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既契合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又凸显了护理教育的学科特质。
2.3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立体化教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8]。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了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护理教育学》应建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资源。这种资源不仅限于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转化,更应该丰富数字教材元素,开发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使护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二维码、信息链接等方式,提高知识容量,及时为学生推送护理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教师教学实践需要,编写辅助教学的教案、课件、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弥补由于教育学学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护理教育学》编写体例与知识体系
3.1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体例不仅是知识呈现方式,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导引索。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护理教育学》应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设立“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单元教学前,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栏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关键术语”提炼单元教学的核心词汇,发挥提纲挈领作用;“思维导图”运用结构图明确单元知识理论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识记。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栏目。“问题情境”作为单元教学的导语,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护理教育热点现象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课程教学创设情境;“实践活动”则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如观察、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方式,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思考”是在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后设置“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栏目。“单元小结”是总结单元学习内容,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加深知识记忆;“拓展学习”为学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读本,拓宽视野;“自我评价”分为学习收获与学习不足,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2教材知识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校扩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下滑,地方高校教学水平也面临着普遍滑坡的严峻现实。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在公共课上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但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65.8%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效果一般,缺乏艺术性、启发性,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68.6%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但是多达80.5%的教师很少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1]。那么,作为师范类学生必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教育心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育心理类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教育心理素养的任务。课程还涉及培养学生基本教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类课程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工作十五年的教师,笔者总结了当前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下。
(一)教学内容偏理论化,教学方法单一,到课率靠点名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两课”这样的公共课,都是大班上课,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一讲到底,教学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事实上,上述问题一直存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上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专业特点的重视,教学内容上偏重于条文式的知识点陈述与讲解,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欠佳。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思考问题方法的引导。一旦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有逃课行为的时候,任课教师就采取点名的办法,把出勤的情况和期末成绩挂钩,迫使学生坐在教室听课。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难管,却很少从自身的教学上找原因,更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听课行为持放任的态度,听之任之。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不高
一些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自身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技能水平不高、教学责任意识不强,这些都是导致其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因。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和教育心理问题、揭示教育心理规律的学科,而讲授此门课程的老师却不怎么研究如何上好这门课,出现了教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教不好教育学、心理学的现象。不少高师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类课程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空谈理论、“以违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形式来传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现象。
(三)教学实效性较差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直接造成了不少师范类学生对教育学类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并且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自觉运用教育心理教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普遍欠缺。
上述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于高师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育心理学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大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对自己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视而不见。教学方法上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自己在课堂上却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强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法应该是一种很适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好方法。
二、参与式教学概述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参与式教学问题的研究。单颖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方法[2]。高广胜通过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与教学整个过程,通过教学参与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这些观点都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以教学主体身份投入到“学”与“教”的活动中来,在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协作者等,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参与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教师指导,完成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这样能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和新鲜感,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能整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发挥整体功效。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研究性教学等形式。这是传统和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也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完善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具体的组织形式
参与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班级教学的前提下,辅之以灵活多样的其他方法。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理论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理念,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达到互教互学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任务的分配中,强调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小组特点来选择,既发挥个人特长,又体现合作效果。
2.案例分析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案例,案例可以通过电影、录像和其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中应如何做,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也可以是对情景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别人行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条件。参与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全体参与、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
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讨论的主题,然后让大家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为确保讨论的有效进行,小组要安排好组织者,最后要向全体同学汇报,与大家共同分享讨论结果。
5.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自觉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参与精神,而参与式教学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
参与式教学能帮助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参与式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一种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应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合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出色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协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教育学、心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在参与式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下面是部分章节的教学设想。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
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这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节,设计的导学案例是世界十大兽孩。然后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她们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由于自幼脱离人类社会,没受过人类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当她们被发现时,几乎没有任何人的心理,不会语言和思维,也没有人的情感和兴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以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导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的结果。分组如下:第一组从遗传的角度分析;第二组从环境的角度分析;第三组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第四组从其他的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等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教育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二)“学习动机”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
本章以“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为导入。联系当前社会上中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热、特长热,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在此基础上讨论个人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获得职位还是实现梦想,然后精讲本章的基本内容“动机的基本概念、分类”。
最后分组辩论:孩子需要的是“梦想教育VS饭碗教育”。此环节按辩论的形式展开,以班为单位分为正、反两方,由班长、学习委员安排辩论选手,并选派相应的主持人和工作人员,最后安排评委点评。
(三)“教学方法实践” 教学设计(教育学课程)
本节设计的导入是“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节安排了学生自学和研讨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分小组搜集和整理资料。小组一: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小组二: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组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小组四:我们如何自主高效地学习。这一节比较实用,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方法的技巧,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微型课的讲课练习。
(四)“德育实践”教学设计(教育学课程)
本节设计的导入案例是: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引出话题: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为什么有人说 “13亿人扶不起一个跌倒的老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德育的问题。
引出话题后,分小组研讨以下问题。小组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小组二:应对德育问题的基本措施。小组三:如何从“见义勇为“到”见义巧为”,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也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工办,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建设应符合大学生干部的培养目标和当下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干部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内在的、本质性的、根基性的完善的人格的养成,而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应从以“90 后”为主体的个性特征入手,看到这个群体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同时也明确其社会适应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等个性缺陷。这就需要以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思政工作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上述两点进行具体分析。经分析,总结出了一套酸、甜、苦、辣式的干部培养模式,该模式能够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多元化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
[
关键词] 高校干部队伍;“90 后”;酸甜苦辣;完善人格;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63?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作者简介] 李登伶(1963-),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初虎林(1988-),男,山东烟台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工作意义而言,一支思想品行正、工作效率高、整体协作强、心理素质优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维护高校学生群体的安全稳定、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乃至合理应对突发性事件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同时,从长远来看,学生干部队伍由于在校期间得到了综合能力的锻炼,因而步入社会后呈现出适应速度快、工作能力强的整体态势,学生干部队伍由此便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的重要平台,而随着人才资源的市场化,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成果在高校评价机制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甚至可以成为学校整体教育水平高低的代名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探讨高校干部队伍培养建设的具体方法之前,有两个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第一,如何定位学生干部队伍,换言之就是学生干部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培养具有怎样品质的干部队伍;第二,当下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思维能力、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了高度发展”[1],如何结合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培养目标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予以实现。
学生干部宽泛而言是指在学生群体中担任某些职务,负责某些特定职责,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殊学生身份,在不同的学校中学生干部队伍配置有所区别,但大致可归纳为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党员干部、社团干部等几个大类,各个大类又可进一步细化,如班干部包括负责班级整体事务管理的班长,负责团支部工作的团支书等。不同类别的干部在培养过程中虽目标、方法应有所不同,但也有其共性,如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塑造积极的人格(包括责任心、意志力等),具备良好的情商等,这些是学生干部队伍需要的基本的、普遍的素质,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必要的、有潜在价值的重要品质。具体而言就是“勇敢而不失于鲁莽,聪明而不流于圆滑,豪爽而不落于粗俗,热情而不趋于轻浮,作风严谨而不拘于死板,重视理论又能联系实际,社交广泛又能忍受孤独。”[2]综上,本文所要探讨的学生干部的培养方法是以实现上述共性目标而提出的,注重学生干部内在的品质养成,而非具体工作方法的教授。
当代大学生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已形成了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特征。对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0 余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多“习惯于以自我为出发点,以个人为中心,在工作中往往缺乏团队忠诚感,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很少顾及他人想法,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3],在心理个性上呈现出独立性强合作性弱、叛逆性强规则性弱、创造力强抗压能力弱、思考性强行动力弱等整体特点。对此,在学生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强化优势特点,规避显性缺点。所以,在理论分析与实际工作经验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归纳出了一套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旨在培养学生干部内在基础综合素质能力的“酸、甜、苦、辣”式干部队伍教育模式。
一、酸:以承受委屈强化心理弹性
“学生干部是学生和学校交互信息的纽带,要比普通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因而承受的压力也要较一般学生大得多;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很难做好学生工作。访谈中,本校一名十分优秀的学生干部再三强调学生干部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缓解压力。”[4]学生干部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困难主要指正面的冲突和矛盾,往往有着直接性、激烈性、突发性等特点,如果暂且不论处理结果的好坏,显性的困难(如与同学间正面的争执)对于多数学生干部来说是可以处理的,因为显性困难的处理多数是在情绪状态下进行的,困难所带来的压力也会随着情绪而疏泄出来。隐性困难则不然,它一般是指可感知到的但尚没有显现出来的潜在困难,如听说某同学对自己有意见。与隐性困难相伴的是持续性的压力的累积,如果没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这类困难往往是压垮学生干部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所谓的“酸”就是指让学生干部有度的接触到隐性的困难,并在具体困难中,在老师的指导帮扶下学会承受必要的“委屈”,提高自身的心理弹性及事件处理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南大学机电院某班长,班级内有2 名同学夜不归寝外出上网,该班长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老师,之后老师对两名违纪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受到批评的两位同学因此对该班长产生了意见,认为班长“不够意思”“多管闲事”,于是在之后班长组织的各种班级活动中表现出消极、不配合的态度,该班长感到很委曲,认为自己做了对的事情却得罪了同学。类似的事件在学生干部工作中司空见惯,好的学生干部可以经受住这些委屈,并积极寻求、尝试不同的方法得到同学的理解,而差一点的干部则会在委屈中知难而退抑或放弃原则,纵容班级同学的违纪行为。因而“酸”可以说是学生干部合格与否的一块试金石,在干部的选拔过程中可以有意地让干部候选人尝尝“酸”,把抗压能力的教育放在干部队伍成立之前,让干部候选人对干部工作产生合理的心理预期,为以后干部队伍的进一步培养打好基础。
二、甜:以鼓励激励树立自信自强
顾名思义,“甜”就是指让学生干部尝到甜头,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指对目标行为的达成进行正强化,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鼓励、肯定、奖励等。无疑“甜”是学生干部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也是当前高校普遍都会采用的一种干部培养方法。有效地使用“甜”,“完善激励措施,积极开展优秀大学生干部评选表彰活动,营造知责奋进、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5],会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笔者曾对中南大学机电院11 级两个班级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第一年该班级的班干部由个人主动竞选、同学投票产生,第二年班干部由班导师指认班级同学担任(被指认同学多为性格内向但较沉稳踏实的同学),并对这些同学进行鼓励(在班会上告诉被指认同学老师认为你有能力干好这一职务才指认你)。两年的实际工作经历表明,被指认的干部体现出更好的责任心和工作投入感,在性格方面也由内向变为渐趋开朗,在期末同学评价干部的打分中,被指认干部也有着更高的得分。综上,对于学生而言工作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而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工作质量的好坏,“甜”,也就是合理的鼓励成为了激发学生干部潜力的重要催化剂。然而,“甜”切忌滥用,高等教育心理学认为,“奖赏或表扬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而增加学生出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其出现的可能性”[6],因此过多的鼓励对于学生干部(特别是过于自信的学生干部),非但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让其感觉工作缺乏挑战性而消极懈怠。
三、苦:以挫折教育完善自我意识
如果“甜”对于那些工作能力较强,性格相对自信的学生干部效果不好,那应该如何培养这类干部呢?不妨让他们吃点“苦”吧。“苦”的教育换言之就是指挫折教育,当下大学生特别是名校的高材生,往往是伴着光环成长,经历的顺境多于逆境,同时社会、家庭又对其寄予了诸多期许,因而这类学生干部优点明显,即自立自强,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然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存在片面的自我认知。据心理学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自我意识会出现分化,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简单来说就是自我的主观评价与期望,因而存在着一定的臆断性,而“现实自我”是指实际所达到的自我状态。在大学生干部群体中经常会存在一种不良之风,就是学生干部的“官”本位意识强而服务意识差,这实际就是一种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即“主观自我”与“现实自我”距离较大。因而,“苦”是一味良药,对于学生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让学生干部经受适度的挫折打击,以此来完善人格,健全自我认知,学会坦然面对、接受“现实自我”的缺陷与不足,为正式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如中南大学机电院某团学会干部,该生学习成绩年级第一,在学校、班级等学生组织也有过任职经历,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均较为突出,但个性上略有骄傲,认为自己比别人都优秀。为了使该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在进入学院团学会前老师与该生谈话,表达了想让该生在团学会最不好管理的一个部门担任部长的想法,并告知该生会对其要求较高并可能遭到很多挫折。该生最终经过考虑竞选该部门部长,任职期间曾多次遭受打击,心态上由骄傲变为沉稳,同时由于之前在心理上有所预期,虽经历挫折但精神上可以自我调节,意志力也得以提升。
四、辣:以创造力的养成摆脱社会惰化
“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是长沙人性格的真实写照,而对学生干部进行“辣”的教育与此异曲同工,就是说要着眼于学生干部创造力的养成,在整个干部队伍中形成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敢想敢做的魄力勇气。然而就实际而言,学生干部队伍很缺乏这股“辣”味,比如在班干部中总有“心理委员”“组织委员”等职务被同学们看作是“闲职”,这其实是一种“社会惰化”,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1],而这种“社会惰化”无疑是干部队伍创造力形成的大敌。另外,高等教育学认为“多元化”是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一大重要趋势,就是说“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个体自身状况将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方向和具有特长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1],所以“辣”也意味着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学生干部归根结底是一个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上不仅应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更应使自身能力有所提升。当下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想法较多,但能从想法走到实践的却占少数,“辣”的教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干部敢作敢为,张扬个性、敢于实践自己的想法。达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的就是学生干部平台的开放、包容,即学生干部平台可以包容干部因合理实践而犯下的错误,这是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干部个性能力、态度风格多元化的保障。如机电院某班班长,经班委会商议在班级内推行了一种“小组制”的新型管理模式,取代了以往的班干部制。虽然该制度最终因班级具体工作分工不明而没能长久实施,但在班会中班导师鼓励了这种探索精神并带领同学分析“小组制”利弊,不仅使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了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学生干部敢于实践想法的激情。
综上,“酸、甜、苦、辣”干部队伍培养模式以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出发点,侧重于学生干部人格、情感、意志等内在素质的综合培养,其特点为能多角度分析干部队伍特征,多方式针对性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培养多元化人才。然而,由于该模式的实施仅是在学院范围内的一次探索,多是基于具体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理论及方法论上的自觉,因而该模式也存在不足,需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6.
[2] 陆勇,马志清.浅谈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千部的选拔与素质培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78-80.
[3] 周正儒.“90 后”大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3):77-78 .
[4] 李阳,林炜,严绮丽,邵峥.大学生干部素质现状、分析与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49-52.
[5] 张新尧,丁吾辈.对加强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28.
关键词:认知论;运动技能;教育;获得
1、认知论的概述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1.1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技能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技能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1.2认知论的实践
认知学习论在运用于教学实践时,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W内容用于解决新的问题。认知学习理论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2.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1.2.2强调认知、动作技术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2.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即一个人体育技能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赖以产生的前提。
1.2.4重视强化的功能。
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1.2.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2.大学生对体育教学认知情况分析
2.1大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知,不仅仅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情感体验及学习行为倾向,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影响学生的知觉判断,所以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才能获得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行为倾向选择,才能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方法认知情况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进行所有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综合。可以理解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现或者是实现程度,另外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则对教学实施的效率以及质量有重要影响,所以,正确使用和运用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使用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满足以下三种特点: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
2.3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教学动机认知情况分析
动机是活动主体发动、维持某一活动并使其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动机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维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所持续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有了强大的动机,才能引起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此过程中采取有利于学习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孔子曰:“无情趣,则不乐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从选择课堂内容以及方法上,要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正确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娱乐学生的身心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及终身体育能力打下基础。
2.4 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行为情况分析
课堂是一种只有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个活动同时发生时,才会出现的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社会情境,以理解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社会情境,另外学生参与课堂的行为可以称之为课堂投入,课堂学习的投入我们可以理解我学生的心理融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理解所学知识的努力的程度,其中包括三个方面:①认知投入、②行为投入、③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三者直接密切联系的同时又相对独立,只有三者相互协调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技能中的获得
3.1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点,从大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主观能动性可以理解为:活动的主体要有划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潜意识,指导我们在平时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总结客观,并且要结合现实中的有利因素,具有
超前性的完成所设置的理想目标的力量。所以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体育锻炼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各种有利因素和有利规律,从自身需求出发,整合各种有利因素,摆正学习态度,谦虚谨慎克服困难,从而使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质量以及课后锻炼行为更上一层楼。
3.2增加高校中场地设施的建设,完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提供保证
器材设备、场地设施作为体育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良好的器材场地,可以为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和课堂气氛,同时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两方面加强高校体育器材设备、场地设施的建设,另外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各种各样的高校体育比赛活动,吸引各种赞助商,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同时获得资金用以器材场地的改善,服务于广大师生。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一种良好补充形式,要完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和指导,体育部门要与学校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关心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根据其兴趣建立各种体育单项俱乐部或社团。体育单项俱乐部的建立必须组织健全、章程完善、活动定时。培养大学生体育骨干参与各种组织管理,并聘请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提供必要的场馆和器材,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养成其体育习惯,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承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主编 张力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5]体育心理学/主编 杨宗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1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再次走进校园,走进那个无比熟悉的教室,心中的激动难以按捺,只是唯一不同的是身份的转化,从坐在教室接受知识变成了站在讲台之上传授知识,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和骄傲的。为了使我们这些新教师们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学校特地将我们送到四川师范大学参加为期1个月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这次新教师培训内容丰富,包括对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概论和职业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上,还感到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岗前培训几门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以前一些认识模糊的问题,现在搞清楚了,从前的一些情感体验,如今也找到了理论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确是一门艺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钻研。通过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本次的岗前培训最重要的是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我从事的飞行教员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教授学员飞行实践技术,让他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民航飞行员。这也就是传道、授业。
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也就是解惑。
作为一名飞行教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军事化得管理,使得我们和学生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在飞行上又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随时与学生保持者联系,只要学生有事,都应该及时在他们的身边。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站在学生一生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负责。这个一名成功的飞行教员应该具备的。
其次,本次培训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除了技能以外,还应该讲究方法和策略。
在培训中,几位老师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高校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各位老师们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培训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绘声绘色的课,通过这次课,我们认识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并且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自身就应该走在学术的前沿,将最前沿的知识带到课堂,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本次的培训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门踏出的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而本次培训中,培训指导老师也十分注意我们的这种心理的变化,他们的讲话,从头到尾始终贯穿一个中心,那就是充满对新教师的鼓励。鼓励我们要赶快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学生时期那种趋向感性或者说是浪漫的生活态度。鼓励我们要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2
庆幸自己可以有机会步入教师的队伍,对于我来说有心而无力,有许多时候自己希望可以把自己懂得的东西教给其他人,可是自己学历实在是差了很多,但是一步步走来,总算是有机会加入教师队伍,心中的喜悦,却不能过于表达。因为我什么都不是,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只有听的份,看的份,其实和博士、硕士一起参加岗前培训,还是会有那么点自卑感的。不是说他们当上教师一定比我强,只是他们能拿到高学历,而我没有,就证明在这方面人家都比我强。下面介绍一下岗前培训的受益。
现在人的素质差得只有‘奴隶式’的强迫了。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竟然比小学生还不如,必须签到还要用成绩来控制。(每节课1点5分)真的没办法,因为你不这样,这些高校教师或者还未成为真正意义的高校教师,他真的会有一大部分缺课。即使这样,依然有缺课的,有迟到的。寒心之于,我不得不想,我们将来从教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用这种方式来控制我们未来的学生,祖国的花朵。
岗前培训分五门课‘《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来道德》’
《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以高等教育和心理学两方面着手,主要从心理学上来帮助高等教育,了解人的学生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规范其行为,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等行为。其中着重讲了,如果你是位漂亮的女老师,那么来听你课的人会很多。不管学生出于什么心理,总之你讲的东西会让更多的人接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以美传教授业,也可以算是一种辅助教学。但是可能其他的教师会产生妒忌等等的思想言论,正是‘怀壁其罪’。另外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来分析学生,同时也分析教师自己。如何让自己教得符合学生,如何让学生配合着学习。因才施教,对于脾气暴的同学,他犯错,你当同学们面教育他,他可能挂不住面子揍你,这又何苦呢?针对其弱点进行教育教导。让学生感受到‘爱’,抓住学生想要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想要的。把学生的心理搞清楚再给学生进行教育。
《高等教育法规》法是规定人们生活活动的,维护秩序的。对于学生的管理,首先教师要懂得法,才会去遵守法。比如半夜查寝,没收电炉子,禁止大学生结婚等等我们以往认为对的行为,却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而不自知。想想这是多么可怕。你的行为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这很重要,一个不懂法的教师,你的言行一旦传给学生,岂不是要天下大乱,误人误己、将来学生犯错,说‘我们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真是难辞茯咎。
《高等教育学》教大学生,却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学,这能行吗?不懂不知道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这能行吗?不知道教育目标,这能行吗?如何教?怎么教?如果不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靠自己的点墨,如何能教好学生!不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怎么教?所以其中还涉及了《多媒体CAI课件制作》。这一部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个高校教师不仅要懂自己教得东西,还要运用现在的媒体技术,音频,视频乃至于一些小的动画,都以为是高科技,可是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三言两语,就让自己对制作课件感了兴趣,自己掌握了这些知道教学的时候,自然会让学生不只单调的听,还会在娱乐中学习。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不学不知道有不足!如何使自己具有教育能力,如何推动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如何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开始愿意接受,这真是个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可不是夹着本书进大教室给大学生‘的不的,的不的’念念书就行了。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从他的教学中举了很多例子,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从怎么维持课堂纪律,怎么去让自己以爱上这个行业,真正的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种事业,当成乐趣来教学,而不是见到学生就头痛,放任自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教师,他凭什么去当别人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我们这些新进入教师行业的新人是不是也应该思考!
总之,虽然自己每天上课也会坐不住板凳,也会有点犯迷糊,但是真正想做教师这个伟大职业的新人,还是应该多听听这些教授前辈们苦口婆心的指点。也许有一天我们在教师讲台上,会想通他们曾经说过的某一句话,原来应该这样子理解。就像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问题,当你还没蹋上讲台上的时候,已经有人给你解答了,而你却从没记起!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3
今天下午开展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受益良多。张书记和訾校长的现身说教以及实践案例都给了我许多启发。我对今天的培训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