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

第1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作者简介:李琰霞(1975.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黄河交通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63-01

 

网络文学创作是文学作品产生的最重要的环节,通常这种在网络世界从事专业写作和经常性写作的人统称为网络,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渗透,网络文学创作已经成为网络通过原创作品和首先发表的文学网站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重要文学形式。同时网络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主力军,正是这种繁荣发展的迅猛态势和宽松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文学产业逐渐形成。由于网络文学门槛低,当前,网络文学创作者存在整体文学素养偏低的现象,网络文学创作者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人力资源,其素质高低严重制约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和创作水平,同时商业性目的也让作品并过度创作,也影响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同时一些网络团队的违规操作也让网络文学创作难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呈现灰色发展状态,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数量大、整体素质不高。网络的自由性和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网络文学门槛低等原因,让人人都可能成为一名网络,而人数庞大的网络群体也为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网络文学网站和大量的社交平台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成为一名网络,这也是造就当前网络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相较于过去传统的文学,过去的文学事业其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且其创作特点明显带有专业特点,但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打破了过去专业作家的垄断式创作模式,网络的便利性为每个人提供了成为作家的机会和可能。只要是想要发表或者讲述故事,人们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输入开始文学创作,不用担心有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自己的作品,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就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既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能够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而当前的网络文学发展,虽然网络数量庞大,作品也是比比皆是,然而网络中的精英作家数量却不多,能够称得上精品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是少之又少。

(二)、网络的过度创作制约网络文学质量的提高。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中,网络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读者的阅读量收费,但是普遍价格偏低,且按字数收费,有些是整部作品定价收费,有些是由文学网站操作,将一定数量的作品打包形成阅读库,按月收费,另外还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的打赏;二是由网站给的奖励,网站会按每日、每月的更新字数和读者的阅读量等来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不管是读者的阅读量还是网站给的奖励,都是以读者对作品的阅读量来衡量的,因此,吸引读者的眼球,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成为了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有些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很多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来加快更新速度,而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和尽可能多地获得人气和阅读量,网络也会尽量拉长作品的长度来提高收入。超速更新不仅透支了的身体和思维,同时也让网络文学创作成为一项高危行业,而无限制地拉长作品长度,也很难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

(三)、网络团队的违规操作,不受法律的保护。为了提高写作效率,保证更新速度,部分网络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始流水线式的创作,大家分工负责,各有侧重,但是在最后时却是以一个人的名义,这种形式不仅侵害了其他的署名权,同时也侵害了读者的知情权,同时也容易产生法律纠纷,这种为了适应激烈的行业竞争应运而生的团队发展模式,不应该徘徊在法律之外,应该以合法的形式生长在阳光之下。

二、网络文学创作环节促进网络文学发展的对策

(一)成立网络作家协会,网络群体数量大,因此,可以成立网络作家协会,把大家组织起来,搭建大家相互交流的平台,以更加正规的组织形式来引导网络向前发展,并集合群体力量,培养网络的写作水平,同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网络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网络文学的监测体系。组织专门的团队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进行分析,组织网络文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建立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研究者沟通交流的平台,为网络文学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引,进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网络文学创作是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关键,对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的问题的分析,对于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希望本文能对网络文学发展有所帮助。

 

第2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陈定家治学最大的特点是专注现实问题,脚踏实地,不务空谈。他的主要著作之研究对象,无不是中国文学现实的当务之急。譬如说他的《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研究》(2007)以商品经济浪潮下的文学生产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事实的分析和研究中,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艺术生产论”学说。尤为可贵的是,该著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如何面对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等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与反思,深入透彻,切中时弊,书中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学术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时代针对性,即便今天也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欧阳友权在评论陈定家的专著《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时指出:“细读《比特之境》,给人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作者‘选点持论’的眼光和以‘散点’成就‘焦点’的学术智慧”②。欧阳友权认为《比特之境》一书中研究的问题“都是网络文学理论必须关注和解答的课题,貌似随意的散点透视,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焦点运思’,全书选择的这几个‘点’可谓‘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触摸到的是理论的‘筋骨’”,“把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问题立体性推进到学术的前沿”③。纵观近二十年来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笔者认为,在“散点”的广博和“焦点”的专深之间自由往返,这不仅仅是《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的研究智慧,实际上也是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治学策略和写作风格。

陈定家也曾多次论述过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及其采取“散”“焦”并用策略的原因与目的。他在《比特之境》一书的序言中指出:“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预告说,他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国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当其研究成果准备付印时,他发现仅仅把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合起来不甚妥当,因为这样会使阐述受到妨碍并造成理解的困难,而且他认为自己面对的题目是如此丰富多彩,只有采取帕斯卡尔式的‘纯警句体裁’才有可能将全部材料塞到一本著作里去,但这种体裁可能会造成一种任意建立体系的印象。于是他决定相继用几本著作分别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而以一本单独的著作作为结束,来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最后,再对这一切材料的思想加工进行批判。尽管马克思最终未能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但这样一种思路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早在着手撰写‘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课题报告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晰地看到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马克思在《手稿》里所说的情况十分相似:讨论的命题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致很难把多年来比较深入研究过和即将遇到的重要问题一股脑地‘塞进同一本著作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确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要按照专题分门别类地逐一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只有如此,才能将自己对研究对象的心得和想法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④

一、“比特之境”:网络文学生产论

陈定家在《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前言中曾提到,从1998年《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发表算起,其近10年的主要学术兴趣和精力都集中在网络文化与艺术生产研究方面,并于2004年开始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2011年9月,《比特之境》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实,早在2007年,陈定家博士学位论文《隐形手与无弦琴: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已出版。该著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针对如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市场经济冲击下作家地位的变化、作家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艺术雅俗的分化与融合、艺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适应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超越市场等方面做了精彩论述,是对新时期以来艺术生产问题的一次诗学式总结,为解决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后,陈定家在《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研究》一书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意R到传统文学在数字化语境下生存所遭遇的本质性的变化,并逐渐将研究重点自传统文学生产过渡到网络文学生产这一论题上。《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立足于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现状与动态,介绍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技术文化背景,主要包括网络时代的媒介变迁、“后信息时代”的文学生存状况、互联网与文学艺术的革新等问题;讨论文学生产的网络化问题,重点讨论了“文本”与“超文本”、“超文本”的发展历程、“写读者”与互动性、“超文本”的局限与陷阱等问题;以博客写作与文学关系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包括博客写作的基本特征、中国博客的发展与趋势、“博客文学现象批判”等在内的现实问题,考察网络时代“博客崛起”与网络文学生产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关注文学消费方式的革命,主要涉及文学的影视化、文学的数字化阅读等问题,并以“手机小说”为例,对文学消费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包括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学经典、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学经典、经典数字化与新媒介诗学等内容,还具体讨论了网络“恶搞”“百家讲坛”“虚拟图书馆”等大众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文学的意义及其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在网络文学生产论的研究过程中,陈定家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调查研究工作中去,从自己研习多年的艺术生产原理出发,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特别是网络文学生产状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理化描述与清算。《比特之境》一书中,陈定家在广泛吸收当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入手,对数字文化与网络文学的前沿命题――“虚拟现实”的文学意义进行“比特诗学”的深度探访,对文学虚构与网络虚拟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本质区别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将传统文论中的形象思维、灵感、共鸣等经典文论观念,与网络时代的人工智能、计算主义、软件写作等所谓“灵境诗学”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来龙去脉,如起源与现状、特征与症候、生存困境与发展态势等问题作出历时性梳理,以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文学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冷静地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对文学的图像化、网络化、影视化、游戏化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数字化生存现象进行研究与总结。从审美价值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态势以及其在整个审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价值评估,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对文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及其相关后果总结规律。

二、“文本之舞”:网络文学文本论

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中“选点持论”的学术智慧远非笔者的一己之见。王泽庆在《从看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一文中也提到,“难能可贵的是,陈定家能够对其中的个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研究的是网络文学生产问题,他的新作《文之舞》则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的文本问题。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论述网络文学,而是从网络文学的生产研究转向文本研究,涉及的都是网络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中观或微观的问题。⑤

2014年,《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如王泽庆所说,这是一部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文本问题的专著。“文之舞”三个字生动形象,充满诗意。面对电脑荧幕上下翻飞的文本,这个超言绝象的“舞”字,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足以抓住超文本和互文性的基本特征来描述读屏时代的文学特性,形神兼备。从读书到读屏的转化,是网络时代文学阅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从白纸黑字的信息化石,变成了绘声绘色的表意精灵,文本的这种格拉忒亚式的觉醒,找不出比“文之舞”更准确、更生动的意象来描述当代文学网络化转向所给予的最直观感悟。作者选取《文之舞》为书名,隐含着对给自己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互文性理论大师们,如罗兰・巴特(《文之悦》作者)的致敬之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对网络戏仿风习的认同。“舞”不仅是既原始又现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式最直观、内涵最丰富的表意方式,尤其是以网络为背景的“文之舞”,既能不断开拓现代技术隐含的审美场域,又能充分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视听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之舞”是一个跨越超文本技术与互文性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既不缺乏互文性所负载的厚重人文底蕴,又拥有超文本所隐含的高新技术理性;同时,它还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麦克卢汉式的新媒介概念。

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中西、古今、诗思、技艺等矛盾问题,在网络文学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表现得更为尖锐。但如何处理好中与西的融合、古与今的转化、诗与思的互补、技与艺的博弈等问题,显然需要从学理上理清思路,需要求真务实地开辟出适应网络文学发展要求的治学路径。此外,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载体变化造成的“文本转向”,在传统文学的线性文本向网络文学超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密切关注的学理问题被我们忽略了。对“超文本”这个从数字技术领域引入的新概念,除了一本孤峰峭拔的《超文本诗学》以外,文论界的相关研究还明显缺乏应有的人文烛照和审美关怀,更少见到中西贯通、文理兼容的诗学化深度阐释。《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重点讨论超文本和互文性问题,弥补了文论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的缺憾。

从文论视角而言,如果f“超文本”研究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关键词,那么互文性作为体现超文本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中的关键词。《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中提出,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互文性”――即唤醒了书面文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它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在“如我们所想”的赛伯空间里,网络文学所演绎的“文之舞”――即“话语狂欢之境”交织着欣喜与隐忧:它精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充满陷阱与危机。超文本的崛起和互文性的觉醒不仅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而且也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时代大趋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更重要的是,超文本与互文性理论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

《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中的“文之舞”更准确地说是“屏文之舞”,可以概括为互文性理论支撑下超文本的系统关联与普遍贯通。这些文字,仍然是以传统文论的基本概念描述和反思网络文学文本的产物。《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对网络时代的传统的“文学经典”和时尚的“身体写作”进行了新的阐释和批评,并结合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读图时代文学从“互文性”快速走向“互视性”,进而走向“互介性”的大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与传统文论不尽相同的心得与见解。

第3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一、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

文学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介和载体,因此,传播媒体的变化也必将带动文学的变革。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也逐渐脱离了传统媒介的框架,转而顺应数字化时代背景的发展需求,将网络作为载体和媒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媒介经历了数次变化和发展,新的文学现象也层出不穷,例如比特文学、移动文学、数字文学、手机文学、彩信文学、博客文学、短信文学、网络文学等。总体而言,在众多的文学发展形态中,网络文学最具生命力,最能代表当前文学发展的趋势。网络文学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目前,部分网络文学甚至已经走出网络,以纸质印刷形式进入市场,丰富了传统纸媒的文学资源。例如漓江文学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每年都会从网络上搜集部分文学作品,整理印刷出版,这一方面丰富了出版社的文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网络文学的发展途径。此外,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普及也为一些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展示平台,成就了一批网络文学红人,许多网络作家已经在网络上取得较大成绩,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如安妮宝贝、宁财神、痞子蔡、慕容雪、李寻欢等。他们俨然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一些传统文学作家。由此不难看出,网络文学在我国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却已经凭借其独特地传播和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为我国文学发展带来了新鲜元素,是我国文坛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

二、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的技术表征

计算机促使传统文本逐渐转化为电子文本,促使文学轨道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传统文学通过电脑转化为电子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为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但却并未触及其发展本质。真正颠覆传统文学文本概念的是由网络所带来的超文学文本。从某种程度上看,网络文学就是指这种超文本文学。在形成之初,这种超链接方式常被设置于文本底部,与情节的结合比较生硬。之后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其与文本情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些超链接逐渐出现在文本的各个章节中,将文本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标上特殊颜色或线条,并使之成为超链接按钮,供读者翻阅或参考。这种超链接模式虽然是供读者自由选择链接,但若读者未进行选择,阅读便无法继续进行。这无疑对读者的阅读形成一种阻碍。另外一种超链接形式则弥补了这种不足,它具有定时跳转功能。即在文阅读文本时,读者不需要选择超链接,文本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动跳转到另一个链接页面,以机械方式控制读者的阅读进程。当然,跳转时间可以由读者自行设置和修改,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便利性。总体而言,超文本链接改变了传统文学封闭、单一、平面的状态,赋予其网状辐射、立体交叉的特点,极大地扩充了文本容量。这些链接的不同组合使文本演变为多种独立形态,丰富了文本的意义内涵。因此,相较于传统文本,超文本链接改变了文学的解读、传播和创作过程,使文学散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三、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的精神内核

第4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然而,繁荣的背后存在隐忧。

发 展 快

“网络文学发展十多年来,在作品规模、读者人数、关注程度等方面都有超越纸媒作品的态势,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许苗苗说:“自1999年以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而互联网阅读率急速上升。”一些原本购买书籍或沉浸于图书馆的读者,如今转为网络文学的粉丝。

网络文学发展十年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纸质文学作品的数量。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周志雄说,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是文字作品,还是一条龙的文化产业链,包括游戏、动漫、影视的改编。

在盛大文学总裁、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文辉看来,网络文学产业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网络游戏甚至影视作品提供上游支持,并带动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市场。

盗 版 多

尽管网络文学发展态势迅猛,但其前进路上却遭遇盗版问题的困扰。

“当下盗版收入是正版收入的50倍以上,可见盗版严重拖累了网络文学行业的产业规模和创意价值效应。”吴文辉说。

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国内大型文学盗版网站多,而原创文学网站少。包括门户网站经营的网络文学业务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通过盗链和盗贴等方式侵权问题,盗版网站给网络文学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作家张抗抗说,由于盗版可带来巨大利益,当前我国网络文学盗版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链条。

首先,专业盗版网站通过技术手段,或干脆采用直接雇佣人力打字方式,获取成熟的文学网站每日更新的正版内容,原创作品上传更新后5-10分钟即可被疯狂盗版。然后,盗版网站以“搜索引擎”为推广途径,赚取网络流量,再以“广告联盟”为盈利途径,赚取广告收入,搜索引擎、广告联盟与盗版网站按照一定比例共享“收益”。

在上述产业链中,“搜索引擎”扮演了幕后推手这一关键角色,它在幕后推动盗版并通过“广告联盟”为盗版网站源源不断地输入“利润”。

被盗用不仅使网站的经济利益受损,作者的利益也受到直接损害,作者凭上传字数收取费用,但他们的辛苦劳动被链接、被盗用后就收不到版税。“其实,这就是明目张胆地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

盗版获取便捷,间接“培养”了读者搜集盗版阅读的习惯。

需“维 权”

对网络版权保护和打击盗版侵权的力度逐年加大。但目前网络文学盗版侵权现象依然严峻。

专家分析,这与我国在版权立法、行业管理方面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版权立法方面,由于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门类,所以目前尚无专项法律条款,从实际维权经验来看难度较大。

从行业自身来看,随着近年来行业前景看好,在不了解行业的情况下,大小资本介入网络文学行业,良莠不齐,给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隐患。行业主体对行业认识不够、长远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应采取有力措施,打击网络盗版行为,多管齐下,创造清新网络出版环境。

“源头控制是遏制网站侵权的根本手段,需加强行政管理手段,增强行政执法机关的执行力。”周志雄说。

当用户在某个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平台上传侵权盗版作品,或者某个搜索引擎收录的网站链接涉嫌提供侵权盗版作品时,通过第一次警告,第二次临时封停或者屏蔽,第三次由网络服务提供商永久关闭该上传盗版内容的账号在该平台的所有权限,搜索引擎将该网站列为黑名单永不收录等形式,疏堵结合,整治盗版。

张抗抗说:“这样一来,不仅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同时针对更为广泛的互联网用户进行规范和管理,逐步建立全民版权意识,有效深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网络作品侵权案件参照传统著作权侵权的赔偿标准,则存在赔偿标准过低的问题,不足以抵消维权成本,相反会降低网络侵权的成本,客观上助长网络侵权案件的发生。

(新华网)

第5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十多年前,人们发现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可以无限制地“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很“好玩”。草根族把心中的喜怒哀乐码成文字,自知作品达不到正式刊物和报纸发表水平,只有一条便道可走,就是放到网上,这是心理满足,自娱自乐。因为玩起来便捷痛快,继而被效仿。所以,就有同道者来此扎堆。不敢恭维的是,初级文学的文字功底令人笑掉眼镜。更多对网络文学的评论是“文字垃圾”。如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董乃斌的评价是“惨不忍睹”。评论一种怪现象,有时往往能让人懂得某个方面的秘诀。凡入不了流、成不了名、又怀揣文学梦想的创作群体,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找到作品的去处,自知是垃圾但无奈之下这群人还是像滚雪球般越聚越多。这似乎成了一种趋势,一股时代潮流,势不可挡。截止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1.94亿,有一百多万人在写作,这一群体我们能视而不见吗,我们也不再怀疑其中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理性分析,在网络文学群体中,燕雀占主流,但也不乏有鲲鹏和鸿鹄存在。因为新近公布的一组数据可窥见端倪。目前,每年有三四万部作品被签约,包括纸质、电子、游戏、影视等版权。被签约者从某种程度上则认为,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均已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使网络文学逐渐走过“冰河”期,与传统文学间的沟壑渐次消失。这说明网络文学很给力,创作水平逐渐提振。不是吗?《鬼吹灯》(2007年安徽文艺版)、《花田半亩》(2009年昆仑出版社)都取得很好销售业绩,作品都是从网络文学而成为正版图书,还牵住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视线,鼎力推荐。这都足以说明,网络文学正在大踏步走向传统文学,走向拥有法律承认的纸质媒介。

2011年评出的网络十佳优秀文学作品《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忘记》《新宋》等,近期也被华文出版社等出版,使网络作品得到市场渐渐认可,而网络文学作者也得到传统文学的接纳。唐家三少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协的网络作家,今年,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当选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得到政府的认可。而且,2009年鲁迅文学奖以及随后的茅盾文学奖,首次将网络文学作品纳入,或许就是一个信号,网络文学只要能出好作品,同样会被重视,充分说明中国文学界的开放、平等、包容。这或许昭示着中国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的又一个春天。

遥想当年,施耐庵创作《水浒》时,也是一介贫民、草根作者,但他肯花费心血,数十年沤心沥血,生生地把梁山好汉的故事,讲得生动活泼,108将人物个性栩栩如生。作者只是喜欢,却创作了不朽的名篇,但凡名著刚面世时,因其前卫性往往并不被多少人承认其价值,如毕加索的作品,当初去小酒馆时,囊中羞涩以画换酒。《富春山居图》如今被拍出天价,也是600多年前的元朝,一名闲居小城富阳的老人——黄公望,花四年完成的,当初并未被人看重,数百年之后终于成了伟大的作品。绘画艺术、文学作品都是传奇而神圣的东西。一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不能认同,不要紧,只要真的存在思想艺术性,当穿越百年甚至千年之后,会被时代重新认可,亦会闪光。

我想,庞大的网络文学在走过“冰河”期后,也一定会有宏篇巨掣问世,会让世人承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同根同源,都在为苍生而写,为苍生而泣,它的作用一定能得到读者承认。

第6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侵权;著作权保护

一、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愈演愈烈的原因

对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文学作品自身特点致使侵权极易达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于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侵权的难度低,成本小。网络文学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往往只需要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实现对网络文学作品的盗用,即使需要重新码字进行盗用,也仅仅一些时间成本。侵权人会选择这种可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维权的难度大,成本高。首先,著作权人不易及时得知自己的著作权被侵犯的事实。由于网络信息容量极大,侵权人可以迅速地将网络文学作品在大范围内传播,著作权人很难在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平台上发现抄袭或者非法转载自己的网络文学作品。其次,著作权人举证困难。根据我国著作权相关法律确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著作权人要对自己所著的网络文学作品遭受侵权的事实提供证据,但是由于网络文学作品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往往难以找到侵权行为的源头和主体,另一方面侵权人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删除相关内容,侵权证据不容易收集且极易灭失,为著作权人举证制造了障碍。第三,著作权人维权成本高昂。网络的使用没有地理限制,著作权人和侵权人的地理位置可能相差甚远,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著作权人需要到侵权人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发生地进行诉讼,著作权人可能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打一场不知道输赢或者即使赢了得到的赔偿甚至少于成本的维权诉讼。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版权意识和维护著作权的氛围。与其他权利相比,人们对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了解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形成积极维护著作权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学作品这种新兴发展的作品形式来说,相关的制度规范尚未健全,人们对其了解尤为不足。因此,著作权人不能有效维护自己原创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侵权人不会自动停止利用低成本的简单侵权行为谋取利益的行为;盗版网络文学作品的使用者可能习惯于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无偿阅读和使用,这更助长了侵权人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相关法律制度对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不完善。由于我国关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法律体系发展时间短和立法上的滞后性,法律制度的规定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学发展,在对其著作权的保护方面存在很多漏洞。有些法律规定本身态度不明或者模糊不清,给侵权人提供了抗辩理由。比如“避风港”原则有一些主观上的衡量条件,通常会被网络经营商适用不知道侵权并及时删除的情形推脱自身赔偿责任。

二、关于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针对网络文学作品发展的现实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改善:首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助力著作权保护。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侵权行为简便快捷,成本低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以毒攻毒”,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保护著作权。网络经营商应该善于研发和利用这些技术保护著作权。第二,借助行业力量共同遏制侵权行为,进行维权活动。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难免力不从心,作者可以通过加入诸如“在线反盗版联盟”等版权保护联盟,借助集体的力量,可以共享维权信息,降低维权成本,逐渐改变著作权人维权不利的现状。行业联盟应坚持网络文学正确导向,增强版权维护意识,坚决抵制侵权盗版行为,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开展的反盗版行动,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第三,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处罚标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我国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诉讼案件占侵权事件的比例是很小的,法律救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有的诉讼案件中赔偿数额一般较小,没有能够补偿著作权人的损失和震慑侵权人。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既可以使著作权人看到诉讼比其他方式更有利,也可以通过提高侵权人违法成本来打击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第四,在法律层面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效率。对于网络文学作品这一新兴事物来说,很多东西都还在探索阶段,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避免“合法”侵权的现象。因为法律本身固有的滞后性,仅仅通过不断更新法律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与现实接轨,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执法者的力量来弥补。对于法律规定不完善的地方,执法者应当在执法过程中探索出合适的方法帮助著作权人维权,也可以主动出击,提高执法效率。从立法到司法、执法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树立便于著作权人维权,打击侵权人的原则,以此原则指导法律活动。第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版权意识。归根结底,不管是行业救济还是法律救济,都没有全社会共同行动保护著作权更有力度。在当前情况下,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或者虽然知道但依正常判断不认为自己会受到处罚,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人们的版权意识,使人们逐渐像遵守其他法律一样遵守著作权保护法律,才是著作权保护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刘燕军.网络文学作品版权保护的对策与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5(06):176-178.

[2]尹金兰.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04:87-89.

[3]王子瑶.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侵权与保护[J].管理观察,2015,10:191-192.

[4]连雪晴.网络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05:269-270+273.

第7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一、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时代性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时展的必然。作为审美对象的网络文学,虽然与纸质的传统文学不同,但是它与时代同样息息相关的。中国的当代文学在经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主题以后,一时出现了即时性。时代的变革使一大批年轻人不满足于低质传统文学的束缚和单一性,于是他们醉心于网络,或泄渲情感如早期的言情小说;或为了逃避现实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的幻想小说;近年来又迎来了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这些网络文学的出现,虽然它开始并不为所谓正统文学史家、评论家、作家们的看重。但是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征服那些指三道四的人们。2010年4月6日,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中,当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cubiu)先生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低下”时,立即遭到了大陆许多网民的反对。有网友认为,顾彬自己说从来不上网[2]。既然从来不上网,怎可奢谈网络文学水平的高低呢?还有许子东先生认为,网络时代的中国作家过于关注受众。我们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受众,任何一种文学都会走入死胡同。因为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受众。作为有上亿读者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天,虽然有过坎坷,但其辉煌也是有目共睹的。据新华网报道“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就评出了十佳优秀作品,并于2009年6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此外,来自晋江原创网小说《大江东去》,前不久还获得了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网络文学在的获奖,说明网络文学已经得到大家认可。如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当然,这与作协,各大文学网站与门户网开设“文学”窗口的促进、扶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并不是空谈,而是指日可待的,而且现在已具雏形。因为时代的东西,它是有生命力的。作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其创作目的,就有意或无意间记录下了这一时代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奋斗的历程。这正如读当代传统纸质文学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红旗谱》、《红日》、《红岩》等作品一样。即使网络文学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过多地描绘日常生活,抑或过于关注生活的表面层次而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不过,正因为如此,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感。记录一个人的迁徙,一座城市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动态,一场情爱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兴衰……这些都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它的审美价值就在网络文学上清晰而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时代性的最好诠释。

二、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快乐性取向

在哲学美学中,有人将审美快乐与美的本质相提并论,认为美只不过是这种快乐的客观化[3]。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作的机会和欣赏的机会,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不会因为种族,地域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和偏见的自由世界。人们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的乐趣。我们知道,审美的乐趣,并不仅仅来自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诸如情感、想象、理解等。这种贯通性,会使人的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网络文学就是这么一种愉悦的体验。网络文学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作品与人共同享受者,都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因为,自由是产生快乐的基础,欲望和意志在心灵上得到了摆脱。人们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享受中,享受的是自由的世界,没有物欲和意志的限制,有一种心理的平衡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创作欲望和欣赏欲望的刺激而唤起的,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或抒发和渲泄自己的情感,利用想象理解的心理行为阅读作品,从而产生愉快。互联网最大特点是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的诱惑正是基个这种自由带给人们的种种享受而产生快乐。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它没有投稿、审稿、退稿这一繁杂而挫人锐气的失败感。它对热爱文学缪斯的人来说,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是一种快乐,对于那些追求快节奏,多元化的受众来说自由的选择,以及与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同样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可贵的平衡。况且受众与之间的自由交往,以及无功利性,更易让人对网络文学产生一种审美愉悦。2007年12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者一致认为,网络文学具有“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利[4]。这是对网络文学特质的一个基本认定。就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自由、非功利性、真实、平等等特质,所以的快乐与受众容易产生一种情感上快乐共鸣。

三、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大众化取向

作为一种无国籍限制,超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诞生、成长始终栖息于网络这个平台,自然而然地走向大众,表现大众,服务大众,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博客作者2.21亿人。并且网民上网时间长,比上年人均增加了32.1小时,域名总数达到1682万个。网络娱乐和网络文学用户使用率排名第10位。据分析师解释,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表达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与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5]。《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还显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人,使用率达到42.3%,并且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这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传播的广泛性以及自由又刺激了的创作激情,实现了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并且读者与作者群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化、高端化倾向得到证实,作为精神粮食的网络文学已为年轻人,及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喜爱。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使中国网络文学走出了发展的第一步。此后,一些知名网站,诸如新浪、搜弧、网易、雅虎、天涯、乐趣园、网虫等都开辟了“网络文学”版块,网络文学成为了网络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网络文学网站的免费投稿、编审、阅读、助推了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至今为止有多少文学网站,已经没有人统计,也难以统计,不过早在2005年,就有资料统计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台,中国大陆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表剧本的75个,发表杂文的31个,发表影视作品的529个。其它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3000个,特别是各门户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文学名著与原创文学作品,使网络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因为有互联网提供的平台,网络文学就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才被众多网民熟悉与接受。网络在拉近科技与人们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文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分性别与年龄,不分种族与民族,不分天南与地北,不分国内与国外,不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就成就了网络文学大众化价值取向的最根本原因与发展和客观存在的现状。网络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拥有进行文学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作品乐趣,并且随着PC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享有这种自由与乐趣的人越来越多。一般人认为文学高不可攀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人都成为文学艺术家的理想正成为现实。由此观之,网络文学无限的贴近大众,反映大众,服务大众,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当代社会意识和时代的一种反映,也是当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必然之路。

第8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摘要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定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网络文学使用了更加便捷的网络作为文学的载体。网络文学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文学样式,它的出现,引发了文学创作的又一次变革。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和类别,以求烘托出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文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文学活动,它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学搭建的新型平台上进行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引发了文学创作和消费接受的又一次巨大的变革。有的论者预言它将成为未来文学发展的主流形态,它正日益转变为一种与影视艺术并列的新型独立的网络艺术类型。

网络文学主要是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并通过网络媒介得以流传的文学样式。涉及网上生活与意识形态,发表在BBS或MUD的大部分作品,就是网络原创作品。《羊城晚报》一项关于网络文学的调查表明,有51. 47 %的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次从媒介到内容的彻底革命,它将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最终能震撼和动摇传统文学的根基。而各大型连锁书店纷纷在书店显要位置开辟了网络文学专柜,使得网络文学成为了新世纪一颗闪耀的新星。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网络文学迅速崛起的十年,也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互观察甚至彼此博弈的十年。时至当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并早已在传统的图书市场上开辟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

关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讨论有点像是针尖对麦芒: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给予了足够地批判,而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不上档次”也极尽讽刺之能事。尽管前不久全国30省市的多位作协主席、副主席,首次俯下身子,在某网站发表其“参赛作品”,并接受网友评比,但无论从写作方式还是具体形态来看,这些所谓的“参赛作品”都只是换汤不换药,注定不会具有太深刻的意义。事实上,一些长期处于体制内的作家置身网络后,往往对于网友激烈的批评或者不屑一顾,或者针锋相对。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虽然颇受公众欢迎,但难改其快餐文化的本质。而快餐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作品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容否认,传统文学需要创新,自打文学诞生以来,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不断突破、不断朝着更“俗”的方向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学从《诗经》到先秦的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及至明清小说,从文言文直到今天的白话文,背后呈现的是一条“渐俗”的漫漫征途。

传统文学的俗化却不是以世俗为目标的,即便在这方面有许多突破,但更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思考,尤其表现为对文化精髓与精英文化的顶礼膜拜,相比于网络文学,很显然,传统文学在艺术上更有成就。网络文学的快餐化,决定其不可能“源远流长”,传统文学即便在某一时段难以引发公众的热捧,但是在深沉的历史长河中,谁又能肯定其读者就一定会少呢?比如,十多年前的王小波虽然也曾受到一些圈内人士的注意,但王小波去世十年后,他的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显然是十年前远远无法企及的,这背后既有文化传播发展的客观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王小波以其深邃的眼光,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为真切。试问,有多少网络文学在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后,还能为读者津津乐道呢?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定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网络文学使用了更加便捷的网络作为文学的载体。网络为想写作的人提供了写作的便利,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机会。这样,就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到写作中来,从中也就可能产生一些优秀作品,而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出版社看中,成了传统的纸媒文学。可见,网络文学如果能被赋予文化精髓,则自然会成为传统文学,而传统文学能够给予某种突破也能受到读者的追捧,两者应取长补短。网络文学的编辑们要在鱼目混珠的文章中留意好的作品,尽可能地把这些优良作品推荐给我们的网络读者。我们的传统文学在保留经典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吸取新时代的养分,特别是应该在网络文学中选取能够发表的文章,走出一条网络文学、时尚报刊、传统杂志相结合的路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我们中国的文学就更有希望!

网络文学作为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产物,诞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据有关资料显示,汉语网络文学最初发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之中,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起步要早一些,大陆直到1994年才登陆国际互联网,接着才有了“橄榄树”、“花招”、“榕树下”、“白鹿书院”、“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近些年来,还有一些颇有成就的网络作家或联合、或单独建立了文学网站,如“鹰盟”、“双清”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网络作家,如“慕容雪村”、“今何在”、“西门大官人”、“宁财神”、“雷立刚”、“彭希曦”、“醉鱼”、“叶秋池”、“林长治”、“西岭雪”等,他们的一些作品虽然已经能够与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媲美了,但其阵容还远不及于在传统文学园地里耕耘的作家队伍强大。

自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来,网络作家可谓灿若星辰。2002年,网络作者宁肯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和传统文学作家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一起获得了传统文学奖项中的“第二届老舍文学奖”,这是传统文学给予网络文学的最高褒奖。

网络就像是一台大机器,曾在短时间内缔造出众多作家神话。然而,更为普遍的现象是,网络作家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作品也屈指可数。就发展趋势来说,随着网络的深入人心,更多的作家、更多有资质的融入了网络之中,在网络中形成了一个纯文学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和传统会互融。

二 网络文学的类别

1 与技术共生的文学

网络文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技术依存性的文学形态,它在网络空间里找到自己的生存平台,网络技术之“根”一开始深深根植于其血脉之中。首先,网络文学发起者,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而是一些理工科出身的、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人,这些人的知识学养不但直接促使网络文学的诞生,而且使网络文学的结构、内容及语言与传统纸媒文学有很大不同。其次,网络文学从产生开始就与互联网、电脑、键盘、鼠标、电子压感笔等硬件设备和网络媒介传播系统紧密相连。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支持,网络文学根本无法产生。因为网络文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体传播形式,这种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这也是它与传统纸媒文学的主要区别之一,更是今后发展的潜在优势所在。网络文学,“它以技术为载体,由‘网络’存在走进‘文学’存在,由现代电子数码技术引发的‘第四媒体’转型,是文学从传播革命的技术螺旋中打造出电子化生态空间”。可见,网络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使电子数码技术与富含艺术性的艺术品统一于网络文学创造中,从而产生媒介载体、创作方式、文本形态和传播方式均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技术不但使作品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而且使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理念、创作氛围都有所不同。随着网络对人们的生活逐渐渗透,也决定了网络文学会随之生存下去。

2 互动的文学

传统文学写作一旦完成并印刷出版,作品便拥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可更改,一般不由读者再直接参与创造。读者面对作品,只能是静观阅读再加想象。而网络文学首先改变了文学与大众的分立关系,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由原来静态的介入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目前网络小说出版最常见的方式是作者先将作品的前部分以帖子方式发表在各大文学论坛,根据此贴的访问量来引起出版方的注意,联系出版。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停地跟贴,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者可以据此对以后的章节进行修改,这样做的结果是该书出版后读者的关注度很高,带来很大的市场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年网上较红的一个帖子――《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个故事最后成了畅销书,还被策划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网络文学的互动方式让读者觉得真实,好像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故事,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接受。

3 语言自有风格的文学

从语言表达的风格看,网络文学具有语言简单、直率、幽默的特征。如,“88”表示再见;“MM、GG”表示“妹妹”、“哥哥”。传统文学语言讲求修饰,追求含蓄、韵味;网络文学语言则不太讲求文句修饰,而追求通俗化、速食化。网络语言依照“语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种不同的单位通过自己的属性而与其他单位相联系”的原则。网络语言在网络那里是数字化、字符化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较传统语言符号传播来看,它更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因此,网络对人们的诱惑非常之大,它的思路是跳跃的,是用字符交流、呼吸、思想的。据专家推断,21 世纪的人,不懂电脑则将是“功能性文盲”,如果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与网络文学相应的网络语言发展趋势异常迅猛,并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征。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与方式满足了时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要求。现代科学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改变了过去那种“字斟句酌”、“慢吞吞”的文艺消费习惯,造成了一种“瞬间化”的文艺消费心理。人们在工作间隙难得有空阅读一本书,从而采取“一次性消费”的方式,不断寻求新的审美样式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网络文学备受欢迎的一个因素。

4 快餐化的文学

传统文学作家认为网络小说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粗俗、粗糙的太多;精致、精细的太少;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上乘佳作,更是凤毛麟角。甚至有学者认为网络小说是一片杂草丛生、豺狼出没的原始森林。

网络作者认为,有了互联网,才有网络文学,现在国内有近3亿网民。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决定一切。网络拒绝深刻的沉默或者故作沉默的深刻,它是年轻的,需要喧哗、躁动、激情,所以网络文学的语言哗众取宠无可厚非,《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轻舞飞扬”起来。而传统文学这时仍沉睡在大海的波涛之下,它只能选择沉默,只在有的时候(也许很偶然),它会象鲸一样浮出水面,喷出一柱诱人的水花。

就结构而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更强,但真正的具有文学意义的随意性却很少,它的随意有时显得松散、哗众、不合情理。而传统文学则要紧密得多,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寻找自身的突破,但当这种突破显得不合情理时,突破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以往人们追求“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审美趣味上崇尚“高雅”、“经典”,仿佛只有纯文学、雅文化才代表文化精英的高雅趣味。而网络文学的兴起,激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想象和追求,呼唤着被束缚的人性,人们通过感情交流得到一种审美愉悦,追求民间性、通俗性,把潜意识里的各种欲望尽情宣泄。

5 心灵自由释放的文学

在传统文学中,作者是通过挖掘自己人性中各种复杂的成份去扮演笔下的人物,或是通过体察现实中的人物去写活笔下的人物。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以更加开放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去表现现实生活,更多的人是在抒写“自我”、“本我”、“真我”,抒写自己的“心情故事”:他们通过一个虚拟的名字,在亦真亦幻的电子世界宣泄着被日常生活所压抑了的个性与郁闷;或是通过角色扮演以实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以求得在虚拟世界中的象征满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现实中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一种读着畅快淋漓的作品,释放自己的压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也是网络文学这种特殊创作方式存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文艺理论》,2003年第1期。

[2] 周春英:《论网络技术发展与网络文学的审美走向》,《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第9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范文

恐怖灵异小说大行其道

继奇幻小说2005年夺人眼球之后,恐怖灵异(也称玄幻鬼怪)小说成为2006年网络文学的主角。其实奇幻小说和恐怖灵异小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紫川》《天魔神谭》是讲人族和魔族的战争故事,《亵渎》是西方神话故事,《飘邈之旅》和《诛仙》则掀起了东方修真题材的潮流,这些小说都含有鬼怪的成分。但《鬼吹灯》的出现,使二者开始分道扬镳。《鬼吹灯》系列讲述的是盗墓者的故事,创造了“精绝古城”等一些墓穴、神殿的场景,宣扬了一些盗墓的所谓术语行规,如把盗墓者称为“摸金校尉”,把墓穴里的邪怪称为“大粽子”等。后来被称为“鬼话”的此类小说甫一出现,立即得到网民的簇拥。鬼故事最早是从中国台湾引进过来的,网络文学初期阶段,内地读者经常到台湾的论坛去看鬼故事。1998年前后,清华大学水木清华论坛“聊斋鬼话”版日渐繁荣,内地涌现出一批原创。但当时的鬼故事比较简单,大部分属于传统写法,将其归类为灵异小说可能更加准确。

2006年,长篇小说《鬼吹灯》在网上受到追捧,说明求新求变的网民对“鬼话”的兴趣在逐步上升。对于这一现象,《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认为:“原因很简单,一是新奇,读者没有接触过;二是悬念,读者猜不到情节。如果小说都像国产电视剧就很没意思了,大家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无法提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作品缺少了想象力,就难以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也就很难说是好作品了。”可见网上读者普遍存在猎奇心理,谁能抓住这一点,谁就能在读者那里得到响应。这恐怕也是互联网“平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鬼吹灯》一样,广州大一女生Tina的《冤鬼路》也得到网友的推崇,至今,文中提到的地名或者典故在许多人心中已经演绎成为现实。《冤鬼路四步曲之二樱花厉魂》中有条樱花路,于是武汉、南京等地的樱花路都在读者的眼里有了灵异色彩。天涯网友“樱花恋灵”说:“南京有个中山学院,通往中山学院有条路也叫樱花路,还有个樱花小区。有天半夜,路过那条路看到‘樱花’两个字吓得我没敢往前走,掉头就往家跑。”Tina的签约商却认为,“她写的是情,而不是恐怖,恐怖只是达到最终目的的一条路而已。不过,在宣传的时候,还是会强调恐怖的一面。如果要定义,会定义成恐怖言情小说。”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年轻网友发表在博客上的阅读心得:今天看了《猫灵》,很感动,觉得这个女的很奇妙,的确,在某些地方真的和我很相似,有着对灵异事件的兴趣与某些神奇的力量,虽然并不像文中的女的一样,但是,却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是从前的我,大概对这类文章笑一笑而已,但是,我却爱上这个故事,爱上这个故事充满神秘、妖媚、死亡的气氛,充满神秘的罂粟花,会流血的雕花镜子,半夜会自动发出声响的洗衣机,那红红的血水滚动着……母亲的自杀,好友的梦游……很精彩的故事,不过,似乎有一点还是挺新鲜的,有恋父情结的女生都是感情丰富的女生?大概吧,没接触过……可是,看到最后,自己也想有种冲动,真的不知道,那冰凉的刀片触碰到静脉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猫灵和主人的性生活?只是因为恨吗??

以上这段文字应该说很具有代表性,它说明,阅读在某些时候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年轻读者。这一现象值得研究。因为网络恐怖灵异小说的核心是恐怖,其故事往往追求离奇和晦涩,人物行为怪异,完全不适合成长期中的青少年阅读。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小说的作者本身就是低龄、涉世不深的青年人,而小说的读者绝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在校学生,其中女读者比例远大于男读者。他们究竟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中感受这些另类的恐怖文化?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界、文化界人士深思……

评奖活动与商业出版双轮驱动

从大范围讲,网络文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脚步声中诞生的,它的发生、发展从一开始就与文化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10年来,尽管形式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成分,它的商品属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具体地讲,网络文学出版物已在文学图书中占据了三分天下,并且在销量上与纯文学难分仲伯。因此,为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化、规范化,出版机构和网络平台频频联手,试图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生产、销售渠道。网络文学评奖活动已被证明是发现和推广人才最便捷的方式。

2006年4月15日下午,“2006网络文学发展与出版峰会”在北京开幕。会议主题为网络文学的产业发展、网络文学的版权贸易,网络文学走向出版的策略,动漫产业和有声读物对网络文学出版的影响等内容。会议由幻剑书盟主办,参加此次会议的出版单位有上海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科幻世界、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上海英特颂图书有限公司、台湾鲜鲜文化出版社、台湾信昌文化出版社。来自新浪、搜狐、《动漫东西》《经济日报》《今古传奇》《中国图书商报》等40多家媒体出席会议。作者嘉宾阿越、明寐、三十、雨魔、玄雨、唐家三少、步非 烟、Shiou等100多名作者到会。这个会议显示,传统出版机构仍然对网络文学有所期待,不过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网络文学推动有声读物、动漫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将逐步成为新的出版亮点。后者在文化产业繁荣的日本已有前例。在目前图书市场趋紧的背景下,出版业以炙手可热的网络文学盘活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有效推动市场,出版界联手媒体、网络平台和文坛名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发现与探索”之旅。网络文学评奖活动本身就是宣传和推介作品的重要手段,因此,与传统文学评奖活动相比,它的商业目的更加明确,争议性反而较低。

随着2005年中国博客热的兴起,精明的商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块处女地。2006年3月底,被称为中国第一博客的《老徐的博客》结集出版,但销售业绩不好,这对主要以名人为对象的个人博客的出版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商家并未因此罢手,而是转换了方式,他们不打算轻易放弃对这一新形式的尝试。经过摸索,出版界找到了一条博客与出版相结合的新路径,于是有了《修炼――我的职场十年》这样的博客图书的出版。既然博客有与读者互动的功能,出版社就索性将编校过的部分书稿在博客上连载,以网民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对标题、内容等进行调整。事实上,在美、英等博客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早已出现了利用博客进行按需出版的模式。图书作者不但听取意见,甚至会留下供读者创作的空间,再寻找自助出版公司出版。目前,博客出版虽然还没能够形成规模,但它至少打破了传统出版的“黑箱”边界,让出版透明化,也让博客群体的力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新世纪文学”侧目网络写作

目前,纯文学的生产机制仍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和图书市场。由网络、商业、大众传媒等构筑的文化市场机制,在2006年的活跃程度有所提高。网络文学营造的是一种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游戏规则,这其中,商业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是网络文学生产复制、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它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用积极的眼光去看,网络文学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因为它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可贵特征,它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向自我挑战的空间。

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或者“第一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目前文坛存在的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例如,3月份开始在网络连载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作者“当年明月”以“把历史写得好看”为原则,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解读明史,叙述之中加入个人评论,获得了网民的追捧,出版后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明朝那些事儿》的写作观念和方式与传统写作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它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共生性特质和民间亲和力,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缘此,《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呼吁加强对“新世纪文学”的研究,并指出,当下中国文坛包含了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形成的文学主流传统的最新演变,并且还在快速扩容,今天的文坛之广阔盛大,如果不包括如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写作”,不包括所谓“80后”“青春写作”等被称之为“新表现写作”的现象,不包括打工者文学的“在生存中写作”,那就不是一个符合今日文学社会趋势的真实文坛,这种主流写作加若干边缘写作的文坛格局,其盛大性表征乃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的最大变化。新世纪文学研究,正可基始于对这样的新的文学体及其复杂机制和写作实绩的客观描述而成立。而且由于当下文学的机体过于繁复盛大,不仅及时的评论非常必要,及时、即时的学术调查积累与研究也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的。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半官方半民间组织开始介入对“网络文学”的开发性研究。2006年6月26日上午,武汉成立了全国首家地区性的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会由武汉市作家协会和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网络文学研究所组成,依托《芳草》杂志社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展开创作实践及“网络文学”理论研究。

恶搞事件和当代网络汉诗

诗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上世纪80年代它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但转瞬即逝。不用做过多解释,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沉寂和败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2006年却是个出现意外的年头,这个意外和网络直接有关。因此有必要专门就此展开一下话题。

据大致估算,目前全国诗歌站点差不多有400个甚至更多。按保守计算,每个站点平均每天发诗量20首左右,年产量差不多在300万首左右。网络诗歌是种约定俗成的笼统说法,包含三种情形:第一种是纸质诗歌的“阵地转移”,即原本传统书写位移到网上来进行,没有改变传统书写的本质;第二种是真正与网络发生关联,是“网络情景中的诗歌”,一些人建议称之为“网络体诗歌”;第三种是极端形态――超文本・多媒体诗歌,目前只是少数人的行为,还不普及。第一二种形态共同构成网络诗歌这一“混称”。网站、论坛都在全力以赴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诗生活”以规模著称,多栏目设置;“诗通社”500多位诗人加盟,40多位诗评家;“诗歌报网站”以活动为龙头,从大展到评选到讲座,十分活跃;“中国诗人”保留较多传统色彩,以平和姿态倾向于诗歌普及工作;“第三说”使“中间代”命名终于赢得相当认可;“女子诗报”,堪称全国第一大女性诗歌网,劲头正足;“哭与空”的“诗人救护车”,多次举办募捐救助,成为国际上少有的“诗歌红十字会”;“现在”倾注“打工”;“诗家园”“露天吧”“丑石”“不懈”“滑动门”等等,都办出自己的特色。在这些诗歌站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网络文学中的诗歌群落。可以这样说,网络诗歌的写作和参与者,占据了网络文友的半壁江山,其原因是由于网络诗歌的写作难度,以及对时间的要求相对灵活、宽松;同样,网络诗歌的写作、阅读人群也是最为复杂的,表面上是“70后”“80后”在主导,其实“50后”“60后”的参与者大有人在,这在其他文学种类中并不多见。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2006年关于网络诗歌的论争出现了一次大爆发,其复杂程度是空前的,由于众多问题纠结在一起,根本无法对其作出简单的判断。这里只能就事情的简单线索作一个回顾。

2006年9月份,猫扑、天涯、西祠等互联网论坛、网站争相转载女诗人赵丽华的部分作品,网友带着讥讽口吻惊呼:“中国文坛出了大诗人!”意在指责其作品毫无诗味。有网友甚至发起了模仿赵丽华诗歌的“后现代诗大赛”,点击量迅速越过10万大关,“赋诗”回帖千余条。更有甚者,有好事者还成立了“梨花教”(“丽华”谐音),称其为“梨花教母”“诗坛芙蓉”,进行歪批。在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网络论坛,赵丽华的诗歌被冠以《国家级女诗人暴寒诗》等题目,受到网友集体恶搞。紧接着,“写诗机”应运而生,并且立即举办了一场以“手按键盘气自华”为口号的中秋赛诗大会,不少网友竞相发表大作。这台“写诗机”在一月内就造诗26万首,是全唐诗的5倍之多。

9月15日赵丽华开出自己的博客,随即贴出《我要说的话》一文,赵丽华说,网上被恶搞的诗歌是她2002年刚刚触网时期的即兴之作,当时是想卸掉诗歌众多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想变个方式玩玩,或者说是“尝试”,而且她宁可走偏或走到岔路,也不会重复陈腐和八股的旧路。所以,当时只在网上随意贴了下就收起来,知道它们不成熟就没有发表出来,但是没有想到某网站专门挑出这几首出来做文章,有些诗还刻意丢掉几行,显得更不完整,因此遭网友批评在情理之中。她表态说:“如果把这件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发泄情绪,营造一场话语狂欢只是表象,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潜伏在其中。2006年网络恶搞,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许多积蓄已久问题的思考。这已经不单单是一场关于诗歌的论争,而是关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学走向何方的大讨论。不只是网络媒体,上百家传统媒体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加入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报道,就连一向不参与此类论争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文章,记者李舫认为,汉语诗歌在“回归本位”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她还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的话说,“诗歌已经从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变成网络的集体狂欢。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淡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李舫的文章却再度引起新一轮的争论,并由网络文学延伸到了传统文学领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论争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至少是自由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促进人们反思问题的途径,但现在看来,2006年由恶搞诗歌引发的论争对创作的辨析尚未取得明显效果,也许这本身就已经是效果,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