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我国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内涵,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2];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3]。可见,对社会的公共治理目标是能够使公众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发展决策,保障公众政治自由和参与决策权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为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范畴。“善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二者关系的最佳状态”[5]。
乡村善治就是通过治理农村社区以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善治理论提示我们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乡镇政权和公民社会合作共治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为我国乡村治理中各种组织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组织和人事的基本准则。其次,善治理论有助于实现我国乡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国家权力本位型向公民权利本位型的转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养。善治的网络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体在改善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乡村善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统筹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7]。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转变。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统筹发展的过程与手段,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实现状态,是统筹发展的价值目标。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与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战略举措正是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实现而展开的,这与乡村善治的推进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构建更大的区域统一体和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城乡经济一体化需要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农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8]。乡村善治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农民集体组织的运行和决策机制,实现土地要素功能的一体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与土地要素流动的自由化。
(二)社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延伸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过实行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和城乡共同繁荣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统筹是对区域经济系统中城市与乡村两个共生单元的综合考虑、相互兼顾,以保持二者协调、持续发展”[9]。因此,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围绕农村社区形态的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社会化职能,为农村居民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综合平台。
(三)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正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权益等手段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一方面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农民的市民化,通过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以及农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转变。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以保护农民权利特别是土地权利为核心,使农民能够以土地的权益来分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善治的内在品质
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涉及国家的权力建构,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乡村善治作为一种目标追求实施起来,在现实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或困境。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当前的农村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着力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永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形式、农村建设管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美丽中国战略是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是中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积极贯彻“善治”的乡村治理理念,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和谐,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
1.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统筹性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将新农村建设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格局中来谋划部署、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具体实施途径,“美丽中国”是一个集合和动态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11]。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富民与绿色乡村的基本目标。
2.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参与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与个性发展[12]。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养村民的主体性意识,鼓励和保障农民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这种参与应该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参与。村民的主体性参与也符合直接性参与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公民对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养现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村民的主动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包括制度化参与和而非制度化参与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乡村法治和公平是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保证。善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将管理社会事务和保护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为了构建真正的乡村和谐,包括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以及村集体与乡镇之间协调合作的社会关系。乡村善治的实现要求在乡村治理主体上、乡村权力流向上和空间上的多中心,要求变单一的自上而下权力流向为上下左右互动的多元权力流向。通过对乡村和谐社会构建,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主体间对公共权威的高度认同和相互合作,增进公平与效率,因此完善我国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者们一直所讨论的话题。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传统的乡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谓的“乡政村治”,但这种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带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场经济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市场因素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治理的趋势和必然。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元化中心的趋势,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功能,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职能,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构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4][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统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刘峰.走向乡村善治:改善我国乡村治理之多维理论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7]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付光辉,刘友兆.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
[9]刘荣增.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10]张伟.美丽中国战略的内涵、缘起及实施路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三合的重大举措,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构建绿色三合庄,文明三合庄,美丽三合庄,宜居三合庄,魅力三合庄,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基本情况
三合村距万盈镇人民政府3公里,位于镇政府东北角。现有786户,2038人,耕地面积620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三合庄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将三合庄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示范村,具体目标为:
1、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形成以高效农业、生态养殖、林果苗圃种植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以上。
2、村容环境更加整洁。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庄道路、入户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更加和谐。村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村民自治不断深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建设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要求,一要加强怡美社区建设。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动员群众搬入社区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危房改造,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三要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
(二)加强环境治理,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建立8人的专职环卫队伍,做到生活垃圾日扫周清。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推动农村改水改厕。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高效农业。以村秋中养殖场为龙头,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养殖。以三合庄游乐园为骨干景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四)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环境。结合“五星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诚信建设制度,提高村民诚信度,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三合庄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工作责任,严密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办黑板报、设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1.存在问题
(1)在理念上,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但部分村民缺乏全局观念,过分重视住房扩建和硬件建设等,忽略了整体环境美化、建设内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软件方面的提升,造成对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在规划上,重数量轻质量,特色不明显2011年以来,编制了48个农村新社区(村庄组团)建设规划;各镇、街道和村根据建设需要,又分别编制了特色村规划;2013年又编制精品村、重点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数量多但相互衔接难。这些规划缺乏村庄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部分还过于理想化,实施难度大。有些规划由政府统一委托编制,部分规划深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千村一面,特色挖掘不够,导致一些村庄存在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3)在操作上,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受部分村干部能力的局限,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的结合;加上有些镇(街)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管理人员缺乏,造成建设内容和管理机制不科学。如在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编或在编的几个村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个别村旧房已拆除而改建的审批手续半年未完成。在村庄长远发展方面,过分强调现状条件和近期利益,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甚至有些村热衷于形象工程。在建设管理机制方面,未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实际需要制定适应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
(4)在投入上,建设需求大而资金来源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对该市首批1条精品线和11个精品村统计,计划总投资为3.69亿元,平均每个村为3075万元。除去旧房改造由村民自负外,村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境景观等项目将主要由村集体筹资。而中西部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薄弱,基本无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具体的资金拨付、使用等政策,使各镇街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资金瓶颈,导致创建底气不足。
2.对策
(1)深挖内涵,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一是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清洁、朴素、自然,要坚持全域覆盖,大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二要结合财政实际和村民意愿,有序安排重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理念,分类推进精品村、重点村建设。三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旅游跨越提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和彰显农村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传统耕读文化、孝德文化的整理和重建,充实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之魂,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和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2)因地制宜,重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新貌一要转变村庄规划设计理念,以塑造丰富的新农村特色为目标。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村落的空间生长肌理,努力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二要将尊重群众意愿与尊重发展规律相结合。村庄规划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编制过程既要坚持科学性,遵从村庄发展规律,又要广泛听取村民群众意见。规划方案要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兼顾村民的近远期利益的需求。三要推广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优选和推广特色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3)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单列。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意识。二是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利用“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千百工程”等活动载体,各方借力,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加强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下发“美丽乡村”创建考核标准,实行市、镇街、村三级联动考核机制,定期考核相关镇街美丽乡村建设内容,通过月督查、月考核、月通报以及年终考核等制度,强化考核督查,根据考核结果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要通报批评,对创建优秀单位以奖代补。
(4)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注重财政引领。优先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投资支持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整合各项资源。努力整合乡村旅游、农业两区、联村公路等乡村建设相关财政资金,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村民自筹自建模式。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努力解决农房改造、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
关键词:建设;美丽;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工程是针对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以村为建设单位,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为指导,通过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和耕作地力下降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循环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伟大变革,是建设全区人民的幸福家园,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社会工程。
1、“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背景
广西是我国沿海的省级行政区,处于我国南部的边疆,南濒北部湾,北、东、西与贵州、湖南、广东、云南等省毗邻,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广西各地的自然风光优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水果尤其丰盛,被称为“水果之乡”,独具一格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灿烂的文物古迹。同时,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最多的省区,具有十分诱人的民族特色风情魅力。
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广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这项工程惠及广西五千多万人口的生活生产环境,是全面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广西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广西的好山好水和优美风光是大自然的恩赐,广西深厚绵延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老祖宗的遗产,我们要倍加珍惜,小心呵护。让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以对建设美丽广西的崇高责任和对家乡的深情挚爱,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提出了这项关系广西五千多万老百姓的重要民生工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2、广西农村存在的现状
一直以来政府对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没有专项财政投入,堆放垃圾和处理垃圾的基础设施基本是没有,并且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村民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对这方面重视不够,甚至对农村来说是一片空白。政府很多方面只是关心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道路的硬化,却忽视了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长期以来使得农村出现了“脏”、“乱”、“差”等现象。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主要出发点是治理乡村的“脏”、“乱”、“差”等现象,就是要把“无序化”转变成“有序化”,并且又不能破坏乡村原有的自然之美。在活动中提出了三项主要的任务,分别是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这三项涵盖了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水环境的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的革新等方面,不仅关系环境卫生,也关系到环境污染的根源性深度性的问题。
2.1生活垃圾方面
一直以来农村的垃圾处理是松散式的,没有指定地方堆放生活垃圾,都是由村民自行解决。过去很多村民都是把日常生活生产所产生的垃圾堆放在树底下、竹林根下、水沟边或者村头村尾,村民随意倒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很少进行集中治理乱堆放的生活垃圾。由于长年累月的堆积,有些地方垃圾堆成山,长时间没有人进行治理,经过了水淋日晒很容易就变质变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所产生大量有害的细菌渗透到地表下,变质变嗅的气味随风飘逸。水沟里的垃圾或者漂浮物随处可见,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很多的水沟的水质也慢慢变黑变黄,看起来触目惊心。
2.2牲畜方面
农民由于受传统长时间的生活图方便的习惯,也为出于安全的考虑,通常把牲畜圈养在离自家附近,有些是牲畜圈养在一楼,人住在二楼,由于圈养牲畜的房子没有排水设施,牲畜粪便就是排在一楼房子外面的一个坑,堆积时间长了就会往外益出,时间就变味一进村就散发出牲畜粪便的味道。
2.3农田垃圾方面
现在由于农业的科技化,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大、种子包装袋、农药瓶(袋)等塑料袋随意丢在田间地头,由于这些塑料袋长时间都是不能降解,时间长了田间地头或河边到处塑料袋,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农村饮用方面
前面提到农村的垃圾随意倒在村头村尾,牲畜粪便随意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塑料袋随意丢,这三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所产生的污染就会渗透到地下,现在农村很多家庭的饮用水是抽地下水。由于地下水受前面三大方面的污染,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在农村不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对现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后代的人的健康是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5农具和作物秸秆方面
在农户家里比较普遍存在是农民所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工具和作物秸秆都是随意堆放在屋子里某个角落或者门口两侧,堆放很零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环境整洁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落后。
3、对治理“脏”、“乱”、“差”等现象的规范化
3.1对治理“脏”的问题:需要实行生态科学的技术来改进农村生产模式
政府高度重视,下拨专项资金,在农村各个自然屯建立垃圾池,大屯还建立了垃圾焚烧炉,聘请保洁员,每天进行清运垃圾到指定地点堆放和处理。
由于农村生产模式、物资物料以及能源结构等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以循环产业技术和生态技术来根治乡村环境污染。比如清洁能源,广西已经在农村推行了多年清洁能源实施战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典型技术例如沼气池清洁能源推广建设,可有效解决禽畜排泄物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广西已经连续10年是全国沼气池入户率(约45%)最高的省区;新农村规划中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规划排污系统,技术上可以逐户建立污水处理的设施,如格式化粪池技术,可随着处理户数的规模扩大格数。
3.2对治理“乱”的问题:需要对乡村的生活秩序化管理
过去农村人口较少,垃圾以有机废弃物为主,可以在自然系统中自然降解并转换循环,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也未曾形成对垃圾统一收集管理的习惯;农民传统生活习惯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冲击,生产生活中使用各种物资物料多为化工产品类产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难以自然降解。治理“乱”,需要取得村民认同、社区参与的方式改变生活习惯 。
3.3对治理“差”的问题:需要形成识意和思想上的改变
农村的农民由于长时间在大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主要时间是下地干农活,生活空间比较大,周围环境的约束很松散,再加上农村的村屯道路硬化不完善,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够,使得农民生活周围到处是泥土,农民对对环境的需求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环境卫生意识上不强,垃圾到处倒,随意丢,长时间也得不治理,很多地方堆得发嗅,家畜的粪便也是随意排放。对治理“差”的问题上要进行大力宣传动员,宣传要深入到每家每户,甚至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并在思想上人人高度重视,行动上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清洁乡村不是一两次突击的清洁行动,而是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持续实施,其长效性需要村民的参与和支持,需要扭转村民思想观念,树立新的环境卫生思想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通过用乡村村民参与形式和议题整合的办法,根据某些需要, 做一些创新的主题为目标,激发村民关怀生活环境,齐心合力维护村庄环境。
4、“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设措施
4.1、全民参与的共同行动的工程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必须全区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用双手夯筑我们的美丽家园,用劳动诠释我们的幸福内容”。各级干部首先踊跃行动,一个干部引导、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局面迅速形成,领导垂范调动各方积极性。“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广西区的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各自联系点,指导活动开展,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参与清洁劳动,带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促进活动快速推进、有效推进。
4.2、组织干部下村指导
清洁乡村工作队员陆续进乡入村。为让活动快速、有效推进,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决定分级下派干部工作队。除已下派的3万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将增派近2万名工作队(组)员,进驻全区111个县(市、区)、1126个乡(镇)、1.4353万个建制村。工作队及工作队员一派2年,主要围绕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四大目标”,履行宣传政策、走访农户、整治环境、建立机制、改善民生“五项职责”,落实好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任务”。通过建立这些制度,经过几年的引导,让村民慢慢改变农村的生活习惯。
4.3、分别牵头负责“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
区直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各地实施。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环境绿化美化融合推进,注重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乡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和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打造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和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自治区环保厅结合今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抓典型,抓规律,筛选、引进、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实用技术,提升污染治理水平。自治区农业厅在八桂田野上掀起“田间地头顺手捡”活动热潮,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4.4、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组织开展大规模地集中整治行动
全区各市、县、乡三级组织出动30万人次,统一开展清扫卫生死角大行动,清理各类垃圾1万余吨。南宁市集中力量对公路沿线的城中村,菜市场垃圾进行大清理、大扫除,开展了一次“清洁风暴”。柳州、北海、崇左、贺州等市开展的大行动,分别清理各类垃圾5万多吨、5300多吨、5100多吨。
5、“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模式
目前,广西农村收集垃圾乡村只有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村庄垃圾是自然堆放,垃圾围村现象到处可见。随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设的推进,垃圾围村现象大有改观。
5.1全省推广“乡村垃圾处理模式”
各市县都在下大力气整治农村垃圾。在一些镇试点农村环卫城市化管理模式,分批在该镇的90多个自然村中逐步推广试点工作。通过完善试点村的环卫基础设施,采取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整治办法,如今很多试点村都摆脱了以往垃圾满地的村貌。省文明办向全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让更多“脏乱差”村庄蜕变成美丽乡村。资金方面,区住建厅将积极协调市县财政部门,将试点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经费列人市县年度财政预算,同时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经费紧张问题;对涉及农村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给予倾斜支持。
5.2建立长效机制,探索逐步建立乡镇环卫主管机构
把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纳人公益性岗位或以钱养事的范畴,明确专人专职抓好日常管理,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列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按标准配备村庄专业保洁员队伍,签订保洁合同,落实保洁责任,实行目标考核。同时,尝试把生活垃圾规范处理、公共设施日常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等内容纳人村规民约,建立与村民、铺面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度。截止2014年5月,广西新建2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15座垃圾填埋场、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一批垃圾转运站项目建成并投人使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县城以上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写,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区城区、景区和乡镇公厕竣工110座,在全区城区基本实现“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运行管理到位”的目标,为广大民众和外来游客提供了良好的如厕环境。县城以上城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明显提。
5.3在县以下设立“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由县政府出面引进一家旅游开发公司,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和民房改造相结合的道路。他们采取企业出资金,政府出材料,银行出贷款,村民住新房的建设模式。企业扶持每户5万元,政府扶持每户2万元建材,不足资金由银行贷,建成的新房给每户留1―2间客房做家庭旅馆。通过企业进人开发,村民老屋换成了新房,全村形成一个家庭旅馆集群,对外开放,迎接四方游客。这种开发建设模式,使农民既不失地,又不需搬迁,还不减收人就能住上漂亮新房。同时,公司还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技能、服务规范的培训,帮助村民发挥自己特长开展个性化农家乐经营服务,使村民走上持续增收致富的道路。折冲模式,不仅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还闪烁出农村经济新增长的亮点。
此外,还创建了集农家乐、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房车营地、自驾车骤站于一体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住骤站的客房,也可以到村民家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体验农家乐生活。这样既可解决了村民就业,也增加了农民收人。是作为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试点,把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双赢。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百里旅游长廊,风情小镇,木棉湖旅游、酒店,民族风情谷等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景区观光+小镇休闲+乡村度假”的旅游发展模式。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将用约8年时间,采用多种模式整村推进各县400多个村庄和多个乡镇建设;同时,对乡村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净化,将全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村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进步”的中国美丽乡村。
5.4实施“五结合五化”标准建设的美丽乡村试点村之
“五化”是指乡风文明化、乡村清洁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特色化。“五个结合”,即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相结合,以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多村统一规划,统筹联合创建”的方式,统筹各村路网、林网、供水网、电网、通讯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新型农业产业带和乡村旅游带,使澄迈的“美丽乡村”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可经营的乡村旅游品牌。作为广西第三大经济体,具有雄厚财力。按照“一户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美食制作、家庭旅馆经营等项目。政府为有经营项目的村民统一制作仿木风格的铭牌,包括“豆腐坊”、“咖啡坊”、“乐家旅舍”等,方便游人选择。在政府支持下盖小楼作为家庭旅馆,让村民从事旅游服务经营。让村民不离土、不离乡、不失地,不搬迁,在快乐中赚钱。在田园风光、食宿配套、家庭作坊体验快乐,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拉长了风情镇的消费链条,大大增加了农民收人。“就地城镇化”是创建“美丽乡村”的新思路,它促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2工程”。“8+2工程”,即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文化、体育、电力通讯、金融及以富民增收、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出要以生态现代化的理念,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大力实施沼气循环利用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在新建住宅中采用节能、节水新工艺等。民生幸福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广大乡村如何筹资建设、改造创新,是当前摆在全区各地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6、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程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利在当代、功在后代的好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生态建设工程;从爱国卫生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公共卫生工程;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人本工程;从新农村发展的进程来看是一个倡导示范工程。
结语
从实施一年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并不是多难的事,也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只要各级主管部门,,尤其清洁乡村工作队员们用心替村民着想,尽心为村民做事,科学规划,合理构建,有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在建设中尝到甜头,享受快乐,广大乡村一定会建设得更美丽。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广西,让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广西各族人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清洁行动,托起美丽广西的绿色畅想!
参考文献:
[1]陆增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队赴梧州开展广场宣教活动[J].广西烟草,2013,07:48.
[2].广西烟草积极参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J].广西烟草,2013,06:44-45.
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国新农村带来崭新的面貌。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谈论起“美丽乡村”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样儿的乡村才能称为“美丽乡村”?有人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乡村之美,不仅是靓丽整洁,还要设施完善;不仅是山清水秀,还要产业发展。关于“美丽乡村”,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当我们在谈论美丽乡村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美丽乡村,从不同的人眼中能够获得不同的结果,从不同的人那里也能够获得不同的解读。而笔者以为,美丽乡村无论是环境美丽还是风尚美丽,都是美丽乡村题中之义。但在这些题中之义里,更为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以人为本”。可以说,“以人为本”才是美丽乡村之魂。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懂得尊重每个乡村的现实情况,从每个乡村的现实出发,构建美丽乡村的框架;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够时时刻刻把“人”放在第一位,杜绝出现各种消极因素;也只有“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够实现“接地气”的目标。
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之美,即生态上的完善。而各地却总是呈现不同的态势,比如塞北之乡村就决然不同于江南之乡村。那么,面对着如此差异,美丽乡村建设该如何处理呢?唯有“以人为本”,即尊重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从各地的自然禀赋出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尽管,我们有着《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样的宏观政策的指导,但具体到实际情况下,不能够陷入“唯上”的藩篱中。同时,在尊重各地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获得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面貌,即能够感受到多元乡村的不同,在这样的不同中感悟乡村之美,这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就完全走不通。
另外,美丽乡村之美更在于风尚之美,即文明的养成。而文明之养成,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演绎。所谓“以人为本”,即需要从乡村中人们的心灵世界出发,找寻到符合乡村价值的“乡规民约”,从中能够总结出维系人们公序良俗的价值。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我们能够从乡村秩序的建设出发,引导人们按照那些“乡规民约”传递的价值延续,不断赋予“乡规民约”时代价值,让“以人为本”能够在乡村价值建设过程中能够落地生根。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欣喜地看到,美丽乡村的秩序能够因为价值的凝聚力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贵在久久为功。“以人为本”的旋律更是应该时刻奏响,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环境之美,更是需要一种心灵之美;不仅需要每个乡村都“看上去很美”,也能够感受到其精神魅力所在。这才是我们期待着的美丽乡村。只是,如此美丽乡村必须要沿着“以人为本”的路径持之以恒,不能够有任何的松懈,更不能够有任何倦怠。唯有如此,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才能够向着我们徐徐招手。
— —藤田镇农业产业化成果展示
紧扣“稳粮、优供、增效”目标,结合自身特色,围绕农产品需求端发力,不断调顺结构、调绿产品。
通过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打造了永龙线农业产业示范带,秋江茶园、中西山百合、杨梅基地,城上村千亩油茶基地,岭南、曾坊村千亩葡萄园,连片规模化。通过电商平台,按照“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自创品牌绿百合、良品、一方善土,带富一方百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下好绣花功夫 决战脱贫攻坚
— —藤田镇脱贫攻坚阶段成果展示
坚持“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 全面把握目标方向,细化措施,做好做实脱贫攻坚。近年来,全镇稳定脱贫534户225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78%下降到1%。
安居扶贫居有其屋 光伏发电细水长流
完成交钥匙工程32套并全部入住,加固维修3户,改建自建14户;城上村建成40KW光伏电站,全年发电量4万瓦,每年为相关农户增收1500元以上。
电商扶贫展现新途 产业奖补分红互联
通过藤田镇党群双创服务中心,带动困户就业36人;免费提供百合良种,订单回收贫困户产出百合1.6万斤;引导165户贫困户完成小额信贷805万元,本地企业参股分红获利高于8.4%,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0万元。
扶贫车间就业疏堵 智志双扶主动脱贫
全镇建成6个就业扶贫车间,解决33个贫困弱残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集中开展产业就业技能培训15场,培训人次350,发放就业培训补贴1.5万元。
社会扶贫彰显温度 万千爱心汇聚帮扶
广泛联系社会,让企业“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彰显社会温度。WIN团队为藤田镇贫困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家电400余份,义捐金额25万元。
3.全域美丽乡村 共建共享新生活
— —藤田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展示
坚持统筹理念,总体谋划设计,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增速提质,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2018年投资2600万余元,全面完成镇域内103个建设点。各村点共完成道路硬化45公里,新建排水沟16公里,拆除危旧土坯房、杂烂附属房29万多平方米;饮水安全率,无害化卫生厕拥有率,三网覆盖率均达100%。同时,坚持“显山露水”理念,打造古风新韵人文杏塘,提档升级城上村、秀美整洁易溪村、严坊河山内新村等“龙上沙”和永吉、永八公路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点上更加出彩、线上更有风景、面上更显美丽”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突出农环整治 提升“美丽”质量
--城上村村庄整治成果展示
围绕美丽城上、干净城上总目标,纵深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在城上村落地生根,有效清除了“脏乱差”,建立了“清净美”,提升了“精气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累计拆除农村危旧土坯房面积37000平方米,蓝色铁皮棚、铁皮屋3200平方米;开展“清洁工程”,累计清运垃圾450余吨;170户农户完成卫生厕改造实现100%农户享有无害化厕所;深入开展“七改三网”,完成通村公路及入户路硬化共计9300米,改沟1790米,改塘960平方米,改房49栋14290平方米。
5.业旺家美人勤 田园印象小坑
1、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副科级领导为成员的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并单独设立了由5人组成的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
2、明确乡村两级工作职责,建立乡领导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三级网络。现在我乡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发展机制。
根据我乡村情,前枣园、后枣园、达子店、小白头、潘房子被定为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5月份,南屯、望海寺村、大流口、小流口村又加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我乡及时聘请设计院专家多次实地查看,商讨建设方案,目前几个村的规划正在编制中。与此同时要求未列入美丽乡村的12村积极行动起来,实现“三清一拆”工作全覆盖。
1、 通过早、中、晚广播宣传、发放明白纸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截止目前我乡已发放明白纸12000余份。
2、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宣传政策,提高人民群众认识。抓住全乡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契机,号召全体党员积极加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要求每位党员要亮出党旗、争当明星,具体做到“五个一”,即: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捐出一笔资金;清理一个庭院;承包一段街道;带动一片群众。
3、通过组织参观,提高人民群众认识。截止目前我乡组织各村党员、村民代表、和被拆对象外出参观12批次,参加人数8百余人。近期将再次组织外出参观3次,参加人数200余人。
乡领导下村督查,查看工作进度,检查工作质量,坚持工作进展日报制,确保项目进度上报。
我乡计划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表彰奖励。对在美丽乡建设中达标村给予100万元的村级奖励;对优秀村书记和村主任给予1万元的个人奖励。以此带动滞后的村庄,使其从“要他干”转变成“他要干”的局面。
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我乡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的村工作标准低,清拆限于表面,不够深、不够透,离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有距离,需进一步督导,确保清拆彻底。
二、项目工程跟进不及时。由于工程程序的限制,一些项目还未实施,如潘房子的坑塘美化、路面硬化工程等。
三、村干部对资金有顾虑。有的村干部担心花费的资金不能到位,工作中畏首畏尾,工作滞后,今后还要在解放干部思想上做好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主题是:督查"逼"出活力,评比"竞"出动力。
"美丽**·清洁乡村"活动启动以来,我乡通过开展"三督两评"活动,坚持乡督查组每日督查、各工作组每月交叉督查、县乡代表每季督查,每季度评选清洁乡村美丽村屯和文明卫生示范户;以督查为手段,以评比为动力,以清洁乡村整乡推进为目的,创新督查内容和督查方法,干部职工在压力中迸发活力,广大群众在激励中催生动力,有力地推进清洁乡村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全乡共投入资金140多万元;落实集镇及沿路保洁员21名,村屯保洁员79人;开展各类清洁整治活动200多场次,先后组织市、县、乡村干部参与义务清洁劳动5000多人次,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清洁劳动3.8万人次,清理陈年垃圾和卫生死角1025处,清运各种垃圾1500多吨,清洁水源27处,清洁河流3500多米,清洁水塘70亩,清理水葫芦面积55亩,清洁田园5320多亩,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
一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乡政府成立了由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村和乡直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清洁乡村"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了工作责任制。把美丽乡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范畴,建立了乡村清洁主要交通沿线分片包干、干部包屯、工作问责、集镇分片包干环卫监督巡察责任制、绩效考评、工作队管理等多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和推进活动开展。三是签订了责任状。与各村委部门签订了落实环境保护、"美丽**·清洁乡村"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细化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将工作任务逐级分解到部门和村委,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督查力度,重压"逼"出活力
一是整合资源,配强督查队伍。针对督查权威弱化、协调配合不够、总体效果欠佳等实际,我乡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入手,由乡纪委牵头,整合乡美丽办、党政办、监察室等部门的督查力量,组成乡督查工作组,乡党委书记亲自任督查组长,做到真督实查,实现"督"有权威。
二是严格督查内容,"挑刺找茬"攻难题。严格按县、乡美丽办制订下发的"三清洁"细则和标准要求,开展"清洁乡村"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陈年垃圾、卫生死角、干部作风等方面内容,对一些重点检查领域,比如交通沿线及县、乡示范屯,甚至达到了"挑刺找茬"的督查程度。对发现各村屯存在陈年垃圾现象的,督查组实行"零容忍"督查,不分原因,要求包村责任人无条件整改,不留卫生死角。
三是创新督查方式,"三管齐下"固成效。一管为明查暗访,采取先暗访后明查,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管为村屯互查。先后组织了六个包村组进行交叉互查,22名示范屯队长、35名县、乡人大代表进行现场观摩互查,通过互查,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及时纠正了自己的不足。三管为主要领导亲自抽查,3名乡主要领导每周至少抽出一天时间下村抽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是创新督查通报形式,落实督查结果运用。在乡政府办公一楼显眼位置专门设置一块"美丽**·清洁乡村"督查通报栏,督查组把每天进片区、村屯检查结果予以反馈责任人并在通报栏上公开通报,小问题要求当天整改完毕,工作量大、任务重的要求限期整改。两次督办不合格的,则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督查组不定期开展督查通报会,对督查发现工作先进村屯和个人给于表扬奖励,对表现后进的村屯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目前,我乡已下文对11个清洁工作先进的村屯进行了表扬奖励,对2名班子成员作了通报批评。
一份份问责制度的出台,犹如一道道"紧箍咒",让各级人员神经绷紧,加上近乎苛刻的"挑刺"督查,使乡村干部职工有了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由压力"逼"出了活力,干部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在推进"清洁乡村"中,干部们不再呆在办公室空谈政策,从乡领导到普通干部,全部深入村屯一线,带头参与乡村清洁工作,在全乡大小村庄,随处可见手拿锄头、铁钳、扫把等保洁工具的乡村干部身影,与群众一起打扫村道、疏通水渠、清理河道、清除杂草、清运垃圾。通过干部主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在**掀起了阵阵热潮,乡村环境卫生一天一个变化。
三、建立评比制度,激发群众动力
由乡党委政府围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大内容制定考核评分细则,在全乡范围开展环境卫生大评比活动。
一是在农村区域开展"美丽自然屯""文明卫生家庭户"评比活动。"美丽自然屯"分乡级和村级两个档次,获得"清洁美丽屯"荣誉的村屯优先安排村庄道路硬化、水渠建设等民生项目;获得乡级一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20万元的建设项目;二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15万元的建设项目;三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10万元的建设项目;获得村级一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5万元的建设项目,同时列为下一年乡级示范点,二等奖优先安排不低于3万元的建设项目。"文明卫生家庭"评比由各村每季度推荐出8户"文明卫生家庭"入围,乡评比小组对入围家庭再进行考核筛选,分数排前五名的为本季度"文明卫生家庭"户。下一季度除评选新的"文明卫生家庭"户外,还将对上一季度的"文明卫生家庭"户进行回访,如回访两次成绩均不达90分的,将被摘牌。
二是在集镇区域开展"美丽单位"和"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每季度对驻集镇各单位进行一次评比打分,年底将评比分数累计,奖励排名前2名单位,授予"美丽单位"称号并给予相应物质奖励。获得"文明卫生家庭户"给于一定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