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善于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教育新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育人如同种植一样,种植需要空气,育人需要环境,需要活跃的、文化的、创新的氛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小学英语是起点,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激发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让英语同汉语一样,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实际运用的语言工具。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竞争,乐于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练习Is this purse yours?这个句型时,教师手里拿着一只里面鼓鼓的漂亮的钱包,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purse is it?Is this purse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只钱包是谁的。于是,就让学生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只钱包去问其他人:“Is this purse yours?”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二、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有位名人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想象力能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孩子思接千载,意骋万里。读书学习有两个方面,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知识不过是材料,培养创新能力比积累知识更重要。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练习句型Which is the way to……?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在问路对话,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幅交通图,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想象,编成各种对话。
在教Apples are sweet。Grapes are sour。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兴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在练习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pandas?”“Yes,I do。”“Do you like bears?”“No,I don’t。”……或者让一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总之,教师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学新理念
期末考试刚结束,三年级语文试卷有一题让学生用“弟弟的脸像……”写句。这个题考试前在年级出的复习卷上做过,有的老师怕学生写错,将答案统一为“弟弟的脸像红苹果”,有的老师鼓励学生写新颖的句子,学生写“弟弟的脸像猴子屁股”“弟弟的脸像烙铁烙过”“弟弟的脸像烤羊肉串”……糟糕,“猴”“烙”“烤”三个字写错了。于是,一个红叉,这道题的分被扣掉了。
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我意识到这种评判不妥。我对老师们说:写像“苹果”这样老掉牙的话得全分,而像“猴子屁股”“烙铁烙过”“烤羊肉串”这样有创意的话,却因错字得零分。这似乎是对因循守旧的奖励,对敢于创新的惩罚。后者虽有错字,但多么有想象力、多么有灵性,我们难道不应该保护吗?
地球人都知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由此来看我们的“填鸭式”教育,虽然填出了“像苹果”这样的得全分的句子,但实则抓错了重点。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二、不全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老师们听了我这一番话,说:“何主任,我们也知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应试教育只认分数,分数只认正确的答案,才不管是老掉牙还是有创意呢!”
我说,老师们,应试教育的确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但我们却不能因此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应试教育。其实,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考试,像日本、韩国比之我国似乎更甚。但同样是考试,出题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重知识的考核,人家重能力、想象力的考查。我们常常因一句精彩的、充满灵性的语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而判错,导致学生中规中矩,不敢创新、不敢想象,写一些十拿九稳甚至十拿十稳的语句,写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语句。表面上看我们让学生赢得了分,但实际上却让学生输了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让国家输了未来。
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保护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我们要尊重、宽容学生,特别是要善待那些有求异思维的“异类”学生,加长他们学习的“助跑线”,让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悉心呵护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促使其茁壮成长。
三、提高想象力有妙招
有什么具体的做法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呢?就阅读课来说,常用的招是“补白”,就作文课来说,常用的招是“想象作文”。如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切实将“提高想象力”的主张落到实处呢?想象作文教学有哪些实践形态呢?这些张祖庆在《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力的草原》一文中已有详细论述,就不再赘述了。这里我要强调的有两点:
1.引导学生多读科幻小说,多看科幻片。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科幻方面的文章似乎没有,科普小文倒是有。这就好像我们的影视行业,老是“吃老祖宗”,成天放的都是宫廷、抗战、武侠戏,净是朝过去开发。有的国家没老祖宗可“吃”,就打开想象的大门,畅想过去与未来,思维的触角伸到了百亿年前或百亿年后,伸到了宇宙内外。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数典忘祖,但也不能总让学生盯着上下五千年。多给学生推荐些科幻小说、科幻大片,可以弥补语文教科书的不足,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的很有好处的。
2.培养学生文学的思维。我曾经以“雨”为话题,问雨为什么降下来?学生最开始说云怎么怎么样,我说那是科学的思维得到的答案,如果用文学的思维,就会有无穷的答案。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趣极了:逃学了、下来看奥运、离家出走、云娃娃得了冠军激动得哭了、花姐姐邀请它做客……
一、在教学中通过活动训练学生想象力
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反客为主”,给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自己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象。在教学“四年级上认识大数”时,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十万学生大约是多少个班级?大约相当于我们这样的学校多少个?十万张纸大约有多厚与建筑物比呢?十万步大约在200米的跑道上跑多少圈?……这些活动是通过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讨论达成共识的,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应及时地给予学生以提示,同时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肯定,对所有以小引大、以少引多的想象逻辑予以表扬。
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答案回答问题,启发学生想象。比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与平移这课时,我试着这样创设问题的:给定学生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通过旋转或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都踊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能积极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力也就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慢慢得到了培养。
2.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常常这样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提问题,可能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没法解答,但没关系,你只要能想象得到就可以问。”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对此情景,我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问题。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的同时想象力也有了发展。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都喜欢动手,但是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想象。例如,在教学教梯形面积公式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前面我们学过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现在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两个同样的梯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进而得出体形的面积公式呢?”提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想象,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讲完了这种方法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变为长方形面积来计算,梯形面积能不能变为学过的图形呢?”我让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想象,然后再动手验证,通过验证发现梯形完全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然后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翱翔,是培养想象力的极好训练方式。
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得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我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五、在教学中利用创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知道,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做了大胆尝试:将应用题枯燥无味的文字叙述,通过假设改编成相关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情节中所产生的某些结果出发,一步步地推想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或必备的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鸡兔同笼”时,鸡和兔关在一只笼子里,它们有20个头,有6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哈利波特,手里拿着一根魔棒。魔棒一挥,这20只动物就发生了变化,所有的鸡全都飞起来——停在空中,所有的兔全都举起两只前脚站立起来。”学生笑了起来,听得很认真,感到有趣。于是我抓住时机立即发问:“同学们,你能计算出此时站立在地上的脚有几只吗?”学生很快算出有64–(2×20)=24只。“这是谁的脚呢?”“兔子的。”学生很快明白:“原来兔子有24÷﹙4-2﹚=12只,鸡有8只。”此时,学生兴奋不已,以往对这类题深感头痛如今竟乐于去解。我告诉学生:“只要你们展开想象,编一编故事情节,再加以推理,就能解答这类应用题。对于这个题你们也可以试着编一个故事情节来解答。”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纷纷展开想象,像写作文一样编起故事来。其中一个是这样想的:“假如我是哈利波特,我就让所有鸡的两只翅膀变成两只脚,这时站立在地上的脚就有4×20=80只,多出的80-64=16只就是鸡新长的脚(即翅膀),所以鸡有16÷2=8只,于是兔有12只。”另一位学生编的是:“假如我是屠宰场的老板,我就将20只动物每只砍掉两只脚去卖,这样未砍的脚当然就是兔子的,所以兔子就有﹙64-2×20﹚÷﹙4-2﹚=12只。”
这样的假设故事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多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歌;角色扮演;想象力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提高。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借助儿歌
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念易记易传。将儿歌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在导入环节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角色扮演
分角色是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而且还要求学生走进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展示的空间,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为了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更加轻松地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此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促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时,在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的阅读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太空还可以能有什么趣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你是不会死的,我希望你不会死。”
“可是我好像听到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觉得我会死哪!”
“就算你真的死了,妈妈还是会再把你生下来。”
“但是那个小孩和现在就要死去的我,不是同一个人吧?”
“是,是同一个小孩。我把你生下来之后,就会把你以前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一一讲给那个新的你听,那个新的你也将学会现在的你所说着的语言,所以你们是同一个小孩。”
一翻开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我便被这段独特的开场白吸引住了。直到一口气把书读完,我才惊叹于作者高明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个小故事竟将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于学校教育中的弊病一语道破,教授不愧为台湾教改的先驱。
难道学校教育造就的人都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同一个人?但愿这不是真的,作为教育者,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存在着某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
首先,存在着矮化学生的现象。新课程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是指人格的平等,师生关系是客观上的不对等但主观上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权威更多的应该是内在的权威,长久生活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在学习活动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只会导致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欠缺。
其次,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好的教学必须以视野和想象为前提,不崇尚自由的地方发展不出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无限开展。”他说自己像艺术家,思考科学时,想象力自由飞翔。相对论很抽象,感觉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里思考,其实越抽象的东西,越需要想象力。黄教授认为,抽象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特征,文明借助抽象,从特殊经验去寻找经验的普遍性,再从普遍性回来深入刻画经验的特殊性。从抽象中可以发展新的想象,然后从想象世界不断汲取灵感去深化抽象。
最后,不利于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并不因所受教育越多,就越能独立思考。思考不是关在屋子里的思考,独立思考不是教师教会的。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是:知识基础、意义思辨与抽象能力。因此,黄教授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应该做三件事:前两件是打开人的经验、发展人的能力,第三件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一直以来,教师辛辛苦苦,教学生学会了知识,却忘了学生到学校最主要的事情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那么什么是“真正联结”呢?黄教授认为“真正的联结”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那么我们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向他们提供“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这种联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推行多年的以“应试”为主线展开的教育是应该、也是必须要变革的。
教育改革要做的便是回归教育的目的,即打开经验,释放心智,发展能力,尽量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求得最好的内在发展,做到在教学上重视个别差异,在人格上尊重个性差异。如果总是在一些支流问题上反反复复,教育改革就会像行走在一团迷雾中,难觅归途。
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核心问题,应该基于多元、注重内涵、追求创新,有活力、有品位、有技术含量。教育改革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释放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科技进步需要创新,个人成长也需要创新。
看窗内的教学、窗外的愿景,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总结。为什么一个拥有四大发明的古老国度今天会缺乏创新精神?为什么明清以前我国的创造史占世界创造史的58%,而明清以后我们创造的河流却在干涸?为什么到目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有8位,而其中却没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衷心希望在教育改革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育改革要成功改变传统教学的行为模式,首先应要求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提前完成转型。如果教师的思维仍然局限在一个模式化的套路里,认为逼着学生多背多记一些东西是为了学生好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也磨钝了他们的想象力。抱着这样的思想你再去实施教改,要求学生要多元发展、追求创新,难道不可笑吗?所以,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学会放手。放手给学生一些自由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整理素材。教师要做的是密切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手脚把自己的主体经验与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联结,让学生“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从而与世界真正联结。若上述都能实现,何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何愁中国出不了乔布斯、爱因斯坦。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丰富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里对记忆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在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充分肯定了想象力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这是对“想象”一词的精辟诠释。雨果曾言: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赵鑫珊也讲: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想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功效和价值。它又何尝不渗透在学生生活得的每个方面?又何尝不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交与他们一对想象的翅膀呢?仅就此谈一点个人的观点: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生观与世界观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世界观包含人生观、决定人生观,
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给人生以一般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生观则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体现,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而一定的人生观总是这样或那样地表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同时,人生观发生变化,又往往会反过来影响世界观的变化。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因而,一个人的想象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内容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仿若一只鸟儿没有翅膀,从而失去远翔的本能。所以,对学生必须加强理想教育和革命前途教育。要充分利用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创造活动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内容。教学中,我结合语文这一学科的知识特点,教育学生用崇高的理想鼓舞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探索科学技术的奥秘。例如,我在执教灯光这一课时,通过讲述郝副营长为了能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在这一次战斗中,点燃了手中的书,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方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为了实现他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我随机启发他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此外,我还要求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目,预设自己青春的蓝图,学生慷慨陈词,都能在文章中描绘下自己的理想。
二、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学生表象储备
知识不足,表象贫乏,想象就狭窄、肤浅、失真;知识充分,表象丰富,则想象就开阔、深刻、生动逼真。生活经验的多寡,也会直接应影响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而要扩大知识范围,具体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地读书。首先,是导读引趣,我平时看了书后,就会把好的书目,好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如《小学生四库全书》、《优秀作文选刊》、《少年博览》······这些书刊都比较好,非常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我介绍给学生们,鼓励他们订阅、购买、努力帮助他们弄到这些书刊。其次,开辟第二课堂的读书活动----利用课堂来读课外书。由于坚持课堂的精读精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在完成了教材的教学任务时,每周都为学生安排一节语文课专门读课外书。每到这一节课,同学们都会带来自己最喜欢读的书,阅读与交换,使大家的信息都得到拓宽,视野得以扩大。最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利用一节课外活动课,来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最有意思的趣闻,最精彩的文章。
此外,我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行成表象。并按教学计划,在课外指导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组织学生观看有意义的电影,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三,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动脑习惯。
独创精神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学习品质。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去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鼓励多读多说,培养勇敢的个性。
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点。要培养孩子勇敢的个性,首先要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在教学中,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但他大胆开了口,是心理训练的成功,教师应当高高兴兴地鼓励学生,而不应说:“你真笨,不会发言就不要发言。”第二,针对不同程度,不同气质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灵活训练。例如,某个学生读书声音小,不要过于急着逼他大声,要瞅准机会开导他。譬如,课外偶尔听到他讲话声音很大,老师应立即夸奖他,并鼓励他读书也要大声,还要给他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全班同学知道他声音挺好,经过鼓励,再胆怯的孩子也会放声读书了。
2、再“双基”教学中,引导独创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存在独创因素,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皆可引导引导学生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句子的教学,在搞清句意、词间关系、修辞手法(一般不将讲术语)的基础上,更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天地。
3、尊重不同意见,倡导求异精神。
教学中要引发争论,尊重学生独立见解,激励求异思维。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幅“百鸟朝晨”图,就要启发学生去自由想象。
4、发动实践,丰富学生想象力。
从实际出发,组织课外绘画、表演、写作、书法活动,开展小型实验、小制作,举行朗诵会、演讲比赛,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勇敢是想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特别富于幻想,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不仅对学习有利,对智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幻想,我们不应是嘲讽讥笑,而是更多的珍视、鼓励和引导。
五、赞同
但是,这个让人头疼的男孩,却让他的父亲――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医学院并从事热带病研究的专家欣喜不已,他认定,自己的儿子绝对是个天才,这样的孩子,只要不把他那些奇怪的“念头儿”人为扼杀掉,并稍加点拨,日后,一定能为人类做出一番事业。
为了保护儿子的想象力,这个小男孩的父亲跟周围的人、跟学校展开了一番“较量”,他苦口婆心地向大家解释,要求周围的人原谅自己的儿子,千万别指责自己的孩子。
对于孩子父亲的怂恿行为,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肯定会变成一个满口假话的人。但是,碍于大人的面子,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听之任之。
十几年后,这个孩子在寂寞中长大了,果然,像他父亲预料的那样,他成了一名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
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斯蒂芬・威廉・霍金。后来,霍金因患卢伽雷氏症,被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但霍金却身残志不残,凭借一颗善于思考的头颅,克服了疾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霍金的研究成果,建立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之上。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等不朽著作。
说实话,看完霍金父亲保护孩子想象力的故事,我有点脸红。近期,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到底谁把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是被我们中国的大人扼杀了,这是我们中国大人的最大悲哀。没有想象力的孩子决定着一个民族想象力的缺乏,而民族想象力缺乏必然导致这个民族创造力的衰竭。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是对我们这些中国大人的一记响亮耳光。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干好这件事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被充分激发了,那他的学习过程将充满动力、充满快乐。数学学习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桥板问题”、“黄金分割”、“哥德巴赫猜想”、“回环数问题”等,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有趣,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美,充分了解到数学对现实生活的服务功能。数学学习本身就包含有一些相对枯燥、甚至是一番痛苦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要想出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观地面对这些过程,使他们学习时感觉苦中有乐,充满想象与“盼望”。当一个学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完成了一道有相当难度的几何证明题时,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吗?他必将以更大的兴趣、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叫创新思维。它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能超越传统习惯思维的束缚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必须有创造性想象的参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好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维、肯动脑筋、力争有所“突破”,使之放射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例如:我在教授“圆”这一节时,设计了“滚硬币问题”。方法是:叫学生准备两个一样大小的硬币,然后一个不动,另外一个先与它外切,然后围绕它朝一个方向转动。问题是:当它自转几圈时将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问题设计出来之后,学生们兴趣盎然,设计出了多种解答方法,有用“对称”知识解答的,有用“同心圆”知识解答的,还有用“轨迹”知识解答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都具有科学道理;甚至有一个学生回答“用两个硬币做个实验就得出来了”,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说:“他说的很对,这种方法最简单,但是要得出数学证明。”一个问题引发了这么多的答案,最终结论都是“两圈”。我们要开发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想象火花,使之在数学教学中遍地开花,放射出想象的魅力。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了。
又如,在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大小,先要求学生回忆1平方厘米的大小(大约有四年级学生的拇指甲大小),然后逐一想象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接着要求学生按以下顺序想象1公顷的大小:①1平方米有多大;②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平方米,这有多大;③100块这样的土地就是1公顷,它有多大。之后投影出示面积分别是1平方米、1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即1公顷)的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对比图,接着出示人民大会堂的图片,通过介绍得知它的占地面积是6公顷。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把1公顷的正方形移至大会堂所占的面积看是不是六个正方形(即6公顷)。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到1公顷的大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和依据。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脑海中潜在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笔者试从常规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5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古诗,他们都有一个显着的特点:诗中有画。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应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引导他们从总体上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画面,读通诗句,理解诗意,融入诗的意境。如在讲授杜甫的《绝句》时,我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想象画面,喜欢哪句诗以绘画的形式将其内容画出来,然后展示给其他同学。学生充分理解诗句内容后,诗人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继而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反复诵读,试着去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精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意境。教师进行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延伸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六、精心设计作文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