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动物保护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保护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保护现状

第1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建德

野生动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如猛禽减少,造成鼠害横行,森林草原遭受破坏,加速了土地沙漠化;鸟类数量急剧下降,会引发森林病虫害大量发生,造成森林资源损失。这方面的事例和教训,不胜枚举。野生动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人类的诞生到农牧业的出现,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野生动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为今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野生动物与植物构成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当前掀起的生态旅游使人们既观赏自然美景,又陶冶情操,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已[1]。建德市是国务院1982年11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名胜区之一,保护野生动物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1建德市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

建德市位于浙西山区,地处北纬29°12′20″~29°46′27″,东经118°53′46″~119°45′51″。东西长约90 km,南北宽约47 km,辖区面积2 321 km2,山区面积占80.07%,森林覆盖率达75.4%,立木蓄积量为359.15万m3。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建德市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4 ℃,年平均降雨量1 6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

古代建德,山深林密,兽类成群。20世纪50年代,建德市千里岗、乌龙山常有金钱豹活动,70年代前,人类上山活动多,森林资源锐减,兽类减少。90年代后期,严格实行退耕还林,农村逐步以液化气替代薪柴作炊事燃料,随着人类上山活动减少,森林植被逐年恢复,森林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栖息环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迄今为止,建德市已被认识和发现的野生动物(陆生脊椎动物)284种,分属4纲27目69科,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境内分布有39种,浙江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境内分布有38种。另有兽类22种、爬行类13种、两栖类3种,为浙江省一般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2建德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现状

2.1成立管理机构

1996年成立了建德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站。为了适应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市编委于2004年1月同意在建德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站增挂“建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牌子。从此,建德市林业部门有了专门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工作机构,为依法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2宣传声势大,社会影响深

野保站成立以来,建德市每年4月在省野保宣传月暨“爱鸟周”活动中,紧扣野保宣传主题,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市领导连续3年在省野保宣传月暨“爱鸟周”期间发表电视讲话;市政府办公室连续3年下发开展野保宣传月暨“爱鸟周”活动文件;市野保站累计向社会发放野保法律法规政策汇编3 500余册(份),宣传资料(图片)6 000余份,张贴标语(横幅)15 000余条,出黑板报、墙报100多期,组织中小学生上街宣传2 000多人次,多次利用宣传车到建德市各地巡回宣传,组织野保咨询25次;在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国有林区搭建人工鸟巢1 200多只;2005—2006年,在建德市36所中小学开展题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家乡自然资源》的生态道德教育,受教育师生34 053人;各媒体多次报道建德市野保管理动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建德市的野保事业社会影响大、效果好。

2.3加强资源保护,拯救、放生野生动物

为了抓好源头管理,对猎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狩猎队按猎区组建,猎民凭条件录取,按规定“吐故纳新”,持双证(猎捕证、持枪证)狩猎。禁猎期猎枪入库,严禁狩猎,狩猎期“驱兽护园”、“为民除害”,有效保护山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对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依法申领驯养繁殖许可证,对经营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办理经营利用核准证。每年适时开展专项行动,及时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人和事。近10年来,共查获猎物15 000多只(条)。拯救、放生野生动物153次,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1次,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次,一般保护野生动物67次。

2.4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在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2]。建德现有野生动物养殖场19家,其中石蛙12家、孔雀2家、鸿雁2家、竹鼠1家、梅花鹿3家。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根据这一转变,建德市政府于2007年出台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有示范带动作用、当年投入30万元以上的驯养繁殖陆生野生动植物大户给予投资额10%以内的奖励”。目前,“111工程”(2008—2010年建成1个石蛙大型养殖基地、10个骨干养殖场、100个家庭养殖户)进展顺利,投资1 200多万元的航头石蛙养殖场开始启动,投资500万元的下涯梅花鹿养殖场进展顺利。

3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野保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人们对野生动物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是当前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人们远没有把保护野生动物提高到保护人类自己的高度来认识。就林业部门而言,重森林法,轻保护法;重林木,轻动物;重收费,轻服务;对野生动物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重保护,轻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已提到一定的高度,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具体管理跟不上,例如在猎捕、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铁夹、吊杠、地枪、电捕野生动物事件屡禁不止,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无证经营野生动物,超范围经营野生动物的人和事时有发生。三是野保事业无正常经费来源。建德市野保管理机构已组建多年,但管护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导致野保基础性工作不能开展。如野生动物资源多年未作调查,因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野生动物救护、日常管理、执法检查等工作难度大,严重制约野保事业的发展。

4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各项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野生动物的命运,取决于人类今天的认识和行动,提高公众自觉保护和主动参与意识,是野保事业发展的基础[3]。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依靠生态道德规范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行为。野保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做好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加强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的野保工程建设,依法审核审批“三证”工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按照国家野保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历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4]。继续加强与工商、公安、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4.2加强指导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增强财政支持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建德市相继出现人工繁育石蛙、孔雀、七彩山鸡、梅花鹿、鸿雁、灰雁、竹鼠等野生动物物种。特别是石蛙养殖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2005年4月,莲花镇东林石蛙生态养殖场繁育技术在央视七台《农广天地》栏目播出后,引起省内外同行的关注。2006年,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养殖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8月,全国首家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建德市石蛙产业站在新的起点上。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驯养繁殖示范基地。为了促进现代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促进兴林富民和森林浙江建设做出新贡献。野保工程是国家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关心野保事业,根据有关规定,应将野保事业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野保事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5参考文献

[1] 段艳红,文博.我国野生动物保护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49-51.

[2] 李军.关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专家建议[J].学会,2007(9):59-60.

第2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关键词】保护 野生动物 问题 研究

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

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与悠久的历史,为保护野生动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中科院的科学家就立志建立我国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在1956年,即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此后一系列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举措,包括找到濒危动物,再度建立自然保护区,都为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我国野生动物所受到的威胁

2.1 生存环境的破碎化

不仅在我国,在全球也是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与日常活动范围正在不断的缩小,不断的分散,造成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破碎化的现状。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动物被迫改变生存习性,被迫迁移,不断躲避,导致了生存环境的碎片化,许多野生动物在隔绝的生存环境中生存,食物越来越少,近亲繁殖增加,不能正常迁徙,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的灭绝速度的加快。

2.2 资源枯竭

随着人类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森林不断被砍伐,土地不断被开垦,各种资源都越来越枯竭,野生动物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难生存,再加上人类无节制的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更加剧了野生动物的灭绝。

2.3 环境恶劣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仅污染了城市环境,更污染了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影响,给野生动物造成了健康、遗传等一系列的伤害。

2.4 遗传多样性的退化

由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破碎化、生存资源枯竭的加快、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了野生动物当下这一代的生存已经很困难,减少了野生动物的寿命,加速了他们的死亡。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野生动物近亲繁殖增加,遗传的单一性,环境的恶劣导致了野生动物体内毒素的累积,更遗传到下一代,导致野生动物的退化,更加不能适应,逐渐导致灭绝。

3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3.1 经济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离不开野生动物,很多野生动物都能够为人类提供药材、织物、皮毛、食材等等一系列丰富的资源,保护野生动物,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培育、驯养,对人类发展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

3.2 科研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科研成果都是由野生动物引发的灵感。通过对野生动物的研究,人类借鉴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生理构造、生存习惯,对人类的研究、发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从鸟类的飞行开始研究,发明了飞机,对青蛙眼睛的研究,发明了电子蛙眼等等。另外,猴子、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他们与人类有着亲缘关系,为研究人类学,灵长类动物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3.3 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即使在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人们还是需要保持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而野生动物就是生态系统中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保持是通过食物链保持着平衡,这种生态平衡不仅要保证物种的品种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还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如果生态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发生了变动,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保护野生动物是必须进行的,这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

4 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存在的不足

4.1 相关法律的不完善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本法条就十分不完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就已经就保护野生动物颁布了法律,在当时这部法律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基础,对当时的野生动物资源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侵害越来越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来说已经远远不够,当下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越来越局限,指导思想也十分落后。

4.2 执法力度的不严格

野生动物对外贸易方面执法就非常松散。在野生动物对外贸易方面,应当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对外贸易,这就决定了野生动物对外贸易的检测应当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为,但海关贸易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这一能力,直接导致了执法力度的不严格。

4.3 守法意识的淡薄

由于野生动物能够带来极高的利益,但付出的代价却并没有那么高,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另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往往都是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我国对于偏远地区的执法力度又不够严格,直接导致了在强烈经济诱惑下的人们守法意识的更加淡薄。

5 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

5.1 完善立法制度

尽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现在执行的这部《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过于落后,很多司法解释十分模糊,使得对野生动物不怀好意的人们钻了法律的空子,也使得有心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的人们无法可依,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展开十分困难。

5.2 加强野生动物的研究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研究,可以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价值,使得国家对于野生动物更加重视,可以加大对野生动物研究的经济投入、科研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加强野外野生动物基地的建设,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专业性等等。

6 结语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就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从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强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现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存在各方面不足,最后,对如何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相关人员有着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杰.拍卖国际狩猎动物限额的思考[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1):33-35.

第3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关键词:动物生存权;人类健康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利益至上;以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

中图分类号:N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34-02

一、动物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物相关律”和“相生相克律”两大基本规律。“物物相关律”是指自然界中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1]因而为维护生态平衡,不能任意在某生态系统引进某一物种,也不能任意灭绝某一物种否则两者都会引起生态失衡。

为此,《世界自然》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承认其他有机体的存在价值,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所以说,动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生存权。本文作者将动物生存权定义为:动物因存在而固有的,免受不必要杀害和受到保护的权利。在我国法律中也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动物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多种野生动物都濒临灭绝。

二、生态伦理关系的两大主张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至上主义”这两种生态伦理关系的主张。

(一)“人类中心主义”

1.基本内涵。随着“上帝中心论”哲学思想的瓦解,人逐渐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之蒸汽机革命,使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自信心增强的同时追求主体精神的野心空前膨胀。反映在哲学思想上,人类认为自己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类可以随意的剥削和掠夺自然,自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即"人类中心主义"。2.理论依据。首先,“每个人都有权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被视为财产占有的关系,任何人都有权为了自身利益占有、使用、处置这份财产。其次,“理性人”的法律标准:人类之所以拥有权利,因为人类有理性,有意识,有社会性。因为人类满足这三项标准,在拥有权利的同时,才能承担义务。动物没有理性、意识和社会性,因而不能承担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因此动物不能成为权利主体。[4]第三,功利主义伦理观认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自然界生命中最大的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成员,理应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大的善,此外人类相较动物而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人类理应有凌驾于动物之上的权利。[5]第四,权利主体范围的要求权利主体从男人扩大到妇女和儿童,从白人扩大到黄色及黑色人种后还未扩展到无意识的动物种群。因此动物不是权利主体。3.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正是在“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然而,以人类为中心主体地位的膨胀,人类肆意的掠夺剥削自然,使大自然一次又一次遭受人类的涂炭。

(二)“生态利益至上”

“生态利益至上”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大网中的一个点,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没有质的差别,只是发展阶段不同而已;因此,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物也应成为价值主体,当人类与其它物种种群的利益相冲突时,人类应服从生态利益至上。“生态利益至上”承认了动物的价值,认识到了缓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但却走上另一个极端。“生态利益至上”认为:当东北虎要吃人时,应当保护东北虎的生存权。因为东北虎属于珍惜濒危保护动物。所以,个人和东北虎这个种群相比,东北虎种群的价值高于人类的价值,东北虎种群的善大于个人的善,应该维护东北虎而不是个人的生存权。

三、“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的理论观点

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至上”两个理论的极端性,笔者主张,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上,应该采用“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的观点,此观点似乎有些中庸之道,但是这是对人类健康权和动物生存权共同保护的一个良策。其核心内容是:承认动物也应该成为道德共同体关心的对象,是价值主体,拥有权利;但是当动物生存权与人类生存权及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时,要以有利于人类发展,生态环境和谐运行为处理的原则。

(一)动物扩展为权利主体的理论依据

首先,将动物扩展为权利主体符合法律权利主体范围不断扩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权利的主体也从男人扩张到妇女和儿童,从贵族扩张到奴隶,从白种人扩张到黑人和黄种人,因此,我们认为权利主体扩张到动物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其次,权利源于需要。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利,因为人类有生存的需要,因此拥有“生命健康权”;动物同样作为自然界中的成员,也有生存的需要,因此也应该具有生存权。

(二)动物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原则

当动物的生存权与人类健康权二者发生冲突时,应以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比如,在“非典”和“禽流感”事件中,为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免受病菌的感染,及时的宰杀染上病菌的动物,不仅不是对动物生存权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的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多学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生态利益至上”,对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是不利的,

四、中国动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中国动物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仍受“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环境保护法》对立法目的作出这样的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规定的保护范围过于狭窄。我国的法律主要保护野生珍稀动物,对非野生非珍惜动物缺少关注。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五、对动物保护立法的建议

鉴于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现状,制定一部专门的动物保护法已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承认动物的价值。我国动物保护现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关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立法初衷,才能使动物真正得到保护。2.将动物上升为权利主体。现行保护动物的法律,都是把动物作为客体加以保护。但是,只有赋予其权利主体的法律地位,才能切实使动物的生存现状和环境得到改善。3.将动物保护范围扩大到野生非珍稀动物和非野生动物。4.对野生非珍稀动物的保护要侧重其“野”性: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提倡驯养野生动物,这样本身对于动物“野”的天性的束缚和虐待。

加强对非野生动物,尤其是对工作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关爱。实验用动物和工作动物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其工作和被实验的“使命”,往往无生存权可言。因此,我们应在立法中规定实验用动物的实验次数、手段进行限定,减少实验时痛苦程度。工作动物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经常是常年累月的辛苦,当其体力不再胜任繁重的劳动时,就以屠宰场为归宿。因此在立法中,需要明确规定动物每天的工作强度、休息时间、退休制度等,切实保护它们的利益。

参考文献:

第4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摘要: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对于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对于其权利归属,目前大致存在两种对立的制度,即野生动物国家所有权制度和私人所有权制度。二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将分别对这两种制度的利弊进行分析,并结合现行法律的规定,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217-01

一、野生动物及野生动物资源的概念

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动物及其他动物。或者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尚未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包括但不限于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无论活体或死体,包括其任何身体部位和衍生物。可以分为四类:

1、珍贵的、稀有的、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猎、虎等;

2、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食肉鸟类蛙类、益虫、益兽等;

3、野生动物,指那些较多经济价值较高,可作为渔业,狩猎业的动物;

4、有害野生动物,如害鼠及各种带菌动物等。

而野生动物资源,之所以为资源,是强调其“可用性”,所以野生动物资源应该是指以上所说的前三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家所有的野生动物资源是指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即珍贵和濒危的野生动物。

二、我国关于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方面的相关立法规定及分析

在我国,相关法律承认的均为野生动物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法律制度,在相关法律中也有明确规定,如《宪法》第6(2)条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野生动物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应属于上述法条中的其他资源一项。

在《物权法》第49条中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此条争议很大,如梁慧星教授认为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 野生动植物可依先占制度取得。

在动物园、牧场、承包的池塘等有管理人的土地上的动植物以及家养的动植物, 不得依先占取得。捕获的动物或驯养的动物恢复自然状态后, 可依先占取得。即可以看出梁教授不赞成野生动植物资源归属国家所有,主张以先占为主的多重所有权制度。

另外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条中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不依野生动物所依存的土地或水体的所有权而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归国家所有。

三、两种权利归属制度的比较分析

首先,关于野生动物国家所有权制度,我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我国主要的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只能归国家所有。正如我国宪法和民法中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专有,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这就明显地表明自然人和法人不得享有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但是我认为作为野生动物资源组成部分的野生动物并不专属于国家所有,自然人和法人均可享有野生动物的所有权,不应直接将其归为国家所有。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由国家享有的最充分的理由在于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对生态环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再者,国家所有权可以有效地防止生物海盗,并且有力地阻止生物资源的流失。并且对于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野生动物所持的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帮,从而能够更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但国家所有制度也有其弊端所在,例如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濒危野生动物便因此受到了威胁,由于没有具体的某一自然人或法人能从保护野生动物这一共有资源的生存中的得到激励并获得直接的好处,其保护责任没能真正地被调动起来,而偷猎者反而可以不付任何饲养的成本就从中获利,这便导致了野生动物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然而,其缺点也是存在的,在美国不少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倾向的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方案: 拯救珍稀动物的唯一方法是建立私有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并且规定只有富裕的猎手们付出很高的费用才有可能在保护区内旅行消遣。这样, 保护区的私有者即便是出于长期维护很高的收益, 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使区内的动物种群维护繁荣的局面。但是在我国,是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只有国家才具有强大的经济保护能力和资源调动分配能力。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方案不是十分的符合我国的现有国情。

四、建立多元化的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及其保护立法建议

依照我国现有国情以及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原生态地区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实行以国家所有制为主,私人所有制为辅的多元化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

首先,以国家所有制为主,在我国现状下,具有很大的优势所在,符合我们的公有制国情,利于国家通过行政方式来统一保管和保护野生动物,并从立法司法上确定保护方式和对损害野生动物保护的行为如何通过法律制裁。另外,如今自然环境受人类影响很大,并不完全符合地理地域特征,原本适合某种野生动物的生长环境或许随着人类的开发等因素变化很大,所有权归国家,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调动,使此种野生动物迁移到最适合繁衍生长的地区去,这样更加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野生动物所有权体系,可以加入一些私人承包的辅助制度,对于一些保护要求相应过低的野生动物群体,可以由其生长环境附近的居民进行区域承包保护,但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给付保护费用,这样可以使当地部分有能力有条件实施保护的居民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也能使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具体分配到个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同时也减轻国家的压力。

再者,可以按照野生动物的物种来划分应更科学些,将同种或者在生活习性方面相关的物种放在一起保护,从而更加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殖,保护。或者按区域划分自然保护区,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划分,统一保护规划,并且由国务院统一规划部署,下达到各地方政府,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保护体系;

最后,在立法司法方面应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细致立法,明确损害野生动物的责任制裁方式及法律责任的承担。在司法方面,加强司法,防止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自身保护不到位的责任,而采取保护隐藏案件的行为,明示化司法,在办理此案的同时,对其他人也形成警示作用。同时,可以加强对社会公众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关键词:濒危物种;戴帽叶猴;现状;保护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物种多样性[2],来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圈。于是,人类也不断的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来了解和研究各物种。为保护珍稀濒临灭绝的物种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戴帽叶喉物种介绍及生活习性

(一)物种介绍

距今约300万年前,戴帽叶猴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来到亚洲。它们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北部,在中国仅存500-600只,见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江河谷地区。戴帽叶猴,别名:大灰猴、翘眉猴、金丝绒猴、白猴,英文名:Bonneted Langur,GappedLangur,Gapped Monkey,拉丁学名:Trachypithecuspileatus。物种分类: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猴科、叶猴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濒危(EN)。

(二)生活习性

戴帽叶猴体长约为49- 66厘米,尾长83- 96厘米,体重9.5 -11.5公斤。脸部为黑色,身体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为黑色外,其余是银灰色或黄色,背毛、四肢外侧及尾端色泽黑灰。顶毛蓬松,无旋毛,冠顶色深,如戴小帽,与浅色的络腮胡须成鲜明对比。脸面黑色,眼、嘴四周的皮肤因缺少色素而形成眼圈和口环。手、足色黑。唾液分泌发达,胃为袋囊状,其消化系统适应了食叶性,因而不具有杂食猴类的颊囊。初生的幼仔体色为桔黄色或乳白色,耳、脸、手、足均为粉红色,与成年的灰黑成反差,这样就会引起群体中的成员的注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共有四个亚种,毛色有差别,孟加拉亚种腹部,胡须和喉咙为橙色;不丹亚种灰领,腹部淡红色,面部是黑色并具深灰色冠;婆罗门亚种相对其他亚种的毛色都要淡许多。戴帽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10-30只不等。在游荡时,通常以一种不规则的队形向前移动,遇惊时向同一方向逃窜。树栖,以各种鲜嫩树叶、枝芽、花朵、水果为食[3]。

(三)生长繁殖

繁殖期约在9月至1月进行,次年2-4月产仔,妊娠期200天,哺乳期约为4个月。3-4月以前的幼体桔黄色或乳白色,5月龄后开始变淡变灰。幼猴会跟自己的母亲或族群生活,雌性在生育后的第二个月,慢慢脱离自己的孩子,尽管在10或11个月小猴就开始单独觅食,但一岁龄的幼猴仍会继续返回到了自己的母亲的身旁,白天觅食,晚上和母亲一起休息调养。每个母猴都对新出生的小猴极为关切,这种习性仅见于疣猴亚科。3-4岁性可成熟。饲养寿命可达20余年。

二.戴帽叶猴数量渐少的原因及戴帽叶猴的现状

(一)戴帽叶猴数量渐少的原因

天敌的威胁:在戴帽叶猴的栖息领域里,有一些与它们为敌的动物它们主要是袭击戴帽叶猴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它们的存在时刻威胁着戴帽叶猴的安全。野外生活的戴帽叶猴,平均寿命约为20年,人为活动的不断增加,周遍环境的开发破坏,生境的破坏和破碎化,食物匮乏,觅食困难,生育艰辛,幼仔生命脆弱,戴帽叶猴逐步走向衰败,种群十分的脆弱,外界条件的恶变会十分敏感的使其种群数量下降,最终导致灭绝。

疾病的降临:在自然状况下,疾病可能是影响戴帽叶猴生存的最大危害,消化、呼吸、神经、造血系统的疾病往往是致命的,还会出现各种肿瘤,体内外寄生虫病和皮肤病以及外伤等,都会影响戴帽叶猴的健康和寿命。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戴帽叶猴的栖息地的生态系统,还夺走了戴帽叶猴的生命。生态系统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人类肆无忌惮的掠夺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系统被破坏,而戴帽叶猴居住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二)戴帽叶猴的现状

尽管戴帽叶猴早在1843年就被命名,但在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到2008年10月初,贡山管理局工作人员才用摄像机拍下它们的踪迹。这个仅存于书本和传说中的神秘动物才真正走进人们的视线。尽管戴帽叶猴在独龙江沿岸老百姓眼中,平常得“它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伴”,但一直以来,对它们的了解,人们仅仅存在于书本和传说中,贡山独龙江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经常看到这种“头戴帽子”的猴子。独龙语称这种猴子为“绑贝”,但因为它们的长相特别,又不吃粮食,被独龙人称为“党东”。自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巡山时无意中拍摄到了疑似濒危珍稀保护动物的戴帽叶猴后引起了当地林业和保护区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理局组织专业人员到独龙江戴帽叶猴的发现地段进行蹲点跟踪拍摄和监测,根据初步监测调查掌握的情况和所拍摄到的影象资料推断贡山独龙江现有野生戴帽叶猴在50—70只左右,分为10—25只不等的3群。

(三)戴帽叶猴的保护

1986年3月,云南省在帽叶猴的分布地建立了怒江自然保护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贡山管理局在独龙江孔目已建立了一个保护站,但由于该保护站面对的是整个独龙江乡的保护管理工作,由于管护面积较大,管护任务重,管理难度高,管理人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有保护的需要。特别是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和科研监测设备的匮乏,要全面摸清独龙江区域内的戴帽叶猴的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等的监测工作存在极大的困难。

四.戴帽叶猴的保护建议

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在戴帽叶猴经常出现的区域内的独龙江钦郎当、落雀当分别建设一戴帽叶猴监测站。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周边社区群众理解保护濒危物种戴帽叶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戴帽叶猴工作中来。逐步恢复戴帽叶猴的栖息地,扩大戴帽叶猴的活动领地。在戴帽叶猴经常出没的地段建设适当的固定样地、样线,完善监测体系。积极争取国内、国际合作项目,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建立一戴帽叶猴繁育救助站,通过人工繁育来不断增加该物种的种群数量。

加大对戴帽叶猴的巡山保护管理力度,完善保护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巡护记录,收集整理好监测数据,逐步应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戴帽叶猴的保护管理。成立一个由社区群众参与的戴帽叶猴保护协会。通过宣传,逐步将戴帽叶猴打造成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明星”物种。

参考文献:

[1]西南林学院.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M].江淮论坛,1998.

第6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近几年,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许多英语教师对小组合作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讨。但由于升学、考试、学生的追求和家长的期待,最后评价学生和教师的还是一张试卷的成绩,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就可以遮百丑。这巨大的压力,无法不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了功利性,考什么,教什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多学点,多做一些笔头练习,凡是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课堂上或课后一律不会花时间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很多英语课堂教学还是成了教师对学生“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知识点的操练进行,合作形式单一,以讨论为主,且合作的阵地主要在课堂上。这样,又回到了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较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实现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二、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体验不仅仅是课堂上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不必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经过实践探究,但要适当地抓住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另外,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必然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端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所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不能因为个人的功利而迷失方向,要凭着良知,适时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倡的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策略

怎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方面的策略:

1.把握时机,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效。

2.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明确,分工要具体。

3.拓宽合作学习的范围与阵地,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

4.评价得体,激励恰当,注重评价整体,重结果评价,更重过程评价。

四、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案例

现在本人以九年级第15单元“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为例,设计了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对研究性学习的英语课堂进行了探讨,体现了如何实现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走出应试教学的课堂。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英语九年级第15单元的话题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唤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人类所没有的本领,所以各种各样的动物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2.课题的意义。人类对动物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动物在多个领域为人类服务。目前,这些人类的伙伴受到了严重威胁,许许多多的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所以本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唤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三维目标和方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听、说、读、写本单元四会单词。

2.能用本课学习的语言结构就某个议题展开辩论。

3.能使用简单的目标语言制作环保宣传海报。

4.能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有用的物品,并用英语向班上同学作简单的介绍。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件等媒体资源,让学生学会听说读本课的重点词汇。

2.通过游戏复现和使用描述性词汇。

3.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本土和其他国家濒临灭绝的动物及珍稀动物的英文介绍及相关图片。

4.通过上网和了解身边的广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英语海报,宣传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义。

5.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有用的物品,并用英语作简单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查资料,围绕动物这个话题开展辩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唤起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网络资源辅助英语学习的能力。

3.小组内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4.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要求学生完成调查表、辩论赛。

2.在网上搜集动物的资料,写一段英语介绍某种动物,让同学猜。

3.制作英语海报:拯救动物!拯救地球!

4.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有用的物品。

(四)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资源:课件、与课题有关的图片、辅助研究的量表和样张、有关网站推介。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图片资料、纸、笔、资料收集夹、相机、废旧物品等。

(五)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六)总结与反思

1.先个人完成《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卡》。

第7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关键词】 生态系统完整性 环境影响评价 水电建设 保护措施

1 工程简介

小龙河水电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地理位置东经110°26’~110°27’,北纬31°12’~31°14’,系坪阳河梯级开发的骨干项目。该流域位于巴东县东北部,属沿渡河一级支流。坪阳河发源于巴东溪丘湾乡仙女山(高程2088m),自北向南流经小龙乡、东沟口、狮子口、小龙河口、水峡、坪阳坝,在叶子坝注入沿渡河,河口高程119.9m。河流全长25.3km,流域面积199.7km2,多年平均流量6.99m3/s,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0亿m3。坪阳河水能理论蕴藏量1.31万kW,相应年水能1.15亿kW·h,具有较好的水能开发条件。

工程一级坝址位于坪阳河上游的东沟口,二级坝址位于坪阳河上游的狮子口,距溪丘湾乡20km,距巴东县城50km;电站厂房位于庙沟,距溪丘湾8km,距巴东县城38km,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挡水和泄水建筑物分为:一级水库大坝为细石砼砌块石重力坝,坝顶长112.0m,右岸非溢流坝段长69.13m,河床溢流坝段长7.0m,左岸非溢流坝段长35.87m。河床建基面高程986.50m,河床段坝基宽37.8m,坝顶高程1034.56m,防浪墙顶高程1035.66m,坝高48.06m,正常蓄水位1032.00m,校核洪水位1034.36m。坝体上游坝坡1:0.15,下游坝坡1:0.8;二级取水拱坝坝顶高程585m,河床最低建基面高程为563m,最大坝高22m。大坝上游面底部弧长10.47m;顶部弧长(拱坝轴线长)41.89m,其中左半拱20.94m,右半拱20.94m。最大坝厚5.3m。冲砂及放空涵洞布置在右岸,由施工导流涵洞改建而成,孔口尺寸2m×2m。

巴东县立体的气候和多类的土壤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尤为丰富。水电建设将当地生态系统物理分割,故小水电站环评如何进行影响分析与预测评价、涉及生态影响因子范围、掌握公众参与尺度,应控制适度的评价内容[1-2]。现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现状评价及预测,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2 生态系统完整性调查与评价

在全面、深入开展坪阳河流域环境现状、发展规划、公众参与等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巴东县环境保护目标与标准,结合本次水电规划目标、任务和范围等基本情况,对坪阳河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对于各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识别分析,小龙河水电枢纽环评影响较大的环境要素是水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水文情势、水质、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其中具有积累性、长期性和区域性的环境因子有水文情势、水生生物、社会经济[3]。

小龙河水电枢纽环评所采取的调查和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数学评价法以及应用卫星图片进行景观生态学分析等。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的收集,最终对评价区生态环境现状作了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并对评价区动植物的生态环境、种群分布特点、演替趋势以及生物量情况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

2.1 自然系统生产力现状定量估测与评价

植被既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也是生态现状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在本工程的生态评价区自然系统生产力定量估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勘察、收集的现状资料,并采用了国内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植被生物量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生态评价区植被调查是通过实地勘察、卫片解译、室内分析并结合收集的资料经综合分析而完成。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卫片解译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评价区地表植被覆盖现状和植被立地情况,可将评价区植被类型划分为以下8类,依次分别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和灌草丛,农作物,河流水域,现将本工程生态评价区面积和占评价区比例及平均净生产力列出表1。

从表1中可看出本工程生态评价区的平均净生产力为1042.97gC/ (m2·a),在全球陆地平均水平(700~1200gC/(m2·a))中处于较高层次。评价区内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植被类型,说明该地区植被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变化起重要作用。

2.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工程生态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在卫片解译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资料,运用景观法即以植被作为主导因素,并结合土壤、地貌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进行分类[4],将土地格局的拼块类型分为林地、灌草地、耕地和河流水域4种类型,统计情况见表2。

评价区内林地面积达到79.80km2,占整个生态评价区的面积高达83.71%,是该评价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该地区山势险峻,人口较少,林地保护非常好,人为活动区域小,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轻微。

2.3 景观生态稳定性调查与评价

在自然体系等级划分中,本区属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主要由森林生态系统、农田(旱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相间组成。拟建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属于大山区,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少,植被状况比较好。

景观的质量[5]现状由生态评价区域内自然环境,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从景观生态学结构[6]与功能相匹配的理论来说,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景观功能的优劣,在组成景观的各类组分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区域,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本评价区模地主要采用传统的生态学方法[7]来确定,即计算组成景观的各类拼块的优势度值(Do),优势度值大的就是模地,优势度值通过计算评价区内各拼块的重要值的方法判定某拼块在景观中的优势,由以下3种参数计算出:密度(Rd)、频度(Rf)、和景观比例(Lp)。

密度Rd=嵌块I的数目/嵌块总数×100%

频度Rf=嵌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

景观比例(Lp)=嵌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

并通过以上三个参数计算出优势度值(Do):

优势度值(Do)={(Rd+Rf)/2+Lp}/2×100%

运用上述参数计算本工程生态评价区[8]各类拼块优势度值,上表分析表明:在本工程生态评价区景观各拼块的优势度值中,林地的优势度值、密度、频率、景观比例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拼块类型;评价区内农田主要分布在评价河段中部两侧山坡上,此段评价区内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活动密切相关,其生产能力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抗干扰能力和系统调控能能力都比较差。

上述研究表明,本工程评价区景观中的模地为林地,它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命周期长的物种和种群,是生态系统中高亚稳定性元素;并且景观具有林地、灌草地、耕地、河流水域等多种拼块,组分的异质化程度也较高。这些都证明评价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稳定性和抗阻稳定性。

3 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水电站建成后,应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项目和规模,按有关标准控制排污量,合理规划、优化方案[9],使其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大力发展林业,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提出具体以下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1)加强各梯级水电站库区上游的植被保护工作,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上游地区植被保护工作有利于延长电站的使用寿命和下游的植被保护。

(2)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范围的划定,严禁超计划占用土地和破坏植被。对于被占用的林地和耕地,应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手续并进行补偿,施工结束后必须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在施工期严防施工人员破坏工程区域以外的植被,特别严禁砍伐森林。

(3)恢复植被需要选择本地土著植物,而且应该在雨季来临之前确保植物的存活。

(4)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所用燃料尽量不使用木柴,而应使用液化气、煤或电。

(5)严格管理,禁止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对规划区域内存在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采取以下保护措施:1)认真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提高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认识。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地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严格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有关条列,明确奖惩政策,奖励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功人员,惩罚捕杀野生动物的罪犯。

4 结语

根据以上评价分析,比较完整的阐述了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并且最后得到是否可行的结论。

水利水电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协作部门多,受自然资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同时目前我国正处于水电的高速发展时期,难免会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故水电站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环保、交通等有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机制[10],处理好水利发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房春生,王菊,李伟峰,于连生.水利工程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2,(1):5-10.

[2]陈国阶.水利环境工程影响评价研究若干问题探讨[J]. 环境科学,1992,3(6):61-65.

[3]孟浪.怎样编写中小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北京:中国环境出科学出版社,1986.42-75.

[4]冯宗炜,王效科,吴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6]张娜,于贵瑞,赵士洞,于振良.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643-652.

[7]李晓文,胡远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报,1999,19(3):399-407.

[8]许燕华.涉及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环境地理学,2010.

第8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123―01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观,它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生态道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读本》,更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点点滴滴。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生物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树立“人与自然是y一整体”的生态道德观,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1. 地方资源。教学中,笔者吸纳了许多地方教学资源,如康乐草原、祁连松涛、黑河湿地、丹霞地貌等家乡自然景观介绍,以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中珍稀动物资源的介绍和黑河湿地中珍稀鸟类的介绍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这就是美丽的家乡,这就是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

2. 学生资源。笔者所教学生生活在祁连山脚下、黑河沿岸,他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说起家乡的珍稀动物资源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融物细无声”,这就是鲜活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如春雨般悄悄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

3. 网络资源。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认识一种我国的珍稀动物,从动物名称、分类地位、保护等级、生存现状、濒危等级、濒危原因、保护措施等几个方面整理成规范的课堂交流资料。学生有备而来,课堂交流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了课堂的大容量、高效率。

4. 社会资源。世界灭绝动物名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遭黑矿污染的报道、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亮点、十报告中”生态文明”的要点、“奥运五福娃”的来历、“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的展望……这种贴近社会、贴近时事的教学资源更能唤醒了学生关注珍稀动物、创建和谐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 生成资源。一个学生讲述了麋鹿被侵略者悉数掠走的历史故事,这是课前笔者没有预设到的。课堂上,笔者以此为契机,渗透德育目标:落后就会挨打,只有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平等,才能换来国家的安定团结,才能使麋鹿失而复得,重返家园。一个学生在珍稀动物展示板的背面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环保宣传语,这也是笔者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笔者灵机增添了课堂展示活动:分组设计环保宣传语,并在全班展示分享。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新课标的主要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最高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产生“关注珍稀动物,构建和谐家园”的意识。在三维目标的设计中,笔者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计了以下德育目标: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体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快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与动物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生态道德观。

三、恰当选择学生学法,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第9篇:动物保护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意识;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 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 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 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 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 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黄建强,曾海,毛燕.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