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一年级计算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口算能力;现状;对策
口算又叫“心算”,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运算方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口算能力是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记忆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但是,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小学一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现状,阐述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小学一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现状
口算能力虽然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如下:
1.教师忽视口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很多教师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使得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口算是很简单的,不需要培养和强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加强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在学生的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使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口算于他们而言的重要性。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包括教师自身都是用笔算,无论是在演示计算还是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笔算过程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将难以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2.对口算的技巧掌握不足
口算是需要技巧的,如数的组成、凑十法等等,都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大量的做题,让学生在不断的做题过程中,促进计算能力的提升。这是一种比较古板的教学方法,这种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法,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言是比较有限的。而教师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对数学口算的技巧性掌握不足,只是一味地想通过反复的练习,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殊不知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大量练习,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最终也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对策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技巧性掌握不足,从而使得教师习惯性沿用题海战术式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1.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口算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学应当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这里的减负增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不仅要“减负”,同时也要“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依靠大量做题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口算,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并予以运用。
2.强化技巧培养,促进口算能力提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技能和方法的传授远远比知识的传授显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那么,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口算能力培养而言,有哪些比较有效的口算技巧呢?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凑十”,培养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例如,8+3+7+2=?在计算这道题时,如果学生严格按照顺序计算,计算的速度和效率将会大大降低。而对于这道题的计算,如果学生通过“凑十法”,将会简单很多。计算的方法如下:(8+2)+(7+3)=20。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凑十相加的方法时,学生们的表现都很积极,认为数学计算原来蕴含着这么多的技巧,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的计算以及口算都有了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口算练习,提升口算效率
练习是提升学生的口算效率和口算准确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口算习惯,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在这之前,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地读题目和分析题目,而不是看到题目就盲目去计算。小学生很多都会因为粗心大意而算错了题,学生的粗心大意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地读题,没有认真地去分析题目。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读题,并且读懂题。开始可以小声地把题读出来,以便思考,时间久了,形成了习惯就可以默读。不懂的多看几遍,下次在遇到时就会了,不要只为追求速度而不注重完成的质量。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审题开始就要集中注意力直到把题目做完,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从小培养书写工整、干净的习惯。要想使口算的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好,就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教师在出练习题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速度。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性阶段和启蒙阶段。对于这个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的提升。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小学一年级数学口算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U述在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这样的数学学前教育小学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剥夺了孩子的幸福感。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像幼苗一样,正在茁壮成长。他们是天真的,是活泼的,是幼稚的,是快乐的。学前教育“小学化”会影响他们幸福的童年。记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新波曾经说过:“教育并非越早越好,顺应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要想让孩子不耽误“起跑”,必须首先弄清楚到底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具备了怎样的条件才能够站到起跑线上?有一个教授说:“不是每一个苹果都有早熟的理由”。因此,只有做到科学顺应儿童成长规律,并正确把握每个儿童发展特点的学前教育才是值得信赖的。因此,学前教育“小学化”,把学前教育当作一生的起跑线,是损害了孩子的童年生活,使孩子该快乐不快乐,该活泼就是活泼不起来,成天困在读书,写字,学数学之中,使他们的童年没有了有价值的回忆,对“幸福感”没有了体验。
第二,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注意力还不集中,如果让他们集中精力来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神经等生理方面的发育。
第三,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小学数学本身比较难,知识点又非常繁多。他们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做着“1+1=2,3-2=1,2×6=12,8÷2=4”,他们不知道算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的教育模式完成了一题又一题的家庭作业,他们成了“小书呆子”“小大人”,在“学前教育比家长,比幼儿园”无形的压力下,他们过早地背上了“课业的负担”,他们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理受到了创伤。
第四,拔苗助长换来的“厌学心理”。小学数学加减乘除法反复练,而且计算题又很容易出现“粗心”的毛病,又换来“惩罚”———错了再做几道,他们对枯燥的数字反感不已,随之而来的是“我不想学数学了”的厌学情绪。
第五,违背了“素质教育”原则,可能会带来“终身遗憾”。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则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有的孩子即使在小学入学刚开始成绩很好,但对其今后成长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甚至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到了小学以后,很多内容他们认为自己都学过了,反而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关键是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童年,甚至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到本校招生范围内大力宣传政策。教育部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第二,定期到辖区范围的幼儿园去和园长、幼师交流。去年年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份征求意见稿,详细规定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标准,包括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等14个领域,62条基本要求。在强调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的同时,还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注重保教结合,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第三,制订计划请求学校、社区和居委会配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我准备让家长知道如下几点:
1.幼儿园重点抓养成教育。幼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不断地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到每天的教学活动中,让孩子在快乐的玩耍中养成好习惯。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他将受益终身。这比做多少道算术题,学多少拼音重要得多。
2.小学老师更喜欢“一张白纸”的学生。孩子在什么年龄就该做适合这个年龄的事,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都学完了,而小学老师却要从头教起,那么孩子们哪来的新鲜感?刚一上学就没了新鲜感,以后还谈什么靠兴趣学习?千万别因为家长的原因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深刻认识计算的正确性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其实并非如此,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计算方法没掌握、乘法口诀不会背、把多种计算方法混淆等等。
二、要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狠抓学生的计算。
三、要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地学会笔算。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希望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口算。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例如:有位学生在计算4-4÷4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
2.善于打草稿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要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草稿计算,教师要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一、严格要求,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最强,而且非常听话。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从学生刚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其正确的书写习惯。
1.备齐作业用品
为了让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数学课要准备好数学本子、铅笔、橡皮,尺子、草稿纸等用具,并把它放在座位的左上角;不能在做作业的时候,在书包里找文具,更不允许向同桌借文具,以免影响他人学习,也耽搁自己的作业时间。
2.认真书写
在改作业的时候,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数字“0” 写成了“6”,“1”写成了“7”,“7”写成了“2”,“千”写成了“4”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因为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的缘故:写字连笔画,笔画歪歪扭扭,常用橡皮擦等。所以,一年级开始,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作业书写的要求,例如:数字一律要求像书中那样写,美观大方,不能出现连笔的情况;在练习本上做题时,每做完一题,要空一行;做竖式时,横线要用直尺画;尽量想好了再写,少用橡皮擦,已经写错了的,应该擦干净了再写,以免数字看不清楚,影响作业的正确率和作业整体的美观。这些要求要时时在学生的耳旁提起,批改作业中发现不按格式书写或字迹不工整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耐心地指出来,有错必纠,及时订正,常抓不懈。只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严肃认真地书写,才能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
3.及时展评,及时表扬
为了让学生养成书写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捕捉学生学习,或作业中极小的优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经常用肯定、简洁的语言,夸奖、鼓励学生的长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十分重要,也是弥足珍贵的,让学生在“我的作业越来越棒了”的心态中自我肯定,逐渐进步。
二、及时引导,培养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有一次在跟学生家长反馈学生情况的时候,有家长反映:“孩子自己第一次先做题目的时候往往会错很多,但第二次我跟他说你仔细读读题目,再做一遍,又会对70%。”这种现象很常见,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指导下,作业中极少出现错误,一旦没有人督促,作业的错误率便相当高。究其原因,或是别的事物、活动等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做作业时静不下心来,注意力不集中,只满足于完成,不能认真审题;或是他们在做题时,往往用习惯性思维审题,忽略题目的变化。因此,关于审题,低段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如果是计算题,要看清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或估算,是加法还是减法等;如果是应用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常用的三步审题法,即一读、二画、三想。读,主要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重读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画,主要是让学生画出关键词是什么。想,主要是让学生想这道题谁与谁有关,什么关系,再想怎么列式计算。
在二年级的教材中,出现最多的是“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及“已知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求一共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如在教学例题“蓝车行驶了53米,红车比蓝车多17米,红车行驶了多少米”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题,重点读出“红车比蓝车多”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模仿读,为以后学生自己读题做个示范;接着让学生画出重点词“红车比蓝车多”,进而思考:谁比谁少?谁比谁多?要求什么?用加法还是减法?最后列式计算。在这样具体题目的训练和教师耐心地示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审题的方法越来越严密,做题的正确率也就越高。
三、耐心指导,培养认真做题的习惯
低段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不能认真按时地完成作业。尤其在改数学作业的时候,教师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的作业做了一半,没有了。究其原因,学生一旦被其他事物或活动吸引,如看电视、吃东西,便容易把作业抛到九霄云外,导致忘记没完成作业,更从来都不会留意自己做作业所花的时间多少,实际效率高低。这些不良的做作业习惯会导致有些平时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测验的时候心慌,担心时间来不及,而导致做题思考不周,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教师都应指导学生限时完成,让学生做作业时具有紧迫感,增强时间观念;鼓励学生比对比快,培养比、学、赶、超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改掉做作业拖拖拉拉的不良习惯,逐步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用心,就是要求学生细心做,多检查。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的时候,书中习题空余的地方少,我发现很多学生很“能干”,全是口算,结果可想而知,正确率很低。为此,我用榜样示范的办法鼓励学生习惯用草稿纸来计算多位数加减法,正确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计算诀窍,方便学生自我检查。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时,叫学生利用估算来判断自己的结果大致是否正确,例如,像901-296这样的题,让学生先估算大约是几,再计算,就很少会出现减变加,退位不退的情况,正确率会高很多。这样,教给学生各种计算方法和检查方法,有利于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作业情况,培养学生良好地做作业习惯。
四、正确认识,培养分析、改正错题的习惯
在作业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减少错误的关键是改变对待错误的态度,所以对于错误,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在平时的作业、试卷等发下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错题加以思考、分析,说说做错的原因,如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根本不会,或是由于马虎,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并把自己错的原因写在旁边。然后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再讲讲解题的思路,最后改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练习本,将自己的错题整理、集中,供平时翻看,复习时再用。这不仅能有效的使学生改掉作业互相抄袭、课堂不懂装懂的不良习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分析、改正错题的良好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同类习题时避免再犯,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保证作业的正确率。
所以,坚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让学生一生受益。
(责编 张亚莎)期末考试结束后,常听到数学教师抱怨:“某某同学就是粗心,按他的智力,这种试卷完全应该考一百分的,结果是试卷越简单,他越考不出满分。反而像某某这种智力一般的同学考了满分。”究其原因,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一看题,就觉得“这题这么简单。”马上动手,常常出现:书写潦草、审题不认真、作业马虎等问题;相反,一些智力并不突出,能力中等的学生,学习态度较认真,学习成绩往往超过前者。可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至关重要,而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呢?
一、严格要求,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最强,而且非常听话。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从学生刚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其正确的书写习惯。
1.备齐作业用品
为了让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数学课要准备好数学本子、铅笔、橡皮,尺子、草稿纸等用具,并把它放在座位的左上角;不能在做作业的时候,在书包里找文具,更不允许向同桌借文具,以免影响他人学习,也耽搁自己的作业时间。
2.认真书写
在改作业的时候,我们常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数字“0” 写成了“6”,“1”写成了“7”,“7”写成了“2”,“千”写成了“4”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因为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的缘故:写字连笔画,笔画歪歪扭扭,常用橡皮擦等。所以,一年级开始,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作业书写的要求,例如:数字一律要求像书中那样写,美观大方,不能出现连笔的情况;在练习本上做题时,每做完一题,要空一行;做竖式时,横线要用直尺画;尽量想好了再写,少用橡皮擦,已经写错了的,应该擦干净了再写,以免数字看不清楚,影响作业的正确率和作业整体的美观。这些要求要时时在学生的耳旁提起,批改作业中发现不按格式书写或字迹不工整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耐心地指出来,有错必纠,及时订正,常抓不懈。只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严肃认真地书写,才能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
3.及时展评,及时表扬
为了让学生养成书写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捕捉学生学习,或作业中极小的优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经常用肯定、简洁的语言,夸奖、鼓励学生的长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十分重要,也是弥足珍贵的,让学生在“我的作业越来越棒了”的心态中自我肯定,逐渐进步。
二、及时引导,培养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有一次在跟学生家长反馈学生情况的时候,有家长反映:“孩子自己第一次先做题目的时候往往会错很多,但第二次我跟他说你仔细读读题目,再做一遍,又会对70%。”这种现象很常见,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指导下,作业中极少出现错误,一旦没有人督促,作业的错误率便相当高。究其原因,或是别的事物、活动等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做作业时静不下心来,注意力不集中,只满足于完成,不能认真审题;或是他们在做题时,往往用习惯性思维审题,忽略题目的变化。因此,关于审题,低段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如果是计算题,要看清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或估算,是加法还是减法等;如果是应用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常用的三步审题法,即一读、二画、三想。读,主要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重读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画,主要是让学生画出关键词是什么。想,主要是让学生想这道题谁与谁有关,什么关系,再想怎么列式计算。
在二年级的教材中,出现最多的是“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及“已知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求一共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如在教学例题“蓝车行驶了53米,红车比蓝车多17米,红车行驶了多少米”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题,重点读出“红车比蓝车多”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模仿读,为以后学生自己读题做个示范;接着让学生画出重点词“红车比蓝车多”,进而思考:谁比谁少?谁比谁多?要求什么?用加法还是减法?最后列式计算。在这样具体题目的训练和教师耐心地示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审题的方法越来越严密,做题的正确率也就越高。
三、耐心指导,培养认真做题的习惯
低段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不能认真按时地完成作业。尤其在改数学作业的时候,教师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的作业做了一半,没有了。究其原因,学生一旦被其他事物或活动吸引,如看电视、吃东西,便容易把作业抛到九霄云外,导致忘记没完成作业,更从来都不会留意自己做作业所花的时间多少,实际效率高低。这些不良的做作业习惯会导致有些平时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测验的时候心慌,担心时间来不及,而导致做题思考不周,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教师都应指导学生限时完成,让学生做作业时具有紧迫感,增强时间观念;鼓励学生比对比快,培养比、学、赶、超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改掉做作业拖拖拉拉的不良习惯,逐步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用心,就是要求学生细心做,多检查。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的时候,书中习题空余的地方少,我发现很多学生很“能干”,全是口算,结果可想而知,正确率很低。为此,我用榜样示范的办法鼓励学生习惯用草稿纸来计算多位数加减法,正确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一些计算诀窍,方便学生自我检查。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时,叫学生利用估算来判断自己的结果大致是否正确,例如,像901-296这样的题,让学生先估算大约是几,再计算,就很少会出现减变加,退位不退的情况,正确率会高很多。这样,教给学生各种计算方法和检查方法,有利于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作业情况,培养学生良好地做作业习惯。
四、正确认识,培养分析、改正错题的习惯
在作业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减少错误的关键是改变对待错误的态度,所以对于错误,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在平时的作业、试卷等发下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错题加以思考、分析,说说做错的原因,如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根本不会,或是由于马虎,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并把自己错的原因写在旁边。然后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再讲讲解题的思路,最后改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练习本,将自己的错题整理、集中,供平时翻看,复习时再用。这不仅能有效的使学生改掉作业互相抄袭、课堂不懂装懂的不良习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分析、改正错题的良好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同类习题时避免再犯,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保证作业的正确率。
关键词:教材;学生;零起点;优效教学
鉴于对“零起点”教学的各种热议,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与教材和学生接触,是“零起点”教学最直接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以下几点是我在一年级教学过程中感悟“零起点”教学的几点体验和反思。
一、从生活中来,在情境中感悟“零起点”
新编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是计算题不是单独呈现,而是在情境中引入,设计的意图是让低年级的学生以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出发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天空。
一年级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教材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拿着米在喂鸡的场景图。我在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小男孩作为自己进行情境的再现,把第三人称的小男孩变成第一人称的我进行表述。作为农村的学生,家里喂鸡的场景并不陌生,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错。连加的计算题学生这样描述:我家院子里养了一群小鸡,我在给5只小鸡喂米,在不远处的2只小鸡看到了,飞快地跑来吃米,接着又有1只小鸡看到了,也跑过来吃米,现在一共有8只小鸡在吃米。把吃米的8只小鸡分成三批,第一批的5只,第二批的2只,第三批的1只。现在吃米的8只小鸡是三部分合起来的,得出的算式是5+2+1=8,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求小鸡的数量的多少,需要把这些小鸡的数量加在一起来,顺利地得出连加的算式和计算的过程。同样在连减的计算中,学生理解先走了的2只小鸡,接着又走了2只小鸡需要用8-2-2=4。通过学生对场景图的情境化过程,在连加、连减教学的起始阶段,在场景图和连加、连减的算式以及计算过程建立了有效桥梁,使学生在桥梁的架设下理解了教材的意图,计算不再是乏味的简单运算。为加减混合计算做了铺垫。
二、多感官协同参与,在探究建构中感悟“零起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他们的感知和注意力较弱,而一年级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好奇、活泼好动、喜爱游戏。
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的“小巧手”作为辅助的学具,引导这些活泼好动、喜爱游戏的学生通过手、口、脑的多感官协同参与,在计算过程中对数和手指之间的联系过程中建构了5+几,10+几的模型。
在10以内加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两只手的手指分别表示出两个数,然后合成一个数,得数在5以内的计算学生不存在问题,但在3+3,4+5,3+4的算式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不少。我看到他们在没办法的时候,对着自己的手指一个个地数数。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出示的两个数,哪个数更接近5;变一变,可不可以变成5,另一只手的数怎么办;变好后,变成了5+几,读出得数。学生在6~9的认识时,手指游戏很流利地能得6可以分成5和1;7可以分成5和2;8可以分成5和3;9可以分成5和4,而且还可以把10分成5和5。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表示数,同时用儿化的语言变一变手指,在一边说一边动手一边动脑,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为10+几的建构打下了基础。在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学生在5+几的建构中为起点,对10+几的建构比较成功。如,在8+6的计算中,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主要用了三种“凑十法”的方法。第一种方法:两只手分别出示8(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和6(用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观察两个数得出8,凑成10需要2,接着6送2个手指给8,8凑成10,6则变成4,10和4合起来是14,从而得出8+6=14。第二种方法:把6凑成10,还需要4,8送4个给6,6凑成10,8自己留下4,10和4合起来也是14,结果8+6=14。第三种方法:8可以分成5和3,6可以分成5和1,5和5合成10,3和1合成4,10和4合起来也得到14。任何两个大于5小于10的数相加都可以转化为第三种算法。学生在应用中可以根据自己最能理解的算理方法进行计算,也突破了“凑十法”计算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目的是体现一种相互学习、主动配合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表明:同伴间学习的有效程度远比教师教学的效果要明显。也是在同伴间的活动过程中体会6+8=14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一次次多感官参与下的合作学习,为学生进一步体现在建构10+几的算理,为20以内进位加法巩固和“破十法”的退位减法做一定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中的优效合作学习使这些活动延伸到课外,在走廊和教室的角落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同学在课余各自出示手指表示的数学,比赛算出的得数,胜利的笑声不绝于耳,不服气的叫嚷声不断响起……
三、关注细节,在细微中感悟“零起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个支撑点才能达到下一个环节,这应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在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细节比较重视。例如,在加法、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一般情况下,加法中哪一部分比较大,减法正又是哪一部分比较大。(相等的情况一年级学生先忽视,学生提出来加以引导,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名称也忽视,毕竟他们刚接触加法和减法。)学生很容易得出,加法是合起来的那部分比较大,减法是分出去的哪一部分比较大。在学生说的时候,我在这些合起来、分出去部分下面画一个小钩或者小圆等符号做记号,但是并没有加以强调我这样做的用意。在一次口算练习本子上出现了( )+3=5,( )-3=5,5-( )=2,4+( )=8的类型的口算,有一个男生做得特别快,且是全对。在他的本子上,我发现他在加法合起来的数,减法分出去的数下面都标上了一个小小的钩。我请他给学生讲他怎样做这些题目的时候,他说我先看到谁是合起来的数或者分出去的数,做好记号。例如,第一题合起来的是5,那么5可以分成3和2;第二题分出去的数不知道,5和3合起来是8;第三题分出去的数是5,5可以分成2和3;第四题合起来的数是8,8可以分成4和4。这个学生在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了数学思考、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学生的作业展示,有不少的学生在类似的题目和其他的题目中会有一些自己的解题的细节在出现。到了一年级第六单元,他们在看到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会对合起来的数就是和,分出去的数就是被减数有进一步的体验和再
认识。
四、引导发现,在体会数学内涵中感悟“零起点”
对一线的教师来说,对教材编排的知识点都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教材所具有潜在价值的数学内涵比较忽视。其实,知识点和数学内涵之间存在着骨架和血脉的关系,有了数学内涵作为灵魂,各种数学知识才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正因为有了数学内涵,游离状态的知识才会凝结成为优化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我们一线教师只有做到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用数学内涵引领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次有意义的旅程。
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知识以外的、终身受用的东西。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材―学生―教师三者相互融合才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在作业布置中,我们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题目,比如,可以布置辅导书上的试题,布置试卷中的错题,设计书面的计算题、看图题等,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践题,如计算家里的电费、水费、电话费,去超市买东西,计算花费等,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习多元化,学生会产生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看一看:看看教室里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2.想一想:想想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3.做一做: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4.说一说: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质,又有哪些不同;5.涂一涂:将你所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涂上颜色;6.量一量:测量你所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认识和应用.
(二)使作业更具趣味性
加强作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练习的兴趣,积极思考解答方法,主动探索、求知.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作业,改编名著故事情节,利用名著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面对数学知识时的做法来要求学生判断,或者多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题目,将数学题目配上有趣的插图,可爱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在让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其他的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伸手到袋子里摸出教师或同学说出的图形,提高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认识;让学生用纸画出所学过的四种图形,每种都多画几个,然后用剪刀把这些图形剪下来,再用这些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图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拼出了小汽车、火车、房子、轮船等.这种堂上操作活动既发挥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拼出多种不同的图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使作业生活化
如果细心,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教学中包含了太多的生活元素,而生活中处处都包含了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中,就要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做的作业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这样学生通过做练习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到了一起,会加强数学的运用能力,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会更有劲头.比如说,在教学周长的时候,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用米尺测量自己家里的电视、茶几面、餐桌面、窗户的周长.这个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生活中的电视、茶几、餐桌、窗户联系起来,学会了测量与计算的方法,加深了印象.
(四)结语
实践目的:对该生一年级所学知识作全面复习、巩固、提高,使其对即将学习的二年级的知识作初步了解;
实践过程:
在整个过程的起初的两三天里,我并未贸然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我首先翻阅了该生一学期的作业及考试试卷,又向其家长了解了一些情况,我对该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掌握:由于该生一直住校,家长管理较少,造成学习上的长期松懈,基础较差,具体表现有:2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准确而迅速的算出;对拼音字母的识记和正确拼写有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我为该生制定了一个“夯实基础—逐步提高—超前学习”分三步走的辅导计划: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20以内的加减运算我出了几组专题训练让其练习:
例:相同的和:1+4=1+5=1+19=
2+3=2+4=2+18=
4+1=3+3=……3+17=
3+2=4+2=4+16=
相同的差:(略)
加减并行:1+2=8+7=
3-1=……15-7=……
3-2=15-8=
……
通过大概一周(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下同)的练习后,该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没有多少方法和技巧的讲究,关键在于熟练程度,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在这两周时间里,我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书面习题让其练习,并随时以口算的方式进行考察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
而在“拼音”方面,对于“字母的识记”,据我观察,该生属于“场依存型”——借用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在课本所列出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音节表中,按照顺序让其认读能够基本正确,然而一旦将顺序或单个提取,该生就很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甚至不能认读。这种情况在识记复韵母时表现得犹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
“逐渐缩小其所依存的‘场’”和“变换依存的‘场’”,我按照“形相近”和“易混淆”的原则对复韵母又作了划分:
aiaoanangenengeiieiuuiining……
aiaoanangeierenengiuieininguiun……
在教其在这种方式下反复认读后,又对其进行听写,逐渐开始打乱顺序和单个提取,出现混淆和错误的现象大大的减少了。
上述两者同步进行,耗时看起来长了一些,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将后面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
第二阶段为“逐步提高”阶段(耗时约三周):
由于第一阶段的功夫下得扎实,在“计算”方面,20—100的运算在教其运算规则及少量练习后,50以内的加减法无论口算、笔算都显得较为轻松;50—100的加减法口算略显吃力,而笔算则没有什么问题。唯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在计算中由于粗心而忽略进位、退位。单纯的计算题对于该生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知识性的障碍了。
然而,该生却在“实际应用题”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对其应用题的辅导是整个过程中费时费力最多的一个环节。该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的主要障碍是:
①对语言文字的表达理解不足;
②对数量关系分析不准确;
③迁移能力较差。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仍然本着“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为其编写应用题的开初阶段:
语言叙述尽量直白,数量关系尽量简单,涉及数值在20以内;等到这一关过了以后,我便逐渐加大难度,语言叙述,数量关系略显复杂,涉及数值扩大至100以内。与此同时,为培养该生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将供其练习过的应用题变换主题后抽取“条件”或“问题”让其补充完整再解答。经过这番辅导后,该生解答应用题的障碍基本得以扫除。
在“拼音的正确的拼写和拼读”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让其明确了拼音拼写拼读的基本规则,然后在其课本生字表内找出易错读、易混淆的音节为其特别指出,帮其加以辨认、辨读。接下来,我将生字表按“同韵、同音”的原则分类后,让其注音;还将生词的拼音写出,让其写出汉字。以此来加深其对字形与读音、拼写方式的印象。这样的练习完成一遍后,我又将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整理出来,先提供正确答案让其辨认、朗读,再为其听写。这样反复几遍,“逐渐缩小包围圈”,扫除“死角”。最终,该生在做“为字注音”“看拼音,写词语”这类型习题是都有了很高的正确率。
第三阶段,“超前学习”阶段(耗时二周):即对第三册内容作一些预习。在这个阶段,我并未对该生作过于严格的要求和施加太大的压力。
因为该生下二年级即将接触乘法,所以我初步向其讲解了乘法的意义与运算方法,并让其背诵乘法口诀表。语文方面,主要让他自己通过拼音来识记一些生字。
实践结果:
最后让该生做模拟考卷,语文、数学均能达到90分以上;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的运算方法,完成了乘法口诀表的背诵;语文第三册生字识记过半,新课文朗诵流利。基本达到了预想效果。
实践体会:
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钻)心”:我为这次实践的顺利进行,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然说对于一年级的知识不在话下,但我还是找来了教材和教参等专心备课,力求做到在知识上准确无误;除了在“教什么”上下功夫,我在“怎样教”也丝毫不敢马虎,我翻阅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等专业书籍,上网查询了有关经验交流,在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计算错误 成因分析 对策
【分类号】G623.5
【正文】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的根本,也是他们学习其他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能力、推理能力所必须熟练运用的根本技能。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习,特别是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把“运算能力”,做为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单独提出,可见计算教学之重要。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习惯的原因
1.审题习惯
计算练习的形式通常比较单一,缺乏情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题疲劳”。加之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比较笼统、模糊,只关注整体,不注意细节,常把数字或计算符号看错如 , ;中年级学生经常把105看成150,把÷看成+等等。
2.书写习惯。
有些学生数字书写不规范,把7写成1,3写成8,0写得像6,最后计算时连自己都看不清写的到底是数字几;有些孩子笔算不对齐数位,脱式计算不按格式,数字间疏密不均,常常形成错算。
3.解题习惯。
在等式计算中,一些学生不写初稿,运算过程中不管数字大小,全部用口算;有些学生做}不按顺序,东做一题西做一题,常常因漏题而失分;还有一些孩子解题过程丢三落四,步骤不完整,经常不写余数甚至连得数也不写;有些学生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验算时,计算过程随意扩大或缩小数,使竖式计算没有完整性。
4. 验算习惯
没有验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从二年级开始,教材中就开始介绍验算的方法,可是,由于怕麻烦,很多学生不愿意验算,只有当题目要求验算时才验算,特别是计算过程中的得数更不会自发检查是否合理正确。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
1.基本技能不过关
任意一种运算都可以看成是若干口算的简单叠加。口算不过关,计算时随时会在步E上出错,最后导致整道题的答案算错。“凑十法”是进退位计算的基础,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影响其后所有的进退位计算;“表内乘法”也是小学生计算教学的“黑点”,在低年级时对表内乘法不熟练,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依然会成为计算道路上的绊脚石,例如四年级两位数乘三位数209×87,先算个位7×9,学生会经常误写写成7×9=56,造成错误。
2.概念不清
“简便计算”是中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计算技能,学生如果没有理解各种运算定律的推理过程和蕴含的算理,就会造成很多错算,如把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混淆;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常忘记乘第二个数等等,其中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是最易出现问题的,常会出现误用或自创运算定律现象,如19×103,学生会分解成19×100+3,( + )×9×7学生会分解成 ×9+ ×7。高年级学生对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经常弄混淆,计算时常出现7× = 的错误,使简便运算成为中高年级计算错误的“高发区”。
3.算理不明
任何数的计算都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对算理不明,计算时必定会产生错误[1]。在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计算时,对积的变化规律不清晰,常在余数的数位上发生错误,,如计算380÷90=,有些学生就会误填380÷90=4......(2);三年级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这句话很难理解,初学此类计算时错误率非常高,如右图所示,学生总是把两个不同数位乘积的末尾对齐而不按相同数位对齐,其实就是算理不明造成的普遍性错误。
(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1.思维定势
思想的牢固也就是“惯性思维”,是人们按照习惯和较为牢固的想法来思考和解析问题。“凑整法”是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题中数据特点、借助数的组合、分解以及有关运算性质,把其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从而达到计算简便、迅速的目的。在学生练习简便计算时常会把25×4、125×8先凑成整数再去进一步计算结果。很容易导致思维定势,学生遇到这类敏感数字就会忽略计算法则而错算。
2.负迁移的干扰
由于数学学习的阶段性,随着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不少概念发生了变化,有的外延缩小,内涵扩大;有的外延扩大,内涵缩小[2]。这时如果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有的范围内,就会出现知识的负迁移。例如学生学习分数乘法后,计算分数加减法,就会出现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的错误。
3.专注力不够
小学生有意注意尚未发展成熟,注意力很不稳定,他们很难对某一事物长时间保持注意,最明显的表现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中不是抄错数据,就是炒漏数据而导致错误。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利用凑十法做题常出现6+7=14的错算,深入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学生一般会习惯性将7分成4和3,4与6凑成10后本来应该再用10和3相加,完成此步必须记住还有一个分出来的3没有进行计算,此时,学生经历了分解与凑十两步计算,如果一时“分心”,忘记还有个分出来的3,只记得4,就会再把10与4相加,出现6+7=14这种成人不可能出现的错误。
4.情绪不稳定
小学生情感较脆弱,总是希望能够快速得出计算结果,面对运算量大的题目,不免产生畏难情绪,不能积极面对,对计算缺乏耐心和信心,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抗拒计算,从而导致错误出现,此种情况集中出现在高年级学生处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四则运算题型上。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对策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降低错误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重视习惯养成教育
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且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效。
1.培养审题习惯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读题比较慢,教师经常会不自觉地把题目读给孩子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审题习惯。应指导学生边读题边把重要信息做标注,或把题目轻声朗读完整后再动笔,并做到笔不离手,眼不离卷。
2.规范作业书写格式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明确要求学生端正地书写数字,杜绝“2”写成“Z”,0写成6,可专门组织一些数字书写比赛,要求学生写作业时不随意不涂改,行列间疏密有序,笔算数位一定要对齐等等,培养学生端正书写的好习惯。
3.培养自觉验算意识
验算既是种能力, 也是一种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觉验算的好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介绍快速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代入法等,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快速验算,并严格要求,久而久之,方能形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二)重视概念与法则的理解与识记
数学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的有效途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建立模型,才能完成对计算方法的真正掌握,进而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教W是计算教学的开始,学生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其后的笔算学习。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低年级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是所有运算的基础。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熟练进行口算,利用视算、听算、快速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对口算练习充满兴趣,形成熟练的口算基本功,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四)重视算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些老师就盲目地不加引导,甚至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使他们对算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茅塞顿开的高度,还是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才能顺利内化和提炼算理。特别是学困生更是需要老师的适时指导。
(五)重视练习形式设计
练习形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和练习题组的层次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富有趣味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计算的积极性;小学数学各年级计算知识点都有各自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研究教材,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预案,分层设计计算练习。从基础性练习入手,到变式练习,再是针对性练习或对比练习,最后是拓展延伸或实践应用练习等。
(六)及时反馈计算错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反馈对于技能的获得具有强化作用,反馈越及时,效果越显著[3]。计算新授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反馈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他们在首次感知新知时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形成正确的计算技能。
计算,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计算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错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策略有预见地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顺宽.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与矫正[J]云南教育.2007(3):25-26
我班共有46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4277分,平均分93分,及格率100%,优秀率76.1%。
二、试题分析:
一年级数学期中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七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尽管平时教学中讲、练比较全面,但通过这次检测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会读题或读不懂题意,理解题意能力方面差,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失分原因最多的一项的,这些现象应该提醒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例如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说的机会,充分考虑每一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渗透数学语言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我们今后的一个教学思想。
2、由于粗心造成的丢分。像加看成减,丢、漏题等。本来学生会做,但由于粗心而丢分,比如今后计算题我们可以这样要求学生:第一,抄一个数、一个符号就要养成回头看一眼的习惯,这样为后面结果的正确提供了保障,第二,要求学生每计算一步要进行简单的验算。第三,做完后要看一下最终的结果是否写在了符号的后面。这样的要求在习惯形成的开始比较费时间,但学生的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三、典型错题分析:
1、第一题:看图写数,无人丢分。
2、第二题:比一比。(1)比高矮,无人丢分。(2)比轻重。多部分学生失分,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间接地比较不理解或粗心造成错误。从卷面上看学生看图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
3、第三题:填空题。共5小题。其中第(1)看图比多少(2)填> < = 号(3)填写序数(5)考核数的组成和分解。只有个别学生丢分。主要原因是由于平时练习时不够灵活,学生没有有效地学习方法,或因为粗心,导致个别学生丢分。第(4)小题,看图填空,考核基数、序数和方位,此题丢分较多。有凤英等5位学生掌握知识不好;学逸、陈蕾两位学生不会读题;紫仪等8位学生不注意辨别方位(前后、左右);两位学生漏题不做;14位学生弄错三只和第三只(这是我上课时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但因考试前一天刚自行测试了同图形的题,并进行了讲评,导致这十几位学生因粗心而丢分。
4、第四题:统计图形个数。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能够准确认出图形,填出数字,并进行合计。但也有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其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图形的认识不清或是粗心丢漏,而数错个数。
5、第五题:分类。丢分的学生不少。原因同第三大题的第(4)小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不透或根本不理解。
6、第六题:计算。个别学生因粗心丢分(算错或漏题)。
7、第七题:看图列式计算。这道题考查出学生灵活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事物的能力。4位学生错了一道题,出现错误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图意,分析、推理能力比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从而导致错误。还有两位学生计算的结果出错。在课堂上,缺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今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还不够。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4、对学的知识缺乏广度的关注,同时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多。
五、自我反思与改进措施:
1、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好课,,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注重双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扎实。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课认真、审题细心、答题仔细、书写规范、勤于思考、乐学善问等等。
5、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答案”和“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