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项目实施过程
苏州所LIMS项目从2012年8月1日开工,抽调各科室精英组成项目实施团队,按照项目实施计划,经历了开工会、系统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原型开发、离线验收测试、现场验收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正式上线等阶段,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于2012年12月1日试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针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系统进行了不断地完善,根据食药检实验室的特殊性和食药检业务处理的复杂性,在原有核心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具有食药检实验室特色的功能,经过了5个多月的试运行,完成了项目验收。
2015年9月,苏州所针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对LIMS系统进行了二次深度开发。此次开发完善了苏州所LIMS系统基础功能,让用户更方便、快捷、高效的进行系统应用;增加了进口药品检验业务流程及相关针对进口药品检验流程中的批量处理功能;通过平台的应用,为客户提供远程报验申请、检验进度査询、报告书查询、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功能,进一步方便客户的检验申报流程,对内提高服务客户的质量和水平,Xt外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客户远程填报检验项目信息,进一步减少业务受理部门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客户通过平台,可以实时跟踪检品的进展情况,及时获得最终的检验报告领取短信,公开、透明、快速、便捷的了解检验情况,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达到信息公开的效果。
2.实现主要功能
2.1 规范检验业务流程
在LIMS系统中实现了从检品受理、样品分配、样品管理、检验任务的接受、检验任务的管理与分配、检验任务的接收与确认、检验试验的过程管理、检验结果的复核、样品审核、检验报告书合成、审核报告书、签发报告书、发放报告书、报告书修改和留样管理的全过程控制,以程序化的方式规范了检验业务流程和痕迹保留技术,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
2.2 建立实验室资源管理平台
利用LIMS系统全面实现了与检验业务密切相关的人员管理、仪器管理、计量器具管理、供应品管理、标准品管理、文件及标准管理、电子标准管理、场所管理、环境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全面资源管理,达到对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条件、成本、期限、人员等元素控制的目的,实现对业务工作的可知、可控和可预测。
2.3 确保检验数据完整性
实验室仪器数据的自动采集是实验室自动化的关键内容,也是实施LIMS系统的关键环节。通过LIMS系统与不同厂商的仪器建立接口连接,将其采集到系统中,确保实验室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溯源性和完整性,最大限度的实现检验流程无纸化。
2.4 完善MyLIMS对外服务平台
通过链接将MyLIMS集成在苏州所网站上,利用开放的数据接口,客户可以登陆苏州所网站访问MyLIMS,在授权范围内访问或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目前,MyLIMS提供了报验申请、检品进度查询、信息查询(包括:查询检验结果、检验费用等),以及满意度调查等功能。
2.5 建设实验室电子记事本(ElectronicLaboratoryNotebooks,简称ELN)模板
LIMS中的ELN用来为实验室中的用户定义类似物理的实验室记事本,用于记录那些不容易以电子形式捕获的信息和非格式化的信息。通过ELN的应用,帮助检验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实现原始记录的无纸化,实现复杂的非格式数据的电子化。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ELN还帮助检验人员实现数据的自动计算、自动修约、仪器数据的采集和相关参考资料的查阅功能。
苏州所目前已在LIMS系统中建立了578个ELN模板,并将在今后的检测工作中不断完善ELN模板,全面有效地为检测工作提供支持。
3.建设经验总结
苏州所LIMS系统截至2015年底,共签发报告13461份,其中保健食品2005份,洁净度检测1128份,药品10328份,有效助推了苏州所几年来的快速发展。结合三年多来的建设和使用经历,我觉得地市级食药检机构在建设LIMS系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明确建设目标
LIMS系统拥有包括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检测等食药检机构所有检验检测领域的功能模块,而地市级食药检机构往往并不是所有检验检测领域均开展业务。因此,在建设初期应避免“大而全”的思想,结合机构自身业务特色,选择合适的功能模块进行建设,既缩短了建设周期,早日实现实验室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又集中了优势力量,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LIMS系统的使用效率。
3.2 组建实施团队
对LIMS系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它并不是一个万能的系统,不能解决实验室的所有问题,LIMS系统给检验检测工作提供的方便快捷,取决于系统建设过程中大量基础程序、模板和数据的建立完善。因此,组建好一个既熟悉检测业务流程、又对信息化建设有一定了解的实施团队非常关键。苏州所在LIMS系统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所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抽调各科室主任、副主任和业务骨干组成了实施团队,人员均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些成员完成了各自科室的流程规划、ELN模板录人等大量的基础工作。苏州所的LIMS系统在短短四个月完全脱离原有业务流程、上线“单轨制”试运行,离不开这个高效的实施团队的大量付出。
3.3 注重后期维护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医疗设施;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P208 R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1(a)-0155-03
Research of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LIAO Tanghong LI Qingli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 How to optimize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farthest utilize hearth resource and ensure the equ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service is the problem which the hearth management department usually discover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applied comprehensive in the research of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different area space analyzing method analyz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sign optimize project of medical facility based on GIS includes location analytical model based on space interaction theory in geography, location allocation model based on planning technology in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coverage model method.
[Key word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Medical fac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医疗卫生的普遍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能够及时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因此,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必须是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的[1]。如何优化医疗设施布局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卫生资源,从而保障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经常遇到的难题。近年兴起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的途径。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依托计算机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运用地理模型,适时、动态提供空间地理信息,为地理学科研究和决策而建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2]。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及其发展潜力使得GIS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疾病监测与预防、环境健康和危险因素分析、公共卫生资源计划和配置、社区医疗保健控制等。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研究需要考虑已有医疗设施的分布、服务半径、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以及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因此依托GIS技术时可选择多种不同分析方法来评估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设计优化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基于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区位分析模型方法
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基于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的区位分析模型将服务域、可达性等作为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因子,能结合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成为研究者对设施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的重要工具[3]。随着GIS技术的兴起,GIS集成区位分析模型推动和促进了理论分析方法向实用工具方向发展[3]。GIS技术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区位分析方法。
1.1 服务域分析
设施服务域指的是一个设施的空间服务范围,体现了设施规模、可达性、消费者选择行为的综合影响[4]。服务域分析是设施特别是公共设施现状布局合理性评价的一类重要方法,通过研究服务域人口潜势等指标的空间分布揭示服务的覆盖性、公平性、可及性等现状特征,为服务设施的规划提供区位上的参考。服务域分析在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包括引力模型、Huff模型、Voronoi多边形模型、潜能模型等方法。
1.1.1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设施域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该模型是指通过计算某度量点以外的所有吸引点施加到该点的势能总和,评价该度量点的可达性,是所有服务设施对需求者的引力累积值,充分考虑了设施的服务能力、质量、到达设施的距离。曹书平[5]利用引力模型计算了漯河市源汇区129个居民点的引力指标,分析出每个居民点医疗空间可达性,显示医疗资源的空间分布对就医的可达性有很大的影响。
1.1.2 潜能模型 潜能是指潜在的能量。拉格朗日最早在牛顿的力和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潜能的概念,后来学者把这一概念引入地理学,并逐步发展了潜能模型[6]。Wright等[7]利用潜能模型统计了Namibia北部地区的5岁儿童发烧时卫生设施利用率,评价卫生设施的地理可达性,并在全国层面上界定了卫生设施布局。陶海燕等[8]以第5次人口普查和医疗卫生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潜能模型,得到广州市海珠区各街区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可达性空间分布,并详细分析了医院等级系数对可达性指数的影响。综上所述,潜能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测度较小研究单元的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辅以GIS技术,可以很直观地揭示研究区域内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
1.1.3 Voronoi多边形模型 Voronoi多边形由一组连接两邻点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组成。该模型对于平面上分布的设施,任一设施所属的多边形内的任意一点到该设施的距离小于到其他设施的距离。王远飞[9]提出了在GIS平台上用Voronoi多边形模型计算居民点到医疗设施的最近距离的方法,将地理可达性研究中的空间点对之间的距离计算简化为空间查询,结合人口分布等属性数据,还可深入分析各医院的服务承载力。赵鹏[10]应用GIS的Voronoi多边形分析方法,从服务范围、服务人口、服务承载力、交通可达性等几个方面对武汉市医院布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武汉市的医院布局进行综合评价。
1.1.4 Huff模型 Huff模型是一定程度上计算顾客来该院就医的概率,能综合交通距离的衰减、医院的服务能力、患者的需求等因素。曹书平[5]运用Huff模型计算出漯河市源汇区8家医院潜在的诊疗人次数,并与各家医院实际的诊疗人次数进行对比分析,鉴别出各医疗单位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服务效率。Huff模型可以从医疗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去分析医疗服务的现状,进而判断卫生资源的成本――效率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2 空间可达性分析
空间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区位到达服务设施的便捷性,使用距离、时间或成本表示[11]。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包括区域可用性和区域可达性。区域可用性是区域内病床数或医生数与人口的比值,区域可达性是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20],其中空间距离是主要的测度因子。Cromley等[12]研究指出健康服务设施的效用随着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并指出效用随距离衰减的原因是距离能增加出行时间、成本和精力花费,同时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机会的熟知程度也衰减。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包括比例指标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模型、最近距离模型、重力模型、机会积累模型等方法。
1.2.1 比例指标模型 比例指标模型方法属于区域可用性分析,是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生等卫生资源数量与人口之比,表示区域内人均占有资源指标。曹书平[5]利用比例指标计算了漯河市源汇区8家乡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分布情况,显示医疗资源分布均衡。
1.2.2 两步移动搜寻法模型 两步移动搜寻法模型属于区域可用性方法,首先以设施位置为中心建立搜寻域,然后建立以居民位置为中心搜寻域,居民可以拜访搜寻域内所有设施,同时也仅有这些设施对居民点的服务有贡献。两步移动搜寻法模型可使用较小单元的人口统计数据,解决该区域的人口空间分布问题,合理地考虑人口与设施潜在的相互作用。刘钊等[13]利用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对北京市居民就医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展现了其在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
1.2.3 最近距离模型 最近距离模型是空间可达性分析中非常直观和普通的测量方法,是指从居住地出发到达最近设施服务点的距离、时间或成本。Parker等[14]通过GIS,利用最近距离模型测量方法详细分析了Scotland居民利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及急诊部门的可及性。张莉等[15]利用GIS,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生成了医院可达性的等时线图和医院服务范围图,以江苏省仪征市医院为例,运用该系统对医院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医院的规划方案。最近距离模型能够表达医疗机构区位配置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合理性,因此基于最近距离模型的空间可达性测度在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1.2.4 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是通过模拟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计算设施对人口吸引力的累计值。吴建军等[16]以兰考县乡级以上卫生院为例,建立人口分布、医疗设施位置、行政区域等地理数据库,选择人均医疗资源分配、就医的最近距离、选择医院的机会、重力模型及改进的重力模型5个空间可达性模型,利用GIS技术计算了各乡镇、各行政村的医疗设施可达性指标,并制作了相应的专题地图在此基础上对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
1.2.5 机会积累模型 机会积累模型是在人口居住地设定距离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所有适宜设施累计值。Love等[17]利用GIS及其相关的工具,建立机会累积模型和最近距离模型,分析了Illinois地区老年人口便捷到达医院的地理可达性。
2 基于运筹学规划技术的区位―配置模型方法
区位一配置模型(location allocation model,LA模型)是将设施布局的区位选择转化为数学规划问题,通过目标最大或最小化方法来计算最优或可行区位,为设施布局提供最优解决方案,从而提供最有效的服务。LA模型用于新设施的最优区位选址,也可用于现有设施布局的分析[18]。LA模型包括最短出行距离模型、最大覆盖模型、容量限制模型、竞争模型四类方法。最短出行距离、覆盖以及容量限制模型属于传统的优化模型,竞争模型属于较复杂模型,通过博弈论及模拟进行研究。
医疗设施的优化布局,实质是设施的区位合理配置。目前大部分研究均采用最短出行距离模型方法。最短出行距离模型是任何一个需求点到距其最近的设施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Walsh等[19]以2个县为中心的16个县区和为近200万人口服务的25家医院近9000平方公里的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LA模型和GIS,结合患者的医疗保健规划、交通和医院的特点,建立患者流向医院时是基于估计行程时间和沿线的交通运输网络的规范性模型。周小平[20]将LA模型和GIS相结合,采用最短出行距离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两种方法,对天门市的城市医院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得到了优化布局方案。
3 优势度模型方法
优势度模型主要由距离指数、质量指数、频率指数三项指标构成。距离指数反映基本医疗服务可达性;质量指数反映就医医院的医疗等级的高低,是医疗服务质量的衡量;频率指数反映区域被医院服务范围所覆盖的次数,是居民就医自由度的衡量。胡瑞娴等[21]以广州市行政区划与医疗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ARC GIS和SPSS软件,通过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优势度模型,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医疗服务状况进行评价。江晓欢等[22]利用GIS技术,计算医疗机构的质量指数、距离指数以及频率指数,同时构建福州市市区医疗机构的优势度模型,并实现了GIS 空间分析可视化。
综合所述,GIS虽然刚刚历经了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但其相关技术已成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选址不可缺少的工具。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根据地理区域大小及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医院规模和服务能力、交通网络等因素,充分利用GIS的特点和功能,选用合适的设施区域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对已有的医疗设施有效配置进行分析评价,可鉴别出医疗资源分配较薄弱区位,可为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优化提供参考,通过对区域内所有医疗设施的宏观管理,可使该地区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设施规划和资源分配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
[2] 张超,陈丙咸,邬伦.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35.
[3] Yeha G,Chowma. An integrated GIS and location-allocation approach to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an example of open space planning [J]. Computer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1996,20:339-350.
[4] Ritsema JR,Jong T. Accessibility analysis and spatial competition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GIS supported service location planning [J]. Computer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9,23:75-89.
[5] 曹书平.农村医疗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漯河市源汇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30.
[6]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5-157.
[7] Wright JA,Pentrina U,Noor AM,et al. Spatial modeling of healthcare utilization for treatment of fever in Namibia [J]. Int J Health Geogr,2012,15(11):6.
[8] 陶海燕,陈晓翔,黎夏.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可达性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30(1):1-5.
[9] 王远飞.GIS与Voronoi多边形在医疗服务设施地理可达性分析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3):77-80.
[10] 赵鹏.武汉市医院布局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9.
[11] Hansen WG.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59,25:73-76.
[12] Cromley EK,Mclaffery SL. GIS and public Health [M]. 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1:10.
[13] 刘钊,郭苏强,金慧华.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北京市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7,32(1):60-65.
[14] Parker EB,Campbell JL. Measuring access to primary medical care:some examples of the us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J]. Health & Place,1998,4(2):183-193.
[15] 张莉,陆玉麒,赵元正.医院可达性评价与规划―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8,2:60-66.
[16] 吴建军,孔云峰,李斌.基于GIS的农村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8,(5):37-42.
[17] Love D,Lindquist P. The geographical accessibility of hospitals to the aged: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within Illinois [J]. Health Serv Res,1995,29(6):629-651.
[18] Ghosh A,Rushton G. Spatial analysis and location Models [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7:12-13.
[19] Walsh SJ,Page PH,Gesler WM. Normative models and healthcare planning: network-based simulations with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J]. Health Serv Res,1997,32(2):243-260.
[20] 周小平.GIS支持下的城市医院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天门市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12.
[21] 胡瑞娴,暖.广州市中心城区基本医疗服务空间分布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48-53.
关键词:城市轨道;通信系统;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铁通信系统概括
传输子系统
传输子系统是通信系统最要的子系统,是连接行车调度指挥中心和车站、车站和车站之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是组建轨道交通通信网的基础和骨干,支持当前业界SDH、MSTP、RPR等先进技术。
时钟子系统
时钟系统主要由控制中心设备包括GPS/CCTV信号接收单元、主备一级母钟系统、监控系统、车站(车辆段)主备二级母钟、子钟及传输通道等构成。
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为轨道交通内部固定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之间提供高效短信和话音通信。系统为运营控制指挥中心的行车调度员、环境防灾调度员、公安值班员、维修调度员等对列车司机、运行人员、维护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等无线用户分别实施无线通信;为车辆段值班员对段内的无线用户实施提供无线通信;以及相应的无线用户之间必要的无线通信。同时还具有相应的呼叫、广播、录音、存储、显示、检测和优先权等功能。系统以调度组通信为主,同时还可以实现用户间一对一的单独通信。系统可以传递数字信息,根据列车的需要实时的传递列车状态信息。
性能测试
是针对系统的性能指标制定性能测试方案,执行测试用例,得出测试结果来验证系统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既定值。性能指标里可能包括系统各个方面的能力,如系统并发处理能力,批量业务处理能力,大数据量处理能力等。
公务通信系统
为轨道交通管理部门、运营部门、维修部门提供一般公务联络(电话业务和非话业务),系统具备公共服务电话网(PSTN)基本业务,具备各种新业务功能(热线、呼出限制、呼入限制、闹钟、呼叫等待、呼叫转移、缩位拨号、追查恶意呼叫、会议、ISDN),能够识别非话业务,并与无线系统连接,与当地公用电话网互联,可实现国内、国外长途通信;实现与市话局间的自动呼入呼出,能够与当地特服号码相连接。
专用通信系统
专用通信是调度员和车站(车辆段)值班员指挥列车运营和指导设备操作的重要通信工具,是为列车运营、电力供应、日常维护、防灾救护提供指挥手段的专用通信系统。系统可为控制中心指挥人员,如行调、电调、环调等提供专用直达通信,并且具有单呼、组呼、全群呼、紧急呼叫和录音等功能,同时可为站内各有关部门提供与车站值班员之间直达电话,并且车站值班员可以呼叫相邻车站的车站值班员。
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是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监视列车运行、掌握客流大小和流向、提高行车指挥透明度的辅助通信工具,是列车司机在车站停车后监视旅客上下车、掌握开关车门时间的重要手段。当车站发生灾情时,电视监控子系统可作为防灾调度员指挥抢险的指挥工具。系统由控制中心调度员行车监视、车站值班员客运管理监视,列车司机发车监视三部分构成。
广播子系统
为中心调度员、车站值班员提供对相应区域进行有线广播,并实现事故抢险、组织指挥和疏导乘客安全撤离时的中心防灾广播。
旅客向导系统
旅客向导系统是一个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系统,能乘客导乘信息、列车到站信息、票务政策信息、运营安全信息等运营服务信息,还能在紧急情况下与广播系统联动,为乘客提供疏散的安全通道信息,另外还为乘客提供丰富的咨询与娱乐信息等。
电源及接地系统
为通信系统设备提供高质量、高可靠的电源供应,保证在主电源中断和发生超限波动的情况下,通信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仍能正常工作,等待主电源恢复正常。同时为通信系统设备及通信电源系统设备提供接地保障。
2地铁通信系统设计管理与施工控制
设计阶段的管理对于设计方案的成熟和工艺的选择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在施工中临时改变设计方案带来的工期延长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在招标和投标中要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资质。
2.1地铁通信施工设计阶段
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主要取决于其服务对象的要求,在保证整个地铁通信工程的使用寿命的基础上,要确保工程设计的最优和建设成本的最低,同时也要考虑到地铁投入使用以后的成本,所以在设计中,要严格按照设计的原则进行设计。
首先,要确保设计的实用性,项目工程的设计人员要通过加强与运营商的沟通,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设计应该尽可能满足需求,在满足要求的同时,还要确保建设和维修成本的最低,要确保以后投入使用后的维修和更新换代的便利和低投入。
其次,对工程进行系统性保障。地铁通信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确保这种系统的完整性,就必须在建设中坚持规划的总体性和实施的具体性。
再次,兼顾通信工程的先进性和成熟性,要利用先进技术确保地铁通信系统的安全可靠,同时,对于已经发展发展成熟的通信工程设备要多加以利用。地铁通信施工设计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直接关系到地铁通信的正常运行。
(1)地铁通信系统中要重视接口的处理,地铁通信系统非常复杂,有众多接口,因此设计中要对接口进行严格处理,对于接口的数量和类型以及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的容量,要进行总体性规划,确保其设计符合地铁的长远计划,要确保给系统线路实现互联预先留出一定接口。
(2)在设计换乘站时,要考虑到地铁的信息显示系统和广播,对于覆盖方式要具体设计。
(3)实现地铁通信线路与工程中的其他线路相互融合,地铁运营的主要趋势是逐渐实现网络化,在设计地铁通信线路时,要确保设计方案与该地区的总体线网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线路相互合作,有利于实现城市中资源的互补与共享,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投资的重复无序。
(4)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要想实现地铁通信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稳定,就要
对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行防护,要避免因为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故障,在设计和安装的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使周围环境满足通信设备的要求,注意防尘、防静电、防水、防磁,对通信机房的室温、接地等也要注意,可以利用空调、综合接地、静电地板、温湿度传感器等来保护设备。
2.2施工中的质量控制阶段
在施工中要对通信设备和线路的安装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首先,要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对施工中的操作和技术管理等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控制中要针对不同施工要求的工序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如果某道工序施工难度较大且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就要设置质量监控和技术指导的重点对操作人员、施工材料、机器设备和施工工艺等进行重点控制;如果某道工序容易出现不合格产品或者有质量通病,则要提前制定重点控制点,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其次,工序和工程完成后要注意对质量进行检查,工序的操作者和负责人要自行检查,然后班组内的工作人员互相检查,不同工序在交接时要进行检查,施工中,施工员和质检员也要进行巡查。
2.3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选择阶段
地铁传输系统是地铁通信系统的基础,属于关键环节,传输系统以光纤宽带业务为基础,可以确保地铁运行所需要的信息得到有效传送。现今的主要地铁通信传输技术主要有开放式传输系统、同步光数字传输网、异步传输模式和多业务传输模式。在选择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各个模式的利弊,看哪一种系统适合本传输工作需要。虽然开放式传输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力较差,但是如果能保证业务接口层互联,就能保证所有互联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开放式传输系统的安装和操作技术适用于轨道交通传输网络,这种模式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的市场价格也比较合理,因此可以用于组建轨道交通运输组网。异步传输模式技术手法复杂,且设备安装步骤较多,加上IP技术对于问题解决的助力,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容易,所以设备复杂、技术难度较高的异步传输模式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步光数字传输网的信道的速率是固定的而不是动态的,不支持统计复用,不支持总线型宽带数据,因此应用中要考虑到这些特点。业务传送平台对宽带等多种数据的需求量比较大,对一些视频业务要求也较高,对于安装中的主要问题,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是值得广泛应用的一种传输模式。由此可见,在选择传输网技术的时候要对地铁传输网的业务要求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技术的选择要满足具体的业务的具体要求,综合分析承载方式,选择的技术要能够将这些承载方式有效集成。
3地铁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更依赖于“低碳经济”这一话题的提出,地铁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在各地经济水平和地铁建设管理观念不同的情况下,地铁通信系统建设趋于不一致的特点,这也给地铁发展产生了滞后性。笔者认为应该在前文所述的地铁通信系统问题上,积极改革,并提出了下列发展方向:
3.1安全性
强化RAMS(可靠、可用、可维修、安全)体系对通信架构的评估与管理。将相对应的任务建设成为符合RAMS目标,并利用RAMS进行分析和设计。将各系统中的故障降到最低,满足子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2 创新性
笔者认为要对系统接口进行整体性的优化。便随着系统控制信息和网管信息以及语音等业务向IP化的深入发展,在日后的发展中,应该从实际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考虑,对各类接口方式整合优化,取消低速的数据接口设备。
关键词:基坑工程;角砾层透水性;试验;分析
Abstract: Pleistocene series in the quaternary system in wuhan city breccia layer permeability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study is less, the soil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sense of breccia layer, its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feature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Wells pumping test is more accurate measuring the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soil layer, the water inflow estimation, excavation of foundation pit resistance to sudden surge calcula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sign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breccia layer permeability; tes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武汉市地铁工程目前正在大规模的开展,地铁工程一般都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及构筑物附件,其具有工程周边环境复杂、建设规模大、工程技术复杂、安全风险大等特点【1】。特别对于地铁项目中的车站工程,其大多为明挖深基坑(深度一般都大于15m),对于土层的透水性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土层的渗透性参数直接关系到基坑开挖维护方案、基坑降水、基坑防渗、基坑抗突涌(隆起)验算等相关项目的计算。
武汉市岩土工程勘察领域对于第四系全新统土层的渗透性研究较多,数据一般较为可靠,详见表1。
第四系渗透性参数经验值【2】表1
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目前处于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某车站的基坑底板以下为第四系中更系统角砾层,武汉市岩土界对于该土层的研究较少,缺乏准确的透水性数据,所以对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某基坑工程的工程条件简介
基坑所处地貌环境为河流堆积平原,地形较为平缓,地面高程(85高程基准,下同)介于20.5~22.5m。地层地层以第四系全新统(Q4al)河流冲积黏性土为主;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Q2al+pl)角砾层;基岩为白垩系~第三系(K-E)东湖群泥质粉砂岩。场区表部为人工填筑土层(Qml)。土层的分布情况见图1
图1车站基坑工程地质条件简图
本车站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角砾,呈灰黄色,饱和,密实,角砾含量50~65%,直径0.5~3cm,少量5~8cm碎石,个别20~30cm块石,土层不均匀系数Cu=497.8,曲率系数Cc=1.9角砾成份以石英团块为主,经检测石英含量约在88~94%,磨圆度较差,多呈棱角状,少量次棱角状及浑圆状,角砾间多充填黏性土,含少量砂粒。该层发育于覆盖层底部,厚度一般在8~10m。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500(KPa),变形模量E0=32(MPa),土层抗剪强度指标(有效应力)CK=0,φk=40°,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Ⅲ级。
三、角砾层透水性的初步分析。
经过多个钻孔内的地下水量测结果表明,该角砾层内的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承压水头高度为19.0~20.0m。针对该含水层进行了简易抽水试验,试验方法采用单孔承压完整井稳定流抽水试验,采用上海、台州产潜水电泵抽水,旋翼式水表计流量,万用电表测水位。试验采用φ146mm套管完全阻隔地表水、上层滞水,含水段采用φ127mm滤水管(外包滤网),套管与过滤管管靴处缠海带丝阻隔上部含水层地下水,并充分进行洗井和试抽至抽出水清澈,含砂率满足规范要求,正式抽水试验采用两次或三次降程,试验程序和稳定时间符合规范要求。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试验模式,依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3】、《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4】,选用裘布依承压完整井公式进行了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计算成果见表2。
水文试验成果表表2
四、大口径抽水试验
为了更准确获得本车站角砾层的渗透性数据,我们拟采用大口径带观测井抽水试验。设置抽水井一口,观测井二口,呈直线布置,观1距抽水井15m,观2距抽水井30米,抽水试验成孔过程见图2
图2 抽水试验成孔现场
4.1成井方法及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
2)钻探设备
本工程选择使用的钻探设备为150型冲击钻机及其配套设备等,设备先进,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可靠。
3)钻进方法
本工程采用冲击钻进逐级扩孔法施工,它是一种带压清水护孔全面破碎岩石钻进的勘探方法,抽筒长为6m,冲击次数40~45次/min。
4.2抽水试验
1)抽水试验水位稳定时间及稳定标准
抽水试验期间场内承压水水头稳定时间应不小于8小时;根据本场地特点,抽水试验中承压水水头稳定标准为:二次水位测量差值不大于2厘米,且稳定时间在4小时以上。
2)抽水试验静止水位观测
抽水试验前测量,在观测孔与抽水孔的静止水位标高基本一致后开始进行抽水试验。
3)抽水试验恢复水位观测
当抽水试验达到稳定时间及稳定标准后停止抽水。自停抽开始按1、2、3、4、5、6、8、10、15、20、30、45、60分钟时间间隔观测抽水孔和观测孔水位,直到水位稳定。
4)抽水试验动水位及涌水量观测
自抽水试验开始,动水位按1、2、3、5、8、10、15、20、30、45、60分钟时间间隔观测抽水孔和观测孔水位,当动水位接近稳定时,按2小时的时间间隔观测,直到停止抽水;涌水量每15分钟监测一次,当涌水量稳定时,按2小时的时间间隔观测,直到停止抽水。
4.3工作过程
4.3.1井结构
1)井深
抽水井井深为28.6m,观测井井深为28.0m。
2)井径
抽水井:孔径550㎜,管井250㎜。
观测井:孔径300㎜,管井65㎜
【Abstract】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search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based on webGIS in Yellow river delta wet land” .This software system has the functions such as browsing the remote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of delta biolog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so on. The advantage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strong applicability and widely application have higher value for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 of delta biological diversity information.
【关键词】WebGIS;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
【Keywords】WebGIS; Yellow river delta; biological divers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53-02
1 概述
湿地生态系统是目前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1-3],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然而由于全球变暖、人口剧增以及不合理开发,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干扰和威胁,湿地保护迫在眉睫[4]。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在气候变化、海岸侵蚀、风暴潮、入海河流断流、外来物种入侵等自然因素以及围垦、城市港口建设、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等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极大的威胁[5-7]。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就必须深入了解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并积极探寻高效科学的保护措施。
国外很早就开展3S技术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国内目前也逐渐开展相关研究,张桂芹等[8]开展了基于3S的济南湿地资源调查及碳汇功能研究,姚慧敏等[9]利用RS和GIS技术对山东省盐碱类湿地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研究应用WebGIS和数据库技术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的发生、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可实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监测、管理和相关预防方法及防治技术的关联查询,并实时进行信息,为政府部门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2 系统设计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Window系统环境下开发的,使用C#,WEBGIS编程语言,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Oracle作为数据存储介质,基于B/S模式开发,选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采用三层架构设计技术,将系统抽象成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构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湿地生物的实时管理、查询和等功能。
3 系统功能与实现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列六个子系统十八个模块:信息接收子系统、生物名录管理子系统、遥感影像管理子系统、分析与评价子系统、我的信息管理子系统和字典维护子系统。
3.1 生物信息查询
生物信息查询功能模块包含着植物、野生动物、外来入侵生物、濒危和特有物种数据库等信息。通过对生物信息录入、整理和分析(见图1),并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现了生物信息的查询、遥感定位等功能。信息录入时按照数据表结构进行规范化填写,通过数据库直接导入,后台管理十分便捷。
3.2 遥感影像管理
基于黄河三角洲生物空间数据的采集(见图2),主要提供用户对湿地内各种植物、水鸟等的发生分布情况的地图显示,实现实时观测。实现生物发生世代、分布区域、种群消长规律在数据库中的呈现和输出等,并对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并预测预报,同时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对黄河三角洲外来入侵生物进行动态监测。
3.3 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根据生物类别动态提取生物评价指标信息,实现了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动态评价(见图3)。
3.4 系统管理
系统设置了管理员权限和一般使用者权限,管理员负责整个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可对系统具有完全管理权限,一般使用者根据需要对各数据库进行查询、补充和完善。
此外,根据各类生物数据信息呈现的不同,系统设置了各级用户可以对权限内的各类数据进行查询、录入、修改、删除等编辑功能,这使整个数据库系统的维护更加便捷和实
用。
4 讨论
本研究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动物、植物、濒危物种、外来入侵生物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提供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资料的实时更新和查询,将3S技术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结合,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同时,本研究将为山东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专业化、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管理部门、相关科研事业单位网络用户可通过账户密码登录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李禄康.湿地与湿地公约[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1):1-7.
【2】林业部野生动物保护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45-47.
【4】陶信平.略论中国湿地保护[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4):13-17.
【5】朱京海,刘伟玲,胡远满,等.辽宁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1):27-31.
【6】张绪良,肖滋民,徐宗军,等.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2011,9(2):125-131.
【7】张绪良,徐宗军,张朝晖,等.中国北方滨海湿地退化研究综述[J].地质评论,2010,56(4):561 -567.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 花江大峡谷 北盘江大桥 龙宫 格凸河
考察时间:2011年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 : 玉碗村 污水处理厂 宁谷
水温: 15.05度 15.73度 15.64度
ph值: 8 8 8
透明度: 22.2厘米 28厘米 26厘米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龙宫风景区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条件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地质学
实习地点: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
试验方法:罗盘的使用方法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经多年探索,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使黄腹角雉繁殖成功,而当时国内还无任何人工繁育成功的记录。人工授精作为一项技术是成熟的,但对于物种的种群扩充似乎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探索在中国原产地实现人工饲养下的非人工技术的繁殖,就成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发现黄腹角雉
20世纪80年代初,黄腹角雉的研究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一,交给了现已是院士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国际鸟类学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鸟类学分会理事长郑光美先生。
当时,黄腹角雉连在野外的汜录都没有,到哪儿去找?经咨询杭州大学的诸葛阳教授说浙江西南部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可能会有,于是已经50岁的郑教授带着助手上了乌岩岭。
乌岩岭地处北纬27度56,东经119度35,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年平均气温15.2~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3月的乌岩岭上阴雨绵绵,雾气蒙蒙,一个月中未见到几个晴天。当时的条件很简陋,住在护林员的家中,屋里屋外都阴冷潮湿,据当时跟随郑先生上山的赵欣如老师回忆,被子恨不得拧出水来,每天睡觉要下决心钻进被窝。为了寻找黄腹角雉,郑教授和赵老师连续呆了3个月,每天在无人探寻过的、湿漉漉的林间寻找,然而因为没有任何文献参考,这一珍禽却芳踪难觅。一天,疲惫的郑教授在一棵树下摔了一跤,无意间惊飞了一只黄腹角雉,兴奋的郑教授忘记了伤痛,此后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一窝在树上筑了巢并已开始孵化的黄腹角雉。
之后,他们每天4点起床,翻2个山头去观察那窝黄腹角雉。第五天下雨路滑,郑先生滑下陡崖,幸亏抓住一棵小树半小时才脱险。第六天,郑先生照常踏上了去观察的路。然而不幸的是,这窝蛋让松鸦吃了。助手赵欣如老师伤心得哭了,找到它经历了怎样的千辛万苦啊!但是早已有预感,做好心理准备的郑先生却平静地说:“咱们能找到第一个,就能找到第二个。”
这次繁殖观察被迫中断,但是关于黄腹角雉有了第一次野外的准确记录:生性怯懦、行动缓慢、防御能力差,有别于其他角雉,在树上筑巢繁殖。
后来在整个80年代观察发现的18巢中,有17巢均被松鸦、豹猫、青鼬等天敌吃掉,说明野生黄腹角雉的繁殖之艰难。
科学研究全面了解
从发现黄腹角雉至今,科研人员一直坚持野外观察研究与先进理论、技术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栖息地选择理论和无线电遥测技术,都是首次在我国鸟类学中应用。后来又陆续引入了多项先进技术,从多学科、多层次对黄腹角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借鉴于其他濒危雉类研究之中。
任何物种都要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环境,反过来说动物依靠自己的生存本能去选择生存的环境,包括食物、水源、繁育场所、植被,其他共栖的生物类群。利用栖息地选择的理论,科研人员在黄腹角雉的活动区做了大量样方(在划定的范围内调查生物物种),经过比较发现黄腹角雉主要栖息于亚热带山地森林内海拔800-14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中,那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典型栖息地植物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蔷薇科、杜鹃花科等。
在陆续对23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全年追踪研究后,发现它们平时活动范围在0.029~0.39平方千米,全年最大扩散距离约为3千米。它们在深冬食物短缺和繁殖期求偶时会有较大的活动区。春夏它们多单独活动,而深秋后则组成以雌鸟为核心的5~9只的小群,每群中有一只优势雄鸟以及其他数量不等的雌鸟和幼鸟。白天它们以松散的形式在地面觅食,傍晚或雨、雪天气则聚集在少数大树上栖息。与西部高山地带的其他几种角雉不同,它们不做季节性的垂直迁移,这与,食物有关。
研究发现,当地一种交让木植物的叶片和果实是黄腹角雉秋冬季的依赖性食物,冬季它们大多聚集栖息在交让木上,每天常有1-2小时采食树叶。交让木的分布和数量直接影响着黄腹角雉的分布。根据这一发现,1993年在湖南莽山、2004年在江西官山均发现了黄腹角雉的新分布区。
与其他雉鸡一样,黄腹角雉躲避天敌的能力相对较差,为了生存,它们虽多在地面活动觅食,却选择在树上歇息、筑巢繁殖。巢多建在粗大树木的较粗的水平枝权基部或水平枝干的凹陷处。近十几年,原生地的大树减少,巢址不足,黄腹角雉开始向旁边在1958―1960年间种植的人工柳杉林中扩散。1991―1993年调查到的15个巢中,有12个位于人工柳杉林中,2002年在柳杉林中布放的200个人工巢,也有8%被利用。这表明黄腹角雉对变化着的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人工繁育成效显著
在濒危物种的原产地之外,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建立适宜生存和繁衍条件,育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健康的人工种群,以备在适宜条件下向种群数量已十分稀少的地区进行补充,向已绝迹的原产地进行再引入,称为易地保护,这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建立黄腹角雉人工种群的主旨。
最早建的人工繁育笼舍是1985年秋,在原生地乌岩岭保护区海拔1100米处。笼舍充分考虑黄腹角雉的自然环境,每对角雉有9平方米的栖舍和长4米、宽3米、高3米的运动场。运动场内移栽1株交让木阔叶树.供它们栖息夜宿,树杈间还放上用竹条编的人工巢。在笼子的内壁敷以塑料布,以防角雉撞伤。
至于食物,除了饲喂它喜欢吃的交让木果实和树叶以及花生米外,还用近百种本地的植物进行食物选择的实验,结果表明黄腹角雉的食物较广泛,但和野外观察一致,它们不吃竹笋。另外,在饲喂中还要补充适量的熟鸡蛋黄、蚯蚓、蛴螬等动物性食物。
选配和产卵、孵化是人工繁殖的关键步骤,为此研究人员密切注意,悉心照管。笼养的黄腹角雉的雄鸟期记录早于野外记录,大约在3~5月达到求偶期,此时将处于求偶的雄鸟与雌鸟分笼对养。分笼后,雌鸟从经常在树上歇息改为下地频繁活动,而此时的雄鸟也向它的配偶展开强烈的炫耀攻势。它逐渐展开颈部色彩艳丽的肉裙,而后充气,再竖起一对蓝色的肉质角,面对雌鸟激动地频频扇翅,每次大约50几秒,每天约10几甚至 20几次。有时连续数日,直到雌鸟接受“求爱”。
这种“正面型炫耀”修正了外国雉类专家提出的“侧面型炫耀求偶”的观点,,经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野外研究与笼养相结合的方法,确认“侧炫耀”(侧向雌鸟,倾斜、转圈)只是确立社群等级或吓退入侵者的一种示威行为,此行为一年四季均可观察到,而“正面型炫耀”只在繁殖期可见。
再看第一对分笼的黄腹角雉,开始几天每当雄鸟逼近雌鸟时,雌鸟都迅速逃避。6天后有了显著变化,雌鸟经常站立或蹲伏,对雄鸟接近亦较少回避,有时尾羽展开。第16天观察到。此后雌鸟衔苔藓整理人工巢并较长时间伏巢,4天后产下第一枚卵。
产卵后的雌鸟对雄鸟的接近一直表现出惊恐。雄鸟在地面活动,雌鸟上树或在墙头走动;雄鸟上树,雌鸟则飞落地面并惊叫。此情持续8天,雌鸟既不继续产卵也不孵卵,观察表明雌,鸟的繁殖行为已终止。这与野外生活习性一致,处在产卵及孵化阶段的黄腹角雉雌鸟惧怕雄鸟的干扰。
此后将这只雄鸟移出换人另一只,成功后的第二天将雄鸟移出,雌鸟安然独处,于后的第4天和第6天成功产下2枚受精卵。经人工孵化出雏。后采用家鸡代孵方法亦获得成功。
为了更好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亦在校园内进行了实验繁育。十几年来,不仅突破了栖息地环境差异自然繁育成功,还对黄腹角雉进行了人工采精、授精;对进行分析,提高品质;并利用线粒体DNA研究确定分类应归为雉族而非疑问的鹑族。
20多年,以郑光美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雉类研究工作者形成了一支完整的团队,他们积极向上,治学严谨,一批硕士博士生从这里培育成材。有关黄腹角雉的研究成果也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
受威胁环境不容忽视
如前所述,黄腹角雉是地栖性鸟类,迁移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对栖息地依赖性高,抗干扰能力较差。
近十几年来,随着低海拔地带进行的林业采伐、毁林开荒、兴修公路和乡镇建设等人为造成的干扰,使黄腹角雉分布范围不断向中、高山地带退缩,并严重分割,原本成片的森林形成了一个个斑块,动物的家园破碎化,好像大海中的一个个孤岛,岛岛之间难于沟通,时间长久势必造成近亲繁殖,威胁到黄腹角雉的生存和遗传多样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采用地理信息系统(CIS)、全球定位系统(CPS)、遥感(RS)、种群生存力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从大的地理、景观系统研究生物的分布及生态过程,找出维持种群存活最低条件,探讨栖息地片断化过程与物种丧失的关系。这不仅对保护黄腹角雉也对其他受胁物种的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调查发现,乌岩岭保护区内黄腹角雉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斑块中,当这些斑块间的距离在500米以上时,黄腹角雉在斑块间扩散的概率就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