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范文

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

第1篇: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 绿色化学教育 精细化工工艺学 教学实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核心是“原子经济性”和“5R”(Reduciton、Reuse、Recycling、Regeneration、Rejection)原则[1],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精细化工工艺学”是应用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设备等内容,使学生对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2]。精细化学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传统工艺往往具有三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这与绿色化学背道而驰。为此,笔者将绿色化学教育渗透于“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渗透的意义

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决定了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绿色化学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

立足于专业课的绿色化学教育,有利于绿色化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科学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未来“工程师”们的绿色化学能力,为从长远和根本上防止污染、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21世纪绿色化学教育必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3]。

2 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渗透的措施

2.1 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教师必须适时灌输绿色化学思想,教导学生依据“5R”原则选择绿色的工艺路线,在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生活、生产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巩固和加深绿色化学知识,如:观察并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带有“无氯氟烃”标志的冰箱、空调产品有利于防止对臭氧层的破坏;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等。

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绿色化学教育,使绿色化学教育在学生思想中达到由“要求”变成“需求”的境界。

2.2 以实验“绿色化”促进绿色化学教育渗透

在“精细化工工艺学”和“精细化工实验”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的基础上,将理论课中的典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应起来,并引入绿色化学方法来设计实验教学。在改装后的微波炉中进行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合成”实验教学[4],具体步骤是:(1)在圆底烧瓶中投入1 g无水碳酸钠、0.015 mol高锰酸钾、0.01 mol氯化苄、0.2 g四丁基溴化铵及50 mL水放入微波炉,接好微波截止管和冷凝管,设置微波功率为750 W,反应时间15 min,启动微波炉。(2)反应完毕,冷至室温,滤出二氧化锰回收。(3)滤液用6 mol/L盐酸中和,可析出苯甲酸。(4)加热赶出二氧化碳,冷却,抽滤,干燥,得苯甲酸晶体,产率85%~87%。整个实验试剂用量少,副产物回收,不污染环境,避免了常规合成用亚硫酸钠或草酸溶解副产物二氧化锰的操作工序,实现了工艺绿色化。

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到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中,通过采用微波技术、微型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绿色化学,促进了绿色化学教育在“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中的渗透。

2.3 以绿色化学案例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渗透

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的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5]。由于精细化工产品数量众多,笔者对每一大类精细化学品都精选出3~5个典型案例(如: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的合成、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的合成、食品添加剂乳酸的合成、食品添加剂苯甲酸的合成、聚醋酸乙烯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等)进行教学,然后根据绿色化学“5R”原则,分别从原料、催化剂、反应、溶剂、产品、绿色化等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绿色化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绿色化学能力。

2.3.1 以“原料绿色化”案例进行渗透

绿色化学致力于采用无毒、无害原料――碳酸二甲酯(DMC)、双光气、三光气等替代传统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如氢氰酸、光气、苯、氯氟烃、硫酸来生产精细化学品。例1:在第4章“合成材料助剂”中,介绍了可广泛应用于聚酯等工程塑料阻燃剂溴代聚碳酸酯[6](BPC)采用非光气物质碳酸双(三氯甲酯)代替剧毒光气,实现了安全环保的绿色工艺技术。例2:在第7章“涂料”中,分析了涂料主要成膜物质之一的聚氨酯的主要原料氰酸酯单体HDI的合成工艺[7],传统工艺采用剧毒光气(COCl2)严重污染和危害环境,现以绿色原料DMC代替光气来合成。原料绿色化,可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也是实现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3.2 以“催化剂绿色化”案例进行渗透

催化剂是许多化学反应中必不可少的,而传统精细化学品合成中催化剂主要是一些酸碱或重金属做催化剂,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大力开发高效、环境友好催化剂,如: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等。

例3:在第3章“表面活性剂”中,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合成案例进行了分析,其首先采用绿色催化剂分子筛合成十二烷基苯,同采用HF催化合成工艺相比较,易于自然分解和高洗涤特性的十二烷基苯异构体分别提高了37%、5%。例4:第4章“合成材料助剂”的通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辛酯(DOP)合成时,用固体超强酸绿色催化,通过催化剂循环使用和省略了H2SO4中和工序,减少了三废排放,提高了产品收率和品质。

2.3.3 以“化学反应绿色化”案例进行渗透

绿色化学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减少废物的排放,或使此反应的副产物成为彼反应的原料。从原子的角度讲,尽可能使原料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参与目标产物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原子经济性。例5:在第3章“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的合成”的案例中,剖析了涉及的主要原料环氧乙烷的绿色化学反应:

(1)传统工艺:

原子利用率为:[44/(28+71+74)]×100%=25%

(2)绿色化学工艺:

原子利用率为:[88/(56+32)]×100%=100%

和工艺(1)相比,工艺(2)原子经济性大大提高,是典型的绿色化学工艺。

2.3.4 以“溶剂绿色化”案例进行渗透

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所出现的污染,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往往还会源自于溶剂。大部分精细合成工艺均需要有机溶剂,传统有机溶剂如苯、甲苯、甲醛等都存在有毒、易挥发、易燃烧等诸多不足,不符合绿色化学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绿色溶剂(如水、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加以介绍。例6:在第7章“涂料”中,介绍了在涂料的制备过程中,往往要用到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等对环境有害的溶剂,引导学生在满足工艺的条件下用绿色溶剂――水取代有毒有机溶剂。例7:在第8章“香料”中,介绍了CO2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常规液体的溶解度,高的传质速度,大的可压缩性,且无毒、不可燃、廉价的诸多优点,从而可取代萃取法提取天然植物香料中的有毒、有害溶剂。此外,CO2还可以用来代替氟氯烃作苯乙烯泡沫塑料发泡剂,实现绿色化学生产。

2.3.5 以“产品绿色化”案例进行渗透

产品绿色化就会减少甚至杜绝对环境造成损害,实现绿色化学。例8:在第3章“食品添加剂”中,对“食品添加剂乳酸的合成”案例进行了绿色化学设计,介绍了绿色产品――聚乳酸,乳酸可由再生生物质资源通过发酵的方法得到,聚合后成为聚乳酸。聚乳酸因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对环境及人体无毒害作用,可代替带来“白色污染”问题的聚苯乙烯材料,是可再生并循环利用的绿色塑料[8]。

例9:在第7章“涂料”教学时,绿色化设计了“聚醋酸乙烯乳液的制备与应用”案例,向乳液树脂添加中空陶瓷珠子后得到的乳胶涂料是良好的节能涂料[9],具有高反射比、高辐射率、低导热系数、低蓄热系数、保温隔热等优异性能,是绿色精细化工产品。

3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依据绿色化学5R原则,从原料、催化剂、反应、溶剂、产品的绿色化等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和加工教材内容,并始终坚持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认同绿色化学,从事绿色化学工作与研究的能力得到培养,成为未来“绿色化学”的坚决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徐常龙,曹小华,刘新强等.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37-139

[2] 宋启煌.精细化工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乐传俊,顾黎萍.化学教育,2009,30(3):11-12

[4] 白林,张力,陈明凯.化学世界,2001,42(9):470-471

[5] 黄俊娴.化学教育,2010,31(8):47-48

[6] 樊真.塑料助剂,2007,(4):17-20

[7] 吴魏,翟涛,田恒水.广东化工,2009,36(8):36

第2篇: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国;危险废物;管理;对策

1引言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的危险废物管理、贮存、登记、转移、处置等相关制度和技术做出了全面要求。很多地方环保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危险废物管理部门,对危险废物的产生、利用、处置单位进行督查是每年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但是,在目前这种机制格局下,危险废物管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急需加强管理。

2危险废物综述

危险废物又称为“有害废物”、“有毒废渣”。危险废物是指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这些有害物质或其中的各组分相互作用后会产生上述有害物质的废弃物,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传染性、腐蚀性、放射性等危害。危险废物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而且具有危险特性,随意处置或排放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通过生物链传递或生态系统循环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3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的问题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处于工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危险废物的产生成正比且出现废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等特点。我国的危险废物产生量2011年达3431.22万吨,是2010年(1586.8万吨)的两倍多,同时综合利用量、处置量和储存量都有相应的提高,而危险废物的排放量从2009年开始做到了零排放。我国2009-2012年危险废物(图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危险废物中工业危险废物占比最大。

图1 2009-2012年危险废物增长情况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种类众多。其中碱溶液或固态碱、废酸或固态酸、含铜废物、无机氟化物和无机氰化物废物等废物产生量较大,占工业危险废物总量的47.7%;在行业分布上来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危险废物占总产生量的75.5%。从地域分布上来看,辽宁省、河北省、甘肃省、山东省和云南省工业危险废物产生率最高。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与国情发展,我国对危险废物不够重视,基本处置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直接排放,医疗废物流失严重,大量医疗废物混放生活垃圾。突出表现为:

1、集中处理设施不全,处置率低。危险废物管理,特别是医疗物集中处置,在我国当前只有深圳、上海、天津、沈阳、杭州等极少数城市有能力进行处理,而处置能力也仅18万吨/年。当前全国还没有一座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场投入运行。

2、处置效率低,质量差。目前,我国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没有防渗设施的填埋和没有尾气处理的焚烧,极易产生二次污染。

3、生活垃圾互混、监管不力。许多企业将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甚至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排出,社会源危险废物往往直接混入生活垃圾,部分危险废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入环境,危害严重。

4中国危险废物的防治对策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为工业危险废物的主要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业务特长,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生态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作用,发挥其他部门管理工业危险废物的积极性,形成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4.1逐步解决好危险废物的出路问题

一是推进工业污泥综合利用单位的升级改造工作,提高工业污泥焚或综合利用的效率和能力。二是及时解决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设施建设,确保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飞灰能及时进行处置。三是做好可行性研究,引导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和厂房,进行改、扩建成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主要方向为废包装桶清洗、含油污泥综合利用、危废焚烧或协同处置等处置缺口较大的项目。

4.2协调相关部门抓好重点种类危废的管理

主要是强化高附加值危废的管理。一是废矿物油。加强环保部门与交通运管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督促各机动车维修企业将废矿物油委托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处置,并适时开展培训。二是废铅酸蓄电池。加强环保局与市场监管部门、商务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特别是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危险废物,采取措施让流通领域的废铅酸蓄电池进入合法渠道,要求废铅酸蓄电池委托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处置。三是废酸。加强环保部门与公安部门、安监部门的联系,开展摸底调查,从易制毒化学品及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源头抓起,让废酸合法地进行自行处置或者委托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处置。

4.3深化重点企业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重点产废行业管理。根据各地区行业结构特点,对电镀、化工、印染、钢压延等容易出现非法倾倒、排放、转移和处置的重点行业开展整治,进一步规范危废转移和处置。二是落实各项危废管理制度。在各重点企业全面落实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制度、危险废物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危险废物转移计划报批制度、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环境应急预案( 含危险废物) 备案制度等五项制度,以制度运行规范企业危废管理。三是开展教育培训。对重点产废单位开展危险废物管理培训,强化危废违法案例演示,指导开展规范化管理工作。

5结语

工业危险废物环境监管逐渐成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充分借助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力量,全面落实固体废物排污申报登记、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处置能力规划和建设,健全固废管理工作体制,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逐步提高企业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范文

一、服务化的概念

关于服务化一词,国外学者使用了servitization、servicizing、tertiarization等词汇。尽管这些词汇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它们在概念的界定上有所区别。

1.Vandermerwe和Rada等学者的服务化(servitization)定义。Servitization一词由Vandermerwe和Rada于1988年最先提出。他们对服务化的解释,简单地说就是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一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这样,传统的产品或者是物品、服务的观念,被物品一服务包观念所取代。作者还指出,服务化是优秀企业全部市场战略的新特征。其后的一些学者(例如Toni et a1.1994;Robinson eta1.2002;Van Looy et a1.2003;Baglin&Malleret,2004)探讨服务化问题时,大多沿用这一概念。

2.White等学者的服务化(servicizing)定义。White等指出,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按照这一定义,企业和产品都可能处于服务化过程之中。类似地,Reiskin等把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现实经济中的Xerox从复印机制造商向“文档服务公司(Doeument Company)”转变、IBM从大型机和个人电脑制造商向信息服务公司转变就是很好的例证。上述定义中,制造业企业被重新界定为“服务提供商”,而不是“物品制造商”,这意味着功能是顾客价值的来源。此外,Fishbein等、Makower认为服务化就是“卖物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物品本身”、“卖服务而不是卖物品,”。而Toffel则认为,服务化是一种与传统销售模式相对应的业务模式,该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制造商向顾客出售的是物品的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制造商保留它所生产的物品的所有权;顾客根据物品的使用情况向制造商付费;制造商维修物品而不向顾客收取费用。针对这些不同的观点,Toffel认为并不奇怪,因为服务化毕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范式。

3.Szalavetz的服务化(tertiarization)定义。Szalavetz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诸如企业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质量、运作效率、资产数量。这些内部服务不仅包括产品和过程开发、设计、后勤、扩展训练、岗前培训以及价值链管理,还包括组织开发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简单地说,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传统制造活动的效率,也来源于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提供,并且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一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作为产出无形成分的服务,提高了物品的价值和销量。

根据上述服务化概念可知,制造业服务化有两个层次,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也可称为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后者是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下文的综述,也主要是针对业务服务化(以下简称为服务化)进行的。

二、服务化的演进阶段

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服务化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服务化的演进阶段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1.Vandermerwe和Rada等学者的三阶段理论。根据Vandermerwe和Rada的服务化定义,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由物品提供者向物品一服务包提供者转变,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种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造业企业仅提供物品。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高质量的物品上。由于顾客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经久耐用,因此这一思路并没有错,但是它却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还需要制造业企业提供一止匕相关服务。

第二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和附加服务。制造业企业提供的典型的顾客服务就是售后服务。例如,物品的安装、维护和修理。显然,这些顾客服务是“伴随着物品的服务”。服务被看作是附加物,甚至是“必要的恶”。

第三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一服务包。在这一阶段,服务被看作是提供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要。

2.White等的四阶段理论。如果按照Vandermerwe和Rada的服务化定义,那么物品一服务包是服务化演进的最后阶段。但是,White等的“基于物品的服务”(product-based services)概念的提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服务化的演变历程。他们认为,基于物品的服务就是把既有的实物产品作为工具或平台,向顾客提供与物品相关的服务。例如,化学品管理服务围绕着化学品的使用进行,网络集成服务围绕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进行。据此,服务化的演进应包括四个阶段,即物品――物品和附加服务――物品――服务包――基于物品的服务或功能。在这里,前三个阶段与Vandermerwe和Rada的基本相同,只是在第四个阶段上,White等认为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完全的服务契约是服务化演进的最终阶段。

3.Fishbein等的物品――服务连续区理论。Fishbein等对物品一服务连续区(product-service contin-uum)的描述,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服务化的演变历程。他们认为,制造业企业能够以多种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既可以向顾客直接卖物品,也可以向顾客提供服务,另外还存在一些中间状态。具体来说,物品一服务连续区中的交易模式包括卖物品、卖物品及附加服务、资本性租赁(租赁期满承租人获得设备的所有权)、维护性租赁(租赁期满出租人仍然拥有设备的所有权)、租赁及附加服务(租赁期间出租人承担物品维修的责任)、卖功能(买方使用设备、维修物品、培训人员时需向卖方付费)、卖服务(买方仅向卖方提供的服务付费)。这些交易模式反映出制造业企业由仅仅卖物品向卖物品所提供的功能或服务转

变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

三、服务化的动力探源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制造业企业之所以采取服务化战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满足顾客需求。服务化很大程度上受顾客需求的驱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顾客不再满足于物品本身,而是需要更多的服务,需要与物品相伴随的服务。把提供物重新界定为物品一服务包,符合顾客的期望,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样,传统的主要通过核心业务活动满足顾客需求的做法不再适用,企业的着眼点越来越多地放在建立和维持与顾客的关系上。此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通过服务活动向分销链延伸。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分销商和其他中间商,它们日益关注最终的使用者,积极寻找机会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来提高信誉、创造需求。

2.创造竞争优势。Vandermerwe和Rada同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访谈的结果显示,许多管理者把服务看作是创造新商机的途径,而成熟行业的管理者则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的工具,延伸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免遭淘汰。因此,服务化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它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White等通过案例分析发现,IBM和Xerox这类技术变化较快的企业,服务取向是它们在各自市场上生存的战略,并且领先比跟随更为有利。换句话说,迅速变化的业务环境有助于服务化产品(servicized oroduct)为市场所接受。而AB Electrolux,Coro和DuPont等技术变化较慢的企业,它们实行服务化战略,一是适应了既有业务方式的演进,二是在既有业务基础上寻求新的市场机会。类似地,Robinson等以化学品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传统的成本取向的行业中,服务化战略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手段。

Oliva和Kallenberg指出,服务的可见度低、劳动依赖度高,很难被模仿,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来源。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提供物更具吸引力,有助于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因此,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3.增加经济收益。Mathieu认为,与物品相关的服务能够增加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现金流的脆弱性和易变性,有助于提高股东价值。Oliva和Kallenberg则指出,制造业企业把服务整合到其核心产品提供物中的经济理由是:企业相当多的收益来自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顾客群;服务通常比物品有更高的利润;服务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收益来源。从现实情况来看,服务确实为一些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例如,笔者根据IBM和GE的年度数据进行计算发现,IBM自1996年开始,其服务(包括全球服务、软件和全球金融服务)收入就已经超过了物品(硬件)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48.44%,而2004年这一比重则高达66.38%;世界制造业巨头GE的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995年就已经超过50%,2004年则达到63.2%。

4.改善环境绩效。研究发现,有些制造业企业实行服务化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是改进企业产品的环境性能,例如AB Electrolux。由于服务化战略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因此一些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纷纷采取这一战略。

与企业改善环境绩效内在驱动力相联系的是环保法律的外在推动。像化学品行业,与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化学品管理服务应运而生。许多企业,例如Dow Europe。在遵守这些法律的同时获取利润。

四、服务化的障碍分析

尽管制造业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除了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制造商的服务化转变相当缓慢和谨慎,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实施服务化战略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障碍。

1.与价值链各环节相关的障碍。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服务化战略的实施。这些障碍包括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冲突、顾客对服务化产品的接受程度、顾客缺乏成本结构的知识和缺乏政府采购需求。

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服务化战略的重要障碍。首先,由于服务化通常降低了物品的销售数量,因此靠卖更多物品赚取利润的零售商的利益受到损害。其次,顾客难以接受服务化产品是最经常提到的障碍之一。从Xerox的案例可以发现,有些顾客愿意租赁物品,而有些顾客希望购买物品。为了使顾客能够接受服务化产品,企业需要提供更富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或者提供至少与物品相当的功能。再次,许多顾客不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因此不愿意接受服务化产品。据估计,企业花1美元购买化学品,就需要花6美元对化学品进行管理和处置。只有企业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成本结构,才会毫无疑问地购买化学品管理服务。否则,就会购买化学品。最后,政府部门采购新产品而不是再制造(remanufacturing)的产品也阻碍了租赁活动和再制造活动。例如,美国有26个州的采购法规限制购买由再加工零部件(reprocessed parts)组装的办公设备。这样的规定,抑制了企业开发更加环保的解决方案。

2.生产和经营成本障碍。制造业企业开始为顾客提供服务,意味着它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服务把制造业企业带入新的竞争领域――服务领域。这一领域存在着许多竞争者,包括服务提供者、分销商和顾客。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制造业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实行服务化战略会产生竞争成本。潜在的竞争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此外,相对较低的资源价格阻碍了企业服务化战略的实施。例如,Interface公司的地毯再循环活动并不盈利,因为生产地毯的原材料不贵,相比较而言地毯再循环的成本较高。随着技术的进步,使用未经加工的原材料生产物品越来越便宜,降低了再制造活动的成本优势。同时,较高的劳动力价格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提供劳动密集型的维修服务。因此,确定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是采取服务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3.企业对风险的担忧。实践中,消费品的生产者往往把服务化产品的风险看得比实际的要严重得多,因此生产者有时不愿意把产品的使用成本内部化,特别是在他们不能够控制消费者以及对消费者的使用行为不能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此外,企业对来自于从销售物品获得短期利润向提供服务获得中长期利润转变的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也形成了服务化的障碍。这样,企业不相信产品中服务成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者尽管企业相信提供服务会获得收益,但是提供服务可能会超出其能力范围,都会阻碍服务化战略的实施。

4.组织对变化的抵制。组织对由销售物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的抵制是服务化战略的重要障碍。在许多销售物品与提供服务并存的企业中,业务模式之间的冲突经常存在。对此,Mathieu给出解释,认为服务化战略的出现、采纳和实施会给某些组织带来威胁,也会给其他组织带来机遇。当组织感到服务化战略可能会改变其权威、专有技术、职责或资源时,它就会反对服务化战略。因此,研究实施服务化战略的过程就是一种政治过程,这种政治过程产生了政治成本。换言之,为了有效地实施服务化战略,

组织不得不应付这些冲突。

五、服务化的环境效应

制造业企业由卖物品向卖服务转变,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外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White等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服务化战略在许多情况下都能带来环境收益。服务化可以促进企业采用耐用的原材料和设计,延伸物品的寿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可以促使企业改进物品的维护和操作,或者进行更有效的设计,优化物品的利用;可以通过回收活动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简单地说,服务化可以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Fishhein等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在服务化模式下,制造商以卖物品的功能或卖服务取代卖物品获得收益,能够鼓励耐用设备和物品的生产与使用,这有助于改变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作者还对Xerox、Pitney Bowes、Interface和Electrolux进行案例研究,得出结论:服务化确实可以降低资源的耗费。

Reiskin等以在汽车和电子行业中不断扩大的化学品管理服务为例,阐明了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化学品管理服务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在提高化学品效率和减少化学品消耗基础上的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而对服务往往采取固定的价格。他们认为,这种服务化模式的推广对于减轻制造商的环境压力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许多电子产品在报废之前就被消费者扔掉了。有些被扔掉的电子产品很少被用过,甚至根本就没有被使用。结果,大量的资源被浪费,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服务化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Plepys在其博士论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以计算服务外包为例,探讨了服务化的环境意义。实证分析显示,对于使用者来说,买物品与买服务即购买计算机与购买计算机提供的功能或服务的效用是等同的。而比较研究则表明,服务消费模式有助于降低电子产品对环境的冲击。

六、服务化对中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制造业的业务服务化就是制造业企业由提供物品向提供服务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它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是企业收益,服务化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是环境收益,服务化战略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考虑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可以预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会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

从信息化的作用看,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在工业化后推行信息化的,工业化过程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相对弱;新型工业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要求工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提高,这将引起工业对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推动第三产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科研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作为信息化的后发展国家,信息业的发展起点虽然低,但在信息硬软件升级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就决定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制造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相对加强,引起提供信息含量高的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大发展,引起制造业在信息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从能源消耗和环保看,发达国家以传统工业化方式实现快速发展时,大多以能源高消耗、污染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形成很大的社会成本;中国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这意味着: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中,非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下降,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上升,将导致制造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强的实物资源,如能源、钢铁、石油、原料的需求相对下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相对弱的服务资源,如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通讯服务等第三产业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这将引起制造业在环保、信息、科技、通信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从就业状况看,传统工业化在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同时出现失业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这就要面对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就业,主要靠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劳动力随产业结构调整的再就业来解决,这将引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交通服务等第三产业部门需求增大;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所需的就业,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来解决,这将引起高等教育、科技、信息、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旅游、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引起制造业在居民素质服务和科技文化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因此,我国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引起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依靠廉价的土地、能源、廉价优质的劳动力取得竞争优势的阶段,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进行竞争的模式。在世界产业的信息化、全球化、环保化趋势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制造业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依靠完善的服务进行竞争,甚至以出售功能、出售服务取代出售物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当然,制造业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服务化战略、如何采取服务化战略,决定是出售物品附带一些服务、还是出售物品一服务包、或出售物品的功能。

第4篇: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范文

在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一名药物化学的老师,我将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培养本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在药物化学的具体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建立在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对药物结构、理化性质、活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1],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的任务主要是创制新的有活性的化合物,或者对已有的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和优化,不断地提供新品种,促进医药工业的发展,以保障人民身心的健康而服务[2]。与之相联系的学科较多,所涉及的药物结构多样,内容繁杂,所以学生普遍反映药物化学难学。为此,教师应从素质教育入手,从教学理念、方法、内容、手段等对药物化学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更增强他们对药物化学的掌握程度,提高综合素质。

一师资队伍

老师的自身素质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教学本着学生为主体,办学则以老师为主导。教师不仅在自身的专业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还要跟进时代的步伐,了解教育教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综合能力,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前进。教好学生的基础是要了解学生,老师要换位思考,多考虑学生的看法,勤于反思,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药物化学教研室在招聘教师时,对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学缘结构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形成了一支高质量、团结奋进、互帮互助的教学团队。团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承担了多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研项目,而且多位老师有在国外进修的经历。

二教学理念

(一)“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是指没有或者尽可能小的环境副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其核心内容是低毒,高效,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3]。其追求的目标是高效、大力推行无毒、无害化学试剂的使用、加强回收和重复利用材料。绿色化学的提出是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治理。从事药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药物化学的教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想法中。更应该主动地让学生们感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在中适当时可以展开水相下的Diels-Alder反应内容,水较有机溶剂是廉价、环保、无毒的溶剂,不污染环境;用超临界流体代替有毒挥发性的有机溶剂。

(二)“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其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正是我国学生所欠缺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端。特别是在药物合成方面,没有创新一味地仿制是合成不出好的药品的。所以,教师在药物化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有“创新教育”的理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同一药物(比如萘普生)的合成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课下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再让学生尝试设计不同合成的线路、同一类化合物(比如醛或酮)让学生设计多种的鉴别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巨大的激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必定会事半功倍。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件枯燥的事情,药物化学本身的学科特性决定这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内容多而复杂[4]。学生普遍反映药物化学难学、难记、难懂。因此,在上课时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内容形象化[5]。

在课堂上联系同学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药品,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课堂所学知识。如维生素中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是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如果缺乏会引起各种疾病,比如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疾病,通过口服维生素B2或伤口外敷维生素C可治疗口腔溃疡;经常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可预防感冒。最新上市的三代、四代的抗生素价格较高,且人体内致病菌适应三代、四代抗生素后,价格低廉的一代抗生素效果可能会差,而且万一得了大病将无药可用。通过这些小常识,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内容形象化[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其开放式思维;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

1.启发式、互动式教学[6,7]

上课时老师可以采用悬念导入式开始教学,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多方面的认识,加深印象。对于重点和难点要区分对待,让同学们既掌握牢基础知识,重点着重掌握。所以上课多提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同学们激烈讨论,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观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在药物化学的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更加的重要,药物合成是一个药品的基础环节,只有合成出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才可以继续。而药物合成最需要的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启发式教学很有必要。

2.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引入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8]。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不仅应注意案例的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还应注意专业性即有关药物方面的案例。例如,丙米嗪在体内发生N-去甲基化,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地昔帕明,活性强于丙米嗪,因而成为新的抗抑郁药。推测其他抗抑郁药的N-去甲基化也可能使活化过程,从而由阿米替林得到去甲替林,也已成功上市。问题:(1)你认为氯米帕明的N-去甲基化代谢产物会有抗抑郁活性吗?请给出结构。(2)试探讨这种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途径。案例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们充满激情。

3.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通过愉快的讨论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教学重点知识。例如在讲授“磺胺药物”的内容时,学生们要掌握磺胺类药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代表药物。教师可以对此内容编成案例,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课下先自主查阅先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再有老师进行补充,这既充分尊重同学们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老师的主导角色。

4.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学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应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训练方式上采用设计模拟教学,采用参观教学法带学生到制药厂实地参观,利用假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调研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通过这调研,将有利于学生真切的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不仅仅是成绩考的高的。我国提出要建设人才强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药物化学的教学和高素质药学人材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复杂工程。作为一名药物化学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该勤于反思、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逐步提升。

作者:李永红 单丽红 张秋荣 徐海伟 单位:郑州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鸿耀,熊俊如,孙国峰.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6):365.

[2]李家明,钟国琛,胡海霞等.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5):65.

[3]胡湘南,陈捷,徐启贵等.当代绿色合成理念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4):362.

[4]程超,宋兴华,薛艳.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1,39(4):146.

[5]黄洁,宋纪蓉.网络双语多媒体课件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5(4):48-49.

[6]谢华松,罗宝平,梁香.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74-1275.

[7]王静妮.谈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临床合理用药[J].2009,2(16):119.

第5篇: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范文

一、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在WTO框架下的界定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

(TradeRelatedEnvironmentalMeasures,简写为TREMs),是为保护环境之目的而作为国内政策或根据区域或多边协定采取的具有重大附带贸易效果的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在WTO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提交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报告》中有对TREMs的描述,将为环境目的所使用的贸易措施和具有重大贸易效果的环境措施统称为TREMs。在WTO框架下,TREMs主要包括强制性环境措施、自愿性环境措施和环境经济措施。强制性环境措施主要是环境技术法规,包括对产品有毒有害成分的限制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卫生及动植物检疫标准等强制性规则。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TBT协议和SPS协议都与此类环境措施有关。自愿性环境措施是指在产品的包装、环境标志、环境管理认证等。随着各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此类环境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环境经济措施包括各种环境税费和环境补贴等,有利于激励生产者采取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方法,开发环境友好的产品。WTO协议中针对TREMs的规则是零散的分布于不同协议的条款中的,并且大多与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有关。在GATT/WTO争端解决历史上与TREMs有关的着名案例有金枪鱼案(1991年)、海龟/海虾案(1998年)、石棉案(2001年)等,在这些典型案例中WTO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原则是:一方面承认各成员方为了保护各自的居民、动植物生面健康和防止污染环境,有权制定本国的环保政策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则要求这些TREMs不能妨碍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行,使环保措施成为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TREMs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各国的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活动的余地明显减少。然而,出于环境保护初衷而存在的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则在WTO体制下开了一个“环境窗口”(EnvironmentWindow),这就为某些贸易保护主义者不承诺相关的国家贸易规范提供了辩解的依据。随着环保问题日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各种名目繁多的TREMs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国外TREMs有了较快的发展,标准日趋严格,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TREMs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较大。这些国家的TREMs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

1.频繁出台和修订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管制范围美国、欧盟和日本颁布的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许多都是新颁布或是新修订的,比原法规或标准更严格,涉及的范围更广。例如欧盟新颁布或新修订的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涉及范围非常广,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及服装产品、食品、农产品、水产品、化工产品、包装容器和材料等,影响较大的如欧盟针对电子产品的两个指令,以及新化学品战略(REACH法案)等。这些行业和产品都是我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

2.增加检测项目,改变检测方法,提高标准水平发达国家近年来调整和增加检测项目和改变检测标准,使许多出口企业措不及防。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从原来的六项增加到六十多项,并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提高了100倍之多。日本的农残新标准更是将现行制度所设计的130种农作物229种农药9000个农残标准扩大到135种农作物724种农药19000个农残标准。此类检测项目的增加、检测方法的改变使许多出口企业无法很快适应和进行及时调整,一些企业在出口中受到损失。

3.一些TREMs已由最终产品扩展到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与方法(PPMs)在着名的1981年的“海豚———金枪鱼争端案”中,专家小组首次区分了金枪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与金枪鱼这一产品本身,从而使得PPMs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此后在1998年的“海龟/海虾案”中,DSB还做出了对PPMs认可的裁定。这些判例无疑对PPMs的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各国出台的许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从PPMs的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提出限制要求的。例如关于生产方法和捕捞区域的欧盟渔业和水产品市场共同组织立法,美国的木材包装法案等。我国产品在达到这些要求方面无疑将面临更大的困难,竞争力将受到挑战。

三、TREMs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贸易出口方向过于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且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环境意识很强,对进口产品的要求特别高,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2.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

从行业上看,TREMs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由农产品和部分工业品扩展到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机械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领域,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对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发达国家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我国的制造商必须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论证和鉴定等手续及相关费用。而产品的外观设计、出口标签、甚至商业广告等也将不得不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必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我国应对TREMs的战略思考

我国既是WTO成员方,又签署了多项多边环境协定,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良好的机遇,同时对我国的外贸也是严峻的挑战。如何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够为我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这是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1.积极参加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在新一轮的WTO多哈谈判中,我国必须要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立场。我们应充分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地位,对一些关键问题,例如TREMs的界定、PPMs问题、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问题提出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提案。同时与其他一些观点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斗争,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结果,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方面当我国企业遭遇此类壁垒时,争取运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作为抗辩理由,保护我国的正当贸易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第6篇:化学品污染环境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绿色壁垒,贸易保护,WTO规则

在国际市场行走的中国企业,有一个共同感觉:中国产品出口,面对两道必须突破的关隘,一是“反倾销”,一是“绿色壁垒”。从发展形势看,“绿色壁垒”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制约已经远远超过“反倾销”,成为国货走出国门的最大阻力,对更多准备“走出去”的企业而言,突破这道关隘,首先必须对绿色壁垒有着充分的认识。那么什么是绿色壁垒呢?所谓绿色壁垒(GreenBarriers,简称GBs),也称为环境贸易壁垒(EnvironmentalTradeBarriers,简称ETBs),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通常是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保护措施、法规和标准等,也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壁垒。

目前,国际上经常使用的绿色壁垒主要有:第一,“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些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环境税。第二,“绿色技术标准”,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第三,“绿色检疫”,某些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对商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性物质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要求十分严格,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1].第四,强制性措施,一般是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过程等不符合本国环境要求为理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第五,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以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为理由采取的强制性进口限制措施。第六,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其限制的又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如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客观上保护了发达国家利益,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增加了难度。

WTO建立了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轮谈判,WTO成员的关税被大幅度削减,传统的配额、许可证等数量限制手段也受到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越来越采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对本国的产业进行保护。其中,以环保标准为内容的绿色壁垒更是渐受瞩目[2].本文将从绿色壁垒的成因和特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

一、绿色壁垒的成因

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和环保运动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一)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思想根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和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酸雨、荒漠化、气候变暖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到,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使人、自然、社会重新结合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于是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关于环境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合法的壁垒,绿色壁垒正是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的潮流而产生的。

(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对绿色产品需求的扩大,是绿色壁垒形成的内在原因。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对各种绿色食品、生态能源、无污染产品等绿色消费的比例不断增加。与这种变化相一致,发达国家出现了许多绿色环保组织,要求政府在经济发展和贸易谈判中更注重环境问题,他们经常采取激烈措施向WTO、IMF等国际经济组织施压,要求制定全球统一的人道的绿色的贸易规则。在欧洲一些国家,代表环保组织的绿党开始执政,制定了较高的环保标准和严格的执行措施,形成了各种绿色贸易壁垒。1999年西雅图举行的WTO部长会议由于包括环保组织的各种“反全球化”运动的组织的抵制无果而终,反映了环境标准进入多边贸易体制以不可避免。因此,在多哈举行的WTO部长理事会经过谈判达成一致,同意启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

(三)各国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差异,是绿色壁垒产生的客观原因。尽管人们都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在如何实现上却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技术水平较高,其环保要求和标准也较高。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根本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绿色壁垒。加上由于世界商品种类繁多,生产过程和标准五花八门,制定同意的全球环保标准难度极大,各国纷纷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制定各自的环保标准,导致绿色认证和执行体系千差万别,间接对他国产品造成了歧视,形成了新的绿色壁垒。

(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WTO规则体系的漏洞,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压力增加、优势产业空心化等影响,使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方面,发达国家大力倡导自由贸易理论,在WTO框架内,打开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市场,统一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严格执法程序,为其具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和知识经济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不具优势的领域,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的特点,他们经常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征收高额的税收,削减其竞争的价格优势。在市场准入方面,他们高筑环境和技术壁垒,大力提倡绿色贸易,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设置不能达到的标准。由于WTO有关绿色贸易的条款,主要散见于GATT规则第20条、《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协定》、《农产品贸易协定》、《补贴与反补贴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等规则中,而且规定比较模糊,使争端常常无法可依,许多案件依靠专家组的解释,这些法律的漏洞使绿色壁垒大行其道。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虚假性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实则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制造贸易障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不平衡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已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而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导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发达国家甚至提出远高于国内标准的标准,搞双重标准,这更加剧了不平衡性。

广泛性绿色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提出过高要求。这些绿色保护措施,还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受发达国家的刁难和抵制。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涉及面就更大更深。

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高消费时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本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超高标准制定,先人为主,制造进口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堡垒作用。

隐蔽性种种绿色贸易壁垒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之中,使出口方往往难以预见具体的内容及其变化,难以适从。

较强的技术性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

较大的灵活性由于各国的环保标准不统一,可选择的余地大。

一定的歧视性有些国家往往根据自身与其他各国的具体贸易状况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影响的严重性绿色壁垒一旦生效,其效应较之关税壁垒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措施容易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多个国家,产生连锁反应。

争议性大由于涉及面广,标准又不统一,隐蔽性与合法性相互交织,往往容易产生分歧,难以协调。

三、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目前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有环境标志、生态(或绿色)包装、环境技术标准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际或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目前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50多个环境与资源保护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

2、国别环保法规。国别环保法规是指主要发达国家在空气污染防治、废弃物污染防治、化学品管理、农药管理、自然资源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许多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如食品农药残留标准、纺织品环境标准等。

3、绿色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由专门机构颁发的证明产品达到环境标准的一种图形标志。标志获得者可以把标志印在或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表示该产品不仅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使用后处理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环保要求。

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生或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如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包装等。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是指对进口产品是否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进行的检测。重点是对涉及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农药残留量、放射性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进行的检测。如美国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日本的《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等都对强制性检验检疫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绿色壁垒在WTO中的法律依据

WTO关于绿色壁垒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如下协议中:

1、绿色壁垒在法律上的依据,可以追溯至1947年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被《关贸总协定1994》所代替)。《关贸总协定1994》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规定:“在遵守关于此类措施的实施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要求前提下,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缔约方采取或实施一下措施:……(b)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结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3]该条款赋予各成员以“环保例外权”,即各成员有权以“保障人民、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理由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这正是绿色壁垒存在的依据。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SCM)。该协议规定了补贴的定义和内容,把补贴分为禁止性的、可申诉的和不可申诉的补贴等三类,其中“按新的环保要求,促进设备改造,而对企业负担给予的资助”为不可申诉的补贴,这为绿色补贴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但是,一些进口国经常以绿色补贴引起了受补贴产品的价格扭曲、损害本国产业为由,按照本国的《反补贴法》征收反补贴税。由于WTO没有详细规定哪些绿色补贴合法,很容易产生贸易冲突。美国就曾以环境补贴为由对巴西的人造胶鞋和加拿大的速冻牛肉提出了反补贴申诉

3、《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该协议规定各国有关卫生和动植物检疫领域的法律法规、检验方法及检疫措施,要符合WTO的非歧视待遇和透明度原则,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但是,该协议也引入了“预防原则”,既在找不到“科学依据”时,可以临时性地采取更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这就为一些国家设立复杂苛刻的绿色检疫壁垒大开方便之门。在“欧共体-有关肉类和肉类制品(荷尔蒙)的措施”[4]一案中,欧共体曾以在牛饲料中添加激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牛肉,美国认为欧共体决定没有科学依据,将争端诉诸WTO,结果欧共体败诉[5].

4、《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该协议规定各国在采取技术措施时,要体现非歧视和透明度的原则,尽量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进行必要的协调,对贸易影响最小。同时,也允许任何成员方采取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必要技术措施,可以与国际标准不一致。于是,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的高技术标准,对技术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了歧视。英国食品标准机构就以发现酱油中有致癌物质为由,禁止进口来自中国、泰国等地的酱油。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对药品规定了不同的技术要求,外国药品进口必须经所有成员国检验,漫长的过程加重了进口负担,削减了竞争力。

绿色壁垒从根本上违反了WTO基本原则。一是高标准的环境标准、环境成本内化的要求,使发展中国家丧失比较优势,WTO自由贸易的目标失去了根基;二是复杂苛刻的环保要求,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造成事实上的歧视,违反了WTO的非歧视原则;三是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发达国家历史上破坏环境的成本,既不合理,也不符合WTO公平贸易的原则;四是发达国家统一实施环保标准,WTO主张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与特殊待遇无法体现。另外,由于国际上缺乏有效机制裁定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发达国家就采用国内的一整套环境法规监管国际贸易,单边措施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对WTO的多边体制提出了挑战。

五、我国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由于深切体会到环境破坏的影响,中国已经高度认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是,发达国家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挂钩、并作为新的贸易壁垒的做法,对我国构成了严峻挑战。我国的出口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出口产品集中在低附加值、高能耗、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如果采取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及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必将提高产品的成本,最终影响我国的出口。

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消极回避和强烈抵制都是不可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要求将金融服务、投资及知识产权等涉及其重大利益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体制,尽管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但是到乌拉圭回合结束,这些问题都成为WTO协议的一部分,可见国际经济关系北强南弱的格局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微弱的。西雅图谈判以来,与环境有关的贸易问题的谈判将不可避免,我们应当未雨稠缪,积极准备,主动介入,在WTO谈判中维护自身利益。

一要区分环境保护和绿色壁垒,不能笼统地把保护环境的国际条约、国家标准和各种绿色认证制度一概视为绿色壁垒,只有建立在歧视待遇和保护国内产业基础上的措施才是绿色壁垒。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方面积极参加多边环保条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打破绿色壁垒。从WTO审理的案件看,引用GATT第20条“环保例外”进行限制的国家,许多都败诉了。因此,只要我们熟悉国际规则并积极申诉,就可以赢得利益。

二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环保经济。我们不能永远遵循劳动力成本低这一静态的比较优势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不能把产业结构纳入自愿锁定在低端环节,不能走东南亚等小国的依附型、加工型工业发展道路,要像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那样,通过国家力量,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带动高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要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强制认证制度,树立中国产品优质价廉环保的新形象。要制定我国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标准,建立环境总量控制机制,实行污染排放惩罚制,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通过立法扶持绿色产业、清洁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三要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从狭隘的环境定义出发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坚决反对以产品生产过程为由限制进口、实行“生态标签”等歧视外国产品的做法,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求WTO在制定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协议时,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争取差别和优惠待遇。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既有历史性,也有全球性。历史性是因为今天的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经过多年积累产生的,其中发达国家也有责任,要求由发展中国家完全承担发展的环境成本,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决定了国家标准已不足以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重负,一国独自建立环保标准无疑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只能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根据市场经济外部性原理,由于全球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污染等社会成本无人承担,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国内领域必须由一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而在国际社会中则需要由一个“超国家机构”通过法律手段重新分配污染权和由此应该承担的义务。在目前的情况下,各成员方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统一的全球环保贸易问题的基本规则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注释:

[1]、以茶叶为例,欧盟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再比如蜂蜜,欧盟提出蜂蜜中的氯霉素不能超过0.1个ppb,也就是说10万吨里不能有1克氯霉素含量;2002年1月,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对我国农产品强化检查了一个月,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

[2]、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新一轮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推动,关税之墙普遍变矮,但发达国家为实行贸易保护,积极推出非关税限制措施,实行“管理贸易”。“绿色壁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ArticleXXGeneralExceptions:“subjecttotherequirementthatsuchmeasuresarenotappliedinamannerwhichwouldconstituteameansofarbitraryorunjustifiablediscriminationbetweencountrieswherethesameconditionsprevail,oradisguisedrestrictiononinternationaltrade,nothinginthisAgreementshallbeconstruedtopreventtheadoptionorenforcementbyanycontractingpartyofmeasures:……(b)necessarytoprotecthuman,animalorplantlifeorhealth;……(g)relatingtotheconservationofexhaustiblenaturalresourcesifsuchmeasuresaremadeeffectiveinconjunctionwithrestrictionsondomesticproductionorconsumption;……”

[4]、参见:“EC-MEASURESCONCERNINGMEATANDMEATPRODUCTS(Hormones)”

[5]、上诉机构裁定:“……wefindEuropeanCommunitiesdidnotactuallyproceedtoanassessment,withinthemeaningofArticles5.1and5.2,oftherisksarisingfromthefailureofobservanceofgoodveterinarypracticecombinedwithproblemsoftheuseofhormonesforgrowthpromotionpurposes……Weaffirm,therefore,theultimateconclusionofthePanelthattheECimportprohibitionisnotbasedonariskassessmentwithinthemeaningofArticles5.1and5.2oftheSPSAgreementandis,therefore,inconsistentwiththerequirementsofArticle5.1”——WT/DS26&48A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