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刻技术入门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中高职衔接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中相对应专业对口合作、 高职院校自主考试招收中职优秀毕业生,统筹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连贯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办学方式,三二分段是中高职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为做好三二分段教学工作,努力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在秉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的理念下正积极探索中高职分段衔接的有效方式、努力创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 基本思路
“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要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办学定位,加强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建立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合理的三二分段职业教育招生测试方案,重点探索发展“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标准衔接,加强一体化的中高职管理模式研究,为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 主要措施
2.1 合理确定招生测试方案
招生测试方案是中职毕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三二分段学习的入门考试,也是影响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是保证中高职衔接合理的基础。招生考试政策若不完善,将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招生的数量和质量、制约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
为合理确定招生测试方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与对口中职学校进行了多次探讨,一致认为招生测试方案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基础上采用职业能力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招生测试方案为避免偏离职业教育方向,将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提高到60%,职业技能考核主要以CAD、3DSMAX软件实操为主;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40%,理论考核特别强调不能与中职教学内容错位,考试制度须保证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与能力的有效衔接。同时对于在中职学习期间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和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者,经省教育厅主管部门复核可免试就读。
2.2 努力创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教育的深入实施,我校联合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形成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明确中职和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东莞家具行业人才需求以及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东莞特色联合探讨并制订了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基于中职培养家具绘图人员、生产一线人员以及高职培养家具设计、家具产品制造、家具质量检测、家具产品营销、家具企业管理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表1),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
2.3 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衔接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是“三二分段”的核心。要实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二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相互融合,必须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在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按照“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的思路以及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职业岗位要求,建设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教学实施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学生为本,以任务实施为导向,突出应用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训练其综合职业素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职业活动,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避免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对接。同时中高职课程安排要各具特色,中职阶段要适当加强语、数、外、计算机等文化课及技术基础课如CAD、3DSMAX等软件技术的教学,专业课程如家具发展史、家具材料与五金、家具造型设计等课程分层逐步递进,以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高职教育阶段在基础课上可进行适当取舍,如外语、数学、计算机在考虑中职已开设的前提下不作安排,将专业课程在深度、维度以及广度上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家具设计师证、计算机辅助绘图员证等)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进行拓展,可开设系列家具设计、品牌传播设计、家具营销、综合家具设计以及计算机综合绘图技术等加强、提升专业技能的课程以体现中高职的层次区别,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4 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在推进“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我校与中职学校要加强统筹管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同时应由我校牵头制定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方案,在三二分段培养过程中结合中职院校定期组织和召开管理协调会议,督查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组织情况,参与中职学校教师教研和培训,研究解决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3 结语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当前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三二分段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良好的三二分段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提升我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家具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将会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长,为满足地方经济、地方家具行业的特色需求提供了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玉兰,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2):4144.
[2] 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2(12):13.
[3] 吴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7):2325.
他的幸运,或许也在于他的“心很大”。他说,“我都是早早设想未来几年要干什么,并且都努力完成了这些目标。”
致力于皮影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焦连生在学艺之初其实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只是越干这行,越想做出点名堂来”。
焦连生一展开笑脸,瞬间就化身为暖男,让记者与那个在电话里语速极快、语气冷淡的人无法合并起来。
他还是个很细致的人,前一晚就在微信上将自己工作室的位置用腾讯地图发了过来,还叮嘱说工作室装修未完成,非常冷,要多穿衣服。
西安大雪纷飞的清晨,60多公里外的阎良却看不到任何下雪的痕迹。
焦连生位于阎良区谭家村村委会二楼的工作室,也叫阎良皮影雕刻技艺谭家村传习所。办公室里的三张桌子,摆满了焦连生的画稿和全套的刻刀,还有装璜好的手工皮影作品。这些作品中最贵的一幅,标价人民币两万多元。
华县学艺
如果仅仅是从成功学意义上来讲,焦连生无疑算是圈子中一个成功者的范例。事实上,当下的焦连生是让人无法与一个初中毕业的80后农村青年相挂钩的。
面对采访和镜头,他毫不局促,显然有过多次类似的经验。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他已经懂得轻重深浅的得体答复,并愿意给一些文字资料,可能是为了省去重复多次的述说。
但对于初识皮影的经历,他倒是强调了两次。“2003年在去内蒙古包头的火车上,听邻座的一个老头讲起华县的皮影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皮影’这个词。”这一年,他与村子里很多同龄人一样,初中毕业后就中止了学业。当时焦连生面临着两种选择:“上技校,然后进飞机制造厂当一名技术工人;另一个选择就是外出打工。”
因为阎良是国家的飞机制造基地,所以这里很多农家弟子一般都会选择进飞机制造厂当一名技术工人。“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以后生老病死都不用发愁。”但从小不喜欢机械的焦连生却拒绝了这条路,“我非常叛逆,就不想按步就班走大家都走的路”。
但是,被送到内蒙古包头市的姑姑家打工的焦连生并没有在那里找到想走的路。2005年,当他再次回到阎良时,听说一位同学跟一个皮影艺人学做皮影,于是,他专门去华县考察了皮影市场。“收入还不错,回来就决定拜师学艺。”焦连生说。
2006年农历正月十五,按本乡本土的习俗,焦连生和父亲带着“四礼”(烟、酒、茶、点心),找到同学的师傅家,拜师学艺。
但这段学艺过程,只持续了四个月左右,因为师傅开始用机器制作皮影,而焦连生只想学手工雕刻皮影的技艺,于是,他离开这个师傅,直接去了华县。
“我当时也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去了华县找谁学?到底能学成什么样子?以后如何发展?这些问题连想也没想,就离开家了。”
跟第一个师傅学了四个月,焦连生已经掌握了一点入门的技艺,所以一到华县,就在华县皮影艺人张华周所办的皮影学习班当上了一名技工,每月不仅有260元的底薪,而且每刻一个头像,还能再挣5元。
在华县,焦连生遇到学艺道路上的第一个坎。
“我居然不会画图。”焦连生说:“在老家跟第一个师傅学习时,画稿都是用刻好的皮影垫在新的牛皮下拓着画,可在学习班,他拿到真正的皮影图稿是要自己在纸上画,这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会画图。”
不会画,就得使劲练习。焦连生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很旧的贵妃头像,四周已经破损。焦连生说,“这是我在华县时自己设计的第一个头像,后来用这张图不知刻了多少贵妃头了。”
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焦连生除了白天正常工作时间,晚饭后仍旧回到工作室练习画图雕刻。他也花了点别人没有的巧心思,不仅围着其他师傅转悠,还帮师傅们磨刀。他的这点小心思师傅们当然也明白,乐得见这个聪颖的小徒弟,明里暗里给他教一些独到的技巧。
焦连生承认,他做皮影的基础技艺和技巧,几乎都来自这个学习班。在这里的近半年时间里,他从润皮子开始,不仅学会了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的所有步骤,而且功底非常扎实。
特别是雕刻过程中最难的“雪花”这一技艺,是要求要做到“全镂空而连绵不断”的,焦连生学到最后,甚至有了超过师傅的势头。
在学习班里脱颖而出,让焦连生产生一个错觉,感觉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后来不断学习后,才知道其实这会儿才算是真正入了门。”
2006年10月底,焦连生离开华县,回到了家中。
非遗传人
回到阎良的焦连生,正式开始以制作皮影为生。
“家里有张八仙桌,坐上去有点高,我让爸爸把桌腿锯了一些,就趴在上面刻皮影。”这一刻就是半年。
半年后,焦连生带着自己雕刻的一百多个头像,来到西安书院门,把几家皮影店挨门走了一遍。他带去的这些作品,是经过他改良的手工皮影,在当时的西安皮影市场根本没人见过。
皮影店的老板们自然识货,每一家店都想独家出售焦连生的全部作品,焦连生却不肯。“我也不知道那时候咋想的,就想着多认识几个人,不然我以后的皮影卖给谁?”
市场的认可,为焦连生的作品打开了第一个营销通道。他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在上海的城隍庙先摆了个摊。“生意一火,自然会有店家来洽谈,我就把市场给他,我撤走。”
很快,焦连生打开了上海、北京、敦煌等地的市场。
2008年,“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曲江举行,那是焦连生第一次参加会展。大概三米见方的展位,他一边表演雕刻,一边销售自己雕刻的皮影。
“有一个大领导走到了我的展位旁边,抬手一点,用手指画了一个圈,后面的工作人员立刻走过来买我的皮影。”焦连生说起第一次参展的经历,仍然很兴奋,“领导对我说,这些东西很好,多刻,有希望!好好干!那时我了解到,他们买回去是做礼品的,我开始知道可以将皮影做成中高端礼品,这是一个新思路。”
焦连生对于自己是个“幸运儿”的认知,始于2009年的夏天。
当时,西安市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阎良区的民间艺术并不多,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对皮影非常重视。焦连生的第一个师傅忙着做机器皮影,对普查工作不热心,普查员就找到了焦连生。
当时,焦连生的皮影作品《龙凤》在第一届阎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荣获一等奖,普查员就决定将焦连生申报上去。
“当时的申报文案写得非常好。”焦连生一直觉得,如果不是这份文案写得出色,他未必就能幸运地成为西安市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那位普查员却对他说:“还是你的作品出色,如果作品不行,我的文案再好,那么多专家也不会通过的。”
先前在家蛰伏三年勤学苦练的焦连生,是个只知道画图、雕刻的“匠人”,参加完这次非遗申报的工作后,他开始脑洞大开。“这是一个转折,我感觉到皮影的厚重,我开始关注文字记载的东西和皮影的发展传承。”
其实,成为非遗传承人,完全不在焦连生设想的人生计划中,“纯属是个意外之喜”。按他的设想,勤学苦练几年,能用自己的作品打开市场,靠做皮影养活自己,就是很大的成功。
为了这个目标,焦连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2015年10月5日,焦连生在微信朋友圈发道:“秋天了,膝盖开始疼了。”
膝盖疼就像一个按钮,按一下,就能拉出焦连生存储的记忆:“开始的那几年,有时候客户赶着要货,最多的时候三天就睡了四五个小时。尤其到了冬天,房间没有炉子,我每天熬夜刻皮影,硬是把腿和后背冻坏了。如今天气一凉,总要腿疼。”
客户渐渐多起来后,焦连生也尝试做新的图样。“老是刻同样的东西,不推陈出新,市场就会萎缩的。”最忙的时候,焦连生的日夜是颠倒的,“每天中午两点起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七点,煮一碗面吃,然后睡觉,中午两点再起来继续工作。”
在此期间,焦连生还腾出时间,跑到礼泉拜老艺人张志和学习技法。后来他听说华县的老艺人汪天稳技巧更高,又跑去继续拜师。
勤奋再加上天资聪颖,焦连生的技艺不仅提高很快,而且颇有创新。在非遗传承人申报过程中,专家给他的评价是:“刀法旋转自如,雕刻的人物图案缜密精细,色彩沉着浑厚,丽而不艳。看他的作品,丝毫感觉不到年轻和稚嫩,反而会使人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皮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无限热爱。”
2010年11月,焦连生被正式授予“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阎良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
守望皮影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焦连生来说,家庭事业都收获颇多。
他有了女儿,“内心变得更加温和与坚韧”。
年末,他的谭家村传习所被授予“西安市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在女儿出生前,焦连生参加了政府举办的西安和韩国晋州之间的交流活动。但这次的韩国之行,与2014年去新西兰文化交流一样,都没有达到焦连生预想的效果。“没事儿,这皮影手艺就是咱纯中国的,外国人接受起来慢一些。反正我还年轻,就耐心等,等到机会来了,我也不会被错过。”
从2014年春节开始,焦连生又把自己的皮影拿到西安城墙灯会上去参展,他发现,每次都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参观。
而焦连生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大多是带有“鸡汤”般的文字:“在手艺人心里,人生很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一辈子总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向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焦连生说的执念,就是皮影。如今陕西全省大约有200多位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但大多都上了年纪。40岁以下的也就50人左右,而焦连生目前是阎良最年轻的艺人。
为了自己的执念,焦连生从2010年开始到处寻访埋藏在民间的皮影老艺人和老图像。“好多老的皮影早就被一些敏锐的收藏家们收走了,但我收集老图纸、老故事,只有收集他们记忆中的老故事和老皮影,我才能知道得更多。”
寻访到华阴的一位老艺人后,焦连生为了学艺,就在老人家的灶房里搭了一个板,住了一个星期。“我和他啥都聊,庄稼也聊,也帮他放羊,给他烧火,他干啥我就跟着干啥。他就给我说一些做皮影的老故事,有时还能看到一些残存下来的老皮影的样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焦连生看到一张老图纸,线条很好,却不认识,回家闷头哭了一场。从2013年开始,他就时刻想着一件事,“用几年的时间把收集到的1000多个老皮影,都刻上两三套。”这个过程里,他设想着要全部自刻自染,做皮影博物馆。
皮影行当里有句名言:三分刻七分染。染色是焦连生近几年和师傅们学的,但他动了点脑筋,老方法用完全植物的染色法,容易掉色、发暗,他尝试的新方法加进了画画的颜料,作品变得更鲜艳明媚。
在刻皮影、做展会之余,焦连生结识了很多知名的艺术家。触类旁通的各种交流,开阔了他的视野。他突然觉得,自己如果继续只雕刻皮影,就会像很多埋在乡野的老艺人一样,“人走了,把自己的手艺也带走了,更把古老的文化也带走了”。他收集到几张曾经流传于关中北部的灰皮影,一了解才知道,这种能卷起来带走的皮影,如今早就失传了。
“我应该做更多的事情,除了雕刻和染色的技艺,还要做一些研究。只有做皮影的文化研究,才能在这个领域站到一个高度。”于是,焦连生开始搜集所有与皮影有关的书籍、文字记载、图片,拜访他听说的每位艺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焦连生还有一项负责传承皮影的工作。他开始收弟子,并以“关中道上的皮影”为课题,研究陕西皮影的历史。做了这个课题,积累了一些知识,他就写了一个简易实用的皮影教材,“来学的人一看教材,就能对陕西皮影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但是,焦连生招的几个90后的弟子,却让他教起来有些吃力,“说不学,连招呼也不打就不来了。”他想尽快建立一个手工制作皮影的班底,一方面把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守住传统手工皮影的市场。“传统工艺没有生存空间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就真得完全灭亡了。”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欧洲文化入门》课程 角色扮演法典故法 师生换位法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从过去的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向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往的教学大纲的重点落在语言基础上,致使教学始终围绕着语言知识精讲精练,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尤其是忽略了对非英语专业生的系统性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们,特别是那些大学前三个学期就过了四六级的同学,在第四学期时就已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对英语教师来说,课堂秩序也很难维持。针对这一情况,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大学英语后续性课程的尝试,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对增强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增强本课程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根据《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欧洲文化入门》作为后续性拓展课程在非英语专业中的开设正是顺应了这一改革要求。本课程以欧洲文化为语境,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活跃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这门新的课程在给大学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适应了传统的以讲授语言基础为主的英语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欧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生动,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哲学流派、文学和艺术运动都很多,就单单的一本教材从何讲起,没有电子教案,也没有教师参考书等,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心里不免有些焦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既然任务已接受,也只能大胆尝试了,首先是将教材通读两遍,对于教材的脉络做大致的理解,从希腊罗马文化史诗哲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开始,穿越圣经基督教文化、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文学绘画作品等。初次尝试的笔者宛如一个背包客,走马观花似地从欧洲一个国家艺术长廊步入另一国家艺术长廊,自己还没来得及完全读懂优美的作品或者深奥的哲学思想,就要指导自己的学生了。熟悉教材后,就着手将单一的教材制作成课件,为了使课件图文并茂,笔者在网络上搜寻各种资源:纪录片、文化电影、课件、音乐、图片。再经过筛选和取舍,制作成PPT课件,配以相关英语视频,电影剪辑,艺术作品图片及介绍等,总算初战告捷。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笔者通过备课、做课件,领略到了欧洲各国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提升了审美情趣。就此总结出一些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任务型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要求教师在活动前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和内容输入才能使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保持形式与意义的平衡”。[2]在以往的精读教学中也有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学生往往关注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忽略了实际内容,因而缺少了趣味性和交际意义,《文化入门》的每一单元都有其丰富的内容,如剧本,故事,史诗,叙事诗,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为学生的角色扮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将先做好的PPT课件播放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对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将哪些适合角色扮演的部分布置给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排练。在老师的带动之下,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有的将书上描述的故事自编成剧本,比如在古代爱琴海上一直流传着关于美女海伦的美妙传说,特洛伊战场总是那样荡气回肠。在讲述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故事时,由于其内容复杂,牵涉人物众多;如果只凭老师一个人讲授,就会比较枯燥,笔者决定把把英语剧场带进课堂来,将这场浩浩荡荡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分成十幕,分别是:海伦的故事、婚宴上的金苹果、帕里斯的裁决、召集英雄、往特洛伊、围城前九年、阿喀琉斯和阿伽门侬的争执、墨涅拉奥斯和帕里斯的决斗、特洛伊人的胜利、木马屠城。然后将学生分成每八至十人一组,让他们在课后查找资料,从这十个部分里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部分,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典故法
关键词:“1+2+1”培养模式;应用转型;紧密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0401
0引言
在微机控制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专业。我们要抓住这一极好的专业优势,通过跟企业四年一轮的紧密合作,将相关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联系便需要尽早、而且全方位向学生展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应用和知识本身等更多的方面建立自己对专业的兴趣;继而使他们在校期间在不断可以有企业实践和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去掌握好基础知识,并勇于创新;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这样他们进入社会后,才可能用兴趣去开拓自己专业的应用,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
这样的培养模式研究可以使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能充分燃烧自己的青春,利用学校期间生活压力还比较小的优势,有了基础,敢于创新和梦想;进入社会后可以很快的适应社会,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性。
关于地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高校有: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仁斯利尔理工学院的“创业孵化器”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模式等等;德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等。这些模式都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现状,只能在这些模式的启发下,灵活的综合各个模式的适用性来加以采用。
国内也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探索,有“3+1”模式,“三维一体”培养方案,CDIO模式“做中学”等等。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企业特色和经营理念,我们借鉴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要发展更适合自己的方案。
1课题界定
本课题在民办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基础,旨在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四年全程跟电气类企业联合培养,采用1+2+1企业培养的分阶段参与形式,提高教师资质,加强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的实用性,研究出切实可行高效的培养方案。
这样一整套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求都要上一个台阶,企业的前期低投入也可以收获后期的高产出。如果有这样的切实可行培养方案普及,将是企业、高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共赢,并且带动整个社会进入创新高效的良性循环。
2课题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培养对象构建的知识、能力、数值结构以及实现培养功能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希冀培养的人才基本特征。所谓理工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为指导,建立相关的教学方案。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对完善且实施性强的培养方案,可以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极大地燃起在校学生在他们的本专业学科中的青春热情,这一点便可以保证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合理设定培养方案,使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第一年一定要用企业自动化应用的专业细节(比如激光雕刻等产品可视、自动化技术含量高的应用)打开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从紧张的应试复习中解脱之后并不是进入懒散茫然无目标的状态,而是用现实生活与大学知识的紧密连接的大一教育使他们发现生活的乐大二大三期间,希望可以使同学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有序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跟课堂的理论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大四便是企业实习。
这样的方案需要灵活高效的课程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和企业的支持,才能合理改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达到学生的整个理论教学要及时灵活的结合实践,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割。
这样将会实现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提高的整体优化。实行在职教师跟当地企业严密合作、教师梯队培训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措施,按课程模块建立课程组,各课程组存在交集,相互促进。每个课程组按理工科地方企业需求的步伐实时更新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并同时关注地域的扩展性。
跟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体系。企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密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参观企业,动手实践灵活结合,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和机动性提高,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增加一些入门实习和课中实验,跟企业联络紧密,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应用都可以在。
大一时期让学生在跟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完成专业基础课和相关社科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学习,让跳出应试复习牢笼的学子们有接触社会的真实感,并对社会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并产生对知识的饥渴。
大二大三时期循序渐进,理论课和专业课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实践课时应大于理论课时,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每堂课教师的作用都应是承上启下,对于新内容点到即止,勾起同学们的求知欲,大多相关知识甚至一些可以方便的简单实践由同学们自发在课下完成,再次上课时完成主体实验和难点重点的总结即可。需要时实践课可以随时有序的跟企业一起进行。
大四上学期即可进入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
整个方案的实施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创新,来保证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有效及有力实施。
关键词:酒店管理;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28-01
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酒店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供给之间的显著差距,突显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弊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欠发达地区,酒店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自2008年开设以来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以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以工作岗位为依托、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面做有益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1、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能手、造就经营管理后备军。在过去,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安排了较多管理理论知识,而通过教改我们更多的结合工作岗位的需要,着重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餐饮部运行与管理的内容,掌握餐饮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就要对应的餐厅服务员岗位需要掌握的掌握托盘、中西餐摆台、席间服务、宴会服务、菜单设计、宾客投诉处理的技能,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再如,服务心理学、管理沟通、酒店服务礼仪,这些课程部分内容相似,这时并不需按学科体系从头至尾讲述,而应按不同梯度的培养要求并结合实际岗位中具体、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抽取裁剪进而整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才能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职业成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过去课程设置不够细致,沿袭本科院校课程,忽视岗位需求,甚至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雷同。因此,可打破传统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而基于酒店人的职业成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第一模块公共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第二模块专业基础(包括:酒店管理概论、服务礼仪、服务心理学等),第三模块专业核心(包括: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宴会设计、酒店英语、酒店管理沟通技巧、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核算与管理等),第四模块专业拓展(包括:旅游美学、花式调酒、食品雕刻、插花艺术、食品营养卫生等),第五是模块综合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互动、体验、开放的教学方式。酒店管理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在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效果差,教改后我们以酒店的工作环境为参照设计学习情景,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法,学习提供预订、入住登记、结账离店、行李服务及礼宾服务,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非教师“一言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宴会设计》课程中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合作,展示PPT形式的总结报告,对不同主题宴会进行气氛、餐桌、台面、娱乐、菜单等方面的设计。在铺床、摆台、调酒、茶艺的技能学习中,以班级评比的方法激发学习热情,以酒店的工作规范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在《酒店管理概论》这门“酒店入门”课程中改变过去满堂灌输理论的做法,在最初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进入酒店参观,参加酒店新员工培训,了解酒店的职能部门与制度管理,获得初步感知。
2、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企业见习、假期实习等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知识、获取经验。带领学生参加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宜州旅游文化节的服务活动,对节庆策划、现场布置、人员安排等有更多了解;通过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在面点制作教学内容中,老师传授面包制作原理及步骤后,让学生自行烘焙特殊形状和口味的面包;结合广西区技能比赛的项目,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餐宴会服务、客房铺床、中华茶艺项目、导游服务、英语口语教学上,以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方式,以赛促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三、考核评价的改革
1、转变考核理念,坚持全过程评价。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有约1/4的中职升高职的学生,今后这类学生将成为主要的生源。中职生的显著特点是专业性较好而理论基础较弱。在教改前的总成绩=平时成绩*20%+理论笔试*80%,是典型的“一张试卷定成绩”。而教改后,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考评体系中,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考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综合成绩评定包括:(1)平时成绩占20%(包括:考勤、作业、情景模拟、课堂提问、笔记抽查);(2)技能考核占30%(包括前台接待、客房预订、离店结账、电话留言、行李服务,各占6%);(3)中级前厅服务员考证成绩占20%;(4)期末卷面成绩占30%。这样能使中高职教育更好的衔接,顾及了两类生源渠道的学生特点。
2、建立“四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过去,学生的成绩由授课教师一人决定,不易发现教学中潜伏的问题。而通过教改,建立“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由企业、教师、学生、技能比赛获奖这四部分构成。重要的工作项目由校企教师共同评定,团队合作项目由学生自评与互评。按我校规定对参加市厅级技能比赛获奖的学生,可以免试与竞赛内容相关的3门课程并按获奖等级不同直接给予评定分数。
参考文献:
现实版的“七色花”
在童话《七色花》里,一个花瓣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余东明怎么也没想到,他的现实生活会上演一幕“七色花”。
三年前在家乡景德镇读高二时,有一天回家路上遭遇特大暴雨,余东明被狠狠淋了一把――可是,天气预报明明说是“晴”。“气象台这么不靠谱,我自己预报试试。”带着质疑,余东明开始了气象之旅,从此一发不可收。他思维敏捷,“热爱除政治之外的所有人文知识,也爱科学”。 可是这个身处内地小城的高中生,身边唯一能接触到的气象科学,是中学地理课本里可怜巴巴的一点基础知识。好在家里的电脑连着无限宽广的互联网──余东明很快就找到了可供自学的专业知识网站、及时更新云图的气象资料网站、爱好者聚集的论坛,甚至通过QQ认识了写气象博客的老气象员。入门后,余东明逐渐意识到这个领域博大精深。很快要高考了,郁闷的是,文科生无法报考气象类专业。2011年秋,余东明来到南昌一所大学读旅游管理――“以后当导游,气象知识也需要”。到了省城,这个爱好在真实世界里依然孤独。
但就在2012年夏天,一扇小门打开了。在经常浏览的科学爱好者社区果壳网上,余东明看到一则“轻年计划”的招募公告。这是一个由果壳网、穷游网(旅游社区)、雕刻时光(连锁咖啡馆)等公司发起的活动,以资金、资源等方式支持年轻人实现梦想。
余东明提交了一份300字的申请,写下建立“小新气象台”的梦想。对爱好者而言,建立一个气象台,不仅需要上万元乃至更多的资金购买设备,还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批准。余东明期望推动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头顶的天空”,在计划书“获得资助的理由”部分,他写道,让大家遇到暴雨时,“回家之路安全无恙”。 不久后的一天,余东明接到了入围通知,并要求提交一份详细的计划书。余东明惊喜异常,开始到处请教、查资料,认真思考,撰写详细的计划。很幸运,余东明最后成为“轻年计划”资助者之一。这个计划将为他提供3000元的气象设备购买资金,提供便宜的购买渠道,协助他联络气象台寻求合作等。
梦想和商业的良性互动
2012年暑假启动的首期“轻年计划”,第一批资助了近20个人,每人可获得三五千元的资金等帮助。他们的梦想有利用大学交流机会去台湾考察植物分类,参加NGO活动环游世界一年进行音乐慈善表演,向全国中小学推广折纸艺术,等等。
果壳网和几个伙伴成立了一个联盟,来“推他们一把,让大学生们在现实压力下,给内心的梦想一个机会”,“轻年计划”就此诞生。
“其实就是我们每家拿出一点钱和资源,支持大学生们去实现包罗万象的兴趣计划。”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表示。
与自掏腰包资助圆梦的“轻年计划”相比,何峰干的事情,则是帮你梦想,然后从全社会来寻找那些愿意掏钱支持这个梦想的人。从斯坦福商学院毕业回国后,何峰和哥们儿张佑等人,在2011年创办了一家叫做“点名时间”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梦想计划,并设定一个筹款目标,其他人自愿决定是否出资支持。如果在期限内完成筹款目标,便可用这笔钱去完成梦想,而网站从中抽取10%的佣金。如若不能完成目标,则大家都一分钱也拿不到。
8年前,读艺术设计专业刚毕业没多久的孙杨,在北京开了家平面设计公司。因为厌恶“讨好大客户”,不想“把设计变成垃圾”――比如有的政府客户并不在乎设计,只关心领导的官阶有没排错――他决定做一个面向个人的设计师独立品牌,“不需要应酬、给回扣”。在国外设计网站上,孙杨看中了letterpress印刷机制作的卡片。那是一种20世纪80年代就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印刷技术,国外只在设计领域还有少量应用。无数次寻找与尝试之后,他终于在国内找到了letterpress印刷机,是一台在仓库里躺了二十几年、不知死活的机器,但价格让他无力支付。听完孙杨的计划后“两眼放光”的何峰、张佑,决心和孙杨“各自努力拼一下”。孙杨的梦想在微博和豆瓣上广为流传,两个月筹款期限即将结束时,在463个人的支持下,完成了目标。这463人里,有学生,有做得比较成功的设计师同行,还有希望能够进一步合作的公司等。80后教师“大师毛”是出资者之一,他不认识孙杨,但被其设计打动,他说:“这对我很有意义,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别人实现小小梦想。”这场筹款活动也成了孙杨人生的转折点。伴随筹款期间的传播,不仅他刚起步的品牌得到推广,还实实在在吸引到合作意向,比如一家美国大型贺卡公司,已将其纳入供应商范畴。
“点名时间”创办一年来,已经上线了300多个梦想。随着一个个梦想的流传,网站自身也在迅速发展。
梦想和商业的良性互动正在发酵――比如,运动品牌Vans就已经吃上了螃蟹,他们在“点名时间”选出一些符合其品牌精神的梦想,再根据用户的微博转发数提供资助,既宣传了自己的品牌,又圆了别人的梦。
在国内,淘梦网、追梦网等多个与“点名时间”类似的平台相继创建。何峰说:“这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远未到彼此竞争的阶段,更多平台出现,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完成梦想。”
创建有价值观的事业
新世纪,越来越多年轻的创业者所创之业,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生意,而是一份有价值观的事业。也许不那么赚钱,但他们不在乎。
“很多年轻人找你,不是真心为钱,他们需要的是其他的帮助,需要有人care(关心)他们做的事情。”张安定说,“虽然不能解决钱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提供线下空间。”张安定和妻友四年前创办的“青年志”,是活跃在北京的一家青年文化和消费的调研公司。2009年,他们开始在一个胡同小院的办公室里举办周末分享活动,鼓励年轻人交流各自的故事。遇到有困难的,他们会尽力帮上一把,“有时1000块能帮他们解决眼前很棘手的问题”,帮不了的,会介绍到“点名时间”去。“青年志”正在做的事情,是把他们名为“青公馆”的办公室贡献出来,给年轻人办展览、办活动,打造一个青年社交空间,同时帮他们合力完成梦想。张安定把这个体系定义为“青年文化实验室”,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支持有创意的年轻人实现梦想,也促进这个人群相互扶持的生态系统。
在上海,陈叙和朋友们的“新单位”,也在做类似事情。不同的是,经营空间,就是“新单位”的主业。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问题;策略
作为高中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初中化学虽然是高中化学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学生还得通过实验来构建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化学概念,了解化学原理、规律等的引入过程,认识实验也是验证前人的科学论断和观点的重要途径。可见,化学实验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事实上,化学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化学现象向学生演示,则不仅能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的东西感兴趣,然而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所演示的实验内容、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常见的,毫无新颖性。如此一来,学生往往会失去其对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2、实验教材选择不当
首先,现在的高中化学教材所安排的实验数量少,实验教学学时所占比率也较低。因此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机会很少,无法完成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其次,实验教学内容偏于理想化。实验教学内容没有真正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所以实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就很难实现实验教学的效应,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当前的实验教材中,还存在部分实验安排缺乏合理性,部分实验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3、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实验安排在完成对应的新课的学习之后,而且其进行实验的方法也缺乏创新性,实验教学亦没有完全构建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给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在一旁看实验的模式。这样一种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的实验教学方法通常会导致实验课程流于形式,从而阻碍化学实验教学获取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中学生有很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高中化学教师要根据这一心理特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组织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在平常的实验课上,教师可以组织趣味性化学比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原理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如用盐酸进行鸡蛋的雕刻、用浓硫酸进行木器的刻画等趣味性活动。另外,在班上举办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将化学实验融入到生活中来。如在班会上,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化学小实验小魔术表演。这样一来,就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学生在充满新奇和好奇的心理环境下会大胆地去创新、探索并发现新的知识。通过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
2、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老师应该精选实验内容,把那些最基本的实验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联系最紧密的实验内容筛选出来,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夯实基础、优化提高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中实验项目类型包括基础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研究性实验。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来安排实验内容。以强调教师指导的基础性实验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基本操作的方法以及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基础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实验理论知识和熟练地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的效果。这也是化学实验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综合实验提出的要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内容,自己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化学原理对出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设计研究性实验注重以学生为主,它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需提出实验要求,给学生安排一些选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进行探究。在此实验期间,学生必须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依据该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最后再独自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学生全程参与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也是当前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的最高要求。教师应根据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地完成化学实验目标。
3、坚持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教学改革
引言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1790—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十八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多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1]
一、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大师亨利•雷马克于1961年在其《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曾指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2]事实上,比较文学就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从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比较”的真谛并不在于单纯的对比,也不单是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跨越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不能从字面上来认识比较文学,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同文学的比较相对等。比较文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和重要分支。纵观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走过的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在国外确立已经有一个世纪,在中国正式开展研究也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但它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3],它的基础依旧薄弱,并且基础性的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面对比较文学的“危机”,夯实基础、加强研究、改变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比较文学被认为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学科,究其原因是当前比较文学的意义转向。当前外国文学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总趋势:各文学学科均向意义转向,即当前外国文学越来越注重对跨领域内容方面的研究。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与许多邻近学科——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研究,我们将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进一步完善比较文学的探究方法,使之更加规范化;通过研究,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水平,丰富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体系,使比较文学能更好地为外国文学教学及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服务。
二、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课堂的策略
比较文学的研究呈现出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跨语言、跨学科、多维度和多层次。曾有学者指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的外国文学课本身便是比较文学课,因受其本身汉语教学这一语言环境的影响,外国文学理论知识及经典名著的学习便具备了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典型特征,该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相关方面的专家早在30年前就呼吁将比较文学纳入外国文学的课堂,然而直至现在,比较文学却仍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中缺席。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如何让比较文学占领外国文学的高地?不妨从引入多样的教学手段及转变教学思路入手,寻求改革与发展之路。
(一)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多样的教学手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又可以提升文化理解的效果。
1.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技术编制课程提纲、定义和基本内容,预设动画。利用超级链接将主板书与副板书联结在一起,使视觉画面更加生动和饱满。插入大量来自网上或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和自己制作的图表、地图、中西方文化对比鲜明的照片等,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经典名著的电影片断供大家欣赏。因为电影可以营造比较文学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影片中所表现的社会本身又有着文化、语言、生活的内涵,可以提供后续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者更自然地接近目标文化。外国文学的课堂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讲解,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游戏。游戏的特点有许多,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能够刺激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课堂学习。如果所采用的游戏是经过精心选择并且非常恰当的话,那么它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任意一个环节:导入、呈现材料、进行控制性操练、开展交际练习、复习巩固等。例如,可以使用将同主题的中外文学名著分别改编为课本剧或者将外国名著中国化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们就能在亲身参与的精彩演绎中将比较文学的方法灵活应用其中。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外文学之间的差异与比较文学的价值,同时激发表演者在智力、情感上的潜力,也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共鸣,加深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学习成果的检测也可以通过此类方式进行,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
2.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比较文学专题讲座,通过明晰的叙述,借助解释、分析、对比等各种手法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比如,为配合外国文学教学,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组织一个介绍比较文学历史和现状的讲座作为比较文学学习入门的指导;对于功底扎实的学生,不妨让其整理比较文学的相关资料,鼓励其参与专题讲座的准备工作,以完善其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近比较文学,使其切实感受到比较文学对外国文学而言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当然老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鉴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性,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精而短的文化系列讲座,形成比较文学特有的文化微课堂;也可以明确讲座主题,形成招标项目,鼓励学生去招标,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完成一个个专题讲座;同时对讲座的质量要严格把控,让专题讲座的内容丰富、翔实,并且最终将讲义内容汇总成册,为比较文学教学提供范本。
3.文化实践
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文化实践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文化实践可以作为专题讲座的补充与支持,成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学习与传授方式。同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实践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一个子课题,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化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使其学会提取有效的信息,提高其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直接感知信息载体来增强记忆。文化实践开始后,应适时鼓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实践感受等,从而使他们比较文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加强。
(二)改革教学思路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学习,基本上了解了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代表作品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却无法理解各国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影响,更考虑不到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和文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4]因此,根据时代的发展、学科的要求、知识体系的完善需求等应对传统教材进行整合与创新。教师在整合教材的同时也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将比较文学的方法渗透进外国文学的课堂。从文学视角进行分析,需要正视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并借此来探索中西文化的异同。如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将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方法联系起来,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思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多层次的分析,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调整教学思路,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举例如下,在讲述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先后在法国、英国、俄国等地兴起这一部分时,首先将比较文学的方法应用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之中;[5]在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完成概括后,再对以上几个国家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既可以把比较文学的方法渗透到外国文学之中,又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概括分析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于原著阅读的督促,不可让学生远离原著。同时,对中外名著的比较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缺乏对于原著的阅读及文本分析,会使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深入文本、理解文本,进而无法完成比较研究。例如,可以将《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名小说)与《人生》(中国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一个悲剧性人物的社会因素及时代烙印。
三、结语
总之,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学的介入不仅有利于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学的优势和不足,更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想,而这是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6]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文化实践等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思路的改革与创新都不失为将比较文学嵌入外国文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亨利•雷马克,姜源.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J].中国比较文学,2000(1).
[3]孙海英.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6).
[4]张云.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5).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著者认为是“影片读解著作”和“电影教材”。本书分别读解了五部影片,从视听语言和叙事两个方面入手,对相关镜头逐个细读,的确对于读者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我认为,《荣誉》作为“电影教材”,很难称作优秀。在各种光环之下,本书缺失的学科专业性、符号化抒情式读解以及写作中的装腔作势使之成为一部被过度包装的“不实之作”。
一、电影专业性的欠缺
本书著者苏牧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影片分析课的主任教员;本书内容是著者影片分析课的讲义。在他的博客上,这样介绍本书,“《荣誉》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电影专业性”。然而,本书的最大缺憾正是其电影专业性的欠缺。
首先,《荣誉》不从电影时空相对性上读解电影。比如,影片《一个男人和一女人》(本书读解的五个影片之一)的突出特点是对于电影时空的创造性处理,影片开始就出现了两次画外空间,这种手法在本书所读解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也有明确体现。本书从景别、构图、光线等角度详尽描述了相关镜头及其作用,始终不提这些镜头怎样体现电影的时空相对性。电影时空相对性,是电影区别于美术、文学和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性。按本书如此读解,即使再详尽,还是在电影做文章。
同样,著者分析剪辑也不从时空关系入手。本书对所有影片的剪辑分析也只是局限在一些最基本的剪辑方法,比如“动接动”之类。剪辑的本质是对于电影相对时空的创造,分析剪辑不从时空入手,读者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著者不提电影《鸟人》的剪辑师就不奇怪了,即大名鼎鼎的GerryHambling,而把剪辑手法简单地归功于导演艾伦·帕克。前者是导演的固定剪辑师,没有他,本片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况且,体现电影时空的媒介是什么?是光波和声波。传统观念中的叙事、景别、音乐等在银幕上归根到底都体现为光波和声波,也就是说,平常所说的电影欣赏,本质上是在感受光波和声波。那么,光波(声波)的传播特性怎样,二者怎样结合共同完成一部影片的主题、画面、声音等的传达,抓住这些才可能具有专业的读解角度。本书缺失这些,又怎么能自诩为电影专业书籍呢?
可能有人说,本书是入门书,不要太专业了。请注意,“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讲义”可不是给初学者准备的,即便如此,对于初学者的书籍更要给予正确的电影观念。很多理论简单明了,运用中学知识就能说得很明白。
其次,本书照搬了通行教材中的观点,其中很多观点尚存争议。对于争议,著者同样简单搬用,并没有给予读者一个思辨的视角。
比如,本书理所当然地规劝读者不要“越轴”。理论上,轴线的观念被现代时空观念冲击,亦日渐松动;创作上,越轴的影片已经很多。其实,轴线不是能不能越和怎样越的问题,而首先是存不存在的问题。
又比如,电影构图。构图一词,在电影研究中应当谨慎使用。构图指的是书画、照片或者电影某一个画格的画面布局,而电影(Movie)的词源意义是“运动”。对于某个画格的构图人类的眼睛还无法欣赏,因为电影的放映速度是一秒钟24格画面。对于固定镜头,构图还能讲得过去;对于运动镜头,研究构图没有实在意义。如果一定要讲构图,也必须说明“电影构图是运动中的构图”。然而,著者照搬了教科书中关于构图的流行观点,总结了构图的“美学原则”,比如“主体不要居中”等。我认为,主体居中的照片可能不太好看,但是,对于电影的运动画面,主体居中并没有什么不可以。
对于既有的观念,著者有义务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和思辨的态度,这才是开放的研究思路,而不能是简单的理论灌输。
最后,著者的一些观点不准确,甚至错误。
比如,对于剪辑方法,著者提出了“转场”一词。“转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平日里说说还可以,在学术领域并不准确。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所以,电影剪辑的实质是镜头之间的连接和声画的组合。有时,我们会讲“一场戏”或者“这场戏”,请注意,这是从叙事上讲的,不是从剪辑上讲的。只有一种情况存在转场,就是一场戏和下一场戏的连接,其实这还是镜头之间的连接。著者用场的概念,为何不用镜头的概念呢?
本书对于声画关系的说法是错误的。“电影首先是视(影像),然后是听(声音),这些视听,最后通过剪辑,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P208)。(以下页码皆指修订版)。对于视听来说,是没有“首先”和“然后”之分的。光波和声波共处一个系统里,没有主和辅的关系,绝不能说影像(光波)比声音(声波)重要。它们之间是化合作用,共同完成电影的传播,只不过有的影片影像(或者声音)更突出一些罢了。本书认为“音乐是形象的”,我们知道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表述也是错的。本文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解释。
所以,在专业性上,这是一本很普通的电影教材,和同类优秀的教材相比,它在专业性上还十分不够。有网友留言说,这本教材只能教会你如何写影评。如何写影评?这值得骄傲还是值得反思?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教材,这是无法原谅的缺失。
二、符号化读解和主观随意的论断
读解电影时,很多电影人会指出这个镜头代表什么含义,那个场景表现什么主题。其实,这是一种符号化读解。这种读解在中国更加普遍,也更加受欢迎,这和教育有关。文字是暧昧、多义的,电影也是。即使创作者的想法是明确的,对于接受者来说,不同观众(时代)有不同读解。诚然,每人都有读解的权利,但是绝不可以符号化地简单读解,也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读解。
《荣誉》的符号化读解几乎贯彻到每一个镜头。比如,布光———“大理石雕塑效果充分表现了灵魂和生命已经离鸟人的肉身而去”(P64);景别———“近景别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远景别是一种平等的朋友态度”(P86);音响蒙太奇———“机器声和人声,这些强烈鲜明的对比,表明了理想和现实的格格不入和尖锐对立”(P23);“后景和前景出现在同一个构图中,相互形成对比关系,表现理想和现实的反差”(P24);“白色灯管不仅代表了艾尔的茫然的目光,它更是经受了战争考验的精神写照”(P82)。等等。以上例子,已经无需反驳。
著者分析《鸟人》时,“我不太欣赏这种直白地说明主题的处理方式。导演在说思想,说思想实在是一种不高明的方法”(P45)。我认为,导演说思想并不高明,而读解影片能直接读解出思想非但不高明,这实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读解方法,在方法论上已经出现偏差。
乱发议论是本书的习惯。比如,著者提出“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著者自己回答是“电影是生命在银幕上流淌”,然后提问———按照塔尔科夫斯基的观点,有多少中国电影是在表现生命本身,有多少电影是在雕刻时光,有多少电影是生命在银幕上流淌?接着评论说,在中国有一批优秀的艺术电影,如《活着》等影片;在中国新生代中《盲井》等是优秀之作。
还不够,著者接着问———什么是艺术?答:艺术是从自己的心里长出来的。接着又问———崔健的歌的魅力是什么?答是真诚。接着说,作者我还要说,幸好,今天的中国,还有一个崔健。
著者似乎对于自己的片面和主观并不介意。在本书中,著者提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课堂上,他公开宣布《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最好的电影,并且以自己的片面而自喜,还把该片和《美国往事》联系起来寻找共同点。对于两部影片牵强的联系,导演姜文本人曾经明确予以否认。
有学生做了苏牧的课堂笔记,苏牧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在此摘录一些———电影的形态,电影除了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探索电影之外,还有一种生命电影,比如《行者》。生命电影是人的“知己”。《一次别离》是好电影,《都灵之马》是伟大的电影,是50年内最好的电影。《美姐》是2013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对于著者的“好电影”的评选,我认为,对于学习者而言,重要的是能从电影中学到什么,包括不是好电影的电影,挑选谁的电影是大师电影对于学习电影制作未免太狭隘了。对于大师电影,著者自己多次提到“成为大师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电影制作者”。
类似的主观评判在本书中处处可见。“现代的写作是把思考留给观众,这和欧洲长镜头的创作方法有共通之处。长镜头就是生活化。”(P108);著者经常轻易地上升到哲学层面———“侯孝贤长镜头表明了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中国人是远距离的,是静止的,中国人是长镜头的,浑然的,相对的,(P229)。”我掌握的资料显示,侯孝贤多次公开说明,他使用长镜头主要是因为技术和资金限制。
轻易地上升到哲学层面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著者多次提到世界的本质、阴阳、科学与艺术及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认为,东西方文明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长镜头是感性的,剪辑师是理性的;世界两大创作体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这与东西方文明暗合。
对于电影镜头的哲学内涵,我认为,长镜头和蒙太奇只是两种创作方法,注重蒙太奇的电影一样可以很生活化,一样可以很感性,它们和东西方哲学(文明)没有必然联系。
如上所列,著者的主观判断几乎没有一条经得起推敲,几乎每一条都值得学术界商讨,这些随意的判断不仅伤害了学术严谨性,而且也偏离了本书著者的初衷。在前言中,著者说,本书不像许多书籍那样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它其实是在讲授电影编导基础。著者还说,对于电影创作的学生来说,他不赞成不是从电影自身的形式特点出发的读解,甚至怀疑这种读解意义何在?(P41)
三、抒情、献媚和装腔作势
著者的抒情式读解也值得商榷。我阅读本书总是提心吊胆,恐怕著者会时不时冒出抒情式读解。著者在书中动辄“感人至深”和“异常动情”。一位读者在网上吐槽说“快看吐了”。比如,“每当我看到这些镜头时,心中不禁阵阵伤感,这是一种深刻的打动,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是一种灵魂穿越肉体的进入”(P98);比如,著者对比了“飞”和“跳”的不同之后,写道,“所以这里要求制作者该像诗人写诗一样处理这个段落”,然后感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P37);还有,著者从《法国中尉女人》联想到《台北朝九晚五》又发了一通关于爱情的评论。
结合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在怀疑,著者的抒情不是在卖萌、献媚、装天真,就是虚情假意以取得读者好感。国外有个词“Kitsch”,大概指的就是这种卖萌状态。目前它被译作媚俗、自媚、刻奇、甜腻等不同词语。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之轻》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都提到这个词。据词典解释,“Kitsch”源自19世纪德国,原意是指用煽情手段表达模式化的思想和情感,用以激发大众的共鸣。或者说,它们往往通过自我浪漫化以营造抒情态度,获取对象认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我认为这种取媚有两个较为标准的版本,一是CCTV的抒情模式,二是余秋雨的文字。
著者卖萌给谁看?准备考试的人,高中艺考生和考研的学生们,他们是本书的主要购买者。所以著者百忙中去艺考辅导班签名售书,并在博客和微博上推销,获得“卖书的苏牧”的绰号。我强调,我并不反对推销自己的书籍,关键看著者的书籍质量。
苏牧版《荣誉》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多读者的欢迎?原因一是本书的各种耀眼的光环,比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和“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讲义”,这把读者吸引住了;二是主观随意的判断让读者感觉著者和书籍的亲切可爱;三是抒情、卖萌、装天真,这样是为了献媚,获得读者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