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母婴护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对产妇和家属方面
1.1有利于产妇和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技能
通过护士面对面的演示和手把手的教学,让产妇和家属直接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及时指导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纠正不正确育儿观念和方法,不断强化护理技能,直到全部掌握。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和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技能率平均为93%,传统模式为55%[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2有利于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率
母婴床旁护理,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多种权益,接受产妇和家属的监督,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孕产妇的信任和赞扬[4],获得了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肯定,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及家属满意率平均为92%,传统护理模式满意率为74%[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3有利于母乳喂养成功实施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母婴24小时不分离,护士对产妇及家属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和协助,如早吸吮、喂奶姿势、正确含接、挤奶方法等,产妇及家属能够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成功实施母乳喂养,对乳量少、凹陷、皲裂、乳汁淤积等乳房问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1.4有利于产妇建立育儿信心,增加母婴感情
通过床旁示范和指导新生儿护理方法,产妇能够自行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从而产生成就感,也体会到做母亲的责任,建立起照料新生儿的信心和兴趣。母婴同室提供安静、卫生、舒适的环境,床旁护理使产妇与新生儿之间同步休息和活动[9],促进母婴交流,利于培养母婴之间的感情。
1.5有利于产妇身体康复
产妇按需哺乳可刺激缩宫素分泌,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预防贫血,延缓排卵,推迟再次妊娠的时间,还可以帮助产妇尽快减去怀孕期间增加的体重,恢复到正常状态。指导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利于恶露排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对腹部手术切口或会阴侧切伤口进行观察和自我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对伤口恢复过程的认识,配合护理和进行自护,预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1.6有利于预防产妇产后抑郁
护士精心陪伴和指导护理,加上整个家庭参与母婴护理,形成和谐愉快氛围,减少了初为人母的焦虑和不安,利于产妇调整产后情绪,减少产后抑郁。
2对新生儿方面
2.1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单个床旁护理,一人一套护理用物,可降低集中护理引发的婴-婴交叉感染。对产妇和家属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教会洗手方法,接触新生儿做到勤洗手,有效预防家属自行护理时对新生儿的感染。同时,新生儿及时吃到初乳,初乳中多种类型的保护性抗体可提高自身抵抗力,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和过敏现象发生。
2.2有利于新生儿身心健康
新生儿有一定的视听及感知能力,母亲与新生儿频繁地说话、抚触等都能增进母婴之间的交流,令新生儿感受到妈妈的,有助于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抚触还能抚平不安情绪,给新生儿以安全感,减少哭闹,加深睡眠深度,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进食欲,刺激宝宝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发育。
3对医院方面
3.1有利于探索母婴护理新模式
促进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提升医院品牌形象,适用社会市场的需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各项护理操作在产妇及家属直视下完成,护理人员除具备娴熟的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通过反复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演示和指导,落实健康教育内容,既锻炼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3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操楠[10]认为新生儿的所有护理操作都应在床边完成,当着产妇及家属的面进行操作,护士会更有自律性,责任心、主动服务的意识会更强,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扎实做好基础护理,既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也能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
3.4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床旁护理模式体现了产妇及家属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等多种权利的被尊重,有利于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5]。新生儿护理操作在床旁进行,护士与产妇及家属相处时间增加,产妇参与护理,解除了产妇担心护士对孩子不好、怀疑抱错孩子的误会,增强了对护士的信任和认可,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
关键词:母婴同室模式;新生儿护理;探讨
近年来,在母婴同室的建立之下,新生儿的护理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封闭式的母婴分离管理模式转化为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由于很多产妇多初为人母,没有相关的护理知识与经验,加强对婴儿的关爱,大多数产妇均会表现出焦虑,紧张的心态。因此,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快速的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方式已经成为母婴同室模式的护理要点[1]。近年来,我科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开展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于2013年1月~7月收治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9.2±1.4)岁,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均在母婴同室模式下管理,均未发生产后并发症。将200例产妇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产妇从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100例产妇,按照常规母婴护理模式开展护理服务,由护理人员完成全程的护理工作,整个过程未邀请产妇与家属参与;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100例产妇,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邀请产妇与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在产妇入院后,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发放宣传手册,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帮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分娩的知识与注意事项,要注意到,产妇大多伴随一定的焦虑与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分娩,也会严重分娩后的泌乳与恢复,因此,在产妇入院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主动热情的接待,在沟通时,护理人员使用温和的语言与态度疏导产妇的负面情绪,根据其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产妇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命。
在分娩后30min清洗新生儿,将其放置产妇胸前,同时尽早让婴儿吮吸母乳,指导产妇拥抱、腹膜、轻吻新生儿,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此外,根据产妇的个人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其快速的掌握护理方法,同时,定期查房,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补救[2]。
1.3评价标准 产妇出院前,使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类,统计产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能够回答出4个及以上者为掌握,回答出2~3个为基本掌握,1个即1个以下为未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
2结果
观察组100例产妇81例满意,17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中54例满意,28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2.0%,在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观察组中97例产妇能够掌握基本护理知识,对照组中仅有72例可以掌握基本护理知识,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胎儿在脱离母体之后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新生儿适应能力较差,因此,产后环境对于新生儿的发育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推进之下,母婴同室的制度已经在各个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母婴同室管理模式即新生儿与母亲全天在一起进行同室休养的一种模式,该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产妇早开奶,也能够提升产妇的哺乳和护理能力。鼓励产妇与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能够将产妇从的服从者转化为共同的参与者,可以提升产妇的护理能力,也能够促进产妇的快速恢复。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实施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后,产妇与家属满意度与产妇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普遍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总而言之,在母婴同室模式下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产妇的角度适应性与护理能力,也可以提升产妇与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4]。
参考文献:
[1]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05(10):97-98.
[2]张俊茹.母婴同室探视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2(11):112-113.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340例产妇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将这些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160例产妇,其平均年龄为(27.4±2.4)岁,其中有67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有93例经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其住院天数为(5.5±2.3)天,其新生儿的体重为(3.4±1.2)g,其新生儿的胎龄为(40.1±1.3)周。观察组有180例产妇,其平均年龄为(27.5±2.6)岁,其中有74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有106例经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其住院天数为(5.8±2.6)天,其新生儿的体重为(3.3±1.5)g,其新生儿的胎龄为(40.3±1.5)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产后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产妇的新生儿采用母婴分离的方式进行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对其新生儿进行体温、呼吸监测、更换尿布、测量体重、洗澡、臀部护理及喂养等操作,不要求产妇或其家属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为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采取母婴同室的形式进行护理,将其与新生儿安排在同一病房,在为其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求产妇或其家属共同完成所有的护理操作,以提高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能力。护理人员应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等方法对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护理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促使产妇尽早开奶,以提高其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在产妇为其新生儿更换尿布、进行沐浴、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时,护士从旁进行指导,纠正其错误的做法。若产妇发生乳汁分泌不足、扁平等情况,护理人员应为其进行关于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并列举一些为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获得理想效果的案例,让其认识到为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增强其进行母乳喂养的信心。若产妇出现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更快地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在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期间,应嘱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及体重的变化,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1.3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能力、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母亲角色的适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组产妇发生紧张情绪的程度,将其紧张情绪分为“不紧张”、“轻度紧张”及“重度紧张”。将两组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性分为“适应”和“不适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例,%)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观察组产妇发生紧张情绪的程度较低,护理新生儿的能力、对母亲角色的适应性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 母婴同室;母婴床旁护理
我院是地处乡镇的一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辖区内有人口约16万。2008年1—12月,产科接生人数986人,由于文化、习性、风俗的影响,母婴保健知识的获得参差不齐。因此,在产后住院期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最大限度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实施母乳喂养支持,尊重产妇及其整个家庭的参与知情对围产保健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医院和科室服务满意度,促进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建立以现代产科高质量护理新模式。
1 母婴床旁护理
概念指在围产期实施母婴同室保健,持续地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教育及实施。
1.1 母婴床旁护理益处 由于分娩后产妇及家庭将承担婴儿护理的各项任务,为了减少初为父母的不安和焦虑,更勇敢地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降低因“母-婴”分离,“婴-婴”同室护理引发的交叉感染,降低产科出错率,从而减轻医生、护士的精神压力,更好地提供人性化产科护理服务创造有力条件。
1.2 母婴床旁护理实施工具 我院从紧张的财政中抽出资金购置婴儿车、母婴床旁护理车,将围产期护理项目转移到产妇床旁进行,提供母亲、婴儿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个性化临床支持与服务,并要求母婴无特殊不可分离式围产期监护。
2 床旁新生儿护理
内容包括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注射、新生儿抚触,并将其注意事项告知产妇及家属,使其离院后也能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为母婴提供高质量、持续、安全、有效地服务。
3 母婴同室护理健康宣教
3.1 产后第1天 为产妇及家属讲解母婴同室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母亲正确的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纯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及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
关键词:母婴同室;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23-01
随着母婴同室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模式已从过去长期实行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体护理转变为有家属和产妇直接参与的开放式护理。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感情特别投入,新生儿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此外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因地域、文化限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缺乏,她们迫切需要接受和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这给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2~2013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针对其护理难点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35 例产妇 其中初产妇577 例 经产妇58 例; 剖宫产441 例 经阴道分娩194 例。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胎龄37~42周,体重2500~5000g,住院3~7天。
2护理难点
2.1哺乳知识缺乏:(1)本组275例产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产后2~3天才开始有乳汁分泌,新生儿吸吮是"空吸",不能主动进行早吸吮,亦不能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造成吸吮次数少(
2.2对薪生儿生理表现知识缺乏: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女婴阴道分泌物、假月经、"马牙"或"板牙"等生理知识缺乏,易紧张焦虑。本组80例因上述原因导致焦虑。
2.3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缺乏:本组197例受传统观念影响出现以下情况:(1)认为室内不宜通风,对新生儿包裹太厚,保暖过度,导致体温过热。(2)注重新生儿睡头型(后脑勺扁平),常取平卧位,造成溢乳或呕吐。(3)留恋传统"蜡烛包",用布带捆扎新生儿四肢。(4)为新生儿"清胎热",盲目使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导致新生儿呕吐或腹泻。(5)对新生儿脐带的暴露法护理不够理解。(6)不熟悉新生儿触摸意义及方法。
3护理对策
针对以上护理难点,我院将健康教育与实际操作指导相结合,以母乳喂养为重点,结合新生儿的特点,采取以下对策。
3.1对产妇进行授乳知识教育:(1)应早开奶,早吸吮。讲述初乳的重要性,及母乳哺乳的优点。告知初乳中所含各种的营养物质是初来人世的婴儿需要的最佳食物。对新生儿的呼吸道及皮肤能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母亲给婴儿带来更多的母爱和关心,有利于刺激母亲早下奶,母婴同室有利于乳汁分泌,保证足够的乳量。(2)保持正确哺乳姿势和方法。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哺乳,采用母亲感到舒适的原坐着或躺着,母亲能感觉到婴儿吸吮动作缓慢而有力,婴儿显得轻松、愉快。母亲也不感觉痛,如果嘴及下颌部能紧贴。可看到较多的乳晕,吸吮动作小而快,婴儿出现烦躁甚至拒绝吃奶,则说明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婴同室进行哺乳有利于产妇了掌握新生儿的饮食规律,产妇按需哺乳,可提高母乳成功喂养的概率,满足婴儿营养需要。如出现肿胀,乳汁分泌不畅可以热敷,进行按摩,让新生儿吸吮用手辅助乳汁排出,反复进行,直至乳汁通畅。
3.2及时讲明新生儿生理性表现:新生儿的生理表现也是产妇及家属关心的问题,应多为他们讲解这方面的知识。(1)生后1-3天,由于新生儿摄入少,排出水分相对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不超过6%-9%。3天后体重开始回升。如体重下降10%,要注意加强喂养。(2)生后2-3天,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出现生理性黄疸,5-6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不需特殊处理。(3)生后3-5天受母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出现乳腺肿胀,如蚕豆至鸽蛋大小,多于2-3周消退,男女婴均可出现。嘱产妇勿用手挤压,以防感染。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分泌物或少量出血,1-3天自止。(4)少数新生儿在上颚中线或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米粒大小隆起颗粒,生后数周或数月消退。通过及时认真的讲解,80例产妇及家属均能理解,并解除了紧张焦虑心理。
3.3传授新的育婴知识摇及时向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改变传统的育儿方法,使其接受新知识。传统的育儿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对护理知识缺乏和受传统观念影响,易导致新生儿出现各种病理状况。最常见的就是新生儿呛奶,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特点已发生溢乳,教育产妇采取合适的姿势和方法,减少溢乳造成的误吸或窒息。告知其哺乳后,将新生儿竖起,并拍后背2~3min,或哺乳后新生儿采取侧卧位;其次是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门窗紧闭,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新生儿的出生探视陪伴者众多,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带入,新生儿的防御机制未成熟,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要告知家属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保证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室内保持在22~24℃,55%~60%。对于新生儿的襁褓,应根据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不易包的太厚,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新生儿出生24h后应暴露其脐带,对产妇及家属讲明,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脐带的护理方法。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拭脐轮和脐线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也能预防感染。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讲明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的区别,减少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情绪。如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间歇期面色如常,属生理性,可能是不良刺激导致的新生儿不适,产妇无过度紧张。
4讨论
积极提倡教育母婴同室喂养,认真指导其正确的喂养方法,减少误区,有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少了新生儿在育儿室的危险,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同时为新生儿的护理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3]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的交流原则和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874.[4]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应.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3-56.
[5]Egli GE,Egli NS,Newton M.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breast feedings on milk production [J].Pediatrics,1961,27:314-317.
[6]黄美凌,冯健怀,梁丽霞。母婴同室443 例产妇需求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 封三
随着现在不断变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产科护理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在孕产妇住院治疗中,除了提供日常方面的照顾,产科护理重点是提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对父母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帮助他们尽快接受新生,适应新角色[1]。孕产妇和婴儿床旁护理作为新的产科护理新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是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我院就实施床边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6月至 2014年6月间产科病房分娩的230例产妇,将母婴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15例。 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均无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躯体疾病,试验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的方式,主要内容是臀部护理,早期接种疫苗,触摸,和新生儿沐浴等护理、通过“一对一”的形式来完成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护理人员边讲边操作,并要求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教学内容包括:换尿布,新生儿脐带护理,新生儿触摸,避孕和产后检查,新生儿的免疫接种,新生儿常见的生理表现及其处理方法,产褥期多个并发症的治疗,产后营养,产后乳房护理方法,技术以及母乳喂养的好处等。观察组母婴每天接受一次医院床边护理,护理大约30分钟每次[2]。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每天送新生儿到专门的婴儿淋浴房进行新生儿触摸、脐带消毒等护理,同时接受预防接种。通过集体讲解以及每天10分钟的视频录像方式的健康教育方法,两组妇女讲解的内容一致。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和满意度问卷,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调查。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包括以下项目:新生疫苗接种,产后避孕和复查,新生儿常见的乳房护理方法,常见的生理临床表现和对策,产后并发症的处理措施,产后营养活动,母乳喂养等15个问题,评价指标为正确率。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研究项目:健康教育、护理服务技术,护士服务态度满意度方面,每个项目包括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三个选择。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包括触觉、肚脐护理和沐浴三个方面,每个操作的总分是100分,低于60分为没有掌握,60-79分大师部分掌握,80分以上为掌握[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采用SPSS 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 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 95% ,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 90% ,观察组产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正确率为94% ,对照组为72% ,故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讯作者:杨西萍
【摘要】 目的 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状与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9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2%,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结论 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防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母婴同室; 新生儿; 院内感染; 护理
新生儿室有效的管理对降低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了进一步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笔者对2009年1月~12月在本院住院的1875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09年1月~12月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187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诊断参考文献[2]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新生儿感染情况 1875例新生儿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12%,其中呼吸道感染1例,占4.76%;皮肤脓疱疮18例,占85.71%;脐部感染2例,占9.53%。
2.2 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 21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2.3 新生儿出生时一般情况与感染关系 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孕周28~37周,阿氏评分在0~7分及低体重的新生儿其感染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本组住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2%,明显低于文献[3]报道,这可能与胎儿周期较足,医护人员操作较规范,健康教育的开展,病室环境卫生较佳等因素有关。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正常新生儿(P<0.01),说明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本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与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易致局部感染有关。
3.2 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原因
3.2.1 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首先母婴同室病房陪护人员多,探视人员杂乱,产妇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怕风,关闭门窗,使室内空气不流通。其次与医护人员也有关系,如医护人员的查房及各种护理操作等,由于走动带动气流,许多致病微生物附在尘埃或飞沫上,随空气流动而气扬,造成空气污染。
3.2.2 工作人员的手污染,医护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如果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洗手,则病原微生物有可能通过手而传播给新生儿。
3.2.3 婴儿用物消毒不严或混用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如婴儿被套、衣服、尿布等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薄,执行制度不严格,使婴儿用物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感染。
3.2.4 新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免疫器官发育尚未完善,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抵抗力差,容易受病原体的侵袭,而早产和窒息时各种介入治疗等危险因素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4]。
3.3 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对策
3.3.1 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 笔者所在医院成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科,配专职监控人员,每月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各种微生物的监测情况,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3.3.2 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认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预防院内感染知识,观看有关录像,针对母婴同室的特点,及时制定控制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利用消毒、灭菌、隔离等主要手段,切断其传播途径,以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洗手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3.3 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管理 严格陪护探视制度,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有关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知识,减少探视人员,严禁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病患者入室探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做好清洁,定时开窗通风,病房内定期消毒,不定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的微生物监测。患者出院后,床单无用物要进行彻底消毒,病房用紫外线照射。地面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刷洗。对从事母婴保健的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凡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一律不得参加母婴医疗护理工作。
3.3.4 提高母亲卫生意识,减少院内感染率 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同时要提高母亲的卫生意识,防止发生院内感染,如母亲喂养前须认真洗手,清洁,母亲内衣应勤更换,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并须阳光曝晒,以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母亲患感冒时戴口罩,减少陪护人员,病房通风良好,定时空气消毒,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3.5 加强新生儿护理 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应勤换尿布,避免污染脐部,每日常规处理脐部,发现污染及时更换。并注意皮肤皱褶处和外阴清洗,做好脐部,五官的护理。
3.3.6 做好新生儿用物的消毒工作 新生儿每天在经空气、地面消毒的婴儿浴室进行淋浴一次,并坚持一人一室一浴巾,新生儿用过的被服进入带盖的桶内,并单独清洗晾干送高压消毒,特别是对皮肤感染的新生儿,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 小结
由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进行有效的院内感染控制十分必要。母婴同室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护是广大医护人员日常重点的工作之一。只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病房管理,并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就一定能够有效控制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大大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及控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73-1375.
[2]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74.
[3] 黄艳.住院母婴同室感染136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6):526-527.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音频播报
母婴同室是新生儿出生后24h都与母亲在一起,可以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减少产后出血,增进母子感情,利于婴儿的心智发育。随着母乳喂养及母婴同室的普及,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安全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1]。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产妇及家属缺乏科学育儿知识[2]。我科自2012年以来,除了包干护士面对面健康宣教以外,并采用晨晚间音频播报的形式进行新生儿安全知识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简诉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共分娩新生儿2568人,有404个新生儿出生即转转入新生儿科。产后1~2d因发现心脏疾患者8例,新生儿黄疸指数高21例专新生儿科治疗,余2135个新生儿均实行母婴同室。
1.2方法 每天定时由值班班护士通过晨晚间音频播报进行新生儿安全知识宣教,宣教内容如下:
1.2.1每天早上8点钟之前为宝宝哺乳,8点钟之后停止哺乳,防止新生儿沐浴时吐奶引起窒息。宝宝沐浴30min后可以哺乳,哺乳时请各位妈妈采取正确的哺乳方式。宝宝吃奶后取头高臀低位环怀抱宝宝,轻拍宝宝后背5~10min,拍背时要面向宝宝,防止发生溢奶。宝宝睡觉时请将宝宝放在婴儿车里侧着身子睡觉,床栏两侧勿遮挡,将宝宝放在家人的视线范围之内,便于及时发现宝宝吐奶,及时处理,同时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或护士。
1.2.2为了宝宝的安全,不要将宝宝一人安置在病室,宝宝在哪里家属跟在哪里,宝宝沐浴时工作人人员会出示接婴证,家属在沐浴室外等候,不要相信陌生人或者所谓的催乳公司人员,若确有需要离开宝宝,请室友看护或及时告知责任护士寻求帮助。对可疑陌生人及时告知值班护士,防止宝宝被盗。若发现宝宝被盗,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或护士,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您的问题。
1.2.3为了防止新生儿被换或抱错,我们每个宝宝实行双手腕带制度,即宝宝左右手腕均带有写有宝宝出生信息的粉红色手腕带,那是宝宝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取下,若有遗失及时请值班护士补带。
1.2.4宝宝夜间哺乳时,各位妈妈取坐姿哺乳,严禁躺着哺乳,防止堵塞宝宝鼻孔引起窒息。宝宝吃奶后,将宝宝放在婴儿车内,侧着身子睡觉,不要与家人同睡在病床上,防止宝宝被压或坠床。
2结果
通过实行音频播报的形式宣教新生儿安全知识,降低了新生儿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了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安全意识,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保证了新生儿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3讨论
3.1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安全意识并积极配合护士做好新生儿安全管理[3]。记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根据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其痕迹就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中呈现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的到及时加工或复诉,就转入长时记忆。包干护士面对面的宣教,让初为人父或人母的产妇或家属感受到的是一种感觉和短时形象记忆,遵循记忆的原理,应用音频播报的方法,让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同时发挥作用,增强和巩固了产妇及家属的记忆,达到遵循和配合的目的。
3.2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通过两种形式的宣教方法,让产妇及家属掌握了正确的新生儿护理方法,减少了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增加了产妇及家属的安全感及信任感。
3.3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音频播报的方法减少了护士对同一产妇不同家属做宣教的次数,减轻了护士不良情绪的发生,把更多的时间为患者做好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潘秀娟产科母婴同室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1,09:4572.
【关键词】 护理干预;艾滋病;母婴传播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090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由感染HIV病毒引起的, HIV病毒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使患者身体机能严重下降, 进而患上各种危险性疾病, 死亡率较高, 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疾病[1]。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其中母婴传播是指感染了HIV病毒的产妇在妊娠期、分娩期、喂养期将HIV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或胎儿[2-5]。在我国, 艾滋病产妇逐年上升, 因母婴传播而感染上HIV病毒的新生儿也在逐年上升, 因此, 降低新生儿HIV的感染率和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中, 给予114例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实施护理干预, 在降低母婴传播HIV病毒的感染率上,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14例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30.26±5.24)岁;初产妇100例, 经产妇14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78例, 高中以下36例。所有产妇均已确诊为艾滋病患者, 且均排除其他心血管类疾病及精神病, 以上产妇均知晓并同意配合此次研究。
1. 2 护理方法
1. 2. 1 产科干预 有研究表明, 艾滋病产妇进行阴道分娩新生儿, 感染HIV病毒的几率较大, 而剖宫产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染HIV病毒的几率。产前为所有产妇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查, 并为其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 但原则上尽量说服产妇选择剖宫产, 尤其是已经破水的孕妇。对于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在分娩时长上要尽量缩短产程, 分娩过程中, 若胎儿露出头部, 则需要马上对会阴处进行保护, 并将胎儿口鼻内的羊水及分泌物全部挤出, 用吸球吸出胎头的羊水[6, 7]。用聚维碘酮原液对产妇进行会阴抹洗, 从而减少病毒的含量和感染机会。
1. 2. 2 饮食护理 产前给予HIV感染的产妇铁剂、叶酸、锌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补充, 在保健药物方面也可以给予适量的服用, 在孕期要确保产妇食用到高营养的食物, 严禁产妇有吸烟、酗酒等行为。产后考虑到母乳喂养会增加HIV病毒的传染性, 而混合喂养会使新生儿稚嫩的肠道引发损伤和炎症反应, 这也会导致HIV病毒的传染几率增大, 所以综合考虑, 给予新生儿人工喂养的方式[8, 9]。护理人员需要指导产妇及其家人进行合理的人工喂养, 教给产妇正确配置奶粉的方法及添加辅食的方法, 同时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
1. 2. 3 健康宣教 所有护理人员对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均做到尊重且保密的原则, 对所有产妇进行健康宣教, 告知其HIV病毒的鞑ネ揪叮 对产妇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有关阻断母婴传播的健康知识。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较长, 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母婴传播在产妇妊娠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 如宫内传染, 是由于HIV病毒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血液当中从而使胎儿遭受感染[10, 11];分娩传染, 是指在产妇分娩过程中HIV病毒通过血液或其他分泌物接触到新生儿的皮肤导致感染;喂养传染, 顺利生产后产妇通过乳汁对新生儿进行喂养, HIV病毒通过乳汁感染新生儿。所以在整个妊娠及生产过程中,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其地注意, 一定要使产妇及其家属详细了解HIV病毒的传染途径, 并配合好医护人员的工作, 使产妇得以顺利分娩并降低新生儿HIV病毒的感染率。
1. 2. 4 心理护理 艾滋病产妇不仅是母亲的角色更是HIV病毒感染者的角色, 这两者相互冲突相互矛盾, 导致产妇的内心极其脆弱和不稳定。抛开HIV病毒携带者的身份, 正常产妇长期在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对胎儿的健康也极其不利, 因此, 给予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心理护理很有必要。护理人员应耐心细心地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 让其放松心情, 引导其说出内心的想法, 为其答疑解惑, 鼓励其勇敢面对, 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运用礼貌并且文明的语言, 任何含敏感的带歧义的词语尽量不要使用, 在征得主治医师的同意下, 可带产妇到室外进行活动, 呼吸新鲜的空气, 能使产妇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并告知产妇家属不要有与产妇发生争执或刺激产妇等不利于胎儿成长的情况发生, 所有护理人员应站在朋友的角度帮助产妇认识自己的疾病, 消除内心的恐惧,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母亲的角色[12-14]。
1. 3 观察指标 给予新生儿各项生命指标进行检查, 并在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给予P24 抗原定性检测, 新生儿出生18个月后进行HIV抗体检测。观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结果。
2 结果
114例确诊为HIV病毒感染者的产妇, 7例为阴道分娩, 107例为剖宫产, 经过护理干预后, 所有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给予P24 抗原定性检测, 均为(±), 18个月后对所有新生儿进行HIV的抗体检测, 均为阴性, 且一切生命体征均正常, 所有剖宫产产妇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艾滋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但患者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却不够全面, 所以能够主动到医院进行就诊和检查的患者少之又少, 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艾滋病孕妇[3, 15]。若顺利生产的新生儿被感染上HIV病毒, 那对其的一生都是不公平的, 一位携带HIV病毒的新生儿对其家庭也将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所以降低HIV病毒在母婴传播中的感染率是当代医护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16-18]。
本文研究中, 给予114例艾滋病孕妇实施护理干预, 从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产科干预、饮食护理4个方面进行高效、贴心、全面的护理, 使114例艾滋病产妇都顺利产下新生儿。其中, 7例产妇为阴道分娩, 107例产妇为剖宫产, 经过护理干预后, 所有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给予P24 抗原定性检测, 均为(±), 18个月后对所有新生儿进行HIV的抗体检测, 均为阴性, 且一切生命体征均正常, 所有剖宫产产妇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给予艾滋病产妇高效、全面、贴心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HIV病毒的感染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彩花, 姜树勤, 严秀芹. 综合护理干预在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价.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4):181.
[2] 杨科, 韩鸿玉, 蒲代芬.艾滋病母婴传播人工阻断干预效果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29):4697-4700.
[3] 兰莉. 护理干预在7例艾滋病母婴阻断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20):107.
[4] 孙定勇, 王奇, 樊盼英, 等.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6):429-432.
[5] 杨梅, 牟鸿江, 赵鸿, 等. 2006~2011年贵州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分析.中妇幼保健, 2014, 29(1):10-12.
[6] 姜会芝. 护理干预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 中外医疗, 2011, 8(18):305-306.
[7] 黄美华, 盘兰姣, 梁德雄.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护理干预. 医学文选, 2006, 25(4):787-788.
[8] 孙鹏燕. 母婴阻断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1, 18(7):26-27.
[9] 王倩.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工作中的随访干预效果分析. 医药, 2016(9):00324.
[10] 陈文馨, 蒋若娟, 陈烨. 贵州省盘县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效果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8):4013-4014.
[11] 陈莉艳, 赖静, 李瑛. 医院产后延伸服务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作用的研究.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1, 20(s3):179.
[12] 廖国平, 刘晓明, 沈锦红, 等. 清远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的认知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 36(7):887-890.
[13] 黄美华. 护理干预对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影响. 心理医生月刊, 2012(6):188-189.
[14] 刘悦晖. 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预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干预效果研究.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11):1541-1542.
[15] 王祥.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14):418.
[16] 彭筱凤. 护理干预在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喂养中的作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26):3356-3357.
[17] 苗凤云. HIV阳性产妇1例的护理体会. 淮海医药, 2008, 26(2):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