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城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城市规划要建立生态环境,就必须解决我们城市中所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内容正在不断充实,通过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生态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1.1城市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情况,给城市以准确的定位,实现区域和区域间各类资源互补、协调发展。(1)水资源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城市亲水空间,开发节水技术,保护饮用水源,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统,保护水生物种多样性;(2)能源规划,节约减排,提倡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风能、水能,开发绿色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3)土地规划,应全面考虑土地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健全土地规划利用体系;(4)交通规划,发展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控制燃油汽车在城市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5)绿地规划,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范围,提高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1.2城市人居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突出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社区生态建设,创造和谐人居环境。(1)生态景观,既要加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也要强调历史文化传承,充分发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其符合城市文化和人居环境需要;(2)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绿色GDP的要求,建设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3)生态建筑,采用节水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透技术、环保材料技术,增加人居环境适宜度;(4)生态教育,生态城市需要人人参与,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普及生态城市知识,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组成要素
2.1社会生态化
生态城市规划中人们必须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态文明得到全社会倡导和遵守;消费模式日趋生态化,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成为自觉行为;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且能自动调谐;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城乡交通便捷安全。具有以上含义的生态城市(地区)已远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人类生态,也标志着人类传统的唯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进入一个复合生态发展模式的新境界。
2.2经济生态化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生态农业的全方位实施;实施工业的清洁生产,从改进生产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维护、综合利用等生产和服务的全环节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大面积推广生态化交通方式、生态化旅游方式和生态化住区方式,以节能、节水、无污染、高舒适度为目标具有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自然空调技术、雨水收集和污水资源化技术、环保建材等的生态建筑和环保屋普及发展。
2.3环境生态化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发展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保护好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有良好的区域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合理地利用好各类土地,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灌、草的合理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获得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三、加强生态城市规划的措施
3.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上文笔者已经阐述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3.4注意城市缓冲性公共空间的规划
城市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厂房,还需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空间来为紧张的生活缓冲,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只是注重对城市的公共广场、绿地等进行了规划安排,而对城市的周边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地带更应深入的研究,使这一地带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3.5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环境的污染,废水废气的增加以及固体垃圾的堆积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建设生态环境的城市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年.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ncept into the city of city planning design of swee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the status of the power pla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
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2)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①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②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
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下一轮国际间竞争越来越成为生态环境问的竞争。城市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加强生态城市规划,是顺应时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旦生态与环境失衡,最终受到影响损害的是人类自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由此带来了各种生态问题,从而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战略规划中。建设生态城市,就应在规划中严格遵循“生态优先、转变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落脚点,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和谐、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1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有:①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人类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数量与结构应符合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严格控制大型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减轻“城市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达到天人合一、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②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有足够的自我调节余地,在可接受范围内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城市生态系统。③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将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2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城市,应从规划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众多,主要可分为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人居规划。
2.1 城市区域规划
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情况,给城市以准确的定位,实现区域和区域间各类资源互补、协调发展。①土地规划,应全面考虑土地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健全土地规划利用体系;②水资源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城市亲水空间,开发节水技术,保护饮用水源,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统,保护水生物种多样性;③能源规划,节约减排,提倡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风能、水能,开发绿色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④交通规划,发展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控制燃油汽车在城市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⑤绿地规划,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范围,提高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2.2 城市人居规划
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应突出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社区生态建设,创造和谐人居环境。①生态建筑,采用节水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透技术、环保材料技术,增加人居环境适宜度;②生态景观,既要加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也要强调历史文化传承,充分发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其符合城市文化和人居环境需要;③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绿色GDP的要求,建设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④生态教育,生态城市需要人人参与,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普及生态城市知识,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3 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企业布局在城市或城市周边,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有待控制,生态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湖泊缩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废渣堆放、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显性与隐性损失,影响了预期经济指标的实现。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工业化因素、经济因素。在人口因素上,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造成人口控制难度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围湖造田、毁坏森林、过度开采等行为,超出了自然支付系统的支付能力与承载力;在工业化因素上,我国长期成为世界工厂,但工业化发展的层次较低,多以加工业为主,资本投入高,但产生污染严重。在经济因素上,各种短期经济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有许多自发性和盲目性,部分企业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带来了众多生态问题,加剧了“城市病”。
4 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生态城市系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物质、能量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要提高生态城市的规划水平,必然要加强对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
4.1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4.2 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4.3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4.4 加强城市生态评价
城市发展是人与自然作用的结果,任何城市发展都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应包括城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指标,通过专家和人民的评价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内容正在不断充实,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弥补由于人口、工业化和经济因素带来的生态问题,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通过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生态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从而为创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生态城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6~57.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生态系统
1 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
1.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科学内涵就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全、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城市的生态建设
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上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
2 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2.1生态规划
我国学者曲格平在《环境科学词典》中对生态规划作了如下定义:“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3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
3.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4.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规划;融合;生态化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建设和生态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生态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更多是关注城市整体的建设条件和区域间的空间配置,是一个空间资源分配和管理的过程,极少考虑环境问题,因此导致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出现了相背离的情况,城市的建设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生态环境的恢复又会对城市建设产生一定的阻碍。如何才能促进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巧妙融合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水平和质量呢?
1 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趋势。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有长久的发展历史,理论建构趋于丰富,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城市规划理论,不仅包括有关城市建设的构想,还包括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规划细节,在城市规划理论建构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城市的建设未来,并对城市今后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说明。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建构,是符合现代大众的心理诉求,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仅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旨在促进现代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必须要与生态规划的理念和运用协调统一,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摆脱传统意义上城市规划高于一切的理念和想法,促进传统城市规划的转型,推动现代城市规划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增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吻合度,并相应地找到二者的区别加以区分,解除误解和分歧,强调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价值。总之,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不仅是传统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更是现代城市发展条件下生态理论的发展要求。总之,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必然的。
2 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提出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重要理论不仅能够进一步地指导城市建设和规划,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生态化是现代城市价值观的具化,能够直白地体现出城市规划的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并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提高对城市生态服务系统的重视与关注,提高生态规划的倡导性和号召力,积极改变社会大众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强化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与此同时,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问题,要想促进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就需要充分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积极为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并有效结合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建设的方向,注意整个社会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综合性和交流性,动态渐进地推动整个城市生态化的进程。总之,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必须的。
3 从生态价值取向的角度谈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是生态价值取向的必然趋势和方针策略。生态价值取向,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普及地越来越广泛,基于生态价值取向的生态规划,带有明显的价值观的思想印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走势和发展要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生态价值取向为依托,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和措施,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态发展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整体走向。如果没有生态规划,城市规划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进行强度融合,形成系统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齐头并进,以生态规划的理念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以城市规划的思路提高生态规划的有效性,弥补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和缺陷,强化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推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生态价值取向去衡量现代城市规划,就是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以生态规划为城市规划的关键内容,构建成绿色化、天然化、生态化的城市规划蓝图,提高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和时代感,满足时展的环境要求和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总之,从生态价值取向的角度看,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是注定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重视城市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向和必然趋势。但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城市化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生态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我国今后要走的必然道路。因此,将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巧妙融合是当今社会的必经之路,只有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城市化建设的生态化,才能满足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改善环境恶化的现状,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4(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 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2)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4)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社会生态规划。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虽然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我国城市化水平仅达 25%左右,处于起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前沿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许多省市都提出了“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的口号和目标,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符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调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机能。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城市,呈现城市的特色和面貌,是自然和人工环境完美地结合,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也为外地来客留下极为深刻的城市印象,就必须做好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案。
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思想的前身是同样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协调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确保资源平衡和资源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城市生态规划从产生、发展演变到高级阶段——生态城市规划、都运用了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原理,在深入研究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广义生态层面上对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进行更高层次,更完善的全面规划,实现生态城市的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立体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及内容
2.1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循环再生性。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3)区域分异性原则。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市类型等,制定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
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这是核心所在;其次生态城市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故需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匹配,生产力布局,人工、自然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最后强调层次性,城市一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2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四个层次:
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
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
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旨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
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
规划内容的重点为:
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
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布局和资源匹配;
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
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
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
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的涵养;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
完善的管理机制。
生态城市规划
3.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规划要从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借用”或“引用”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3.2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3.3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建设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同心圆式形态;而是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式;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从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的发展方向。
3.4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绿地规划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只求在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项硬指标。而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不同城市的绿地总量、布局等,常常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因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生态的平衡关系。
3.5加强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件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的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质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种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空间。
3.6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结语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做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1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1.1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这是核心所在;二是生态城市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区域,故需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匹配,生产力布局,人工、自然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三是强调层次性,城市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
1.2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二是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三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旨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四是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
规划内容要点为:(1)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2)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3)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4)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5)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6)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的涵养;(7)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8)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9)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10)完善的管理机制。
2 生态城市的规划
2.1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观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地形、气候等,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2.2 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2.3 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建设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原基础上向四周扩伸,规划界形象的称为“摊大饼’,即同心圆式形态;二是原基础上形成一城多心的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式,达到地区全力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从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其优势有:(1)将城市分解成若干具有一定职能的组团单元,组团之间留有明显的绿色空间,拓宽了城市和自然界的接触面;(2)工作生活尽可能在组团内就近解决,形成相对独立平衡的“工作――居住――学习――休憩――社会活动综合区”,克服了钟摆式交通;(3)富于弹性和开放性,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绿地规划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只求在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项硬指标。而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不同城市的绿地总量、布局等,常常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因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生态的平衡关系。
2.5 加强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
2.6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2、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2.1社会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2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3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4复合生态原则
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3.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 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3.3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 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要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我们还有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3.4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城市内外环境的设计。在城市层面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具体到更小尺度上应涵盖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绿色容积率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生态量度。近些年,规划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色生态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绿色容积率,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3.5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例如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绿色工艺主要指那些耗能比较低、耗材比较少、不产生废弃物、没有污染、没有公害、可以全面运用每种能源的工业生产工艺;而绿色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回收加以重复的利用以及可再生利用、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的运用于工业的产品),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例如对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还能在建筑中运用隔音和隔热等方法。
结束语
总之,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要求,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提高现代城市环境质量,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