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海洋水产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水产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水产研究

第1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牡蛎俗称海蛎子,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除了可食用外,牡蛎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内湾和近海水域藻华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基因组学发展迅速,影响越来越大,几乎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山东海洋科技人员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基因的开发和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长期研究海产动物遗传与育种研究,特别关注牡蛎等海洋贝类性状的遗传基础和改良方法研究。2008年5月,张国范研究员和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郭希明博士联合组成了一支国际牡蛎基因组研究团队,正式发起国际牡蛎基因组计划,拉开了我国水产养殖动物首个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序幕。

研究人员针对牡蛎基因组的高杂合度问题,开发了短序列片段拼接新算法,开辟了分级组装新手段,为高杂合度物种的基因组测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技术。2010年7月,绘制完成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的基因组图谱标准。2012年9月19日,研究组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基于多组学方法揭示的牡蛎对潮间带逆境适应分子机制及贝壳形成复杂性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水产养殖研究成果首次以长篇论文形式登上该刊物。

第2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前述的数值求解过程只适用于计算区域中单元和节点完全淹没完全是湿的情况,但是在天然海湾处往往存在大片的潮滩和沙脊,它们随着水位的涨落时而淹没时而露出,相应的水域面积也随之增大或减小,水边线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在进行非恒定浅水模拟时,由于水位的变化使得计算域也在不断的改变,导致计算不能按照上述过程顺利进行,必须引入动边界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限制水深法处理动边界问题,先定义限制水深limith1=0.01,limith2=0.05,根据此限制水深将计算域内的所有控制体单元分为干网格单元(网格水深<limith1),湿网格单元(网格水深>limith2),半干网格单元(limith1<网格水深<limith2)三种类型,分不用工况将偏微分方程组进行转化求解。

二、青堆子湾海域潮流场及营养盐输运模拟分析

青堆子湾位于辽东半岛黄海北部庄河市境内,东为南尖半岛,西为黑岛半岛所环抱,全湾总面积156.8km2,注入该海湾的河流主要有湖里河和英那河,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湾,从而使滩涂不断向湾口淤涨延伸,每年淤涨约百米,导致青堆子湾出现干滩面积达130km2,占总面积的83%,湾内大于零米水深水域面积26.8km2,岩礁面积1.8km2,湾口水深2.3m。海底地形坡度为0.05~0.1%。由于全湾水域清洁,水质较佳,营养盐丰富,适宜养殖。湾内主要为农渔、盐渔、植苇等产业,滨海低地修筑港池养殖对虾、海参等。因此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青堆子湾成为黄海北部唯一的以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的海湾。周边重点排污的除了河流还有青堆子湾入海口和鞍子山潮沟等的重点养殖区排污口。本文以非恒定流潮流场的模拟结果为背景,以半交换时间为指标计算了青堆子湾的水体交换能力,建立了青堆子湾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对流扩散模型,对仅考虑四个重点排污口情况下,对海域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测站的位置和排污口排污量的大小。初始条件:水动力模型初始条件:初始水位、初始流速均为零;水体交换模型初始条件:COD,DIN湾内的初始浓度设为1,湾外设为零;水质输运模型初始条件:COD,DIN的初始浓度取为零。边界条件:水动力模型边界条件:水面边界:通过风引起的剪应力来描述为:计算了水体的半交换时间来分析青堆子湾的水交换规律,可见整个湾平均水体半交换时间为6.5d,水体交换能力在湾的不同区域存在差别,湾口开放活跃区水交换能力最强,最强处仅为0.6d;湾中央较强,从中部到湾顶的极浅水区半交换时间逐渐加长,湾顶呆滞区最弱。另外,青堆子湾口宽度相对于湾内纵伸来说并不狭窄,也能说明该湾水动力输运条件良好,与前述的水体交换能力模拟结果一致。青堆子湾湾浅水阔,而且湾顶有大面积潮滩,水流较缓,导致污染物大部分在排污口附近的湾顶处富积,在本计算海域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经过11d后其浓度分布达到稳定状态,取第22个潮周期的浓度场输出作为模拟预测浓度场,限于篇幅,给出两个典型时刻的浓度场分布状况。综合分析可知超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GB3097-1997)[8]的最大包络图面积为1.22km2,等效半径为623m。同时根据无机氮及化学耗氧量的浓度场模拟结果亦可知,即使排污口附近的水质也未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不会对海洋水产养殖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可见本文数值模拟方法可为海洋水产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方法,可为海域环境整治提供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三、结论

第3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韩国是个三面环海的半岛国家,国土面积仅9.9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狭小造成韩国资源形势比较严峻,自然资源严重不足。韩国沿岸线长2.4万公里,沿海岛屿有3000多个,受其管辖的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面积约为44.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国土面积的4.5倍。因此韩国非常依赖海洋资源。

一、韩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

为了实现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韩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海洋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韩国政府在各个层面都对海洋经济加大资金支持,具体的资金投入如下表所示:

表1 2008年韩国海洋水产部预算列表

注:数据来自于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

1、为促进渔业资源的增殖,增加水产收益,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韩国政府加大了对渔业的资金投入,包括兴建海洋牧场、投放珊瑚礁、放流鱼苗等。韩国海洋水产部从1998年开始启动的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共240亿韩元。

2、为了振兴远洋渔业,2006年,韩国提出截止2013年投资2655亿韩元加强远洋渔业竞争力方案,将远洋渔业培育成主导21世纪的海洋核心产业。

3、加快港口建设,总投资590亿美元,计划用12年时间将韩国港口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枢纽港口。

4、加大对海运业的扶持力度,2009年上半年,由证券银行协助政府和民间共同筹募4万亿韩元(约合30亿美元)的基金,购买100多艘船只资助继续运营的海运公司,促使企业进行结构调整。

5、加大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已把发展海洋科学事业作为国家在21世纪进入科技先进行列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推进。

(二)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陆海一体化的海水养殖渔业设施。陆海一体化的海水养殖牧场可以实现海水养殖空间和设备费用一效率管理的最大化、苗种供应和海水养殖环境的有机结合。

2、促进水产品交易。扩建产地、消费地流通设施及直接交易基础设施,完善水产品交易物流网,建设水产品流通信息设施的标准化,积极建成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

3、完善港口建设。通过《东北亚航运枢纽》计划,加强釜山港、光阳港等9个港口的建设,计划于2011年前新增63个泊位,并增加重吊和堆场设备。将港口的信息系统改造成互联网数据系统,通过互联网数据中心向承运人和托运人提供更加快捷、低价的最新信息。

4、实现海运经营世界化,扩大以大型集装箱为主的远洋航运船队。大力开辟国际新航线,建立综合物流体系和面向世界的航运网、综合海运信息网。

5、完善海洋旅游配套设施。依托政府、地方自治和民间等多种资本支撑,综合开发海滨及海域资源,积极完善海上交通服务设施,韩国开通了高速铁道等改善交通环境,促进沿岸、渔港、渔村的联合开发与利用。建设海上公园,保护秀丽风光。发展渔村体验旅游,扩大海滨亲水港湾空间,拓展海洋文化体验空间,促进沙滩文化旅游。

(三)在财政上给予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

1、为促进远洋渔业的持续发展,把远洋渔业发展成为远洋产业,为确保保护远洋渔业的竞争力,进行关税调整。其中对于鳕鱼、金枪鱼等5种重要鱼种的关税调整,维持在最大限度。

2、为增强港口的竞争力,对进驻自由港区的外商提供税收的优惠政策。对进入该区域的外籍企业给予免税。按照不同的投资额和企业类型,最少的能够享受3年100%的免税待遇,最长的能够享有15年100%的免税待遇。

二、韩国海洋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21世纪,海洋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由此各国都制定各项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综合分析韩国的海洋经济财政政策后,对我国海洋经济财政政策的启示如下:

(一)建立统一的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部门,保证财政政策制定、执行的高效率

从韩国海洋经济管理的经验可以了解到,随着综合管理机构的设立,能够将分散的管理体制加以综合,在法律、政策、国民海洋意识提高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因此,中国应积极慎重的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在构建综合海洋管理体制时,借鉴韩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经验与教训,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海洋管理特点、与周边国家和谐共处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保障财政政策的高效执行。

(二)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海洋经济投入体系

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可以吸引私人投资,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在税收、收费等各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外资本投资于我国的海洋经济。

(三)在财政政策制定中,注重对海洋科技的投入,科技兴海

海洋开发离不开海洋高科技手段。技术创新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同步进行,仅凭借企业自身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为使海洋科技资源通过海洋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等活动变成现实的科技生产力,需要以强大的海洋经济、产业实力为基础,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充足稳定的海洋研究开发经费。增加海洋科技投入是海洋科技实力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四)制定财政政策注意海洋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决不能先污染后治理。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在提供财政优惠政策时,不能一味只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要努力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体现在限制近海渔业发展、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严格的近海污染防治政策等方面。

(五)制定财政政策,促进我国海洋经济信息建设

信息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海洋航运业、港口等,物流信息是港口物流高效发展的前提。因此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信息网,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时也应完善渔业的水产品交易信息网等,为渔民提供便利。

(六)财政政策的制定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海洋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海洋经济产业,更是重要的第三产业,我们应加快脚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海洋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

第4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 海洋产业 产业关联度 海洋三次产业

一、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国海洋经济已形成 29个产业,它们是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十二五”规划指出海洋经济将成为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海洋主要产业发展进行关联度分析,选取2001-2006年的数据,将前12类海洋产业全部纳入分析中,其中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合并为一个产业,即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

二、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设有m个时间序列,即:

……,t=1,2,…,N

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m个序列代表 m个因素。

另设时间序列:

,t=1,2,…,N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而上述 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原始数据变换。各因素的量纲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时数值的数量级相差悬殊。采用均值化变换,即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

第二步,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序列记为{X(t)},子序列记为{Xi(t)},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ρ 称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计算关联度。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度以这两个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计算,即:

第四步,排关联序。将 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着大小顺序排列,组成关联序,记为{X},直接反映各个子序列对于母序列的优劣关系。

三、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各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进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海洋年鉴和文献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关联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从结果看,11 个海洋产业与海洋总产值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洋水产、沿海造船、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与海洋水利、海上油气、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药物、海洋盐业和海滨砂矿。

(二)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 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步骤进行关联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国海洋三次产业之比 单位:亿元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关联序:X3 >X1 >X2

从分析结果看,海洋产业总产值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第一位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

从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1年海洋三产之比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产之比却变为14.0 :42.0 :4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为 14.0%,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 17.2%上升为 42.0% 。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虽然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仍然大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来看,根据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若按照与海洋总产值关联度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滨海旅游第三、 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气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药物第九。这说明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海洋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依然较低,海洋经济发展受海洋灾害影响仍然较大。

(二)应对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力度

要从调整这些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增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贡献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根据我国沿海各地区的特点积极扶持,实现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沿海旅游业要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进行海陆结合,在海岸地带和岛屿上建立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针对海洋油气产业,重视对老油田的技术改造,加快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上游产品,开拓下游产品,提高海洋石油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积极培育未来海洋产业

海洋未来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积极支持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实施产品带动战略,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开发技术先进、效益高、出口创汇能力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支柱产品,培育出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

[2]吴凯等.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6).

第5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1 海洋经济的界定及内涵 

1.1 界定 

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经济的定义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 

从理论与实践研究角度而言,科学界定海洋经济的概念及范畴至关重要。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洋产业为载体,以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结果。海洋资源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海洋及滨海的物质资源(如生物与矿物)、空间资源(如水体、天空及陆域)和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1.2 内涵 

从经济统计意义上来说,海洋产业就是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产业系统,通常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海水及海岸种植与养殖业、海岸林业、围海造田等;第二产业主要是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石油与天然气业、海洋及滨海矿业、海洋食品及制药工业、海洋能源工业、临港工业等;第三产业主要是海洋交通运输、港口服务、海洋与滨海旅游,以及为海洋开发服务的海洋科教、信息、环保、监测、防灾业等。海洋产业也可以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服务业。 

2 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随着陆地可开发资源的不断减少,开发海洋资源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经济竞争的关键。海洋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必争之地,发展海洋经济已成全球大趋势。18世纪,英国借助海洋历经百年发展,最终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沿海工业化城市带,一条是沿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另一条是沿西海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依托海洋,发展以海外贸易为主体的海洋经济,成功地带动区域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跑者。20世纪50年代,日本以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为纽带发展临港工业,形成东京、神户、名古屋等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兴起,均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海洋经济。 

《2013—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显示:2003—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 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 

3 盘锦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发展现状 

盘锦海洋资源丰富,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开发较早。海洋水产是盘锦的传统产业,近海捕捞已有100多a的历史。滩涂养殖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水产业的主要支柱。1998年新建的盘锦港运营后,海洋运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盘锦红海滩被选为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发行的《美丽中国》普通邮票中的美景。目前,盘锦红海滩旅游胜地已全国闻名。 

海洋经济发展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向海洋要资源、要速度、要效益已成为共识,港口经济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港口城市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看,推动工业产品结构、市场流通结构、海洋捕捞作业结构、海洋养殖结构、初级产品与精细加工产品结构的策略正在优化升级。 

3.2 发展方向及趋势 

3.2.1 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增长 目前,盘锦的海洋经济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科学技术成为海洋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现代海洋经济依托现代科技成果,构建知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海洋经济。在海洋经济范畴中,盘锦尚有多项产业没有开发,属于空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水产品深加工及浅海渔业养殖等当为海洋经济的主攻方向。 

3.2.2 借助海滨旅游发挥资源优势 盘锦拥有世界第二大的芦苇湿地,有具有天下奇观之称的红海滩及蕴藏无数水中珍品的蛤蜊岗等,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天然资源。 

根据资源特点,可以突出两个主题:一是苇海休闲度假游。在芦苇湿地中建设休闲度假村,游客通过苇海迷宫、赏鸟游滩等系列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感觉,同时呼吸新鲜空气。二是涉渔休闲运动游。通过提供钓鱼、采蛤、捉蟹等休闲运动,为游客创造缓解生活压力和工作疲劳的机会。 

3.2.3 利用对外开放加快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个完全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系统,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的发展实践证明,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内外市场及资源,这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突破口。盘锦也应借鉴以上沿海城市的经验,大胆尝试招商引资新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港湾资源、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境外更多的技术、资金、项目。 

3.2.4 通过适度开发确保持续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紧迫任务。海洋经济资源成分众多、因素复杂,多属自然资源,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盘锦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度、适量,不能超过生态阈值,这样才能保持旅游资源的高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宏祥.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工程技术,2016,1(6): 00258 

第6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关键词:带鱼;黄渤海;渔获量;变动

带鱼为中国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虽以东海为主产区,但也是黄渤海渔民主要捕捞的几种鱼类之一。1960年之后,黄渤海的渔获量先于东海出现急剧下降。明、清和民国时期,虽然它在某些黄渤海沿海县份中已经成为第一大海洋经济鱼类,但并没有出现类似1960年之后资源急剧衰退的现象。本文以地方志和水产档案为主要资料,从长时段探析黄渤海带鱼资源数量和渔获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1、文献记叙与区域分布

清代考据名家郝懿行在《记海错》中对“刀鱼”所指涉鱼类进行如下考据:“刀鱼体长而狭薄,银色鲜明,宛成霜刃,腹下攒刺若键。案《尔雅》云:‘、刀’,郭以为。《说文》:‘刀鱼九江有之’。今登莱人呼为林刀鱼,‘林’、‘’一声之转,是刀鱼江、海皆有,海中者无鳞为异耳。”1 “腹下攒刺若键”指的是腹骨极硬,结合其他体征,“刀鱼”即今之鲚鱼(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按郝氏考据名物,常以登莱物产对照经学中的名物,他根据有无鱼鳞,将“刀鱼”分成河产和海产两种,河产刀鱼即刀鲚,海产之鱼则为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又按《记海错》和《尔雅义疏》几乎同时撰写,但后者中的记叙与前者不同:“今海中亦有林刀鱼,色白如银,身形似刀,而大者长余五六尺,与鱼有为异耳。”2 “林刀”与“鱼”(鲚鱼)在体长和体色上差异明显;但鱼有须,则颇令人不解,可能的解释是郝懿行并未目睹长江所产之刀鱼。

直至今天,山东民众仍把“刀鲚”称为“毛刀鱼”或“篾刀鱼”,凤鲚称为“毛刀鱼”或“河刀鱼”,带鱼则称为“刀鱼”、“银刀鱼”、“牙带”或“白带鱼”。3 可见,包括郝懿行在内,民众是根据生物最突出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带鱼和鲚鱼最突出的特征是形体如刀,故刀鲚、凤鲚和带鱼被统称刀鱼;而在现代鱼类分类学中,刀鲚、凤鲚属鲱形目科,带鱼属鲈形目带鱼科,分属两科鱼类。

根据古代民众和现代鱼类学家的分类原则,将明、清和民国时期黄渤海沿海地区地方志中所记录的“刀鱼”,以自南迤北顺时针次序,列成表1,如下所示。

表1 明、清和民国时期黄渤海沿海地区地方志所记“刀鱼”

根据表1,明、清和民国时期带鱼和鲚鱼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兹分别论述之:

日照至黄县沿海地区 地方志对于这一地区带鱼记录颇多,明、清和民国时期带鱼捕捞成为这些地区主要的渔业经济之一。在这一地区有记录的11个县份中,只有莱阳和黄县记录鲚鱼,但其渔获量正如《莱阳县志》所说,“所产无多”,并非经济鱼类。

莱州湾和黄河口地区 带鱼是莱州湾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明、清和民国时期昌邑至化地方志多记录鲚鱼,只有万历《莱州府志》和民国《化县志》记录出产带鱼,这意味着明清时期这一地区渔民主要捕捞鲚鱼,对带鱼进行大规模捕捞则是晚近的事。

渤海湾地区 河北盐山县至玉山县位于渤海湾沿海,方志所记鱼皆为鲚鱼。明清两代不少内陆县份,如霸州、宝坻、香河、丰润和玉田等县,此鱼皆有出产,说明鲚鱼在入海河流中洄游距离甚远,资源数量甚为丰厚。

永平府地区 清代永平府沿海县份包括乐亭、滦州、昌黎和临榆等县,清代和民国这些地区志书明确区分了带鱼和鲚鱼,其中带鱼出海,鲚鱼则主要产于滦河。

盛京地区 清代盛京沿海地区为山海关至丹东一线。辽东湾绥中至营口地区,只出产鲚鱼。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则多记录带鱼。属鸭绿江流域的凤城和安东,鲚鱼出产亦多。

鲚鱼是一种在海陆之间洄游的鱼类,在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方志中,主要大河流域,如黄河、海河、滦河、辽河、浑河和鸭绿江等,都记录盛产此鱼,这与现代水产学家的调查一致。根据水产学家的调查,在济州岛附近越冬的带鱼,春季向黄、渤海进行生殖洄游,主要产卵场包括海州湾、乳山湾、烟台、莱州湾、乐亭-临榆沿海、盖平复州沿海以及庄河地区。1 地方志所记录的产区与上述产卵区完全相同,这说明历史文献在记录过去带鱼分布上是相当准确的。

2、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渔获数量和资源数量

在黄渤海沿海地区民众看来,带鱼是一种味美之鱼。表1记录中,康熙《日照县志》和民国《莱阳县志》记为“味佳”,乾隆《诸城县志》记为“鲜肥”,民国《牟平县志》和民国《沾化县志》记为“肉软味佳”。既是如此,渔民捕捞此鱼就有利可图。

乾隆《诸城县志》记录此鱼是当地春汛生产中产量最大的鱼类,其次才是真鲷,它们和鲳、白鲞、黄鲴、偏口、重唇、瓶角等鱼类,“春季偕等群至,若网户之秋收,木桴被海,商贾云集,逾月方罢”。胶州也是如此,“谷雨时网之,动以万计”。乳山湾和烟台也是带鱼产卵和索饵场,故民国时期莱阳“农家为常品”,牟平南海沿海“春季以此鱼为出产大宗”,带鱼出产时期同样是“春多秋少”。

莱州湾及其北面海区虽然为带鱼产卵和索饵所,但1930年代初带鱼并非最主要的经济鱼类。在掖县虎头崖海口1930和1931年进出口货物中,出口最多的鱼类为小黄鱼和黄姑鱼,此外尚有“鲅鱼、嘉吉、鲞鱼、刀鱼等,但为数无多”。掖县海庙后海口也是如此,1930~1933年小黄鱼出口17000000斤,带鱼只有190000斤,鲅鱼更少,只有47000斤。 2

秦皇岛外海是带鱼的产卵场,民国时期带鱼是当地一种比较重要的经济鱼类。民国《昌黎县志》卷四《实业志・渔业》记载:“春秋以偏口、、海虾、、鱼敏,入夏则、鲆、带、口鱼东、黄花、白脸,秋令则鲤后、海虾、鱼鲁、带等鱼为大宗”,但1930年代之前,“惟曩者囿于交通,销路不广”。新编《河北省志》第19卷《水产志》罗列了1936年以来河北省带鱼和小黄鱼的产量,如表2所示。

表2 1936年以来河北省带鱼和小黄鱼的产量 单位:吨

表2可见,1960年是两种鱼类产量变化的分界点。1951-1959年间,小黄鱼产量远远超过带鱼,1936年两种鱼类产量上的巨大差异则颇为怪异。《河北省志・水产志》附录了1936年张元第所著《河北省渔业志》,其中《本省重要水产物一览表》中黄花、刀鱼、鱼产量分别为1500000斤(合750吨)、4000000斤(合2000吨)和8000000斤(合4000吨),新编《河北省志・水产志》的数据来自张元第《河北省渔业志》。表1可见,河北省鲚鱼分布甚广,产量甚大,因此刀鱼应为鲚与带鱼的总产量。从鱼产量推测,刀鱼产量主要是鲚鱼的产量。

在奉天省,根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渔业商船保护局的报告,盘山厅出产鱼类之中包括“刀鱼”,其数目未详。复州渔获量最大的鱼类为“银刀鱼”,每年产量二万,其次为鳘子鱼,渔获量为五千五百。在金州,渔获量前六位的鱼类和产量分别是:海鱼十二万九千,鲨鱼十万,鲅鱼七万,银刀鱼六万一千,梭鱼三万一千、大口鱼三万。在庄河县,“刀鱼”是渔获量较大的一种鱼类,比如第一区石城头岛,渔获量最大的三种鱼类和产量分别是:扣鱼七千,刀鱼六千,鲅鱼五千。凤凰厅以梭鱼和银刀鱼产量最大,其中前者产量十一万一千,后者为六万。3 根据表1中对于“刀鱼”的辨析,复州和庄河所产刀鱼为带鱼,其他地区则为刀鲚,刀鲚是清末奉天地区相当重要的一种经济鱼类。

虽然18世纪之后,随着夏季降水量的增加,黄渤海地区记载小黄鱼的县份越来越多1,但从上述渔业商船保护局的报告来看,清末奉天当地渔民并未把小黄鱼列为最主要的捕捞鱼类,实际上,在辽东湾捕捞小黄鱼的人群主要来自山东。但到了1928~1929年,根据奉天渔业公司的统计,在辽东湾沿海,“其重要鱼类为黄花鱼、黄尖子鱼、梭鱼、鱼、鳘鱼、鲅鱼、海鲫鱼、鳞刀鱼、扁口鱼、海虾等”,石首科鱼类产量巨大。就是在安东至庄河沿海地区,以杂鱼产量最多(1500000斤),石首鱼排在第2位(250000斤),刀鱼和鱼则并列第三位(55000斤)。2 在1930年奉天渔业公司收获的鱼类中,产量居前十位的鱼类分别为黄花鱼(7668910斤)、大头宝鱼(2958000斤)、鱼(1720385斤)、鱼(1076000斤)、洋鱼(765000斤)、刀鱼(633000斤)、加吉(573000斤)、鲈鱼(360000斤)、比目(350000斤)和铜鳓鱼(315000斤)。这一报告还列有“银刀鱼”的产量,只有区区50000斤,实在微不足道。3 奉天渔业公司将“刀鱼”与“银刀鱼”并列,表明前者为鲚,后者则为带鱼。

清末到1930年代,奉天地区带鱼的产量虽然并不多,但在其产卵场地区,如上面所述的复州和庄河,它则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民国十年《庄河县志》卷十《实业・渔业》记载当地所产之鱼,“以刀鱼、丁鱼、(麦)扣鱼、黄花鱼、鲐鲅鱼、铜罗鱼为大宗”,带鱼排在了突出的位置,从1950年代的情况来看,其产量恐不及小黄鱼。

1948年出版的《东北经济小丛书・水产》列出了1938年和1942年东北各种海洋水产品的产量。1938年黄花、扁口、大口鱼、鳞刀鱼、华子鱼五种鱼类在海洋水产品(鱼类、虾蟹、贝类和藻类)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2%、13%、11.7%、8.4%和6%,鲅鱼和台鲅鱼则只占1.1%和0.4%。1942年由于毛虾产量大丰收(占47.9%),黄花、大头宝鱼(按梅童鱼)、小刀鱼、大刀鱼和红娘子鱼所占比重分别为9.5%、3.4%、2.7%、2.2%和2.1%,鲅鱼和台鲅鱼则只占0.3%和0.1%。《东北经济小丛书・水产》编者对于鱼名有专门说明,小刀鱼即料刀鱼或刀鲶鱼,刀鲚鱼即凤尾鱼或刀鱼子,大刀鱼则称为鳞刀鱼或带鱼。令人奇怪的是,这一统计没有刀鲚鱼的产量。在民国二十年《安东县志》卷六《人事志・渔业》所记录的1931年该县海产水族种类及捕捞量中,渔获量居前四位的分别为青皮鱼(171000斤)、鳞刀鱼(146000斤)、扣鱼(130000斤)、大头宝鱼(121000斤),鳞刀鱼产量居第二位。民国《安东县志》记录刀鲚鱼“或呼小刀鱼”,这里的“鳞刀鱼”应为刀鲚,鲚鱼在1931年产量很大。综上,1930年代之后,辽宁沿海地区带鱼渔获量迅速上升,到1942年,产量与鲚鱼相差无多。

鱼类的体长或体重与鱼龄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可据此判断其资源数量。表1可见,清代黄县、文登、日照以及民国莱阳带鱼皆长960-1280毫米。带鱼最大年龄为9龄,清代和民国年间带鱼以7~9龄的个体居多,甚至会出现更大的个体,如清初莱阳人宋琬就指出当地带鱼“长六尺余”4,这说明清代和民国年间日照至牟平沿海带鱼捕捞量虽然较大,但其捕捞强度并不足以影响带鱼的种群数量。对于秦皇岛外海和庄河海区,由于捕捞加强是在1930年代之后,资源量更加丰富,民国《庄河县志》记其“长二尺余”,民国《凤城县志》则记为“长可三尺”,其长在二、三尺之间。

3、1950年代以来渔获量的变化

清末以后,随着黄海鲱的消失,小黄鱼等石首科鱼类成为山东半岛沿海渔民最主要的捕捞对象。渔民不仅在当地进行捕捞,还蜂拥至辽东湾作业。例如1898年左右,威海毕家疃的渔民就到营口、盖平小黄鱼渔场去捕小黄鱼1。随着小黄鱼资源量的衰退,1949年之后,牟平县以捕捞小黄鱼为主的大风网逐渐退出,1949~1957年该县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如图1所示。

1949~1957年小黄鱼渔获量呈下降趋势。各种经济鱼类中,以带鱼和鲐鱼的渔获量最大,带鱼渔获量逐年增加,1954年之后成为当地第一大渔业,鲐鱼的渔获量则在1953年之后急剧下滑,直到1957年才有所上升。蓬莱县也是这种情况,1949~1962年蓬莱县主要经济水产品渔获量如图2所示。

图1 1949-1957年牟平县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2

图2 1949~1962年蓬莱县主要经济水产品渔获量3

1949~1962年间,虽然带鱼产量波动剧烈,但一直是蓬莱县第一大渔业。鲐鱼和黄花鱼为居于第二、三位的渔业,其波动程度也相当剧烈,尤其是鲐鱼在1957年之后产量逐年下降。

根据1960~1964年渤海、黄海北部和乳山渔场带鱼产量统计,无论是机轮拖网渔业,还是群众渔业,其产量都在1960年之后,出现急剧下降,1964年仅为1960年产量的26%。4 从表2来看,1951~1964年间河北带鱼产量在1959-1960年间急剧上升。农林部水产组的报告指出,河北沿海春汛带鱼渔场,1958年以前木帆船(钓钩、风网)生产占80%以上,之后逐年增加了机帆船和机轮底拖网的数量,由此造成产量的上升。5

在1960年代带鱼产量下降之后,鲅鱼和鲐鱼成为渤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鱼类。河北省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兹以天津塘沽区说明之,1973~1979年主要海洋鱼类产量如表3所示。

表3 1973~1979年塘沽主要海洋鱼类产量 单位:吨

资料来源:塘沽区水产局《年报表》,1973~1979年,塘沽区档案馆。

辽宁省带鱼产量也是在1964年之后,出现急剧下降6。复县和庄河是辽宁省带鱼主要产区。兹先以复县1952~1953、1973~1974、1976~1979年海洋鱼类产量来看渔获量的变化,如表4所示。

表4 1952~1953、1973~1974、1976~1979年复县主要海洋鱼类渔获量 单位:吨

资料来源:复县水产局《渔业生产进度情况统计表》,1952~1953、1973~1974、1976~1979年,瓦房店档案馆。

1952~1953年复县渔获物中最主要的鱼类为小黄鱼,其次为鲈鳘鱼、带鱼、鱼、鲅鱼和鱼。表3中前5种鱼类产量在1973~1979年都急剧下降。1973年之后,鲅鱼成为第一大渔业,鲐鱼的产量则位居第二位。这两种鱼类之外,青鱼(鲱鱼)、鲆鲽、鳕鱼、小白鱼和乌鱼也成为主要的经济鱼类。庄河的情况与复县相似,该县1951~1957年主要经济鱼类出产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1951~1957年庄河主要经济鱼类出产情况 单位:斤

资料来源:庄河县水产科《全县水产生产报表》1951~1957年,庄河市档案馆。

1951年统计表中将大刀鱼和小刀鱼区别开来,大刀鱼即为带鱼,1952年之后则没有区分,考虑到小刀鱼产量不多,故不再考虑。1951~1957年间,石首科鱼类小黄鱼和大头宝鱼(梅童鱼)是渔获量最大的鱼类。和黄渤海大多数海区一样,鱼在1954年之后,出现渔获量急剧下降的现象。带鱼渔获量仅次于石首科鱼类,但其产量变动较大。相比较而言,鲅鱼和鲐鲅(鲐鱼)的产量并不突出。

和复县一样,位于鸭绿江口的丹东,在1970年代渔获量也发生了变化。1973~1980年间丹东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如表6所示。

表6 1973~1980年间丹东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 单位:吨

资料来源:丹东水产局《水产年报综合表》,1973~1978、1980,兴城档案馆。

1973~1980年间丹东鲐鱼和鲅鱼是最主要的捕捞对象。青鱼(鲱鱼)在1970年代初出现旺发,因此捕捞量也比较大。1974年之后,鲆鲽类的捕捞力度加强。带鱼的产量在1975年和1977年达到比较高的产量,但其他年份产量较小。

位于辽东湾西岸的兴城,历史上非带鱼产区,1974~1980年主要经济鱼类的渔获量如表7所示。

表7 1974~1980年间兴城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 单位:吨

资料来源:兴城水产局《水产年报综合表》,1974~1980年,兴城档案馆。

和复县、丹东相似,鲅鱼是1974~1980年间兴城最主要的捕捞鱼类,鲐鱼也有一定的产量。青皮鱼在1978年出现了一次渔获高峰。

4、影响带鱼资源数量的因素

对于1950年代带鱼产量剧烈变动的原因,现有的研究集中在东海海区。例如王跃中和邱永松利用1951~1984年间东海带鱼年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资料和各种自然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证明渔获量变动不仅与捕捞作用有关,同时还受到风速、降水量、水团和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1

在1961年乳山、莱州湾渔场春汛带鱼生产中,群众渔业和国营渔业产量都有所下降,这引起山东海洋水产研究所的关注,他们利用1961年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史资料,认为这一年带鱼产量的下降并非是资源衰退造成的,而主要是带鱼洄游分布变动和水文变动所致,明确否定了捕捞作用的影响。2 1971年农林部水产组的分析则认为,1958年之前该区捕捞带鱼系以帆船为主,但之后机轮和机帆船产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1960~1962年间都超过50%。机轮和机帆船的投入不仅使捕捞强度加大,作业中也造成了幼带鱼的损害,成为带鱼产量下降的主因。3 除了这两种解释之外,复县渔民则认为1964年该县出现带鱼产量锐减,“因为近几年兴修水利,河水堵截,捕捞过度,鱼群追散,鱼卵被动力船排出的废油杀伤。再者华同矿排出的大量工业污水影响水质,使鱼群远离近岸。”4

复县带鱼捕捞集中在大孤山附近渔场,夏至至大暑是该县伏刀鱼生产季节,在1956年夏汛期间,“本、外县共有257只(其中本县50只)渔船集中在大孤山附近渔场生产”,总共捕捞带鱼534000斤。5 但从1947年起,每船的渔获量越来越少:“大孤山在47、48、49年一船生产20几天,最高的可钓获13000斤,一般10000斤,最低的6000斤。在58年最高的5000斤,59年4000斤,60年未钓,61年2000斤,62年3700斤,63年300斤。”不仅是单位捕捞力量减弱,总渔获量也逐年递减,1959~1962年该县渔获量分别为125、250、95和80吨。6 假定1948~1949年网具、捕捞天数和投网次数与1958~1963年相同,那么单位捕捞力量的减弱预示着其资源数量的下降。

清代和民国年间日照至牟平地区带鱼捕捞主要汛期为春汛,夏汛和秋汛捕捞数量少。但到了1950年代,情况则发生改变,牟平1956、1958、1962~1965年带鱼分月份渔获量如表8所示。

表8 1956、1958、1962~1965年牟平县带鱼分月份渔获量

资料来源:牟平县水产科“牟平县水产品生产量分月份报表”,1956、1958、1962~1965年,牟平档案馆。

5~6月份是带鱼的春汛时间,1956年春汛渔获量只占全年总渔获量的44.45%,到1958年,则仅占22.43%。夏秋汛和冬汛产量的迅速提高完全改变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以来春汛为主的传统。到1962年和1965年,带鱼已形不成春汛,渔民主要捕捞索饵鱼群。

清代和民国时期莱州湾潍县以西沿海地区渔汛以伏夏汛为主。清末潍县人陈庆桂记载:“夏秋间多出刀鱼,宽而长,如刀形,无鳞,肉细。此鱼上海,妇女取其子,渔人不禁。腌为酱,冬日食之,以之炒肉尤香。”1 从“取其子”来看,主要捕捞的是产卵鱼群。秦皇岛外海汛期也是夏秋间,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引乐亭赵建邦《海鲜杂咏・带鱼》云:“扶桑日出火轮飞,海水如汤浴曙晖。想是冯夷苦炎热,暂将玉带解腰围”。1974~1975年塘沽带鱼分月渔获量如表9所示。

表9 1974~1975年两年塘沽带鱼分月渔获量 单位:吨

资料来源:塘沽区水产局《年报表》,1974~1975年,塘沽区档案馆。

1974~1975年带鱼渔获季节以夏汛为主,但1975年秋汛亦有一定产量,冬汛则产量较低。

民国二十三年《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九《实业志七・渔业》记载辽宁带鱼汛期为7~10月。民国二十二年《营口县志・物产・水族》记载西五县分局沿海各区汛期为7~10月,凤安分局沿海各区为7~9月,但民国十年《凤城县志》明确记载带鱼“秋日可钓”,群众渔业的主汛期为秋汛。1951年庄河县上半年(1~6月)带鱼渔获量283873斤,下半年(7~12月)为2246095斤,下半年产量远高于上半年。1952年4~6月渔获量为160994斤,7~9月为921856斤,10~12月为507749斤。1955年上半年为357789斤,下半年为1533377斤。1956年4~6月为207258斤,7~9月为1122427斤,10~12月为79299斤。2以上可见,1951年之后庄河带鱼渔获量以7~9月最多,10~12月渔获量也比较大,4~6月则较少。和民国年间的汛期记录相比,1950年代之后沿海渔民加大了秋冬汛的捕捞力度。

清代和民国时期诸城和胶州捕捞方式是“网取”,捕捞带鱼网具为圆网,民国《澳志》卷五《食货志・渔业》记载:“圆网以带鱼为主,长八十尺,竖五十尺,网目正方约一寸六七分,上系浮标,下坠以石,每一潮汐可下网一二十次。”但在莱阳地区,春汛时捕捞方法为钓钩,清初莱阳诗人宋琬记载:“银花烂熳委筠筐,锦带吴钩总擅场。”3 在渤海和黄海北部,1958年之前钓钩同样是最主要的捕捞方法。《河北省志・水产志》指出带鱼捕捞渔具,“1960年代以前以钓钩为主,大拉网和其他网具也能捕获,尤以秦皇岛、抚宁县、昌黎县延绳钓钩带鱼,体大银亮,挺直无伤,远近有名。60年代机帆船和渔轮拖网投入带鱼捕捞”4。在机帆船和渔轮拖网投入捕捞之前,渔具和技术并没有变化。明清时期黄渤海沿海地区渔汛主要为阴历三至五月,因怕毁坏网具,夏汛渔获量甚小。1965年之后,胶丝网具得到普及,解决了过去夏汛的网具易烂的问题 5,但这一时期因带鱼。

产量业已下降,这一技术变革对于带鱼渔获量并没有实质影响。1950年代之后对于带鱼渔获量产生作用的人文因素主要是夏汛、秋汛乃至冬汛捕捞力量的加强和捕捞带鱼机动船数量的增多。

5、结论

地方志所记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黄渤海带鱼产卵场不仅与现代渔业调查完全一致,而且提供了了解其过去渔获量和资源数量的诸多资讯。早在乾隆年间,带鱼就成为诸城第一大渔业。随着明清时期鲱鱼和小黄鱼资源量的衰退,民国时期和1950年代带鱼成为莱阳和牟平第一大渔业。河北、辽宁沿海地区和山东不同,因受制于河流、汛期和船网工具等因素,清代以来鲚鱼渔获量一直远多于带鱼,直到1930年代之后带鱼产量才迅速上升,但1950年代小黄鱼仍然是第一大渔业。1960年之后带鱼和小黄鱼资源量都衰退之后,鲅鱼、鲐鱼以及突然旺发的鲱鱼成为1970年代黄渤海最主要的三种经济鱼类。1960年代带鱼渔获量的急剧下降,除了自然环境变动因素外,人文因素主要是夏汛、秋汛乃至冬汛捕捞力量的加强和机动船数量的迅速增加。

Change of Catch of Trichiurus haumela and its Reasons

in Bo Sea and Yellow Sea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LI Yu-sh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第7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等海洋水产业。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告诉我们,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迅猛开发利用,陆地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如果继续在陆地上拓展生存空间,经济成本会非常大,而且边际效益也越来越小。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6987亿元,增加值72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比上年增长12.2%,高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无论是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还是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我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Ⅲ近些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约为我国的十余倍,在GDP中所占比例也比我国高出零点几至数个百分点。我国海洋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短缺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但海洋经济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资金短缺仍然困扰着其开发利用海洋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从金融角度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力求能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及马来西亚海域为邻,全省陆域面积为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所管辖的海域上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其中海南岛最大,总

作者简介:许道顺(1957-),男,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面积达3.39万平方千米,环岛岸线1618千米,大小港湾有84处,开辟为港口的已有43处。海南省海洋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有海洋渔业资源、海盐资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温差能、波浪能)等。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经济的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原则,不断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使海南省海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海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20.48亿元,海洋渔业总产值120.92亿元,海水产品总产量115.06万吨,海洋交通运输业营运总收入5.38亿元,滨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达24.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亿元。海洋油气业、滨海矿产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都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省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海南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长期以来的“重陆轻海”,错过了良好的机遇,海洋开发走了不少弯路,形成了典型的“大海洋,小产业”格局,从海域面积上看,海南省比其他7个沿海省都大得多,但是论海洋经济实力,海南省却比其中任何一个省份都小。如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是山东的12.5倍,但海洋产业总产值不足山东的1/4。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落后不仅有历史原因,还与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

(一)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南省海洋产业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有以海洋水产品、海洋油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二产业,还有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但从产业发展的结构上看,第一、三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小。据统计,2005年作为海洋第一产业的海洋渔业产值占到海南省海洋总产值的42%。这种“重农轻工”的产业发展结构正是海南省海洋经济产值落后的重要原因。从长远来看,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沙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将来必定会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海南省如果不抓紧时机改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油气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海洋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低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持,但目前海南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一是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资源掠夺式状态,以海洋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在海水资源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制盐,从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价值的产品则较少;海洋油气勘探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二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但目前海南省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科技成果推广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使得部分科技成果远嫁他乡,无法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做出贡献。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据统计,海南省科技人才总量少,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仅为2.49%,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仅为8.5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海南省海洋科技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四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近几年来海南省海洋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产业规模还

比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人员不足、研发设备、仪器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制约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目前海南省许多海洋产业企业的发展却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例,近年来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省建成投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2家,水产品年加工能力29万多吨,为海南省水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夯实了基础。即使是在这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企业的发展也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原因是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只能以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物获取,而水产品加工设备最多只能按市场价的五折放贷,有的甚至更低。从银行的角度,这种贷款可贷可不贷,导致由于缺乏银行的信贷支持,海南省水产品深加工项目90%以上都是自筹资金,本来非常好的大项目也不得不依靠企业自身缓慢发展。与水产品加工业处于类似局面的还有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创建期和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资金。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大,又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得担保、抵押或质押,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急需破解“资金瓶颈”。

(四)海洋保险缺位

海南省地处南海,在座拥南海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海洋灾害。目前对海南省海洋经济造成影响的海洋灾害主要有台风和赤潮,其中以台风造成的损失最大。2003年台风“科罗旺”袭击海南,全省192个乡镇188.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83亿元人民币,其中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900多公顷,产量1.4万吨;2005年台风“达维”给海南省18个市县222个乡镇带来灾害,受灾人数达630.54万,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其中水产养殖损失10.82千公顷,产量22.33万吨,直接经济损失80.26亿元。由于我国目前在政策性保险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海南省也缺乏海洋产业抗风险机制,台风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由海洋产业承担,严重影响了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路径分析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科技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一是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二是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三是增加科技投入。由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海洋科技发展基金,对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个人进行嘉奖,对在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吸收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从总体上提高海南省海洋科技水平。

(二)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二要开拓利用外资渠道。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方面,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也可利用长期国际信贷,即运用世界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可以运用间接投资方式,发行B种股票或发行国际债券等。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较好的海洋产业企业,可以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四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三)努力培育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第8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关键词:休闲渔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05-2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渔业生产者为主体,对水产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等服务行业有机结合,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和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新兴产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结合体,通过水产产业链向旅游业的延伸并与之相耦合,使旅游业增加了新的特色、内容更为丰富。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尚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农业部做出了关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部署,“渔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鼓励、引导发展休闲渔业”。《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把渔业资源增值与休闲渔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休闲渔业得到快速发展。从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条件及国外发展状况来看,休闲渔业在我国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只要合理地利用好优良的环境、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休闲渔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我国自然水域环境条件为休闲渔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海洋水域条件看,我国拥有渤、黄、东、南海4大海区,南北跨越近40个纬度,海岸线达18000km、海域的管辖区域300万km2,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km,形成许多优良海湾。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宽阔,达150万km2,是日本的4.6倍。多条内陆河流入海,有机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形成海洋动植物栖息、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15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及潮间带虾、蟹、贝、藻等十分丰富,海洋鱼类2000多种。浅海滩涂约有2亿亩,可利用海水养殖利用的约有2000多万亩。

从内陆水域条件看,我国是世界上内陆水域面积最多的国家,约为17.6万km,占国土面积的1.8%。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繁多,河流占39%,湖泊占42.2%,水库占11.67%,池塘占8.01%,共有湖泊24800多个、河流5800多条。我国也是世界上内陆渔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多年来内陆渔业的产量位于世界各国之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内陆渔业产量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加之大部分国土为温带、亚热带、热带,沿海区多处于温带或亚热带。水温适应于生物生长,为开发休闲渔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 我国的渔业形势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海、淡水渔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是,渔业的发展形势却十分严峻。一是渔业生产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渔业资源特点,盲目追求产量,提高捕捞强度,使捕捞能力的增长远远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渔业资源匮乏,捕捞力量严重过剩,大量渔船面临减船转产的严重局面。二是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甚至死亡。由于上述主要原因,使渔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事务副主席声称,目前约有52%的鱼类捕捞过于集中,16%的鱼类存在过度捕捞问题,另有7%的鱼类已经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险。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开发新的渔业产业项目以保持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渔业即是其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3 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可靠经验

美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历史久远,早在19世纪初,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就出现了以垂钓俱乐部为主的、有别于商业渔业行为的垂钓组织,以会员和家庭的形式在湖泊、河流或近海海域中开展放松身心、休闲度假的娱乐垂钓活动。到了50年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于休闲娱乐目的的私家船艇大量涌现,为美国休闲渔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估计,美国全国专供游钓的游艇(船)现在已达1800万艘,年收入达380亿美元,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参与了水上垂钓等休闲渔业活动。休闲渔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澳大利亚的休闲渔业的兴起是近十几年的时间。据2003年澳大利亚所做的全国休闲渔业和本土渔业的调查,参加垂钓活动的游钓者越来越多,花在钓鱼活动中的费用达18亿澳元。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带纹旗鱼是新南威尔士重要的比赛鱼种,仅这一品种在休闲渔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这种鱼在延绳钓业中价值的27倍。休闲渔业产生的价值比一般渔业生产创造的价值要高得多,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推动休闲渔业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日本是个渔业大国,70年代开始发展休闲渔业,日本政府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休闲渔业。日本在休闲渔业发展中非常注重发挥科研的指导作用,开发出许多有效的污染监测手段和治理方法,使渔业水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人工渔礁的投放,从根本上限制了底拖网作业,再加上人工放流各种鱼苗,使原本日趋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恢复性增长,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发展休闲渔业是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休闲渔业是水产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需要物质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沐浴。我国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已经具备了休闲时间和条件,对休闲娱乐需求日益增长,假日经济的商机巨大。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群众渔业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传统,捕鱼、养鱼、吃鱼、玩鱼既是休闲渔业的需求市场也是休闲渔业的供给市场。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只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仍处于初步发展时期,从自然条件、渔业发展现状及国民经济水平方面宏观分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行科学管理,休闲渔业在我国就能得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勾为民.休闲渔业特征、发展动因、开发优势和产品设计.沈阳农业大学学报[J].2006.8(2):196-198

[2]王琛,包特力根白乙.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黑龙江水产,2009,1,35-40

[3]刘兰等.休闲渔业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4.4:23-24

[4]杨明生.节水渔业与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J].水利渔业,2002.22(2):35-36

[5]曹朝清.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河北渔业.2007.2:4-6

[6]胡姝等.关于松花湖渔业可持续开发的建议[J].吉林渔业2007.1:43-44

[7]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北京水产[J].2005,1:4-7

第9篇:海洋水产研究范文

关键词:海岛经济 再度开发 分析

珠海市陆海总面积7653km2,其中海域面积5965 km2,是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海洋资源丰富,岛屿众多(190个),其中,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有147个,占总数的67%。绝大部分岛屿分布在珠海东部的万山区海域。

作为著名的百岛之市,海岛经济多年来占珠海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仅在14%左右,比重及变化率都较小。海岛第二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海岛财富主要依靠旅游业和渔业收入增长,第二产业贡献率远远低于珠海市水平。海岛科技水平低下,市场化运作效率低,文化和对外交流落后,与其海洋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

一、珠海市海岛经济再度开发需求分析

(一) 周边地区对海岛开发的需求[1]

1、港口、中转、仓储

珠江三角洲和澳门缺乏深水岸线和深水航道,香港虽有深水岸线和航道,但陆域土地有限,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展,海洋运输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利用海岛海域水深20m以上的岸线、深水航道、锚地等发展成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的中转、仓储、海洋运输的后勤服务基地尤为需要。

2、海岛旅游

以广州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旅游网,是我国最活跃的旅游区之一,人民收入水平较高,外出旅游客源多。而珠海的海岛、海域旅游区,最靠近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及香港、澳门,其旅游环境与大陆旅游景区相比别具一格,成为珠江三角洲旅游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3、海洋水产品

香港、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城镇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海洋水产品的消费市场,而珠海的万山群岛具有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增养殖的优越条件,因此利用其自身水产资源优势,建设国家优势海洋水产品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可大大满足周边地区水产品市场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求

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以及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磋商的启动,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与港澳之间的经贸融合迈进了历史新阶段,珠海在内地与港澳联系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现。珠海市万山区海岛介于香港、澳门、深圳和珠海城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它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珠海市经济大发展的需求

珠海目前正处在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迫切需要战略发展新空间,谋求重大突破,以再造珠海经济新增长极。《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将珠海市建设成海洋经济强市,这就需要全面提升海岛经济总量及质量。因此,拥有“百岛之市”称号的珠海,亟需开启海岛开发的新局面。

二、珠海市海岛经济再度开发SWOT 分析

(一)优势分析

珠海岛屿的绝大部分位于市东南部,珠江口的前沿,香港与澳门之间,海岛呈岛群和列岛状况分布,拥有众多近海及远洋的深水航道、深水锚泊区,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以至南中国海上交通出入的必经海域。这一区域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贸易物流集散的主要区域。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发展相关的海洋产业,将成为珠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珠海市海域属南亚热带浅海区,地理环境优越,水域生境多样,水质肥沃,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海砂资源、港口资源和旅游资源。根据1990—l99l年的调查资料显示,该海域有捕获头足类17种,其中枪形目占总种数的41%,采获底栖生物456种,主要经济鱼类有70多种,海洋渔业发展基础雄厚;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全市主要野生经济动物有169种;植物资源多为热带植物,植被主要组成种类有556种,其中以热带性属种较多。另外,由于珠海市地处珠江门河网地带,海岸滩涂淤积快,淤泥肥沃深厚,特别适宜红树林生长。红树林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也是《中国湿地保护行为计划》的优先项目之一;珠江口泥沙资源丰富,海砂西部多于东部。据《珠江口海砂资源勘探研究》项目报道,珠江口海砂主要分布在十个海砂区,储量约5.38亿立方米,安排开采后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珠海市港口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西区以高栏港区为主,东区以桂山港区为主,市区以九洲、香洲等港区为主共6个港区群,高栏、桂山为大港区,其它为中、小港区。其中,万山区拥有海湾146处,通过连岛或建防波堤,港湾条件极为优越,适合建设深水大港,发展港口中转和仓储业,以及海水增养殖业、港口工业、海洋科学实验基地等;珠海市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众多的海岛与美丽的海湾、沙滩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亚热带风光海上旅游资源。

(二) 劣势分析

1、土地资源不足

万山区106个海岛中,面积大于500m2的仅78个,占72.22%,总面积为80.9780 km2,平均每个海岛仅1.0380km2,面积大于1km2的海岛仅16个。同时,海岛以丘陵山地为主,可利用的平地土地资源非常缺乏,成为制约海岛开发的主要因素。

2、淡水资源调控能力薄弱

由于海岛面积小和海岛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条件,难以形成1km2以上集雨面积的溪流,而且海岛山体多数为花岗岩,节理异常发育,渗漏严重,多数山塘难于形成有效的库容,它不仅影响耗水的工农业发展,甚至生活用水也要靠大陆运水解决。

3、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海岛面积狭小,从而带来了自身污染难于建厂处理,多数直接排入海洋,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但其最大污染源则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而造成的,因为邻接香港及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东莞、广州等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其污染源未能很好处理,污染物绝大部分汇聚于该区海岛的周围海域。同时该海域又是进出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港口区的必经航道及候港、候检的锚泊区以及广州港和深圳东部港区的清淤倾废区,造成了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问题。所以要解决海岛区海域生态恶化问题,关键要处理好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各城镇和工业区的入海污染源。

4、技术、人才匮乏

珠海市海洋产业的科研和新技术研发及应用,如海洋生物技术、雨水收集利用和风力发电等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另外,更严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有关海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机遇分析

在国家海洋经济战略里,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6个规划一并成为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的支柱。《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蓝色产业带,把珠海确定为全省六个海洋经济重点市之一,为珠海发展海岛经济进一步创造了机遇。《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珠海临港产业集聚区,即以高栏港经济开发区为支撑,重点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清洁能源、石油化工等临港重化工业和临港物流业。同时,横琴新区也列入建设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中的重要一环。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珠海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珠海市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广东省海洋渔业局将支持珠海市建设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先行区。

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珠海全市、珠海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横琴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使得珠海在粤港澳核心区域呈现后发态势,正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加速期、城市功能的提升期和综合实力的跨越期,科学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机遇。[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珠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稳步提升,珠海的交通枢纽地位、科教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品牌等比较优势将更加凸显,珠海市政府也将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列为城市发展目标。这些都使得珠海的海岛经济发展既有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又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支持,为再次开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四) 风险分析

1、海岛资源威胁

随着海岛旅游业的开发,海岛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重大威胁。不少旅游开发项目不重视海岛岛体植被和土壤的保护,大兴土木,使海岛自然植被被大量破坏,生物物种锐减。海岛再度开发必定面临如何保护资源与开发建设的突出矛盾。

2、海岛生态风险

海岛再度开发面临的生态风险除自然风险(台风、地震、风暴等)之外,主要是人为生态风险。珠海市的三门岛、三角山岛的开山采石活动对海岛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些石场选址不合理,如中心洲石场在珠江主航线且过于靠近居民点——桂山岛,两地间隔的海峡不过100m,加上位置偏北,年降尘量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常在冬季给岛上居民健康带来危害。今后的海岛开发应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避免开发中出现人为的生态风险。

3、海洋环境污染风险

海岛周边海域是海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开发活动产生的污染及陆地入海污染物、长期的酷渔滥捕、海底采砂等影响,致使海洋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甚至一些珍贵经济鱼类消失,发展海洋增养殖业受到威胁,万山渔场水产资源不断衰退便是突出的例证。海岛开发必定会产生污染,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是今后开发建设需要亟待考虑的问题。

三、珠海市海岛经济再度开发策略

对珠海市海岛经济再度开发进行分析之后,可以运用USED 方法制定解决方案。USED 是下列四个思考方向的缩写:Use each Strength (善用每个优势),Stop each Weakness (停止每个劣势),Exploit each Opportunity(成就每个机会),Defend against each Threat(抵御每个威胁),从而形成以下四类策略:

SO对策: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又称“最大与最大”对策,即着重考虑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目的在于努力使这两种因素都趋于最大。

ST对策: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又称“最大与最小”对策,即着重考虑优势因素和威胁因素,目的是努力使优势因素趋于最大,使威胁因素趋于最小。

WO对策:克服内部弱点,利用外部机会,又称“最小与最大”对策,即考虑劣势和机会因素,努力使不利趋于最小,机会处于最大。

WT对策: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威胁,又称“最小与最小”对策,即考虑弱点因素和威胁因素,目标是使这些不利都降到最低。

根据珠海市海岛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宜综合采用SO 和WT对策。如前文所分析,珠海的海岛优势非常突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是重要战略,而WO 对策显然不能突出海岛优势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ST策略虽然也强调对优势的利用,但没有关注到外部机遇,而珠海市在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中面临众多利好条件,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国家级战略定位的横琴新区大开发与优惠政策、经济特区扩容等等,都为海岛经济再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有利条件,需要借力用于海岛经济的再度开发,这十分重要。另外,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海岛经济再开发必须走集约、高效、绿色、环保之路,不能再沿用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和谐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开发模式,因此,再度开发中必须格外重视外部风险问题,同时,力争将海岛经济开发的劣势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突破瓶颈。因此,WT对策意义十分重大。

鉴于此,珠海市的海岛经济再度开发应走保护型开发的道路,这与珠海市生态城市的定位一脉相承,开发应充分凸显和进一步营造珠海市优越的生态环境特色。所谓保护型开发是在海岛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博弈和平衡,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使生态及综合成本最小化,其价值取向在于保护为重,是针对不同的海岛生境条件并综合考虑经济、政策等因素的海岛生态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国昌. 珠海经济再度开发探索[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