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1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医疗保健管理;新生儿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层妇幼保健院。为了解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住院患儿疾病构成,病种构成及来源,更好地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儿科临床、保健医师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1],现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 134例次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及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疾病病种统计报表,按出院诊断的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研究对象为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 134例次住院患儿,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9.03%。年龄: 10 min~28 d。>28 d转至儿科病房。

1.2 方法 在3年期间同期对新生儿住院患儿以不同系统的疾病按ICD-10编码进行统计分类并构成比运算。

1.3 结果 疾病分类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住院疾病顺序为: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寒冷损伤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产伤性损伤、新生儿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7、4.2、2.7、3.9、10.2、7.3、3.0、8.9 d。从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35.5%,占发病率之首。

表2的资料列举了各系统有代表性的具体疾病的构成比。从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增高、新生儿窒息中重度窒息的发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儿产伤性骨折分别有2、3、5例,新生儿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趋势。

2 讨论

本研究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 -2007年3年同期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疾病分类分析,从统计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占疾病总数35.5%,仍占各系统之首,且每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的增加。这与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增加与本县地处山区,冬春季节阴冷、潮湿,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新生儿日常护理时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自然增高,而早产儿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进新生儿暖箱,痊愈后出院。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 尽量降低早产儿出生率。

2.2 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明显增加[2]。3年发病率分别为14.9%、24.9%、27.5%。近几年本院新生儿科医生每天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查房,严格按照新生儿随访制度,监测胆红素,及时治疗。需要换血的患儿及时转诊。

2.3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儿HIE随之下降。近年来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质量提高,特别是定期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班后,本院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明显下降。但由于乡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窒息率、产伤性损伤仍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

2.4 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和人工喂养的指导后,腹泻明显减少。而传染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为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生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期传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监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生儿母婴传播性病的发生率。

2.5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儿败血症的增加主要是早产儿中败血症例数增加,与早产儿出生率、院内感染、试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早产儿发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有2例是院内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养送至省级单位检查。

因此,今后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建设上应考虑到疾病构成的梯次,调整医师的专业方向,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常规及抢救,要突出对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的某些疾病以及传染系统疾病的研究,增强处置能力,加强围产期以及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以推动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2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儿科;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174-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儿科护理工作具有风险高及操作难度大的特点,而且由于儿科护理工作比较繁琐且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沟通缺乏,因此经常造成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不满意。我科自2014年6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以来,通过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评价显著提高,临床满意度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00例于2012年12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患儿男70例,女30例,年龄4~12岁,平均(5.2±1.5)岁,其疾病类型为呼吸系统疾病31例,消化系统疾病53例,其他类型疾病16例;同样随机选取100例于2014年6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模式(试验组),患儿同样为男70例,女30例,年龄5~10岁,平均(5.1±1.3)岁,其疾病类型为呼吸系统疾病30例,消化系统疾病55例,其他类型疾病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干预,而试验组患儿则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措施包括:(1)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这样有助于为患儿提良好的治疗和生活空间,而且在家长的陪护和鼓励下能够减少患儿的恐惧。(2)目前就诊多以家庭模式,造成对护理医疗的依从性较差,而且常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护理的延迟,使得护理工作者无法按时按量完成护理服务,因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显著提高护理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增加护理隐患的发生率。针对此隐患儿科制定护理时间表,并将其列入人院宣教之中,对住院患儿向其家长详细讲解住院期间应该注意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患儿充分休息,增加其依从性。对于存在特殊情况且不能很好遵循合理时间表的家长,必须提前向护士讲明情况,以便护理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3)护理工作者需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儿科具有患儿多、周转速度快的特点,经常会出现患儿住院无病床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儿及家长提供温馨服务,降低其烦躁情绪并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4)定期组织护理团队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新知识及新技术,保证每个护理人员都熟知标准化护理措施,分层应用护理人员,最大程度发挥护理功能。注重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

1.3评价标准

本研究对护理质量的评价遵循卫计委的最新标准,评价内容包括护理合格率、护理质量合格率以及病区管理合格率三项。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设置10个相关问题,每题10分,满分100分,90~100分视为满意,60~89分视为基本满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儿科工作中,为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工作者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战胜疾病,这对于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于儿科的护理方式多以常规护理方式为主,该法仅按医嘱进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患儿发展的需求。

第3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小儿呼吸衰竭;效果分析

小儿呼吸衰竭是婴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死亡率极高,一般常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急性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和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病变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由此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小儿呼吸衰竭常见病因为严重肺部感染、哮喘持续状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等,是危及婴幼儿生命的重症疾病之一,所以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我们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具体治疗分析发现,纳洛酮联合氨茶碱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呼吸衰竭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符合《儿科学》(第7版)小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在100例患儿当中,男患儿57例,女患儿43例。年龄在4月~3岁,平均(1.75±0.25)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和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实施氧气治疗,保证其呼吸道通畅,并对并发症进行及时积极的处理。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配合治疗。具体方法为纳洛酮0.01~0.04mg/kg,每2~6h重复使用一次;氨茶碱首次剂量为5mg/kg,每8~12h重复使用一次,重复使用时剂量控制在2~3mg/kg,直到患儿病情稳定为止。

1.3 疗效 痊愈:患儿在用药后3~4h内呼吸衰竭症状以及各种并发症明显减轻,血气分析各氧分压达到正常值;好转:在用药48h之后呼吸衰竭症状明显减轻,80mmHg>SaO2>60mmHg:在用药超过48h之后呼吸衰竭症状以及相关指标并没有改善,SaO2

1.4 统计学方法。对于具体疗效来说,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有效率=(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具体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0%,比对照组的72.5%高出17.5个百分点(χ2 =4.02 ,P

2.2 两组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对比根据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呼吸困难、呼吸频率紊乱和发绀等症状都比治疗前有明显的疗效(P

表2两组症状缓解情况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3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结构发育不够完善以及呼吸系统代偿功能差是造成小儿呼吸衰竭症状的主要病理因素。呼吸衰竭是小儿常见危重症,多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神经系统疾病及意外事故等均可造成呼吸衰竭,小儿呼吸衰竭常见的原因有中枢性及周围性两种。小儿呼吸衰竭症状在3岁以下婴幼儿中属于常见危重疾病之一,死亡率也很高,根据资料统计发现,对于某些特定婴儿(早产儿),小儿呼吸衰竭发生率高达20%―30%,一般在出生后一周或两周出现,也有在一岁到三岁之间出现这种症状的可能。

小儿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发生机制,小儿呼吸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代偿能力较差,在疾病的影响下,易产生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其中小儿呼吸肌容易疲劳,呼吸频率快但效率低,呼吸中枢发育不健全,调节功能差,肺顺应性差,扩张受限是小儿容易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生理基础。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能穿过血脑屏障,增加呼吸频率,降低CO2分压,改善通气障碍,缓解低氧性呼吸衰竭,从而改善中枢性呼吸衰竭和脑组织的血氧供应。单独使用氨茶碱在治疗小儿呼吸衰竭时效果不佳,虽然氨茶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缓解呼吸中枢受到的抑制,但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恢复兴奋的同时会增大大脑的耗氧量,容易造成更重程度的脑缺氧。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对小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比普通的常规治疗更能显现出治疗效果。本文观察组共50例患儿中,痊愈36例(72.5%),好转9例(17.5%),无效5例(10.0%)。对照组50例患儿中,痊愈26例(52.5%),好转10例(20%),无效14例(27.5%)。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曾静好,陈江龙.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68-69.

[2] 吴婕.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01.

[3] 孙薇薇,逯军,厉广栩等.纳洛酮联合氨茶碱干预早产儿呼吸暂停39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22):97-98.

[4] 张惠霞.小儿呼吸衰竭应用纳洛酮联合氨茶碱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7):110-111.

[5] 孟莲花.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案与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方案治疗继发性新生儿呼吸暂停67例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2013,33(10):4-5.

第4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小儿肺炎(infantile pneumonia)在婴幼儿临床治疗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过敏反应等引起的,肺炎类型包括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等。幼儿发病时多见呼吸急促、发热、肺部??音等症状,幼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均会出现相应表现,对幼儿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1]。本文选取66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护理中采取舒适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儿科收治的66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男性患儿34例(51.52%),女性患儿32例(48.48%),年龄4个月-3岁,平均年龄(1.8±0.6)岁。临床症状包括喘憋、呼吸急促、咳嗽、发热、肺部??音。以我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制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为依据,所有患儿经X线胸片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均确诊。采取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舒适护理,主要从4各方面加强护理:①病情护理:患儿发病初期需要在监护室内负压吸痰以及对心率、血压、脉搏等进行全程监测,还应对患儿精神意识状态、面色等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其是否存在又缺氧引起的休克。②呼吸道护理:重症肺炎患儿常发生呼吸道阻塞,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呼吸道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其自身无法对产生的分泌物进行良好清除而导致的,因此应及时给予吸痰,湿化呼吸道,帮助患儿保持呼吸道畅通。并采取雾化吸入治疗,患儿取半卧位,在痰液粘稠度较低的状态下以扣背的方式进行辅助,促使患儿及时咳痰。在负压吸痰的过程中应控制好负压,避免出现压力过大引起粘液回流。③身体护理:治疗过程中应指导患儿家属保证患儿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由于重症肺炎患儿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加,容易失去过多热量及水分,因此应确保患儿多摄入牛奶、稀饭等流食,补充其体内必要水分。对于缺氧症状较为严重的患儿应禁食,在其呼吸道功能恢复至平稳状态后给予喂养。④环境护理:在患儿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每日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3℃-25℃为宜,定时置换新风。帮助患儿在卧床休息时抬高头部,出现腹胀、喘憋或呼吸困难应采取半卧位,从而帮助患儿顺利将分泌物排泄出来。同时应注意对患儿进行定时变换,在其由于身体痛苦苦恼时及时抱起患儿进行安抚,避免其出现由于耗氧量过高出现呼吸不畅。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各项临床症状在治疗24h-48h内消失并无复况,动脉血氧分压(PaO2)≥80mmHg;有效:动脉血氧分压相较于治疗前升高,各项临床症状在治疗24h-48h内改善效果显著;无效:病情改善效果不明显或加重。护理满意度采取我院自行设计的儿科护理调查问卷(百分制)收集患儿家属意见。并发症主要包括呼吸衰竭、缺氧性脑病、脓气胸、中毒性休克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数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X?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6.8±1.3)d、治疗显效及有效率90.91%、护理满意度100%、并发症发生率0相较于对照组(8.8±1.4)d、69.70%、63.63%、12.12%差异显著,P

3.讨论

第5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小儿肺炎;效果分析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细湿啰音为主要临床症状[1]。该病病程迁延,难以治愈,易反复发作,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护理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大有裨益。我院自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对住院肺炎患儿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肺炎患儿92例,均参照小儿肺炎诊断标准[2],并结合胸片及临床症状进行确诊。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8个月~3岁,平均年龄1.4岁;细菌性肺炎49例,病毒性肺炎20例,衣原体肺炎12例,支原体肺炎11例。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胸片及药物治疗方式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如下。

1.2.1 健康宣教 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小儿肺炎病因、症状、防治及康复等医学常识的知识讲座;并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肺炎用药的种类、特性、药理作用与临床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知识的用药指导。

1.2.2 心理护理[3] 耐心向患儿家长介绍对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将护理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的不适感予以说明,以消除患儿家长的疑虑,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向其解释疾病的危害及治疗的重要性。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

1.2.3 观察病情[4]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及神志。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即时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发生患儿高热惊厥症状,立即报告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当患儿心率高于140次/min,呼吸频率大于60次/min,并出现心音低钝或奔马律体征、或烦躁不安、昏迷不醒等症状,提示合并心衰或脑水肿,立即给予吸氧,并减慢输液滴速,并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1.2.4 饮食护理[5] 规范患儿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宜少量多餐,以免过饱而影响呼吸;宜大量饮水,以利于解热和化痰;指导家长正确姿势喂哺幼儿,以免咳呛引发窒息;对于重症不能进食而进行补液的患儿,严格控制其输液量和滴速,避免发生肺水肿。

1.2.5 皮肤护理 及时擦干患儿在退热时排除的汗水,防止皮肤受汗液侵蚀而引起皮肤瘙痒、炎性等反应;退热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呼吸音恢复至正常时间、血常规恢复至正常时间、胸片恢复至正常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比较(±s)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心力衰竭发生及治愈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心力衰竭发生及治愈情况的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需住院治疗。除应用抗菌、抗病毒及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亦极为重要。

因肺炎患儿年龄较小,家长的陪护对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中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介绍有关小儿肺炎的医学常识及用药指导,并适时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明显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

肺炎患儿多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患儿食欲不振,易因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而影响患儿疾病的恢复,因此,在饮食护理方面,本研究中指导患儿以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的饮食为主,可提高患儿对疾病的抵抗力;督促患儿大量饮水的原因在于,水分即可补充退热过程中减少的体液,又可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与黏膜病变的修复,并可稀释痰液,利于排痰。

此外,在本研究中,医护人员还加强了对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及神志等方面的观察,及时将严重病情回报医师,并协助治疗,对危重患儿的救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儿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肺炎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提升药物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有利于肺炎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静.小儿肺炎120例综合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221-22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215.

[3] 陈少恋,王梅装.心理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6):197-198.

第6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 机械通气;小儿;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39-01

呼吸衰竭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意外事故等均可导致呼吸衰竭[1]。呼吸衰竭分为2型,I型为低氧血症,仅PaO2降低,PaCO2不高,见于呼吸衰竭早期或者症状较轻时,II型为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升高,多见于重症。小儿的呼吸衰竭不及时纠正,会导致机体各个系统受到损害,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故需要及时的治疗。近几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机械通气可以降低小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此方法已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将对我院88例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诊断为呼吸衰竭的患儿88例,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病种分布为:呼吸系统疾病(重症肺炎、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症、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等)65例,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脑炎、缺氧性脑病、脑出血等)18例,重症感染及其他其他全身性疾病(休克、多脏器衰竭、肾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5例,将88例患儿随机均分成两组,治疗组44例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1例,平均年龄(0.96±0.24)岁;对照组44例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22例,平均年龄(0.95±0.2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的临床治疗,如抗炎抗病毒,吸氧,对症支持,完善相关的检查,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治疗组患儿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使用呼吸机时,呼吸模式的选择以及参数的调节要按照要求进行,并且参照相应的监测指标,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及各项指标变化的情况,出现特殊情况,及时处置。

1.3 疗效判定 显效:喘憋,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体征完全缓解,血氧饱和度,氧分压,血气分析等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喘憋,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体征等有所改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血气分析等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化不明显甚至加重。

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χ〖TX-*3〗±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72%,对照组总有效率81.8%,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

2.2 并发症 治疗组患儿出现呼吸及相关性肺炎1例,该患儿为重症脑炎患儿,通过系统治疗后痊愈出院。对照组患儿出现并发症患儿6例,主要为肺炎导致脓胸,肺气胸,脑炎导致脑积水,脑坏死,治疗效果差,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呼吸衰竭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意外事故等均可导致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主要诊断是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确诊,其中I呼吸衰竭定义为PaO2

呼吸衰竭的患儿必须积极合理的治疗,治疗原则为[2]:加强呼吸支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改善肺通气功能等;呼吸衰竭的病因和诱发因素的治疗;加强一般支持治疗和对其他重要脏器的监护和支持。其中氧疗是要注意吸氧浓度的选择,吸氧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儿特殊的情况选择。

部分患儿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械通气治疗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3-4]:①有效地快速的纠正低氧血症,使患儿肺泡通气量提高,是潮气量增加,从而患儿机体耗氧量明显减低,及时有效的纠正呼吸性酸中毒,缓解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症状。②使肺不张及呼吸肌疲劳的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患儿耗氧量降低,减轻呼吸肌、心肌的耗氧量。③控制过度通气导致胸内压增高,保持了胸壁的稳定性,使肺通气和肺膨胀维持到最佳状态。但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呼吸衰竭时,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与特殊体质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各种参数的调节,在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无菌,使用呼吸机需要特殊护理,从而提高呼吸机的有效使用,并且降低患儿使用呼吸机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时要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各指标,指导治疗。本研究发现使用呼吸机的患儿临床疗效好于未使用的患儿,并且各项指标恢复的快,病程短,并发症少。

综上所述,治疗患儿呼吸衰竭时,在以往的临床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患儿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5(13):133-134.

[2] 郭业菲.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2):131-132.

第7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病变主要侵犯毛细支气管[1],临床多发于两岁以下儿童,表现出咳嗽、喘憋、呼吸频率增快等典型下呼吸道阻塞症状,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我科采用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并进行系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0例,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2]。9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60d~2岁;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55d~2岁。患儿均有喘憋、气促、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可闻哮鸣音及细湿音。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抗病毒、平喘、止咳、化痰等综合性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雾化吸入。遵医嘱将药物加生理盐水后注入雾化吸入器,雾化瓶上部按需连接口含器或面罩,高流量氧气4~6 L/min, 调节气流量,患儿情绪稳定,平静呼吸即可雾化吸入5~10 min,2次/d,待雾化器药杯内药液吸完为止。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15~20 min,2次/d。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雾化吸入前后咳嗽消失、喘憋、气促缓解时间及肺部湿音消失时间。

1.5疗效标准 治疗7d后评定疗效。治愈:患儿气促、喘憋、咳嗽消失,肺部哮鸣音和湿音消失;好转: 患儿气促、喘憋、咳嗽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和湿音明显改善;无效:患儿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经雾化吸入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7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环境舒适、安全、安静,室温18℃~2O℃,湿度50%~60%,注意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要减少陪护人员,减少探视,保证患儿有充分的休息。饮食宜流质,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3.2雾化前护理 多和患儿及家长沟通,向家长讲解雾化吸入的作用,减轻家长的担忧;治疗前清洁患儿面、口、鼻、咽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前控制患儿饮食,避免呛咳发生。

3.3雾化治疗护理 雾化吸入时,患儿坐位或侧卧位,控制氧流量4~6 L/min,嘱患儿深呼吸,适当咳嗽。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心率和呼吸情况。当患儿出现呛咳、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时应立即停止,给予中高流氧气吸入。

3.4雾化后护理 雾化吸入完毕,移开口含器或面罩,关闭流量表和氧气总开关,清洁患儿面部和口腔,清理物品,消毒气动雾化吸入器。

4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常发病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以6个月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其典型特征是毛细支气管阻塞性炎症。治疗当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雾化吸入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解除气道阻塞,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可使药物作用于更远端的毛细支气管[3],使毛细支气管扩张,呼吸道阻力下降,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护理干预联合高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能够迅速缓解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症状,增强疗效,缩短病程[4]。与超声雾化吸入相比,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时间短,患儿依从性好,疗效显著。本组数据显示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明显优于超声雾化吸入。只要我们在雾化吸入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全程系统护理,一定能够显著提高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5]。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1987,25(1):47-48.

[3]曲政海,王超霞,谢宁,等.布地奈德混悬液阶梯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8,25(8):609.

第8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风险防范儿科护理管理应用

前言

儿科的护理在医院护理中难度比较高,一方面是患儿年龄通常比较小,配合医生、护士意愿比较小,存在较大护理风险,实际护理困难;另一方面,患儿家属对患儿的关注度非常高,一旦出现儿童不适和哭喊情况容易归责与护理人员,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本文选取2018年1月到2018年8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患者4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8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患者4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0例,男130例,女110例,年龄最小的2岁,年龄最大的10岁,平均年龄6.3岁;观察组240例,男120例,女120例,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11岁,平均年龄6.2岁;两组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2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保持患儿病房内舒适、整洁,根据患儿疾病安排病房,使患者的紧张感和抵触感得以消除,根据患儿的疾病类型给予针对性的护理;观察组240例除常规护理方法以外采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方式。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选取具备护理技术精湛、责任心强以及敏锐的观察力的护理人员组成风险防范护理管理小组,对以往儿科护理风险案例进行整理,主要表现在静脉穿刺失败、沟通不当、患儿不能配合等,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形成制度化管理。其次,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不仅帮助其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在基础防护护理,心理护理和技能方面进行培养,而且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成功率。最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根据儿科护理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提升护士工作质量和有序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患儿保护性措施[1]。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安全告知,对家属进行儿童用药的指导。此外,风险护理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与患儿和家属的沟通工作,儿科护士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灵活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与患儿交流,对儿科护士来说,与患儿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决患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儿及家长的想法,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针对家长的问题给予解答,不可搪塞应付,对患儿多给予关心爱护[3],有助于护士取得家长的信任,尽可能满足患儿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患儿得到更好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搜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纠纷发生数量、护理满意度调查。护理满意度调查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并发放信息搜集表,患者家属写明满意情况和建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在护理人员满意度和护理纠纷发生数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效果。对照组240例患儿中,出现护理纠纷10例,患者满意190例,基本满意40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95.83%,意见集中在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能和护理人员沟通方面。观察组240例患儿中,出现护理纠纷0例,患者满意210例,基本满意28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9.17%,不满意主要是出现了儿童坠床情况,经过风险组调查,护理人员事前对坠床进行了提醒,同时做好了相关护理措施,是因患者家属自行把床档放下产生的坠床,经过后续的沟通,患者家属表示理解并对调查结果表示满意。

第9篇: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支气管肺炎;肺功能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低龄儿童的常见感染性疾病,2岁左右儿童的发病率最高。支气管肺炎又被称作小叶性肺炎,多在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较大时出现,它主要是由细菌和霉菌以及病毒、肺炎支原体等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会对患儿肺部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由于肺部炎症会导致呼吸膜增厚以及下呼吸道阻塞,影响患儿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会导致发热、咳嗽以及气促等常见临床症状[1-3]。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除了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优质护理干预的方式来改善其肺部功能,对治疗疗效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作为研究对象的112例患儿为我院儿科在2016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将其分成各56例的A组和B组。A组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龄(3.70±0.82)岁;平均病程(3.23±0.72)d;轻度症状有31例,重度症状有25例。B组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3±0.81)岁;平均病程(3.22±0.71)d;轻度症状有32例,重度症状有24例。A组和B组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病程、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没有较大的差异性(P>0.05)。

1.2方法 112例患儿在入院后均采取对症治疗措施,B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进行病情观察和监测、吸氧和体温测量、健康宣教等。A组患儿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具体措施如下。①病房干预:保持患儿病房的整洁卫生,每天进行清洁和打扫,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将室内温度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如25℃左右,将湿度维持在55%左右。为了让患儿能够保持开心的状态,可以将室内进行布置,可以摆放一些玩具和张贴儿童喜欢的图案。②病情监测: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其症状表现进行观察,看其是否出现呼吸急促、烦躁等症状,针对一系列异常情况要立即上报医生进行处理。需要随时的测量患儿体温,看是否有发烧、发热等症状,当患儿体温过高时要进行物理降温,让患儿多喝水。③呼吸护理:确保患儿呼吸道的畅通,为患儿调整舒适,为避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需要家长为患儿拍背,拍背的力度要适当[4,5]。针对分泌物较为黏稠的患儿需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在雾化前需进行口腔清理,把雾化药物注入雾化器,雾化量逐渐加大,观察患儿的反应,吸入时间在10 min,雾化2次/d。针对呼吸困难的患儿予以面罩吸氧,氧流量为3 L/min左右。④饮食护理:要确保患儿的饮食均衡,最好以流质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或生冷的食物,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⑤健康教育:告知家长患儿的相关情况,告知家长护理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让其能对患儿疾病更加了解和掌握。⑥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耐心的与患儿进行沟通,疏导患儿的消极情绪,让患儿情绪能够更加的稳定,通过与患儿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来增加与患儿的熟悉感,取得患儿的信任,让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

1.3疗效评价 痊愈:患儿护理治疗1w后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有效:1w后患儿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无效:患儿肺炎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体温无变化或上升[5-7]。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FVC与FEV1、PEF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数据资料以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采用?字2检验法进行计数资料分析,治疗有效率以(%)表示,采用t检验法进行计量资料分析,肺部功能指标以(x±s)表示,(P

2结果

2.1A组和B组患儿肺部功能改善情况 A组患儿在护理干预后的FVC、FEV1、PEF评分分别为(3.36±0.52)、(3.01±0.40)和(5.92±0.42);B组患儿在干预后的三项评分为(2.45±0.48)、(2.42±0.55)和(3.86±0.50),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 A组和B组患儿疗效比较 A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痊愈例数有42例(75.00%),有效例数有12例(21.42%),无效例数为2例(3.57%),总有效例数为54例(96.42%);B组患儿痊愈例数30例(53.57%),有效例数为17例(30.35%),无效例数9例(16.07%),总有效例数47例(83.92%),总有效率差异存在显著意义(P

3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儿童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疾病的发展较快,主要的体征为呼吸加快、肺部湿音、口周和指发绀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以及恶心、咳嗽和呕吐等。支气管肺炎按病情按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划分榍岫确窝缀椭刂⒎窝祝当患儿发展为重症炎症时,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和呼吸循环系统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情况,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健康,对其生命也会有严重威胁[8]。在本文中,通过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病房干预、病情监测和心理干预及呼吸护理等一系列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患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肺部功能有所好转。A组患儿护理后的治疗效果优于B组患儿,且A组患儿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出体积和最高呼气流速这三项肺部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B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徐春华.优质护理模式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7):275-275,279.

[2]朱丽敏,陈明华.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11):313-314.

[3]师翠云.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诊治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08):24-25.

[4]吴建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64-65.

[5]梁美华.优质护理模式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5):983-984.

[6]戎艳鸣,楼建华,徐红,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2,27(2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