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讲座范文

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讲座

第1篇: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讲座范文

[关键词]洋留守儿童;侨务;教育

近年来,“留守儿童”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讨论话题,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也越来也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劳动力不甘于被束缚在土地上,选择到城市务工来赚钱养家,由在家的隔代长辈照看孩子。而在我国很多侨乡也出现了“洋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尤其是福建、广东两省数量最多。他们的父母都是在国外工作谋生的华侨华人,无暇照顾他们,就把他们留在家乡,而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本文将在与恩平市牛江镇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此问题。

一、“洋留守儿童”的由来

(一)“洋留守儿童”名称之辩

之所以称之为“洋留守儿童”,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福建省长乐市妇联陈副主席认为,“洋留守”有两种:一种是出生在国外,拥有外国国籍的孩子,就目前来看,这一类型的孩子人数较多;另一种是父母在其年幼时就已经出国,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在父母取得外国的国籍之后才能去国外。而福建省连江县头镇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倪法林则认为,“洋留守”单指拥有外国国籍的孩子(1)。笔者比较同意后一种说法。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洋”便是指外国的人或事物,那么自然“洋留守儿童”指的是应是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孩子。而在中国出生、父母才去国外的孩子仍是中国人,不应属于“洋留守儿童”的行列。

另外,对于“洋留守儿童”这个称呼,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2013年9月,在由《广东华侨史》编委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在著名侨乡汕头市联合举办“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张应龙教授就指出,现在有许多国外的留学生在中国求学,而这些“洋留守儿童”拥有外国国籍,临时在中国接受教育,称之为“洋留学儿童”是否更为适合。目前尚未有其他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在笔者看来,“洋留守儿童”的提法是从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演化而来的,所以目前称之为“洋留守儿童”较为合适。

(二)“洋留守儿童”概况

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上存在的移民网络或者移民传统,国内侨务政策的落实放宽了出国的条件,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新移民的浪潮,来源地不再限于传统的闽粤地区,山东、上海、浙江等地也出现很多。闽粤地区的新移民以家庭团聚移民为主,但更多的是主动、自愿的选择移民,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2)。很多年轻夫妇双双出国,为了让孩子能取得国外国籍,便在国外生下小孩,取得当地国籍。

恩平是一个传统侨乡,大概有50万的海外侨胞,其中16万左右的委内瑞拉新移民是个不容小觑的群体,他们在国外艰难打拼,因创业和发展条件所限,无法分身照看孩子,或者希望他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将他们寄养在国内,因此就产生了“洋留守儿童”的问题。“现在我们牛江有两所完全小学,年乐完全小学和牛江镇中心小学,大概有1000名学生,其中有200多人都是委国国籍,这是一部分拥有委国国籍的小孩,有一些家境比较好的会把孩子送到恩城或者江门,甚至有的会送去广州一些私立的贵族学校学习,这些数据目前还无法统计”,(3)牛江镇主管教育的Z副镇长说。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洋留守儿童”也必将越来越普遍。

二、“洋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洋留守儿童”的年纪一般都不大,他们从小便离开父母,缺少同龄人所应享有的完整和谐的家庭生活,因此会对孩子的心理、生活、性格和教育等产生影响。同时,又由于他们自身身份的特殊性,也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

(一)与父母过于疏离

恩平地区的新移民大都前往委内瑞拉,当地人不事商业,因此华侨华人只要辛勤工作,一般都能有可观的收入。忙碌的工作是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因此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回国内,与隔代长辈一起生活。牛江镇侨联W主席的外孙小康(4)就是一名“洋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委国打拼,小康已经七岁了,只有五岁时为重新办护照才去过一次委国与父母团聚,而在这几年当中,小康只单独见过父亲或者母亲几次面,因为委国的生意需要有人照料,所以两人不能同时回国。在问到小康与父母的关系时,W主席这么说:“他对爸爸妈妈没什么疏离,关系还可以,因为现在通讯很方便,有微信、有电脑,可以视频和语音聊天。”(5)但是他也提到,毕竟只是通过视频来交流感情,看得到摸不着,孩子在心理上还是会觉得比较孤单和失落。

像小康这样的情况算是比较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交流和互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愿意让父母参与,但更多的时候,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对爸爸妈妈的概念都很模糊,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一种抵抗心理,隔代长辈处于心疼不会过多的批评他们,也没有做出合适的引导,所以当他们再次被送往国外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不服从父母的管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二)教育问题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断乳期,第一个是在3―4岁,表现为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6)。而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形成孩子对人际关系和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与父母长期分离,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内心的很多感受不愿向别人诉说,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而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都比较大,在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之余没有太多的精力,或者因为孙子孙女较多,从而无暇顾及其他。另外,也因为老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努力学习就是照顾好了,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老人的足够的重视。

同时,父母为了弥补不能陪在他们身边的缺憾就用给予他们充分的物质生活来代替,对孩子予取予求。其中有的孩子知道他们将来是一定会出国的,所以对于学习并不上心,只是拿着手中的钱任意挥霍。而老人们又疼惜孩子没有父母照顾,只是想让他们高兴,对孩子不敢约束太多。因此,这些孩子便养成了任性、浪费的习惯,学习却没有什么长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是很有害的。

其次,一般老人们的文化水平都较低,孩子们在家学习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辅导,抑制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由于沉默寡言的性格,他们也很少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从而影响了他们在学业上的进步。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洋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即如何使在国内学到的知识与未来在国外的生活相对接。在国内接受的是正规的中式教育,除了语言的差别外,国内外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也不一样。恩平新移民的教育素质并不高,都是底层的劳动者,许多人也只是将孩子的未来定义为自己生意的接班人,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只需要通过上补习班掌握当地基本的语言就足够了。父母的这种想法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也阻碍了他们向其他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解决对策

从以上对关于“洋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出现与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其中牵涉到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政府、社会、家庭应该合力完成。

(一)“类家庭”教育模式的运用

儿童时期既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家庭生活时间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早期母性的确实或母性剥夺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语言的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7)。可以采用“类家庭”教育模式来弥补这一缺憾。

“类家庭”教育模式就是模拟家庭、联合自助家庭,在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参与下由六七个年龄错落、可被赋予兄弟姐妹角色的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的,日常生活在一起的相对稳定的小团体。此模式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硬件设施,及套房、家具和生活用品等;二是父母,且必须是有爱心、有抚育小孩经验的夫妻,这样不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感心理;三是类家庭孩子配置。本质上就是模仿一个家庭的组成和生活方式,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对学生媒介教育素养的培养

学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基地之一。学校不仅可以使孩子们迅速的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洋留守”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教师是直接接触他们的群体,所以首先应该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洋留守”,用心与他们交流。其次,学校应该与孩子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互相做好配合,让孩子健康成长。第三,学校还可以在学校建立开展活动的基地,鼓励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互帮互助,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在这方面冯如纪念中学可以说是个典范。恩平是著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的家乡,因此冯如纪念中学最先开设了航空模拟飞行班,引导学生参与到飞机模型的制作中来,“每一年都有四十多人报名,我们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比赛’,每次都获得团体一等奖”(8),航模班的指导老师马老师如是说。除了航模兴趣班外,还开设了其他科目的兴趣班,在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其潜在能力的同时,也可以稳定他们浮躁的心,安心在学校学习。

中小学生除了学校学习和做功课之外,还花大量的时间看电视、读图书和看卡通等,媒介信息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辨别和抵制能力较弱,帮助他们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提高其媒介素养,掌握必要的媒体知识和技能,懂得怎样合理接受媒体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和生活(9)。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课堂教育,组织参观、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教育。为了使孩子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学校也可以请政府有关部门作为牵线人,与高校展开合作,以教育类专业和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为主,组成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集中培训之后进入学校普及和传播媒体素养教育知识。

(三)侨务部门的努力

“洋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停留的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因而这应该是我国侨务工作的一部分,侨务部门应对此首先重视起来,同时政府层面的支持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洋留守儿童”一些问题与家长们的错误观念是分不开的,也是当地精神文明缺失的一种表现,因此要加强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使这一行动深入到人们的心中。而许多家长抱着“孩子最终是要出国的,在家没必要管那么严”的心理,这也是存在于“洋留守”之中的特殊情况。对此,侨办应动员地方各级侨务部门制定计划,开设关于“洋留守”家庭教育指导的讲座或者座谈会等,加强对侨乡的这种观念的纠正。

其次,通过实地的走访调查,侨务部门可以对“洋留守”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适当地加以解决,减少他们的负担。比如“洋留守”孩子的签证问题,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不方便行动,孩子多的时候还会记错他们签证的续签日期,有的还要去香港续签,路途远、手续繁、花费也很高。根据这一情况,在省侨办、江门市外侨局和恩平市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恩平市外侨局成立了外事侨务服务中心,专人跟踪侨胞子女的签证问题,代为填写表格,一揽子解决签证问题。

第三,为了让孩子在国内的教育与国外的生活和教育相对接,2012年美国福建同乡会与家乡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投资兴建了一所国际学校,让这些“洋留守儿童”就读。而在恩平市旅委侨胞吴超景于2003年创办了民办涉外学校集贤学校,开设有中文、西文、思想品德、数学、英语、中华文化等课程,学生中侨胞子女占95%以上,当地政府有关领导也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努力让侨胞满意。

但是在恩平这群“洋留守”中一大部分是委内瑞拉籍的小孩,在政府层面,加强侨乡与委内瑞拉方面的交往,在社会管理、教育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互动,适度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对接活动,帮助孩子减少对未来陌生环境的恐慌。

四、结语

“洋留守儿童”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普通的乡村儿童,又是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为他们服务是侨务部门的职责,而对他们的抚养和教育则是家庭和学校应该承担起的责任。面对他们因远离父母而产生的心理和相关的教育问题,三方应该相互配合,从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傅义强:《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冯军,吴江:《福州“洋留守”,启蒙教育令人忧》,《民主与法制时报》第B01版,2012年12月10日。

[3]梅贤明:《洋留守孩――何以迷途》,人民法院报第6版,2012年7月30日。

[4]寸迎新:《关注侨乡妇女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刘艳飞:《东南沿海留守儿童类型及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福州连江为例》,《福州党校学报》第6期,2010年。

[6]姚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与对策》,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7]张江海,张颖:《留守“洋娃娃”微调查:奔波与远离父母的童年》,《工人日报》第5版,2013年6月1日。

[8]刘欣:《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5期,2009年。

[9]王佑镁:《跨国寄养背景下我国农村侨乡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4期。

[10]李雪飞:《类家庭教育模式在侨乡留守儿童中的应用研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1期。

[11]何毅:《侨乡留守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浙田县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12]《广东侨务部门多举措解决“洋留守儿童”读书难问题》,《中国新闻网》http://.cn/o/2010-09-07/153218079345s.shtml

[13]《我市留守儿童逾1.8万人,恩平2000多名洋留守》,《中国江门网》,http://.cn/c/2012/09/14/01/c_1272629.shtml

[14]恩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恩平公报》,2011年1、2期合刊。

注释:

(1)冯军,吴江:《福州“洋留守”,启蒙教育令人忧》,《民主与法制时报》第B01版,2012年12月10日。

(2)傅义强:《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8页。

(3)2014年7月28日,于牛江镇侨联对Z副镇长的采访。

(4)此处小康为化名。

(5)2014年7月18日,于牛江镇侨联对W主席的采访。

(6)何毅:《侨乡留守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浙田县为例》,

(7)寸迎新:《关注侨乡妇女儿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8)2014年7月18日,于冯如纪念中学采访马老师。

(9)王佑镁:《跨国寄养背景下我国农村侨乡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