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流感的治疗与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据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每年均有发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为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预后好和散在发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则为发病率高、传播范圈广、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对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威胁较大,常可导致死亡,需引起极大的重视。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
[1] [2]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参 考 文 献 孙玉琴,程洁琼;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年期 文章屋在线:wzk.co
1976年美国的“新泽西事件”中,大约500人感染了猪流感H1N1亚型病毒,该病毒与当时猪体内分离的病毒相同,首次证实了在自然条件下,猪流感病毒可由猪传染给人。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人类普遍易感。我国H1N1流感随着天气转冷,疫情呈上升趋势。笔者在北京儿童医院PICU进修期间,参与了17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治疗与护理,其中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其余均经过救治平稳后转普通隔离病房治愈出院,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7例患儿,发病年龄为1个月~10岁,平均5.2岁;男14例,女3例,除1例以哮喘、1例以病毒性脑炎入院外,其余均以发热、咳嗽、流涕等流感样症状入院。均通过取咽拭子为甲型H1 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PCR)确诊1.2治疗(1)抗病病药物:首选奥司他韦(达菲).体重小于15 kg 者30 mg,3次/d;15-23 kg 者45 mg,2次/d;24~40 kg 者60 mg,2次/d;体重大于40kg者75 mg,2次/d。危重患儿剂量加倍。(2)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短时间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有利于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400~1000 mg・kg-1・d-1,连川2~5d。(3)氧疗和呼吸支持:有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的患儿,及早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可以防止缺氧加重对机体各脏器的损害。(4)特异血浆:200 ml/袋,用量50 200 ml/次。
2 护理
2.1 隔离患儿住隔离病房,保持病室清洁通风,调节室温于20~24℃,湿度50%~60%、物体表面用含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空气消毒用空气清菌片消毒2次/d;患儿用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专人使用,使用后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患儿更换的衣物、奶瓶、药杯等用后用含氯消毒液1000 mg/L浸泡;病房内医疗垃圾用黄色双层垃圾袋包裹,生活垃圾用黑色双层垃圾袋包裹,袋口封闭,专人负责管理;医务人员入病房穿隔离衣,戴N95口罩,接触病人时戴手套,接触病人后消毒双手。
2.2 高热的护理38.5℃以下,给以多饮水、温湿敷、冰袋等物理降温。38.5℃及以上可给以药物降温,口服或静脉给药。每小时测体温,直至体温正常。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3 饮食护理 清醒的婴幼儿给以配方奶喂养,年龄大的患儿给以易消化、蛋白质丰富、维生素充足的清淡饮食。昏迷患儿给以鼻饲喂养,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鼻饲的速度。
2.4 血管通路的护理至少要建立两条通路,尽量建在四肢,便于抢救。在输注多巴氨、咪达唑仑、吗啡等药物时要注意有无外渗,如有外渗,立即用酚妥拉明稀释后外敷。如输营养液要建立深静脉通路,如股静脉或颈静脉;测有创动脉血压时,严禁动脉给药,用含5U肝素的NS持续正压滴入,观察周围皮肤颜色有无异常。
2.5 口腔护理清醒大患儿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漱口2次/d,小的婴幼儿和昏迷患儿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棉球做口腔护理2次/d;上机的患儿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冲洗口腔。
2.6 气道的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湿化,湿化液体为灭菌蒸馏用水,温度应保持在32~35qc,吸入气体湿度达到60%~70%:及时倾倒冷凝管里的冷凝水;吸痰要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管的外径要小于气管插管内径的1/2。
2.7观察药物反应达菲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饭后服用可减轻症状,该药还可引起皮疹,应密切观察。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患者; 心理反应;护理干预
2009年3月在墨西哥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在全球逐渐扩散蔓延,我国于2009年5月确诊首例输入性甲流病例[1],新疆于2009年9月确诊首例甲流病例以后迅速向全区各地州蔓延。我州于2009年10月22日确诊首例甲流病例以后在全州开始扩散,我院的青达拉医院是我州传染病应急医疗救治基地和一级应急医疗救治的医院,在护理甲流患者时,发现其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反应,针对此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表,根据回收的问卷表所显示的不同心理反应和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现将我们的调查和采取的护理干预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0月22日—12月23日共收治了甲流患者35例,其中危重症4例,重症10例。治愈32例,转上级医院3例,我院无住院死亡病例,本组患者均无甲流疫苗接种史。
1.2 对象
由自治州疾控中心经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即为确诊病例,重症、危重症患者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指南(2009年第三版)》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人员组成
成立甲流患者调查问卷发放小组,由各护理小组的组长组成。
2.2 职责
设定调查问卷的形式,制定调查问卷的内容,指导和处理调查问卷发放中的问题。
2.3 调查问卷的内容
包括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反应和对甲流认知共有9个项目。
3 结果
在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由各护理小组的组长发放问卷,患者自行填写,对幼儿和儿童由家长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表35份,收回35份,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结果见表1和表2。表1 甲流患者不同心理反应的情况表2 甲流患者对甲流的认知掌握情况
4 护理干预
(1)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要,充当患者的咨询人。有研究表明,护患关系是一个关爱的过程,涉及价值观、目的、知识、义务和行动[2]。心理护理没有统一的模式,护士应当根据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个体,了解影响护患沟通的主要原因,让患者接受和信任自己,顺利进入咨询人的角色。同时还应该准确地把握患者的心理转变过程,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并在患者最需要关心帮助的问题上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3]。(2)加强护患沟通,为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由于甲流刚开始流行时,人们对甲流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人们普遍的心理反应是恐惧和惊慌,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和家属大多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表1中可以看出,为了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如对于一些不良情绪,需要医护人员的同情和理解,待各种不良情绪稳定后,护理人员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疏导,如向其讲解甲流相关知识:传染源、传播途径、疾病的转归等,使其能对所患的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3)人性化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因传染病医院离市区较远,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和饮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医护人员想方设法为患者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帮助病人购生活必需品、解决一日三餐等;同时,通过医护人员为患者和陪护人员提供一次性口罩。我们真诚,细致,贴心的服务拉近了护患和医患的关系,使其的心理和生理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总之,收治甲流患者是一个新的、繁重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甲流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09.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工作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婴幼儿中发生率更高,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见的病原体[1]。其他呼吸道病毒,如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人鼻病毒(HRV)也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本研究就2014年1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冬季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流行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患儿364例,经咽拭子7项病毒测定阳性者128例。其中,男78例,女50例。年龄28d~14岁。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儿科学》(第八版)。
1.2试剂盒 试剂盒为D3 Ultra DFA Respiratory Virus Screening&ID Kit(DIAGNOSTIC HYBRIDS,Inc.USA),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3病毒的检测 ①就诊当天由专科护士采集鼻咽分泌物(用植绒拭子从鼻、喉咙和鼻咽部提取分泌物)。完成7种病毒检测:腺病毒(ADV)、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FluA)、流感病毒B(FluB)、副流感病毒1(PIV1)、副流感病毒2(PIV2)、副流感病毒3(PIV3);②病毒病原学分析:样本悬液于2000r/min离心10min,收集细胞做细胞涂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呼吸道7种常见病毒:流感病毒A、B型(Flu A、FluB),腺病毒(ADV),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 1、P1V 2、PIV 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病毒检测结果:从364例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中,检出有关病毒阳性128例,总阳性率为35.2%。其中单项病毒感染122例,占95.3%;,2项混合感染6例,百分比为4.7%。男78例,女5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在门诊的就诊患儿中战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其中病毒为主要感染源。研究显示[2],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的病毒的感染和发病呈现一定的区域性和年龄差别。而病毒的检测是呼吸道感染诊断的重要方法,对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中,患儿的男性和女性的检出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提示呼吸道的病毒感染与性别无关。以往研究中[3],我国上海、重庆都报道过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为RSV。本报道与其一致,提示本次研究冬季就诊于我院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毒为RSV,其次为ADV。本研究中,有6例患儿存在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提示不同病毒混合感染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存在一定的比例,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本研究中,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及时添加辅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卫生习惯,多晒太阳。室内要通风,经常在户外活动,使机体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避免急性呼吸道及严重病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Calvo C,Pozo F,Garcia-Garcia M L,et al.Detection of new respiratory viruses in hospitalized infants with bronchiolitis:A three-year prospective study[J].Acta Paediatr,2010,99(6):883-887
[2]底建辉.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893-1895.
进入冬春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仅2011年的冬春季我院就接诊了流行性感冒病人139例,其中38-39℃者89例,39℃以上者42例,高热病人占发热病人的30.2%,因此,我们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谨防流行性感冒的发生。尤其是年老、体弱、婴幼儿、慢性疾患和手术后的病人以及使用化疗药物治免疫力低下的人们。更应该注意在严冬来临之季预防流行性感冒。对群居生活的人员如学生、工厂车间、办公室人员、超市服务员等之人员集中的地方易造成流行。所以,对有相同类似症状的发热、咽痛、头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的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护理,防止流行性感冒造成大流行,同时也可及时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1 要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要认识流行性感冒。它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人类分三种病毒为甲、乙、丙型。其中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病型较稳定,由于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易变异性,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此容易引起流行。
2 要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发生,还应该知道其传染源,及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以及杀灭该病毒的方法。
2.1 传染源,是流行性感冒患者,其次是隐形感染者,还有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为一种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是带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2.3 易感人群;人群为普遍易感。
2.4 流行性感冒之所以易发于冬春季节与其病毒的特性有关。流行性感冒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即可使病毒灭活。温室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学药剂很敏感,极易杀死。对1醋酸也敏感,30分钟熏蒸可杀灭。
3 流行性感冒的病毒侵袭目标是呼吸道粘膜,偶有侵袭肠粘膜的病例,会引起胃肠型流感。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长短取决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一般为1-4天起病后患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以及咳嗽等症状。在症状出现1-2天内。随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增多,以后则迅速减少,无并发症在3-4天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流行性感冒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并发细菌性感染所致。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和糖尿病)患者。由于流行性感冒易造成的继发肺炎,继发性肺炎是流行性感冒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发现流行性感冒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4 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有本质上的不同,流行性感冒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更大,因此我们要把它们区别开,应重视流行性感冒。
4.1 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的病原体不同:普通感冒是由上呼吸道自限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传染性疾病,而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疾病。
4.2 感冒的症状不同:普通感冒是鼻塞、流涕、咳嗽、头痛、乏力、发热者少见,有的儿童可见发热或高热,并伴有咽痛、耳痛、眼痛、流泪,成人少见。
流行性感冒起病急,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常以高热起症,呼吸道症状轻、全身症状重,体温高达39-40℃,2-3天后热退,呼吸道症状转为明显,有干咳、鼻塞、流涕加重,咳痰,痰中带血丝,易继发细菌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痰转为脓痰,部分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有少数病人会出现鼻出血、恶心、纳差、便秘或腹泻,面呈急性病容。
4.3 两种感冒治疗和护理也不相同:普通感冒的治疗为对症治疗主要应用解热镇痛剂、抗病毒药为利巴韦林等,中药板蓝根,四季抗病毒冲剂等。护理上以休息、多饮水为主,相对隔离,一般都可自愈。
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是对症治疗和抗病毒药的早期应用相结合,可用奥司他韦(达菲)、扎那米韦,中药可用莲花清温胶囊等。护理上要求单人间隔离,早发现,早就医,早用药,早休息,多饮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4 两种感冒的并发症不同:普通感冒的并发症少见,但流行性感冒的并发症多见,最常见的是肺炎、肠炎、偏桃体炎、心肌炎、心肺功能急性衰竭等,有报道流行性感冒可使心脏疾病恶化,在流行性感冒季节,死于心脏病发作的患者明显增多,仅在美国每年就高达9万。
5 流行性感冒临床类型有四种
5.1 单纯型为常见,病人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伴头昏、头痛、咳嗽,鼻粘膜、眼结膜、咽部粘膜充血,一般3-5天逐渐消退或减轻,热退后全身乏力可持续1-2周。
5.2 肺炎型,病人高热不退,咳嗽严重,咳痰咳带血丝,呼吸急促,有湿性罗音,X光检查可见散在絮状阴影,病情可延长至3-4周,少数可导致死亡。
5.3 中枢神经型,高热不退,中枢神经症状明显,头痛、头昏、震颤、谵语,虚脱甚至昏迷,可出现脑膜刺激症,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以及脑炎体症,有意识障碍、抽风等病情危险,愈后差。
5.4 胃肠型,病人除全身中毒症状外,还有恶心、呕吐、服泻、服痛等胃肠道症状。
6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
6.1 首先要注意保暖,冬天寒冷时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凉,人们又多在室内活动,门窗关闭导致空气不流通,更容易病毒的传播,再加上气侯干懆,呼吸道粘膜抗病力减弱易发生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所以提醒人们要及时添加衣服,出门时戴口罩,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
6.2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病从口入,勤洗手、洗澡,勤更换衣服,勤晒被褥。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患流行性感冒时应注意保持距离,在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不留长指甲,洗手要最好用流动水洗,不用别人的洁具,如毛巾、脸盆,牙杯等。
6.3 加强自身身体锻炼,提告自身的免疫力。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劳逸结合,不疲劳、不贪玩、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游泳等。
6.4 加强营养,膳食平衡,饮食宜清淡,并且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和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如新鲜的水果、疏菜,食用菌菇,羊肉,豆制品、乳制品,鱼肉等,忌暴饮暴食,不酗酒,不吸烟,避免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饮食,儿童尤其要忌冷饮。鼓励人们多饮水,多饮水可使口腔和鼻腔粘膜保持湿润,更有效地发挥其清除病菌的功能。
6.5 加强预防接种,我国流行性感冒通常发生于12月或1月,一般持续时间为两个月,鉴于此,目前是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简称流感疫苗)一年一度的最好时机,美国心脏病学年会上指出,注射流感疫苗和冬季留在暖和地方有助于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4月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北美洲国家暴发流行以来,在远距离快速社会传播的同时,在一些疫情较严重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叉感染现象。而导致疾病传播的途径除了空气飞沫外,以手污染为主的接触传播,也是其传播的重要方式。但手污染接触传播往往被忽视,并常常是个人防护失败的重要原因。为更全面地认识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环节和科学严密地做好本病的感染防控工作,本文对甲型H1N1流感的经手污染接触传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甲型H1N1流感临床症状及体征
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能引起人类出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但报告的临床表现范围很广,包括无症状的感染到造成死亡的严重肺炎[1],病情可迅速进展,突然出现高热及肺炎,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损伤,导致死亡。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啰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2]。
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传播到空气中,此时易感者吸入后即受感染,同时流感病毒还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玩具接触传播,流感病毒在手上能存活30 h,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容易受污染而会带有流感病毒。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皮肤接触或间接接触呼吸系统分泌物(触摸被污染的表面后再触摸眼睛,鼻或口)而发生。一个人可以在病症出现前2天至病症出现后5天播散流感病毒,儿童感染者可以在10天或以上的时间播散病毒。
3 与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手部污染
3.1 患者的手部污染 频繁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的患者更易导致手的污染和周围物品的污染。患者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可以减少空气和周围环境的污染,但同时增加了手的污染。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及时的手卫生操作(正确洗手和快速手消毒),将导致其所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污染。患者的手污染将会间接导致与之接触的人员的手污染。
3.2 医务人员的手污染 医务人员的手在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手部的污染。通常发生在如下环节:(1)常规诊疗护理,如咽喉部位的检查,吸痰、呼吸道插管、听诊、注射操作等;(2)在医疗废物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处理分泌物及其容器时;(3)尸体的处理;(4)临床标本的采集,特别是采集上呼吸道标本提供H1N1病毒的相关检测,如鼻咽拭子/吸取物或者鼻腔冲洗液/吸取物的采集;(5)脱去防护用品的过程中再次污染。
4 保持手部卫生相应措施
手卫生意识的强化: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对一般的消毒方法均敏感,对热敏感,在56 ℃时30 min可灭活[3],因此采取常规的消毒方法均可有效杀灭该病原体。根据WHO的推荐,快速手消毒可选用以下消毒剂:70%酒精、5%来苏尔和10%漂白液。根据临床实际使用的方便性,首选含酒精的快干型免洗手消毒配方[4~5]。
4.1 患者方面 经常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酒精制成的洗手液也有效;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因为病毒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咳嗽时使用纸巾遮盖口鼻部,吐痰时用纸巾包裹,并在用后丢入垃圾桶;出现流感样症状时使用高过滤性口罩。
4.2 医务工作者 在诊疗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持续的手卫生警觉,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部污染,一旦发生手污染,应尽快进行洗手或手消毒。所有负责对甲型H1N1流感病人进行医疗救治和护理服务的人员,在进入相应的领域和岗位工作之前,必须全员接受手卫生的培训,掌握手卫生操作的基本要领及洗手的指征。一般情况下,在隔离病区工作期间,由于频繁的手卫生需求,可优先选择速干手消毒剂,在去污染要求更高时,应选择洗手。在手部污染特别明显的情况下,应在标准洗手的基础上,再结合手消毒,如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时,要正确应用手套,减少手污染。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novel influ-enzaA(H1N1)[EB/OL].2009-05-04.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EB/OL].(2009-05-10)[2009-05-11].
3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的通知.2009-05-08.
二、流感如何预防?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五)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七)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卫生部制定了《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已刊登在卫生部官方网站。
三、哪些人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但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组织的群体性接种或应急接种的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一般来说,年龄在6个月以上,没有接种禁忌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以下人群推荐接种: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四、什么人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应慎用流感疫苗。此外,以下人群禁止接种流感疫苗: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五、流感疫苗有哪几种,如何选择?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国产和进口产品均有销售。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份。这三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副作用相差不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对儿童副作用较大,12岁以下的儿童禁止接种此种疫苗。
六、何时接种流感疫苗为宜?效果如何?
1、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我国推荐接种时间为每年9至11月份。由于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我国属北半球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初根据全球上个流行季节病毒的监测情况,推荐本年度北半球流感疫苗组份,由厂家组织疫苗生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5-2006年流感流行季节北半球疫苗成分包括:
甲/新喀里多尼亚/20/99(H1N1)类似株
甲/加利福尼亚/7/2004(H3N2)类似株
乙/上海/361/2002类似株
2、流感疫苗接种对于甲、乙型流感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但对禽流感没有预防效果。
七、接种流感疫苗可能发生哪些副作用?
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成分都没有感染性,不会引起流感,但是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发生与疫苗接种无关的偶合性呼吸道疾病。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
全身反应:接种后可能发生低热、不适。一般只需对症处理,不会影响疫苗效果。对鸡蛋蛋白高度过敏者可发生急性超敏反应。
八、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如何管理?
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流感监测和预警信息,为预防、控制流感的暴发、流行,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可在本行政区域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流感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可采取应急接种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群体性接种或者应急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
肺炎的病原体
肺炎的分类一般采用病理形态分类和病原体分类。
多年来沿用的病理形态分类是: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其中以支气管肺炎更为多见。
病原体分类是指肺炎是由哪一种微生物引起的。导致肺炎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病毒,其他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病原体分类的优点是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采用针对性的有效药物来进行治疗。
细菌性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热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等。病毒性肺炎则主要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引起。
怎样识别肺炎
肺炎起病可急骤,也可较缓慢。肺炎的一般症状是发热、拒食、呕吐、体温多在38℃~39℃,也可达40℃;呼吸系统的症状是咳嗽、咽部有痰声、呼吸急促;全身症状有呕吐、腹泻、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等,婴幼儿易发生惊厥。
在婴幼儿时期,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病,也可表现程度不同的发热、拒食、呕吐、呼吸加快,体温过高时也能发生惊厥。不过,家长如仔细观察,还是不难识别肺炎的。
一、上呼吸道感染常有流涕、鼻塞、喷嚏、咽部充血、扁桃腺炎等表现,而肺炎无这些症状。
二、上呼吸道感染虽也可发热,甚至发生高热惊厥,但这是良性惊厥,时间很短,体温下降后不会再发生惊厥,而肺炎患儿发生惊厥除了由于高热外,还与缺钙、大脑缺氧有关,惊厥的时间较长,惊厥可反复发生,还伴有嗜睡、烦躁等表现。
三、呼吸明显加快(呼吸急促)是肺炎的主要表现。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呼吸急促是指:2个月婴儿每分钟呼吸≥60次;2~12个月≥50次;1~3岁≥40次。
由于呼吸急促,可出现呼气时有声、鼻翼扇动、皮肤青紫。
根据以上表现,肺炎是不难诊断的。在肺炎的早期,家长如不能自己作出判断,要及时把患儿送到医院,通过化验白细胞、X光胸部拍片等检查,可及早诊断肺炎。
肺炎的主要危害
肺炎是小儿的常见病,在住院患儿中,肺炎高居首位;也是婴幼儿时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据北京儿童医院的一份统计,肺炎占住院总死亡数的18.3%。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尤其是新生儿和低体重儿。
肺炎的家庭护理
一、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不必住院,故家庭护理至关重要。居室环境要安静、整洁,对患儿耐心护理,使其精神愉快,并保持充分休息;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使空气清新,并保持一定温度(20℃左右)、湿度(相对湿度以60%为宜)。
二、饮食应维持足够的热量,在初起病时给以流质饮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菜水、果汁等,幼儿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应给以粥、面等食物。此外,还可补充维生素C、A、D,复合维生素B等,并同时补充钙剂。对病程较长者,要注意加强营养,防止发生营养不良。
肺炎的预防
为预防肺炎,应采取以下措施: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环境中存在的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加快,而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也进入繁殖孳生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易污染水源、食物、环境。这是夏季传染病流行的外因。而人类在夏天的身体消耗量也较之于其它季节大,抵抗力下降,这是夏季传染病流行的内因。
本期策划特针对夏季几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及其症状、预防对策展开介绍,旨在让广大读者对传染病知识有充分认识,能尽早防范,保持身体健康,让充满活力的身躯尽情沐浴在夏日的阳光下。
特邀执行:华平李晓
本文指导医生:孙吉仁,硕士、主任医师,四川大邑中康医院副院长
开篇:H7N9的恐慌
事件源头
浙江建德人洪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他先后4次就医,被医生认为出问题的脏器分别是肝、胆和肺。2013年3月27日凌晨,他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直至4月1日,葬礼的前一天,家属才被告知,他死于一种叫H7N9的新型禽流感病毒。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在上海和安徽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
H7N9的前世今生
禽流感最早发生于1878年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被称为“鸡瘟”。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而它真正为世人瞩目,是在1997年香港。当年8月,一名3岁男童因感染死亡,后检测发现他感染的是H5N1病毒,在随后几个月中,共有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其后,该病一直在亚洲地区零星爆发。
2009年4月,全球发生“猪流感”(新甲型H1N1)。2012年3月,台湾首度发生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同年9月广东湛江再度发生。即使近年禽流感频现,但依然让医护和防控人员有些慌神,因为,禽流感病毒会变异。1997年在香港“犯事”的H5N1病毒就是一种变异的禽流感新病毒。无独有偶,今年现身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H7N9病毒,也是一个变异后的“新面孔”。
H5N1、H9N2、H7N7、H5N2、H7N9……看着这些编号,同样是禽流感,却是不同时期的变异。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禽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具有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表面抗原,H和N又可进一步细分,H可分为H1-H15,N可分为N1-N9。这就是禽流感病毒命名编号的出处。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有145个,其中能引起人类流感的主要为H1-H3型,H1N1、H2N2、H3N2曾造成流感大流行。
发病症状: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膈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病原体:H7N9禽流感的病原体为禽流感病毒。目前尚不明确传染源,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高发人群:2013年4月10日,中国官方明确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等人员。
日常防范和护理
保持手部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如要吐痰应将分泌物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并尽早就医。
延展篇:你—定要知道的夏季传染病
呼吸道疾病
风疹
概况:
1941年,澳大利亚眼科医生Gregg发现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儿,其母亲多数在怀孕期间患过风疹,由此才引起人们对风疹的重视。以后的研究发现,妇女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流产、死产,或婴儿出生后发生严重损害多种器官、临床表现各异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症状: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3周。出疹前1-2日,症状轻微或无明显前驱期症状。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和眼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偶有呕吐、腹泻、鼻衄、齿龈肿胀等。
发热第1-2天后出疹,皮疹最先出现于面颈部,24小时内布满躯干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无皮疹。皮疹为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疹间皮肤正常。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后类似麻疹。躯干、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皮疹一般持续1-4天消退,出疹期常伴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耳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
病原体: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病患者、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体由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给旁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人与人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高发人群:凡未患过风疹、未接种过疫苗者对风疹普遍易感,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水痘
概况:
水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水痘及不典型水痘两种,后者又包括大疱型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每一年个别地区都有水痘爆发。比如2006年多哈亚运会期间,马尔代夫男排因有一人患水痘,全队被隔离,致使中华台北队不战而胜。
症状:潜伏期为10-24天,以14-16天为多见。在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的同时已有皮疹出现。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持续1-2天后才出现皮疹。
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直径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壁薄易破,疹液透明,后变浑浊,疱疹处常伴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一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如有继发感染,则成脓疱,结痂、脱痂时间将延长。
水痘皮疹是分批出现,故病程中在同一部位可见斑丘疹、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后期出现的斑丘疹未发展成水疱即隐退。
病原体: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高发人群: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预防和护理
风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带易感儿到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病儿接触;当发现有患风疹的病儿时,应立即将其隔离,以免范围扩大;防止搔抓损伤皮肤而引起感染;卧床休息,避免风寒侵袭;注意营养合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吃煎炸油腻食物;避免与可疑或确诊为水痘的患者接触;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定时开窗,房间通风时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接种疫苗。
肠道疾病
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腹泻
概况:
又称诺瓦克病毒,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诺瓦克镇一起腹泻爆发流行的患者粪便中发现并因此而得名。2006年12月日本各地爆发疫情,并迅速蔓延,日本各地小儿科医疗机构上报的此项发病患者人数达6.5万,发病率超过了有相关数字统计25年来的历年最高纪录。2007年1月,我国广东地区也因诺瓦克病毒感染而导致各大医院门诊量激增。2007年1月1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再次提醒公众提高健康保护意识,慎吃海鲜及生冷食物,避免不洁净的接触,谨防感染诺瓦克病毒性胃肠炎。2007年1月15日,卫生部下发《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方案(试行)》,说明了防控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症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又称病毒性胃肠炎,是由不同肠道内病毒感染引起,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还可伴有发热、畏寒、不思饮食、腹痛等中毒症状。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经对症治疗或不治疗,也可痊愈。
病原体:多种病毒如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都可导致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高发人群:感染病毒的不同,而使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如轮状病毒易感染6个月的婴儿和2岁的幼儿,诺瓦克病毒易感染成人和大龄儿童,肠腺病毒则易感染2岁以下幼儿。被感染的人和动物是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主要以粪便污染经口或人与人接触感染为主,人群普遍易感。
伤寒
概况:
我国为伤寒病的多发区,1986年前每年发病率仍在10/10万以上,但以后逐年下降,仅有发生局部的爆发流行。如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均有爆发流行事例,多以水型为主,食物型爆发亦有发生。一般地伤寒沙门菌占首位(96.25%),乙型副伤寒占2%,甲型副伤寒占1%,丙型副伤寒占0.4%。江苏省是我国伤寒高发区之一。
症状:潜伏期约7-14天,起病缓慢,早期出现发热可伴有畏寒,体温逐渐上升可达39-40℃,并伴有疲乏、头痛、干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在病程第2-3周,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等,儿童可出现抽搐,右下腹或全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表现,在胸腹及肩背部出现按压褪色的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持续第4-5周,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直至消失。
病原体:伤寒是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人是伤寒杆菌的唯一宿主,被病人或病菌携带者的排泄物污染的水或食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可导致伤寒的流行。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及苍蝇、蟑螂也可引起发病。
高发人群: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伤寒菌苗的个体,都是易感人群,以学龄期儿童和青年多发。夏秋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预防和护理
接种疫苗,减少婴儿罹患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几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变质和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或削皮,饭前便后洗手。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后,应及时就诊,以免加重病情或传染他人。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明显不适或持续性发热者,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接受正规的治疗。伤寒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尿、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蚊媒传染疾病
登革热
概况: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此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2002年,香港爆发本地登革热疫情,2010年,又爆发多宗本地登革热疫情。
症状: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三型,潜伏期为5-8天,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24小时内体温达40℃,发热时伴有头痛,骨、肌肉及关节痛,极度疲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在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皮疹,部分病人还会出现牙龈、鼻、皮下及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脏器的出血以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的表现。轻型登革热症状较轻,病程短,易被忽视,而重型登革热则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病原体: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高发人群:当人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随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在地方性流行区,成人体内已产生抗体,故而以儿童发病为主。登革热主要发生在伊蚊易于孳生的夏秋雨季。我国的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广东、广西是该病的流行区。
预防和护理
防蚊灭蚊是预防的根本措施。清除积水,消除伊蚊孳生地,喷洒杀蚊剂,消灭蚊虫。使用蚊帐、蚊香、涂抹祛蚊油等,防止被蚊虫叮咬。到流行区旅游或生活,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着长袖衣及长裤,在暴露的皮肤表面涂抹驱蚊剂,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阴暗处逗留,以避免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
鼠媒传染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概况:
1886年外耳氏(A.weil)曾描写一种流行性急性传染性黄疸病,并报告了四例;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骤起的寒战发热、全身无力、黄疸、出血、肝脾肿大及肾功能衰竭等。自此以后,在一般医学文献中也称本病为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几乎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尤其是东南亚,我国有25个省、区有钩端螺旋体病人或带菌动物。
症状:潜伏期多为7-14天,短至2天,长达28天。该病病情轻重与不同菌型和同一菌型的不同毒力株,以及个体免疫状态有关。典型病例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该病患者轻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病原体:该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端螺旋体的疫水而感染。
高发人群:危险性最大的有两类人群:生活在城市贫民区的人群和仅能维持生活的农民。
流行性出血热
概况:
简称出血热,国际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上世纪30年代在我国东北北部日本侵略军中爆发流行,病死率高达30%,在当地居民中也曾有过小的流行。直到195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图里河和陕西宝鸡秦岭北坡修筑宝成铁路的工人中爆发流行,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危害,并开展了积极防治和调查研究。以后在整个东北地区,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北广大农业地区陆续证实有此病流行。80年代初,由于出现家鼠型出血热爆发流行,使1985年和1986年发病总数超过10万例以上。90年代以来,仍保持在4万-6万,病死率在3%以下。1994年证实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在朝鲜、韩国、日本和欧洲也有类似疾病的发生及流行。
症状: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1-2周。该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及肾脏损
害三大主征和五期病程经过。
发热期:
一般持续4-6日,伴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及肾损害。发热在39-40℃之间,一般体温越高,病情越重。表现为“三痛”、“三红”:即剧烈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眼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发红,眼球结膜和眼睑水肿,像喝醉酒一样,称“酒醉貌”。发病后2-3天,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等。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于第8-9病日出现。此期特点为热退、病重,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重者可出现休克。
少尿期:多发生在第5-9病日,为本病病情最严重的时期。少尿期越长,病情越重。
多尿期:病程第9-14日,此期每天的尿量明显增加,肾功能逐渐恢复。
恢复期:发病第3-4周后进入恢复期。一般以尿素氮恢复正常为进入此期的标志。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食欲、食量、体力逐渐恢复,尿量、尿浓缩功能恢复正常,体力完全恢复需1-3个月。
病原体: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一是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二是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的新鲜排泄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感染,三是吃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四是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入血引起感染。
高发人群:人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感染后有较强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