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体育锻炼的益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的益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的益处

第1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和人生角色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小学教育模式向中学教育模式转变,其生理、心理方面都在发生着剧变。作为学校教育的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重视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不太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培养。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各类体育活动的兴趣都比较高、好奇心比较重,但当他们最初的兴奋劲儿一过,一些体育项目的开展就难以为继。此时如果教师强制进行某些项目,就会产生与学生的心理矛盾。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摸索和探求出新时期中学生体育课程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成学生科学进行身体锻炼的态度;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终身体育的意识。其中,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安全的身体练习方式,否则就会影响锻炼效果,甚至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作为初中的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器官的功能特点以及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等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运动时生理的最佳负荷和合理的锻炼程序等知识,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二、结合各类体育活动,有意识引导学生自主锻炼

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其意志与毅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经过相对严格的要求和反复的努力实践才能形成。由于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时间比较宽松,学生们的学习压力相对较轻。为此,体育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增添实用的、趣味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并利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户外探险体育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时间段,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训练,如增加晨操和体育第二课堂等教学活动。教师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根据不同年级段的教学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逐个项目、逐个时段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并认真作好记录,以便及时总结改进。如打篮球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练习的要领,逐步由易到难,由运球到三步上篮,反复训练。再通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年级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教师要通过多样的体育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加以练习,再如通过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比赛活动,促进学生的自觉练习。这样持之以恒的活动结果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第2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2.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3 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第3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锻炼促进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进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授促进学生健康的终身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身体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体育习惯是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因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遵循健康教育规律并符合相关理论。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一种健康的体育教育形式,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所需,更是一种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也以期对实现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所裨益。

1.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及体育活动行为阶段划分

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是于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inente在其开展的戒烟项目中提出来的,该模式理论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作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其理论基本点为:1. 人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行为改变的五个阶段之间变动。2. 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反复往返;3. 对不同的个体,要使其发生行为的改变,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每一种行为变化都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无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为阶段;5维持阶段。针对成瘾性行为如吸毒和酗酒,行为的改变还包括第六个阶段:彻底戒除阶段。

如果将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看作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规律运动的定义按照公共卫生领域推荐的合理运动量:每周大多数天数中,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根据阶段改变理论的行为改变五个阶段的划分,那么在体育活动促进的范畴中这五个阶段相应地分别可以指:1无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2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3准备阶段:每周中至少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活动不规律,没有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4行动阶段:体育活动水平达到推荐的合理活动量,但是尚未坚持到6个月。5维持阶段: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并已经坚持6个月以上。

2. 对不同阶段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与干预

针对处于上述不同阶段的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1 无打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或是因为以前增加体育或的的尝试失败而充满挫折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不能认为处于无打算阶段者已经作好参加一项锻炼项目的准备,而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向其宣传锻炼的益处,帮助其识别阻碍其进行锻炼的障碍上,鼓励其与坚持锻炼的人交谈以获得激励。另外,即使其暂时不可能有锻炼的行动,也可以鼓励其记录每天有过多少次锻炼的念头来自我激励,帮助处于无打算阶段者从无打算阶段向打算阶段迈进。

2.2 打算阶段:处于打算阶段者,已经有打算锻炼的念头,但还没锻炼。这时需要鼓励其开始尝试锻炼,帮助其分析:为了开始锻炼,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有利条件,锻炼场所,锻炼应采取的形式,锻炼的时间如何安排。锻炼目标的设立应该从简单易行的短期目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向干预对象传授一些自我激励和从外界环境和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的技能。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3 准备阶段:处于准备阶段者,已经不规律地进行一些锻炼,但尚未养成规律习惯,尚未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论文写作,健康教育。他们已经切身开始体会到锻炼带来的益处,但不知道怎样能够做到坚持锻炼。这时进一步帮助其识别影响锻炼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继续从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并坚持记录锻炼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其进一步规律地锻炼。

2.4 行动阶段:处于行动阶段者,每周大部分天数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而且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少于6个月。对于处于行动阶段者的干预重点是设法使其将这一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其识别影响其坚持锻炼的因素,寻求支持,让家里人和朋友对其进行监督,防止锻炼终止。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干预对象着重强调的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中断锻炼几天或一两周,也不意味着规律锻炼计划的失败,不要因此而气馁甚至放弃自己的锻炼。

2.5 维持阶段:处于维持阶段者,已经成功地坚持规律锻炼6个月以上,将锻炼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的运动方案。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其继续记录锻炼情况,尝试一些新的锻炼项目来防止同一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并继续进行自我激励。

3. 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在体育锻炼促进中应用

根据阶段改变理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促进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对处于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对象进行干预,这些策略在上述的各阶段的干预中已有所论及,概括起来讲,针对体育活动促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各包括5个方面:

3.1 认知策略

1) 增加知识: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活动和锻炼益处的教育,什么是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怎样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

2) 理解益处:鼓励干预对象思考采取和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对其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3) 警告危害:讨论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 考虑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干预对象思考其静坐生活方式对其家人和朋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5) 增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多动员干预对象积极调查其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资源和机会,如住所和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园、体育馆、小区内的健身园和拳操队伍等。

3.2 行为策略

1) 做出承诺:鼓励干预对象设定特定的短期目标。如开始锻炼的第一周,可以设定每周中的3天健步走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频度,并最终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

2) 获取社会支持:鼓励干预对象从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中寻找愿与其一起锻炼者。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3) 寻找替代:帮助干预对象根据其日常生活安排,在平时采取静坐生活方式的时段进行锻炼,如在看电视广告的时间散步,或在午休时间进行散步。

4) 自我奖励:鼓励干预对象在自己达到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时,对自己进行奖励,以增强进一步坚持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5)自我提醒:教给干预对象一些自我提醒锻炼的技能,如计步数、记录锻炼日记等。

4.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教育

健康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态度改变——采纳健康行为”。从知到行要经过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转变,其过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图1中可见健康教育的知、信、行三者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为了达到行为的目标,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使受传者知和信。另外,从知到信到行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论文写作,健康教育。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信息知 信 行 增进健康

图1 健康教育模式图

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

因此,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安排活动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动作做得很熟练,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外学生也会积极参加锻炼。特别是当今,有许多因素阻碍人们经常参加锻炼,如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的诱惑,不安全的环境、缺少适宜的场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安排体育活动的技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尤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信念、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而上述的认知、行为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培养与教育方法。

5.小结

由上述可见,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技能与策略培训,如通过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校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集团学习等,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设定、运动问题解决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意识,融合公共卫生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自我负责的意识和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监控体制和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教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经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sz.gov.cn/tyj/szsport2008/llyj/3/200806/t20080630_901104.htm

第4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Havingurst(1952)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个人的成熟;人格的统整;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另外,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一)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锻炼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大学生以体育活动为纽带,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使其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有利于大学生忘记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不同性格的大学生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同伴,在运动过程中,参加者会努力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体育运动一般伴随有激烈的、对抗的竞争性特征,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

(二)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大学生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体育锻炼与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体育锻炼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学习之余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三、结论

第5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开展 江南style 融入 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把江南style这一活动融入“阳光体育运动”,增加了运动的兴趣,增添了运动的活力。

一、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1.经费缺乏。经费缺乏已经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最大障碍,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尤为明显。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余元得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能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占17.7%。对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校场地器材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或陈旧,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瓶颈。

2.监督力不足。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如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得挤占体育课时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但具体实施时缺乏有效的监督,诸多的调查显示就是很好的说明。

3.观念僵化。素质教育虽已提倡多年,但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十分强势,部分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舟上赶。于是,在中考、高考的桥头形成“堵车”的情况下,学生必然成为中考、高考制度的牺牲品,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

4.教师水平有待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对各级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阳光体育运动不是单纯地享受建立在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础上的快乐;也不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少数体育尖子学生,带他们参加比赛,夺得奖牌,而是使大多数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这使体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求他们更加富有责任心、体育技能娴熟、教育手段得当。

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保证措施

1.提高体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2.加大对体育政策法规贯彻的监督力度。成立专门的小组监督“阳光体育”贯彻实施的程度。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并加强督促检查。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

3.加强教育、纠正观念。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第6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体育训练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84

体育是中学的重要学科,但农村初中场地条件差,体育器材设备陈旧,体育活动项目少,教学内容单调,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项目没有开全,球类和田径项目很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组织教学。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

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设备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农村中学资金短缺,很少去更新和添置体育教学器材和设施。许多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还都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添置的。篮球架还是原来的木头架,跑道还是原来的炭灰跑道,乒乓球台还是水泥的。许多基本训练器材因为资金问题无法及时添置。由于器材不足,设备陈旧,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看到这些陈旧的器材就失去了练习的兴趣。

2.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许多学校并没有把体育教学作为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意志的有效途径,而是把体育课简单地看成是活动课。体育课上只要带领学生活动一下,减轻一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就认为完成教学任务了,所以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体育教学得不到重视。在许多家长看来,农村的孩子身体好,经常参加劳动,不需要在学校里锻炼,而且中考的体育考试就是跑和跳,体育课不学也没有关系,只要身体好,学习好,考上好的高中就可以了。

3.学生缺乏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

农村学生虽然对体育学习有很高的兴趣,但只是玩玩而已,缺乏良好的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上课时玩得开心,可课后很少有人自觉地去锻炼。调查发现,学生并不是因为体育课的内容而喜欢体育课,学生之所以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不用去做烦心的数理化作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都是被动的,教师叫练什么就练什么,很少去主动锻炼。到了初三后,由于中考的压力就更少有学生去主动锻炼了。

4.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度不高

农村初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与自己的个人兴趣有关,喜欢的就参与,不喜欢的就很少参与,有许多女学生平时很少上体育课,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二、农村初中学生自觉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1.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兴趣的原因很多,其中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许多学生看来,平时在家劳动和在体育课上锻炼就够了,课后就不需要锻炼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保证离开学校时(周末和其他假期),也能将这种习惯持续坚持下去,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2.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要培养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就要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如要培养学生跑步的习惯,就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告诉学生跑步的益处。教师还可利用农村中学场地大的优势,组织学生练习足球,或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喜欢体育,自觉锻炼。

3.教师做好学生体育锻炼的引导和保护工作

第7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调查郑州市区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前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发现:与毕业前相比较,大学生毕业后会不太重视体育锻炼;毕业前两年参见体育锻炼的人数下降最快;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郑州市 大学毕业生 体育锻炼 现状

一、前言

21世纪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迈向高质量的生活,而高质量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的基础,只有重视锻炼、坚持锻炼、科学锻炼才能提高人的体质。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影响和体育氛围良好,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多,身体健康状况或多或少的都有提高和受益。但是毕业后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否有所下降,是否保持体育锻炼,是否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等问题都有待发现、解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郑州市随机抽取100名毕业5年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7―2016 近十多年来有关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献,查阅的方式包括郑州大学图书馆中与体育炼相关书籍;中国体育信息网、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及相关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支撑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制定了相对科学的《郑州市大学毕业生毕业前后体育锻炼调查问卷》,随机发放1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搜集、整理,运用excel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郑州市大学毕业生参与体育锻炼调查结果与分析

1.郑州市毕业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郑州市大学毕业生参与体育锻炼次数的调查。

经调查与访问可知,对于在校期间男生来说,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仅占4.5%,大多数每周参与三到四次体育锻炼。对于在校期间的女生来说,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达到10.2%,而每周一到两次进行锻炼的人群占总人数的一半。对于毕业后男生来说,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微乎其微,仅占2.1%,大多数男生每周锻炼三到四次。对于毕业后的女生来说,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突然增多,比例达到45.1%。可以发现毕业后女生大多数选择不锻炼或一到两次锻炼。每周参与三到四次和五次以上的人数均为少数。

对比发现,毕业生在校期间男生和女生参与体育锻炼较为积极,但毕业之后女生明显缺乏体育锻炼,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也没有在校期间高。

2.郑州市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后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与分析。

调查和访问得知,毕业前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人数为30.3%,而毕业后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人数比例达到58.2%。这是因为毕业前虽然毕业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锻炼,但是因为年龄较小,并未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毕业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来越重要。

3.学生毕业后1年至5年体育锻炼变化情况。

调查可知,学生毕业一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6.2%。毕业两年的时候体育锻炼的人数直线下降,随后三年锻炼人数逐渐稳定。这是因为在毕业后的一到两年因为各方面的压力,让刚刚毕业的学生有点不知所措,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所以有一部分人放弃了体育锻炼。而随着年龄和毕业年限的增加。毕业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在三年后继续坚持锻炼的毕业生人数保持平稳。

4.影响毕业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可知,毕业生因为工作紧张而没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比重随着毕业年限而逐渐下降。是因为刚毕业时重心较多会放在工作上,随着工作稳定,放在工作上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而不懂锻炼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参加体育锻炼来说影响较小。毕业时间越长人们越可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不喜欢体育锻炼的比例逐渐减少。配偶不同意和社交活动也会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一部分因素,并且会随着毕业年限的增加其比重也会呈上升趋势。

大学期间,男生们的精力大都放在打篮球,踢足球上。而刚刚踏入社会的男性毕业生体育锻炼也十分频繁。在健身房、游泳馆等锻炼场所上到处可以看到已经毕业的青年男性认真锻炼的身影,做着各种适合自己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对于女性来说,在毕业后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毕业前。原因是在校期间有体育课程,不管是否喜欢,都要参加锻炼。而大多数女性毕业后生活的中心会倾向与日常生活的维持和对小孩子的照顾。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郑州市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男生和女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差上下。但毕业之后女生明显疏于体育锻炼,而男生体育锻炼的频率却比在大学期间还高。

2.学生在毕业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而且在毕业1年到5年中,毕业前两年参见体育锻炼的人数下降最快,这是由于工作、生活以及生活上各种原因所至。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能够继续保持体育锻炼。证明还是有一部分人能够体会到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二)对策

1.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应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对于毕业后的学生来说,应多参加体育活动,培养终生锻炼,终身受益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润复.试析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J].江苏高教.1996,(5).

第8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女大学生;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04-02

高校女大学生正在处于青年前期,他们除了具备青年大学生的一些共性特征,她们还有着十分特殊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由于女同学生理的特征所在,她们的行为以及健康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女同学在学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态度将会对以后工作、生活中能否坚持锻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从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锻炼出发,对女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推动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挑选吉林市在校的大学女生选出500名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对一些关于锻炼与体质、性格焦虑有关的材料、杂志、报刊、书籍进行搜集,获取大量、有力的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对在校的女大学生发放关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调查的问卷,调查500人,发放500份问卷,回收500份。其中18份问卷属于无效,有效问卷为482份,有效率为96.4%。

2、研究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比较重要和重要的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分别占到了42.5%和48.6%,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女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也有着较高的需求,从数据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女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关紧要、不重要的,这两个比例占到了3.5%和2.4%,从这个数据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女同学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的,这也就提醒了我们要在主观上提升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

(1)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女大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偏差。

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物质生活的水平已经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理念之一,中小学对于升学率的看重也使得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轻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即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即使想参加体育锻炼也没有合理的时间和适合自己的项目。这些因素对女生的影响最大,是调查问卷中83%以上的女生不去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2)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时间的偏差。

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搞笑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和时间上都有着很大的偏差:频率在每周1―2次的占到了60%,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占到了93%,锻炼的强度一般都是在身体刚刚出汗为止。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每周参加1―2次的女生要高于爱好体育锻炼的女生。来自于农村的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较低,甚至会出现一部分的抵触情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成正比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物质条件对于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3)女大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和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女大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多余锻炼形体美、具有较强的韵律节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并不发生身体接触的体育项目;但是女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却呈现出了另外的一番景象,如:慢跑、羽毛球、排球、篮球、健美操等。这两者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参加的体育锻炼与个人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关系。②体育器材的限制使得学生只能选择诸如篮球、羽毛球这些项目。③体育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行,一些学校师资力量存在不足,无法对学生形成系统的辅导和教学。这些原因造成了女大学生即使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只能选择诸如慢跑这些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二、改善建议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去举办一些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和运动医学医生来举办一些专题的讲座,让学大学生通过专题讲座来了解体育锻炼的益处。在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女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合理的安排课程,让女大学生可以正确处理和认识文化课程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并不会成为学习文化课程的阻力,相反会成为学生增强体质、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也要在合理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增加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教师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让大学生可以正确处理好在青春期的变化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安排一些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的体育项目让女同学们选择。

应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和难度,从而激发同学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得女同学既满足锻炼的同时,也养成平日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使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使同学们在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

目前,我国高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体育锻炼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偏差。女大学生参加的体育锻炼往往都是根据女性的生理、心里特点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赛设施和环境等元素的影响,使得实际情况与理想化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科学得方法,来进行改善,根据女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发昌 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的方法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 2013(6)

[2] 关彦莉 浅谈高校女子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时空 2013(24)

[3] 李志鸿,胡仲秋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女生教学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3(88)

第9篇: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 体质健康现状;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4.49

前言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是改变或培养青少年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理念,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及身体柔韧性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现状,对我市市直中学初中生的体质健康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研究相应的、积极得力的对策,对于扭转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树立初中生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以促进他们体质更加健康的发展,培养他们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淮安市直中学72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淮安市市直中学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

1.2.3数理统计法:利用Microsoft Excel SPSS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整理。

2 结果分析

2.1淮安市直中学初中生体质健康现状

我们对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我市市直中学初中生身高均低于全国均值,体重偏高于全国均值。其主要原因有生长发育的客观因素,也有环境影响的主观因素。他们心肺功能发育还不够完善,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待改善,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说明环境的影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淮安市直中学初中生身体素质指标均值与全国数值比较得出: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和男生 1000m,女生800m跑的成绩都优于全国水平。可以看出:我市初中生速度、弹跳及下肢爆发力素质,上肢(男)腰腹力量和耐力素质发展处于良好的状态,并保持各年级(龄)段男女生相对稳定的状况。

2.2淮安市直中学初中生体育锻炼现状

2.1对体育课的兴趣

根据本文调查统计: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就是上体育课。其中统计有62.63%的学生对上体育课有兴趣,有16.34%的学生对上体育课很有兴趣。有4.56%的学生对上体育课没有兴趣,有13.06%和3.41%的学生持无所谓和说不清的态度。总体上来说,初中生对体育课是感兴趣的,仍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从性别上来看,男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略高于女生,这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生长特点有关。

2.2上体育课的动机

根据本文调查统计:体育达标考试是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动机,其中男女生分别占了64.62%和73.33%。由于中考有体育达标考试,且被计入学生的中考总成绩中,所以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上好体育课。此外,有6.31%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有8.51%的学生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减轻学习压力的手段,有5.16%的学生上体育课是由于课程要求的,他们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有1.77%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学习运动技术与技能。总体来讲,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是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少部分人的动机是积极主动的。

2.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根据本文调查统计: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积极的体育活动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中统计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5次以上(含5次)的人数占4.39%;每周锻炼3~4次的占9.61%,只是偶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49.91%。有21.22%学生从来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看出: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课务繁重,锻炼意识不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太低。通过对比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发现:有95.4%的男生平时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只有62.15%的女生会参加。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远远低于男生。这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我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全国比较均呈相对正常状态,其身体素质、形态机能、健康水平基本正常。速度力量、耐力素质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良好。

3.1.2淮安市直中学大部分初中生对体育课感兴趣,但有少部分人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大部分初中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

3.1.3淮安市直中学初中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远远不够达到学生锻炼体质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时间紧,体育锻炼意识薄弱。

3.1.4淮安市直中学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意识懒散,家长不支持鼓励,导致学校对体育活动开展不积极,学生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氛围不活跃。

3.2建议

3.2.1学校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视。体育教师应更好地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和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多开展体育课间活动,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促使中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最终为形成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2对学生做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宣传。让学生能够理解体育锻炼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青春期,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培养他们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3.2.3对学生家长进行体育锻炼价值观的宣传。让家长懂得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第一要务,让家长督促孩子并且与孩子一起去参加体育锻炼。

3.2.4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初中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制定相关政策促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充分重视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大力提倡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完善学生体育锻炼体系,鼓励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校内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