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水产立体养殖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立体养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立体养殖技术

第1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生物过滤器 温室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59-01

近年来,水产养殖技术日益发展成熟,伴随着水产野生资源的萎缩,工厂化养殖正得到迅速发展。但随之发生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养殖成本上升、水产品抗生素残留严重超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部分地区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导致水资源枯竭,进而导致整个养殖产业面临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局面。

目前,水产养殖业内提出了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其是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养殖水化学、物理学、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通过过滤、杀菌、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提高溶氧等方法来调控水质,从而提高水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国外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设计、建设、操作等的一整套技术理论体系,其主要原理是水体循环利用,要求日均水利用率不低于9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要求,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下介绍几项实用技术

1.固体悬浮颗粒物的去除

固体悬浮颗粒物的去除对于减少污染物质、降低生物过滤器等水处理单位的进水污染负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日常生产中需要在投饵后一小时水产动物达到排便高峰期时对鱼池内悬浮颗粒物进行集污排放。固液分离器是去除颗粒物的主要设备,悬浮颗粒物去除率达到60%以上。

2.生物过滤器技术

水中氨氮由鱼体排泄、食物残饵等原因产生,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水中氨氮不高于1ppm。用生物过滤器来去除氨氮,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无毒的硝态氮,同时起到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近年来,欧美等地先进国家做了很多关于生物过滤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定量技术指标和经验设计参数。根据以上了解,生物过滤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几下几个方面:

2.1氨氮浓度。生物过滤器一般适宜在低浓度氨氮条件下运行,并有试验中总结出的氨氮去除率公式为R=0.27C-0.08g/(m2*d)

C=氨氮浓度。

2.2溶氧浓度。要求溶解氧浓度较高,一般在氨氮浓度的3倍以上。

2.3有机物含量。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高,过多的有机物会引发有机物消化菌的繁殖,并与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生长争夺生长空间、溶解氧及营养物质。有研究表明,当生化需氧量(COD)与氨氮之比超过2.7时,氨氮去除率将下降70%左右。

2.4 pH与碱度

pH最优范围在7-9间,碱度一般维持在200g/m3,若pH过低,生物过滤器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过高会导致非离子氨的比例加大,养殖动物受到中毒危害的可能性也越大。

2.5水温试验表明,水温在20-27度时,生物过滤器的氨氮去除率较为平稳。

2.6 水体的对流混合作用

有试验表明,适当增大水体的对流混合将有效地提高氨氮去除效率。

3.温室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利用温室恒温养殖能够显著缩短饲养周期,温室分为室内温室养殖与室外温室养殖两种模式。

室内温室面积小,一般多用于育苗与暂养。室外温室面积较大,以成品养殖为主,加温原理是利用太阳能与加温相结合。

室内温室选用保温性能好的简易房,砌空心墙,内填保温材料,顶以双层农膜覆盖,正面开门。门内心填充泡沫板,门上开一个15cm2孔,嵌双层玻璃,以便于观察。门顶上安装换气扇,在一边墙角处安装水管,用于排放废水。

室外温室应选址在避风向阳、空气流动、水源清洁方便的地方,建东西走向的双坡式日光温室。北面应建厚60cm、高2m的空心墙,内填保温物,两头山墙也建成空心墙,填满保温物,东山墙开门,并安装换气扇。用木料、竹竿做成支架,上扣双层农膜,用铁丝固定,晴天时上午9点到下午5点掀开,以保证空气新鲜及充分利用太阳能加热消毒。建造水池前,用薄膜铺在地上,以水泥石子做底,可在温室两边安放养殖架进行多层立体养殖,中间留作走道,温室内备有蓄水池以调节水温。

温室建好后应进行消毒与脱碱处理,可在温室内安放自动恒温蜂窝煤炉,并将煤气通过烟囱排出温室,烟囱高于温室顶部。

第2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业;现状;对策;重庆;丰都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77-01

丰都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47 km。丰都县属丘陵地,呈“四山”夹“三槽”地形,海拨118.5~2 000.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3 ℃,年降水1 091 mm。境内水资源较丰富,长江、龙河、渠溪河、碧溪河等河流流经丰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近年来,丰都县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坚持实施以开放促旅游、以开放促移民、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该县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不良,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1 丰都县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 规模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

据调查,丰都县还没有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场,只是在各乡镇存在小型的水产养殖,而且现代水产养殖业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产业化程度低,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养殖业发展不适应。

1.2 水产养殖业的品种单一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全县水产品的养殖以鱼类为主,产品结构单一,而且鱼类又以草鱼、鲤鱼、白鲢为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全县成鱼价格高。

1.3 未充分利用该县水资源

通过调查了解,丰都县广大水产品养殖户主要以堰塘、池塘养殖为主,在长江上养鱼的专业户较少。在该县的几条大河形成规模化养殖的更少,在该县的主要河流龙河的石板水电站的龙河大坝里有少量的河网鱼,其他几条大河则很少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水资源的养殖利用率较低。

1.4 渔业病害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

每年该县渔业养殖户有近1/3,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渔业病害侵袭,经济损失不容乐观。

1.5 养殖专业户的短视效应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养殖户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量的农家肥料倒入鱼塘,进行水产养殖,造成养殖环境急剧恶化,鱼类受污染严重。投放到市场,将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1]。

2 发展对策

2.1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业要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合理规划,统一部署,规模化养殖,形成产业链。同时还要开发水产品养殖的生加工。充分利用旅游大县的优势,特别是利用名山风景区、丰都雪玉洞等资源优势,向中外游客进行深入的推广,形成产销一条龙。全县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充分利用丰都县的水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2 多渠道筹资资源,增加渔业投入

现代渔业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新建精养鱼池、对老鱼池改造、新建排渠道、新建公路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渔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国家和重庆市投资。二是通过村级集资,通过农民的参与来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三是招商引资。如2010年4月初,丰都县农委与北京汉业科技有公司签订了暨龙冷水鱼养殖开发协议书,该公司将在暨龙投资2 500万元打造重庆最具规模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丰都暨龙有较丰富的冷水资源,对开发养殖冷水性鱼类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做大、做强暨龙冷水鱼产业,2008年以来农委领导从多渠道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于2010年3月与北京汉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丰都县暨龙冷水鱼流水养殖开发协议书》。在暨龙镇九龙泉村上坝开发建设5.33 hm2冷水鱼养殖基地,主养品种为鲟鱼、虹鳟、裂腹鱼,采取无公害的养殖方式,确保冷水鱼年产量达到1 000 t,年产值实现4 000万元。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将大大推进全市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3 加大技术培训,改变水产品养殖结构

丰都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要加大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邀请水产专家现场进行指导,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使水产养殖单产大幅度提高[3]。还要推行岸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立体综合开发模式,促进村民增收。增加水产品的养殖种类,改变单一的结构,除了养鱼,还可以养殖养虾、蟹、牛蛙等品种,发展特种养殖。2008年县农业局水产科技推广站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渔业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丰都县推行池塘“一改五化”成套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名优鱼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稻田养殖泥鳅的试验示范技术等重点任务,决定当前重点抓好4项工作,力保丰都县渔业健康发展:一是结合县农业局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新型渔民培训活动深入社坛镇

永兴村重点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二是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三是抓好暨龙河冷水鱼项目的开发工作;四是进一步搞好丰都县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切实做到渔业防灾减灾。

2.4 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喜欢在假期或星期日到乡村休闲娱乐,由此,丰都县也应该大力发展关联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将家庭式的农家乐培育成企业进行运作,形成以水产养殖带动休闲服务,实现产业衍生,如在养殖环节可以培育市场需求较大供给缺乏的鱼类,多余的鱼可以加工成鱼类休闲食品、扩大现有的休闲垂钓项目至餐饮、娱乐、休闲(垂钓、烧烤)、交通服务一条龙的农家乐服务体系[4]。

3 参考文献

[1] 黄杰,鲍辉.生态渔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30):234.

[2] 孙怡倪,李娇.水产养殖富一方百姓[N].鄂尔多斯日报,2008-08-18(2).

第3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单个体筐养殖;立体养殖;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86.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64-01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在我国南北沿海皆有分布。三疣梭子蟹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供不应求。三疣梭子蟹的人工养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的养殖方式有混养[1-2]、围网养殖[3]、围塘养殖[4]等。这些养殖方式在促进我国三疣梭子蟹养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如水质调控困难、个体之间残杀严重[5]、养殖成活率低、养殖产量较低、效益较低等问题,不能满足未来梭子蟹养殖产业发展需要。针对传统养殖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研究在小型化池塘中进行三疣梭子蟹单个体立体养殖技术,对三疣梭子蟹的设施化高效养殖进行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施

1.1.1 小型化土池。试验在浙江省象山县东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小型化土池进行。养殖池四周为砖砌而成,规格为30 m×20 m×1.2 m,池底铺砂20 cm,并设底充氧装置,底充氧装置的设置参照施祥元等[6]的方法进行。

1.1.2 养殖筐设置。养殖筐为32 cm×32 cm×28 cm的塑料筐,筐底部放置25 cm×15 cm×10 cm砂盒1个,放养梭子蟹1只。

1.2 试验方法

1.2.1 梭子蟹大规格苗种培育。2011年5月10日购买抱卵种蟹放于小型化土池中进行苗种繁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每池放养种蟹20只,5月17日晚放散。为防止相互残杀,投放防残网(1.2 m×2.0 m)若干片,大部分梭子蟹附于防残网。开始阶段每天投喂丰年虫幼体3~5次及豆浆、桡足类等;中后期投喂鱼糜、丰年虫成体、切碎的野杂鱼等。仔蟹Ⅱ期以后开始换水,2天1次,每次换水1/3左右。水温为22~24 ℃,盐度24左右[1-2]。

1.2.2 梭子蟹筐养放养规格及养成。三疣梭子蟹大规格苗种培育至6龄(4 g以上)后,从原塘中采用钩钓方法,将大规格蟹转入养殖筐进行单个体养殖,池塘底部散养苗种为原塘自繁苗种。每池设置1 000个筐,共放养2 000只梭子蟹,放养梭子蟹规格为6.25 g/只。

1.2.3 日常投喂及管理。饵料为新鲜的野杂鱼,每日17:00—18:00投喂,投喂量一般为体重的5%~10%,视摄食情况增减投饵量。次日6:00—8:00清除残饵以保证水质清新;筐内水位30~35 cm,每日用砂滤水进行换水,换水量为20%~50%。养殖水温为(22.9±5.8) ℃,盐度为25.2±1.8。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试验结果

三疣梭子蟹大规格苗种培育至2011年7月12日结束,大小较均匀,集中在6~7龄。养殖试验到2011年12月29日结束,共测定单体筐蟹1 439只,平均体重277.3 g/只,成活率71.95%,产量3 325.2 kg/hm2;池塘底部散养平均产量为1 177.5 kg/hm2。单体筐立体养殖总产量4 502.7 kg/hm2。

2.2 三疣梭子蟹活动规律

三疣梭子蟹个体较小时活动比较频繁,随着个体生长,白天在砂子表面活动的时间逐渐减少,6:00—7:00开始外出活动,主要是摄食,2~3 h后潜入砂中。

2.3 三疣梭子蟹蜕壳规律

蜕壳间隔时间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加,第1~6期间隔时间为8~10 d,第7~9期为15 d左右;第10~13期为20~40 d,第14期以上为41~60 d。雌蟹最后一次蜕壳为生殖蜕壳,此时软壳雌蟹和硬壳雄蟹进行。梭子蟹蜕壳前基本处于安静状态,藏匿于沙中,不摄食不活动,蜕壳后1~2 d由于处于软壳状态而不摄食。蜕壳期间要求安静的水环境和较高的溶氧,其蜕壳过程大部分集中于夜间。梭子蟹经过阶段性的生长,每次蜕壳后,其壳长、壳宽、壳高及体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壳长、壳宽会增加1/4~1/3,壳高增加1/5左右,而体重增加1/2~1。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三疣梭子蟹的人工养殖主要以土池养殖为主,其中养殖产量较高的围网养殖产量仅为1 125 kg/hm2[3]。该研究采用单个体筐立体养殖技术进行三疣梭子蟹设施化养殖,大幅度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单体筐养成活率达到71.95%,单体筐养殖产量和立体养殖产量分别达到3 325.2、4 502.7 kg/hm2,成活率和产量都明显高于传统的土塘养殖和混合养殖。

养殖用水经过砂滤池处理,保证了水质清新,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便于观察梭子蟹的活动。采用定时投喂,定期清除残饵,定期换水的管理措施,水体中微生物数量少,减少了病害的发生。采用底充氧进行增氧,整个养殖过程溶氧维持在5 mg/L以上,使水体成富氧状态,能迅速有效地分解水中的有害物;同时底充氧促使池塘水体上下翻腾避免了盐跃层和氧跃层,维持良好的水环境,促进梭子蟹的生长和发育[6]。采用单个体筐养,个体之间不接触,避免了个(下转第267页)

(上接第264页)

体间互相残杀,使成活率大幅提高;在养殖筐中放置干净砂盒,利于三疣梭子蟹隐蔽。采用梭子蟹单体筐立体养殖方式,是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该模式不需要搭建大棚,投资低,产量高,可以进行多品种养殖,推广前景较好[3-6]。

4 参考文献

[1] 王永东.三疣梭子蟹秋季乳化病防治措施[J].科学养鱼,2012(1):60.

[2] 陈金山.海水混养技术之一——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花蛤混养技术[J].中国水产,2008(12):52-53.

[3] 周锡瑞.低潮位围网养殖梭子蟹技术[J].科学养鱼,2010(5):23-24.

[4] 徐君卓,许文军,孙忠,等.梭子蟹围塘养殖新模式[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3):22-24.

第4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特点;四川安岳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46-02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绿色、环保食品逐步成为人们重要的市场需求。而渔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养殖水体水质恶化、鱼病频发、饲料转化率低、产量下降、质量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乃至丧失养殖功能、影响水产质量安全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因此,建立环保、高效健康的养殖模式是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池塘养殖底排污关键技术的应用在治理水产养殖污染和修复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全面提升安岳县现代渔业养殖技术水平,重点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户,带动全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安岳县水产渔政局多次与通威技术中心设施渔业研究所、重庆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就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示范进行了沟通交流,开展技术合作,通过实地筛选,确定了22个示范点,确立了以安岳县华林、柜之堰、昌举3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打造样板,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主要技术内容

1.1 池塘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统

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统,是指在养殖池底安装排污设施,其排污设施包括在养殖池底具0.7%~2.0%的坡度,然后在塘底的最低处设置2~5个排污口,在排污口设置拦鱼网,池塘主体通过池底的排污口与排污管道系统连通,然后在养殖池内、外设置固液分离池,排污管的出水口端与固液分离池底部连通,固液分离池底部设置有“碗口型”的移污插管口,固液分离池上部设置有污水上清液排水管,污水上清液排水管通过管道与人工湿地连通[1-2]。池塘排污系统可以留住上层溶氧高的水体,排出底层养殖沉积物和污水,达到自动清淤效果,为鱼类创造良好生长环境,为农户实现持续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基础。

1.2 养殖沉积物综合利用

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多余的水排入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1.3 生态养殖池塘配套人工湿地鱼菜共生技术

在底排污池塘配套人工湿地,湿地中鱼菜共生。人工湿地面积为养殖池塘的5%~10%,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积为人工湿地面积的10%~30%,吸收水体中营养盐类和二氧化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起到生物碳汇的作用。浮床内养殖泥鳅、黄鳝等进行鱼菜共生立体种养模式,结合无土栽培蔬菜技术,选择适宜水生蔬菜(空心菜)、花卉(睡莲)品种,并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进行理化指标检测以及浮游生物动态变化监测。

2 技术特点

2.1 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在底排污池塘不仅建立了生态、高效、持续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还为该技术配套研制先进的环保技术与装备,颠覆常规养殖方式,达到池塘水域利用的最大化。

2.2 环保设施工程化

创新设计池塘养鱼集中式底排污工程施工图,实现环保渔业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工程化。

2.3 科学的运行模式

配套组装池塘底排污等环保工程自溢系统,定期排出底层50%以上污染物,通过自然固液分离,达到池塘自动清淤,沉淀物作为农作物有机肥,上清液通过鱼菜共生、湿地生物净化,达到渔业水质标准,100%循环利用,养殖废水零排放,有效防治面源污染。

2.4 创立池塘“八字”生态环保养殖新模式

修改传统养殖中的条件限制,加入新的科学理念,创立“水、种、料、防、分、管、机、质”的池塘新“八字”生态环保养殖模式。“水”,即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种”,即当年繁殖的优质黄颡鱼苗种;“料”,即正确使用饲料及投喂;“防”,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分”,即防止大鱼吃小鱼,使鱼苗苗种规格整齐;“管”,即实施养殖过程的科学管理、智能化管理;“机”,即配套安装增氧机、投饵机、鱼粪回收机、充气抬网捕鱼机以及建平移法自溢底排污水系统等;“质”,即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从而保障水产养殖生态良性发展[3-4]。

3 示范效果

安岳县所建成的22个示范点,池塘通过底排污技术改造后,一是病害明显减少,二是平均单产提高5 250 kg/hm2以上,三是利润显著提高。安岳县华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5.33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7.35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7.6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96%、104%。安岳县柜子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0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5.4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5.8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 80%、95%。安岳县昌举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8.00 hm2,2014年实现平均利润3.9万元/hm2(有流水),2015年实现平均利润4.65万元/hm2,分别比原来提高73%、106.7%。

4 结语

池塘养殖污染防治集成技术,突破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的技术难题,将池塘养殖底部沉积物和污水经固液分离、人工湿地、鱼菜共生等物理、生物技术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实现养殖水体持续良性生态循环。提出了生态、环保效益经济的全新科学养殖模式,为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了水域的生物生产力和安全性,实现再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持续产出质量安全的绿色水产品。

5 参考文献

[1] 孙栋,陈有光,段登选,等.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曝气释放器养殖效果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6-41.

[2] 程果锋,吴宗凡,顾兆俊,等.组合跑道式养殖池系统设计及水力学特征[J].渔业现代化,2015(1):6-10.

第5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摘要采取丁[鱼岁]池塘健康、生态立体养殖法,通过精心饲养,投放主养品种30~60g/尾丁鱼种1.875万尾/hm2,出池平均412.3g/尾,平均产量7 119.3kg/hm2,净增8倍,成活率92.1%;实现总产成鱼13 381.8kg/hm2,投入产出比1.00∶2.93。表明该养殖技术效益高,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丁[鱼岁];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效益

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29-01

丁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属,是我国从欧洲捷克引进来的名贵新品种,无肌间刺,含肉率及蛋白高、脂肪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1,2]。经饲养实践证明,丁[鱼岁]这一品种在存活、生长、饲料转化、抗病、抗寒、起捕、市场需求、经济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养殖优势[3]。笔者开展了丁[鱼岁]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试验池地点在川中遂宁,位于明星发电引水渠南北堰闸门前池左岸边。面积6 133.33m2,池水深1.9~2.2m,池底平坦,淤泥少。年平均水温17.3℃,最佳生长水温22~28℃有150d左右。ph值7.3~7.6,溶氧5~7mg/l,氨氮、亚硝酸盐和cod含量均在渔业用水标准之内。池水透明度在30~35cm,引用水清、新,无污染。

1.2试验鱼种

要求放养鱼种规格均匀,体表光滑,体壮活泼,鳞鳍完整,无伤、无病[4]。主养鱼种丁[鱼岁]放养规格在30~60g/尾,鲢、鳙鱼种等混养鱼种规格在110~180g/尾,于2月25日投放,共放鱼种14 260尾,其中,放丁[鱼岁]鱼种1.875万尾/hm2,放混养鲢鳙鱼种4 500尾/hm2。

1.3试验实施

1.3.1放养前准备。采用干塘清塘法,进行池塘消毒。在鱼种下池前7d,用生石灰2 250kg/hm2对浆全池泼洒;在消毒3d后,施畜粪水4 500kg/hm2;鱼种下塘前4~5d,把池塘水位关到1.3~1.5m。在鱼种下池时,用3%~5%的食盐浸泡5~10min。浸泡浓度视鱼种健康与水温状况而灵活掌握。渔用工具也要进行严格消毒。

1.3.2投饵。根据丁[鱼岁]食性,确定饲料投喂品种,以保证育成生长的需求。按照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四定”原则进行投喂。丁[鱼岁]采用粗蛋白32%~35%的硬颗粒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即上午9~10时、下午4~5时在固定位置各投喂1次,采取“少-多-少、慢-快-慢”的投饵方法,以在1h之内80%的幼鱼吃好、吃饱为度。鲢鳙鱼采取常规养殖的方法。

1.3.3水质调控。在育成过程中,随着幼鱼不断长大,且水体负载量逐渐增加。因此,池塘水位相应增加,每10d增加水位10~15cm,当水位线达到1.8m后,采取15d左右换新水15cm左右。并保证池水有一定肥度,每月施2~3次的粪水,使池水透明度在30~35cm。在5~9月每15d用em菌15 kg/hm2来调控水质,使池水水质肥、活、嫩、爽。早晚巡塘,搞好池塘清洁卫生,做好日常工作日记。

1.3.4病害防治。鱼病防治是丁[鱼岁]与鲢鱼种套养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症下药”的鱼病防治原则,坚持每月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杀菌灭毒1次;每2个月用静虫清杀虫1次;在鱼病流行季节,每15d用鱼虾康、肠炎烂鳃宁等内服鱼药做成药饵投喂1~2次。在养殖过程中未发生疾病。

2结果与分析

于11月12日出池,丁[鱼岁]出池产量4 366.5kg,平均产量7 119.3kg/hm2,尾均重412.3g;混养鲢鳙鱼出池产量3 841 kg,平均产量6 262.5kg/hm2;实现鱼平均产量13 381.8kg/hm2;平均产值373 934元/hm2,平均成本127 744元/hm2,平均利润246 19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2.93(见表1、表2)。

3结论与讨论

由于采取池塘丁[鱼岁]健康、生态立体养殖法,且丁[鱼岁]与鲢、鳙鱼之间不产生争食和残杀,形成池塘中相互促进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4]。在饲养中进行科学施肥、合理投喂配合饲料,保证了鱼种生长所必需的营养要求,因此取得了池塘丁[鱼岁]出池成活率92.1%、平均产量7 119.3kg/hm2、混养鱼平均产量6 262.5kg/hm2、实现平均总产量13 381.8kg/hm2的显著成绩。

5~9月每月定期泼洒生石灰,用量控制在225~270kg/hm2;定期加注新水和更换新水,保证池塘水位;同时灵活掌握施肥量和每15d用em菌15kg/hm2来调节水质肥度,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cm左右,池水始终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中,并且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为鱼类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5]。

苗种下塘必须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入池;定期对水体消毒杀菌、灭虫;鱼病流行季节定期投喂药饵,发生鱼病时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控制鱼病和达到“三高”效益的目的[6]。试验实现平均产值373 934元/hm2,投入产出比1.00∶2.93的经济效益,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试验由于放养的丁[鱼岁]规格不一致和偏小,出池规格在200~750g/尾,个体相差较大,300g以下丁[鱼岁]占出池产量的45%。故而在选择鱼种投放时一定要整齐,尾重50g以上的鱼种为佳,才能获得最佳效益。

4参考文献

[1] 韩育章.丁[鱼岁]的生物学及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渔业致富指南,2004(11):38-39.

[2] 王佳喜.丁桂鱼(丁[鱼岁])的生物学与繁养技术讲座第十六讲丁桂鱼鱼种培育的日常管理和运输[j].渔业致富指南,2007(8):52-54.

[3] 乔桂芹.丁[鱼岁]静水主养技术[j].河北渔业,2006(11):22,29.

[4] 袁泉.邓永生.鲢鱼种池塘套养丁[鱼岁] 技术试验[j].科学养鱼,2009(4):31.

第6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第7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苇田;河蟹;鲈鱼;混养技术

盘锦市有芦苇湿地面积8万hm2,年产芦苇50万t。芦苇湿地是“天然的物种库”,苇田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是鱼蟹等天然的饵料。为了充分保护、利用芦苇湿地资源,实现芦苇湿地利用和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笔者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苇田河蟹与鲈鱼混养试验研究,连续7年实现了芦苇产量不减,产河蟹112.5kg/hm2,产鲈鱼97.5kg/hm2,增收3 450kg/hm2的目标。

苇田河蟹与鲈鱼混养模式是以苇田育苇为主,水产养殖为辅的多样化、多层次、立体化生态种养殖模式[1]。河蟹、鲈鱼以苇田水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天然饵料,其排泄物又是芦苇的有机肥料,互惠互生,形成良性的生态经济链。目前,鲈鱼人工育苗和苗种培育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化,这是制约鲈鱼养殖发展的瓶颈[2]。因此,要进行鲈鱼人工育苗和苗种培育科技攻关,使苇田河蟹与鲈鱼混养有一个新的突破。现将芦苇田河蟹与鲈鱼混养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农户参考。

1苇田工程建设

按照苇田湿地科学育苇、水产养殖立体开发要求进行工程建设。芦苇湿地多数地区盐碱较重,为了灌溉、排盐,田间格堤一般确定为长1 000m、宽200m,四周由环沟、环坝形成封闭式田块。田块内高差应小于50cm,每个田块(条田)都有独立的进、排水闸。环沟(养殖侧渗沟)要求宽6m,深1.5m。田间格堤是距环沟(养殖侧渗沟)外侧1m处,用挖环沟(养殖侧渗沟)取出的土建底宽7m、顶宽5m、高1m的矮坝。

此种工程建设优点:一是田间格堤可以隔水,有利于控制田间隔水层,便于田间管理人员通行,收割期可以作运输车道;二是田间格修成1 000m×200m条田,便于机械作业,田间排灌,节省水资源,促进芦苇生长,提高产量;三是利用环沟(养殖侧渗沟)可以进行苇田排盐,调节芦苇适合生长的盐度。利用环沟的水体可以养殖鱼、虾、蟹等淡水养殖品种,可以利用环沟两侧、通风透光和边际效益应所增产的芦苇以弥补挖沟损失的芦苇产量。

在灌溉、排水闸门环沟内,要设置防逃拦网。拦网上的上纲要缝塑料布,还要在闸门附近堤坝上架设防逃围布。具体操作如下:在矮坝靠近苇田一侧,挖一条宽15cm、深15cm的小沟,然后插竹竿(竹竿一般70cm长,插入土中15cm),间距为0.8~1.0m,在距竹竿顶部5cm处拉上聚乙烯绳,起连接作用。将宽度适宜的塑料布一边固定在绳子上,另一边放入小沟内,将浮土回填踏实。应注意防逃围布要高出地面50cm。

2科学育苇

苇田排灌是苇田稳产高效的关键,做好“三灌三排”[3]。即第1次灌溉是芦苇发芽期,一般在3月中旬灌溉,3月末排水;第2次灌溉是芦苇拔节期,一般在4月中旬灌溉,5月上旬排水;第3次灌溉是芦苇抽穗期,6月中旬灌溉,9月末自然落干。

值得注意的是,灌溉后一定要按要求时间及时排水,防治苇芽闷死。总之,苇田灌溉本着“春浅,夏深,秋湿”的原则,用水层来调节芦苇生长适宜的温度。苇田盐度超过7‰,芦苇就不能正常生长,影响产量,同时也影响河蟹生长。因此,要定期测定苇田水的盐度,如果盐度超标应采取灌溉排水方法,把苇田盐度降到3‰以下。

3蟹鱼混养

扣蟹的选择以个体整齐、肢体完整、体表光泽、体质健壮为宜[4]。一般4月初开始在苇田环沟投放扣蟹3 000只/hm2进行养殖,扣蟹规格为120~160只/kg。鲈鱼苗种选择以个体整齐、无体表伤、无病菌感染、活力强的苗种。一般5月中旬,把规格30~33尾/kg,苇田环沟投放野生鲈鱼苗种450尾/hm2进行养殖。

该苇田河蟹与鲈鱼混养模式,基本上不投喂饵料。河蟹饵料来源主要是依靠苇田内的水生生物。养殖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投放一些饵料作补充。每年7~9月正是河蟹摄食高峰期,可以投一些低值贝类(蓝蛤、田螺等)生物饵料。

4收获

目前已经用机械或半机械收割芦苇。一定要加强收割管理,千万不要伤害芦苇秋芽,保护芦苇资源。每年10月是河蟹、鲈鱼起捕阶段。河蟹起捕可以用地笼网或夜间岸上人工捕获。如果起捕的河蟹不肥,可以把起捕的河蟹集中一起在池塘育肥,然后再出售。鲈鱼可以用挂网或把环沟水排干后起捕。经过每年4~10月的养殖,河蟹、鲈鱼基本达到了养殖规格。河蟹平均养殖规格为90g/只,鲈鱼平均养殖规格为270g/只。

5参考文献

[1] 王德林.苇田综合高效养殖与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38,240.

[2] 孟晓金,刘洪文,董顺义,等.河蟹鲈鱼混养技术[J].河北渔业,2004(5):41.

第8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把龙虾养殖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中国龙虾之都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养殖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为主线,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突出龙虾繁育和品牌战略,推动龙虾养殖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培育和壮大龙虾养殖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的产业链,建立稳定的龙虾生产及综合服务体系,逐步适应城乡居民对龙虾数量、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工作目标

坚持“稻虾连作、林养结合、野生寄养、连片开发、以产促销、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继续建设、以及干渠两个横跨100公里的龙虾养殖带,逐步构建“百亩起点、千亩连片、万亩发展”的养殖布局。年,新建龙虾苗种繁育基地30个,新增龙虾苗种繁育5000亩,新建龙虾养殖基地100个,新增龙虾养殖面积3万亩,龙虾总产量达到7万吨,打造2-3个省级以上龙虾名牌产品。力争龙虾一产产值达7亿元,带动10万农民从事龙虾养殖、捕捞、运输增收致富。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龙虾苗种繁育基地

一是加强龙虾苗种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特色的覆盖全市的多层次的苗种繁育体系,在保护、利用好现有繁殖基地的前提下,要把条件成熟的龙虾养殖基地培养转变成繁育基地,坚持良种培育标准化,苗种生产规范化,实施和完善苗种监督制度,逐步实现水产种苗产业化。按照“布局合理、种质优良、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1个省级龙虾良种场,6个市级良种场和30个种苗繁育场(点)。二是继续开展产学研。依托农业大学、农科院水生所等科研院所,开展龙虾苗种繁育工厂化生产研究。三是加大《市克氏螯虾人工繁育及大面积推广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力度。

(二)大力推广三种基地建设模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一批“百亩起点,千亩连片,万亩发展”的生态化、标准化龙虾养殖基地。重点推广三种养殖模式。一是推广稻田养殖。实行种养结合立体开发,充分利用我市稻田资源,加快宜渔宜虾稻田改造力度,实行稻虾连作、稻虾共生,计划今年推广2万亩。二是推广池塘养殖。加快低产鱼塘、荒滩、荒水改造力度,实行池塘生态养殖多层次开发,发展龙虾养殖,计划今年推广8千亩。三是推广林渠养殖。充分利用林地水域资源,实行林养结合立体开发,沟中养虾,渠上种树,计划今年推广2千亩。

(三)加快龙虾养殖基地标准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我市龙虾养殖存在的资源利用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参照国家标准,积极会同质监等部门制定稻田养殖、池塘养殖及林间养殖龙虾技术规程,市场准入、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执行,构建龙虾养殖基地技术体系。

(四)抓好龙虾养殖示范基地工程

市局重点抓好包河区佳佳龙虾养殖基地及长丰下塘龙虾养殖基地的示范推广工作,各县区要充分发挥龙虾养殖示范基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10个龙虾基地建设示范样板,通过召开龙虾基地建设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龙虾养殖。

(五)大力开展龙虾无公害认定工作

将龙虾养殖基地产地认定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充分发挥基地在龙虾养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已建成的养殖基地,要纳入近期的产地认定计划,做好申报的技术指导工作;对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养殖基地项目,要与有关方面做好衔接。力争年,龙虾养殖产地评价认定面积2万亩,产品认证达到10个以上,推进无公害龙虾的生产。

(六)积极探索龙虾的深加工

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手开发联手攻关,探索龙虾废弃物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甲壳素的研究开发生产利用,延长龙虾产业链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快速发展。各县区要要加大对龙虾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充分认识龙虾经济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把发展龙虾养殖业作为我市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精心组织实施,强力推进,切实解决龙虾养殖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龙虾养殖基地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加大投入力度。发展龙虾养殖是一项“惠民、利民、富民”工程。年市局将继续争取财政资金对龙虾基地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各县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对龙虾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要创新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扶持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私营业主和社会工商资本以参股、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龙虾养殖基地建设。

(三)狠抓技术培训。发挥各级渔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通过开展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把龙虾养殖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指导养殖场(户)进行生产。

(四)大力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信息平台等各类媒体,宣传龙虾基地建设成就和经验;抓住关键环节,围绕建设重点,不失时机地搞好专题宣传;办好龙虾基地建设简报,不定期通报本地龙虾基地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事件和建设进展情况,交流建设经验。

(五)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登记和统计制度,加强对龙虾基地建设的动态管理。从数量、质量、效益、进度、生产等方面进行登记与统计,科学客观反映龙虾基地建设工作成效和进展情况。

第9篇:水产立体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池塘养鱼;增效;模式;内陆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61-01

近年来,虽然池塘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单产不断增加,但由于养鱼成本提高,整体效益不如以前,池塘养鱼生产发展提高与经济效益不同步,使池塘养殖成本效益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当前,绝大部分是以鲜活水产品上市,产品附加值低,各地水产品供应充足,导致渔业经济效益不高,要让池塘养鱼业持续、协调发展[1-4],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增效的养殖模式。

1 科学规划布局,以特色品牌型规模养殖取代零散养殖

池塘养鱼涉及千家万户,面广、点多,不能形成整体优势,无法实现集中销售和生产,导致市场混乱,养殖效益不高。随着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水产经济、区域规模经济的发展,打造出区域、地域、湖域为名称的水产品牌,发展了本地的优势水产品种,如绥芬河河蟹、“兴凯湖”的大白鱼、湖鲫、“镜泊湖”的红尾鱼等著名水产品牌,带出了地方水产主打品牌,以大而精和名特优的拳头产品带动区域水产业的发展,这些品牌的形成不但增加了水产品的市场附加值,而且使渔民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实惠。普通鲫鱼养殖效益一般在6 750元/hm2,而湖鲫养殖效益可达2.25万元/hm2。

2 根据市场需求,由简单的混合型养殖向以主养市场价格高的品种的养殖模式转变

近年来市场价格比较高的鱼类品种之一是草鱼,以草鱼为主养鱼时,青鲜饲料的投喂量可占总投饲量的40%,甚至更高,草鱼饲喂可以充分利用水、绿嫩草资源,减少养殖成本。该种养殖方式既能生产出市场价格高的品种,又可减少配合饲料的用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鳙鱼,又名花鲢、胖头鱼。随着拆烩鱼头、鱼头豆腐煲和火锅鱼头等菜肴在各地的兴起,鳙鱼价格也呈上升趋势,2 kg以上的鳙鱼价格达到12元/kg,深受消费者喜爱。一养鱼户在4 000 m2的池塘内采取主养鳙鱼、套养鲤鱼的养殖模式。鲤鱼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鳙鱼以施肥(新鲜猪粪尿)肥水为主,鲤鱼饲养120 d,产量可达9 180 kg/hm2,鳙鱼产量达5 835 kg/hm2,鳙鱼市场价格为14元/kg,可实现盈利2.04万元/hm2。而主养吃食鱼,秋季集中上市,鱼价低,成本高、饲料需求量大,效益非常不好。与主养吃食鱼相比,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养殖模式。

3 适应市场变化,以提供野味、自然、优质的水产品养殖模式取代追求高产量的养殖模式

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采用更接近自然的养殖模式,加大养殖商品鱼的活动范围,可改善鱼肉品质及口味,大大降低发病率。为消费者提供有野味、自然、质优、无污染的水产品。可以改变过去的池塘养鱼追求单位水面高产量的养殖模式造成的鱼味道越来越差、鱼药物残留超标、鱼病频繁发生、养殖水质恶化等现象,消费者难以接受,造成产量虽高,但养殖效益很低等问题发生。因此,可以转换养殖鱼类品种,根据市场情况开展囤养野生杂鱼、反季节养殖大规格鱼种等,赚取季节差价,反而会获得一笔额外的收益,如适度养殖泥鳅鱼、麦穗鱼等池塘的野杂鱼,目前市场价格都很高。或将池塘养的鱼在上市销售前移入江边网箱暂养,可大大改善鱼的味道,提高经济效益。

4 采用均衡上市,一年养“二茬”鱼,错开商品鱼集中上市时间的养殖模式取代传统养殖模式

传统的养殖方式普遍采取春放秋捕,1年养1茬商品鱼,经济效益较低,采取1年养2茬商品鱼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达到9 000元/hm2。多种规格放养代替同种单一规格,全年均衡上市,以改变秋季集中上市造成市场价格过低的现状,导致市场销售不畅、养殖效益不高、鱼价低、卖鱼难等现象发生。做到淡季和旺季均衡供鱼。此外,还可大大降低饲料量,降低成本约2 400元/hm2。具体做法是:4月下旬至5月初放养第1茬鱼种,鲢鳙鱼种1 800~2 250尾/hm2,鲤鱼6 000~7 500尾/hm2。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1茬商品鱼全部出池上市后,池塘消毒4~5 d后,进行第2茬鱼种培育,鲢鳙乌仔7.5万尾/hm2,放养鲤鱼乌仔6.0万尾/hm2。鱼种出池规格100 g,鱼种产量7 500 kg/hm2,商品鱼出池规格750 g;产量达到6 150 kg/hm2。4—5月起捕1龄鱼种池寄养的隔年不符合上市规格的成鱼,6月上市2龄鱼种池套养的成鱼,7—8月上市成鱼池中的商品鱼,9—10月再起捕成鱼池中的成鱼,同时采取借用一龄鱼种池暂养一部分成鱼到翌年3—5月上市,使鱼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市场。

5 营造良好环境条件,由污染水质的养殖向实施生态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转变

推行生态健康环保养鱼,渔业、果园、畜禽等一体化立体养殖,节能低耗,良性循环,降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常用的立体养殖模式有鸡—猪—鱼、牛—鸡—猪—鱼、家畜—鸡—猪—鱼等。绿色无公害的优质水产品生产的前提是优越的环境、健壮的品种、良好的水质。一是投喂优质绿色全价饲料,不能含有抗生素、违禁药物等添加剂。二是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净化水质,调控理化因子,营造生态健康养殖环(境。三是控制放养密度,合理混养,尽量让鱼在仿自然环境、仿野生环境下生长,大范围地增加鱼类运动量,提高鱼的品质[5-6]。因为鱼类活动量少,鱼体肉质松散,口味下降。四是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及中草药防治病害。减少用药污染,改良品种,提高抗病害免疫能力。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采用中草药防治鱼病成本低,且中草药具有不污染环境、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等优点,真正符合目前的健康养殖要求。

6 因地制宜拓展,以多元化、全方位的休闲渔业养殖模式代替一元化养殖模式

据统计,度假区鱼塘利润是传统养殖的4~5倍,可达7.5万元/hm2左右。渔场也增加了门票、观光、休闲等附加效益。完善渔业生产结构,发展集餐饮、娱乐、观赏、休闲、垂钓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的休闲渔业。发展游钓既可使商品鱼分流,增加收益,缓解“卖难”的问题,又可通过间捕出池,减轻商品鱼的在塘量。当地钓出的鱼价比市场高出4元/kg左右,发展游钓既可满足钓鱼者为节假日生活增添了乐趣的需求,又可使养殖户增收,实现双赢。

7 结语

转变内陆池塘养鱼模式,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能够促进水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符合标准的水产品,从而带动了优质、高效的可持续渔业经济,保证了水产业的健康发展。

8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增加内陆池塘养鱼经济效益的六条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11(8):29-30.

[2] 王卫东.从饲料角度谈养鱼生产如何节本增效[J].农民科技培训,2011(4):35.

[3] 毛国庆.如何提高池塘养鱼的综合效益[J].科学养鱼,2003(2):33.

[4] 高培平,孙绍广,吴秀芹.内陆池塘渔业增收措施[J].科学养鱼,200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