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型组织;组织结构;企业创新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7.10.138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技术、产品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外部环境日益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传统、机械式的组织形式逐渐显露其弊端,难以快速响应外部变化、有效进行内部沟通。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由此展开,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应运而生,网络型组织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与此同时,知识资源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引发了人们对于知识和创新的关注,希望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前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与衡量。Vorhies等人(2002)从过程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从内部或外部获取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将这些知识整合以获取创意并配合相应资源,从而为市场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陈力田等人(2012)则从创新系统的结构角度出发,将企业创新能力分为要素能力和架构能力,前者指代创新过程中各职能部门所需形成的惯例,后者指代创新活动w系中协调各职能要素关系的能力。[1]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创新能力都与企业内部各部分的构成与关系,即组织结构息息相关。网络型组织产生于适应知识经济新环境的需要,作为一种新型组织结构,它对企业创新能力必然有着特殊的影响。本文希望从网络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出发,分析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这一新型组织结构的认识。
2 网络型组织概述
网络型组织是一种新兴的组织结构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同企业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Gerioff等人(1991)从三个维度界定了环境的特征,分别是:环境的动态性,衡量环境的变化速度与幅度;环境的异质性/复杂性,衡量参与人数量和新参与人出现的频率;环境的容量,衡量环境能够为组织发展提供的资源支持和成长空间。[2]
Courtright等人(1989)从以上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静态、均质、高容量的环境中,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较低,遇到的多为结构性问题,可以用程序化的方法加以处理。机械式的组织结构,例如“U”形(职能型)、“M”形(事业部)等,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类环境。这类组织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集权度较高,层级与分工分明,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正式的沟通渠道,以客观业绩为基础的评估和奖励。[3]
但在动态、异质、低容量的环境中,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想要及时响应外部变化并正确应对必须保证内部的有效协调和高度合作,机械式的组织结构胜在稳定却失之灵活,有机式的组织结构更适应这类环境。有机式的组织结构一般拥有较高程度的分权或授权,规则与程序相对模糊,具有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和非正规化的关系,重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激励。[4]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可以提供密切的、持续的跨职能沟通和同伴之间的协调,有利于释放和提高组织及其成员自身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网络型组织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组织结构。
网络型组织是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合体,这些个人、部门、企业或是它们的混合构成一个个节点,每个节点之间都以平等身份保持着互动式联系。当某一项使命需要若干个节点的共同参与时,它们之间的联系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网络型组织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5]
3 网络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
Stephen Robbins在《组织理论》中提出,企业组织结构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与分权性。[6]
“组织结构维度”及其含义
组织结构维度含义
复杂性横向的差异性组织中横向分工的细化程度
纵向的差异性组织中层级的数量
规范性组织行为受成文制度或规则制约的程度大小
集权与分权性组织中权力和决策的集中程度
下面文章就从组织结构的这三个维度来分析网络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
3.1 复杂性
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由横向和纵向的差异性决定。从横向差异性来看,在网络型组织中,劳动分工是按照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雇员的类型来进行的。网络型组织中的员工大多具有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以自身独特的智力劳动来交换劳动报酬。他们都具有相应的知识专长,在某一领域有着长时间的智能积累,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不易替代性。因此依据员工类型进行的横向分工细化程度高,网络型组织的横向差异性大。[7]
但是从纵向角度看,网络型组织的差异性较小。在传统的机械式组织结构中,企业纵向层级较多,组织的运转多靠自上而下逐级命令与自下而上逐级服从来维系。而网络型组织更扁平化,作为基本组织单位的每一个团队都是自主的、平等的,没有设置过多的纵向层级来层层管控。[8]
总的来说,网络型组织横向差异性较大,纵向差异性较小,具有扁平化的特征。
3.2 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由成文的制度或规则所制约的员工行为的比例大小。在机械式组织中,组织管理的一切多以制度形式固化,等级森严,部门、岗位都有着明确的描述和要求,确保了组织运行的顺畅、稳定。而网络型组织的运行并非依靠传统的层级控制,组织内各部分在遵从统一内部规则的前提下,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背对背竞争”,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控制。因此网络型组织中固化的制度规则较少,规范性较低,更多依赖灵活的内部市场而非制度规则来维系组织的运作。
3.3 集权性与分权性
集权还是分权,往往是权衡成本和信息成本的结果。组织的决策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和支持决策的知识的匹配程度。当知识与决策权不匹配的时候,有两条路径:一是将决策权转移给有知识的人,这会提高成本;二是将知识转移给有决策权的人,这会提高信息成本。前文提到网络型组织中员工大多拥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而专门知识具有难以转移的特性,导致组织的信息成本高于成本,所以组织一般是将决策权转移给具有专门知识的人。[9]因此在网络型组织中,职位权威让位于知识权威,集权化程度低。
4 网络型组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成为了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网络型组织产生于适应知识经济新环境的需要,并在这一背景下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它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影响。下面就从网络型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出发,分析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4.1 复杂性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网络型组织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横向差异性较大,纵向差异性较小。横向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按照员工掌握知识、技能类型进行细化分工,同时他们可以选择单独或者团队的形式去完成某项任务。这种横向差异性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工效应方面。而网络型组织的纵向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层级的减少,作为基本组织单位的团队自主、平等。这种纵向差异性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流动和组织边界拓展方面。
4.1.1 分工效应
新d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的创新路径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分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即科学知识或其他有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运用(Galbraith,1967),而这些技术最终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使组织能够充分利用其成员所拥有的特殊技能,并通过反复的运用和学习促进这种技能的发展。[10]网络型组织对横向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主要深化了后一种影响,细化的分工更适应员工的专业知识领域,使他们得以在某一领域不断积累和应用知识,为创新奠定基础。
4.1.2 促进信息流动与共享
在管理层级较多、注重集权的组织结构中,信息主要是纵向流动的。中层监督部门或下层专业化操作人员有着影响上层决策和绩效评价的动机,往往会凭借其私有信息组成利益集团,操纵传递给上层管理者的信息,导致信息在企业中流动不畅,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创新效应。[11]
而网络型组织中,管理层级减少,基本组织单位――团队之间主要通过沟通对话来协作,所以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的。横向沟通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促进了企业的知识积累,并最终推动创新的发生。
4.1.3 拓展组织边界
网络型组织不依赖于集权控制,其组织边界也就不会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制约。随着新的知识供给单元或知识消费单元的出现,组织的边界必然向外拓展以获取递增的知识规模效益,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总的来说,网络型组织的复杂性特征促进了企业内知识的积累、应用、流动,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条件。
4.2 规范性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网络型组织的规范性较低,固化的制度规则较少,更多依靠团队内部的合作以及团队间基于内部市场机制的竞争合作来维系组织的运作。这一规范性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组织学习和组织适应能力的提高上。
4.2.1 加强组织学习能力
网络型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其工作团队与个人之间联系密切,并相互提供援助,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彼此积极主动地学习,将各类知识、技能整合,促进了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产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推动力。且由于组织内各团队各部分是基于市场机制开展内部竞争的,组织学习处于一个市场环境内,其积累和产生的知识更贴近市场的需要,最终的创新效果更佳。
4.2.2 提高组织适应能力
机械式的组织按设计、制造、营销、财务等职能划分部门,员工及管理人员的知识被分类和固定化,部门和职位的职能、要求等被各种规章制度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部门开始为了部门利益、目标而忽略企业整体利益和目标,这会使组织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创新的迫切要求,逐渐丧失竞争优势。
网络组织中的团队组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经常根据任务需要进行团队的重组,这种本位主义现象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而组织内部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了网络型组织结构总是由最具适应能力的职能性模块构成。此外,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交流合作打破了组织内信息交流的隔阂,确保了网络型组织结构内部协作的效率。分属不同职能的模块可以对周边环境作出快速的反应,且模块之间可以高效沟通,这使得网络型组织具有很高的适应性能力。
总的来说,网络型组织的规范性特征加强了组织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组织的适应能力。组织学习是创新系统的推动力,直接推动了企业的创新过程;而组织适应能力的提高为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4.3 集权与分权性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网络型组织中集权程度低,组织将决策权转移给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这一特征极大鼓舞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由此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网络型组织中,专门知识在整个组织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促使职位权力中的指挥、决策职能不得不下移和分散。团队掌握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各项决策由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员工直接参与决策制定满足了员工的尊重需要,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员工、团队之间的知识技能互补,会进一步推动创新的进程。因此,网络型组织中的员工既是创新的参与者,又可能成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倡导者。
总的来说,网络型组织的集权与分权性特征满足了员工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热情与创新渴求,保持了企业创新系统的活力。
5 结 论
文章从网络型M织的三个组织结构特征出发,探讨了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网络型组织从多个方面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网络型组织的复杂性特征在知识的积累、应用、共享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资源条件和基础;规范性特征通过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推动了企业的创新过程,并为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保障;集权与分权性特征则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为企业创新系统注入了活力。网络型组织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保持和提升,为企业适应知识经济背景下竞争强、变化快的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154-160.
[2]E.A.Gerloff,N.K.Muir,W.D.Bodenstenie.Three Components to Perceived Environment Uncertainty: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ggreg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749-768.
[3]J.A.Courtrigllt,G.T.Falrllurst,and L.E.Rogers.Interaction Patterns in Organic and Mechanistic Syste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9:773-802.
[4]刘学,靳云汇.动态、异质性环境中的组织设计与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0(3):49-52.
[5]甘碧群,程凯.网络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创新[J].经济评论,2001(2):120-122.
[6]Stephen anization Theory:Th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Organizations [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7.
[7]胡晓鹏.网络型组织结构与模块化创新[J].财经科学,2007(4):80-87.
[8]曾小彬.试论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与特点[J].财经研究,2001(4):26-31.
[9]刘景江.网络环境下制造企业组织创新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人才是体能、技能与智能三者的高度统一,必须以体能为依托,以技能为表象,以智能为其核心。这里“智能”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表现为正确判断与分析、透彻理解与掌握、适当推理与应对。创新能力是运用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并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智力品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活跃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是理性的使者,是创造的火花,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合理的知识机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在某一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在该领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对相邻学科和科学发展历程要有一定的了解;很强的实践能力。创新重在行动,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捕捉机会,并果断决策进行研发,从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创新产品成功地引入市场;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型人才必须有远大的创新抱负,坚定的创新信念,这样才会有内在的动力去克服困难,并保持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进行创新活动;高尚的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通常是风险偏好型的,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敢冒风险,勇为人先,善于团队合作,珍惜时间。
二)影响创新能力的权变因素
上面所谈的创新型人才素质主要反映了潜在的创新能力,要使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正确分析影响创新能力的权变因素,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真正使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大量涌现出来。影响创新能力的权变因素有:
1创新文化。它主要是由创新价值观、创新制度体系和创新行为规范这三部分组成。价值观是文化的根本特征,当代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应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强调能力权威,鼓励开拓创新,追求卓越高效,包容错误失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更应是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因而创新文化要得以形成和运行必须有创新制度体系为基础,这包括在组织内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与使用制度、研究与开发制度、奖励与惩罚制度、成果鉴定与保护制度,并同时要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有相应的科技法规、教育制度、风险投资制度、技术引进与转移制度等与之相配套。创新行为规范是创新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理解、参与和支持。
2 激励体系。中国古语有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里的“能”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潜在创新能力,“为”可以理解为将潜在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创新能力。显然,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意愿起决定性作用。为了使创新型人才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投入到创新中,把潜在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就必须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构筑全面促使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激励体系,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把潜在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潜在创新能力向现实创新能力的质的飞跃。
3 组织环境。创新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群体行为,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环境为支撑。支持创新的组织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①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它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并能跨职能工作,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②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③包容失败。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注重过程甚于结果,鼓励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不用害怕可能的失败;④外部控制少。组织会尽量将规则、条例、政策等减少到最低限度,积极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宽松的工作环境;⑤容忍冲突。组织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意见,并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而触发灵感;⑥开放迅捷。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做出快速的反应。
二、我国人才资源创新能力的建设方略
(一)能本管理:以能本为理念指导人才资源创新的能力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作用日益凸现,确立能本管理理念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在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中要倡导组织成员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把提高和激发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决定性因素,把人才创新能力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提高和激发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上,要唯才是举,特别要关注其是否有创新潜能;在能力开发和培训过程中,要强调个性化开发和终身学习,改革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实现从知识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变,特别要强调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使组织成员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与此同时,要定期对创新能力开发状况进行考核,提倡组织成员进行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在薪酬方面,要强调向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付酬,实现薪酬支付因子从以岗位为主向以人为主的转变,逐步形成按能付酬和按绩效付酬相结合的薪酬制度,从而一方面有利于潜在创新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潜在创新能力向现实创新能力的转化。
(二)文化再造:以创新文化为土壤孕育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必须文化先行,没有创新文化的滋润,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创新行动,更不可能有自觉的人才创新能力建设。然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成败论英雄”。表现在组织里,忽视个体尊严、价值和权利,抑制个性发展,崇拜权力,惧怕“权威”,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害怕失败,不敢创新。显而易见,这与创新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必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超越的基础上,再造组织文化。
首先要树立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执着追求、开拓进取、高效卓越的价值观;其次要确立鼓励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尊重失败者的道德准则;最后要创造自由、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尊重个性,尊重独立,与此同时也要倡导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使人们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三)制度创新:以激励为动力推进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
在创新型组织中,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空前强化,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工作成就愈来愈为创新型人才所看重。因而,在推进人才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人力资本“能动性”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进行制度创新,在激励重点上把利益驱动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在激励方式把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结合;在激励时间效应上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在激励报酬机制设计上把事后激励和事前、事中激励结合起来。因此,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努力:①要确立责权利明晰并能从根本上保证和鼓励人才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的新制度,这包括产权制度创新、分配制度创新和用人制度创新;②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确保创新型人才拥有其智力成果的专利权和创新需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往往还要承受极大的风险,如果对创新成果不加以保护,那么创新者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在经济上也得不到满意的回报,从而不能也无力继续从事创新活动; ③要特别重视非物质激励的作用,围绕创新型人才对个体成长机会、工作自主性和成就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并通过心理契约和共同愿望把创新型人才的个体成长与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F832;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4-0019-04
Abstract: Base on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3 in China,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technology fina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anwhile, using Spatial Durbin Model (SDM) in the condition of spatial distance weights and spatial economic weight, it empirically tests whether technology finance could promo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whether the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provinces technology fina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pace is not randomly distributed, but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financ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features of spatial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conomic, technology fina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vinces technology finance can influence the other provinc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technology fina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DM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党的十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发展需要科技的助推,科技创新必须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因此,如何利用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热点问题。
1 文献综述
关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相关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科技金融”的解释接近于“科技与金融”,强调的是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对科技金融进行定义。大多数研究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金融如何影响科技创新,King和Levine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以企业创新活动为纽带,把金融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认为金融系统能够促进创新,主要通过评估筛选潜在的项目、筹集资金、评估创新活动风险和预估未来利润来实现,金融与科技的协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1]。Neff指出,金融与科技创新相互影响,没有金融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就非常困难[2]。Atanassov等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对1974~2000年美国上市公司融资与科技创新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拥有更多创新项目的公司更容易通过多种方式(如公债和股权)获得融资,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导致未来价值增加20%以上;而创新项目较少的公司一般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未来的创新产出较少[3]。也就是说,拥有多种融资方式自由权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势更加显著。
相对国外学者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视角研究而言,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了研究。赵昌文等最早对“科技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4]。之后,国内学者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对科技金融进行了诸多研究。叶莉等以我国322家科技型上市中小企业(2006~2014年)为样本,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政策性、自主型资金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政策性融资对科技创新表现出极强的正向作用[5]。张玉喜和赵丽丽采用2004~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长期并不显著[6]。徐玉莲等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系统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提出了实现系统协同发展的方略[7]。尹志超等采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知识水平越高,家庭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家庭就会越主动??业[8]。基于协同学理论,和瑞亚和张玉喜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公共金融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大部分区域公共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9]。王任祥和杨曼利用两阶段GMM回归模型,从最优化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10]。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有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多数学者在现有经济理论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等层面的影响,但忽略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事实上,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②现有研究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评价表现为两种极端:大多数研究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与当前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日益复杂化的现状不协调;有些研究采用很多分析指标,使得某些指标之间高度相关,造成研究结果偏误。③现有研究很少考虑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相关性。实际上,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数据具有很强的空间关联性,Tobler和Anselin认为,一个地区某一属性与邻近地区同一属性是相关的[11,12]。因此,如果理论和实证研究忽略空间相关性,就会使得相关研究的结论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针对以上不足,本文的贡献在于:①从理论和实证双重层面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②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进行评价。③运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科技金融是否显著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各地区科技创新是否具有空间依赖性。
2 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实证研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科技创新的测度问题。目前,国内外文献普遍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科技创新的变量,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多指标特性。于此,本文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②科技金融的评价问题。本文根据科技金融的界定,选取能够代表各省市区发展状况和现实情况的科技金融评价指标。
2.1 科技创新能力(inno_tech)的评价
为了能够全面地评价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徐玉莲、宋跃刚和杜江等提出的有关思想[7,13],主要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扩散和科技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评价科技创新能力,表1显示的是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权重。
2.2 科技金融(fina_tech)的测度
国内外文献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较少,对于科技金融的评价指标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本文基于徐玉莲等度量科技金融的基本思想[7],从科技信贷额、科技信贷占GDP比重、风险机构投资总额、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科技型上市公司总市值和科技型上市公司数六个方面来衡量科技金融,表2显示的是科技金融指标体系和权重。
2.3 控制变量
事实上,尽管科技创新受到科技金融的影响,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约束。本文借鉴宋跃刚、张林等采用的方法[13,14],对一些可能影响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这些因素包括:产业的集聚程度用集中化指数(hhi)和专业化指数(sli)衡量①;产业结构(stru_indu)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度量;金融深化程度(deep_fina)用信贷总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ess)通常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人力资本投入(human)用Barro和Lee提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近似表示[15];城镇化水平(urban)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度量。
2.4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和真实,充分考虑数据的易得性和可行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除西藏自治区和海南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期间的省际面板数据①。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在指标的计算过程中,为了保证各指标跨年度可比性,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②,然后通过熵权法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和综合值。对于部分年度缺失的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填补。
3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3.1 空间矩阵构建及空间相关性检验
关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问题,一般通过空间依赖性检验比较LMLAG和LMERR的显著性来选择[17],但是适用于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而言,本文依据宋跃刚和吴耀国的检验方法[13],结果显示应该选择空间杜宾模型③。然后,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卡方统计量为36.39,对应的P值几乎为0,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4 实证结果和分析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
为了判断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是否存在策略性互动的可能,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面板数据作为空间单元观测值,对被解释变量科技创新(lninno_tech)进行了Morans I检验,如表3所示。根据Morans I检验值,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Morans I统计值总是大于期望值-0.03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并非呈现随机分布状态,而与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4.2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运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3年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相关数据,共377个观测值,分别进行了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回归①,结果见表4。
根据表4模型(1)至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通过普通面板回归结果(1)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解释变量科技金融系数显著为正,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9%。表明科技金融??科技创新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由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2)至回归结果(5)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空间自回归系数(ρ)全部为正,说明各地区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即每个地区科技创新受其他相似空间特征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影响。
(3)从系数值大小看,与地理特征权重模型(3)的相关系数相比,当模型中引入了专业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水平、开放水平、金融深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等控制变量后,社会经济特征权重模型(5)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即在空间经济权重下,各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科技创新能力就会提高0.155%,高于空间地理权重下的0.129%。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更加明显。
(4)就其他控制变量而言,考虑空间地理权重模型(3)和空间经济权重模型(5),在5%的显著水平下,集中化指数、产业结构、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一个经济体的产业集中化程度、产业结构特征、金融深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产业专业化指数、开放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5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文考虑了区域科技创新的空间依赖性,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科技金融是否促进科技创新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1)科技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无论是采用普通面板回归,还是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回归,都显著地支持科技金融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理论。
(2)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空间互动效应。即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受其他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转贴于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2007年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2008-2009年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
中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新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特点,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教师要改变数学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树立新时期教育观和教学观,创建为“创新性而教”的理念;在向中学生讲解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大对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重要任务。
一、更新理念,科学认识与评价学生
创造性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并不是某些专家所特有的。创造过程是指在新事物产生中具有个人独特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显著特征,肯定了大多数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广大中学生也具有创造性,只是在创新层次和水平上各有不同罢了,这种教学理念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都能创新,都能成才,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学习的创新力,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下练习,常常都有创新的火花闪现;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处处都有他们创新行为的表现,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积极发现、有效引导、科学培养。
二、科学、全面地认识中学生
把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思维特征,是落实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近几年来,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具备创新潜能的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个性特征和良好行为。
1.创新性学习的个性特征。第一表现为好奇心强和好动手;第二是兴趣广泛,对多种形式的学习充满兴趣;第三是有时学习行为会逾越常规,甚至会被认为“不可思议”;第四是积极发言提问,敢于质疑,有一些“牛角尖”,还常想把我们问住难倒;第五是充满自信心,但不偏执;第六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怕失败和挫折;第七是虚心好学,充满想象力和联想力。
2.创新性思维特征。①细心观察事物,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②对问题反应快,启发性较强;③勤于动脑,对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答,喜欢从多种角度积极思考,深入探究;④善于假设推理,能运用推理的办法,开拓思维,寻求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⑤不拘泥与思维定势,勇于创新;有主见,但不偏执,乐于积极动脑和动手;⑥喜欢用创新性的方法解答问题,理解问题有创新,乐于自主学习;善于主动探讨问题,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⑦学习思维敏捷和开阔。
3.创新性学习实践行为表现。①学习踏实,努力认真,能够有效利用时间;②在数学学习中效率较高,实效明显;③积极实践,不断创新;④对解答数学问题不仅满足于“会”,更追求“熟”和“巧”,能够有效贯通,灵活运用;⑤在数学学习中,喜欢一鼓作气,不成功绝不罢休的劲头;⑥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对学习认认真真,同时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探究创新相结合
知识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制约中学生创新成就的重要因素,它们虽然在创新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但缺一不可。现在,广大数学教师对知识技能、智因素是认同的,并有一定研究,但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力,重视知识技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引导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探究创新相结合。
培养创新能力,就要求中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勤于思考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中学生勤于立思考,大胆质疑,细心论证,标新立异,勇于探究。只要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就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勤于思考,及时给予指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接受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和行为的重要性。
四、重视中学生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其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观察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运用教学,尤其要加大学生应用,提高应用的探索性;鼓励中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实践,积极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中学生的实践意识,让中学生通过组织实践,不断探究创新,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数学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同时,我们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时,尽量不要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中学生学会自己观察,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究性和创新性。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可多可少,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就应该多多鼓励和支持,重视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最重要途径。
五、积极挖掘教科书中的创新教育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76-01
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调动已知的信息,产生新颖的思想,获得新颖成果的活动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的核心环节。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相对自如,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对传统进行否定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和谐、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兴趣,而单向、压抑、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会压制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出学生 的创新热情。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来讲,大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比较多,教师不能盲目的一致否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保护,例如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会表现的因人而异,但是创新能力后天的培养和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师手段和教学形式。
2.培养质疑问难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在进行创新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无须拘束。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呢?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第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第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学生学习,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3.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其创新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3.1 教师示范质疑。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教师就应该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3.2 在重点、难点处质疑。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矛盾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重、难点处质疑,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突破。
3.3 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答时发现了问题的规律,但感到奇怪,于是提出质疑,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比较思考,自己得出结果。创新学习的特征之一是质疑学习,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培养创新意识。我们要提倡那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4.精心引导释疑解难,提高创新能力
质疑问题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他们产生了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5.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基本素质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生是高校中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是高校创新的主体, 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完备的知识体系、创新性思维风格、创新性个性特征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瞿海东、陈慰浙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由学习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构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研究生的创新智能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其中学习能力包括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掌握程度、外语四会的水平与能力、研修跨学科课程和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研究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1]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准确、全面地界定和分析“不新”的能力;不断形成或提出可与“不新”不同的独到见解的能力;以及正确而恰当地客观描述与界定自己“新”成果的能力等三大基本素质有机地合成一种综合能力。[2]
基于上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以及不同学者的观点,我们找寻其中的共同点,即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具有创新的基本能力和个性品质,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较强的合作实践能力,以及用于批判的精神和思维品质。具体来说,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较为全面扎实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完备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的储备不但包括平时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包括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没有大量的知识经验的存储,就无法正确的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只有拥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运用它们进行创新。
2、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思维起点。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的心理机制,是创新的愿望、意图和动机等思维意识。在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怀疑的意识,有强烈的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在这样的心理意识的驱使下,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性的活动。
3、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人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颖的、独特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性思维跳出常规思路的约束,强调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结果等各方面都体现新颖性和独创性。当然,创新性思维并不是一种或几种思维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非形象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等各种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
4、创新实践能力。
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必须要动手操作,才能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这就需要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能力。通过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必须要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才可能解决问题。这一实践能力的形成,既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又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型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应对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就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研究生的素质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两者是分不开的。研究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 才可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素质应用于心理学概念,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关于素质的概念和内涵也变得不断丰富起来。《辞海》中对素质一词作了如下定义: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3]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包含了智力特称和人格特征的综合能力,是己有知识经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技能等的综合表现。因此,需要具备如下几种素质:
1、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和创新所需的最基本素质和最基本前提, 生理素质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包括深刻的反思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就没有办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说创新无从谈起。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即个体思想活动和心理状况的综合反映, 是创新能力的内在自然倾向性。创新不但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文休养过程。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非常重要。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等多方面,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活动才能有自主、自发的动力性。
3、道德品质
对于科技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的不好,科技同样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学会“做人”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4]对于研究生来讲, 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 要锻炼自己的学术道德意志, 正确看待功名与利禄。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丁海莺,丁松滨.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电力教育.2006(6):19页.
[2]高鸽.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关键词:高中;德育;个性;策略;有效性
高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其能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大事。[1]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静态的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静态的,而“知”是动态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到个性培养中,总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是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个性化教育,为国家更好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
(一)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个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异性。教育学中的个性是指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者表现。对于当代学生而言,个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经常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这一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当代学生的个性包括:创造力、表现能力、主动性、敢于怀疑、向权威挑战并提出问题以及具备参与各种活动、交际能力。
(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综合、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良好个性、矫正不良个性以及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最终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个性化教育既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使得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制约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的制约
多年来,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学制,统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统一的教材,这无形当中使得教学目的过分的强调共性和社会性,学生如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被一步一步生产出来。许多教师将教学目的简单的确定为学习好、就业好,而不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为目的。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只学老师教的,学校考的,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绝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压制,甚至于被彻底扼杀。个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制约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共性而轻个体,重集成而轻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强调集体意识,追求整齐划一,从而忽视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秩序和规矩,不能挑战权威,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时,墨守成规,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剥夺。
(三)传统价值观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现就是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外圆内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学生被教育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能过分张扬个性,抑制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措施与策略
(一)改变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过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对个性强调不足,教育的教学目的在理念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前文已经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强调发展个体的个性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强调个性并不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放纵,而是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发展个体的个性。
(二)完善评价机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但每个个体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也应相应多样化。因此,教育的评价机制的构成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式等。评价标准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学校学习范围内,应该注重评价的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记忆和技巧类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扩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
(三)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上的多极化,经济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冲击学校德育工作,于是学校德育在环境、任务、内容、对象以及渠道都必须发生改变。[2]在当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国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表现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脱节问题严重。[3]因此,强化个性化德育课程体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构建,这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最优化,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既要学习知识结构本身,更要使学生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的过程。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的封闭性,能够适应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增大个学科间的全面综合运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之间的结合。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通过有效的途径与策略教育好高中生,从而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服务。
作者:景佳昕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卓嘎.浅析高中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198-198.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因子分析;对策建议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1]。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加快,我国正从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之广西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所带来的双重机遇和挑战,这更凸显了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迫切性。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近年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谢吉亮、彭灿(2012)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和横向比较,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2]。白俊红、江可申等(2008)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探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而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其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3]。任远、吕永波等(2013)对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进行了界定,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省级区域综合评价,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地区分布特征,提出了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创新极辐射的区域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4]。吴永林、赵佳菲(2011)以北京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构成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5]。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客观的评价分析广西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和潜力,对提升广西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指标选择
结合广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选择了全国除以外的三十个地区的数据与广西进行比较,以便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广西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三个方面考虑。选取8个指标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8个指标分别为:X1:R&D机构数(个)、X2: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X3:R&D经费内部支出额(亿元)、X4: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数(万个)、X5:高校科技服务课题数(万个)、X6:专利申请授权量(万件)、X7: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X8: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
2、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结合前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然后进行数据的中心化处理。
3、分析测度
3.1因子分析
利用SPSS19.0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是:KMO检验的测度值为0.717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等于0.000,于是判定通过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共提取2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070%(大于80%),因此从原来的8个指标中提取的2个主因子能够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
3.2计算因子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研究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软件,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因子得分函数:F1=-0.056X1+0.272X2+……0.242X8;F2=0.287X1-0.012X2+……-0.073X8
再以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便可得到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0.42819F1+0.41251F2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综合得分,并求出各地区的综合排名,计算得出的结果为:北京综合得分1.70,排名第一,广东综合得分1.36,排名第二,江苏综合得分1.34,排名第三,……,广西综合得分-0.31,排名第20。
4、结论分析与建议
4.1结论分析
通过前面因子分析法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点表现为:2012年,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综合排名第20位,虽然处于第二层次,但是排名比较靠后。说明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虽然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跟沿海的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
4.2建议
(1)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技术创新是通过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完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人才是关键,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个不容忽视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海归优秀人才的引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海归优秀人才对国际前沿技术较为熟悉,而且一般也比较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海归优秀人才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潜在的影响。
(2)优化广西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优势,深化两广合作,打造以南宁为中心的高铁经济圈,实现“市市通高铁”,建成以南宁为中心的快速铁路网,缩短到周边城市、周边省会城市和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时间。
(3)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杨东奇,杜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75-177.
[2]谢吉亮,彭灿.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2,02:30-35.
[3]白俊红,江可申,李婧,林雷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8,03: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