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

第1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月医院收治的16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3~32岁,其中初产妇99例,经产妇65例;顺产126例,剖宫产38例。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实验组,年龄24~35岁,其中初产妇128例,经产妇72例;顺产149例,剖宫产51例。所有产妇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分娩过程顺利,无产后出血等并发症,新生儿均为单胎足月、体重2500~4000g,无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无畸形以及相关遗传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总结对照组新生儿出现的护理问题,实验组根据对照组的护理问题提出防范对策并进行规范护理管理,问卷形式评估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新生儿情况、产妇精神状况与新生儿护理能力情况。

1.2.1护理问题

1.2.1.1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

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及时,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消毒不严格,来往看望探视人员增多,接触新生儿未洗手,室内空气污浊、通风较差,容易造成新生儿感染。另外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监护管理措施不到位,自身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手卫生观念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1.2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护理操作流程不重视,巡视时间间隔延长或者不巡视,对待家属问题不耐心,敷衍回答,导致对新生儿发生的变化处理不及时,防范意识缺乏,容易诱发安全事故,造成护理差错的发生,威胁新生儿的安全。一些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不严格,专业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对新生儿和产妇生理、心理变化了解的不够深入,无法对病情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1.2.1.3产妇育儿经验不足

产妇大多数是初产妇,且有地区差异、文化差异,对育儿方法不清楚,老人对育儿过多干预,继续进行以往传统不科学的育儿方法等,均可对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造成影响。如不了解产后初乳和如何避免乳汁淤积,产妇哺乳姿势不当易致新生儿窒息,更换尿布不及时可因排泄物刺激致臀红、皮肤破溃,脐部护理等知识缺乏,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为实施母婴同室、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带来困难。

1.2.1.4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目前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与患者比例不当,护士工作量繁重,压力巨大,导致观察新生儿时间不够、次数减少,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不够全面,发生情况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不良后果。

1.2.2防范措施

1.2.2.1加强管理

病室环境要保持整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限制探视时间和人员,按照院方陪侍制度的要求执行,病区门口由专人看管,防止院外推销人员或犯罪分子进入。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常接触多名新生儿,在护理完新生儿后应严格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重视手卫生管理,防止新生儿之间交叉感染。

1.2.2.2定期培训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进行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医德医风的理念教育,进行新生儿护理和孕妇产后护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护理安全制度及风险防范预案、规范技能操作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耐心的“三心护士”,避免发生抱错新生儿、烫伤、割伤、摔伤新生儿等意外伤害事件。

1.2.2.3传授育婴知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新生儿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无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护理人员要教育其改变传统的育儿方法,可通过健康教育公开课及宣传手册等手段途径,正确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教会产妇观察新生儿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和脐带、皮肤的护理,并宣传婴儿抚摸、按摩、游泳的好处。使产妇能有效掌握育儿方法,适应角色变换,避免因不适应、缺乏知识经验导致的紧张焦虑心理状态。

1.2.2.4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到位

增加产科护理人员,根据病室床位数和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执行弹性排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过劳、过累,护士长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障护理人员能够对母婴同室病房中的产妇和新生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母婴同室新生儿情况、产妇精神状况与新生儿护理能力情况

实验组发生新生儿识别错误、新生儿意外伤害、产妇紧张焦虑情绪、母亲角色适应和产妇对新生儿的哺乳、沐浴、穿衣、更换尿布等护理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眼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第2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初产妇共11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产妇年龄最大34岁,最小20岁,平均25.8岁;自然生产52例,剖宫产62例;新生儿男62例、女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7例。两组产妇在年龄、生产情况、生产方式和新生儿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

对产妇和新生儿按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每日由护理人员将新生儿带到统一的新生儿处置室对其进行沐浴、抚触以及脐部护理,家属可通过玻璃屏风观看。

1.2.2实验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具体护理过程如下。(1)新生儿护理:对新生儿和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床旁护理,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尿布更换、沐浴、抚触以及脐部护理,家属及产妇可在旁直接观看,并适当地现场宣讲相应知识。(2)新生儿护理知识宣教:针对不同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不同的新生儿知识宣教,以一对一宣讲模式让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向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主要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正确喂养方法、突发状况处理、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的处理措施以及新生儿日常护理方法等,让产妇更全面、更科学地护理和照顾自己的孩子。(3)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训练:产妇生产之后其生理状况和身体状况都会发生改变,而护理人员不可能对产妇进行全程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需对其进行自我护理能力训练。如母乳喂养的技巧、的正确护理方法、正确饮食方式、产褥期常见状况及处理方法,以便产妇出院后能正确、全面地实施自我护理。

1.3评价指标

将所有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母乳分泌时间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以供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对比分析

对照组57例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84.2%,实验组57例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6.5%,实验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母乳分泌时间以及自我护理能力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第3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产妇;新生儿;产后访视;效果评价

为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母婴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1],我院采取了产后电话回访及上门家庭访视等服务,及时发现产后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降低了母婴的发病率。取得明显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后出院、家庭住址在本市区的产妇、新生儿1000例,产妇年龄19~40岁,初产妇782例,经产妇218例。顺产677例,剖腹产323例。

1.2访视人员 由责任心强、有良好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从事妇产科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师担任,统一配备产后访视包。

1.3方法 随访人员携带《产后访视记录表》分别于产妇产后3~7d,产后10~14d,产后24~28d按照访视内容到产妇家中访视。第一次访视了解产妇的体温、血压、精神状况,会阴伤口及腹部伤口,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并检查、、乳量、宫底高度、有无压痛,观察恶露的量、色、性状,并观察喂奶的过程。同时了解新生儿的一般情况:面色、精神、呼吸、哭声和吸吮情况;测量体重、体温,检查口腔、眼、耳、口鼻、脐带和臀部有无感染,询问新生儿睡眠,大小便及喂养情况。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技术指导并记录。由产妇在访视表上签名。第2次主要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康情况,了解第1次访视存在问题是否解决。第3次对婴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详细介绍婴幼儿的预防接种程序,观察产妇的康复情况,指导产后运动和避孕措施。

2 结果

2.1 1000例产妇产褥期存在问题 第1次访视对产妇存在较多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访视人员通过①指导合理的膳食营养、教会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②帮助产妇挤奶、按摩,疏通乳腺;③指导产妇做好会护理:每天用消毒溶液清洗会阴,选用消毒的卫生巾,勤换内裤;④适当运动,促进恶露排出;⑤指导及时就医。第2次访视问题明显减少,第3次访视除8例存在母乳喂养不足外,其余问题均能很好解决(见表1)。

2.2新生儿存在的问题 针对一访存在问题,访视人员通过指导家属①做好脐部护理,每天用75%酒精棉签消毒脐部,特别要洗清脐窝中的污垢;②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裤,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红臀;③纯棉织物包裹婴儿,室内温度不能过高;④勤喂养以纠正黄疸,注意观察新生儿全身症状及精神状态,指导及时就医。第二次访视新生儿症状明显好转,第三次访视已全部痊愈(见表2)。

3 讨论

3.1产后访视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2] 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为96.43%,而出院后的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3]。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妇自身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好处认识不足,缺乏哺乳信心。产后访视中,访视人员将母乳喂养技巧、保健等有关知识传授给产妇及家属,提高母乳喂养及成功率。

3.2产后访视可及早发现母婴异常,降低新生儿发病率。第一次访视时婴儿健康问题4.6%,主要是产妇缺乏新生儿观察,护理经验。访视人员应指导产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教会其掌握一些新生儿皮肤、臀部、脐部等的护理方法和技能以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识别和简单处理等。

3.3产后访视可提高产妇的自我防护能力,促进康复。本组资料显示,13.1%的产妇主要存在、伤口愈合和子宫复旧三大非健康问题,容易引起产妇及家人的担忧。产后访视由专业护士或保健人员上门讲解产褥期保健知识,具体指导产妇产褥期饮食、营养、卫生保健,预防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及产后便秘,提供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和技巧等。

3.4产后访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产后访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对产后访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护理,给予产妇及时的身心支持和指导,避免或减少新生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5通过访视,还能了解到产妇及家属对医院存在的不满现象。不满意服务往往是产科医疗纠纷隐患,不满评价中主要涉及接产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收费和管理等缺陷。通过访视,及时反馈,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沟通、改进,从而提高产妇和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巩玉秀,郑修霞,姚岗.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22.

第4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母婴同室;临床观察;护理体会

母婴同室是现今产科医疗中对新生儿重要的护理方式,已经大量用于临床中。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新生儿在出生早期,对其进行充分的抚慰和接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1]。除此之外,早期对母亲和新生儿进行关怀能够减低一些相关的疾病。我院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26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26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的130例的产妇中,年龄在22-39岁之间,平均为(28.8±4.2)岁;孕周在36-41周,平均为(38±0.8)周;新生儿体重在2200-3950g,平均为(3300±550)g,其中71例是男婴,59岁是女婴。对照组的130例产妇中,年龄在21-37岁之间,平均为(27.5±3.2)岁;孕周在36-41周,平均为(38±0.7)周;新生儿体重在2150-3900g,平均为(3200±450)g,其中68例是男婴,62岁是女婴。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新生儿在分娩后进行30min的清洗,然后放在产妇的胸前,使母婴能够尽早的接触,同时尽早对母乳进行吸吮,促进吸吮反射,同时帮助母婴建立感情,指导产妇通过抚摸、拥抱以及轻吻等方式对新生儿进行刺激,使其对母亲的刺激产生回应[2]。通过分娩后的处理,将新生儿放在母亲旁边,实施24小时母婴同室。同时留一个护士进行一对一指导,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正确护理,包括喂养、沐浴、更换尿布、脐部护理以及更换衣服等。其别要主要喂养的过程,产后的24小时内应每隔两个小时哺乳一次,按需哺乳,同时在哺乳时要用语言和其交流,通过声音和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帮助新生儿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3]。对于初产妇来说,要通过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细心的讲解关于新生儿护理的知识和技巧,使其能够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4]。此外,护士还应定时进行查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修补,帮助产妇正确处理,同时向上级医生报告,帮助产妇早日恢复健康。对照组的产妇进行非母婴同时的护理方法,也就是说将母亲和新生儿分离,只在喂养时将新生儿交给产妇。

2结果

通过对两组产妇以及新生儿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观察组产妇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通过对所选的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比较母婴同室和母婴非同室的护理情况,观察组的产妇和新生儿各项指标均优于非同室护理组,这就表明在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护理的过程中,通过母婴同室护理方法,可以使母婴关系更加紧密,保证母婴的健康,同时提高护理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母婴同室不但能够增强产妇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时还能降低母亲产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5]。由此可见,推广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融入情感关怀和人文关怀,转变过去母婴隔离的喂养方式,鼓励产妇进行积极的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对产妇及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不但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妇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同室还可以降低新生儿出现一些早期易感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843-844.

[2]薛春美.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工企医刊,2010(03):934-935.

[3]王静.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健康指导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4):82-83.

第5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正常分娩;产妇所谓的临床护理路径是医院的护理人员依据每天的护理标准为某一类人制定护理图式,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了解和判断护理对象的身体变化,当护理对象的身体状况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可以在护理路径上标识这个身体变化情况[1]。由于我国传统护理方法并没有获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想过,所以促使护理研究人员和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不段地探究新的护理方法。我国的护理科经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经验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身上与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相关的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0例产妇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研究组10例产妇采取新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临床护理效果。这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的身体状况都符合研究要求,20例孕妇都是足月的可以正常分娩的初产妇,分娩时间没有提前也没有延后,20例孕妇都没有心脏病、妊高症等孕妇群体的高危疾病。20例孕妇的年龄在20~40岁,平均年龄是(25.48±2.92)岁。

1.2方法在对照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观察分析的研究方法,详细记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和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的孕妇采用传统的孕妇分娩护理方法,为研究组的孕妇制定的是产褥期的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是助产士对正常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后的2h后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产妇的床前放临床护理路径图,助产士向产妇详细讲述制定的护理路径以及护理后可以达到的护理目标[2]。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次的研究笔者需要处理的信息采用了SPSS18.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照组和研究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采用χ2和t检验方法分别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检t检验,以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关于正常孕妇分娩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对照研究,经过对照研究分析发现:正常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自我护理能力要优于应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的产妇,见表1。

2.2临床护理不仅包括对产妇的护理也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这里主要对照分析的是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与传统护理方式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效果,见表2。

3讨论

从我院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20例可以正常分娩的产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0例产妇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研究组10例产妇采取新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本文笔者主要是对照研究正常分娩孕妇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的护理方法之间的临床效果,主要是对照分析产妇在生产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评估的项目主要是:产妇对自身的会阴护理掌握情况的好坏,母乳喂养技巧掌握能力以及对于基本的关于产妇的康复、保健、避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对于新生儿的护理能力的评估的项目主要是:新生儿沐浴、新生儿皮肤的护理、新生儿的脐部护理等。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对10例产妇进行护理,通过临床研究以及对照分析发现:正常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自我护理能力要优于应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的产妇;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效果。所以采取新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护理的满意度较大提升[3]。

护理人员每天进行排班,每一班的护理人员都应该严格按照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每一项护理内容都要做到位,并且对产妇的自我护理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以及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进行及时评估。护理人员仔细详细的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出现异常或者突况要及时记录在护理路径图式上,这样可以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方法或者方式的调整,使得护理方式更加适合个别产妇与新生儿的身体状况。护理人员对研究组的对能够正常分娩的产妇的临床护理路径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产妇在产后对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能力,对自身的会阴护理情况,产妇在产后对自身的康复方法、保健方式以及产后生活的避孕方法的掌握情况。

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内容包括:新生儿的沐浴在、皮肤护理、脐部护理等。护理的内容好的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路径图式上打上沟,对于护理较差的打上差的记号,这样可以便于护理人员及时作出预后和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通过对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妇中的对照研究的结论是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妇中的应用提高了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使得产妇获得系统教育,也较大程度提高了产妇和新生儿对于护理的满意度[4]。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陈秋月,杨丽华,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 15) :906-907.

[2]张凤月.小剂量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观察及护理[J]. 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0,29( 31) :980 -981.

[3]蒋冬梅,王曙红,张其健,等.胃癌、结肠癌患者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9( 22) :354 -355.

[4]刘穆军,王卫红,贺骏,等.326 例产前诊断引产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5( 28) :517 -518.

第6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生产出的新生儿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新生儿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剖宫产17例,自然分娩13例;早产儿10例,足月新生儿20例;体重在2500克以上;Apgar评分超过8分;采用二次断脐脐部护理。对照组30例新生儿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剖宫产12例,自然分娩18例;早产儿6例,足月新生儿24例;体重在2500g以上;Apgar评分超过8分;采用常规模式的脐部护理。所有新生儿都没有宫内感染,两组新生儿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有可比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对脐部皮肤使用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使用脐圈结扎脐带的根部,在离结扎部位大约1cm左右的地方剪断脐带,挤尽残留的血液,对脐带断面使用5%的碘伏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残端。

1.2.1对照组新生儿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模式的脐部护理。沐浴结束后,对脐部皮肤(脐带残端、脐轮周围、脐根部)使用5%的碘伏进行消毒,24h后,完全暴露脐部。

1.2.2观察组新生儿 观察组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脐部护理。对新生儿的脐带进行消毒后,将愈脐带附件中的扎脐环套扎在脐带的根部,和脐轮相距大约在0.5cm左右,在离脐环套远端0.5cm的地方剪断脐带,挤尽残留的血液,然后将愈脐带袋芯部位对准脐眼敷好。新生儿每天沐浴结束后要更换愈脐带,同时护理人员要仔细检查新生儿脐部的状况,如果发现袋芯部位或愈脐带外带发生污染或尿湿,要立刻更换。48h后,对新生儿脐带的干枯状况进行观察,实施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和气门芯分开,向上提拉牵引线,在同腹壁大约30°角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剪断脐带的残端。对新生儿的脐部皮肤进行消毒,贴好脐贴,24h后,完全暴露脐部。新生儿出院前,要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指导,愈脐带每隔2d更换1次,直到新生儿脐部干燥脱落[1]。

1.3评价方法 由护理人员和新生儿家属共同评价。新生儿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脐窝、脐带以及脐周皮肤的状况进行评价;新生儿出院后,由新生儿家属根据护理人员指导的检查方法进行评价,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或者来院复诊时,告知护理人员评价结果,护理人员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然后作出综合评价[2]。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χ2和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平均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脐部出血率以及脐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

3讨论

新生儿在断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残端会处于开放性切口,由于脐带内血运丰富,断脐将停止血运,脐带将逐渐变得干硬直至脱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时间大约为7d左右,而脐带残端切口则需要10~15d才能完全愈合。新生儿脐带在脱落过程中,多数伴有一些胶质分泌物,容易发生以厌氧细菌为主的病原微生物滋生,从而造成脐部感染,引发脐炎,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状态,及时清除脐部的分泌物,同时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尽量避免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的情况[3]。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需要住院4~6d,因此新生儿的脐带在出院前仍未脱落,因此出院后的对新生儿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妇及其产妇家属在住院以及陪同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向其讲解关于脐部护理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嘱咐家属加强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重视程度,勤换尿布并定期消毒。尤其在新生儿沐浴过程中,如果注意到脐部出现红肿现象,或者出现渗出或者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此外,或患儿在15d之内仍未发现脐带脱落情况,则必须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和预防出现脐部感染或者其它严重疾病。

医护人员实施脐带修剪时,必须充分了解修剪的方法以及掌握专业的修剪技巧。脐带修剪的时间也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脐带的干枯程度,从而避免了因时间过早或过晚而引发不必要的伤害。在正常情况下,医护人员在患儿出生后48 h内剪除脐带,对于干枯较慢的可以延迟2 d 进行修剪,以免在修剪脐带的过程中引起局部出血。目前,临床修剪的操作方法是将剪刀从任意方向沿着脐根部按照锥形慢慢剪掉脐带。

第7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 产妇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90

传统的随机性健康教育,使产妇产后未能及时有效的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及操作技巧,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及产褥期护理知识,因此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较低,乳胀发生率偏高,为了有效提高产后健康教育质量,在妇产科病房进行了目标性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12月收治分娩的产妇1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88例,其中自然分娩132例,剖宫产58例,产妇年龄23~3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孕期健康,足月分娩,均母婴同室。

方法:观察组采用目标性健康教育方式,按照设计好的产后3天健康教育内容,护士分别在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产后第3天分阶段有目标性的讲解及操作演示,采用模型与产妇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指导,让每一位产妇在分娩后3天内参与渐进式的学习和模仿操作,以至掌握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新生儿护理及产褥期的自我护理方法。对照采用传统随机性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护士在巡视病房、治疗、护理等过程中健康指导或产妇遇到问题时护士给予指导。

目标性健康教育的内容:①产后第1天,有关母乳喂养指导:给予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按需捕乳的重要性,造成错觉,疼痛以及肿胀的原因,同时用模型给予一对一操作指导,如正确的挤奶手法和哺乳姿势以及婴儿的正确含接姿势等。②产后第2天,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给予产妇讲解如何观察新生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消退时间,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新生儿抚触的好处、方法以及新生儿皮肤护理等知识,指导产妇如何更换尿布,如何观察大、小便,如何加强脐部护理以及预防接种等。③产后第3天,产褥期产妇自我护理:指导产妇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情,饮食要均衡,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指导产妇如何保持外清洁,讲解正常恶露的排出情况以及避孕措施等。耐心解答产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出院指导。

结 果

产后第4天对两组产妇实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见表1。

讨 论

产后目标性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降低乳胀发生率。在产后3天内,护士按照规定的具体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的给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让产妇在产后3天,对学习内容,目标明确,得到渐进式的学习,易于掌握。避免随机性健康教育的一次性灌输或教育不到位现象。母乳喂养是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产妇产后康复。产后第1天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使每位产妇尽可能较全面的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尽早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早接触,早开奶,有效地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目标性健康教育有利于产妇掌握产褥期相关知识,做到科学的自我护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产后存在很多不良认知,人为增设许多禁忌,不利于产后康复。目标性健康教育科学的,有目的的向产妇讲解产褥期知识及有关注意事项,及时消除产妇存在的诸多疑虑,有利于产后康复。

第8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设在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共选取此阶段在我院出生,且无严重疾病的新生儿共88例。按照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婴25例,女婴19例;出生时间3-20天,平均14.3±2.6天。观察组中男婴24例,女婴20例;出生时间2-22天,平均15.1±3.1天。两组新生儿均为健康状态,研究将处于重症监护或出生后存在较严重疾病的新生儿剔除,避免影响对比结果,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出生天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及针对新生儿注射、翻身等需求展开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之前分析不安全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1.2.1腕带因素

通常为了区分新生儿,会在其手腕上套一个腕带。但统计发现,不少新生儿在出生后并未及时套上腕带,同时存在腕带丢失之后没有及时通知管理者补办现象。虽然腕带看起来作用不大,但却是区分新生儿的重要依据,可避免错抱、混淆新生儿。因此在护理中需每日至少两次检查腕带情况,若发现脱落或即将脱落情况应及时更换,方便识别。

1.2.2院内感染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身体机能尚处于初级阶段,免疫力、抵抗力极弱,属于易感染人群。尤其是生命体征存在异常或是早产新生儿,感染几率大且感染种类多。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护理中应注意清洁与消毒,不仅包括新生儿使用的床单、被褥、衣物等,还应对日常治疗器械、床栏等消毒处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另外,护理人员必须提升洗手依从性,否则极易造成病原体的交叉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1.2.3用药因素

用药主要应从护理人员着手,由于药品种类繁多,加上每位新生儿需要使用的药物在剂量、种类上存在差异性,若没有加强责任心展开管理可能出现药物丢失或配发错误现象,轻则影响新生儿健康,重则可能造成抢救时药物提供不及时,延误黄金抢救时间。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加强责任心,在配发药物或是为新生儿注射时严格核对新生儿姓名、疾病、用药类型、用药方式以及剂量;另一方面应加强管理,定期核对药品。

1.2.4夜间因素

夜间新生儿可能存在哭闹或由于温度下降产生咳嗽、发热现象,若没有及时发现易造成病情严重。护理人员需加强夜间巡房工作,不能够因为白天新生儿看上去很健康就放松夜间警惕。查房时应穿着轻便鞋子,避免脚步声吵醒熟睡的新生儿。除此之外,病房中应配备简单的抢救设备或应急设施,以便于发现问题可迅速展开急救。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两组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比例并行组间对比。本次研究中的不良事件包含腕带脱落/遗失、院内感染、药物配发失误以及护患纠纷这几项

3.讨论

第9篇: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99-01

【关键词】新生儿 股骨骨折 护理

新生儿产伤临床上比较少见,在分娩存活的新生儿中其发生率一般不超过1%,而伴发新生儿产伤的股骨骨折更为罕见[1]。我院2006年1月发生1例新生儿产伤股骨骨折,经过32天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产妇25岁,孕2产1,孕40周双胎横位、臀位。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大双以骶左后位转为臀位牵引娩出,为女婴,体重3100g,Apgars评分为10分,羊水Ⅲ粪染。小双肩右后位,经协助内旋转后为骶左后位,按臀位助娩的方式取出小双,为男婴,体重2450g,Apgars评分1分钟评6分,5分钟评10分,在断脐后,检查婴儿时,发现新生儿小双右下肢活动受限,检查后考虑有骨折可能,行常规处理,在告知家属并经得同意后行X线拍片提示,右股骨中上段骨折,右股骨头旋转,断端向后方错位。

1.2 方法

1.2.1 双下肢垂直悬吊牵引术,患儿臀部距床的距离为5cm,重量为450g,但因患儿骨折部位较特殊,牵引过程中容易滑脱,牵引一天后改为其他方法。

1.2.2 平卧臀部捆绑包扎固定法,50cm宽的一次性纸尿布,外加同等宽度棉布一条,长为60cm左右,双腿间用棉垫相隔,足跟及踝部用棉垫加以保护,在膝以上,腰臀部行捆绑包扎,绷带环行固定,4小时更换一次,20天后X摄片提示骨折成角畸形愈合,骨痂形成,继续给包扎固定,注意保护伤肢,32天后X摄片提示对位成角畸形愈合,伤肢短健肢约1cm,愈合良好,给予出院。患儿出院后进行多次随访,其中4月10天时随访查:患儿右下肢活动自如,骨折处可触及增粗骨性包块,无触痛反应,测量右下肢比左下肢短1cm,恢复较为满意。 1岁1月随访,患儿行走自如,经检查右下肢短为0.8~1cm,除有轻度贫血外,其他各项指标提示,发育良好。

2 护理

2.1 专人护理 固定医生,护士各2名,实行两班制,每班由医生、护士各1名负责,以便观察及熟练掌握包扎技巧。 4小时更换布带,尿布一次,操作时在复温台上进行,每次用温水擦洗净臀部,因患儿为低体重儿,清洁臀部后vitE给予全身按摩预防并发症,臀部涂紫草油预防红臀,按摩足底时间稍长,以利于改善末稍循环及恢复皮肤弹性,各项操作动作轻柔、敏捷,以防止患儿骨折再次损伤,捆绑固定包扎后注观察足背及趾端皮肤颜色、弹性、温度和毛细血管充盈反应。

2.2 指导母乳喂养,因患儿是双胎,情况特殊,护理过程中帮助患儿母亲尽量满足患儿母乳喂养,喂哺时指导哺乳姿势,避免动作过大,如体重达标,哺育1小时后给予适当的抚触,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增进睡眠,同时由于患儿的免疫系统得到刺激,可增加患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使婴儿健康发育。

2.3 出院指导 出院前一周让患儿父母参与对婴儿的护理,并作详细的指导,如洗澡、抚触、臀部、足部护理等,一定要保护好患儿的伤肢,睡觉时和大双保持一定的距离,逐步加强活动和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伤肢恢复。

3 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