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电工基础知识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基础知识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基础知识教程

第1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对《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式教学,并探讨了采用该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职;电工技术基础;模块式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理工类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是当前高职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对高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的一些探讨。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课程模块式教学是将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教学要求选择所必需的教学模块。模块式教学的特点是有利于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确立课程教学模块的依据是课程教学目标,那么高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对其他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文化素质课,对电子电器类及相关类专业学生来说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为:(1)掌握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或熟悉电路的连接方式,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2)认识了解常用低压电器及测量仪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为今后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3)掌握电路、仪表等基本操作技能,为专业技能培养训练打下基础;(4)了解或掌握变压器、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上目标必须实现,并以高要求(对知识与技能都要求“掌握”)为准;作为一门文化素质课,以上几项目标根据不同的专业可以取舍,但前三项基本目标都应实现。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划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把握好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教学原则。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把《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划分为以下三个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相应的子模块,见下图。这种模块式的课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各个模块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对相应模块内容进行更新例如,作为电工电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三大模块都应学到,但其中子模块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要求进行取舍,像“电路暂态分析”子模块对电器类专业学生可省略;作为其他理工科专业的一门文化素质课进行学习时,完全可根据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对子模块进行取舍,像模具专业的学生,“基本电路模块”中除“电路暂态分析”不学外,其他子模块不能舍,“常规应用模块”和“电器设备”模块中的“电动机控制电路”子模块可省略;且“变压器”和“电动机”模块也主要是注重“认识其性能及应用、操作”的学练。又如,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电工测量仪表或新型电动机不断涌现,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否则我们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社会高技能应用的需要。因此,只须对相应子模块进行修改或更新即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把握,也可减少教材重编的工作量。

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融合,根据模块的特点可分别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对“三相电路”子模块的学习可采取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对三相日光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来掌握三相电路的相关知识;“变压器”和“安全用电常识”完全可采用案例教学;“电路基本定理”与“电工测量”模块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给定学生可供选择的材料或仪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探索电路基本规律。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又掌握了必需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分析探索等综合能力,然后再辅之必要的习题训练,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定律(理),也可以紧扣高职教育的特色——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所建立的教学模块中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各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及递进性例如,“基本物理量”模块中包含了电路基本物理量、电路模型及正弦量的相关知识点,并以电工基本操作技术、各类导线材料的认识与选择等操作训练为主线讲解;“基本电路元件”模块中包含了各电路元件的直流、交流特牲,以低压电器的认识与选择及元件参数与性能测定等实践为主线导入讲解。还有在“变压器”模块中自然融入磁路相关知识,对“磁路”知识点不再单设模块。这样合理地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模块式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也适合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但在使用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把握好。

树立全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是进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基础在课程模块式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理念,如先理论后实践,知识必须讲究系统性、连贯性等等。课程模块式教学是根据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及课程教学目标来构建或选取的,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时,完全可以先实践,后根据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补充所需的理论知识;前后模块间也可能在知识点上不连贯,甚至跳跃性比较大,因为我们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选取教学模块的。不冲破传统的观念,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执行课程模块式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必须对学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既然是模块式教学,就不能沿用传统的期中、期末两次卷面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应该把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模块式教学考核模式中。平时出勤、参与本门课程的各种学习态度等是素质考核范畴,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15%;各个模块的技能考核分平时和模块学习完成后考核两项成绩,各个模块学习完成后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模块特点来定,可以是一次设计性实验或小制作项目,也可以是现场操作或口试等,技能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5%~60%;知识点考核可以只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题型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但必须是学生独立完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执行课程模块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在课程模块式教学体系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但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要高,要求教师不但课程理论知识精湛,而且专业操作技能强、知识面广,有较强的现场(实践操作或工学结合现场)指导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课程教学的本领,还必须了解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岗位。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认真严谨的工作精神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主宰课程模块式教学,才能让课程模块式教学取得实效。

配套的实验实训场所是《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推广的一个必要条件课程模块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技能培训,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先导的教学方式,要求配备设备齐全、工位数量合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训室(教室)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当然,这也是制约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质性全面展开的主要因素。

实践证明,课程模块式教学针对性强,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的特色要求,切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是值得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95-96.

[2]徐大诚,石明慧.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式结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36-38.

[3]刘会庭.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6,(3):74-75.

[4]曾强.电工电子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3):98.

[5]邓朝霞.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探讨[J].职教论坛,2006,(3):30-33.

第2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技术人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采用比较多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学术性强,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重,实质的职业技术内容(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灵活性较差。二十一世纪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多证书”的教学思路和“以能力为本”新的高职课程观,因此对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面向制造业,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专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取得维修电工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能更快地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在于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1)掌握相关电气基础知识,具备识读一般电气图样的能力;

(2)熟练掌握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具备触电急救及电气(线路、设备)故障应急处理的能力;

(3)掌握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和检测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质量的能力;

(4)掌握企业常用电机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电机的能力;

(5)掌握电气测量及常用仪表仪器的相关知识,具备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及选择测量方法的能力;

(6)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的一般知识,具备按图制作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

(7)掌握电气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的一般工艺知识,具备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的能力;

(8)掌握维修电工中、高级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技能,通过考核取得一个工种的高级工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9)了解电气控制的前沿技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10)了解相关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

(11)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创新的意识;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13)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4)具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类企业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操作,低压电气维修,电子产品的装调等工作;也可从事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相关管理、班组长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从事电类产品的工艺设计及营销、用户服务等工作。

二、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在高职教育中,如果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是一句空话。新型课程构架应打破原来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特点,重新规划,整合课程。就课程类别上讲,应分类为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等。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应控制在0.4∶0.5∶0.1,甚至可以达0.3∶0.6∶0.1,以强化实践环节。

1. 公共文化类课程设置

首先高职公共文化类课程应体现功能化特点,要以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过去以加大文化课比重来“夯实基础”的做法,使文化课为职业能力服务。文化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既要“必需”又要“够用”。因此电工电子专业的公共文化类课程应包括德育类的职业生活与政治经济、职业生活与哲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学、马列、哲学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基础理论、体育与健康等,在内容上应进行精简,并辅以讲座、报告、调研等方法完成教学要求。

2. 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设置

专业课应体现复合化、实用化的特点,在原来的课程构架内,按照凝练主线、有机复合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电工电子专业,专业核心教学把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工工具、材料、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技术整合为电工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工工艺与操作实训;把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仪表与测量技术、电子元件的选用与检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子装置工艺与操作训练;把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基础、电力拖动技术整合为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并安排直流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和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安排传感器与PLC应用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把电器设备维修技术基础、钳工技术、典型机床电器维修、典型电子产品维修技术整合为电气设备故障处理与维修技术并安排1∶3的技术训练;安排企业供电系统与安全用电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中级、高级技能训练;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实训课程等。

3. 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决定选修课的课目与教学要求,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选修课的成绩评定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主。

(a)人文素养类

中国历史概论、中国地理概论、新闻采访、中国革命史概论、中国名著欣赏、外国名著欣赏、创新与创业、职业生涯、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音乐欣赏、礼仪规范教程、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口语交际、书法、环境保护、心理健康教育。

(b)知识拓展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论、电机调速系统、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子CAD软件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数控技术基础、现代物流技术、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心理学、多媒体与图形处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

(c)操作技能类

计算机中级应用教程、印制电路板制作技术、电动机维修技术、电冰箱维修技术、电视机维修技术、小家电维修技术、照明电路的敷设安装技术。

(d)健身强体类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少林武术、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踢毽子、健美训练、形体训练、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

三、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构架确定后,课程内容的筛选、确定是保证新课程体系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确立应具有以下特性:

1. 针对性。即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是否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是教改成败的关键,严格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筛选是提高针对性的关键。应使学生学所用,所用即所学。

2. 实用性。即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按照生产实际需求流程、情景及职业特点进行整合。体现职业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体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互动和密切联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提高适应能力。

3. 时代性。即课程内容要紧跟职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要体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力。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包含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更多地融入现代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内容不能再几十年一贯制,而应不断调整更新。

第3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路基础;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高等教育手段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实际的职业工作能力。目前高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体,教材改革滞后;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实验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考核方式不合理,只重视理论课考核。针对授课对象,围绕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在教学方面应充分认识课程的基础性,抓住核心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设实践环节,把直接应用于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索制定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内容思路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电工基础》以直流电路为基础,直流电路虽然结构简单,一般只含有电源和线性电阻元件,但其内容却涵盖了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这部分内容,注意强调电工理论与普通物理中对某些概念定义的不同点,对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的参考方向予以特别重视,因为在电路分析中,只有标注了参考方向,最后的结果才有具体的物理含义,是学好后续章节的保障,是全书的基础。对交流电要学生建立起交流电的概念,掌握向量分析方法,重点介绍单相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交流电路分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由于理论教学学时相对减少,对一些经典定理的数学推导,可删繁就简。但是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内容,不能删,只有打好牢固的基础,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二)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实际应用

理论是规律的表现形式,良好的理论素养是应用的前提,而掌握理论的目的就是应用。如RC串联电路,虽然电路结构非常简单,但在时域和频域分析中,RC串联电路具有移相、积分、微分、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的功能,配合一定的有源器件,可构成振荡器、混频器、调制解调器、滤波器、PID调节器等应用十分广泛。在讲解功率因数的提高时,要让学生明白,供电企业为么要用户提高功率因数,用电企业采取哪些补偿措施,为何不必使cosφ=1或补偿到呈容性状态,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重要意义。在三相电路中通过瞬时功率的平衡的讲解,要说明在企业中采用三相电动机的原因。在磁路、变压器、交流电机章节,采取把磁路与电路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强调材料和工艺对电气设备的重要性;对于戴维南定理,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二端网络的含义,并着重讲解等效电路的概念及内阻的计算,在不能用电阻的串并联求解的情况下,采用外加电压法和开路短路法求解。课程教学应重视实际应用,归纳与课程有关的资料素材来更新和扩充课堂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了解一些较前沿的新技术,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工实验是电工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电工实验教学是课堂上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传统的实验模式是以巩固书本知识为主,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对实践教学学时的增加,为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题目,自己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连接电路,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验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法的思路

(一)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型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型教学转变。就是要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学生围绕某些问题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讨论、争论和辩论,共同探讨。教学中要有侧重点,对重点内容要舍得花时间,学生掌握了这些重点内容,其它内容就容易掌握,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将部分内容经提示后留给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通过声音、图象、演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对于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和电路图复杂的内容可适当地利用模型投影、课件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教师讲解清楚,节省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三相电路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直观形象地表现三相电压间的相位关系。电路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教学要求高、合理运用这种媒体大大增加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信息量,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课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总之,应加强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使用。

(三)重视学生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路定理仅靠“讲”是不够的,“练”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运用、巩固知识获得技能的一个主要的实践活动。动手练习是《电工基础》课程理解概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引导学生吸收消化新知识最有利的手段之一。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应达到的认知能力,系统地、有步骤地训练,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经常穿插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通过例题展示解题方法,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解题技能。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翔骏.电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夏全福.开展电路课程评估深化电工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1).

第4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1.1学生来源广泛,基础各异

三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民办本科学业,我校电气类的办学模式有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外合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学生来源广泛,基础各异,这使得我校的电气类的同学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水平进行相应灵活的调整。我校普通本科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好,在理论课程上对学习的深度要求相对较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同学理论相对较薄弱,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和专业知识与基础的衔接,总的来说,民办本科注重学习和掌握应用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1.2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内在动力有时不足

学生对自身学业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对社会热门知识学习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基础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对未来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和方向感,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积极引导。

1.3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易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有些学生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对实践和动手环节非常感兴趣,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又使得实践难以联系理论,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

2电力工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力工程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其所设计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电力系统稳态,电力系统暂态,电力设备等内容。我校经过几次改革,现在已经将“电力工程”变为48课时的理论讲授和一周的课程设计。电力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学生学时少,内容多,如何处理学时有限和知识内容广泛的矛盾,如何处理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将新设备,新理论与旧内容有机结合已经成为电力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针对民办本科的电力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对人才的培养应考虑培养对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民办本科的电气毕业生应侧重实践,重应用,而不应太过重视理论。《电力工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而且对学生的电路,电机等基础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针对我校同学的特点,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电力系统的概念,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简化公式的推导,强调概念的应用和基本的计算过程,如短路计算中的,,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这些参数的作用。对于电气设备,理论教学中,简化原理讲解,以实物的认知教育为主,在课程设计中再详细了解其选择原理和使用。

3.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配以独立的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上,首先课堂讲解,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再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所提的问题逐一解答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配以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学习效果。然后给出相关的思考题进行引导性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增强学习的效果,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上,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我校将生产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电力模型展示实验室,包括水电厂,火电厂,变电站的模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电工培训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实验台和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等。在有条件时,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时,10kV系统中性点一般不接地,讲清为什么不接地,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学校配电房,带领同学参观配电房的10kV主接线形式,加深同学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理解。独立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在完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后,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熟悉,理解理论教学的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应用理论学习中所学习到的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等知识对设备进行选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内容是完成一个新建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的选择,主接线的设计等内容。为了使每位同学能自己动手,减少抄袭现象,我院老师自编小软件,在合理范围内生成随机数据,使每位同学的设计数据均不相同,迫使每位同学都能自觉主动去做设计,并鼓励同学利用AutoCAD、Visio和Protel等绘图,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考勤记录,设计说明书质量,图纸质量,设计进度记录,同学互评,答辩组成,确保了成绩的公平与公正。

3.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我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在基础上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没有学过物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讲授基本概念阶段,尽量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结合视频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解电厂的类型时,采用电教片将演示各类电厂的工作过程,开关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配以动画或视频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承载上课的教案,供学生下载和复习用;开辟讨论角,鼓励学生网上讨论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定期的在线答疑和一些模拟测试;提供社会的经济形式,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如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的改革政策甚至招聘信息等增加同学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

3.4有针对性地出版配套教材

采用并建设与我校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教材,为此我们编写了《发变电站电力工程》,《电力系统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电力工程类专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教程》。教材针对学生基础的特点,精炼整合了内容,增加了应用性练习,在《电力工程类专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教程》中给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内容详细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结束语

第5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以及实验设备模块化、装置化的弊端,结合三明学院的具体改革情况,提出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优化,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工学”是三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理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延续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工学”教学工作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目前“电工学”课程只安排了51学时,其中还包括17个学时的实验课,真正上课讲授的时间只有34个学时,面对教学内容不变、课时不断减少的现状,“电工学”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第二,由于实践教学设备模块化、装置化,从而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达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们讲好这门课程需要认真思考的,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些“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措施。 

一、教学内容优化 

1.“电工学”课程特点 

“电工学”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技术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现代一切新的科学技术无不与电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能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训练实验技能,并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1-5] 

2.“电工学”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由于“电工学”课程课时少而内容多,理论阐述的内容抽象难懂,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很难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如下优化。 

(1)结合课程特点,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电工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组成的内容,要继承下来,比如电路理论知识和基本定理;要把电工学科前沿的、新的知识及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引进的新内容与当前发展的新技术水平相适应,如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仿真软件。淘汰过时陈旧的知识、删除不实用、偏难的内容、删去与专业无关的内容、避免重复与其他教学交叉的知识。比如对于物理学课中已学过的知识,如磁场的基本知识等不再重复。因为直流发电机越来越被半导体整流设备所替代,对直流发动机的介绍就可以简略。 

(2)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电工学”课程具有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特点,应针对不同专业优化教学内容。“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增减。上课时多联系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案例,特别是应该结合实例讲授概念与原理的应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电工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作用和意义,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课程有兴趣,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另外,不同专业对“电工学”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学时的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决定取舍。比如,物理学专业要对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可适当增加plc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方面的内容;机械专业可多介绍一些电动机、发动机等方面的内容。在做教学课时安排时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课时安排也不同。我校针对不同专业安排“电工学”为34、45、51、60 学时等。 

(3)承前启后,讲解详略得当。“电工学”作为高校理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是后续“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电学课程的基础。比如电阻电路基本定理及电路分析作为电工学的基础知识要作较详细的讲解,即对这一部分的定理、概念,都要讲到位,让学生理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这些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课程学习时难度就会比较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将新技术、新产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3.实验课的优化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结合方式。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 

现在实践教学的弊端在于设备过于模块化、装置化,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插几根线即可,减少了各个分立元件的接线问题,造成一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没有得到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目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已具备实验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情况,完成一个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设计。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室现有元器件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路线,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样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引入高新技术实验,如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引入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实验。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一个主动获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工测量等理论教学。 

总而言之,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电工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1.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电工学”知识内容比较多,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高科技的知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需要结合实际讲解才能更有说服力。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不用板书、节省时间等明显优势,有助于解决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将一些抽象的公式、原理、定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展示给学生,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交流电动机这一章,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电动机及其结构,并在演示的过程中细致讲解,用动画效果来介绍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使学生能够有较强的感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 

2.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电工学”课程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而知识更新、补充快的特点。课堂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内容一定进行课堂讲授。而对应用性、概述性或难度不大的内容,可结合学生特点,专业要求,安排学生课外自学。 

比如安全用电这部分知识非常直观、易懂,可不讲或略讲,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电工测量这章可以从课堂教学转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自学,用实验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电工学”课程理论性强,应结合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和电动机的控制部分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配电房、校内供配电线路,介绍计算机房配电线路和实验室配电线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对于安全用电的知识结合校园中学生违规用电,造成的安全隐患给以深刻剖析,培养学生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我校还经常开展进社区家电维修活动,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登记维修记录,有的在一旁帮忙,有的则埋头检查电器旋下螺丝,拆开电器,认真仔细查找原因。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得以升华。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电工学必备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和考试过程的管理,规范课程成绩的评定,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结合“电工学”课程特点,制定下列考核办法。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构成。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25%)+(期中考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50%)。 

根据学校关于平时成绩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确定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平时成绩由出勤和作业二部分综合评定);实验成绩占25%(可根据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得出)。 

这种考核方式,使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考核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结束语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电工学”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飞.电工学(第一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鹿晓力.电工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 电气自动化 连贯性 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72-01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各种学科的技术,它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专业知识为主,学习本专业要求的各种技能。

一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作为一种综合类的尖端科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今的实训硬件以及实训内容明显有些滞后,学生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模式也略显落后,甚至于个别老师的专业素质也跟不上时代需求,这些都是当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从现状出发,我们应当加大投资、不断更新实训设备与内容、缩小实训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探究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脚步。

二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研究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探究出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具有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理论的连贯性的教学课程。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使教程难度呈阶梯状,让学生有层次地逐步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如课程在初级阶段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培养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一线从事生产过程中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控制、维护、检修工作,即为社会培养出中级维修电工技能人才。后一阶段应将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此时的课程内容在衔接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即将侧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上,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别绘制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电气控制等图,并且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2.课程连贯性分析

当专业课程具有有效的连贯性时,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采用衔接式的教学模式,能令学生平稳地从上一学习阶段过渡到下一学习阶段,也可避免教学的重复性。如在初级阶段已学习过的电工,PLC等课程在第二阶段仍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保证课程的连贯性既可以节约资源,也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3.具有连贯性的五年制课程建设基本任务

首先让学生掌握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能力,在这一阶段可让学生学习电路基础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同时让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入门级的电力设备。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应增加课程难度,理论课依旧要安排如电机原理,既能衔接前一阶段内容又可增加新内容,同时也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内容。如电气识图、电气设备的认识以及与该专业息息相关的数字电子、放大器等课程,在此时的实训内容可安排为简单的小电器拆装如录音机的拆装,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电气自动化发展比我国更完善,引入英文类专业书籍可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能轻松辨识进口设备名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这一阶段也应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认识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这些可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实现。经过以上阶段学习接下来应努力让学生与生产接轨,如学习PLC课程:电工实习,继电保护等,让学生学习典型的电路设计,小型系统的设计、运行、调试与检修。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与工业发展的人才。

4.创新教学体系

以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目标,保持专业所授核心内容、支撑课程内容、主要课程内容不变。增添新型实训设备,注重教材衔接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建立起一个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具有连贯性的能培养专业知识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电气自动化人才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的意义

通过探究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使该课程更加符合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社会实际生产,更贴近实际所需。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面向电气自动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分析能力,使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

四 结束语

第7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MOOC 的优势与缺点,对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针对机电专业,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对机电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从学习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混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为混合教学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的广泛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MOOC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混合教学

机械电子专业不同于机械学科其它专业,它不仅需要学习机械类课程,还要学习电子类课程,两个门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差异较大,普通的教学计划难以满足学生与老师的需求。许多学生借助于网络,通过学科交叉学习的方式,将网络中的教师、课程和视频资源有机的结合,拓宽机械、电子课程的知识面。随着MOOC (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即大规模公开线上课程)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机械电子专业学生选择在线学习,而忽略传统的课堂学习。网络课程面向网络所有学习者,可以进行“单对多”教学与“多对单”的学习,适用于远程教育和专业培训,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条件下进行学习[1]。但是,随着课程和学生注册数的不断增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缺乏预修门槛和规模限制逐渐成为网络课程的短板[2,3]。由于机械与电子课程学习方法和所学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如学习者不具备授课所需的基础知识,将影响授课质量与进程。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授课老师需要同时兼顾机械与电子两个门类的教学内容,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多媒体制作,这对每位老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因此对于机械电子专业,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尝试探索一种针对交叉学科的混合教学模式。

1 面向机电专业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将网络课程本地化,由任课教筛选和整理,供在校学生学习,并通过在线方式讨论答疑的课程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设置入学门槛,规定预修课程,达到前期课程考核要求的学生才被允许学习课程。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讲授者,而是课程的指挥者机械电子专业科目繁多,涉及交叉学科知识的选择与贯通,教师需要成为两个课程之间的指挥者和整合者。混合式教学将授课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更重要的教学融合与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组研讨,为他们提供专门指导,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

1.2 设置交叉课程预修门槛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机械电子专业以机械类课程为主,电子类课程为辅,机械、电子学科的理论与实验课程比例严重不协调[4]。通常机电学院的电子类课程知识滞后,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阶段,由于理论基础薄弱,无法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进入重点专业课程前,教师提前将专业课程需要补充的知识和视频材料在大二学期就布置给学生。通过集中答疑的方式,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有被吸收,与学生一起完成预习作业与实验,做好专业课的前期工作。

1.3 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MOOC 的学生基础不同,但却使用标准化的学习资料,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无法得到主讲教师的单独指导和答疑。因此,引入学生讨论组学习方式,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与讨论组,根据兴趣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小组由1 名组长负责。例如,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学院机械电子系就要求参加“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如kalman 滤波小组、PID 小组与simulink 小组等,小组成员必须定期提交自学总结的文字材料,组长根据学习进度分配组员的学习任务。

1.4 将项目开发引入课堂按照每个小组的兴趣方

向,选择学生力所能及完成同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开发项目。根据厂矿、企业实际需求选择开发项目,使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毕业后的工作,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工作的“无缝连接”。由于机电专业需要兼顾机械与电子两个学科,因此项目中涉及的机械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仿真等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承担,保证每个学生具有充足的工作量,意在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机械电子专业部分课程混合教学案例分析

2.1“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混合教学实验将传统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采用在线视频教程补充电路基础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在线课前作业。通过作业调查,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困难,确认学习难点与重点。第二阶段开展课堂教学,并将学生每3 人分为1 组,选用开源硬件arduino 作为调试板,在规定时间内合作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难题。小组调试通过后,学生就难点和重点内容独立接受测验,当场搭建电路并调试程序。与传统教学相比,采用混合模式学习的学生在结业考试中整体成绩提高了14%。实验班中98%的学生通过了单片机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2“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混合教学实验本科“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部分内容在其它相关课程已进行了学习,因此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已学过的知识,通过测试的方式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做快速复习,确定已学过知识中的薄弱部分,结合实例加深知识的理解。未学习的知识,教师选择相应的MOOC 公开课章节及教学视频,与教师课堂讲解结合,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申请实验课程,利用晚上和周末去实验室做实验,每3 人为1 小组,保证每名学生都独立承担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第三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与机电类学科竞赛,扩展校外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调查获悉9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82%的学生认为可以容易地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

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启示

由上述案例可知,混合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课程模式,不再是统一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到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针对机电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两点启示:

3.1 通过教师引导强化薄弱课程的学习机械电子专

业教师多以教材作为核心内容,忽视了机械与电子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基本属于空白,实践更无从谈起。而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知识传播者和视频课程中的主角,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通过设置预修课程,利用网络资源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弥补欠缺的知识,重点保持机械与电子学科知识的平衡,机械知识与电子知识学习并重。教师是“建筑师”,重点搭建机械与电子之间的桥梁,并利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2 积极拓展横向项目,实践与教学结合机械电子专业为交叉学科专业,重点在于机械装备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集成与交互。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与开发才能真正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目前各大院校设置有多种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校外企业的横向项目,将项目开发机制引入课后教学实践。通过在线指导、课堂讨论和操作演示,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择业的硬实力。

4 结束语

机械电子专业为交叉学科专业,科目繁多,如何提高授课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一直是个难题。交叉学科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搭建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梁,知识融合与实践指导必不可少。与网络课程相比,混合教学带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将线上教育资源与线下指导结合,将项目开发引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在机电专业中实施混合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征宇,化美艳.MOOC 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1):17-18.

[2]约翰·巴格利,陈丽,年智英.反思MOOC 热潮[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9-17.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 时代”———SPOC 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1):85-93.

[4]王才东,杨文建,王辉“.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73-74.

第8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对电工电子实习的改革实践

对教程内容的确定不仅综合考虑了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实训中心的设备条件,还尽量使不同专业的实习内容有所区别,比如电气专业、机械专业在实习项目的设计上就增加了与其专业相联系的一些内容,力求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得更加紧密。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需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力度。为此,浙科院工程实践中心在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邀请企业工程人员授课,指导学生实习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使学生及早了解企业工艺流程、装备特点,熟悉相关产品制造工艺及管理体系。这不仅使理论教学、实验环节、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根据专业需求,实习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对实习内容分层次,采用模块化教学,是为了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电工电子实习划分为两个层次:工程认识实践与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将实习项目模块化,根据实习教学大纲对理工科各专业的实习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班级的实习时间,选择完成相应层次的实习项目[3]。例如轻工、土木等非电专业只安排一周实习,主要在较低层次中选定实习模块;而电气、电信等电类专业安排两周实习时间,要求也较高,选择的实习模块层次相对高一些。实习项目的设置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不同层次实习目标,从初级职业技能要求开始训练,逐步提高训练难度,最终使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中级工的技能训练水平,一部分基础好又能主动钻研的学生能完成高级工的技能训练。实习内容主要是:电工部分有常用配电系统用电器件的结构、功能,低压配电线路的安装调试,三相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排故操作等;电子部分有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分类、结构、用途,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操作使用。使学生能根据电工电子原理图和工艺文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电路的装配、检测、调试,电路最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个模块的难度不尽相同,完成时间需1~3d不等。整个过程由一人独立操作完成,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不搞同步走一刀切,对于理解较慢、动手能力较弱、出现差错多的学生,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而对那些各方面突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难度。尽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紧张辛苦,但都感到充实而快乐,觉得受益匪浅。通过一周或两周的实习操作训练,使学生对产品、质量及相应操作规范形成初步印象。建立和完善评价标准,突出实习工程化实习效果的评价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验学生实习效果的必要措施,合理的评价能强化学生的学习[4]。传统的评价标准往往单纯注重知识和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略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为此浙科院工程实践中心建立了具体的考评细则,如一项成绩包括了预习、操作演示、成品效果、实习报告及出勤情况等多个指标,各个指标占不同比例,最后得出综合得分。逐步改变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考评办法,力求使考评成绩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更多地将工艺技术和规范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技术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5]。针对电工电子实习的特点,结合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级,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且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完成对实习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综合利用多媒体CAI,采用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利用视频和动画把一些常用元器件的性能、结构、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让学生在实习前观看,以加深对元器件、电路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还把学生需要预习的实习内容放在工程实践中心的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提前预习,遇到不甚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

对开放型实验教学的探索

开放型实验目前在高校已普遍开展,其主要内容就是开放实验场地、开放实验内容和开放实验仪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被公认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正在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正在努力探索实践和不断总结完善。为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不断强化开放型实验随着浙科院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抓好常规实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师资大力开展开放型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力度,切实改变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电子设计创新项目。开放型实验项目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的,具有应用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教师指导采用内容和时间开放、讲解和自学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初将开放型实验项目(包括项目名称、指导教师、实验要求等)挂在校园网上供全校学生选择,在网上报名后到指导教师那里确认,再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项目,也可以自己设计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专业及不同兴趣的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实验过程中,对于电子产品制作来说,不仅要理解电路设计原理,参加电路板的制作,而且对每个原器件的参数、极性或集成块管脚都得自己辨别确认,然后根据电路原理图在电路板上排版装接、检查调试,使用电工电子仪器设备对电子线路进行检测或故障分析排除,直至达到预期效果,最后完成实验总结和实验报告。在装接、调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少故障和困难,如元件参数不合理、虚焊漏焊、极性搞错、元件短路等情况都会导致“作品”达不到预期效果,只能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反复查找,直到逐个解决所有问题,在排查故障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参加开放型实验过程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提高了他们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有学生在实验总结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双手成功制作出一样具有实用功能的东西,尽管还不算完美,但是对我来说确实十分的可贵,这确实是一件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希望多参加一些这样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开放型实验能为有钻研精神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满足自己兴趣爱好,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的学习。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参加开放型实验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与年级,程度也参差不齐,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尽量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与教师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如根据学生基础状况,在授课安排上要区别于同班实习的授课方式,采取分层次教学,对低年级基础薄弱的学生多讲、细讲,循序渐进,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少讲、略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不惧失败。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及电路原理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过程和方法。3.3完善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实验室的开放效果[6]。开放型实验内容丰富,实验室使用时间长,对仪器设备的种类、维修保障、完好率等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必须保证实验室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开放型实验持续开展。

作者:付玉明 岑盈盈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第9篇:电工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模拟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王娟(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赵秋霞(1974-),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49-02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素来以难学著称,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同学干脆不学了。然而,21世纪需要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模拟电子技术”作为学科基础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理论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思路,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去陈添新;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增加软件仿真实验;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1.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河北农业大学目前开设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12学时,另外还有2周的课程设计;1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是45分钟,除去课前复习和课后总结的时间,每个学时讲授新知识的时间只有35~40分钟。而从“模拟电子技术”涵盖的知识来看,包括了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信号处理与变换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电源等,内容多且难度大。

2.课堂教学内容陈旧,讲课方式枯燥

目前,多数教师在讲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时,过多强调了它是专业基础课,忽视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包含的工程理论。教学内容以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特性、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等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工程实践中应用电路的分析,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中过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一味地赶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

3.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的内容多,学时又不足,很多老师就把大量精力放在了理论教学的研究上,而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配有实验指导书,实验步骤很详细;实验箱上有完整的电路,只预留插线孔;学生只需要按照步骤在实验箱上插线完成测量即可,不需要自己设计电路形式或者电路参数。这种实验形式往往导致一个班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学生们通过实验并没有体验到设计的成就感,甚至有的同学并没有因为实验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不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理论教学,力求服务于实践

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老师往往以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根据模拟电子技术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笔者以服务实践为目标对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1.以应用为教学目的,优化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主要以分立元件构成的共射、共集放大电路为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构成多级放大电路乃至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础,但是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各种规模的集成电路,更侧重的是集成电路的外特性,不要求分析其内部结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适当缩减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的授课学时,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工作原理,掌握应用技巧。为此,笔者在用“微变等效电路法”讲解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时删减了关于三极管微变等效电路的推导过程,直接给出如图1所示模型。

该模型为共集、共射、共基放大电路中三极管的通用模型,将某一极拉下即可构成相应组态的三极管的微变等效模型;再按照交流通路将器件连到三极管的三个电极上,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模型就完成了,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简化了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掌握。

2.结合新技术,改革教学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种类层出不穷,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趋于薄、轻、小型化,对元件集成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讲解元器件基础知识时,应增加新器件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的介绍,例如增加表面贴元件的介绍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方向性。

3.丰富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多采用板书形式边分析边讲解,学生对分析过程的印象较深刻。这种形式对于基本电路的性能分析比较有利,但在分析半导体器件内部载流子的运动时却显得不够生动。笔者在讲课中以实际的半导体器件为教具,配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的方式将载流子的运动生动地演示出来,变静为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笔者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尝试以设问的方式,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例如,在讲解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时,通过设问1(图2是什么实验的电路原理图?)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设问2 (当开关K闭合,输入的正弦波幅度合适时,输出端可获得一个最大但是有点失真的正弦波;此时断开开关K,在示波器上可看到什么现象?)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重现。

通过设问3(断开开关K时,为什么放大器性能得到改善?)帮助学生正确寻找反馈支路,得到结论:在两级放大电路中,Re组成一个负反馈支路。

另外,在知识点的讲解中,笔者更多地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由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手机充电器)启发学生探索其工作原理;对于习题的解法,笔者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结题思路,老师负责评价指导。

三、实践教学立足工程应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验证性和设计型实验

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由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环节构成。笔者将实验环节设置成了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两个层次,而课程设计则是设计型实验的升华。例如,将基本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量实验定性为验证性实验,但是,只给出原理电路和需要测量的指标,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和电路参数,完成测量。这样,学生对放大电路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有助于了解电路参数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设计型实验只给出学生的实验目的,由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和步骤。例如,将信号发生电路设置成设计型实验,只给出需要产生信号的类型、幅值、周期等参数,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电路,自己动手连接,并完成实验。实验室提前准备出可能用到的元件,供学生选择。

经过教学实践,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很高,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

2.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开放实验室

由于实验教学学时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笔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电子产品制作加以弥补。为此,笔者一方面引入了Multisim软件仿真技术,鼓励学生利用电脑先完成电子系统仿真的工作;另一方面联系电子技术实验室,每周选择两天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在系统软件仿真通过的基础上搭建硬件电路,进行验证。这样既减轻了实验室的压力,节约了实验成本,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中,课程设计集中在期末的1~2周进行,时间紧迫,学生很难完善设计。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在学期初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并且,结合仿真软件,利用开放实验室的契机,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设计中,成就感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内容。

3.拓展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1年,河北农业大学设立了大学生电子协会,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协会组织老师对会员进行系统的电子制作培训,然后会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简单的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学院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创新大赛,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自己设计,最后拿出电子产品参加比赛。整个过程学生完全自己动手,老师仅进行指导。

在创新大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取得了河北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多项的好成绩。

总之,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第二课堂,使学生乐在学中,养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有利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帮助学生了解了学科前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现状,提高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改变实验教学思路,先验证后设计,并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逐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改革成果传承下去,适应时代需求培养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联合多门课程老师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继续推行仿真软件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工学结合,让学生实际接触生产一线,以项目或产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基本生产技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以致用的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美长.基于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5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