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业行业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
1.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而相应的进行修订,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修订过了三次,前两次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比如,将一些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掌握且毕业后不太实用的课程,用当前比较流行、适用面广且毕业后需求量大的课程替换;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证明,这些小的修改,仍然无法让毕业生非常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2014年初开始,我们对该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
(1)确定指导思想,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实施以社会需求、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2)确定基本原则,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质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核心能力。
(3)确定培养模式,即基于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改革传统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地方经济产业匹配对接的专业群,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无缝对接。
3.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是关系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也是关系着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对人才方案的改革,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积极听取其他高校的意见,同时吸收社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
(1)听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先后多次去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去进行调研,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保留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同时,听取他们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分析以及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下一步制定专业方向课积累数据。
(2)深入企业,听取企业主管、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企业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也先后3次去北邮3G人才外包培训基地、西安康博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同企业的老总、技术总监、市场总监的领导进行会谈,获取他们从IT技术发展、IT就业市场等方面带来的信息,了解他们对未来IT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形势的预测。
经过信息汇总,我们认为基于Android的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方向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比较好。同时,根据专业方向,确定了支持该专业方向的课程。
(3)对已毕业且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回访。动员辅导员和教师与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情况,目前已联系到计应1001班王正、任琴等和计科B0901班郑丹、孙婷等18名同学。在这些同学中,有10名同学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其中,王正同学在上海工作,月收入上万元;有2名同学从事嵌入式开发方面的工作,月工资3、4千以上;另外有6名同学从事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月工资在3、4千左右。通过了解,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系统管理比嵌入式知识简单些,更容易学懂。
(4)组织即将毕业且已经找的工作的大四学生座谈。
5月中旬,我院将在校做毕业设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毕业生组织在一起,先针对我们已经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我心目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设置那些课程及方向”进行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为,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基本上已经够用。我们将拟定好的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嵌入式开发、网络系统管理这三个方向让学生讨论并排序,学生讨论的最终顺序为第一: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第二:网络系统管理,第三:嵌入式开发。
(5)网上资料搜集。
我们在网上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及就业情况进行了信息搜集,最后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创新处
本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开始调研收集数据,到最后的定稿,历经7、8个月,相比较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不少创新之处。
(1)改变了以往3.5+0.5的教学模式,改为3+1的教学模式,即3年的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1年的企业项目集中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减少了大量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于硬件方面的理论课,转而增加了当前比较热门且社会需求量大的软件方面的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毕业后顺利的找的工作打下基础。
(3)提高了实践学时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30%左右,提升为40%以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课时去亲自动手上机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4)确定了两个当前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发展方向。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后,将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作为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既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5.总结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产业的种植、产品质量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结合纺织加工、流通及其产业链运行的情况,从规模化种植、纺织纤维多元化和面料功能化、加大服装企业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达到提高纺织产业竞争力、改善产业运行效率,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纺织业;规模化种植;创新能力;现状;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macro environment on the domestic textile industry cultiva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and combinated the textile processing, circulation and the chain operation of textile industry. From large-scale cotton growing, plurality of textile fibers and fabrics function and increase the garment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three aspect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extile industry, improve industry for efficiency,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 scal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situation; development
我国纺织业涉及的领域、环节众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市场环境接近于完全竞争,产业内各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且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较大,行业利润不稳定,市场竞争力较弱。通过对我国纺织产业的政策环境进行分析以提高纺织产业竞争力、改善产业运行效率的途径[1-3]。
1 纺织业概述
近10年来,我国纺织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见图1)。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纺织行业总量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项目增长缓慢,行业利润增长持续回落,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4]。纺织产业的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支撑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已逐渐丧失了成本优势。
2 棉花产量不稳定
我国植棉历史悠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消费国,植棉面积在8000万亩左右,产量在600万吨左右,每年棉花消费量在1000万吨左右,消费缺口在400万吨左右。由于棉花种植费工费时,且种植补贴远不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再加上受极端天气影响,我国的棉花产量近年下降较快。
2.1 种植缺乏统一规划
按照地理区位,我国的棉花种植可分为三大主要区域: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新疆棉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黄河流域棉区约占25%,长江流域棉区占10%左右[5-6]。除新疆棉区棉花种植成规模以外,其他棉区种植比较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
2011年,国家出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按照19800元/吨的价格收购棉花。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我国植棉面积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12年国家延续了棉花收储政策,同时提高收储价至20400元/吨,市场预期收储政策稳定棉价的作用不足以弥补棉价下跌导致的面积下降。国家出台棉花收储政策有利于稳定棉花生产,有利于棉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产业升级铺平了道路。
2.2 种植成本上升
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棉花的种植成本也有所上涨,如图2所示。2011年棉花产值为1995.1元/亩,其中总成本1584元/亩,净利润411元/亩。总成本中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585元,同比上涨39%,人工成本782元,同比上涨9%,土地成本217元,同比上涨24%。物化成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棉花每隔15天就要修整一次,还要定期浇水,及时通风,且采摘期较长。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对粮食种植补贴明显多于棉花[7]。
2.3 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国分散的棉花生产决定了棉花质量差异较大。棉花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棉种的选择至关重要,而国内研究棉花种子的机构数量繁多,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且每年的棉花质量情况对比性不强,不利于棉花种植的长期稳定发展。棉农采摘棉花后,由于条件有限,存放过程中很容易掺入异性纤维,质量等级受到影响[8]。另外,棉农售棉习惯不仅影响了棉花的光泽和韧度,也影响了棉花的流通,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3 棉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
3.1 加工流通利润微薄
目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众多,但整体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棉花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企业就面临亏损的风险。据中国纤维检验检疫局数据,截至2012年3月,2011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710家加工企业参加棉花公检[9]。另外,国内普遍存在数量庞大的小型棉花加工厂,主要为周边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加工籽棉,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棉花加工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为加工费和副产品。目前市场普遍的加工费用:新疆为800元/吨,内地600元/吨,除去电费、工人工资和设备折旧等费用,加工费基本可以勉强维持企业运转。大部分加工企业选择了棉花期货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棉花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缺口长期存在以及进口棉商进入国内市场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内的棉花流通企业应调整经营理念来应对挑战。结合国情,棉花加工企业应积极构建自己的渠道,可以通过国内的专业化棉花合作社掌握资源,与下游纺织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优化棉花流通结构,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实现稳定的加工利润。
3.2 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纺织行业作为产业链中承接原料和成品的部分,包含纺纱、织布和印染等多个环节,在棉纺产业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国的纺织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2011年全年开工率仅为75%。据估算,2011年全行业产能过剩率在20%左右,而新增的纺织项目争相上马,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10-11]。同时,纺织行业在服装产业投入过高,而在家纺等其他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也限制了发展的空间。
在“十一五”期间运行良好,棉纺织行业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近期公布的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了行业发展方向,即行业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至“十二五”末,全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5%。因此,我国纺织业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经营模式,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3.3 服装产业期待创新
服装产业是棉纺织产业链的最末端,不仅实现纺织商品的供给,也是实现产品价值、保证产业链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内服装品牌的增长速度较快,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的考虑使得服装企业对产品创新有所忽略,服装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由于欧美经济的疲软,服装企业不得不扩大非洲和东盟等地的市场份额,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营销力度,试图通过新的市场份额的增长来填补市场缺口[12]。
综合来看,全球经济疲软、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价格波动剧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压缩着行业利润,服装行业一方面消化着产业链上游传导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国外服装大鳄的残酷竞争,不得不思考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之路[13]。产业链的竞争不仅打破了服装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也注入了新的思想。目前,服装企业也开始尝试从原料生产到最终的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
4 产业发展趋势
纺织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却存在着上游研发投入不足、中游技术装备落后、下游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滞后等缺点,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产业资源将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品差别化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体系当中的低位,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才是真正的出路。
4.1 棉花生产规模化
棉花生产规模化指的是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扩大棉花种植规模,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推广先进的棉花品种,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采用机械播种和采收,提高劳动效率。棉花生产规模化将稳定植棉面积,不仅可以疏通棉花购销渠道,保证棉花供应,还可以采用期货手段规避价格风险,增强棉农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棉农的种植收益。
4.2 纺织纤维多元化、面料功能化
目前,我国棉花纤维在纺织行业中占比较大,而化学纤维等差别化纤维占比较小,如果出现价格波动,企业将面临亏损的风险。纺织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制新型纤维、合成纤维,通过降低各个纤维含量的占比来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加工企业也可以在面料的研制上下工夫,通过开发新型面料和高档面料来丰富面料品种,提升面料功能。
4.3 服装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
服装企业处于纺织产业链的最末端,掌握着较多的需求信息,能够自下而上地传导需求,同时也消化着产业链上游传导过来的价格压力,对于纺织产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服装企业应整合产业资源,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来了解需求,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来创造需求,同时利用网络等多种营销手段扩大产品销售。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值得借鉴,但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建立纺织产业的战略联盟或许更为实际。
目前,我国的纺织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保证原料供应,缩小价格波动,加大纺织企业的研发力度,建立品牌优势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强化纺织产业链合作关系,构筑纺织产学研战略联盟,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加强纺织产业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构筑利益共享、各环节共赢的纺织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朱北娜.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棉纺织造业持续发展[J].纺织导报,2011(09):12,14,16.
[2]王抚成,杨滨.棉纺织企业应着力解决的五大问题[J].中国纺织,1999(12):4-7.
[3]刘.升级是棉纺织产业唯一出路[N].民营经济报,2007-07-25(01).
[4]徐文英.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0(05):7-9.
[5]苏晓霓.河北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思路和任务[J].河北企业,2011(10):49.
[6]陈定.加速推进棉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J].中国纺织,2001(04):30-31.
[7]刘文硕.棉纺织装备输血产业升级[N].中国纺织报,2007-11-15(01).
[8]程里.标准化:纺织业“十二五”的发展之重[J].中国纤检,2011(05):31.
[9]郝杰.棉纺织企业的升级之路[J].纺织服装周刊,2006(33):40-41.
[10]储诚山,潘家华.中国棉纺织产品链对全球影响分析[J].开发研究,2011(04):16-19.
[11]李红梅,韩华洁.棉纺织业要走减量升级之路[N].中国纺织报,2009-04-07(01).
[12]徐文英.中国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江苏纺织,2002(01):4-10.
关键词:纺织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任何长期的、独特的、能够给顾客带来更大价值的、竞争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能力。
在TPP新形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纺织企业在纺织行业占领市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纺织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二、对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一)公司概况。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研发为主的生产性纺织企业,专业生产差别化、功能性聚酯改性短纤维。具有较为完整的从纤维、纱线、织造、染整、面料、成品服装(毛巾、围巾等)中小产量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和设备体系。弘强公司在产品制造环节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配套水平,生产效率较高,产品质量水平好,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快速反应体系及服务。在中、高档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短纤维这一领域中,该公司是目前国内同类行业中,产品品种和规格最齐全,服务最完善,交货速度最快,新产品开发频率最高,质量最好和产品更贴近于市场的企业之一。
(二)弘强公司的竞争优势。弘强公司是一家比较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公司已经建立了从纤维、纱线、织造、染整、面料、服装中小产量(包括打样)全产业链的技术和设备体系,并且拥有一支具有开拓精神的研发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形成了适应市场的一整套研发和生产管理模式,为企业做精、做强和产业化终端服务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十几年的纺织行业中,弘强公司有了比较高的知名度,并且有了一个高效的产业联盟:
在企业文化方面,弘强公司一直有着“在差别化涤纶短纤领域中做精、做细、做深、做强”的愿景,担当着“改变现状、提升品质、振兴民族品牌”的使命,保持着“开拓创新、严谨务实、敢为天下先、知不易为而为之”的开拓精神。另外,“诚信、细节决定品质”良好的企业文化,又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弘强公司的竞争劣势。弘强公司在经营方面也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弘强公司对于几个合作商家过于依赖,导致了近几年来,经济效益形势有点缓慢降低。在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同质化的竞争中,由于蜂窝纤维价格过高,中国市场难以接受高价格的产品从而导致销售额有所下降。国内民营企业融资普遍困难,弘强公司也不例外。弘强公司的产品因为具有高科技性,成本高,对价格十分敏感的客户随时有流失的可能性。弘强公司缺乏的是更多的对外对内销售。随着现在订单的小批量、多品种的越来越多,公司对于交货时间也相对紧张。
(四)机遇。我国国内纺织服装消费稳步增长、市场日渐成熟。弘强公司是几家知名休闲运动品牌和奢侈品品牌的代工厂,随着几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订单也将有一定的提升。弘强公司也有很多的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的在提高,俗话说:衣食住行,衣往往都是排在最前面,所以人们服装消费一定会是对于面料服装的功能性方向的转向,弘强公司正赶上这时机,有决心、有能力帮助和配合广大客户和消费者共同研发出更具有市场前景与价值的新产品,并且设计了公司对产品研发的五个思路:1.建立产品研发的思想体系;2.寻求全产业链生产合作伙伴;3.树立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理念4.细节、坚持;5.全方位了解客户,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五)挑战。同时,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忧虑而采取的贸易和技术壁垒,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环境保护及产业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弘强公司的加工和配套成本势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弘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纺织服装业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未来纺织服装业趋势变化:服装用料以功能型面料为主。随着服装用料的改变,采用功能性面料来生产服装,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功能性面料具有多样的效用,包括保暖、防水、防热、吸湿排汗、除臭等。作为纺织服装企业同时需要满足消费者的一切需求,有全球化的视野,在产品差异化上着墨、以智能化发展领跑行业,在注重环保的同时,保有工匠之心,将产品工艺推向极致。创新是生产力,纺织产品科技含量的增加,不仅会开拓消费市场、提高产品销售产量,而且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真正具有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具有创新和应变能力的的人才开发是关键。纺织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是创造有利机制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二是采用委托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企业中有前途的员工;三是积极寻求政府和高校支持,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各种层次的纺织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 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率 纺织品服装
出口退税是指一国政府或地区对其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免征、退还其国内流转税(主要指商品生产、流转过程中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确保其本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使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具有平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退税,即外贸企业所享受的一种退税政策。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概述
1.发展历程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当时没有实行增殖税,一直到1993年退税率为11.2%。从1994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引入17%的增殖税制度以后,退税率根据国家经济大发展需要已经做了多次调整。
1996年,由于财政原因,中国政府将退税率分别降为3%、6%和9%。1997年开始的亚洲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政府从1998年开始逐渐将出口退税率调高,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2002年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出口退税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2003年由于经济局部过热,出口欠税严重,政府将出口退税率由15.5%调整到12.51%。2003年10月,中央对出口退税政策又进行了一次结构性调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正式出台。
2007年,国家再次出台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率,平均降幅在3%~5%。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涉及面广,调整幅度大。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本次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而是将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一定时间对社会公布,以使企业有提前准备的时间。
2.出口退税的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方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不免税不退税,这主要针对税法限制或禁止出口的货物,包括原油、糖、天然牛黄、麝香、白银等。
第二种是免税不退税,主要适用于来料加工复出口的货物和列入免税项目的货物。
第三种是先征后退,是指货物在出口前,应照章缴纳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销售各个环节的增值税和生产环节的消费税,待货物报关出口后,凭出口报关单等凭证,按月向税务部门办理退还已纳税款。这适用于外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或外贸企业出口货物。
第四种是“免、抵、退”,适用这类政策的是有出口经营权的各类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货物。
由此可见,第三和第四种类型是退(免)税的重点,对象是外贸企业和具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征收的范围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退税的范围就生产型企业而言,以增值税为主;就外贸企业而言,则包括消费税和增值税。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调整仍然以下调为主旋律,抑制低价出口和贸易顺差的意图较为明显。
1.积极作用
(1)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出口退税是调节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调整出口退税有利于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通过退税机制的调整,可以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会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鼓励IT产品、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实行全部退税;对于服装纺织品这类低附加值产品,通过逐步减少退税,促使其产业升级;而资源类的产品,不鼓励出口,所以会逐步取消退税。
(2)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出口退税是国家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中国的基本国情严重背离,这样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持续。一方面,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未来15年至20年,中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面临着严峻和紧迫的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必须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最近几年我国的招商引资情况可以发现,东部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环境限制,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投资西部的积极性较高。而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挤压这些行业的净利润空间,降低资金投向这些行业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作用。现实来看,2007年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也要逐渐以淡化数量、注重质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努力方向。
2.不利影响
显而易见,调整出口退税率会对外贸企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不同类型外贸企业而言,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从中长期看,大型外贸企业将通过提高研发能力,加快产品技术升级,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方面适应时间可能要快一些。而中小企业在适应能力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出口地位更加不利。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因无利可图将停止出口,或转向国内市场或有被淘汰的可能,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三、近期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政策分析
2007年7月以来,受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影响最大的是技术含量低、规模小、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的众多竞争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尤其令人关注的是纺织服装业。今年3月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曾对鲁、苏、浙、粤、冀、闽6省进行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出口退税降低情况下,三分之二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其他三分之一企业,虽然利润占据了整个行业的80%,但利润率也仅在6%~10%之间徘徊。据悉,鉴于纺织行业目前的状况,2008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在此之前,关于是否回调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在业界已引起热烈讨论。据了解,中国的纺织行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纺织企业共8万多家,中小企业为6.6万家。因此,一旦上调政策公布,受惠最多的是中小纺织企业。但这显然违背纺织服装行业淘汰落后企业、加快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淘汰一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纺织企业对中国纺织业是有利的,应该是纺织产业升级的一个契机。出口企业不能依赖政策扶持,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短期看来,政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该适度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让企业有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内销市场的时间,扶持企业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未来的政策要更多关注到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纺企的生存和发展。
就本次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而言,中小服装企业更受益,这与行业的外贸依存度正相关。由于服装行业的外贸依存度明显高于纺织企业,而对于服装行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外贸依存度更高,根据第一纺织网的测算,目前服装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外贸依存度为24%左右;而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外贸依存度为55%。
从短期来看,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能有效遏制行业亏损面的进一步扩大,很大程度上将缓解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压力,对整个行业形成短期性的利好。
从长期来看,上调出口退税率对纺织企业的影响有限。由于我国纺织服装缺乏品牌,附加值低,导致出口缺乏自主定价权。提高出口退税率,国外购货商将趁机压价,最终上调出口退税获取的利润将遭到国外购货商的侵占。另外,作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近期也宣布从9月1日起调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调高的部分是附加价值相对较高的弹性纱和弹性布料。这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类别,而且弹性纱和弹性布料的主要供货商都是一些中小企业,因而此次印度调整出口退税率必然会对我国纺织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从稍长的时间段来看收效甚微,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是纺织服装行业恢复景气的最终出路。中小纺织企业必须内部挖潜增效,提高产品的议价能力。
四、关于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频繁。从2004年至今,国家已先后十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水平已降至10%左右,继续降低的空间已经不大。
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动向看,近期尚无重大调整的计划。即使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有部分回调,但扶持政策预期对纺织行业只是短期利好,出口退税率上调不可能扭转目前纺织业困境,而且政策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或个人的,所以总体来讲竞争环境仍是公平的。那些过于依赖退税的出口商,对其出口商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才是上策。
从企业长期经营的角度,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企业调整销售区域,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采取内外销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增加内销产品比重,同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避免出口退税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其次,企业应注重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创国际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地位,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
再次,企业要从原材料采购抓起,严格做好成本控制,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开展良好的售后服务。通过外贸制和自营出口等多项措施,减少出口环节,使成本降到最低。
最后,开发环保节能高效新产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减少资源性原料性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争取进入国家扶持的产品目录,寻求企业新的生存空间。
当然,这些建议是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开展转变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自己不仅仅可以生 存下来,并且还可以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印染;清洁生产;潜力
中图分类号:X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175-02
1 背景概述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核、筛选,并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环境战略[1,2]。印染又称之为染整,是一种加工方式,也是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3]。
清洁生产是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污染防治战略,2006年10月1日《清洁生产标准 纺织业(棉印染)》标准(编号:HJ/T185-2006)正式实施[4],为棉印染企业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环发[2010]54号)规定纺织印染行业企业需要于2014年底前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且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清洁生产审核工作[5]。
目前大部分印染企业已经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但其中多数企业仅达到清洁生产标准中的国内清洁生产一般水平,仅少数企业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及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这说明多数企业还存在很大清洁生产潜力[6]。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存在几大难题:
一是印染企业的废水排放量大,处理难度高;
二是以湿态加工工艺为主,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染料、助剂等;
三是能耗高,单位产品能耗经常作为清洁生产的标准之一。
实际上此三点并非独立存在,大量使用染料、助剂不可避免的造成废水处理难度高,这也就增加了能耗及物耗。
本文将结合染整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及环保政策介绍印染行业现状,分析印染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例指出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潜力,为印染企业及清洁生产审核机构做一定的参考。
2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清洁生产审核思路中提出要分析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和提出预防或减少污染产生的方案,任何一个生产和服务过程都可以抽象成八方面,如图1所示,即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等六方面的输入,得出产品和废物的输出。因此欲探究清洁生产的潜力,就要从这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印染行业也是如此。
2.1 原辅材料和能源
目前国内缺乏高质量的环保助剂[7],《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4287-2012)中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新建印染企业禁止检出苯胺、六价铬等物质。2015年3月及6月环保部相继两次公布该标准的修改单,其中与原辅材料及能源相关的修改是:暂缓执行GB 4287-2012中表2和表3的苯胺类、六价铬排放控制要求,暂缓期内苯胺类、六价铬执行表1相关要求。
可以看出,国家鼓励杜绝使用苯胺类染料及助剂,但现阶段立刻淘汰该类染料及助剂,条件尚不成熟。尽管如此,企业应在暂缓期内利用清洁生产的机会及时淘汰不符要求的染料及助剂,用环保型染料及助剂替换,以达到标准。
2.2 技术工艺
技术工艺改造是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同时也最具挖掘潜力的点[8]。技术工艺的革新需企业配合清洁生产审核师深入挖掘,此时处于工艺一线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往往对企业工艺运行存在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清洁生产审核中收集一线员工的建议至关重要。
2.3 设 备
除了国家明令淘汰落后的设备名录,对一些效率低,操作不便,维护费用高,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的设备进行淘汰更换。标准里就要求使用先进的间歇式染色设备以及高效水洗设备。
2.4 过程控制
印染企业一般有几条生产线,因此过程控制尤其重要。只有对公司生产全过程的每隔阶段均有效的控制,不仅能确保各项环保指标达到标准,更能将企业的清洁生产深层潜力挖掘出来,焕发企业的活力。
2.5 产 品
产品本身决定了生产过程,同时产品性能、种类的变化往往要求生产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也会影响到废物的种类和数量。
印染企业一般产量大,产品的包装方式和用材、体积大小、报废后的处置方式以及产品储运和搬运过程等,都是清洁生产潜力的挖掘点。
2.6 管 理
印染企业生产线长,员工多,废弃物种类多而复杂,我国目前大部分印染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水平,是导致物料、能源的浪费和废物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9]。
通过组织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可把环境管理融于组织全面管理之中。
2.7 员 工
员工素养的提高和积极性的激励也是有效控制生产过程废物产生的重要因素。印染行业生产线固定,员工重复劳动,易产生惰性。
因此印染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或激励政策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以及积极性,进而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率。
2.8 废 物
以上七点的最终目标是减少企业的废物产生量,做到了“节流”。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因此如果可以将废物资源化则做到了“开源”。印染行业污水量大,处理难度高。
若能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企业的用水量、污水量,更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0]。
3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方案实例
A厂属于传统的中小型印染加工企业,在清洁审核前有生产能力均为600 kg以下的数台常温染涤染色机,因生产能力不匹配,易造成色差,影响产品质量。
清洁生产审核小组讨论发现,企业设备是清洁生产的潜力挖掘点,因此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购买了两台800 kg的染色机,配合染棉的大车生产,解决了设备之间匹配不合理的问题。该方案实施后,染涤设备单台生产能力增大,染同批次的坯布开机数量减少,新购设备较先进,物耗能耗均减小,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B厂为中型纺织印染企业。因企业规模较大,生产线较多,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清洁生产审核小组发现企业因生产规模较大,用水量较多,同时导致废水量较多,产品单耗与清洁生产标准对比严重不达标。
因此如何减少废水量是该企业清洁生产潜力的主要挖掘点。
审核小组在考察国内外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企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中水的高费方案,即新增一座污水站对染色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水再回用于企业的纺纱及染色工序,这样一是减少了企业的新鲜水使用量,二是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
尽管短期内方案并不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降低了企业的能耗、物耗及单耗,达到了清洁生产标准的要求,为当地环境保护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结 语
印染行业是一个工序相对复杂、污染严重的行业,但依照清洁生产的原理可找出每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潜力,进而通过相应的方案来改善企业的各项指标。相信印染行业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后,多数企业能够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慎林,毅红,中平.清洁生产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Fresner, J., Cleaner production as a means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
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98,6(3): 171-179.
[3] 林琳.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及重点任务[J].印染,2008, 34(2): 40-43.
[4] 杨爱民.《清洁生产标准 纺织业(棉印染)》解读[J].印染,2007,33(3):
36-39.
[5] 毕琴,赵玉明,徐雨芳.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环 境科技,2012,25(2):66-68.
[6] 蔡继权, 国内外纺织印染助剂的发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9:
005.
[7] 杨爱民.纺织企业清洁生产要素分析[J].印染,2005,31(15):39-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12-01
摘要:
木棉纤维是锦葵目木棉科内几种栽培种植物果荚内附着的纤维,属单细胞纤维,同时也是最细的天然超细纤维,纵向呈圆柱型表面光滑,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本文从其形态特征、性能、应用等几方面研究,并把木棉纤维与棉纤维的结构以及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木棉纤维中空度较高,细胞壁薄,因而相对密度小,浮力好,同时不存在类似于棉纤维次生胞壁纤维素淀积过程,易于加工,结晶度低,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木棉纤维;性能;比较;应用
1 关于木棉的概述
木棉纤维是锦葵目木棉科内几种植物的果实纤维,属单细胞纤维,其附着于木棉蒴果壳体内壁,由内壁细胞发育、生长而成。一般长约8 ~32mm、直径约20~45μm 。木棉纤维是一种非棉的天然纤维,它是木本植物攀枝花树、英雄树、烽火树等的果实纤维木棉纤维有白、黄及黄棕色三种颜色。
2木棉纤维的性能介绍
2.1木棉纤维的形态结构特征。
木棉纤维的横截面胞壁在0174μm 左右,中腔直径达15μm ,中空度高达97 %。因此木棉是迄今为止中空度最高的纤维,化学纤维目前的中空度也只能达40 % 。木棉纤维横截面胞壁断面上有呈层状排列、大小不一的孔洞,最大尺度为300~400 nm。孔洞是由于胞壁存在着纤维素大分子相对紧密排列的微纤和相对疏松的无定形区,断裂时由原纤抽拔形成。纤维纵向表面有微小凸痕,但不均匀,也没有似棉纤维一样的转曲。由此可知,木棉纤维不存在类似于棉纤维次生胞壁纤维素淀积过程。
2.2木棉纤维的物理性能。
木棉纤维有白、黄和黄棕色三种,纤维长约8mm~32mm,直径约20μm~45μm。纵向外观呈圆柱型,表面光滑,不显转曲;中段较粗,根端钝园,梢端较细,两端封闭。纤维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大中空管壁,截面细胞未破裂时呈气囊结构,破裂后纤维呈扁带状。木棉纤维独特的纤维结构也决定了它不同于其它自然纤维的基本性能。纤维在水中可承受相当于自身20~36倍的负荷而不致下沉。木棉纤维的平均折射率为1.71761比棉的1.59614略高,这就导致木棉纤维光泽明亮,光滑的圆截面更加剧了光泽度。
2.3木棉最突出的性能-保暖性。
木棉纤维细度仅有棉纤维的1/2,中空率却达到97%,是一般棉纤维的2-3倍。木棉中空纤维的纱体蓬松,很容易使超细纤维进入织物空隙,形成高效静止空气层,可显著提高热阻率,从而木棉纤维是最理想的保暖材料,保暖性能是羽绒的3倍。
2.4木棉纤维的化学性能。
木棉纤维含有约占64%左右的纤维素,约占13%的木质素,此外还含有8.6%的水分,1.4~3.5%的灰分,4.7~9.7%的水溶性物质和2.3%~2.5%的木聚糖以及0.8%的蜡质。木棉纤维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能,耐酸性好,常温下稀酸对其没有影响,并且木棉纤维耐碱性能良好,常温下NaOH对木棉没有影响[4]。
3 木棉纤维与棉纤维的比较
3.1形态结构特征比较。
木棉纤维的外观形态,纵向呈圆柱型表面光滑;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木棉纤维的内在微观,则是细胞中充有空气,中空度高达80%~90%,细胞壁薄,接近透明,因而纤维的相对密度小,浮力好。木棉纤维长度方向呈根部钝圆、中间较粗、前梢较细,两端封闭状。当纤维细胞未破裂时,纤维截面呈气囊中空结构,而破裂后纤维截面则呈扁带状。 而棉纤维的形态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成熟的棉纤维纵向具有天然转曲,呈扁平带状,截面腰圆形,有中腔,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两头细中间粗的管状物。棉纤维的横截面是由许多的同心圆组成,目前可以分出六个层次,主要有初生层、次生层和中腔三个部分。
3.2 化学结构及密度比较。
木棉纤维中纤维素含量占64%,木质素占13%,水分占8.6%,灰分约占1.4%~3.5%,水溶性物质约占4.7%~9.7%,木聚糖约占2.3%~2.5%,蜡质占0.8%。棉纤维的成分是纤维素占94.0%,蛋白质占1.3%,果胶占1.2%,腊质占0.6%,灰分占1.2%,其他物质占1.7%,元素成分:碳(44.4%);氢(6.2%);氧(49.4%)。
由于木棉纤维比水轻,采用比重瓶法测量,所用已知密度的液体介质为无水乙醇。测试得到平均密度为0130 gPcm3 ,为棉的五分之一。
3.3总结。
木棉纤维是天然生态纤维中最细、最轻、中空度最高、最保暖的纤维材质。具有光洁、抗菌、防蛀、防霉、轻柔、不易缠结、不透水、不导热,生态、保暖、吸湿导湿等优良特性。所以是前景非常好的一种纤维素纤维。
4木棉纤维的应用
无与伦比的“轻柔,保暖”特性使其可以广泛应用在内衣、毛衣、T 恤、衬衫、牛仔以及被褥、床垫、床单、床罩、线毯、毛毯、浴巾、浴衣等家纺类产品中,以及救生用品的浮力材料、隔热和吸声材料。
木棉纤维不含农药、化肥等化学残留物,是一种环保纤维。部分木棉品种呈淡黄、浅豆沙等颜色,不需要进行任何化学加工就可做成漂亮舒适的纺织品,这和天然彩棉有异曲同工之处。
5木棉纤维应用为棉纺织业打开新天地
当前,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导致棉花短缺、大量依赖进口,使棉纺织行业深受其困扰。而以木棉、汉麻等为代表的天然木本纤维的应用,正是大显身手之时,过去由于木棉纤维细、压缩弹性差等原因,易造成填充料被压扁毡化,其柔软舒适性和保暖性随时间递减迅速,且被褥絮片因强力低而出现局部破洞,造成棉被局部变薄。最近我国科技人员研制开发出了“持久柔软保暖木棉絮片的制造技术”,利用该技术制造的木棉絮片,其强度、压缩弹性、保暖性能的持久性都可与市场上的九孔涤纶絮片相媲美,而且在柔软舒适度、透气性和绿色环保性能等方面对涤纶絮片具有绝对的优势,制造成本与涤纶絮片相当。因此在生态环保平衡发展、崇尚天然纤维的今天, 我们相信木棉纤维将为纺织行业打开新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九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李秉让.木棉.大百科全书纺织卷[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3] 肖红,于伟东,施楣梧.木棉纤维的特征与应用前景[J].东华大学学报.2005
[4] 王卫华.涤/木棉无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J].现代商检科技,1998
众所周知,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印染行业的废水排放占到了纺织行业废水排放的 80% 以上,其污染即来源于在染整过程各工序中未使用完的染化料。不同工艺、不同工序所用到的染化料各不相同,它们所含杂质不同,理化特性差异大。这就导致了印染废水将是一个庞大的污水体系,无法用单一的方法开展污水治理工作,必须分门别类,针对不同工厂、不同批次、不同纤维类别产品的废水排放去设计治污措施。如此一来,就需要大量的专门从事印染废水治理的企业和人员,这便造就了印染废水治理产业。
近年来,我国印染布产能不断增长,虽然环保节水的染整设备不断被应用到生产中,但废水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为此,《纺织导报》记者对印染废水进行了深入调研,虽未深入到各个细分环节,但足以展现印染废水排放情况及其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Printing and dyeing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sector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chain that adds value to fabrics and garments. As the increase of the demand for functional properties, more and more chemicals have been used on fabrics, and pollution was caused by a great deal of dyes and auxiliary agents remained in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those chemicals, so it is necessary to treat wastewater with different methods.
Today,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duction has gradually been taking root in our society, so the work of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admits of no delay.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throw themselves into the industry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How is the operation of this special industr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industry? Let us pay attention to this feature article: Wastewater of Dyeing and Its Treatment Technology.
1我国淡水资源及用水情况
1.1全国水资源情况
据统计,我国淡水总资源量位居世界第 6 位,但是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第 121 位,是世界 13 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由表 1 可见,我国水资源总量呈总体平衡状态,从2004年开始稳步回升,至2008年达到平均水平附近,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环保力度的加大,为淡水资源的回升作出了贡献。而人均水资源情况则呈现出稳中略降的趋势,主要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快,工业用水较多所致。
1.2工业用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由表 2 可见,全国工业用水量和在用水总量中的占比都处于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工业发展处于增速状态,用水需求持续走高。而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都在下降,则反应了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推进。
由表 3 的各项数据表明,工业废水处理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尽管如此,工业废水的总量依旧处于上升趋势,环保形势严峻,废水处理市场空间巨大。
1.3纺织行业废水排放情况
在过去近 10 年的实践中,纺织行业废水排放几乎翻番,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废水排放呈加速上升趋势(表 4),这都说明纺织废水处理需求发展速度非常快,空间巨大。
2印染废水排放、分类及相关要求
印染是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是提升终端纺织品附加值的必须步骤。据统计,我国是全球印染布产能大国,其产量占据全球印染布产量的 40% 左右,印染布加工能力从2000年的 57.3%,提高到2009年的 95.13%。
2.1印染布产能及废水排放情况
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废水的主体,数量占到了纺织工业废水排放的 80% 以上。据统计,2009年我国印染布产能达到 540 亿m,按照每生产 100 m印染布,平均产生约 4.5 t 废水计算,2009年我国产生 约 24.3 亿t印染废水。印染产能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废水治理刻不容缓。
2.2印染废水的分类
印染废水的污染物大部分为有机物,并随采用的纤维种类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污染物成分差异性很大,很难归类求同;第二,主要污染指标COD高,BOD和COD的比值一般在 0.25 左右,可生化性较差;第三,色度高,混合水中色母分子离子微粒大小重量各异性大,较难脱色。所以,处理印染废水,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一般而言,对于同类纤维在同一工序进行的处理工艺,所用到的化学品基本相同。所以印染废水大都按照工序进行初步划分,主要为 8 类。
(1)退浆废水
退浆是用化学药剂将织物上所带的浆料退除(被水解或酶分解为水溶性分解物),同时也除掉纤维本身的部分杂质。退浆废水是有机废水,呈淡黄色,含有浆料分解物、纤维屑、酶等,废水呈碱性,pH值为 12 左右,COD和BOD含量约占印染废水的 45% 左右。
(2)煮练废水
煮练是用烧碱和表面活性剂等的水溶液,在高温(120 ℃)和碱性(pH值为 10 ~ 13)条件下,对棉织物进行煮练,去除纤维所含的油脂、蜡质、果胶等杂质。煮练废水水量大,水温高,呈深褐色和强碱性(含碱浓度约为 0.3%)。煮练废水中含有纤维素、果酸、蜡质、油脂、碱、表面活性剂、含氮化合物等物质,其BOD和COD值较高(每升达数千毫克),污染物浓度高。
(3)漂白废水
漂白工艺一般是用NaClO、H2O2、NaClO2等氧化剂去除纤维表面和内部的杂质。漂白废水的特点是水量大,偏碱性,但是浓度不高,污染程度较轻,BOD和COD均较低,属较清洁废水,可经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甚或回收后循环使用。
(4)丝光废水
丝光是将织物在NaOH浓溶液在进行溶液处理,以提高纤维的张力强度,增加纤维的表面光泽,降低织物的潜在收缩率和提高对染料的亲和力。丝光废水碱性较强(含NaOH 3% ~ 5% 左右),多数印染厂通过蒸发浓缩回收NaOH,所以丝光废水一般很少排出,经过工艺多次重复使用最终排出的废水仍呈强碱性,BOD、COD和SS值均 较高。
(5) 染色废水
由于不同的纤维原料和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染料、助剂和染色方法,加上各种染料的上色率不同,染液和浓度不同,使染色废水水质变化很大。染色废水一般呈强碱性,水量较大,水质中含浆料、染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等,废水色度可高达几千倍,COD较BOD高得多,COD一般为 300 ~ 700 mg/L,BOD/COD一般小于 0.2,可生化性较差。
(6)印花废水
印花废水主要来自于配色调浆、印花滚筒、印花筛网的冲洗废水,以及印花后处理时的皂洗、水洗废水。印花废水量较大,污染物浓度较高,当印花滚筒镀筒时使用重铬酸钾,滚筒剥铬时有CrO3产生,含铬的废水毒剂要单独处理。
(7)整理废水
整理废水水量较小,其中含有纤维屑、树脂、油剂、浆料、表面活性剂、甲醛等。由于整理废水数量少,对全厂混合废水的水质水量影响也小。但由于浓度较高,且含有的杂质较为复杂,所以需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8)碱减量废水
碱减量废水由涤纶仿真丝碱减量工序产生,主要含涤纶水解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其中对苯二甲酸含量高达75%。碱减量废水不仅pH值高(一般 > 12),而且有机物浓度高,COD可高达 9 万mg/L,高分子有机物及部分染料很难被生物降解,此种废水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
2.3印染企业废水排放的系统分析
所谓系统分析,是指对每种纺织工艺中,不同纺织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设备的耗水量、废水中的载荷等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并且需要对每种工艺中新水的质量,以及废水的特征,诸如颜色、COD、传导性、pH值和硬度等进行量化。只有通过精确的系统分析,才能为废水治理提供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图 1 和表 5 是某染色车间系统分析的数据举例。
2.4印染废水治理要求
根据《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版)中的规定,新建或扩建的印染企业都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新建或改扩建印染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本地区生态环境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2)水源相对充足地区新建印染项目,必须在工业园区内集中建设,实行集中供热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
(3)印染废水原则上应自行处理或接入集中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不得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4)现有印染企业要具备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条件;
(5)实行生产排水清浊分流、分质处理、分质回用,水重复利用率要达到 35% 以上。
《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版)的量化要求见表 6。
3印染废水治理规范、现状及相关技术
3.1印染废水的排放方式与处理原则
借鉴国外的经验,印染废水的排放方式主要有集中排放和单独排放两种。
集中排放主要被产业集中区域所采用,例如意大利、日本等国对印染废水进行初步处理后,与城市污水混合一并进入污水处理厂。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处于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
单独排放主要是针对那些不在产业集中区域内的企业所采取的单厂排放方法,例如德国企业大都采用这样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排放方法对单个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
印染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各类有机物,都是属于精细化工类产品。借鉴精细化工中,废水含量主要是不溶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处理方法,印染废水的处理原则主要是以下两大类:
(1)利用分离、离心、沉降等方法进行固液分离,除去不溶性物质;
(2)利用各类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处理可溶性固体,使其降解为气体、水和污泥。
3.2我国涉及印染废水治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
标准
目前,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都在积极更新或制定有关印染废水的取用水、排放、治理、回用水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1)目前已并正在使用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① HJ 471 ― 2009《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② HJ/T 185 ― 2006《清洁生产标准 纺织业(棉印染)》;
③ 《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2010年6月10日起正式实施);
④ GB 50426 ― 2007《印染工厂设计规范》;
⑤ FZ/T 01002 ― 2010《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
⑥ FZ/T 01104 ― 2010《机织印染产品取水计算办法及单耗基本定额》;
⑦ FZ/T 01105 ― 2010《针织印染产品取水计算办法及单耗基本定额》。
(2)正在更新中尚未的相关标准
① GB/T 18916.4《取水定额 第4部分:纺织染整产品》(替代GB/T 18916.4 ― 2002);
② GB 4287《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替代GB 4287 ― 1992)。
(3)正在制定中尚未的相关标准
《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征求意见稿)。
3.3当前印染废水回用与处理所面临的技术性问题
(1)印染废水大量回用对生产及污水处理系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的积累和无机盐的积累。有机物的累积会使污水处理系统无法运行,回用率过高,且不进行脱盐处理,也会使得生产和污水处理无法进行。
(2)一般来讲深度处理费用比常规处理高,对于用水量较小的工厂不太合适 , 对于用水量大的工厂就显示出其优势,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随着新型化学纤维、仿真丝、印染整理技术的发展,聚乙烯醇、染料、新型助剂等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使废水的可生化性进一步降低,这些因素也影响到废水的回用。
3.4当前印染废水回用与处理所面临的行业性问题
(1)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废水治理积极性不高;(2)管理机制粗放,随着产能的扩大,而废水治理设备并未随之增加或更新;(3)废水治理研发投入不足,缺少关键技术的支持;(4)全行业的水耗评价标准与体系不健全;(5)环保执法措施单一,执法力度不够。
3.5印染废水回用与处理技术概述
印染废水先经过格栅、筛网、沉砂、调节水量及水质、降温等预处理,以除去悬浮物和可直接沉降的杂质,改善废水水质,确保后期处理的进行。
预处理只是把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浮石渣除去,要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深度处理,进而除去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色素及其他杂质。深度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1)物理化学法
① 吸附法
吸附法是依靠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来脱除染料分子,处理后出水水质好,无二次污染。常用吸附剂主要是:活性炭吸附剂、矿物吸附剂和粉煤灰吸附剂。
② 膜分离法
膜分离技术利用特殊制造的多孔材料的拦截能力,依靠浓度差、电势差、压力差等作为不同物质分离的动力,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膜分离技术主要有:超滤、纳滤和反渗透。
③ 萃取法
对水溶性好的染料,可采用电泳萃取法采取染料,然后再对溶剂进行再生。而对油溶性好的染料,可采用萃取进行染料回收,再用电泳萃取法进行溶剂再生。在使用萃取法的过程中,萃取液一般都是有机溶剂,其自身往往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化学法
① 氧化法:化学氧化法是目前使用较多,技术较为成熟的化学处理方法。主要氧化方法有:氯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和湿式空气氧化法。
②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通过外加电场的作用,使被分离物处于特定的反应器内,根据被分离物的电性不同而分离。主要有:电解法、电凝集气浮法和电催化氧化法。
③ 絮凝法:絮凝法是以胶体化学为基础,通过吸附作用进行废水污染物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生物絮凝剂和复合型絮凝剂。
(3)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酶氧化或还原废水中的化学物质,使其沉淀为污泥。生物法主要有:好氧法、厌氧法、好氧厌氧联合处理法和高效降解菌法。
(4)其他方法:除了以上常用方法外,目前,Fenton试剂法、超声波法、磁分离法等技术也正处于研究或推广初期。
4印染废水治理产业的情况
4.1印染废水治理产业的特点
(1)产业链完善
作为印染布的衍生产业,印染废水处理这一市场份额日益壮大,产业链已逐渐完善,其产业链涵盖废水处理企业、设备生产企业、配件和耗材配套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技术研究和服务机构等。
(2)资金需求大
目前,我国的印染企业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的产业集群地。从事废水污水处理的企业大都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当地大企业参与,采取集中排放、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所以,废水处理企业的规模和资金需求都很大。
(3)技术要求高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涉及纺织染化料、环境保护、精细化工、膜科学与技术、机械与自动化、水科学等诸多学科,多学科组合、系统性、交叉性是印染废水处理工程的技术特点。所以,印染废水处理市场的技术准入门槛较高。
(4)运行成本高
在当前排污权限不明确、排污额量化不足、排污份额交易体系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印染废水处理行业依旧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对印染企业而言,废水治理只能增加生产成本,而不是产生利润,所以导致在废水治理中投入的资金有限。而从事印染废水治理的企业,由于涉及投资规模大、营业收入有限、耗材和设备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故其运行成本比较大。
(5)市场前景广阔
环保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环保事业市场化、产业化也是其主流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的重视,将会有丰富的资金和足够的政策投入到这一行业,市场制度、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4.2印染废水处理产业的市场空间及地域分布
目前尚无公开的印染废水市场的相关统计数据。但是,基于对印染行业服务的职能,其趋势可以从近年来印染布产量的增长和地域分布情况入手对印染废水治理市场进行大致的分析和判断。
(1) 近年来印染布的产量
从图 2 可以看出,全国印染布依然呈现增长趋势。由此可以预测,印染废水的排放量应与印染布产量的增长趋势一致,印染废水治理市场正在不断扩大。
(2) 印染布产能地域分布情况
从印染布产量分布的情况可以推测(表 7),印染废水治理市场主要在浙江,其邻省江苏与福建也占有全国产能 15% 以上的份额。另外,山东与福建也不可忽视。
4.3分类纺织品的产量统计
(1)针织产量统计
2010年1 ― 8月我国针织行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现价)2 862.39 亿元,同比增长 28.22%,增速较上年提高 15.21%。其中,针织服装产量增速从第2季度超过机织服装,截至8月,增速高出机织行业 1.36%;我国针织服装累计产量为 100.53 亿件,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18.84%,增速都高于服装及机织服装;前 10 名省市的针织服装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达 93.95%;除江西和上海外,其他省市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广东以超过 1/4 的产量占比一直位于榜首;东部地区作为我国针织服装主要产地,累计产值达 89.18 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 88.7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 22.72%。
(2)棉布及色织布产量统计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表 8),2010年1 ― 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布产量增长稳定,色织布、棉布、棉混纺布、化学纤维布及印染布产量均较上年同期增长显著。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色织布(含牛仔布),增幅达 21.67%。
5先进印染污水处理技术介绍及其应用实例
5.1科德染色专用污水回用技术与装备介绍
5.1.1技术难点概况
染色污水的回用是应对当前水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一大重要举措,是我国印染行业的当务之急。然而在染色污水回用系统中,脱盐成本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坎。一般情况下,用户为了去除回用水中的盐份,只能采用反渗透(RO)脱盐工艺与装备,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回用水中的盐份,但反渗透膜系统的运行成本及耗材成本会很高。一旦运行管理失误便会造成很高的膜元件更换成本,因此反渗透膜用作染色污水回用处理,由于高昂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理风险等因素使广大用户望而却步。为了能找到较为实用的染色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常州科德水处理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自2004年开始,便开展了回用技术的实践。至2009年,经过 5 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研制成功了一种抵投入、低能耗,易管理的回用新技术与装备 ――“避盐回用”新技术。
5.1.2 “避盐回用”技术的核心理念
“避盐回用”技术是将染色生产中所产生浓盐污水排入外排管网或设施,经处理达标后排放。而将不带盐或少含盐的清污水进行单独收集之后进行相应的生化、物化等处理,当经处理的回用水水质达到回用要求时回用生产。
5.1.3 “避盐回用”工艺路线
浓盐污水排放流程示意:
处理工艺说明:
(1)调节池容积要大。停留时间 24 h左右。
(2)水解酸化池。该段工艺是脱色的关键,水力停留时间为 18 ~ 24 h,并且水中要有少量的溶解氧以保证该工艺仅为水解酸化,不作厌氧,避免硫化氢气体的产生。
(3)好氧生化池。采用二段法,以便更好地去除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而二段好氧生化能使水体进行仿自然生态的处理,使回用出水良好。
(4)臭氧氧化器。要带有臭氧循环收集使用功能,要有延时氧化反应仓,使臭氧得到充分的利用。
(5)KD染色专用污水回用处理系统的特点。处理设施集约化较强,能脱色、去浊度、去除铁锰离子、去除硬度、稳定净化水质等。
5.2科德染色污水回用装备的技术经济分析
(1)科德染色污水回用处理装备的运行处理成本 1.8 ~ 2.3 元/m3,包括前处理污水生化段和整套后级回用的处理运行费用。
(2)在我国各地供工业用的自来水水价 2.7 ~ 4.77 元/m3,个别地区的供工业用自来水已涨至 6 元/m3以上。
(3)在我国各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排放费 2.8 ~ 5.8 元/m3,个别地区的污水处理排放费已达 7 ~ 8 元/m3。
(4)常染厂的进水加排水成本(不含进水软化成本和排放预处理成本)6 ~ 9 元/m3。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如采用科德染色污水回用水处理装备则可节省水费为:染厂最低水成本减科德回用水成本 6 元/m3减去 1.8 元/m3约为 4.2 元/m3左右。如每天生产用水量为 5 000 t的中型印染厂,按以上方式计算,每天可节省水费 2 万元以上,每年可节省水费 600 万元以上。
5.3应用实例
5.3.1江苏常熟某天鹅绒印染企业
回用原因:该用户实际产能需用水、排水为 4 000 m3/d,实施节能减排后只能排 2 000 m3/d,回用量为 2 000 m3/d。
回用工艺:KD“避盐回用”新技术加短流程快速氧化处理技术。
回用成本:1.1 元/m3。
用户实用水水价:自来水 2.7 元/m3,污水排放处理费 3.5 元/m3。进出二项相加合计水费为 6.2 元/m3。经回用后每吨可节水费 5.1 元/m3。每年回用可节省约水费 300 万元以上,另外,使一半面临关停的产能得到了正常运行,增加了企业效益。
5.3.2江苏常州某筒染企业
回用原因:由于节能减排的原因,该用户有 2 500 m3/d的污水无法外排,产能一半停运,在此前提下实施回用。回用量 2 500 m3/d。
回用工艺:采用“避盐回用”工艺。水解生化 好氧生化 化学氧化 KD染色专用污水回用装备 回用水池 供生产。
每吨回用水处理成本 2.1 元/m3。用户实际用水成本:自来水为 4.77 元/m3,污水排放处理费 5.8 元/m3,二项合计成本 10.57 元/m3。经回用后每吨可节省水费:用户实际进出水费 - 每吨回用处理费 = 回用利润(10.57 - 2.1 = 8.47元/m3)。用户回用后每天节省水费 21 175 元/d,用户实施染色污水回用项目之后每年节省水费 635 万元/a(以每年开工 300 天计)。
工程情况:2010年3月18日开工,至本年6月底投运,8月份全部正常,9月份通过验收。
5.4小结
科德KD染色污水“避盐回用”技术以其独特的分流择水理念,在染色生产中从源头出发开展避盐去污处理,解决了常规综合排放回用时处理的脱盐难题,并且体现出该技术与装备的低耗能和高效益,符合国家当前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值得在当前染色行业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环境统计数据 2003 ― 2008 [EB/OL]. ,2009 12 15.
[5] 我国针织行业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EB/OL]. ,2010 11 02.
[6] 中国测控网.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其研究进展[EB/OL]. ,2007 10 16.
[7]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印染废水处理新技术与工艺[EB/OL]. ,2008 01 18.
[8] 田无边. 印染废水分类处理好处多[EB/OL]. ,2005 09 19.
[9] 开吴珍. 常用染整废水处理方法[J]. 纺织信息周刊,2004(30):14.
[10] 王军芳,朱世云,程鼎,等. 臭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技术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8,28(6):8 11.
[11] 国内外印染废水处理情况及技术参考材料[J]. 世界水窗,2006 (12):23.
[12] E Menezes. 染整废水处理的新进展[J]. 王平,张一波,译. 国外纺织技术,2004(6):36 40.
[13] 梁慧锋.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J]. 企业导报,2007(3):293 294.
[14] 储金宇,曹凯杰,吴春笃.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42,2060.
[15] 奚旦立,马春燕. 印染废水的分类、组成及性质[J]. 印染,2010(14):51 53.
[16] 王建庆,毛志平,李戎. 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及展望[J]. 印染,2009(1):44 51.
[17] 闫金霞,成庆利. 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综述[J]. 染料与染色,2007,44 (2):48 51.
[18] 张莉莉,李顺涛. 印染废水回用技术初探[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08 (1):36 39.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清洁生产标准 纺织业(棉印染)[S]. HJ/T 185-2006.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S].HJ 471-2009.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S]. FZ/T 01002-2010.
关键词:河南;工业;主成分分析;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159-03
一、引言
由于自然和地理因素,河南历来被认为是农业和资源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及材料加工基地。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基本在4 0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的1/10;能源材料方面,也有不少产品居全国首位或前列。但众所周知,河南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农产品附加值低,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曾经长时间在低谷中徘徊。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势必会进一步加大与东部各省之间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差距,难以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河南省工业发展现状概述及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河南经济总量迅速攀升。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35.2亿元,增长14.1%[1]。其中,第一产业1 843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5 539.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3 152.8亿元,增长12.6%,三个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9.3∶48.9∶31.8变化为17.5∶52.6∶29.9,为河南经济全面稳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省,工业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目前,已初步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以较为优越的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食品、纺织、机械工业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
按照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方法,河南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虽然重工业基础较好,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量和赢利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对行业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或企业群。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优势工业还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污染比较严重、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传统产业上,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弱等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然而,河南省近年来工业发展水平如何?河南省工业与国内其他各省相比其竞争力如何?哪些行业具有相对优势?哪些行业具有相对劣势?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类别的行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分析阐述。
三、河南省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衡量工业发展状况的因素众多,每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些信息。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在于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在众多相关因素中找到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不仅保留了原始指标的主要信息,又使它们之间彼此不相关,比原始指标具有更优越的性质,使我们在研究复杂经济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2]。因此选择这种方法对河南1994―2005年间的工业发展历程做出动态描述,刻画了河南近年工业发展态势。
对于河南工业发展状况的衡量,以1994―2005年工业发展为样本,数据来源于1995―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河南统计年鉴,选取工业总产值、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所有者权益、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等10个指标来反映河南工业发展历程。
运用SPSS11.5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1。
用MATLAB计算出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表,见表2。
从河南省工业发展状况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工业经济发展呈持续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81.8%,比2004年上升0.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0 049.42亿元,比2004年增长38.7%;利润总额667.95亿元,比2004年增长64.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7%,规模以上工业品产销率98.4%。这一年对河南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第5个突破万亿元的省份,河南也因此完成了从农业大省到经济大省的转变。
四、河南省工业竞争力分析
关于河南省工业竞争力,选取了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13个指标,分别从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三个方面来描述工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数据来源于《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6河南统计年鉴》中的统计信息。方法同上不再赘述。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2005年工业竞争力排名中前十位的省份,详见表4。
如表4所示,2005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竞争力排名中,以微小的差距仅次于河北省位居第7。这说明河南在全国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仅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迈入了工业大省、经济大省的行列。
为了进一步找出河南工业发展的优势及劣势,又以2005年河南省工业各行业为样本做出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到,由于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农用化肥、平板玻璃、小型拖拉机、棉纱、布、卷烟、有色金属加工业等行业与省内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较强的规模及效益竞争力。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趋缓,同时,经过多年开采,矿产资源也逐步开始面临日益枯竭的趋势,开采难度加大,后备资源不足,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而且河南省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技术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独立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另外由于低技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在传统的基础产业发展日益受到挑战的同时,河南制造业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产值和实现利润均大幅度提高。经整理发现,2005年实现利润增长最快的前十位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十个行业共计实现利润330.1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52.25%。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从总体上说,河南省工业总量自2002年以来发展很快,在统计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7位,在构建工业大省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2.应该看到,虽然河南省工业在总量上排名较为靠前,但是与排名榜首的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相比,主成分得分差值普遍很大。这说明河南省工业与上述几个省市相比在竞争力上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且河南省人口众多,正如2004年,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五,而人均排名仅为第十六。因此,河南省工业竞争地位不容乐观。
3.从具体行业看,河南省具有较大竞争力的行业多为以资源、能源、矿产为依托的行业,或是技术含量不高、粗放式经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创新能力弱。工业大省与科技小省、创新弱省的身份极不对称。
4.在产业升级换代方面,河南省已经看到了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制造业开始出现逐渐上升的势头,这也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一个机遇。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从资源型经济大省迈向创新型经济强省――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电
子版,2006-06-15.
[2] 乔峰,姚俭.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在经济发展动态描绘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3(2)1-5.
[3] 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
[4] 2005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河南省统计局,2006-02-23.
[5] 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 2006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in Henan
MA Fang-fa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A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Taking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enan Province, showed that Henan began to appear rapid development trends from 2002; Meanwhile, althoug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Henan have some foundatio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rising.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 , the competition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mainly in resource-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ve.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have slow development, innovation weak and need industrial upgrading.
[关键词]“洋垃圾”;产业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2015年,双11引爆消费狂潮,天猫一天内的交易额就高达912亿。巨大交易额的背后,却是相关新闻媒体的“惊人”爆料――所谓“外贸原单”“专柜正品”居然是“洋垃圾”。显然,“洋垃圾”已渗入网络购物领域。
1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据统计,2015年1~5月中国进口固体废物(废塑料、废纸、废金属)1757万吨,进口金额达548.15亿元。2015年5月,中国进口固体废物373万吨,金额112.05亿元。统计数据摘自中商情报网。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具有“洋垃圾”制售的巨大市场。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我国“洋垃圾”走私入境日趋增多。国际社会在“洋垃圾”治理上面临阻碍,我国更是在“洋垃圾”非法入境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据此,本文基于全产业链视角“洋垃圾”现状的研究并给出对策和建议显得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对我国“洋垃圾”现状进行研究。在概念分析基础上,界定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查阅及文献梳理,对我国目前“洋垃圾”产业链的现状、近年来“洋垃圾”走私激增的原因、相关产业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此外,笔者将利用产业链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洋垃圾”发展态势迅猛的背后,离不开其产业链条日益拓展,产业内分工的日益精细。产业链分析成为产业分析重要内容。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洋垃圾”产业相关现象问题,让读者全面认识其形成原因、构建形式、发展现状,以期提高人们重视度,为防范“洋垃圾”入境献策。
2产业链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2.1产业链定义
产业链是指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而表现出的关联关系,其实质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
在本研究中,“洋垃圾”产业链为总体研究对象,主要是“洋垃圾”走私过程中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企业的集合,包括供货商(即国外垃圾出口商)、中间商(运输商)、收购商(批发、零售商)等。此外,本文同样对相关产业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做简单分析研究,诸如电商行业的发展给海关监管增加难度,服装产业的不足致使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等也是此种产业关联的产生与发展原因。
2.2洋垃圾产业链组成
我国洋垃圾的走私已形成一个由国外供货商、中间商、收购商组成的灰色利益链条,见下图。供货商,即国外垃圾出口商,从当地收集垃圾,收取政府垃圾处理补助,再将垃圾装船转卖给中间商。中间商联系好国内的买家,将垃圾偷运入境。最终买方收购这批入境的洋垃圾,将其送入工厂进行回收处理。
灰色利益链条图
2.2.1供货商追求高额利润
发达国家工业发达,工业废弃物多。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危险废物5亿多吨,其中95%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处置方式非常复杂,且费用不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日趋严格,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依旧低廉,相关法律尚未规范。垃圾商从这巨大的差价中寻得“商机”,将大批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牟取暴利。
国外供货商通常为赚取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理补贴而输送垃圾。我国垃圾处理补贴费低廉,位于山东荷泽的某一垃圾发电厂,处理费仅为10元/吨,而美国国内垃圾处理平均标准为56美元/吨,因此,众多企业将自产垃圾转售给本国的垃圾处理商,垃圾处理商由于本国高昂的垃圾处理成本将垃圾转售出国,并收取垃圾处理的政府补贴赚取大利润。
2.2.2中间商多渠道运输
部分不具备加工资质和能力的企业通过骗取或利用他人许可证进口固体废物。非法获取进口固废许可证的行为将会造成诸多问题。比如部分企业没有加工利用资质,本身没有达到环保标准,通过非法获取许可证对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通常采取伪报、瞒报、夹藏、混装等方式入境。2013年11月28日,青岛海关公布查获的一起洋垃圾非法入境大案,一批名为“木浆”的集装箱,实为废橡胶、皮革,属于禁止入境、海关严厉打击的洋垃圾。
国际废物贸易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发展,部分外国企业以慈善为名转移垃圾。2005年,湖北省检验检疫局在对美国AGAPE基金会捐赠的两批医疗用品进行检验时,发现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捐赠物包装出现破损,表面甚至有霉变、污渍。显然,该企业是打着“捐赠”名义转移医疗垃圾的公司。
2.2.3收购商多途径贩卖
收购商在国内分拣后销售牟利。以“洋垃圾”服装为例,拿到货以后,收购商首先分门别类,去除掉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再对起毛球的毛衣和T恤衫用板刷予以平整,用形形的商标布块将变样的商标重新拆缝,以此“生产”洋垃圾服装。
对“洋垃圾”服装进行简单处理之后,各收购商开始多途径分销服装。处理质量高的产品则在外贸服装店中销售,价格略高。此外,网络平台也是这些“洋垃圾”服装的一大销售渠道。在网络购物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不法经营者利用网络销售的隐蔽性和商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线销售从走私渠道进口的“洋垃圾”服装,严重扰乱我国网络购物市场秩序。
3存在问题
3.1“洋垃圾”≠废旧物资,利用进口废旧物资再生产的新兴行业
“洋垃圾”走私入境的增加与利用进口废旧物资进行再生产的一个新兴行业――再生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再生行业从海外进口废旧物资进行加工利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减少了原生资源的进口,使企业及政府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生产过程节能降耗、“三废”排放少,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生产前期多为简单劳动,如拆解、分选和初步加工等,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再生产业本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却为“洋垃圾”的跨境转移提供了缺口。
原因之一在于,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限定了可进口废旧物资标准。在进口废旧物资的分类管理上,管理目录中分为禁止、限制和自由许可。国家明令禁止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旧衣服、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危险废物等,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对废旧物资进行严格规定和限制,另一方面各国各法对废物控制标准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目的废物出口的差别对待,为“洋垃圾”跨境转移提供了契机。
原因之二在于,废旧物资进口关卡重重。对于国内企业需获得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登记证书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许可证;国外企业需取得废物原料国外供货商注册证书(简称AQSIQ证书)和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驻外检验机构(称作CCIC)办理的装船前检验证书。以上措施提高了我国废料加工市场准入门槛和生产成本,促使部分企业或个人采取非法途径转移“洋垃圾”以提升利润空间。
3.2“洋垃圾”服装制售发展生猛
“洋垃圾”服装巨大的市场需求明确地暴露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缺陷。
对于消费中、高档“洋垃圾”服装的消费人群来说,国内品牌服装的设计感和面料质量低下,国外服装品牌的款式设计和面料更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和品位,加之国外品牌强大的品牌效应,此类消费者愿意购买“外贸货”“仿款”等。低端消费者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国内服装面料伪劣、款式老套,不及处理加工后的“洋垃圾”服装的直观感受,在对商品货物来源缺少了解的情况下,此类消费者对“洋垃圾”服装具有较大的需求。因此,我国纺织业在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方面,应加大研究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
4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全产业链视角对“洋垃圾”现状进行研究,对“洋垃圾”走私现象追根溯源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经过研究分析,“洋垃圾”走私形势难以遏制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益驱使下走私企业和个人增多、走私手段愈发新颖、路径日趋多样;二是由于我国相关产业内在问题以及我国人口众多、收入消费结构多样导致需求巨大;三是我国相关产业内部在技术创新、制度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笔者认为,控制“洋垃圾”走私,一方面加强国际间交流协作与加大国内综合治理力度必须举步同行;另一方面“洋垃圾”走私涉及诸多环节,应针对各环节各渠道实施全方位管理控制。本文细致全面地探讨了“洋垃圾”走私现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采用了从产业链出发的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但是在数据分析方面仍有不足,未来我们还将对“洋垃圾”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丽敏.论我国面临的跨国污染转移问题及其对策[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5.
[2]邹德.海关在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监管中打击“洋垃圾”入境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3]冯骋.我国“洋垃圾”污染问题剖析及防治对策初探[J].法制博览,2015(11).
[4]张剑波.产业西移背景下我国应对“洋垃圾”的策略研究[J].探索,2014(6)
[5]李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电子垃圾A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