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第1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特点;终极目的

初中数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初中生逐步掌握优良的学习行为方式、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间断地提高对学习数学的毅力、对科学的实事求是求知态度、勇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并把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最终可以终生受益。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

初中数学在内容上具有图形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等特点。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该根据初中数学自身的特点,在传授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地探讨初中教学的方法,力求促进初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使初中生在数学的教学中成为接受固有的、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的容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反复讲述知识重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到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做到大胆突破、不断创新的教学原则。

二、心理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实验曾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自身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而所谓“心理安全”就是指人类没有戒备心,确信自己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会受到无端的责备和苛求。而所谓“心理自由”则是指人类在思考问题时,没有过多的束缚、框架,能够较自由地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表达。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氛围的教学环境,使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进而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数学这一学科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论、解题的方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吸收,而会拥有各种不同的对待态度,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学习数学的内心体验。即使有些敏感的情绪不直接参与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题目的思维认知活动中,但这些心理活动会对初中生学习数学起着推动或延迟的作用。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因为这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初中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教师对于教学成功正确的评价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好老师会使得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得到鼓舞,并且会帮助学生得到教学结果的正确评价。初中数学教学的成功不在于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一旦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数学不再是一种可怕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愉快地、有效率地去学习,其关键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动力,进而去思考学习数学甚至学习的终极目的。

四、初中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终极目的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要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这个理念,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最终学习的主人就是学生本身,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享受学习,享受刻苦学习而得到的考试成绩。教师,特别是数学老师也不应该把考试的成绩看作评定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重点关注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学习本身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我完善的社会活动。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才算是做到了课堂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 开放设置 建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第3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一、设计数学教学方案首先把内容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有计划地做好教材分析以及学期初中数学学习目标分析,这样有计划的教学才可以快速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了解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的概念,学会看图形会解几何图形,学习在根号下表示出数的算术平方根,而且会运算平方根和立方根,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化简等知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思路

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地设计,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具体落实,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细致入微地把每一个知识点合理地安排好。比如,在学习以上提出的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举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无理数的概念,分析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实数以及平方根的具体概念,把知识点贯穿的连接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对象之后,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要通过拼图或者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结合下引入无理数,引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表示图形的性质,进而建立学生对图形的立体感。通过类比,以分类探索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看图和运用计算机探索知识,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入类似的知识,做成一个知识链,通过多媒体技术拼图,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运算无理数,可以得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规律。教师要创设情景体验,根据现实生活中和生产实际,通过估算比较无理数之间的大小,通过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考查学生对图形的推理能力。

四、设计数学教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第4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取舍教学 课堂效率

目前,我国数学课堂出现两种极端局面,其中一种是教师讲求面面俱到,却因课时关系而无法左右兼顾,最终无法突出教学重难点;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未能明确划分教学目标主次,只得采取以偏概全的方式,缺乏教学系统性。此两种情况一方面让教学过程难以正常进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导致老师在教学中常觉得左右为难,而让整个课堂收效甚微。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学会科学“取舍”,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紧扣目标,“取”与“舍”让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师少费口舌,帮助学生少绕圈子。

例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一课时,老师可以紧密围绕本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灵活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展开整数加法运算,展开课堂教学。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运算法则,促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了解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的关系,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分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全面地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水平。

“取”教学重难点,“舍”教学无关细节。教学重难点应作为课堂主线贯穿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备课阶段便应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确定与突破的具体构想,只有正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性得到提升,并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进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例如:学习《平方根》内容时,老师应该紧紧把握本课教学重难点,即了解平方根开、平方根的概念内容,以及开放与乘方互逆的运算,并能充分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出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和平方根内容,避免在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无关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二、立足课堂,“取”“舍”让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实效

教师“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尽管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本质均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进行科学取舍,这样才能发挥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功效,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取”直观感知,“舍”抽象讲解。

学生在初中阶段才初步接触几何概念,但几何知识的抽象性却让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应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同时,引入身边实例进行思考,进而理解知识的含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到表象再到认知,最终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展示两个全等三角形,并且不断变换两个全等三角形,充分突出全等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一一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避免采用传统灌输式讲授方法讲授“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有效突破“全等三角形”的重难点,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取”恰当方式,“舍”盲目跟风。

数学教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初中数学教师对教材资源应进行合理取舍,抓重点、表核心,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现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五花八门,这便要求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切忌盲目跟风,从而保障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可以合理创设疑趣,充分增强学生的探知欲望,如:“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图形呢?”一部分学生回答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老师可问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线条组合而成的呢?”学生回答:“有些是直线,有些是曲线。”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直接导入“圆”这课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圆”的特征。

三、合理取舍数学课堂练习,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犹如神来之笔,能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所学。但目前教材中某些课后习题设计过于单一,教师应及时加以整合,科学取舍并适当补充,让习题更具层次性,让学生思维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得以延伸,继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合理进行取舍,抓准教学重点并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继而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第5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易错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36-02

1.从命题者的角度看易错题的成因及对策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对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及基本运算基本推理的认识以及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形成过程、适用范围、与生活的实际联系等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通过习题加以体现。如对书本的知识点、例题、练习等进行改编等。命题者常费尽心思设下"陷阱"。解题时稍有不慎,便会中"埋伏",导致易错点的产生。如分式的运算过程中,学生常常由于违背运算顺序或忽视分数线的括号作用而失分,或把分式运算与解方程相混淆,或违背分式的性质随意约分。而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是忽略"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这些"陷阱"反映了学生的知识缺陷,因此是命题者的"嗜好"。如果在教学中能将自己放在命题者的角度来考虑,那么这些知识点便是易错点。因此,在教学中,抓好典型题的教学,向学生打好"预防针",防患于未然,便可减少易错点的产生。因此,在学完一个知识点后,让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易错点产生的原因,绕过陷阱,把易错点转化为易做点,提高解题的效率,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2.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易错题的成因及策略

2.1审题不细导致易错点的产生。认真审题是正确做题的前提。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由于审题不细而导致的错误比比皆是。不少数学问题与定理或学生已做过的习题有相似之处,使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学生因思维定式或思维缺乏严谨性,导致易错点的产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审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审题中要细、要慢。在充分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再下笔,同时要做到"三审",即做题前要审,看清题目再做。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分析,同时研究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做题中要审,要有没有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做完题后还要审,计算是否正确,结果是否符合题意,格式是否完整,是否进行了解答。只要在课堂中反复强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减少易错点的产生。营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2.2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数学思想方法不清晰,导致易错点的产生。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是正确做题的前提,但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记忆不牢、张冠李戴等知识性错误。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和二次函数顶点的纵坐标公式就是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公式、法则、定理,要注意其成立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它们的异同,多做练习以加强识别,防止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知识性错误,减少易错点的产生,从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数学思想方法不过关,思维定势或缺乏严谨性也是造成易错点产生的原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解题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解题的信心,减少易错点的产生。

3.针对易错题教学的建议

3.1改错要及时,多与学生沟通。在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对知识的反馈,多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一些知识漏洞,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减少易错点,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学生的问题发现得越及时,改正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不过关,势必影响下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及时批改作业,并对作业中存在的知识情况和个别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记录,才能在讲评时抓住重点、突出关键,使讲评具有总结性。减少易错点产生的机会。课堂小测也是了解学生知识情况的有效、简便方法。课堂小测,即促进了学生上课的投入程度,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次检测。对一些基础的、重点的题目进行小测可以强化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减少错题的产生。对小测中出错的题目进行补测可以提高学生对有关知识的重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追踪处理,确保每个学生每个知识点的过关,把问题落到实处,把错题率减少了,学生的成绩也就提高了。

3.2重视教学反思,对易错点的收集和整理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每讲完一节课,我都把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应、提问情况、练习及作业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反思记录下来,检查概念的教学是否到位,典型题的讲解是否通透,解题格式的书写是否规范等,并加以回顾和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减少易错点产生的捷径。教师只要加强自身的反省,处处留心,打造高效课堂,减少易错点的产生并不难做到。注重对易错点的搜集和整理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这一做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在整理错题的时候实际是把有关的知识点复习了一遍,在错题的收集和分析中能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之处,从而上课的专注程度增加了,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了,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4.总结

易错点的产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缺陷和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地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原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减少错题的产生,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教师务必要及时反省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有效的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更正确的教学模式也确保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盛保和.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6:96-97.

第6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一、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加以及离婚率的上升,学生违法率、青少年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 这给整个教育界都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现阶段围绕在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是:如何教育新时代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的实情,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致力于在教学活动中推行情感教育,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由于环境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世界观、人生观也出现偏差,所以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通过应用人文、健康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并以培育出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借助传授知识技能,启发生命内涵,规范意识行为,确保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情感教育最核心的原则是寓教于乐,旨在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快乐。

1.以情施教原则

以情施教是指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课堂,自觉地向学生教授观点、思想、技能、知识,与此同时,结合情感的实践实现情知交融、以情促知的教学效果。

2.情感交融原则

情感交融原则的作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它是指教师通过对师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涉及到的情感因素进行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营造师生交融的教学课堂,以师生的和谐关系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

3.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认识者,其通过认识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各因素,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该过程是教师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探索的过程。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践行情感教育的教学课堂,必须重视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动机策略

学习动机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它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直在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办法:依托课堂教学过程,依据学科材料,基于教学依据及依托,充分发挥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情理相连,唤起学生的感悟,实现学生认知以及学习兴趣的发展。

例如,数学教师在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对圆周率的现代价值以及历史内涵的领悟,详细阐释其应用于机械工业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兴趣策略

在心理学词典内是这样阐释兴趣的概念的,兴趣是指人探究事物认知的倾向,其是属于心理特征的一种,而且该倾向也与愉快的情感体验密切相连。数学教学的特点是强逻辑性、高抽象性、学习周期长且枯燥乏味,所以数学课堂学习气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立足于数学教学的具体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求知欲的满足。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商场打折销售以及银行利率的时候,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了解实体商店和银行的实际情况,详细掌握商品的标价―折扣―售价等;银行的利率―利息―利税等。待各组均回到课堂,再安排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谈论,让学生不受传统课堂的制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验成功策略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很广。数学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是有区别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综合性活动的一种,它有助于数学学习目的以及数学学习观的确立。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增强了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奖销售、让利销售、产品供需、工厂盈亏以及储蓄存款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实际生活,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毅力的锻炼,从而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本领以及胆识的增长。

第7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1.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1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主要反映在意识上,教师仅仅局限于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停留在所谓的“双基”教学上和反复甚至重复的机械训练上。认为学生是教师讲会的,教师多讲,学生就会多得。仅注意知识的灌输、接受,甚至只重视死记硬背、硬套学习结果和“规律”、“经验”;仅重视分数,不重视开发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使得课程功能非常残缺。

1.2教师只是教教材,没有用好教材,发挥好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全部,所以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事实上,“照本宣科”的教师很多,他们不能科学、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补充大量习题机械反复地训练,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学得乏味,甚至厌学。教学内容不只是指新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整合。老师对某个概念的分析,某个例题的讲解,某个材料的选择,都需融入自己的思想、见解、主张和思维方法。

1.3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是变形式不变本质,仍然机械呆板,老师主宰,学生被动。

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实践自己教案的过程,因而实践的方法自然是讲授为主,伴以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根据老师的提问开展讨论。表面上看是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似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可是教师的提问一般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问题的,好多问题,细细分析,不是学生遇到的问题,倒是教师初读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产生的问题,或是主观臆断的问题。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问学生,较少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导致了课堂信息系统的封闭或半封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2.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

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预设为四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由这四大目标领域演绎出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向课堂教学过程的,它要求变对教程的设计为对学程的关注,变对教法的思考为对学法的指导,变对课前的预设为重视课堂的生成,变静态为动态,变合成态为原生态。

课堂活动过程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真正实现以学程代替教程的转变,课堂教学必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2.1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提高有意义学习水平和综合学习效能的心理基础,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以学生积极的求知欲的激发为起点,要让学生内隐的求知欲外显化。

2.2引领学生亲历数学的全过程。

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对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仅是学校排定的进程表,而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有一份个人进程表。”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自我学习的进程,没有亲历就难有感受,没有亲历也更难内化。

我们要学会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下面举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由于学生已学过“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转化为整式方程,转化方法——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以同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即去分母,以及可能产生增根,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等都已经掌握了,所以教学时,教师首先提供数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

2.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其宗旨是发展学生的学力,培养谋生机、求发展、会创新、懂实践、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现代公民和人才。G·波利亚指出:“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活动是思维。”数学教学与学习活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首先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努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自主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我们需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是主动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有以下几种类型:背诵型、析理型、比较型、批判型、探索型。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进而能独立探索知识。

二是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重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整理,可以一个专题为线索展开,把分散在各节、各章乃至数学各分支中的知识串起来,理出数学知识的网状结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于记忆和运用,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科学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8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课程理念已逐步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即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现象很少,老师由过去课堂上只注重训练转变为注重学生发展。教师开始注重情境的创设,还有意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课堂上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待加强

课堂上教师虽然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过程的重要性,但实践中还不能完全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担心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学不会放手。例如教学多年的一些老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所以学生自主探索就沦为一种过程和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型”向“创造型”学习发展。

2.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效果一般

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教学中仍有问题出现,如情景与知识相关性很小,从中提炼不出数学问题,学生很难学到数学知识;再如问题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等。

新课程实施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构建问题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强调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感知数学、理解数学。一堂课的引入要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切入主题,水到渠成地引入新的课程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问题情境,信息量多且繁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主题。

3.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很薄弱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的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意了形式,事倍功半。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分组要合理。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各小组水平要相当,而小组内部成员间要好、中、差搭配好。(2)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3)合作交流应该以个人的思维为前提,并更多地提倡课后的合作交流。

二、针对课堂教学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

1.重塑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小组成员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注意情感投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2.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时间

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另一种情况是讲授新内容时,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感到陌生,不知从何下手;或是例题新颖,一下子找不到解题思路。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在学生无从下手时就直接把问题的解答告诉学生,或是提出一些近乎告诉答案的问题提示学生,都将挫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留下思维的时间是指答案不要过早给出,最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想出答案。思维的空间是指设问的针对性和艺术性。

3.优先使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正逐渐被老师所接受,在课堂上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我们在使用时应明白它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设备,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忽视了必要的黑板的作用。我们应当恰当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板书密切结合起来,对大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素材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示出来,老师要将主要的思维过程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参考文献:

[1]牛爽.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杨俊玲.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13(2):59-60.

第9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

一、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如在学习相似时我就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利用太阳测量树高,旗杆的高。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到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分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择优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在三视图的学习中,使用多媒体,直观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又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过某一路口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设计统计图。这样,不仅学生兴趣高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等方面也可极大提高效率。

总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上接第106页)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首先,课前的教育故事,能使学生每节课前都能接受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学习品德培养,真正把成才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每时每刻,长此以往,一定会培养出综合素质、生活能力强的一代新人。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