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07-01
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因年龄增大、犯病等的影响而易发生跌倒情况也逐渐增多。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一旦跌倒极易造成骨折,严重的甚至意识丧失和瘫痪等,这使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及预防老年人跌倒尤为重要,应该把预防老年人跌倒作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2006年1月到2008年1月老年人127例(按1984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规定,将60岁作为我国划分老年人的标准),选取老年人的年龄在60岁至68岁之间,性别无划分,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有专业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干预措施,老年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和病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大以及患病数量增多,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长。如眩晕、昏厥、偏瘫、惊厥、足部疾病及足或脚趾的畸形等都会影响机体的平衡功能、稳定性、协调性,导致神经反射时间延长和步态紊乱。现对以上2组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其晕厥史并且及时给予治疗。对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平衡功能障碍者,应在职业医师协助下评定其步态及平衡能力,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药物治疗。
1.2.2对照组中老年人由专业护理人员从老年人各自的生理因素分析其有可能发生跌倒情况的可能性以及给予其帮助以避免跌倒危险,做好跌倒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对老年人的站立和行走进行测试,定量测定步态失衡;专业护理也应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并帮助老年人分析发生跌倒的相关因素,给予充分的讲解和指导,让老年人对跌倒所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充分明确以及如何加强自我防护的安全意识,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意义十分重要;专业护理还应帮助老年人了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才适合自已,居室布局应简洁,通道及两边应无障碍物,做到合理、安全。如:老年人较常走动的地方应保持良好的采光条件,大型家具集中堆放于老年人不经常进出的地方,地板和卫生间应做好防滑措施,卫生间开间小,多类器具棱角多,特别注意进入卫生间入厕和洗浴时,应在地面平整铺设防滑毯,楼梯间和卫生间应设有扶手,安装通讯设备并保持通畅,以做为应急联络,便于跌倒时及时呼叫急救。
根据以上方法对老年人追踪2年的调查,将发生跌倒次数记录下来,采用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以上方法,2年以来两组跌倒次数记录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进行护理干预后的老年人跌倒次数较少,并且减轻了严重危害的情况和避免了发生死亡的情况。
3讨论
跌倒不仅引起老年人生理、心理损害还对社会经济存在影响,老年人跌倒的因素众多,包括生理因素(如步态和平衡功能下降,听觉、触觉和视觉的下降,骨骼肌肉系统的退化)、自身疾病因素(心律失常、颈椎病、关节炎及肢体疾病等)、健康教育因素(对健康知识和跌倒后果的严重性的不了解)、环境因素(周围环境昏暗、没有扶手、地板易滑)等。通过专业护理的干预措施不但能减少老年人跌倒次数,而且还能尽量避免或减轻因跌倒发生严重乃至威胁生命的程度。跌倒是与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预防老年人跌倒是解决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专业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跌倒干预措施可看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更有效。因此我们提倡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照顾,应该直接推广老年人的专业护理。
对预防老年人跌倒专业护理干预是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专业护理制度、专业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就至关重要。专业护理过程中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在发现问题和隐患时能及时作出解决措施。护理人员应该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和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学习老年护理知识,了解并掌握老年人生理特点、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对预防老年人跌倒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莫新少,韦琴.新时期书写护理记录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护理,2003,9(7):553
[2]朱秀勤,范丽风,郑亚光.糖尿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556-6558
【关键词】老年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十报告中将其列入保障民生的重点工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3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发展老龄化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及生活需要。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为更多老年服务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需要更专业的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存在问题及表现
(一)老年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上严重不足,根据我国养老机构数量及需求,我国养老机构需要护工人数1000万人,而实际人数只有37万人左右。以天津为例,目前天津市有各类养老机构340多家,养老床位38000多张,但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仅有5000多人,养老护理员不及4000人。工作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乏导致在老年人群需要进行生活帮助时,因为人手不足,不能为老年人群及时提供服务。
(二)老年服务人员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根据抽样调查老年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比例在30岁以下9%,31-35岁12.5%,36-45岁35.2%,46-50岁占33.8%,51岁以上占9.5%,主要年龄段集中于36-50岁。同时老年服务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接近90%。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有助于同老年人沟通,但同时造成老年队伍活力不足,人才梯队建设上的脱节。女人员较多在日常服务时会造成诸多不便。
(三)老年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较差,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群较少。我国老年服务机构从业人员37万人中只有2万人具有专业资格认证。老年服务人员中学历水平结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小学及以下12%,初中及技校53.2%,高中及中专29.8%,大专及以上仅占5%。工作人员普遍学历都在高中以下,高学历水平工作人员不及5%,导致养老机构在运行管理上缺乏专业性,在日常服务中由于医疗保健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太倾向于养老行业,老年服务机构缺乏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服务,服务质量水平大打折扣。
(四)老年服务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为老服务人员工作年限较短,工作年限在六年以下占81.8%,6-10年的占16%,十年以上的只有2.2%。本来经过老年服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相对较少,毕业一年后依然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某学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40人,毕业一年后只有3名同学依然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其他同学纷纷改行。
(五)基层工作人员培训缺失。由于老年服务机构服务业性质,大多数服务工作较为日常,机构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大多由老员工带徒弟的方式对新人职员工进行简单的培训,专业培训基本上没有。员工对于工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导致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
(六)老年服务人员中服务意识较差,许多员工由于嫌弃工资待遇较差,同时个人素质较差,在服务时不能尽心尽力完成工作,老年人有苦不能言,更严重的导致养老院虐老事件发生。
(七)老年服务机构内配备的专业医疗服务人员及生活专业服务较少,老年人医疗需求及生活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多数公办养老院及社区养老机构会根据收养老人数量配备相应专业医师或者康复师,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会相应缩减相关器材、人员配置。而生活服务人员则更少,多数由老年人自己去寻找。而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务上则更缺少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普通员工组织进行。
二、促进老年服务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不能只依靠养老机构的力量,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共同促进、形成合力,才能切实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服务人员的紧缺首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服务机制。首先应该从政策上扶植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予以资金、税收上的优惠,养老服务机构良好发展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其次鼓励引导进城务工农民工从事养老服务,并进行简单上岗培训,解决基层服务人员紧缺问题;再次,规范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机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员工培训,激励在职工作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整体养老服务队伍素质能力;最后提供健全的就业保障、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老年服务机构自身管理运营不科学,民营老年机构大都规模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运营简单,但是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扩大,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制度,才能建设发展优秀的老年服务队伍。其中最应该重视员工薪酬及培训等面的管理。
(三)薪酬管理。从事老年服务人员之所以较少是因为相比她们的工作量,薪酬水平较低,因而在她们的薪酬管理上一定要体现绩效性。同时在薪酬方式上可以灵活进行,采取按工作时间或定工作量计酬,这样还可以吸引许多劳动者兼职。老年服务机构的绩效应该体现在服务质量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上,许多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绩效管理,例如在甘肃兰州的“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在服务完后,会有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而员工绩效与员工工作薪酬的结合在老年服务机构中则较少体现,多少主要由管理者按照服务人员多少进行大致的调整。将老年服务人员薪酬同工作绩效挂钩,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收入的提高对于减少员工流动性,吸引其他务工人员参与老年服务,有巨大帮助。
(四)培训管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管理不规范,不重视员工培训,本来从事老年服务的人群知识水平就较低,没有专业的培训在日常服务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对患病老年人的护理不专业造等。老年服务机构对于家政服务、专业护工的需求较大,但是相关专业人员从事老年服务行业人较少,因而对于在职员工的培训显得极为迫切。首先培训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与实际工作内容贴近,应该将培训内容分为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两个方向,但并非将两部分内容分开,而是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在一项技能上有所突出,在具体工作上对二者进行区分。家政服务培训主要突出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包括烹饪、洗涤、保洁、家电使用、老年人基本护理等。而针对老年护理方面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针对不能自理老人的喂食、如厕、洗澡生活照顾;专业医疗技能,例如打针、按摩、针灸等;医学知识,老年常见病预防、心血管病等。同时无论家政服务还是医疗护理,乃至老年服务机构管理者都应该学习老年心理学知识,在工作中能够了解老年人心理特征,更好地同老年人群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并给予老年人心灵上的抚慰。同时应该加强老年服务工作队伍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素养上的教育,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最后,在培训方式选择上,针对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生活照顾人员,其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她们年龄一般较大,学习新知识接受能力不足,可以采取经验丰富、知识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工作中进行指导,这样更具体更生动,能讲所学最快运用于实践。对于一些临时性工作人员或者兼职人员,也可以根据他们服务的内容,采取此方式进行简单的培训。针对一些高中或者中专以上毕业的工作人员可以聘请专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是同培训专业护工和家政人员机构合作,并鼓励员工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例如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护工资格认证等,并且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试结果作为培训的反馈方式之一。更重要的反馈是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针对培训前后的服务满意度进行跟踪评定,并体现的在员工的绩效当中。
三、加强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
所谓老年服务管理高级人才应该是在老年服务机构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以及生活服务,熟悉国家老年政策、法规,并能参与养老机构管理和运营的,专业知识深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老年医学知识、老年人心理知识、老年人相关法律、理财知识、管理学知识。了解老年人需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生活服务,同时参与老年机构管理运营,沟通其他相关社会老年服务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机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所面临的问题
老年人口数量庞大、患病率高使老年护理需要量逐步增加;家庭小型化和大量的“空巢家庭”使我国传统的靠血亲养老护老的功能逐步弱化;传统观念以及老年人对环境和心理的需求使老人首选居家养老;顺利完成养老和老年护理的经济能力欠缺。
缺乏完整的老年护理体系:①缺乏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且,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对上门居家护理、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等产生的护理费用基本不予支付;②缺乏系统的老年护理机构和组织,就我国现有的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公寓、街道和乡镇卫生院,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老年护理需求;③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我国现有的社区护士都是从临床护士转化而来,缺乏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专业知识,这就使得我国的老年护理服务既得不到数量上的满足,也得不到质量上的保证。
解决我国老年护理问题的策略
建立和健全我国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我国应加快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长期老年护理等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和老年医疗、护理保障制度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存安全,要完成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主导完成。
建立系统的多元化社区老年服务组织机构:①上门居家护理:以整体护理的理论为指导,大力开展上门居家护理。使居家养老的老人得到必要的保健护理、疾病护理等,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尽可能健康地安度晚年。②社区健康咨询:深入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可举办专场讲座,普及防病知识,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针对老年人信息相对闭塞和接受能力较低的特点,开展实物操作的示范性教育。③日间照护:日间老人照顾服务可使老年人白天在服务机构得到照顾,提供不产生赢利的一日三餐,晚上由家庭提供照护。这种形式由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使老年人享有家庭的温暖,又能减轻因照护老年人带来的种种问题。④老年公寓:公寓护理模式,是指专门为老年人建造的生活设施齐全、公用设施配套完善、为老年人提供终身的一种服务模式。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和较好的生活护理、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因而对老有所养,提高生活质量能起到积极作用。⑤老年护理院:除提供老年公寓的护理内容外,还能提供较全面的治疗和抢救措施。主要收治病情较重,或有褥疮、留置管道、癌症晚期等需要较多治疗护理的老人。
订评估老人所需照护的等级和标准以及相对应的收费标准:应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制订出适合我国老年人的照护评估标准。
制订评价、规范和指导社区护理服务工作的质量标准体系:现在各地的社区服务中心在提供有限的社区护理服务时,都是各自根据情况参照原有的医院临床护理模式下的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管理制度等自主制定的,其规范性和科学性都很难保证。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适合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让社区护理服务工作不再盲目和随意,而是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加大对社区护理的经济支持:一是增加政府对老年护理需求者的补助,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不同的支助档次;再依据保险、个人、政府按一定比例支付社区护理费用。二是增加对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者的经济支持,实行收支分开,收入上缴政府,由政府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不低于和政府相当级别工作人员的水平;同时又以一定的工作数量和相应的工作质量对他们进行考评,依据工作完成的情况划分出数个相应的工资级别。
加速培养和培训社区护理服务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从事社区护理或社区老年护理的组织机构,改善社区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加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培训和提高,加速在校护生的培养,设立社区护理或老年护理专业。
参考文献
1 李继坪.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的个体和群体特点决定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护理者,而是健康照顾与促进者、教育与咨询者、协调与合作者、组织与管理者、研究与应用者等多种角色的综合体。老年护理专业人员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解决老年人的失禁、进食、跌倒、睡眠、皮肤、意识、智能障碍等专科常见护理问题。同时作为健康促进者,帮助老年人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实现最佳健康状况,帮助老年人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教会老年患者及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如何照顾使老年患者更舒适,对老年人常见病进行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在医疗团队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尤其是在个案管理模式中,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全面负责患者在疾病转归过程中所有与治疗相关的事务。一方面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与医生进行协调沟通,协助医生做出判断和决策。有研究表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对新出院的老年人进行随访,明显降低了老年患者的再入院率。但是,护士并不是万能的,为了老年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整体性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还应与营养师、康复师、心理治疗师等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同时,每位护理人员都是管理者,既要管理和监督护理助手的工作,还要负责老年患者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统计,老年患者健康档案的整理与统计,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另外,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研究者的角色对于老年护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老年护理实践,可提高老年护理质量。做好老年护理工作时开展研究并不是主要目的,而应将研究结果推广应用,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的整体水平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步。因此,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身兼多种角色,只有经过系统的老年护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每个角色。
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研究
1.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标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最早始于美国,继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美国高等教育老年护理协会、美国护理联盟等部门制定了《美国护理本科教育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标准及课程指南》,其中包括了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护理的核心能力的11项模块:评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健康评估;专门技能;健康促进、危险减低及疾病预防;疾病管理;信息和健康照顾技术;伦理道德;人类多元化及跨文化护理;健康照护的全球化;健康照护系统和卫生政策。这些能力能够指导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临床实践,确保学生在所有环境中都能胜任老年护理工作。美国老年学会建议老年护理专业学士课程培育其成员应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增进健康促进及安全的能力;评估照顾需求的能力;拟定照顾计划及协调相关服务的能力;专业间团队合作的能力;支持照顾者的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我国老年护理工作逐渐从医院过渡到养老机构、社区、家庭,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工作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艰巨,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度的责任感、爱心、耐心及奉献精神是老年护理专业人员需具备的最重要的的素质;博专兼备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研究表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应具备法制观念、熟练的操作技能、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和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护理专科技能在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中排在首位。另外,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能力、自我防护能力也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迫切需要的。颜君等综合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和有关临床专家分别来自养老院、综合医院老年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见,确定护理本科生在完成老年护理的学习后,能够具备:评价和干预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教学能力;知识综合能力。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实地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由7个一级指标组成: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伦理素质个人专业发展;教育指导能力。通过对4个地区10个单位的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确定了老年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要求,主要包括独立判断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预见潜在问题的能力、应对老年突发事件的能力、心理干预及心理咨询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我国关于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研究处于分散状态,研究中尚无将能力和核心能力做出明显区分,缺乏系统的核心能力标准。因此,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在借鉴他人研究结果的同时还要考虑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标准,并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完善其核心能力标准。
2.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教育是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澳大利亚的老年护理教育基本可分为4个层次,中专、高职、大学本科以及硕士,每一个教育层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各司其职,并以中等专科职业教育为最主要的工作人员。中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培训的是老年助手,他们主要从事生活护理工作,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培养登记护士,登记护士的工作内容为除侵入性操作以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并接受注册护士的监督与管理。大学本科阶段主要培养注册护士,从事较为高级的护理工作,如静脉给药、伤口评估及护理、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等,同时还要对登记护士和养老护理助手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授予老年护理方向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养老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医学高校从事老年护理教育工作或政府职能部门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在职护理人员可以接受老年护理培训,接受过老年护理培训的护士更容易注意到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对于早已迈向高龄化国家的日本很早就已开始重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日本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按照学历水平由低至高分别是护理员、助理护士、护士、老年专业护士、老年专科护士。我国老年护理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老年护理院、老年病院、老年公寓。现阶段,老年护理领域的专门人才非常匮乏,专科护士培养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少数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构建了“德技并重,工学结合,课证相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培养老年护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型养老机构及其他相关领域,也能胜任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护理工作,服务对象主要为健康、亚健康或患病老年人群。该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培养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各个层次的培养都已经开始,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但是各层次的老年护理教育都处于探索阶段。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居家养老 可行性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提出新的挑战
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养儿防老”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严重的老龄化形势,家庭养老的作用不断在减弱。一方面,现代社会家庭规模逐渐在小型化,家庭结构以“四二一”为主的情况越来越多,年轻人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而且工作比较繁忙,所以照顾父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必然要向社会养老转化。
社会机构养老是由社会机构提供的养老方式。但目前许多机构养老所提供的服务和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和设施数量有限。最主要的是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机构养老使老年人离开家人的照顾,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经常在养老机构看到同伴们死去,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和精神压力[1]。另外,机构养老存在缺乏规范,无序竞争,城乡不均,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硬件规模和设施,软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2]。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一种养老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资金有限,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区的经费主要是由民政局和当地居委会即政府提供以及老年人自身和社会捐赠三方面构成。对于个别有困难的老年人,需要提出申请,居委会认定后,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但是这种资金的支付是有限的。随着社区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 服务对象增多、社区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以及管理费用和物价上涨, 资金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在提供他们自己的养老费时往往捉襟见肘,无力支付。以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街街道办事处为例, 其辖区空巢老人很多,其中 60 岁以上的有 1688 人, 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少, 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目前仅有3位老人请了养护员[3]。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服务水平层次较低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由于受目前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思想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养老主要还是考虑家庭养老方式,而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在各个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地方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给予的支持力度是有限的。由于工资待遇比较低,社区服务人员很难招到,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即使从事这种工作,在工作中积极性也不高。一些下岗工人成为护理人员之后,因为报酬低,工作累,社会地位低,他们中大多数不愿意继续留在该领域内工作[4]。
另外,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中,具有相关专业且训练有素的人员很少。我们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现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数都不具备相关护理、心理专业知识,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就是一些初、高中毕业的中年妇女,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办事效率也比较低下,至于专业化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咨询、伦理学等知识几乎都不具备。
3.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社区服务人员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在护理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及时、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在为他们应该享受到的服务付费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这样老年人在参与居家养老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人员缺乏热情,办事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人员与老年人互动性不强,导致老年人有问题不向机构反映,甚至遇到困难也不愿向机构求助。这反映了老年人对管理人员缺乏信心,甚至不愿相信他们会真正给予帮助[5]。再次,社区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的基础娱乐设施和活动中心往往过于简陋和残缺不全,没有像样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老年人认为这样的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不如在家养老,不用付费。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建议
1.居家养老在资金来源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和国家付费及社会捐赠构成
中国这种“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政府无法对老年人的养老完全通过以福利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因此,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必须要出面借助市场、社会、家庭、志愿者、民营机构、社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来解决这种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提供的服务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在付费方式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国家共同承担,这种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渠道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非由政府或者个人单方面提供。
2.加强社区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其中
由政府出资,居委会组织社区服务人员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岗位培训,只有拿到上岗证的人员才有资格从事社区居家服务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可根据老年人需求来进行,例如:专业化的医疗护理知识、基本的医学知识、心理咨询及老年人关怀等。并且这种培训必须经常进行,利用社区卫生所或卫生院便利条件,或者也可聘请相关志愿人士来给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知识讲座。这样逐渐形成一支在老年人护理方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队伍,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费用及队伍稳定方面,一方面通过政府出资,不断增加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安心、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人员数量方面,可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到老龄化事业当中,使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形成“专志”结合,共同为老年人服务。
3.加大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便利性,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
要积极在社区进行大力宣传,让老年人以及家庭成员充分认识到这种养老方式的必要性,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家庭养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据在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生活保障调查显示,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在社区提供的初级医疗保健,包括健康咨询和社区就近医疗方面,在丰富和调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在为老年人提供家庭调解和法律保障方面,社区服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6]。
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管理,以社区服务人员提供良好服务的实际行动作为对外宣传内容。如果服务人员态度较好、服务热情、处理事情效率高,在服务过程中积极主动与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互动,详细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细心、热心、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会让老年人相信社区服务人员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30-31.
[2]杨宜勇,杨亚哲.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1,58(总第2402期):23.
[3]王刚义,赵晶磊.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创新,2008,3:87.
[4]吴蓓,徐勤.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07,5(第31卷第3期):65.
[5]包青年,赵海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以 S 社区为例的个案研究[J].学理论,2011,2:89.
“有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
日前,南京一家民营医院下属的养老院需招聘管理和护理人员,均要求有养老院、老年护理机构相关从业经验。招聘信息近两个月,管理职位应者寥寥,而护理岗位更是几乎无人问津。
“开养老院不愁没人住,只愁找不到工作人员。 ”该院负责人士很无奈。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
自 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 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全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 1.4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到 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
不断扩容的老年人群,使得养老、托老服务的需求异军突起。以上海为例,目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 260.8万,占上海总人口的 19.3%,尽管养老床位每年以 3000张的速度递增,但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均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队伍,对中国的养老事业发起了挑战,养老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为此,不少地方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然而由于养老专业人才的短缺,拉了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后腿,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
有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据了解,目前南京 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 93万,而南京 216家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 2000多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大都是从周边地区过来的护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仅 44%。且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因此不但难招,流动率也高。
当前,社会养老人才有以下不适应: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只懂得能吃苦干好活,不善于与老人交心、交流。二是普遍存在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差的问题。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知识,无法做好那些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工作和对患重病卧床不起的老人的专业治疗等服务。三是缺乏老年心理学、医学等知识。面对老年心理障碍引起的老年突发病症,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技术处理和妥善的专业处置。四是缺乏专业管理、医学人才。不能针对老年人特长、兴趣、爱好和自理能力,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和开设专业性理疗、护理等服务功能。
需要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那样简单,老人对养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养生之道,还应熟悉老人心理,掌握给老人提供精神愉悦的各种技能以及老人饮食知识等。
“我国的养老事业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面对养老机构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蕴华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所谓的一些敬老院,不再只是意味着干一些脏活和累活,更多的是有了精神文化的介入,有了很多新思想的介入。”
结合养老机构的一些现实需求,刘蕴华说:“现在很多老人也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到了纪念日,他们就要唱歌,这样就需要有年轻人来教他们唱歌和跳舞。另外在护理方面,有一些新的设备仪器,尤其是一些国外进口的设备,很多的说明书都是英文,老人看不懂,就需要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养老机构中来。在香港,800多家养老院有 600多家是私营的养老院,这些养老院的经营者大多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高素质人才,因而他们把养老院搞得很好。”
“现在我们社会的文化层次提高了,我们的年轻人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什么就不进入养老行业呢?做好了的话,这个行业也不是绝对的低收入,搞养老院的经营管理就需要一大批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的养老事业现在正是真正发展的时刻,养老这个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最具潜力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不可估量。”刘蕴华主任说。
待遇低地位低
大多专业人才改行
养老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需要大量专业性的服务与管理人才,未来养老人才发展机遇看好。近年来,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开设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却很少有大学生会真正走入养老机构工作。
2005年,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江苏第一个与老年人服务有关的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然而 3年毕业后,一个班的学生仅有两人学以致用,其他人全都改了行。
在南京市允德乐龄(象山)老年公寓工作的张桂霞和王雷,是该校管理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也是学校精心培养三年后仅存的两名学生。王雷说:“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估计毕业后可能是到民政部门从事老龄事业管理的,没多想就报名了,而毕业后去养老院工作,这个结果以前没想过。一些人应聘到了民办养老院,虽然专业对口,但每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这份工资与护工几乎一样,还不如一名保姆呢。 ”
“让我们更失望的除了待遇,还有世俗的眼光。 ”张桂霞说:“这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一些民营养老院负责人没有把我们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一进院就安排我们给老人洗澡、洗脚、处理排泄物等,把我们完全当成护工用,所学到的知识一点都派不上用场,看不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还有就是别人的看法,将服务业看成低人一等的传统职业观念仍然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一提到养老院,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的工作,不该是由小姑娘干的。于是很多同学改行做了业务员、营销员、文秘等。 ”
据了解,这个专业的课程主要有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美容与服饰、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等等,几乎涵盖了有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唐东霞说,他们之所以在全省率先开了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养老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其实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护理老人,而是技术管理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可面向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旅行社、老年产业公司等单位,从事咨询、管理等工作。
重视从养老机构中
培养人才
需求市场一片红火,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都在刚起步的状态,还处于探索市场阶段,运作机制上还不成熟。同时,由于本身资金有限,加上养老机构的福利性质,只能是微利行业,想要开高薪,现在还不太现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卫认为,从大的方向上来看,高校开设老年专业是很有前瞻性的,但由于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还处于数量少、层次低的状态,仅局限于让老人吃饱后有人陪着聊天的“保姆式”照料就行。所以如果大专院校能把专业定位在“服务”上可能会吃香。南京真美好养老院负责人李思美也认为,当前养老行业需要的还只是服务性人才,她说,“我感觉老年专业人才可能得等个 5~ 10年才用得着,或是分配到高档养老院当高级护士用。”
针对专家分析的现状,笔者以为,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养老人才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
一是选送培育一批具有养老护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在目前现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挑选年龄轻、身体好、爱岗位、肯学习、敢吃苦、善奉献的同志,选送到院校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专科,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能,解决文化知识肤浅、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培训。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人员等保障不足的实际困难,在选送少数从业人员到院校深造的同时,应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和经营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从院校邀请学者、教授到本单位授课,帮助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本领和专业技能,弥补服务专业技能的不足。
三是坚持面向社会,提高服务技能。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填补知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人才,在满足老人的需求的同时,应坚持面向社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信息网络等工具,大力宣传养老机构肩负的使命责任和面对的种种困难,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养老事业,从而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专业人才技能和服务水平,推动老年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引进人才,促使从业人员向多项型发展。养老机构必须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应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操作。在发动、提倡、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赞助养老事业的同时,经营状况好、经费等保障允许的养老机构,应向国内大专院校,甚至向自国外引进专业人才,大胆尝试使用国内优秀技术人才和国外的专业人才,填补多项型从业人才长期空缺的局面。
中国老龄化
只用了 27年
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据了解,老龄化的到来,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而中国只用27年就完成了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2012年)作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这说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从地区上来看发展是不平衡的。同时,还存在区别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的普遍规律,而出现显著的城乡倒置。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关键词: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已超过9.1%,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迅速增多,众多的老年人生活质量需要得到提高,老年人口的服务和照料需求不断扩大,这需要有大量的养老服务人员。然而,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落后,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系列问题是造成养老服务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系统分析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有利于发现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中的问题,进而寻求完善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相关途径和方法。
一、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老龄化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老龄化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要彻底解决好我国老龄化问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如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是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力军,是养老服务不断发展前进的基石。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可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工作者的技能,以更高的标准为老年人服务,对于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维护社会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提高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群体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希望在老年生活中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呈现出高标准和多样化。而传统的养老服务已无法满足当代老人的生活需要,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丰富的老年生活需要养老服务工作者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好,老年人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实现老年人利益最大化。
(三)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者的素质,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是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中,面临着各种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人才短缺、服务技术水平低等,要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开展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通过培训开发,使养老服务工作者掌握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提高养老服务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是公共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开展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关系到整个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创新,对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
我国老年人群体文化程度越来越高,退休人员比例不断增大,身边无子女陪伴的越来越多。为了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他们会选择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只有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好,老年人的需求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满足。
(一)专业服务人员匮乏且配置不合理。据统计,当前我国半失能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3300万,其中约有2900多万老人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料护理。为了不影响自己子女正常工作,这些失能老年人绝大部分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然而,养老机构中提供养老照料和服务的专业人员却十分匮乏。
根据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规定,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应配置一名大专以上的社会工作类专业的专职社会工作人员和康复人员,但仅有少数公办的养老机构能够达到《规范》的要求,大部分民营养老机构中并没有医生和护士。养老服务工作应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去开展相应的工作,至少应包含监督指导人员、专业服务人员、机构管理人员等。而非由一个人去做养老服务工作,合理的人员构成能够最大化的体现出养老机构服务的工作效益。目前,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构成却极其单一化,监督管理机构也十分匮乏,这种局面不利于对实际的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指导,不能促进养老机构服务工作的合理规划。这种专业服务人员匮乏和不合理配置的局面直接影响了我国养老工作能否顺利完成。
(二)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且综合素质不强。养老服务人员应掌握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护理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交流沟通能力、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目前多数养老机构中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养老服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机构养老的素质和能力,且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缺乏老年学、心理学、护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随着政府部门对养老事业的重视,加大了对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其综合能力素质仍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
(三)服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且效率不高。伴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任务明显加重,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少数是健康老人,老人身体功能不断退化,老年慢性疾病经常发生,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无疑给养老服务人员增添了很多工作任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数量有限,由于个人喜好的差异,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对养老服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服务人员无法满足每位老人的生活需求,工作任务繁重,常常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养老服务人员多数情况下需要做些自己分外的工作,无法抽出时间学习相关的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严重影响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工资福利待遇低。虽然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工作队伍快速发展,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我国并没有统一标准的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管理办法,各个省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拟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被《国家职业标准》认定为一项职业的时间并不长,各地拟定相关管理办法仍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地方还需要修改和完善,这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目前,多数养老机构周转资金匮乏,加之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导致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也不断增多,极少部分的养老机构能付出高额薪酬聘用专业护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整体较低。正是这种较低水平的待遇,无法吸引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使得养老机构无法招聘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
三、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对策
养老机构人力资源是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养老服务工作者是开展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就是要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专业的服务人才资源,以保障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安享晚年。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高职业化水平。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为了应对养老机构专业服务人员匮乏的情况,应建立健全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养老服务工作者逐步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心理学、老年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大中专学生从事养老服务事业,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素质。借鉴国外养老机构发展经验,养老服务需要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这需要政府确立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职业资格,并明确养老服务的职业类别及职业等级标准,明确养老服务人员的权利与责任义务,以法律的形式来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构建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强专业化建设。我国养老机构专业服务人员匮乏,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现状。政府部门需构建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指导和监督养老机构根据实际服务需要开展养老工作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通过对新从业者开展岗前培训,引导新从业者培养其尊老、爱老、养老的思想观念,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还要对在岗职工开展规范化、经常化的在岗培训,举办技能培训班、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等,使在岗服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服务理念和技能。各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养老机构服务的培训基地,提高地方养老服务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技能专业化建设,促进养老机构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专业化、系统化。
(三)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管理体制。要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长期发展,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绩效管理体系。规范、指导、监督、评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在实际服务中规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言行举止,规范工作者在养老服务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指导养老机构科学合理地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引导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自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水平;监督养老机构工作的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确立养老服务评价标准和指标,及时对养老机构及服务工作者作出合理的综合评价。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信息手段,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对养老服务工作者进行个人信息注册,记录其知识储备、服务技能、工作表现和社会评价等信息,根据个人专长分配服务对象,根据合理的评价作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还要对机构中的老人建立信息归档,存储老人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四)建立工作人员的权利保障和考核激励机制。针对目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整体较低的情况,为保证养老服务队伍长期稳定和充足,有必要建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权利保障机制。首先要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引导监督养老机构为工作人员依法缴纳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切实保障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根据各养老机构实际情况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与其绩效相结合,激发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工作者的岗位职责、任务量和工作表现确定考核标准,对那些服务态度好、服务本领强、社会评价高的工作者加以物质和荣誉奖励;对于长期不思进取、服务水平差、社会评价低的工作者要予以解聘,促进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
四、总结
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需要把解决养老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由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监督指导养老机构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提升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素质,坚持以老年人利益为本,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制度探索――什么养老模式适合中国
事实上,中国现在的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完善。从90年代中期的国企改革开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才逐渐从企业负担陆续转为国家统筹,至今养老保险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和私营企业中的缴费方式仍有较大差距,退休后的养老保障水平也因单位性质不同或地域差异而水平各异。同时,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小。
让人担忧的是,今年4月,陆续有媒体曝出各地部分黑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对今后养老状况的普遍忧虑。最近,媒体和学界正在对养老院经营现状、监管制度等进行深入讨论,探讨的焦点也迅速从养老院现状的监管转移到更深层次的话题――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更适合中国?
据笔者了解,国外养老服务较发达的国家,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仅为8%左右。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会选择居家养老,或者也可以叫“就地养老”。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40岁以后就不愿意更换自己的居住地,因为已经习惯的居住状况让他们觉得安全和便利。
虽然,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简单划分,但是,实际上在国外,很多养老服务是由家庭所在的社区提供,并且有多种专业的、非专业的服务可供选择。国内也有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社区养老。不论叫什么名字,老年人最希望的还是就地、就近养老,多数老人都是迫不得已才入住养老院。
2002年,笔者曾跟随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的裴晓梅教授到北京20多所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被访的300位老人中,绝大多数在诸如吃饭、穿衣、上厕所等日常生活中具备自理能力。上述活动中需要帮助的不足10%。此外,16%的人洗澡时需要照顾,36.5%的人相信自己健康,40.5%的人认为自己很健康,仅有22.9%的人认为自己不健康。
对于这些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他们入住养老院的原因主要有:家里无法提供医疗服务、家里无人陪伴、家里居住空间不足等。事实上,大多数没有入住养老院的能够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多数会在家里雇保姆看护,唯一不足的是,保姆不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遇到有需要打针、输液或专业医疗护理的时候,只能去医院。
■ 养老问题――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才是关键
据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数据显示,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占到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的一半以上,这些老人的自理能力较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能自理,还经常主动承担家里接送孩子、买菜做饭等家务劳动,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意外摔伤、急性病发作或者感到孤独时)需要特殊护理和照顾。他们更希望在家庭生活中扮演正常人的角色,也喜欢和子女、孙子女等家人住在一起,毕竟家庭生活的亲情也是老年人情感生活的重要支撑。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在解决养老问题的时候,建设养老机构、制定更完善的监管措施固然重要,但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才是目前解决多数人养老问题的关键。显而易见的一个道理是,评价一个医院好不好,医生的专业水平是最重要的。评价一个学校好不好,老师的专业水平最重要。同样道理,评价一个养老机构或者养老服务好不好,服务提供者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在笔者参与的调查中也发现,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往往决定了一个养老院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
上述清华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北京的私营养老院中,护工都是外地农村流动人员,他们平均学历较低,也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由于养老院的盈利能力较差,护理人员工资水平也相应较低,招聘来的人素质自然不高,再加上得不到专业培训,服务质量可想而知。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整个养老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日常护理和医疗保健的综合服务体系。可惜的是,现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属两个不同的机构管理。对于老年人来说,日常护理和医疗需求经常是分不开的,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因此,对于很多选择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来说,除了日常护理之外,对慢性病和老年常见病的治疗等专业服务也是选择的重要原因。
这又回到了问题的核心。笔者认为,建立一套完整的老年护理服务标准,用这个标准可以考核所有从事老年服务业、儿童护理工作、残疾人护理等工作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民政部门应该设立一个分级别的相关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才能上岗工作。这种做法让从业人员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初就知道,哪些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哪些是正确的服务意识和操作方法。获得相关资质的服务人员,可选择的就业空间就大得多,他们不一定要进入养老院等护理机构,也可以挂靠在社区服务中心或者其他中介机构,随时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在家中为其进行专业护理。从另一方面看来,老年服务产业近几年将呈现需求急速上升的趋势,这也给很多人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空间,有一举数得的作用。
■ 服务探索――科技应用应该惠及更多老年人
目前,各地政府和民营机构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养老问题的多种途径。据《法制晚报》报道,2008年,北京市在城八区以及房山、顺义共计10个城区试点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满足条件的老年人可享受每月50元至250元不等的服务券。使用此服务券可折抵现金,向养老服务单位购买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陪同聊天和日托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或折抵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费用。至今政府已经给4万多名老年人发放了价值600多万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券。
关键词: 人文关怀护理;老年患者 ; 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公共问题,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1],截止2009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7% ,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随着当今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重视的问题。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老年病人大多患慢性病,尤其在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患病率高,病史采集困难;多种疾病共存,当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生理和病理因素,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障碍。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护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人文关怀护理的内涵是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和任务。因此,对老年忠者施行人文关怀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1临床资料
观察组选自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其中男151例,女149例,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71.3岁。文化程度:文盲28例,小学及初中161例,高中以上111例,平均住院天数27.5 d。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抽取2007年1月-2010年11月底30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调查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无明显差异。
2 护理
2.1 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 [2]。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Leininger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关怀是护理的中心思想,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恢复、保持健康的一种过程 [3];Wat—son认为: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心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
2.2 对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素质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护士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继续教育,注重护士素质修养提高,通过集中培训、业务讲座、业务查房、外出听课等方式拓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加强护理专科知识,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满足患者合理需求,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2.3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人文关怀的基础:护理人员应将护理关怀行为渗透到每一个护理行为中,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提高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水平,推行心理护理: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若老人的生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还与许多老年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老年人的高血压、胃溃疡等病,均与老年人长期紧张焦虑情绪分不开。热情接待病人,消除病人的陌生心理,向病人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及规章制度,积极给予帮助,使病人尽快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