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用疑激疑,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设疑、解疑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有些与教学有关,有些则似与教学内容无关,若教师采取回避策略,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若有问必答,便容易失控,影响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个别性问题在鼓励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课后处理;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应抓住疑点,用疑激疑,在与学生共同释疑中,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疑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用“公式法”因式分解之后,对课堂练习“因式分解xb-1”,教师可有意让两名解答不一样的同学上台解答:
第一种:x6-1=(x2)3-1=(x2-1)(x4+x2+1)=(x+1)(x-1)(x4+x2+1).
第二种:x6-1=(x3)2-1=(x3+1)(x3-1)=(x+1)(x-1)(x2+x+1)(x2-x+1).
谁是谁非,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此疑点,可作如下处理:在肯定第二种分解正确的基础上,指出第一种分解过程也是正确的,问题在于:x4+x2+1能否再分解因式?为此稍加点拨:因为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过程,由(x2+x+1)(x2-x+1)=x4+x+1已经可以看出x4+x+1还可以再分解因式,并借机向学生提出:“以上实际上已得出一种新的分解方法.这是什么样的分解方法?请课后探讨研究.”课后不少同学都能说出是裂项法或拆项法.
通过以上用疑激疑,不仅顺利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二、将错就错,借题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教师的疏忽大意,偶然讲错了某个概念或抄错了某个例题的关键字词、某个习题的答案,对此切不可惊慌失措,应借错纠错,属概念性问题,则应抓住差错,进一步反问学生:教师的叙述正确与否?有无问题?通过错误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真正掌握概念,提高思维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对某些偶然差错,也可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如在一次习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相交两直线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有几条:
A.1条B.2条C.4条D.无数条
师无意中把答案说成是选项C,话一出,便知错了,想不到,下面不少学生赞同此答案.此时,教者反问学生:“是这一答案吗?”很多学生在下面嘀咕:没有错啊,两条直线所夹的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有两条,两条直线各自本身一条,共4条.这时,又有一同学大声答:“错,应选B,若此两直线互相垂直,则有4条.”哦,原来选对的同学的分析也错了.教师趁机一箭双雕,不但复习巩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争议的情景下加深印象.
三、重而不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课堂信息及时反馈与妥善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通过信息反馈,常会发现教后仍有一些同学,因某个重点(难点)内容没掌握好,而没有达标.
对此,教师切忌不加理会,听之任之,也不应当简单地把内容重复一遍了事.而应推测症结何在,应该变换角度再作x2=-x(x
x(x≥0)阐述,也可以借题发挥,设置新“情景”,达到释疑解疑,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目的.例如,学完二次根式化简后,通过检测反馈发现一部分同学,总是在化简形式时出错.对此,教师若反复重复书上的结论,收效甚微.不妨就此构设一个新“情景”,从反面来突破.
如教师可以让同学会诊以下伪证错误所在.证明:“2=1”以下证明错误在哪里?
证明:(2-1)2=(1-2)2
(2-1)2=(1-2)2
2-1=1-2.
即4=2,2=1.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艺术 创新
教学离不开艺术,所谓课堂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色彩、影像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很多人理解为“枯燥、单调而又乏味”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更应该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做中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以就业为导向,而且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呈逐步向下的趋势,基础差的学生相对要相对多一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来,来达到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数学知识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比较关注的买房贷款问题,首付多少?房屋面积与贷款期限问题?每月要还款多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案例,只有把实践与枯燥的书本理论相结合,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创新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依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情境学习。在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案剧”中教师牵线下的配角演员与观众。而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改变以前旧的教学模式复习提问、讲授新课等,可以通过设置任务然后让学生去尝试,再讲授和师生互评等,这样既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感染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我们在讲圆柱、圆锥这一节时,可以利用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视觉上和空间上去感觉,这样在计算体积和面积时,学生便会对他们的结构更加深刻的记忆和掌握,不至于混淆。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趣味性
相对于语文等人文学科而言,数学要求严密的逻辑推理、高度的抽象思维,而较少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但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汉森在《美国中学生的讲授法》中指出:“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能影响直接认知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可见,教学趣味性有助于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五、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形象性
形象性是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绘画与声音等方式,对于外部和内心世界的各种现象进行描绘,描述,引起接受者感知的特性。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师借助比喻,描绘手法,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学生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初步的印象(表象),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数学概念,进而培养想象力,展开表象重组,形成的知识的框架和思维基础.这样对学生的启迪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用圆规画圆时,可以用绳系物画一圈等。
总之,数学富有趣味,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老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做到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课堂教学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反映了教学水平,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握课堂教学艺术,我从以下几方面略作阐述。
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发挥教材中的激趣功能,利用学生好动、好想、好奇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学习。例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请同学写出一个自己想写的多位数,并计算一下这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然后说出你写的多位数,老师迅速回答是不是5的倍数。这种学生出题,老师做题的诱发性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练,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2.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3.把生活中的情景带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渗透在一起,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学。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全班44个同学分组,自愿结合,每6人一组。结果同学们无论怎样结合,都多出2人,这就和"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同学们自然就知道多出的2人是余数。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便清楚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道理,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有些现实生活情景无法在课堂上再现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弥补这一缺陷,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源。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在应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用数学,我们仍在不断探索。
4.采取激励措施,优化教学环境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5.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首先,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这就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把主人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语言艺术;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65-01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一、营造互动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意识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生动活泼、互动积极的课堂问答氛围较容易当堂感化和熏陶学生的向学情感,促进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鼓励由学生自己先探索,然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对一个问题去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尝试给学生呈现一种贴近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设置一个问题:请你列出你们家每月应缴的电费y元与用电度数x度之间的关系,看看是什么函数关系?类似场景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对生活中可能涉及的数学问题也加深了理解。
二、科学设置题目,培养学生解题兴趣
在题目的设置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几个原则:一是适宜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作为设计问题的起点,能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在短时间内经过思考能较准确且有条理地答出来,不要出偏题、怪题。比如说要用20张硬纸壳做火柴盒,每张纸壳可以做盒皮2个,或者做盒底3个。如果1个盒皮和2个盒底组成一个火柴盒,那么多少纸做盒皮,多少纸做盒底才能正好配套?二是挑战性原则。也就是说题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解答。所以提的题目必须是紧扣主题,以点带面,适时适度地突出重点、难点,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比如问,“一个三角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会回答“三个”,也有的学生发现还有四个角。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到真实的结果,他们会发现自己都只是答对了一半。三是差异性原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相当的问题,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让学习一般的学生基础牢固,同时鼓励尖子生更具创新精神和挑战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学习效果
作为老师,在讲课中要灵活掌握教学技巧,尽量有启发与点拨,适当进行变式,深刻领会课本,尽可能地用精练的语句来启发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概括和灵活掌握定义、法则、性质或公理等。同时,老师还要时刻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当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时,注意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的契合。在互动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是成立学习小组,推进小组合作讨论与学习,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顺利展开合作学习。还必须要确保小组成员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保证使合作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多提供一些发言的机会,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老师,必须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重视教学形式的改变,学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设计题目并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依托学习小组,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点拨、去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获取对于学生而言远远大于做题的效果,教学相长,相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会获得许多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参考文献:
[1] 卢林霞,焦娅琼.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5).
一、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例如;在证明梯形中位线性质时,提问学生如何做辅助线时在学生正确作出辅助线后,(我思考后不能正确作出),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这样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最后指出通过作辅助线把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处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的一种想方法。
二、互动式的艺术
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再仅仅为新课的铺垫服务,它更多的关注于如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教师必须把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控制权,在互动中,要放得开,收得住。
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不必要的分析、讲解,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意见的交锋,促进思维灵感的产生。
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 转贴于
三、评价的艺术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我们主张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加以肯定、表扬、鼓励,回答错误时,不能挖苦言语,你有没有听课,用“你真笨”等带刺,伤害学生的自尊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对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的评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迸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记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的把握这些问题,及时改迸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始终完善、和谐地迸行。
四、课堂反思的艺术
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一、课堂对数学知识传授的优化成为必然:
经过几轮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与掌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内容增加了很多,许多大学数学内容下移,而且各板块结构也发生变化,不再是原来的那种一学到底的做法,而是将各板块内容分割成几个部分,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教材编排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例如立体几何在必修二中编排一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之后,再在必修2-1中才出现后续内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时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基础,已经对立体几何不再那么惧怕,自然水到渠成,但我们明显感到内容加多后,要想学生带那么多知识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否则,无法完成相关内容。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因此对课堂优化的研究成为各校各地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高中数学课堂研究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凭经验办事。
高中数学改革后,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一时不能适应过来,老师还在凭经验授课,依据原来上几届学生的基础凭空想象,导致授课与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脱节,学生进入高中后还沉浸在初中的方法之中,结果也一时不能适应老师,导致教与学脱节,导致最后教学的失误。
三、高中数学的课堂研究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点不断进取,不断深入,不断调整。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老师研究的重点方向是教材内容的变化与教学方式的变化,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研究还不够,以致在课堂的优化研究方面出现偏差。每一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国家政策的调整等都会对学生有影响,近几届我们就有一个感觉,大部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没有前几届强,但学生的综合能力却又在上升,表现力在与欲望在加强。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不彻底,那就会导致学生研究不够,从而影响到数学课堂优化。我们课堂优化也必须与时俱进。
四、如何做好高中数学课堂优化?
1.加强对教材的处理能力的研究:教材处理不好,无法课堂有效驾驭,教材处理要注意系统性,坚持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明确目的,坚持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统一,加强针对性,坚持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突出计划性,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首先要弄懂教材,才能吃透教材,最后做到灵活运用教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真正意义与实际应用相渗透。
2.优化课堂处理能力的研究:研究教材后,如何在课堂深入进去,如何组织好教学,优化课堂很重要,我们必须建立课堂教学与常规,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情景,以取得学生的合作,注重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老师的音调,语言的幽默风趣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党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中劳逸适度,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有时还要认真研究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的发生。
3.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过程中,若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模式,学生也会日久厌烦,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失去了兴趣,那就根本无法探讨什么优化教学了,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以前有过“引探式教学模式”、“目标祈祷式”、“双课双联式”、“引疑五步法”、“六环节教学模式”等现在又出现了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杜郎口实行的“10+35”模式,“三疑三探”等,若单纯那一种教学模式,那将会比较枯燥无味,不防结合交替运用,就会提高课堂效益。
4.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培养:优化课堂,必须师生互动,因此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老师的课堂,老师的教学艺术,老师的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师生情感的升华必然会对课堂的优化起到意向不到的外因作用。
关键词:艺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但是,数学也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对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许多人感到数学枯燥、难学。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由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知识面广,难度深,许多高中生不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从而导致他们进入高中之后,数学学习的效率越来越低,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鉴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实施之后,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艺术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谈谈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数学教学。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中指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在新课改下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生活阅历等都存在着不同,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学生的数学水平也处于不同的阶段。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不应该有所抱怨,对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也不能批评斥责,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数学教学工作。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每位学生制订出合理的学习目标。
1.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精心设问,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投入到问题的探究过程当中。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教师要想发挥好数学学科的作用,做好数学教学工作,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设问。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照顾到每个学生。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解决心中的疑问。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让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他们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一些较复杂、需要探究的问题就要留给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探究找到答案,获得成就感。
2.做好分组教学,实现合作探究
高中各班的人数都不少,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采取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运用分组教学法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小组的划分,每个小组当中都有不同特点的学生,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达到优势互补的同时,促进各自的发展。
3.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整体效果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往往照顾了中间的学生,而忽略了两头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整体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教学,因此,分层教学法得到了教师的青睐。在实施分层教学法时,通常教师会把学生分层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在教学时,教师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订科学的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布置适当的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教学内容等灵活适用。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情境教学法、实践法、类比法、归纳总结法等。下面,以归纳总结法为例进行探究。
归纳总结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有许多规律可循,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要单纯地针对一道试题、一个定理进行讲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拿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部分中的“等差数列”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各数列,通过观察,同学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
①1,2,3,4,5,6,7,8,…
②3,6,9,12,15,18,21,24,…
③-1,-3,-5,-7,-9,-11,-13,-15,…
④2,2,2,2,2,2,2,2,2,…
通过这样的数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它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提问艺术性 提问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一、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1.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2.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3.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
4.适度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几何题“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的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的就是简单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