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级电工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1.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大学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缘故,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造成大学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宗旨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该认证以能满足企业对电子工程设计人员的要求为最终目标,认证体系以教育部电子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为依托,以企业电子设计实际工作内容为主导,并与电子设计竞赛充分结合,使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的人士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准入制度。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是促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开展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工作。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国际认可[2]。中国电子学会的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体系和标准获得美国认证协会的认可,获得电子设计工程师证书的学员可以免试申请美国认证协会的“International Certified Electronics Design Engineer”证书。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综合知识考核范围为:基本电路元器件的知识、常用集成电路的知识、基本电路知识、单片机基本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知识、小型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常用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的基本知识等。综合知识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试题涉及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实际操作考试由设计题、软件编程题、综合操作题等题型组成。实际操作考试分为实操机考及实操动手两部分。实操机考与综合知识考试一样,采用全国统考,计算机答题。实操动手考试是在实操机考的基础上,利用电子设计工程实训实验平成机考要求的设计任务,并在实验平台上焊接、组装、调试通过,实现要求的设计内容。实操考试着重考查的是被认证学员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组装、焊接、编程及调试的综合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稳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的试题命题着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参照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教学评估时的电类学生评测试题的相关内容和国内主要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课程及实验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命题,非常贴近学校的日常教学要求。参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的相关知识、系统组成、电路分析等要求,兼顾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考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有更明确的思路,将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改进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社会需求。
3.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反映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时数严重偏向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因此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毕业生的整体动手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我院于2012年经审批获得考试认证特许,设立EDP考试认证中心,目前有实验箱30台,已组织一次认证考试,2013年春季考试通过率为81%。从考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太理想,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好像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找到错误的原因,因为很多问题是由于在调试过程中错误使用仪器设备或者其他干扰原因造成的,而理论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理想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实际测试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是理论教学所无法预料到的,因此,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很多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置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的比例是否合适、实验设备是否充足、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高低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其专业特点就是宽口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适应面广,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是检验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在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认真做好认证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涵盖电子类学生所学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接口技术等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实训实验箱的技术指标,利用面包板自行设计、焊接、调试电路,并将做好的板子直接替换实训实验箱上相应的模块,等所有模块都设计并制作替换完成,学生就完成了整个电子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实训完成,学生将具备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该实训也可以与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相结合,作为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培训的基础部分。
培训以讲授为辅,实际操作为主。讲授部分主要是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实际操作部分是电路与小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实操培训可以与电子工程实训课程相结合,把电子工程设计中常遇到一些设计问题纳入到实训中。为了使学生对整个电子设计有一个连贯性的认识,利用EDP实验箱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多个单元电路,根据一般工程设计的流程,分几个阶段逐一完成。在每一个模块完成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联调,完成一个小系统的设计过程。对于水平比较高、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配上相应的设备,完成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的设计。每一个学生采用的设计方法及电路可以不一样,只要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就行。教师只负责把握大致方向,其他可以让学生自行发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培训和竞赛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学生反映通过培训和锻炼,思维活跃、敏捷,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电子电路及小系统的设计能力,特别是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从已经组织过的一次认证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培训达到了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考核要求。
4.2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工艺实训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平台的实验实践课程依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类各专业实验室及电工电子工程实践与创新基地。该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电工电子实习、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这里,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如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模拟和数字示波器、失真度测试仪、晶体管毫伏计、焊接设备和简单的单面板制版机等。通过制版机,学生可以把用Protel软件设计的版图制作成板子,经过焊接进行调试,这种方式比用面包板调试效果好很多,尤其是模拟电路的调试效果更显著。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是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可以任选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的实验实训活动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灵活多样,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竞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适应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应用的需要,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脱颖而出的机会。
4.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调整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非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综合实验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将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培养的必要途径,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很好的补充,对学生很有吸引力[3]。以各类竞赛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视竞赛的训练过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各种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5.结语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为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我院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成果起到了检验作用,促使高校教师提高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为社会接纳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应充分借助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这个平台抓好实践教学,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茗.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介绍[J].电子世界,2010.3:47.
关键词:电工教学;兴趣;培养
电工电子技术是中等专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觉地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也是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对于职高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不是很主动,且由于基础知识差,随着知识不断深入,学习专业倍感吃力,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一、消除新生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
电工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个学期,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作必要的自我分析,加强挫折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进行挫折教育
对新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正常的,但只要正确地评估那些暂时性失败,不让一时的失败挫伤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不放弃追求就能获得成功。
刚开始学习电子电工课时,学生由于开始不了解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学习基础课时,感觉枯燥。此时适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各种挫折,教师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们积极努力地思考问题,经过刻苦钻研从而最终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刻苦钻研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勇于探索,解决难题的精神。
2.上好序言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序言作为第一堂课,是用来跟学生展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这一堂课的教学。序言课的成功教学可以使学生建立对电工学的兴趣和能学好电工学的信心。
例如新课伊始,本人没有按部就班地按教科书中的顺序讲,而是首先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时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引发出来,都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本人没有解释原因,而是趁热打铁地问:“你们想知道答案吗?如果你们学好电工专业课以后,这些就都会明朗了。”这样学生有了好奇心,有学习电工知识的欲望,并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对所学电工专业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此外,还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与电工有关的现实生活用品,如电饭煲、电视机、电脑等,用身边实例来鼓励他们。由此,学生对电工的兴趣和自信之门已经被打开。同时,进一步强调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理论教学的基础性,淡化学生对理论课的恐惧。
二、灵活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应遵循的正确原则是:知识不应当由教师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应当由学生自己积极地探索而获得。在教学方式上,敢于走新路子,大胆设想,融入新的教育思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例如,讲电工专业知识可控硅调压电路这一节时,如只讲理论,晦涩难懂,但可以买来面包板和电子元件让学生自己动手焊接组装台灯调光线路,边分析电路原理边动手操作,焊接完成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调节电路的可调电阻,看灯光的亮暗,理解可控硅调压原理,这时教师要引导辅助并给与学生肯定,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一举两得。
2.实验演示法
演示实验能清晰地反映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演示实验经常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除演示实验外,还要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不断增加学生对电工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引进多媒体教学,无疑对课堂教学是一次革命,它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空洞讲解以及复杂电路不能演示的弊端,它使课堂教学言之有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声光电影像的神奇魅力,它集声、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直观、兴趣性强、生动活泼等特点,可使教学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电工专业知识是研究电能应用技术的较抽象难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就比较困难了。而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反应过程无法看到,可信度小,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
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许多章节都可以用此方法,如正弦交流电的电感、电容、电阻三元件串联或并联电路,如纯讲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电压电流的相位关系,而实验现象又看不到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关系,利用多媒体将实验装置画出,并作出电流电压的动画效果,让形象看到图形的变化及相位比较,形象具体,极易吸引学生,引发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建华.《电工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1相关的设计方和监理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工程进展的过程中,设计是施工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建立是施工质量标准执行的检查者,在核电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会由于进度或者投资等外界因素,给设计和监理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保证其整个施工过程的规范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施工企业经验缺乏,没有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核电工程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管理模式、体系及制度等方面不太完善,因此务必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再者,国内对于经验的信息反馈也缺少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因此,要实施各方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加强核电工程的质量管理。
2、核电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探究了要提高核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可以通过以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来提高其管理质量。
2.1建立一种“一级QA、两级QC”的质量管理模式
所谓的“一级QA”主要是指在核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和任何相关施工方都没有任何联系的、相对比较独立的质量保证部,简称QA部。建立这个质量保证部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和建立核电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文件,并定期对施工项目的过程进行审查和验证,监督其能否按照大纲的要求实施进行,也要依据大纲计划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以保证在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都能符合大纲的基本规定。同时,该部门对于制定的大纲具有以下的几个职能:其一,对大纲进行管理;其二,对大纲进行监督;其三,对大纲进行监查;以便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存在的问题及偏差,并能及时的进行解决问题和改正偏差,以保证质保体系能健康、高效的运行。所谓的“两级QC”主要是指公司内部的质检部门和相关施工企业的质检部门,前者的质检部门简称QC2,后者的质检部门简称QC1。QC2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公司对各个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部分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其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艺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采用这种质量体系能够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合格率,并要保证对施工过程的重要工艺都能进行必须的监督。QC1是施工企业内部设置的、隶属施工企业管理的质量检查部门,主要的职责对施工队的施工质量进行、复合型或者物项接受等工作进行检查,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从而降低出现质量问题的比例,并能避免信息传递缓慢的情况。在核电工程施工时,实行此种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查和施工验收的质量监查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使得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2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我国核安全局在对于核电厂的施工质量方面,了相应的规定和相关导则,其中要求对于施工方面的土建和安装要各自建立起独立的大纲和程序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能为工程施工过程提供基本的工作要求和依据,要保证所有和质量有关的工作都能够有可依据的书面文件来进行。以我国的岭澳核电站核岛的工程施工为例,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共包括两大部分:土建施工和安装施工的质量与程序管理文件。其中土建方面的程序文件共有416份,包括:土建施工质量保证大纲1份、施工过程的大纲程序28份、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62份、工作现场的土建程序、安装程序、试验程序、油漆邓程序总共325份;安装质量管理方面的程序文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施工质量手册1份,体系程序23份,各种施工程序1123份,不同施工种类的质量跟踪文件319份,不同种类的指示程序260份,各个部门的管理程序和内外接口程序分别为110份及20份,各种工程程序一共69份。
2.3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质量意识培训
在施工之前,要对所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所有人员对相关质量保证的基本知识、大纲、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和考试,只有考试合格以后才能上岗。对于施工部门的各个小组长,在开始施工之前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本专业的施工质量的标准和检查等知识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质量的责任。对于核电项目施工的程序编制与审核人员,也要进行专业的专题培训和考核,提高程序文件的质量。对于参加项目施工过程的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要进行专业安装、施工标准与流程等理论和实际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在考核通过后才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3、结束语
关键字:人才培养方案;机场电工;课程体系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bout Airport Electrician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Ding Yixin Wang Ruiping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bout airport electrician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s,take CAAC for example,included analyzing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 and task、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goals、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urse system.
Keys: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irport Electrician Course System
针对我国机场建设的飞速发展现状,保障机场正常运行工作正面临各种挑战,助航灯光系统作为航空器进近目视系统是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飞机在进近和着陆过程的安全与助航灯光系统密切相关。助航灯光系统的保障运行工作由机场电工中的助航灯光电工来完成。针对助航灯光电工岗位,制定了基于职业标准的机场电工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专业岗位任务调查与分析
1.机场电工岗位职责
机场电工在机场跑道助航灯光设备运行维护过程中的主要职责:
(1)制定助航灯光设备维护计划(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年维护和不定期维护);
(2)助航灯光系统设备维护和检修,包括:监控系统操作、灯具维护、灯具角度校准、标记牌维护、低压配电设备操作、恒流调光器操作、发电机组操作、精密进近航道指示器检修、顺序闪光灯检修、电缆及隔离变压器检修、灯光回路故障检修、不间断电源操作和检查等。
2.岗位需求分析
据中国民航调查显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新建、扩建机场147座,相应的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的维护岗位的需求量预计为4千个。同时每年又有一定数量的人员流失,都需要大量补充从事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保障工作岗位的人员。
对机场电工岗位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发现缺乏足够的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是最大的问题。有必要针对我国的机场开设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专业,该专业将定位在为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一线岗位培养中、低层的技能型技术人才,满足现代化机场运行保障的需求。该专业将培养具有机场跑道助航灯光系统维护管理、机场配电设备维护管理、常用电气设备检修等专业技术知识,并具有相当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服务于机场生产一线的高技能技术人才。
3.行业标准
机场跑道助航灯光设备运行维护过程中,机场电工需要了解的行业标准:
(1)企业规章制度
(2)《民用机场助航灯光系统运行维护规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
(4)《民用机场飞行^技术标准》(MH5001-2013)
4.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
机场电工需要具备的知识包含:电工电路知识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PLC技术,单片机,发电机组的相关知识,监控系统的相关知识,低压配电设备的相关知识,恒流调光器的相关知识,助航灯具和标记牌的相关知识,精密进近航道指示器的相关知识,顺序闪光灯的相关知识,电缆及隔离变压器的相关知识,灯光回路的相关知识。
能力与职业素质包含: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常用软件,会使用相关仪表与工具进行测试,理解设备维护手册内容,能执行维护手册的例行维护项目,能熟练地操作和使用系统维护软件,能进行故障定位,能较熟练地阅读英文技术文档,分析问题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较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良好的组织纪律安排性,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
2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机场电工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仅限男生),学制三年,主要面向机场目视助航灯光系统服务行业,主要职责是保证助航灯光系统设施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和日常的检查维护任务,能够从事机场助航灯光电工的工作。
3 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方案开发思路
对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在行动领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方案。
2.职业标准
机场助航灯光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3.课程体系构建
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机场电工技术服务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跑道助航灯光系统设备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解构学科体系,建立“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技术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形成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此外,课程体系中还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增设创新活动课、社会调查实践等,增加岗位拓展选修课,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课余时间,同时还将其融入其它课程的教学进行培养。
课程体系包含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实训课程,见表1。
4 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1.校内实训基地及设备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丰富,电子类大小实验室有8个,见表2。
2.校外实习基地
在校外,有专门的机场模拟跑道供实践教学用,见表3。
3.实践教学组织安排
第一至三学期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包含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为职业岗位能力适应性训练。
课堂教学1177 课时,实践教学1372 课时,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百分比53.8 %。
5 考证要求与学分要求
必考证书: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选考证书:机场助航灯光电工(初级)、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六级)、人社部的电工考证(中级)。
最低毕业学分111.5学分,凡参加全国、广东省各种课程竞赛并获奖的,根据获奖等级的不同,可获取创新教育学分。考证通过可获得额外的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创新教育学分都可计入总学分。
6 结论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场电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间不长,于2015年9月正式面向全国招生,2015年计划招生人数为50人,实际招收52人,经过开学初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清晰了解专业定位、就业方向等,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016年计划招生96人,广东计划34人。专业建设受到机场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增加助航灯光行业标准的课程开设等。因专业定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O置合理,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学生和企业对此专业充满信心。
机场电工技术专业处于发展初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在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需要联系机场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的建设内容,促进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场助航灯光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S].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1
[2]机场建设.浅谈我国绿色机场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J].孙施曼.2015年第4期
[3]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浅谈助航灯光的维护工作[J].韩雷.2010年第34期
[4]机场建设.由广州白云机场助航灯光的运行维护看新机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李凯.2001年第1期
[5]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杨阳.2015.12第27卷第4期
[6]黑龙江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王宪彬.2016第3期
在劳动力资源方面,中国农村仍有众多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短缺,中国每年向俄输出众多的劳动力。近年来,随着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逐步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对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要求逐年提高,没有一定技能的一般劳动力已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有技术且高素质的劳动力。据调查,目前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15%左右,文盲半文盲占14.01%左右,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4.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农民的这种科技文化素质,显然是难以适应俄罗斯市场需要的,提高赴俄劳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成为向俄输出劳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俄罗斯对高素质、高技术劳动者的需求,更好地开发俄罗斯农业市场,加快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境外转移,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出国劳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骨干。吉林省俄罗斯农业合作联络办公室(以下简称俄办)把对劳务人员的境内、境外培训和管理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培训。为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劳务人员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俄办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
1. 丰富培训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俄办不是墨守成规、泛泛地开展培训,而是根据农民素质和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培训效果。
1.1公共常识 包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维权意识等,由专人讲解俄罗斯当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及劳务人员的基本权益保护法,提高劳务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之掌握境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并通过爱国主义、外事纪律教育,培养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团结协作、以诚待人的意识。
1.2边检防疫知识 请卫生检疫部门的人员为他们讲解有关卫生保健、传染病防治,特别是艾滋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1.3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培训 包括农产品加工、作物制种、设施农业生产、养殖小区建设、如何施用化肥及农药、牲畜品种改良、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养殖技术、蔬菜大棚、冷藏保鲜、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等现代化农业知识,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1.4建筑方面知识和技能 包括房屋建筑基本知识、混凝土材料基本知识、混凝土的配料、搅拌与运输及冬雨期施工等,制砖的生产工艺及流程,建筑预算、土建结构、木工、瓦工、砌筑、抹灰、钢筋工、水暖工、电工技术,建材生产、木材加工等方面的技能。
1.5俄语常识 包括日常俄语会话及简单的专业技术用语等,以便于劳务人员同俄方沟通与交流。
2.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教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
2.1集中面授聘请农艺师、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现场授课,农民工根据所在的不同县市一部分来长春学习;偏远地区由俄办派专业培训教师到当地进行培训。
2.2独立自学发放技术辅导资料,由赴俄劳务人员在家自学,俄办定期对自学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推进理论运用。
2.3专题讨论 选择重点内容、关键环节,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与实践的经验交流活动,深化教学效果。
2.4实际操作 在国外的田间、养殖场、建筑工地等劳动现场聘请俄专家、生产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其掌握国外的生产技能。
2.5参观考察 观摩成功范例,感受科技生产成果,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农业队长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农科院、农大实地去考察,学习农业专家教授的种植栽培技术;组织农民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蔬菜温室大棚种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探讨建立经常性合作机制。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 社会需求 人才规格
目前很多职中生在企业中不能很快上手,这说明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时,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机电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业都在不断寻求先进的机器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且要求产品更可靠、更合理、更安全。故提高设备的自动化、专业化功能对各类技术人员来说,已成为新课题和新要求。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机械的柔性化和智能化,是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机电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近几年,我国机电应用技术发展很快,掌握机电应用技术的各级各类人才需求量很大。
二、机电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与电子电气已变得密不可分,尤其是电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各领域的渗透,机械设计、制造有了全新的理念,懂得电的如果不懂机械或者说懂得机械的不懂电将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施、各种自动化生产线都需要既懂得电又懂得机械的专业人才去使用和维护。21世纪是电子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电脑密不可分,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根据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用工市场中的信息可知,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十分吃香,其工资待遇甚至超过了大专生、本科生,特别是对懂得PLC、变频技术、数控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应该属于一个较发达的地区,有众多先进的制造设备的企业,每一个单位都需要有机电应用技术维护和修理的专业人员。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大量的为先进的机电设备的投入已经成为事实,而具有机械制造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微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操作、调试、维修、管理及新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等技术工作的技术型人才正是这些企业所急需的。
1.各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根据调查,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了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再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此外,还包括了实习经验、吃苦耐劳精神及学生干部经历等等。
2.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
中职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的青睐,毕业生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其适应的工作岗位比较广,包括维修电工、机电产品维修、机电产品加工装配及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产品质量检查等。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构成
1.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将目标具体化为毕业生人才质量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包含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层次、类型,也包含着特定专业的自身特性。根据中职机电专业自身的特性和市场的要求,其人才培养规格应作如下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构建人才培养规格时,中职学校就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为前提。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初级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
人才培养规格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使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能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下面,笔者在对了解了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分析构成中职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几个要素:
(1)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性知识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是中职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知识;而专业知识又包括了学习本专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一般性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对于中职类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不仅能满足目前担当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专业知识是毕业生胜任该岗位所必需的。因此,在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是主体,而基础知识及相关性知识为辅助。
(2)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是人才规格的关键,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含了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部分内容。其中,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中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是指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专业能力不仅包括了学生所学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包括了在不同岗位、不同需求时对专业能力的分析上。其次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关键能力的培养中,再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一个学生都无法在在校短短的几年时间中把所有以后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掌握好,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再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所在。因此,在能力的结构中,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都十分的重要,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额外的注意。
(3)素质要素
素质要素处于人才规格的核心位置。素质是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到人的内部而形成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外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内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在这几种素质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前提,思想品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关键。这几种素质共同构成了一名合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中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反映了中职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本质与特征。
参考文献
[1]凌荣安.中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差与纠正[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中职机电;实训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TH-39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训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机电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技能训练,强化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管理措施。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际工作经验,谈几点意见,与诸位同仁商榷。
一、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
1、制定实训教学计划
实训计划应根据实训大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合理安排制定。目前,机电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机电设备制造与维修;第二、机床数控技术应用;第三、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训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实训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训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训,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强化学生的电焊操作技术和先进的焊接方法,使学生达到中级焊工操作水平。
我校机电专业主要是加强电机拖动和电工技术的实训教学,在制定实训计划时,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年级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训,补充一些操作技能的基本知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在第二学年结合专业课教学,每周按课程计划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尽快达到初级技能水平;在第五、第六学期开始,按企业要求派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采用半工半读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并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2、实训补充教材或实训指导书
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包括入门实训、提高实训、强化实训。目前,机电类实训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训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专业特色的实训补充教材或实训指导书。教材中要体现实训过程的连贯性、实训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训阶段要有明确的实训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3、规范实训教学的管理
训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训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训教学过程中影响实训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实训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训教学管理包括对实训计划的管理、对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工具、仪器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训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训场所交待一下实训课题、师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而是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训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当然,技能训练进程安排的依据是掌握技能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新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旧有的经验。如果二者差距过大,便很难建立稳定的联系,不利于技能迅速地形成。所以,对于复杂的操作,首先应将其分解为简单动作环节,在逐步掌握后,再过渡到完整的技能。
4、实训考核要求
实训考核要求是实训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能够增进学生学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训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训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训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训教学目标的要求。实训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接轨,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专业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目前,部分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实训教师仍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训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
我校一贯十分重视机电专业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随着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从2010年起,为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有计划派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学习,目前有两位专业教师国培学习。我们将努力建设一支既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又了解科学发展前沿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实训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设施、设备是实训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1、建好校内实训基地
按照我省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专业有了校内实训基地,就可以按照实训大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训计划,根据学生的学训实际合理设计实训课题,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建立校外实训实训基地
关键词: 电子与信息技术企业 人才结构现状 专业发展趋势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
(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
(2)调研目前企业各个岗位与学生专业的匹配情况。
(3)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年龄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
(4)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界定情况。
2.调研方法
(1)老师到企业亲自与资源管理的同志接触,以座谈、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
(2)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活动范围较广,既有我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二位的江苏著名企业,又有距离我们最近的西北的重要城市西安、宝鸡。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从企业获得的实际数据
下图以西安某电子企业为例,企业实际员工1984人,有6个机关部门,3个制造部。管理岗位有35个,技术岗位有9个,工人岗位有34个。其中管理人员151人,工人1833人。学历层次分为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其中中专及以下员工821人。40岁以上员工136人,30到40岁之间118人,30岁以下1730人,样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历层次、年龄层次分布图
对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职及以下员工821人,占到总工人人数的44.7%,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1.3%,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
根据对1984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根据人员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12.8%,中级占11%,初级占23.8%,无技术资格占52.4%。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及以下占40%、中级占43%、高级占11%、技师占5%、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基本呈金字塔形。专业技能等级对比图例见图2。
图2 专业技能等级对比图例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
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如检测技术、质量控制、营销和售后服务、从事简单音像工程的设计组建、施工,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太阳能光伏、微电子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比如今年夏季用工缺口达到总需求的30%以上。
三、调研总结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显示,我省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1∶19∶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0%以上。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就生产这一企业基础而言,现场加工、检测、在线管理、在线维护等人员的质量决定了生产的质量。在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企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
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致使学生的就业率高但对口率低。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也造成学生对学校对企业的误解,觉得在学校没有学到实用的技能,在企业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造成岗位流动性大,企业因而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
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弊端。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专业反思
1.电子与信息专业分析。
我们把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中级技能人才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两极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主要是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研究和高层次的生产管理工作;二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级技能人才,主要从事装配、调试、维修,以及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该专业培养目标可以满足15个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在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该专业主要突出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
2.业务规格12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根据企业调研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业务提出12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掌握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具有一般工程计算的基本能力;
(2)了解电子设备的整机工作原理,电路结构和技术特点,具有阅读电子设备整机电路图的能力;
(3)掌握单片机硬件电路及编程技术;
(4)掌握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工艺,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
(5)具有计算机的操作、软硬件安装技术;
(6)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
(7)掌握无线电装接工的装接、焊接技术,具有按工艺文件完成复杂产品的全部装接、焊接能力;
(8)具有制作印制板电路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板图的能力;
(9)具有熟练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和按调试文件调试设备、排除故障的能力;
(10)初步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
(11)具有电子整机维修技术,以及电子工程的现场安装、调试技术;
(12)获取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
3.电子与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1)专业课程设置规划。
主干课程规划:电路与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电子产品(收音机)组装实训、EDA技术与项目训练、PROTEL应用实训、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测量与仪器、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电子产品营销、实用电源技术、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电子产品检验与质量、数字视听技术与项目训练、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技术、电子产品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选修课程还可以有: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实训、单片机技术与项目训练、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多媒体技术,等等。
(2)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以下特点:①集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造、维修技术为一体;②面向IT产业的主要技能与技术的培训;③具有先进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3)产学结合,规划新课程标准。
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要按照“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进行开发,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特征。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学生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教师培养规划。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
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
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辜东莲,陈彩凤,赵志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