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基础护理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4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090-02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原因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1]。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脑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疗意义重大。代丹丹[2]研究认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新生儿黄疸的疗效,缩短临床康复时间,有效防治治疗后遗症。笔者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实施循证护理,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23例,女27例,入科后均进行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肝功能等检查,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日龄3~25 d,平均(6.37±2.62)d;体质量2.4~4.3 kg,平均(3.65±1.48)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75±1.63)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10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8例,足月儿14例,过期儿3例。研究组男12例,女13例;日龄2~26 d,平均(6.42±2.74)d;体质量2.3~4.4 kg,平均(3.68±1.56)kg;出生时Apgar评分7~10分,平均(8.83±1.54)分;生产方式:自然分娩16例,剖宫产9例;出生时年龄:早产儿10例,足月儿13例,过期儿2例。两组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两组患儿性别、日龄、体质量、出生时Apgar评分、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即给予基础护理、病情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和措施如下。
1.2.1 循证准备 笔者认真学习循证护理的起源、概念、本质、实施步骤、实证分析与应用等,充分掌握循证护理的内涵,并积极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相关知识,经充分准备后实施本研究。
1.2.2 循证问题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和预后等,结合儿科实际护理经验,充分考虑新生儿具体病情和特点,确立如下循证问题:(1)新生儿黄疸;(2)蓝光治疗;(3)疗效;(4)护理服务质量。
1.2.3 循证支持和评价 将上述循证问题输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近3年的文献资料(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仔细评阅文献资料,分析、论证文献实证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结合科室护理经验,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2.4 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和患儿的病情特点、心理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蓝光治疗护理:调整好暖箱蓝光照射距离,一般保持灯管距离新生儿50~75 cm,照射过程用黑布眼罩遮住患儿双眼,采取妥善固定措施,防治患儿无意中拉扯掉,可用棉布将患儿手脚包住,避免抓、拉、扯等动作伤害。加强照射期间体温监测,一般保持体温29 ℃~32 ℃,保持房间湿度50%~60%,照射面积尽可能最大,每2 h全身性翻身一次,定时喂水,避免光照射脱水。(2)加强新生儿补水护理:充足的小便是排泄胆红素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儿每天小便次数,若每天6次,除非严重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需停止母乳喂养。若患儿躯干和四肢黄疸时,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严格按照奶粉配方要求饮食,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影响机体营养状态。(4)抚触护理:饮食1h作用开始抚触护理,时间15~20 min,依照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和臀部顺序抚触,特别是背部和腹部,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内容排泄,减少胆红素吸收。抚触用力均匀、适度,动作舒缓、轻柔,抚触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异常哭闹、不安、肌紧张等,应停止抚触护理,立即汇报医生处理。(5)出院指导:交代患儿多休息,适度运动,避免劳累。加强家长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出院治疗依从性。保持合理饮食,定期到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经皮检测胆红素指数、黄疸消退时间,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家属满意度变化。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 d,患儿黄疸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有效:治疗5 d,黄疸临床症状显著减退,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降低,但未将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5 d,黄疸临床症状未见缓解,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不明显[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按照科室调查表格标准,出院时分别有科室护士长和患儿家属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2 μmol/L,早产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6.5 μmol/L即可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常见类型有感染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肝炎等,胎儿出生后肺循环运行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而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血液内胆红素浓度过高,产生黄疸。病情严重时可引发核黄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早期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弱、嗜睡、呕吐等,晚期可导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4]。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疸意义重大,其中早期护理干预能促进胆红素排出,有效缓解黄疸的临床症状[5]。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22-01
作为新生儿众多疾病中的一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除了引发患儿死亡及脑瘫外,还会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对其今后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积极的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病残率的同时,为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及智力发育提供保障。笔者在进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通过对80例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现对其做如下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对80例围生期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在这80例新生儿中,均符合以下几点标准:首先,受母体产科病史的影响,导致胎儿宫内出现相应的窘迫现象;其次,除了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外,通过检测发现,婴儿的脐动脉血PH值小于7.0,BE小于-11.5;另外,在有出生窒息史的新生儿中一部分还出现电解质絮乱、颅内出血及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及感染;最后,在考虑到部分新生儿可能患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其脑部造成损伤者[1]。在新生儿家属自愿的前提下,将80例新生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进行治疗中,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的40例新生儿在出生6个小时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干预;而治疗组的40例新生儿则在出生2个小时后,采取早期干预,其干预内容主要为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在正常范围,确保SO2处于90%-95%之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糖在正常高值及病室内环境安静等多个方面。同时积极的配合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症状进行观察、记录,针对危重患儿,应在第一时间内书写护理记录单。
1.3疗效评价:在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两组患儿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患儿的意识状态、机体反射能力以及脑干症状等。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应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变化,适当的调整监护时间,并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中的相关规定,在新生儿出生14天后,进行必要的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2]。每一项评分有0分、1分和2分,满分为40分,以35分为分界线。在此基础上选用对咯咯声、对红球、对说话人脸的反应、头竖立及支持5项进行加分共10分。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应结合NBNA的测定结果进行。若总分在35以上,则表明发育正常,若在35分以下,则表明异常。这些,都为医务人员的临床分析提供了准确的诊断资料。
2结果
治疗组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及行为神经测定中,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
严重程度及NBNA(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比较 P
作为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及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出现,给新生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针对众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引起这一病症的过程中,多数学者将其归纳为血气指标诊断围生期窒息引起的。新生患儿由于窒息而引起脑部缺氧、缺血,导致其脑部无氧酵解大量增加、乳酸大量积累,在致使PH值及BE值下降的同时,还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治疗这一症状的过程中,早期干预在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
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中(NBNA),其重点在于研究新生儿的心理发育状况,其内容共有5个方面: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和一般评估共20项。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能够证明,NBNA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新生儿的脑功能状况,预测预后敏感性及特异性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超过80%。所以在早期干预中,医务人员仍需要结合NBNA的检测结果,选择与之相符的早期干预措施,在满足新生儿生长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干预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牛鹏姣,王育红.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9,(35).
关键词: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胃软瘫
Abstract: Objective Nursing care of neonatal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2015 year in June admitted to neonat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23 cases,through active rescue and treat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ursing procedure,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nursing.Results Through active rescue and medical treatment, an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nursing all the staff,all of the 23 patients were cured.Conclusion Through providing children with active nursing,clinical nursing such as emergency nursing,disease observation,nursing and nursing administration,onlookers,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and effect,reduce the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Newborn;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Stomach flaccid paralysis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危重症的合并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可发生一系列的交感神经兴奋,神经内分秘代偿反应,血管痉挛、缺血、缺氧,致胃黏膜溃疡,糜烂;出血[1]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多由于严重窒息,重度羊水污染,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休克等原因引起,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易并发脏器功能损害,若不及时治疗可死亡,病死率高达8%~13.7%,本院自2014年5月~2015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23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4年5月~2015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23例,其中男11例,年龄3~7 d,女12例,年龄1~10 d。其中新生儿肺炎5例,严重窒息8例,胎粪吸入综合症5例,休克2例,颅内出血3例,全部患儿均有呕吐、呕血、黑便,胃管内抽出鲜红色或咖啡色的液体,大便隐血实验阳性及柏油样便,排除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及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药物影响及全身出血性疾病,均确诊为新生儿消化道出血[2]。
1.2方法
1.2.1急救的护理 由于危重新生儿胃内压较低,加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综合因素使患儿产生一种“胃软瘫”现象,胃排空发生障碍,且上消化道出血时胃内容物增加,反射性引起恶心、呕吐,误入气道可引起气道阻塞,因此如果发生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应立即使患儿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稍抬,注意保暖,尽可能少搬到患儿,但不加温,医护人员戴手套,用手挤出鼻内的分泌物,可用吸痰管吸出血液。也可使用电动吸痰器吸出口腔,鼻腔内的血渍,保持呼吸通畅,及时清理鼻异物,防止呕吐物阻塞气管引起窒息,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缺氧及呼吸魁蚶,采用低压低流量(0.5 ml/min)鼻导管吸氧,遵医嘱准确及时留置各种化验标本,迅速建立静脉通畅,医嘱给以药物治疗,防止发生出血性休克,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建立危重症患者护理记录单,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面色、神志、指端温度变化,大便的颜色,呕吐物的颜色、量、性质、及时通知医生.
1.2.2基础护理 新生儿抵抗力低,皮肤脆弱,极易受到外界病菌侵袭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应做好最基础的护理,禁食水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月2~3次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防止发生血液及呕吐物滞留,利于细菌生长发生口腔溃疡,新生儿体温调节不完善,因此应给与适宜的环境温度,预防低体温,加强保暖,将新生儿放置干温箱内,维持一定的恒温,使患儿体温始终保持在37℃左右,箱内湿度维持在55%~66%,由于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中混有血液,对臀部刺激性很大,如护理不当,易引起臀部红肿、溃疡,加重病情,必须勤观察,勤换尿布,用清水清洗臀部,擦干。动作一定轻柔,避免损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佩戴口罩,接触患儿前后,医护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用六步洗手法洗手[3]婴儿应用的被服、衣物,尿布应用高压蒸汽消毒,每4 h更换一次。
1.2.3病情观察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危重,血容量相对不足,新生儿体重小[4],消化道出血时常发生脉搏加快的情况,血压下降,因此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每15min观察详细记录患儿的心率、呼吸、体温、面色、肢端的温湿度等,记录24 h出入量,对血压过低,心率突然加快,体温不升者应给予高度警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因为低血压,低体温,或苍白伴有心率加快,气急常常是消化道出血的早期信号,并详细倾听患儿的啼哭声,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量、时间、次数、床旁备好抢救物品及器械,准确及时遵医嘱做好各种治疗方案及护理。
1.2.4胃管的o理 慎重选择胃管,新生儿留置胃管应选用专用硅胶鼻饲管,选用软硬适度的5Fr或8Fr新生儿鼻饲,在注入药物前先用注射器抽吸胃内的积血和胃内药物,每次灌入量不能超过20 ml,避免灌入量过多引起胃内压升高,加重出血或液体从口鼻溢出引起窒息,详细记录胃内容物的颜色、量、性状。如胃内物为咖啡色、量小,说明出血停,如胃内物为鲜红色,说明仍有出血,应密切观察,发现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抽吸胃内容物时动作应缓慢,轻柔,避免损伤胃黏膜加重出血,妥善固定胃管,防止扭曲,滑脱,变形,固定胃管的胶布应使用康惠尔透明胶贴以预防鼻部出现压疮,密切观察胃管的使用的负压值,避免负压过大,负压过大损伤胃黏膜,过小达不到抽吸胃液的目的。
1.2.5给药的护理 严格遵医嘱给予各种止血药物及给药途径,药物的计量需使用较小的注射器精确测量,避免用药量过大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而加重病情,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时最好使用微量注射泵,保持液体通畅,防止液体外渗,注意防止液体过多,过快发生急性肺水肿和急性左心衰竭[5]。如胃内注入药物时应将新生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缓慢轻柔的左右翻身2~4次,将药液与出血部位充分接触,同时应将新生儿的上半身轻轻抬高40°~50°,用药期间每4~6 h抽吸胃管1次。
2 结果
在23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患者有18例,表示一般满意的患者有3例,表示不满意的患者有2例,通过医生的积极抢救和治疗,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所有23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血容量与体重的比值为10%,新生儿失血量为20~30 ml就相当于成人失血450~550 ml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当发生出血时,新生儿易出现休克甚至并发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必须及时,准确的遵医嘱做好各种治疗及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家属的信心,使患儿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及参与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给患儿提供积极地护理服务,如急救护理、病情观察、临床护理、围观护理和给药护理,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和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预后。
参考文献:
[1]赵全恩,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现代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09,4(7):70-72.
[2]胡海云.局部应用凝血酶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40例[J].临床医学,2013,3(30):93-94.
[3]徐伟.立止血联合云南白药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临床护理,2011,9(8):253-254.
[4]马新荣,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例治疗及护理[J].护理与临床,2011,15(10):919-920.
[5]李芳.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2例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57-57.
[6]王雪花.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 2009.
关键词: 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07-0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给对病人带来危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与护理缺陷。自2007年年底医院成立以来,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在住院期间一旦发生患儿死亡,将会给婴儿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与损失。由于新生儿病房为无家属陪护病房,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风险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对我院2007年-2008年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有效的服务。
1新生儿病房的相关风险因素
1.1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再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地增加了护理风险。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
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喂养和基础护理工作。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条件。
1.2.2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无慎独精神、过于自信、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过度疲劳、情绪的影响等,均可增加护理风险。
1.3管理因素:包括制度的不健全、护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安排人力不合理 、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等。
1.4环境因素:
病房结构和设置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等。
2对策
2.1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2.2更新制度,调整职责内容:
首先管理中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整各班职责内容等;其次,管理者要树立危机意识,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并且看到自己管理上的缺陷,寻找改变现状的办法。
2.3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4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不应只有"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还必须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以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加强对护士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
2.5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管理者要关爱护士,不应把排班当作行使权力的手段,而应把它作为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表,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以免失去安排的合理性以致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另外,护士长应掌握科室每位护士的人格特征,有目的加以指导和监督检查。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制订语言、行为服务规范,实行首问负责制,普及护理服务用语,进行护士礼仪培训,使之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病房环境及病人卫生管理,争取病区婴儿清洁,病室环境美化,减少噪声及其他污染。
2.6杜绝惯性思维以及"想当然"的做法:
在临床工作中,年资较长的护士往往因出现惯性思维对特殊情况的估计不足而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护士应提高对疾病的评估能力,以及对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及时纠正日常工作中的偏差 ,强调以预防为主。
2.7建立重、危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重、危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2.8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设立相对独立的新生儿病室,分设普通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次或2次(门把手、床头柜、桌凳等);地面每天湿式清扫3次,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空气循环风消毒机每隔2 h自动消毒1 h,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做好登记;新生儿均使用纸尿裤、衣服、被子、被单等,使用前必须高压灭菌,并设专用柜存放;新生儿喂奶及沐浴用品必须一婴一用,并经过高压蒸汽消毒;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2 h更换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2.9加强安全管理: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交接班和做治疗时严格核对腕带(EDA扫描),做到万无一失;严格探视制度,我科规定每周三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充分利用门禁系统,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严禁外人入内,防止新生儿丢失。
2.10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主要是做好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抓好住院前、住院中、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2.11做好新生儿护理文件书写:
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举证倒置法律原则的出现,使医疗护理文件的记录成为医疗官司的证据记录。在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中,新生儿的护理记录单成为新生儿护理文件的重中之重,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严密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培养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及书写能力,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
3小结
新生儿科是临床的高风险科室,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抗风险的技能,使护士明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护理操作,并加强自律,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总之,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来自于诸多方面,护士长除抓好质量管理外,还要注重细节管理,搜集并总结日常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效地减少新生儿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新生儿的免疫力是人一生中最弱的阶段,也是最脆弱的群体,新生儿在刚刚出生的那段的时间里是最危险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护理质量对新生儿而言非常重要。鸟巢式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其护理特点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鸟巢式护理方法的探讨分析发现,鸟巢式护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共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内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新生儿通过临床诊断发现,均没有明显的先天性疾病、产伤以及并发症等,且新生儿的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新生儿有53例,女性新生儿有47例,平均胎龄为38.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22kg,有39例新生儿为剖宫产,61例顺产。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新生儿的性病、胎龄、体重等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采用了常规护理,新生儿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在院期间内的常规保暖,其中要调节好保暖箱的光线避免灯光直射婴儿的眼睛,分类处理好新生儿的各类用品,比如新生儿的尿布、毛巾以及被子衣服等,要做好定期消毒。每天在为新生儿洗澡的过程中需要为涂擦爽身粉。新生儿的脐窝以及脐带的残端必须要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确保周围皮肤没有血肿以及潮湿等状况。新生儿的眼睛在洗完澡之后需要用棉球沾湿生理盐水擦拭,在为新生儿喂完奶之后,需要做好相应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1]。当新生儿出生时间达到6个小时之后,尽量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奶之后,轻拍婴儿的背部,防止溢奶与吐奶。新生儿洗澡的过程中,将新生儿的浴巾按照传统的折叠方式折叠两次,先让新生儿平躺在浴巾上,再将浴巾两边往下卷到新生儿两侧。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采用了鸟巢式护理,鸟巢式护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护理内容。首先在洗澡的过程中,将浴巾的按照滚筒式卷成一个椭圆型“鸟巢”,并用胶布进行固定,浴巾的必须包含新生儿的长度,浴巾的宽度要包含新生儿的肩宽,让新生儿的肩部能够枕在接口处,让新生儿蜷卧在浴巾折成的鸟“鸟巢”里。其次,在将新生儿放入暖箱中时,需要先将暖箱预热5分钟,让温度达到33°C―34°C。新生儿进入暖箱中后,需要调整好“鸟巢”的周围领,让新生儿的四肢、头颈部位与棉垫进行轻微的接触,同时要根据新生儿的体型调节好棉垫的皱褶,要让新生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2]。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波动、血氧饱和度、平均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别之间采用t进行检验,同时确定当统计学差异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患者在采用相应的护理模式后,两组新生儿的相关指标都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的相关指标观察发现,观察组新生儿的体温波动幅度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也要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睡眠时间要长于对照组,出暖箱时间要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同样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关键词: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
母乳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有助于提升婴儿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其消化功能,是婴儿理想食物,也可减少过敏等症状发生;对产妇来说,母乳喂养可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产后出血的预防,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但多种因素可导致母乳喂养失败,需加强干预[1]。本研究就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病例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75例分娩后产妇,按照随机抽样法将产妇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所有产妇无母乳喂养禁忌,均实施母婴同室。
其中对照纳入37例,年龄25~37岁,年龄平均值(28.73±2.28)岁。体重42~84 kg,体重平均值(63.58±4.32)kg。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分别有30例和7例,
强化干预组纳入38例,年龄25~38岁,年龄平均值(28.21±2.09)岁。体重42~84 kg,体重平均值(63.54±4.12)kg。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分别有30例和8例。
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和体重、分娩方式经χ2检验、t检验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干预组行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强化干预组在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基础上增加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①宣教和心理疏导:说明母乳喂养的优势,结合产妇文化、心理、分娩方式、职业等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明确母乳喂养的优势,树立母乳喂养信心[2]。②传授技巧:产后1 h内新生儿接触母亲,24 h内频繁吸允,并按需哺乳。指导产妇采取舒适,如侧卧、环抱或交叉、摇篮式等,可根据产妇自身舒适度进行选择。用C字形方法托住,用对婴儿口周围进行刺激,使其建立觅食反射,使婴儿可将和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③营养和休息:指导产妇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水分摄入,充足休息和睡眠,保持心情愉快。④缺陷护理:对内陷者,可用空针筒或牵拉器吸出,并用乳贴喂奶[3]。
1.3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①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②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
满意调查表出院前发放给分娩后产妇填写,调查内容包括对护理人员健康宣教、母乳喂养技巧传授、服务态度等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分,得分≥9分:非常满意;7~8分:比较满意;
1.4数据处理 分娩后产妇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采取的为χ2检验(百分比表示),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采取的为t检验(x±s表示)。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
2 结果
2.1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比较 强化干预组产妇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显著比常规干预组高,比较后差异显著,P
2.2 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比较 强化干预组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显著比常规干预组好,比较后差异显著,P
3 讨论
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较多,如产妇凹陷、扁平或发育不良等均可导致吸允难度增加;母乳喂养知识的缺乏可影响正常喂养;部分产妇担心母乳喂养可导致体形难以恢复[5-6];另外,剖宫产也会明显降低母乳喂养率。针对上述因素,加强对产妇个人的干预,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其明确母乳喂养的优势,建立母乳喂养的自信,辅以必要的母乳喂养技巧的传授,如及早接触和吸允,按需哺乳、有效刺激等,可确保泌乳素分泌,保证泌乳量充足,掌握良好的喂养技巧,促进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保障婴儿健康成长[7-8]。
本研究中,常规干预组行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强化干预组在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基础上增加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结果显示,强化干预组产妇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显著比常规干预组高,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显著比常规干预组好,说明在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基础上增加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及早泌乳,增加泌乳量,可提升产妇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洁,张齐放.不同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2):3651-3652.
[2]周F怡.纯母乳喂养正常足月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的护理方法及效果[J].吉林医学,2014,12(22):5037-5038.
[3]刘燕.新生儿母乳喂养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31-32.
[4]李海兰.母婴床旁护理对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24(3):245-245,246.
[5]李华.影响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4,22(15):64-64.
[6]刘志雯.新生儿母乳喂养常见问题及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15,31(9):1098-1099
1 注意室溫、体温及光线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因此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3]。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36.5℃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4]。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而室内的光线[5]不能太暗或太亮,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儿洗澡时不需要肥皂,洗澡后要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6]。
3 注意脐带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洗澡后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4 新生儿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宝宝出生后2-3天皮肤会发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出生后7-10天会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早产儿的黄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会慢一些。如果黄疸出现的早,黄的厉害,排除病理性黄疸后,用茵栀黄口服液效果不错。
5注意喂养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方法。人工喂养时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要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婴儿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
6 正确看待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乳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出现其它不良症状时,则应去医院检查。
7 注意预防感染
在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对新生儿居住的室内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且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7]。
8 按时预防接种
①卡介苗: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采用皮内注射法,如因特殊原因未及时接种者应于产后三个月内接种,超过三个月未接种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诊未感染结合才可接种卡介苗。②乙肝疫苗:生后第1天、1个月、6个月时应各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次,第一次的乙肝疫苗打的越早,新生儿产生抗体也就越早。
总之,新生儿出生不久,不能马上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体质都比较薄弱,因此,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应对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进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护理意识和护理活动。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红.浅谈新生儿护理的体会[J].华章,2013,2:359
[3] 陈琴.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08
[4] 陈清霞,付伟.新生儿体温测量研究现状[J].健康研究. 2013-04-15
[5] 田继敏,胥素平. 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07-15
关键词:新生儿 院前急救 护理记录 TRIPS
随着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构建,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是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安全地将危重新生儿转运到上一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救治,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应用,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明显改善预后[1,2]。然而,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患儿病情变化,甚至死亡的风险。要实现安全、快速地转运,医护人员必须要全面评估,密切监护,准确实施各项抢救措施,从而保障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记录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病人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的原始文字记载[3]。新生儿转运从接到转运请求至安全到达目的地,经过了出发前准备、接诊病人、安全转运及顺利交接等数个环节,期间患儿病情的变化、各项监护内容及实施的护理操作记录均应详细记录,为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也是转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转运质量,规范转运的各个环节,科学地记录转运前、转运途中及转运后的各项数据,我院新生儿医疗中心自行设计了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记录方法简单,内容全面、客观、真实,能够反映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1 表单设计原则及适用范围
1.1 转运护理记录单遵循的规范
此护理记录单的设计遵循江苏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2版),客观、准确、及时、真实、全面地反应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情况,为患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后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1.2 转运护理记录单遵循的指南文件
根据《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管理指南》的要求[4],结合S.T.A.B.L.E转运模式[5],依据转运前物品设备准备、接诊时评估、转运途中监护及转运后病情交接的基本流程设计此护理记录单。
1.3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
依据新生儿生理稳定情况评估新生儿的病情,应用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6],可以有效预测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
1.4 转运护理记录单记录方法
此护理记录单适用于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的全过程,以表格式呈现,记录方法简捷。
2 表单的组成及内容
2.1 表单排版模式
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采用A4纸正反两面记录,横向排版。
2.2 表单正面
主要内容眉栏、转运前核查记录及首次患儿评估记录。眉栏包括:接诊人、接诊时间、出发时间、到达时间。转运前核查单主要核查转运车内设备性能及准备状态、急救物品及药品是否准备齐全(见表1)。首次患儿评估记录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神经行为、自主呼吸表现、皮肤性状及肢端温度(见表2)。
2.3 表单反面
主要内容眉栏、转运监护记录及转运交接记录。眉栏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返回时间及到达时间。转运监护记录主要反应转运中患儿病情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的记录,护士实施的护理操作记录及效果评价(见表3)。转运交接记录主要是转运护士回到医院后,与接收科室护士针对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的交接,包括:患儿姓名、性别、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神志、各类导管、输液、全身皮肤状况及带入的病历资料,并经转运护士、接收护士双方检查确认后签名,完成转运(见表4)。
表1 转运前核查记录单
表2 转运患儿首次评估内容
2.4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评分表
TRIPS评分表(见表5)包含4项参数:体温、呼吸状态、收缩压及对刺激的反应,每项评估结果均有对应不同的评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
3 记录方法
3.1 眉栏
正确记录接诊护士姓名、患儿姓名、性别及年龄,接诊时间、出车时间、到达请求医院的时间、返回时间及到达接诊医院的时间记录格式为:年-月-日-时-分。
表3 转运过程中的监护记录
表4 转运结束交接记录
3.2 转运前核查记录
根据表内标明的物品、设备及药品名称逐项核查,核查性能完好、数量相符后“√”表示,如否则以“×”表示,并在备注栏内简要说明情况,核查记录应由转运护士自行完成,并签名。
3.3 首次评估记录
到达请求医院后,转运护士应进行护理评估,患儿一般资料经测量或问诊后,可直接填入空格内。神经行为、自主呼吸、皮肤状况及肢端温度评估,在相应结果栏内以“√”表示,特殊情况可在“其它”栏内进行文字描述。
3.4 转运监护记录
记录转运路途中患儿的生命体征、神志、皮肤颜色、自主呼吸的变化,以数字或文字的方式描述,每30分钟记录一次,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氧疗的患儿记录吸氧模式及吸入氧流量,机械通气的患儿,呼吸机参数则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内,参数调节随时记录。转运途中,实施的所有治疗及护理以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中。凡是超出表格的记录内容,均可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内,如:微量血糖监测结果、特殊、实施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评价等。
表5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评分表(TRIPS)
3.5 转运交接记录
转运交接记录应在到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5分钟内进行全面评估,转运护士与接收护士共同评估,以数字或文字的方式记录,并双方签名。
3.6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评分表
护士要在患儿转运前及转院达到本院后15分钟内填写,评估体温、呼吸、收缩压、刺激反应,根据评估数据及表现行勾选分值,计算总分。
4 讨论
新生儿转运是指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的监护、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从接收转运请求开始,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做好充分的转运前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详细记录,直至转运交接安置患儿,顺利将患儿转入NICU。刘凤琴等人[7]将综合转运评估记录单应用于新生儿院际转运与对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NICU根据文献及相关指南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如实记录整个过程,为患儿后续治疗及护理提供帮助,同时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举证倒置的法律依据,有效保护医护人员的权益,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院前急救质量直接关系患儿救治的成功率。应用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为转运护理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不仅不同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行为,有利合理规避转运风险。此外,针对转运记录单上的问题,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运用PDCA管理方法进行不断的科学管理,逐步提高转运质量。
新生儿转运从接到转运请求至安全到达目的地,经过了出发前的准备、接诊病人、安全转运及顺利交接等数个环节。本NICU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根据转运的流程,合理设计了以上几个板块,运用表格式记录单模式,完整记录整个转运过程,而且转运途中不仅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还监测患儿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状况,各个程序有条不紊,细致全面,达到了完整、客观、准确、动态、连续、书写便捷的目的。同时,也使护士建立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护士对危重患儿早期识别的能力。
TRIPS评分简单、评估项目少,仅有患儿体温、呼吸状态、血压及对刺激的反应4项临床指标,不涉及实验室指标,可在1 min内完成。根据TRIPS评分,合理评估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有效预测死亡风险,医护人员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但是,有关TRIPS评分用于新生儿病情危重度评估的最佳临界值的报道较少,尚无统一的标准。王敏等[8]以目前推荐的国内统一的危重新生儿评估标准NCIs作为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标准,并以此绘制TRIPS评分评估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ROC曲线,结果显示TRIPS评分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3.5分。本次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加入TRIPS评分表,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进一步论证TRIPS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为依据来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
参考文献
[1] Fenton AC,Leslie A,Skeoch CH. Optimising neonatal transfer[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F215-F219.
[2]朱更娣,方礼才,王丽琴,等.基础医院新生儿急救转运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26-29.
[3]张林,张淑英.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4A):649.
[4]孙祥永,封志纯.《中国新生儿转运指南》解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58-160.
[5]陈志文,刘美松,蔡超秀. S.T.A.B.L.E项目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170-172.
[6] Lee SK,Zupancic JA,Pendray M,et al. Transport risk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a practical system for assessing infant transport care[J]. J Pediatr,2001,139(2):220-226.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剖宫产;产妇
剖宫产属于具创伤性分娩方式,需将产妇腹壁与子宫剖开后取出胎儿,目前剖宫产在妇产科中的实施率较高,虽然该术式的安全性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剖宫产产妇在产后需接受细致护理措施,以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影响产妇预后[1,2]。本文探讨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80例产妇临床资料,按护理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5例,年龄22~38岁,平均(29.5±3.5)岁,初产妇48例,经产妇47例,剖宫原因:35例胎盘前置,42例胎位异常,18例其他;对照组85例,年龄25~38岁,平均(25.4±4.5)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45例,剖宫原因:36例胎盘前置,38例胎位异常,11例其他。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产后常规护理,护士告知产妇产后注意事项,嘱其注意保暖,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等。观察组在产后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护理,具体包括①病情监测:严格观察产妇生命体征,注意有阴道有无出血、子宫收缩程度。②定时更换腹部切口敷料,观察尿液性状及尿量。③护理:指导产妇行半卧位休养,为其说明原因,提高产妇护理配合度。④心理护理:护士加强与产妇交流,评估其不良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消除负面情绪。⑤疼痛护理:及时了解产妇疼痛,适当予以止痛措施,播放音乐分散产妇注意,减少疼痛感。⑥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正确喂养方法,帮助其适应母亲角色,告知产妇合理搭配饮食,适当下地活动,同时注重加强产后避孕知识宣教,产后42d院复诊,检查子宫复旧情况。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总分0~50分,>50分为焦虑、抑郁程度严重[3]。比较两组疼痛程度与新生儿状态,按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疼痛度,分值0~10分,分值与疼痛度成正比[4]。新生儿情况根据新生儿Apgar评分评定,从肤色、心率、呼吸、反射及肌张力方面评价,总分10分,>8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5]。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字2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所降低,观察组SAS、SDS评分比对照组低(P
2.2两组疼痛程度、新生儿状态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比对照组低,新生儿Apgar评分比对照组高(P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整体护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将护理内容集中化,细化基础护理,为产妇提高个性化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产妇预后[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所降低,观察组SAS(35.6±9.8)分、SDS(37.8±10.0)分比对照组(45.9±9.8)分、(46.2±9.3)分低,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促进产妇预后。分析原因可能为:剖宫产产妇在产后极易出现忧虑、焦虑情绪,观察组护士针对其不同心理特征予以心理疏导,消除不良心理情绪,从而可减轻抑郁、焦虑[7]。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4.2±1.2)分比对照组(7.8±1.4)分低,新生儿Apgar评分(9.3±0.8)分比对照组(7.2±0.5)高,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缓解产妇疼痛,同时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降低窒息率[8]。此外,护士指导产妇产后科学饮食,促进母乳分泌,保证新生儿可摄入足够的母乳,同时护士还加强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方法指导,确保喂养方式正确,避免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窒息状况,从而提高新生儿状态。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减轻剖宫产产妇产后疼痛,消除抑郁、焦虑情绪,改善心态,且可提高新生儿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沈英.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3050-3052.
[2]毕璧.妇产科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187.
[3]周艳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4):125-126.
[4]王庆捷.优质护理对缓解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8):905-907.
[5]张连英,黄岚,陈毓,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及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2):4582-4583.
[6]疏翠珏.优质护理服务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延边医学,2015(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