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增强,这样一种国际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贸易是否能够持续而又稳定的发展,还有待认真研究。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现状,以及它的变化趋势也要做出既客观又准确的分析。
一、关于研究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1、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研究,这些年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概念界定和指标体系构建都多方面相关研究。首先,关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说法,在我国国内理论界中的争论颇多,主要有两方面的争论:一是如何分类产业的界定。其次是如何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两大问题。关于国际竞争力中对经济分析范式,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2、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内还是有待完善的。不管是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对象上,都有较大分歧;现有研究成果大都缺乏理论创新,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逐渐转型到市场经济的重要阶段,因此,市场经济还未成熟,体制因素仍在多方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在分析国际竞争力时,引入体制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主要存在技术进步和市场两种因素,而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在这两个因素上还不够强势,所以纺织外贸企业首先应该将外贸人员的素质调高,培养出技术、管理和外贸业务都能熟练掌握的人员。
二、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国内纺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已有的研究也不够是集中在分析政策层面上,还缺乏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现有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还达不到先进水平,我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的范围包括纺织品产业、贸易的现状和贸易变动等,具体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区域、产品的分布和贸易贡献率等内容,都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并且对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内涵和理论评价的方法等,也缺乏一定的研究,还没有建立具有纺织产业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对于国内外的纺织品产业以及国际贸易的数据分析也相对缺乏,比如对世界纺织品的出口国的结构变化和产业现状等,缺乏具体的了解,对于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经营效率等优势,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
2、还没有对我国各类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研究,如各类装饰性纺织品等,并且对其真实的情况还没有确切的了解,并且对我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新发展也缺乏一定的动态研究,对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原因的评估和分析也有待完善,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对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影响,也没有具体的分析等等。
三、关于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分析
1、纺织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最近几年,我国纺织业的有关专家对于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分析,并针对纺织外贸企业的相关竞争力评价,提出了多项测度指标等体系,结合对有关纺织外贸企业进行分析,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于提高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他们认为,国内纺织外贸企业不管是在竞争主体还是在竞争地位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2、纺织外贸企业的相关竞争力评价及竞争测度指标等体系。关于技术改造对竞争力影响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几方面:一是反映纺织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投入性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改造,来提升竞争力,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二是反映防止竞争力的相关外显性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具备的发展和竞争的能力等;三是发硬纺织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效益型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在积极效益上的不断提高;四是反映纺织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内在性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稳定持久性和有力保障。
3、提升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建议。首先应该建立评价测度体系,不同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分为几方面的研究,设置和管理研究贸易企业的有关内部组织结构;还要建立相关模型,研究外销订单的有关风险决策模型;研究完善的纺织品有关MIS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研究在生产和非生产纺织品的国家,在配额跟非配额国家,区分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全球化的营销体系。当然在关于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自从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纺织行业也成影响我国最大的一个行业,它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国内,对于研究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方面,相对比较缺乏,它主要研究的方向,也不过是根据现实情况,推导出来相关的一些政策建议等,关于实证分析和系统理论等都比较缺乏,与我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也制约着政府决策的是实施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李玮华.论提高国际竞争力建设纺织强国的有效途径[J].理论月刊,2011(4))
[2]贺金凤.技术改造对纺织企业竞争力影响的评价指标[J].棉纺织技术,2011(7)
关键词:纺织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2014年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升级研究”(125J107)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现阶段需要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结构与体系,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实现现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激发培育新兴产业。因此,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赢的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纺织业
2009年11月3日,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正式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术语。“战略性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关键性、全局性、长远性意义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指由技术创新所催生的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的新生产业。在新兴产业中,有一部分能够在政策扶持下逐渐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战略意义,故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我国来讲,传统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通常,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来实现。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
纺织业是一个传统又时尚、与人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产业。2009年2月4日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在我国,纺织产业还将阔步发展,成长为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及具有战略性内涵和意义的“朝阳产业”。2011年11月份,绍兴市政府《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纺织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新型纺织技术及材料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产业中的应用和开发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可以认为纺织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纺织产业虽然是绍兴的优势支柱产业,但随着区域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其素质性、结构性、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资源更难以为继。
(一)生产要素优势被稀释。绍兴纺织业依靠高投入和高耗能的规模效应,以量大价低的“杀手锏”奠定了在国际纺织产业中作为重要制造基地的地位,但产业链内多数产业发展模式在土地、电力、能源等要素全线告急,以技术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发展面临巨大国际挑战。同时,在“人口红利”优势慢慢消失的今天,依靠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竞争资本,已显得不太现实,纺织业在全球的格局仍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国正以比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争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市场。在绍兴许多纺织企业未能与全球价值链中的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的情况下,在东南亚等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挤压下,绍兴部分纺织企业和轻纺城纺织品公司被价值链中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同类供应商所替代,只得以降价承接部分外单,大众产品利润空间仍相对压缩,企业平均毛利润不足10%。
(二)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选择能力、研发能力、集成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行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行业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集合外还包括行业内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整合,以及对行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绍兴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靠进口;高新技术、纤维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在相关产业的研发应用上受制于人;纺织机械方面,许多高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进口;面料方面,虽然国内产能产量大,但真正出口的高档服装却用的是进口面料;在服装上,可以生产世界上任何服装但大多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就连国内的知名服装品牌也被国外的品牌主宰。主要原因在于绍兴纺织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多年经营中以“来样加工”为主,虽然利润率普遍较低,但依然有利可图。同时,很多企业认为,创牌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纺织品面料是中间产品,不需要为终端消费者所了解,因而不需要创牌。也因为缺乏品牌,许多企业长期倾向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在中低端同质化产品生产中产能过剩严重的众多中小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方式获得出口份额和利润,纺织产业供应链中9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品牌拥有者赚取,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陷阱,削弱了在国际市场的长期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纺织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指纺织产业在产业链、技术链上通过不断创新催生出更多新兴产业,进而逐渐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纺织原料)、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机械)、节能环保(印染)等产业领域更为突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纺织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服装和家纺,纺织品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相对于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绍兴纺织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地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这也给绍兴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绍兴纺织业优势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产业的发展是交互融合、相伴相生的,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品牌塑造、发展模式创新等,就能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提升内生活力,得到不断发展。在绍兴,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就通过传统优势行业“腾笼换鸟”、“凤凰涅”而形成;纺织产业则正在朝着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拓展。现实中,产业用纺织品的许多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医疗行业、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各个行业,促进了纺织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目前的绍兴纺织业纺织机械水平一流,但其他关键性、核心技术如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有待提高,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尚停留在“引、仿、跟”上,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实现产业品牌化、产业生态化和产业高端化而实现升级的目标。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下绍兴纺织业升级的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纺织产业如何借着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东风,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则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共同参与。
(一)支持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纺织服装业不断发展、转型升级不竭的动力。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纺织产业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耗能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多的传统产业,与资源约束、环保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企业需要通过革新观念,结合自身现有的行业优势,应用来自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新能源和新材料,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开发高端产品,延伸应用领域,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摆脱低附加值的困局。绍兴应发挥“世界纺织之都”的区位优势,鼓励纺织企业与当地的医疗、装备、汽车等行业协作,并参与到相关产业用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实现产业间的对接合作。财政和国企应优先采购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规定的本地产业用纺织品产品,提高轻纺产品在高新技术项目中的配套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创意和创新是消费类时尚纺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小企业“专、精、特、优”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引导纺织制造企业“走出去”,通过干中学,实现企业采用现代的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从技术密集型产品向创意型产品转型。各级政府需要及时有效地将出台的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引导和帮助纺织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并通过设立纺织产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相关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在纺织产业集聚重点区域建立专业性的行业技术联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通过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纺织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二)加大对转型升级纺织企业的支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特别是前期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纺织产业在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初期,也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进入壁垒,因此要关注财税政策的间接作用和杠杆作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重点对纺织产业中重点骨干企业、产业链中的“蜂王型”企业或高技术类企业、新兴产业企业等,在项目投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管理机制、服务体系等领域,从土地、信贷、财税等方面通力协作,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可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构建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联动机制,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五、结论
纺织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当前发展中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但是在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的纺织业可以通过引进来自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使得纺织产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推动绍兴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江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政、企、银”的评价差异分析视角[D].长沙:中南大学,2012.
关键词:后配额时代 反倾销 对策
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业界的竞争愈演愈烈
我国纺织业面队的竞争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国内和国际在国内.我国的纺织企业正在”洗牌”。老式的传统作坊被迅速地淘汰出局.拥有雄厚实力、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断扩大经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些优秀企业享有进出13经营权.更深一步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强了竞争实力。但竞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过程中.不良竞争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从一定意义上削减了纺织品的利润空间.也连带地对企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国际上.东南亚各国的纺织企业也不甘落后.近几年来.印度等国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拥有与我国相似的生产条件,而美国等主要进31国因为政治等原因,将贸易的便利给了以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施以高税等手段.打压我国纺织品出口
2.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带来的阻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反倾销呈现燎原之势。2o世纪时,针对我国纺织业的反倾销诉讼还不太常见,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不但数量上不断增长,对涉案的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各种原坯布及各种织物。纺织行业作为竞争性高且劳力密集的产品,当该进31产品在当地或该国的售价已迫使当地或该国的厂商削价求售相类似的产品.并造成当地或该国厂商制造该项产品的产业利润、产量和销售量的下降.且连带影响该产业失业率的攀升时.就很有可能会诱发该进31国对进31商品进行倾销的调查。另一方面反倾销不再是少数发达国际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程序.加重了我国纺织业的受阻程度。若将1990~2002年概划为三个阶段: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2年.比较反倾销案件原告及被告国家在这三阶段的排名变化.不难看出.我国在被课征最终反倾销税的被告国家中的排名.一直居首位.虽然案件数目在逐阶段的减少.但比较1990-1994年问与1995~1999年间两个时期各国被课征案件比率的下降幅度.发现除了印度和我国被课征案件比率下降幅度不大.分别仅减少28.57%和22.41%外.其他国家的比率下降的幅度都高达45∞%以上。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
1,纺织品出口国态度
解除纺织品配额后.作为除中国以外的几大世界纺织品主要出31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政府都已经正式、明确地表示.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适应后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各纺织品主要出31国都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越南和墨西哥为例。越南贸易部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即积极拓展出31市场.提高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和提高出31产品国产化比例:墨西哥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国内外形式后.决定启动纺织原料、面料.服装产业竞争力项目”.建立全面的服装生产体系.加大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度。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以提请不同产品之类似调查案、完成国内相关立法等方式.随时可对中国纺织产品提起防卫措施。
2.纺织品进口国态度
为保护本国纺织业.美国与欧盟都纷纷制定相关办法。其中以美国的反倾销审查最为显著。美国商务部已于2005年3月21日宣布.将于2005年4月开始对进31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这项措施使得美国海关对进31纺织品的监控预警期从6周缩短到了2周.以便能更迅速出台保护措施。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31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02%.达到9.89亿美元。纺织品对美国出31增长了434%.达到540亿美元。同样受到取消配额冲击的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也在游说各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护性限制措施。有关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1月份对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6.8%.达到约15亿美元。而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国纺织行业亦提出了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要求。欧洲服装和纺织业联合会于2005年3月10日宣布.已经正式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12类纺织服装产品启动特别机制.以保护欧盟国家服装纺织品厂商的利益。2005年3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中公布了对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的终裁公告.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由此看来.摆在我国纺织行业面前的巨大难题已经呈现。发展中国家猛烈竞争发达国家反倾销大棒高悬.双管齐下.这已经无疑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前进的重大阻碍。在这之中,反倾销带来的危害尤为巨大,如果处理的不好.很有可能为我国纺织行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属于防中之重。
三、我国纺织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1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我国目前纺织品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接近三分之二的出31地都是美国.这也使得我国纺织品行业对美国市场十分依赖.如果一旦失去这个市场.我国纺织业遭受的损失将难以计量。与此相对的.因为大量的中国纺织品进13.美国本国的纺织行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失业率年年增加.迫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本国企业.打压中国纺织企业。2005年配额的解除,引起了美国的巨大反弹.大幅度的反倾销措施即将启动.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我国的纺织品出31带来重大影响。试设想.如果将现在对美国的出口量的一半转移到一个新的市场去.即使美国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我国完全失去了美国的市场.我们仍然保留了原来那三分之一的出口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出口:而如果继续把美国当成大量出口的唯一目标.那么当我们失去美国市场的时候.损失就是三分之二。与前者相比多了一倍的出口损失。因此.拓宽市场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
2.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
我国很多企业仍然沿用老式的方法自产.自制、外销,基本与外国资本不相干.这必然会引起不满。在未来的经营中,我们可以广泛地利用别国的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外国资本.在当地投资设厂.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减少被排斥的因素同时.不妨“拿来主义”.将我们的产品本土化.建立分销渠道,在国际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店等.这也是减少反感.避免反倾销的一种有效手段。
3.规范自身贸易行为
我国在自身贸易秩序和贸易行为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说.贸易都是追逐利润的.但是.盲目地追逐利润就是顾头不顾尾的螳螂行为。因为看到其他的企业顺利占领市场.取得了丰厚利润就立刻把自己的产品以更多的种类、更低的价格销往国际市场不懂得、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以自己的习惯办事这种行为的不断往复必然导致一场价格(或数量)大战而“战争”的最后结果——共同遭遇
反倾销的严厉调查。
行之有效的贸易手段和贸易计划才能长久得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市场和收入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反倾销带来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
摘 要 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客观评价和真实还原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纺织业发展的迫切任务。本文以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入手,综合市场占有率、生产运营效率、盈利水平等多重因素,针对其国际竞争力的评测提出了系统化方法。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纺织产业 指标 评价
纺织业是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进入后配额时代,企业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针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热点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
在本文,行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纺织行业或者纺织企业能够比其他国家同行业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技术长时间生产让消费者接受的纺织产品,并因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综合能力。
二、我国纺织业现状分析
1.生产经营情况
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纺织产业生产速度的加快,2010年前11个月,纺织业和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28.1%和25.2%。在盈利与方面,2010年较2009年增长55.60%。
2.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以及服装制品累计出口总额为423.9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72个百分点;出口最主要的市场为东盟市场,超过了20%。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为:
Mi=Xit / Xir×100%
上述公式中:Mi表示国内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Xit代表的是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额,Xir代表国际市场上纺织产品的总进口额。
3.国际竞争力方面
根据WTO数据显示,在1995年~2007年期间,中国纺织产品的RCA数都高于2.5,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多因素评价法
1.1多因素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化。第二步,首先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建立其多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判断所选取的各项指标以及数值是否适用于多因素评价方法,可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或者使用KMO and Bartlett’s测度,KMO(Kaiser—Meyer—Olkin)来比较和观察相关的系数值和偏相关数值的指标。
1.2 确定各因素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贡献率指的是特征值占整个方差的百分数,特征值是对因素方差贡献的表征,它的值越大,贡献也就越大。
1.3 初始因素载荷矩阵分析
共同度即初期共同度和提取因素以后的再生共同度。对因素进行共同度分析,再根据因素的各自贡献率来确定其权重,并利用判定公示得出因素总得分。
2.进出口数据评价法
纺织产品出口情况是反映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指标是非常多的,且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以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家国际竞争力情况。
2.1国家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力=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
该指标指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整体国际竞争力情况。此外,还应考虑:①出口贡献率,即纺织产品占国内总出口的比例,指标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贡献越大。②国家产品出口在总进口中占有的比例,即国际市场渗透率。③纺织产品进口占国家总进口的比例,即产品的进口份额。
2.2 净出口指标
净出口指的是贸易收支差额,直接反映了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净收入,净出口额为正说明竞争力较强。此外,还应考虑①在某一时段,如果出口量增加利润却降低导致亏损,则此增加的出口量不能反映国际竞争力提升。②长时间处于净出口盈余状态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强
2.3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某一产业净出口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该项指标的优点是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可比性。
2.4显示性优势指数
“显示性优势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它可以用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全球贸易中该产业占的总贸易的比例的比值来反映。
2.5 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
为了将国内生产和消费与国际贸易情况联系在一起,以综合指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考量,即产品国内生产与消费只比,与该国所有产品的生产之和与消费之和的比值,该项指标进行显性优势比较是更具准确性。
3.生产率法
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较为有效,这种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的增加值与从事劳动的全部人员的平均数相比所得到的结果,是考核企业的经济活动最主要的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实质问题。
4.利润率法
利润是一个企业产生和经营的最终目标,利润的计算就是收入和成本之差,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商品销售单价-商品单位成本)×销售数量×汇率水平
此外,还应考虑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前者是利润总额与本产业的资产投入之比,后者是利润总额与本产业的主营业务的收入之比,都直观地反应了投资回报率和销售获利能力的高低。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章以并购重组理论为基础,主要对入世后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纺织行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并购重组整合纺织企业产业链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它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行业之一。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国际市场网络,因此在两三年内对国际市场还将有一个适应期。许多外资企业抓住这一时期有意向中国本土服装厂直接注资或收购,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就必然掀起我国纺织行业并购重组的。
一、我国纺织企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
入世后对我国的纺织行业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存在着不利的一面,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寻找到解决不利影响的办法。为了适应人世后新的竞争环境,我国纺织企业应该把企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增加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工业品的生产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有1/3以上的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这种低水平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就产业结构而言,突出表现在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不协调。加工工业盲目发展而基础产业相对不足,在加工工业中轻工纺织行业矛盾尤为突出。纺织行业问题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纺织企业之中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很大部分,普遍存在着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小企业比重过高,规模效益不明显。在人世后,自由贸易背景下的全球资源正在加速合理流动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企业也将在中国找到商机,外国纺织企业的进入,特别是高端品牌的进入会给我国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压力。国内将迎来业内重组,大量的中小纺织企业可能会破产。取消配额之后,原先大的订单受到配额限制向几十家小纺织加工厂分散的情况将会改变,可能会向少数大规模的加工厂集中。国内中小型加工厂以后可能更难接单,一些缺乏规模、缺乏原创力、不了解贸易规则的小型纺织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区域间互补性格局尚未形成
现今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企业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四)产品的低附加值在国际市场获利空间小
我国纺织企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科技仍赶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美欧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远高于中国。2004年1月至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我国这种获取低附加值的加工基地的“优越的地位”已产生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局面。许多纺织行业的专家表示,人世后中国要改变出口贸易方式,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变成提高质量、提高技术档次。
二、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
纺织行业是一个生产、销售等环节比较复杂的行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并购重组应针对其行业特点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要研究纺织行业的并购重组问题就有必要先了解纺织行业的产业链特点。
纺织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的行业。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组成纺织行业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纤维是基础,染整是关键,服装是龙头。怎样形成优势的产业链,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按照纺织产品从最初的原料生产、中间的加工整理到最终产品的制造,我国的纺织产业的整条产业链可以分为产业上游、产业中游和产业下游(见图1)。
我国尚未形成一条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链。在纺织产业链上游中,化纤制造业相对居于劣势,棉纺织业优劣方面均较明显,毛纺、丝绸和麻纺织业优势比较显著;在产业中游各行业中,针织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印染业则是我国纺织企业的薄弱环节;在产业下游各环节中,服装制造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而家用纺织业与产业用纺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各个生产环节应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完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并将各环节的利益进行有机的结合,弱化市场风险,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共同获利的多赢局面。
由上述对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我们可知,我国的纺织产业既有优势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其中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改善的问题:(1)纺织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2)行业内生产能力过剩,低档次产品过度竞争;(3)纺织企业规模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竞争力薄弱;(4)纺织产业的集中度不高;(5)化纤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自身产业链供需失衡。
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解决纺织行业原来的产品分割、行业分割、上下游不连接这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
三、运用并购重组解决纺织企业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纺织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向
纺织企业在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向之前,需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正确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拟定提供可靠依据。我国加入WTO对纺织业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机遇。加入WTO之后,纺织品进出口配额取消、面料选购限制放宽以及关税降低,使我国企业和国外同行能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规则下竞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约占全球的1/5。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增长较快,要面临国外贸易新问题的影响。各个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就业,在配额取消的同时,会制造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必将对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全球经济的_体化,关税贸易壁垒逐步被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取代。非关税壁垒包括纺织品特保条款、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这些都影响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发展的前景。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应分析市场的发展速度及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其并购重组的方向。
1.选择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有两个明显的效果: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程度。横向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的集中度进行的,通过行业集中,企业市场势力得到扩大。横向并购对行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减少竞争者的数量;改善行业的结构,解决行业整体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并购降低了行业的退出壁垒。当横向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集中,增加了形成市场势力的机会。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同行业的无序竞争,为了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惜低价竞争,这种行为不仅使本企业利润降低,而且在出口时也会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这是我国纺织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最终获利的是进口国家。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纺织协会要建立自律条款以外,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横向并购同行业企业,减少竞争者,防止竞争对手在市场中以降价获得高的市场份额,进而防止行业内的过度竞争。
2.选择纺织行业产业链的纵向并购。纵向并购主要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的控制来实现这一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的纺织企业之间的并购,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使企业明显地提高了同供应商和买主地讨价还价能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控制某行业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有利于扩大公司规模。其又分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两种形式。前向并购是向其最终用户的并购,如一家纺织公司与使用其产品的印染公司的结合。后向并购则是向其原料供应商的并购。
以化纤行业为例,目前我国的化纤纺织业存在非常明显的产业链供需失衡的现象,即前道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后道产品供应相对过剩,导致前道原料PX/乙烯价格一涨,后道产品PTA/MEG、聚酯直至涤纶长丝、面料在成本的推动下不得不依次上涨,利润也必然是层层递减,最后的结果是上游厂家及中间商赚得盆满钵盈、中游企业勉强支撑、下游企业则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化纤企业可以打造一条自身完整的产业链,解决原先产业链上下不协调的问题,均衡企业的生产,使上中下各环节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纵向并购前,各环节的厂家各自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随产业链逐层递减;纵向并购后,各环节的厂家合为一体,这样可以控制企业产业链的各环节、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增加的产品附加值也全部归企业所有(见图2)。
3.选择跨行业的混合并购。混合并购又称为扩张并购,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包括三种形态:一是产品扩张型并购,即生产相关产品企业问的并购;二是市场扩张型并购,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对其他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并购;三是纯粹的并购,即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联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方式可通过分散投资、多样化经营降低企业风险达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扩大市场活动范围的目的。例如,浙江雅戈尔集团在纺织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其还涉足房地产行业,以便在利润高的行业中攫取更多的利润。混合并购可以分散一个企业长期处于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要看到,这种方式也会分散并购重组后新企业的精力,造成主业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最终无法达到协同效应,使并购重组遭遇失败。
(二)构建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战略
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就叫做“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的规律。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可以说是我国诸多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在我国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行业中,纺织服装是首个提出依托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的行业。由于一些小企业形成了集群效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超过了很多大企业。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25%是由这些产业集群创造的。可以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行业的龙头,如果能把产业集群抓上去,整个纺织行业也就上去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和各种人力资源,最终的结果是使各种成本降到最低(见图3)。
全国有很多纺织产业集群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很多纺织产业集群地都在谋求升级。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一些国家的限制,2005年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我国的纺织品面对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纺织产业集群首当其冲,迫切需要升级来提高竞争力,创建自己的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较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如果出现了诸如产品升级换代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业集群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企业倒闭是成片的”。因为同一集群内的企业都在生产同一类产品,虽有规模效应,但当消费者消费热点转移,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由于集群内部专业化程度不高,将导致集群抗风险能力下降。
针对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特点,集群内的弱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并购战略进行改进。首先,通过产业整合战略来消灭竞争者或减少竞争对手;其次,通过产业扩展型并购战略,将一些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以获得从事单一业务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可行的就是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在我国,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
四、纺织企业并购重组后的基于核心能力的整合管理
企业并购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被并购方资产后,对被并购资产彻底进行改造,按照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整合资产,将其纳入正常经营的轨道,使这些资产充分发挥其收益潜能,为新企业目标服务。因此,当并购发生法律效率后,从法律上讲,该并购活动已经结束,但对并购组成的新集团来讲,并购活动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刚刚开始。整合贯穿并购全过程,并购——整合——再并购——再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量的事实说明,并购行为的失败并不在于并购本身的技术问题,而往往是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出了问题。并购完成后,必须要对新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使新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人事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并购后的新企业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并购后能否采取果断、迅速和有效的整合。
关键词:纺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资源配置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纺织业海外投资呈现多区域、多行业和多形式加速推进的态势。最近各种研究资料和数据显示,自2009年到2014年,经商务部核准的中国在境外设立纺织服装企业的境内投资主体数量为689家,其中纺织企业509家,服装企业179家。纺织工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了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非洲等区域,海外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省份。生产环节涵盖从棉花、麻等原材料,到棉纺、毛纺、化纤等整个服装产业。中国纺织企业对外投资形式包括了绿地投资、股权并购、资产收购和合资等典型的FDI形式。
二、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
(一)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
中国政府在原有鼓励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境外加工贸易提供优惠贷款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为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制定了许多指导性政策。目前,中国政府已正式签署了11个自贸区协定,正在积极进行7个自贸区谈判,通过谈判力争消减东道国的进口关税,为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1]。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并在2015年3月正式《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推进中国资本和产能进行全球布局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2]。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设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加上本来已经存在的中非基金等,从国家层面鼓励和促进资本输出。
(二)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的压力
面临发达国家在价值链高端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的双重竞争的挑战。发达国家在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等价值链高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纺织品同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纺织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同时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方面,以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凭借其成本、资源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优势,正在挑战中国纺织工业的传统优势,特别是低端制造领域,挤占中国出口市场。这些发展中国家销售的纺织品与中国接近,目标市场相似,竞争激烈。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印度、南斯拉夫、马来西亚等8个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在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110%、282%、90%,上升到2012年的133%、302%和149%。
(三)生产成本的增加
纺织行业的生产成本最主要的:一是原料和能源成本,二是劳动力成本。纺织行业本来就是低附加值产业,利润空间较小。从2011年开始,国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造成了国内市场棉花价格的高位运行,纺织企业苦不堪言。自2007年以恚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能源、土地、原材料等各项生产要素上涨,企业不能通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空间。东渡、AB、联发纺织、华瑞国际等已经纷纷把部分产能转移或者新设在柬埔寨和越南,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企业计划赴美或越南投资,也主要考虑廉价的能源和棉花价格,江南化纤目前慈溪工厂很多聚酯原料从美国进口,在美设厂能省去运费和原材料差价,将大大削减成本。
(四)利用市场准入和规避贸易壁垒
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土企业,频繁使用关税、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贸易壁垒等手段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置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而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与发达国家签订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优惠协议,这些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享受关税进口等优惠,没有配额限制,如越南已加入了8个自由贸易区,包括6个区域性自贸区和2个双边自贸区。2012年又参与TPP谈判,并将启动与欧盟双边自贸区的谈判。作为越南的主要出口行业,纺织业目前的平均关税为172%,加入TPP后可能下降为0%[3]。
(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在价值链提升上,企业开始重视整合全球优质设计研发资源及市场营销渠道资源,中国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走出去”对于一些优秀品牌纺织企业来说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是出于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转型升级需要,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加速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纺织企业需要在维持制造环节优势的同时,提升国际竞争优势,逐步从世界的OEM企业发展为ODM、OBM企业,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型企业。一批行业优势企业开始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也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方式整合国际原料资源、设计研发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跨国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化品牌运营。
(六)产能过剩
国内纺织行业产能结构过剩,需要寻找产能释放空间。受金融危机后国内政策大力刺激投资的影响,2009~2011年,中国各大行业包括纺织工业中的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棉纺、化纤行业企业经营者对未来行业发展景气的预判过于乐观,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近年来行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新增产能呈现惯性增长。过剩产能短期内难以被市场消化,产业链上游企业无论是生产PTA、PET、涤纶纺丝,还是化纤织造坯布、棉纺纱线、棉纺布,都属于原料性和中间性产品,对终端市场反应灵敏性不强、产品价格传导滞后。另一方面是终端产品服装、家纺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甚至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压力由下游终端行业向中上游行业逐级传导,最终的结果就是中游和上游环节企业库存增加、产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明显减少甚至亏损。
(七)货币升值的压力
自2007年开始,人民币持续升值,从一美元折合人民币75215,到2013年底一美元折合人民币61042,上涨1884%,这使得低价竞争模式的纺织品出口利润空间变的更狭小,企业如果提高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就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4]。一方面发达国家很少出现通货膨胀,美国等发达国家服装商品的市场价格长期以来没出现过明显上涨的走势。中国出口产品多以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大众消费品为主,属于市场价格变动空间相对较小产品,人民币汇率如何变动,进口商的采购价格几乎都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中国纺织企业过去发展重点在于加工制造,在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目前对于海外营销渠道缺少控制力,与国外采购商之间的议价能力不足,由人民币升值引起的结汇损失由纺织企业自行承担。
三、结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多元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压力、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刚性提升和规避贸易壁垒。而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产能过剩、货币升值压力等考虑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此外,东道国的优惠措施吸引纺织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如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资金能力)和东道国相关因素(双边如文化距离因素和东道国政策管制措施)等多N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理性选择,带动行业整体向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领域渗透。
参考文献:
[1]赵君丽 从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调整看中国的产业升级[J].国际经贸探索,2010(01):43―47
[2]吴崇伯 东盟国家纺织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 四川兵工学报,2013(4):5―11[ZK)]
[3]刘雅玮,吕B,汪筱琳等 中国纺织企业投资东南亚的SWOT分析[J] 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1):88―88
[4]嵇玉贵,何璐 悦达纺织:全面推进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战略布局[J] 纺织报告,2014(8)[ZK)]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OEM;OBM
一、引 言
纺织品和服装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也是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争夺经济利益的最敏感商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长期替国际品牌服装完成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OEM),换取极其低廉的加工费,因此,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行业利润却在下降。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频繁对我国纺织服装OEM产品的出口进行贸易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业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纺织企业要想在以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新的竞争优势,向OBM模式转型,培育和拥有自己的品牌是纺织服装企业取胜的关键所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OEM模式的现状分析,提出由OEM向OBM转型的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纺织业在新的环境下能更好的发展指明了出路。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OEM的现状分析
1.劳动力成本优势
从总体上看,目前世界的纺织品服装业OEM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很大,因此劳动力价格非常低廉。美国Werner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2010年国际纺织服装业每小时美元工资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排名吐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据统计,2009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024元,国有及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0000元,仅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50%。
2.集聚效应优势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同处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配套协作,通过空间上集聚带来外部经济效应而使整体获得绩效。以浙江省为例,绍兴、萧山的化纤及化纤面料产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杭州的女装,余杭的家纺业等早已名扬全国。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各地区进行的调查:中国现在共有50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初步推算,中国服装产业有近77%的产能集中在产业聚集地内,在主纺织产业集群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相比的。
3.自主品牌劣势
由于长期依靠低价格优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成了数量增良型、加工型的出口模式,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品牌的影响力小,公众认知度比较差。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了1/3还要多,多数产品以印牌和贴牌为主。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实际国际依存度(纺织品服装出口/纺织品服装生产)高达40%左右。在对北京不同来源地品牌男装的整体市场覆盖率的调查中,被调查的17家商场,共有男装品牌236个,其中,国外品牌数量173个,整体市场覆盖率为73%国内品牌数为63个,整体市场覆盖率仅为27%。国内品牌的整体市场覆盖率不及国外品牌的1/2。
4.低价竞争劣势
由于纺织业进入门槛较低,加入WTO以后,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很快,一些企业的盲目扩张加剧了行业的过度竞争。从表2.2可看出,国内纺织品服装企业仍主要局限在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中低端市场的趋同定位引起了价格竞争。从2006年到2009年3月,中国无配额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8%(见表3)。对于中国纺织业这样产能巨大、利润微薄的产业来说,价格战就是在自相残杀。
5.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纺织品服装OEM企业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技术创新和设计开发能力比较弱。2009年,我们纺织服装业OEM对整个的研发投入占我们销售收入的比重仅有0.2%,相比,化纤行业略高,为0.47%,服装行业仅有0.16%,比重非常低,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中国纺织服装业由OEM向OBM转型必要性
1.行业趋势
美国营销大师阿尔・里斯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时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备受瞩目,但是假如战略方面没有从商品调整到品牌,这一显著的经济增长就很难维持,未来属于品牌,尤其是属于全球性的品牌。”根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以品牌作为竞争行为的服装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销售额占了全球的50%。这表明当代经济竞争的行为已经开始从产品竞争的时代转入到品牌竞争的时代。
2.行业特征
纺织品是感性消费品,包涵着一利一文化价值,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单一产品的款式、花样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从而失去原有的消费市场。因此,品牌化战略的必要性对纺织品这种特殊商品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我国的纺织企业要把目标放在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层面,而品牌正是消费者感觉的核心。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以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建立自己的新的竞争优势,向OBM模式转型,培育和拥有自己的品牌是纺织服装企业取胜的关键所在。
四、中国纺织服装业由OEM向OBM转型途径
1.准确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的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品牌定位必须要求科学准确,要注重表现品牌的某种独特个性,借此提高品牌的价值,展示品牌的形象。
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进入全球服装市场韩国服装品牌有41种,其中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有70%。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产品细分,有针对性地面向某些消费群体,及时推出适销对路的服装,从而获得成功。品牌定位是市场营销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称为STP,具体是: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具体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2.丰富品牌内涵:
品牌是有内涵且具有纵深度的,见图2。品牌内涵决定着品牌的经营,支撑着品牌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缩影。
日、韩的纺织品服装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坚持着独特的与民族传统相融合的风格,从最初的面料研发就有别于西方,在设计上又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国际化”。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牛一直坚持使用本国的面料,也许他说的“发掘出和服背后潜在的精神”值得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认真回味,跟从式、追随式的发展也许永远走不出“打工经济”的怪圈。
五、结 论
我国纺织服装业长期以来以OEM模式为最主要的贸易模式,具有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集群优势等。但随着世界纺织服装产业从产品竞争逐步转变为品牌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服装业长期从事的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个以这决定了其应逐步向拥有品牌竞争力的OBM模式转变。本文基于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方案,其中准确品牌定位,丰富品牌内涌是最主要的两个策略,有效地促进中国纺织中小企业树立自主品牌,巩固并拓宽品牌市场。
参考文献:
[1]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9-155
[2]李创,王丽萍,任荣明产品差异化与竞争力分析――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5):17-23
[4]林锐,OEM企业成功之路,商业研究,2008,(7):41-42
关键词:清洁生产 评价 纺织行业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59-0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社会就业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纺织业也是一个高污染行业,是废水、COD等污染物排放大户。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纺织业被列为重点污染行业。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印染行业污水排放总量居全国制造业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业污水排放也是来自印染行业,且有着污染重、处理难度高,废水的回用率低等问题。因此,纺织行业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进行清洁生产分析与定量评价,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评价指标
按照清洁生产的原理,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出发,针对纺织行业的生产特点,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四大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1]。
1.1 原材料指标
(1)毒性。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2)生态影响。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3)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再生的程度。(4)能源强度。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5)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1.2 产品指标
(1)销售。产品的销售过程,即从工厂运送到零售商和用户手中的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2)使用。产品在使用期内使用的消耗品和其他相关产品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3)寿命优化。在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寿命是越长越好,但有时并不尽然。寿命优化就是要使产品的技术寿命、美学寿命和初设寿命处于优化状态。(4)报废。产品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1.3 资源指标
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水耗量、能耗量和物耗量来表达。资源消耗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1.4 污染物排放指标
污染物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水污染物BOD5、CODCr、SS排放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代表着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和管理水平。
2 评价等级的划分
清洁生产评价可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两种,原材料和产品指标在目前的数据下难于量化,属于定性评价,因而粗分为3个等级,即分为高[0,0.30]、中[0.30,0.70]、低[0.70,1.00];资源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易于量化,可做定量评价,因而细分为5个等级。每个分指标的等级分值范围为[0,1.00],按基本等量、就近取整的原则划分不同等级,分为清洁[0,0.20]、较清洁[0.20,0.40]、一般[0.40,0.60]、较差[0.60,0.80]、很差[0.80,1.00]。
3 评价方法及权重的确定[2-5]
清洁生产评价采用分级对比评价法,按下列公式计算清洁生产水平等级分:
E=∑AiWi (1)
其中,E为评价对象清洁生产水平等级得分;
Ai为评价对象第i种指标的清洁生产水平得分;
Wi为评价对象第i种指标的权重。
各大类指标包含若干分指标,指标体系权重值总和为100,各指标权重值代表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指标在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为保证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在各项指标的权重确定过程中采用了专家调查打分法,主要从原材料、产品、资源、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进行打分。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评价方法,总体评价结果>80,为清洁生产水平,70~80为传统先进,55~70为一般,40~55为落后,
4 纺织行业清洁生产评价应用实例
4.1 企业简介
本案例中的企业是一家台商独资企业,于2000年6月被批准设立,注册资本550万美元,投资总额为770万美元,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15000多m2,生产厂房面积约为1800 m2。企业主要产品为针织布染色加工,年生产能力为8000 t,年产值在5000~8000万元。
该企业拥有全套进口染色机、定型机、电脑对色系统,还拥有先进的针织平幅缩炼机。企业注重环保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在“三废”处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司拥有先进的印染废水处理设施。既满足了生产用水的质量要求,又保证了在上级历次的环保检查中都获通过。该企业符合当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和谐的要求。现就该项目,对其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4.2 指标评价分析
(1)原材料指标评价。
公司生产用主要原材料为坯布,存在10%的杂质,杂质通过精炼工序进入废水,造成废水COD增加及物料流失。辅料主要为染料、碱及助剂。染料着色率为95%,部分进入废水中;碱液经过中和后排入污水管网;助剂经反应后,基本全部进入废水中。因此,从生产原料上分析该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较高。
(2)产品指标评价。
企业支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设备工艺水平,先后购买了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J型缸)、高温高压卷染机(横开门)、常温常压卷染机(平缸)、高温高压喷射染色机(O型缸)、羊毛衫染色机(缸)。
企业购买台湾电脑自动滴定机,其主要作用提高打样对色成功率及提升打样速度。完全以电脑控制系统来控制染化料的滴定,自动投放及配方数据存储。此外,企业所有染机的电脑全部集控在中央控制室,该系统自动控制染机的升降温、出水次数、染机的工艺执行率。染机的电脑配备了触摸屏,实现工艺参数设置、程序编辑、状态显示、自动记忆曲线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企业降低了能源,增创了经济效益。企业染色过程采用高效活性染料,在所有染料用量中占70%以上,其着色率大于95%,降低染料的消耗的同时减少了废水的产生。过程控制计算机化,便于掌握生产进度原物料成品,以达有效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该企业工艺及设备较为先进,自动化水平较高,能够针对产能、产品品质进行精确管理。
(3)资源指标评价。
企业的资源消耗主要为水耗、电耗和蒸汽消耗。
该企业用水接自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压力为250 kPa,2009年生产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购入自来水67.69万m3,其中:主要生产系统用自来水58.214万m3,辅助生产系统用自来水8.122万m3,附属生产系统用自来水为1.054万m3,管网损耗为0.3万m3。公司全年净用河水47.34万m3,其中主要生产系统耗用河水44.432万m3,附属系统耗用河水1.488万m3,损耗河水1.42万m3。
该企业外购电力,从10 kV电网上购入电量776.62万kW·h,则企业全年净消费电量为776.62万kW·h,其中主要生产系统用电量为689.251万kW·h,辅助生产系统用电量为62.129万kW·h,附属系统用电量为15.532万kW·h,损耗电量9.708万kW·h。
根据2009年生产记录,该企业全年购入蒸汽47535 t,则净消费量为47535 t,其中主要生产系统用蒸汽为46346t,附属系统用蒸汽为951 t,损耗238 t。
从上述数据可知,染色布生产中新鲜水满足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中现有印染企业棉、麻、化纤及混纺织物新鲜水取用量≤2.5吨水/百米的要求,但用水量仍然偏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公司产品结构以厚型织物为主,其质量要求非常高,耗水量较大。
(4)污染物排放指标。
企业产生废水主要为染色排放的染整废水、水膜除尘的水洗水以及生活废水等。公司废水排污口1个,排水量约为1500 t/d,废水经预处理达到COD
企业的废气处理采用水膜除尘,燃煤蒸汽锅炉产生的SO2、NOx、烟尘等废气经水膜除尘装置后,通过排气筒排放。企业的固体废弃物若为一般废弃物则燃烧或委外处理,产生的危险固废一律委外处理。总体来说,该企业各种废物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4.3 评价结果
综合各项指标评价情况,该项目清洁生产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原材料指标为21.7分,产品指标为12.8分,资源指标为20分,污染物排放指标为24.2分,合计总分为78.7分,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等级达到传统先进水平,这说明该企业总体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资源及污染物排放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5 结论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从本文所举的案例可看出,当下的纺织企业在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方面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6~8]。
(1)资金问题。
由于社会外部缺乏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必要的资金支持及相关经济政策,大多数中小型纺织厂没有生物处理设施,只有在一些厂中采用了沉淀或一级处理以减少废水中悬浮固体的浓度和一部分的BOD,一些中小型纺织厂还采用了化学处理法(如絮凝);一些稍大型的企业即使实施了清洁生产,也是采用无/低费方案。这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不好,缺乏资金,企业有积极性搞清洁生产,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2)技术问题。
纺织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各种染料等而产生严重污染。目前,纺织印染企业传统工艺落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以硬件投入为主,对工艺节能减排重视度不高,大部分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废物也不能很好的回收利用,技术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实施清洁生产缺乏技术支持。
(3)市场机制不健全。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对清洁生产的市场拉动力不够强,市场驱动机制缺乏。环境污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原因所致,当一个企业可以随意把废气废物排到企业外部而不加净化处理,外界没有达标限制,它不需要相应补偿也可获得额外受益时,企业当然不愿意增加投资进行污染治理、实施清洁生产的,从而导致“市场的失效”。目前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激励和限制措施,这是清洁生产不能大范围推广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5.2 解决对策
(1)政府采取有效机制。
针对“市场的失效”,有效的措施是政府行为结合市场手段,建立有效的竞争环境,推进清洁生产,除了方法科学,技术可行,操作可行,效益良好以外,还要有一套相应的配套政策,比如应有鼓励节能、降耗减污,环保指标达标的政策,此外,推行清洁生产的资金融资渠道、方式、办法以及动力机制。另外,政府要帮助企业努力建立起从原料到纺织、印染直至成衣的完整的清洁生产产业链。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今后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把清洁生产放在重要地位。深入贯彻科技创新精神,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应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服务。
(3)加强废物的再循环使用。
纺织生产的清洁化不仅仅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们的健康安全,还包括废物的再循环使用,对于有用的资源,要有充分的回收措施,比如从洗毛废水中提取羊毛脂和各种化学溶剂,采用丝光淡碱在印染废水中回收碱液,用超滤法在染色废水中回收染料等都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降低废水的色度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彭林.清洁生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3):79-81.
[3] 白保柱,邓明,罗涛,等.清洁生产分析与评价实践[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24(5):36-39.
[4] 刘舸,许冠英.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实证研究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3(1):110-113.
[5] 张秋根,王桃云,熊辉,等.清洁生产评价方法[J].中华纸业,2003,24(5):23-24.
[6] 徐谷仓.加强能源管理,大力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一)[J].纺织科技进展,2008,4(2):32-33.